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做虚拟变量作用:中国的“退休金双轨制” 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3:36:42

 

                            中国的“退休金双轨制”   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提供的资料显示,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休双轨制”,待遇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到2006年底,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两倍多,随着津补贴改革的到位,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人民网 12月23日)

《南方周末》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个观点:2007年上海某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企业高工,月退休金2006元,某民主党派机关一个普通司机退休金为2550元。华南某市部分企业副高职称的退休专家养老金约为930元,仅仅相当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清洁工工资的一半。不公平的地方还体现在“同命不同价”,依照2006年丧葬抚恤标准,上海企业是补发2个月平均工资;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补发20个月工资再外加600元补助费。

从宏观看,自2005年起,国家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引起了广大企业退休职工的不满。前年两会期间,李永海委员指出: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全国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年均增长6.31%,而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增长速度分别是13.45%和11.67%。

导致差距的症结并非秘密: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的工资计发。其实企业和机关退休人员的待遇差距越来越大,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只是近十年的事,是不合理的工资、退休金改革的产物。1990年,我国企业和机关职工年人均离退休费分别为1664元、2006元,差距并不大。2004年则分别为8081元、16532元,前者仅是后者的48.8%,差距十分明显。原因在于:第一,从1995年起,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调整按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调整,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则按同级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的90%调整。第二,公务员退休金增加还受益于1993年和2006年两次工资改革,特别是2006年“工资套改”主要体现在工龄和职务上:工龄越长,职务越大,则涨幅越大,退休工资也按照这个涨幅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样就人为地拉大双轨制的差距。

从退休金替代率——即退休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更能说明问题。目前的公务员退休收入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退休金、地区津贴以及各项补贴和福利。基本退休金主要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对退休公务员,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是按100%全额发放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的发放比例一般在50%~90%间(重庆略低一些)。至于补贴,一般省份规定:退休人员按相同职级在职人员0.7-0.8比例发放(如湖北省)。所以,公务员的退休养老金可以占到原来工资收入的90%左右。而企业社会养老金体系只能保证职工领取的养老金占原来工资收入的30%左右。可见即便退休之前,在企业和机关两个人收入一样,退休之后收入将相差3倍;何况大部分人退休前并没有达到公务员的收入水平。

若再加上每年增发的一个半月到三个半月的退休金,公务员退休金应该是企业职工的3倍有余,而不是人大法工委提供资料中的2倍多。

今年公务员考试极其火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评论员“老梁”评论说:改革开放30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体制内的年青人不甘平庸,纷纷下海,闯出自己的事业来;而现在年青人挤破头当公务员,往体制里跑。为什么这么多年青人乐于对社会财产“二次分配”,而不是参加“一次分配”?这是一种改革的进步,还是后退呢?好在问题已经得到了高层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进行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探索”。

养老制度应体现社会公平,不能让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泛滥。
                   张田勘:退休金双轨制应逐步改为单轨制

政府将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这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对象,为2008年12月31日前已经办理退休手续人员。调整的水平,按照当地2008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约80~100元)。

无论企业退休人员可从这次调整中增加多少退休金,但总是有胜于无,至少作为一点补贴也是值得期盼的。但是,要真正改变企业退休人员目前退休金偏低的状况,必须要对现行的公民退休金双轨制作出彻底改革,否则很难实现社会公正,也难以提高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因此而难以提高国民创造财富的效率。

我们知道中国目前的退休金制度是双轨制,即公务员、事业单位为一种退休金体系,而企业(含城镇居民和自由职业者或统一纳入城镇社保体系的人员)是另一种体系。这样的双轨制存在诸多不合理。前一体系的员工个人无须交纳社保基金,由国家全数为其退休金买单(实际上也是用纳税人的钱为其买单),而退休时却能领取比企业和社保人员更高的退休金。而后者则是个人一直要交纳社保基金,才能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并且比前者的养老金要少得多。在个人交不交养老金、养老金领取的多与少和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一部分人交养老金之间,是三重的不公正。

双轨制的养老金体制从本质上看,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例如,双轨制使大量人员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趋之若鹜,持续不断的公务员招考热便是明证。这一方面导致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难以裁减冗员,并加重了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阻碍和抑制了大量有才能和创造性的公民投身于企业、服务业以及能直接创造财富的其他行业中。

第二,继续执行双轨制的养老金制度不仅使马太效应更加凸显,也更加剧了社会不公和不同人群的对立。一部分人随着社会改革在大幅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不负担缴纳个人养老金,而另一部分人则常年要交个人养老金,从而使得富者越富,贫困者越来越穷。仅仅是靠小幅提高企业人员的退休金也根本不可能扭转两种退休金体制的极大差异,更何况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也在不断加工资和提高养老金。在此情况下,企业职工和社保人员的怨怼和不满可能与日俱增,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解决现行养老金不公问题的最好做法就是彻底改革养老金制度,把双轨制逐步改为单轨制。而发达国家的做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例如,美国就在1984开始把双轨制并入单轨制,不仅成功地实现了联邦政府雇员退休金制度与联邦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实现了更大的社会公正,也为各种人才的自由流动打开了更大的闸门和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还让社会保险体系的养老金负担逐步减轻并步入良性循环,人才流动更容易,社会创造力也持续增加。

当然,退休金或养老金制度从双轨制过渡到单轨制,也不能搞平均主义,否则同样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根据劳动者为社会服务的时间、岗位、职务和职责以及个人平时缴纳养老金的多少来确定其退休金的多寡。(原题:加紧改革退休金制度才是根本)
 
退休金差距背后的公平性追问

继去年11月在全国率先招聘聘任制公务员后,深圳再次率先全国推行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制。该市人事局、财政局和社会保障局近日联合出台的《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总体方案》规定,聘任制公务员在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同时,政府根据其履职情况,考核合格以后由财政每月按该公务员工资的一定比例向专门为其设立的个人账户缴交职业年金。

为什么聘任制公务员还要实行年金制呢?原因是聘任制公务员要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待遇仅是委任制公务员的1/3,和企业员工的退休待遇相差无几,那聘任制公务员的社会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为此要实行年金制,之后聘任制公务员和委任制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就相差无几了。有人担心年金全部由财政支出有增加纳税人负担的嫌疑,在我看来,同是公务员,不管是委任制公务员,还是聘任制公务员,其退休待遇不该相差悬殊,即使是增加了财政负担也应该补齐聘任制公务员的退休待遇。我考虑的是,两千多万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待遇谁关心过,何时能像关心公务员工资那样关心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呢?

和公务员的退休待遇相比,企业职工的退休待遇堪称可怜。记得媒体曾公布这样一组数据,1990年时企业退休干部职工退休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退休金分别是1607元、1715元、1771元,到2005年时就变为8565元、17633元、16147元了。应该说,这一巨大差距源于养老金制度的改革,1993年以后,企业逐步过渡到统一的社会化养老金制度,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却强化了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正是这不公正的养老金“双轨制”,造就了退休金的悬殊差距。这一改革是不是有只利于特定利益集团的嫌疑呢?

我们说,改革是为了社会更加公正公平。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国民都一定程度增加了收入,而且近年来国家还不断给企业退休职工增加退休金,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比起公务员的退休金,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还是很可怜。上班创造财富时,比不上公务员,退休安享晚年了,曾经的公务员还比同条件的退休职工多拿近一倍的工资,这公平吗?面对巨大的退休待遇差距,谁能“心平气和”。

我曾撰文说过,退休金相近应是制度设计的理性选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一应统一到社会化养老金制度上来,这也是与国际接轨吧。
 
养老保险何时告别“一国两制”?

2007年年初,上海一位企业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的每月养老金为2006元,这已算同级别高工中的中上水平;而该市某民主党派机关普通司机的退休费为2550元。而华南某市一位高工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7月,该市部分企业副高职称的退休专家养老金约为930元,相当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清洁工工资的一半。

导致差距的症结并非秘密: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上海市社保局官员称,制度层面的改革,“待国家政策明确后,我们会积极研究”,目前只能坚持执行国家的调整计划。

2008年1月,中国各地已陆续出台新一轮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这是国家继2005—2007年三年调整后的再度延续,调整年限将至2010年。

老人们终于有了盼头——CPI的飞速上涨,已让那些领着微薄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捉襟见肘。更让他们心理不平衡的是,横跨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数字鸿沟”,尤其是那些曾“挑大梁”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上海、江苏徐州、河北邯郸等地的退休高工,曾为此发出公开信,千人签名,呼吁解决“企业高工的退休待遇,不如机关司机和门卫”的现象。他们中,不乏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部委先进工作者、省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以及省、市政协委员,无一不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在职时候要讲效率,二次分配就要讲公平。退休之后应该是国民待遇,现在为什么搞'一国两制’?”一位老人说。

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的心酸

这并非夸大其词。2007年年初,企业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2岁的前上海政协委员吕胜美的养老金为2006元,这已算同级别高工中的中上水平。而南方周末记者调查显示,上海某民主党派机关普通司机的退休费为2550元。两者相差544元。

广东某市企业高工叶其寿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7月(三年调整后),当地部分企业副高职称的退休专家养老金最低约为930元,仅相当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清洁工的一半。

若不论司机、清洁工,这一水平只及机关事业单位同等职称人员的1/3甚至更少。而那些“强势”机关人员的退休待遇可能更高——这包括不菲的共享费(顾名思义,共享经济发展之实惠)、书报杂志费、体检费以及旅游疗养等种种补贴。

在上海呼吁者提供的《上海国有企业退休高工养老待遇》列表中,南方周末记者发现:2005年初,这些来自上海85家国有企业的467名退休高工,养老金水平维持在1000元左右。而在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比如山西、安徽,还远远不如上海,当时的水平甚至只有六七百元。山西高工车兆国回忆,2005年,三年调整方案之前,他的退休金为700余元,连机关事业单位普通人员退休金的零头都不如。

自2005年始,各地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逐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但每次每月数十元额度的微小增长,远不能有效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的境遇。

这影响着退休高工们的生活。一位省级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2007年最新的养老金为每月1500余元,但她每月仅治疗癌症就要花掉医药费近千元,不得已改服便宜的中药;原上海第一冷冻机厂一位高工——全国公认的空调行业权威,80岁高龄还被迫打翻译零工补贴家用。而上海市政协委员孙安民告诉记者,他的老师——一位为当地作过巨大贡献的90高龄高级专家,因养老金微薄,出门看病都要选坐1元无空调的公交车。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退休待遇,还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退休人员去世后,依照2006年丧葬抚恤标准,上海企业是补发两个月企业平均工资;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则补发本人20个月工资再外加600元补助费,“典型的同命不同价”。湖南的情况类似,2007年10月该省部分退休高工发出的公开信显示,该省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丧葬抚恤标准相差竟达15倍。

即便同一科技奖项获得者,显现在退休待遇上也是泾渭分明。在上海,若是企业员工,一次性补贴数千元,而机关事业单位则以每月增发比例计算,持续到离世。呼吁者提供给本报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以增发至80岁为止,二者累积所得相差14倍左右。


越增长,越悬殊

来自上海的四百余位企业退休高工最初尝试以体制内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写过上访信,写过政协提案,上过人代会。

但老人们得到的答复千篇一律,地方社保部门既承认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明显差距,认同企业高工目前的养老待遇过低;又不得不强调,“这是不可逆转的错误”,“涉及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由地方着手解决十分困难”。

有限的缓解措施,便落实为每年参照在职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同步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待遇,所谓“普加”。

“普加增幅,在在职职工工资增幅上还要打折,而机关退休人员的增幅是按照级别增加绝对值。”吕胜美说。最终,呼吁者们发现:这一蜗牛爬坡般的上涨速度,让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位曾专门从事企业薪资工作的高工,留心了上海近年来的养老金增长情况。她依照公开数据计算后发现:2003—2006年,上海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逐年拉大,从每月63元到110元,更何况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差距?

她指出,上海之所以造成企业高级职称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差距日益扩大,由其地方特色导致。这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时,上海地方的补贴工资带入核算,致使初次核定时“冒高”一块。而历年以来,机关养老待遇调整一直是“脚踩两只船”,地方调整时要加,国家统一调整时也要加,“在职时干一份活,退休后吃两锅饭”。

为了稳定和平衡,2005年,上海市针对企业高龄退休人员实行“特加”政策,70岁以上的人享受到每月数十元的特殊增长,但这仍未覆盖高工全部,且幅度依旧有限。2006年劳动保障部要求,企业基本养老金调整应注意向高级职称的退休科技人员适当倾斜。上海市领导亦公开承诺,“坚持新账不欠,老账逐年还”。同年,呼吁日久的上海退休高工,终于等来了迄今惟一的一次“专加”(专门倾斜)政策。上海市社保局出台了给予企业高级职称退休人员一次性额外每月300元(副高)、500元(正高)的政策。

这本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高额度增长。但尚不及欣喜,呼吁者们却发现:几乎同期,上海市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有一次递加,且同职称额度高达400元和700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旧账非但没还上,新账还在继续欠着。”吕胜美说。

而在湖南,2006年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费每月增加额度标准为,厅局级750元,县处级450元,乡科级275元,科员办事员180元,教授及相当职务700元,副教授及相当职务400元。以2005-2007国家三年调整方案中,企业退休人员月均80元的增长水平为参照,机关一年胜于企业三到五年。

于是,呼声依旧。仅2007年上半年,就退休待遇差距逐年拉大问题,上海有关职能部门已经收到1300多封群众来信。在辽宁、天津、安徽、湖南,公共视野里均反复出现着企业退休高工群体的不平之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钧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几乎每月都会收到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关于类似事件的求助信。

上海的退休高工们并不领情,他们看到的却是“越增长,差距越悬殊”的现实,正草拟着新的公开信,冀望社会关注。

“这是社会公平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并不是秘密。1995年,国家率先对企业养老制度进行社会保障改革,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为内核的“统账结合”模式。此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一般为国家和企业完全保障——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几无差距。

但1995年企业改革时,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这就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是为“双轨制”。

双轨制最直接的表现,是二者的养老待遇计发方式不同。企业退休人员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机关和事业单位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按比例打折后计发。

而企业内部高工的原有干部身份,早前两年,1993年劳动部推行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而下令取消,统称企业员工,这样,企业的高级专家不再享有干部待遇。

具体到某些地方的退休高工而言,最初确定养老待遇时,他们的职称并未考虑在内。而是代之以一笔一次性付出的所谓补充养老金,“成为不可逆的政策失误”。中国政法大学劳动保障专家郑尚元认为:这不是社会保险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公平的问题。

而对养老待遇公平的诉求,已直接引发公众对于双轨制的强烈质疑,并呼吁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郑东亮认为:首先,制度应该是相对统一的,这是基础;现在实际上是两个制度,一头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一头是人事部负责。

他以日本为例解释道,“日本政府和企业的退休工资实际上是挂钩的,公务员工资和大中型企业的工资有一定的比例。而中国实际上没有这样的一种机制,相互之间是分开的,于是彼此间就没有协调。”

有关专家认为,改革双轨制首先要依仗于国家部委层面的共识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2006年11月,养老金的巨大差距问题被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也称:“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由于部分高层事业单位人员的反对而一直无法实施。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唐均认为,制度变革不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国家财政增加投入,先期补足企业这一块的巨大差距。不能简单地削峰填谷,一味把机关和事业单位高的降下来,因为中国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不高。

但现实的困惑还在于,在国家2005年的“三年连调”方案中,虽然也提出了“调整养老金要注意向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科技人员适当倾斜”,但没有规定要“倾斜多少”。

该官员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距问题,已呼声日久,近年尤甚,各省目前只能依照国家的整体安排做力所能及的调整工作,差距的最终解决,必须仰仗于国家层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之间的协调和智慧。

上海市社保局官员在其官方网站“局长在线”接受南方周末记者咨询时也表示,制度层面的改革,“待国家政策明确后,我们会积极研究”,目前只能坚持执行国家的调整计划。

CPI的飞速上涨,已经让各地的老人们迫不及待。他们开出了自认卑微的请求,一年内达到机关事业单位普通司机水平,三年内达到机关事业单位同等人员水平。这可以理解,他们必须以仅存的晚年岁月与循序渐进的政策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