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home 歌词:中华武术的科学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5:50:58

中华武术的科学原理

裘建华

 

   中华武术可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健康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但是中华武术的训练需要理需数证,物应质成的科学原理。

    练中华武术最重要的是练内功,武术内功就是获得能量和掌握能量的传递。能量传递有三个重点,练丹田;练身形结构;练脚底。

    一.练丹田,传统武术训练丹田的方法种多样,都讲究以桩功训练丹田。中医学的丹田是指人体脐下的一个穴位,武术的丹田并非就是指穴位这个局部位置,而是指人的小腹部,其中的奥妙是:人类曾经由四肢爬行进化到双脚站立行走,站立行走使人的小腹部依附盆骨和腰椎共同支撑人体整个上身,小腹的中心成为人体直立运动空间圆心,也是人体整体运动质量的质心,武术的动静之中以丹田为核心,明白小腹和腰的一周形成身体运动的中轴,旋腰转脊,把腰合理拧转到生理允许的最大角度,就象把毛巾拧到了最大极限,一松手毛巾出现反弹,这种反弹可将劲力从劲源处爆发到力量的触点。桩功训练的整个过程,静为本体是养生,动有六面劲力。劲力上下、前后、左右的传递需要经过小腹部,因此把小腹部抽象为刚体,才能够使能量顺利传递。

    以丹田练养生,要认识人的生理,调理经络运行,训练人的体魄,改变人体自身环境。注重腹式呼吸,以呼吸开合折叠增强腹腔压力,促进未稍神经活跃和腹肌伸缩及膈肌升降,起到自我按摩腹腔内脏的作用,腹式呼吸还可减轻胸腔压力,改善心肺功能。

    二.练身形结构,形状结构是以身形变通空间、方位、角度等要素来获得武术运动中的质能互变,身形运动的质量大,能量就大,这就是现代物理力学的质能互变规律。练身形结构时要认识武术运动中因对手而可变通实战的空间、距离、方位,速度、力度等因应要素,身形整体一动局部随着动,步纵身随就产生最大的内劲,练好步纵身随,身体收犹如伏猫,身体纵犹如如放虎,身体转犹如龙腾。首先要量体裁衣的训练人体可旋转关节的最佳功能,使关节与各可相互配合,身形相互传递整体运动能力,掌握以身躯带动运动支点、力点、力及最佳角度,完善整个身体随意一动就有整体带动局部纵横的结构,以身法调整人的重心所需,以人体身形结构的互动掌握身形起、落,进、退,反、侧,收、纵,上身把握武术实战稍纵即逝的空间、方位等因素,以巧妙的身法发挥浑身上下的质与能,脚手齐到的实践武术行为能力。

     练武术身形结构主要有三势:

     1.斜山势,斜山势是以善走为奇,以能闪为妙的身形,手足齐动,发挥人体的整体劲。身起无形,整体移动人体重心,吸收对方的力,并反向将对方打击出左右封闪的卡位技巧。

     2.牮柱势,牮柱势以人体小腹传递脚底的劲源,增长脚底到肩膀的力臂,产生浑身是劲在一点的整劲。脚底的劲延伸到肩膀,以步为奇的完善身形结构的质量转变为能量(劲力),以身法产生能量穿透与对手的触点,力量透过或动摇对手重心。

     3.中平势,中平势的身形结构左为先锋,右为元帅,起为横,落为顺,三迴九转都是圆运动,以圆内隐人体身形结构中三节的力道和向量变化,身法以正直为妙,训练身体平动或旋转产生最大的劲力。以稳固劲源为主有触必应的手的起如抽,落如钩。身动不见形,沾实即吐,一动即灵。

    三.练脚底,练脚底的劲源和化劲,使行动中应用足底与地面点与面的作用力,举一反三的传递力量到肩背、肘腕等与对手的触点,并且用足掌与地面的接触点来化除对方的力道。手与对方接触时,人体脚底与地面接触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转折点,人的身躯重心转换重点也在脚底,具体训练中利用身体的曲张压缩及足掌与地面的作用力来做功,支点和重心往下移,可将对方的力引导到足下,透由足掌与地面的触点运作,顺势挤压地面产生反作用力,整劲完备,身体透通的向反向爆发劲力回击到对手的触点上,使对手瞬间失去重心和力量的着力点。重点是运用足掌震弹或回转的技法,依靠由地面的劲源来化劲,而非在身上化力。靠身体化力是很危险的,如果未抢得先机,又轻忽对方的能力,以转腰,拧身就能带动对方的力道偏移,仍然有身体极大的承载负荷或受伤的危险,被动时及距离,使用快步扑捉动摇对手的重心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