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楠园民宿:中国18万吨航母双体结构搭125架歼10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47:59

中国18万吨航母双体结构搭125架歼10C  

2011-12-07 11:36:22|  分类: 军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 红杏《中国18万吨航母双体结构搭125架歼10C》 航母的威慑力就是在于它的巨大威力,给敌国以强大的压力。总有一天,我们的领导也会说:我们的航母在哪里!建造18万吨的大型航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巨型航母,是体现创新精神,展现我中华智慧创造力凝聚力的标志是大国国力的具体体现。480米长的起飞跑道、电磁弹射或者高速铁路用的高能高速电机驱动--辅助推进可以实现陆航的固定翼作战飞机在航母上的常规起降!实现陆航固定翼机上舰,可以节省多少时间和金钱啊!现役的大部分的固定翼作战飞机换了推力大的发动机都可以上舰的。 

     

    

 

    目前最大的航空母舰只有10万吨级,按照美国航母观来说18万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吨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知难行易,我们建造美国标准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困难重重,反而是设计建造18万吨以上的航空母舰却相对容易而且符合国情。就现有的技术来探讨,做大的易做小反而难啊做适合自己的大有大的道理。(我们搞奥运会世博会规模可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费不少埃包括广州的亚运会据说也烧了不少钱焰火礼花的烧钱规模就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了!扯远了呵呵)

 

    中国发展航母,尤其是发展美国式的蒸汽弹射大型航空母舰,可谓困难重重,概括起来有这么点:

 

    第一,成本高昂。建造美国式的蒸汽弹射大型航空母舰航空母舰造价60亿美金,舰载飞机100多亿美金,护航舰队100多亿美金,全寿命周期费用500多亿美金。对于每年军费只有区区数百亿美金的中国来说这不啻为天文数字。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再说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等啊……

 

    第二,缺乏多项专有技术。蒸汽/电磁弹射器、大型升降机、蒸汽/电磁阻拦装置等设备和技术几乎只有美国拥有并且经过了几十年发展才逐渐完善,中国自行研制开发需要漫长的周期和大量的资金而且风险高效益差;

 

    第三,缺乏多种舰载飞机。舰载预警机、舰载战斗机、舰载反潜巡逻机等三种必不可少的飞机中,现成的舰载战斗机只有苏33这一种并不理想的型号可供选择,舰载预警机和舰载反潜巡逻机则需要重新研制。这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周期、风险进一步加大。

 

    第四,航空母舰作战体制和经验一片空白。使用航空母舰进行作战,与陆基航空兵差异巨大,另有一套完整的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这是各大海军强国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实战检验和理论研究才逐渐积累起来的。中国连稍大一点的舰队作战的经验都没有,要独自摸索出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五,航空母舰专有人才十分匮乏。固定翼舰载机飞行员、航母地勤人员、飞行甲板/机库调度员、航母空勤管理人员、弹射器操作与维护人员等等都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中国在没有经验和导师的情况下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周期和高昂的训练成本。

 

第六,生存能力饱受质疑。中国的航空母舰一旦成军,还没等到形成战斗能力,就必将成为各假想敌国首要攻击对象,必将面临各种高技术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尤其是美国军队)使用各种类型智能兵器的饱和攻击。如果这种集合了大量海军资源和国家荣耀的作战平台被击沉,那么无论是在实质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将对中国造成沉重的打击。且由于中国没有任何人研制和使用过航空母舰,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疑虑。这种对于航空母舰关键未知因素的疑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航空母舰的发展。

 

担心助长中国威胁论大幅度升级。对于中国来说,5、6万吨的中型航母甚或10万吨的大型航母大小一样是威胁,最适合甚至唯一的选择就是研制18万吨以上的航母。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吨位增加到18万吨以后,飞行甲板空间大幅度增加可以实现常规起降,可以使用长达480米的普通跑道来起降飞机(配置轻型的简易机械阻拦装置辅助降落即可),不必使用蒸汽弹射器以及蒸汽阻拦装置,而电磁弹射器与之相关的技术、资金和风险问题不复存在。我国是世界第二个拥有电磁推进技术的国家,和时速超过450公里的高铁电力动能驱动技术。

 

第二,由于舰上空间足够大,可以使用固定的斜坡来作为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的联结通道。飞机上下斜坡可以使用

 

牵引车或者小功率的自动扶梯(类似一个大型跑步机)。当然也可以使用结构简单省地方的大型升降机。

 

第三,中国几乎所有的现役战斗机和研制中的下一代战斗机不经过任何改装就能直接用于航空母舰。在同等条件陆基战斗机比同级的舰载等战斗机性能更加优越,这意味着一些表现中庸的陆基战斗机上舰之后将会出类拔萃,

 

例如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歼8IIF就能够以出色的高空高速截击能力(22000米,2.3Ma,中程导弹射程增加50%)力压F18E/F和F35这些最大飞行速度不超过1.8Ma、作战高度18000米以下的典型舰载战斗机。而作战半径高达1650公里、最大速度1.7Ma、载弹量6.5吨、兼具空战能力的"飞豹"也将是任何类型水面舰队的噩梦。其他更先进的战机如歼10和苏30MKK上舰之后的作战能力也只会更加强大,更不用说还能配置下一代重型战斗机。第四,舰载预警机和舰载反潜巡逻机的飞行平台更容易获得。比如可以使用运7长航程型号为基础进行研制(机长24.31米、机高8.891米、翼展 29.2米、最大起飞重量24吨、最大商载5.5吨、巡航时速420千米/小时、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运7长航程型除了起降距离和尺寸比"鹰眼"预警机稍为大一些以外,其他性能指标都非常适合舰载使用。而在16.8万吨级航空母舰上,对动力系统经过适当改进的运七长航程完全可以在460米跑道上起降,相比"鹰眼"预警机载机更大的载重量和机内空间反而变成了突出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新舟-600运7长航程型是国产飞机,技术成熟,价格低廉,改装和上舰都非常快捷和容易。

 

第五,和10万吨级航空母舰相比,18万吨级航母与陆地空军基地更为相似,因此可以大量借鉴陆基航空兵的作战体制和管理方法,从而避开一系列别人长年积累而我们完全空白的需要利用特殊的航母使用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

 

第六,航空母舰专有人才匮乏的问题难度大幅降低。不再需要蒸汽弹射器/阻拦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人员这类特殊人才;航母地勤人员、飞行甲板/机库调度员、航母空勤管制人员这些专门人才的要求不会像10万吨级航母那样苛刻,可以从陆基空军基地大量引进;不要求进行大角度高速俯冲降落和弹射起飞的飞行员也更加容易选拔和培养。

 

第七,无人机上舰的限制条件大幅度放宽。由于不需要弹射起飞,并且跑道的宽度最大可以达到40米,一些类似于"全球鹰"(翼展 35米)和"翔龙"(翼展25米)那样的大型无人机机翼(可折叠)就能够用于航空母舰,从而提供10万吨级航空母舰无法企及的对空中目标、水面目标、水下目标和地面目标进行大范围、全空域、全天候、长航时的侦察/搜索/警戒等信息战能力。

 

第八,舰载机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10万吨级航母的舰载机数量最多为90架(为了保证效率通常不足80架),18万吨级航母的飞机数量在理论上可以达到160架以上,但实际使用只要90架有人飞机和30架无人机就足够了。由于弹射器、燃油、弹药和其它耗材的使用限制,10万吨级航空母舰90架舰载机每天起飞架次约为200(巅峰状态)和150(持续作战)。而同样使用90架有人飞机的16万吨级航空母舰每天出动频率将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30架长航时无人机还能保证每天有20架次的24小时巡逻飞行。此外,更大的吨位和更长的跑道使得飞机起降对于海浪的敏感性大幅度降低,可以在更加恶劣的气象条件下起飞和降落。第九,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首先是主动防御能力的提高:由于可以使用和陆基飞机同等级别和长航时大型无人机的加入使得态势感知能力和范围大幅度增加;使用效率的提高使得每天可出动的飞机架次成倍增长。其次是被动抗打击能力的提高:吨位大量增加也意味着船体结构抗打击能力直线上升;相比10万吨级航母所增加的飞机数量有限,这意味着在吨位上有着大量的富余,可以用来在要害部位增加装甲防护;电磁弹射器、飞机升降机和阻拦装置等大型复杂机电设备,跑道、机库、出入口等部位遭到打击之后均可迅速修复。而 16.8万吨级航空母舰却可以通过切除参差不齐的弹洞边缘再铺垫焊接上普通的钢板就可以恢复跑道的使用。此外,18万吨级航空母舰有两条460米长的跑道,其中一条被击中不影响另一条的使用,而一些高性能的战斗机如L-15歼10和苏27在空战载荷状态下使用一半长度的跑道就能够起飞。


 

    第十,吨位增加,成本反而下降。原因如下: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在美国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上,仅仅使用和维护蒸汽弹射器就需要 500多人,阻拦装置和升降机的使用和维护人员也不在少数,再加上作业空间的增加使得原本用于地面机场的各种自动化设备也能用于航空母舰(例如一体化的地勤车辆和自动挂弹车),在作战效率提高的同时,16.8万吨级航空母舰需要配备的人员数量反而大大少于10万吨级航空母舰,这是一个滑稽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另外,包括舰载机飞行员在内的专门人才的要求降低,也使得选拔和培养成本降低了。这些都导致18万吨级航空母舰的综合人力成本相比10万吨级航空母舰低得多。节约了大量的舰载战斗机改装成本。以苏27为例,单价只有三千万美金,而同等性能的苏33单价超过了五千万美金,按照装备60架计算,节约的资金高达12亿美金。由于机翼不用折叠,起落架不用特别加强,也不采用10万吨级以下航空母舰那种弹射起飞和高速降落的的"粗暴"使用方式,飞机的寿命更长、维护成本更低。歼10和歼8歼7等空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可以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作战飞机,还能节省一大笔研制费用,采购方面也由于批量更大单价也就更低。

 

    由于海军现有的各种作战飞机(歼8IIF、轰7A、苏30MKK等)已经成批装备部队,可以连人带机直接配置给18万吨级航空母舰,无须另行采购和改装,更加可以节省大笔的资金。

 

    预警机、反潜巡逻机、电子战机、通用运输/加油机这几种飞机都可以使用运7长航程型号进行改装,载机和设备基本上都具有国产化、标准化、模块化和通用化等特点,研制、采购和使用成本都会很低。各种现有的机场设备(如一体化的地勤保障车辆、挂弹车、电瓶车、牵引车、检修维护车辆等等)稍加改装或者不用改装都能用于18万吨级航空母舰,飞行甲板有足够的空间给这些设备展开和使用,还能够使用斜坡式机库出入口自行在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往返行驶。这样又能节省一大笔地勤设备研制和采购费用。

 

    再看看由于吨位加大而增加的费用约12亿人民币,就算按照美国的标准航空母舰建造人工费用占三分之一,每艘大型航母的工时费就是13亿美金,中国的人工费用通常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人工费用不会超过两亿美金。相当于舰载战斗机节约费用的零头而已。因此,中国建造18 万吨级航空母舰的费用将会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粗略估计大约为19亿美金。与美国建造10万吨级航空母舰花费的40亿美金相比,是比较合理的。

 

    第十一,吨位增加,项目可行性反而更高。原因如下:

 

    i.需要进行全新设计的大项目减少了很多。电磁弹射器、阻拦装置、飞机升降机、舰载战斗机的起落架加强和机翼折叠技术、航母专用地勤设备等等。

 

    ii.各种舰载飞机都能够选择国产的成熟型号,飞行员、地勤人员、战术战法、作战体制和管理办法都可由陆基航空兵直接进行移植,都是现成的,可以非常可靠和迅速地形成战斗力。

 

    iii. 中国从零开始发展和使用航空母舰不可避免会犯下很多的错误。航母吨位和空间的增加,对于设计、制造、使用中的各种错误和问题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更强,出现差错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也会更多,改装升级的余地也更大,项目总体生存能力也就更强。18万吨航母宽度118米船的稳定性抗浪性要优良得多。飞机的着舰能力大大的提高,也许普通陆航飞行员也可轻松着舰和陆地没啥太大区别。

 

    iv.吨位大幅度增加到18万吨以后,最大的考验落在了造船技术上,这是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中国最强的地方;如果吨位在10万吨级以下,最大的考验则是在以弹射器为代表的航母特种设备技术上,这是中国几乎完全空白的地方。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保持项目可靠发展。

 

    第十二,形成战斗力的周期大幅度缩短。各种舰载飞机、地勤设备、作战人员等战斗力要素几乎都是现成的,10万吨级以下航空母舰必须的那些特种设备并不需要,全新设计和建造的只有18万吨级航空母舰船体本身,因此项目周期可以空前缩短。例如:设计2年,建造2年,海试1年(包括海上飞行适应性训练),总共5年的时间就能基本形成战斗能力。这与国外很多所谓权威机构预测的20年时间天差地别。第十三,起点高,真正满足中国需要。这是最后一个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尽管这种航空母舰的成本只有美国10万吨级航母的1/4~1/5,形成战斗力也只要5年,但是其综合战斗能力却很强,超过美国现役大型航母,这才是中国真正需要的,甚至是唯一能够满足中国需要的。其他的,如中、小型航母不但无法解决中国在海洋上遇到的问题,反而还会增加更多的问题。而美国标准的10万吨级航母则是我们没有能力建造的。

 

    前面从战术层面论述了中国必须也只有发展16.8万吨级以上航空母舰的理由和必要性,现在从战略层面谈谈这种航空母舰带来的好处和特点:

 

    第一,可以从封闭结构、单一用途的航空母舰发展成为开放结构、多种用途的"通用母舰"。得益于吨位和空间的大幅度增加,可以将全舰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工作区:上层是包括飞行甲板和机库的"飞行区";中层是"滚装区",各种车辆可以通过滚装跳板上下滚装甲板和码头;下层是"船坞区",可以在海上为潜艇、登陆艇、气垫船、各类小型舰艇等船只提供搭载、维护、检修服务和船员换防。相比航空母舰,"通用母舰"可执行的任务种类更多,作战弹性更大,总体成本更低。


 

第二,可以采用"舰机分离"的作战体制。舰载机和通用母舰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搭档,而是根据任务配置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舰载飞机。飞行区的基本航空设施可以通用于多种飞机。这样就可以非常迅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为另外一种用途。举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加以说明:搭载歼击机专注于防空;战斗轰炸机专注于进攻;搭载反潜巡逻机专注于反潜;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专注于信息战;无人机和通用运输/加油机专注于支援作战;战斗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专注于两栖作战等等。

 

第三,可以获得廉价而强悍的航空母舰,颠覆航母作战地位和作用的传统观念。18万吨级航母的建造费用大约12亿美金,采用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歼8IIF、轰7A、运7系列等有人飞机90架和翔龙无人机30架的费用大约15亿美金(使用歼10和苏30MKK的费用要增加6~8亿美金),其他舰载设备和费用3亿美金,这样一艘全副武装的航空母舰费用仅为30亿美金,和美国10万吨级航母连机带舰180多亿美金相比差额巨大,而综合战斗力基本相当甚至更强。这使得航空母舰从昂贵稀罕的"奢侈品"变成了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可以放开手脚地大量生产、大量准备、大量使用,从而完全改变中国海军舰队的战略实力和地位。第四,彻底改变潜艇部队作战使用方式。航母编队拥有强大的态势感知和信息作战能力,长航时无人机可以24小时为潜艇提供隐蔽的通信中继,这将完全改变潜艇部队强大但却近视的形象,赋予其呈几何指数增长的作战能力,使潜艇部队第一次真正可以进行编队作战和网络中心战。18万吨级通用母舰的船坞功能还能够使常规潜艇海上持续作战能力大幅度上升,装备AIP系统的先进常规潜艇甚至因此可以全程潜伏作战。

 

第五: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是赤裸裸的无耻和无聊的把戏,那些宣称中国威胁论的人恨不得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都停滞不前。如果因此而停止我们发展航空母舰的努力是愚不可及的行为。

 

第七,更加适合进行反恐作战和人道主义救援。因为"舰机分离"和"通用母舰"两大特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撤除用于大规模战争的作战飞机和相关设备,更换为适合反恐作战和人道主义救援的直升机、运输机和无人机,并搭载相应的作战、运输和后勤车辆以及适合滨海地区的作战舰艇、登陆艇、气垫船。必要时可以临时收容数以万计的难民。

 

港口码头需要特殊设计和建造才能满足18万吨级通用母舰的要求。但是对于建筑大国的中国来说应该不算什么。至于出访外国找不到停泊的港口也不是问题,18万吨级通用母舰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海上基地",人员和物资上下码头可以使用船坞区搭载的小型舰艇;另外,这么大的军舰可能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大西洋,但这也不是问题,可以预见的若干年内中国海军还不需要到大西洋去作战。再说北极就要通航了更近更划算啊,谁还走窄小的运河啊。

 

问题;主要的麻烦可能还在于观念的转变。

 

当美国标准的航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当国内的人们还在为建造所谓的5万吨级左右中型航空母舰而左右摇摆的时候,当7万吨级航空母舰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设想的时候,当研制10万吨级航空母舰被看作痴人说梦的时候,要理解和接受18万吨级的航空母舰乃至"通用母舰"的概念何其艰难。

 

1、对于美国来说,弹射器、阻拦装置、大型升降机、战斗机机翼折叠、起落架加强这些技术,已经是成熟的低成本技术,不用白不用。所以谁都可以造18万吨航母,就美国人不行,这要一造,就点醒中国人了。没有美国技术限制的航母,迟早被中国人造得跟玩具一样便宜,那就战场市场会场都完蛋了;

 

2、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限制。美国人要来来去去跑大西洋,航母太大不行。现在暂时还轮不到中国人开了航母去大西洋撒野,所以老美的要10万吨,中国人要18万吨,北极冰溶就可以通航了,有捷径走为啥绕道去走花钱狭窄的运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