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瓶子的进口矿泉水:关于“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与回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5:59:00
 关于“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与回应   一、“预习”与“先学”的区别在哪里?
  传统的预习,主要是为了“老师顺利地上课”而布置的,如,认读生字新词、做读书笔记、提出问题等等,主要是为教服务。而“先学”是为了“学生自主发展”而学,为了“不需要教”服务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阅读课外书、查阅资料、完成相应的练习作业、持续探究某些问题等,并且已经形成习惯。“先学”解决的是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如上《少年闰土》一课前,学生就想尽办法找《故乡》来阅读、甚至于阅读鲁迅等等,这是“先学”。“预习”有止境,“先学”无止境。
  二、学生不会“先学”,或没时间“先学”怎么办?
  首先,学生的“先学”习惯需要我们老师的培养。
  实验的开始阶段,应先有一个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重点是教会学生思考理解课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这个阶段一般需要通过两、三周甚至一个月的培养。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教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它的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导学案”引导阅读思考理解课本内容,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并尝试课本的例题或课后练习(老师要事先把课本的练习或问题当成作业布置),上课时发动小组成员互查互改,教师重点抽查;这个阶段一般需要通过一、两个月的引导。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这个阶段老师要把课本的练习或问题当成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课本后独立完成。
  其次,城区初中、所有小学没晚自习,学生回家不主动看书,不“先学”的问题,我想是否可以尝试把课堂时间分为两段:
  第一阶段约30—35分钟,由学生小组互相检查前一天晚上的“先学”情况,互改“先学”作业,讨论“先学”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小老师”或教师帮助;接着当堂作业练习反馈,最后师生归纳小结。
  第二阶段约5—10分钟,主要由教师提出“先学”要求,点拨课本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布置课本相应的作业、练习或问题,让学生回家“先学”,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从而课上课下形成“循环大课堂”。
  三、学生分组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的课堂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而且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参次不齐。传统的老师上课,学生听讲缺乏针对性:成绩好的学生大多不需要听,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听不进去,因此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什么效果。“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强调小组互助学习,其目的就是想化整为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促进他们的互学互教,尽可能解决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教师视每个小组为一个教学单位,把学习的重难点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四、培养“小老师”是用来代替教师上课吗?
  不!川石中学的“小老师”很多人认为是用来代替教师上课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培养“小老师”的目的是用来充当科任教师的“助手”或“助教”。由于现有班额问题,一个班级少则40多人,多则60多人,分组后一般也有7—10个小组,老师在课堂上往往顾了这边又顾不了那边,因此培养“小老师”是用来帮科任教师忙的。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首先请“小老师”帮助解决,只有当“小老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老师才去小组帮助解疑释惑。
  五、从操作层面说,“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在课堂上表现为: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应提;凡能由学生读懂的内容,老师不应讲;凡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老师不应教。那么,老师应该教什么?
  打一个比方,老师在孩子“跳一跳摘果子”的“跳”的过程中助他一把,让学生爱跳、能跳、跳得高。另外,要让“果子”的味道更香甜、营养更丰富、“保质期”更久远。一句话,让“果子”更有价值,而且,还要让孩子明白、体验到。
  第二个问题,如何“生产”这一颗颗“果子”?
  我们认为,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标准意识。老师们要读熟、读懂课程标准,作为课题组成员还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用好教材,符合学科特点。教材是严肃的、基本的教学资源。记住:教材不是“教条”,教材是“例子”,因为“教条”是限制人、束缚人的,“例子”是启发人、解放人的,所以“教条”要抛弃,“例子”要用好、要好好地用。所谓“好好地用”就是创造性地用,即根据教师实际、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取舍、“二度开发”;所谓“用好”,就是得其法,学好了这个例子,学生更有兴趣、更有能力学习更多的例子,如,语文学科,无非是加强语文实践,形成、提升语文素养;三是,即使这样,“果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这一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是培养、提升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核心能力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培养考100分的学生,也不是培养语言学家、文学家、诗人,而是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个问题:如果孩子“摘”不到“果子”怎么办?
  做为老师,一是要适时调整,把“果子”降低一点,不断地去适应学生,而不是相反,要学生适应老师;二是改进助的方法,提高助的效率——针对性和灵活性;三是不管孩子能不能“摘”到果子,都要让孩子享受“摘”的过程。摘的过程要是有趣的、快乐的、互助的、合作的、主动的。一句话,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多元发展。
  六、课堂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答:就数学科而言,“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教师的角色有哪些新的特质和规定性呢?我们可以从上海“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顾泠沅编著的《寻找中间地带》)得到一些启发:数学教学要“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从数学概念引入到数学演练,从问题情境创设到数学交流,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提高接受知识的主动性转到初步自主甚至基本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数学课堂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是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真正成为教材的主人。教师只有对教材读懂、读透,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使自己的课堂拥有“学科厚度”,才能“关注、强化学科知识的概念化、科学化、规范化、学术化、逻辑化”,体现数学学科的“思维、思考和文化”的价值;也才能善于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有效、有力地回应学生的质疑,明了何时应惜墨如金、何处要浓墨重彩地巧妙点拨、引导,做到游刃有余、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
  二是加强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对数学教师的基本功提出了“三个善于”的要求,即:“善于提问、善于举例、善于优化”。
  就“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而言,“善于提问”要做到:
  第一,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学生在先学即自主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定性。因此与一般的数学课堂相比,让学生学会提问,同时善于发掘学生先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数学课堂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常规要求。
  第二,巧妙设计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导学提纲是学生先学的“指南针”,问题设计要有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要突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易混的知识点、学生认知的盲点等蕴含、镶嵌在问题之中。同时问题要有思维的含量和思考的强度,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诸如多提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力求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如:除了教材中介绍的几种思考方法外,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善于举例”。抽象性常常被说成数学最为基本的一个特性。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理论,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基本手段就是恰当地举例——会举例,善于举例。这应当被看成数学教师的一个基本功。如在《三角形的特性》中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时,教师可在黑板上适时摆出一个有两条边的端点没有相连的三角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当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或小数进行计算?”时教学把握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求异存同、引导优化。
  “善于优化”。数学思维不可能自发地得以形成,而主要是一个文化继承的过程。从总体上说,数学学习也必然地有一个“优化”的过程,或者说,数学教师的又一重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思维的优化。善于优化是发挥数学教师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课堂更加开放、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想法也更加丰富多彩,奇思妙想精彩纷呈。因此教师不能迷恋于“欣赏”学生多样的想法而放弃应有的引导作用。如“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学生就提出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三角形能不能叫三边形?”,老师及时进行回应,认为三角形也可以叫三边形,但数学定义中一般叫三角形,明确数学这一自然科学语言的确定性和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