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枢纽到莲塘工业园:秦汉时期的优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54:50

秦汉时期的优抚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这四百多年间史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这样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军事方面,实行普遍的征兵制,军队分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种。秦王朝为了巩固它的封建统治,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其周围边境多次大举用兵.由于频繁战争,征兵无度,沉重的负担全部转嫁到人民群众的头上,捐苛役重,民不聊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动,去养活一大群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由于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最后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使其政权复灭。

 

秦朝末期,对军队几乎没有什么优抚可言,失去了军心民心。当时的农民起义军虽说在物质上十分匾乏,但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当时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自觉的拥护和支持。起义后很快就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步兵数万。

 

秦灭亡后,窃取了农民起义果实的刘邦和项羽双方展开了争夺统治政权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灭楚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接着便着手对军队进行整顿,在中央设立南军和北军,作为守卫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设立经过一定训练的守备军。刘邦军纪严明,先入关中使秦灭亡。据史料记载,刘邦入关中后,听取了政治家张良等人的劝告,决定“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不搞烧杀抢掠,将军队集结驻守在霸上(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又宣布废除秦朝的苛刻法律,“与父老约法三章”,规定杀人者死,伤及盗者抵罪。这些措施受到了苦于秦朝统治已久的关中人民的拥护,秦民“争持牛羊酒食献晌军士”。

 

刘邦在夺取政权所进行的战争中比较注意军民关系,争取人民对军队的支持。他在总结取得天下的原因时曾作了这样一些议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晌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高帝纪》)这里虽然讲他的用人之道,不难看出他对抚百姓壮军威,更好地支援战争,是十分重视的。在如何做好军队的复员安置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刘邦的优抚思想。

 

刘邦灭秦称帝始建汉朝时,出现了一段稳定的和平时期。他抓住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利时机,着手精减军队,处理安置复员官兵,为此,他发出了一道诏令,这个诏令对西汉初年的优抚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据《汉书·高帝纪》所载,这一诏令的内容如下:

“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辨告,匆答辱。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身及户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甚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从这一诏令的内容看,主要是安抚因战离散的流民,解放奴伸,优抚安置战后复员回籍的官兵。其基本思想是不忘为帮助他打天下出过力的人们,强调要依军功爵位的大小,给他们相应的土地房屋等优待,要求社会上要按一定的礼遇对待他们.特别关照各级政府及基层小吏,对他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当然,这个诏令主要是有利于爵位较高的皇室人员和新兴地主,但对有军功的士兵在优抚安置方面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些政策对西汉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作用。

 

西汉文帝、景帝时定有献粮马、免兵役的制度。《汉书·食货志》中便有“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和“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的记载。按照当时的法令规定,凡拿出一匹车骑马的人家,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让人民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受封到五大夫以上的,可以免除一人兵役。这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要晁错(公元前200年至前154年)还提出了“徙民治塞,屯田自给”和“募民徙塞,寓兵于农”的思想。他曾建议对自愿应募戍边塞者,免除他们全家的徭役,并主张军队形成于人民内部,对招募戍边的人员组成亦农亦兵的编制,平时屯田生产解决军粮花费自给,加强军事训练,战时拉出去同敌人作战。

 

西汉时期也比较注意对军队的抚慰和对战死者的奠祭。据史料记载,西汉战将卫青,在汉武帝时多次奉命出边关与匈奴作战。公元前127年冬天,匈奴部队再次进犯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汉武帝为了从根本上解除边患,决定收复河套地区,着手建立军事重镇,准备作长期防御战斗,命卫青率骑兵4万,从云中出塞与匈奴右贤王大战于高阙(今内蒙杭锦旗阴山西南长城口)而后直抵陕西,沉重打击了匈奴部队,汉军取得大胜。当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亲自派专使前往军中慰劳,并诏封卫青为长平侯,赐食邑2.8千户,对随卫青征战的其他将帅也分别给了封赐。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令大将霍去病率1万骑兵西出秦陇与匈奴大战。这支部队在给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沉重打击后,班师凯旋。汉武帝为奖励霍去病战功,赐其食邑2千户。公元前119年春天,汉武帝又派骑兵10万,步兵和佚役40万深入漠北,在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下对匈奴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反击。经过激烈大战,匈奴左部几乎全军复灭,汉军在浴血奋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战斗结束后,霍去病所率大军会师在瀚海(今贝加尔湖),特在狼居青山主峰上建起了一个高坛,在姑衍山旁设置了一个广场,祭祀天地,追奠烈士,稿劳士卒,以此振发军威,鼓舞士气,然后班师回朝。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不幸去世时,汉武帝极为痛悼,特赐葬茂陵,并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坟墓,以永志他的历史功绩。据我们所接触到的史料看,在此以前象这样大规模的纪念战亡者和已故的有功战将活动尚不多见。抛开当时的封建迷信色彩不谈,这种早期出现的烈士褒扬活动反映了西汉时期优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点认识,我国最早的烈士褒扬活动来源于军队。

 

到了西汉后期,军队中士兵的待遇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在优抚方面与汉代前期和中期相比是一个退步,这与其政治统治日趋腐败有关。据史料所载,征来的士兵,除所需兵器,车马等仍由国家统一供应外,自身需用的粮衣及赴京师或戍边服役的路费全部由自己负担。我们从贾谊的上书中可以看到,汉文帝时,从淮南到京都数千里,“其吏民福设往次长安者,白悉而补,中遂衣敝,钱用诸费称此。”(《汉书·贾谊传》)当时被征服兵役的士兵为获得衣食费用,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毫无疑问,这种沉重的负担,必然引起士兵的逃亡和反抗。这时的征兵制已难维持,逐渐被募兵制所代替。公元8年至23年,王莽代汉称帝,建立了新王朝,企图改制,结果造成经济混乱,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新王朝很快在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崩溃了。公元25年,原西汉的宗室、大地主刘秀借用农民起义军的力量,窃取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吸取王莽代汉时的教训,注意加强皇权统治。在军事方面,扩大中央军队,取消地方军队,在加强南北方军事力量的同时,沿边疆设置边防军。取消征兵制实行幕兵制。东汉时期,统治阶级当局,虽然也提出过一些加强军队后勤保障的思想和方略,但在军人优抚方面并无新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