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走廊设计效果图:【灿烂文明】——蒙古族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2:39

  两种始祖的传说

  说起来,游牧民族里流传着天地、人类的创造及各种神仙的超自然活动。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并不是神话,唯独蒙古民族有关于自己祖先的两种传说。

  其一是说:有个受九天之命而生的苍色狼以惨白色的鹿为妻,渡过叫腾汲思的湖水,定居在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这就是比成吉思汗世家更早的远祖到十二世纪的祖先。就是所谓狼鹿配婚的传说。

  其二是说:成吉思汗的远祖孛端察儿的母亲阿阑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儿干逝世以后,每天夜里从蒙古包的天窗照射进一束光,照在她身上,因而怀孕生了三个孩子。从末子孛端察儿生殖了成吉思汗世家的孛儿赤斤氏。

  这就是感光生子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出于十世纪前后。蒙古民族由东方迁移到斡难、客鲁涟二河上游。在这里接触了土耳其血统的高车、突厥等民族以后所得。

  第二种传说是扶余或者高勾丽等民族也有的感生传说。如:梦见太阳或光照女子胎内而怀孕等超自然的出生,是同一系统的传说。这是蒙古以及东方到处可见的固有传说。据说蒙古民族是把两者混合起来了。也反映了蒙古民族由东向西迁移的历史事实。

  还有第三种传说:这只有在西方伊斯兰史料中才能看到。这就是:在成吉思诞生的两千年前,蒙古民族被其他民族全部杀害,只剩男女各四人。这些男女避难于额尔古纳峰的山洞里。后来由于人口繁殖不得不出山洞。在山中采铁矿,用木材冶炼,用七十只风囊(即风匣)加大火势,引以爆破,从而能到广阔的土地上。这同古代凯罗库·乞叶儿塔相附会是显而易见的。拉施德据此说明了各部族的起源。这就是额尔古涅--昆的传说。

  无论是根据《蒙古秘史》,还是根据拉施德《史集》的部族考,对各部族的由来都有详细的说明。但是根据后者,第二种传说以阿阑豁阿感光所生之子作祖先的系统有(1)尼仑(十六个氏族)(2)客斡惕又分为a:客斡惕,b:客斡惕孛儿赤斤这样两大部族。成吉思汗就出生于孛儿赤斤氏族,前边已略有所叙。但最重要的还是《秘史》的传说。

  朵奔篾儿干及其妻子阿阑豁阿之间生了两个儿子。在他们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又生了三个儿子。于是在母亲背后窃窃私语:"我们的母亲,在既没有父亲的兄弟,又没有表兄弟的情况下又生了三个孩子。若说家里的男人就只有马阿里黑巴牙兀惕,这三个儿子肯定是他的。"阿阑豁阿听到这种责难,在春光明媚的一天,把五个孩子叫到面前坐下,首先让他们折一支箭。结果独木难支,随即被折断。接着她把五文箭捆到一起让折,这时众箭难毁,谁也折不断。于是母亲把后生的三个儿子的缘故告诉他们说:"这些孩子是神的儿子。与众不同。你们不要当作普通的人妄加评论。将来要成为万人之王的哟。"用束起来的箭告诫兄弟必须团结的故事,在其他北方民族里也有,只是箭数不同。

  在那以后经过若干世代,这个氏族就生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年幼时因为自己钓的鱼被抢夺而与异母兄争吵的时候,他母亲就引用这些远祖的故事,夸耀自己的氏族是黄金氏族,同其它氏族的传统、素质不同。当确立了王权的时候,这种传说就成为开国的佳话。说明自己的氏族优越于其他氏族,成为王权神授说的起源。于是皇帝--可汗就成为"天命所生",从而也被看作"神圣"。

  成吉思汗在他父亲去世以后,即使陷入一贫如洗、茹苦含辛的境地,这个骄傲也经常起着作用。而在任何时候都起鼓舞作用的是他贤良智慧的母亲的教育。

  "他的父亲也速该,只不过十户长"的记载。但不管怎样,他有把阿秃儿的称号,是有某些牧地、家臣和奴隶的草原贵族。

  母亲是诃额仑夫人,是也速该"抢亲"成家的妻子。《秘史》根据这个传说,以韵文诗的形式作了生动的描述。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也速该到斡难河上狩猎,可巧碰到蔑儿乞惕部名叫也客赤列都的青年,从斡勒忽纳兀惕部百姓那里取了妻子诃额仑回来。因为新娘的容貌美丽无比,便产生了抢亲的想法。跑回自己的蒙古包领着哥哥捏坤太石和弟弟答里台斡惕赤斤回来一看,也客赤列都大惊失色,于是快马加鞭,越过丘陵,竟自逃命。三个人跟踪追赶。当也客赤列都拐了个山咀又回到新娘车旁时,诃额仑自知已经逃脱无术,就说:"你注意那三个人了吗?他们不是一般的表情,是伤害你性命的脸色。只要能保全你的性命,哪个棚车里也有姑娘,每一辆车上都有人妻。只要能保全你的性命,总能娶到心满意足的妻子,那时你就给她起我的名字,象爱我一样地爱她吧。请你现在就逃跑。当闻到我的香味的时候就想起我吧。"

  这样边说边从身上脱下自己的衬衫作为临别赠品送给了他。也速该三人追到山咀,也客赤列都已经逃到斡难河上游去了。

  三个人一直追过七座丘陵,还没追住才回来。于是,也速该牵了缰绳,哥哥捏坤太石在前引路,弟弟答里台斡惕赤斤在车辕旁护着车,领着诃额仑踏上归途。这时候,新娘诃额仑哭诉道:

  "我的情郎赤列都,连逆风都没吹拂过他的发辫,在荒原野外连饥饿都未曾想起,现在你可怎么样了呀。两条发辫,一条搭背后,一条垂胸前;一根投于前,一根掷于后。该是怎样个逃跑的模样呢?"边哭边诉。只哭得斡难河水波涛起,只哭得山林河原响回声。答里台斡惕赤斤从旁劝慰道:

  "你所哭的人已经越过重重丘陵,你为之流泪的人涉渡过的道道河流在奔腾。即使你呼唤,他回头探望也看不清。即使你追踪,不知道路也难行。再不要哭了吧。"

  这节押首韵的诗,是《秘史》英雄叙事诗的一部分,是作者倾注感情着意歌唱的地方。

  这个故事见于1630年以后所著的《黄金史》上,作为珍贵的奇传保存着。对于了解蒙古风土是颇为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也速该和哥哥弟弟们去狩猎。突然有一只白兔奔跑钻入草丛隐去。仔细一看那里有车辙。有妇女小便的痕迹。也速该对弟弟说,看这尿的痕迹,那姑娘一定能生好儿子。边说边沿车辙走去。只见赤列都陪伴着新娘在归途中。这几乎与《秘史》相同。这里的看到姑娘尿痕就判断能生好儿子的传说,在亚库特旅里也有。

  成吉思汗

  1162年,在蒙古斡难河畔名垂百世的帖里温孛勒塔黑地方,在一顶被风雪吹拂着的蒙古包里,有个婴儿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儿右手握着血块,"眼神如火,容颜生光"。按当时的蒙古谚语,这是吉祥的象征。然而,究竟有谁曾经预料到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以成吉思汗的威名,在中世纪担负了世界大征服者的命运了呢?神是返复无常的。在荒凉的北亚细亚草原的一个角落,生下了震撼全球,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十二世纪中叶出生在蒙古草原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他和寡母以及兄弟、妹妹过着一贫如洗的艰难生活。在他贤良智慧而勇敢的母亲诃额伦夫人的教养下成长。

  当时,蒙古各部族之间,正进行无休止的部族战争。人民倍受战争的苦楚,渴望和平、统一。时势造英雄,铁木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生活、成长的, 他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后来,次第削平群雄,果然统一了蒙古各部族,停止了内战,实现了和平,人民得以安生。在他的旨意下创制了蒙古文字,发展了文化,颁布了法律"大札萨"。成吉思汗非常练达,知人善任,不问出身,不记前仇,量才录用。他特别重视有技能的工匠。他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

  当然,历史上任何杰出人物都不可避免地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而有其缺点和弱点方面,对此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

  宿卫的轮流值班制度

  蒙古的封建制度

  确立司法审判制度 札 萨

  训 言

  别 乞 制 度 撒满阔阔出的被打倒

  1206年这一年是亚洲历史不能忘怀的一年。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年宣布了成吉思由部族联盟之长开始成为全蒙古民族的可汗。经受没完没了的部族战争,受尽了无穷苦难之后而来的是以蒙古包为家的全游牧民族光辉的统一。

  这一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会议。竖立起九游白纛,再次举行庄严的仪式就皇帝位。共裁成吉思可汗尊号。

  关于九游白纛,旗帜附记一言。蒙古人以白色为吉祥的象征,黑色为凶祸的象征,"九"不言而喻是他们的圣教。他们相信这个旗里存在着守护神(苏鲁德)。守护神守护军队,经常引导走向胜利。所以征战消必定祭祀它。胜利后也牺牲摆供祭祀。据传,成吉思汗的仪卫存有纯白大旗备用。国王用九尾白旗,中间画着黑色月亮。这次即位,与1203年一样也利用了撒满。幼年时代做自己的监护人,因而称为父亲的晃豁坦氏族蒙力克之子阔阔出就是撒满。他坐在冰上,骑着白马升天与天来往云云,吸引着朴素的游牧民的信仰。他传旨宣称:"常生天授天命,派遣铁木真来统治全民族"。以此获取单纯、无知而迷信的蒙古官民的心灵。这是成吉思汗设法让他这样的呢,还是撒满迎合着这样宣称,没有必要追问。然而,根据神的委托成吉思汗君临全体蒙古人民,相信他是天命则是无疑的。

  "朕受长生天之命,统治一切国"是他喜爱用的话,这就是表现"依靠永恒的天力",用汉字写成"长生天底气力",这是某种公文书函的格式。最后就演变成皇帝(可汗)是"受天命而生的天子"。

  成吉思汗作为草原贵族"黄金贵族"之长,成为包括家臣、部民在内的全蒙古的可汗,从而对他来说蒙古全体大众,也就成了他及其氏族--孛儿赤斤世家的私产。据说只承认可汗的绝对权,而很少考虑为民众的政治。从他的律令、布告、传旨里看不到为民众的思想及其努力的体现。任何时候都是为自己及其氏族、诸皇子、那颜、把阿秃儿等。但学者各持已见。不能忘怀的这个虎年(1206年)的即位,也没有涉及民众的一句话。巴鲁特里多教授也没有忽略这一点。据说成吉思汗没有古代土耳其国王丘鲁·的斤那种"若天赐惠,是我之幸,如有我军,唤醒只有一死之我民。给与裸体之民以衣服,给贫困之民以富裕,使少数之民、繁殖增多",这种王者为民众着想的事。而只注意彻底的君主绝对权利的体制。

  第二次即位,对成吉思汗世家帝国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同出力建国,同甘共苦者,组织成千户制度。任命了千户官,论功行赏。

  论功行赏之后,完成并加强了亲卫制度。若指出其要点就是:

  1.任命了八十八个千户长。

  2.亲卫的数目增加到一万人。即宿卫一千人,箭筒士一千人,侍卫八千人。

  3.总管上述一切的是四个人,(宿老)、《元史》称作四怯薛长的被任命担任此项职务。对职掌亲卫制度、成吉思汗有敕语、详裁于《秘史》。

  入侵唐兀惕 --- 由于地理的关系,客烈部与乃蛮部很久以来,就同这个国家有来往。同时,这里也是邻居畏兀儿商人的好市场。通过他们,蒙古人对西夏的情况了如指掌。于是蒙古人就把喷发能量的出口,指向了这个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当作运动比赛前的准备动作。1205年进行第一次入侵。《元史》和拉施德所说的里吉里、斤鲁斯(阿撒斤鲁斯)这两个城市的正确位置不太明了,但是掠得了许多人民和骆驼等战利品而回师。

  第二次入侵是1207年从秋季到冬季。以兀剌孩城作为目标,第二年春季回师。第三次入侵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其一是说在1209年春(《元史》、多桑),其二是说在1210年:秋(《圣武亲征录》、拉施德)。其三是说在1211年(《大金国志》)有这样三种说法。

  从各种情况判断,1209年接近实际。入侵的目的头两回是掠夺兼作准备以后正式进攻。后一次进攻可以想象为给从1211年到1216年对金国共同作战迫使他们缔结军事协定。这个推断来自忽必烈就进攻日本,对高丽的李箴用说过的话:

  "早先,成吉思皇帝时代,合申(唐兀惕) 纳女求和时说:皇帝如果征伐女真(金)我将作你的右手。如果征讨回回(撒儿塔死勒)我将作你的左手……"

  根据朝鲜史料的这个记载,可能是正确的。

  不管哪种情况,第三次入侵遭到了西夏方面的激烈抵抗。他们从黑水域以北,兀刺孩以西进入河西,俘虏了西夏将军威明令公。国王李安全与其世子一同在兀剌孩城抗战。中兴府, (蒙古语叫阿里卡牙,即今宁夏)为水攻所苦。最后,力不能支,不得不纳公主察合投降。 根据蒙古史料,西夏国王是不儿罕 (佛的意思)。这时不儿罕说的话与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有关,《秘史》对筑城定居的唐死惕人的生态有所描述:

  成为您的右手,给您增添力量,……我们对成吉思汗的皇威惊恐不已。尔今您御驾亲征到来,我们敬畏皇威。我们唐兀惕人民想成为您的右手尽力吧。可是我们有定居的土地,建造的城池;想成为朋友,尽快出征,参加激烈的战斗吧,可是不能紧急动员,也不能立即赴战。若蒙您成吉思汗恩赏,我们唐兀惕人民愿意把在芨芨草丛里生长的众多骆驼敬献给您。把毛毡布匹敬献给您。把驯化好了的猎鹰,挑选好的敬献给您。献上收不胜收的众多骆驼。 虽然约定成为成吉思汗的右手、左手,但作为定居国家,不能有游牧民那样的机动性, 协助作战。因此愿献土产、骆驼、毛织物,狩猎用的鹰等这就出尔反尔,到时要按兵不动,对唐兀惕人狡猾的口吻,描写的生龙活现。

  这样,唐兀惕沉默了一时。给成吉思汗发起对金国的作战以充裕的时间。但是到1213年再次反叛。因此,1227年秋季进行了第四次进攻。但无论如何,这个国家的灭亡延迟了几年。奇怪的是这一年与成吉思汗的逝世正好是同年。

  蒙古民族远征欧洲,的确是中世纪震撼世界的大事件。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斡阔台(太宗)时代1240年到1241年拔都第一次侵入欧洲,旭烈兀征服西亚;1258--1259年诺该与阿里不哥第二次侵入欧洲;无论是哪一次其气势之雄伟,影响之巨大,写一部巨著都嫌不足。对远征的经过,作为史料不管详尽到什么程度,又正确到什么程度,无疑都需要。但是对我们来说,不管在什么场合,最重要的还是战争的原因及其结果。

  那么,到底为什么远征呢

  是因为杀人越货么?还是因为对方无理的破坏和平,而引起的正义战争呢?对求战者来说不论什么战争,都不说是非正义的。对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多数史学家认为:成吉思汗为与花剌子模沙之间建立和平通商关系,派遣了通商使节,但对方虐杀使节,复仇是原因。只有帝俄中将耶穆·伊。伊万宁认为成吉思汗是奸诈百出的人。这一行使节是间谍,而且预先知道他们的命运。他们的财物一被抢夺,生命一被虐杀,他们的亲友、官员忍不住愤怒,在开会时就赞成立即促成宣战决定。因此,一开始就向其西方大国花刺子模王以傲慢的态度锐"朕视卿为最爱之赤子。"现在我们不先考虑伊万宁的想法,但也不能完全无视它。对于战争,不能只考虑一个原因。对征服已经踏上了危险的衰退道路的花刺子模国的诱惑,和平贸易使节的被虐杀,不过是导火线。

  成吉思汗的容貌 --- 成吉思汗的容貌到底什么样?对他的少年时代曾说:"眼神如火,容颜生光,"是机敏俊俏的相貌。到晚年时也有几个记录。请看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元帝象册》的画像,是六十开外的模样。丰满的脸庞,富态的耳朵。慈祥而锐敏的眼睛。在安详的嘴边长着稀疏而白色的胡须。这就是把世界投入恐怖深渊的征服者的相貌。

  同时,这个相貌可以推定为六十岁左右。赵珙说:

  铁木真身材魁伟,前额头宽阔,长胡须,身体健壮,与众不同。

  伊斯兰史家,把成吉思汗来到呼罗珊市的时候,当作六十五岁的容貌。亲眼目睹者留下了如下记载:

  身材高大,顽强的体格。口须和颚须都是白色,象猫一样的眼睛。充满着精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朱加尼)

  这同现今还保留着的画像完全相同。

  教 养 --- 据传,他本身一生没学过文化。假如是这样,那就和莫卧儿王朝的名君阿库巴鲁是一样的。然而也有与此相反的记录。这就是忽必烈时代(1271年)实行的海青符上有"太祖皇帝御署"(亲笔签字)。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为提高成吉思汗的权威伪造的。但是不能不说他能够书写自己的名字。不管怎样,1204年,他在灭乃蛮部时俘虏塔塔通阿的一段故事是引人注目的。塔塔通阿精通本国的畏兀儿文字。成吉思汗就任用他创制了蒙古文字。使用印章。同时命太子,皇子学习畏兀儿文字国语。从此开始聘请有学问的畏兀儿人从事宫庭子弟的教育。此事见于《元史》列传。

  乃蛮部是土耳其血统的民族。受畏兀儿文明的影响,在全蒙古诸部里是最开化的部族。关于蒙古语文的起源问题,在蒙古语言史上是个难题。最初曾求助于乃蛮部语言的起源,但这个部是土耳其血统,不适合。其后才又改在蒙古系统的克烈部中寻找语源。不管哪一个正确,在这里不作为问题。以征服乃蛮部任用塔塔通阿为界限,蒙古民族从此开始以文字施行公事文牍。记住这一点就好。然而,应注意成吉思汗本身并没有学它。

  很早以来就有汉族政治流亡者来到漠北宫廷。汉字曾在公用文书中使用过。但其字画的复杂,汉语结构与蒙古语结构的差异悬殊。用它书写蒙古语,在表示意韵上很不完全等缺点,因而采用了畏兀儿字,通用了畏兀儿蒙古文字。连畏兀儿字都没有学的成吉思汗,那么可以说对汉字是全然无缘的。

  性 格 --- 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比称作英雄这种人的性格再复杂的了。如果只看他的一个侧面,可能是超人的、天才的。可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又可能是恶魔式的,甚至是疯狂的。曾经横跨欧亚,震撼中世纪世界的这个征服者的性格,从被征服者的眼光看是无限憎恨的。用诅咒的眼睛看他,连人类的慈悲心也没有的残忍的、血腥的恶魔。

  而从征服者的立场看来,则评价为真正的宽厚仁慈。勿庸赘言,在评价古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要置身于那个时代,如不置身于那个环境,犹如身临其境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排除自古以来就扣在他身上的的残忍、享乐主义的烙印,来考虑他。

  首先他是个享乐主义者么?试看拉施德所传的一书。有一天,他问孛儿出,人间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孛儿出回答道:在阳光明媚的春天,跨上骏马,手臂上跨着鹰去狩猎,看猎鹰把飞鸟擒来。接着成吉思汗又用同样的问题问及其他将士。他们的回答,或似孛儿出,或附合孛儿出。成古思汗昂然说道:

  我说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击败敌人。穷追到底,夺其财宝,看到他的亲人悲伤,听到他们的哭声,乘其马,夺其妻小带到后官。

  如果是这样,他就是没血没泪的男子汉。然而我们还可以试看他的遗训的记录;"美人和名马,谁都是喜爱的。然而只醉心于这些,那就要身败名裂。"

  在这里他指出了人间的弱点。教育人们有自制心的必要。诚然,他也爱酒、爱色、爱马,但是最喜爱的还是狩猎。然而他有严格的节度。

  斡耳朵制度 --- 自古以来,传说英雄好色。有人说他有五百人的妃妾。那不仅是蒙古女子,从各色各样的征服民--即有白皙明眸(白润的皮肤明亮的眼睛)的伊朗美女,也有同样肤色的朝鲜女人。据说有选拔"秀女"--奉献皇帝的惯例。然而这是不可信的。《元史》后妃表有三十九个人的名字。我们认为即使这样写也嫌言过其实。为了解实际情况有必要知道蒙古宫廷的斡耳朵制度。

  成吉思汗的主要皇后、妃子以四人为代表。就是流传的四大斡耳朵。她们各自作为行官的主人。其下有随同伴住的皇后、妃子。

  大皇后是翁吉剌惕氏族的孛儿帖。她是大斡耳朵的主人。在这里的有六个皇后、一个妃子。位于客鲁涟河河中岛上。

  第二斡耳朵--忽兰是主人。其下有三个皇后,四个妃子一起生活。在撒阿里草原的喀罗台敖茂湖附近。

  第三斡耳朵--也逐是主人。其下有六个皇后,三个妃子,在王罕的旧营地土拉河上游,黑林(在今日土拉河南、汗山)。

  第四斡耳朵--以也速干为主人的斡耳朵,也就是长春真人所见的乃蛮国斡耳朵。在塔阳汗的旧营地。俄罗斯学者孛塔宁说在色楞格河上的依德尔河畔,大约在现在的杰纳·杂斯克。

  这些斡耳朵一直延续到以后。他在大本营时,就由这些艳丽的妇女陪伴。出征时,按蒙古自古以来的习惯,由一位皇妃或两人以上陪伴。赵珙有亲眼目睹的记录。

  "北使(指宋的使者)入于彼,国王者相见,即命之以酒。同彼妻赖蛮公主及诸侍姬称夫人者,皆共坐。凡诸宴饮无不同席。所谓诸姬皆灿白、美色。四人乃金虏贵嫔之类,四人乃鞑人。内四夫人者甚姝丽,最有宠,皆胡服胡帽而已。"(赵珙《蒙鞑备录》第十三页)

  同上书还说: "国王出师,办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曲拍为节甚低。其舞甚异。"

  酒与色 --- 从现在习惯于一夫一妻制的人看来,也许认为好色多淫。成吉思汗是武将,特别是作为奔放、朴素的草原人,决不是多淫的。不能不考虑当时作为武将的首领,把女人当作"物"类赐给部下有功之臣的情况很多。

  他在任何时候也没有忘记自制,倘若不是这样,正如符拉基米尔索夫所指出的决不会保持六十岁以上的长寿,也不可能直到死去以前不久还乐于狩猎。

  从他留下的遗训中,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他是荒淫的。

  "若想治身,必先修心。责人之前,必先责己。"关于喝酒,也有同样的言论,作为他的律令:"若不能禁止饮酒的话,一个月里喝三次为宜。三次以上是违犯。两三次为好,喝一次最好。逐渐规戒。但是会有完全不喝的人。"

  同时对于酒害举例不少,说: "帝王,武将饮酒过度,有损健康,败坏事业。连统帅部下也成为不可能。"

  成吉思汗这样告诫了人们。

  关于他和酒有一段奇闻。在阴山附近(今内蒙古)居住着汪古惕部的阿剌忽出的斤弗里。乃蛮部的塔惕罕派遣使者来此商讨共同打击朔方(蒙古)。他拒绝此请。反而带了樽酒来到成吉思汗处,告知乃蛮部的图谋。这时朔方无酒。太祖喝三杯而止说:"此物少喝则兴奋,多喝则乱性。"当时漠北无酒,--不是马奶酒,说不知用谷物酿的酒,与事实不符。游牧民从汉代开始就知道这种酒,但不常用。在此只喝三杯而止,说"多喝则乱性"是他善于自制,他什么事都不过度。这是说明他性格的一证。

  残忍性 --- 曾经屡次说到他的残忍性。果真象《秘史》所传的那样,从少年时代,因争夺猎物而射杀异母兄弟别克帖儿开始,到西征的一路上,敢叫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的惨状就是证据么?

  然而,所谓战争是处于异常环境下的非人道行为。今昔都无变化。谁能非难中世纪无智的游牧民的行为是残暴的呢。何况成吉思汗是首先劝降,只是对那些始终顽抗到底者才加以歼灭。(少数例外是在阿富汗的帕米扬进攻受挫,察合台之子他的爱孙中流箭而死,他出于仇恨,杀其民、毁其城,化为无人区,因而被称作"可诅咒的城市")。

  假如在都市受到抵抗,必定杀罚,是蒙古自古以来的惯例(《元史》耶律楚材传)。他只不过沿袭了这个习惯而已。事实上,在没有武力抗争的场合都是饶命的。

  畏兀儿人朵本随从他进攻燕京之际,在其部下的军士中,有随意杀人的。因此朵本告诫他们:"国以民为本,杀了人即使夺了地与国何益。况且杀害无罪者也就促使敌人增强其抵抗的决心。这不是可汗的本意。"听了这话成吉思汗大为喜悦。如果成吉思汗是嗜血成性的魔王,朵本的话能不成问题么?

  他在激动的时候也善于自我克制。若是举例岂止二、三事?他叔父答阿里台以宿敌王罕为友,抵抗成吉思汗的时候,他想把他处死。但是近臣孛儿出说:这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属,若是把叔父杀了"如同灭了自家的炉火。等于灭了自己的家"。他倾听了这个谏有,宽恕了答阿里台。

  还有巴鲁特里多引用的朱加尼所传一例。

  有一天,回教法官瓦黑多·阿兹·丁·布山吉惕与成吉思汗谈论伊斯兰问题。碰巧谈及花剌子模沙杀害成吉思汗的通商使节的非行。成吉思汗对此进行了报复。同时对自己的荣誉和流传后世的显赫功绩讯问法官的看法。瓦黑多·阿兹·丁·布山吉惕法官说,假如你保障我的生命,我就回答。成吉思汗保障其安全。法官就回答说,没有一个人把蒙古皇帝的名字挂在嘴上。这是因为皇帝的将士杀害万民。成吉思汗听了这话把手里的弓箭插在大地上,怒气冲天地站起身来走了。法官以为这一下可能要被处刑。然而他回头向法官说,假如给摩诃未(即花剌子模沙)以保护,那将遭蹂躏。但是异国的民众和异国的国王将永远记着我的名字吧!

  嫉妒和猜疑 --- 有人说成吉思汗是嫉妒的人。当他征伐篾儿乞惕部的时候,将兀洼斯氏的答亦儿兀孙领首自己的姑娘忽兰想献给成吉思汗。走到途中被两军所挟阻。巴阿林氏族的纳牙说,在这个混乱中送女儿前去,答办儿兀孙可能被杀害,姑娘也会被士兵奸污。于是等待了三天三夜,三个人一起到达可汗的所在地。护送三天三夜的是青年。被护送的是美丽的姑娘。在这期间说不定发生了不正常的关系。成吉思汗胡乱猜疑纳牙一定沾污了忽兰,说要处罚。这时忽兰说"如果可汗允许,请检验受上天之命由父母所生的身体。那样就会明白我保持着洁白的贞操。"成吉思汗当天检验结果,她果真没被沾污。于是她成了第二斡耳朵的皇后,备受宠爱。成吉思汗对纳牙说:"你是说真话的人。从此,朕将委大任与你",给了他恩赏。

  同类事例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塔塔儿部出身的两个皇后,也遂与也遂干姊妹、有一天,坐饮对话的时候也遂发出了叹息。见此情景成吉思汗产生了怀疑,环视周围看见离蒙古包不远的地方有个青年,汗问:你是干什么的。青年说:

  我是塔塔儿部也克·扯连的女儿也遂的前夫。在当敌人俘虏的时候,我害怕得逃跑了。现在局势已经稳定,以为我混杂在这当中不会被人注意,想看她一眼就来了。

  一听这个答话,知道他是敌人塔塔儿部的男子,把他立即斩首了。

  从这里可见他对女性的嫉妒猜疑的感情异常强烈。

  这种感情,是他对视为已有的一切,显示他有强烈的占有欲。为此也许会问为什么在一种场合下就自我克制,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行。这就是在纯朴的人间--草原人世间可以看得出来的共同的弱点。

  他有堪称征服者的小心谨慎的一面。格言(必力格)里就有:"欲成事,必谨慎。"(拉施德)当追击忽出鲁克的哲别传来获胜的捷报时,他特意派遣使者告诫哲别:"决不可因胜而骄。王罕、塔阳罕、忽出鲁克等皆因骄而亡。"

  还有,察合台赴任镇守西域时,他命孛儿出给予教育,孛儿出说:"人经过艰险才能获得良好的土地。决不能安闲自在逍遥渡日。"成吉思汗听了这话说:"你说的同我想的完全一致。"

  草原人的性格 --- 那么,我们对成吉思汗这个人给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他的一生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草原人。既不为绚丽的中国文明所诱惑,也不屈从于畏兀儿文明。更不醉心于西方伊斯兰文明。终生没学外国语。按生来的原样始终信仰撒满。经常敬畏上天,这样他作为草原人属于何种类型呢?说起来蒙古人是"其俗淳朴而专心。因此不自食其言。其法,谎言者死。故莫敢诈伪。"(彭大雅:《黑鞑事略》第十页有所记录)甚至敌视和憎恨蒙古人的小亚细亚史家,也能数落出蒙古人的若干美德。

  "他们憎恨盗窃,盗窃者杀。决不容赦。(吉拉考斯)虽然无神也无法律,但他们自动尊从自然法,他们对所有污浊的罪恶,不道德的行为是憎恨的。盗窃,撒谎被视为极端可耻的行为。""对主人是忠实顺从的,也是诚实、公正的",敖鲁别里安这样称赞他们。拉施德怀疑这是宫庭史家的言词。然而,蒙古人憎恨盗窃,讨厌欺诈,忠顺于主君,是游牧民共同的性格。尊敬上天,款待客人与生活光明磊落都是成吉思汗所具备的。

  象定居社会那样:礼仪三千式的形式主义,在草原是见不到的。在他们西征以前,迎接宋国的将军赵珙的情景就可见一斑。有一天,成吉思汗遣使对赵珙说:"今天打马球怎么不见来?"赵答:"因无陛下召唤所以未来。"成吉思汗说:"既然来到我国,那就如同家人。在宴会、打马球、狩猎的时候请不客气的一同游乐好了。何必每次都特意派人请呢?"

  成吉思汗说着大笑起来,罚了赵珙六杯酒,见他大醉而止。

  朴素的草原人 --- 宋使离开漠北之际,成吉思汗告知迎接使说:"在良好的城市要让多停留五、六天。有了美酒,要让痛饮。有了美味的菜肴要尽情招待。让内行的乐队,好生吹奏款待。"其朴实的程度只有生活在草原的人们才能见到。

  "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是可耻的"。

  这话是训诫撒满阔阔出的父亲时说的。他是严格遵守誓言约束的意志坚强的人。

  作为君主的铁木真,脱下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人。把自己的乘马赠送别人等等,未必只是他个人的美德。这种大方的气派或多或少是蒙古人共有的特征。

  他对背叛君主的人的态度是,赞赏纳牙拒绝追捕他的主人塔鲁忽太、乞里脱黑,并且让他逃跑。反之札木合的五个家臣抓住札木合送到他跟前的时候,成吉思汗说:"不能容忍对正当的君主下毒手的人。这种人不能做任何人的朋友。对正当的君主下手的人及其子孙都要斩罚。"为此而愤怒等事例,不仅出于封建军事国家铁的守则的必要,而且来自草原人忠顺于主人的性格。

  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记载着自己观察的结果。

  "其人英勇果断,有度量,善于容众,敬天地,重信义。"

  没有度量,不守信义,只靠力量,不可能创立那样伟大的军事国家。当成吉思汗把妹妹帖木仑嫁给孛托的时候,问及需要奉献多少家畜的事。那时也普干说有马三十匹,把一半作聘礼是十五匹时,成吉思汗生气地说。"结婚的时候把财产挂在嘴上,那不是和商人一样么?古人说:作到同心同德实在难,我希望的是'同心'不是财产。"毫无虚伪的掩饰,注重人生义气。是大多数草原人的心情。

  从流亡政治家、学者所受的影响

  造成成吉思汗的品质和操行的事物中不能漏掉很早以来就到漠北宫庭的文化国的流亡政治家、学者的影响。事实上从他直到太宗[斡阔台]时代都有许多汉人、契丹人、畏兀儿人来到朔北。活跃在这个游牧国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当时就有记载:

  近年以来,有女真叛逃之臣,或近二年来金国叛逃、降附之臣,因无容身之地,来请他(成吉思汗)任用。他就用他们持以文书,与金国反而用汉字来往。

  到了太宗朝代更有具体记录:称宰相的有按只得(黑鞑人)、移剌楚材(契丹人)、粘合重山(女真人)、镇海(一般都说是畏兀儿人),楚材更称汉式中书侍郎,重山称将军,前三者掌管对汉人的政务,镇海掌管对回回关系的事务,(黑鞑事略)。天生就聪明的成吉思汗,从这些畏兀儿人、汉人、契丹人等,吸取了未知世界的知识,而达到顶点的是耶律楚材。有这样一批金国的亡臣分析判断汉人的政治道德原理,为成吉思汗服务。下边再举几个楚材以外的好例证。

  如上所引粘合重山,是女真贵族出身。他知道金国要灭亡,逃到漠北为成吉思汗作事,"天子是以天下之忧而忧者。不知天下之忧而能治天下者无。忘天下之忧,而能治天下者也无。酗酒作乐者乃忘天下之忧之谬方也。"他用这些话进谏:制止胡乱举办酒宴。成吉思汗倾耳细听,采纳了谏言。

  同时耶律阿海说:"好生(怜悯生物)是圣人的大德,天下创业之始,愿制止杀掠,应天之真心。"帝闻此言喜纳之。这只不过数例而已。

  他对文武百官有训言。很早以来流传于蒙古的一节,其比喻之巧妙,及惯彻始终的情节,很象出身于草原的君主,引证如下:

  闲暇的时间,要象牛犊。嬉戏的时候要象婴儿,马驹!

  拚杀冲锋的时候,要象角鹰一样突进!

  攻击敌人的时候,要象雄鹰一样!

  高兴的时候要象三岁牛犊一般欢快!

  同敌人对阵的时候要象黄雀一样节节跃进,

  饥饿的老虎一样,愤怒的鹫鸟一样!

  在明亮的白昼要象雄狼一样深沉细心!

  在黑暗的夜里,要象乌鸦一样,有坚强的忍耐力!

  时间、地点的处置,态度的表现,象是后世的作者挥笔而成,但对表现成吉思汗的性格,还是无误的吧,假如与符拉基米尔索夫在一起,用一句话评价他的为人,也许可以说是草原所生的"天才的草原人"吧。

  蒙古族的起源 --- 兴起前的蒙古高原各族

  蒙古族形成以前,大漠南北地区先后出现过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一达怛等北方民族。他们的活动对蒙古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匈奴 ---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兴起于漠南黄河河套及阴山(今内蒙古阴山)一带,与当时的赵、秦、燕三国为邻。匈奴骑兵经常骚扰三国边境。秦始皇时将匈奴击退至漠北。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贵族冒顿自立为匈奴单于以后,国势日盛,击败了周邻一些部族,建立了我我国历史上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兴起于漠南黄河河套及阴山(今内蒙古阴山)一带,与当时的赵、秦、燕三国为邻。匈奴骑兵经常骚扰三国边境。秦始皇时将匈奴击退至漠北。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贵族冒顿自立为匈奴单于以后,国势日盛,击败了周邻一些部族,建立了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政权,统治区域东到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潮,南达长城。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入侵汉朝边境,汉朝不能击败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战败,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后来,匈奴仍不断侵犯汉朝边境。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7年)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将匈奴击败,匈奴国力大为削弱。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五单于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混乱局面,广大匈奴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争战的结果,郅支单于战胜了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遂南下投降汉朝,接受汉朝的封号,开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新时期。

  由于郅支单于西迁至今伊犁河一带,呼韩邪单于又率部众回归漠北。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南下朝见汉朝皇帝,汉元帝根据他的请求,将宫女王嫱(字昭君)嫁给他为妻,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进一步促进了汉匈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和平友好关系。

  东汉初期,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继续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逐渐进入内地,与汉族融合。汉朝与南匈奴联合,先后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出击,北匈奴势力日益衰败,有一部分投归南匈奴,有一部分迁到西方,残留在漠北的十余万户后来与鲜卑融合。从此,活动在大漠南北约三百年的匈奴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匈奴是蒙古地区第一个见于史乘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它的某些制度和习俗在蒙古高原各民族中世代流传。左右翼和十进制的军事行政划分对后来的突厥、柔然、蒙古等民族都有影响。

  乌桓 --- 乌桓是东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老哈河流域。匈奴强盛时期,乌桓人遭受匈奴的压迫和掠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将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使乌桓人从匈奴的压迫下解脱出来。汉武帝把乌桓迁徒到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乌桓各部。

  乌桓降附于汉,经常在汉朝的统领下共同攻击匈奴。同时,乌桓又时而"与匈奴连兵为寇",在汉朝的边境地区攻杀和掳掠。

  东汉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市西北)仍置护乌桓校尉,代表汉朝政府管理乌桓各部。同时,东汉王朝用乌桓骑兵征讨匈奴、鲜卑,甚至用乌桓打乌桓人,用乌桓骑兵镇压起义农民。

  公元二世纪末期,中原地区爆发黄巾大起义,乌桓统治者蹋顿在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统一乌桓各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很快又为鲜卑人所征服。

  柔然 --- 约在公元四世纪末叶,柔然兴起在大漠南北。它初居于乌兰察布高原,后进入漠北。柔然的统治核心是东胡苗裔郁久闾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语族各部。

  柔然在首领社仑时,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公元402年(北魏天兴五年),社仑自称为丘豆伐可汗。柔然政权强盛时,疆域东接高句丽,西至天山,北达今贝加尔湖,南临阴山一带。柔然汗国与北魏王朝长期攻战,柔然势力被削弱。公元410年(北魏永兴二年)社仑为北魏所败。

  公元五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连续发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余万户西迁,脱离柔然贵族的统治,对柔然政权的影响很大。此后柔然与敕勒展开了三十多年的拉锯战争。到公元六世纪初,役属于柔然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反抗柔然贵族的统治。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柔然首领阿那瑰为突厥所败,柔然汗国亡。

  柔然的语言是东胡后裔诸语言的一种方言,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语世界中逐渐被同化。

  回鹘 --- 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后来的回鹘各可汗,大多出自这个氏族。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

  隋唐时期,回鹘受突厥政权统治。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回鹘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终于摆脱突厥的统治,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徒。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韦一达怛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一达怛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一达怛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室韦-达怛 --- 室韦-达怛人的居地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六世纪时,室韦一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所立的《阙特勤碑》中的"三十姓达怛",大概指的就是室韦一达怛人的主要部落。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一达怛人。

  室韦一达怛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游牧经济和狩猎。靠近森林的部落,多是"射猎为务,食肉衣皮",他们"冬则入山,居土穴中",有些人居住在用桦树皮盖的棚屋里。呼伦湖周围是广阔的天然牧场,居住在这里的室韦一达怛部落,盛产良马,可见他们已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室韦一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这种语言和方言,应当叫作原蒙古语。《元朝秘史》中保留的一些原蒙古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可以证明,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无力"的意思。它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纳·昆"--"险峻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东胡 --- 战国时期,在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就是东胡。东胡经常对邻国进行战争。在燕昭王时(公元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以防东胡。

  东胡与赵国也发生过战争,曾被赵国战败。东胡势力强大以后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势力达到赵国的东边。公元前273年(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国出兵打败东胡,夺回东胡强占的代郡地方。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

  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势力大衰。

  鲜卑 --- 鲜卑与乌桓一样,都是东胡的后裔,居地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汉时,鲜卑受匈奴的役属。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东汉王朝采取联合鲜卑、孤立打击北匈奴的政策。从汉光武帝末年到汉明帝、汉章帝三、四十年间,鲜卑一直归附汉朝。公元85年(汉章帝元和二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发起进攻,鲜卑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公元87年(汉章帝章和元年),鲜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败北匈奴,占据漠北地区。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建立牙帐,组成了"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的部落大联盟,分东、中、西三大部,有十二大人,势力盛极一时。公元181年(汉光和四年)擅石槐死后,轲比能兴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统一鲜卑。到公元三世纪中叶,鲜卑分裂为许多部落,其中强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和宇文部。拓跋鲜卑的祖居地在今呼伦贝尔高原。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旗嘎仙洞发现的石室,就是拓跋鲜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鲜卑贵族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好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东胡的语言是古老的阿尔泰语系语言,鲜卑语属东胡后裔诸语言,这些语言与蒙古语有共同的祖源。

  突厥 --- 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初游牧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族攻占了高昌,突厥人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灭柔然,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木杆可汗时(公元553-572年),突厥势力更加强盛,辖境东自辽水,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北抵贝加尔湖。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随后东突厥向隋请和,585年(文帝开皇五年),沙钵略可汗率领部众,驻牧在漠南一带。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的统治下,势力又强大起来,曾率领十万骑兵围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公元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役属于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权。630年(贞观四年),唐朝联合薛延陀,向突厥大举进攻,东突厥政权亡。

  682年(高宗永淳元年),南迁至漠南的东突厥族骨咄禄叛唐,重新建立了一个突厥政权(通称"后突厥")。后突厥在漠北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建立牙帐,在漠南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设南牙帐,派官驻守。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回纥首领率部众灭后突厥。

  土门弟室点密在公元562年自立为可汗,号称"十姓部落",在今新疆一带建立西突厥政权。隋末唐初,西突厥政权控制了中亚及我国西域广大地区。公元640-648年间,唐朝在对突厥的战争中,先后占领了天山以北地区,并在西域设置了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等军事据点。公元651年(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叛唐,并攻掠西域各地。唐朝遂于651-657年屡次发兵平乱,终于657年(高宗显庆二年)击灭西突厥政权。

  契丹 --- 契丹族很早就居住在潢河(西拉木伦河)、土河(老哈河)流域。他们的子孙组成八个部落。

  北魏时,契丹各部落已开始对外掳掠,并以马匹、皮毛与北魏交换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开始组成部落联盟。联盟长由大贺氏选充,有胜兵四万。唐朝在契丹住地设松漠都督府,加号大贺氏联盟长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时,突厥逐渐衰落,契丹再度附唐。

  契丹贵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联盟,划分为乙室、迭刺两个大部,自遥辇氏贵族中推选联盟长,号称可汗。涅里任军事首长,称夷离堇。这时,契丹处在回鹘汗国的统治之下,长达一百多年。

  遥辇氏鲜质可汗时,契丹不断向外扩张,掳掠邻近部族和汉人地区的居民。痕德堇可汗时,迭刺部贵族耶律阿保机当选为联盟的夷离堇,多次带兵攻掠唐朝州郡,俘获牲口。906年(唐天佑三年),耶律阿保机充任联盟长可汗。此后,他又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反抗,在916年,建元神册,建立了契丹国家。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自916年契丹建国至1125年为女真所灭,统称为辽朝。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史称西辽,又称哈刺契丹(黑契丹)。

  契丹的语言是东胡后裔的语言,它和蒙古语亲属关系密切。辽代陵墓和墓葬壁画中契丹人的身材和脸型,酷似今天内蒙古东部区蒙古族。中间剃光,留下边沿头发的髡发发式,体现了东胡后裔诸族的特征,这种髡发发式在乌桓人、鲜卑人中也很盛行。契丹人后来大部分同化于汉人,一部分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铁木真建汗斡耳朵 --- 1162年,铁木真诞生在蒙古高原上的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畔。当时,他的父亲也速该刚好俘获了塔塔儿首领铁木真,便用俘虏的名字为自己的儿子命名,以纪念胜利。

  乞颜孛儿斤氏铁木真出身于蒙古贵族世家。五世、四世叔祖曾为辽属部官令稳、详稳,曾祖合不勒汗及其弟咸补海汗、伯祖父忽图刺汗都做过蒙古部主。父也速该,有巴阿秃儿的称号,是一个有实力的贵族。

  1170年,也速该带着九岁的铁木真到弘吉刺部求婚。弘吉刺贵族特薛禅把女儿孛儿帖许给了铁木真。当也速该返回时,在途中被塔塔儿部人用毒酒害死。 也速该被害后,铁木真一家陷入团境.他的母亲月伦带着几个孩子和少数部众靠采集野果、打土拔鼠和钓鱼度日,家里的财产只有九匹马。原来与乞颜部结盟的泰赤乌部贵族带领部众离去,一些乞颜氏贵族也投附了泰赤乌部。

  铁木真逐渐成长起来,善于射猎,勇于争斗。泰赤乌贵族害怕铁木真家族势力复振。派兵袭击了月伦的住地,抓走了铁木真。铁木真得到泰赤乌属民锁儿罕失刺的营救,才逃出敌营。

  要抵抗泰赤乌贵族的压迫,铁木真必须寻求一个强大势力的庇护。于是,铁木真投靠和臣属于克烈部主脱里汗,并和脱里汗结成义父子的关系。从此,铁木真在脱里汗的帮助下重振家业,部众也多了起来。

  不久,三姓蔑儿乞人袭击铁木真住地,抢走他的妻子孛儿贴和家人。铁木真到克烈部去求援,脱里汗立即答应出兵援助。铁木真又约定他幼年的安答--札答阑部札木合协同作战。脱里汗札木合和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会师,分路出击,大败蔑儿乞人。夺回了孛儿帖和被掠家人,蔑儿乞部长败逃。

  这次战斗之后,铁木真获得了大批的属民和牲畜,壮大了自已的力量。他再一次与札木合结拜为安答。后来,两人产生不和铁木真率领原属乞颜部的一些部民离开了札木合。铁木真摆脱札木合的控制,继续招徕人马,实力渐渐增强。

  约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乞颜氏贵族推举铁木真为汗,铁木真随即以自己的那可儿来扩充和强化在他周围担任宿卫的"怯薛"组织,按着作战和生产的需要,设置了许多专门的职务。有带弓筋的箭筒士(豁儿赤),带刀的云都赤,负责军情侦察的远箭士、近箭士,管理饮膳的博儿赤,专管驭马的阿黑塔赤等专职人员。最早投附铁木真做那可儿的博尔术和者勒蔑,被任命为众人之长。铁水真经过艰苦顽强的斗争,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斡耳朵。

  元王朝的建立 --- 1260年三月,忽必烈受到东道诸王塔察儿、西道诸王合丹等的拥立,在开平召集忽里台,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同时任用汉族士人建立了中书省、十路宣抚司等政务行政机构,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召开忽里台,称汗,据有漠北地区。驻军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帅浑都海、陕西的刘太平,以及四川蒙古军的一些将领,拥护阿里不哥为汗,企图以秦蜀之地响应。

  忽必烈遣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杀刘太平和四川军中依附阿里不哥的将领。不久,诸王合丹、汪良臣等合军,击败浑都海和逾漠南下应援的阿蓝答儿,完全控制了关陇川蜀地区。

  七月,忽必烈亲率大军去和林征阿里不哥。九月,阿里不哥败逃,追至吉利吉思。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统领一军留驻和林,以待阿里不哥。

  1261年秋,阿里不哥率军袭击移相哥军,乘胜南下。忽必烈急忙率领张柔等七处汉军,并令董文炳率射手千人,塔察儿率军士万人从征。十一月,忽必烈军与阿里不哥战于昔木土脑儿(今蒙古苏赫巴托省南部)。诸王合丹等为右军;诸王塔察儿等将左军;诸王哈必赤将中军,合势进攻。塔察儿与合必赤分兵奋战,大破阿里不哥的斡亦剌军。阿里不哥后军阿速台复至,再战,两军各有伤亡。阿里不哥北撤,忽必烈也还军。

  因忽必烈切断了汉地对漠北的物资供应,阿里不哥陷于窘境,便派阿鲁忽(察合台孙)前往主持察合台汗国政务。但阿鲁忽取得汗位后,拒绝向阿里不哥提供物资,并扣留其使者,于是阿里不哥举兵而击阿鲁忽,进驻阿力麻里,阿鲁忽西走撒马尔罕。

  1264年(至元元年),阿里不哥众叛亲离,走投无路,向忽必烈投降。

  中原汉地成为忽必烈政权的重心,他依靠汉族士大夫,推行"汉法",改革蒙古统治者对汉地的统治方式。1262年,山东行省大都督李檀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战之机,结宋为外援,占据济南,并企图策动华北各地诸侯响应。忽必烈调集重兵围攻济南,七月城破,李檀被杀。忽必烈因势利导,罢世侯,置牧守,分民、兵之治,废州郡官世袭,行迁转法。专制一方的世侯势力受到限制和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1271年(至元八年)十一月,忽必烈诏告天下,正式建国号为"大元"。1272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宣布大都为元朝的都城。

  元朝的灭亡 ---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财政破产,军备废弛。蒙古贵族伯颜独秉国政,任中书右丞相,被封为秦王,总领蒙古、钦察、斡罗思诸卫军都指挥使。任命的官员多向伯颜行贿,台宪官也都议价得官。伯颜一次所受赐田多达五千顷。大批蒙古贵族、官僚通过受赐、占夺等方式转化为大土地所有者。汉族地主也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破产流亡。

  在元朝历代宰相中,伯颜权势之显赫,是少有的。他排斥蒙古诸王,仇视汉人,扬言要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他还下令废止科举,禁止汉人、南人学蒙古、色目文字。

  1340年(后至元六年)二月,伯颜侄脱脱得到惠宗支持,乘伯颜出外行猎,将他贬黜。惠宗起用脱脱当政。次年,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恢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较为稳定。到脱脱第二次出任中书右丞相时,国库空虚,灾荒频仍。为解救危机,他变更钞法,拯救河患,但这些都未能缓和已全面激化的社会矛盾。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终于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规模大,时间久,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了元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终于在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推翻了元王朝

  1368年,元惠宗妥欢贴睦尔退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蒙古贵族在退回北方草原后继续保持着政权,这个政权史称"北元"。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最后统一于清王朝。

  南北对峙的开始 --- 统治全国的元朝灭亡之后,蒙古贵族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明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蒙古采取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贵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枝: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方面。北元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余万众据守辽东。元梁王管辖之下的云南还有十余万军队,策应北元皇帝的军事行动。此外,北元与东面的高丽、西面的畏冗儿地区仍旧保持着政治经济的联系。

  1368年冬,惠宗命扩廓帖木儿从山西出兵夺回大都,军行途中,明将徐达乘虚袭击他的后方太原。扩廓帖木儿回师救援,正中计谋,被明军袭破大营。折兵四万,仅率十八骑逃入甘肃。山西被明朝占据。

  1369年春夏,北元远相也速几次进攻通州(今北京通县),都被明军击退。明军乘势北进。惠宗从上都退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岸),宗王庆生、平章鼎住被明军追及擒杀,一万将士被俘。上都陷落。

  1370年四月,驻守在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县北)的扩廓帖木儿与徐达率领的明军激战。扩廓帖木儿大败,仅与妻子和少数随从北渡黄河,跑到漠北和林,八万六千多官兵全部被俘仅与妻、子和少数随从北渡黄河,跑到漠北和林。陕西、甘肃也被明朝占据。

  是月,惠宗死于应昌。五月,明军围应昌城,一日而下,惠宗之孙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解往京师。惠宗之子爱酞识理达腊率数十骑逃往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

  这一年,爱酞识理达腊即皇帝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137I一1378),后诺昭宗。

  北元节节败退,明朝打算乘胜彻底打垮它的势力,以绝后患。1372年,明军十五万分东西中三路进攻北元。东路军一直进至胪朐 河(今克鲁伦河)、土刺河、阿鲁浑河(今鄂尔浑河)和称海(今蒙古西北哈腊乌斯湖南),打败了所遇到的北元军队,但因征程辽远,常乏水草,又遭到北元军顽强的抵抗,自身的损失也很严重。西路军在甘肃永昌、扫林山〔在肃北〕等地击败数枝北元军,并进至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降其守军,再入瓜州(今甘肃安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中路军由徐达统率,在土刺河打败扩廓帖木儿的军队,随后扩廓贴木儿与北元将领贺宗哲合军,向徐达的主力发起进攻,将徐打败,明军死亡万余人,中路军的另一枝军队也被打败。总的看来,这一次明朝对北元的战争,以失利告终。明朝在短时期内再不敢深入北方草原作战,北元则争取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据式的冲突,其中以北元方面的失败居多。1375年〔宣光五年,洪武八年〕,北元皇帝倚为股肱的扩廓帖木儿死于漠北,使北元军队失去了一位能征惯战的骁将。这一年纳哈出进攻明朝辽东州城,屡被击败。l380年.北元国公脱火赤等经常进扰明边,在亦集乃遭征讨被俘。次年,北元平章乃儿不花在边境地区被徐达击败。

  1381年,据守云南的元军遭明朝大军的征讨。白石江(今云南曲靖县东北)一战,元军十余万溃败,被俘二万。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见大势已去,带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杀。与漠北蒙古贵族逐相呼应的这支力量被消灭了。明朝在不惜劳师费财屡征北元的同时,对主动投降和战争中被俘的大批北元贵族、官吏和军民,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并予安置。明朝希望借此招引更多的北元人马。明初几十年问,确实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从北方跑到内地,成为明朝的臣民。当然,明朝的最终目的是招降北元皇帝。朱元漳曾封昭宗爱献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刺为崇礼侯,不久将他送还漠北,并几次遣使给爱酞识理达腊送信,劝他及早归降。但是明朝皇帝从来没有得到北元皇帝的回音。

  清朝统治下的蒙古

  明代,女真族在东北地区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对蒙古各部采用武力征服和政治招抚等手段,臣服内外蒙,征服卫拉特,在蒙古地区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新秩序。

  后金国是清朝的前身,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清代蒙古史(古代部分)可分如下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606年--1635年,这一时期大约30年。蒙古部始称努尔哈赤为汗,后金国建立,科尔沁等部归附后金。

  第二时期:1636年--1757年,这一时期约120年。蒙古各部逐步归附清廷,从战乱逐渐走向安定,使经济逐步恢复,并且有了发展。

  第三时期:1758年--1840年,这一时期约80年。蒙古社会较为安定,多种经济逐步形成,同时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加强和巩固。

  第二和第三两个时期,是清代蒙古史的重点;就其地域而言主要是内蒙古、外蒙古和新疆、青海等地区的蒙古各部落所居地区。

  近现代蒙古

  辛亥革命前夕蒙古族同盟会成员及其活动 --- 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进入高潮。它对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革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前夕,山西革命党人来内蒙古西部从事革命活动,除吸引汉族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同盟会外,还吸收了蒙古族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同盟会。1905年底,同盟会山西主盟负责人谷思慎从日本回省,以武宁中学作为革命策源地,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这时,山西大学中斋留学日本的学生刘懋赏、徐子澄、孟元文等也回到太原,带来《民报》、《猛回头》、《革命军》和《大义录》等进步书刊,在各地秘密传播。而首先来到内蒙古西部进行革命活动的革命党人,有同盟会员王建屏(伪装算卦先生),来土默特一带进行地下工作,发展会员。最先有蒙古族青年云亨(字嘉惠,土默特旗水涧沟门世北小沙尔沁村人,1884年生,少年家贫,在村塾读书,后在包头读书8年;1902年入归绥中学堂学习,1905年毕业后,在包头与巴文峒交往密切,专览革命书报;1910年9月考入北京殖民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即参加了起义)加入了同盟会。"他的会员证是用白市布裱糊的,封面印有三十四号字样"(经革陈《我所了解的云亨先生辛亥革命事略》,《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7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不久,经过云亨的介绍,经权(蒙古族,字子衡,土默特美岱召村人,幼读汉书多,汉文根基深,当过塾师;曾任萨拉齐厅咨议员)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他们就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他们最初宣传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同盟会发下来的《十二糊涂歌》,反对缠足,反对留辫子等。"期间,还有蒙古族知识青年安祥、巴文峒等也加入了同盟会。其中,蒙古族同盟会会员巴文峒(巴文峒,字焕章,土默特旗人,后迁包头居住,1905年仲考附生,曾任包头第一届咨议局议员。家里好藏书,经常把当时流传的"康有为、梁启超著作及同盟会印行的秘密刊物"介绍给云亨、经权等人习读。由此使这些蒙古族知识青年认识到清廷的腐败无能,树立起倾覆清朝统治者的抱负和理想。

  辛亥革命前夕,内蒙古东部的蒙古族青年学生到全国各大城市和留学东洋日本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熏陶下,也逐渐倾向革命,走上民族觉醒的道路。

  早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廷实施新政期间,首先在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先后创立崇正、守正、毓正学堂。由于该旗"逼近热河文化较优"之地,还有很多蒙古族学生考入承德府之"蒙汉文师范学堂"。1902年,热河、察哈尔都统、绥远城将军会商奏请设立"蒙汉文师范学堂"于承德府,考选诸蒙旗共200人,学习速成二年毕业后,分配内蒙五十一旗任教,每旗可得4人,俟后"按年续招,以为推广"。因此,在喀喇沁右旗人才辈出,不仅为东部各旗培养了教育师资,而且也为本旗后来遴派留学日本和到北京、天津、保定、上海等地上学创造了有利条件。至辛亥革命前夕,"今蒙旗延聘塾师多喀喇沁旗人"(《科尔沁调查意见书》第9页)。喀喇沁右旗是内蒙古蒙旗兴办西校较早的地区之一。后来,"喀喇沁中左两旗,土默特左右两旗和宾图等旗,绥远土默特旗,都打破了不准读汉文的禁令,在私塾中读书的蒙古子弟也产生了不少的革命志士"(吴恩和《辛亥革命时期回忆录》,《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7页)。

  20世纪初,蒙古族青年开始正式接触西方文化。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喀喇沁右旗亲王贡桑诺尔布选送本旗蒙古青年德克精额、恩和布林、特睦格图诺仍丕勒等4人,入北京"东省铁路俄文学堂",专攻俄文俄语。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至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冬,先后有两批8名蒙古族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其中有3名女学生,分别入振武学堂、实践女学堂,学习军事、语言、历史、医学等科。他们在日本留学6年后回国,成为中国近代蒙古族第一批留日学生。同时,蒙古族青年还到北京、天津、沈阳、保定、上海等地游学。至1909年(宣统元年),仅在沈阳蒙文学堂里学习的蒙古族青年就有120余名(《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0页)。是年,当全国学生请愿召开"国会运动"之际,沈阳蒙文学堂的蒙古族青年学生博彦满都、萨音巴雅尔被选为代表,积极参加了奉天省学生代表大会。听取了革命党人关于《兴中会》和《同盟会》的两个宣言,接受了同盟会的革命思想。此时,这两位蒙古族青年学生“把头上的辫子剪掉,利用寒暑假机会到各校或回到自己的家乡喀喇沁右旗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1页)。与此同时,在北京“豫章中学”、“贵胄陆军学堂”和“殖边学校”的蒙古族青年学生王宗洛、云亨等人,不仅同情革命,而且还以实际行动参加了“蒙古队”的宣传活动。其中,“王宗洛利用星期日的空隙,借雍和宫暗中聚会蒙古队里的同学,宣传蒙古民族独立的思想”(王宗洛《辛亥革命的点滴闻见和对我的影响》,见《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3页)。

  从此,蒙古族青年学生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涌入革命运动的行列。"哲里木盟宾图等旗,也派遣学生到奉天等大都市留学,培养了不少蒙古民族革命战士"(《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7页)。后来,他们"以个人方式,或以部分集体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对满清王朝的革命活动"

  同盟会革命时期,一些蒙古族青年知识分子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与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进行的广泛宣传分不开的。《民报》从1905年11月创刊后,为了“排满革命”曾发表了不少有关民族主义思想方面的文章,进而揭露汉族统治者和清王朝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当时,汪精卫提出“反满革命”说:“汉族人之所以排满者,以其伏我中国,攘我主权也,非谓国家之内不许他民族存在,排满不已,更进而排蒙、排回、排藏也。况汉人非惟无排斥蒙、回、藏之心,且将实行平等制度”(汪精卫《研究民族与政治关系之资料》,见《民报》第13号,第33页)。他通过揭露清朝的一族居主人的地位,而他族悉为之奴隶"的不平等民族关系,借此号召他族起来,达到反清之目的。诚然,他所提倡的民族主义思想,尽管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平等观念为号召,即从大汉族主义立场出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号召和团结国内各民族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作用。

  “排满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的。当时,除了汪精卫最热衷宣传“排满革命”之外,还有其他革命者在反满宣传中,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所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指出清王朝的统治是造成各民族一切罪恶的渊薮。1908年《民报》发表的《辽东义军檄文》,文中提出联合汉、满、蒙军民,共同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口号。并且还指出“瓦尔喀人、鄂伦春人、马涅克尔人、达湖尔人、索伦人、毕拉尔人,分族虽异,受治则同。若能开展诱导,使进文明。”号召北方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平等、联合建立民主政治而奋斗。同年,《民报》还发表了以蒙裔多分子署名,题为《蒙古与汉族结合共伸讨满复仇大义之宣言书》一文。文中以“悲愤之情”揭露了满族统治者压迫蒙古民族的罪恶。深刻指出满族统治者,“分割我蒙古部落,建汉封王,以相牵制,使势力消散”除此之外,“置将军、都统、办事大臣于各地方,以握我实权,制我死命";而”喇嘛教一端,设计之毒“,”以灭我蒙古种族“。”其间历史事实极长,非数万言不能罄“实与”吾蒙古不共戴天之仇也“(蒙裔多分子《蒙古与汉族结合共伸讨满复仇大义之宣言书》,见《民报》第20号《来稿》,第113页)。

  这篇文章还提出,蒙古民族要想摆脱压迫,必与汉族人民联合的政治主张。作者强调指出,”吾蒙族不排满复仇则已,如排满复仇,舍与汉族结合,其谁与归。今吾与汉族同患难、同死生,同谋大举,则异日汉族之与我同幸福、同乐利、同居平等地位;同建一共和政府,同行一共和宪法。“(同上,第118页)。作者还大声疾呼:”自今以往,吾蒙族之生命,生则与汉族同生,死也愿与汉族同死。吾蒙古之土地,存也愿与汉族同存,亡也愿与汉族同亡。两族一心,同谋复仇,同谋排满。则满廷倾伏,共和政府成立之日,即吾两族志愿已达之日。"诚然,这篇出于蒙古族所撰之文稿,虽然带有单纯“排满主义”的民族主义之情感,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敢以一言誓与汉族”、“和衷共事”、“共抱驱满主义”(《附录来函》,见《民报》第20号,第119页),欲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来函投稿,发表“蒙族之意见”,却也难能可贵。当时《民报》记者对这篇来稿特地加以编者按语说:“蒙古满洲,积怨已久,蒙汉二族,实有同情;"则蒙古者,真汉族之北方良友也。回部、西藏,当准此观之”(《民报》记者对蒙裔多分子来函所加编者《按语》,见《民报》第20号,第119页)。

  当1911年(即辛亥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当时留学日本千叶医科大学的蒙、汉数十名留学生,“大家组织救护队,要往武汉前线服务,参加救护病、伤战士的工作。”(《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0~81页)。此外,还有蒙古族留学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学生吴恩和,他以“蒙古民族独立活动为念”,亲自到东京,“找上在东京农科大学留学的本旗(指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学生伊德钦和金永昌,一同回到上海,与南洋公学的学生杨时秀、汪长春、于启明和务本女学的女学生吴秀贞、叶婉贞等联系,约定他们五人前后陆续回旗,共同进行独立运动。"

  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以及同盟会所宣传的”排满革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唤起蒙古族的觉醒和走向民族解放道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发行版)。

  蒙古历史大事记

  公元544年,蒙古先民失韦遣使与东魏建立联系。

  公元7世纪,蒙古以"蒙兀室韦"之称载入《旧唐书》。

  1162年,铁木真出生。

  1171年,铁木真父王耶速该巴特尔被塔塔尔人毒害,蒙古部落联盟解体。

  1189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汗。

  1201年,合答斤等11部推举札答兰部札木合为"古儿汗",联兵攻打铁木真。

  1202年,答兰捏木儿格思战役,铁木真灭塔塔尔部。

  1203年,铁木真灭克烈部,王汗被乃蛮边将执杀。

  1204年,铁木真灭乃蛮,太阳汗受伤致死。

  1205年,铁木真征西夏。

  1206年,铁木真即汗位,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

  1207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征服林中百姓。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1208年,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西辽。

  1209年,畏兀儿国归附。成吉思汗三征西夏,夏主李安全纳女请和。

  1211-1214年,蒙古首度伐金,破河北、山东、山西90余州,围攻中都。金献岐国公主及金帛、马匹请和。蒙古撤兵。金迁都汴京。

  1214年,蒙古与南宋建立夹击金朝同盟。

  1215年,占领中都,破金城邑多处。

  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总理伐金事宜。图马惕部叛乱,博儿忽阵亡。

  1218年,哲别攻西辽。杀屈出律,西辽灭亡。

  1219年,成吉思汗亲征中亚大国花剌子模。

  1221年,花剌子模国亡。巴剌率军追击札兰丁进入北印度。

  1222年,哲别、速不台征服阿哲儿拜占、谷儿只(格鲁吉亚),越太和岭(高加索),败阿兰、钦察联军。

  1223年,蒙古军攻入南俄,在迦勒加河败罗斯、钦察联军。

  1225年,成吉思汗回师土拉河。

  1226年,成吉思汗进兵西夏,围攻中兴府。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西夏亡。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监国。

  1229年,举行大会,推举成吉思汗子窝阔台为汗。

  1230年,窝阔台汗亲伐金,派绰儿马罕征讨西亚。

  1231年,窝阔台汗召集官山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伐金。立中书省,理汉地财赋。

  1232年,三峰山战役,托雷大败金兵,连取河南10余州。

  1233年,速不台破金南京,哀宗逃往蔡州。

  1234年,蒙、宋军破蔡州,哀宗自缢,金亡。

  1235年,建哈剌和林城。长子军西征。皇子阔端、阔出分道攻宋。

  1236年,初行交钞。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西征军降不里阿耳,南征军占襄阳,破成都。绰儿马罕军占谷儿只(格鲁吉亚)。

  1237年,西征军破钦察、罗斯也烈赞。

  1239年,西征军征服阿速。绰儿马罕占阿美尼亚。

  1240年,西征军占乞瓦(基辅),进兵孛烈儿(波兰)。《蒙古秘史》成书。阿美尼亚王赴蒙古朝见窝阔台汗。

  1241年,西征军败马札儿(匈牙利)军,进至维也纳附近。窝阔台汗逝世,皇后乃马真氏称制。绰儿马罕离世,拜住继统其军。

  1242年,金帐汗国正式成立。西征军东还。拜住攻占鲁迷(小亚西亚)。宗王察合台谢世。

  1243年,拜住败鲁迷算端凯亦·豁思鲁,进占西瓦思(今土耳其锡瓦思)。凯亦·豁思鲁称藩纳贡。

  1244年,西征蒙古军东还本土。西里西亚王海一世遣使向拜住请求归附。

  1245年,蒙古军占领底格里斯河上游。大马士革王向蒙古纳贡。

  1246年,贵由汗即位。罗马教皇使者普兰·迦尔宾抵哈剌和林。谷儿只(格鲁吉亚)女王之子大卫兄弟入和林朝觐,贵由命兄弟二人分治其国。

  1249年,三月,贵由汗驾崩,皇后海米司称制。

  1251年,蒙哥汗即位。

  1252年,蒙哥汗处置政敌,杀海米司、镇海等。将窝阔台兀鲁思瓜分数块,授予窝阔台系诸王。鲁布鲁克入哈剌和林朝觐。

  1253年,旭烈兀西征。忽必烈军分三路攻云南,进入大理国。

  1254年,兀良合台攻大理,俘乌蛮王。

  1256年,忽必烈建开平城。旭烈兀灭木剌夷国。

  1257年,兀良合台平云南,置郡县。兀良合台攻安南(即交趾)。安南国成为蒙古藩属。

  1258年,旭烈兀破报达(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亡。蒙哥汗亲征南宋。

  1259年,蒙哥汗围攻合州钓鱼山,中流矢,故于军中。忽必烈接受贾似道划长江为界和议,南宋献贡保安。

  1260年,忽必烈称汗于开平。其弟阿里布哥在哈剌和林稍先被推举为汗。同室操戈,大争汗位。忽必烈建元中统。以吐蕃八思巴为国师。立十路宣抚司。

  1261年,立翰林国史院。封皇子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

  1262年,金帐汗别儿哥与旭烈兀为争夺南高加索地区发生内讧,旭烈兀败。

  1263年,改开平府为上都。

  1264年,阿里布哥被迫受制于忽必烈。忽必烈立诸行中书省。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立翰林国史院。改燕京为大都。

  1265年,并六部为四部:吏礼部、户部、兵刑部、工部。定:以蒙古人充各部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色目人充同知。

  1266年,忽必烈遣里德出使日本。

  1267年,扩建中都城,定蒙古军制。

  1268年,海都、八剌二王反。罢诸路女真、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

  1269年,诏以八思巴新制蒙古字颁行天下。立国子学和诸路蒙古字学。

  1270年,设诸路蒙古字学教授。遣赵良弼出使日本。

  1271年,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入国子学。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

  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

  1273年,正月,以国字书宣令。以翰林院纂修国史,敕采录累朝事实以备编集。

  1274年,宫阙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元军征日本。

  1275年,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伯颜分军为三,趋临安。宋二次遣使请和,不纳。

  1276年,元军至临安,宋帝上表降元。命作《平金录》、《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耶律铸监修国史。

  1277年,云南行省派兵征缅国,招降200余寨。

  1278年,遣使至杭州等处,取在官书籍版刻至京师。命虎符旧用畏兀儿字,易以国字(八思巴字)。

  1279年,宋帝广王投海自尽。南宋亡。禁中书省文册奏检用畏兀儿字书。

  1280年,二征缅国。

  1281年,遣军十万二征日本。遭飓风,船毁,军士多亡。

  1283年,宗王相吾答儿统军攻缅甸,缅王请和。

  1284年,遣镇南王托欢攻占城国,其主遣使献象,款服。托欢军分六道进安南。

  1287年,宗王乃颜反。

  1288年,宗王火鲁火孙、哈丹图鲁反。遣皇孙铁穆耳击败之。安南王遣使贡金人赎罪,遂罢兵。

  1291年,颁行《至元新格》。

  1292年,爪哇归附大元。

  1294年,忽必烈汗逝世,其孙铁木耳即位于上都。

  1301年,海山败海都、笃哇军。海都亡。

  1304年,命诸王、驸马所分之郡邑达鲁花赤惟用蒙古人,汉人、女真人、契丹人罢之。

  1308年,武宗海山帝命翰林国史院纂修《顺宗实录》、《成宗实录》。

  1309年,将成吉思汗以来执行的九千余条政令,删除繁冗,使归于一,编为定制。

  1311年,武宗海山离世,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命翰林国史院修先帝实录及累朝皇后和功臣列传。

  1314年,诏行科举。

  1316年,海山帝之子起兵关中,事败,奔金山。

  1320年,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驾崩,其皇太子硕德八剌即位。

  1321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蒙兀儿斯坦和马维兰纳尔两部分。

  1323年,颁《大元通制》,凡格例二千五百三十九条。发生"南坡事件",御史大夫铁失等杀英宗硕德八剌帝。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

  1328年,也孙铁木儿帝亡,倒剌沙在上都立其子阿剌吉八为帝。燕铁木儿迎海山子怀王图帖睦尔至大都即位。齐王月鲁帖木儿兵围上都,倒剌沙出降。图帖睦尔遣使北迎其兄和世酥。

  1332年,图帖睦尔帝驾崩。

  1333年,妥欢帖木儿即位。

  1335年,罢科举。

  1337年,禁汉人、南人学蒙古、色目文字。

  1340年,复科举取士制。

  1343年,命修辽、金、宋三史,以右丞相脱脱为总裁。《至正条格》成。

  1352年,郭子兴起义,朱元璋参加起义。

  1353年,伊利汗国灭亡。

  1358年,红巾军攻陷上都。

  1361年,元将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发动内乱。

  1363年,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枢密院事图坚帖木儿叛,投奔孛罗帖木儿。

  1364年,元惠宗解除孛罗帖木儿兵权,孛罗帖木儿举兵逼京师,复其职。

  1365年,妥欢帖木儿遣人杀孛罗帖木儿。

  1368年,妥欢帖木儿趋上都。明军占大都。

  [资料来源]: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编著《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发行版〕

  蒙古族的马与马文化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誉称。如果说北方草原是蒙古人的历史摇篮,那么矫健的蒙古马就是蒙古人创造历史文化的主要工具。马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在民族的成长发展中的确是太重要了。因此,从古至今,蒙古族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对马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蒙古族的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祭祀习俗和文学艺术中,几乎都伴随着马的踪影,听得到马蹄的声音。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在民族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马文化。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古老的马的品种之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都有过发达的养马业。蒙古民族自古以游牧狩猎为生,在长年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饲养和驯化的经验,一代一代的不断培育出优良的马种——蒙古马。

  蒙古马又在蒙古高原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优良品种。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有著名的乌珠穆沁马、阿巴嘎马、皇家马的后代上都河马;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白岔铁蹄马;在鄂尔多斯高原有善走沙漠的乌审马。其中以乌珠穆沁马和上都河马为蒙古马的代表品种。蒙古马与新疆伊犁马,为世界马种的两大振,可见其负有盛名。

  蒙古马的特点是:体形较小,外貌不很好看,性格也较温顺,但体质健壮,胸廓身长,被毛浓厚,不怕寒冷,不择食,极耐劳苦。而且跑的速度快,耐力久,远行出征,途中不用喂饮。《黑鞑事略)中记载:“因其马养之得法,骑数百里,自然尤汗,故可以耐远而出战。寻常正行路时,并不许其吃水草,盖辛苦中吃水草,不成膘而生病”, “战时参战后,就放回牧场,叫它饱食青草”。蒙古马中的外蒙马体貌较佳,毛多栗色;内蒙马黑、白、栗色均有,除乌珠穆沁马外,以灰白色为多: —般自二岁起即可骑乘;四岁即可劳役;五六岁发育完全:成吉思汗在垂训中曾说:“马喂肥时能疾驰,肥瘦适中或瘦时也能疾驰,才可称为良马。不能在这三种状态下疾驰的马。不能成为良马”所以蒙古族不沦官方或民间,都[‘分注意对马的管理和饲养、驯化,给予精心的爱护。既把马看作足财富,更把马看成是朋友。

  历史之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每逢农历的3月21日、5月19日、9月12日和10月3日,成吉思汗的后裔达尔扈特蒙古人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其中以3月21日这次最为隆重,氢说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功的日子。

  旅途拾遗-成吉思汗陵的传说

  

  成吉思汗一生戒马倥偬,率军东征西讨16年,统一了蒙古草原各部,建立了强盛的蒙古汗国。1727年7月,这位“天之骄子”在征服西夏时,病逝于六盘山的清水县。

  成吉思汗死后究竟安葬在何处,这是一个历史之迷。据史科记载,蒙古族当时的习俗是,贵族死后,埋入地下,不起坟垄,由数人骑着马驱赶万马绕墓穴,直至踏平(电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里有这样的场景,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死后,便用这种方式安葬),然后派人守护,等第二年春草长出,守护的人移账离出。绿草茫茫,谁也不知道埋在哪里了。据史学家讲成吉思汗死后,也是按照这种习俗安葬的,所以真正的墓地在哪,人们始终无从查考。至于现在人们看到的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那是从清朝顺治年间就有的,当时只是一个祭奠成叶思汗的陵的地方。那么,人们为什么到这里来祭奠成吉思汗呢?传说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西征途经草肥水美的一片高原(当时无名)之时,被这里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勒马沉思良久,无限感慨地说道:“这里是衰亡之朝复兴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处,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人安息之乡。我看这个地方很美,死后就把葬在这里吧!”传说虽然神密美丽,但终究不是史实。但我们从“鄂尔多斯”和“伊金霍洛”这两个地名来看,这个传说又是十分完美的,鄂尔多斯译成汉语就是“宫账”,而成吉思汗的灵柩最初确是安放在8座宫账里的,而现在认为具体安葬成吉思汗灵柩的伊金霍洛,译成汉语就是“主人的陵园”。这样,本无实据的渺然史实就被传说证明得天衣无缝了,但越是完美的天衣无缝越使人们感到扑朔迷离。

  关于扑朔迷离的成吉思汗陵还有一段漂泊迁转的故事,这倒是确凿的史实。1939年,日本侵略势力伸入伊拉克昭盟境内,蒙奸德王企图盗劫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民族抗日爱国人士的共同呼呈下,国民党政府出面,于5月把成吉思汗陵寝移往甘肃。6月21日,路径延安时,延安各界一百多个单位的一万多人举行了盛大的祭内,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八路军总部代表滕代远、八路军联络部部长王若飞等同志参加了盛典,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八路军总部和陕西甘宁边区政府,都敬献了花圈。后来,成吉思汗陵又迁移迁到青海,直到1954年4月5日,才迁回内蒙古原址。两年后,在这里建起了这座宏伟的成吉思汗陵园。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伟大的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制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

  卡尔-马克思

  蒙古民族和成吉思汗

  

  蒙古,最早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名称最初见于唐代记载,称“蒙兀室韦”。当时蒙古部落在今天的额尔古纳河南岸幽深的密林里生活着,大约在9—11世纪,一部分逐汽车西迁,到了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迭剌河三河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厅蒙古两大分支,每一分支又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氏族部落。当时,蒙古高原上还有蔑儿乞、塔塔尔、克列、乃蛮、斡亦剌等部落,他们与蒙古部落时而结盟成友,而对立为仇;而蒙古部落内部的大小部落之间也是互不归属,你争我夺,战事不休。

  公元112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诞生了。

  这一年,蒙古乞颜、孛儿只斤氏的首领也速该俘虏了塔塔尔部落的酋长铁本真-兀格。当他凯旋时,妻子正好生下一个男孩,为了纪念出征胜利,也速该便给孩子起名铁木真。铁木真长到9岁,父亲想给他找个妻子,就带他到亲戚家去。途中遇上了熟人特薛禅,特薛禅也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孛儿贴许配给铁木真。定亲后,也速该把铁木真留在薛禅家,只身路上归途,半路遇上一群塔塔人举行宴会,也速该喝了仇人下了毒的酒。回家后不入便死去。也速该死后,原来归队也的部落分纷叛离,其中蒙古泰赤乌部担心铁木真长大后报复,就把他抓起来。铁木真后来趁他们宴会酒醉之机逃回家中,然后与母亲和三个弟弟一起远逃不儿罕山(今肯特山),过起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日子。

  铁木真长大后,决心要为父亲报仇,不料又遭蔑儿乞部落袭击,妻子孛儿贴被掳走。挫折使铁木真成熟起来,他开始运用谋略实现自己的计划。他首先向父亲的兄弟蒙古克列部首领脱里罕求援,把妻子的嫁妆黑貂裘献给他,接着又争得朋友扎木合的支持,击败了蔑儿乞部落,夺回了妻子,获得了大量牲畜等战利品。铁木真初战告捷,声名大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靠拢过来,他的力量便逐渐壮大起来。

  在长期的部落纷争之中,铁木真不仅学会了谋略,还日趋谙熟兵法。据说,铁木真每次发出集合队伍的号令后,便端座毡中,瞑目数算,当计算数到一定数目时,突然睁开二目,军队刚好集合完毕。铁木真能运帷幄,决胜千里,也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军纪严明,战术灵活。他的骑兵冲锋时,如同草原上势不可挡的风暴,令敌人闻风丧胆。就这样,他先后打跨了抓过来的蒙古泰赤乌部,消灭了毒死他父亲的塔塔尔部,联合脱里罕打败了扎合木,紧接着又消灭了脱里罕,最后战胜了当时蒙古高原最强大的部落乃蛮,从而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至1206年,蒙古高原各部落在鄂嫩河畔聚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成吉思”即蒙语“强大”之意,“汗”即“王”。这样,一个强大的蒙古帝国建立起来了,原来只是一个部落名称的蒙古,便成为各部落通用的民族通称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吉思汗被称为蒙古民族的祖先。

  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致力于帝国的巩固和扩张,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历史性的建树。他建立并推行千户军政制度,制定颁布了法律“大扎撒”,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近在百个大小不一的游牧部落,为北方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在军事征服方面,列显示了他伟大的天才。成吉思汗的西征,一度冲破了欧亚各国的疆界,使罗马教庭及整个欧洲一片惊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西方史学家格鲁塞评价成吉思汗西征说:“将环绕禁院的墙垣吹倒,并将树木连根拔起,却将鲜花的种子从一个花园传播到另一个花园。”成吉思汗以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为后来的继承者结束“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割据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全国的大元王朝,并使蒙古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