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overflow属性:郭生祥:中国面临利率自由化大好时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0:55

  本轮世界金融危机,表面上来看,是对中国汇率自由化的外部考核,其实是对中国金融内部自由化的深层考核。由于欧美国家的抱怨,中国在改革的策略选择上,很自然地把焦点聚在国外,事实上中国对外金融自由化已经大大走在对内金融自由化的前面了。


  对中国金融来说,内部相对不自由,外部相对自由,内外之间相互阻隔。如果要实现金融自由化,就涉及4个要件,利率、汇率、国内资本流通、国际资本流通。但是最基本的和最优先的是利率自由化,这是一切金融自由化的基础。目前国内实行的是利率管制,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这有利于保障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为它们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金融稳定。但这种情况也导致信贷配给制,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金融经济也是大危机、大调整时期,在危机面前,西德和日本则利用外汇储备恰到好处地让国内金融自由化起来,对外控制货币逐步升值。那时日本走出去收购世界资源,在世界建立分厂,出口精密仪器等等。而西德与东德合并后,取得了在欧洲稳固的市场,对内的金融自由化帮助完善社会保障、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完成了农业现代化。而当时的中东石油美元国家,以及拉美一些国家,就没能充分掌握好这个趋势,至今都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世界各国大都是首先从利率市场自由化着手金融改革的。美国“1980年银行法”宣布在今后6年内,将规定的利率上限逐步予以提高,到1986年3月底,分阶段取消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日本的利率自由化开始于上世纪70 年代末,到1987 年完全解除了利率限制。澳大利亚在1980 年取消了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不久贷款利率也自由化了。


  当前是中国金融利率市场化的大好时机,因为我们具备推行利率自由化的条件。本轮危机唯有中国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较好,坏账率较少,而且资本升值幅度较高,外国对中国金融的战略投资股份都取得了较大回报,资金在陆续撤出,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股本正在回归,他们撤出的越多,假设利率自由化之后则利率被抬高,那么,发生被外资反转的可能性就越少。这为实现利率自由化提供了外部环境。


  伴随利率自由化而来的是,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将取代国有大型企业,成为新的贷款主体。金融资源由于长期的稀缺性,先会是利率较高,后是利率下降,最后会是平稳,但是一个真实、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率会在市场竞争中浮现。这对银行会带来新的机会,对中国经济则是根本的结构与产业升级换代,而且如果成功了则是中国经济社会走上健康的开始,会一定程度地扭转百年中国追赶型经济的积弊。


  如果我们不抓住当前进行利率自由化的战略机遇期,那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目标的实现将是艰难的,甚至可能会落空。无论从金融本身还是从社会角度,当迈入中等收入门槛的时候,一味地按照惯性注重外部金融自由化,忽视内部自由化,到头来就也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是澳大利亚华人信用科学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