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招商依云水岸质量:名老中医经验集-董德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9:43:00

名老中医经验集-董德懋

时间:2010-07-30 19:52点击:231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   董德懋       精于脾胃学说的董德懋   徐凌云董志华整理   编者按董德懋主任医师,北京房山人,早年师事赵廷元先生,1937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在施今墨诊所襄理业务,后任该院副院长,尤得施氏真传。自40年代起创办《中国医药月刊》、《北京中医月刊》,为交流中医药学术经验起到积极作用。解放后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儿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杂志》主编、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董氏崇尚脾胃学说,既深得东垣补脾之说,又熟谙天士养胃之旨。   师承施氏疏肝、运脾、醒脾之法,以培后天之本,并有所发展。他积数十年的临证经验,强调抓主症以辨证论治。对外感疾病擅用清解之法,对内伤疾病重视调理脾胃,指出调理脾胃以攻补为纲,并归纳调理脾胃十法,纲举目张,圆机活法;遣方用药主张平和,强调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   本文着重介绍董氏清解外邪理论、脾胃学说精义及临床运用经验,充分体现董氏既师古不泥,又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文中所载董氏名案举例,均系疑难之症,其卓著疗效,充分体现了他的医疗特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此外,董氏还深通气功理论,强调用气功养生疗疾,主张以调气、积精、全神为要旨,临证治病擅以治养结合。他的学术思想及医疗经验很值得后学者认真研习。   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周慎斋《慎斋遗书》   董德懋,男,1912年9月18日生,满族,北京市房山县人。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编审,北京中医学会顾问,《中医杂志》名誉主编,为硕士研究生和师承制导师,1992年首批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董氏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因胞弟患病贻误于庸医,遂立志从医。早年从师岳父赵廷元先生,后在姑母的资助下,考取华北国医学院。1937年毕业,即在院长施今墨先生诊所襄理业第四卷673务,后任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颇得施老器重,尤得施派真传。40年代初在北京打磨厂独立开诊,1951年成立永定门联合诊所任所长。自1940年起,诊病之余创办《中国医药月刊》等中医期刊,1955年《北京中医月刊》改名《中医杂志》,1959年《中医杂志》并入中医研究院。曾任北京市医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儿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杂志》主编,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董氏崇尚脾胃学说。脾胃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论脾胃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营养精微,升清降浊,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难经》首揭“脾裹血”的功能,倡肝病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张仲景治脾胃分虚与实,实则阳明胃,虚则太阴脾。东垣本《内经》“土者生万物”之旨,立“甘温除热”大法,著《脾胃论》,后世称“补土派”,东垣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叶天士主张对脾胃分析而论,擅长于柔润养阴,使脾胃学说更臻于完善。东垣“治脾胃以调五脏”,张景岳“治五脏以安脾胃”,两者相得益彰。近代名医施今墨重视调脾胃,以疏脾、运脾、醒脾为法,培后天之本。董氏上溯《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下及金元明清各家之说,奠定了他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所谓特色是对国内而言,我国医学有中医、西医,中医是我国医学的特色;所谓优势是对国外而言,从总体上讲西医的优势在国外,而中医的优势在国内。他认为中医的特点举不胜举,但最主要最本质的特点是辨证论治。他诊察疾病提纲挈领,抓主症。治疗疾病,外感擅用清解法,内伤擅用调理脾胃法,并注重内外关系,强调“外疏通,内畅遂”,“里气通,表自和”,对于疑难大症,注重整体,辨证论治,并配合站桩,疗效显著。他撷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师古不泥,师承施今墨先生敢于创新的精神,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脾胃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思想。   疾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他熔伤寒和温病为一体,尤其推崇刘河间“六气皆能化火”之说,及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论点,遥承《内经》、《伤寒》、《温病条辨》,继承了施今墨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善治者治皮毛”、“六淫首先犯肺”、“火热致病的广泛性”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观点,清解外邪治疗外感病,疗效显著。董氏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是脾胃学说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尤其推崇《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斋“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的论述,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疑难杂症疗效卓著。他认为脾胃病应分虚实寒热,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病情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疗以攻补为纲,归纳调理脾胃十法。其中通下、理气、清热、祛湿、消导为攻法;益气、升举、温中、固涩、养阴为补法。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则纲举目张,圆机活法。遣方用药主张平和,并强调脾胃病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主张慎用呆补以防阻遏气机,慎用苦寒以免损伤胃气。他常说:“勿伐天和,勿伐无过”。重视肝脏对脾胃的影响,善用舒肝理脾法。   他认为《内经》中有关摄生内容极为丰富,应该继承发扬,脾胃病易治易复发,因而要巩固临床疗效,必须指导病人摄生,他钻研气功理论,总结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调气积精全神”的论点,以及练功十六字诀:即“安神静坐,物我相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运用于临床,治病调神,屡起沉疴。他擅长针灸,造诣颇深,坚持针药并施,京津一带曾有“金针董德懋”之美赞。   第四卷674董氏从医50余年,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以及编辑工作,精通中医理论,擅长中医内、儿、针灸各科,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针灸学家、中医编辑学家。他毕业后从事中医期刊的编辑工作,为中医事业的复兴昌盛,广泛结交医界名流,海内贤达,不顾个人利益。自1940年以来,他创办的杂志有《中国医药月刊》、《中华医学杂志》、《北京中医月刊》、《中医杂志》,主编《北京中医月刊》3卷,《中医杂志》18卷。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从师交友,厚积薄发,抚世济贫,救人无数。他坚持临床,勇于实践,积极参加技术咨询、义诊、专家门诊等业务活动,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发展。其主要著作有《中医基础学讲义》、《中医药物学讲义》、《中医对痢疾的认识与治疗》、《医论医话荟要·董德懋医话》,绘制了《针灸铜人图》,翻译日本柳谷素灵的《针灸经穴概要》,并在《中医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脾胃学说初探”、“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等文章数十篇。   学术精华   一、清解外邪的理论疾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中医对外感病的认识,肇端于《内经》,成熟于《伤寒论》,发展于温病诸家。董氏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对外感病认识的继承和发挥。董氏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启源于老师施今墨先生对外感病的认识。施氏治疗外感病,擅用清解法。他说:“吾侪治疗外感病,首宜辨明表里、寒热、虚实,则层次分明。表病不可只知发汗,且应注意清里。”根据表里病情的不同,合理配伍解表和清里药物。治疗感染性发热疾病常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宣散风热,清热解毒,董氏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继承了施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有所发展。   董氏从伤寒、温病学派之争入手,深入研究了《内经》热病的理论,认为伤寒和温病均来源于此,而又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中医学外感温热病的理论体系。《伤寒论》是张仲景对汉代以前中医治疗外感病的经验总结,温病学说则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