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ularjs 2 listgrid:必应 Bing 在线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6:47:51

励勤俭(图)

作者:

2011-12-07     天津网-数字报刊

  摘自《新世训》,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有删节


  一般人说到勤俭,大概都是就一个人的生活的经济方面说。《大学》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就一个社会的生财之道说,是如此。就一个人的生财之道说,亦是如此。就一个人的生财之道说,“为之疾”是勤,“用之舒”是俭。一个人能发大财与否,一部分是靠运气,但一个人若能勤俭,则成一个小康之家,大概是不成问题的。
  一般人对于勤俭的了解,虽是如此,但勤俭的意义则不仅止于此。例如我们常听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这两句中,所谓俭,虽亦可说是就人的生活的经济方面说,但此说俭注重在“养廉”,所以“俭以养廉”这一句话所注重者,是人的生活的道德方面。此句话所注重者是一个人的“廉”,并不是一个人的温饱。至于这两句话中所谓勤,不是就人的生活的经济方面说,至少不是专就此方面说,则是显然的。
  这两句话,是旧说的老格言,又是现在的新标语。勤怎么能补拙呢?《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所说,是“勤能补拙”的意思。这当然不是就人的生活的经济方面说,至少不是专就此方面说。
  就俭以养廉说,我们常看见有许多人,平日异常奢侈,一旦钱不够用,便以饥寒所迫为辞,做不道德的事。专从道德的观点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饥寒所迫”并不能作为做不道德的事的借口。但事实上,经济上的压迫,常是一个使人做不道德的事的原因。不取不义之财谓之廉。人受经济压迫的时候,最容易不廉。一个人能俭,则可使其生活不易于受经济的压迫。生活不受经济的压迫者,虽不必即能廉,但在他的生活中,使他可以不廉的原因,至少少了一个。所以说:俭可以养廉。朱子说:“吕舍人诗云:‘逢人即有求,所以百事非。’某观今人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俭以养廉,正是朱子此所说之意。
  由上所说,可知这两句老格言,新标语,是有道理的。不过勤俭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我们于本篇所讲的勤俭是勤俭的进一步的意义。此进一步的意义,亦是古人所常说的,并不是我们所新发现的。
  在说此进一步的意义以前,我们对于勤能补拙这一句话,还想做一点补充说明。勤能补拙这一句话虽好,但它有时或可使人误会,以为只拙者需勤以补其拙,如巧者则无需乎此。不管说这一句话者的原意如何,事实上没有人不勤而能成大功,立大名的。
  我们可以从身体方面说勤,亦可从精神方面说勤。就人的精神方面说,勤能使人的生活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什么是人的生活的内容?人的生活的内容是活动。则人的一生中,活动愈多者,其生活即愈丰富,愈充实。勤人的活动比懒人多,故勤人的生活内容,比懒人的易于丰富、充实。《易传》说:“天行健。”又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富有”及“日新”,都是“不息”的成就。一个人若“自强不息”,则不断地有新活动。“不断地”有新活动,即是其“富有”;不断地有“新”活动,即是其“日新”。
  普通所谓俭,是就人的用度方面说。于此有一点我们须特别注意的,即是俭的相对性。在有些情形下,勤当然亦有相对性。譬如大病初愈的人,虽能做事,但仍需要相当休息。在别人,每天做八个钟头的事算是勤,但对于他,则或者只做六个钟头已算是勤了。不过在普通情形下,我们所谓勤的标准,是相当一定的。但所谓俭的标准,虽在普通情形下,亦是很不一定。所谓俭的标准,是因人因事而异的。所以照旧说,俭必需中礼,在每一种情形下,我们用钱,都有一个适当的标准。合乎这个标准,不多不少,是俭。超乎这个标准是奢,是侈,不及这个标准是啬,是吝,是悭。不及标准的俭,即所谓“俭不中礼”。不中礼的俭,严格地说,即不是俭,而是啬了。不过怎么样才算“中礼”,才算合乎标准,在有些情形下,是很不容易决定的。在这些情形下,我们用钱,宁可使其不及,不可使其太过。因为一般人在这方面的天然的趋向,大概是易于偏向太过的方面,而我们的生活,“由俭趋奢易,由奢入俭难”。失之于不及方面,尚容易改正。失之于太过方面,若成习惯,即不容易改正了。所以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此所谓俭,是不及标准的俭。
  俭固然是以节省为主,但并不是不适当的节省。一个国家用钱,尤不能为节省而节省。汉人的《两都赋》、《二京赋》一类的作品,盛夸当时的宫室,以为可以“隆上都而观万国”。唐诗又说:“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不明白这些道理,而专以土阶茅茨为俭者,都是“俭不中礼”。
  人不但须知如何能有钱,而并且须知如何能用钱。有钱的人,有钱而不用谓之吝,大量用钱而不得其当谓之奢,大量用钱而得其当谓之豪。我们常说豪奢,豪与奢连文则一义,但如分别说,则豪与奢不同。我们于上文说,用钱超过适当的标准,谓之奢;用钱合乎适当的标准,谓之俭。不过普通说俭,总有节省的意思,所以如有大量的用钱,虽合乎适当的标准,而在一般人的眼光中,又似乎是不节省者,则谓之豪。奢是与俭相冲突的,而豪则不是。奢的人必不能节省,但豪的人则并不必不能节省。
  以上说俭,是就用度方面说。此虽是普通所谓俭的意义,但我们于本篇所谓俭,则并不限于此。我们于以下,再说俭的进一步的意义。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又说:“治人事天莫如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朱子说:“老子之学,谦冲俭啬,全不肯役精神。早服是谓重积德者,言早已有所积,复养以啬,是又加积之也。若待其已损而后养,则养之方足以补其所损,不得谓之重积矣。所以贵早服者,早觉其未损而啬之也。”此所谓俭,所谓啬,当然不是普通所谓俭,所谓啬。然亦非全不是普通所谓俭,所谓啬。
  普通所谓俭,是节省的意思,所谓啬,是过于节省的意思。在养生方面,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或精神,总要叫它有个“有余不尽”之意。道家以为“神太劳则竭,形太劳则弊”。神是精神,形是身体。我们用身体或精神太过,则至于“难乎为继”的地步。所以我们做事要尽力,但不可尽到“力竭声嘶”的地步。这样的尽力是不可以长久的。
  《老子》所讲的做事方法,都是所谓“细水长流”的方法。会上山的人,在上山的时候,总是一步一步地,慢慢走上去,如是他可常走不觉累。不会上山的人,初上山时走得很快,但是不久即“气喘如牛”,不能行动了。又如我们在学校里用功,不会用功的人,平日不预备功课,到考时格外加紧预备,或至终夜不睡,而得不到好成绩。会用功的人,在平时每日将功课办好,到考时并不必格外努力,而自然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论做何事,凡是可以长久的办法,即是所谓“细水长流”的办法。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是俭,宁静是所谓“细水长流”的办法。
  老子很喜欢水。他说:“上善莫若水。”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屋檐滴下来的水,一点一滴,似乎没有多大力量。但久之它能将檐下的石滴成小窝。这即所谓“细水长流”的力量。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方面,勤与俭的关系。会上山的人,慢慢地走,不肯一下用尽他的力量,这是俭。但他又是一步一步,不断地走,这是勤。会用功的人,每天用相当时间的功,不“开夜车”,这是俭。但是“每天”必用相当时候的功,这是勤。不会上山的人,开始即快走,不肯留“有余不尽”的力量,这是不俭。及至气喘如牛,即又坐下不动,这是不勤。不会用功的人,开夜车,终夜不睡,这是不俭。考试一过,又束书不观,这是不勤。照这两个例看起来,勤与俭,在此方面,是很有关系的。所谓“细水长流”的办法,是勤而且俭的办法。
  我们的生活,如能勤而且俭,如上所说者,则我们可以“尽其天年而不中道夭”。道家养生的秘诀,说穿了不过是如此。这亦即所谓事天。我们的“生”是自然,是天然,所以养生亦是事天。
  治一个国家,亦是如此。用一个国家的力量,亦需要使之有“有余不尽”之意。不然,亦是不可以长久的。治国养生,是一个道理。所以说:“治人事天莫如啬。”用一个国家的力量或用一个人的力量,都要使之有“有余不尽”之意,如此则可以不伤及它的根本。所以“啬”是“深根固柢”之道。有了根深蒂固的力量,然后能长久地生存,长久地做事,所以说:“俭故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