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禁b印记:全球商业经典:如果每个项目都成功,那就是我们的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7:41:45

如果说苹果、微软、Google这三家互为竞争对手的公司在哪个观点上能够达成一致,那么也许有一句话最贴切:一流的人雇用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用三流的人。微软研究院在招兵买马之际,也秉承着同样严格的优选标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于"研究"是认真的。

作者:全球商业经典 来源:东西 (http://dongxi.net/)


  为企业建立数家面向基础研究而非以产品为导向的研究院,很容易变成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幸运的是,微软公司并不这么认为。
  文/赵杏儿
  10月26日清晨,几辆载满大学生的大巴缓缓驶入清华校门,前风挡玻璃上贴着不同的高校名称:"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等。这些学生早上五、六点就已起床集结,怀着追星族看歌星演唱会般的兴奋心情,经过数小时车程来到清华大学体育馆。但他们赶赴的却是一场学术会议,微软研究院成立20周年所举行的特别活动之一。
  会场的布置很好地迎合了这种情绪,使得观众直接从明晃晃的清晨坠入了使人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的人造晚间派对。借着晃眼的舞台灯光,学生们摸索着找到自己的座位,四块连接在一起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来自全球各地微软研究院的成果展示。
  当主持人宣布全球微软研究院院长里克·雷斯特(Rick Rashid)上场时,观众给予了当天最热烈的掌声。尽管很多观众并不知道里克就是微软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们觉得作为如此多智慧大脑的管理者,他一定是位非凡的人物。
  而里克却更希望,这掌声是对于微软研究院为微软公司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肯定,这便能够证明他20年前做出的决定和他为研究院定下的基调没有错。为企业建立数家并非以产品为导向、而是面向基础研究的研究院,很容易变成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幸运的是,微软公司并不这么认为。 
  Dr.No Said Yes 
  1991年夏天,时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的里克正在和家人吃晚饭。此时,计算机世界的传奇人物戈登·贝尔(Gordon Bell)打来的一通电话,让里克倍感意外-微软想要建立研究实验室,并希望里克来主持大局。
  "这肯定是个玩笑。因为看起来,像微软这样在当时规模和体量相对较小的公司,并不会真心想要建立一间研究实验室。" 1991年,微软公司年收入18亿美元,利润总额为4.63亿美元。而同年,IBM的总收入将近670亿美元,利润总额虽比1984年的65亿美元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微软公司的数倍。里克本想直接拒绝,但出于对戈登·贝尔的敬重,便接受了他和时任微软公司CTO的内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前来匹兹堡会面的请求。
  一周之后,戈登·贝尔和梅尔沃德出现在里克面前,其间他们聊了很多关于研究院的设想。里克想让他们知道,对于一个从事多年高校研究的人来说,建立研究院并产生真正的成果远非租些办公室买些实验仪器那么简单。面谈之后,里克仍未动心。但这却让里克决定,他应该和微软公司的人聊聊。于是里克和他的家人来到了微软总部雷蒙德。在那一天,里克见到了很多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公司高管,当然还有比尔·盖茨。
  "在和比尔聊天的一个半小时里,我十分希望他对我认为需要建立的研究院模式不感兴趣,因为在之前和其他人的交谈中,我感觉大家可能都心怀好意,但没有人真正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但比尔的反应却大出里克的意料,他几乎对里克的每个观点都有强烈的共鸣。
  里克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甚至用了科学家式的口吻来分析盖茨最初的企图:"1.比尔真的很善于说出那些你希望听到的话;2.他真的笃信我们将要干的这件事。"里克走出比尔办公室后甚至有些不敢相信,"现在回想起来,我知道他有做研究院的坚定信念,但在当时,我真的不敢确定。"
  经过一整天让人愉悦又有些激动的谈话,里克给微软的答复是--拒绝邀请。此后里克回到了匹兹堡,而他已经记不清梅尔沃德又亲自打来多少次电话劝说。据说,微软内部已经开始戏称里克为"Dr.No",因为他总是在拒绝。
  有趣的是,在微软想要招贤里克的这段时间里,卡内基梅隆大学也为他设想了一个新职务-计算机科学院的院长。这个新选择倒促使里克重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在他与梅尔沃德的数次沟通中,两人达成共识并始终坚持的一条信念就是要不断地追求技术的卓越与领先。此前,里克认为大学是实现这个追求的最佳环境,但微软所承诺的环境似乎更有吸引力。
  首先,为了达到学术氛围的纯粹,微软研究院将与微软公司保持相对的独立,这里不是微软的产品研发中心,不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进行任务导向型研究;其次,里克强调基础科学研究的卓越与领先,不仅体现在产业研究机构范围内的影响力,更要为学术界做出贡献并占有一席之地。
  1991年8月31日,里克做出了最后决定。这位39岁的计算机教授接受了微软的邀请,全家移居到雷蒙德,开始了建设微软研究院的新征程。"Dr.No"终于同意了。
  在梅尔沃德写给比尔·盖茨关于研究院建设的备忘录中,第一条便是"要在研究涉及的各个领域中,追求卓越和极致";位列其次才是"将创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微软产品";最后是"确保微软产品的未来发展"。这三条不仅是微软研究院的任务陈述,同时也成为各项决策的价值观依据。而完成这些任务的原动力就是研究院最宝贵的财富-技术人才,辅以"Dr.No"一直在努力营造的研究氛围和开放的环境。
  1996年,雷蒙德微软研究院的规模已经达到100人,而当时美国计算机协会计算机图形专业组(Siggraph)的论文有20%来自微软研究院的投稿。 Siggraph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全球著名学术会议之一,特别是在计算机图形学和交互技术领域具有权威影响。
  Siggraph每年只接受大约40-50篇文章,而且每个专题只录取3?4篇文章,所以被Siggraph录取的文章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年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当得知微软研究院在当年的Siggraph表现优异后,里克走进梅尔沃德的办公室,两人四目相对,然后同时大笑起来,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浮现的是同一件事情。"是时候了,是时候在美国之外,开辟我们的研究院。"
  1997年,微软剑桥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Roger Needham在筹备之初,向里克讨教应该招聘什么样的研究人员。这位62岁的教授也在开启事业的新旅程,而里克只回答他说:"雇佣那些最棒的人,然后帮助他们做他们擅长的。"梅尔沃德则又加了一句,"如果你批准启动的每个项目都成功了,那就是你的失败。"
  面向未来的储备
  微软为什么要建立面向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这是一个似乎在开篇就应该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里克在出席微软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时,给出的答案直截了当-"为了保证10年以后还会有一个叫微软的公司",这个目标显然已经实现了。而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二任院长张亚勤给出的解释则更为通俗,"基础研究,说白了就是为企业的未来买保险"。
  除了为公司提供技术价值,企业研究院还不可避免地具有外溢性,也就是说它的研究结果带来的价值往往会惠及社会。基础研究并不考虑实用目的,它产生的是普遍的知识和对自然及其规律的理解。这种普遍的知识提供了解答大量重要实用问题的方法,但是它不能给出任何一个问题的完全具体的答案,而提供这种圆满答案则是应用研究的职责。
  微软在成立研究院时,就将其定位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商业组织,以确保其能够进行纯粹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研究活动,而不致陷入应用研究中所谓"任务导向"(mission-oriented)的短视行为。同时,为了促进社会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微软研究院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采取开放的态度并和其他研究机构分享。
  "学术研究分享、公开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学术大会上进行论文宣讲。甚至为了推广这些研究成果,有很多研究员会下到高校开设课程。"分管国内高校合作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宋罗兰对此十分自豪,并努力将这种开放的学术心态传播到高校中去。目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与十余所国内高校合作,进行联合研究。而在此过程中,除了向高校开放研究资源、提供重要的研究设备,更是将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都留给学校。而微软亚洲研究院仅要求一个回报-学校能够将最终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社区内进行分享。
  如果说苹果、微软、Google这三家互为竞争对手的公司在哪个观点上能够达成一致,那么也许有一句话最贴切:一流的人雇用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用三流的人。里克之于微软便是这样的实例,而到了里克招兵买马之际,也秉承着同样严格的优选标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过不少和里克当年一样存疑的"Dr.No"们,但里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微软研究院对于"研究"是认真的。
  在研究院这个竞技场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就是"除非你找到某个领域最棒的人,否则就不要浪费时间"。目前,全球6个微软研究院共有850名从事长期研究的博士,几乎占到微软集团人力资源的1%;而对于这些智慧大脑的管理和激励,就是每个研究院院长的主要职责。
  但"管理"是研究院院长们不愿意使用的一个词汇。微软研究院以其宽松、开放的研究环境而著称,跨小组、跨学科的协同开发更是普遍,按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的话讲就是"像在大学一样,在公平的前提下,给予研究员们足够的自由,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最后要对自己做的研究负责"。
  每年洪小文都会亲自和每位研究员谈话,进行成果评估。而判断成果的标准则是最难拿捏的地方。"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得出成果的速度也不尽相同,这是软性的、弹性的。所以我在评估的时候,尽量把考量的时间区间拉长。其实是基于对未来科技发展走势的判断,来决定这个项目是否需要继续。"这其实也是在不断地考验洪小文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与预测。
  对于未来技术走势的判断,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任期最长的一位院长,洪小文自称胜算还在多数。"但预测这件事,肯定有风险,不可能100%准。如果100%准的话,虽然不会摔跤,但所走的步伐一定会很小。要大胆才能走得远。"这也就是梅尔沃德所说的并非每个项目都会成功,"而难就难在,在最终成果还没有出来之前,你要支持他多久?我们不希望出现短视行为,也不会强求每人每年都出成绩。但五年呢?十年呢?"
  里克知道,研究院有很多未公开的技术成果,因为那些虽然是好想法,但还没到能够产品化的阶段,所以需要不断持续地做产品基础研究工作。而一旦成熟了,他们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明星产品。火爆一时的Kinect就有很多核心技术是出自微软研究院的手笔,而现在它已经不局限在Xbox游戏里,更应用于视频、音乐等用户界面中。而在最初,谁又能准确判断它的成功呢?或许这就是里克所说的"主观的艺术",是无法量化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储备,公司的未来一定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