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男单网球世界排名:中华禅者有慧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35:19

中华禅者有慧能


  老子和释迦牟尼出生在同一个时代,很有意思。

  《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述很简单。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周灵王时,老子做过周史官,后来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老子骑着青牛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老子潇洒挥笔,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我们大多时候只能从老子五千言中窥思这位道家学派创始人的风采。

  “西周《周书异记》说: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泉并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皆震动,其夜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周昭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献此瑞。’昭王曰:‘于天下如何?’由曰:‘即时无他,一千年外声教被于此土。’昭王即遗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当此之时,佛初生王宫也。”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创立了博大精深的佛家学说。

 

  汉朝时期,形成了道教,佛教也传入中国,这两大学派开始了划时代的会面。进入中国的佛学很快和中国本土的道家学说融合,吸收了先秦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大乘佛学。隋唐时期,达摩的到来给佛学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绽放出一朵绚丽的奇葩:禅宗。

  禅宗作为大乘佛教的一个学派,闪现着先秦道家思想的光芒。先秦道家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没有后世道教虚构的神仙,“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慧能是禅宗六祖,他的著作《坛经》是中国本土唯一的一部佛经。《六祖坛经》从自己的生平讲起,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没有着力宣扬神佛的信仰,他娓娓讲述的是体认人的意识体性,通过开悟获得人本具的智慧和力量。这其实是道家和佛家的智慧分野:道家探究宇宙天地的本源,以求“天人合一”;佛家体认意识的体性(佛性),以求“明心见性”——毕竟,认识世界和把握自身生命都通过意识来实现,认知意识本体,即具备无上智慧,就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就可以驾驭自己的人生——佛道两家,相辅相承,互容互补,殊途同归。

 

  慧能初见五祖,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一句话把普通百姓大众推上了人人都可以见性成佛的高度。传说弘忍选择继承人,教弟子各呈心偈一首,慧能作了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偈子:“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也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性,就是人的意识的本体,体认到意识本体的真实体性,就是明心见性,就成佛了,就有了普通人难以想见的大智慧,大能力。

  佛学大家们用自身的实践证明了“明心见性”是成立的。不仅如此,禅宗还倡导“直指见月”的“顿悟”,慧能和他的同道们用实践证明了“顿悟”的可能。几千年来,人类真正明心见性的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然而从初祖达摩之始:“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里“五叶”不论是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私忍、六祖慧能五位禅宗祖师,还是指慧能之后中土禅宗形成的沩仰宗、临济宗、法眼宗、云门宗、曹洞宗五大流派,禅宗一门佛星灿烂。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有一天,在街上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当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传入慧能脑际的一刹那,清明的意识深处窥识了意识本体的门径,使他下了入佛求道的决心。这个经历和牛顿在树下因苹果掉落触发灵感、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很有相似之处。

  慧能是有根基的人。弘忍初见慧能,简单答问,就知道他“有来历”,这是有原因的。普通人的意识活动受习性、情绪、欲望……及健康状况的影响牵制,比较散乱。牛顿在树下思考问题时精神比较集中,这个时候受到外来因素触动,波及了他的思绪,引发的灵感与他涉猎研究的学科倾向紧密相关;慧能在街上偶然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意识有很深层的反映——这会是他平时的意识状态就比较平和清静呢?还是他有经常内省的习惯,正好那时在深刻体察自己的意境?

 

  千百年来,人类有一个无法回答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意识是什么?“唯识论”是佛家学说的根本,从一方面说,它是“头倒立”的唯心论,在理论上无限扩大了意识的作用,不符合客观实际;从另一个方面说,它是佛学体系的精华——以“开悟”、“明心见性”、体认自性(意识的本来体性)为追求宗旨和探究方向,佛家对人类精神领域的研究非常透彻,比之哲学、医学、自然科学、社会学、艺术……等领域的认知要广泛、全面、深刻得多。同样,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以探究宇宙本源为旨,创立“道”学体系,在认知自然属性方面达到了人类文化的高峰。无论是自然本源的“道”,还是意识本体的“佛性”,和人们日常认知的习惯有很大的差别,老庄、释迦牟尼、慧能们“看到”了真相,但难以言传其中的奥妙。道可道,非常道。

  庞明先生在《混元整体理论》中引入了“意元体”这一名词,意识是意元体的活动内容和过程,意元体是意识的本体,就象佛家比喻的水和波浪的关系;同时,《混元整体理论》引入了“参照系”一词,意元体没有完全直接实现自身的功能,而是通过意元体自身建立的一套运动模式作为行为依据,借助这个工具来行使自身的各种功能。我们的日常思想、行为都通过参照系来完成、实现。但参照系不是真正的自我,把参照系的内容当成意元体自身,就是“错认主人公”,认为参照系的一切都是真的、不可改变的,就形成了“我执”,我执使人的生命活动局限在认知范围之内,失去了本具自然之性的自由。返过来看佛家体认自性的过程,就是意识认知真正的意元体自身,打破参照系对生命活动的束缚,进入自然之性的自由境地。

 

  遥想当年当时,慧能在街上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瞬间,意识一定越过了参照系的时空框架,“窥见”了意元体不凡的神采。黄梅县东禅寺,五祖见到慧能心偈后,于夜晚三更时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

  慧能从平民中走来,立志作佛,栖心禅宗,继而登堂入室,又走向平民之中。慧能提倡“顿悟”,但顿悟需要一定的基础。在五祖让弟子们呈上心偈的时候,同门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看到神秀未能见性,但认为这样的“渐修”是必要的。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人世间“一闻即悟”的上上根器者毕竟极其罕见,普通人体认自性之路需要经过岁月来打磨。

  走过千年,禅者慧能的音容笑貌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中。不经意间抬首,看到他清澈的双目,听到他清晰的声音,问:“你的自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