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认证登录系统:将中医进行到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4:37:46

             作者简介:胡维勤 男,1934年生于浙江金华,中央警卫局中南海门诊部(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警卫局保健处)保健专家,主任医师(正师级),教授。他先后为朱德、华国锋、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领导同志做过保健医生,并在党和国家的多次重大会议和活动中担任保健工作,也多次承担外国元首、重要领导人来访的医疗保健任务,积累了丰富的保健经验,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学家”,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64~1966年师从国内着名内科教授乐文照先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和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1976年参加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西学中”培训班(第四期),并师从着名的中医祝谌予先生,重点学习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他于2008年写就的《将中医进行到底》凝聚了胡教授几十年行医的心得和经验,一经出版就在广大读者中迅速流传,不少读者从东西南北各地奔来寻求胡教授的帮助,本书还引起了媒体的争相关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生活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邀请胡教授为大家主讲健康课 。

   目录

  第一章 西医很强大,中医很伟大 
 一、中医能手眼通天 
 二、中医是第五大发明 
 三、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 
 四、西医是一门科学,中医是一门哲学 
 五、中医是一门人生哲学 
第二章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 
 一、了解经络,上工守神 
 二、肺与大肠相表里 
 三、脾经和胃经 
 四、心腹之患 
 五、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千万不要病入膏肓 
 七、肝胆相照 
 八、任督二脉 
第三章 身体的警讯 
 一、鼻为“面诊之王” 
 二、舌为“心”之苗 
 三、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 
 四、心脏有疾病,耳朵露马脚 
 五、察颜观色知健康 
 六、眉毛,不是个摆设 
 七、口中有异味,责在脏腑 
 八、口水过多,病在脾肾 
 九、鼻涕眼泪多了也是病 
 十、鼻出血,不要盲目清火 
 十一、汗臭脚,“脾气”大 
 十二、手脚冰冷,不可盲目温补 
 十三、白带,女人的另一位老朋友 
 十四、遗精,不仅仅是肾虚 
 十五、梦是身体有话要说 
第四章 中医看病的秘诀 
 一、一眼看穿你的胃 
 二、认清自己的胆 
 三、“六驾马车”治疗糖尿病 
 四、冠心病可以看出来 
 五、轻轻松松降血压 
 六、治疗便秘的四个秘方  
 七、别小瞧了感冒 
 八、治疗鼻咽炎有妙方 
第五章 养生其实很简单 
 一、每天静心十分钟 
 二、要顺应,不要对抗 
 三、热水泡脚胜补药 
 四、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五、千万不要乱吃药 
 六、养生就不要浪费口水

    序言
自 序
人类不灭,中医不休!
胡维勤
不知不觉,我从北京中南海门诊部退休已有二十个年头。原本想闲云野鹤般度过余生,万万没想到赋闲后找上门来的病人如此之多,不是这个

企业的总裁、总经理,就是那个部门的领导,要不就是某位明星……整日把脉问病,忙个不停,难得浮生半日闲。好在我长期靠中医养生,身

体极好,现在仍能健步如飞,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就撑不住了。
前不久,一些人四处扬言要求取消中医,其势汹汹,仿佛中医是万恶之源。我有点坐不住了,想出来说几句话。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类不灭,中医不休!
我和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说来话长。我最早学的并不是中医,而是西医。1961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分配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后,我有幸成为乐文照教授的助手。学医的人都知道,乐文照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精通西医,对心血管、消化道、内分泌代谢、肾脏病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医生之一。跟着乐文照教授学西医,我受益匪浅。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降低我对中医的浓厚兴趣。西医看病要通过量血压、做心电图、化验……而中医只需望、闻、问、切,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诊断出疾病。你说,这能不让人感到神奇吗?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个小孩患麻疹发热,已经奄奄一息,她母亲请来一位中医,诊脉后开了三剂中药,第一剂中药灌服后就退烧了,三剂药还没服完,人就好了起来。这件事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想弄清楚为什么医生的手一摸就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几剂中药就可以救回一条命。后来,我父亲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望着日渐消瘦的父亲,我急得直掉眼泪。母亲请来一位中医,给父亲号脉开方,父亲喝下药后第二天就退烧下了床。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好医生。
1971年9月16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有幸进入北京中南海,成为了一名保健医生。保健医生的工作就是将疾病消除在形成之前,《内经》上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何才能在疾病形成前就做出诊断呢?西医的体检远远不够。为保证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组织上特意安排我跟祝谌予先生学习中医。祝谌予是北京最著名的老中医,他学贯中西。关于祝老有许多传奇故事。祝老十九岁时母亲重病,家里请来许多中西医的名医,中医没给看好,西医连是什么病也诊断不出来。就在万般无奈之时,来了一位老中医,他气度不凡、儒雅而洒脱,吃了他开的药后,祝母的病终于出现了转机。原来这位中医就是当时北京的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西安事变”前,他曾给杨虎城将军诊脉看病,药到病除,留下一段佳话。但遗憾的是,后来施今墨去了南京,祝母的病复发,没能治好,离开了人世。母亲的死使祝谌予悲痛万分,他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立志学习中医。
祝谌予托人找到施今墨。第一次见面,施老问祝谌予:“你为什么想学医?”祝谌予将母亲病故的经历和自己的心情全道了出来。施老听后感慨万分,就这样,祝谌予不仅成了施今墨的第一弟子,还做了他的乘龙快婿。后来,祝谌予又东渡日本学习西医,成为了全国少有的学贯中西医的人才。
我前后师从祝老学习中医五年之久。祝老曾对我说:“一些绝招我是不肯轻易传给别人的,你就不一样了,你是上面派来的,学会这些绝招之后,可以派上大用场。”记得有一次,祝老的一位学生从东北来京,祝老就立刻打电话叫我过去,原来这位学生会用抖动的方法来按摩穴位,治疗糖尿病。祝老对我说,这个抖动法你学会了,回头就可以给首长治病。这个方法使用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很累,但却能起到针灸捻针的果。我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并总结出了一些有降血糖作用的穴位,我发现按摩这些穴位对治疗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
师从祝谌予,我学到了不少中医治病的经验,祝老比较擅长用活血化瘀的药,而且擅长用中药的“对药”。如黄芪配当归补血活血,女贞子配旱莲草滋阴,天麻配钩藤治头晕,枸杞子配菊花补肝肾明目等。对付一些疑难杂症,他提出了两个绝招,一是从“瘀”论治,二是从“痰”论治。大多数的慢性病,多有气滞血瘀的现象,即西医讲的微循环不良,血黏度增高,氧自由基多,酸性体质等;“痰湿”也就是西医所说的体内有废物、毒物、垃圾、重金属等。祝老从这两方面入手,在治疗疑难杂症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最令人高兴的是我从祝老那里学会了治疗糖尿病的绝活儿,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在临床上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些年来,我治好的糖尿病患者不计其数,有的甚至已经停药十多年了。而这些都是西医不可能做到的,西医一停药,病情就复发。所以,除非人类灭亡了,否则,中医就会永远存在下去!一些人主张取缔中医,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医,他们是以西医的眼光来看中医,完全不懂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精髓。所以,我要说的第二句话就是:西医是一门科学,中医是一门哲学;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西医很强大,但中医更伟大!
前几天,听一位朋友说网易的总裁丁磊就在浙江中医学院学习中医,我甚感欣慰;又听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表示自己退休后将潜心研究中医,感觉到中医振兴的日子已不远...

     第一章 西医很强大,中医很伟大

  进入20世纪以来,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一个有着几十年经验的医生,我的观点是,中医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永远不会消失。之所以有人主张废除中医,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医,总是用西医的思维方式看中医。西医研究的是物质的身体,它是一门技术,可以标准化人才也可以批量生产,所以西医很强大。中医研究的是形而上的身体,它是一门艺术,需要灵感和悟性,所以很难像西医那样上规模。但中医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它有通天的手眼,高明的中医可以 "司外揣内",不需要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就可以窥透人体内部的疾病。中医不仅可以在疾病的初级阶段发现它,还能提前消除疾病,这就是常说的"中医治未病"。我认为,这两点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医的生命所在。如果理解了这两点,那些高喊着废除中医的人就得放弃他们幼稚的观点了。

  中医还是一门哲学,一门关于人生的哲学。学好了中医不仅可以治病救人,还可以修身养性,成就人生的其他事业。现在许多老总都在钻研中医,网易总裁丁磊先生就在浙江中医院学习中医,而深受国人爱戴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也打算在退休后研修中医。我想他们除了对医术感兴趣外,恐怕对中医蕴含的人生哲理更感兴趣。

  一、中医能手眼通天

  "有诸内,必形诸外",这是我对中医最深的体会。通俗一点说,就是可以通过人体外部的变化诊断出人体内部的疾病。有意思的是,最先让我认识到这一点的并不是那些中医经典,也不是什么名医高人,而是一位卖西瓜的小贩。 一个酷热炎炎的夏日,街边的一排西瓜棚生意清淡,唯有拐弯处的一个瓜棚围满了人,还不时传出叫好声。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摊主正与一位顾客打赌。摊主说自己能连选十个西瓜,保证个个都甜,这位顾客偏不信,两人就较上了劲儿。我仔细观察小贩选瓜,只见他先看瓜的形状和颜色,然后用手拍几下,再把瓜举到耳边,一边拍一边听。三下五除二,十个西瓜就选好了,的确个个又沙又甜。围观的人啧啧称奇,我则陷入了深思。小贩选瓜一看、二拍、三听,中医看病一望、二闻、三问、四切,行业虽然不同,但道理却惊人的相似。《内经·灵枢》里说"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意思是说,高明的人可以通过事物的外部表征看透事物本质。我想,这也应该是一个医生的最高追求。

  这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很多神医,他们的神奇就在于将"司外揣内"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下面举两个事例,其中一个是扁鹊四望蔡桓侯的故事。一天,扁鹊朝见蔡桓侯,见蔡桓侯面色异常,就说:"主公啊,趁着病还在浅表赶紧就医吧。"蔡桓侯不信,对身边的人说:"这些医生,成天想着给没病的人治病,好叫人说他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见蔡桓侯,见他的疾病已经深入肌肉,就劝他早些治疗,蔡桓侯还是不听。到了第三次拜见蔡桓侯,扁鹊一看就知道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脏腑了,再不治疗,将无药可救,可蔡桓侯仍然无动于衷。第四次见蔡桓侯,扁鹊远远一望,二话没说,拔腿就跑,因为这时候任何人都回天乏术了。五天后,蔡桓侯果然死了。
  另一个是关于东汉名医张仲景与王粲的故事。张仲景晚年行医到洛阳,遇到当时的著名诗人王粲,见他眉毛异常,就判断出他二十年后会得一种病,并劝他服用五石散。当时王粲正值青春,并且处处得意,哪里听得进别人的劝告,最后,张仲景无奈地说:"二十年后你将脱眉而死。"二十年后,张仲景的预言果然应验。

  在西方医学日盛的今天,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现代检测设备的人来说,这两个故事玄之又玄。扁鹊既没给病人做心电图,也没给病人量血压,更没有化验血液,他凭什么就能诊断出蔡桓侯的病呢?张仲景的故事就更不可思议了,他凭什么能从眉毛的细微变化预知二十年后的疾病?今天的基因检测技术都做不到,何况一千六百年前呢?

  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它将人体看做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五脏六腑的盛衰和病变都会通过精血津液等介质表现于体表,高明的中医常常能从脉象、舌苔、眉毛、头发、皮肤、手掌纹路、指甲颜色等身体表面的细微变化诊断出体内的疾病。中医的这一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自然万象的规律。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世界万象的联系是如此神奇微妙,它们相互影响,互为表里。人体也是这样,头发、指甲、耳朵……身体外部的一切都在反映着体内的情况。

  记得小时候,一看见蚂蚁搬家,大人就叫我们回家,说天要下雨了。蚂蚁搬家就是天要下雨的反应。在医学院学习西医时,我就常常思考:人体内是不是也存在"蚂蚁搬家"的现象呢?在学校的西医课程里,我找不到答案,现代西方医学过分重视技术成分,而将这种奇妙的联系斥为"玄学"。而学习中医让我茅塞顿开,像扁鹊和张仲景这样的神医之所以能出神入化,不就是看出了病人身上的"蚂蚁搬家",暗合了"蝴蝶效应"吗?

  我曾与一位美国西医讨论过人体的"蚂蚁搬家"现象,这位美国人惊讶得张大了嘴,怎么都不相信,以为我是在开玩笑。正巧吃饭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他的耳垂上有条清晰可见的"冠脉沟",便笑着问他是不是有冠心病,不知是因为话题来得唐突,还是没有心理准备,他差点没噎着,连忙喝了口水,使劲往下咽了咽还没嚼烂的红烧牛柳,瞪大眼睛吃惊地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笑着跟他说:"这就是'蚂蚁搬家'现象在你身上的验证啊!人的心脏出现了问题就会表现在耳朵上,耳朵上的冠脉沟就是冠心病在身体表面的反映。因为心脏的冠状动脉堵塞会让耳朵上的毛细血管凝固,形成皱纹,这就是冠脉沟。"他听完我的解释后心悦诚服地点点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方人,又受了多年的西医教育,一开始不相信神奇的中医文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有很多已经"西化"了的中国人也是如此,他们只看重现代技术,过低估计了前人的智慧。他们就像青春期的叛逆少年,总认为自己的父母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一旦自己成熟了,才发现原来父母是多么的杰出。胡适的经历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一生致力于西方文化的传播,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成为其攻击的对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20年胡适突然生病了。他发现自己吃得多,喝得多,尿也排得多,人却日益消瘦下去。新派人物生病当然要去看西医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们经过认真诊断之后得出结论:糖尿病晚期,已无药可治,只能回家休养。言下之意,胡适只能回家等死了。

  西医没有办法,朋友就劝胡适看中医。当时正是学界"科玄论战"的关键期,胡适是科学派的主将,反对的就是像中医这样没有科学依据的"传统"。叫他去看中医,那岂不是主动放倒手中的旗子吗?然而,面子事小,性命事大,胡适最终还是答应了。来给胡适看病的是北京名医陆仲安。中医没西医那样复杂,又是验血,又是验尿,陆仲安只是用手把了把胡适的脉,并询问了一下病情,就从容不迫地说:"这个病很好治,吃几服以黄芪为主的汤药就可以了,如果病没好,唯我是问。"被西医判了死刑的胡适将信将疑地喝下了陆仲安开的中药,没想到几个月后症状就消失了。再到协和医院检查,果真是好了!医生们非常惊奇,这怎么可能?谁给胡先生治的病?胡适当下就把实情说了。

  这件事轰动一时。被新文化运动者认为不科学的中医,偏偏治好了新文化运动名将的病。这令新文化运动者很是尴尬。胡适也觉得很没面子,对此事不置可否。然而,救命之恩是万万不能忘记的,胡适曾在林琴南的一幅画上撰文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原来,林琴南也受过陆仲安妙手回春的益处,为表示谢意,他亲自作了一幅儒医研究经典的《秋室研经图》送上,上面还题了一篇桐城体的文言文。陆仲安别出心裁地请胡适在上面题字。胡适欣然答应。胡适在画上的题词内容为:我自去年秋季得病,我的朋友是学西医的,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陆先生诊看,陆先生用黄芪十两、党参六钱,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全好了……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结果能使世界的医药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与药的真价值,这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

  民国十年三月三十日 胡适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华夏子孙受益了几千年,岂是现在几个人就能轻易废止的!与其高谈阔论,不如去读一读《内经》和《伤寒论》。我敢肯定只要你认真研究了中医,就一定会发现西医虽然很强大,但中医更加伟大!
    二、中医是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其实还应该加上中医。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中医的评价很高,他认为中医中药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有一次与几位同志打麻将,他即兴谈道:"我说过,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牌。"麻将不无戏说成分,但主席把中医摆在"三大贡献"之首,说明了他对中医药的情结。同年,毛主席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中国对世界是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就是一项。" 中医对人类的贡献巨大无比,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更会如此。为什么中医没列入四大发明呢?因为中医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产物,西方人很难理解。四大发明是技术,西方人拿过去就能运用,中医却拿不过去,拿过去了也不能运用,除非把整个文化都拿过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参观了中医的针灸麻醉。我们的中医将一根又细又长的银针扎在病人的手上,通上微电流,然后便开始手术。整个手术不用任何麻醉药,病人却始终面带笑容,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看着那血淋淋的手术场面,尼克松总统惊讶万分,大惑不解。

  针灸麻醉震惊了美国代表团,其冲击波毫不逊色于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有的人惊讶,有的人怀疑,有的人甚至否定,认为这是中国为了吸引世界目光而搞的一个大骗局。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一些人认为针灸麻醉是一个骗局的时候,随同代表团访华的新闻记者詹姆斯·莱斯顿突然急性阑尾炎发作,要进行手术,我们的医生同样用针灸麻醉的方法割除了他的盲肠,詹姆斯·莱斯顿丝毫没有感觉到痛苦。这活生生的事实让美国人冷静下来,他们开始认真记录那些宝贵的资料,以便带回国去仔细研究。

  我曾看过美国新闻记者拍下的部分录像。录像里一例肝肿瘤切除手术中,唯一的麻醉方法就是由针灸师在病人的两只耳朵和手臂各插一根针,并随时捻针;另一例脑瘤切除手术中,只用一根针扎在前臂……我们都知道西方麻醉技术会让病人不省人事,而且还会有副作用,严重的甚至瘫痪。而中医针灸麻醉手术,病人全程都是清醒的,还会说话,甚至还会喝点水。有一位病人在手术结束时,还能坐在手术台上和医生护士握手致意。在另一例切除甲状腺瘤的手术后,病人竟能从手术台上下来走到轮椅旁。

  神奇,真是太神奇了,尤其是对于不懂中医的西方人来说,这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如果你懂得中医,就会清楚针灸麻醉只不过是中医里的小儿科。西医感觉神奇,是因为西医和中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人体是完全一样的,但中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却完全不同。中医是全面整体论,西医是分析实证论;中医是宏观调控,西医是微观治理。这就像瞎子摸象,中医想方设法用仅存的一点视力看到了一个整体但朦胧的大象。而西医呢?则完全不用自己仅存的那点视力,而是靠手去摸,结果摸到的是一头"支离破碎"的大象。

  可以这么说,西医是显微镜,它看得仔细真切;中医是广角镜,它的视野很宽广。其实,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西医有西医的优点,我们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西医,也不能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中医,更不能取缔中医。取缔中医是谁干的?是卖国贼干的。1929年国民党汪精卫提出"取缔中医案",结果引来一片骂声,当时北京"四大名医"中的两位--施今墨和孔伯华等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请愿,并向汪精卫严正提出:找十二个病人,你们先挑六个,用西医治;剩下的六个病人交给中医治,如果我们输了,再谈取缔中医的事。孔伯华和施今墨分到了六位分别患有高烧、咳喘等症的病人。结果,中医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病人迅速恢复了健康。

  恰在此时,汪精卫的岳母身患恶性痢疾,每天腹泻十几次,当时著名的西医请遍了,都没有什么效果。此时,有人向汪精卫推荐施今墨先生,刚开始汪精卫怎么也不同意,我现在正在提议取缔中医呢,怎么能让中医来看病?但看到奄奄一息的岳母,汪精卫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请施先生来诊治。施先生只把了一下脉,便找到了病因,说到症状时,每言必中,使汪精卫的岳母心悦诚服。施先生当即为她开了十天的汤药,随后汪精卫的岳母问:"先生何时再来复诊?" 施今墨告诉她:"您就安心服药,三天后痢疾就会停止,五天后胃口就会好转,十天后您就痊愈了,不必复诊。"最初汪精卫和岳母都半信半疑,可病情如同施先生说的一样,渐渐好转,十天后还真的就痊愈了。

  汪精卫终于相信了中医的神奇,再也不提取缔中医的事情了。 前段时间,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中医来拜访我,谈起一些人取缔中医的议论,这位洋中医说的话很有意思,他说:"别--管--他们,他们不懂中医!"这位洋中医告诉我,中医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有的中医诊所每天要接待两千多名患者,其中90%是白人。美国人每年要花费六十亿美元来购买中药,全美有中草药专营公司四百余家,中医诊所上万家。西方尚且如此,更别提日本和韩国了。大家一定看过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吧!那里面对于中医的认识十分令人惊讶。而日本人对《伤寒论》的重视程度则远远超过了我们。他们对张仲景敬若神明。如果我们再不下定决心发展中医,甚至还想取消中医,恐怕中医真的就会重写火药的屈辱史。这不是危言耸听,记得前些年,日本人就将北京中医研究的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包装后打入中国市场,大卖特卖,赚去大把大把的钞票。多么令人心痛!
    三、西医是一门技术,中医是一门艺术

  西医治病靠的是技术,听诊器、血压表、X光机、CT、核磁共振……医生根据这些医疗设备检测出的结果来判断你身体的状况。西医的手术更是一门技术,它与建筑工程技术没什么两样,开刀割掉盲肠就相当于建筑工程上的定向爆破,心脏搭桥手术就相当于"二战"时美国大兵在搭浮桥。

  中医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任何医疗设备,只凭一个人的火眼金睛。所以,中医是一门艺术。技术靠什么?技术靠科学的发展。艺术靠什么?艺术靠人的悟性。以把脉来说,人有浮、沉、迟、数、濡等二十多种脉象,什么是浮脉,什么是沉脉,全靠医生自己去领悟。悟性高的人领悟得就好,悟性低的人领悟得就差。有时候,明明是浮脉,悟性低的人则会误认为是迟脉或数脉。《内经》中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春天,人的脉象应该浮弦一些,就像鱼儿游浮在春天的水面,你们看,多么有诗情画意,但是,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医不像西医那样,胆固醇是多少就是多少,不需要你去体会,而中医离开了悟性便寸步难行。

  正常人的脉象是一呼气脉搏跳动两次,一吸气脉搏跳动两次,呼气与吸气之间加跳一次,也就是说,一呼一吸脉搏要跳动五次。这只是一概而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就像音乐,虽然只有1、2、3、4、5、6、7几个音符,却能变幻出美妙的音乐世界。人有二十多种脉象,而且四季的脉象又不一样,所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弦就是脉搏从容柔和中兼有弦象;夏洪就是脉搏从容柔和中兼有洪象;秋毛就是脉搏从容柔和中兼有轻浮之象;冬石就是脉搏从容柔和中兼有沉象。弦就是弓弦,弦象就是脉搏跳动时要有弓弦一样的感觉;洪就是洪水,洪象就是脉搏跳动时要有洪水一样的感觉;毛就是羽毛,秋毛就是脉搏的跳动有羽毛浮动的感觉;沉象就是石头下沉,冬石就是脉搏的跳动有石头下沉水中的感觉。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脉象也会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同时也显示出体内的生机经过冬天的储藏有一种蓄发之势;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所以,如果你的脉象四季颠倒,那就应该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了。不要以为医生把脉很轻松,他跟艺术家一样,"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钢琴谁都会弹,把脉谁都能把,但水平高低却有天壤之别。同一首曲子,你弹是一个味儿,钢琴家弹就是另一个味儿。同一个病人,你把脉是这样的解释,而让扁鹊和张仲景来把脉,他们的解释很可能会完全不同。关键就两个字--悟性。

  《内经》上说:"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脏的正常象像一颗颗连续不断滚动的圆珠一样,往来圆滑,如同手摸温润的美玉一般;如果脉搏疾数相连,如同急促的喘气一般,而且带有屈象,这就说明心脏有了疾病。肺脏的脉象轻虚而浮,如同榆叶飘落,倘若脉搏不上不下,如同按鸡的羽毛,中间空而两边实,这就说明肺有了疾病。

肝脏的脉象像一个人手持一根长竹竿的末端的感觉一样,柔软有弹性而又绵长;如果脉搏充盈滑利,就像抚摸长竹竿末端一样,这就说明肝脏有了疾病。脾脏的脉象从容、和缓、均匀,如同鸡足踏地一样;如果脉搏坚实充盈而疾数,像鸡提脚一样迅速,这就说明脾脏有了疾病。肾脏的脉象应该圆滑流利兼有回曲之象,把脉时有一种坚实的感觉;如果脉搏坚硬,如同牵引葛藤一样,这就说明肾脏有了疾病。什么是圆滑、从容、和缓、疾数……这一切全靠人的悟性。
  中医把脉,左手寸关尺是心、肝、肾;右手寸关尺是肺、脾、命门。人体的一切情况都汇集在两只手上。中医把脉就像是音乐家听音乐一样。莫扎特五岁就能准确无误地分辨出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与和弦音,他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天赋。中医也需要天赋和悟性。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脉的跳动需要有悟性的人慢慢去体会。一个没有音乐耳朵的人欣赏不了音乐,一个没有悟性的人一定把不准病人的脉。学音乐要有音乐细胞,学中医要有中医细胞。中医是"至精至微之道"。所以千百年来名医很少,扁鹊、华佗、张仲景,他们像莫扎特、肖邦一样稀少。

  我常说"聪明人学不好中医,只有智慧的人方能成大器"。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内观,就是定,就是静,就是悟性。北京有个"定慧寺",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你,定下心来才有智慧。《内经》就那么一点字数,你读了一遍,甚至背了一遍,但你真正懂得书上所说的话了吗?如果你不是一个有慧根、有悟性的人,根本就读不懂《内经》。李时珍说,只有内观才能理解经络,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学中医的人一定要时刻牢记。

  相反,西医就不一样了,它是一门技术,强调逻辑推理,强调思辨,只要人聪明就能学好。正因如此,西医人才可以批量造就,西医才能成规模。

  我说中医是一门艺术,还因为中医把脉开方也需要灵感,需要创造,有时这种灵感和创造是不可复制的。一张处方就是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修辞手法等都一应俱全,高明的医生开出的药方思路清楚,主题突出,详略得当,君、臣、佐、使各得其位,和谐统一,疗效自然就好。好处方就像好诗文,不可多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绝妙好词,可以流传千古。"六味地黄丸"是完美配方,可以造福万代。你仔细去品味"六味地黄丸"的方子,就会发现其选药之精、组合之美、剂量大小之和谐,无不体现出天地之妙意,堪称处方极品。而有的医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好药贵药一齐上,高、大、全,这种处方对人体的伤害极大。有的时候,君、臣、佐、使都得当,可就是缺少画龙点睛的那一笔,药效也不能发挥,这就像写文章缺少了文眼一样。我给大家讲一个中医历史上最有名的医案--叶天士治难产。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神医,他虚怀若谷,谁在治病方面有特长,他就拜谁为师。他发现一位高僧医术精湛,便削发为僧向高僧学习医术,三年学满后,高僧对他说:"你现在医术很高了,恐怕已经赶上了江南名医叶天士了。"叶天士告诉高僧:"我就是叶天士。"高僧惊讶万分,感叹不已。

  就是这位叶天士在治难产时颇具创造性。当时,一位妇女难产,很多医生都去会诊,开的药方却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把叶天士请来。叶天士把完脉,看了看众医生开的药方后,只在药方上加了梧桐叶一片。那天正好是立秋,产妇喝完加了梧桐叶的药后,立刻产下婴儿。这就是中医的画龙点睛,有了这一笔,整服药的功效就能发挥出来,缺少这一笔则万万不行。

  西医是一门技术,因为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直接对抗疾病,它采用的是鲧治水的方法。中医是一门艺术,因为中医常常围魏救赵,四两拨千斤,它采用的是大禹治水的方法。缺钙补钙,这是西医的方法。而中医的思维则是补肾,因为"肾主水、主骨",骨头出了问题,自然应该从肾上解决。西医不能理解,骨质疏松与肾有什么关系?问这种问题就相当于问:"你把魏国围住了,怎么能救赵国呢?你应该直接派兵进攻赵国。"

  有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病人曾找我看病,她说自己患了一种怪病,时不时会眩晕一两秒钟,平时却一切正常。她去天坛医院做过脑血流检查,一切正常。有的大夫说可能是心脏早搏,于是她又将心脏检查了一遍,仍然什么问题也没有。她去找大夫,大夫有些不耐烦了,对她说:"你看,这些检查都正常,你就是没病嘛,你一定是心理有问题,要不去看一看精神科?"女病人无可奈何,便来找我。我替她把脉,发现她的肝有火,我问她最近是不是口苦,她说:"是呀!就是口苦。"我说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有些肝风,买一些天麻泡水喝,一两个星期就好了。女病人喝了一星期的天麻水,头晕的症状果然消失了。大家一定会奇怪,头晕与肝有什么关系呢?头晕,西医就去检查头部的供血情况,最多再检查一下心脏,这一切检查都没问题,仍然头晕,西医便没有办法了。然而,中医则会另辟蹊径,《内经》上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短暂的晕眩就是因为肝上有问题,肝与胆相连,肝热转移到胆,胆热上升,病人就会感觉口苦。天麻具有平息肝风的作用,用天麻泡水喝,肝风熄了,胆清了,头自然就不晕了。这就是中医"围魏救赵"的治病艺术!

  一天,来了一位哮喘病患者,她患哮喘已经五年了,一直吃西药,我把了脉,详细询问了她的情况。她告诉我,每次西医治疗后都会有所好转,可是不久哮喘又会复发。我问她:"是不是哮喘病好转的时候,皮肤会有反应?"她十分惊讶地说:"胡教授,您怎么知道的呢?您不提醒,我还真忘了,每次病情好转的时候,我都会全身发痒,甚至出现小红点。这时我就会吃一些治疗皮肤的药物。"我问她:"是不是皮肤病好了,哮喘病就又发作了!"她回忆了一会儿:"对呀,每次都是这样。"于是,我给她讲中医的道理。《内经》上说"肺主皮毛",皮肤是人体的第二个肺,皮肤有了疾病一定要从肺上去寻找答案;反过来呢,肺上的疾病也可以从皮肤上寻找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患有皮肤炎症的儿童成年后更容易患上哮喘的原因。吃西药使哮喘病有了明显的好转,就证明肺功能正在恢复,而这时皮肤上出现的轻微症状恰恰是肺功能恢复的征兆。这位病人不懂这个道理,用一些西药来治疗皮肤病,这就阻止了肺功能的恢复。因而,她的哮喘病总是反反复复。病人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称谢。她遵循了我的建议,不去刻意治疗皮肤发痒,没过多久,哮喘病就得到了控制。

  前面提到的那位洋中医拜访我时,给我讲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再次证明了中医是一门艺术。这位洋中医是美国整骨医学博士。一次,他去一个中医诊所拜访。正巧碰上了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先生,他的右手无法紧握成拳,这个毛病已经困扰了他十年之久,他曾求助过无数医生和医疗中心,但没有任何帮助,今天他来这个中医诊所想碰碰运气。诊所里的威克斯教授只用了一根针扎在他的左脚上,老人没有任何疼痛的反应。十几秒钟后,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这位老人十年没握成拳的右手真的握成了拳头。洋中医被这件事震撼了,从此便放弃了以前的专业,一门心思地钻研中医。现在,他的中医造诣已相当深厚,令人敬佩。
    四、西医是一门科学,中医是一门哲学

  一些人说中医有点不科学,他们说的有些许道理,中医是一门哲学,一门关于人的深奥哲学。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的是形而下的东西,是物质世界,神舟六号、绕月工程都是科学。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的是形而上的东西,是精神世界。人是什么?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人体科学只能说研究了人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内经》说"上工守神,下工守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西医研究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人体,西医手术可以摘除人的肾,医生将肾用一个托盘装来给你看:"看好了呀!这就是你的肾。"然后,"啪"的一声扔进了垃圾桶。在这里,肾是一个物质,是一个可以随便对待的东西,这就是"守形"。但中医不是这样来对待肾的。《内经》说"肾是先天之本",肾是全身阴阳之气的根本,五脏六腑的阴阳之气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给养,因此,肾阴又叫"元阴",肾阳又叫"元阳"。中医的肾是一个形而上的肾,它不"守形",而"守神"。你把中医的肾给扔了,也就是把人的精神扔了,人的精神都不存在了,人也就死了。

  中医是一门哲学,是哲学就应该有哲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阴阳。阴阳是中医最最核心的东西,离开了它,中医便不存在了。《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天地之道,是万事万物的纲纪,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可以说,离开了阴阳不仅没有了中医,恐怕连世界也都没有了。

  大家都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为什么中医能治本呢?就是因为中医抓住了阴阳,抓住了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也许,主张取缔中医的人会指责我,你说得那么玄,你把阴阳拿出来让我们看一看,看看它究竟是怎样一个东西,由什么组成的。对不起,我的确无法把阴阳这个东西放在显微镜下,让你去做实验和分析。然而,阴阳又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天与地、男与女、四季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

  中医一再强调健康长寿的秘诀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阴阳协调,身体才会健康,人应该随着四季的阴阳变化来调整身体内的阴阳;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身体的阴阳就会失调,就会患上疾病。一句话,健康来自于阴阳的和谐。

  中医是一门哲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哲学。阴阳是这个哲学的基础,金、木、水、火、土(五行)是阴阳变化的具体形态。阳气处于"生"的状态就是木,处于"长"的状态就是火,处于"收"的状态就是金,处于"藏"的状态就是水,而生、长、收、藏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的变化,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构成了我们的大千世界。

  中医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的相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是五行的相克。

人在天地间,禀阴阳之气而生,遵循五行而相生相克。因此,五行全则人全,五行不全则人不全。

  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在《徐灵胎先生传》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清代有一个妇女生了一个男孩,但男孩生下来后全身无皮,家人求救于名医徐灵胎,徐灵胎教其家人用糯米粉涂抹婴儿的身体,再用丝绸包好,将婴儿埋在土中,留出头来,以便喂奶,这样两天两夜,婴儿全身就长出皮来。人们十分惊讶,请教徐灵胎,这是为何?徐灵胎说,婴儿无皮是因为他缺少五行中的土。家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家人是靠舟船生活的,母亲在船上怀孕,很少上岸,因此缺乏地气。徐灵胎说:"我之所以这样治疗,就是要让婴儿多沾些地气,地属土,有了土,五行全了,人行就全了。"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与五行对应,也遵循相生相克之理。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心脏有了问题可以通过肝脏来解决,因为肝藏血,肝正常,血液就充足干净,就可以促进心脏系统的健康。《内经·素问》中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明明白白地揭示出肝脏与血液之间的关系了。同样,脾胃有了疾病可以通过心脏来治,肺病可以通过脾来治,肾病可以通过肺来治,肝病可以肝肾来治。同理,如果肝、心、脾、肺、肾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超出了正常相生相克的制约,都会影响到其他系统的健康。

  清代名医陆以湉在《冷庐医话》里记载了一个病例。有一位医生精通小儿医术,尤其擅长治疗牛痘。一次,一个一岁的儿童出痘,只出了三颗,分别在额头上、耳朵后和嘴唇旁,这位医生说:"从孩子出痘的部位来看,他心、肾、脾三经逆传,土克水,水克火。这种情况应该攻,不应该补,攻则可以把毒攻散,补则会让心、肾、脾自相残杀,十分危险。"按照这个医生的方法,治疗到第十四天时,小孩的牛痘明显变得圆润了,马上就要成功了。然而,一位庸医见这个小孩太可怜了,就给小孩喂了参汤。这位医生见状,大惊失色:"完了,这个孩子活不过二十一天!"半个月后,小孩果然病发身亡了。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明白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道理。

  五、中医是一门人生哲学

  我说过学好中医需要悟性,因为中医是一门艺术;学好中医需要智慧,因为中医是一门哲学;学好中医同样也需要阅历,因为中医是一门人生哲学。

  孔子说五十岁之前不要读《周易》,因为没有人生阅历,没经历过苦难,你是读不懂《易经》的,读了也是白读。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后,开始潜心研究《周易》,终于大功告成。其实,学习中医也是这样,没有人生经验是学不好中医的。因为中医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生哲学,没有人生阅历肯定悟不透中医。为什么大家看病总愿意找老中医呢?这不仅是因为老中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在于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阅历能帮助他领悟中医的玄机。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内经·素问》开篇有一段话:"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就是说人应该避开暑、热、燥、湿、寒等外界的致病因素,做到清心寡欲,这样真气才能够正常运行,人才能够健康长寿。以前我读这段话时,只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对这段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越体会越觉得深奥。

  现在,许多电台电视台、报刊书籍都在讲健康秘诀、长寿之道。我认为一切健康长寿的秘密都在这一段话中,尤其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两句。"恬淡虚无"是指心胸开阔,将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计较,这样一来,体内的精、气、神就会顺畅地运行;"精神内守"是指人心无杂念,不受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诱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又怎么会生病呢?

  精通中医的人往往都长寿。魏时的吴普活了81岁;晋代的葛洪活了81岁;北齐的徐之才活了80岁;北周的姚僧垣活了85岁;唐朝的孙思邈活了100多岁;甄权活了130岁;孟洗活了93岁;宋代的钱乙活了82岁;明朝的戴原礼活了82岁;清朝的徐灵胎幼时体弱多病,但因为他精通中医,也活了79岁;叶天士活了80岁。民国早期,北京的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活了83岁。我的中医老师祝谌予也活了85岁。为什么中医皆长寿?这是因为懂得了中医的人就懂得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现在的健康领域众说纷纭。今天有人说吃素是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明天就有人找出一批天天吃肉的百岁寿星,的确如此,新疆那边许多人天天吃肉,照样长寿。今天有人说喝酒抽烟不好,影响健康,明天就会有人找出一大批喝酒抽烟的长寿老人,美国一位百岁女性,每天抽一包烟,80年从未间断过;有人说锻炼总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健康长寿秘诀了吧,但长寿的季羡林老先生说他的健康秘诀就三个字:不运动!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长寿真正的不二法门呢?我认为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我们见过吃素的人长寿,见过吃肉的人长寿,见过喝酒抽烟的人长寿,见过不爱运动的人长寿……但是,你见过一个斤斤计较、心事重重、杂念丛生、心胸狭窄的人长寿吗?没有,从来就没有。

季羡林老先生也许的确不爱运动,但你读他的书会发现,季老就是一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人。

  有一天,我在收看第26届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主持人倪萍向终身成就奖得主张瑞芳表示祝贺,并问她健康长寿的秘诀(老人家已经90岁,仍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张瑞芳老人迟疑了一下,回答了四个字:"没心没肺。" 接着又讲出一句:"我不记仇。""没心没肺"和"不记仇"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啊。

  有一位老人活了120多岁,当地的新闻媒体前去采访他,一位记者问:"老先生,您活了120岁,一定有什么长寿之道吧,请您给我们讲一讲。"老先生说了三个字:"不争论!"记者一听:"这不可能,您活了120岁肯定还有别的秘诀,比如饮食啊,锻炼啊,一定还有……"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唔,也许,你是对的!"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这位老人确实做到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你是万万悟不透这八个字里面的深意的,这八个字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有人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都吃不完。"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说:"《内经》一句救苍生。"

  其实,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个精通中医的人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不仅可以做到"精神内守",同时也可以成就人生其他的事业。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炒股,如果你精通中医,就一定会受益匪浅。我认识的一个人对中医理论很在行,他的生意做得不错,股票投资也十分成功。我问他:"中医与炒股有什么关系?"他告诉我:"投资专家们每天都在谈今天收了一根阴线,昨天收了一根阳线,我肯定不如投资专家对股票理论在行;但我懂中医的理论,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阴阳不平衡就一定会出问题。前几天大家都在说中石油是一支好股票,我也想买一些,但上市第一天就到了每股48元,我想中石油好是好,但阳气太盛了,阳盛一定阴虚,阴阳不平衡一定要出问题,所以,我不仅没买中石油的股票,甚至还将其他几支资源类股票减了仓。果不其然,中石油的股票一路狂跌,一直跌到每股23元多。"

  从根本上讲,股票好坏的关键在其价值与价格是否平衡,这与中医同出一理,阴阳不平衡了,就会出现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情况。现在许多老总都在钻研中医,听说网易总裁丁磊就在浙江中医院学习中医,而深受国人爱戴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也在2008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说:"我分管中医药工作的五年里……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更体会到了中医药的博大与精深。中医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我想他们除了对中医的医术感兴趣之外,恐怕对中医蕴含的人生哲理更感兴趣。

过去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应该换成中医了,因为懂得中医就懂得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     第二章经络是中医的灵魂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是人的生命,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通道。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断气了,经络也就消失了。所以,西医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部件的组合。中医讲究整体观,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中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它抓住了经络这个灵魂。

  经络之间也是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比如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肝经与胆经相表里。如果不了解这些经络的表里关系,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变。清人俞嘉言说得好:"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一、了解经络,上工守神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经络是阴阳之气在体内运行的通道。说简单,中医就这么简单,一个阴阳五行,一个经络气血;说复杂,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你花费一生的精力去体悟。古人讲"皓首穷经",我这里借用一下,将"经"解释为经络,这就是说你从少年就开始一直研究到头发变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经络。我们不能因为人体解剖找不到经络就否认它的存在。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就是人的生命,经络就是人体生命的律动,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气就消失了,经络也就不存在了。解剖针对的是人的尸体,当然无法找到生命的律动(经络)了。

  中医强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是人的精、气、神,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西医的解剖学是找不到它们的。形是什么?形是有形的东西,即使人死了也可以在解剖中找到,还能放在药瓶中保存。如果有人不相信人体内有阴阳之气,可以闭上双眼体会一下。只要你真正地静下心来,就一定会感觉到体内有一股气在游走,这就是《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如果你心不静,总看着股票的涨涨跌跌、生意的曲曲折折、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是是非非……那么,你肯定感觉不到真气的存在。会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到一定程度时便有腹鸣、指麻等行气现象,这就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

  《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的精、气、神运转正常,人就很健康;精、气、神消失了,生命也就终结了。所以,一定不要忽视了自己体内的真气。如果你不关心它,它就会发脾气,就会报复你,让你疾病缠身。它会让你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总之,你哪儿最薄弱,它就在哪儿兴风作浪。如果你真心地呵护它,像恋人一样关爱它,它就会对你百般温柔,极尽体贴。风寒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赶走它。"暑热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保护你。"
  "上工守神",就是要守住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要了解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就要了解经络,因为气就在经络里!清人俞嘉言在谈治病体会时说:"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别与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经络就像遍布城乡的手机信号网,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穴位则像信号发射塔。如果某个地区的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太差,我们通过调整发射塔就可以解决问题。同理,身体上的病变也可以通过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来治疗。

  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没有经络,就是死脏腑,不管泡在什么液体里都是死的。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经络本是阴阳之气的运行通道,可为什么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脏腑的名字呢?这就是因为中医从不将脏腑视为死的东西,也从不将人体视为一堆零部件的组合。

  人体十二经络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搭配,就是每一条阳经都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里,从而形成了阴与阳的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仔细玩味,你会发现这两句话意义深远。阴在人体内,她守候着阳;阳在人体表面,他是阴派出去的士兵。人体内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无不如此。比如一个家庭,男人的职责是在外边遮风挡雨,为的是家中妻儿的安康;女人则在家中守候自己的男人,为他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阴阳失调,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外出的丈夫,这个家就会后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为家人忙碌,而是另有新欢,这个家就会分崩离析。可见,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领悟了《内经》不仅可以学好中医,也可以搞好家庭关系。

  十二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如下: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运行路线是这样的:手三阴经从胸到手,由内而外,手三阳经从手到头,由下而上;足三阳经从头到足,由上而下,足三阴经由足到腹,由下而上。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人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的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这就是气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环。有了这个循环,自然界就有了生机;没有这个循环,自然界就会是一潭死水。尽管气的运行变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

  人体之气的运行与天地之气的运行一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浊阴之气下出于前阴、后阴二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一旦自然界的平衡被破坏了,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人体的平衡被打破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人就会疾病缠身。天地的运行是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纲纪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所以,古代的圣人先贤才会上效法天之清阳以养头,下效法地之浊阴以养足,中效法人间之事以养五脏。看到了吧!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这就是。中医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运行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所以,不了解经络,不了解人体之气的运行规律,根本就无法了解五脏六腑。

  《内经》中说"脉以候阴阳",我们医生诊脉就是要通过经络了解身体内阴阳之气的变化,从而对症下药。一次,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来找我看病,一进门就向我抱怨:"胡教授,都说中医好,我看中医已经三个月了,吃了那么多药怎么不见好?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开点好药。"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腿疼,每次发作都钻心地疼,折磨得她坐立不安。我说:"你说的不清楚,我无法辨证,不知道是哪条经络出了问题。这样好不好?你站起来,将疼的那条腿放在椅子上,给我指一指到底是哪儿疼?"一条腿有内侧、外侧、前面、后面,有阴经和阳经,不弄清楚方位,怎么知道是哪条经络上的毛病呢。原来,她是大腿外侧疼,外侧属阳,外侧疼不正好是少阳胆经管辖的线路吗?足少阳胆经由头上的双目而下,正好行于大腿外侧。我又替她把脉,发现她的胆上有寒。于是我跟她说:"你的胆经不通,大腿外侧当然会疼了。"她睁大眼睛,半信半疑。我继续解释说:"疼是因为胆经上的相火被风寒凝滞住了,不通了,不通则痛嘛!没关系,我给你开几服中药!"我给她开了张药方,并告诉她按照经络穴位进行按摩,同时还让她吃了些维生素B■和维生素B■,没过几天就全好了。

  所以,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不懂经络寸步难行;只有了解经络,才能守神,成为中医里的上工。

    二、肺与大肠相表里

  讲经络第一个谈到的便是手太阴肺经。肺经在人体十二经络中地位十分特殊。《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悬命于天"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说命运由上帝决定,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不吃地上的食物,可以活上十天半月,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气连十分钟都活不了,这不就是命悬于天吗!人体与天上的空气相连的是肺,所以,命悬于天,就是命悬于肺。

  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很高。《内经》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也就是说,肺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呢?他了解百官、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所以《内经》里有"肺朝百脉"一说。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中医几个指头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情况?就是因为人体内有这个肺经。皇帝要知道国家的情况,怎么办?他首先要问宰相。医生要知道人身体的情况,首要就要问一问肺经,问一问"寸口"。

  《难经》中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寸口也。"寸口在两手桡骨内侧,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二穴正在这个位置,它们是桡动脉的博动处。《内经》中的"肺朝百脉",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所以,各脏腑的盛衰情况,必然在肺经上有所反映,而寸口就是最好的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个点可以了解全身的状况。

  肺系统的具体功能《素问》里说得十分清楚:"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我们平时常说"肺都气炸了",这并不全是虚夸之词,其根据就是"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几年前,我每天都会听到邻居家的小孩哭闹,时间都是早上的3点到5点钟。一天,我见到了孩子的母亲,就对她说:"你家小孩的肺是不是有点问题,要赶紧去治!"孩子的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呀,吵着您了吧!我们去儿童医院看过,说没有毛病,但每天都如此,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我说:"把孩子抱来我看看。"一会儿,孩子抱来了,是个三岁的小男孩,清清秀秀的。我一把脉,果然是肺有问题,典型的肺气不归于肾。在中医看来,肺出气,肾纳气,晚上睡觉的时候,肺金之气应收于肾水之中。这个孩子的肺气上逆,不归肾。平时还无所谓,而早上3点至5点为肺经最旺时,这种情况就会加重,因此,孩子到了这时就会哭闹。《内经》中对此说得明明白白:"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

西医认为只有孩子咳嗽才说明肺有问题,哭是孩子正常的反应,但却不知道孩子经常定时的"哭"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咳嗽。孩子服了我开的药后,仅三天病就好了,孩子的母亲特意登门道谢。

  肺为华盖,其位置在五脏六腑的最高处,负责气的宣发肃降。人体气机的运行与大自然气的运行一样。喜马拉雅山上为什么终年积雪?就是因为它海拔很高,地气上升后在这里凝聚成了雨雪。高山流水,有多高的山就有多长的河流,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它孕育了最长的两条河--长江和黄河。肺是人体内的喜马拉雅山,它居五脏六腑的最高位,它的宣发肃降,会使气不断地转化,通达全身。所以,中医有"肺为水之上源"一说。一旦肺热或肺寒,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人的气机运行就会受阻,人就会生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卫气在皮肤下,它是人体的绝缘体和保护者,是我们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是我们抵抗虚邪贼风的前沿阵地。如果卫气虚弱,寒、暑、热、燥、湿、风等外邪就会突破人体这一前沿阵地进入第二道防线--镇守于外的阳经。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没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手太阴肺经。这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发烧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肺炎的原因。

  《内经》说"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万一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线坚决阻击。一旦感冒发烧,我们吃一些解表的药、多喝一些白开水,出一身汗,感冒立刻就会痊愈。有的人会喝一些辣椒做成的热汤和红糖姜水,因为这些汤能调动人体内的阳气驱除风寒。但是,如果是因为中暑导致的感冒发烧,则应该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

  总之,弄清楚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我们就能明白人体气机和水谷运转的关系,就能够由内而知外,由外而知内。

  三、脾经和胃经

  中医总把脾和胃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脾胃主管五味,消化和吸收都归它管,可以说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内经》中也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经在早上7点至9点最旺,脾经在9点至11点最旺。所以,人在这些时段进食最容易消化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怎样来理解这个"后天之本"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土地,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很发达了,汽车、电脑、人造卫星等高科技应有尽有,但这一切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吗?不是,人类没有这些已经生存了几千年。那么,什么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东西呢?这就是土地。土地孕育万物,供应人类,离开了它,人类便无法生存。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属土,有脾土、胃土之称,它们就是人体内的土地,是人的后天之本。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有经验的老中医总是从口唇上辨别脾胃的状况。唇的枯、润、泽、晦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唇揭表明脾实,唇纵表明脾虚,唇黄为湿热,唇红主实热,唇紫主淤,唇黑为败色,唇颤是中风的先兆,而患心脏病的人嘴唇常呈现出暗紫色和紫蓝色  脾胃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身体所需的一切物质都归其调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它们工作不负责任,或者贪污浪费,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无疑会引起全身脏腑的混乱。  有一位老总,四十五岁,十分注重保养。他说:"只要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我都能做到,少吃红肉,多运动,多吃水果蔬菜,都没问题。"但体检报告还是显示他缺钙,他十分吃惊,因为他每天都在补钙。一天,他拿着体检报告来找我。我替他把了脉,脾脉还没有出现异常,这说明脾经还没有太大问题。于是,我又问他大便的情况。他告诉我大便非常好,每天一两次,十分通畅。我开始纳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按理说,他如此注重养生,每天都在补钙,而且脾胃也没有问题,怎么会缺钙呢?正在我沉思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以前,我吃肉很多,大便不畅。现在吃肉少了,水果蔬菜多了,大便十分通畅,排出来的尽是些蔬菜渣儿。"我恍然大悟,立刻追问道:"你的大便是不是不成形,有些东西是不是还没完全消化?"他点了点头。原来,这位老总的确是脾胃不和,消化不完全,从而影响了钙的吸收,这就像水桶有一个洞一样,你提供的东西都在洞里漏掉了。他脾脏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所以还没有在经脉中表现出来。于是,我给他开了一服调整脾胃的药,并嘱咐他每天要做腹部按摩三百次。两个星期后,他就打电话来说,大便不仅通畅而且还成形了。三个月后,他去医院检查,缺钙的现象已彻底改变了。

  千万不要以为脾胃问题是小问题。不久前,我替一位身患重症肌无力的老先生看过病。从体检报告上看,老先生心脏很好,血压也正常,就是肌无力,两手举不过头。我见老先生面色灰暗,两眼无神,就问他是不是睡眠不好?老先生说:"是啊,自从吃了医院开的药后,兴奋得很,整宿都睡不着,也就不敢吃了,所以才来看中医。"我索要他以前的病历,见开的都是调节神经系统的药,怪不得老先生睡不着呢。一个年轻人一天不睡都受不了,何况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呢。我为他诊脉,脉象如水,这是典型的脉象"太过",说明脾脉有问题。《内经》中说得很明白:"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我对老先生说,你这是脾有问题,脾主肉,所以你才会肌无力。老先生问:"以前的医院说是神经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不错,西医就是这么认为的,这跟中医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重症肌无力是身体的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为什么神经系统会出问题呢?因为身体缺少维生素。为什么会缺少维生素呢?因为脾胃不好,脾经不通,人体吸收不了维生素。但之前的药物不适合您这个年纪的病人,睡不着觉就已经说明问题了,我的办法是先调理脾胃,然后补充大量的维生素。"接受了我的治疗之后,老先生已经逐渐康复。

  从医几十年,我深知治病的关键就是要判断出真正的病因。如果判断不出病因就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比如这位老先生,医院的诊断结果是:非典型重症肌无力。为什么会是非典型呢?因为如果是典型的肌无力,输完那些先进的西药之后,病情就会好转,他没有好转,所以是非典型的重症肌无力。我真不明白,《内经》中写得清清楚楚的东西,为什么就引不起他们的注意呢?

  这让我记起徐灵胎《洄溪医案》里的一则病例。浙江嘉兴有一位名叫朱亭立的人,曾在广信当过太守,他一直有一种呕吐的毛病,时好时坏。有一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呕吐不止,三天不吃不喝,大夫认为他患了隔症,不愿治疗。朋友就去请徐灵胎,徐灵胎诊断后说:"这哪儿是隔症,是翻胃,两者悬殊极大,一个是胃腑干竭,一个是痰火上逆。"徐灵胎开了半夏泻心汤,用药之后病人就可以吃东西了,从此朱亭立和徐灵胎成了知己。朱亭立每次饮食没有节制时,翻胃的毛病就会轻微发作,一吃徐灵胎的药就会好转。后来有一位武林名医告诉朱亭立说:"你这是老胃病了,是因为体质虚弱,不用补药怎么行呢?"武林名医给他开了一些补药,吃后果然胃口大开,食量大增。徐灵胎知道后赶忙劝他:

"可别再补了,虽然胃口开了,但会引起上火,消耗元气,将来一定会患上热毒的。"朱亭立不听,结果不到两个月就病倒了。徐灵胎前来探望,只见床前血汗满地,朱亭立已不能说话,只是垂泪承认过错,后悔当初没有听徐灵胎的劝告。朱亭立不到天亮就吐血而死。徐灵胎让朱亭立存活了十年,而庸医仅用了两个月便夺去了他的生命。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四、心腹之患

  在上海仁济医院的时候,有一个病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天,一位病人小肠部位疼痛,医生诊断为肠胃穿孔,必须立即进行手术。

医院上下马上行动起来,准备手术台的准备手术台,消毒的消毒,主刀的医生来了,护士也来了,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剩下心、肝、肾功能等几项必要的术前检查,病人就上台了。但心电图一出来,大家吓了一跳,原来病人的心脏问题非常严重,主治医生请来心脏病专家进行会诊,得出结论:这位病人并不是肠胃穿孔,而是心脏病发作,心肌梗塞,只不过,他的心脏病发作表现为腹部疼痛,这就是中医里的"心与小肠相表里"。

  也许,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心在哪里?小肠又在哪里?心的功能是什么?小肠的功能又是什么?心怎么会与小肠扯上关系呢?" 是的,如果用西医的观点来看,心与小肠似乎毫无关系。西医嘛!毕竟是分析的多,联系的少。中医就不一样了,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许多东西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就以心与小肠来说吧!人们常用"心腹之患"来形容问题的严重性,却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将心与腹联系起。"心"为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就是指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心腹之患"就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谁出了问题都很严重,一定不可小视。所以,心腹之患说的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

  临床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会表现为背痛、胳膊痛,有的人甚至还会牙齿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线路。西方有研究证明,肠胃神经系统与大脑直接相连,脑内的许多神经递质在小肠内都能找到,肠道内的神经细胞竟有上亿个,因此得出结论:小肠是人的第二个大脑。你们看,西方科学家的研究不正说明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吗?

  我是一名保健医生,在我从事医务工作的几十年内,抢救过不少心脏病猝发患者。这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当心脏病猝发患者被抢救过来之后,他们常常会提出要大小便,但却又排不出来,西医认为这是植物神经紊乱,可问题是为什么偏偏会紊乱在大小便上呢?这不恰恰说明心与小肠相表里吗?心脏出现了问题,首先就会影响到小肠,小肠的紧张性收缩会使肠腔内的压力骤增,并随之传递到大肠,从而让人产生要大小便的错觉。

  记得我曾抢救过这样一位心脏病突发患者。那天正好是我在中南海值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人病了,要我立刻赶到,我几分钟就赶到了患者身边。患者趴在桌上,吐了许多东西,我赶紧将吐出的东西擦掉,因为呕吐物很容易阻塞喉咙,造成窒息。接着我将他原地平放,这样能使脚部血液回流,缓解脑部缺血的状况。大家要切记,抢救心梗患者千万不要随意搬动。《内经》中说"气复返则生",经气还能够再返回来就可以活命,如果随意搬动,扰乱了身体内的经气,经气一断,人也就断气了。

  经过初步抢救,不大一会儿,病人就苏醒了过来,并提出要大小便,被我劝住了。因为我知道这时患者并无大小便,只是一种错觉。大约十五分钟后,北京阜外医院的医生和北京301医院的医生都先后赶来,我们一起对患者进行了抢救,让患者脱离了危险。所以,明白心与小肠相表里十分重要,如果我们不清楚心与小肠相表里,不知道患者想大小便只是一种错觉,而让患者身体随意移动,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中医的经络学博大精深,弄清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变化和转移。我在临床中还经常看到,心火会下移至小肠,人的内火太大就会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而小肠火大也会让心火上升,引起舌尖赤痛、口舌生疮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泄小肠火的方法来达到清心火的目的。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镜,舌为心之苗。心虽然在体内,但是通过心经与舌相连,心功能的正常与否都可以从舌象上看出来。如心经有火,舌尖就会发红。此外,心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并通过经脉与小肠经相表里,所以,心脏的疾病完全可以通过身体表面看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中医专家还根据这些经络学理论研究出了许多很有效的"效方",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冠心病Ⅰ号、冠心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通心络胶囊、地奥心血康等,已经挽救了千百万病人。

  五、肾与膀胱相表里

  中医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之说,就是说母亲十月怀胎,五脏六腑中最先形成的器官是肾。肾主水,水生木,于是,水生木形成肝,木生火形成心,火生土形成脾,土生金形成肺;五脏形成之后,六腑随之形成,又由内而外逐渐形成了四肢百骸,一个完整的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肾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髓"字,它的旁边是一个"骨"字,因此,"髓"又叫"骨髓"。"骨髓"是干什么用的呢?如果你孩子在大街上看到一辆义务献血车,孩子问你:"那些叔叔阿姨在干什么?"你会对孩子说:"叔叔阿姨在献血,谁生病受伤了,就把这些血液

输进谁的身体里。"如果孩子问你:"献骨髓是怎么回事?"恐怕你就不一定那么清楚了。献骨髓是为了给白血病患者造血,白血病是障碍性贫血,也就是造血机能出现了障碍。大家明白了吧,是骨头在造血,而不是肝。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将这些医学道理清楚地写进了《内经》白纸黑字,怎能不让人五体投地!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一个人肾气开始衰弱了,最先表现在哪里呢?头发!一般人一过四十岁就开始有白头发了,这说明你的肾气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你少年白头,这说明你先天不足,在母亲的肚子里就亏了一些,应该多从"后天之本"的脾胃上补偿一些。肾的精气充足则会耳聪,听觉灵敏,如果精气不足,则会耳鸣。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亏牙齿就会松动,甚至脱落。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现抄录于此:  我妈年岁大了,牙齿个顶个的好,可是却都活动了,吃东西很困难,平时嘴里也不爽。去了几家大医院,牙科大夫都说是牙龈萎缩,只能全拔了镶假牙。不听我的极力劝阻,妈妈住进了医院,拔光了所有的牙。看着那一堆白生生的好牙,我总觉得西医治牙还是有什么问题,很是心痛。

  为什么会牙龈萎缩呢?医生说了几种可能,其中也有遗传因素。一问我妈,果真我姥姥就是这样的牙。我顿时出了一身白毛冷汗。  怕什么就来什么。去年冬天,我上牙的后槽牙和下牙的一个门齿突然开始松动。吃东西时不能用,不吃东西也很难受。我一照镜子,果真是牙龈萎缩了。看了好几个牙医,都果断地说要拔。我坚持不拔,并找到一个医生朋友。她在正规医学院里学了五年西医,而后又在正规中医大学里学了五年中医,并师从著名老中医临床多年。现在她从事中医已近二十年了。她不同意我拔牙。她说,中医认为牙龈萎缩是虚症。人体的气血不足时,气血不能到达牙龈,这才是牙龈萎缩的原因。调理脾胃、补充肾阴,则可以让气血充足,气血充足则可以到达牙龈,滋养牙龈,这样一来,牙就坚固了。在她的建议下,我开始吃中成药。现在,我的牙非但没有去掉反而明显见好,吃东西也不疼了。如果不是我着急老晃动它,试试是不是好了,它肯定会更好。
  人们都说"西医治表,中医治本"。中医为什么能治本呢?关键就在于它将人体的各个部分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而连接这个整体的就是经络。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经络,就不明白为什么牙齿松动会与肾有关,更不会明白肾经上的问题为什么会表现在膀胱经上。

  《内经》上说"肾开窍于二阴",这其实就是指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是作强之官,肾精充盛则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膀胱是州都之官,负责贮藏水液和排尿。它们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影响。我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家就明白了。一些人受到突然的惊吓,往往会小便失禁,通俗的说法就是吓得屁滚尿流。为什么人受到惊吓就会尿裤子呢?《内经》里说"恐伤肾",就是说巨大的恐惧对内会伤害肾脏,肾脏受到了伤害就会通过膀胱经表现出来,于是便有了屁滚尿流。

  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气的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会导致膀胱的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及排尿时间的改变。膀胱的病变有实有虚,虚症常常是由肾虚引起的。

  同样,膀胱经的病变也常常会转入肾经。 "风厥"多是由于膀胱经的病症转入了肾经所致。《内经》中说:"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足太阳膀胱经统领人体阳气,为一身之表,外界的风邪首先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经的热邪影响到肾经,肾经的气机逆而上冲便形成了风厥。

  我曾医治过这样一个病人,他全身发热,大汗淋漓。一般情况下,人出汗之后就会退烧,身体就会痊愈。但这位病人汗出以后身体依然发热,内心烦闷。我给他诊脉之后,确认这就是典型的风厥病,是风邪由膀胱经转入了肾经。我马上给他按摩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并开了一剂中药,第二天就好了。

  六、千万不要病入膏肓

  在讲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之前,先简单认识一下这两个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组织,可以说是"心的宫城",保护心不受外邪的攻击。手少阳三焦经是五脏六腑的外围组织,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有人把三焦解释为内分泌系统或淋巴系统。其实,不管用什么样的西医术语来解释三焦,都不足以概括三焦的功能,中国文化的许多东西是无法用西方的概念来套的,就像水平再高的翻译家也无法翻译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那悠然、淡泊、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是无法翻译的。

  三焦是全身的水道气化网络,主持诸气。人体的气通过三焦而输布于五脏六腑,充沛全身,因此,三焦通则全身通,内外协调。华佗在《中藏经》中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

  三焦除负责全身诸气之外,还是全身上下水液运行的通道。《内经》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过着便捷舒适的生活,你想过没有,如果有一天自来水管突然坏了,会是怎样一个情景?或者你家的下水道堵了,脏水流了满屋子,臭气熏天,此时你会作何感想?如果你对此感受深刻,你一定可以理解三焦作为人体水道的作用。

  然而,上、中、下三焦的具体作用又不一样。上焦主心肺,负责宣发,将食物化生的水谷精气散布全身,如雾气一样滋养全身脏腑,因而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脾胃,主运输,运化精微,以化气血,因而有"中焦如沤"之说;下焦主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主要负责分清浊,有向下、向外排泄的作用,因而有"下焦如渎"之说,"渎"就是沟渠。

  三焦在外总揽全身之气,心包在内护卫心脏,它们一内一外,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心包,顾名思义,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它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膏肓。病变在外容易治疗,病变由外入内就难以治疗了。换句话说,疾病在三焦经上容易治,一旦由三焦经转入心包经,这就叫病入膏肓,很难治疗了。以临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为例,诸邪进入人体,滞留于三焦中,人就会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溏,这些症状表明

病在外,容易治疗;如果未能阻止其发展,由外而内,由三焦进入心包,人就会出现昏迷、胡言乱语等症状,这时就很难医治了。 中医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治膏肓心包以外的病,而不是要治已经进入膏肓的病,已入膏肓的病谁也治不了。扁鹊去见蔡桓侯,前三次都积极要求治病,而第四次却掉头就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蔡桓侯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一位老中医为自己

朋友的儿子看病,患者出麻疹转成肺炎。他到那里一看,孩子喘得十分厉害,是绝症了,于是他拿起包就走。朋友出来问他用什么药治,他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前。为什么呢?因为这孩子大口大口地喘,口不能闭,肺的真脏脉已现,正如华佗在《中藏经》里所说:"肺绝则气去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

  所以,千万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去求医!

    七、肝胆相照

  宋朝大文豪范仲淹官居宰相,他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良相治理的是国家,良医治理的是身体,职业虽然不同,道理却是相通的。

  就拿肝(经)和胆(经)来说吧。大家都知道"肝胆相照"这一成语,比喻以真心相见。其实这在中医里也是有讲究的,《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足厥阴肝经在里,负责谋虑;足少阳胆经在表,负责决断。只有肝经和胆经相表里,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才有保证。同理,一个国家要想兴盛发达,也需要"肝"(谋略之才)和"胆"(决断之才)相表里,肝胆相照。大家都知道历史上 "房谋杜断"的故事 。房玄龄好比是大唐的肝,他善谋略,精于管理日常政务;杜如晦好比是大唐的胆,他临危有方,善于决断。正是房、杜二人的肝胆相照,才成就了继往开来的"贞观之治"。

  一些人肯定会问:"负责谋虑和决断的不是心吗?怎么又说是肝和胆呢?"其实,这就相当于一个单位有个一把手总揽全局,还有一些副手负责具体事务一样。心是"君主之官",负责全局,具体的工作则交给肝和胆。肝和胆的谋虑和决断又不同于心。前面我们讲过中医的心包括心和脑,心和脑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思维和意识之中,它是理性的;而肝与胆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潜意识中,它是感性的,是本能的。一个人胆小就是胆小,你很难让他通过理性思考变得胆大起来。但如果你让他的肝和胆发生一点变化,他的胆子就会本能地大起来。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去看一看身边那些喝酒的人。一个平时胆小如鼠的人,喝了酒之后,胆子立马就大了起来,以前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以前不敢干的事,他敢干了,而且变得从容决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酒精进入人体之后,首先影响的是肝,肝与胆相表里,肝又影响到胆,肝与胆发生了变化,人的谋虑和决断自然会发生变化。常言道"酒壮人胆",这是非常符合中医理论的。

  改变肝胆会影响人的谋虑和决断;反之,人的谋虑和决断也会对肝和胆造成影响。一个人长期谋虑不决,就会使肝胆受损,这也成为某些病的诱因。

  一天,来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病人,他说最近一段时间经常眼睛发花,走路头晕,口中也发苦。听完他的介绍,我已猜着几分。为了验证我的判断,我问病人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最近是否思想负担太重,有什么事情拿不定主意?他告诉我,他是国务院某机关的司长,从事政策法规的研究,近来的确遇上了一件事,令他很伤脑筋--组织上欲调他去某省任市长,他一直不能决定去还是不去。

  听完这些之后,我立刻辨证得出结论,这位患者就是"胆瘅"。我们中医就是这样,看病不仅要问病人的病情,还要问病人的职业、性格、心情和所思所想,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西医是看一个人的病,中医是看一个有病的人;西医重视的是病,中医重视的是人。

  口苦是胆瘅的典型症状,《内经》里写得清清楚楚,"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那为什么这位病人还感觉目眩呢?因为胆瘅是由"谋虑不决、肝失疏泄、移热于胆"而导致的疾病,肝经与胆经相表里,肝又通窍于目,肝风盛而逆上,致使人目眩头晕,这就是《内经》中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这位病人一说口苦和目眩,我就猜测他可能是肝胆出了问题,一把脉,果不其然。我给他开了一些天麻、钩藤、菊花等"熄风"之药;并告诉他,每天多按摩胆经上的日月穴和风池穴。不到一个星期,他就痊愈了。

  最后,我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要按摩这两个穴位。日月穴在乳头之下,人的第七根肋骨间隙,它是胆经上的募穴,足少阳经、足太阴经在这里交会,按摩它可起到疏肝利胆的功效。风池穴在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它是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按摩它可以疏风清热、明目开窍。

  八、任督二脉

  大家对任督二脉的认识多半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个个都打通了任督二脉,他们内力超群--一抬手,风卷落叶;一纵身,呼啸而去,好不令人羡慕。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真正的任督二脉。  任脉在人体的前面,属阴;督脉在人体的后背,属阳。任脉主导人体手足六阴经,"任"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故有"阴脉之海"的称谓。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阳脉之海"的称谓。当十二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到任督二脉,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则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条经脉,所以"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一天,北京一位姓王的局长来找我,见面就说:"胡教授啊!快帮帮我吧!我都快崩溃了!"这位局长面色憔悴,眼睛充满了血丝,一看就知道是睡眠不足。"不要着急!坐下慢慢说。"他坐下后对我说:"快半年了,头一直昏沉沉的,有时眼睛还发花,头、脖子、后背也都硬邦邦的。去了不少医院,连积水潭医院也去了,拍了一大堆片子,都查不出原因,医生告诉我没病,回去吧!可是有没有病我自己清楚呀!""胡教授,最近这几天,我的后背不仅僵硬而且还有些麻木,晚上睡觉总觉得枕头不舒服,脖子放松不了,整宿睡不着觉,我都快疯了。"听他述说完病情,我示意他静下来,别说话,给他把了把脉。

  从脉象上看,他的肝火较旺,这容易导致头晕目眩,但后背僵硬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站起来,对这位局长说:"你坐好,我来按按你的后背和脖子,哪里僵硬,你告诉我。"我一边按,他一边说,十几分钟后,一条线便明晰起来了,这不正是督脉的路线吗!这条线沿着督脉一丝不差地上升,并与足厥阴肝经的支脉交会于头顶。再清楚不过了,这位局长的问题就出在督脉和肝经上。

  为了进一步求证,我问他:"你患这个病之前,是不是有什么事不顺心,经常发火?" 他回忆了一会儿说:"有,半年前,一封匿名信写到了上级纪委,告我受贿。胡教授,你说,我白天黑夜地干,没想到后面有小人在放箭,这能不让人生气吗?"说起这件事他仍按捺不住怒火。他突然停顿下来问了一句:"胡教授,你说我这病与发火有什么关系吗?"我肯定地告诉他说:"有,而且还很直接。""你的督脉堵塞了,肝经也不通,所以才会有你现在的症状。""督脉?肝经?"他十分惊讶,又似懂非懂。我耐心地为他解释:"督脉调节全身的气血,分布在脑、脊部位,它从长强穴一直沿后背而上,与肝经交会于头顶,所以,督脉和肝经堵塞,经气不通,人就会出现头昏、目眩、后背僵直等症状。你的脊椎没有器质性的毛病,所以积水潭医院认为你没有病,这也很正常,西医就是这样,这种功能性的病西医是没有办法的。"

  这位局长听完我的话之后,立刻高兴了起来!"胡教授,太好了,真得好好谢你。说实话,开始别人向我介绍你的时候,我还不相信,现在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是找对人了,你就给我开药吧。"我说:"开药恐怕效果不大,这个病,你还得自己治。""自己治?"局长又有些惊讶了。"

是的,自己治。督脉上的病与风关系极大,但风又有外风与内风之分。你的这个病就是属于内风,你的肝火太盛,肝风进入督脉造成了督脉堵塞,所以,要治好你的病先要祛肝火,吃药只是一方面,主要的是要心态平和,别动不动就发火。"听完这番话后,王局长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神了,神了,胡教授,你真是神了!"我接着说:"不过,我还是会给你开方子。三个方子,两个你自己治,一个我来治。"我给他开了一张疏肝熄风的药方:"这是我的药方,你只要按时吃药,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另外两个就看你的了,一是不要动怒,二是天天写'米'字。""天天写'米'字?"王局长有些莫名其妙。我说:"是呀!就是写'米'字呀,不过不是用笔写,而是用头写,每天一有空,就站起来,用头上下左右前后写出一个'米'字来,这样就可以疏通督脉。记住:写的时候,每一笔画都要用力写到极致。"

  王局长忧心忡忡地来,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一个星期后,他打来电话说,病已好多了,十分感谢,还让司机送来一大筐阳澄湖大闸蟹。

    第三章 身体的警讯

  我们常说,中医治未病。中医为什么能治未病呢?原因就在于它有通天的手眼,可以做到"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以中医的整体观而论,人体自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四末九窍、五脏六腑、筋节骨肉、毛发指甲、精血津液、面容皮色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脏腑和肢体发生了病变,一定能够从毛发指甲、精血津液、面容皮色的变化上找到蛛丝马迹,甚至能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反之亦然。这些蛛丝马迹就是身体的警讯,有经验的中医可以通过发现这些警讯,来预知身体内部的情况,在疾病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发现它,解决它。

  有的人会说,我们也想了解一点"蛛丝马迹",可我们又不会把脉,怎么办呢?把脉当然是"司外揣内"最重要的手段,但内部的疾病并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它会通过方方面面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来。我行医几十年,对"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体会越来越深,也越来越觉得身体十分神奇。下面,我将跟大家一起认识身体内部奇妙的联系,一同辨认身体发出的警讯。

  一、 鼻为"面诊之王"

  鼻子又叫"面王",中医里有"上诊于鼻,下验于腹"的说法,可见在面部望诊中鼻的价值颇大。鼻子位于面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肤色泽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

  鼻子在预报脾胃疾病方面尤其准确。我在临床中发现,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之前,鼻子上会冒汗或者是鼻尖颜色有所改变。这样的例子我在生活中也见过很多。2007年11月的一天早上,我乘坐40路公交车,旁边站着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生,我发现她面色煞白,鼻子上有细小的汗珠,还时不时用手捂嘴。我一看,八成是晕车,赶紧叫她坐下来。她紧绷着身体,勉强说了声"谢谢",就捂住嘴巴,努力不让自己吐出来。我赶紧给她按摩内关和合谷穴。过了五六分钟的样子,她开始放松下来,这是恶心感减轻的表现。所以,有晕车史的朋友如果感觉自己鼻子冒汗,就得提前做好准备。

  如果鼻子的色泽十分鲜明,这是有"留饮"的征兆,说明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通俗一点说就是,这个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滞留在胸膈,导致四肢关节疼痛。我为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将军做临时保健医生时,就从他鼻头上看出了胃病。这个事例后边有详细说明,不再重复。

  如果鼻头发青,这说明肝的脏色出现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现,而且一般会伴有腹痛。通俗点解释,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结果就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泻肝胆和补脾胃的药。

  如果鼻尖微微发黑,这说明身体里有水汽。这个症状是"肾水反侮脾土"的表现。本来是土克水,结果(肾)水反过来压制住了(脾)土,水气肆虐,以致肾的脏色出现在脸上。

  如果鼻子发黄,这说明胸内有寒气,脾的脏色出现在了脸上。这样的人体内中阳不足,脾胃失于运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凉性食物积聚在脾胃,这些寒气上升又影响到了胸阳,所以寒气就滞留在脏腑中。如果鼻子发黄,但光泽明润,那就可以放宽心了,这说明"脾气来复",是即将康复的好兆头。

  二、舌为"心"之苗

  如果你去中医院,医生把完脉之后总会让你伸出舌头来,这是因为中医诊病特别重视舌头,认为"舌为心之苗",这儿的"心"不仅仅是心脏,人体五脏六腑的变化都会在舌上相应地呈现。  舌尖为心、肺的反映区,当一个人上火或咽喉疼痛时,舌尖往往会发红,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比如扁桃体发炎),舌尖就会溃疡。舌的两边是肝、胆的区域,如果舌两边发红,甚至发紫、溃疡,说明此人肝火旺盛,近来脾气大。舌的中间反映脾胃,这一点我特别有体会,如果舌中间有裂纹,说明脾胃虚;如果是前半部分有两条裂纹,我敢肯定你有脾胃方面的疾病。舌根为肾,如果一个人的肾阳气不足,舌根就会发白,这样的人容易手脚发冷;如果一个人的手脚爱出汗、尿黄、腰酸,舌根就会发红。

  我呢,仗着有点医术在手,经常成为一些经理、老总的座上宾。一番必要的寒暄客套之后,总要把把脉,看看舌苔,往往能从舌头上看出不少问题。有一回,在一家海参大酒店与一位四十多岁的老总吃饭,他舌尖红,舌两侧都有齿痕,而且很明显,这是阳虚;除了这个,舌头后面还有条沟,是肾虚的表现;舌苔也很薄,说明他还有点阴虚。这位老总是典型的阴阳两虚,而且体内还有火。吃完晚饭,结账的时候,旁边的女服务员怯生生地问我能不能也给她看看。我呢,一把年纪了,不图名,不图利,就那么一点好生之德。说看就看,一下子围上来三五个女孩子,有的嫌自己太瘦,有的要减肥,叫我给出主意。

  那个瘦瘦的女孩子说自己胃不好,什么也不想吃,消化也不好。我看了看她的舌头,舌头很红,说明胃火大得很。"脾怕湿,胃怕燥",她这是犯了胃怕燥的忌讳。所以,治疗胃炎必须要去胃火。我又把把她的脉,脉搏很细,没有力气。她们的收入都不高,不能开太贵的药,我就为她开了点乳酶生。我还嘱咐她用莲子煎水,加冰糖服用,这也能去胃火。晚上用热水泡脚,做做脚底按摩,效果也不错。睡觉前按摩一下腹部,可以活络血脉。记住,按摩之前一定要把两手搓热。

  那个胖胖的女孩子呢,舌头粉嘟嘟的,看不出有火气,但上面有一层唾沫、发黏,而且泡较大,看样子是"痰湿"。中医认为,胖人多痰。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减肥,我就拿出了压箱底的保健瘦身汤(也叫五行汤)。这个汤,金木水火土的颜色都有了,阴阳气血的平衡也照顾到了,而且营养均衡。我告诉她,喝了这个汤后第一个月能减二十斤,第二个月能减五斤。

  这个汤的制作和服用步骤如下:第一个七天,把芹菜半斤、圆白菜半斤、西红柿两个、黄瓜一根、洋葱一个、辣椒三两(忌辣的人可以用柿子椒)、胡萝卜一根、魔芋半斤、山药半斤放在一起煮成汤,加点盐,加点鸡精,不准加油;每顿只能吃这个,不要吃米饭;每天至少走路

走一小时。第二个七天,按上述方法食用瘦身汤,可以在汤里加一块豆腐一起煮食,早晚各加一杯酸奶。第三个七天仍要服用瘦身汤,早晨中午各吃一两米饭,晚上吃一点水果。此后,早、中、晚饭不能超过一两米饭,每天保健按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如果感觉饿了可以吃些水果。一般前两个月能减掉二十多斤,接下来的力度会缓和一些,坚持下去的话就能减到标准体重。

  三、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

  我听一位同事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一位女士带儿子去医院检查眼睛,十五分钟的常规检查过后,医生告诉她:"你儿子有食道逆流的问题,将来可能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这位女士怎么都不相信,一个眼科医生又是如何判断出食道内的问题呢?虽然有些将信将疑,她还是不敢怠慢,于是又带着儿子做了内科检查。内科检查的结果与眼科的诊断保持了惊人的一致。这个小孩果然有轻微的食道逆流,尽管空腹血糖检查没有问题,但如果不注意饮食,将来极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对于那些习惯了以化验数据评判健康状况的人们来说,这件事情有些匪夷所思。但对于懂点中医的人来说,这一点都不奇怪。我们中医历来就重视眼睛的健康预报意义。中医认为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当人体出现疾病的时候,眼睛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眼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变化,是因为有众多的经脉与之相连。《内经》中是这样论述的,"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篇》)。那与眼睛有关系的经络有哪

些呢?集中于眼或眼附近的经络有大肠经、心经、三焦经以及任脉、阴阳跷脉及阳维脉;起于眼部的经络有胃经、膀胱经和胆经;途经眼部的经络有心经、肝经;止于眼部的经络有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总之,十二经脉中有八条经脉,奇经八脉中有四条经脉,都与眼睛有关系。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眼睛几乎与全身疾病都有关。如眼结膜充血是麻疹、狂犬病早期的重要征兆;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妊娠中毒症患者的眼底血管都有改变;脑卒中患者的瞳孔会有所变化;耳源性眩晕患者的眼球会震颤;癌肿块转移的时候,视力会有所改变;癫痫病人抽搐时瞳孔散大;梅尼埃病人眩晕时水平性眼球震颤;等等。

  眼睛及周围的颜色也是很好的指示灯。失眠病人的眼眶会发黑,有一分发黑就有一分脑缺氧,有一分脑缺氧就有一分烦躁;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病人的眼眶下会出现黄瘤;缺铁性贫血病人会有白睛蓝斑,等等。

  可见,眼睛不仅仅是心灵的窗口,还是透视疾病的窗口。难怪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这样认为 :"眼睛如何,身体即如何。"

  四、心脏有疾病,耳朵露马脚

  在人的面部器官中,耳朵是最缺乏表情的了。眼、鼻、口都可以搞点小动作,只有耳朵傻傻地待在那儿。但耳朵绝对不可小视。

  中医认为,"耳主贯聪而通心窍,为心之司,为肾之候也。"通俗一点说就是,耳朵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息息相关。《内经》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等记载,并认为耳与经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经过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说法。清代张

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中也有"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说法。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也发现了耳朵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并确认了八十多种内外科疾病与耳朵的变化有关系,再次印证了中医的神奇。

  耳朵与人体的经脉和穴位密切相连,所以人体有病时,耳朵就会有反应。耳朵的形态、色泽和纹路的变化都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可以说,耳朵是一份完整的人体病历。关于具体的耳诊,很多中医书籍中都有记载,不再重复。不过有一点,我特别有体会,想跟大家分享,那就是"冠脉沟"。

  冠脉沟是耳垂上的一条纹路,如果没有这条纹路,说明你的心脏很好;如果耳垂上出现了纹路,就说明你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纹路越清晰说明问题越严重。大家如果发现自己耳垂上出现了纵向或斜着的纹路,就应该注意了。

  冠脉沟是判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一次,北京军区的一位副司令员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时突然昏厥。我急忙赶去一看,他的头耷拉着,嘴巴搁在桌子上,人已经没有了知觉。匆忙中,我一眼就看见了他耳垂上明显的冠脉沟。我马上让人给他做心电图,果然是冠心病。

  有意思的是,伦敦一家医院的主治医生拉金达拉·夏尔马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他说:"耳垂里有很多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如果不能吸收到适量的养分就会凝固,皱纹就会形成。年轻人耳垂上出现这种皱纹,应去做心血管检查。"其实,这个征兆对老年人和年轻人都适用。我观察过二

百多名患者的冠脉沟,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准确率达90%。拉金达拉医生之所以强调年轻人,是因为他们不像老年人耳朵上会有一些自然的褶皱,更要重视。

  既然提到了西方的研究,在这儿不妨多讲两句。现在西方国家越来越认可中医,通过耳朵诊病治病也十分流行。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医耳针疗法已经成为英国社交名流们竞相追捧的治病法宝。最让人吃惊的是,首相夫人切丽为了减压,已经在耳朵上插针十年;戴安娜王妃为了治疗忧郁症,左耳最多竟然同时插了四根针!

  五、察颜观色知健康

  古语说得好,"相由心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面貌。但在我看来,人的面貌不仅由心生,还与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关系。美国总统林肯说:"人要为自己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负责。"这可以解释为,人能主宰内心的想法和追求,从而改变自己的相貌;也可以解释为,人在维护自己健康方面的态度,对将来的相貌也有决定作用。打个比方说,你不好好维护自己的健康,就可能长出酒糟鼻,或者因为脱发变成秃顶。脱发往往是血热风燥,或者脾气湿热,侵蚀毛根导致的。人好好的鼻子怎么会长成酒糟鼻呢?原来,鼻子和肚脐遥遥相对,是脾脏病情表现的关键部位,脾胃积热或者热毒炽盛在鼻子上表现出来就是酒糟鼻。

  既然人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人的外貌,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人的相貌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这在人的肤色上尤其明显。中医的诊疗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人的皮肤是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循行,同时把气血津液输布于皮肤。所以,了解皮肤就能了解病邪和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这或许有些抽象,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如果一个人上火了,鼻翼会发红,脸上会长痘;贫血的人脸会发白,等等。下面,我会把更多的常识告诉大家。

  我们中国人是黄皮肤,正常情况应该是黄里有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里透红"。这里的"白"相对于白种人来说,仍然是黄白,评书里不是经常形容一些人是"黄白净子"吗,就是这个道理。不过,面色仍然是因人而异,也因地域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红,秋天偏白,冬天偏黑。如果出现了异于平常的颜色,就应该提高警惕。具体的分析我们看下面。

  面孔发青,一般见于肝胆及经络病症,多是阴寒内盛或是血行不畅。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脸色就会发青,这是一种自然反应,只要注意保暖就可以了。如果你没有处在低温下,却面色发青,那就要考虑体内是否有阴寒或血行不畅了。如果是青里带黑,多是肝肾同病,常见于肝硬化。那些平时应酬多、酒场多的人可要注意了,因为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人肝肾疲乏,表现出来就是脸色青黑。我认识一个做行政工作的高校老师,三十四五岁,身体挺好,很少感冒发烧,但同事、朋友老是说他面色铁青,像是肝不好,尤其是喝酒的时候,别人越喝脸越红,他越喝脸色越白。老听别人这么说,他心里也是毛毛的。他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去医院排队挂号,后来通

过关系找到我,约了一个晚上,大家一起吃个饭。饭桌上,他为了表示尊重,还打算要点酒,我赶紧制止了。他的脸色发青,说明肝已经受到酒精的损伤了。酒精一部分是由肝脏过滤的,脸上出现了肝脏的脏色,所以发青。那些酒喝得越多脸色越白(实际是青)的人往往被人赞为"海量",其实酒精对他们的损害要远远大于那些脸发红的人。

  脸发红,一般是热症的征兆。人发热的时候,体内阳气过盛,气血运行加快,血脉充盈,所以就会面红耳赤。高血压病人的脸色也较红,这是肝阳过盛的表现。如果脸色微红,说明体内虚热;特别红的话,那就说明体内有实热。

  大家都知道贫血的人脸白,为什么会这样呢?白,是血气不足的表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贫血的人自然血色不足了;还有一个原因,血与肺有很重要的联系,脾胃吸收运化的精微物质"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贫血的人,"肺脉化血"的能力也不足,所以脸上出现了肺的脏色(白色)。一般情况下,面色淡白多是气虚的表现;如果淡白的脸上缺乏光泽,或者是黄白如鸡皮一样,这是血虚的症状。另外,体内有寒、手脚冰凉的人也会面色苍白,这是阳虚在作怪。这样的人需要多运动,运动生阳,对改善阳虚很有效果。热水泡脚和按摩脚底的涌泉穴的效果也不错,饮食上多食用红糖、红枣等。

  黄是脾的脏色,脸上出现黄色是脾虚湿蕴的征兆。脾胃功能差,食物的运化吸收就不好,所以面色发黄。面色发黄而且水肿,就是"黄胖",这是脾气虚弱、内有湿邪的表现;如果面色萎黄,这是脾胃气血两虚。对于一些患病的朋友来说,印堂和鼻梁发黄而且明润,就不需要担心了,这是病情好转的征兆。

  黑是肾的脏色,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气不畅都会使人面色黑黄。肾病患者一般面色发黑,这是"肾精损耗严重、虚火灼阴"所致。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为自己的"熊猫眼"烦恼,尤其是爱美的女士。熊猫眼也是肾精亏损的结果。眼睛是靠五脏的精气来滋养的,一个人如果长期疲劳、熬夜、失眠,就会体质虚弱、肾气不足,"久虚则淤",黑眼圈就出现了。一旦出现了肾虚型的熊猫眼,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再就是要用一些补肾益精的药物和食物,莲子、枸杞和西洋参都有补肾的作用,莲子可以熬粥,枸杞可以泡水喝,西洋参比较贵,但要是作为处方药和其他中药一起购买比较划算。另外,桃仁红花粥也不错,这种粥既能活血化淤,消除黑眼圈,又有养颜的功效。做法是:先将桃仁捣烂,和红花一起水煎,然后去渣取汁,跟大米放在一起熬煮,煮好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适量的红糖。

  六、眉毛,不是个摆设

  好多人认为,眉毛是个摆设,鼻、眼、口、耳都有具体的工作,只有眉毛是个虚职,仅供爱美的女士们描画。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在中医看来,眉毛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眉毛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盛衰。《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这就是说,眉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其盛衰依靠足太阳经的血气。眉毛长粗、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眉毛稀短、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眉又与肾对应,为"肾之外候",眉毛浓密,则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眉毛稀淡恶少,则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老年人往往眉毛稀淡或者脱落,这是气血不足、肾气虚弱的表现,属于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如果眉毛过早脱落,则说明气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应,其中最为严重的要算是麻风病了。我们中医历来重视眉诊,前边讲过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与王粲的故事可以算是最早的病例了。

现在有很多好事之人,根据脱眉的病症推断王粲得的就是麻风病。对此,我持谨慎态度,因为前人留下的资料过于简单,我们并不能由此认定王粲患的就是麻风病。不过,眉毛脱落的确是瘤型麻风病的先兆,开始的时候是双眉呈对称型稀疏,最后就全部脱落了。

  现在麻风病已经非常少见了。但不久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接诊一例来自苏北农村的男子,此人三年之前发现小腿上的皮肤粗糙,出现斑疹,而且双脚有溃烂现象,眉毛也莫名脱落,甚至连胡子和鼻毛都一起脱落了。他跑了多家医院,都是当作皮肤病来治的。后来,到了东南医院,接诊医生一看他眉毛脱落,就明白这是麻风病的一个典型征兆。经过病理活检,果然在显微镜下找到了麻风杆菌。

  两眉之间的部位叫印堂,又称 "阙中",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也特别有价值。《灵枢·五色篇》中说 "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可见,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气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现白色;而气血郁滞的人,则变为青紫色。江苏著名中医朱良春教授曾在讲座中提到这样一个医案,很好地说明了印堂与咽喉疾病的关系。上世纪50年代,南通地区白喉大流行,发病四千多人。一下子白喉血清供应不上,卫生部门就让中医参与治疗。朱教授他们在《内经》里找到这样一句话"阙上者,咽喉也",就在阙上部位给病人扎针,用短针平刺进去以后,用胶布粘起来,留针。10分钟后,病人的疼痛感减轻了,又观察了三四个小时,病人的体温也降下来了。第二天,经过针扎的病人白喉伪膜开始剥落。朱教授他们一共观察了137例病人,治愈了133例,治愈率是97.1%,疗效超过了白喉血清。
  七、口中有异味,责在脏腑

  如果一个人口中经常有异味,别人就会认为他不讲卫生,并不觉得是什么大问题。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则是"小事不小",口中的异味往往是五脏六腑发出的警讯。

  中医认为,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是相通的。健康的人口中一般是没有异味的,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口中出现了异常感觉和气味,则说明内部脏腑出了问题。

  口中发苦,多为热症,是火热之邪内侵的表现,尤其是肝胆火旺、胆气上逆。《内经》中早有记载,如《灵枢·四时气篇》中说 "胆液泄,则口苦",《素问·痿论》中说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热症患者除了口苦外,还会有口干舌燥、苔黄、喜冷饮、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症状。此时,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等清火药物。但如果病人身体虚弱,则不可轻易服用上述降火药。

  我有一位棋友,七十多岁,性格开朗,健谈好客,唯有一点让我难以接受,他一说话就会有一股难闻的异味"脱口而出"。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口苦、咽干,早上起来尤为严重。我说给你开点中药吧。他说:"我不太相信中医,太慢,等不及,已经吃了一段时间的西药了。"一个月后,我们再次见面,他口中仍有浓烈的异味。我就问他:"是不是西药没什么效果啊?还是试试中药吧。"没成想他爽快地答应了,还露出"老小孩儿"的脾气,说:"行,要是你真给我治好了这口苦的毛病,我就把珍藏多年的象牙象棋送给你!"诊病过程中,我发现他两手脉弦、舌苔白厚、唾液旺盛,这是肝经湿热的征兆。肝和胆相连,胆是主导苦味的,由于它有湿热,就很容易疏泻失常而引发口苦。我先给他开了五剂去湿热的方子(以柴胡为主)。刚吃过两剂,他就说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五剂药服完后他又自行配制了几剂,现在全好了,不再口苦。事后还真把他那宝贝送给了我,还口口声声说"服了中医"。从此,我们之间除了象棋之外又多了一个话题--中医。

  口中发酸,西医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常见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中医则更进一层,认为病根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致使肝液上溢、胃酸过多。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饮食过量,不用担心。如果经常口酸,并且伴有舌苔厚腻、打嗝时有腐臭味等症状,多是脾胃虚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济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与胃酸上泛有关,同时还有舌头发红、胁肋疼痛等症状,多半是肝胃不和,这时就要以泻火、和胃为主。

  有的人常常感觉口有甜味,甚至喝白开水也像喝糖水一般。中医认为这是脾胃有问题,多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的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这种症状久了就会发展为糖尿病,这一点《内经》中讲得明明白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信号。糖尿病患者口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也会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还有的人经常会觉得口中淡而无味,吃什么也不香,这多是脾胃出了问题。如果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则多半是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如果伴有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并且不喜欢喝水,则多半是脾胃有湿,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

  八、口水过多,病在脾肾

  唾液多,常常是脾肾虚、精失摄纳而外溢的征兆。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先为"唾液"正一下名。大家都习惯称唾液为口水,其实并不确切。唾液,既包括唾,又包括液。唾,也就是唾沫,是从舌根分泌出来的,不是有个词--唾弃吗?就是往地上吐唾沫表示不满、瞧不起,可见,唾沫是人为吐出来的。而液又叫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水,它往往是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的,也就是大家戏称的"流哈喇子"。

  为什么唾沫和口水异常是脾虚、肾虚所致呢?《内经》中说得明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意思是说,出汗异常可以从心脏上找问题,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没有问题,眼泪不正常了要从肝上找根源,相应的,口水和唾沫异常就是脾和肾的问题了。虽然唾和液分别出自脾和肾,但脾肾往往互病,且总司于肾,所以唾沫和口水经常同时出现。唾多而且黏稠,且口中发苦,往往是脾热,这时候一定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尽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热的药,像栀子和连翘等。口水多,且有咸味儿的话,这是肾虚的征兆。

  很多小孩子都会流口水,有些家长并不在意,以为长大后自动就好了。这就大错特错了,有的孩子到了七八岁、十几岁还在流口水。流口水说明嘴角不紧,脾是主肉的,嘴角不紧就说明孩子脾虚,需要补脾。

  一些老年人也爱流口水,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需要温补脾肾。以前有个病人,五十多岁,晚上睡觉流口水已经有十几年了,枕套要是三天不洗就潮乎乎的,枕头上留下的口水印子洗也洗不掉,家里人经常说赶紧晒晒地图去。这么多年,他感觉不到不舒服,所以也没看过医生。

后来跟我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他还不以为然。我说,你这是脾胃虚啊,脾主肉,开窍于口,脾脏不健壮,嘴角松弛,自然会流口水。我让他每天坚持吃七八个板栗和红枣,或者用板栗和红枣来煮粥。大家如果有同样的问题,就要多吃些板栗和红枣,栗子是肾之果,能补肾健脾,红枣能补益脾胃,用来治疗口水过多,效果非常不错。

  唾液多了是问题,少了同样是问题。唾液过少,说明津液不足,是内燥的表现。古书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生病了,人消瘦无力,被请来看病的大夫心想,莫非是未出阁之人患了相思之病,但望闻问切下来发现并不是"情志"方面的疾病。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大夫不好看小姐的舌苔,正好旁边有人说小姐几日来口干得厉害。口干说明津液不足,大夫在思虑津液枯干的原因时恰好瞥见门下有堆瓜子壳。

他恍然大悟,随即让人把那些瓜子壳收起来熬水,让小姐喝,说喝下去就好了。小姐的父亲摸不着头脑,就问大夫这是何故。大夫说:"令嫒瓜子嗑得多了,唾液流失,津液不足,导致脾胃难以运化食物,所以消瘦;消瘦又导致脾失健运,肾虚而不足,津液稀少;瓜子壳上有小姐的唾液,熬水喝下去,就可以把流失的唾液补回来了。"这么说来,爱嗑瓜子的朋友,要节制一下,不能一次吃太多瓜子。一旦出现口干、没有食欲等情况,记得多用舌头漱些唾液,分三次下咽,再就是多吃些酸味儿的水果来补充津液,梨子和葡萄都不错。

  九、鼻涕眼泪多了也是病

  说完了"五液"中的唾和涎,再来看看涕和泪。为什么要把鼻涕和眼泪放到一块说呢?鼻涕和眼泪,虽说一个出于肺,一个出于肝,但它们都是"心之液",都能"为心所动"。《内经》里说,心是君主,是五脏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脉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气息的门户。所以,人一动感情,五脏六腑就全受到震动,宗脉也感受到震动,泪道就打开了,眼泪鼻涕就一齐出来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鼻涕和眼泪是人体对外界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多了和少了也是个问题。先说鼻涕。如果一个人感冒流鼻涕,那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感冒而鼻涕分泌增多,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肺、肾、脾的虚损。我的邻居家有个四川小保姆,人懂事能干,一家子都很喜欢她,但那孩子有个毛病,就是老不停地抽鼻涕,别人是感冒了流鼻涕,她是一年四季流鼻涕,夏天不敢穿短袖,尤其怕吹空调,房间里有冷气就会不停地擦鼻涕。

邻居老太太说,她只要一听见保姆抽鼻涕就心烦得不得了,但好保姆难找,她又舍不得辞掉人家。我说,这样吧,你把她领来我给瞧瞧。一会儿老太太就领她过来了,一个瘦瘦弱弱、脸色苍白的女孩子,一看就是阳气不足。我给她把了脉,脉又细又弱,我问她白带是不是???很多啊,

那孩子低着头小声说是。这就对了,她总的来说就是体弱肾虚。肾是水脏,统摄所有津液的运化分泌,鼻涕虽然是肺液,但它也是由精所化,下受制于肾,上渗于脑,肾气不足,不能摄纳脏液,自然就会上面鼻涕不断,下面白带增多。我说,"孩子啊,你这个不成问题,调养调养就好

了。白天多晒晒太阳,多运动一下,晚上用热水泡泡脚,自己用手按摩按摩腰部和腹部。"我又开了个中药方给老太太,叫她拿回去给小保姆抓药。一个月下来,她的情况就好多了。

  那眼泪增多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见风就流泪,尤其是冬天,骑自行车或者摩托车出门,一会儿就会眼泪汪汪的。好多人认为这是自然现象,风吹眼睛,泪腺受刺激就会流泪。这其实是个误解,迎风流泪是一种病症,是肝肾阴虚的征兆。只有当人肝肾阴虚,肾气不纳津,受到冷风的直接刺激以后才会流眼泪。老年朋友更容易见风流泪,甚至好好地就会老泪纵横,用手或者手绢儿擦拭以后,眼睑又红又肿又痛,甚至会出现视力模糊的现象。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脏腑功能下降,肝肾阴虚,肝失疏泄,肾气不纳造成了津液外溢。容易迎风流泪的人要多吃些核桃仁、莲子和枸杞,这类食品具有益精养血、滋补肝阴、肾阴的作用,有助于津液的正常输布。

  如果人很悲痛,却欲哭无泪,哭无涕,这也是个麻烦。有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开始觉得口干,眼睛也干涩,她以为这是小问题,过几天就好了,没想到后来,遇到伤心事,自己竟然只能"干打雷",哭不出来了。从西医上说,她患了干燥综合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认为,这病可以控制,但要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病人对这样的答复当然是不满意的。她转而来找中医,在中医里这属于"痹症",可以用健脾生津、疏泄肝脏的方法来调理。

  十、鼻出血,不要盲目清火

  邻居小张今年二十多岁,最近常常流鼻血。最初他以为是"上火",吃了些"降火"的药却不管用。他又担心是血液问题,到医院检查,血象也正常。他有些困惑,就想到了我这个搞中医的邻居。

  我看他面色灰暗,神情倦怠,舌淡,苔薄,脉象也较为缓弱。我问他:"出血多吗?颜色深不深?"他说:"时多时少,颜色比较浅。"我告诉他:"你这是脾有问题,中医上叫'脾不统血',是因为脾气虚弱,不能摄血,所以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流鼻血。应该吃些健脾益气、摄血止血的药,去药店买些归脾丸,调理调理就可以了。"一个月后又碰到小张,他告诉我没再流过鼻血。我看他气色也好多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流鼻血不是因为上火吗?为什么是脾的问题,不是肺的问题?是啊,"肺开窍于鼻",很多鼻部症状都是肺的问题。但在中医的整体观中,鼻与脾胃也关系密切。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位主中央,鼻在面部中央,故鼻为脾胃之外候。脾又统血,鼻准属脾,为血脉聚集之处。可见,脾气虚弱导致流鼻血也是符合中医医理的。

  流鼻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中医称"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热为常见,这些都是实症。但也有少数病人是虚症,由于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和脾不统血。

  可见,流鼻血不仅仅是因为上火,一定要分清病因,辨证治疗,切不可盲目降火。根据不同的内因,流鼻血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肺经热盛型:鼻血鲜红,量不大,点滴而出,鼻腔干燥辛热,或兼咳嗽少痰,口干身热。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浮。

  胃热炽盛型:鼻血鲜红或深红,血量大,鼻内干燥,口干口臭,烦躁口渴,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肝火上逆型:鼻血量大,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肝肾阴虚型:鼻血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嫩红,或红绛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脾不统血型:鼻血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饮食减少,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

  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代偿性月经等也可引发鼻出血。前段时间,我就碰到一个高血压导致流鼻血的病例。

  我们小区的王阿姨经常带着小孙子在花园里玩耍。有一天,小孙子在她放风筝时和其他小朋友一道跑到别处了。看不到小孙子的踪影,王阿姨心中急躁,扔掉手中的线轱辘,边喊边找。待小孙子闻声赶回时,王阿姨一把抱住他。这时她突然看见孙子衣服背后的血滴,以为是受伤了。仔细一看,她才意识到是自己在流鼻血,赶紧用面巾纸堵住鼻孔。我正好在楼梯口碰上她,就问她怎么回事。她便说了说情况,还说可能是心急上火,不碍事。

  我说,千万别大意,对于老年人来说,流鼻血很可能是高血压的信号,还是去医院查一查吧,毕竟六十多岁的人了。第二天她去医院做了检查,果然是高血压。
  十一、汗臭脚,"脾气"大

  好多人都有汗脚和臭脚的毛病,尤其是男同志。好多人觉得这是天生的,爹娘给的,拿它们没办法。这样想就错了,健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是注定要受汗脚和臭脚的折磨。因为汗脚和臭脚多是由脾湿造成的,而脾湿是可以调养好的。

  先说说人为什么会出汗。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比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运动生阳,阳气蒸腾阴液,这就形成了汗。打个比方,用火给水加热,温度升高,水汽就产生了。适度出汗是正常现象,对人体有好处。但出汗过多就不好了,这是因为"汗为心之液",如果出汗过多就容易损伤心阳,而五脏六腑又是相互牵制的,所以出汗多是许多疾病的征兆。

  如果胸部大汗、面色苍白、气短心慌,这是"亡心阳"的兆头,亡心阳就是西医上的水电解质紊乱症,以脱水为主;如果额头出汗,汗珠大如豆,形状如同油滴,这是虚脱或者要昏倒的先兆,体质虚弱或者有低血糖病史的人尤其要当心;如果偶尔手心脚掌出汗,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这多半是精神紧张造成的,调整一下心态就可以了;如果手脚常年多汗,说明脾胃功能有些失调;如果脚汗特别臭的话,这说明体内湿气很重。

  有个小伙子患了脾肿大,希望保守治疗,他来找我的时候,顺便问有没有办法治脚臭,并说起"臭脚"带给自己的麻烦。小伙子原本人缘不错,经常被同事和朋友约去做客,但他就是不去,任凭别人怎么劝说都不去,慢慢地大伙都说他"独",关系也开始疏远了。其实,小伙子有难言之隐,就是脚臭。上了一天班回家,鞋子一脱,房间里就全是脚臭味儿。所以,他不好意思去朋友家做客,进门得换拖鞋,那岂不是尴尬!

  我跟小伙子说这个毛病和他的脾肿大有关系。中医上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肿大是因为脾脏积湿,而脾脏积湿也会引起多汗。脾湿热的时候,人会出又黄又臭的汗,这就是"汗臭脚"的由来。知道脾的"脾气"了,这病就好治了。我给他开了清热祛湿的药,嘱咐他每晚都用热水或者明矾水泡泡脚,明矾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燥湿止痒。还要他多吃扁豆,扁豆可以健脾祛湿。

  有些土办法治疗脚臭的效果也不错,比如,把土霉素药片压碎成末,抹在脚趾缝里,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出汗和脚臭。这是因为土霉素有收敛、祛湿作用,很多人都知道土霉素吃多了容易便秘,就是这个原因。

  十二、手脚冰冷,不可盲目温补

  秋冬季节,有人总觉得手足不温、四肢冰冷,晚上更为严重,往往睡到大半夜,手脚还是暖和不过来。这种症状在女性身上更为多见,有一种说法:每四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患有手足冰冷症。严格说来,手足冰冷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只要合理调养就能得以改善。但手足冰冷又是许多系统疾病的征兆,不可小视。

  西医认为,手足冰冷是血管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一种症状。秋冬季节气候多变,天气寒冷时人的血管就会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的血液循环不畅,因而出现手足冰冷。此外,精神紧张、劳累和内分泌失调也会引发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所以,西医认为手脚冰冷是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征兆,比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雷诺氏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对手足冰冷症的认识比较全面,并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中医称手足冰冷症为"厥逆",病因是人体内的阴阳两气不能相接。在中医看来,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倘若阴阳二气不能顺接,就会造成"厥",症状就是手足冰冷。

  造成阴阳二气不相接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厥逆也有很多类型:可以是正气不足、气血两虚、感受寒邪之后的"寒厥";可以是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导致的"热厥";还有痰湿阻滞、胸阳不能宣发的"痰厥";以及心情烦躁、气机失调、阴阳之气不相接的"燥厥",等等。

  除了手足冰冷这一共通性外,各种厥症在外部表象上有很大差别,疗法当然也有异。所以,不要认为手脚冰冷的人一定全都是阳虚,也不要盲目温补大补。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并不把手足冰冷当做病症,只是采用民间流传的一些调养之方,像泡脚、食疗、老醋泡姜片等。这些大都是温补之方,针对的也是阳虚体质和寒厥,尽管有些情况下(对症)这也会奏效。但如果遇到热厥、燥厥等其他类型,温补之方不仅不会有效果,还会使病情加重。

  几年前来了一个病人,三十多岁,已婚,患的就是手足冰冷的怪症。她告诉我,每年冬季都会四肢发冷,穿多少衣服都没有用,找别的医生看过,服用了很多大温大补的中医,但都没有效果,反而更加严重了。我问她:"病发时有什么症状?"她说:"经常感觉口干、口臭,牙龈浮肿,有时候会便秘。"我又问:"是不是平时爱吃辛辣油炸食物,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她说:"我是四川人,爱吃辣。我这人脾气不太好,最近又特别烦躁。"

  这就对了。这位女病人是因为热邪过盛引起的厥症,误服了温补之药,使病情加重。要想治疗厥症须先清内热,才能进补。我为她开了清热之方。经过一个月的调理,她四肢就不再冰冷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症状,患者虽然手足冰冷,身上却有灼热感。这在中医上叫做"阳盛格阴"(真热假寒)。《伤寒论》中早有记述:"少阴病,下到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004年夏天,一位中年女士前来就诊。那天非常闷热,她却穿一件厚厚的黑外套,里面穿秋衣秋裤,还戴着手套。从她哈腰缩肩的架势来看,一副风寒之相。我问她有何不适?她告诉我:这段时间四肢发冷,胸口却闷热得很,特别口渴,喜欢喝冷饮,晚上睡觉时却又得盖厚厚的被子。这几天特别严重,都不敢让家人开窗户,这大热的天,家里人都受不了,就催她上医院查查。

  我仔细地察看病人,见她面色红润,精神也比较好,摸其脉,六脉沉大有力;观其舌苔,红苔黄燥。我问她:大小便怎么样?她说:这几天一直没有大便,小便黄赤,比较难闻。

  我立刻明白了,这位病人是典型的真热假寒症,怕冷只是假象,真正的原因是热邪闭郁在里,不能宣泄,致使阳气不能到达四肢末端,因而四肢发冷。我为她开了通脉四逆汤,这种药有急下、存阴、表里双解的作用。第二天她就打来电话,说服药后大便四五次,不再觉得冷和口渴了,家里人也都很高兴。

  十三、白带,女人的另一位老朋友

  俗话说,"十男九消,十女九带"。应该说,白带是女人的另一位"老朋友",它能在第一时间提示女同志体质的一些变化,也是妇科诊病中重要的参考信息。

  白带为人体阴液,与脏腑经络的功能相关,尤其是与脾肾关联紧密,因为脾脏是主运化的,肾脏是主蛰藏的,如果脾失健运,肾失封藏,都会导致带下症。"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而胫酸。"意思是说,白带分泌增多大多是由阴阳不和引起的,阴阳不和就会出现脾失健运、肾失封藏的情况,继而造成白带增多,并伴有腰背酸痛。另外,情绪对白带的影响也非常大。光绪皇帝和珍妃可以说是一对"至高无上"的悲情夫妇,他们体质都很虚弱,一个有着二十年的遗精史,一个经常被带下病困扰,苦不堪言。"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珍妃也一道被关了进去。慈禧太后对二人更加苛刻,珍妃的情绪十分低落,带下病更严重了。

  大家不要以为只要有白带就是不健康的象征。其实,健康的女性是应该有一定的白带,无色、无黏、无异味的白带都属于正常情况;如果是在排卵期,也就是月经前后十四天左右,或者是经前期、怀孕期间带下增多,这是阴液旺盛而溢出的表现,不需要担心疾病,但要注意是否受孕。

  异样的白带的确是身体功能异常的表现,应当引起女性朋友的警惕,要及时就医。好多人有了妇科病不好意思去看,觉得很没面子。这一点需要纠正,千万不要因为面子耽误了病情。当然,我在这里也给大家说一些常识,让大家对自己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这样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如果白带呈水样、量多,色白或是淡黄,没有味道,并有疲乏、大便偏软等症状,这是脾失健运、体内湿重的表现,平时可以多吃些"白果薏仁汤",用来健脾益气。如果是水样白带,伴有腰膝酸软、怕冷,这就是阴阳不和、肾阳虚造成的,要以温补肾阳为主,然后考虑用瑟止带。

  如果是白带量多黏稠,颜色发黄,气味腐臭难闻,通常需要尽快解毒清热。以前我曾经为一个年轻的女教师看过病。她人漂亮随和,同事、学生们都喜欢她,可后来大家发觉她身上有股怪味儿,慢慢地就开始疏远她了,她也挺纳闷。在一次同事聚餐的时候,她终于搞明白了怎么回事。她去酒店卫生间时恰好听见两位同事在议论她,说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她肯定是作风不正,在外面乱搞,染上了性病。这位女病人说,她当时差点就推开卫生间的门跟她们理论一番。从此,她的心理压力很大,课不想上,门不愿出,好不容易熬到暑假,她下决心把自己这毛病给治好。问诊后,我发现她还有严重的便秘,这其实就是毒症、热症,西医上叫病毒性感染,弄不好还是恶性肿瘤,所以必须积极治疗。我发现这位老师的病根在于脏腑气血失调、湿热蕴毒、蕴积于下,治疗上要以清热解毒、除湿止带为主。我告诉她几个方子,一是用山药、车前子配白果、芡实和黄柏,山药与车前子可以健脾化湿,白果和芡实能止带,而黄柏是用来清热解毒的;二是用槐蕈煎水喝,6~10克就可以,每天一剂,病好为止。

  十四、遗精,不仅仅是肾虚

  对于男同志来说,遗精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十男九消"嘛。提到遗精,人们就会联想到肾虚,其实这是不全面的。

  大家先来听个故事,是元代名医朱丹溪治病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名叫郑叔鲁的学子,二十多岁,为了考取功名日夜勤奋读书,经常夜读到四更天。突然他得了一种怪病,只要夜间盖被子就会遗精,掀开就什么事也没有,但不盖被子又睡不好觉。没几天,郑叔鲁就受不了了,神情疲惫,饮食也日渐减少。朱丹溪问过情况后告诉他说:"你这是读书过于用心,心火和肝火太旺,再加上晚上睡不好觉,血不归肝,肾水不足,导致精关不固。你又正值青春,晚上睡觉时玉茎着物,就容易做春梦,发生遗精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朱丹溪给他开了几服药,"上补心安神,中调脾胃升举其阳,下用益精、生阴、固阳之剂",不到三个月郑叔鲁的病就好了。

  或许有人会问,"肾为藏精之所",朱丹溪为什么要"上补心安神,中调脾胃升举其阳"呢?这才是朱丹溪的高明之处:肾虽然是藏精之所,其精却源于脾胃,饮食生化而输于肾;心藏神,劳神则伤心,心伤则失交于肾,心肾不交,精关失控而遗精。

  朱丹溪的疗法也是中医整体观的最好说明。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遗精不离肾,当责之于五脏(肝、肾、心、脾、肺),五脏的劳累都可引起精关不固。

  关于遗精的整体辨证,明代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作了最为完善的论述,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是因为暗恋异性发生梦遗,则是精神方面的因素,其病因在心;如果是因为性生活不和谐而发生梦遗,则是精失其位,病因在肾;如果是因为身体劳顿而梦遗者,则是因为肝脾气弱,力不从心;如果是因为脑力劳动过度而发生遗精的,则是中气不足,心脾虚陷;如果是因受暑、湿、火等邪气而发生遗精的,则是因为肝肾之火不能清除;如果是经常性地遗精不止,则是因为下元虚弱,肝肾虚弱,精关不固。"

  可见,遗精不仅仅是肾虚,而是人体五脏超负荷的重要信号。因此,在辨证治疗中,要针对脏腑病变的孰轻孰重选择用药,分别采取温肾、健脾、疏肝、养心、清肺之法,不能一味地补肾。

  十五、梦是身体有话要说

  梦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喜欢把它跟吉凶祸福联系起来。我是学医的,对占卜之术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梦对健康的预兆意义,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只不过往往被人们忽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梦被称做"五脏的附体",能够反映脏器的虚实盛衰。《内经》对梦的健康预兆意义早有记载,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肺气虚,就会梦见白色怪物,见人就杀;如果肾气虚,就会梦见船沉,人浮水中,心生恐惧;如果肝气虚,则会梦见草木阴森,人伏在树下不敢起来;如果心气虚,多会梦见被火烧灼;如果脾气虚,则会梦见吃不饱饭(《素问·方盛衰论》)。再如《灵枢·淫邪发梦》:如果阴气盛,就会梦见在大水中惊恐逃窜;如果阳气盛,则会梦见大火烧身;如果阴阳都盛,则会梦见刀光之灾。如果上面气血过盛,则梦见飞翔;下面盛则梦见坠落。如果饥饿,就会梦见食物;如果吃太饱,就会梦见扔东西……可见,《内经》早已注意到了梦与疾病的定性、定位关系。

  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相应的,梦中的情绪也可以反映脏气的变化,梦怒为肝气盛,梦恐为肾气虚,梦哭为肺气虚,梦笑为心气盛,梦歌为脾气盛。

  有一次和朋友聚餐,大家聊天正欢,其中一个朋友说,他昨晚上梦见自己对老婆大发脾气,醒了之后胸口跳得厉害。旁边有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肯定是平时对老婆敢怒不敢言,只能在梦里发泄。我笑着问他:"最近是不是偶尔有头晕的感觉?"他说没错。我说:"梦见发怒就是肝气盛,而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晕和肝有关系,你肯定是肝火旺盛,要么就是过度疲劳了,应该调养一下肝。"他赶紧抢话:"你说的什么风、什么眩,我不太明白,这说明肝不好,我倒是信。那你说怎么办吧!"我说:"听我的是吧?行,那就约法三章。首先,生活上,别给自己施压,保持心平气和;晚上睡足觉,养血保肝;再就是吃点舒肝理气丸,保好。"后来再见面,我问他怎么样了,他哈哈一乐:"你这是叫我道谢吧,好了,好了。听你的准没错。"

  还有个朋友跟我说,她多次梦见自己死命地抓住窗框,不让自己摔下楼去,但终因体力不支掉了下去。我就问她:"这两天是不是觉得特别惫?"她说:"是啊,工作中总是心不在焉,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我跟她说:"你梦见的是比较恐怖的事情,恐为肾志,说明你的肾有点问题,很有可能是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你还是去医院查查吧。"她说:"最近工作忙,过段时间再说吧。"我知道这个朋友是个工作狂,也就没怎么劝她。第二天,她在工作的时候晕倒被送往医院。经过检查,果真是尿路感染。

  不仅中医重视梦的健康预报意义,西方医学也是如此。从西医的观点看,梦是大脑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在睡眠状态下的持续,可分为生理性(良性梦)及病理性(噩梦)两大类。良性梦是白天的所思所想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可起到平衡心理、缓解压力的作用。噩梦往往是体内潜伏性病灶产生的信息,是疾病向大脑发出的信号,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绞痛发作前,病人会噩梦不断,还伴有呼吸加快、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及情绪激动等反应;心血管性疾病(诸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发作前病人也多惊恐噩梦;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则常常梦见大快朵颐;精神疾病患者则经常在梦中哭泣,还会梦游;等等

    第四章 中医看病的秘诀

      第一节  一眼看穿你的胃(上)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在疾病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发现它,并且消除它。或许有人会问,中医又不做透视和化验,怎么能辨别出体内的疾病呢?记得我们一再强调的理念吧——“有诸内,必形诸外”,身体内部的疾病必然会在体表有所反映。根据我多年的行医经验,胃部的病变会通过舌、鼻,甚至是手部的变化表现出来。

    “舌为脾胃之外侯”,脾胃疾病可以反映在舌头上。懂点中医的人也许会问:“胡教授,不是说‘舌为心之苗’吗?您怎么说‘舌是脾胃之外侯’呢?到底谁正确?”其实都正确,舌是五脏六腑的全息反映区,不同的部位反映不同的疾病,关键在你会不会看。舌尖反映心肺,舌两边反映肝胆,舌中间反映脾胃,舌根反映肾。如果你的舌中间有裂纹,说明脾胃虚;如果是前半部分有两条裂纹,你的脾胃肯定有问题。

     鼻子在预报脾胃疾病方面也是很灵验的。组织上曾派我去给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将军做过一段时间的保健医生。在上海的一家高级饭店第一次见到这位驰骋疆场的将军时,我就发现他鼻头的颜色十分鲜明。鼻头颜色鲜明是“留饮”的征兆,这说明杜将军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不便直说,而且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没过几天,杜将军吃饭一点胃口也没有了,肚子也开始胀痛。一天晚上,我快入睡时,杜将军打电话让我赶快去她房间。我进门一看,杜将军趴在床上,肚子胀痛的厉害,因为事先心里有数,我毫不犹豫地用抖动法替她按摩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肚腹疼痛可以通过按摩足三里来辅助治疗,而抖动按摩则可以起到针灸捻针效果。按了半个多小时,杜将军感觉好多了。我又给他开了一些参苓白术散,过了三天,他就好的差不多了,鼻头的颜色也恢复了正常。大家不要以为我有多么神通,中医望诊中早就有“上诊于鼻,下验于腹”一说,张仲景说的更明白:“颜色鲜明者有留饮。”这再次说明,中医能手眼通天。

    还有一个诊断胃病的方法,就是看手。前几天回浙江探亲,永康市的一位老干部来找我看病。他进门后,我看了看他的双手,说:“你是不是有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啊?”他眼睛瞪得老大,说:“是啊,我还没给您看病历,您也没把我的脉,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说:“看看你的手就知道了。”他的手就是平时人们说的“漏财手”,也叫“漏空手”,手指根部有三个非常大的洞。大家不妨也看看自己的手,吧双手手指并拢起来,如果根部缝隙特别大的话,就说明脾胃不好,有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有的是萎缩性胃炎。这是因为脾胃是滋润皮肤的,脾胃不好了,手指根部就会萎缩。“漏财手”说明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这样的人体质弱,特别容易生病,钱都花在治病吃药上了,所以说是“漏财手”。自从见到这位的“漏财手”之后,我就更相信手指根部萎缩是胃炎的征兆了。

     第一节  一眼看穿你的胃(下)

    有些脾胃疾病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医术浅的人,还真摸不着头脑。有一天,一位老朋友带着宝贝孙子来我家,这位朋友生性耿直,从不爱麻烦别人,我想这次肯定是有什么难处,就问他有什么事。他说小孙子得了一种怪病,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会大哭,哭得满头大汗,呕吐不止,可一到白天就跟正常人一样,该吃就吃,该玩就玩。看了好多医生,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是小儿夜惊,家里人甚至还烧过纸钱,给孩子招魂;有的医生干脆按照精神失常给治疗,一家人别提多沮丧了,活蹦乱跳的孩子怎么就是精神病了呢?我也觉得奇怪,望、闻、问、切、我全用上了,却看不出病症,我还真犯了难。寻思再三,我问家长:孩子晚上睡觉是什么姿势?老友的儿媳妇想了想说,是趴着睡的。我恍然大悟,孩子趴着睡,说明腹部不舒服,打人肚子疼的时候总想找个硬东西顶着,孩子也一样。我跟朋友说,别怕,不是什么大病,也没有闹鬼,只是有些脾胃不和。《伤寒论》里说:“脏腑相联,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邪气侵入肝,(肝)木克(胃)土,所以脾胃不和,

肚子疼痛;而夜里一点到三点肝经最旺盛,所以肝气上升,孩子才会呕吐。于是,我开了一些治“少阳不解之邪”的药。过了几天,老友就乐呵呵地说孩子哭得轻多了,也不怎么吐了。

     以上说的是如何辨病,下面讲讲胃病的治疗和保养。现在治疗胃病的药物很多,我大致介绍几种。藏药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效果不错,比如说常觉、摩罗丹。现在有很多人不愿意吃汤药,可以吃一些胃霉素片、猴头菌片,再好一点的药就是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等。有胃寒的人吃人参健脾丸比较对症。当然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一定要根据体质来选药。

     治疗胃病仅仅靠吃药是不够的,要综合治理,中药、按摩、保健和饮食调理一起上,效果才会好。民间有种说法“三分治,七分养”,是非常有道理的。

     对于胃病患者来说,饮食调理特别关键,所以再强调一下。有胃病的人生的、冷的、硬的、黏的、辛辣的东西都要少吃,最好不吃。事物呢,要选容易消化吸收的吃。水果可以吃,但一定要细嚼慢咽。平常大家吃东西都应该细嚼慢咽,无论有没有胃病。细嚼慢咽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力,而且还能使脸上的肌肉充分伸展,有美容的效果,爱美女士一定感兴趣。

     最后我说说穴位按摩。我有个关键穴位按摩的口诀:“头面合谷收,腰背委中留,肚腹三里求,头项寻列缺,胸肺有内关。”腹部胃部不舒服了,要经常按摩足三里。当然,中脘、气海、肚脐周围的穴位也要按摩。记住,按摩之前要先把手搓热了。

    像按摩这种自我保健的方式,大家都能掌握,关键是坚持,别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尤其是年轻些的朋友,一定要有耐心。

 


第二节 认清自己的胆(上)

    在中医看来,胆特别重要。《内经》里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看见了吗?身体的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胆如果不正常,其他脏腑的功能就发挥不出来。胆气主生发,胆气疏泄正常,脏腑之气就会通畅,人体的各项机能就能运行正常。这好比春天里的清气上升,可以让万物复苏。

    人最容易患上的疾病之一就是胆囊炎。我就曾患有胆囊炎。其实,医生跟大家一样,都吃五谷杂粮,也会生病的。记得有一次胆囊炎急性发作,让我吃尽了苦头。那段时间我负责一位老干部的保健,他生病了,我是日夜守护,疲劳不说,精神压力也大。结果一个星期下来,我就扛不住了,肚子疼得厉害,就像是一把锥子在腹内捅来捅去,疼得我直流冷汗。到医院一查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转氨酶升的老高。事情紧急,我又有任务在身,赶紧吊水止疼、消炎。后来我又犯过两次,所以无论去哪儿都要带着甲硝唑或者诺氟沙星。大家一定会奇怪,我怎么不给自己开点中药呢。说实话,我也知道用西药肯定是不能根治胆囊炎的,但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很难抽出时间。后来,我干脆请假休息,自己开了中药调理。平时吃的方子里有茵陈、黄连、栀子、黄芩、白芍,如果急性发作还要加上虎杖、元胡、川棟子、厚朴。现在,我的胆囊炎有将十年没犯过了,身体也健朗,都七十好几的人了,吃东西也不挑,鱼啊肉啊都能吃。

    自己有了疾病,便开始认真琢磨起来。首先是如何发现这种病。我通过阅读中医典籍发现,大拇指上纹路的变化是胆囊炎的外表征兆。大家不妨照着我说的方法来观察一下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把大拇指朝掌心的方向弯过来,看第二节上有没有明显的横纹或是褶皱,如果有,并且很深,就说明你患有慢性胆囊炎。我观察了很多病人,事实证明这是个可靠的诊断方法。当然,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把拇指弯过来后,第二条横纹特别深。有的胆囊炎患者不一定当时就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些常见的症状,如肚子胀、大便异常、右腹轻微疼痛等表现出来的。做检查的话,可能就是胆囊内皮粗糙,或者有胆囊息肉。

     还有一个地方也是胆的反射区,就是鼻梁。如果鼻梁高处外侧长有痣或者是痦子的话,就说明胆先天不足;如果这些部位出现红血丝,或者年轻人长了青春痘,再加上早晨起来嘴里发苦的话,八成就是胆囊有轻微的炎症了;如果自己发现这个部位突然长出了斑点,那可能就是有了慢性胆囊炎。当然了,这些斑点也不是一下子就长出来的,而是患慢性炎症、日积月累的结果。

     还有个更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右手放在肋下,然后左手握拳敲打右手,如果肋下疼痛的话,就很可能患有胆囊炎。如果是针刺般的痛感,那就有患胆结石的可能了。   

     
    第二节认清自己的胆(下)

     诊断出胆囊炎之后,下一步就是治疗。当然,治疗胆囊炎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熬苦菜汤喝。我老家的一个远方表姐,患胆囊炎好几年了,也没什么钱,就图个省钱又省事儿。她自己到田里去拔苦菜,放在水里煮着喝,不出一周就感觉不到疼了。后来她还把这个方子告诉了乡亲们,也算是造福一方了。还有个磐安的老乡,他总是觉得胃疼,到县医院一查就是胃癌晚期,周围人都觉得太可惜了,毕竟才三十几岁。结果,老婆怕守寡,就和他离婚了。后来,他又到杭州医院做检查,哪里是什么癌症啊,误诊了,不过是胆囊炎。他后来用苦菜煮水喝,两个星期下来就完全好了。可笑他那能同甘却不能共苦的老婆啊,白离婚了。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苦菜有如此功效?苦菜学名为败酱草,从中医“性味归经”的原理看,它正好对症。这儿解释一下什么是“性味归经”。大家对“神农尝百草”一定不会陌生吧,在神农氏的年代不可能有现代化的设备和试验方法,要想知道每种草药的性质和疗效,只能亲自去尝。尝首先会尝出味来,所以中药里的分类是按“性味”来分的,这也是我们叫药不叫“几种”,而叫“几味”的原因。中医认为药性与味道是连在一起的,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药性,这也是中医整体体观的体现,它不去分析一种药的具体成分,而是从味觉上整体把握,不管这味药里含有什么成分,只要它总体表现出苦味来,它就具有苦的药性,所以,中药的药性分为辛、甘、酸、苦、咸。归经呢,就是这味药进入人体,归于哪条经络,会对哪条经络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辛甘者属阳经,酸苦者属阴经。一个“性味”,一个“归经”,就把成千上万种药分门别类了。

    那么败酱草属于什么性味,归哪条经呢?它味苦、辛、凉;归经为胃、大肠、肝经。败酱草的味苦,所以具有清热解毒、化瘀去脓的功效;因为败酱草归于肝经,肝经与胆经相表里,所以用苦菜熬汤就可以治疗胆囊炎。而且,我还发现它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好多小孩子用了败酱草之后一会儿就呼呼地睡着了。

    预防和治疗胆囊炎,大家一定要注意饮食和心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中医看来,胆囊炎和胆结石就是肝胆郁热,是油腻、高脂肪食物吃多了导致的。另外,情志不畅也可导致肝胆功能失调,肝气不舒,胆气不利,脾胃不健,湿热久居体内,久而久之,要么形成炎症,要么形成结石。所以,大家要学会克制情绪,节制饮食。

    胆上还会出现一种奇怪的冰,叫“胆心综合症”。这种病病根在胆,却痛宰心上。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人的五脏六腑都是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的,《内经》种说“胆气通于心”,心与胆本来就是相通的。因为胆与心相连,才有了“胆心综合征”。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姜维,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做了蜀国的大将军,他有勇有谋,别人都说他“胆大如鸡卵”。蜀后主刘禅投降魏国以后,姜维曾和钟会设计谋反,准备将魏国众将困在宫里,然后活埋。没想到正在捉拿魏将的关头,姜维一阵心疼,昏死了过去。众人你呼我唤,他好半天才醒过来。这时候谋反的消息也走漏了,钟会被乱箭射死,姜维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就拔剑自杀了。一代英才就这么死了。魏国众将为了解恨,把姜维剖腹,发现他确实“胆大如鸡卵”。实际上,胆囊这么大,说明他患有严重的胆囊疾病。患有胆囊疾病的人,肝胆之气郁结,心血也就瘀滞了,一旦心急火燎,便有了心绞痛。姜维就是典型的“胆心综合征”。

      第三节 “六驾马车”治疗糖尿病

  第一驾马车:饮食控制。这是治好糖尿病的基础。适当的控制食量,病情较重的糖尿病人则应严格控制主食量,要多吃些粗粮,如燕麦,荞麦,高粱,豆制品,魔芋,山药,芋头,葛根粉等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如苦瓜,南瓜,芹菜,萝卜,冬瓜,茄子,西葫芦,丝瓜,菠菜,油菜等。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每口饭菜要口嚼36次。要先喝汤,吃菜再吃饭。要吃糖化指数低的食品!少吃稀粥,米糊类食品。一般的原则是三低三高,即低脂,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微量元素食物。胡维勤教授  第二驾马车:要做适当的有氧运动。一般的糖尿病患者每天要走10000步,即10华里左右,可分3~4次来走。当然亦可慢跑,爬山,打球,骑车,登楼梯,跳绳,打太极拳等。有一位老大姐,她得糖尿病后,医院叫她打胰岛素治疗,她不同意,来找我,问我有什么办法。我告诉她首先控制饮食,其次就是运动,结果她每天散步5次,每次20~30分钟,一个月后化验,血糖控制在了正常范围。胡维勤教授

  第三驾马车:要做些自我保健。每天做些全身的保健按摩,特别要按摩有一公平降糖作用的穴位,如神门,太渊,大陵,手掌降糖点,背部大椎,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腹部,中脘,期门,章门等。胡维勤教授  每天洗保健澡一次,沐浴15分钟,盆浴15分钟,从头按摩到脚特别要多按摩腹部300次以上。胡维勤健康养生  第四驾马车:要用中药调理降糖。用一个基本的降糖方,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病情辨证用药。胡维勤健康养生  第五驾马车:要用些辅助的降糖药。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锌,铬等微量元素有很好的辅助降糖效果,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明目地黄丸,黄连素片,蜂胶,阿斯匹林,酵母片等辅助降糖药中,地黄丸中的泽泻含锌,山茱萸含铬,而酵母片含铬量更丰富。胡维勤教授  第六驾马车:每天坚持用中药泡脚治糖尿病。外用方:黄芪30克,忍冬藤60克,苦参30克,赤芍30克,黄柏30克,丹皮20克,苏木20克,红花15克,桂板30克,细辛20克,丹参30克,土茯苓20克,苍术20克,透骨草20克,牛膝30克,独活20克,干姜10克,当归20克,伸筋草20克,附子5克,金银花20克,公英20克,鸡血藤30克,花椒6克,川穹10克。将这些药加工成极细的粉末后装袋,每袋30克,开水冲泡脚30分钟。

  第四节 冠心病可以看出来

  现在死于心脏病突发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一些人年年体检,就是检查不出心脏的问题,于是便误以为自己很健康,不幸某一天,他的心脏病突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离开了人世。有些人会说西医不是有心电图吗?不是有CT扫描吗?不是有血管造影术吗?…遗憾的是,这一切手段只能在心脏病发作时才能检测到异常指标。如果心脏病没有发作,只是存在巨大风险,所有仪器和设备都只会诚实地说谎。

  实话告诉你吧,现在西医有50%的心脏病是无法检测出来的。有的人会说,西医那么多先进设备都检测不出心脏病来,难道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有办法了?我可以肯定地说:有!而且准确性还很高。

  我一直将“有诸内,必形诸外”作为自己学习中医的最高准则,既然心脏有病,必定会表现在外表,就看有没有火眼金睛了。我望、闻、问、切了几十年,总结出了一套诊断冠心病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前边讲过的“冠脉沟”。冠脉沟位于耳垂上,根据中医藏象学,耳垂部位属肺经和心经区,所以耳垂上的变化能反映心脏。这听起来有些抽象,西方科学家的理论要具体一些,他们认为耳垂中有很多毛细血管,心脏供血不好,这些毛细血管就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会形成皱纹,也就是我说的冠脉沟。冠脉沟是一位中医前辈教给我的,准确性相当高,我观察过200名冠心病患者,准确率高达90%。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就是舌下静脉。你不信可以回家对着镜子看看,舌头的下面有两条静脉,正常人的舌下静脉略微有点颜色,不是很明显。但如果这两条静脉的颜色侵深,发黑或者发紫,那就说明你的心血管有了问题,你患心脏病的慨率就很大。  人的嘴唇、指甲等也是心脏最好的观察点。心脏气滞血淤,人的指甲就会发蓝发紫,嘴唇也会发紫。所以,如果嘴唇经常呈青紫色,或者手指甲、脚趾甲呈青紫色,也要当心冠心病找上门来。

  另外,不要忽视身体的各种疼痛。典型的心绞痛大家都知道,但也有些人是非典型性疼痛,比如胃疼或者是肚子疼,还有牙疼、背痛、左上肢痛等,少数人还会觉得下颌疼。这些疼痛都有可能是心脏病的征兆。大家可能会纳闷,心绞痛怎么会表现为胃痛或者牙疼呢?这些部位虽

然离心脏较远,但却通过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与心脏相连。所以,不相信中医经络的存在,你就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也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耳朵、舌、指(趾)甲和嘴唇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观察点,尤其是冠脉沟和舌下静脉,如果这两处都出现了征兆,那么,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极大,有时候就是100% 。反之亦然。我在抢救病人时,总是习惯性地先看一看病人有没有冠脉沟。如果有,病人多半是心脏病突发;如果没有,则可能有其它病因。

  一次,阿尔巴尼亚的外交部长在晚宴上突然晕倒,我们把他抬到后台急救。许多人认为他是心脏病突发,我仔细地观察了他的耳朵,没有冠脉沟,我又给他把脉,发现他的心脏跳动很好,我想一定另有原因。心电图出来后,结果正常,印证了我的诊断。于是,我就问他的随行人员:“部长先生以前有没有过敏经历?”随行人员恍然大悟:“有,他精过敏。”于是,我立刻给他注射了5毫克地塞米松,不到10分钟,他就苏醒过来了。原来,他不能拒绝茅台酒的诱惑,连喝了三杯。

  还有一次,我们的一位女外交官从欧洲访问回来,到新疆的时侯吃了些东西,结果拉肚子很厉害,医护人员就给她打了一针阿托品,但是他们没有看清药剂量。阿托品有两种,一种5毫克一针,一种20毫克一针。20毫克只用于解救农药中毒。他们给外交官打了20毫克的那种,然后人就不舒服……后来我们到机场去抢救的时候,她已经昏迷了。其它医生都怀疑她是心脏病突发,我仔细观察了她的耳垂,两个耳朵都没有冠脉沟。量血压没有问题,心脏也跳动得很好,心电图正常,于是,我就果断地排除了心脏病突发的可能。可是她胸口发红,瞳孔已经放大。

仔细询问医护人员之后,我才知道她是阿托品中毒了,马上给她注射了解阿托品的约,然后用救护车送到医院,三天后她就出院了。  你们看,通过冠脉沟来判断病情多么重要。如果你不懂这些中医知识,人一昏倒,你就认为是心脏病发作,然后进行抢救,岂不误事!  身为保健医生,不仅要学会不用仪器判断病情,而且还得学会不用药来抢救,因为你不可能整天背着药箱、拿着仪器满大街跑。前年春节

,我从浙江老家探亲返京,上车不久,就听见列车广播室说紧急求助,16号车厢有人病倒了。我当时在3号车厢,离16号车厢较远,再者,春运期间,人满为患,找个能站稳脚的地方都困难,要想从3号车厢到16号车厢确实不容易。我想自己也一大把年纪了,就让年轻的医生去处理吧。可谁知过了一会儿,列车广播室又开始第二次紧急求助看来这车上是没有别的医生了,我只能赶紧挤过去了。

  原来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人,他趴在座位上,已不能动弹。我一把脉,发现有几次早搏,我马上就觉得:他是心脏出了问题。于是,我立刻给他按摩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内关穴,接着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谷和曲池穴。大约过了10分钟的样子,他渐渐苏醒过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没有停下来,继续给他做心前区按摩。又过了10分钟,给他把了下脉,心脉除了虚一些之外,一切都正常了。根据我的经验,病人已经没有危险了。这时,我才问他是不是有早搏,他说以前医生说有,但不太严重。我又问他:“你是不是没有吃饭?脉很虚啊…”病人听完我的话后一下就流出了眼泪:“老人家,您真是神医啊!我是着急到北京看望孩子,这几天一直很累,从昨晚到现在都没睡觉,也没吃东西。刚才我心慌、头晕、恶心、想呕吐,就跟要死了一样,多亏碰见了您。”这时,列车长也来了,问我情况怎么样,如果严重的话,他就在下一站停车把病人送进医院。我说:“没问题了,你想办法替他弄点吃的来,最好是稀面条。”病人千恩万谢,列车长也十分感激。

  以这个病人为例,我再讲一些急救的知识。当然,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打120,但救护车到来前的这段时间对急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人的呼吸停止4~6分钟之后,元气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心脏了,即使神医来了,也是无力回天。我们生活中就有这种惨痛的例子。爱立中信中国区总裁在健身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跑步机上。当时健身房的看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但就是没有人会急救。30分钟以后,救护车来了,人却救不回来了。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会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

  心脏病突发的病人一般脉很弱,嘴唇发青发紫。所以,碰见有人倒下。首先把人原地放半,用手指探试有发有呼吸,再摸摸脉。切记把人放平,道理前边已经讲过(心腹之患),不再重复。如果没有呼吸没有心跳的话,首先要敲打心前区,敲击几下心脏,然后用手掌按几下,做人工呼吸。

  另外,还要按摩上边提到的人中、内关、膻中三个穴位。为什么要按这几个穴位呢?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中医上有“内关不通,死不治”的说法,按摩内关可以打通心包经、缓解淤滞的气血,病人就会恢复生机。而人中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膻中穴位于任脉,按摩这两个穴位可以疏通任督二脉的气血。这样,督脉之气由上往下走,任脉之气从下往上走,人体的气血通行也就正常了。

  当然,有心梗病史或者是潜在心梗患者还应该随身携带一些急救药,比如各种救心丸,硝酸甘油片之类的西药也可以。现在用的速效救心丸是天津产的,之前都是从日本进口来的。实际上,日本人的救心丸也是抄了中医药方,用丹参、冰片、麝香等调制的。虽然是被日本人赚了钱,但反过来想想,中医的方子在治疗心脏病方面得到如此认可,还是很值得骄傲的。日本人都知道我们的中医是好东西,我们自己更得珍惜!

  第五节 轻轻松松降血压

  在中医里,高血压被称为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气火上扰所引起。发病时,常常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眩晕耳鸣、急躁易怒…所以,高血压被认为是人类第一隐形杀手。

  首先说说自我诊断高血压的几个小方法。第一个就是看嘴唇有无“唇撮”,小孩儿撮嘴多是惊风,成年人唇撮则是内有肝风的兆头。(站长补充:“撮口”是指把嘴唇弄圆而小)第二是看眼睛,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病人的眼压会很高,眼睛酸痛,视力模糊,眼球内斜。肝开窍于目,眼睛上的症状都是肝风内动的表现。第三,看舌头的变化。如果舌质呈现暗紫色,或者有淤点、淤斑,舌苔黄腻并有舌头颤抖等症状,就表示有肝风内动,也就是有高血压的危险了。

  在这里,我教大家一些快速有效、简单易行的降压方法。[用我的办法降压,不用吃药,在10~20分钟之内就可以见效。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认为这是空口无凭说大话。北京某机关的一位干部就不信,他说:“我血压经常偏高,只要工作有压力,精神一紧张,血压马上就会蹿到180mmHg/105mmHg(下文省略单位)。这么高的血压,又头昏目眩、心里发慌……不吃药能受得了吗?万一来个中风,说什么都晚了。”他的心情我很能理解,但我肯定地告诉他:“不吃药,我也可以让血压给你降下来。”恰好有一天,他的血压又上来了,坐在椅子上使劲儿敲着自己的脑门。我赶紧问怎么回事,他生气地说,下属办事不力,又给他惹麻烦了。

  我一边劝他消消气,一边给他量血压,好家伙,又是180/105。我马上给他按摩耳后的降压沟(站长补充:耳朵的降压沟就是耳背的耳背沟,详见下图的右下角的耳背沟)、头顶的百会穴、胳膊肘外上侧的曲池穴。大约20分钟后,他就说感觉好多了,我再给他量血压,已经降到了140/90。这时候,我也没停下来,继续给他按摩了20分钟,血压降到了130/86,属于正常范围了。这下,他才见识到了中医降压法的功效,他说:“胡教授,我真服你了。”我说:“这个并不难学,回头我教教你,也让你身边的人学学,以备不时之需。”他连连称是,从那以后,他只要血压一高,就让身边的人给他按摩,效果非常明显。

  按摩降血压是中医的一大优势。不久前,北京电视台一档节目采访过一位中医师,还找来几位高血压患者,带着血压计现场示范,结果中医师按摩了几位患者的穴位后,血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按摩简单易学,一般人都可以,但为什么要按摩这几个穴位,却是有讲究的。患高血压的人往往头晕目眩、四肢发麻。《内经》里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思是,所有的头晕目眩都和肝有关系。那“风”是怎么回事呢?中医里认为“风”有升发的特点,肝风上走就会引起头晕目眩;肝风下蹿四肢就会麻木和抽搐。

  按摩降压沟、百会穴以及曲池穴之所以能降血压,是因为它们都能起到平肝熄风的作用。“耳为宗脉之所聚”,身体上的问题都能在此找到相应的对应点。按摩降压沟可以舒经通脉,控制血压。百会穴正好在人的头顶上,别名“三阳五会”,它连接手足三阳,还是百脉交会之处,可以说是贯达全身。按摩百会能够通达阴阳脉络,平衡阴阳之气。一方面平衡肝阴肝阳,一方面缓解头昏日目眩。曲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它的“脾气”是善于游走通导,清热祛风,行气血,通经络,正好是高血压“风邪气滞”的天敌。

  这么说起来,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要按摩这几个穴位了。明白了,下一步就是要学会自己应用。当然,我会在图上给大家详细标明应用穴位。这个方法简单实用,不花一分钱,所以,我才不遗余力地推荐给大家。

  另外,保持好的心情也是降血压的“妙招”。为什么高血压和心情有关系呢?大多数高血压的病因在肝,而“肝在志为怒”。所以,高血压患者容易情绪激动、脾气急躁。反过来,怒气也会促使血压升高。《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怒气上冲就会导致人阴阳相断,脸红脖子粗,出现目眩甚至昏厥,这些都是高血压发作时的症状。或许有人觉得这个太抽象,我给大家说个成语就好理解了----怒发冲冠,人发怒的时候,头发根根直竖,连帽子都顶起来了,可见怒气是往上走的。

  都说血压高的人应该忌酒,这没错,但我听一位同仁说过这么一件事。他碰到一个高血压病人特别好酒,爱酒。家人越是不让他喝,他就越想喝,喝不着,便急火上身,血压频频升高。家里人也没办法了,只好求助于医生。医生说,那就让他解解馋吧。哪曾想,一杯啤酒下肚后,血压不仅没升,反而下降了。医生和家人都哭笑不得。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不是鼓励高血压病人喝酒,而是告诉大家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一杯啤酒让这位病人心态平和了,血压自然就下来了。  关于高血压还有一个典故。在“二战”时着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兵临城下,被围困在城中的许多苏联人一夜之间就患上了高血压。这种集体患高血压的情况就是“围城高血压症”。可见,恐惧、怒气等不良情绪对人们的伤害有多大。还有一种高血压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说的是有的病人在豕里量血压并不高,但一到医院,医生看给他一量血压,他的血压就会升高,这种“白大衣”高血压与心理情绪关系极大。

  除了学会自己降压,保持好心情之外,高血压潜在患者或者是高血压病人,还应该在秋冬季节格外注重保养。物理学上不是讲热胀冷缩吗?冬天阳气回归,人把阳气都藏到了肾里,新陈代谢缓慢起来,血液黏稠,加上天冷血管收缩,心脏需耍更多的压力去推动血液,这样血压就高了。所以,秋冬季节大家要注意保暖,饮食也要以清淡为主,忌食大补的食物。

  即使在平日里,高血压病人也应该学会用食疗来控制血压。食疗的话,芹菜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百合、黑木耳、冬瓜、南瓜、茄子、丝瓜。要多喝水,绿茶也不错,但不要太浓。还要多吃水果蔬菜,水果每天分三到五次吃为好。

  除食疗之外,还要运动,必须保持适量的有氧运动,最好每天运动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运动能使身体达到自我平衡、气血畅通。运动时,心情舒畅,身体放松,血压也就会自然降下来。

  最后再跟大家说说穴位按摩。除了上面提到的耳后降压沟、百会、曲池以外,以下穴位对于治疗高血压也很有效果:印堂、太阳、风池、合谷、内关、足底的涌泉穴、颈后的大椎、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另外,没事多梳头也可起到保健的效果。每天摇动手腕关节与足踝关节也有轻度降压作用。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一下中草药,我就来介绍几种。比如,夏枯草和龙胆草可以平肝火、清热解毒;天麻能止风虚眩晕、通血脉九窍,治疗头痛头昏很有效;羚羊角和水牛角是凉性的,可以清热散血、平肝熄风;钩藤可以解除血管的痉挛;决明子不但可以降血脂还可以降血压,用来泡水喝也是不错的选择;山楂无论生吃还是泡水喝,都能够多起到降血压的作用。当然,这些都要经过中医指导来服用,因个人体质、病情不同,用药也不能相同。

  对于任何病来说,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你知道了之后能做到多少。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不要略有好转就放松警惕。

    第六节 治疗便秘的四个秘方
   
    名医朱丹溪说过:“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就是说,食物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去,久了就会聚集成毒,破坏体内的平衡,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古人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要想健康长寿,就得保持肠道清洁。
  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来说,便秘可能就是夺命的小鬼。老年人容易便秘,有时太过用力就闭过气去了。有人觉得便秘是难以启齿的事情,不好意思说出来。我明白大家的心情,但一定要“好意思”去治。因为便秘能引起多种疾病,轻的也会引发头痛、烦闷、口臭。咱们身边患便秘的人不在少数,那怎么才能预防或者解决便秘问题呢?下面我传给大家几个治疗便秘的秘方。
 
    ● 第一招
  
    要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
  
  不管能不能排出来,养成每天坐厕的习惯,让肠道也有自己的“生物钟”;而且排便的时候,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不专心和有了便意坚持不去厕所一样有害。中医认为,用心排便,紧闭口齿,不讲话,可使精气不随大小便而外泄,有补肾健齿的作用。
  我认识一位男同志,喜欢在厕所里看报纸、构思。退休以后,这“嗜好”就变本加厉了,常常在厕所里一坐就是一小时,但这却让他养成了“便秘”的习惯,后来他发现大便带血,还有口臭,到医院一查是痔疮。这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后来我给他出主意,上厕所不能带报纸;不能待在厕所里超过十分钟;每天晚上按摩腹部几个穴位。十天下来,他的大便就通畅了,也不口臭了。
  
  ●第二招
  
    按摩腹部
  
  每天晚上入睡前,平躺在床上,把双手搓热后,按摩腹部,每天三百次以上,以肚脐为中心,包括两侧的小腹部。按摩有两个好处,一是大家平时运动少,自我按摩就是做适量的运动。每次按摩完之后,身上都会热乎乎、湿漉漉的,有种全身通透的感觉,这就是气血活络的表现。同时,按摩腹部还可以增加肠胃蠕动,达到消除便秘的目的。
  另一个是,腹部有几个重要的穴位。首先是气海,气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丹田”,是人的精元之气聚集的地方。“气海一穴暖全身”,所以按摩气海,会感觉全身发热,这其实是增补元气的过程,元阳真气增强了,便秘当然也会得以缓解。另外就是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集中的地方。募穴不是一个穴位:胃的募穴是中脘,小肠的募穴是关元,大肠的募穴是天枢。这几个穴位都照顾到了,就可以改善肠胃功能,增强排泄能力。尤其是天枢,因为便秘主要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按摩天枢就可以有效地缓解便秘。当然,按摩还有许多好处,经常按摩腹部可以帮助燃烧脂肪,起到减肥的效果。我的一个病人通过每天按摩腹部,还治好了自己的前列腺炎

    ●第三招
  
    吞咽唾液法

    每天早晨起来后,漱出满满一大口唾液,分三次咽下去。“气是续命芝,津是添年药。”前面提到的穴位按摩法可以养真气,就好比是吃了能益寿的灵芝;而这个吞咽唾液法,它能储蓄津液,好比是吃了长生药,能延年益寿。那为什么吞咽唾液能治便秘呢?有的人便秘是因为上火,肺火旺盛,热耗津液,而大肠与肺相表里,缺少津液滋润的大肠就像缺少润滑油的传送带,传导功能失常,也就产生了便秘,这时候吞咽唾液就像给大肠上了润滑油,使大便能顺畅地滑出肠道。还有的人是因为体质虚,肝肾不足,血虚津亏,传导力不足导致便秘,这种情况下,吞咽唾液可以补充津液,增强排便动力,缓解便秘。
  
  ●第四招
  
    饮食调理
  
  多吃“黑五类”食品: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核桃、海带、紫菜。黑色食品有利于通便。中医认为,黑色是肾的脏色,吃黑色的东西有助于补肾。肾气足,精气才会盈,精气盈,津液才会足,肠道才会润滑,传导才会有力,排便才会通畅。黑豆的形状跟人的肾类似,吃黑豆特别符合“以形补形、以色补色”的道理。另外,地瓜、嫩玉米的通便效果也不错。
  
    吃水果的时候要注意,大家都认为香蕉是通便的,那一定是自然成熟的香蕉才可以,生的香蕉很涩,含有鞣酸,有很强的收敛作用,反而会造成便秘。苹果也有一定的收缩作用,带皮吃苹果才能帮助通便。另外,猕猴桃、梨子等都能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
  
    便秘虽是个小病,但对健康来说则是大事,对那些顽固性便秘者则一定要到医院消化科做详细检查,查明病因对症治疗。如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可用中医中药调理一段时间,也可先服用一些中成药如麻仁润肠丸、人参健脾丸等。我再给大家留个备用的方子:用番泻叶3~6克泡水喝;生大黄或熟大黄3~6克煮水喝。番泻叶性味苦寒,归大肠经,能够快速泻热导滞,不过番泻叶药性剧烈,不能经常或频繁服用。生大黄和熟大黄都是泻下功积、清热泻火的药,生大黄服下后,直达下焦,比熟大黄下行的药力大,所以便秘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用。   
    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就有胃肠疾病,胸闷腹胀,大便非常困难。但皇帝是九五之尊,是不好随便开泻药的,服用泻药后一遍一遍地去茅厕,岂不有损皇家威严?不治个欺君之罪才怪!于是医生们只敢用平常的药,但是宣来通去,梁元帝的病也不见好转。最后请来当时的一位名医,叫姚僧坦,他摸过元帝的脉后,说皇帝的脉洪大而实,不是虚火,要想通便化积,只能用大黄。果然,梁元帝喝下大黄汤后,排出了积食积便,病就好了。皇帝大喜,当下赐钱十万,当时正赶上朝廷铸“五铢”钱,以一当十,姚僧坦一下子就成了百万富翁。这都是大黄用得好。

  第七节 别小瞧了感冒

  感冒,中医称伤风,是最常见的疾病,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很多人认为伤风感冒不算病,不治也能好。其实,千万不可轻视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百病之始”。《内经》中是这样说的:“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可见,风邪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它可以与寒结合成为风寒,与湿结合成为风湿,与热结合成为风热,等等。在疾病变化过程中,风邪导致的症状有眩晕、抽搐、肢体震颤、麻木等。

  从西医的角度看,感冒被列入“世界十大疑难病症”。这是因为感冒病毒已经达一百多种,而且种类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要想完全认清这些病毒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治感冒也是不可能的。感冒还容易引起其它疾病,如喉炎、气管炎、肺炎、肾炎、心肌炎等。可见,中西医虽然运行机理大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

  感冒与四时节气息息相关。很多人都会注意到,感冒多发生在季节转换和天气异常之时。从中医的观点来看,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中医认为感冒因“外邪”而起,外邪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表现,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已适应了各季节之“气”。而一旦四时六气失常,非时之气不仅破坏了大自然的阴阳平衡,也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于是“真气不存,邪气乃侵”。

  这就应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因为中医不仅辨病,而且辨人,辨气候万象。小的时候,家乡的一位老中医就特别善于“猜病”,他不仅可以通过诊脉“猜”病,还能根据气候预测流行病。

  有一年春季,他告诉人们这一年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一边脸蛋通红,另一边脸蛋发白。人们都不信,发烧怎么会单是一边脸蛋红呢?他并不理会别人的猜疑,而是让手下人抓紧备药,并准备了两个方子。他说,流行病一发,一部分人会找中医,另一部分人会去西医院。而从西医院出来的孩子将会小脸青白、虚弱、厌食、夜惊…于是,其中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的,第二个方子就是给他们准备的。不久,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真的是一边脸蛋通红,另一边脸蛋是白的!很快,第一批药就分发光了。他又让人加紧赶制第二批药。

这时,那些从西医院回来的孩子也上门了,一个个小脸青白,啼哭不止,第二剂药就派上了用场。等第二批药发完了,这个春天就过去了。

  在讲感冒治疗之前,让我们简单地辨一下“证”。根据病因不同,感冒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由风邪引起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这是那种“不治也能好的病”,只要多喝开水、注意休息、吃点常规的感冒药就可以了。但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遇到挟暑、挟燥、挟湿等,就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症状。

  一些症状较轻的感冒可以在家里治疗,但一定要分清症状再用药,否则会事倍功半。我邻居家的女儿小李有非常好的疾病预防意识,去年秋天她看到办公室里七个人已经有三个先后感冒,而最先感冒的同事一家三口都中招,小李可不想和他们一样冷不丁就咳得面红气喘,多难受啊!所以,她喉咙一开始发痒就到附近药店买来感冒茶。哪知喝了两天后,不仅没有见效,反而开始发烧、头痛、腹泻。她非常不解,就跑来问我。问明情况后,我告诉她不该喝那个感冒茶,原因是当时节气干燥,她的感冒是风燥型的,应该祛风润燥,而她饮用的感冒茶则是清热利湿的,根本就是“反了症”,所以越喝越严重。

  对于一些症状较重的病例,千万不可擅做主张,处理不当,甚至会有生命之忧。近来阅读《冷庐医话》,里边提到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自医致命的例子。公元 1101年,六十六岁的苏东坡从海南回来,在江苏仪征的渡口遇到了一位好友,这位朋友约他到附近的西山游览。这时盂。

这时恰好是酷暑,苏东坡有些热不可堪,但又不好驳人家的面子。晚上,苏东坡觉得疲惫、燥热,就到舟外乘凉以解暑气,还服用了很多冷饮。半夜,他腹泻不止,凌晨已经虚弱不堪了。早饭时他特意服用了黄芪粥,感觉舒服了很多,中午又被朋友约去聚餐。在筵席上,苏东坡突然又腹泻不止,朋友见他身体不舒服就送他回船休息了。苏东坡懂些医术,认为是瘴毒发作,便自己开了个方子: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药,煮浓汁服用。三天后,苏东坡启程离开仪征,但病情日渐严重,各种药物都用尽了,也没什么效果,半个月后就病发身亡了。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苏东坡得的应该是肠胃型病毒性感冒。他久居海南岛,突然来到暑湿之地,先受热,后受凉,再加上连日劳累,所以引发疾病。如果他用清凉之药,慢慢调养几日就可以了。然而,苏东坡先是误食黄芪,后又用人参补气,犯了“虚不受补”的大忌,最后抱病而亡。大家知道,黄芪、人参、茯苓等皆是补药,而苏东坡的腹泻是受了外邪的侵袭,受了外邪自然应该驱除,这就像一个人家里突然闯进一条野狗一样,正确的方法是打开门将野狗赶出去,而一些人则采取关门打狗的方法,这样一来,狗急跳墙,家里的许多家具古董都被打碎了。

苏东坡误食补药就是这样,外邪不除而食补药,结果将外邪补进了体内,越补邪越重,这就是他最后牙齿流血的原因,所以,与其说苏东坡是因病而亡,还不如说他是因医而亡。

  可见,人有人性,药有药性,每味药都有不同的脾性,服用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哪怕是小小的感冒。前段时间我接触到一位感冒的学生,由于在以前的治疗中误用(早用)了甘草片,致使他一直高烧不退。

  几天前,该患者因受凉感冒,发烧至38.5℃,浑身发冷,乾咳不停。医院给他开了阿莫西林、甘草片、安痛定,吃了两天没见效果。医院又为他输液,然而一直高烧不退。家长只好求助中医,通过朋友找到我。根据他的脉象,我辨证为:受寒感冒、郁而化热、肺宣降失常。于是,我给他开了一个处方,内有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桔梗、防风、白前、陈皮、蝉蜕、生姜。第二天复诊时,家长告诉我孩子晚上睡得很好,体温已经降到36.5℃,咳嗽也轻多了。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两张处方都用到了甘草,为何前后效果大不相同?原因在于甘草片用之太早。感冒初期,应以宣肺为主,而甘草片却有敛肺的作用,以致寒邪滞留体内,表邪不解,郁而化热,病程延长。

  中医治疗感冒不仅注重药性,还要讲究药理和阴阳平衡。民国四大名医施今墨以治疗糖尿病着名,但在治疗感冒上也特别有心得。对于外感热性病,医家历来强调外邪。而施今墨说:“外感热性病,多属内有蓄热,外感风邪,治疗时应既解表寒又清里热,用药时表里比重必须恰当。”

  1928年初春,施今墨在天津遇到一个奇怪的病例。该患者五十多岁,十多天来一直高烧不退,中西医都看过,西医诊为“肠伤寒”,中医诊为“湿温”,什么药都吃过了,就是不见好。施今墨见患者口唇枯裂、面色发黑、呼吸急促、神志不清,脉象也很微弱。于是,他索要以前的药方,发现各种药都用过了:清解调和的、芳香通络的、消炎的、泻热的、通利二便的,那为什么病情日益严重呢?经过详尽辨析,施今墨发现前面的治疗中祛邪与扶正的关系处理不当。攻邪怕伤正,结果攻邪不力反留邪;扶正怕助邪,结果扶正不力正愈伤,导致正气衰微。他决定充分祛邪,大力扶正。他为病人开了西洋参以扶正滋阴,局方至宝丹以化痰、清脑、退热。当西洋参累计用了三两,局方至宝丹服了十丸时,者的高烧就退了,睡眠和饮食也日渐正常,头脑也清楚了。一周后,施今墨又为患者增添了一些食补,一个月后患者就痊愈了。

  以上讲的大都是感冒中的疑难杂症,目的是为了纠正人们对感冒的轻视,以免耽误了就诊。但大部分的感冒都是常见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按摩等手段治疗,切不可急于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退烧针和静脉注射)。没有任何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杀死感冒病毒,这在西医药物学中已经讲得很明白。现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已放弃了抗生素疗法,只有我们中国人还盲目崇洋,趋之若鹜。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例。1991年7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在美国求医“,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访问学者。他到美国后因为感冒发热去医院急诊,经过全面检查和抽血化验诊断为流感。但医生只开了一张处方,让他去买了一小瓶Advil (布洛芬),这是一种不需要处方也能买到的感冒药。作者服药后不见效果,第二天又去医院,要求给开退烧针和输液。那位严守职责的医生回答道:”中国才作那样的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穴位按摩疗法。在这儿,我想讲一下我为溥仪治病的经历,正是这段时间我体会到穴位按摩对感冒的疗效。溥仪做了政协委员后,周总理要他到全国各地去参观一下,一同参观的还有他的弟弟溥杰等。组织上安排我去做他们的保健医生,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只知道他们是一些重要人物。当时参观团住在上海大厦,每人一个房间,我也单独住一间。被派去的第三天,下午五点左右,溥仪突然打电话说他发烧了,身体很不舒服。我马上赶了过去,见他舌苔发黄,脸色偏红,摸了脉,脉搏很快,我断定是感冒受凉。保险起见,我还为他量了体温,听了心肺,温度挺高----39.8℃,好在心肺没有问题。当时,治疗感冒的药就是感冒冲剂这些。我给他中用生姜、红糖、葱白做了一碗汤。喝了这个汤,我叫他一边躺下休息,我一边给他按摩头部的百会穴、太阳穴以及曲池穴、合谷穴。两个多小时以后,他就出汗了

,体温慢慢降了下来,到了37.6℃。他很高兴地说,舒服多了,他在沈阳监狱的时候,感冒经常是两个多礼拜也好不了,现在两个小时就控制

住了。第二天见他的时候,他要求我再给他按摩一下,说是按摩之后不仅头不痛了,而且全身都很舒服。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减轻不同的症状:

  鼻塞:按迎香穴。

  头痛:按合谷、内关、百会、涌泉穴。

  咳嗽:按天突穴。

  发烧:按曲池、合谷、内关、百会、涌泉穴。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感冒虽然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是轻症,休息几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少量吃些感冒药就会痊愈

。但极个别的重症感冒发高热还容易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甚至致死。我在大学读书时,我的一位同学就是因为感冒高热却被误诊,未能及时治

疗,导致心肌炎而死亡。同时,感冒还能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这些例子我已经碰到过好几个了,所以千

万不要轻视感冒这个小病。

      第八节 治疗鼻咽炎有妙方

  去年老家来了个亲戚,跟我说起自己患鼻炎多年了,也没什么条件去大医院,每次发病就吃点消炎药敷衍一下。他问我有什么办法能治好

他多年的老毛病。

  我问他:“病情发作时一般有什么症状?”

  他说:“头疼,鼻内比较干燥,什么味道都闻不出来,有时候还有点血。”

  我跟他说:“你得的是萎缩性鼻炎,中医称『鼻藁』,是由肺肾阴虚、津液涸少引起的,你去药店买点桂附地黄丸,它是温补肾阳的,你

吃吃看。”

  一个月后,亲戚打电话来说:“这个药还真行,现在感觉好多了。”我告诉他:“你多年生病,体质较虚,坚持吃一个冬天吧。”

  半年后,亲戚又打来电话说:“全好了,再也没有复发过。”他还非常高兴地问我,是否可以让其它患鼻炎的朋友试试这个药。我告诉他

:“药是不可乱吃的,鼻咽炎有很多种,你得的是虚症,还有实症,一定耍对症入药才行。”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亲戚的鼻炎虽然症状在上(鼻),但病根却在下面(肾虚),这是西医一辈子都理解不了

的。不管西医如何研究鼻子,如何研制抗生素,都不可能找到根治鼻炎的方法。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慢性鼻咽炎很难治癒,只能缓解,所以

临床上称它为“不可治癒的顽症”,这在西医学界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了。

  其实,在慢性鼻咽炎的治疗上中医还是相当有优势的,这是我多年临床经验的结论。中医决不会把鼻咽炎仅仅看成是鼻咽部位本身的病变

,也不会只从外部找原因,而是“扶正”(增强人体免疫能力)与“祛邪”(外邪,西医称病毒)相结合,辨证施治。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患慢性鼻咽炎,久治不癒后干脆放弃医疗手段,进行身体锻炼,病却好了。其实这是符合中医常识的,“有病不中治

,常得中医”,说的就是人体有很强的自我修复机能。其实,鼻咽炎大都是因感冒治疗不当而起,感冒发烧是寒气侵犯人体而出现的反应,此

时本应开门缉贼,用药应一方面驱赶寒邪,一方面增强人体阳气。而西医却关门打狗,一味对抗,最常见的就是用吊瓶来“抗生”,于是,将

寒邪引向深入,成为久治不癒的慢性鼻咽炎。

  中医内外兼治、恢复人体机能的办法往往有很好的效果。前段时间,一个西医跟我说起他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问题,他说:“有一个十岁的

小病人,已经看了一年多了,做过检查,鼻中隔有偏离,鼻甲肥厚,每个月都犯病,好的时间不超过一周。血象也正常,抗生素不好用了,现

改用抗过敏药和滴鼻液,效果也不好。我是没什么办法了,还是让你们中医来试试吧。”

  过了几天,小病人来了,是个面目清秀的小男孩,由妈妈陪着。我先为他把了把脉,右脉沉弱偏紧,起伏不大,左脉小。右脉显示人体表

面的能量,我们称为“阳气”;左脉显示人体内部的能量,也叫阴皿。脉象说明这个孩子气血不足。

  我看了看孩子的舌头,舌苔薄白,还算正常。我又摸摸他的手脚,冷冷的,有些湿。我问孩子的妈妈:“大便容易稀吗?”

  “是的。”妈妈说道。

  “每次鼻炎发作时会发烧、咽喉痛或有脓性鼻涕吗?”

  “不会,没有特别严重的症状。”

  我说:“明白了。这个孩子气血不足,需要调理,等体质改善了再说治疗鼻炎的事情吧。”

  妈妈不解:“为什么治鼻炎要先从调理入手呢?”

  我告诉她:“过敏只是表面的症状,真正原因是不良的体质。”

  “以前有医生说他气血不足,吃过人参、黄芪炖鸡,结果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

  “刚才说气血不足,只是不良体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孩子手脚冰凉,带有湿气,说明体内寒湿较重。”

  我为他开了两个星期的补中益气汤,让他多活动,多晒太阳,两周后复诊。

  过了两周,孩子回来了,脸色红润了些,眼睛也有了些神采。妈妈很满意地说:“这两周都没有发病,很稳定,还出了些汗,就是手指有

些脱皮,以前也有过。”

  我为他把了脉,左右脉都大了些,说明气血运行良好。又摸了摸他的小手,温温的,说明湿气已经外散。

  我跟他妈妈说:“这孩子的体质好多了,寒湿之气也开始往外散。我再给你开些调理脾胃、通宣理肺的药吧。”

  妈妈非常不解:“药吃得好好的,怎么又换了?”

  我说:“这孩子病得久了,体质太弱,消化系统郁滞得厉害,如再用补药,就会上火,引发过敏。”

  一个月后,母子俩又回来了。妈妈说:“一切正常,现在可以治疗鼻炎了吧?”

  我把过脉后,脉象良好,说明体内的寒湿之气已全消,脏腑功能也已正常。就跟他妈妈说:“不用治了,『正气内存,六邪不侵』,体质

增强了,鼻炎也就好了。以后注意生活起居,别受凉,多锻炼,多晒太阳。”

  中医治病往往给人一种复杂的印象,其实复杂的是辨证,而不是治疗。慢性鼻咽炎的发生,外因感受风寒、风热等邪气,内因脏腑功能失

调(肺、脾、胆、肾等的邪实或虚损)。不同的外因和内因相互结合,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病症(肺经风热症、胆腑郁热症、脾经湿热症、肺气

虚寒症、脾气虚弱症等),要想准确地辨别这些,还是需要一定功底的。

  一旦正确辨证,往往较为简单的方子就能治好“疑难病症”。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民间郎中用萝卜籽治好了慈禧太后流鼻血的怪

症。据说慈禧太后因为政务繁忙一病不起。御医们在一起商讨了很长时间,觉得太后的病应该是劳累过度所致,应该补一补,就开了大补之方

。没想到慈禧吃了太医们开的方子以后,反而更加难受了,动不动就流鼻血。这时候太医们都慌了,谁也不敢下方子,要是再下不好脑袋就没

了。这时候有一个医生想出一个办法来:张榜悬赏。结果有一个民间郎中揭榜进宫了。给慈禧号完脉以后,他就随身拿出三钱萝卜籽,然后研

磨成细末,又加了一些面粉,用茶水调和均匀,做成药丸,让慈禧太后早、中、晚各服一丸。结果,第一丸下去后慈禧太后的鼻血止住了,第

二丸下去头晕没有了,第三丸之后慈禧太后病症全消,精神也好多了。

  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它却是符合医理的。慈禧太后在宫中的生活优越,出现虚症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她政务繁忙,应该属于

郁热症,而太医的大补之方会使郁热之气更加壅滞,所以病情越来越重。民间郎中开的萝卜籽又叫“莱菔籽”,是一味中药,和萝卜一样都是

理气的,但功效要强得多。萝卜籽可以理气、下气,这样的话既可以让慈禧太后因烦劳、郁怒而上升的气血下行,又可以把壅滞的气血给通顺

开。于是,疾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些按摩的穴位,只要每天坚持按摩这些穴位三五次,对治疗鼻咽炎有一定效果。鼻炎要以按摩迎香、合谷、颊车

为主;咽喉炎要以按摩天突为主。

  

 


 第五章 养生其实很简单

      第一节 每天静心十分钟

  养生重在养心,中医所说的心不仅包括心脏,还包括大脑。《内经》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君主,就是说心是人

体的最高统帅,它管理着人体的一切。心为什麽能统帅人体的一切?它有何德何能?关键就在於心有「神明」,「神明」就是精神意识。现在

,我们常说用心思考,用心做事…这里的「心」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中医是多麽的深入人心!

  养生重在养心,养心的关键就一个「静」字。有的人会感到奇怪:「胡教授,现在全世界都说生命在於运动,你为什麽偏偏要强调静呢?

」要我说,两个都没错。对身体而言,人需要运动;对心而言,人需要静。中医认为任何情感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谓「喜伤心」、「忧伤

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天忧伤哀怨,结果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肺痨」,吐血而

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常常带着不静的心去运动,越运动,心越不静,不仅不会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反而会对健康造成无法弥补的

伤害。大家知道爱立信中国区前任总裁是怎麽死的吗?他就是在心不静的情况下去运动,结果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跑步机上。

  据说,民国年间四川綦江有一位叫李青云的人,活了至少一百五十多岁,四川军阀杨森曾向他请教长寿之道,李青云只谈了一个字----静

。他说:「静心养气,坐当如龟。」乌龟为什麽长寿?就是因为它很静,常常能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地趴上几天。人虽不能像乌龟一样几乎一

动不动,却应做到心静。

  那麽,什麽是心静呢?心静就是不喜、不怒、不忧、不思、不恐。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可以算是心静了。这就像天空一样,只有万里

无云,阳光才能普照大地,才会有人人喜欢的晴天。同理,只有达到了「不喜、不怒、不忧、不思、不恐」的境界,真气才会顺畅地运行於全

身,人才能够健康长寿。相反,如果一个人整天都忧心忡仲,这就像天空布满了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身体不出问题才怪呢!

  我在中南海门诊部工作多年,几乎没有时间午休,怎麽办呢?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闭目养神十分钟。不管在什麽地方,只要能坐下,

我便会闭上双眼,用意念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丹田、脚趾或前额),慢慢地就会感到有一股真气在体内游走,这就是《内经》

中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十分钟後,睁开眼睛,便会觉得神清气爽。这就是心静的力量。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十分钟的静养。有了这

十分钟,我整个下午就会精神抖擞;没有这十分钟,整个下午都会无精打采。

  天底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来比较两杯水,不停地去搅动一杯水,你会发现这杯水很混浊,沉渣在水中上下翻滚;而让另一杯保持沉

静,你会发现这杯水很清澈,杂质都沉淀在了杯底。水是这样,人也是这样。静能让人的清气上升,浊气下沉;动则能让人浊气上升,清气下

沉,如此便会生病。《内经》中说:「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之作,病之逆从也。」就是说,清阳之气下陷而不升

发,就会因消化不良而腹泻;浊阳之气不降反而上逆,就会导致胸闷腹胀,这是阴阳运行失常、违背正常生理规律的结果。所以,静对人有百

益而无一害。

  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在胡说八道,现代科学也证明了心静对人体的影响。西方有一门学科叫心理精神免疫学,它认为人的心态可以通过神经

系统来改变免疫系统,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如果你的心态很平衡,情绪很乐观,那你体内的氧自由基就会减少,酸性体质也会得到改善,你的

免疫力就会提高。我们的身体是非常神奇的,内心的每一次情绪,波动,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做出相应的回应。

  千万不要忽视了心态的作用。一所中医学院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学院里有两个人一前一後得了肺癌,一个是学院的教授,条件较好;一个

人是看门的普通工人。前者整天忧心忡忡,四处求医,结果一个月後就离开了人世;而後者心态平静,抱着能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该吃就吃

,该睡就睡,结果活了五年。

  《美国新闻》曾报导过一位女寿星,她已经活了一百岁,身体仍然非常健康。记者问她为何如此长寿?她的答案非常有趣,摘录如下:

  每天一包烟,八十年来从未间断。

  从不听医生的建议,想吃什麽就吃什麽;从不按时睡觉,想睡就睡。一日也不喝八大杯水。

  从不吃西药,拒绝任何营养剂。

  最喜欢与家人一起跳舞唱歌,每天开开心心,从不羡慕、妒忌别人,也不与人计较。

  从不去健身中心,每天走路是最喜欢的运动。

  从不做健康检查,因为不相信医生所说的。

  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劝你每天去抽一包烟,有病不去看医生,而是要告诉你长寿的秘诀:心静。长寿不仅取决於基因、饮食和运动,更

取决於一个人的心态。看一看身边那些长寿老人,尽管他们有不同的习惯和爱好,有的喜欢运动,有的不喜欢,有的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素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心很静。不嫉妒、不羡慕、不怒、不忧、不思、不恐……这才是「恬淡虚无」,也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真正原

因!

  因此,养生先要养心,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第二节 要顺应,不要对抗

  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顺应自然,而不要对抗自然。人类看起来十分强大,实际上却很脆弱。当你徜徉在现代都市的繁华街道上,看着一

幢幢高楼大厦,你一定会豪情万丈----人类是多么了不起啊!但如果你将眼光稍微放开一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记得有一次,我从新疆回北

京,从飞机上俯视大地,眼中尽是茫茫的戈壁和绵延的高山,城市只不过是小小的一块,显得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每五天在城市

里看世界,就像井底之蛙看天空一样。有位科普作家预言,如果某一天人类不存在了,现存于人类文明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消失,城市很快会

杂草丛生,成为昆虫和各种动物的天下,一百年后,也许只能从核放射性元素中才能发现人类存在的痕迹。

  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这些曾经辉煌的文明要么消亡,要么易主,只有华夏文明仍然掌握在中华民族之手,并且不断发扬光

大。华夏文明为什么会如此经久不衰呢?最根今本的一点就在于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为贵”、“和气

生财”…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强调和谐的体现。

  一个民族要顺应自然才能长久,一个人要想长寿也必须顺应自然。具体地讲,就是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萌生的季

节,这时人应该晚睡早起,多做户外活动,多去踏青,尽情抒发自己的性情,不要压抑。夏天是万物茂盛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

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这时人应该保持心情愉快,适应夏气繁荣的特征,要让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千万不要发脾气。秋天是万物成熟的

季节,天高云淡,秋风萧瑟。此时,人应该收敛自已的情志,而不应像春夏时一样放纵自己。冬天是万物封藏的季节,天寒地冻,草凋虫蛰。

此时,人应该早睡晚起,将自己的精神和身体藏起来,尽量不要外泄。

  然而,有些人偏偏不信这个邪,他们一定要在冬天放纵自己。我接触过一位病人,他患有高血压,西医没能治好,中医也束手无策,于是

他便不相信所有的医生,开始自己治疗,方法便是冬天洗冷水澡。我看见他时,他满脸红光,浑身肌肉,看上去十分结实。我问他:“现在你

的高血压好了吗?”他说:“没有,不过我身体很健康,甚至敢与牛摔跤。”我问他:“你洗冷水澡多长时间了?”他说:“三年了。”我又

问他:“你发现自己的脚一到冬天有什么变化吗?”他想了一下,回答说:“稍微有点浮肿,不过没有关系。”我立刻警觉起来,脚浮肿不正

是身体伤了阳气的结果吗?我不由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关于南瓜的故事。现摘录如下:

  美国麻省阿默斯特学院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们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测南瓜所能承受的压力,他们的最高

预期是500磅(1磅等于0.4536千克)。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就承受了500磅的压力;第二个月,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压力到了2000

磅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5000磅的压力,终于导致瓜皮破裂。他们打开南瓜,发现已经无法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层层坚韧的

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南瓜的根部已经深入地下88万英尺(约2.44万米),整个根系五向不同的方向延展

,最后控制了整个花园。

  这是一个英雄南瓜,也是一个悲剧南瓜。它不断调整自己的潜能,最后承受住了5000磅的压力,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的南瓜了。难道

人也应该像这个南瓜一样,不停地去挑战自已的潜能吗?冬天洗冷水澡无疑会让入人产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南瓜内部出现的层层纤维一样。一

旦人的主要能量都被调动起来去对抗严寒时,身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其它的功能就会受损,健康和长寿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大多数运动员

早衰的原因。我真心地希望这位患者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发达的肌肉并不一定是健康的表现,就像南瓜中那些怪异的纤维。

  第三节 热水泡脚胜补药

  人们常说:“人老脚先老。”中医养生特别重视脚,因为在人体经络的分布中,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十二条经络中有六条在此汇聚,分

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前面三条为足三阳,经气从头流向脚,自上而下;后

面三条为足三阴,经气由脚部运行到腹部,从下至上。也许,大家觉得经络的运行太复杂,不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就只看这六条经络的名字就

可以了。古人最重视命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可不是随随便便起的,它是内容的高度概括。你们看这六条经络的名字中分别

含有“膀胱”、“胃”、“胆”、“脾”、“肝”、“肾”的字样,这就说明以上经络与这些器官密不可分。换句话说,人体的膀胱、胃、胆

、脾、肝、肾都与脚息息相关。

  可见,脚虽然处于肢体的末端,但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边陲小镇”,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它的健康价值。其实,百病始于足,许多疾病都

是从脚开始的。民间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的说法。“穿靴”就是指脚肿得像穿了靴子一样。其实,不论男女都害怕无缘无故的脚肿,因

为这极有可能是内部脏腑出了问题。

  《内经》中说:“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下象地以养足”,就是要像大地的水汽循环一样来调养

自己的脚。我们都知道大地上的水经过太阳的照晒之后就会变成水蒸气上升,然后变成雨雪降落下来。如果天地间的水汽停止了升降循环,也

就没有了雨雪,世界就会陷入彻底的干旱。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地上的水汽上升到天空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保持较高的温度!人体的气血循

环也是如此,如果人的脚一冷,气血便会在脚下凝固,气血的上下循环受阻,就会直接影响到内脏的健康。具体地讲,就会影响到人的膀胱、

胃、胆、脾、肝和肾。那么,如何让人体气血畅行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热水泡脚,让脚保持一定的温度。所以,民间才有“热水泡个脚,胜过

吃补药”之说。

  中医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大家都清楚,丹田在肚脐的下

方,是储藏阳气的地方,冬天睡觉前,用48℃左右的热水泡脚,就会感觉到一股热气从脚直达肚腹,这就是“冬天洗脚,丹田暖和”之意。现

在,大家都在强调冬季进补,有一句民谚:“冬季进补,上山打虎。”意思是说,头年冬天进补好了,第二年春天就会身体强壮,即使是上山

打虎也不怕。冬季进补无非就是要保持住阳气,而保住阳气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热水泡脚。千万不要认为这个方法太简单就忽视它,

往往越是简单的东西价值越大。

  我曾给一位女患者看过病,她四十岁左右,举止优雅,谈吐得体,是一家旅行社的老总。她说自己每到秋冬季节就会手脚冰凉,血液就像

凝滞了一样,浑身上下都感觉僵硬。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每年都会做一次全面的体检,除了有些乳腺增生外,一切指标都正常。朋友劝她

找中医看看,她便找到了我。

  我为她把了脉,发现她是典型的肾阳亏损。肾阳亏损的人除了冬天手脚冰凉和血液运行不畅之外,过容易出现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乳腺

增生等生殖系统疾病,严重的甚至还会患上恶性肿瘤。好在她的症状较轻,我建议她吃一点八味地黄丸。她说:“是药三分毒,有没有不吃药

的法子?”我说:“那你就用热水泡脚吧!不过,有一点讲究,热水里要放一些红花,因为红花味辛、性温,归肝经和心包经,用它来煮水泡

脚具有行淤通经、活血破淤的功效。不过这个方法较馒,每天晚上都要泡,不能停,不知道你能不能坚持。”她连忙说:“这个方法很好,这

个方法好!我一定坚持下去!”就这样她坚持了三年,不仅手脚不冷了,困扰她多年的乳腺增生也得到了控制。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这三年中

她没有吃任何西药和中药。

  养生就这么简单,关键看你能不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三年。

  泡脚水的温度不宜过高。本文提到的48℃的泡脚水,对台湾地区来说,嫌烫了些。站长建议采用45℃的热水。

  一般而言,泡脚水的温度,夏天应该酌量降温,冬天应该酌量升温,以不造成身体过度负担为原则。

  第四节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大家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人晚上睡不着觉吗?9.7亿人。每天睡眠低于六小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减寿十年。吃惊了吧?这绝对不是危言耸

听。失眠轻则令人烦躁易怒、眼花耳鸣、精神不振;重则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加速人体的衰老过程。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不管饮食多么科学,锻炼多么充足,只要一个晚上睡不好,精神就会委靡不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睡眠不好,

就会影响胆和肝正常功能的发挥。胆是中正之官,《内经》中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全身气血

都跟随胆气而起。胆经在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最旺,此时人进入睡眠状态,胆就可以专心地分泌胆汁,完成新陈代谢。中医说:“胆

有多清,脑有多清/。”凡是在11点前入睡的人,第二天就会头脑清醒、面色红润;反之则会头脑昏沉、面色青白。如果胆汁无法正常代谢而变

浓,还容易患上结石一类的病症。

  肝藏血,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重要的影响。人的思维和行动离不开气血津液的循环和代谢,也就离不开“肝血”。

肝血自身也要进行代谢。《内经》里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就是说睡觉的时候,血才能满足肝脏的需求,肝脏也才能充分地进行新陈代谢。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在卧床时流经肝脏的血量比站立时要增加40%。肝经在丑时(凌晨1点到3点)最活跃,此时,人必须进人深度睡眠状态

,肝才能换掉废血产生新血。如果你天天熬通宵,不正常作息,血就回不了肝,有毒的血排不出去,身体怎能不受伤害!

  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气弱了,人就会缺乏思考力;胆气弱了,人就容易胆怯、多疑,很多人还会因此患上抑郁症。抑郁症是什

么?抑郁症就是长期失眠造成的,大家可以看看身边患抑郁症的人,有几个不是睡眠不足。西医也发现,自杀的人和抑郁症患者都缺乏睡眠。

所以,大家最好对能在11点之前上床睡觉。

  然而,在许多大城市,有超过70%的人会在零点以后入睡。只要你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早晨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大多数人都在打瞌睡,这

说明他们的身体还没恢复过来,就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消耗了。这就是城市里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庞大的原因一。有人做过一个统计,现在大概有

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有15%的人住在医院里,是真正意义上的病人,只有剩下的15%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

  可别小瞧了睡眠不足导致的亚健康。现在都市女性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越来越多,原因何在?问题很有可能出在她的伴侣身上,这些

男同志大部分都在零点以后才睡觉,伤肝太重。肝伤则血不清,血不清,精子的质量就不高,不容易成活,所以,胎儿极容易滑落。

  有人会说:“胡教授,谁不愿意每天晚上都能美美地睡上一觉,问题是越想睡越睡不着。”的确如此,没有时间睡觉是一方面,有时间睡

不着是另一回事。下面我讲一些失眠的问题。西医的方法非常简单,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失眠统统用安眠药,安眠药能压抑神经的兴奋,从

而使人入睡。可有一点,安眠药有副作用啊,时间长了还有抗药性。那怎么办呢?中医有自已的办法。中医认为失眠是人体阴阳不和谐的表现

之一,只要身体阴阳和谐,失眠就会自然消失。

  中医的失眠虽然从总体上讲都是阳不交阴,但又可具体分为几种,第一种为“精不凝神”。精为阴,神为阳,精不凝神就是指阴阳不能和

谐统一。肾主藏精,精不凝神一定是肾出现了问题。有个老太太在抱孙子的时候,失手将孩子摔成重伤,经过抢救之后,孩子虽然没有大碍了

,可从那以后她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好不容易睡着了,也常常是从噩梦中惊醒。开始,她服用安定片还有些效果,可时间一长,有了抗药性

,就只能睁着眼睛等天明了。老太太每天早晨起来,嘴里又乾又黏,大口吐痰。这就是典型的“精不凝神”,用西医很难治好。中医说“恐伤

肾”,老太太受了惊吓,伤了肾,肾虚肝郁,形成了痰阻,所以难以入睡。我给她开了一些补肾舒肝的药,并让她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因为

热水泡脚是很好的壮水补肾之法。几周之后,情况就明显见好了。

  第二种为思虑过度。《内经》中说:“思伤脾”,思虑太多,脾胃就会不和,脾胃不和也会导致失眠。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几年来一

直靠安眠药维持睡眠,他也知道安眠药吃多了不好,却没有办法,他说:“安眠药的副作用总比不上不睡觉吧?”我对他说:“如果有一种方

法,不用吃安眠药也能睡得很香,你用吗?”他说:“那当然好啊!”于是,我建议他睡前喝一婉小米粥或一碗桂圆汤,莲子羹也可以。因为

这位教授是思考问题太多,心脾耗损过多导致失眠的。小米性微寒,可以健脾和胃,有助于睡眠;桂圆则可以安神养心、补血益脾;莲子羹呢

,可以补脾、益肺、养心、益肾和固肠。这些东西都是健脾益气的,脾胃好了,睡眠自然也就好了。这位教授用了我的方法之后,每天都睡得

又香又甜。他还开玩笑地说:“自从用了胡教授的方法,我每晚都入黑甜乡。”我问五他什么是“黑甜乡”,他笑着说这是钱钟书《围城》里

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方鸿渐与鲍小姐幽会之后,睡得十分香甜。

  第三种为心火太盛,中医上叫“离宫内燃”,离为南方,属心大。心火太盛的人不仅常常失眠,还会出现舌头发红、小便发黄等症状。要

治疗这类失眠,同仁堂的枣仁安神丸最有效。

  此外,心肾不交、肝火旺盛、胆热心烦等也会导致失眠,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

致。”可见,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一定要详细辨证,所以失眠严重者切不可擅自用药。症状较轻者倒是可以自我调理。下面,我就向大家介

绍几种帮助睡眠的办法。

  第一招非常简单,也非常管用,就是睡前吃一个蛋黄。我发现古人在治疗失眠的药方中用到了鸡子黄,也就是鸡蛋黄。用现代科学的眼光

看,鸡蛋黄里面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可以安眠,胆固醇不高的失眠者可以考虑晚饭时吃一个。

  第二招,按摩神聪、百会、风池、神庭和三阴交等穴位。

  神聪穴有四个,故又称四神聪,按摩四神聪穴能引阳入阴,使阴阳运转平衡,具有镇静安神、健脑补肾的效果。

  百会穴在督脉上,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经之海,经常按摩百会穴,也能引阳入阴,协调阴阳,从而帮助睡眠。

  风池、神庭的安眠效果也不错。以前我有个病人,她因为年轻时上夜班的缘故,退休十几年了作息习惯一直没有改过来。她一到晚上就亢

奋,老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不是洗衣服就是收拾东西,家里人逼着她躺下,她就在床上翻腾,还时不时地和老伴讲几句话。时间久了,老伴也

受不了,老两口为此没少吵架。后来我教他们按摩这几个穴位,很快就奏效了。每天晚上只用十来分钟,老伴儿一边给她按摩,她就一边睡着

了。

  第三招,按摩安眠穴。

  安眠穴在耳后乳突后方的凹陷处。此穴是近代才发现的,因为有明显的安眠镇静作用,所以取名为安眠穴。

  最后一招就是吃中药。

  不过,前两招管用的话,最好就不吃中药。这里我跟大家说一个方子,这个老方子原来是太医给唐太宗李世民用的,后来传了下来。玄武

门事变后,李世民经常心神不宁,夜不能寐,用了很多方法都无效,最后太医用这个方子,李世民的睡胰才得到了改善。可见,这个方子确实

非同一般。这个方子就是:百合、枣仁、茯苓、五味子、茯神、合欢花、合欢皮、丹参、夜交藤、柏子仁、灵磁石、远志、菖蒲、天麻、龙骨

、牡蛎等。其中的枣仁、百合等是我加上去的,许多长期失眠的人,用了我的这个方子后,睡眠都得到了改善。另外,我发现败酱草安眠效果

特别好,刺五加、缬草很也还不错。我知道有些人特别不喜欢吃中药,也可以用维生素B1和谷维素来代替,再加上枣仁安神丸和卵磷脂,效果

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的体质不同,失眠原因也有所不同,在用中药之前还是要遵照医嘱,不能自作主张。

  另外,睡前用热水泡脚,再加上做足底按摩也是促进睡眠的好方法。

  第五节 千万不要乱吃药

  现在许多人将养生等同於吃补药,冬虫夏草,人参拘杞,六味地黄丸…总之,什麽东西宣传得厉害,他们就吃什麽。这种盲目进补的办法

根本不是养生之道,时间一长,药的毒性一发,身体就会遭殃。吃补药和保健药也要对症才有效。

  什麽是养生?养生就是让身体保持阴阳平衡。美学强调和谐之为美,养生强调平衡才是健康。美与健康本来就是一回事,「以瘦为美」的

流行时尚源自西方,现在已为世界各地的女性所推崇,但离开了健康的美丽是何其的脆弱!现在一些欧美国家坚决反对骨瘦如柴的女性参加选

美比赛,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错误。

  平衡才会健康,但人体往往不平衡,怎麽办呢?中医说:「虚则补之,实则泄也。」人体内的阴气虚了,阴阳失去了平衡,这时就要补阴

;人体内的阳气太盛,阴阳也会失去平衡,这时就应该泄。为了让人体阴阳平衡,中医常常采用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

方法,什麽时候补,什麽时候泄,什麽时候宣,什麽时候通,一切都要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千万不能乱吃药。

  有人也许会说:「胡教授,不都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吗?中药都是天然的动植物,又不是化学药品!」如果有人持这种观点,可一定要小心

了!是药三分毒,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有益无害的药,中药也不例外,只不过副作用很小。大家知道人为什麽要吃药吗?就是要借助药的毒性

来纠正人体的偏失,以达到平衡。什麽是好药?能对症的药就是最好的药,而不能对症的药再贵重也没用,还会毒害你的身体。

  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的药性,其药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昧药,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一个人,病变的程度不同,作

用也会不同。比如说在「千万别小瞧了感冒」一节中提到的甘草片,校医院用了甘草片让患者寒邪滞留体内,从而高烧不退,而我将其用在感

冒的中後期却效果极佳。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生姜是个好东西。如果你患了伤风感冒,喝一些姜糖水,可以祛除体内的寒气,出汗之後蒙上被

子睡一觉就没事了。如果你本来就是热性体质,又没有受寒,吃姜(尤其是晚上)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民间有「晚上吃姜赛砒霜」的说

法。生姜之所以能发热发汗,是因为它能调动人体内的阳气。你的身体本来就热,晚上又需要休息,这时吃了生姜,就会扰动体内的阳气,这

能不造成伤害吗?所以,吃什麽药要因人因时而异,切不可人云亦云。(站长补充:作者的观点可以弥补马悦凌老师或一些扶阳温阳派的不足

。中医本来就是讲求阴阳平衡的,如果没有正确的辨证,一味扶阳、温阳、补阳,也是会出现副作用的!)

  《内经》里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一些人没有真正弄懂这句话的含义,误认为秋冬养阴就是养肾。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良

药,於是,他们便整箱地买回家,每天三次,每次二十粒,从不间断。你若不信,可以问问身边的人,现在不知道六味地黄丸的人很少。但又

有多少入真正了解六味地黄丸的具体药性呢?

  六味地黄丸来源於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乾地黄、fLU药、乾山药、山萸肉、丹皮、白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後来,宋代儿科专家钱乙

去掉了桂枝和附子,就成了六味地黄丸。虽然只去掉了两味药,但整个处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八味地黄丸温补肾阳,六味地黄丸则变成了

滋补肾阴,用来治疗肾阴不足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而且主要是针对儿童。然而,现在吃六味地黄丸的多是中

老年人,他们认为既然这药儿童都能吃,大人更没问题了。殊不知,如今的中老年人大多属於肾阳虚。六味地黄丸的方子虽然很好,三泄三补

,滋阴潜阳,但其药性仍以滋阴为主,对於肾阳虚的人来说,有害无益。

  我曾给一个人看过病,他虽只有五十岁,但看上去却像六十好几。他驼着背,头发花白,脸色发黑,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我问他哪里不

舒服,他说经常疲劳乏力、四肢发凉,一年前医生认为他肾虚,建没他吃一些补肾的药和食物,他於是就开始吃六味地黄丸,整整吃了一年,

不仅没有见好,反而比以前更怕冷了。其实,他根本就不是肾阴虚,而是典型的肾阳虚。肾阳虚的人怕冷,越吃滋阴的药就会越冷。我让他把

六味地黄丸换成了温补肾阳的药,不久脸上就出现了光泽,人也不怕冷了,精神越来越好。

  我是不主张随便吃药的。我们的身体非常聪明,它拥有强大的自癒能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去打扰它。《汉书?艺文志》中说:「有

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有时候人得了病,不用去管它,病就会自然好起来,这也是符合中医医理的,因为身体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比如,人的手脚受了外伤,休不用管它,伤口也会自然癒合。还有像轻度的发烧和咳嗽,也是人体自我修复的反映,说明体内的正气尚能战

胜邪气,这时千万不可盲目打压。

  不仅人的身体有自我治疗的智慧,很多动物也有这种本能。中箭的老虎逃走後会去吃一种青泥,野猪中箭之後会去吃生荠,野鸡受伤後会

去贴近地黄叶,蜘蛛被蜜蜂蜇伤以後会用蚯蚓的粪便掩盖伤口……青泥、生荠、地黄叶、蚯蚓粪便都是疗伤的好药,动物怎麽会知道呢?这就

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大自然在造就万物的时候,就将这些智慧融入其中了。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有病不治,而是要大家相信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乱吃药。

  第六节 养生就不要浪费口水

  前几天我去北京顺义讲课,休息的时候,一大群听众围了上来。这个问:“胡教授,吃什么钙最好?”那个问:“胡教授,善存一天应该

吃几片?”有的问:“胡教授,哪个牌子的蜂胶最好?”还有的问:“吃素的人是不是应该多吃螺旋藻片?”一大堆问题,真让我有些应接不

暇。于是,我对他们说:“大家说的都是好东西,不过,有一样更好的东西不知道你们珍不珍惜?”众人忙问是什么,我答道:“唾液,也就

是口水。”众人一听,全都僵住了,我还看见有两个人的喉咙动了几下,我猜他们一定觉得很不雅观。

  日常生活中,口水是不洁净的东西,只有怨恨或仇视某人时,才会向他吐口水。殊不知,口水是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天然补品,你吐掉的口

水不知需要多少善存或蜂胶才能补回来呢。大家知道中医是怎么称呼口水的吗?“玉泉”、“琼浆”、“金津玉液”、“甘露”、“华池之水

”…从这些华美的词藻中,我们可以看出口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内经》中说:“脾为涎,肾为唾。”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而唾液就来源于人的这两个根本,你说重要不重要!明代的李时珍

对唾液的认识更为具体,他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两窍通肾气。心气流于舌下为灵液。道家语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

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意思就是,唾液是由人体精气上升而形成的,它处

在不断的运动变之中----溢、聚、散、降。这就像自然界的风云际会一样,水由下而上,溢成气,聚成雾,散为云,降为雨露,滋润大地万物

。唾液也像自然界的雨露一样,升降循环,滋润着人的五脏六腑。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说法还是有些抽象,让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知道,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症”。为什么叫“消渴症”呢?

糖尿病是因为脾肾功能不好,不能产生足够的津液,脏腑得不到灌溉和滋润,虚火上升,患者就会经常感觉口干、口渴,所以又叫消渴症。

  我曾经与一位西医谈起唾液对人体的重要性。他不以为然,并严肃地说:“你们中医就是想当然,任何结论都必须经过科学研究和分析化

验的,可不能信口开河!”我说:“要不然我们打个赌,你去化验一下唾液的成分,看看它有没有我说的那些作用。”一个月后,我在电口话

里问他:“你化验分析了吗?”他说:“没有。不过,我仔细查阅了一些科研贫科,发现唾液中包含了血浆中的各类成分---十多种酶,近十种

维生素,多种矿物质、有机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涎腺激素等,其中涎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延缓人体的衰

老……”这位医生十分激动,足足与我通了一个小时的电话,还一再感叹,中医真是太神奇了,有时间一定认真研究。

  唾液对养生十分重要,古人总结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取了两个颇有意思的名字:一个诗情画意,就是李时珍说的“清水灌灵根”

;一个气势磅礴,撼天动地,名叫“赤龙搅天池”。名字不同,意思一样,都是指用舌在口腔内搅动,等到唾液满口时,分三次咽下,并用意

念将其送到丹田。可别小瞧了这个简单的养生之法,只要你坚持下去,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延年益寿。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任何的副作用,

还不用花你一分一厘!关于这一方法的益处,明代名医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说:“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

,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有一位病人,五十多岁,他曾大便有血,花了几千块钱检查,都没查出问题,他不死心,又去找中医,可是那位中医又误开了热药,他服

药后病情加重,身体虚弱不堪,脚也开始萎缩。他托人找到我,我详细询问了他的病情。他的口腔和鼻子经常上火,头眩,肚子怕凉,大便忽

乾忽稀,还时常出现腰膝酸软等症状。我诊断为“上实下虚”,也就是说,他的身体上半部分实,有火;下半部分虚,有寒。这是由于他身体

内的津液不能升降聚散造成的。脾肾形成津液之后,本应下降去滋润脏腑,但由于循环出现了问题,津液不能下降,所以造成了上热下寒。既

然身体不能让津液下降,那就人为让唾液下降,我就向他推荐了“清水灌灵根”。他回家后,停用了所有药品,一心一意用此法养生。他每天

都会坐下来,闭目养神几分钟后,就开始“清水灌灵根”。一年之后,他所有的病都好了,身体也越来越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