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后端ui模板:澳智库:中国战略核力量将达到美国80年代水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0:10:31
 澳智库:中国战略核力量将达到美国80年代水平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战略与国际项目负责人瑞德·里昂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战略核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已有长足发展,可望于2010年获得与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三叉戟潜射导弹”相似的作战能力。

中国战略核力量将达美国80年代水平

美国华盛顿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克里朋曾提出,亚洲国家间的核关系可以通过“美国-俄罗斯-中国”和“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这两个“核三角”来形容。具体来说,随着中国核武库及性能的提高,印度必将效仿,而一旦印度效仿,巴基斯坦也会跟从。克里朋还认为,虽然这种竞争是真实存在的,但受经济及政治影响,这种竞争相对缓和。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战略与国际项目负责人瑞德·里昂在新发表的文章中对上述看法表达了质疑。瑞德·里昂认为,这两个核三角并不能清楚地划分亚洲地区的核势力,亚洲地区的战略关系无疑要远比这两个“核三角”复杂得多。这两个“核三角”会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的动态,其中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动态,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动态以及美国-中国-朝鲜-韩国动态。中国会在所有这些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其地处亚洲地理中心,是亚洲发展最快的国家。

瑞德·里昂在文章中称,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战略核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已经变得更加灵活,生存能力也变得更强。中国传统上以脆弱的、固定的、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为基础的战略威慑力量已经发生变化,已装备了两款新级别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及东风-31A。这两款导弹均为公路机动、固态燃料推进导弹。

中国还正在对其潜基核力量进行现代化,这说明中国可能于2010年时获得与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获得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三叉戟潜射导弹”相似的能力。文章称,虽然中国战略核力量距离完全赶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仍在不懈地探求生存能力更强的作战平台。这意味着在长期冲突中,中国将逐渐能够给美国目标带来更大的威胁。

文章表示,就短中程导弹方面,中国军力发展的速度更加令人心悸。目前,中国短中程导弹能力已有长足发展。这种导弹未必都是核弹,但其数量增长的速度说明中国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亚洲导弹竞争当中。

文章称,中国的崛起将使其与作为亚太核大国的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中美两国的核关系是稳定的,但这种关系也十分复杂。正如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国家安全事务学者克里斯多佛·特沃尼(Christopher Twomey)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正在进行战略核力量现代化,美国政策制定者一直在谨慎关注其现代化进程;中美两国在某些具体问题(例如,台海问题)及东亚未来地区安全等更重要的问题上可能存在利益冲突;一系列战略动态使中美核关系超越了简单的双边关系。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在中短程导弹领域的发展速度更令人心悸。

几十年内仍无法撼动美国核优势

在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最近出台的一份报告中,美国核安全管理局负责人林顿·布鲁克斯强调称,恰当定位中美核关系是重要的:它并不是双边关系中的最重要问题(经济问题才是),也不是最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中国的兴趣在于不对称力量,尤其是网络战)。文章指出,这种论点并不新鲜。例如,曾任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主任的迈克尔·梅曾于2005年指出,任何国家间战略关系“首先是由政治与经济关系组成,随后会依赖军事能力,主要依赖常规军力,到最后则由核能力定义 。“经验证明,核能力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有限的国家工具。”

文章称,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意图打造一种核力量结构,使当前中美战略关系转变为“相互确保摧毁”模式。如果可以的话,中国更愿意避免与美国展开核军备竞赛。北京当前的现代化项目可以提高其规模相对较小的核武库的可靠性与生存力,但不能为其提供可媲美冷战时期美苏核武库的核力量。就这方面而言,美国核威慑不会受到来自完全对等的亚洲核国家的政治压力,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逆转,中国追求“相互确保摧毁”能力的话,美国的亚洲同盟所受压力就会加大,正像冷战期间苏联追求美苏核均势时的欧洲国家一样。

文章称,一系列共识曾使美苏关系不难处理:核武器是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大国核战的代价是可怕的;双方都可以容忍地缘政治异常(如古巴与西柏林),而不是通过武力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指出,中国的战略关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台湾地区独立、中美冲突、三股势力(分裂分子、极端分子及恐怖分子)以及军事化的日本。这说明台湾不可能是中国“可以忍受的异常现象”。文章认为中国的威慑理论仍在发展。近年来,中国战略理论对二炮部队的威慑作用作出了阐释。例如,2005年《军事战略学》一书将核威慑划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是最大核威慑。最大核威慑旨在以拥有核弹的数量及质量为基础威慑对手,使敌不敢发起首轮核攻击;第二个等级是最小核威慑力量,即以少量核武器威胁攻击敌人主要城市,威慑对方;第三等级是中等强度核威慑,即以充分且有效的核攻击力量,通过威胁发起对方不可承受的攻击来吓阻敌人,以此达到威慑目的。

对此,美国分析家称,中国的核威慑理论非常复杂,不仅仅旨在维持“最小和威慑”态势,以上三个等级暗示其或许认可“中等强度核威慑能力”——这种威慑能力既不过大也不过小。不过,一些中国分析家指出,中美关系的特点并不是相互确保摧毁,而是相互确保威慑。对此,文章称,这种微妙的修辞手法使中国站到了与美国“平等”的高度,不但最大化了小规模核武库为其带来的影响力,还言明了其核威慑理论。

东风-31A远程导弹

文章指出,同样重要的是,中美都受两国核力量规模的不对称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不信任影响。例如,美国核安全管理局负责人布鲁克斯称:“在美国,人们对是把中国视为一个需要用威慑力对付的‘小俄罗斯’,还是需要防御的国家,尚无定论”。同样的,北京对美国近年来一系列核政策或行动也无法达成共识--例如,美国将传统的导弹、潜艇、轰炸机“核三角”扩大,甚至是2006年8月将少量弹道导弹鼻锥体送到台湾。

亚太核武库发展趋势扑朔迷离

文章指出,构建中美稳定关系的工作很可能会因亚洲地区其他强国--俄罗斯和印度--的举动而复杂化。虽然俄罗斯现有核库存超过了其亚洲各邻国,但莫斯科政府意识到受其边界地区战略变化的影响,自己可能需要退出冷战时期所签署的《中程核武器条约》——该条约要求亚洲各强国放弃众多短程及中程导弹。

现在,俄罗斯领导人已经注意到了其他欧亚国家出现的大批导弹扩散现象,并且怀疑如果继续遵守这份武器控制协议,那么便无法对任何邻国的导弹项目施压。因此,俄罗斯当前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便是,其与邻国之间可能会出现的力量不对称。

文章称,印度认为未来自己需要摆脱印巴局部战略竞争,并在更大的亚洲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印度核武库所针对的目标并不是巴基斯坦,而是希望借此在亚洲军事中获得更高的地位。那么,新德里政府要容忍与哪个国家间、何种程度的不平衡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文章指出,中国似乎并不担心其与俄罗斯及印度之间的战略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俄印对同中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也深信不疑。一位印度战略分析家表示:“印度将自己限制在缺少核武器力量的二流核国家的位置上,而约500枚核弹头/武器的中国也默认其与巴基斯坦处于同一水平。不过,根据核技术逻辑,像印度这样的大国,不仅会打造其认为可满足军事需要的核武库,还会想要打造一个符合其大国身份、资源、潜力以及可帮助其实现自身抱负的核武库。”

东风-15短程战术导弹

文章称,以克里朋所提出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核三角为例,南亚关系不利于中国利益,所以这一核三角也不稳定。虽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执着于“最低核威慑”概念,但这无法缓解人们对其武器库内核武器在数量或质量上有所突破的担忧。对此,最近一份评估报告总结称:“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称奉行最低核威慑政策,但在南亚最低核威慑并未要求为核武器及运载系统的发展设定上限。这是一个随着环境威胁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所谓‘最低’的标签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不激怒其拥有核武器对手(分别是中国和印度)、美国以及其他坚决禁止核武扩散国家的愿望有关。”

因此,文章指出,亚洲核大国之间的关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如果核大国之间的关系恶化,那么他们恪守默许亚洲核秩序非对称状况承诺的力量便会遇到严酷的考验。此外,武器库的规模及职能不仅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现状,它也可以反映该国的关注重点。在该地区安全秩序方面,在占据该地区占据优势地位的美国还有许多其他忧虑,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如何维持其对地区盟国的核威慑保障。(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