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鸿坤花语墅二手房:经典精萃短文(59)——得意与失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6:03:08
    经典精萃短文(59)   编辑制作:林夕梦

















得意与失意
陈鲁民
天平不只是平衡,还是一个连通器
人生充满了得意与失意,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一个人的左右手。
说到得意,影響最大的奠过于南宋进士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下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人生四大得意之事。
可有人还觉得不过瘾。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记,绍兴秀才王树南就在此诗每句前面各添二字曰:“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儒金榜题名时。”改后的《四喜》诗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妙。
不过,得意与失意常常是结伴而行,非此即彼,变幻莫测。清初扬州一个读书人科举落榜,回家途中天又下起了一点小雨,住店时听到邻院娶亲的阵阵唢呐和鞭炮声。于是,他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便给《四喜》诗加了八个字,变成了:“久旱逢甘露——几滴,他乡遇故知——仇敌。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梦里。”这样一改,诗中原来所说的人生四喜就变成了人生四悲。
还有人干脆针对《四喜》诗写了一首《四悲》诗:“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也颇生动传神,流传甚广。当然,人生失意事多矣,《晋书·羊祜传》记:“枯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宋人方岳更是夸张:“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所以。李太白发牢骚“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偶遇一回高兴事,就邀朋唤友,“会须一饮三百杯”,不醉不归,诗云:“人生得意须尽欢,奠使金樽空对月”。
依我管见,对大多数人而言。那些极典型的得意事和失意事,在人生中所占比例都极小,大多都是不喜不悲的平常事。而人们往往容易过分夸大那些悲喜之事,特别是那些失意之事,阴影常留在心里挥之不去,严重影響我们的幸福指数。
倘若沿着前人《四悲》诗的思路想象发挥,今天可悲的失意事其实也不少,譬如美人迟暮、明星过气、炒股崩盘、经商赔罄、政客下台、贪官入狱、嫖娼被抓、外遇露馅、高考落榜、恋爱受挫、提拔无望、招聘被拒、竞标失败、投资被骗……还不说生老病死、飞来横祸。但这些林林总总的失意事,如果分析起来。有些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想也没用,由它去吧;有些是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属于“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之类:有些则是生活必要的代价,是正常成本。不必大惊小怪。
可见,至少一小半失意事是可以避免的,那取决于我们的欲望大小,欲望越大’失望就越多。如果我们能多一点平常心,多一点知足常乐情怀,不去刻意争那些不该争的东西,不给自己定下太高的人生目标,不和这个比那个比,不设置太多不切实际的理想,适当放弃一些无碍大局的身外之物,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失意之事自然就会减少。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还有一个办法,此乃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写过一副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无法改变,那不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
给人最好的
张金刚
母亲从老家带来满满一袋应季蔬菜。我随口幸福地抱怨了一句:这么多,哪吃得完哪!一向热心的母亲搭话:要不送你朋友一些吧。我立马响应,拿个塑料袋便装。母亲急忙上前制止,拉我蹲下仔细挑拣起来:韭菜全部择过,去掉污泥、枯叶;生菜,专挑新鲜绿嫩的;豆角,专挑光滑漂亮的;土豆,专挑个大圆整的……我不耐烦了:“随便装些就好,不必这么麻烦。”可母亲却郑重地说:“给人,就要给最好的,这关系到你们在彼此心中的位置,马虎不得。”是啊,因为珍视别人,所以才给人最好的;而给人最好的,也必将收获别人对你的珍视。
女儿渐大,许多穿过的衣服和鞋子塞满了柜子。收拾房间,我便提议:谁家有小孩,把这些不穿的就送给他们吧。我和妻子细数一番,找了几家可送的亲戚朋友。根据别家小女孩的年龄,挑拣最合适、最漂亮、保存最好的衣服全部洗了,晾在阳台;将鞋子全部刷净,摆满窗台。晒干,全部整理好,分装入袋,贴上标签。送人时,收获的全是灿烂的微笑。
在单位,领导交办的工作,不论任务大小、紧急与否,我都将其视为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对待,以最积极的状态倾力去做,将最满意的成果交付领导。其间,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汗水,不知牺牲了多少娱乐、用餐的时间,遭遇了多少家庭、朋友的误解,但我始终一直坚守。正因为以“最好”的标准要求,以“最好”的工作示人,便也收获了来自领导的肯定与嘉奖。
在邮局工作的同学小李,最近遭遇家庭变故。他借酒浇愁,一时憔悴许多。但那次取稿费见他,一身职业装,倍儿精神,面对每位顾客都会露出灿烂的微笑。轮到我,他却在目光的对视间,信任地透出丝丝忧郁。下班约他小聚,小李无奈地说:“服务行业,就算有天大的事,只要坐在那里,就要以最好的形象服务顾客。”小李说得很自然,我却对他肃然起敬。
见到婚后的小张,俨然变了个人。先前那个头发五颜六色、装扮新潮前卫的时尚型男,如今也留起了黑色寸头,穿着也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与小张打趣:“被老婆管成这样啦,整个一大变活人!”小张倒是若有所悟,半开玩笑地说:“遇到一个爱我的、我爱的人不容易。既然我爱她,就要顺着她的喜好改变自己,将最好的一面给她。”一言便相信,小张的爱情必定美好。
回到家里,不管工作压力多大,遭受多大委屈,都要尽量将心情调到最好,免得把坏情绪传染给家人;外出旅游,无论花钱多少,最好带个特色小礼品给同事,以最友好的形象融入同事之间;面对父母,即便事业陷入困境,家庭出现危机,都要刻意隐瞒,展示给父母最好的生活,让他们放心。
给人最好的,有时只是举手之劳,有时却要努力付出许多。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尽量做到最好、展现最好。给别人“最好”,不是虚假,也不是做作,更不是作秀。“最好”,是用积极来影响他人,是用美好来回报他人,同时,也是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种植于“最好”,可以让亲人多一些放心,友人多一些情谊,同事多一分信任。这样的处世方式,虽然有时会感到疲惫,但是长期做来,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和谐起来,这也就是根深叶密的道理吧。
君子与小人
蒋光宇
君子不等于圣人,尺有所短;小人不等于恶人,寸有所长。从多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很多的区别。
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不争,小人不让。
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助人,小人伤人。
君子爱多,小人恨多。君子重道义,小人重势利。
君子讲正理,小人讲歪理。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自己。
君子严于责己,小人暗算他人。
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
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
君子以同道为友,小人以同利为友。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巧言说话。
君子眼里小人少,小人眼里君子少。
君子不怕没人重用,小人就怕没人赏识。
君子不与小人相斗,小人常与君子纠缠。
君子耻闻小人之恶,小人乐闻君子之过。
君子舍己爱人,小人舍人爱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
君子平和不骄傲,小人骄傲不平和。
君子易处而难取悦,小人难处而易取悦。
君子谅人之过,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扬人之长;小人讥人之短,嫉人之贤,笑人之过,妒人之能。
君子如水,可以使不洁者清洁;小人如油,可以使清洁者不洁。
君子如水,随方就圆,随遇而安,无处不自在;小人如没有燃尽的灰,碰碰就燃烧,晾晾就熄灭。
手比头高
陈兆庆
常记起父亲发脾气的样子:眼睛直直地瞪着你,高声数落。在我顶嘴拒不认错的时候,他甚至会粗鲁地攥紧老拳,连眉毛都竖起来,样子可怕极了。
记得刚参加的那些日子,面对盛怒的父亲,我伤心又沮丧。我默不作声,心里却在说:不要再像小孩子一样管着我!
那时对生活、对工作都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想法。我讨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父亲给予我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之类的评价嗤之以鼻。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我拥有许多听众,我的同学、同事和新交的朋友都愿意听我演讲。我眉飞色舞地对家人说:“在快捷奏的现代生活中,演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拥有听众就拥有成功。”父亲朝我一瞟:“这么说,你的知音可多了?”我愈发得意起来:“那还用说,当然啦!”我忘情地等待着父亲更热烈的赞扬。
可是我想错了,我抬头看见坐在我对面的父亲正一脸怒气地盯着我。他眉头拧起来,脸绷得紧紧的,把筷子放到一边。我感到惊愕,避开父亲的目光,自言自语地轻声说:“我哪儿说错了吗?”
“你以为你很对?”父亲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你对个屁!”
我忍不住叫了起来:“不,我是对的。不对的是你那么粗鲁,这么简单,这么不理解人。你真让我受够了!”
“闭嘴!”父亲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他腾地站起来,挥着胳膊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
我无法理解他,觉得他非常可笑。家人都不知怎么回事,只有母亲附和着也叫我把手举起来。我再也咽不下这口气,拔腿走出房间。
父亲在身后高喊:“给我回来!”
可我没听,我想以出走迫使他明白自己过分了。
然而,没等我跨出房门,就被父亲一把抓住了。他紧紧握着我的胳膊,使劲让我转身。我看见父亲已鬓发花白,愤怒使他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我从对峙中软下来,让他把我拽会餐桌旁。
他把我按到椅子上坐下,口气严厉地说:“叫你举手,不服气?你把手举起来,我要你好好看看,手比头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的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你难道想作那样的人?”父亲一口气说下来,在他的眼中我看到有泪花闪动。
“手比头高!”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却深沉的期盼。那是父亲对儿子才会有的期盼!我浑身一热,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几年过去了,当时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一直在心头:“父亲,错怪您了,我不知错怪了您多少回!”
林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