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melon music: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夫子书话-孔夫子旧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1:28

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

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曼德勒“古道陀”石经院三藏经石碑镌刻始末  “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并非常人想像的印制于白纸之上的图书,而是以石板代替纸张,以刀刻代替印墨,准确无误地把三藏经文镌刻于洁白光滑的大理石石板上,形成一片片石碑,汇总后便成为宏篇巨著——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图书。如此繁复艰巨的工程,堪称“举世无双,独一无二”,让世人为之赞叹,为之折服。  这部石刻经书,全部刻在730片大理石上(其中729片镌刻三藏经文,一片镌刻历史轶事)。每片正反两面,合计1460面(即1460页)如按其经文类别区分,其中,律藏经文5大卷计111片,论藏经文7大卷208片,经藏经文5大卷410片。每片宽3寸,长5尺,厚5寸。倘若把730片石经全部叠放在一起,每20片为一摞,则须占用一块13英亩的方形地盘。如果按纸张页数计算,则为38大卷,每卷400页,每页大小相当于希腊·莱约型(Royal)写字纸,全部三藏经书之内容由2400名僧侣用5个月零3天时间才能全部诵读完毕。石刻巨著篇幅之庞大、文字数量之繁多,实属罕见。缅甸学者认为,即便是历史悠久的埃及和罗马,都未曾见过篇幅如此浩翰的石刻巨著。众所周知,缅甸的全套三藏经书自从1057年蒲甘王朝首任国王阿奴律陀向直通发动宗教战争,把直通征服后,用巴利文写成的30部经书被蒲甘王室用大象运送至蒲甘。自蒲甘王朝至贡榜王朝,一向十分珍惜这30部经书,因此担心书写在贝叶上的经文受气候及蛀虫侵蚀,几乎每个朝代都必须发动并组织数万僧侣用画笔、铁笔等更换新贝叶写。到了1852年,敏同王登基执政。那时缅甸的半壁山河,经两次英缅战争,整个下缅甸已被英人占领,成为英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所以缅甸人民称敏同王是“半个国家的国王”。敏同王深知缅甸之所以受外国人欺凌、压迫,关键问题是国力衰微,贫穷落后,从而决心兴邦复国,进而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如兴办工业、发展航运、开发矿山、引进外国技术,选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科学技术等等。却由于当时缅甸王室内乱及外国殖民主义的压力和破坏,最终,敏同王的改革计划付之东流。  敏同王力图通过改革促使国家繁荣富强的善良愿望得到缅甸人民的赞赏和肯定。敏同王本人也是个极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登位后的第八个年头,决定修建“古道陀”石刻佛经院。其基本宗旨是,祈求神圣的三藏经“与世长存,永葆圣洁”。敏同王认为,只有把三藏经刻在石板上,才能保证经文持久坚固,哪怕风吹雨淋也不会受损。“古道陀”三字是缅语,意为“行善积德”,译成汉语应是“行善积德石经院”。除此以外,敏同王倡议兴建石经院的另一个想法是,两次英缅战争后,英国非但不承认自己是侵略者、反而诬缅人“野蛮、残暴”。敏同王听到英人如此之恶毒诽谤后,无比愤慨,决心大力发展、宏扬和维护其所崇信的上座部佛教,以此来坚定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念,并向英人展示缅甸人民的高尚文明素质。因此,就更有必要宣传和维护三藏经,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最后还应提及的一点是,为了迎接世界第五次佛经结集大会在曼德勒的召开。以上三条基本宗旨顺理成章地成为敏同王决心镌刻佛经的重要思想基础。  如今石经院的730片三藏经石碑,放置于曼德山的山脚下,每一块石碑都建有一小亭,用以遮挡和保护。开始镌刻时间为1871415日,同年912日完工。连同重新书写在贝叶上,采石、运石、切割、磨平、描摹、刻前反复审核等工序在内,共费时四年多。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仍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字迹依旧清晰可辨,有些潜心或热衷于研究三藏经之学者,时而前来研读、摘录或核校。1956年第六届世界结集大会在仰光和平塔召开。会议结束后,来自世界各国的100余名佛教法师曾经专程来此瞻仰。观后赞叹不绝,对这一石刻宏篇巨著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全部三藏经书准确无误,刻写技艺高超,字体工整秀丽。有的诗人和学者,甚撰文作赋,称赞石刻经文对宏扬和维护佛教经典作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丰功伟绩。  200211月间。笔者游览了曼德山后,沿着一条石头小路来到石经院,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小亭子里的石刻佛经,的确感慨万千,心中无比兴奋。对缅甸的这一佛教奇迹钦羡不己,为缅甸人民对上座部佛教的诚心信奉深深地感动。经过缅甸友人的介绍,尤其对缅甸著名作家杜阿玛在《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中所描绘的有关镌刻石刻石碑工序之繁复过程及刻写工人的严肃认真态度,感到惊讶和敬仰。  全部三藏经文都刻写在大理石上面。而这些极其珍贵的大理石,恰好选自曼勒东北侧的一座山丘上,与刻字场所相距32里之遥。采石工人是经过一段时间四处寻找才发现这里藏有质地优良且坚固的大理石的。采石过程中,必须按石碑的大小尺寸(即长、宽、厚)切割成片,再从山上搬运到山下,接着装进这石船上,船驶入伊洛瓦底江,顺流直达曼德勒。又把石片从码头搬运上岸。尔后,运送到宫殿。镌刻石经工匠的第一道工序是把己经切割好的标准大理石片再次削切修整一翻,磨成光滑状。尚未正式刻写之前,要先用铅笔描摹出经文字样,进而照着三藏经的内容,逐句逐字进行核对。经过若干人核校正确后,再由刻字工人逐字刻在石板上。刻字时,指派专人监刻,以防止出现误差。每刻完一片石碑,再次进行审核校对。由于是一项严肃、庄重艰巨工程,因此,要求刻字工人必须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每刻完一面,都要用手抚摸已刻成的字模是否凸凹不平,抑或粗细不均,如发现文字有误或刻技不合规格,则必须重刻。以保证经文内容的绝对正确。简言之,其准确率要求达到100%。  30年后,缅甸开始使用印刷技术,上述石刻经文被印制在纸上出版发行。那时曾有人对此事提出质疑:三藏经是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亲自传诵的教义,无比神圣、庄严,轻易改印在纸上,是否有欠妥当,甚或不够严肃。缅甸佛教界权威人士对此作了回答:经文印刷成书,是为扩大宣传,使三藏经更加深入人心。印刷前,出版者请示并征得了几位著名佛学大师的积极支持。开印前,出版者再次执持三藏经文,到石经院逐句逐字反复校对,以保证万无一失。最后正式开印。三藏经书的封面印制了如下显明的突出字样:  “曼德勒古都筹建者、第五届世界佛经结集大会召集主持人、镌刻三藏经文倡导者敏同王功德无量。”  出版发行人利巴列于1900年三藏经付梓之时,特刊登如下声明:  “30卷本的三藏经书出版后,倘若哪位社会贤达、有识之士,执持全部经文与石经院的石刻经文认真正确校对,只要能发现一个错字,即可荣获奖金50元。”  30卷本的经书问世后,曾有人发问,是何原因驱使该经书发行人利巴列决定出书——是为了经济效益,抑或其它目的?编者杜阿玛在书中写道:发行人利巴列出生于觉漂,祖籍印度,其父曾任过县长。以前,曾在敏同王执政的皇宫内任侍奉官。孩提时代,随父入宫。敏同王见后,欣喜异常,并表示要收养他,为使利巴利列健康顺利的成长,敏同王特许利巴列在宫庭宦官住地同皇室其也子弟共同接受玛枝大法师的教诲。他长了一头红发,外号“红发童”。后来敏同王重病在身,身躯日渐衰弱,加之宫庭内乱,互相残杀,争权夺利,利巴列遂离开宫庭来到仰光。他虽为印度人,却能讲一口流利的缅甸语,善作诗赋。因此,他对出版这部30卷本的三藏经书,毫不迟疑,亲自操作。以利于通过经书的出版,宏扬佛法。  经书问世后,全缅为之震惊。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其它出版部门,也争相仿效印刷出版,众多佛学者信徒,勇跃购买,认真研究。  杜阿玛女士在《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中还写道,从公元67世纪起,缅甸就开始使用贝叶书写文字。特别是从蒲甘王朝起,直至贡榜王朝,都曾书写过大量贝叶经文。内容除三藏经外,还包括文学、诗歌、历史等。书写笔以画笔和铁笔居多,后又增加一种金字笔。这些古代的贝叶书,曾于18世纪后至20世纪期间陆续被发现。特别是1910年—1911年、1926年、1928年及二战后曾在古城碑谬先后发现贝叶书。书写的文字除巴利文外,还有孟文、骠文和迦檀婆文。  关于三藏经文镌刻的岩石种类,初期是坚固洁白的大理石,后来又出现使用玉石,甚至红宝石的。由于受佛教经院石刻经文影响,缅甸各地,争相仿效。有的出于对佛陀的虔诚以及对寺庙、佛塔的敬奉,也有以镌刻经文于石板之上为荣,互比高低。刻经于石板之风,兴盛一时。(此文参照杜阿玛所著的1975年缅文版《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中的部分内容编写。在此特向杜阿玛女士致以深切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