喏加的部首:明 眼 穴 【转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3:44:03

明 眼 穴 【转发】 [[转发: 明 眼 穴这是 一位6...]]

从属主题: 转发
转发: 明 眼 穴
这是 一位60多岁的师兄和我分享的,他原有老花及近视,做这个穴道按压半年后去验视力已达1.2,现在他已不带眼镜。有空就按压明眼穴。工作离不开电脑的人更需要这个妙方!祝您健康!舒缓眼睛疲劳的妙方明眼穴上了年纪。容易老花眼,试试看明眼穴的按摩,保证您会耳聪目明。工作离不开电脑的人,需要这个妙方!假如我们常常感到眼睛疲劳,但又不是睡眠的时间,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穴道按摩法,来舒缓眼睛疲劳的症状。在我们的拇指上有三个相邻接的穴道,分别是明眼、凤眼、大空骨(如上图)。明眼、凤眼能够改善眼睛疲劳和急性结膜炎,大空骨则可改善一切有关眼睛的症状。平时眼睛容易疲劳的人,每天要刺激这三个穴道两次。刺激的方法是,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以拇指的指甲分別对着三个穴道施予刺激,只要以稍微感觉到疼痛程度的力气来指压即可。这是项简单的按摩方法,当工作的休息时间,或是等车的空档,任何时间均可自行操作。眼睛疲劳往往不容易入睡的人,如果施予上述的刺激来消除眼睛的疲劳,便可轻易入睡,以上的方法还可以抑制老人性的白内障。
希望大家天天健康!明眼 ,凤眼, 即董氏的珠圓穴。
用治眼疾確有良效。split 谢谢你的分享。有时我也觉的有空时多按一些治疗方向明显的穴位真的会比病了后才扎针的效果要好。预防胜治疗!split 灵雨汤治吐衄急,四君去术加丹皮,半夏干姜侧柏叶,脉微舌淡效最奇。

患者金武宪,男,55岁,朝族,患咯血已数日,一直由李大夫诊治,口服药片,肌注安络血,静脉推注止血芳酸等,无效。近二日,咯血量增多,觉喉中腥痒,即咳嗽,吐出都是血。李大夫劝其服中药,并请我为其诊疗。患者自述:以往身体健康,无吐血衄血病史,脉舌也不见有特殊异常,诊脉时又觉喉中腥痒,急到室外去吐,我随其到室外观察,血色鲜红,连吐数口,大约在20ml左右。仍用止血芳酸20毫升,加入25%糖40毫升中静推,一日一次,共二天量。中药灵雨汤原方二付:党参10克,甘草10克,茯苓10克,干姜15克,柏叶15克,丹皮15克,半夏15克。水煎二次,分三次服。

 7月10日,上药服完,出血量大减,停用西药,中药原方二付续服。7月12日复诊,上方服完,咳嗽时仍有血丝,余无不适感。因该患者属社会减免,为节约药费计,为开白芨300克,每日用50克水煎服(本想用散剂,因制备太麻烦,故大其量而水煎服)。之后余即赴山东探亲,20天后返回,见到该患者,知其上药服完即愈。二年后随访,患者病未复发。

  按:灵雨汤是我老师关云武推荐的经验方,出于《黄氏医书八种》,为黄氏经验结晶。关师说:“灵雨汤止血大效,专治吐血紫黑成块者。”(郭按:吐血量多,紫黑成块,大多是胃出血)我用此方治吐血数例,但都非大吐血,也不是“紫黑成块”,其中以此例吐血量最多,止用原方四剂而血止,可谓效果良好,更忆余初学医时,一次衄血甚剧,塞住双鼻孔则血从口中出(我从小至青壮年,经常衄血)从午至暮,出血量起码要超过300ml,诸法无效,头为之晕,太阳快要下山时,仍衄血不止,我突然想起试用灵雨汤,于是径抄此方,急煎服之,药刚喝完十几分钟,血即自止,真可谓“复杯即愈”。当时家人都说可能事赶凑巧,不然,哪能这么快呢?我也觉得有这可能。后来数次用于吐血证而屡收显效,始信此方疗效确不一般。在此例之前,我在黑龙江虎林县种畜厂,有王增礼的父亲名王录功,患支气管扩张咯血,在县中医院住院一个多月而不愈。求余诊治,也录原方,原医生见方不以为然,岂知三剂血止,调理而愈。我在临床用此方,凡觉对证者,均录原方,并不加减,就是为的试验此方疗效究竟如何。

 灵雨汤:见《黄氏医书八种》之《四圣心源》卷四,黄氏说:(用此方)治大吐瘀血者。临床上治疗吐血衄血证,一般都是采用凉血止血法,用温热药来治疗出血证者比较少见,唯有黄氏采用之。而且理论独特,提出治吐衄之证,以降胃气为主。张锡纯对他的这套理论有着很深的理解,在他所拟的治吐衄方中,温降汤就是这一理论的实施和发展,在59年(?)出版的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就有张氏引黄元御论半夏降胃气而治吐衄的大段原文,惜后来再版时把这些引用的原文都删去了。今我再查原书,把黄氏原文录之于下,以便观览。

黄坤载曰:“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咳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胆为少阳之府.属甲木而化相火.顺则下行.而温肾水,相火宁秘,故上清而下暖,逆则上行,出水府升火位.故下寒而上热。然甲木所以息息归根温水脏者.缘于胃腑戊土之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飘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胆胃上逆,木士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者.须用收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胃为病本,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痰扫荡,肺腑冲和,神气归根.绵绵不竭矣,血原于脏而统于经,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则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则血病上逆。缘中脘湿寒,胃土上郁.浊气冲塞,肺气隔碍.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与虚劳惊悸,本属同原。未有虚劳之久不生惊悸,惊悸不止不至吐衄者。当温中燥土,暖水敛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庸工以为阴虚火动,不宜半夏.率以清凉滋润之法.刊诸纸素.千载一辙,四海同风。〈灵枢》半夏秫米之奥旨(治目不瞑在邪客篇).鲜有解者,可胜叹哉!”

郭按:因寒因热皆可使胃气不降。然因热胃气不降者人犹多知之,因寒胃气不降者,则知者甚鲜。黄氏论胃气不降,专主因寒一面.盖有所感触而言也。我这里也只是谈灵雨汤,故不及其他,不要误解为所有血证都用此方也。辨证之法,大概说只在于脉舌无火热黄燥之证者,即可用之。而我用此方治血证,也只限于吐血,衄血,咯血证(上部出血),而不用于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妇科崩漏等),也是本于上述所论而有所悟了.##split## 王××,女,41岁。
因口腔出血伴皮肤起红点4天而就医。查血小板12000/立方毫米,西医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转来我处治疗。衄血如注,满嘴鲜血,周身红点及紫癜密布,气怯面黄,唇甲苍白,头昏而晕,心悸不宁,口干而不欲饮,齿痛而无红肿,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气阴两虚,虚火上炎。
治法: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引火归原。
方药:
绵黄芪15克 太子参9克 西当归9克 杭白芍9克 清阿胶6克(烊化冲入) 活磁石15克 墨旱莲15克 枸杞子9克 骨碎补15克 川石斛15克 血余炭9克(包) 小红枣5个(切开) 炮姜炭1.5克 制附片3克 肉桂粉0。9克(吞服)
本方从喻嘉言,黄坤载血证方脱化而来。若残火不敛,徒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则难以奏效,方用姜、附、桂是敛残火,亦反佐变通之法。服药后血即渐止,半月后衄血全止,身上红点以紫癜隐没,精神好转,血小板升至6万/立方毫米,乃出院休养。半月后来院复查,血小板已升至10万/立方毫米,而停止服药。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新医药杂志》6:11,1978)##split## 灵雨汤治吐衄急,四君去术加丹皮,半夏干姜侧柏叶,脉微舌淡效最奇。

患者金武宪,男,55岁,朝族,患咯血已数日,一直由李大夫诊治,口服药片,肌注安络血,静脉推注止血芳酸等,无效。近二日,咯血量增多,觉喉中腥痒,即咳嗽,吐出都是血。李大夫劝其服中药,并请我为其诊疗。患者自述:以往身体健康,无吐血衄血病史,脉舌也不见有特殊异常,诊脉时又觉喉中腥痒,急到室外去吐,我随其到室外观察,血色鲜红,连吐数口,大约在20ml左右。仍用止血芳酸20毫升,加入25%糖40毫升中静推,一日一次,共二天量。中药灵雨汤原方二付:党参10克,甘草10克,茯苓10克,干姜15克,柏叶15克,丹皮15克,半夏15克。水煎二次,分三次服。

 7月10日,上药服完,出血量大减,停用西药,中药原方二付续服。7月12日复诊,上方服完,咳嗽时仍有血丝,余无不适感。因该患者属社会减免,为节约药费计,为开白芨300克,每日用50克水煎服(本想用散剂,因制备太麻烦,故大其量而水煎服)。之后余即赴山东探亲,20天后返回,见到该患者,知其上药服完即愈。二年后随访,患者病未复发。

  按:灵雨汤是我老师关云武推荐的经验方,出于《黄氏医书八种》,为黄氏经验结晶。关师说:“灵雨汤止血大效,专治吐血紫黑成块者。”(郭按:吐血量多,紫黑成块,大多是胃出血)我用此方治吐血数例,但都非大吐血,也不是“紫黑成块”,其中以此例吐血量最多,止用原方四剂而血止,可谓效果良好,更忆余初学医时,一次衄血甚剧,塞住双鼻孔则血从口中出(我从小至青壮年,经常衄血)从午至暮,出血量起码要超过300ml,诸法无效,头为之晕,太阳快要下山时,仍衄血不止,我突然想起试用灵雨汤,于是径抄此方,急煎服之,药刚喝完十几分钟,血即自止,真可谓“复杯即愈”。当时家人都说可能事赶凑巧,不然,哪能这么快呢?我也觉得有这可能。后来数次用于吐血证而屡收显效,始信此方疗效确不一般。在此例之前,我在黑龙江虎林县种畜厂,有王增礼的父亲名王录功,患支气管扩张咯血,在县中医院住院一个多月而不愈。求余诊治,也录原方,原医生见方不以为然,岂知三剂血止,调理而愈。我在临床用此方,凡觉对证者,均录原方,并不加减,就是为的试验此方疗效究竟如何。

 灵雨汤:见《黄氏医书八种》之《四圣心源》卷四,黄氏说:(用此方)治大吐瘀血者。临床上治疗吐血衄血证,一般都是采用凉血止血法,用温热药来治疗出血证者比较少见,唯有黄氏采用之。而且理论独特,提出治吐衄之证,以降胃气为主。张锡纯对他的这套理论有着很深的理解,在他所拟的治吐衄方中,温降汤就是这一理论的实施和发展,在59年(?)出版的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就有张氏引黄元御论半夏降胃气而治吐衄的大段原文,惜后来再版时把这些引用的原文都删去了。今我再查原书,把黄氏原文录之于下,以便观览。

黄坤载曰:“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咳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胆为少阳之府.属甲木而化相火.顺则下行.而温肾水,相火宁秘,故上清而下暖,逆则上行,出水府升火位.故下寒而上热。然甲木所以息息归根温水脏者.缘于胃腑戊土之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飘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胆胃上逆,木士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者.须用收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胃为病本,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痰扫荡,肺腑冲和,神气归根.绵绵不竭矣,血原于脏而统于经,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则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则血病上逆。缘中脘湿寒,胃土上郁.浊气冲塞,肺气隔碍.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与虚劳惊悸,本属同原。未有虚劳之久不生惊悸,惊悸不止不至吐衄者。当温中燥土,暖水敛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庸工以为阴虚火动,不宜半夏.率以清凉滋润之法.刊诸纸素.千载一辙,四海同风。〈灵枢》半夏秫米之奥旨(治目不瞑在邪客篇).鲜有解者,可胜叹哉!”

郭按:因寒因热皆可使胃气不降。然因热胃气不降者人犹多知之,因寒胃气不降者,则知者甚鲜。黄氏论胃气不降,专主因寒一面.盖有所感触而言也。我这里也只是谈灵雨汤,故不及其他,不要误解为所有血证都用此方也。辨证之法,大概说只在于脉舌无火热黄燥之证者,即可用之。而我用此方治血证,也只限于吐血,衄血,咯血证(上部出血),而不用于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妇科崩漏等),也是本于上述所论而有所悟了.##split## 王××,女,41岁。
因口腔出血伴皮肤起红点4天而就医。查血小板12000/立方毫米,西医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转来我处治疗。衄血如注,满嘴鲜血,周身红点及紫癜密布,气怯面黄,唇甲苍白,头昏而晕,心悸不宁,口干而不欲饮,齿痛而无红肿,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气阴两虚,虚火上炎。
治法: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引火归原。
方药:
绵黄芪15克 太子参9克 西当归9克 杭白芍9克 清阿胶6克(烊化冲入) 活磁石15克 墨旱莲15克 枸杞子9克 骨碎补15克 川石斛15克 血余炭9克(包) 小红枣5个(切开) 炮姜炭1.5克 制附片3克 肉桂粉0。9克(吞服)
本方从喻嘉言,黄坤载血证方脱化而来。若残火不敛,徒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则难以奏效,方用姜、附、桂是敛残火,亦反佐变通之法。服药后血即渐止,半月后衄血全止,身上红点以紫癜隐没,精神好转,血小板升至6万/立方毫米,乃出院休养。半月后来院复查,血小板已升至10万/立方毫米,而停止服药。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新医药杂志》6:11,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