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第二磨牙髓腔形态:二次开发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20:34:06
[江都市] 
文章作者:丁家顺 任宏兵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锦西小学     浏览次数:209

摘要: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必要趋势,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形式,信息素养则是未来信息时代人才必不可缺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而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在教材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使其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其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更能培养新一代信息时代人才。本文从主题活动、与其他学科整合以及引入生活源泉三个方面,对教材的再创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素养;创造;开辟;“二次开发”;主题活动;

未来社会是充满信息的时代,信息素养是衡量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培养未来信息时代人才的信息技术任重而道远。因此,2007年新编《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省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我们从中可以获知以下信息:一是,信息技术重在培养信息素养而不是知识技能,不同于社会上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机构;二是,它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它不同于语文、数学课那样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而是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中自主地掌握知识技能的一门课程。同时它又是必修课,使得它又区别于其他活动课。所以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省指导纲要》为准绳,对教材的运用,不能“照本宣科”的“用教材教”,而应该创造性的“教教材”,开辟新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构建。即,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特征进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不是教本中的,也可以在新知中对旧知进行一些巩固或课外拓展,内容的安排要更加切合教学实际,符合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意在培养信息素养,而不是依教材的编排顺序、教本的操作内容进行教学,这就成了单纯的教授新知,变成“为了教”而“教”,这与我们2007年新制订的《省指导纲要》指导精神相违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二次改编”的课堂才让人觉得浑然一体,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感到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创造的“我要学”过程,是一种体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生硬的操作技能地叠加。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一、以主题活动为主线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主题活动为主线贯穿全程,同时以游戏的心理暗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激情。在主题活动中,把握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如江苏省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上册)2007版《修改图形》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橡皮/彩色橡皮”和“放大镜”工具的的使用。教者没有直接教学生如何使用“橡皮/彩色橡皮”和“放大镜”工具画光芒四射的太阳、弯弯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而是通过“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和如今的“嫦娥一号”卫星“登月”引入主题,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以后想不想也去月球看一看”。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提出“想要去月球还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比如要有一定的知识,要会操作技能,还要有恒心、有耐心、有创造力等等,老师在这里先设立了一些小小的关口,看看同学们是否有信心顺利闯关。”把本课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到这几关内,通过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形式开展。在安排时,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如安排一项“给图形填充颜色”的内容,在图形的接口处教师有意识地留下一处“漏洞”,让学生填充时无法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会去发现、去探索,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主题活动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活动环节的安排,内容要紧凑,不能让学生做无用功,要有的放矢。

二、以其他学科为活力

《省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本,而应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比如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也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如江苏省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2001版《遨游因特网》教学:教师没有直接讲授如何上网浏览网页,而是引入语文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诵读了一段语文课本上《九寨沟》的优美语句,再配上那动听的音乐、美丽的图景,让学生立即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五彩池、五花海那美妙绝伦的自然风光。如何才能近距离的去感受她、了解她、欣赏她呢?这是学生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这时,教师很自然地向学生推荐一款工具——“浏览器”。在浏览器的使用过程中,重在学生自主的操作、探究、合作与交流。这样既使学生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还使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再比如江苏省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上册)2007版《填充颜色》教学:开办一个“时装节”。给学生一些服装图形,让学生通过搭配颜色设计出一套套与众不同的时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讲如何填充外,还要介绍一些美术知识。通过欣赏一套套精美的“时装”,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还要把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到信息技术中来,使信息技术教学不在单调、枯燥,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

三、以生活为源泉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迸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源泉,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信息技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师通过选择适当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会生存,在学习上会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如江苏省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2001版《收发电子邮件》教学:以“我给校园添光彩”为题,请每个同学给学校提一条宝贵意见为由导入新课。然后提出用信件该如何写,如何写信封,如何寄信。讨论交流,教师汇总。再出现电子邮件界面,让学生联系实际,小组讨论交流并操作。教师对收到的电子邮件予以回复。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是那么的方便快捷,而不是高深莫测,学起来“云里雾里”。这样,信息技术才不会脱离实际,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重视功能而忽视需求。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更新观念,创新形式,让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合理,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而富有生命力,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