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lipse左边栏不见了:东濠涌 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2:49:05
时间: 2009-10-30 开篇语·一个水样城市东濠涌  水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水的地方,总是充满了灵秀之气。    广州地处西北东三江之汇,这是自然的赐予,广州城内河涌濠池遍布,这是人类的智慧。城市的发展和水关系密切.从水开始接近广州,也是从城市最柔软和最灵动的部分开始。   心灵地图 东濠涌 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仿佛一只青花古瓷器,因为还用得很顺手,所以就放在碗柜里,而不是博物馆的雕花架子上。东濠涌历经百年,仍旧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首先,它还承担着城市排水的重任,除此之外,水流清冽的河段,也有人钓鱼。天气热的时候,有人坐在涌边的树荫下乘凉;傍晚,老年人在涌边支起麻将桌,哗啦啦地打着麻将牌,河边大排档的档主有时候就在河边杀鱼,也顺手把鱼鳞倒在涌里。当然,这样的地段越来越少了,河边的矮房子一片片地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青石板路也没了,都铺上了红色或青色的方砖。更多的时候,我们沿河涌北上的路被建筑物挡住。我们一下子不知道从哪里去接近这条河涌,好像读书,一下子跳过好多页,没办法,也只有接着看。     

尽管东潦涌已隐没于高楼中,但对于习惯了生活在其边上的人而言,它仍是名义上的“河”。 

东濠涌说到底只是水渠,因此,我们从头走到底,它始终没有酣畅淋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忽明忽暗,忽直忽曲,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这个城市人工建设的一部分。    仿佛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今天的东濠涌显得有些刻板了.加上现在只是枯水期,水流平缓,我们在涌边走,几乎连水声都听不到,让人多少有些失望。    即使是借助GOOGLE强大的搜索引擎,也拽不到一篇和东濠涌有关的文学作品,东濠涌因为离生活太近了,反而离人们的目光远了。比如越秀桥,它本来是东濠涌上的一座小桥,离东风路一步之遥,即使如此,却很少人知道它的位置,这也难怪了,比如大东门,现在根本看不到门了:比如较场路,根本看不到较场了,越秀桥也变成公共汽车站牌上的一个名字。这本身没什么奇怪,有谁会去追究呢?    问题还是出现在河身上,感觉不到河的存在.自然想不到桥。古代的广州以环城濠池为骨干,东濠、西濠绕城而过流入珠江,城内的六脉古渠也依地势而建,南北走向。因此,城市的街道多以东西方向的长街为干道,跨过河渠,连接城区,城里城外桥梁数十座,当年的越秀桥和东濠涌上的另外四座桥一起,紧挨东城墙,一字排开,想必是有些威风。    而今天,遍布广州的200多条河涌几乎没给人们留下任何阻隔交通的印象,东濠涌穿过东西向的沿江路、中山路、东风路等城市主干道,过广州最繁华的地段,没有一丝的跌宕起伏,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它平静得几乎会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寻找之旅 【濠的作用】 据研究城市史的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介绍,濠池在古代城市建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以水为守,是城防的重要部分外.濠池可以停泊商船,防备火患,同时也和六脉渠一起,构建了城市排水系统,防止水患,方便人民生活。   曾经风光   “六脉”中的两脉流入东濠涌  东濠涌既是老广州城的护城河,也是当年城市排水系统的一部分,既停泊过商船,也运送过粮食,与之相比,今天东濠涌宁静得多少让人有些黯然神伤。回想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广州,水路遍布城市,离珠江不远的水域,因为水面较宽,处处帆影片片,因港口的繁华而暂时不能靠岸的商船与岸上的商人隔水相呼。城市的中心地带,人们依水而居,濠涌赏荷的雅事透露出今天的广州人不能想见的这个城市如同江南水乡般的婉约表情。    而东濠涌就在当年城市的边缘,城市中从宋朝开始兴建的用于排水的六脉古渠中的两脉流入其中,使它既与世俗的生活息息相关,又以一种卓尔不群的威武的姿态,至少在形式上,承担着护卫城市的伟大使命。   盛况不再   东濠涌不再直接流入珠江 今天的河涌整治办公室在珠江边,离东濠涌口不远的地方,我们从办公室的资料中了解到,明清时期就已经担当了城市的排水重任的东濠涌,现在从南到北全长2880多米,发源于麓湖一带,穿过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在同时代的河涌都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今天,东濠涌虽然疲惫不堪,却依旧是这个城市运转的重要一环。东濠涌原来在江湾大桥脚下流入珠江,从2000年开始,东濠涌口50吨重鼓流大闸建成,珠江北岸从这里起以东7.8公里岸线的城市生活污水出水口全部被封,包括东濠涌、沙河涌、猎德涌在内的所有生活污水被截一入排污渠箱输送到猎德污水处理厂。    今天在东濠涌口可以看到,泵站两组各12米长、重50吨的截污水闸将东濠涌当头截断,机器的轰鸣声和车流的声音融合在一起,让人几乎无法察觉河流的变化。    因为流经城市的中心地带,东濠涌也是污染较为严熏的河涌之一,截断它与珠江的直接联系,避免了生活污水排入珠江,而用50吨重截流大闸拦住的河流,古代广州“(六脉)渠通于濠,濠通于海”的盛况不再。       人文记忆 东濠涌为什么退出视野 一条沉没的河 东濠涌是一条正在沉没的河,既因为它自己的沉没,也因为城市的升高。 东濠涌本来河道就低,河涌两岸的民宅尤其低矮潮湿,我们看到,很多涌边上人家的门坎都有半米高,主要是为了防止“水浸街”,因为低于城市标高,直到解放后河涌整治,才逐渐好转。  

东濠涌上游的水还比较清

查阅资料,原来的东濠涌,长度是4000多米,而现在只有2800多米,原因就在于很多一段河涌已经变成暗渠。从1933年开始,结合城市开辟马路的情况,广州自宋代以来的排水干渠六脉渠被改建为马路渠;建国后,开始了濠涌的全面整冶,1951年,把玉带濠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箱式暗渠,又逐步铺设了街渠,对部分严重排水不良的地区进行改造,1958年开始全面改造市区排水系统,一是改建濠涌,把横贯荔湾区的西关涌改为暗渠;二是把旧城区内街的石板明渠改为划一的暗渠。    清初的广州兴建了四条人工渠,今天仍在地面流淌的,只有东濠涌,与东濠涌遥对的西濠涌也已经全部变为暗渠,暗渠之上,是幽长的民巷,城市一天天升高了,河涌也一天天退出城市的视野。         

桥下是发黑的河水,桥上是色彩丰富的生活。

河涌两岸比中山路、东风路这些主干道要低上一米左右,尽管穿过了广州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但东濠涌没在交通上成为任何障碍,有些河段,已经淹没在密如珠网的城市道路之下了,加上不断耸起的既吸引人视线又遮蔽人视线的高楼,如果不是走下台阶,匆匆而过的人流几乎会完全忽略这条河流。      一段崛起的高架路    让人们忽略东濠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与它相依相伴的东濠涌高架路的崛起。高架路的线路几乎是东濠涌在高空的一个翻板,而东濠涌则成了威武的高架路在地面投下的细弱影子。    东濠涌高架路南接江湾大桥,北连麓湖路,几乎陪伴东濠涌全程,直到十七中学附近,东濠涌才摆脱高架路的纠缠,上游的水也稍清,在阳光下显出几分亮丽来,然而这段水路并不长,很快,东濠涌就转入暗渠了。    高架路从南到北贯穿,使东濠涌的运输功能进一步失去意义,也使它在功能上更成为作为城建一部分的水渠,而非自然界中生机灵动的河流了。   地理求证 护城河的痕迹 在东濠涌附近,还有城门的痕迹,现在的中山三路与东濠涌交界一带,叫做大东门,就是当年东城门所在,在越秀路东濠涌截污工程工地挖出一段残垣,被断定为大东门遗址.据在挖掘现场的工程人员介绍,露出的残垣有1米多深,表面含有红、绿、黄三种砂岩,其中以红砂岩为主,据说专家从砂岩的类型可以初步判断残垣是出于明代的建筑。     疲惫的东濠涌依旧是这个城市运转的重要一环     老广州都知道,中山路清朝时就是笔直的大路,从正东门直到正西门,当时叫做惠詈大街,正东门临着东濠涌,正西门临着西濠涌,方方正正的城市呈对称布局,即使在受中原文化影响稍小的广州也仍旧如此。            居民在涌边安然入睡,他的嗅觉可能早已对臭涌“免疫”。    东濠涌在三角市附近,上面还有一座小东门桥,据熟悉广州地理的廖汝忠先生介绍,这里基本上还是当年护城河桥的样子。在三角市附近沿着东濠涌走走,看看那些青石板路,心中多少有些感慨,广州是个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但市中心几乎从未移动,因此,几乎每寸土地下面可能都埋着一段历史,既然是时间的堆积,就无法完全用空间重现了。   摄影手记    从小北路开始,顺着河堤向南走,与住在两岸的居民交谈,就不难发现,他们对这冬自北向南穿城而过的河涌几乎没什么好感。他们说这河的水太黑,气味越来越大,若是没有了河道清理工人,情况会更糟。环境虽然不尽人意,但在这里依然能见到许多鲜活的、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成排的早晚档、进城卖菜的农妇、穿街走巷磨刀的老人、因理发而哭的小孩等等。不管是晴是雨,这样的场景都如常出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河涌所带来的种种不适,似乎早已麻木。    我虽搬了几次家,但一直都在东濠涌附近,六岁前住三角市,六岁后到现在住的越秀桥,期间离开过几年。记忆中的东濠涌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约是在70年代中后期吧,常能见到有人在河里捞虹虫,夏天涨潮时,还会有几个光腚的小孩在河涌里游泳玩闹;没建高架桥前的春夏之际,总会有许多床棉被在河堤边上晾着晒太阳……    小桥流水式的东濠涌属于以前,或许也会重现于以后,但不属于现在。      文/吴伟洪本版执行/本报记者 张丹萍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吴伟洪   在水一方 以前还可以钓螃蟹  女士,大东街居民,40岁  胡女士儿时在东濠涌边生活,记忆中的东濠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承担着部分运输功能。直到七十年代,这里还有用巨木扎成的木排和小舢板,从大沙头一路逆流而上,运送沙石、木料等,大东街和东华西一带很多小手工业者和加工业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后的水运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涌边,该怎么样进行的生活依旧怎么样进行。      至于濠涌观荷这样的雅事,胡女士没有印象,倒记得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人在河涌边钓小小的螃蟹,这些蟹寄居在河道裂缝中,小小的,很多人喜欢炸来吃。还可以捞小鱼,小孩子喜欢在傍晚下河涌游泳:看见木排上的货卸完了,就跳到上面跟着漂上一段。    那时候没有东濠涌高架桥,有的河段两岸比较开阔,还有很多人在河边放风筝,有的河段大树投下浓浓的树荫,每到太阳偏西的时候,很多人到树下乘凉。   东濠涌在记忆中淡去    先生,钱头街居民,30岁     吴先生的名字里面就带个洪字,据说是出生当天天下大雨,东濠涌涨水。他生活一直离东濠涌不远,他曾在中山三路小学读书,记忆中一放学就会跑到东濠涌边上放纸船,平时水流不急,有时会和一帮小朋友下河去玩,上来的时候就到岸边内街的水井旁,打上一桶水来冲冲鞋底和脚板。现在大东门附近河涌边的街道内,还可以找到那口井,井水还很清冽。    吴先生在十七中读中学,仍旧没离开东濠涌,他印象最深的是十七中的足球场就在河涌边,有时候用力过猛,就会把球踢到河里去——当然踢到河里也不要紧,跳下河还可以把球捞上来。    虽然现在仍住得离河涌不远.但在吴先生印象里,自己的生活和河涌的关系实在已经很小了,他说如果不是我们提起,“好像很久都没看到了似的”。   每天清早开始打捞垃圾    先生,湖南人,51岁    蒋先生是湖南人,1999年来到广州,一直做河涌垃圾的清理工作,每天六点半钟他们就开始工作了,一共负责包括东濠涌在内的四条河涌。    每天早上六点半钟,他们都从东濠涌口出发,一路逆流而上,水位较高的时候,他们的小船可以上到中山三路,现在就顶多到三角市附近,清理河道的其余部分,他们会穿上水裤,跳下河去,我们发现打捞上来的垃圾大到旧家具,小到饭盒,林林总总。    蒋先生是湖南人,他的工作团队中只有一位是广东人,每天在河涌中经过,他们和河涌边居住的广州人已经很熟悉了,在我们采访蒋先生的时候,一个住在涌边的小男孩不断地跑过来拉他的衣角,但蒋先生说可能在广州再打几年工,但不会留在广州。   相关建筑 有桥就有河,有河就有生活。   东濠涌上的生活 有河就有桥,河水流动石桥静止,河水柔软石桥坚硬,河水阻隔石桥贯通,河没有记忆,它的水每天都是新的,代表时间的流逝,桥有记忆,它的每块石头都有故事,代表空间的重叠。        小东门桥     清晨,小东门桥一带的河涌上似乎飘着淡淡的水雾,桥上挤满了卖菜和买菜的人群,小东门桥旁边的一条内街叫做“糙米栏”,曾为糙米集市,东濠涌是护城河,城内是官宦人家,临近的自然是将军路,豪贤街之类,城郊和城外是平常百姓,护城河边有个糙米的集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今天看到糙米两个字,倒觉得别有风味。         东濠涌的桥 有桥就有河,有河就有生活 小东门桥长约15米,宽也大致差不多,因此从桥面上看方方正正,倒适合做小集市,桥身上小东门桥四个红字清晰可辨,城墙拆了,城门拆了,这四个字就算是古城留下的一点线索。    穿过石桥,走下几级石阶,沿糙米栏街的石板路一路走下去,有些水乡的味道,石板路有些潮湿.旁边人家的院墙上也爬满了青苔,当然这样的味道都只是假象,目光稍一错离,就看到老房子背后的高楼,小东门桥向左右各沿伸不到10米,就已经和整个都市的车水马龙连在一起了。    据说,从小东门桥到大东门一带,原来的东濠涌两岸有很多卖衣服的摊档,就是颇有名气的老鼠街,专门卖时尚前卫价格又便宜的衣服,从糙米的集市到服装的集市,倒看得出商业传统的延续。    现在这些摊档都搬到中山三路,东濠涌两岸变得非常安静,除了几家卖小吃的小店,把小方桌摆在河涌边上,就是一两个老人家,在帮别人“开脸”,这项已经非常少见的传统美容方式,在这里出现,反而显得平平常常,似乎东濠涌边的日子就该是这样的。    越秀桥    越秀桥是广州人熟悉的名字,却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越秀桥其实是东濠涌上的一座桥,东濠涌和东风路交界处不远,在重重叠叠的高架桥下,越秀桥依然在,桥头还树立着1932年国民党政府的《整理东濠下游碑记》。碑记记载了1932年广州发生特大水灾之后如何疏通东濠涌,修建越秀桥、竺横沙桥、小东门等5条桥的经过。    1932年7月,广州遭受百年未见的暴雨,东濠上游山洪爆发,小北地区水灾情况最为严重,“塌宇伤人,遽罹浩劫百年以来未尝有也”。次年秋天又遭水患,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缓解水情,国民党政府筹款修冶东濠。工程从1933年10月开始,到1935年秋完成。    文/张丹萍     新闻链接 臭河涌明年有望见鱼虾    记者11月22日从广州市政园林局了解到,广州4大污水处理系统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重太进展。 据介绍,广州市城市污水治理分为猎德、沥滘、西朗、大坦沙四大分区污水处理系统,四个系统都已全面推进。今年,广州的治污以河涌截污为重点,实施截污管网的铺设和堤岸整治,东濠涌、沙河涌、猎德涌、滨江中路、司马涌、石井河、沙面等截污工程已全面展开。    记者前天在施工现场看到,各工程进展迅速,马涌东段截污工程已完成了75%,滨江中路工程已完成了85%,沙河涌工程也进展顺利,这些工程都争取在年底完工。届时,原本直接排放至各大河涌的生活污水将被截住,导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广州市内长期存在的臭河涌可望得到彻底改观。    市政园林局负责人表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计划在明年底要基本建成,使生活污水处理率从目前的不足35%大幅提高至70%以上,使城市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下期预告: 至今还有人天天在新河浦涌捞鱼,它的两旁是当年少有的私人别墅群…… 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地理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