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第一恒磨牙:主动参与 张扬个性——小班化条件下阅读教学的再探索,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34:28

主动参与  张扬个性——小班化条件下阅读教学的再探索

  
作者:蔡建成   时间:2008-5-2    本文热度:508    等级:★★★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对话,和高尚的人、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阅读教学则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 而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 (2)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牵引之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实质是抽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的被动接受。 (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刀刃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做的是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
  如何发挥小班化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自己几年来的的教学实践与大胆尝试,对上小班阅读课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给学生平等的地位
  小班教育要以孩子的发展为本,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合作者甚至是朋友的身份介入课堂,为孩子们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只有在温馨、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孩子们才会发挥无限潜能,教学才会散发奇光异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一)转换角色,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的实质就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明确指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平等对话首先需要的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的是教师的角色转换。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实现对话教学,教师要学会倾听。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只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实现对话教学,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教师要敞开心扉与班中每个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形成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成为合作的伙伴。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要巧妙地设计话题,铺垫对话基础,展开有益而有效的对话。王松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把“‘冒’字的理解、体验”作为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对话,并以此为导向,极其巧妙地把握话题,逐步深入,交互层递,使课堂对话以艺术的方式演绎出来,引发了一个教学高潮。
  (二)  交流互动,实现生生间的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班学生之间互助合作机会多。他们之间的交往是最放松,也最容易发生碰撞,最容易得到启发的。语文课堂中,可通过感悟、论辩方式倡导生生对话。
  感悟  “悟”即了解、领会,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交流、争辩的基础。仍以王老师《荷花》中“冒”字的教学为例,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力求读中自悟;另一方面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悟其意的同时悟其法,促进他们学会学习,提高悟性。在给“冒”字换词后,以“怎样的长才是冒?”一问激兴趣、拓思路、展个性,因此在交流、反馈、评价中自然地、不露痕迹地促成了“冒”的内涵的深入领悟。
  论辩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就都得到两种思想。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也就是论辩能力。论辩是学生真情泄露的较好方式,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完完全全的自我,并从中悟出某些道理。
  (三)  自我超越,实现生本间的平等对话
  (1)融入文本
  要让小班学生参与对话,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效能性”。作为教师,要逐步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导着学生走进教材”转变。要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欣赏文本中的绝妙之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敢于对文本提出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在教学杂志上我曾看到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对《小马过河》中老马的称呼,前面用“老马”后面用“妈妈”提出过质问。这种敢于质疑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超越。
  (2)拓展文本
  学习是一项特殊的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标准”明确提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自然世界,七彩斑斓的各种媒体,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由此可见,我们的文本正日益呈现生活化、社会化的趋势,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也使语文课堂的平等对话更具开放性。
  总之,平等的对话教学能让我们真正领略什么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我们提倡平等对话,给学生的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如何使语文教学突破传统的束缚,激荡起学生学习的创新火花呢?我认为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时应给以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学要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建构起教师宏观调控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在自主选择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题行为,使显示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思维,变学生只是背诵传统知识为学会并能创造知识,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
  (1)理解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解”的权利。例如有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则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学法的选择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调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不断优化学法,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看图,绘画,查资料等。
  (3)练习方式的选择  给学生以“练习方式”的选择,就是认同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求统一,但求发展。在我的班上,学生所面对的再也不是教师指令的、一刀切的、机械性的作业,而是自主选择、独立设计、用心创作的作业。教完一篇课文,我只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作业要求,如适当抄写几遍生字新词,摘录一些文中优美句段等,其他则有学生自由安排,尽情发挥,自由驰骋,给学生以很大的自由度。这种作业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4)学习伙伴的选择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一是考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人意愿,更是为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从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我的做法是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的学习伙伴则有学生自愿组合,自己商定。高度的积极性带来了学习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互教,善于互学,互争互评,你追我赶,友好合作,课堂生机勃勃,“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学习场景随可俯拾。
  (5)反馈形式的选择  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同学可以用回答的形式来反馈结果。不善于表达的可以用其他形式来表达,如:写出来,绘画,朗读,动作表演等。
  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儿童的求知欲望,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求知解惑的浓烈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中来。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安排时间鼓励小班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通过质疑,师生之间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
  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有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就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舍得放时间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疑:
  (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语句。如《雨中》一课,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经过研讨,终于明白了:这件事情发生得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是在少先队员和过往行人的帮助下,事情马上结束了,歌颂了拣苹果人的美好心灵。
  (2)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落花生》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而不以《花生赞》或《收获节之夜》为题。”经过研讨,有的学生说:“《收获节之夜》这个题目,他虽然点名了时间、环境,的确富有诗意,引人遐想,但文章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收获节之夜》既不能全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又不能点明中心,显然不够贴切。”有的说:“从文中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语可以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品格,用《花生赞》为题,虽然旗帜鲜明,但我觉得有点俗套,用《落花生》为题,貌似平凡,却使人立刻联想到耐人寻味的哲理。”
  (3)在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可恩。如:《少年聂耳》一文第五小节,你认为不合乎情理的地方有哪些?这样说明了什么?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的发现问题,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学生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耐人寻味的底蕴。
  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往往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四、给学生合作的空间
  小班化为合作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小班化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合作教育。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合作中学生从众现象多,深入讨论的少。
  (2)优生参与的多,后进生参与的少。
  (3)表面化、形式化的合作多,有价值的合作少。
  怎样充分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提高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学阶段,必须注意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合作意识
  1、增强自信,搭建平台
  对合作过程中缺乏自信的学生多加鼓励。只要学生尽了最大努力,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哪怕他(她)取得的成果远远比不上与其合作的同伴。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当任务的难度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力。因此,应该尽可能先分配给他(她)一些与他(她)水平相当的项目,使他(她)能圆满完成,对自己充满信心。当他(她)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同伴的水平相当时,他(她)会主动去参与。并尝试着选择一些高难度的项目。由于小班学额少,这为“个别化任务套餐”的设计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2、引进竞争,健全评价
  小班教育强调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并不等于排斥竞争。例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形式能很好的凝聚组内成员,为共同的目标通力合作。
  评价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课堂上教师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将促使每个个体都积极参与。小班合作教育的评价应面向全体,应把每个个体列入评价的范围。评价时应当将结果和过程相结合,个人利益与合作团体利益相挂钩时。 同时,要对每个个体做出即时、公正的评价。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关注着自己,关注着自己在与同伴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态度。 以欣赏的态度、褒扬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获得自信,从而促使其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做出更大的努力。
  (二)养成合作习惯
  合作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还需要关注点滴细微的言行,具体表现在:
  1、倾听
  能够了解与接受别人的观点是与人合作的必要环节。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与人交往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理解言语的能力。
  (1)尊重    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听取别人的表达,不随便打断同伴的发言。对随意插嘴的学生应给予及时制止,要求学生做到发言之前先举手示意,别人发言时保持安静。
  (2)理解    要求学生尽可能准确体会把握同伴的发言,了解同伴的主要观点。等同伴发言完毕后,可请学生说一说,他(她)讲了什么?他(她)的想法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小班学生少,因此要尽可能多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强化听的意识和理解的能力。
  2、沟通
  沟通是合作的必要条件,没有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1)沟通需要表达、倾吐。   应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自信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吐自己的心声,让同伴及老师了解自己的特点和看法,引起同伴与自己合作的兴趣。比如活动课,可由学生想出几个游戏极其规则,向大家介绍,最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游戏小组,参与人员自行商讨,开展活动。
  (2)沟通需要引导、示范。   小班教育中,教师不仅扮演着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在师生合作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很好的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比如,在课前教师将指令性用语换成征询式对话:“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这样既能让学生很好的进入师生合作状态,同时又间接的教给了学生在与人合作沟通时应有的言行态度。
  3、协同
  协同是指个体能在合作过程中具有群体意识、大局观念,能适时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使合作活动有效开展。
  (1)强调群体意识。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同伴积极配合。当个人的兴趣、特长与所分配的任务不符时应以群体利益为重,在一定情况下作必要的妥协。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抓住具有群体意识的学生典型,予以肯定和表扬,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她)学习。
  (2)指导具体实践。   习惯是在实践中慢慢养成的,因此对具体实践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如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教师在刚开始阶段可做一些具体指导,男生适合读哪类角色,女生适合读哪类角色等。久而久之,学生慢慢会试着在团体内自我调节,自我协同。
  综上所述,给学生平等的地位,给学生选择的机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合作的空间,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全体学生自觉能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发展了思维,张扬了个性。教得简练,学得轻松是我们坚持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