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qq语音大厅在哪里:什么是中医,这才是西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3:54

原文链接:http://wrttn.in/89db80 从黄致翰blog上《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栏目中汇总而成,因为墙的存在,图片就基本没有了,不过不影响理解。
部分章节可能顺序有乱,问题应该不大。

来源:
http://www.wretch.cc/blog/elleryhuang



對於這本書的出版,一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會有人斥責我,甚至是誹謗中傷。因為在他們看來,我的這一發現無疑是離經叛道……我甚至害怕自己會因此而與人類為敵。這讓我不寒而慄。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心血運動論》(On the Motion of the Heart)


有一次,在一個公園的棋桌旁,我看到了兩個老人。他們看起來並不像是在下棋,言語動作也比下棋激烈許多,我挨近一看,發現他們是在為了一件事情而爭執。

左邊的老人:"我說這盒子(遠遠看像是一般裝圍棋的塑膠盒)裡裝的都是黑棋!不信你看!"說著從棋盒裡拿出一粒黑棋,十分興奮的展示給右邊的老人看。

右邊的老人:"胡說!這盒裡明明裝的都是白棋,不信你看!"手中同時從棋盒裡,抓出了一顆白棋。

左邊的老人:"你這不科學的老頭!你看,這裡還有更多的黑棋!"從盒子裡拿出了四五粒黑棋。

右邊的老人:"你這個顛倒是非的神棍!你看看這是什麼!"他的手又從棋盒裡拿出了五六顆白棋。

這時我再也按耐不住,走進兩位老人中間,往盒裡一看。

盒裡裝了滿滿的棋子,有黑有白,大約黑白各半,像是深夜裡電視台的雜訊。

我心裡一笑,對兩位伯伯說:"這盒裡黑棋白旗都有啊!看起來白棋沒比黑棋多,黑棋也沒白棋多。"

兩位老先生同時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左邊的老人把視線從我的臉上,經過棋盒,又轉移到右邊的老人臉上,說:

“你看,我就說這棋盒裡有百分之五十的黑棋吧!”

右邊的老人:"我聽你在放屁,這盒裡明明就有百分之五十的白棋!"

於是,我只好搖搖頭,回到家中,準備寫這本書。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我最討厭被冤枉

(這裡將來要放一個被冤枉的故事)


這輩子最討厭的事,就是被冤枉。

應該不只是我,讀者們想必也同樣覺得,被冤枉的滋味很難受吧!


從小就受正常的台灣教育長大,小時候也沒有涉獵關於中醫的課外讀物。

因此,生了病就算連西醫都很少去看了,也絕對不會想到要去看中醫。

不過在國小高年級一直到高中這個階段,逐漸涉獵了一些關於氣功的書。

在自己瞎練一番,似乎有氣的感覺之後,卻遇到了瓶頸。

於是,便在高一的寒假報名了李鳳山師父的"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苑",正式接觸氣功。

也因為接觸了氣功,開啟了對中醫的興趣,同時也開啟了我的中醫生涯。


從高二開始,便沒吃過一顆西藥——除了拔完智齒吃的止痛藥之外。

接觸了中醫的書籍以後,才知道,原來以前對於中醫的負面印象,很多都是誤解。

原來很多對於中醫的污衊,都指錯了矛頭。

要不是把一般民眾的民俗觀點,當作是正統的中醫,而批評得興高采烈;

就是把電台或是其他商人的宣傳花招,當作是正統的中醫,而興高采烈地批評。

我始終不明白的一點就是:因為中藥掺了"西藥"而去批評中醫的人,究竟看不看得懂中文?

即便,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在中藥裡掺西藥的行為,的確是其心可議,令人髮指。


而在了解中醫所蒙受的冤屈的同時,也接收到了許多對於西醫的嚴厲批評之聲。

但是,在經過了中醫系雙主修醫學系的課程之後,又像剛剛發現中醫所受的冤屈一樣,

發現了,原來許多對於西醫的批評,也極為膚淺,也讓西醫蒙受了不白之冤。

最常見的幾點批評,例如:西醫不注重整體;西醫只會把看起來怪怪的東西割掉而已;西醫只會開抗生素;西醫的理論都是白老鼠的實驗得來的,甚至是試管裡的實驗,就以為能運用在人體上。

而這些不實的批評,很多都是誤解媒體過於聳動的報導,或者是藥廠單純基於利益而做出的行為。

我始終不明白的一點就是:所謂"站在中醫的立場","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喝牛奶是對健康不好的行為。

這樣的批評究竟批評了誰?是科學?還是西醫?又到底什麼叫作"站在中醫的立場","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


就是因為中醫西醫相互之間的這種不合理的污衊,導致了中醫感覺被西醫(及其擁護者)冤枉,西醫感覺被中醫(及其擁護者)冤枉;而這種"被冤枉"的憤怒,再加上"在自己的門診永遠只會看到對方治不好的病人",導致了當前中西醫十分對立的局面。


是人都不喜歡被冤枉的感覺,感同身受地來講,也不喜歡冤枉別人。

台灣有幸能處於一個醫療資源豐富的環境,有中醫,也有西醫。

但就是因為存在了太多的冤枉以及誤會,導致中醫西醫互相對立,甚至兩邊各有擁護者,甚至兩邊的擁護者也輸人不輸陣地互相對立。


而這種敵對狀態,又導致了兩方面的自我膨脹吹噓。

但可惜的事,治不好的病終究是治不好,醫學實際的能力是絕對不會隨著自我的膨脹吹噓而跟著提升起來的。

但是,就像一個氣球,吹得越大,密度就越小。

中醫西醫不斷的攻擊對方,吹噓自己,只會讓民眾"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並且由於兩方的敵對狀態,多數民眾常常被迫只能在中醫西醫兩種醫療體系之中,選擇其一,也就是放棄其一。

最多也只能在缺乏專業知識的指導下,自己偷偷摸摸地"中西結合"。


我們可以把中醫"擬人化",化為一個最重能搬起三百公噸重物的巨人;而西醫則是另一個能搬起三百公噸重物的巨人。

今天有一個障礙擺在眼前,重達五百公噸,任誰都希望這兩位巨人能同心協力,將五百噸的障礙搬走。

可是今天這兩位巨人卻拒絕合作,理由是:

“兩人合作搬一個五百噸的障礙,代表著在旁人的眼中看來,各人的實力也只能搬起兩百五十噸而已。

這怎麼可以呢?我明明就有搬起三百噸重物的實力啊!”於是,兩個巨人就繼續"假裝自己能抬起五百噸的障礙",而讓障礙繼續留在原地了。


要突破這個僵局,直接說服這兩大巨人合作是沒有用的。

第一步,要先戳破巨人心中的虛妄自大,讓他們忽然想起來,自己是沒辦法搬動五百噸重物的,也就是說,那兩百噸的能力,是"虎濫"出來的。
我們別忘了,吹噓自己,同時也是貶低別人。阻止了巨人不斷地吹噓自己,同時也是阻止了巨人不斷的貶低對方。阻止了巨人不斷的貶低對方,才有讓兩位巨人攜手合作的可能。

第二步,幫巨人剖析自己的缺點,藉以更容易發現對方的優點。讓兩個巨人"互相吸引"。

第三步,幫巨人找到自己的優點,藉以讓對方發現還沒發現的優點。讓兩個巨人"愛到難分難捨"。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依循上述步驟,讓兩位巨人握手言和,攜手合作。


中國大陸的哲學教授趙敦華先生說過:一個意識型態,有點像是孔恩所說的"典範",他自成體系,有自身不可動搖的信念、論證的方法和判斷真偽是非的標準。依 據一個意識型態的信念、方法和標準從外部對一另一個意識型態所進行的批判,固然可以鞏固批判者自己的意識形態,但卻不太可能說服被批判者。被批判者根據自 己的意識形態對批判者的還擊可以產生同樣的效力。

正是在此意義上,人們通常說意識形態之間的爭論是不可調和的,爭論的雙方沒有共同的語言,他們之間進行的事宣傳戰,而不是相互理解的對話。"


而本書的作者,有幸能夠受到兩種醫學教育體系的薰陶,並且忍受著兩位巨人"一人拉一手"地拔河。

又因為本身的興趣,先是涉獵了眾多中國醫學史的高明著作,以及眾多中醫古籍,並接觸中醫臨床工作,等於是對中依據人進行了徹底的"身家調查"。

同時也涉獵了許多西方哲學著作,以及西方醫學史相關著作,加上接觸西醫臨床,等於也對西醫巨人"搜遍全身"。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透過"內部批判",讓兩位巨人握手言和,攜手合作。

而"所謂內部批判,顧名思義,就是站在一個意識型態的內部,從該意識形態可以接受的前提出發,並使用它的語言,最後引伸出和這一意識型態相違背,或者它所不能解釋的結論,以此揭露該意識形態體系內部所包含的矛盾和錯誤。"


怎麼樣個內部批判法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篇

如果不把中國傳統醫學置於從古至今社會發展的總體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則無法真正學懂中醫。
——廖育群,《岐黃醫道》


奇人異蹟(Houdini)這部電影,描述了魔術師兼脫逃大師——胡迪尼(Harry Houdini)的一生——以及死後。

通曉各種魔術手法的胡迪尼,因為受到其胞弟的忌妒,不但沒能見到母親死前的最後一面,甚至連母親的遺言也不知道。

於是,胡迪尼便四處尋求靈媒的幫助。

但是,或許是自己的眼睛太銳利,胡迪尼不斷地發現,原來靈媒是使用了各種魔術或是騙術的手段,來塑造自己能與靈界溝通的假象。

在一次又一次的受騙之後。胡迪尼下定決心,誇下海口,準備拆穿全美國靈媒的騙人手段。

胡迪尼這麼做,當然引來了靈媒界及其擁護者的撻伐、攻訐、怒罵,甚至是法律求償。

胡迪尼不只在精神上必須承受這些惡言,經濟上也陷入了困境。

但是,他比任何人都還要堅強,只為了一個理由;他比原本還要更加努力的拆穿靈媒,只為了一個理由。

胡迪尼死於一次表演脫逃術的意外。

電影的最後,十分諷刺地,胡迪尼的太太以及弟弟,希望能夠透過靈媒,來跟胡迪尼溝通。

而胡迪尼的靈魂居然出現了!

但是,他無法跟任何人溝通——包括靈媒在內。

而就在靈媒講出了關鍵性的一句話"胡迪尼的媽媽從來沒有親吻他"之後,

胡迪尼太太十分震驚,卻也十分感動地相信,眼前這個靈媒是真的了!她能跟胡迪尼溝通了!

此時劇情忽然急轉直下,胡迪尼的弟弟站了起來,當面拆穿了這位靈媒。

原來,這位靈媒老早就雇用了偵探,跟蹤胡迪尼太太,藉以蒐集資訊。

另外更是發現了這個靈媒以前所有客戶的剪報,以及相關資料。

也就是說,還是一個騙子。

這時,在一旁的胡迪尼靈魂,心中真是高興也不是,難過也不是。

難到該為了弟弟幫自己又拆穿一個靈媒而高興嗎?

又或是要為了自己真的無法與太太溝通而難過呢?

電影的結局,導演還是十分仁慈的,讓胡迪尼的靈魂與太太相見了——不過卻不是透過靈媒。


為了什麼原因,胡迪尼有著比尋常人更堅毅的意志力,不斷地拆穿靈媒呢?

正是因為在內心深處,胡迪尼比任何人都還想透過靈媒的力量,跟自己的母親見上一面啊!


各位會不會覺得有件事情挺奇怪的:胡迪尼不斷拆穿"利用魔術、騙術等花招"來"假裝"自己是"真正能與靈界溝通的靈媒",

靈媒界卻群起撻伐胡迪尼。這樣的反應代表了什麼呢?

如果你是一位"真正能與靈界溝通的靈媒",那麼全天下再也沒有比胡迪尼所做的事,對你來說好處更大了啊!

如果你是一位"真正能與靈界溝通的靈媒",你難道能夠忍受,整個靈媒界充斥了許多"自稱為是靈媒",事實上卻是利用下三濫的伎倆冒充靈媒嗎?

如果我是真的靈媒,我會希望胡迪尼加把勁兒,把所有的假靈媒都給拆穿。

這樣一來,所有的(至少大部分的)靈媒都是真的能與靈界溝通,又有誰會說靈媒是假的?

這種事情聽起來好像很理想,但是,假設靈媒界的假靈媒是比真靈媒還要多的,那麼這種事情是很難達成的。

因為除了胡迪尼,外人是沒有辦法分辨出假靈媒、真靈媒之別的。

而假靈媒當人不會承認自己是假靈媒,也不希望自己被拆穿是假靈媒,

便會透過各種"黑暗的骯髒手段",或者是"不黑暗的政治手段",來打壓胡迪尼,以及支持胡迪尼的真靈媒。

最後的結果是鳩佔鵲巢,假靈媒取代真靈媒,真靈媒不能當靈媒,只好去當科學家,要不然就是去當西醫(玩笑話)。


我無意將中醫比做靈媒。

但是,現今中醫的處境,的確有點類似。

並不是說中醫界真的充滿了許多假中醫,明明就不懂中醫,還想要替人治病。

現實的情況是,許多中醫確實懂中醫,中醫國家考試也能考一百分,但是他們所懂的中醫是有問題的,甚至連國家考試的考卷都是有問題的,中醫教材也是有問題的。

創立紫薇科技網,給算命界投下了震撼彈的張盛紓先生常常說:"傳統的算命師,有一半在騙人,另一半不知道自己在騙人!"

而不知道自己在騙人的騙人,才是最可怕的。


那麼到底是怎麼個騙法呢?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什麼是腎虧?

要揭開中醫神秘的面紗,不得不從陰陽五行著手。

但是,不論是面對中醫還是西醫,談論陰陽五行就好像是洪蘭教授所說的"在台灣談論性別差異"一樣危險。

因此,我打算先從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開始。


熙伊有一次去看中醫,中醫跟他說:你肝有問題,腎也不太好,我幫你調養調養。

熙伊聽了之後,感到非常的恐慌,難道自己得了B型肝炎嗎?腎不太好又是什麼,是所謂的腎虧嗎?

於是,熙伊馬上跑去西醫那裡,說中醫說自己肝不好、腎也不好,希望能做個檢查。

西醫心裡暗中大罵:又是個江湖術士,看我怎樣拆穿你。便給熙伊安排了自費的抽血檢驗,以及超音波掃描。

檢查的結果出來。西醫十分激動地對熙伊說:

你看,抽血報告GOT、GPT(註1)都正常,肌酸酐(註2)也是,超音波的檢查更是沒有異狀,

你的肝、你的腎好得很,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禿頭找我就對了,獅子會吃人的。


以上的故事,可說是常常發生,也可以說是現今中西醫之間存在最大的誤會,

也是幾乎所有中醫系的老師在第一堂課都會解釋的誤會——"傳統"的解釋是這樣的:

“中醫所說的肝和西醫所說的肝是不一樣的!

進一步說,中醫的臟腑(學術圈比較喜歡用”藏府"這兩個字,以跟西醫區別)概念,

其實是從功能上來說的一種系統化的概括,並不是西醫所說的實質臟器。

例如,中醫所謂的脾臟(學術圈比較喜歡說脾藏,或是直接說脾),大概相當於西醫所謂的消化系統,但又不完全等於;

中醫所謂的肝,大概相當於西醫所謂的神經系統,但又不完全等於;

中醫所謂的心,大概相當於西醫所謂的腦以及心臟血管,但又不完全等於;

中醫所謂的腎,大概相當於西醫所謂的生殖泌尿以及內分泌系統,但又不完全等於;

中醫所謂的肺,大概相當於西醫所謂的……呃……大概就相當於西醫所謂的肺,但又不完全等於。

至於一般人為什麼會搞混,這都是因為翻譯的關係。

當初翻譯西醫名詞的人不懂中醫,因此才會誤把spleen翻成脾,liver翻成肝,heart翻成心,kidney翻成腎,lung翻成肺。"

這樣的說法,實在是相當的高明,高明到連我也相信了一兩年。


每次一旦有不懂中醫的人,提出了類似的疑惑,中醫系的同學們總是會拿出上述教授所說的解釋,企圖為中醫開脫。

有一次我終於忍不住,問了同學一連串的問題:

“那麼你覺得spleen應該怎麼翻成中文?

那麼你覺得中醫的脾應該翻成gastrointestinal system(胃腸系統)嗎?”

還有,中醫經典《難經》中所說的"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難道意思是"生殖泌尿以及內分泌系統有兩枚,重一斤一兩"嗎?

"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難道是說神經系統就像葉子的葉脈一樣嗎?(關於這句,如果我不是用這種反諷的語氣提出,恐怕還真有許多人會相信。)


如果不能合理地回答上述問題,只會把所有的錯,都推到當初那位可憐的翻譯身上,這樣只會像政府高層出了事情就把錯都推到一個揹黑鍋者身上——

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接下來,我們就用照著醫學史專家廖育群先生所說的,"把中國傳統醫學置於從古至今社會發展的總體背景之中加以考察",

並且比較西方醫學史的發展,來對這個喋喋不休的"心肝問題",做一番闡述。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的藏象學說

那麼究竟什麼是腎虧呢?要解答這個問題,若是從現代中醫基礎理論對腎的描述來著手,肯定是會墜入五里霧,陷入矛盾之中而無路可退。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上說,傳統中醫認為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

1.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現代中醫因此而常常含糊地說中醫的腎大概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內分泌及生殖系統)

2.主水(現代中醫因此而常常含糊地說中醫的腎也包括了現代醫學所描述的腎的排泄尿液的功能)

3.主納氣(大概是指腎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呼吸的深度的意思)

事實上,若是不帶偏見地直接分析古代中醫典籍文獻,便會發現上述論點的謬誤。

第一點暫且不論,第二點,也就是關於中醫也認為腎臟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

根據醫學史家廖育群以及中醫古文獻學家張效霞等人的分析,

已經指出了其中的謬誤:傳統中醫所說的「腎主水」,只不過是在五行學說的影響之下,

將腎臟與五行中的「水」單純的對應在一起而已,從來就沒有腎臟具有排泄尿液功能的意思。

事實上,從古文獻裡可以發現,古人根本就沒有發現連結腎臟以及膀胱的輸尿管,

完全不可能發現腎臟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

而古人認為尿液的代謝,是水液從小腸中的食麋,透過腸繫膜(下焦),而滲入於膀胱之中,最後排出人體。

完全與腎無關。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之所以會望文生義,曲解古文獻意思而認為腎臟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

完全是有意無意地受了現代醫學理論的影響。他們似乎以為,或許如此更能表現出中醫理論的超時代以及偉大吧!

或許有人會問,那麼為什麼像是在具有利尿功能的五苓散之中的肉桂,

或是具有利尿功能的真武湯之中的附子,都具有溫補腎臟的功效呢?

具有溫補腎臟功效的肉桂以及附子可以利尿,不正好證明了腎臟排泄尿液的功能嗎?

其實,所有類似句型的所謂證明,都是假證明,都是在沒有真正研讀過中醫文獻以及歷史的基礎之下,

所做出的「套套邏輯(tautology)」,循環論證。


檢視歷史以及文獻會發現,最早期的關於中藥功效的描述,是非常樸素直觀的,通常是直接敘述藥品的功效。

而其中肝心脾肺腎五臟的出現,幾乎都只是顯示出五行學說的滲透,而看不出與臟腑功能有關。


直到金元時期,宋明理學發達,中醫開始構築華麗的基礎理論,

便開始利用「套套邏輯(tautology)」、循環論證,來編織出華而不實的醫學理論。


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有補養補益「腎氣」功效的藥總共才五味(黑芝、黑石脂、玄參、石南、粟米),

其中前三味藥很明顯是因為他們的顏色是黑色,在五行之中屬水,與腎臟對應,因此能補益腎氣。

關於五行學說對藥物作用的影響,從神農本草經中,五色靈芝的功效記載,就能看得出來:

赤芝:味苦……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

黑芝:味鹹……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

青芝;味酸……主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

白芝:味辛……治欬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魂。

黃芝:味甘……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

在此,關於黑芝的功效之中,出現了「治癃(小便不利),利水道」,

這裡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腎臟主小便功能的證據,事實上,如前所述

從內經、難經、隋朝的諸病源候論、唐代的千金要方……等中醫古文獻,

都認為小便功能與「膀胱」有關,偶而腎與小便功能的連結,都是透過五行學說,

透過「小便與膀胱→膀胱與腎臟的臟腑對應關係」而來的。

而在整個古代的文獻當中,腎臟除了有時候除了如上所述當作膀胱的代名詞以外,

最常就是與男性的生殖能力有關,再來就是與腰痛、腰酸有關。

腎與男性的生殖能力有關,道理非常簡單:

古人稱「睪丸」為外腎,因為兩顆睪丸幾乎就是兩顆腎臟的縮小版,兩顆睪丸就像是兩顆「在外面的腎」。

甚至有時候直接省略,而稱「外腎」為「腎」,例如很多專門訓練男性性器官的中國氣功,

其中所描述的「腎」,幾乎都是指「外腎」,也就是「睪丸」的意思。

所以說「腎虧」就是「睪丸虧」,「睪丸虧」就是「性能力不好」。

今天你跟中醫說你「性能力不好」,中醫說這就是「因為你『腎虧』」,

中醫說的是什麼呢?

「因為你『腎虧』」,其實就是說「因為你『性能力不好』」,

也就是說,中醫只不過是把你剛剛說的描述,用一個「專業的術語」來代換,再加上「因為」兩個字,

就將一個單純的「同義反覆」的,變成了一個「令人心安的解釋」了。


哲學家李天命說過:「術語是學術的工具,蒙混的面具」。


中醫的書籍或者言談之中,存在著許多「重言句」,或稱「套套邏輯(tautology)」、循環論證。

這屬於李天命大師所說的妨害我們思考的三類「語害」之中的「言詞空廢」,

這些空廢的言詞,就像是「西湖的水裡有魚或者沒有魚」、「要發生的終究是要發生的」之類的話語,

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的「信息內容」,卻可以用來蒙混我們的思考。

而這些「空廢命題」,更可以利用一些專業術語,以及「因為」這個暗示因果關係的詞彙,

來達到混淆視聽的效果。


另外,「腎虧」除了是「性能力不好」的同義反覆之外,

也是「腰酸、腰痛」的同義反覆。

《素問》曰:「

頭者精明之府,頭頃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這裡說「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就是說如果你腰酸、腰痛,轉動不利,就代表你的腎臟要壞掉了。

這句話真是一個很漂亮的「空廢命題」,十分容易唬住人。

你說腰酸、腰痛,轉動不利,代表腎臟要壞掉了,

卻沒有告訴我們另外一個方法來評估腎臟是否真的壞掉了,

所以我們並沒有辦法透過其他方法來評估腎臟是不是真的壞掉了,

也就是說,我們只能透過觀察你有沒有腰酸、腰痛,轉動不利來評估你的腎臟是不是壞掉了。

也就是說,「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的真正意義不過是說

「腰是藏著腎的地方,所以要是你腰痛腰酸,轉動不利,就代表你的腎要壞掉了,

那麼我們要怎麼知道你的腎壞掉了呢?就看你有沒有腰酸腰痛、轉動不利。」

這就好像是說「沒有不誠實的基督徒,凡不誠實的基督徒就不能叫作基督徒」,

「所有的台灣人都愛台灣,否則就不能稱作台灣人」。

這些「空廢命題」永遠不會錯,卻是「零訊息內容」,只能拿來唬人。


再回到中藥藥效的話題,我們說:

「具有溫補腎臟功效的肉桂以及附子可以利尿,正好證明了腎臟排泄尿液的功能。」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歷史文獻,瞭解中藥功效發展的歷史,便會發現所有類似的論證,

都只不過是循環論證,套套邏輯。

我們擁有的事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肉桂以及附子可以利尿」

(儘管只是在某些狀況之下,這裡先不將問題複雜化),

而金元以後直到現代中醫,自己提出了了「肉桂以及附子可以溫補腎臟」,

又提出了「腎臟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以附會近代西醫的理論,

這兩個都只是科學理論的假設,提出來當然是沒有問題。

只不過,在證明這兩個理論的時候,

卻用此來證明彼,再用彼來證明此。

用「肉桂以及附子可以溫補腎臟」,以及「肉桂以及附子可以利尿」,

來證明「腎臟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

但是要證明「肉桂以及附子為什麼可以溫補腎臟?」,

卻又用「肉桂以及附子可以利尿」,以及「腎臟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

來證明之。

這完全是毫無信息內容的循環論證、套套邏輯。

這又叫作「竊取論點的謬誤」,

也就是利用欲被證明的結論來當作證明的前提。

就好像是說「因為1+1=2-1+2-1,2-1+2-1=2,所以1+1=2

那麼為什麼2-1+2-1=2呢?因為2-1+2-1=2+2-(1+1)=4-2=2」一樣,

不會從數學老師那邊得到分數。


總之,現代中醫臟腑理論的最大特色,也同時是最大缺失,

就是一方面認為「中醫的臟腑觀念與西醫的臟腑觀念不同,

中醫的臟腑是『藏象學說』,五臟代表的是一個功能系統,並不是西醫所說的實質器官」

另一方面,又同時竊取西方醫學的研究成果,將現代醫學的臟腑功能硬套在中醫理論之中。

其結果,首先是必然地處處自相矛盾。

再來,如果說中醫的臟腑只不過指的是「功能系統」,例如脾代表消化系統、

心代表心智系統以及循環系統、肝代表神經系統、肺代表呼吸系統、腎代表生殖內分泌系統。

那麼,中醫的臟腑理論,只不過是同義反覆,中醫的臟腑理論,將不會提供給我們西醫生理學以外的信息。

如果脾就是消化功能,那麼我們大可不必故弄玄虛,不必說什麼補脾不補脾,

直接說能促進消化功能即可。如此,中醫的臟腑學說,將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

並且,西醫的臟腑器官,雖然代表的就是實質的臟腑器官,但並不代表西醫只談論實質的臟腑器官。

實質臟腑器官的個別研究,只不過是西醫的初級班而已。

西醫更注重的是功能系統的分析以及研究。

中醫企圖忽視這一點,並且隱藏自己對於實質臟腑器官的研究,直接將臟腑定義為功能系統的代名詞,

結果就只是利用同義反覆,來凸顯自己「注重整體觀,不拘泥於實質器官」,

並同時抹黑西醫,製造西醫「拘泥於實質器官,不注重整體觀」的印象。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的病因病機學說

下面是2008年10月26日,自由時報的一則新聞節錄,作者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中西醫師林宗樾。

60歲左右的陳先生,習慣於秋、冬季進行食補,

他又特別喜歡吃羊肉爐、燒酒雞,但常在享受美食後,牙齦腫脹、疼痛、出血,需至醫院求診。


大多數民眾都了解這是因火氣大,牙周病復發所造成。天氣開始轉涼,喜歡進補的朋友要注意!


牙周病是因為牙齦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狀態下,如果不注意飲食,

服用過於溫熱的食物,如麻油、花生米、炸雞排等食物,

會出現牙齦急性發炎,牙齒周遭組織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因此,牙周病患於冬季進補時,需特別注意,應避免服用過燙、過熱的補品。


◎傳統醫學稱牙周病為牙宣,可分為兩種證型:胃火上蒸和腎陰虛。


●胃火上蒸:急性發炎時,多屬此證型,症狀為牙齦紅、腫脹,疼痛難耐,口乾渴、口臭,甚至出血流膿。

中醫的治療急性期著重清胃瀉火、消腫止痛,以清胃散加減。


●腎陰虛:緩解期以此為主,一般症狀為頭暈、耳鳴、腰痠、牙齒鬆動不固。

治療時,宜滋陰補腎,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建議病患發炎時,可服用苦瓜、醬瓜、小魚乾湯降火,或用綠茶漱口;

緩解期時,勤作扣牙運動,早晚36下,保持牙齦健康。

================================

為什麼會牙齦腫脹疼痛出血呢?或是問為什麼會痔瘡、嘴巴破呢?

中醫常常會說,是因為「火氣大」的關係。

「因為火氣大」,這句話,究竟解釋了什麼呢?


哲學家李天命教我們,思考問題有兩個步驟:

第一:搞清楚「是什麼意思」。

第二:查明白「有什麼根據」。


我們就照著這兩個步驟,藉著「火氣大」的例子,來逐步思考中醫的病因學說。


如果你說「這個椅子之所以會被你坐壞,都是因為你『體重太重』的關係」。

這句話我們很容易理解,誰都知道「體重太重」是什麼意思。

那麼「火氣大」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醫什麼時候會說一個人「火氣大」?

很顯然的,中醫不會是因為真的看到一個人的頭上著火了,而說一個人火氣大。

中醫是憑著一個人身體的症狀,例如口渴、痔瘡、嘴巴破、牙齦腫脹流血,來判斷一個人「火氣大」。

也就是說,「火氣大」這個名詞,完全是對於人體某些症狀所做出的一個形象的概括,

「火氣大」不是真實的東西。

那麼,中醫說「你之所以會口渴、痔瘡、嘴巴破、牙齦腫脹流血,都是因為『火氣大』的關係」,

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除了你原本就知道的症狀以外的訊息呢?

答案是,零訊息。


或許有人會說,「火氣大」並不是中醫的專有名詞,而只是一般民眾的說法而已。

這麼說一點也沒錯。

但是,「火氣大」之所以只是民眾的說法而不是中醫專有名詞,

也只不過是因為這個名詞已經被民眾濫用了,導致中醫們不屑於在正式的文章上使用這個名詞罷了,

而且實地觀察中醫(甚至西醫)臨床與病患的溝通,還是十分喜歡用「火氣大」這個名詞呢。

「專有名詞」是近代科學的概念,傳統中醫的術語本來就是是與日常語言交融在一起的,

若是不懂得這一點,那麼永遠也讀不懂古代中醫典籍的。

可惜的是,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不懂得這一點,而企圖為每一個中醫的術語套上定義,

每一個術語的定義都是強行歸納了幾千年來上百位醫生不一致的用法,

忽視明顯且必然存在的矛盾。

就好像是把全台灣叫作陳雅婷的人的照片用電腦合成在一起,

就以為全台灣的陳雅婷都長得和這張照片一樣似的。


要讀懂中醫典籍,就必須用現代哲學裡面,後期維根斯坦思想所衍生的「日常語言學派」的方法,

分析一個詞彙的上下文語境(context),以及時代背景。

而不是像上述合成照片的方法,以為有了「專有名詞的定義」就可以走遍天下。


話題再回到「火氣大」,

但是先撇開「火氣大」。

如果我們談的是看起來比較「專業」的術語,例如「肝火旺」、「胃火上蒸」,難道就不一樣了嗎?

我們還是看不到肝臟上有火在燒,或是一把熊熊烈火從胃部竄出嘴巴。

我們看到的只是「症狀」,我們只是在形容這些「症狀」,

然後在用這個虛假的看起來很專業的術語,看似解釋了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足為奇,而且也同樣存在於西方醫學上,

例如有名的「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今天你常常肚子痛、拉肚子,去看西醫,

西醫在找不到原因的時候,就會根據你的症狀,看看有沒有符合大腸激躁症的診斷標準,

而將你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然後很篤定地跟你說:

「你之所以會肚子痛、拉肚子,都是因為『大腸激躁症』的關係」,

接著趁你還在想到底什麼是大腸激躁症的時候,趕快按鈴叫下一位病患進來。


這種行為其實沒什麼不好的——只要我們確實認知,這樣的解釋並沒有解釋到任何東西,

這樣的解釋只是對於一些常常出現的症狀的概括,以方便醫學討論以及研究而已。

要是沒有這種認知,便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混亂,以及學派的糾紛。


大部分的西醫在提到例如大腸激躁症等等的概念性診斷時,

心中都很瞭解自己說的究竟是什麼——就是那個什麼都不是的東西。

也因此不會造成思想的混亂。


但是,許多中醫以及現代的中醫教材,並非如此。

而是將「肝火旺」、「胃火上蒸」、「風寒襲表」、「肝腎陰虛」等等中醫的病因病機,

當作是真正存在的東西、真正致病的原因一樣在談。

這只會造成思想的混亂。


許多中醫愛好者看到這裡,便會提出質疑:

如果說這些都是假的,難道要把中醫的病因病機學說都廢掉嗎?

如果把中醫的病因病機學說廢掉,那中醫要怎麼遣方用藥來治病呢?


上述問題,就必須要從中醫學術思想的歷史觀來探討。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當醫生就像當棒球教練

2008年八月,北京奧運,中華棒球代表隊輸給了中國隊,

縱使最後中華隊得到了預期中的第五名,總教練洪一中依然遭受台灣人民無情的批判。

棒球隊總教練,是全天下第二為難的職務。


只因為三個字,三個球評曾文誠常講的字——「結果論」。


在棒球場上,結果論的表現如下:

九局下半,雙方平手,無人出局,一壘有人,總教練下達戰術,讓四棒恰恰彭政閔短打,

投手投出,恰恰觸擊,結果點成內野小飛球,一壘跑者回壘不及,造成雙殺守備。

大好的得分機會就這樣消失無蹤。

這時,結果論者就會大罵:他X的XXX,有沒有腦袋阿?會不會下戰術阿?

居然要彭政閔觸擊?你看,結果咧?

「果然」被雙殺了吧!


好一個「果然」被雙殺。


以上結果論似的論調,總是令人討厭的,也總是人人愛說的。

如果說後來的結果——「雙殺」,真的是一種「果然」,真的是一種在下達觸擊戰術之後必然會發生的事,

那請問有誰會下達這種戰術?我想就算是真的沒腦袋的人,也不會下達這種戰術。

就是因為戰術的結果,永遠不會是果然,永遠不會是必然,

所以,才需要有經驗、有智慧的總教練,否則,總教練鄉民(註1)來當就好。


要評斷一個戰術下達得好不好,只能從事前戰況的分析,看戰術合不合理,

或者統計長期的結果,看各種戰術得到各種結果的機率如何。

總之,就是不能從單一事件的結果來「結果論」,

否則,假設今天在關鍵時刻,輪到打擊率一成出頭的第九棒上場打擊,

這時教練換上打擊率接近四成的恰恰彭政閔上場代打,

結果恰恰卻被三振了,難道你要說總教練錯了嗎?

仔細想想,就算是打擊率四成的彭政閔,也有超過一半的機率不會打出安打。

那麼沒有打出安打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總教練難為。


西醫也是。


剛開始唸西醫的時候,總覺得西醫實在很可笑。

很多常見的症狀,例如頭痛、肚子痛、咳嗽、便秘、腹瀉……等等,

西醫常常做了一大堆檢查,卻有很大比例找不出原因,另外很大比例就算給病人貼上了個病名,

卻也是一個找不出原因的病名,否則就是診斷出了確切的病名,也找出了原因,卻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而這些西醫找不出原因的疾病,中醫治療常常很有療效,因此,這也成了中醫常常嘲笑西醫的點。

真的那麼好笑嗎?

想想上述「結果論」的鄉民吧。


醫生做了一大堆檢查之後,結果大部分的病人卻找不出原因,病人的症狀還是在,難道這樣就能說西醫的診斷檢查手段沒有意義嗎?

彭政閔有一半以上的機率打不出安打,難道教練換他上來代打,是錯誤的嗎?


很多症狀,例如頭痛、肚子痛、咳嗽、便秘、腹瀉……等等,

雖然很大的比例,西醫找不出原因,或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但是,那少部分比例的病人,例如顱內出血、中毒、腦膜炎、嚴重的細菌感染……等等,

西醫具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就算沒有,也能透過支持性療法,避免病人立即的死亡。

(這裡並沒有說只要西醫有療效的疾病,中醫就一定完全沒有療效,

也沒有說只要是急性的疾病,西醫就一定比中醫還能挽救病人的性命。

這裡說的只是一種程度上或是比例上的問題。在中西醫真正能同心協力之前,

討論細節問題並沒有什麼意義。)

西醫的診斷以及檢查,就是為了那少部分西醫拿手的疾病,

而不是為了大部分西醫療效不顯著,中醫確有療效的疾病。


因此,不能因為一些常見症狀在西醫診治之後,常常得不到效果,就認為西醫的理論以及診察手段是沒有意義的。


很多批評西醫的中醫愛好者,包括當初剛學習中西醫的我,常常抱持著一種想法:

很多時候,病人有一些明顯困擾的症狀,在經過西醫診斷治療之後,不但沒有找出明確的病因,

也沒有好的療效。而這些病人,中醫常常都能治得好。

因此,中醫比西醫高明多了!


但是,若是沒有經過西醫的診斷治療,你怎麼知道你的病是西醫能診斷出病因,並且治療好的病,

還是西醫根本沒輒的病呢?

西醫救了少部分病人的命,卻在大部分的病人身上沒有療效,而這些病人卻被中醫治好,

當然會造成中醫比西醫高明的印象,

可是這其中卻存在著抽樣誤差,因為少數被西醫治好的病人,並不會跑去給中醫治療,

而這些病人中醫並沒有辦法像西醫一般具有顯著的療效。


(必須承認,以上論述是將問題過份的簡單化了。為了方便討論,我只是先利用簡單的二分法,

將疾病分為兩類,一類是較急性的、較致命的、較少出現的、西醫療效較好的,

另一類是較慢性的、較不嚴重的、較常出現的、中醫療效較好的。

事實上,此分類並無必然關係。中醫也能治療許多急性疾病,西醫有療效的病也並不一定佔較少數。)


因此,若是兩群從來沒看過醫生的病人,

一群看西醫,一群看中醫,

西醫一定有辦法治療好某些疾病(在這裡就不以偏蓋全地說這些疾病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等等性質),

中醫也一定有辦法治療好某些疾病,

而兩者治療得好的疾病一定會有所重疊,但是,大部分的情形卻是各有所長。

(如附圖,此圖只是單純的以治療的結果來分類,並不觸碰中西醫各自擅長何種性質的疾病的問題,

而圖中的比例也不代表真正的比例,因此此圖毫無可爭論之處。)

如此,比較中醫西醫誰高明誰不高明,就沒什麼意義了。





最理想的情形,當然是中西醫能夠攜手合作,這樣,最多數的病人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療。

但是,現今的情形,卻是中西醫對立。

這是怎麼樣的情形呢?


首先,來看看西醫治得好,中醫治不好的病人,也就是圖中紅色的部分。

這些病人,如果去看西醫,當然最幸運,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療,

可是萬一他不幸去看了「沒有受過基本西醫訓練」的中醫,他就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治療。

原因在於,一個沒有受過基本西醫訓練的中醫,

「並沒有辦法或者說比較難以『診斷出這個病人是西醫所擅長的疾病』,

因此,不會將這個病人轉給西醫治療,而在『不知道眼前這位病人中醫並沒有療效的情況下』,

使用無效的中醫療法來治療。」


再來,看看中醫治得好,西醫治不好的病人,也就是圖中紫色的部分。

這些病人,如果去看中醫,當然最幸運,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療,

可是萬一他不幸去看了「沒有見識過中醫療效」的西醫,他就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治療。

原因在於,一個沒有見識過中醫療效的西醫,

「根本不曉得中醫某些西醫沒有療效的疾病上具有療效,所以就算『明知眼前這位病人西醫沒有療效』,

也壓根兒不會想要轉給中醫治聊,而硬著頭皮使用無效的西醫療法來治療。」


所以,同樣是沒有療效,

中醫跟西醫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中醫治療無效的情形是,一個從結果來說中醫治療無效、西醫治療才有效的病人,

直接去看中醫(事實上這類病人並不多,因為大部分的民眾會先看西醫),

中醫因為缺乏西醫的知識,而無法診斷出這位病人的疾病,或者是就算診斷出來了,

也以為西醫沒有療效。因此,不會將這位病人轉給西醫治療。

再來一點很重要的是,中醫的教育或者是書籍,從頭到尾都是在說自己有多厲害(少數謙遜有德有智慧的中醫例外),

說得似乎是只要病人有症狀,就一定能治得好。

事實上,中醫的書籍裡裡並沒有明目張膽的說中醫所有的病都治得好。

但是,觀看其內容,卻是每一個疾病之下,都可以分出許多證型,

每一個證型之下,都可以開出許多藥方,

至於這些藥方開了有沒有效?誰知道?

反正如果沒效,那一定是你「辯證論治」的功力還不夠,你「中醫還沒入門」,

你「沒有領略老祖宗的智慧」,你「愧對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外星人,黃帝內經是外星人寫的,扁鵲可以透視人體的臟腑,你只是個凡人。

『沒效就是沒效,說出沒效的原因只是證明了沒效,但是人們常常以為說出了沒效的原因就會讓沒效變成有效。

我想這也是人們遲到喜歡找理由的原因,似乎以為說出了理由時間就能倒轉,遲到就會變成不遲到似的。』

在這種教育薰陶之下,縱使沒有明說中醫可以治好所有疾病,

但卻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中醫可以治好所有疾病的錯覺,

反正只要病人來了,我就可以開藥,有沒有效只有吃了才知道,

根本不會想到要一個明確的西醫診斷,將自己沒辦法治療,西醫卻有辦法治療的病人,轉給西醫。

或許有人會說,有沒有效當然只有吃了才知道,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統計的結果根本毫無意義,「辯證論治」才是中醫的精髓所在。

事實上,對於這類質疑,隨機對照試驗的創始人Austin Hill在50年前就指出:

「對醫學上的統計方法最常見和最愚蠢的批評,就是不同人體之間變化太大,以致於不能在治療的對照試驗中進行內在的比較。」

他對這一批評的回應一針見血:

「如果每個病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過去對其他病人的觀察又怎麼能夠成為治療新病人的基礎呢?」(1)

這裡筆者再補上一句:

「中醫最驕傲的就是自己的『臨床經驗』,而不屑於統計資料,

可是臨床經驗還能是什麼呢?臨床經驗,不就只是『不嚴謹的統計資料』罷了嗎?」


而西醫治療無效的情形,原因則不同。

西醫擁有堅實的診斷技術以及統計基礎,

那些中醫有療效、西醫沒療效的病人,在先去看了西醫後,「西醫是知道自己對於眼前這位病人沒什麼療效的」。

但是又能怎麼樣呢?轉給那群沒有流行病學的統計資料,整天只會吹噓自己的臨床經驗,謾罵我們西醫的中醫嗎?

當然不可能。

於是,只好硬著頭皮,開給病人一些自己也知道沒有效的藥,或是一些症狀治療的藥,

結果病人不但沒有得到改善,還得到了不該得的藥物副作用。

畢竟,從實際上的層面來說,哪有那麼多聰明的病人能接受看醫生不拿藥?

那些謾罵西醫亂開藥的中醫,換做是你,你真的有那副能耐不亂開藥嗎?

聽起來真可悲。

所幸,近十幾年來風行全球的「實證醫學」,正是為了解決上述窘境而出現的。

關於實證醫學,本書之後還會有詳細的介紹。


講到這裡,讀者應該可以看出,

最病人最好的情形,就是在生病時,先給「具有西醫診斷技術以及中西醫療效知識的醫生」診斷,

再根據自己的病情而選擇中醫或者西醫的手段來治療。

可惜的是,在目前中西醫對立的情況下,

就如同上述的分析,

西醫缺乏中醫療效的信心,而中醫也不屑於提供證據,只熱中於自我吹噓;

中醫缺乏西醫的診斷水準,並且不屑於學習西醫知識,認為西醫知識在中醫治療上無用。

事實上,西醫知識在中醫治療上確實無用,但如上所分析,「治療並不是醫療的全部」,

如果中醫不花心力去學習西醫的診斷技術以及統計知識,

那麼就沒有資格抱怨民眾生了病一開始去找西醫而不是中醫,

儘管一個懂得西醫知識的中醫,中醫治療的實力並不見得比較強,甚至還有可能比較弱。


參考資料:
1:實證醫學-醫療照護決策 唐金陵、Muir Gray著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辨證論治

辯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華,它既是中醫診治疾病最重要的指導思想和醫療方法,又是臨床醫療的具體過程。所以學習中醫主要是要很好地掌握辯證論治。
——焦樹德,《從病例談辯證論治》

若要我利用最簡單的幾個字來代表傳統中醫「最明顯」(但不一定是最必要的)的特色,我會說是:「陰陽五行,辨證論治,以及辨證論治所帶來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陰陽五行的問題,後文再詳述。

我們先照例使用哲學家李天命所教我們的思考方法——先問「是什麼意思」,再問「有什麼證據」——來剖析「辨證論治」。

所謂辨證論治的「論治」,很簡單明瞭就是決定治療策略的意思,而另所有學中醫的人搞得一頭霧水的「辨證」兩個字,根據中國大陸中醫教材《中醫學概論》所解釋:

「辨證,就是『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他是診斷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很明顯地,這裡將「辨證」的「證」,解釋為「證候」,那麼到底什麼是證,或者說是證候呢?

《中醫學概論》接著說:

證,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症狀,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情況的病機概括」

哇!好長的一段句子,簡直比黑格爾的小邏輯或者現像學的哲學著作還難理解。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分析。

我們首先要知道,這段句子是要用來解釋「證」這個「名詞」的,因此不論這段句子所描述的是什麼,它都該是個名詞。

因此我們乍看句子開頭就出現了兩個動詞(「綜合」、「分析」),確實會嚇人一跳。

不過接著「綜合分析」之後出現的「了」這個字是重點,

要是沒有「了」這個字,這句話就變成好像說「證」指的是「綜合分析各種症狀」這個「過程」,

那麼再根據之前的引文,「辨證」的意思就應該是「分析辨認綜合分析各種症狀」這句不倫不類的句子吧!

這一定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

作者用了「了」這個字,代表所謂「綜合分析了各種症狀」,是「在我們得到『證』之前的一個過程,是一種得到『證』的手段」,

所以「綜合分析了各種症狀」這句話,並沒有直接解釋「證」是什麼。我們先記住這點,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句子。


「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情況的病機概括」,

這句話的句型是這樣的:「對…各方面…的病機概括」。

這句話將「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並列,我們若是將之還原,這句話就變成是:

「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的病機概括」+

「對病位的病機概括」+

「對病變性質的病機概括」+

「對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的病機概括」。


分析到這裡,這句話的荒謬之處就一覽無遺了。

究竟什麼叫作「對病因的病機概括」?

到底是「對病因的概括」還是「對病機的概括」?

是「對病位的概括」還是「對病機的概括」?

這裡的「病機」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算我們是用所謂語言哲學上的「寬容原則」,設身處地的為原教材編者辯護,

這裡的「病機」就是「概括了(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之後,所得到的一種『病理機轉』」,

我們將這個病機的定義代入原本,對於「證」的解釋的句子,就變成了:

「(綜合分析了各種症狀之後),所得到的一種『病機』,而所謂「病機」,就是概括了(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之後,所得到的一種『病理機轉』」


原來,原句所要說的是,「證」就是「病機」,

「證」就是「概括了(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之後,所得到的一種『東西』」,而這種「東西」是什麼,我們還是不知道。

而所謂「辨證」,就是「分析辨認疾病的某種『東西』,而這種『東西』又是要靠著概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而來的。」

綜合以上分析,所謂「辨證」的過程,就是:

1.綜合分析各種症狀

2.概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

3.最後再去分析步驟2所得到的結果


原來,這句話費盡心思,使出「病機」這個障眼法,利用幾乎快要不合文法的句子,只是為了掩飾:

所謂「證」,原來什麼東西都不是!


難怪哲學家李天命要說:

「要把話說得晦澀費解,有何難哉?胡亂拼湊一堆玄乎其玄的術語,可謂易如反掌。

有的人卻總是覺得術語有某種神秘的吸引力,『裡面必定有些深奧的道理』。」


若是利用同樣的「邏輯」,我們也可以為西方醫學創造出一個具有神秘吸引力的「相對於中醫的特點」;

「西方醫學的特點在於『辨魬論治』。

所謂『辨魬』,就是分析辨認疾病的『魬』。

『魬』,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症狀,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致病因子、發病器官、病理變化以及細菌與基因等各方面情況的病理機轉概括。

比起中醫的辨證論治,西醫的『辨魬論治』,更重視病人的獨特性,而達到同證異治、異證同治的效果。」


各位讀者,難道你真的可以從上述句子裡,得到「西醫的『辨魬論治』比中醫高明」這樣的結論嗎?


為什麼我們老祖宗會提出「辨證論治」這麼一個怪胎特點呢?

事實上,我們的老祖宗根本沒有,提出「辨證論治」的,是我們的年輕祖宗。

正如近代名老中醫干祖望先生所言:「我們這批老中醫在解放之前,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辨證論治、辨證施治。」


辨證論治觀念的形成,根據中醫臨床以及文獻學家張效霞的考據,

基本上是為了「盡快從根本上打破『中醫不科學』的歷史偏見」,

而將辨證論治作為「中醫學的基本診療規律」,以「和西醫學相區別」,

「並隨著中醫政策的貫徹而在中醫學界(1955年以後)迅速流傳開來的。」


為什麼辨證論治可以作為中醫的一個特色,而與西醫相區別呢?

那就要說到辨證論治所帶來的另一個中醫所引以為傲的特色了,

那就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病」、「證」、「症」

最大的問題在於看不出所謂的問題其實不成問題。
——李天命


如同前文所分析,「辨證論治」這個概念,是近代中醫在面對外來西方醫學的強大競爭優勢之下,

所刻意曲解古文而過度強調出來的一種「標語性」的口號,很難從中找到什麼實質上的意義。

雖然如此,我們並不能完全抹煞「辨證論治」這個口號在歷史上所帶來的功勞。

要是當初在西方醫學的強大競爭優勢之下,中醫沒有先丟出這個唬人的空包彈,

那麼中醫可能不會存活到現在,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發現其中浩瀚的寶藏。


但是,就好像是越滾越大的雪球,為了掩飾「辨證論治」這個虛幻的概念,

中醫們必須利用更多虛幻的概念,並且為這些虛幻的概念,創造出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詳細描述,

來避免謊言被揭穿——既使他們並不是有意地在說謊。


其中,同樣造成目前中醫學習者最大困擾的,就是什麼是「證」,

以及「病」、「證」、「症」的涵意區別。


我們來看看1990年名老中醫鄭鐵濤所主編的《中醫證候規範》所言:

「症狀是病人自覺感到的異常變化及醫者通過四診等診察手段獲得的形體上的異常特徵,是疾病和證候的表現」

這裡的所謂的「症狀」,就等於西醫所謂的symptom(病人所主觀感受到的症狀),以及sign(醫者所客觀觀察到的症狀)。

(為了區別方便,學術上將symptom翻譯成「症狀」,sign翻譯成「症候」,事實上,日常語言中文的「症狀」與「症候」同義,本來就包含主客觀的symptom以及sign之義,並沒有加以區別,而本文所使用的「症候」為日常語言,並非學術術語。)

這樣的解釋是沒有錯的。不過,接著看後面「是疾病和證候的表現」,

這裡將「疾病」以及「證候」擺在相同的地位。

「症狀」是「疾病」的表現,這個我們很容易理解。那麼「症狀」是「證候」的表現,又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來看看《中醫證候規範》是怎麼為「疾病」以及「證候」做解釋的:

「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虛邪湊的條件下,體內出現的具有一定發展規律的邪正交爭,陰陽失調的『全部演變過程』,具體表現在若干特定的『症狀』和『各階段相應的證候』。」

不同於前面將「疾病」以及「證候」擺在相同的地位,這裡又隱約地將「症狀」以及「證候」擺在相同的地位,

可見「證候」的概念本來就模糊不清。

再來我們看「證候」的解釋:

「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本質的反映』。」

與之前「疾病」的解釋(全部演變過程、各階段相應的證候)作對照,我們終於可以看出來,原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

「所謂『證候』,就是『疾病』的各個階段的本質上的反映;相對地,『疾病』則是各階段『證候』的全部演變過程。

而所謂『症狀』,則是『疾病』和『證候』的表現」


這真的是古代中醫的意思嗎?要注意,我所謂古代中醫,並不只是兩三千年前的《素問》、《靈樞》、《傷寒論》,

而是從中醫開始發源,淵遠流長,直到近幾十年來,辨證論治這個概念被虛擬出來的這一大段時間。


正所謂旁觀者清,研究中醫的人,常常因為身處於中醫的範式(paradigm)之中,受到意識型態所干擾,

而不能對於歷史作出中肯的論述,正如中醫臨床家以及醫學史專家趙洪鈞在《內經時代》所言:

「筆者竊觀古今考『內經』之言,非醫家之見解反多出醫家之上。」

因此,我們接著便利用甲古文的字型、古漢語研究權威王力先生所編的《王力古漢語字典》,以及古代典籍的原文,來一窺「疾病」的面貌。

瞭解了「疾病」的涵意,也有助於我們接著瞭解「同病異治」的概念。


《王力古漢語字典》,「病」字條:「病、疾。二字同義,可以連用。」

「病」,原本寫作「疒」,後來因為「疒」被當作偏旁使用,因此加入了「丙」這個聲符,成為形聲字。

「疒」最早出現在甲古文,左邊是個「爿」是豎起來的床鋪的形象。右邊是個「人」,人生了病躺在床上,合起來就變成「疒」這個會意字。

《說文》:「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著之形。」可見早在《說文》時代,「疾病」就已連用,這在以單音詞為主的古漢語來說是很特殊的。


「疾」,雖然從目前的字型來看,是屬於「疒」部,但是回歸到甲古文,

「疾」的左邊事實上不是「疒」,而是「人」,右邊則同樣是「矢」沒錯。

因此,「疾」就是會人腋下受箭傷之意,是個會意字。

《說文》:「疾,病也。」


可見,不管是「疾」還是「病」,都是「疾病」的意思。

兩個字分別抓住了疾病的不同特徵(受外傷、臥床),用來代表疾病的意思。

千萬不可「望文生義」,認為「疾」就是代表被箭射傷、「病」就是代表生病躺在床上的意思。


那麼「疾病」又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疾病」的涵意是會隨著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加深而改變的。


在甲骨文,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於疾病的描述有下列幾種:

1.疒首、疒天(巔,頭頂)、腹不安、疒寸(為一個字,代表腹部疾病)、疒身、疒骨、疒心:這是從疾病症狀表現的部位來描述的。也就是說,古人發現身體的某部位出現了異常或者不舒服,便會認為這個部位生病了,這就是疾病。

2.疒否(痞,可能指腹部的腫塊)、疒軟(周身乏力)、旋(眩)、鬼夢(做惡夢)、瘧:這是從疾病症狀的表現來描述的。

3.禍風(感冒)、蠱(血中有蟲之病)、疒蛔、疒酒:這是從疾病的病因來描述的。

4.疒疫:這是從疾病的傳染性來描述的。


可見,疾病最原始的意義,就是身體的異常或不舒服。又因為天下的疾病百百種,

有的以局部的症狀為特色,有的以全身性的症狀為特色,有的可以找出(或誤認)明顯的病因,

有的具有廣泛的傳染性。因此,古人就分別從這些角度來試圖抓住疾病的本質。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就是上述的第一第二點,也就是從疾病的局部或全身性症狀來抓住疾病的本質,

佔了非常大的比例,因此我們接著討論什麼是「症狀」。


《王力古漢語字典》,「症」字條:「症,『證』的俗體字。」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症」字條:「症,後起字,《說文》無。」


可見那麼「症」就是「證」的意思,是後人為了區別「證」在醫學上的使用而造出來代替「證」的字。

那麼「證」又是什麼意思?


「證」原本就是個單純的形聲字,因此右邊的「登」只是個聲符,不代表意義。

《說文》:「證,告也。」,是告發證實的意思。因為告發證實必須要提出證據,因此,

「證」後來又引伸為「證據」的意思。


因此,所謂「症狀」就是「證狀」就是「證」,

也就是「疾病的證據」的意思,也就是病人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這裡居然出現了長得很像我最痛恨的循環論證的句子!還好其實這裡並不是循環論證)。


具體地說,所謂「證」,就是頭痛、咳嗽、流鼻水、發燒、肚子痛、全身無力、喘、口乾、拉肚子等等「症狀」的意思。


有趣的是,在原始的《素問》、《靈樞》原文中,完全沒有出現「證」這個字(當然更不會出現「症」這個字)。

(「『證』有中外」,出自唐代王冰所補入的運氣七篇,而這點又可拿來當作運氣七篇是後人補入的「證據」。)

在《素問》、《靈樞》,用以表達「症狀」的用詞,是「病」這個字。

例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


《王力古漢語字典》,「症」字條:「症候,病。」


為什麼會這樣?


事實上,如前所述,根據原始的概念,「疾病」代表身體的異常或不舒服,而「證狀」或「症狀」代表疾病的證據,

何謂疾病的證據?其實就是身體的異常或不舒服;而身體的異常或不舒服,當然就是疾病的證據了。

因此,原始的「疾病」以及「症狀」概念,本來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的切入。

就好像我們說一個人「個性衝動」,事實上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人「個性」是什麼?「衝動」描述的其實是這個人的「行為」,

而不是這個人的「個性」,但是我們只能看到一個人的「行為」,而不能看到一個人的「個性」,

因此我們才會用描述一個人「行為」的用詞,當作是在描述一個人的「個性」。


而「疾病」的概念就如同「個性」的概念一樣,我們從來就不能瞭解疾病的「本質」是什麼,

而只能從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造成疾病的病因、疾病的傳染性質等等來從旁描述「疾病」這個只存在於人類心中的概念。

古早的時候,人類對於疾病的症狀以外其他方面瞭解不深,因此大多數的情形只能從「症狀」來描述一個疾病,

畢竟,在古人的條件下,一個頭痛或咳嗽的病人,除了頭痛或咳嗽以外,你還能看到什麼「疾病」呢?


這就是古代「疾病」與「症狀」的涵意重疊的原因。

即便到了今天,現代醫學對於疾病的「本質」有了更多瞭解,實際上「疾病」與「症狀」,還是在許多方面有所重疊(例如頭痛)。(這裡所謂的「本質」,只是相 對於「症狀」的說法,事實上疾病只是人類心目中的概念,並沒有所謂本質,現代醫學除了症狀以外所瞭解更多的部分,也只是廣義來說的「症狀」,或者說「證 據」,或者說「現象」。)


《展望》雜誌總編輯阿博特(L. Abbot)說他的父親認為哲學和神學上的論爭十居其九屬言詞之爭,而阿博特本人則認為那剩下的十分之一也還是言詞之爭。


我則認為現代中醫學上的論爭,同樣十居其九屬言詞之爭。

諷刺的是,這些言詞之爭,正是需要透過深入研究言詞,考證古籍,鑽研歷史,正本清源,才能塵埃落定。


瞭解了「疾病」的涵意,接著我們就可以討論中醫最引以為傲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了。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因為是前輩權威所說的,所以是正確的;因為是傳統的作法,所以是正確的;因為是普遍信念,所以是正確的——再也沒有比武斷地利用這三種推論方式更糟糕、更可怕的了。
——羅傑 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


在討論「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概念之前,前文對於「疾病」的闡述,還不夠深入。

因此本文將從本體論、認識論的角度,來更深入的探討東西方的人類對於疾病的認知。


所謂疾病的本體論,簡單的說就是討論「疾病的本質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

而疾病的認識論,則是討論「人們怎樣去認識、研究疾病」的問題。


如前文所述,古人限於知識、技術等條件限制,對於疾病的認識,

大部分只能從「症狀」下手去認識。

我們可以借用利用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的「發生認識論」觀點,

此觀點認為人類科學史的發展階段,剛好就是人的一生的認知能力發展過程。

想像一下小孩子最初是怎麼認識到疾病的:

「媽媽,我喉嚨痛。」、「媽媽,我肚子痛。」

小孩子剛開始不會說自己「感冒了」,小孩子只會注意到最明顯的症狀,

我們得到了如同前文分析古代疾病概念同樣的結論:「症狀」,就是疾病的最原始概念。

以隋朝的醫學百科學書《諸病源候論》為例,書中有:癬、咳嗽、吐血、小便不利、月水不利等等「病候」(即疾病),

大約佔了篇目的一半。


這部分,就是「疾病」、與「症狀」涵意重疊的部分。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了,才開始逐漸具有「因果」概念。

這時,人類或許慢慢會注意到,某些特定的疾病,總是伴隨在特定的「事件」之後出現,

因此,人們便將這些特定疾病發病之前出現的事件,歸因為疾病的「病因」。

(當然,人們主觀歸因的病因,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病因,這點之後會有專文詳述)

於是,某些疾病的病因,便成了疾病最具特色的一面,人們也就以此病因為病名。

例如《諸病源候論》中的:中風(此中風不等於現代醫學所謂之中風,關於中醫獨特的病因學說,另有專文詳述)、

傷寒、食牛肉中毒、饒蟲、蜂螫等等疾病,也大約佔了一半左右的篇目。


當然,也有許多疾病的病名,是同時凸顯了疾病的症狀以及病因的。

例如:風失音不語、寒疝、虛勞小便難……等等。


再來,就是以疾病的傳染性為名之疾病,例如「時氣」。


古代西方醫學也是同樣,以症狀為病名的大致與古代中醫差不多。

以病因為病名的,則具有古代西方醫學的學術特色。

例如:抑鬱症的西文為melancholia,melan就是「黑」的意思,choli則是「膽汁」,

黑膽汁是「四液」之一,四液學說是古希臘醫學對於人體疾病病因的解釋。

另外,古代西方醫學理論還認為抑鬱症起因自體液鬱積在上腹部的肝或脾等器官,

其所蒸發的氣體上升至腦部或發散至全身各部位,因而引起各種精神與身體症狀。

女性則是由於體液在體內遊走,阻礙子宮的通道,也會引起同樣的結果。

因此,在不同的時代又出現了spleen(脾臟)、vapors(蒸汽)、hypochondria(橫膈下)、hysteria(子宮,歇斯底里)等等代表抑鬱症一類的疾病名稱。


隨著時代的演進,科學的進步,人類對於疾病的認識漸漸加深。

透過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學,乃至於分子生物學、細胞免疫學、遺傳學、流行病學,

近代醫學除了症狀以外,慢慢瞭解了更多關於疾病的病因以及微觀病理機轉的部分,因此,

「症狀」對於揭露「疾病」本質的角色,漸漸退為其次,而現代醫學的「疾病」概念,

基本上以外來病原(結核病)、致病基因(唐氏症)、病理機轉(AIDS,後天免疫缺乏證候群)為診斷標準,

就算是以症狀為名的疾病(紅斑性狼瘡),也具有包含其他症狀(口腔潰瘍)、細胞免疫學特徵(白血球過少、抗核抗體陽性)等等的診斷標準。

這些診斷標準,嚴格定義了我們對於「疾病」的概念。

但是,這些多出來的診斷標準,也只是加深、加廣我們對於疾病的瞭解而已,我們還是不會知道疾病的本質是什麼,

因為疾病只是人類腦中的概念而已,就好像「貓」、「狗」一樣。

因此,既使現代醫學對於疾病的瞭解加深了,我們依然不能說現代醫學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質」,傳統醫學就沒有。


古代的人們,當然不會有這些多出來的診斷標準,

因為這些診斷標準都是要以發展完備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學,乃至於分子生物學、細胞免疫學、遺傳學、流行病學為基礎。


因此,傳統醫學以及西方醫學對於疾病的概念,不可能一樣。


話題回到本篇的主題「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這裡「同病」、「異病」的「病」,到底是用現代醫學的疾病概念,還是傳統醫學的疾病概念呢?


如果是用現代醫學的疾病概念,那非常奇怪,因為如上所述,古代的醫生根本不可能具有現代醫學的疾病概念,

也因此根本不可能有目的性地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只能是因為古今疾病概念有所不同,而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現象。

因此,若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病」的概念,是現代醫學的概念,

那麼,不論是中國的古代醫生,還是西方的古代醫生,都不可能會使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概念去治療病人。

因此,中醫不該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作為口號來吹噓自己。


如果是用傳統醫學的疾病概念,那麼,現代醫學也同樣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了。

例如傳統醫學的「熱病」一病,現代醫學必須先鑑別診斷為感染症、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各種不同的疾病,

才能使用適當的方法來治療,就算是鑑別診斷為感染症,也基本上需要知道感染原是什麼,來選擇適當的抗生素。

因此,西醫也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事實上,就算是用現代醫學的疾病概念來討論,西醫也是「同病異治」的。

例如精神分裂症,醫師選擇許多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的最大原則就是「對眼前這個病人有效,並且副作用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在這裡,西醫不只是「同病異治」,而且還跟中醫最自豪的一樣是「個體化的治療」。

另外,同樣一隻細菌的感染,也有許多抗生素可以選擇,也是「同病異治」。


用現代醫學的疾病概念來看,西醫也會「異病同治」。

例如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雖然診斷不一樣,甚至是診斷不明,西醫也常常同樣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治療,西醫也是「異病同治」。


這裡故意舉出大部分中醫最討厭的抗生素以及類固醇來作例子,

並不是說西醫使用這兩類藥物的精神就跟中醫一樣。

只是要提醒各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只是一個現象,重點在於「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後呢?


假設中醫與西醫的差別真的如同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西醫只會「同病同治」,中醫則會「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所以中醫凸顯了個體化醫療。

那又怎樣?然後呢?

假設100個患有XX病的病人,西醫都使用CC藥治療,中醫則「同病異治」,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總共使用了87種不同的藥方來治療。

最後的結果西醫治好了80個人,中醫只治好了40個人,那麼「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又如何呢?

當然這裡只是一個假設的例子,並不是事實。

不過問題並不在於這是不是事實,而在於「人們並不知道究竟什麼才是事實」。


所以,不要再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當作口號了,現代醫學要的是臨床療效的證據,而誰管你到底怎麼治的?

這個觀點其實非常新穎,是近十幾年來實證醫學才開始提倡的觀點,


實證醫學的風行,其實是中醫的轉機,弄得不好,馬上就變成中醫的危機,造化如何,就看各位有心沒有心。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

它(大腦)會假裝知道它不可能知道的事物,正因為它自以為無所不知,它甚至知道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知識。
——蔻德麗亞 范恩(Cordelia Fine),《住在大腦裡的八個騙子》(A Mind of Its Own)


首先,為了方便以及簡單,我接下來要討論的「臨床經驗」,可以具體地想像成以下兩種信念:

1.某某藥物(或其他治療手段)對於治療某某疾病或症狀有明顯的療效。

2.病人的某些症狀變化以及藥物(或其他治療手段)的使用,證明了我的醫學理論是對的(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


西元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破天荒地頒給了一位「心理學家」,丹尼爾 卡尼曼(Danniel Kahneman)。

卡尼曼以及另一位同樣出色但卻不幸在1996過世而來不及享受諾貝爾獎榮譽的同事——阿摩斯 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進行了許多有關人類「非理性想法以及行為」的實驗研究。


本書接著就主要引用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同樣卓越的心理學、統計學理論,來闡明下述事情:

人類的大腦究竟是怎樣產生對於臨床經驗的信念的?而這些信念又有多可靠,或者說多不可靠?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統計回歸(statistical regression)/自然康復現象

1.統計回歸(statistical regression)/自然康復現象:

上面提到以研究人類非理性想法以及行為的心理學家卡尼曼跟特沃斯基,是什麼樣的事件讓他們開始對於人類做判斷以及決定的行為產生興趣的呢?

在1960年代末期的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有一批飛行教練,在上心理學家卡尼曼教授的課。

就是這些教練激勵手下飛行員的方式,引起卡尼曼與同事特沃斯基的興趣。

傳統想法認為,在教學上鼓勵比處罰更有效,但是這些教練發現,

如果飛行員因為表現傑出而受到「表揚」,下一次的表現通常「比不上一般水準」。

不過,因為飛得太差而受「批評」的人,下次通常都會有顯著「進步」。

因此,這些教練的結論是:表揚導致退步,批評造就進步,所以應該使用批評懲罰的方式來訓練飛行員。


這樣的結論有問題嗎?


舉個生活上的例子,會很容易就看出這個結論的盲點。

我們常常在考試考得很差,例如只有考30分的時候,無奈的苦笑說:

「不錯,這樣代表我『進步空間』很大,下次很容易就得進步獎了。」

或者是在考98分的時候,心裡除了開心之外,還會害怕下次『很容易』就退步了。


所以,這次表現得好,下次「本來」就有很大的機率會表現得比這次差,反之亦然。

假設上面那批教練使用的是完全相反的一種匪夷所思的訓練方法,也就是在飛行員表現差的時候獎勵,表現好的時候責罵,

我們預期,至少在剛開始的時候,教練會得出跟上述完全相反的結論:在飛行員表現差之後獎勵,會讓下次表現更好,因此獎勵才是有效的訓練方法!


在統計學上,將上述的現象,稱作「統計回歸」(statistical regression)。

統計回歸的概念,是在十九世紀由英國科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爵士(Sir Francis Galton)首先提出的。

他解釋說,「任何連串的重複活動,其結果通常都會接近平均值或中間值」。

這可以用下面兩張圖來解釋。



這張圖可以想像成是飛行員的表現成績統計圖,其分佈是呈鐘形曲線,常態分佈。

這次飛行員的表現高於水準之上,則如圖所示,下次退步的機率就變大了,


反之則如下圖,飛行員的表現低於水準,下次有更大的機率進步。



統計回歸的例子,在生活上常常發生,例如即便身高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遺傳的影響,

但是高個子的父母,還是有比較高的機率會生出「比自己」還要矮的孩子,反之亦然。

若是我們給矮個子的父母在懷孕前吃一種虛構的「無敵增高丸」,據說可以讓父母生出比自己還高的孩子,

那麼就算這個「無敵增高丸」一點效果也沒有,我們還是很容易就得出「無敵增高丸」確實有效的這個「臨床經驗」。


將統計回歸的概念應用到醫學上,則是「自然康復現象」。

在醫學上,有許多疾病是屬於可康復的(reversible),

相對於不可康復的(irreversible)的疾病一旦得病就會持續惡化,直到死亡,

可康復的疾病有其一定的自然病程,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康復

(即使是醫學上歸類為不可康復的疾病,也有少數機會自然康復)。


可康復的疾病,例如感冒(common cold),眾所周知會在幾天之內自然康復。

對於感冒的發燒症狀,傳統西醫會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來治療,

例如阿斯匹林(Aspirin)、普拿疼(Acetaminophen)。

而對於感冒的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症狀,傳統西醫會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來治療。

這些藥物治療感冒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1990年,《感染病雜誌》(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一篇對於感冒病人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

展示了一個十分震驚世人的結果(Graham NM, 1990)。

這個實驗總共讓五十六個自願者成功感染了第二型鼻病毒(rhinovirus type 2)而得到了感冒,

接著隨機分為四組,分別使用阿斯匹林、普拿疼、ibuprofen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以及一組安慰劑(placebo)。

實驗結果,服用阿斯匹林或普拿疼的病人,血中的負責中和病毒的抗體濃度不但減少了,甚至連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鼻部症狀的表現都比安慰劑組還嚴重。

並且,服用阿斯匹林或普拿疼的病人,病毒散佈的時間也比安慰劑組長一些。


另外,在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中,有篇對於感冒使用抗組織胺的系統性回顧研究(De Sutter AIM, 2003)。

此研究統合分析許多臨床隨機對照實驗的結果之後,得到了同樣令人吃驚的結論:

不論在感冒的大人還是小孩身上,單單使用抗組織胺,並不能緩解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也不會讓病人主觀地認為感冒有所進步。

抗組織胺不但不能緩解症狀以及治癒感冒,還比安慰劑多了例如昏睡等等的副作用。

至於抗組織胺與退充血劑的合用(同樣用以治療鼻塞等症狀),在小孩身上也是無效的,在大人身上似乎有效,然而證據卻不明確。


真是令人震驚!

這些「傳統西醫」在「基礎理論」以及「臨床經驗」上認為有療效的藥物,居然並沒有實際上的效果,甚至還有反效果!


除了像是感冒這種可復原的疾病具有統計回歸的性質之外,

許多不可復原的嚴重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其病程也是惡化與康復交替出現。

若是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在每次疾病惡化的時候使用一種虛構的「抗多發性硬化仙丹」來治療,

這種虛構的藥物並沒有療效,但卻因為多發性硬化症的自然病程本來就會在惡化一段時間之後康復一段時間,

臨床醫師以及病人便會很容易地認為這個實際上並無效的「抗多發性硬化仙丹」具有療效。


看完了上述包括成績進步退步的闡述之後,很容易會認為人們應該輕易地發現統計回歸的現象。

實際上,正如同卡尼曼以及特沃斯基所說的,人們在許多肯定會發生回歸的情境中,並沒有預期回歸的發生;

其次,就算他們確認回歸的發生,也常常會創造出虛假的因果解釋,

就像上述臨床醫生誤認為「抗多發性硬化仙丹」確實具有療效一樣。


這些臨床上藥物因為疾病的自然康復現象而讓臨床醫師在經驗上誤認為其有療效的藥物,

我稱之為「統計回歸,自然康復,順水推舟,漁翁得利之藥」,這正是虛假的臨床經驗之所以會產生的第一個心理機制。


上述感冒以及「抗多發性硬化仙丹」的例子,是在病人生病或惡化的時候使用藥物介入,

於是就搭著疾病自然康復的水流,順水推舟,貌似治療了事實上原本就會好轉的症狀。

而在病人症狀緩解的時候,醫生理所當然地停用藥物,

等到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再次復發,醫生以及病人更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因為沒有服用「抗多發性硬化仙丹」的關係,

而更加深對於「抗多發性硬化仙丹」療效的信念。


但是,更可怕的是,就算醫生並不是「順水推舟」地如上所述,在疾病症狀惡化的時候使用藥物,在緩解的時候停用藥物,

而是近乎隨機地一會兒用藥,一會兒停藥,用藥停藥的節奏並不配合疾病的自然病程。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以及病人居然也有可能產生「抗多發性硬化仙丹」有療效的虛假信念!


這怎麼可能?


Graham NM. Burrell CJ. Douglas RM. Debelle P. Davies L., Adverse effects of aspirin, acetaminophen, and ibuprofen on immune function, viral shedding, and clinical status in rhinovirus-infected volunteers.,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62(6):1277-82, 1990 Dec.

De Sutter AIM, Lemiengre M, Campbell H. Antihistamines for the common cold.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3, Issue 3. Art. No.: CD001267. DOI: 10.1002/14651858.CD001267.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虛假的控制感

2.虛假的控制感


網路上流傳著一部惡搞世界知名魔術師大衛考伯菲的影片。

只見片中的「魔術師」對著電梯門做出移動的手勢,電梯門便順勢而開,

對著手扶梯做出向上的手勢,手扶梯便順應而上,

我們都知道這些自動設施原本自己就會動,根本不是「魔術師」的魔力造成的,

也因此我們會對著這段惡搞影片笑得人仰馬翻。


這個「魔術師」是刻意配合著自動設施的動向而做動作,造成一種「控制」的感覺,

那麼,如果「魔術師」的動作並沒有配合著自動設施的動作,我們還會產生「控制」的感覺嗎?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

受試者試圖藉由「按下某個按鈕」來「開啟燈光」。

受試者被告知這個按鈕「可能」可以用來控制燈光。

事實上,燈光的開關完全隨機,而且與受試者按鈕的動作毫無關係。

雖然受試者對燈光不具備任何控制,但他們的知覺卻頗為不同。

受試者居然經歷到了控制燈光的幻覺!

並且對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能夠控制燈光的開關。

不但如此,當燈光開啟的次數越頻繁時,受試者也就越容易認為自己對燈光具有控制力。

換句話說,當我們越對的結果感到滿意,我們便越容易自我奉承地認為一切都得歸功自己。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虛假控制感?


這就與心理學上的「鮮活性效應(vividness effect)」,

或者卡尼曼跟特沃斯基所提出來的關於人類評估事情發生機率的其中一個心理機制(啟發式,heuristics)「便利性」有關。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便利性/鮮活性效應

3.便利性


人類——以及所有生物,活在世界上的第一目標,就是求生存。

而求生存的首要條件,就是得做出符合生存利益的決策。

而要做出好的決策,需要的就是對於所面對的各種事件發生機率的評估。


那麼人類是怎麼評估事件發生機率的呢?


卡尼曼跟特沃斯基提出了三種評估事件發生機率或預測數值的三種心理機制(啟發式,heuristics),

其中之一,就是「便利性」。


假設我們是統計學家,要計算某件事情發生的機率,例如洗澡時猝死的機率、開車時出車禍的機率、英文單字第一個字母是r的機率、腎病的病人與黑色的特徵相關的機率、某種病使用某種藥物治療好的機率……,

非常的簡單,我們只需要利用條件機率的概念,將我們所要求的事件發生次數(洗澡時猝死)當作分子,我們所限制的條件發生次數(洗澡)當作分母,就可以得到事件發生的機率。


但是我們既不是統計學家,更不會隨身帶計算機。


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許多事件,我們不可能在腦中確實統計所有事件發生的次數。

因為這會讓大腦太消耗能量了,完全不具有演化優勢。

幸好,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了一個比較節省能量的心理機制,讓我們得以評估事件發生的機率。

當我們需要評估某件事情發生的機率時,我們便會搜尋腦中模糊的印象,試圖做一個概略性的計算。

我們的對於過去事件發生的印象是怎麼樣形成的呢?

當然是透過事件的發生而形成的。

事件發生得越多次,或頻率越高,我們腦中的印象便會越深,也「越容易回想到」;

換句話說,我們很「便利」便能回想到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而我們的大腦就直接認為這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一定就是過去發生頻率高的事情,

這麼做,省事又方便!

這就是「便利性」。


這種機制,讓我們的大腦不需要仔細統計任何發生過的事件,但還是能做出一定準確度的概率評估,確實是很有效率。

但正所謂「有一好,沒兩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自然界是不允許我們「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

「便利性」的心理機制,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邏輯問題:

發生頻率高會造成→腦中的印象深刻,造成→提取印象很便利,

但是提取印象很便利,在邏輯上卻不能直接往回推論為→發生頻率高。

因為造成提取印象便利的原因還有很多,造成腦中印象深刻的原因也很多。


例如,在親眼目睹一場車禍之後,我們對於車禍發生的機率便會不合理地提高許多,而更加小心翼翼地行車。

而除了親身目睹以外,我們也很容易從電視上看到車禍的場面或新聞報導,

相對的來說,我們很難看到以及想像到在浴室猝死的場面,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得知洗澡在浴室猝死的機率還要比出車禍高時,會感到那麼的不可思議。

或者,我們很容易提取英文單字第一個字母是r的印象,卻比較難提取第三個字母是r的印象,

因為我們通常都是透過第一個字母來搜尋單字,

這也導致我們會認為第一個字母是r的單字比第三個字是r的單字多,而事實卻正好相反。


這些都是造成我們對於事件發生機率評估產生誤差(bias)的原因。


而造成腦中對於某些事件,產生超過其發生頻率應有的深刻印象的其中一個原因,

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便利性原則下,先入為主觀念所導致的偽相關——男同性戀的眼中都是肛門?

4.便利性的心理機制下,先入為主觀念所導致的「偽相關」:


如前所述,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發生機率的估算,依靠的是腦中對於這件事情的印象提取有多容易、多方便,

這就是「便利性」這個心理機制——我們腦中自動認為容易提取的印象就是深刻的印象,

而深刻的印象就是發生次數頻繁的事件所造成——但是這只是我們的腦袋為了節省能源所設定的「自動導航系統」,

現實的世界,當然不會總是照著我們腦袋的設定而走,這也就是機率評估的偏差(bias)來源。


要知道偏差從何而來,只要想想,除了事件的發生頻率真的很高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狀況,

會造成我們腦中對於事件印象的提取很方便?

前面已經提到了兩種偏差產生的由來:

1)因為曾經目睹過車禍的發生或報導,所以相較於在洗澡時猝死的機率猝死,我們更高估車禍發生的機率。

卡尼曼跟特沃斯基稱之為「由例證的可提取性而引發的偏差」(P10)。

這種偏差體現在臨床經驗的產生上,又稱為「鮮活性效應(vividness effect)」。

例如美國總統雷根在1985年時,才認識到愛滋病的嚴重性——

因為他的演員好友那在時死於愛滋病——而愛滋病在那時卻早已出現五年之久,

數以千計的美國人遭到感染。(這才是心理學P118)

雖然雷根總統不是醫生,但他卻有著跟醫生同樣的大腦構造——全人類都有的大腦構造。

也就是說,醫生在臨床上同樣常常產生鮮活性效應所帶來的偏差:

相較於統計數字,醫生更容易受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個案的影響——

即使這些個案的醫療處置與處置結果的關係只是巧合或者只是特例。


這裡說個題外話,雖然是題外話,卻是很重要的觀念。

許多人(這些人在中醫所佔的比例又比較高)喜歡說這種話: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由群體統計出來的資料,

並不能運用在每一個人身上,我們應該要『個體化的治療』。」

這句話的前提「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是對的,結論「個體化的治療」也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正確方向,

但是從前提推論到結論的過程卻是錯誤的。

的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正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我們才需要群體的統計資料,找出人與人之間差異之外的共同點,

以供我們治療「眼前這位病人」作為參考資料。

否則,我們要依據什麼作為「個體化治療」的依據呢?

擲骰子嗎?當然不可能。

因為受到鮮活性效應的影響,人類的本性就是忽視統計資料,過份倚重臨床經驗。

可是,臨床經驗是什麼呢?臨床經驗不就是「在心中統計——而且還是很粗糙的統計——過去你所遇到的病人的資料」嗎?

如果真如那些人所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那麼透過過去病人所累積起來的臨床經驗,

又怎麼能夠應用在眼前這位「獨一無二」的病人身上呢?

我們要怎樣「個體化治療」呢?

擲骰子嗎?


所以,若是像傳統的醫生(中西醫皆然)一樣過份重視臨床經驗而忽視統計資料,

便會受到鮮活性效應的影響,反而將一些巧合事件或特殊個體的經驗不恰當地應用在其他病人身上。


傳銷事業的從事者,便是利用鮮活性效應這個人性弱點,

透過大量的案例見證來扭曲我們腦中的事實判斷——

被別人洗腦也就夠了,我們難道要繼續像傳統的醫生(中西醫皆然)一樣,自己洗自己的腦嗎?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便利性原則下,先入為主觀念所導致的偽相關——男同性戀的眼中都是肛門?3

我們也許不該責怪大腦為何缺少完整的統計分析軟體。但是,我們必須譴責大腦假造統計結果的不良習慣。我們大腦擁有在關聯不存在之處,鬼鬼祟祟地發現它想發現的相關的傾向。
——蔻德麗亞?范恩(Cordelia Fine),《住在大腦裡的八個騙子》(A Mind of Its Own)

(P257)

假相關


1949年,馬克娃(Karen Marchover)發表了一個心理測驗,

這個心理測驗後來成為成千上萬心理醫師用來洞悉病人心理狀態的臨床工具。

可是,這個理論性的心理測驗,馬克娃當初在提出來的時候,並沒有給出多少支持其理論的數據。

這個測驗,就是畫人測驗(Draw-a-Person test, 簡稱DAP)。

畫人測驗屬於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s)。

投射測驗的理論基礎是:人們對於模稜兩可的情境進行反應時,會投射出他的一部份人格,

所以,當人們在白紙上畫人像的時候,其作品也或多或少地映射出他自己。

例如,疑心重的人會畫出大的或是奇怪的眼睛。

但是,畫人測驗不只是在被提出的時候並沒有數據支持,

在對於畫人測驗的研究當中,許多畫人測驗與人格的相關性都被證明並不存在。

但是,這些客觀研究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

多數的臨床醫師都瞭解那些否證畫人測驗的研究,但是成千上萬的醫師仍經常採用它,

因為他們聲稱這些跡象(sign)在他們的臨床實踐中發揮了作用。

一個臨床心理學家說:「在相信那些雜誌上的文章之前,

我首先相信我自己的感覺。」

另一個人說道:「我知道,在實驗室裡,妄想狂並不一定會畫大眼睛,

但是在我的辦公室裡他們確實會這樣做。」(P259)


調皮搗蛋的心理學家當然不會屈服於這些臨床醫師對於他們研究成果的反駁。


這些臨床醫師堅持只有自己的臨床經驗才能看出畫人測驗與個性的相關性,

而基於統計數據的研究並沒有辦法看出,因此這些研究並沒有辦法證明醫生們對於畫人測驗的臨床經驗是錯誤的。


既然如此,心理學家們就精心設計了一個陷阱……。


心理學家收集了45張由精神病患或臨床心理學研究生所化的人像,

並且仔細測量這些人像的跡象(sign)。

同時,在每一個人像下面,附加了兩個對於畫此人像的人的個性診斷陳述。

而這些個性診斷陳述是刻意安排的,這個刻意安排使得這些個性診斷陳述與人像的跡象完全沒有相關性,

好大的陷阱!

接著,心理學家將這些人像與個性診斷陳述拿給受測的大學生看,

沒想到,受測的大學生居然在這些毫無相關性的人像與診斷當中,看出了相關性!

而且這些相關性與傳統心理醫生所報告的臨床經驗非常類似!

毫無經驗的大學生帶著經驗老道的心理醫生一起跳入心理學家的陷阱裡了!

更誇張的是,心理學家接著故意讓人像跡象與個性診斷陳述的相關性,與大學生及臨床心理醫生所認為的相反,

例如,在通常條件下,76%的受測大學生與80%的受測臨床心理醫生,會發現「一個肌肉發達的人像」與「擔心自己的男子氣慨」的個性診斷陳述有關,

於是,心理學家故意製造出一個相反的相關性,也就是擔心自己男子氣慨的人,比較容易畫出肌肉瘦弱的人像。

結果,居然還有50%的受測大學生,在看了這組相反相關性的人像之後,依然相信擔心自己男子氣慨的人,比較容易畫出肌肉發達的人像,也就是發現了與事實相反的相關性!


另外一個投射測驗的例子,則是歷史悠久且聲名狼籍的羅氏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

羅氏墨漬測驗,透過給病人觀看不規則的墨水污漬,並且請他們詮釋這些墨漬,藉以得出病人的個性診斷。

其中最著名的論點,就是同性戀者易於在羅氏墨漬測驗中,將墨漬詮釋為「和肛門有關之事物」。(住在大腦裡的八個騙子P100)

你知道我接下來要說什麼——臨床的統計研究,顯示出同性戀與將墨漬詮釋為和肛門有關之事物的這種相關性,並不存在。

心理學家又出來挖陷阱了。

在實驗中,既使同性戀者與詮釋墨漬為肛門相關物之間,刻意被安排為負相關

(也就是同性戀反而比異性戀還不容易將墨漬詮釋為肛門相關物),

受測者依然在在同性戀與肛門之間,看到了相關性——甚至他們認為的相關強度仍然和以前一樣!(P266)


這些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相信兩個獨立事件之間存在聯繫,是多麼的容易!

尤其是當這兩個事件之間有「主觀的詞語聯想」的時候。


在本書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了,

「若要我利用最簡單的幾個字來代表傳統中醫『最明顯』(但不一定是最必要的)的特色,

我會說是:『陰陽五行,辨證論治,以及辨證論治所帶來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關於陰陽五行的理論,本書之後會詳細地從歷史人文的發展面論述。

在此,透過調皮搗蛋的心理學家所設計出來的幾個陷阱實驗,

我們可以很有理由地懷疑,就算陰陽五行理論從頭到尾都是鬼扯的,都是虛假的,

我們也會很容易相信它是真的——就像畫人測驗或是羅氏墨漬測驗一樣;

就算實際上病人並沒有反映出陰陽五行理論是對的,

我們也會很容易累積出陰陽五行理論是真理這樣的臨床經驗——就像畫人測驗或是羅氏墨漬測驗一樣。

在這裡只是合理地懷疑陰陽五行理論,就像我們應該合理地懷疑中醫、西醫、或其他任何的醫學理論一樣,

至於陰陽五行理論到底是不是對的?陰陽五行理論究竟是不是真理?陰陽五行理論對於中醫的發展究竟是好是壞?

則留待後文詳述。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引用文獻者,滿分!1

若後世所增之藥,則尤有不足憑者,至其詮釋,大半皆視古方用此藥醫某病則增注之。

或古方治某病,藥不止一品,而誤以方中此藥為專治此病者有之,更有以己意 推測而知者。

又或偶愈一病,實非此藥之功,而強著其效者,種種難信。

至張潔古、李東垣輩,以某藥專派入某經,則更穿鑿矣。

——清,徐靈胎(1693 1771),《醫學源流論》


唇留兩撇八字鬍,身穿一件長馬掛,頭帶冠衿,手拿古書,看的是一本叫作《湯頭歌訣》;

吟吟誦誦,抄抄寫寫,只差沒有梳個長髮道士頭,否則就可以去斬妖除魔了。

以上,就是我的朋友以及進入中醫系之前的我,對於一個學中醫的人的印象。


手上時時刻刻拿著古書翻閱,不是沒有原因的。中醫的學術圈內,最注重的就是引經據典。

中醫系的學生最瞭解了,每到了中藥學、溫病學、中醫婦科學的考試前, 大家眾志成城的,

就是試圖化身為汪昂、葉天士、傅青主,把他們每一句說過的話,都背起來,

甚至恨不得在考試當天,能開壇起乩,召喚這些從上次考試之後就回 到極樂世界遨遊的古魂們,能夠再次附身,拯救我們這些中醫的後起之輩。


看來,要在中醫學界說話有份量,首要步驟便是得先作古。

曾任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的中醫藥史專家鄭金生,在其《藥林外史》一書中說:

「中藥的功效是怎樣發現的?人們用什麼辦法將這些發現傳給後人,並讓後人深 信不疑(簡稱『傳信』)?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卻很複雜。

這是因為,現存文獻記載的數以千計的中藥,它們的療效發現並非只有一個途徑。

有的藥效是由於它 自身所含物質表現出來的治療作用,而有的藥效卻是不同社會中人為賦予的功能。

因此中藥功效自古以來表現出很強的二重性:『經驗性』和『社會性』。

這兩者有 時區別明顯,有時卻如油入麵,難分難解。

至於古人『傳信』藥效的方法,堪稱煞費苦心,令人感嘆。」


中藥功效的經驗性來源部分,自然是無庸置疑,否則臨床中醫所達到的諸多明顯的療效,只能說是巧合。

至於中藥功效的社會性來源部分,最早出現的管道,當然是 源自上古時期「巫醫同源」的結果。

「巫醫同源」,也就是巫術以及醫術的混雜,根據人類學以及醫學史的研究,是一個普世皆有的人類學現象。

具體地體現在中藥 上,例如水銀、女子布(即古早的衛生棉)、死人頭、頭垢……等等的藥物,以及入水不溺、御火御水(簡直就是像在打電動《仙劍奇俠傳》)、殺鬼精物、女人鬼 交……等等的藥效,明顯來源於巫術。

關於這些來源於巫術的藥效,隨著歷史的演進,民智的開化,早已不佔中醫藥理論的主要地位,現今臨床上也幾乎不會使用,

因此,這個有趣的話題,本書便不多加著墨。

比較需要我們重視的,是其他來源於社會性建構而非經驗性事實的藥物功效。


1. 從偶然中推測出必然:

我最欽佩的一位古代醫家,是清朝的徐靈胎。

徐靈胎可比是清朝的李敖,語不驚人死不休地痛批當時中醫罔顧人命地濫用人參、鹿茸等溫補藥 的風氣,

除此之外,他還寫了一本《醫貫砭》,專門一針見血、一砭達骨地批評明代趙獻可的《醫貫》一書。

徐靈胎的文章思路清晰,旁徵博引,具有清代小學家實 事求是的精神,痛批宋明醫家天花亂墜,虛言巧語的風氣。


徐靈胎的文章不僅深深的影響了當代中醫理論的革命家以及臨床家黃煌教授,

更是深得德國慕尼黑大學醫 史研究所所長文樹德(Paul U. Unshuld)的喜愛。

文樹德在著名的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一書中,稱徐靈胎為中國「第二個千年裡最出色的儒醫之一……如他遇到後來發展了的西方醫學,大 概也不會覺得難於理解。」(P21)


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居然提到了一個類似現代統計學概念的事實,他說:

「若後世所增之藥,則尤有不足憑者……或 偶愈一病,實非此藥之功,而強著其效者。」

(有很多後世所新增的藥效都是不足為憑的啊!有可能只是碰巧在吃藥之後病好了而已,其實並不是藥物的功效,可是 古人卻誤以為是藥物的功效,而記載於著作中。)


徐靈胎說的,類似現代統計學所稱的「投稿偏差(submission bias)」以及「出版偏差(publication bias)」。


現代的版本是這樣的,

假設你是一個做研究的學者,辛辛苦苦做了一個研究,可能是要證明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疾病,

可是,最後的結果,居 然否定了你的假設,你的實驗顯示阿斯匹林不能預防冠狀動脈疾病。

那麼,失望之餘,你還有閒情逸致去發表你的研究結果,以詔告天下「你的實驗失敗了」嗎?

當 然不太願意發表。

從更陰謀論的例子來看,

假設你是製藥公司的大老闆,花了大把銀子(通常是上億美金),開發出了一個新藥,

當你滿心期待的寄望這個新藥能為 你帶來大把鈔票,而臨床試驗的結果,卻顯示你這個新藥根本無效,

你會願意發表這個斬斷你財路的研究結果嗎?

當然不願意(當然,就算你不發表,你的新藥也沒 辦法在有關當局的監督下上市而為你帶來財富,但你更需要考慮的是發表負面研究結果會為你的公司帶來嚴重的聲譽損失)。

上述因為研究結果不符合自己預期而不 願發表的現象,就是「投稿偏差」。


除此之外,如果你今天很有良心,儘管自己的研究結果不合預期,

但你知道若是不發表你的研究結果,造成投稿偏差,會使得整 個醫學界接收到偏差的訊息,對病人產生嚴重的後果,

因此你決心消除投稿偏差,含淚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寄送到學術期刊單位的手上。

你已經英勇的避免了投稿偏 差,

現在你必須從研究學者的角度抽身,站在雜誌編輯的角度來看;

而雜誌編輯又必須站在讀者的角度來看——讀者(通常是忙到沒時間看醫學期刊的醫生)喜歡花 了大把時間,啃下無數艱深的術語,最後卻只在結論的地方看到「某某藥物治療某某疾病,無效」嗎?

當然不喜歡。

因此,身為雜誌編輯的你,當然也不喜歡刊載這 些研究結果不合預期的文章,

這就是「狹義的出版偏差」(廣義的出版偏差則包括投稿偏差)。


現代醫學學術圈對於研究結果的評斷,通常會要求達到「統計顯著性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所謂達到統計顯著性,就是說你這個實驗結果,光憑機率是很難產生的,因此你的實驗結果很有可能是真的。

更深入地說,

醫學學術 圈通常會要求你的研究結果「P值(P value)小於某個數字(通常是0.05)」,

這代表的意義是,若你的研究得到的結論「事實上是錯的」,

那麼做這個實驗,還是會有P這樣的機率會得到你 的結論是對的,也就是違反事實的結果。

舉個極端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今天要證明「光著身體擲銅板一定可以擲到正面」,

於是你做了一個實驗,光著身體擲了一次 銅板,結果真的是正面。

若你要用這次實驗的結果來證明你的假設,則你的實驗的P值就是0.5,

因為就算你的假設事實上是錯的——也就是光著身體擲銅板擲到 正面的機率依然是百分之五十——你去做這個光著身子擲一次銅板的實驗,還是會有0.5也就是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會擲出正面,

而得到看似可以證明你的假設的結 果(擲兩次的實驗P值等於0.25,三次等於0.125……。


實際上醫學研究的P值計算起來並不像這裡所舉的例子一樣簡單)。

人們通常不會認為這個P值等 於0.5的實驗真的證明了你的假設,而是通常希望P值在0.05以下,

也就是在你的實驗假設根本不符事實的情形下,實驗結果卻能湊巧符合你的假設的機率在 百分之五以下。

百分之五很小嗎?

看起來好像很小,但若是跟七千七百七十六分之一比起來呢?

讓七千七百七十六分之一的機率偶然出現的巧合,看起來像是百分之 百必然出現的事實,

正是上文魔術師戴倫?布朗利用我所謂「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所做的事情。

「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跟「出版偏差」的相同點在於,

同樣不合比例地掩蓋了偏向某一結論的資訊,使得資訊產生偏差;

相異點在於,「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是直接刻意掩蓋資訊,

而「出版偏差」則是受到人類其 他心理因素的間接影響,

但不論是「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還是「出版偏差」,同樣都造成了資訊接收者接收到了偏差的資訊,學習到了虛假的臨床經驗。

回到 中醫典籍。

中醫典籍不論是透過醫案、方書、還是本草書,

所記載的對於藥物功效的臨床經驗,大多來自於小規模的臨床使用,甚至來自單一個案,

也就是說,P值 很大——這些藥物功效來自與偶然巧合的機率很大。

就算P值並不大,也很容易透過上述「出版偏差」,甚至是「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形成具有偏差的錯誤 資訊。

尤其是古代的典籍很喜歡抄來抄去,更加深了偏差,

使我們很難看出一個每一本典籍都有記載的錯誤資訊是錯誤的。

我們再來享受一次徐靈胎的醍醐灌頂:

「若後世所增之藥,則尤有不足憑者……或偶愈一病,實非此藥之功,而強著其效者。」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引用文獻者,滿分!2

2. 以方效移作藥效:

我們還是用徐靈胎的話來開頭:

「至其詮釋,大半皆視古方用此藥醫某病則增注之。

或古方治某病,藥不止一品,而誤以方中此藥為專治此病者有 之,更有以己意推測而知者。」

(本草書對於藥物功效的詮釋,大半都是看到一個「含有這個藥物的方劑」可以治療某種病,於是就補注說「這個藥物」可以治療某 種病。事實上,治療某種病的方劑,組成明明就有一大堆藥,並不只這一味,但是寫書的人居然毫無根據而偏執地認為專門治療這種病的藥就是這一味啦!)


這次, 先知徐靈胎又發現了什麼現代統計學的概念呢?

那就是「交絡(confounding)」。


在介紹交絡以前,我們必須先瞭解另外三個統計學上的概念:

「反應 變數(response variable)」、「解釋變數(explanatory variable)」、「潛在變數(lurking variable)」。


所謂「反應變數」,就是我們想要透過改變另外一個東西而企圖去影響的那個東西,是因果關係的「果」,也是我們實驗最終要關心的那個 目標,大約等於我們國中時期學過的「應變變因」。

相對的,「解釋變數」則是我們認為可以解釋為造成反應變數改變的那個「原因」,大約等於「操縱變因」。

而 「潛在變數」則是其他可能會影響其他變數,也就是跟其他變數有因果關係的變數。


例如吸煙導致肺癌的研究當中,我們假設是吸煙導致了肺癌,

因此,吸煙與否就 是研究的「解釋變數」,得肺癌與否則是「反應變數」。

除此之外,也有人懷疑並不是吸煙導致肺癌,而是「某種個性」導致具有那種個性的人喜歡吸煙,那種個性 也同時導致肺癌。

此時,「某種導致某人喜歡吸煙的個性」,就是「潛在變因」。

像這個吸煙導致肺癌的例子裡,多個變數之間有交互作用時,就產生了「交 絡」(統計讓數字說話P216)。


交絡現象,會導致我們在判斷因果關係時,產生錯誤的推斷。


舉個醫學史上著名的例子:

現代流行病學的研究已經發現,十八歲 以前懷孕過的女性,得到乳癌的機率比起從未懷孕的女性,還要低了30%-40%(Harrison’s Internal Medicine 17e, Chapter 86. Breast Cancer),

種種的證據指向這可能與女性賀爾蒙有關。

而在西元1713年,義大利醫生拉馬齊尼(Bernardino Ramazzini)卻誤以為修女的乳癌高發率是由於禁慾而不是未孕所致(病因何在P126),

這就是因為解釋變因「禁慾」影響了潛在變因「未孕」,而 「未孕」影響了反應變因「乳癌」,三者產生了交絡的關係。


在中醫典籍裡面的例子呢,則是石斛這味藥。

石斛,現代中醫教材《中藥學》中記載

「明目強腰……肝 開竅於目,肝腎同源。腎陰虛損,肝陰必虛,目失所養,可致視力減退等症。

石斛味甘,滋補腎陰,常與補肝益腎明目之品同用治上證。」

據此,石斛是可以明目 的。

但有趣的是,清代以及以前的本草中從來沒有記載該藥具有「明目」的藥效(藥林外史P95)!

那麼石斛明目的功效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就是由於徐靈胎所描 述的這種「視古方用此藥醫某病則增注之。或古方治某病,藥不止一品,而誤以方中此藥為專治此病者」,

中醫藥史專家鄭金生稱之為「以方效移作藥效」。


詳細的 歷史過程是這樣的:

宋朝《聖濟總錄》記載有「石斛散」,功能「治眼目晝視精明,暮夜昏暗,視不見物,名曰雀目」,

而元代倪維德的眼科專著《原機啟微》則記 載有「石斛夜光丸」,「治神水(瞳孔)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 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若是你只看到我引用的偏差資訊,兩個以石斛為方名的方劑主治都是視力的問題,那麼很容易就得出「石斛明目」 這樣的結論了。

但是,若是你直接翻查原典,便會發現,《聖濟總錄》中,總共記載了六首組成各不相同的「石斛散」,而其中五首都沒有提到任何跟「明目」有關 的功效,

這五首以石斛為名的方劑,功效具有一個共同點。

五首石斛散的共同功效分別是「肌瘦」、「筋攣(萎縮)不可行履(走路)」、「腳弱拘攣」、「營衛耗 奪,形體毀沮(敗壞)」、「食不生肌肉」,

這正好符合現代中醫理論的革命家黃煌教授歸納唐宋方書使用石斛的時機:「腳弱無力而口乾的病症」。總之,與明目 無關。


真正的陷阱要來了,

第六首石斛散,如上所述,主治「眼目晝視精明,暮夜昏暗,視不見物,名曰雀目」。

若是一看到這段文字,便認為石斛具有明目的功 能,那簡直就像是相信新聞媒體聳動的標題就是事實一樣。

事實上,這第六首石斛散的組成總共有三味藥:石斛、仙靈脾、蒼朮。

石斛如上所述,從來沒有明目的功 效記載,仙靈脾也沒有(這裡說的是直接的明目功效記載,而不是用「什麼都可以推得出來的中醫理論」所推出來的明目功效)。


剩下的就只有蒼朮一味藥了。

宋朝 《太平聖惠方》記載有「抵聖散方」,該方就剛好是單單蒼朮一味藥(磨粉放入豬或羊的肝臟中),主治「雀目(眼目晝視精明,暮夜昏暗,視不見物)不計日 月」。

《太平聖惠方》大約編篡於西元982到992年,《聖濟總錄》則編篡於1111到1117年,兩者相差才三十年左右,皆由宋朝政府主持編修。

因此, 《聖濟總錄》中「主治雀目的石斛散」,很可能是來源於《太平聖惠方》「抵聖散方」蒼朮治雀目的衍生方劑。


總之,從《聖濟總錄》中「主治雀目的石斛散」主治 雀目,而盲目的推論石斛具有明目的功效,正是犯了「以方效移作藥效」的謬誤。

其中,「夜晚的視力」是反應變數,「石斛」是誘人的陷阱解釋變數,「蒼朮」則 是隱藏起來的潛在變數。

而此例中,潛在變數「蒼朮」與反應變數「夜晚的視力」才是具有因果關係的組合(假設蒼朮真能治療雀目)。

但潛在變數「蒼朮」又在每 次石斛散的使用中,與解釋變數「石斛」同時出現,也就是產生了「交絡」,

而使得解釋變數「石斛」與反應變數「夜晚的視力」產生「共同反應(common response)」,

使得中醫們發現了「使用石斛散」與「夜晚的視力」之間的相關性(雖然我懷疑依靠臨床經驗而發現這個相關性的可能性極低,為什 麼?)。

因此,現代中醫們便都認為石斛具有明目的作用了。


甚至,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

蒼朮以及石斛散根本不是廣泛地拿來明目,而只是治療「眼目晝視精 明,暮夜昏暗,視不見物」的雀目。

但現代中醫們不但將這個本屬於蒼朮的功效,硬生生而主觀地轉移到石斛身上,甚至還誇大了療效,從「治療晚上看不到的雀 目」變成了廣泛地「明目」。


在瞭解了「交絡」以及「共同反應」的概念之後,現在你可以對我上述的論證提出質疑了!

以上的論證假設了蒼朮可以治療「雀目(晚 上視力減退)」,

這是古人從單單只有蒼朮一味藥的抵聖散方可以治療雀目得出的臨床經驗,

可是我剛剛還偷偷將一個重要的訊息,偷偷放在括號裡面。

古人所描述 的這種白天視力正常,晚上視力減退的「雀目」,指的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夜盲症」(要說古代的某種病「就是」現代醫學的某種病,需要相當小心,但也不必矯 枉過正到完全不敢這麼說的地步,本書後文詳述。)。

夜盲症有許多原因,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其中某部分夜盲症患者的成因是維生素A的缺乏,使得感光細胞 色素無法製造,晚上光線微弱的時候就看不到了。

若是這種成因的夜盲症,治療的方法當然是補充維生素A。

上文我所隱藏的訊息是說,

抵聖散方雖然好像只有蒼朮 一味藥,卻還要「磨粉放入豬或羊的肝臟中」,而動物的肝臟,正是含有豐富維生素A的食物!正好能治療因為維生素A缺乏而造成的「雀目」!

在這裡,「雀目」 是反應變數,「蒼朮」是解釋變數,而「肝臟」則是潛在變數。

潛在變數肝臟與解釋變數蒼朮「交絡」,使得解釋變數蒼朮與反應變數雀目形成「共同反應」,讓我 們誤以為兩者具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誤以為蒼朮可以治療雀目,

但事實上,潛在變數肝臟才是真正可以治療「某部分因維生素A缺乏而造成的雀目」的藥物。


那麼元 代《原機啟微》所記載的「石斛夜光丸」又是怎樣呢?

《原機啟微》的「石斛夜光丸」總共有天門冬、人參、茯苓、五味子、乾菊花、麥門冬、熟地黃、菟絲子、乾 山藥、枸杞、牛膝、杏仁、生地黃、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炙甘草、枳殼、青葙子、防風、黃連、草決明、烏犀、羚羊角等等總共二十五味藥!

而其中乾菊花、 菟絲子、枸杞、蒺藜、青葙子、草決明等等,都是可以明目的!

交絡的情形更嚴重!

就算假設石斛真的沒有明目的功能(其實不用假設了!),

使用這麼一個具有如 此多明目藥物以及其他藥物的方劑,就算真的達到了明目的效果,也完全不讓人意外啊!怎麼能僅僅就此而說石斛具有明目的功能呢?


若還是不信服,我們來看看 《原機啟微》的作者倪維德自己的解釋吧!

他說石斛夜光丸是

「君以天門冬、人參、菟絲子之通腎安神,強陰填精也;

臣以五味子、麥門冬、杏仁、茯苓、枸杞子、 牛膝、生熟地黃之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也;

佐以甘菊花、蒺藜、石斛、肉蓯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子之療風治虛,益氣祛毒也;

使以防風、黃連、草決 明、羚羊角、生烏犀之散滯泄熱,解結明目也」

倪維德說,雖然這個方劑叫作「石斛」夜光丸,

但是整個方子裡面最主要的藥物卻是天門冬、人參、菟絲子而不是石 斛阿!

而且,方子裡面用來明目的藥,是防風、黃連、草決明、羚羊角、生烏犀,也不是石斛阿!

石斛居然是拿來「療風治虛」的!

可是有人要爭辯了,為什麼倪維 德說的藥物用法就一定是對的呢?

我說,倪維德的說法當然不一定是對的啊!

我引用他的原文,並不是要證明石斛「事實上」沒有明目的功效,

關於這個「事實上」 的問題,是需要有意義的臨床實踐甚至對照實驗才能證明的。

我只是要說明,光從「石斛夜光丸」或者「石斛散」這個方劑的功效以及組成的原文,壓根兒不能得出 石斛具有明目的功效這個結論阿!

可是,這卻是現代中藥學教材對於石斛明目功效依據的唯一來源!引用文獻者,滿分!


我喜歡變魔術。變魔術最快樂,同時也是最 痛苦的事情,就是少部分自以為是的觀眾,在看完你的表演後,當面對著其他觀眾大放厥詞:

「哼!這太簡單了,我一下就看出來了,這就是這樣這樣這樣變的。」

對於這樣的行為,我感到快樂,

快樂在他說的完全就不是這個魔術真正的秘密,卻還可以說得天花亂墜,幾可亂真。我可以趁機見證人性的黑暗面,多麼快樂!

但我 同時也感到痛苦,痛苦在於雖然他說的完全都是鬼扯,但我又能怎樣呢?

我可不能說:「聽你在鬼扯,這個魔術根本就不是這樣這樣變的!」

若是這樣,我就跳入他 的陷阱裡了。

他會說:「明明就是這樣弄的啊!不然你說說看是怎樣弄的嘛!」

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魔術師把自己逼入絕境(幸好隨著經驗的增加,我已經可以 讓這種自以為是的「拗客」自食惡果了)。


以上我對於「石斛明目」藥效的歷史解說,就好比魔術真正的秘密,接著我們就回頭來看看那位自以為式的「拗客」吧!

現代中醫教材《中藥學》中記載石斛

「明目強腰……肝開竅於目,肝腎同源。腎陰虛損,肝陰必虛,目失所養,可致視力減退等症。石斛味甘,滋補腎陰,常與補肝 益腎明目之品同用治上證。」

現在這段話在你的眼中看來,應該只是一個讓你感到快樂的笑話而已了。

但若你是中醫系的學生,你也會像魔術師遇到自以為是的拗客 一樣,同時感到痛苦。因為你必須把這個笑話背起來,以應付考試。

不過這對於我來說還不算最大的痛苦。

對於我來說最大的痛苦,是當老師、同學、學弟妹、路人 甲問你「某某中藥『為什麼』能夠治療某某病」時,

你必須成為你自己最討厭的自以為是的「拗客」,掰出一段大道理來,否則人家就會覺得你「沒有料」。

就像 《中藥學》裡面,在誤解古書而虛構出石斛明目的功效之後,居然還能掰出一大段合情合理的道理,這就是現代中醫教育最強調的功夫:

要瞭解中醫的病因病機理 論。


關於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的歷史發展考證,後文另有專論。

這裡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徐靈胎犀利的快人快語。

徐靈胎在《慎疾芻言》中,批評當時的中醫「不能指出 病名,惟以陽虛、陰虛、肝氣、腎弱等套語概之」,

「其醫案,則襲幾句陰陽虛實、五行生克籠統套語,以為用溫補之地,

而文人學士又最易欺,見有陰陽、五行等 說,即以為有本之學,深信不疑。」

唯一讓我在亂掰的痛苦之中找出一絲慰藉的是,亂掰中醫的病因病機,其實非常簡單。

本書後文會教讀者一些簡單的亂掰密笈, 讓你瞬間成為中醫大師!

要記住徐靈胎的話,「文人學士又最易欺,見有陰陽、五行等說,即以為有本之學,深信不疑。」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人類的心理如何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引用文獻者,滿分!3

3. 循名責實、望名生義:

剛開始學中醫的人,通常都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老師上課的時候常常會說些關於中藥命名的道理:

「防風可以治療傷風感冒,因此叫作防 風」、「鬱金可以解除氣鬱,因此叫作鬱金」……等等。

但是,這些中藥真的都是這樣依照功效而命名的嗎?

中藥史學者鄭金生是這麼說的:

「古代藥名確有依據藥 效命名者,如防風可治風、續斷可『續筋骨』、決明子可明目等。

但以功效命名的藥非常少見,絕大多數是根據藥物基原的形、色、氣、味、質地命名。

然而在中藥 歷史上,卻有根據藥名望文生義,從而臆測藥物新療效者。」

例如清代名醫陳修園說:

「時醫徇名(望名生義)有二誤︰

一曰生脈散,因其有生脈二字,每用之以救 脈脫,入咽少頃,脈未生而人已死矣。

一曰鬱金,因其命名為鬱,往往取治于氣鬱之症,數服之后,鬱末解而血脫立至矣。」

事實上,根據鄭金生的考證,「宋代以 前的文獻沒有記載鬱金有解鬱之功,可見鬱金的命名本與解鬱無關。

但自從元代朱丹溪提出鬱金『因輕揚之性,古人用以治鬱遏不能散者,恐命名因於此始』。這一 猜測之說,就成為後世鬱金治鬱的開端。

朱丹溪倡導氣、血、痰、鬱病因說,他需要尋找相對應的治鬱藥物,因此循名責實,做出了不符合鬱金實際用藥的推斷」。


類似的例子,還有「升麻」這味藥,同樣也是因為與朱丹溪同屬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為了提倡自己的脾胃學說,而望名生義地將「升提」的藥效強加於「升麻」之 上,

同樣地,在宋代以前,升麻從來沒有升提的功效。


這時,中醫的捍衛者又會出聲了:

「聽你在亂講,我用鬱金升麻用了幾十年,臨床效果好的不得了!你怎麼能 說這些藥效都是虛構的呢?」

鄭金生說得好:

「對於慣用升麻升提的醫家來說,可能會很難接受本文所列舉的歷史事實,甚至可能會列舉自己使用該藥的體會來反 駁。

中醫用藥的妙處在於複方,而驗證單位中藥療效的障礙卻也是因為複方。

濫竽充數者並不影響整個樂隊的演奏效果。夾在大隊藥物中的某一藥物的某一效果要驗 證起來不能光憑全方取得的療效。

解鈴還需繫鈴人,由於文化造成的問題還必須從文化的角度去解析。」

這正是上文所提到的「交絡」現象,使我們對於臨床事實產 生偏差,導致產生錯誤的臨床經驗。

當然,前面所提到的「統計回歸」、「自然康復現象」、「虛假的控制感」、「便利性/鮮活性效應」、「偽相關」等心理機 制,甚至「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都導致這些來源自人類社會性建構而非來源於事實的虛假臨床經驗更加的鞏固,

甚至當像我所佩服的中醫史學家廖育群、黃龍祥、張效霞、鄭金生等人,毫不張揚地提出一些證據十足的歷史事實,以矯正人們的錯誤觀念時,總是會遭受到「中醫義和團」的群起圍攻。

這是因為,除了以上 所提到的「能夠產生虛假的臨床經驗,同時又能鞏固虛假的臨床經驗」的心理機制以外,

還有其他精彩的心理、政治、文化因素,能夠鞏固這些來自於「認知偏 差」,或者「社會建構」的虛假的臨床經驗。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虛假的臨床經驗如何蔓延盤據在人們的心中?權威心理原則1

有名醫師為病患疼痛發炎的右耳開了耳朵滴劑,

但是寫藥單的時候,他沒有把部位右耳(Right Ear)完整寫出來,只寫了簡寫,指示「滴入R. ear(右耳縮寫)」,

結果責任護士拿到藥單的時候,根據指示把指定藥劑滴進病患肛門裡去(因為他把縮寫的R.解讀為直腸(Rectal)了。)

顯然,耳 朵痛跟直腸治療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病人和護士居然一點也不覺得怪。

重要的是,在很多狀況之下,當正統權威說了話,其他的可能性是不是有道理也就不重要 了。

——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會長,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羅伯?齊歐迪尼(Robert B. Cialdini),《透視影響力》(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這是一個被引用到爛掉的陳腔濫調實驗;那麼我接下來就要讓這個陳腔濫調實驗再爛掉一次。


勇於反抗權威的人,總是會被人們傳頌為英雄;之所以會被傳頌為英雄,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是英雄,絕大多數人都屈服於權威。


曾在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工作過,並且以「六度分隔理論」、「權威服從實驗」出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做了一個震驚世人的實驗。


想像你今天自願參加一個心理實驗,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研究懲罰對於學習的影響。


你走進了陌生的實驗室,冷冽的金屬器械氣味,堅硬的攝氏二十三度空調,筆挺的全白實驗衣,兩千度鏡片後面的綠豆大雙眼直視著你,

乾枯僵勁的食指指向了玻璃窗後面,隔壁的受試著被五花大綁在你印象中美國死刑犯所用的電椅上,實驗者跟你說:

「很高興你來協助我們這個實驗,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當隔壁電椅上的受試者學習中犯錯時,按下你手中的電擊器,去電擊那個答錯的受試者。對了,每一次的電擊都會比上一次還要高上十五瓦特的電力。」

為了讓你體驗被電的痛苦,實驗者先將電擊機接到你身上,調了四十五瓦特的電力,電,你痛得哇哇大叫。


實驗開始,一次、兩次、三次電擊,你透過無情的玻璃窗,看到隔壁受試者的反應,從原本的嘴角輕微上揚,到全身顫抖、流汗不止,到面目猙獰、將指甲戳入肉裡。

甚至,被電得生不如死的受試者,不斷捶打著玻璃,央求你不要再繼續電下去了。

你全身發抖,極度恐慌地回過頭,問問穿著筆挺白色實驗衣的研究員,可否不要再電下去了?

你只看到他那綠豆大的無情雙眼,得到他輕描淡寫的指令:「繼續電」。

你當然不會昧著良心聽從實驗者的指令,你毅然決然地將手中的電擊器丟向玻璃窗,玻璃破了,你衝過去將電椅上奄奄一息的受試者救了出來。

為什麼你會有這麼英雄的作為?

因為你不在實驗現場,

因為你只是在看我的書,

你只是在想像你會有英雄作為,

就像每一個想像自己是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飛翔的小鳥的小學生一樣。


以上,就是著名的米爾格蘭服從研究(Milgram obediance studies)。(住在大腦裡的八個騙子P80)

這個實驗絕對不是在測試什麼懲罰對於學習的影響,

令人慶幸的是,電椅並沒有真正發出電擊,隔壁的受試者只是米爾格蘭所安排的演員,真正的受試者,正是手拿電擊器的你!

實驗的結果是殘酷的,就像我們不會在電影以外的世界看到反抗權威的英雄,

米爾格蘭服從研究中,絕大多數的受試者,繼續遵從白袍實驗者的指示,按下手中的電擊器。

正如米爾格蘭所描述的:

「我看到一個成熟而泰然自若的商人,微笑著走進實驗室,自信十足。

不出二十分鐘,他變得神經質、結結巴巴,精神幾近崩潰。

他不住地拉扯耳垂、搓揉雙手。有一刻,他用拳頭敲到前額上,嘟噥著說:

『噢!上帝,趕快停止吧!』

但是他仍然遵照主試的命令行事,一直到實驗結束。」(實驗心理學P469)


服從權威,是人的天性;

利用人會服從權威的天性,更是人的天性,就像我在本文的一開始硬要在「米爾格蘭」的前面加上「曾在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工作過,並且以『六度分隔理論』、『權威服從實驗』出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這一大串帶出權威感的敘述一樣。


從電視廣告裡說著XX牌牙膏有多好用的白袍牙醫師,到穿著筆挺西裝的詐騙集團,無處不見人們對於服從權威天性的利用。

現代是這樣,古代也是。

正如西漢?劉安,在《淮南子》所說的: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世俗的人們,大多崇拜古代權威而看輕當代人。所以當代傳播思想的人,一定會先宣傳說自己的思想其實是古代神農、黃帝等聖賢所說的,而後才能宣傳這些思想。)

傳統中醫奉為經典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傳說為扁鵲所著)等等,根據現代醫學史以及文獻學的研究顯示,

這些經典絕對不是出於一人一時之手,而是經過多人長時間地不斷補充而成書的,至於黃帝、神農氏、扁鵲等作者,毫無疑問是當時作者偽托古代聖賢之人的結果。


東方是這樣,西方也是。

古西方醫學的經典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其中也充滿了許多相互矛盾且不同文風用詞的段落,這些段落,也絕對是後人托名希波克拉底的傑作。


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

前幾年,市面上出版了一本《黃帝外經》。

這對於將《黃帝內經》奉為圭臬的中醫學術圈來說,

簡直是如獲至寶。

我當然也興致沖沖地買了一本回家。

沒想到一翻之下,才發現其內容就算一個國文中等程度的高中生都看得出來絕對不是與《黃帝內經》同時代的作品。

甚至隨便抓一個稍有國學素養的學者,都可以看出所謂《黃帝外經》是出自明清時代的手筆(根據我的考證,《黃帝外經》的著作年代當為明朝)。

我並不是在否認這本書的價值,而只是對於一件事情感到驚訝。

我驚訝的是《黃帝外經》的現代編者居然在前言之中,大言不慚地說自己「考證力求嚴謹、客觀」,

又同時說「顯見《黃帝外經》與《黃帝內經》可能為同時期之作」。


人們服從權威的心理,又與虛假的臨床經驗有什麼關係呢?


如前文所述,諸如「統計回歸」、「自然康復現象」、「虛假的控制感」、「便利性/鮮活性效應」、「偽相關」等心理機制,

「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

以及「從偶然中推測出必然」、「以方效移作藥效」、「循名責實、望名生義」等等「社會建構」,

共同構造出虛假的臨床經驗,並且鞏固這些虛假的臨床經驗於人心之中。

而服從權威的心理,

更是鞏固這些虛假臨床經驗的頭號幫兇……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虛假的臨床經驗如何蔓延盤據在人們的心中?權威心理原則2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對話形式就包含了中醫的起源:中醫起源於神靈,這是上古「神」(此神也許並非我們理解的那樣,而是有高深知識的某種生物)對人類進 行教育、傳授的結果。我們的祖先為了紀念中醫不同尋常的來歷,所以使用了對話這種方式加以記錄,其實《黃帝內經》就是神授時的筆記整理。
——李衛東,《解密黃帝內經——中醫非起源於地球文明》


被中醫學術界奉為圭臬的《黃帝內經》,居然是外太空智慧的產物?

別笑,雖然大部分理性的中醫研究者,

都會對這種「中醫外星起源說」一笑置之,

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絕大多數的中醫,卻認為發明中醫理論的中國老祖宗,一定具有非比尋常而大大超越現代人的高深智慧。

我必須承認,我也曾經有過這種想法——直到某一天,我懂得從歷史學的角度,真正研讀第一手的歷史資料為止,我才擺脫這種愚蠢卻是人類天性的想法。


關於中醫的學術理論該如何從歷史學的角度解讀,本書後有專論。


將古代中醫的起源歸於超過現代人所能理解的遠古智慧,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這樣做,正是塑造出了一個權威——方便鞏固任何虛假臨床經驗的權威。


事實上,這種塑造老祖宗為權威,藉以狐假虎威,鞏固自己學術思想的現象,普遍存在於中國文化當中。

自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孔孟思想,一直佔據了中國人心目中的權威地位。

而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更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圭臬。

相對的,「六經」以外的思想著作,是很難取得共鳴的。

不過,若是你懂得人類盲目信仰權威的心理,懂得利用權威,則幾乎任何思想,都能被廣為接受。

宋朝的陸九淵說:「學苟知本,六經皆為我註腳」。

意思是說,如果你懂得真理了,大家奉為圭臬的六經都可以拿來解釋你的學術思想了。

不過,既然已經「知本」,懂得真理了,為什麼還需要六經來作註腳呢?

「學苟知本,六經皆為我註腳」,那麼,「學不知本」的人呢?

可不可以拿六經來作註腳?


沒錯,就算你已經懂得真理了,芸芸眾生依舊是芸芸眾生——只信權威,不信真理。

所以你不得不「虎假權威狐狸威」,硬是曲解六經的原文,扭曲古人的思想,以作為自己學術思想的依據。

這種「表面上我注六經,事實上卻六經注我」的歪風盛行於宋明理學家,一直到清代小學家興起,才懂得用客觀、歷史觀的角度去解讀古代思想著作,才是真正的「我注六經」。


更可怕的是,就算你「學不知本」,鬼扯一通,也同樣有權利利用古代權威的力量來狐假虎威。

因為,芸芸眾生依舊是芸芸眾生——只信權威,不信真理。


可喜的是,清代小學家就已經摒棄了這種學術歪風,實事求是,力求正本清源,打破權威,還原古人真正的思想,也因此取得了豐碩的語言學成就。

可悲的是,當代中醫,依然不知長進,還在使用宋明理學家的伎倆,塑造權威,同時也利用權威,將所有或真實、或虛假的臨床經驗,通通包裝為「遠古智慧的結晶」。

治療之後病人好了(不等於「治好了病人」),就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陰陽轉化,相生相剋,鬼扯一通,表面上是證明了古代中醫理論的完美,暗地裡卻是在利用權威心理。

治療之後病人死了,還是一樣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陰陽轉化,相生相剋,鬼扯一通,「原來如此,古人早就這麼說了,『難怪』這個病人治不好」,「看吧,『我就知道』這個病人會死吧,老祖宗早就這麼說了」。

不管治療有效無效,權威的地位都再一次得到了鞏固,虛假的臨床經驗又再一次被寫進了書中,成為後代人眼中的權威。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再次佩服我的偶像徐靈胎(我正在利用權威心理!),徐靈胎說:

「其醫案,則襲幾句陰陽虛實、五行生克籠統套語,以為用溫補之地,而文人學士又最易欺,見有陰陽、五行等說,即以為有本之學,深信不疑。」


怎麼可能?

不是說「事實是驗證真理的唯一道路」嗎?

虛構出來的真理,怎麼可能無視於事實,反而被任何事實所鞏固呢?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虛假的臨床經驗如何蔓延盤據在人們的心中?魔術師、催眠師、算命師、江湖郎中的秘訣大公開

迷糊不清的言論都有(至少有)這個共同的毛病:就是令人難以分辨它們有沒有其他方面的毛病——比如難以分辨它們有沒有犯了謬誤。
——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算命師。

有一天,三個書生來找他,問他們這次進京趕考會不會考上。

只見算命師伸出右手食指,比出了一個「一」。

那三個書生走了之後,又來了三個書生,也是問同樣的問題。

又見算命師伸出右手食指,同樣比出了一個「一」。

第二群書生走了,第三群書生又來;第三群書生走了,第四群書生又來。

同樣的問題,同樣的「一」。


到了放榜當日,第一群書生三個都落榜,第二群書生有兩個落榜,第三群書生上榜了兩個,第四群書生三個都上榜!

隔天,熱鬧的場面出現了,

四群書生,總共十二個人,全都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跑到這位算命師的面前,

直說這位算命師實在是太神準了!

為什麼會這樣子?


原來,放榜之後,三個都落榜的書生垂頭喪氣地來找算命師,只見算命師露出似笑非校的表情,

開口說:「我說的沒錯吧!你們果然『一起』落榜了!」

你猜到算命師怎麼對另外三群書生說了嗎?

「我說的沒錯吧!你們果然有『一個』上榜了!」

「我說的沒錯吧!你們果然有『一個』落榜了!」

「我說的沒錯吧!你們果然『一起』上榜了!」


算命師所使用的,正是冷讀術(cold reading)技巧當中的含糊化(Vagueness)以及概括化(generalisation)

所謂冷讀術,是一種迷惑人的心理學策略,是偽通靈者賴以生存的技巧,使用冷讀術,可以使偽通靈者做出非常震懾人的預測。


所謂含糊化或概括化,就是利用一些極度含糊或概括性的字眼做出預言。

例如:上述故事中的「一」。


等到所預言的事件發生後,再根據所發生的事件去解釋當時的預言。

這個技巧就叫作拉近景深法(zoom in)。

例如:上述故事中,算命師最後將自己利用含糊概括法所做的預言,

根據不同的事實而做出不同的解釋,並且給人一種錯覺,使得事前概括預言的「預測性」以及事後zoom in解釋的「精確性」重合在一起,給人深刻的印象。

這在魔術的技巧上又叫作「困難分割」,

也就是說,同時做出既能夠預測未來,又足夠準確的預言,是一件很困難的奇蹟。

但利用困難分割法,在事情發生前做出能夠預測未來卻不夠精準的預言,

在事件發生後對於預言做出zoom in精確的解釋,

就能夠給人一種確實做出了「又精確又成功預測未來」的預言的錯覺。


以上的技巧,只不過是冷讀術當中的一小部分,

但大部分冷讀術的技巧,都有一個共通的原理,那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事後諸葛」,或是更粗俗一點的「放馬後砲」。

只要懂得這個「放馬後砲」的大原則,再加上一些語言技巧,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中醫大師,將陰陽五行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就曾經利用這些技巧,寫出了一篇看起來「頭頭是道」,事實上卻是在「放馬後砲」的文章,

這篇文章後來得到的回應,

我現在想起來都還忍不住偷笑。


The Full Facts Book of Cold Reading
by
Ian Rowland
Third edition
2002 London,England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虛假的臨床經驗如何蔓延盤據在人們的心中?一篇會讓我被中醫界圍剿的文章密辛大公開

從未知事物追溯已知事物,能緩解焦慮,令人感到愉快、滿足,也能讓人覺得擁有力量。未知事物經常令人感到危險、不安和焦慮,而人的第一個本能就是消除這些令人苦惱的狀態。第一原則:任何解釋都比沒有解釋好……因此,創造原因的動力向來源自於恐懼。
——尼采


2007年11月20日,我看到了這篇新聞:

一般人一天建議喝水量是8大杯、共2000c.c.的水,卻有一名妙齡女子誤信喝水可降血壓,連續3個月,每天喝相當於28大杯、7000c.c.的水,結果併發水中毒、陷入昏迷,送醫搶救後,人是清醒過來了,卻也永久失明。

為了身體好,多喝水準沒錯,但是一名26歲的女子喝水卻喝過頭,因為患有輕微的血壓偏高,誤信喝水能降血壓,最近3個月每天都狂喝7000c.c.,結果血壓沒降成,不但常跑廁所,最後還因為慢性水中毒,昏迷送醫。

台大家醫科主任姚建安表示:「如果說水中毒的話,一般來講,會造成我們血液當中電解質鈉離子、鉀離子,甚至有一些鎂離子、鈣離子都會偏低。」

女子送醫後,透過電腦斷層發現,她的腦室因為腦壓高被擠壓,血鈉值一路往下降,雖然醫生給予補充鹽份,提高血中鈉濃度,但是腦部枕葉出血,導致皮質性目盲,眼睛竟然看不見了。

姚建安表示:「我們腦中水分如果太多,會造成腦細胞水腫,破壞掉,會造成腦壓增高,腦壓增高就會壓迫到我們的視神經。」

醫師表示,這名女子是病態性喝水,每天喝水的量超過一般人的3倍,慢性水中毒的機會大大提高。提醒民眾,多喝水雖然對身體好,但一天最好不要喝超過3000c.c.,免得傷身。


接著,在BBS批踢踢的中醫藥學術討論板中,出現了一篇對於這則新聞的評論文章:

「這則新聞讓我想起之前看的一本書,是我爺爺留下來的,已經舊到封面都不見了。

那一段是寫說:

目者,人之精明也,命門也。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人以五藏為本,五藏之中,又以肝為目之主,目為肝之竅。何也?

肝者,厥陰風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之天陽所以上騰,

春三月,三陽開泰,繼而大壯,繼而小畜,風木升發,陽氣上騰。

而人亦應之。故飲入於胃,游溢精氣,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肝之所以為也。此所以人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也。

今牛飲白水,水者木之母也。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就濕,

火就燥。今水飲急入於胃,直趨小腸,由下焦滲入膀胱,不及生木,

肝木無以為升,故兩目不得養,終至失明也。

治法當以培中焦之土氣為本,土克水也,另酌加厥陰肝木引經藥,

太陽膀胱亦通於命門,故羌活必不可少矣,但引經藥亦不可多,

多則君臣佐使顛倒,方不效矣。

為方:人參、白朮 各三錢 乾薑 二錢 甘草 一錢 柴胡、羌活各一分」


簡而言之,這篇文章利用中醫理論來解釋多喝水導致失明的原因,

並且根據所推導出來的病因提出了相應的中藥方劑治療。

整篇文章寫得頭頭是道,十分令人好奇究竟發文者的爺爺所流傳下來的古書來頭如何?


不過,在我的眼中看來,這篇文章根本就是垃圾!


「目者,人之精明也,命門也。」

(目就是眼睛,眼睛在《黃帝內經》之中又被稱作「精明」或是「命門」,

所以這句話只不過是連續丟出兩個眼睛的同義詞來唬人而已,

若是沒有研究過《黃帝內經》,或者研究的是愛唬人的江湖術士解釋的而不是基於歷史學語言學解釋的《黃帝內經》,

便很容易被這個表面上氣勢萬鈞,實際上卻同義反覆的開頭所唬得一愣一愣的。)

「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這句話也不過是抄襲《黃帝內經》罷了,企圖利用權威心理,更進一步唬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眼睛之所以能看到東西,是因為接受了五臟六腑的精華的關係。

這是標準冷讀術的模糊概括化手法!五臟六腑全包!

甚至在中醫理論裡面,利用五行學說,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跟五臟之一扯上關係!一整個人全包!

這樣一來,任何一個失明的人,不管全身上下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

都可以用中醫理論來解釋了!)

「人以五藏為本」

(是啊!人以五臟為本,電腦以中央處理器、記憶體、硬碟、電源、輸出輸入裝置為本!and then?so what?)

「五藏之中,又以肝為目之主,目為肝之竅。何也?

肝者,厥陰風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之天陽所以上騰,

春三月,三陽開泰,繼而大壯,繼而小畜,風木升發,陽氣上騰。

而人亦應之。故飲入於胃,游溢精氣,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肝之所以為也。此所以人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也。

(這一段看起來很文氣很長,當中又充滿了看似高深的詞彙,

但是仔細推敲文章脈絡,

其中「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不過是中國傳統數術學的一些套語,與文意一點關係都沒有,純粹拿出來唬人。

而「三陽開泰,繼而大壯,繼而小畜」,也只不過是故意賣弄《易經》術語,

三陽開泰只不過是易學上對應到一月的掛象而已,大壯是二月,小畜三月,

簡單來說這句話就等於「春三月,就是一月、二月、三月」,原來如此,受教了。

至於「飲入於胃,游溢精氣,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

又是抄自《黃帝內經》,是每一個中醫系學生都會寫在考卷上充字數、騙分數的段落。

而對於這段文字的解釋,現代中醫教材也是錯誤百出,不過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

我們把這段話的廢話去掉,意思大概是說:

為什麼肝主管眼睛,眼睛是肝臟在體表所開的洞呢?

因為根據五行學說,肝所對應的是春天的三個月份,

而春天的三個月份根據陰陽學說或易學來講,是陽氣上升的季節。

所以根據天人相應的中醫原理,

人體五臟的精華是透過肝氣升發上去的,就像肝所對應的春天陽氣生發一樣。

根據前一段所述,人體五臟的精華送到眼睛,眼睛才能看見東西,

而肝臟正是負責升發人體精華的,所以肝才主管眼睛,眼睛是肝臟在體表所開的洞!

「今牛飲白水,水者木之母也。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就濕,

火就燥。今水飲急入於胃,直趨小腸,由下焦滲入膀胱,不及生木,

肝木無以為升,故兩目不得養,終至失明也。」

(到這邊讀者們應該可以自己挑出哪些文句純粹是想要利用權威心理而抄來唬人的,

沒錯,就是「水者木之母也。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就濕,火就燥」。

讀者可以試著把這一段話拿掉,再加上去,看看究竟有什麼差別。

講了那麼多廢話,重點終於出來了!

「今水飲急入於胃,直趨小腸,由下焦滲入膀胱,不及生木,

肝木無以為升,故兩目不得養,終至失明也。」

喝水喝太多,來不及停留在胃,肝木

(肝木是啥?就是肝臟!肝臟在五行上屬木,肝跟木連在一起使用多有震懾人心的效果阿!)就沒有辦法升發精華到眼睛,

也就是水不能生木,所以眼睛得不到精華,人就失明了!)

「治法當以培中焦之土氣為本,土克水也,另酌加厥陰肝木引經藥,

太陽膀胱亦通於命門,故羌活必不可少矣,但引經藥亦不可多,

多則君臣佐使顛倒,方不效矣。

為方:人參、白朮 各三錢 乾薑 二錢 甘草 一錢 柴胡、羌活各一分」


這篇文章的最後提出了治法以及處方,

處方怎麼出來的不是重點,

總之根據上述對於喝水多導致失明的病因病機推論所擬出來的方劑。

這就是中醫理論厲害的地方!

任何的現象都可以得到解釋,

任何的解釋都可以擬出方劑,

最厲害的是,擬出了方劑接下來就沒了!

這個方劑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似乎並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前面「病因病機」的推導,

換句話說,重點在於你的文筆好不好,重點在於你瞎掰的技巧厲不厲害,能不能唬到人。


大前言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提到,

現代人思考的最大盲點就是沒辦法認清「假設並不等於證實」。

要做出假設誰都可以,而做出的假設內容也是怎麼樣都可以,

但重點並不在於做出假設,而在於驗證假設。


這篇「爺爺的古書」對於喝水過多導致失明的解釋,含糊空洞,花言巧語,

且根據解釋所擬出來的方劑,並沒有經過驗證——甚至作者連驗證的意圖都沒有。

總而言之,「爺爺的古書」在鬼扯。


或許你會說,以上對於「爺爺的古書」的分析,都只是我的個人意見而已,怎麼能夠證明作者是真的有意圖想要唬人呢?

難道你是作者嗎?


沒錯,我就是「爺爺的古書」的作者。


令我噴飯的是,

批踢踢中醫藥學術討論板中,對於這篇文章,居然出現了許多讚賞的回應!例如:

「這個解釋方法挺有趣的。」

「說的好!令爺爺的書可有緣拜讀呢?感恩啦!」


令人欣慰的是,同時也有明眼人看出了「爺爺的古書」的荒謬,提出了質疑:

「所以照上面藥方,失明有多少機會痊癒,還是一定痊癒?

如何與病患講解效果呢 會好不會好呢?」


但可惜的時,接著又出現了對於這個有智慧的質疑聲的反駁:

「用數據檢視中醫是現代的精神,但無法看到中醫原貌…」

(所以說中醫的原貌就是根本不管開出來的方劑能不能治好人?)


這位明眼人繼續質疑:

「到底吃了,眼睛會不會看得到?病人這樣問,如何回答?」


沒想到,接著這位明眼人又受到了圍攻:

「樓上y大的語氣很難讓人感覺是在討論,措詞可以娓婉點嗎?」

(哪裡不像是在討論了?哪裡不娓婉了?)


接著,所有回應裡面最令我啼笑皆非的回應出現了:

「覺得鬼扯的人(說這篇文章在鬼扯的回應是我故意叫朋友回應的),

可否解釋覺得怎樣鬼扯呢?這裡面牽扯到易經,看不看的懂,都是個大問題」


我真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

高興的是,原來我的唬人技巧已經出神入化;

難過的是,原來唬人這麼容易。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第三次引用我的偶像徐靈胎的話:

「其醫案,則襲幾句陰陽虛實、五行生克籠統套語,以為用溫補之地,而文人學士又最易欺,見有陰陽、五行等說,即以為有本之學,深信不疑。」


「而文人學士又最易欺,見有陰陽、五行等說,即以為有本之學,深信不疑。」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冒著被中醫學術界圍剿的風險,

去揭露一個敏感話題的真面目——陰陽五行。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陰陽五行

我根本不講風、火、水、土等顯然不是人體組成要素的東西。那樣的敘述留給關心那一套的人去講好了。然而,依我看,那些給人們說教的人沒有正確的知識,他們 拾人牙慧,卻不給統一的說明。儘管他們給自己的思想加上同樣的附註——講「什麼是元素」以及「元素既是元素,又是整體」——他們連元素的名稱也未能取得一 致。其中一個人斷言,元素和整體都是風,又一個說是火,再一個說是水,還有一個說是地,而每人給自己的講話附註的證據卻毫無價值。襲用同樣的思想卻不做統 一的說明這一事實,表明他們的知識有很大的缺陷。弄清這一點的最佳方法是去聽他們辯論。對同樣的聽眾辯論同樣的題目,每個參加辯論者從來不會連勝三次。這 一次是這個人取勝,下一次換了另一個人,第三次又是一個人在聽眾面前以口才取勝。如果一個人的知識是真正的而且他能正確的表達出來,那麼正常的情況是他在 爭論中應一直是勝者。不過,據我看,這些人由於一知半解在討論中自相矛盾,結果確立了麥利蘇斯(Melissus)的理論(元素論)。
《希波克拉底文集——自然人性論》


正如前文所說,我認為最能代表傳統中醫的特色,就是「陰陽五行,辨證論治」。

我同時也說了:「要揭開中醫神秘的面紗,不得不從陰陽五行著手」。


對於中醫的初學者來說,陰陽五行是最迷人的,也是最迷惑人的。

中醫學導論的第一堂課,老師就說:學中醫最重要的是「陰陽」。

接著就給你一張五行對應五臟、五色、五音、五竅、五季、五香乖乖、五箱乖乖的表格,

跟你說這個超重要,背起來你就懂中醫了。


於是你不但把教科書上的陰陽五行讀了又讀,

甚至還跑到專賣中醫書籍的書店,

搜刮所有談論陰陽五行的書籍。

當你終於唸完了這些陰陽五行,興高采烈地翻開了傳統中醫奉為圭臬的《黃帝內經》,

卻發現你怎麼還是念不懂。

當你終於唸完了這些陰陽五行,自信昂昂地面對一個感冒喉嚨痛的朋友,

卻發現你原來還是不會開藥,還是不懂中醫。

於是這個社會上又多了一個算命師。


現代教科書上對於陰陽五行學說的介紹,非常粗糙,完全不具有基本的歷史人文常識,

而只是將古代文獻剪剪貼貼,把一個立體的歷史發展壓縮成一個平面,將一個百家爭鳴的學說獨裁成一家之言。

這就造成中醫史學者趙洪鈞所說的現象:

「很多當代人有一種錯覺:似乎陰陽五行是中醫特有的,至少中醫運用的最多、最成功。這是歷史太容易被人們遺忘的緣故。」


事實上,陰陽五行並不單單是中醫所特有的,

陰陽五行的觀念從戰國時期開始,就完全滲透進中華文化思想當中,除了中醫之外,天文、戰術、武術、倫理、政治、算命,無一不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反而沒辦法客觀地評價陰陽五行學說,甚至不願去思考陰陽五行學說的來源。

正如國學大師王夢鷗教授所說:

「大家都生活在那陰陽五行的空氣中,有如身在廬山便不會把整個廬山當作問題來考察一樣,一種『拘墟』的成見限制人們只能就已有的知識而奉之為『律則』,視之為『當然』」(王夢鷗(民55)。鄒衍遺說考。台北,商務。)


傳統中醫把陰陽五行當作是宇宙真理,甚至世間萬物都由陰陽所生。

這時,我想李天命又會跳出來問了:「陰陽所生是什麼意思?」

你說「雞蛋由母雞所生」我們很容易理解,可是「世間萬物由陰陽所生」該怎麼理解?

陰陽像母雞一樣有產道嗎?

我們看得到陰陽嗎?

這時,想必會有傳統中醫跳出來罵我膚淺了!

傳統中醫會說:「看不到就代表不存在嗎?你不也看不到電子,難道電子就不存在嗎?」

(傳統中醫最喜歡利用電子來為自己辯護了,他們試圖利用在西方學術界早已落伍的一種「後現代主義科學觀」來為傳統中醫理論辯護,

事實上,這只會使得中醫的圈子越走越小。因為這種在國外早已被批判得一塌糊塗的「後現代主義科學觀」,只能拿來唬唬科學人文教育不足的台灣人而已。關於此科學哲學的議題,本書後文詳述)

那我只好回答:「哇!您的一席話真是發人省思啊!但是我昨天晚上睡覺的時候,

宇宙真神呼哩叭吸現身我的夢中跟我說:這個世界上的萬物,凡是具有兩根以上條狀突出物的都屬於『叭激叭激』,

除此之外則屬於『科科窟窟』。『叭激叭激』以及『科科窟窟』共同構成了世間萬物,世間萬物由『叭激叭激科科窟窟』所生。

可惜的是,雖然『叭激叭激科科窟窟』無所不在,但是你並不能看到『叭激叭激科科窟窟』,不過,看不到並不代表不存在!」


比起陰陽學說,我還比較相信『叭激叭激科科窟窟』學說。只要我相信的,就是事實!Anything goes!這正是後現代主義科學觀!


事實上,發展到後來已經能夠生出世間萬物的陰陽概念,在一開始是非常樸素的。


陽的本字是「昜」,甲骨文是

到了金文演變成

昜是個會意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勿」則是陽光從雲層射出的樣子。(漢字源流字典)

合起來,「昜」的意思是「雲開日出」,用以表示「晴朗的天氣」。正如《說文解字》:「昜,開也。」

後來古人在「昜」的左邊加了「阜」(土山,甲骨文

金文寫作

也就形成了另一個會意字「陽」,意思是面對陽光(南方)的土地,像是山的南方坡以及河水的北岸。

正如《說文解字》:「陽,高明也(位高、明亮之處)。」

當「陽」這個字被造出來之後,古人除了使用它「面對陽光(南方)的土地」的意義之外,

還常常假借「陽」來代替「昜」這個字,

所以,「陽」便同時具有承襲「昜」而來的「晴朗的天氣」,以及本身「面對陽光(南方)的土地」的意義了。


陰的本字是「侌」,古文是

「侌」是個形聲字,上面是代表發音的「今」,

下面則是代表意義的「云」(雲的古字)。

到了小篆,「云」被寫成「雲」,「侌」也跟著變成了「霒」

「侌」的意義正如《說文解字》:「霒,云(雲)覆日也。」,也就是「陰暗的天氣」的意思,正好與「昜」的意義相對。

正如同「昜」演變成「陽」的軌跡,

「侌」也演變成「陰」,代表「背向陽光的土地」,正如《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陰」的金文是

同樣地,古人也利用「陰」來假借「侌」。

因此,「陰」也同時具有承襲「侌」而來的「陰暗的天氣」,以及本身「背向陽光的土地」的意義了。

正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侌昜),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廢矣。」


客觀地審閱古文獻就會發現,「總括地說,西周時代的陰陽字,不外是山水南北、向陽背陽、光明陰闇、高揚覆蔽諸義以及此諸義的淺近引申,都是一種單純現象的 代表,意義極其具體而粗淺,沒有什麼抽象的深義……(而)春秋時代陰陽兩字的語義較之西周時代,毫無演進的跡象。」(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 想,孫廣德)

關於此,我忍不住一反常態地讚揚一下現代中醫教材《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說:「陰和陽僅僅可用作確定相對事物和現象的陰陽屬性,並不是指某一具體事物。」

這是整本《中醫基礎理論》裡面寫得最好的一句話,可惜似乎沒有多少人發現。


現代人講陰陽學說的一大特點,就是會講陰陽學說與《易經》掛勾,認為「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醫。」

會講這種話的人,肯定是沒有認真讀過易經。

易經的卦辭裡,完全沒有出現「陽」這個字,

而且唯一的「陰」字出現於「鳴鶴在陰」,不過是「樹蔭」的意思。

事實上,易經掛象的原始概念是非常樸素的——只不過是古代人利用數學方法來卜筮的數字記載罷了,所以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數字掛。

被後起之人稱為「陽爻」、「陰爻」的「—」、「——」,只不過是「一」和「八」兩個數字符號的變體而已。

(為什麼是「一」和「八」而不是「一」和「二」?因為古人很不喜歡用「二」、「三」、「亖(四)」這三個數字,為什麼?你試試看直行書寫這三個數字就知道了。)(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馮時)


陰陽的概念,雖然一開始非常簡單純樸,

但隨著語言的發展,古漢人漸漸將陰陽所能形容的範疇擴大。

從原本的天氣晴朗與陰暗,延伸到光明與黑暗、溫暖與寒冷,接著透過天氣、光明、溫度對世間萬物的影響,

漸漸的將越來越多的現象各自歸入陰陽的範疇之下,到最後,世間萬物都是陰陽了。

這種現象其實非常自然。

正如賓州大學心靈與心智研究中心主任紐柏格(Andrew Newberg, M.D.)以及副主任華德曼(Mark Robert Waldman)所說,

我們「在組織、標誌和量化世界的歷程裡,大腦傾向於將複雜事物化約為少數幾個組成要素。

下頂葉的深處存在著一個將抽象概念轉換為二元對立架構的認知功能……

從神經的觀點來說,對大腦而言較為容易的處理方式是先將事物以成對的方式予以量化,再把這些事物區分為相互對立的群組。」(為什麼你信我不信)


這種範疇擴大的現象在任何一個語言都存在。

例如當代最知名的認知科學家,語言學教授萊科夫(George Lakoff)所論述的一種澳大利亞的土著語——德伯爾語(Dyirbal),

將任何的名詞歸類為四種範疇:

1)Bayi

2)Balan

3)Balam

4)Bala

這四種範疇的原始意義只不過是「男人」、「女人」、「可吃的植物」、「其他一切東西」,

演變到最後居然可以包含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

其中「Balan」原始涵義是「女人」,最後居然能同時包括「火」、「危險事物」!

因為在他們傳統的神話當中,月亮與太陽是夫妻,而太陽是妻子,妻子是女人,所以太陽就被歸到「Balan」之下。

火跟太陽都是火辣辣的,因此「火」也被歸到「Balan」之下。而火很危險,因此所有危險的東西都被歸到「Balan」了!

也因此,萊科夫教授的這本書名就叫作「火、女人與危險事物」!


回到我們的《易經》,如上所述,原始易經的掛辭根本沒有陰陽概念。

但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陰陽範疇的漸漸擴大,古漢人逐漸將陰陽視為天地間發生作用的具體事物,

同時,陰陽學說也漸漸成形。


我們看後人所寫用來解釋易經卦辭的《彖傳》,說「泰卦」「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否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才利用「陽」、「健」、 「剛」來形容「乾卦≡」 ,用「陰」、「順」、「柔」來形容「坤卦≡≡」,這時「陰陽」還是與「健順」、「剛柔」具有同等地位的,只不過是形容詞。


到了《象傳》,說「乾卦」的初九爻「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坤卦」的初六爻「履霜堅冰,陰始凝也。」,已經開始用「陰陽」當作名詞,來表示「——」「—」了。

自此之後的《文言傳》、《繫辭傳》,便開始具有後來陰陽學說的雛形,將「陰陽」視為天地間具體的作用者了。


「為什麼」古人會將單純是腦中抽象出來的陰陽概念當作是具體作用在世間萬物的宇宙之始?

「因為」人類的心理總是喜歡問為什麼,總是認為事出必有因。

「因為」人類即使面對未知的事物,也具有一種「理解力的幻覺,也就是,

在一個比人類的理解力還複雜(或隨機)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黑天鵝效應P.34)

「因為」,「加入『因為』之後,讓這些事變得更佳合理,也更可能發生」(黑天鵝效應P.128)

所以,「這種事經常發生:提出一個原因,讓你囫圇吞棗地接受一則新聞,並讓事件顯得更紮實。」(黑天鵝效應P.125)

正如尼采早就發現的:

「從未知事物追溯已知事物,能緩解焦慮,令人感到愉快、滿足,也能讓人覺得擁有力量。未知事物經常令人感到危險、不安和焦慮,而人的第一個本能就是消除這些令人苦惱的狀態。第一原則:任何解釋都比沒有解釋好……因此,創造原因的動力向來源自於恐懼。」


現代的認知心理學,也證實了這樣的人類天性。

以研究溝通左右大腦的聯結被切斷的「裂腦」病人出名的葛詹尼加教授(Michael S. Gazzaniga),

發現人類的左腦具有「解釋者(interpreter)」的功能。

他研究因為癲癇而切除左右半腦相連的胼胝體的病人(這些病人右腦所知道的事情左腦完全不知道,反之亦然),

發現你如果只給這些裂腦病患的右腦下指令,例如「去散步一下」,

裂腦患者會把椅子往後退一點,站起來,準備去散步。

你問他:「你在幹什麼?」

裂腦患者會回答:「喔!我想要去喝杯水!」

他的左腦其實是不知道為什麼身體要離開這個房間。

當被問到時,它迅速的編造出一個答案解釋身體的行為!(大腦比你先知道P.132)

葛詹尼加教授的結論是「左腦一直持續不斷地在做解釋,主要是它一直在找秩序(order)和理由(reason),即使這兩樣都不存在,它仍然努力在找。」(大腦比你先知道P.153)


認知心理學也發現,「當我們無法在是建中發現因果關係時,我們會經驗到強烈的迷失感和孤立於世界之外的感覺。」(為什麼你信我不信P.133)

有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體驗過這種「強烈的迷失感和孤立於世界之外的感覺」,

這種感覺發生在「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

也就是在過度疲勞之後的睡眠後,大腦的意識已經清醒,卻無法移動並持續經驗各種意象和身體感覺,

也就是俗稱的「鬼壓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那麼愛問為什麼,

這都是因為我們天生喜歡因為這個詞。


因此,陰陽學說被創造出來了。

陰陽學說,正好能填補古人的未知,滿足我們的左腦。

陰陽學說的解釋能力有多大呢?


我們來看看東漢的《白虎通》:「陽數七,陰數八。男八歲毀齒,女七歲毀齒。」

這裡解釋為什麼男孩八歲掉牙齒,女孩七歲掉牙齒呢?

原來是因為八是陰數,七是陽數。

陰陽學說就這樣,含含糊糊地似乎解釋了什麼大道理。

但是真的解釋了嗎?

八是陰數,又怎樣呢?為什麼八是陰數男孩就會在八歲的時候掉乳齒呢?

我想這裡古人可能是想要說「因為八是陰數,男孩屬陽,陰長陽消,所以八歲的時候男孩就掉牙齒了。」

可是我們來看《說文解字》:「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古人認為男孩是在八個月大的時候長乳齒,女孩則是七個月。

依照上面的陰陽學說解釋,八是陰數,七是陽數,

陰數八可以讓屬陽的男孩八歲的時候掉乳齒,怎麼又能讓八個月大的男孩長乳齒了呢?


事實上,正如李天命所說,這種解釋「通常一無是處——除了用來舉例:

舉例表明什麼東西除了用來舉例就一無是處」。(李天命的思考藝術P.98)


陰陽學說已經如此厲害了,

再加上五行學說,那可就更加精彩了!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詐騙集團的啟示

沒看清楚就不要簽名,這是常識。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無從相信,這是顛撲不破的常理。
譬如你約會中學的舊情人,卻對太太說去參加校友會,這時你的太太也許就會命令你「釐清一下」所謂的「校友會」是什麼意思了。
——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中醫認為,蔬菜水果是屬於寒冷的食物,食用過多對身體不好。

這句話是對的嗎?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冰淇淋是屬於冷的還是熱的食物?


以上的兩個問題,

如果你能夠回答任何一題,甚至是兩題都能回答,

那麼你就錯了。


為什麼這樣說?


如果今天有人跟你說,拉不拉多狗是屬於%&@(^。^)y
~~。o0XD的一種狗,飼養起來很麻煩。

這句話是對的嗎?

還是錯的?


事實上,這句話根本連錯的資格都沒有。


很多確實覺得拉不拉多狗飼養起來很麻煩的人,會下意識的回答「對阿,飼養起來的確很麻煩」。

這麼回答就中計了!


這種句型,是記者、律師、催眠師、詐騙集團等最喜歡使用的提問方式。

我稱之為「問題綁架法」。


所謂問題綁架法,就是將兩個問題,或者「一個假設前提加一個問題」,包裝成一個問句。

而原本的兩個問題或假設前提加問題,其中一個是「目標問題」或「假設前提」,是提問者希望你回答,但若是直接提問,你很可能不會回答的問題。或是提問者希望你接受的假設前提。

第二個是「誘餌問題」,是提問者用來掩飾目標問題,引誘你回答這個「受綁架的問題」,或是引誘你接受這個問題的假設前提。


這種綁架問題,你一回答就輸了。


例如,記者問「總統總統,您覺得你這次的絕食,能夠抵得過你貪污的罪行嗎?」

這個問題已經預設了貪污罪行的存在,

所以不管總統是回答能還是不能,都等於承認了自己有罪。

一個老練的政治人物,要不是答非所問地回答「我沒有貪污」,

就是乾脆閉口不語,絕對不會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今天有人跟你說,拉不拉多狗是屬於%&@(^。^)y-~~。o0XD的一種狗,飼養起來很麻煩。

這句話是對還是錯的?

這個問題,正是利用「飼養拉不拉多狗麻不麻煩」這個誘餌問題,來綁架「拉不拉多狗是屬於%&@(^。^)y-~~。o0XD的一種狗」這個目標問題。

不管你回答對還是錯,你都接受了「拉不拉多狗是屬於%&@(^。^)y-~~。o0XD的一種狗」這句話是有某種意義的,

否則你怎麼能回答?

若是我直接問你「拉不拉多狗是屬於%&@(^。^)y-~~。o0XD的一種狗嗎?」

你會回答嗎?

你一定會先問我「%&@(^。^)y-~~。o0XD」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是經過了綁架問題的手法,你居然看起來像是知道「%&@(^。^)y-~~。o0XD」是什麼意思。


那麼,如果今天有人問你,拉不拉多狗是屬於「科科抖抖料料」的一種狗,還是「晡機晡機」的一種狗?

你又有辦法回答嗎?


我們從小到大就受到填鴨教育,考試文化的影響,

總是認為「有題目就一定有答案」,就算題目看不懂也要掰出個答案。

說不定正是這種不良的習慣,導致我們這麼容易受到詐騙集團的欺騙。


詐騙集團最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問你「這個分期付款,您是要訂購,還是要取消呢?」

這個所謂的分期付款,你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當然會選擇取消。

接著,詐騙集團就會告訴你「取消分期付款的步驟」,於是你就興高采烈地被騙錢了。


事實上,如果這個分期付款你已經訂購了,他幹嘛還問你要不要訂購呢?

如果這個分期付款你根本沒有訂購,那為什麼還需要取消呢?


但是,詐騙集團正是利用人類看到問題就想要回答的機械式反應,

使用「綁架問題法」來讓你上當。


這在催眠術裡叫「二選一法」,

例如在開始催眠的時候,催眠師會問你「你想要我用快速的方法來讓你進入催眠狀態,

還是比較慢的方法來讓你進入催眠狀態呢?」

shit!我根本就不想進入催眠狀態啊!

但是你不會這樣想,

因為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個二選一的選擇,看起來你擁有選擇的空間,

於是你就選了快速或慢速其中一個答案,

看起來就像是是你自己決定要進入催眠狀態的!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五行

知識是恐懼的解毒劑。
——Ellery Queen,《昆恩探案系列,兩頭狗》

我們天生就中了毒,中了恐懼的毒,而唯一的解藥就是知識。
但若為了解恐懼的毒而滿足於任何貌似知識的東西,恐怕只會死得更快。
——Ellery Huang,《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


藝人何篤霖有一個算命的節目,叫作《命運好好玩》。

在胡錦濤剛當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時,

大家很想知道這對於海峽兩岸的關係會有何影響。

於是,該節目請到了據稱具有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歷的雨揚居士。

雨揚居士在節目上如此分析:

「大家可以放心,

台灣位在中國的東方,東方屬木,

胡錦濤的名字裡有個金,根據五行理論,

金生水,水生木,

所以胡錦濤的上任對於台灣是會帶來好影響的。」

我聽完之後當場沒噴飯,那是因為我並沒有在吃飯。

雨揚居士似乎忘記了,根據五行理論,金可是剋木的!

(我一直搞不懂她為何不乾脆說胡錦濤的名字裡有個「水」而水生木?)


五行理論,是最容易令初學中醫者著迷的東西,同時也隱藏著一個很大的陷阱。


正如前文所提到,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人類,

天生具有為任何現象尋求解釋的天性——第一原則:任何解釋都比沒有解釋好。

因此,五行學說也就成為了中醫難以甩開的包袱。

因為五行學說的解釋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任何現象都可以用五行學說來解釋,

五行學說什麼都能解釋,卻什麼都解釋不了。


就像本書前面我所杜撰的「爺爺的古書」,

企圖使用五行理論來解釋喝水喝太多導致的失明,

真是厲害阿!

幾前年前的五行理論,居然可以解釋二十一世紀的醫療新聞!

更厲害的還不只這樣呢!

為什麼在今年2009年,H1N1病毒會流行呢?

這都是因為2009年為己丑年,己為土運,丑又屬土,

2009年土氣大旺,而土是剋水的,

豬屬亥屬水,水被過旺的土氣所剋,

所以這個本來在豬之中流傳的H1N1病毒,就開始危害人類了。


我可以就這樣繼續下去,利用五行理論來解釋八百個醫學現象,

然後出一本書,叫作《更厲害的思考中醫》,說不定會賣得比《思考中醫》還好。


但是這麼做一點意義也沒有。

五行學說的解釋能力再厲害,

永遠也只能解釋已知的事實,

完全不能做出預測。


這就好像那些電視名嘴,股市名師,總是口沫橫飛,說得一副自己早就知道事情會發生的樣子。

也就是所謂的事後諸葛,放馬後砲。


每個人的身邊一定都有這種人,

這些人總是會「在事情發生以後」,

說什麼「我就說嘛!」、「我早就知道了!」

真是厲害,給他們拍拍手!


五行理論真的非常厲害,

簡簡單單的五個元素,

卻具有相生相剋的關係,

例如「水」,就有金來生,土來剋,而水自己本身還能夠生木,還能夠剋火。

簡單的說,就是任何一個元素都可以除了自己以外的四個元素扯上關係。

這是五行理論第一個厲害的地方。

五行理論第二個厲害的地方在於,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基於本身的某些特質而被歸類到五行的五個元素之一,甚至是歸類到不只一個元素之下。

五行學說的這兩個厲害之處結合起來,

造就了其本身強大的解釋能力。

任何事件,只要簡單的歸納為兩個元素的互動,

而任兩個元素的互動在五行理論裡都有一個「專門的術語」,例如土剋水、水生木、金生水、水剋火。

如此,當然可以解釋任何事情。


但是這種可以解釋任何事情的理論是一無是處的!

假設今天有人問一個五行理論大師

「某某某得了某某病,他到底要吃什麼藥才會改善呢?」

他可能可以告訴你要吃什麼藥,

可這是因為他在作弊,

他早就知道這種情況要吃什麼藥了,

根本不是五行理論告訴他的。

因為任何會發生的事情都可以用五行理論來解釋,

也就是說在五行理論的解釋之下,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合理的。

那麼怎麼能說某件事情會發生,而其他事情不會發生呢?

所以如果想要利用五行理論來預測事情,

永遠只能說「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而這是一句廢話。


這就像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用複雜的概念結構對人類行為進行事後解釋,而不做事前預測。(這才是心理學P.62)

事實上,人類的文化發展,是一直到了二十世紀,才有人發現了這種「馬後砲理論」的一無是處。

這個人就是知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

波普正是因為發現了精神分析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根本是一種「馬後砲理論」,在科學上根本毫無用處,

所以才提出了為科學哲學的發展帶來大轉折的「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

提出了對於科學理論的陳述的一個重要的要求:可證偽的(falsifiable)。

亦即,科學理論的陳述必須要有辦法證明它是錯的。

也就是說,必須要能夠提出一個科學陳述在什麼條件之下會是真的,在什麼條件之下會是錯的,

而不是像五行理論或是精神分析理論——永遠都是對的。

這實在是太震驚了!

我們從小所受的科學教育,似乎給我們一種錯覺,那就是科學是真理,科學是永遠不會錯的。

事實上,波普正是發現了那些永遠不會錯的真理,沒有一句不是「廢話」,才提出了否證論。

什麼是永遠不會錯的真理呢?

「倘若王先生是青年人,則他(在同一時間)不是老年人」(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P.76)

「由於脾土的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出現全身性的高度水腫等症狀,稱作土虛水侮」(中醫基礎理論P.44)

這些句子,只要被說出來,就永遠不會錯,我們根本不需要去管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也就是說,「其意義(其用法)足以決定其真假」,屬於語言哲學中的「分析語句(analytic sentence)」

「由於脾土的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出現全身性的高度水腫等症狀,稱作土虛水侮」

這句話到底想要說什麼呢?

是想要說「出現全身性高度水腫等症狀,是由於脾土的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嗎?

一個厲害的中醫才不敢這麼說,

因為「出現全身性高度水腫等症狀,是由於脾土的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具有可證偽性(先假設他已經說清楚了究竟「脾土的虛衰」是什麼意思)

只要出現一個全身高度水腫的人,他的脾土沒有虛衰,這句話就錯了。

所以,中醫基礎理論說「由於脾土的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出現全身性的高度水腫等症狀,稱作土虛水侮」。

意思是脾土虛衰又全身高度水腫的情況,我們稱作土虛水侮,

至於沒有脾土虛衰卻全身高度水腫的情況,根本跟這句話沒有關係,完全沒辦法證明這句話是錯的。

所以,這句話根本沒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只不過是下了一個定義而已,

卻包裝得似乎在用五行理論解釋人體的病理現象。


這些分析語句之中的恆真句,正是不具有可證偽性,而不能成為一個科學理論。


是的,我正是要說,五行學說是個偽科學,五行學說是廢話,五行學說對於中醫治病一點用處都沒有。

但是,正因為如此,如果你想要學好中醫,一定要搞懂五行理論在講什麼,

因為,直有搞懂五行理論在講什麼,你才知道原來五行理論是廢話。

所以,我在這裡要跟各位讀者說,

我寫這本書,並不希望各位讀者不經思考的接受我的論點。

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提供給大家一個思考的方法,

一個面對大量錯誤資訊的頭腦所必須具備的思考方法。

如果讀者你對中醫有興趣,想要真的學好中醫,

那麼,我希望你能夠試著在閱讀中醫書籍的時候,

先看一遍原文,再把原文當中五行的部分跳過不看,

之後,仔細思考看看,跳過了五行,你究竟少得到了些什麼。

多了五行,你究竟多得到了些什麼。

如果你真的發現五行理論對於中醫不可或缺,

那就證明我以上所說是錯的(我的理論很科學,具有可證偽性!)。

如果你發現五行理論果然都是廢話,那麼我要恭喜你,

你將會比別人在學習中醫的道路上,少走許多冤枉路。


為什麼,一無是處的五行理論會這麼迷人呢?

為什麼,一定有些人在看了我上述的論點之後不以為然呢?

波普說得好:

「這些(不可證偽)理論之所以會在心理上對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吸引力,奧秘就在於它們能夠解釋一切。

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你事先都可以找到解釋它的答案,不僅讓你覺得你掌握了知識,

更重要的,它還給你應對這個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然而,獲得這種安全感並不是科學研究的目的,因為它以知識發展的停滯作為代價(這才是心理學P.69)。

當然,這時中醫的義和團又要跳出來大叫了:

「中醫知識發展之所以看起來停滯,只不過是因為中醫理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展到超越現代醫學的水準了!

當然沒辦法再進步了。你看西醫的教科書每幾年就改版一次,今天是正確的理論明天就說是錯的了,

這就代表西醫理論根本尚未成熟!中醫比西醫高明太多了!」

我只能這麼跟中醫義和團講,以後你兒子每次考試都考五十九分的時候,

你罵他怎麼一點進步也沒有,

他回答你說:

「我之所以看起來沒有進步,只不過是因為我早在第一次考試的時候就已經超過了這次考試的水準了,

當然沒辦法再進步了。你看隔壁同學的成績一次比一次高,這就代表他根本尚未成熟,才會有進步的空間!」

這時,我希望你能夠具有同理心地對待你兒子,不要責怪他怎麼像某些人一樣這麼愛詭辯了。


既然被五行理論這種馬後砲理論所吸引,是人類的天性,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克服天性,看透五行理論呢?

這就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五行理論了。


許多中醫難以拋棄陰陽五行理論,

是因為他們讀的古籍不夠多,

學的中醫不夠深入,

臨床經驗根本沒有。

這些人不敢拋棄陰陽五行理論,

因為他們以為一旦陰陽五行理論被拋棄,

中醫就像失了根的蘭花,

沒了自身的特色。

事實上,我們根本不需要特色,

我們只需要中醫能夠治好病人。

事實上,這些人根本不是害怕中醫失了特色,

而是懼怕中醫沒了陰陽五行理論,就什麼都沒剩下了!

因為他們沒有臨床經驗,

或者只有虛假的臨床經驗,

他們只會打嘴砲,

「說得一嘴好中醫」。

而要說得一嘴好中醫,

當然需要陰陽五行理論這樣一個精彩了工具了——

事實上,也只需要陰陽五行理論這樣一個工具。


這時有些中醫會說:

「我有臨床經驗,我也研讀陰陽五行學說,

而我藉著陰陽五行學說,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證明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必要的,是中醫學說的精華。」


受過了本書前面的訓練,我相信讀者已經擁有一個具有良好思考習慣的頭腦了,

你開始會問,

什麼叫「藉著陰陽五行學說」?

一個研讀陰陽五行學說的人在治病,就能夠說他真的藉著五行學說來治病嗎?

如果是的話,

那麼我是不是能夠說:

「我有臨床經驗,我也研讀《蠟筆小新》,

而我藉著《蠟筆小新》,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證明了《蠟筆小新》是必要的,是中醫學說的精華。」


如果要證明陰陽五行學說真的對於中醫的臨床治療有所幫助,

就必須能夠詳細地說明是怎麼樣有所幫助,而不是單純地想要靠「宣稱」就以為能「證明」。


死抓著陰陽五行理論不放,

事實上是一種對於中醫沒信心的行為,

是一種書讀得不多,中醫學得不深,

不知道中醫除了陰陽五行以外還有些什麼的人會有的行為。


那麼,中醫沒了陰陽五行理論,到底還剩下什麼?

這就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醫的發展了。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理論的發生學之藏象學說

歷史研究切忌用後人的思想意識、文化水平去比附古人,將本來是很簡單的事情搞得越來越玄。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廖育群,《岐黃醫道》


本書前文《中醫的藏象學說》,指出了現代中醫的所謂的藏象學說「漏洞百出」、「前後矛盾」。

充其量不過是想藉由「套套邏輯」唬人。


為什麼我說「現代中醫所謂的藏象學說」?

因為,現代所謂的藏象學說,根本是現代中醫創造出來的一種「學說」。

創造學說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明明是現代人創造的,卻硬要說是古代中醫就發展出來的一種學說。

這正是偽科學的特徵之一——訴諸遠古智慧。


《中醫基礎理論》宣稱:

「藏象學說所闡釋的臟腑生理功能,必然『超越』了人體解剖學的臟腑範圍……

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內臟名稱相同……(卻)難以用現代人體解剖學中同名內臟的生理功能去進行『闡釋』。

因此,藏象學說所闡釋的五臟生理功能,並『不侷限』於人體解剖學中的某一臟器,而是以取象比類的方法概括而成的生理病理概念。」


好個「超越」,好個「不侷限」啊!


這段話乍聽之下有理,事實上卻經不起推敲。

為什麼我們要用現代人體解剖學中同名內臟的生理功能去進行「闡釋」呢?

難道我們期待可以用現代人體解剖學去闡釋兩三千年前的人體知識嗎?

如果兩三千年前的人體知識就已經達到甚至超越現代解剖學的水準了,

那才真的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中醫基礎理論》說:

「藏象學說所闡釋的臟腑生理功能,必然『超越』了人體解剖學的臟腑範圍」。

是怎樣個超越法呢?

兩三千年前所描述的臟腑生理功能,與現代人所認識的不同,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就像古代人認為打雷是因為天上有雷公、月蝕是因為有天狗的關係,

我們從來不會去取笑古人愚笨,

因為人類的文化以及知識都是不斷累積的,

我們怎麼能夠妄想古代人的知識水平會跟現代人一樣?

古代所描述的臟腑生理功能,自然是跟現代人體解剖學所描述的臟腑不同,

但是我們又怎麼能稱之為「超越」?

一個三歲小孩的語言能力,想必跟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有所不同,

那麼我們要說這個三歲小孩的語言能力「超越了」二十歲的年輕人嗎?


中醫義和團聽到我這麼一說,一定會跳出來指責我「用西醫的標準去評斷中醫」、是「西醫沙文主義」。

難道我指出了兩三千年前古代臟腑生理知識不如現代這個合情合理的事實,

就是「用西醫的標準去評斷中醫」、是「西醫沙文主義」嗎?

那如果有人說一個三歲小孩的語言能力不如二十歲的年輕人,

這是不是「用年輕人的標準去評斷三歲小孩」、是「年輕人沙文主義」呢?


沒錯,中國古代的臟腑生理知識絕對不可能跟現代解剖知識所描述的一樣——

因為有很多錯誤。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不只是中國古代,

西方古代的解剖知識,同樣是錯誤百出。

但是如果用古代的知識水平去看待這些錯誤,

就會發現這些錯誤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甚至,如果能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古人的臟腑解剖知識,

仔細瞭解兩三千年前的文化水平,

就會發現古人是多麼的了不起,多麼的有智慧。

相反地,中醫義和團嘴裡說別人「用西醫的標準去評斷中醫」、「西醫沙文主義」,

自己卻是「用後人的思想意識、文化水平去比附古人」,

一看到古人的解剖知識與現代所描述的不同,

就深怕別人笑他們落後無知,

只好創造出了什麼藏象學說,

說什麼「藏象學說所闡釋的臟腑生理功能,必然『超越』了人體解剖學的臟腑範圍……

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內臟名稱相同……(卻)難以用現代人體解剖學中同名內臟的生理功能去進行『闡釋』。

因此,藏象學說所闡釋的五臟生理功能,並『不侷限』於人體解剖學中的某一臟器,而是以取象比類的方法概括而成的生理病理概念。」

將本來是很簡單的事情搞得越來越玄。


如果依照中醫義和團的這種邏輯,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麼說:

「雷公打雷學說所闡釋的氣象物理現象,必然『超越』了當代物理學的粒子範圍……

雖與現代物理學的現象名稱相同……(卻)難以用現代物理學中同名現象的物理功能去進行『闡釋』。

因此,雷公打雷學說所闡釋的氣象物理現象,並『不侷限』於現代物理學中的某一現象,而是以取象比類的方法概括而成的氣象物理概念。」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我小時候有一次歷史差一題就滿分,

我跟老師說:「我這一題的答案跟標準答案不一樣,是因為我『不侷限』於標準答案,

我『超越』了標準答案,我的答案難以用標準答案去進行『闡釋』,所以應該要給我分數。」

於是老師就給我分數了……最好是。


要學好中醫,切忌像中醫義和團一樣「用後人的思想意識、文化水平去比附古人,將本來是很簡單的事情搞得越來越玄」。

這才是真正的「西醫沙文主義」。

事實上,中醫義和團這種行為所透露出來的心態,就跟那些緊抓住陰陽五行不敢放的人一樣,

極度的自卑。

中醫義和團不知道人家只管中醫有沒有療效,不管你兩三千年前的解剖知識正確不正確——因為不可能正確,東西方皆然。

中醫義和團對於中醫的療效根本沒信心,

所以才只怕別人笑他們的解剖知識與現代的研究不同,

於是只好遮遮掩掩,說什麼「中醫所稱的臟腑不是實質的臟腑」。

殊不知,這麼做根本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為一旦你說「中醫所稱的臟腑不是實質的臟腑」,

就不得不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那中醫的臟腑到底指得是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掀起了「中醫臟腑實質研究」的熱潮。

迄今為止,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所取得的成果,不但對中醫學的發展貢獻甚少,

對整個醫學的發展也毫無意義。(回歸中醫P.127)


藏象學說的提出,

就好像是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在面對與白宮實習生陸文斯基的緋聞案時,

一開始否認他們有「性行為」,

後來被發現他們確實有「口交」,

於是柯林頓只好辯稱「口交」不算「性行為」。

也讓這件事情永遠成為一個笑話。

我們要讓中醫成為一個笑話嗎?


要學好中醫,就要確實研讀第一手的古籍資料,並且瞭解中國古代文化,

同時以西方古代醫學史為借鏡,這樣才能讀懂中醫,而不被義和團式的民族主義潮流牽著鼻子走。


那麼,根據古代文獻,中醫的臟腑理論到底是怎麼樣呢?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醫學的哲學思考篇

心靈和世界一起構成心靈和世界。
——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理性、真理與歷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什麼是疾病?

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你也就等於瞭解了這個世界。


紅斑性狼瘡,是我認為最難理解的一種疾病概念。

根據1982年美國風濕醫學會標準,凡具有下列十一項準則中的任四項以上,就可診斷為紅斑性狼瘡:

1.面頰有紅斑

2.圓盤紅斑

3.陽光過敏

4.口腔潰瘍

5.非糜爛性關節炎

6.胸膜炎或心包膜炎

7.腎功能障礙,出現蛋白尿或尿中有圓柱體

8.神經障礙如抽搐或精神病

9.血液障礙主要是溶血性貧血,加上右例之一:白血球過少(<4000/cumm)、淋巴球過少(<1500/cumm)、血小板過少(<100,00)

10.免疫系統障礙有右例之一:LE<狼瘡)細胞陽性反應、DNA抗體、核酸核蛋白抗體、梅毒血清假陽性反應半年以上

11抗核抗體(ANA)陽性反應


這個診斷標準的敏感度(sensitivity)以及特異度(specificity)都在百分之九十五左右。

也就是說,所有紅斑性狼瘡的病人,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五會符合這個診斷標準;

而所有符合這個診斷標準的人,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五真的是紅斑性狼瘡。

這代表什麼呢?

這代表有有百分之五的紅斑性狼瘡病人,居然不符合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標準!

這代表有百分之五的符合紅斑性狼瘡診斷標準的人,居然不是紅斑性狼瘡!

若是你像我一樣是個問題寶寶,肯定會發現一個問題。

既然我們是依靠以上紅斑性狼瘡診斷標準來診斷紅斑性狼瘡的,

那怎麼可能會有紅斑性狼瘡的病人不符合這個診斷標準?

既然不符合診斷標準,我們又怎麼可以說這些人是紅斑性狼瘡呢?

再來,又怎麼可能會有符合診斷標準的人卻不是紅斑性狼瘡呢?

如果有人可以符合診斷標準卻不是紅斑性狼瘡,

那麼其他符合診斷標準的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他一定是紅斑性狼瘡?

如果符合紅斑性狼瘡診斷標準也不一定是紅斑性狼瘡,

那麼這個診斷標準有什麼資格稱做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標準?

紅斑性狼瘡究竟是什麼?


為了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讀書,

在思考與讀書的過程當中,我發現,不要說回答紅斑性狼瘡究竟是什麼了,

就連「感冒是什麼」、「胃潰瘍是什麼」,我都回答不出來。

因為當我試圖為感冒或是胃潰瘍等疾病下出定義的時候,我發現,不論我的定義怎麼下,

總是找得到反例,總是找得到矛盾的地方。


思考了更多,讀了更多書之後,我更驚訝地發現,

不要說是「某某疾病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了,

就連「狗是什麼」、「三腳架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我都回答不出來。

狗是四條腿的哺乳動物,三腳架是三隻腳的東西,

那為什麼出車禍只剩三條腿的狗我們叫作三條腿的狗,而不是叫作長得像狗的三腳架?

為什麼三腳架的「腳」明明只是三根鐵桿,我們卻說是「腳」?


於是我發現,如果連四周的事物是什麼我都回答不出來,那麼我根本不可能瞭解什麼是疾病。

所以我開始研究科學哲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認知心理學、腦神經科學。

終於讓我瞭解了這個世界,瞭解了疾病。


我們總是習慣為名詞下定義,但我們真的是透過定義來理解名詞的嗎?

這個世界真的有一群一群獨立於人類的心靈,而彼此界線清楚的疾病實體(entity)存在嗎?


不,我們根本不是透過定義來理解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也並不存在著一群一群獨立於人類的心靈,而彼此界線清楚的疾病實體。


在解釋疾病究竟是什麼,解釋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之前,

我要先指出為何我們難以回答這些問題的原因。

這個原因就在於,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我們同時也誤解了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


我們以為(或者我們以為科學家們這麼以為),我們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是獨立於人類心靈而存在的世界。

就像傳統西方哲學家所說的,人類的心靈就像一面鏡子,只不過是反射外在世界而已,

而外在世界是獨立於人類心靈而存在的。

至於人類的語言,則是一些代表外在世界的符號,人類的語言「指稱」(disignate)這個世界上的實體。

例如「蘋果」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醫學的哲學思考篇2

我們以為(或者我們以為科學家們這麼以為),我們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是獨立於人類心靈而存在的世界。

就像傳統西方哲學家所說的,人類的心靈就像一面鏡子,只不過是反射外在世界而已,

而外在世界是獨立於人類心靈而存在的。

人類可以用一種絕對客觀的「上帝之眼」,來描述這個世界。

人類的語言,是一些代表外在世界的符號,人類的語言「指稱」(disignate)這個世界上的實體。

例如「西瓜」這個詞彙,就代表著這個世界上古往今來所有的西瓜實體,

比較專業的說法是,這個世界上古往今來所有的西瓜實體,是「西瓜」這個詞彙的「外延(extension)」,

至於「西瓜」這個詞彙與其他詞彙有所區別的特徵,則是「西瓜」這個詞彙的「內涵(intension)」。

用數學來舉例,「偶數」這個概念的內涵,就是「任何一個2的倍數」,

而偶數的外延,則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二的倍數。

這個數學的例子實在是太完美了!

內涵完完全全等於外延,

而且不論時空再怎麼樣改變,偶數的內涵與外延永遠不會變,我們也永遠不會不清楚某個數究竟是不是偶數。

事實上,上述對於人類語言與世界關係的看法,正是從數理邏輯的概念發展而來的。

上述對於這個世界,以及對於我們怎麼看待世界的看法,

在哲學的陣營中,偏向邏輯實證主義、唯物主義、指稱理論、真理符合論、實在論的一方。

上述論點,也是我們從小到大的科學教育中,有意無意灌輸給我們的觀點。

可是,這個世界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真的是這樣認識這個世界的嗎?


請問自己一個問題,從古到今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西瓜,都是圓形或橢圓形的,

那麼前幾年日本所開發出的方形西瓜,怎麼可以叫作西瓜?


請再問自己一個問題:

所有的人都會死,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他媽的,我們早就知道蘇格拉底已經死了不是嗎?

如果今天一個人還沒死,你怎麼知道他會不會死?

因為他是人,所以他會死?

那你怎麼知道他是人?

因為他會死,所以他是人?

如果你早就知道他會死,所以你才說他是人,那你直接說你知道他會死不就好了?

何苦拐彎抹角地說因為他是人,所以他會死?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醫學的哲學思考篇之黑天鵝效應

在第一次成功之前,永遠只有失敗的經驗。
——黃致翰,《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


2008年,繁體中文出版界出版了一本書,叫作《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

這本《黑天鵝效應》的精彩度,絕對可以在我看過的數百本書當中,名列前茅。

這本書的書名《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是來自哲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問題。


根據傳統的三段論邏輯,我們可以這麼推理:

「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

這隻動物是一隻天鵝

所以這隻動物是白的」


一切的推理,是那麼的順利,直到哲學家們在澳洲發現了一隻黑色的天鵝……。


這個三段論的問題,就在於我們究竟是怎麼能確定「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前提是正確的?

我們一定是觀察了「許多」的天鵝,發現這些天鵝都是白的,

因此得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結論——

這個過程,就叫作「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是由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在十七世紀所提出的。


問題在於,什麼叫作「許多」的天鵝,三隻?三百隻?三萬隻?

如果我們只觀察三隻天鵝,就可以得到「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結論,

那我們可不可以只觀察三個三月出生的人,就說「所有的人都是在三月出生」?

如果不行,那是為什麼不行?

因為只觀察三個太少嗎?

如果只觀察三個太少,那要觀察幾個才夠?

三百?三萬?

不管「許多」是幾隻,我們永遠不可能觀察「所有」的天鵝——因為這包括了「未來」的天鵝。

就算我們真的觀察過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天鵝,我們也不需要「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結論了。

因為我們之所以需要「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結論,

就是因為有一隻動物,我們只知道牠是天鵝,不知道牠是什麼顏色,

才需要利用「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前提,以及「這隻動物是天鵝」這個事實,來推理出「這隻動物是白色的」。

如果我們早就已經觀察過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天鵝,而眼前這隻動物又是天鵝,

這就代表我們早就已經觀察過眼前這隻天鵝,早就已經知道眼前這隻天鵝是白的了。

何苦再拐彎抹角地用什麼三段式推論?


同理,「所有的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這個推論,同樣有問題。

我們怎麼知道所有的人都會死?我們觀察過所有的人了嗎?

或者說,我們觀察過蘇格拉底的死了嗎?

如果我們已經觀察過蘇格拉底,發現他早就死掉了,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說「所有的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這種廢話?

直接說「蘇格拉底會死,因為他早就死掉了!」不就好了嗎?

如果我們還沒有觀察過蘇格拉底的死,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從兩千多年前還好地活到現在,

那麼我們憑什麼說蘇格拉底會死?

如果一個人還沒死掉,我們就可以說他一定會死,

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研發長生不老之藥?


以上關於歸納法的質疑,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歸納問題」,或叫「休謨問題」,

是由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在十八世紀所提出。


關於「休謨問題」,二十世紀的大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提出了一個很血腥的故事。


有一隻火雞,被送到一個火雞飼養場中。

他慢慢注意到,從牠第一天抵達飼養場開始,每天早上九點的時候,總是會有人來餵牠吃早餐。

經過了幾個星期之後,這隻火雞歸納出了一個結論:「每天早上九點的時候,總是有人來餵我吃早餐。」

唉~,結果,在聖誕節的前一天早上九點,不但沒有人來為這隻火雞吃早餐,反而還有人來把這隻火雞的喉嚨割斷了!(科學究竟是什麼,P.61)


歸納法就這麼被打倒了嗎?


看到這裡,你似乎會有些覺得有些地方不太對勁。


「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結論真的有什麼問題嗎?

一隻黑色天鵝的出現,真的證明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嗎?

不對啊!從古到今,天鵝都是白啊!

也就是說,這個具有彎彎長脖子、白色羽毛、兩枝細腳,在水面上優雅地划行的動物,我們才叫他天鵝不是嗎?

為什麼我們看到了一隻黑色的動物,居然會叫牠作天鵝?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醫學的哲學思考篇之我們怎麼能說黑天鵝是天鵝?

要提醒我們自己注意事實,提醒我們自己注意我們實際上所知道的東西,這向來都是一個好的想法。
——美國哲學家,約翰?賽爾(John Searle,1932- ),《心靈、語言和社會》(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本書之前所提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與心理學家特沃斯基,曾經做過一系列的實驗。

這一系列的實驗,徹底顛覆了傳統哲學家、科學家與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概念系統的想法。


約翰27歲,性格開朗。在大學時,他是一位出色的運動員,但在學識問題上沒有表現出多大能力或興趣。

請問,下列哪種情形比較有可能?

A.約翰是一位老師

B.約翰是一位體育老師


「根據對於約翰的描述,約翰當然比較有可能是一位體育老師啊!」

沒錯,實驗的結果,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約翰比較有可能是一位體育老師。(不確定狀況下的判斷,P.100)

但是,體育老師也是老師啊!

如果約翰真的是體育老師,那麼他當然也同時是一位老師啊!

如果約翰是物理老師,那麼他還是一位老師,但就不是體育老師了。

用傳統數理邏輯的話來說,「老師」這個集合「包涵」了「體育老師」這個集合,

體育老師的所有外延,都在老師的所有外延之內。

所以,無論如何,約翰是一位老師的機率,絕對比約翰是一位體育老師的機率還要大!

那為什麼我們居然認為約翰是體育老師的機率比約翰是老師的機率還要大?


對於人類心理的概念系統,傳統的經點模型(classical model)認為,

「概念是由某些充分必要的屬性清晰定義的。

換句話說,一個概念中的所有樣例擁有共同的屬性,而且這些屬性的表徵都是充分和必要的。」(認知心理學,P.231)

如果你已經忘記高中數學課教的什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話,那麼就讓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例如我們關於狗的概念是這樣的:

「狗是一種生物,屬於哺乳動物,有四條腿,吠叫,會搖尾巴,等等。」

當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屬於狗時,我們會把狗的定義視為一張屬性核查表,

並將該生物的屬性與表中屬性一一對照。如果這個生物的屬性與定義中狗的屬性相符,

則牠救被歸入狗的類別;反之,則排除在狗這個類別之外。

所有狗的概念的內涵定義是「個別必要的」(individually neccessary),

也就是說,你要稱一個東西是狗,則這個東西必須要符合「所有」我們對於狗的概念的內涵定義。

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符不符合狗這個概念,是「全體充分的」(collectively sufficient),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只要符合所有我們對於狗的概念的內涵定義,

則這個事物就毫無例外地是一隻狗。

總而言之,這個世界上的東西,要嘛是狗,要嘛不是狗,沒有模糊地帶。


問題來了,出過車禍,只剩三隻腳的狗,究竟算不算是一隻狗?

黑色的天鵝,究竟算不算是一隻天鵝?


記住我在本文開頭所引用的句子:

「要提醒我們自己注意事實,提醒我們自己注意我們實際上所知道的東西,這向來都是一個好的想法。」


我在問三隻腳的狗究竟是不是狗的時候,早就已經將這三隻腳的動物稱作是狗了!

我在問黑天鵝究竟是不是天鵝的時候,早就已經認為黑天鵝是天鵝了?

難道你不這麼認為嗎?


對於前文所提到的黑天鵝問題,也就是歸納問題,

熟悉傳統分析哲學的人,可能會這麼說:

「像是『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隻動物是一隻天鵝,所以這隻動物是白的』這樣的句子,

屬於『分析語句』(synthetic sentence)。

什麼是分析語句呢,就是『其意義(其用法)足以決定其真假』。(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P.76)

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就是個分析語句,

這句話究竟是真是假呢?只要看我們對於『天鵝』的定義究竟如何,

如果我們對於天鵝的定義裡面有『具有白色的羽毛』,那麼這句話就是真的。

就算我們發現一隻黑天鵝——喔不,是發現一隻『長得跟天鵝一樣但是卻是黑色的動物』,

『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依然是真的。因為黑色的動物並不符合天鵝的定義,所以不能說是天鵝。」

這樣子說,我們就真的解決歸納問題了嗎?

當然沒有那麼簡單。

分析語句雖然具有真假,但卻是沒有實質內容的。

也就是說,要確定分析語句的真假,原則上我們只要瞭解它的意義就夠,而無須對世界的實際狀況進行經驗的考察;

但相對地,我們也無法從分析語句所作的陳述獲知任何事實的情況。

所以,若是我們真的將『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當作分析語句,

那麼我們雖然可以確定這句話永遠都是真的——因為任何不是白色的動物都不被允許稱作是天鵝——

但是『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也同時成了一句廢話,因為我們從這句話得不到關於這個世界的任何訊息,

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黑色的天鵝,因為就算有,所有的天鵝依然是白的!

事實上,所謂分析語句,就類似我前面所說的「套套邏輯」。


可是『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真的是一句分析語句嗎?

黑天鵝的出現,真的不能反駁這句話嗎?


再一次地,我們「要提醒我們自己注意事實,提醒我們自己注意我們實際上所知道的東西」。

各位讀者如果有空的話,可以google一下「黑天鵝」的圖片,

看到這些圖片裡的動物,你真的不認為他們是天鵝嗎?

你真的會稱牠們為「長得跟天鵝一樣但是卻是黑色的動物」嗎?


當然不會!

黑色的天鵝還是天鵝!三隻腳的狗還是狗!

問題在於,關於人類概念系統的經典模型,根本就是錯的!

經典模型認為,

一個東西要嘛是某某,要嘛就不是某某,簡單明瞭,是非分明。

但是,殘酷的是,這個世界並不真的是這個樣子,我們也並不是真的這樣子看世界。

所以,陳可辛才要拍《投名狀》,蔡岳勳才要拍《痞子英雄》(Black & White),

企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沒有絕對的黑暗與光明。


傳統的對於人類概念系統的經典理論,給我們這樣一個錯覺,即一個東西要嘛是某某,要嘛就不是某某,

例如一個政治體要嘛是一個國家,要嘛就不是一個國家;

一個男人要嘛是單身漢,要嘛就不是單身漢;

一個女人要嘛是一個母親,要嘛就不是一個母親。

這個錯覺如果演變成更嚴重,甚至會讓我們以為所有的國家都是一樣的,

所有的單身漢都是一樣的,所有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天鵝都是一樣的,所有的鳥類都是一樣的。


還好,除了陳可辛與蔡岳勳之外,還有許多偉大的心理實驗家與哲學家,告訴我們這是錯的,只是一種錯覺。


例如特沃斯基的實驗還發現,

接受試驗的美國人認為,「墨西哥比較相似於美國」,而「美國比較不相似於墨西哥」。

怎麼可能?

不論墨西哥哪些地方相似於美國,這些相似的地方就完完全全等於美國相似於墨西哥的地方,

因此,「墨西哥相似於美國」、「美國相似於墨西哥」,應該具有同樣的程度啊!

怎麼可能墨西哥比較像美國,而美國比較不像墨西哥?

事實上,就像你會說你的某某朋友長得像金城武,而不會說金城武長得像你的某某朋友,

在美國人的心目中,同樣是「國家」,美國比起墨西哥更能代表「國家」這個範疇(category),

也就是說,雖然同樣是國家,但美國位居美國人心中「國家」這個範疇的中心地位,而墨西哥則較為邊緣。(火、女人與危險事物,P.57)


同樣地,在北美人心中,對於「鳥類」這個概念,最好的樣例是知更鳥,而雞、企鵝和鴕鳥不是。

當要求人們列舉概念的樣例時,人們更傾向於列舉這個概念的典型樣例而不是非典型樣例。

心理實驗還發現,人們確定句子「知更鳥是鳥」比確定句子「雞是鳥」更快。


還有一個常發生在你我身上的例子,你有沒有聽過人說「某某某真不像一個母親」、「某某某真不像一個學生」、「某某某真不像一個老師」呢?

奇怪,要嘛是母親,要嘛不是母親;要嘛是學生,要嘛不是學生;要嘛是老師,要嘛不是老師。

怎麼能說像不像呢?

其實,這些說法,以及上述心理實驗,揭示了我們人類心中所存在的許多概念,

都是擁有「原型(代表型)」的。這就是相對於經典模型的「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


概念的原型理論與經典理論主要差異有三點:(認知心理學,P.231)

1.概念具有明確定義屬性?

經典理論認為,概念具有明確的定義屬性(內涵)。這些定義屬性是這個概念的每一個成員(外延)所共同具有的特點。

但是仔細想想,就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例如我們說會飛的動物叫鳥,那麼鴕鳥呢?企鵝呢?

四隻腳的動物叫狗,那麼出車禍只剩三隻腳的狗呢?先天異常的六腳狗呢?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就曾經舉「遊戲」為例,說明人類的概念並不具有明確的定義屬性。

「例如,我們可以考察一下我們稱為『遊戲』的活動。我指的是棋類遊戲、牌類遊戲、球類遊戲、角力遊戲等等。

它們的共同之處是什麼?——不要說『它們「一定」有某種共同之處,否則他們不會都叫作「遊戲」』,——

而要『看看』所有這些究竟有沒有某種共同之處——因為你睜著眼睛看,看不到所有這些活動有什麼共同之處,但你會看到相似之處、親緣關係,看到一整系列這樣的東西。

向上面說的:不要想,而要看!——例如看看棋類遊戲,看看它們的各式各樣的親緣關係。現在轉到牌類遊戲上:你在這裡發現有很多和第一類遊戲相應的東西,但很多共同點不見了,另外一些共同點出現了。

再轉到球類遊戲,有些共同點還在,但很多沒有了。」(哲學研究,P.37)

維根斯坦稱概念的這種特性為「同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因為概念就像一個家族一樣,

你跟你的哥哥可能有相似的眼睛、相似的鼻子、相似的膚色,你哥哥跟你媽媽可能有相似的嘴巴、相似的眉毛、相似的髮色……。

但總的來說,並沒有哪些特性是你們整個家族的所有成員全都具有的。你們家族成員之間的相似性就如同概念之內成員的相似型一樣,是盤根錯節的。

瞭解同族相似性的概念相當重要,因為瞭解了同族相似性,你才有可能瞭解這個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概念,才能瞭解疾病的概念,才能瞭解紅斑性狼瘡的概念。

事實上,催眠師與政治人物,就是利用人類概念的同族相似性來改變你我心中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2.概念之內的成員是平等地位的?

就如同上述所提到的心理實驗,人們心中的概念之內的成員並不是具有平等地位的,

而是具有「原型」(代表型)(prototype)的,總是有某些鳥比另外一些鳥更像鳥,有某些國家比另外一些國家更像國家。

也因此,白天鵝比黑天鵝更像天鵝,但都是天鵝!

同樣的,「有某些肺炎比另外一些肺炎更像肺炎,有某些紅斑性狼瘡比另外一些紅斑性狼瘡更像紅斑性狼瘡」!

瞭解了這一點,我們便不難理解本篇文章一開始所提出的心理學實驗,為什麼人們會認為約翰比較有可能是一位體育老師,而比較不可能是一位老師了。

因為對於約翰的描述,非常符合我們心中對於「體育老師」的原型(性格開朗、出色的運動員),而比較不符合我們心中「老師」的原型(在學識問題上沒有表現出多大能力或興趣),因此我們才會覺得約翰比較可能是一個體育老師。

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原型,常常是人類心目中對於客觀世界所抽象出來的一種理想型態。

另外,一個概念也不總是只有一個原型,例如維根斯坦所舉的「遊戲」概念,我們便想不出一個原型,

而是各種原型,例如棋類遊戲、牌類遊戲、球類遊戲、角力遊戲。

另外像是「母親」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認知模式來切入這個概念。(火、女人與危險事物,P.105)

——生育模式:生育過的人是母親。(代理孕母,surrogate mother)

——遺傳模式:貢獻遺傳物質的女性是母親。(捐獻卵子的母親,donor mother)

——養育模式:養育了一個孩子的成年女性是那個孩子的母親。(養育孩子的母親,foster mother)

——婚姻模式:父親的妻子是母親。(繼母,stepmother)

在這個例子裡,儘管我們可以說一個同時具有上述性質的女性,是母親這個概念的原型,

但是卻很難說一個代理孕母比一個繼母更像母親或更不像母親。

所以,以上透過各種認知模式所產生出來的母親概念,形成了一個一個的群集,這就叫作「群集模式」(cluster model)。


3.概念具有清晰的邊界?

關於這點,我想我不用多加著墨,只要去看看《投名狀》或是《痞子英雄》,你就會瞭解好人與壞人沒有清晰的邊界,黑暗與光明沒有清晰的邊界。

即使考慮的不是像好壞、黑白這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像「單身漢」、「蔬菜」、「人類」這種看似明確的概念,

也存在著模糊的邊界。和尚算是單身漢嗎?蕃茄算是蔬菜嗎?

至於受精卵究竟算不算人類這個問題,更是支持墮胎的人與反墮胎份子互相爭吵的最主要議題。

但是,有兩點一定要注意!

第一,「沒有清晰的邊界不代表沒有模糊的邊界!」

就像哲學家李天命說的:「4歲肯定是小孩子4歲便會談戀愛就叫老人精,或叫天才;40歲肯定不是小孩子,40歲還不會談戀愛就叫白癡,或叫智者。」(李天命的思考藝術,P.95)

或者像維根斯坦所說:「我們可以說『遊戲』概念是一個邊緣模糊的概念。——『但模糊的概念竟然是個概念嗎?』——一張不清晰的照片竟然是某人的照片嗎?用一張清晰的照片代替一張模糊的照片總會更好些嗎?那張不清晰的照片不正經常是我們需要的嗎?」

若是我們不瞭解這點,以為反駁了概念的經典模型就可以往相對的一段走,那就真的是「走得太遠了」(Go too far,即因為發現某種觀念的錯誤而走到相對的一個極端之上,是一種哲學思考上常見的錯誤)。

事實上,真實世界的哲學史發展,真的發生了這樣「走太遠」的悲慘事件,

也就是在二十世紀邏輯實證主義被打倒之後,出現的哲學史上的最大陷阱——極端相對主義,或是所謂的「後現代主義」。

這也是現代中醫義和團最喜歡拿來為中醫辯解的一種手段。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人類的概念基本上是具有模糊邊界的,並不代表我們永遠不能劃出一個清晰的邊界!」

就像維根斯坦說的:「我們會怎麼像別人解釋什麼是遊戲呢?

我想我們會向他描述一些遊戲,也許還會加上一句:『這個,以及諸如此類的,就叫「遊戲」。』難道我們自己知道得更多些,只是無法確切告訴別人什麼是遊戲嗎?——但這並不是無知。我們不知道界線是因為沒劃出界線。

前面說過了,我們可以劃一條界線——為一個特殊的目的。淡化了界線才使這個概念有用嗎?根本不是!

除非是對於那個特殊的目的。就像用不著給出『一步=75釐米』這個定義才使『一步』這個長度單位變得有用。你如果要說:『但是在這之前它不是一個精確的長度單位』,我就會回答說:『好吧,它是一個不精確的長度單位。——但你還欠我一個關於『精確』的定義』。」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醫學的哲學思考篇之西醫到底科不科學?

說某種主張、某個推理方法,或某項研究是「科學的」,就是想暗示它們具有某種價值或某種特別的可靠性。
——澳大利亞人文學院院士,艾倫?查爾默斯(Alan Chalmers),《科學究竟是什麼》(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說某種主張、某個推理方法,或某項研究是「不科學的」,就是想暗示它們沒有價值或沒有可靠性,除此之外,也順便暗示自己是「具有某種價值或某種特別的可靠性」。
——黃致翰,《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


西醫到底科不科學?

這本書讀到這裡,相信不用我說,你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也至少會問下面這兩個問題了:

「你說的西醫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科學到底是什麼意思?」

或許有人覺得這樣很煩,難道在回答任何問題之前,我們非得要搞清楚每個字的意思嗎?

這種質問,正是不小心犯了「走得太遠」的謬誤,落入了哲學家李天命稱之為「字字界定主義」的陷阱。

李天命說:

「在思考或討論時,若有概念或用語曖昧不明或帶誤導性而使得思考或討論無法有效進行下去,

那就必須釐清那概念或用語;反之就無須如此。否則便是庸人自擾,節外生枝。

一句話:有病要醫治,無事不開刀。」(李天命的思考藝術,P.175)

像是「西醫到底科不科學」這個問題,

我們便不需要去刻意釐清「到底」還有「不」這兩個詞彙究竟是什麼意思。

但是卻必須釐清這裡的「西醫」以及「科學」究竟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

正是因為就像前文所提到的一樣,人類的概念系統,具有「原型理論」的特徵。

除此之外,人賴的概念範疇,還具有「基本層次」(basic level)、「上位層次」(superordinate)、「下位層次」(subordinate)等等分類等級,

以及「隱喻」(metaphor)、「轉喻」(metonymy)等等認知模式。


「西醫到底科不科學」這個問題,

表面上看起來跟「梁朝偉到底視力好不好」這個問題很像。

像是「梁朝偉到底視力好不好」這個問題,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刻意釐清這個問題的意思,

就能回答了(在某些情況下或許必須釐清「視力好與不好的分界」)。

但如果我們刻意釐清一下,便會發現有趣的地方。

「梁朝偉」究竟代表什麼意思?

是代表梁朝偉整個身體嗎?

整個身體包括眼睛、鼻子、嘴巴、手掌、屁股、小蠻腰、股四頭肌、阿基里斯腱嗎?

如果「梁朝偉」指得是梁朝偉的整個身體的話,你怎麼能說「梁朝偉」的視力好或不好?

我們能說梁朝偉的鼻子視力好、梁朝偉的屁股視力好、梁朝偉的小蠻腰視力好嗎?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說我到底在說什麼啊!

在「梁朝偉到底視力好不好」這個句子裡,

連(認識梁朝偉的)三歲小孩都明白,這裡的梁朝偉,指得當然不會是梁朝偉的鼻子屁股小蠻腰,而是梁朝偉的眼睛啊!

因為鼻子怎麼可能有視力?屁股怎麼可能有視力?小蠻腰怎麼可能有視力?

我們之所以不說「梁朝偉的眼睛到底視力好不好」,是因為這樣說太麻煩了嘛!

既然我只要說「梁朝偉到底視力好不好」就能讓三歲小孩明白,我何苦說「梁朝偉的眼睛到底視力好不好」呢?

事實上,在這個句子裡,正表現出了人類認知概念系統的一大特色「轉喻」。

所謂轉喻,是認知的基本特徵之一。人們常常採用某一事物易理解或易領悟的方面,來表示該事物的整體或該事物的其他部分或方面。(火、女人與危險事物,P.109)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轉喻的例子:

——我們團隊還需要幾個「好腦袋」(「聰明人」的轉喻,否則你真的要去拿幾個新鮮的腦袋給他們嗎?)

——他很喜歡讀「黃致翰」(「黃致翰寫的文章」的轉喻,否則我的身體有什麼好讀的?)

——072那個「肺炎」今天抱怨咳嗽(「得肺炎的病人」的轉喻。這種轉喻私底下方便溝通時使用就好,不要在病人面前使用,否則給人不尊重的感覺——儘管打從心理就沒有不尊重)

至於,「梁朝偉到底視力好不好」,則是用「梁朝偉」來作為「梁朝偉的視力」的轉喻。

轉喻是人類心理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認知過程的自然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但就是因為轉喻的使用太自然了,導致我們在使用,特別是在理解別人所使用的轉喻的時候,常常沒有察覺到這事實上是個轉喻——

並不是每個句子都像「梁朝偉到底視力好不好」一樣連三歲小孩都能理解。


例如,西醫到底科不科學?


我可以這麼回答:「西醫也科學,也不科學。」

哪個醫學生沒被這個美麗的句子迷惑過呢?

這種句子,利用表面上看起來的矛盾,造成聽者一種難以理解的心情,而人類在面臨難以理解的事物時,總是會帶著幾分敬畏與崇敬之心,

因此,這種表面上的矛盾,就造成了聽者的崇拜。

所以你會發現,許多人喜歡說這種「表面矛盾句」。

尤其在各式各樣的醫學會議,那些在昏暗的投影片燈光之下「閉目沈思」了整段演講的重量級人物,

總是會在評論的時候說上幾句「關於你這個觀點,事實上也對,也不對」、「關於這個新的治療方法,事實上你要說它好它也好,你要說它壞它也壞」。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看起來講話很有智慧,並且受人崇拜的人,那麼你可以把這裡提到的「表面矛盾句」,

以及本書其他地方提到的一些「故弄玄虛」的方法學起來,然後把全台灣的《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都給買回家,讓別人買不到,這樣你就能成為大師了。

「西醫也科學,也不科學」這種話,聽起來很玄妙、很有學問,

但如果我說「熊貓是黑的,也是白的」,你可能就很容易看出來這是一句廢話了。

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矛盾,但事實上大家都懂得這句話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熊貓身上黑色的毛是黑的,白色的毛是白的」。

但是這樣講聽起來一點也不玄,一點學問也沒有。

事實上,「熊貓是黑的,也是白的」這句話,正是不知不覺利用了「轉喻」。

「熊貓是黑的」裡的熊貓,指得是熊貓身上黑色的毛;

「也是白的」,這裡主詞熊貓被省略合併到前面,指的是熊貓身上白色的毛。

而這個句子就因為兩個「熊貓」所轉喻的對象不同,並且又省略合併了其中一個「熊貓」,因此才會成為一個「表面矛盾句」。


讓我們回到「西醫到底科不科學」這個問題上。

現在你可以瞭解為什麼「你說的西醫到底是什麼意思」、「你說的科學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兩個問題那麼重要了吧!

因為在這個句子之中,不論是「西醫」還是「科學」,都不是像「梁朝偉」或「熊貓」在上面的句子裡那樣地清晰明瞭,三歲小孩都懂。

事實上,不論是「西醫」還是「科學」,都屬於人類認知概念系統中的「上位層次」。

在說明什麼是「上位層次」之前,必須瞭解什麼叫作「基本層次」。


人類身處於這個世界中,透過心靈以及肉體與世界互動,產生了我們腦中的概念系統。

如前所述,傳統的經典模式,或者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我們腦中的概念系統是真實世界的客觀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口中的「小狗」、「飛機」、「母親」、「天鵝」、「霍亂弧菌」等「概念」,都是客觀地存在這個冷冰冰的世界中的——就算人類從不存在。

而人類的心靈則是一面鏡子,藉由反射這個客觀世界,創造出我們腦中的概念系統。

其實,只要稍微思考以下我前面提到的關於人類概念的「定義模糊性」、「概念成員不平等性」、「概念邊界模糊性」,

以及思考一下人類為了各種目的而強訂出來的概念邊界(65歲以上是老人、收縮壓140毫米汞柱以上是高血壓),就可以發現這種理想的「上帝之眼」看法,不可能是正確的。


但是,我們永遠要注意別「走得太遠」了。

相對於這種邏輯實證主義或是唯物論看法的唯心論,或是極端的相對主義,甚至認為這個客觀世界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我們的心靈,而這個世界根本只是我們的幻覺!

千萬別落入這個陷阱裡。

若要認真討論唯心論的議題,又可以寫一本書了。

在這裡我只簡單提出一個避免自己落入唯心論陷阱的方法。

下次有人跟你說什麼「這個世界並不存在,其實都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幻覺而已」。

你就跟他說:「是啊!不如你學學駭客任務裡面的基努李維,從高樓跳下去,想像柏油路是軟的,

看看你會不會真的像他一樣彈起來好了。」(注意!你必須確定這個人不會真的照做,否則就得吃上官司。)


認知科學的成果,以及整個現代的科學研究,甚至我們日常生活的思維模式,都奠基於一個事實:

這個客觀世界確實存在——就算所有的人類都滅絕了也是一樣。

但是人類的概念系統,並不是也不可能是這個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應,

而是「透過客觀世界與人類心靈以及肉體互動」所產生的。

例如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的概念,是透過光波影響人類的視覺受器,進而影響大腦神經電位所產生的。

要是沒有人類的心靈,這個世界不會有任何「顏色」,只會有各種不同波長的「光波」。

但是,顏色絕對不只是我們心靈的幻覺!

我們看到什麼顏色,殘酷地決定於我們接收到這個客觀世界多少波長的光波。

以上的論點,當代最出名的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了這樣一個漂亮的隱喻:

「心靈和世界一起構成心靈和世界」。(理性、真理與歷史,P.3)

這種觀點,普特南稱之為「內在實在論」,以與傳統的唯心論,以及實在論、唯物論相區別。


這種內在實在論,是當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本前提。

也是一種臨床心理治療技術——神經語言程序(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的理論基礎。


在這種觀點之下,就像美國哲學家阿佛列得?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所說的名句:

「地圖不能取代實景,稱名不等於該物。」(心智與自然,P.75)

這裡的地圖指的是人類的概念系統,實景則是這個客觀世界,

因為人類的概念系統經過了人類心靈與客觀世界的互動,因此並不等於客觀世界。

「地圖不等於實景」這句話,後來成為了史上最偉大的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的催眠心法之一,

最後成為了神經語言程序NLP的基本法則。


因為我們永遠只能透過概念系統來思考這個客觀世界,

只能透過地圖來認識實景,

因此只有瞭解了這句話,才能不被別人刻意扭曲的概念地圖所迷惑,才能不被自己無意形成的與這個世界有所偏差的概念系統所蒙蔽。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醫學的哲學思考篇之語言的魔力

無用的批評常常是以相當大的「語言歸類」或者概括性來做論述,例如「那根本做不成」,「你從來不能堅持到底」,「你總是提出太冒進的想法」。NLP將「總 是」、「從不」、「永遠」、「只有」這樣的字,稱為通用字或通用量詞。這種語言「向上歸類」到了不再準確、不再有用的程度。
——羅伯特?迪爾滋(Robert Dilts),《語言的魔力》


「我口袋裡的一角硬幣,不僅僅是一角『硬幣』,它還是『錢』、還是一個『金屬物體』、一樣『東西』,並且講得再具體一點,這是一枚一九五二年發行的硬幣,

事實上,這是一枚有著特別的劃痕印,已經褪色的和被磨平的『獨特的』一九五二年發行的『硬幣』。

在草坪上的這條狗不僅僅是一條『狗』,而且還是一個『攻擊者』,一隻『四足動物』,一個『生物』」

以上,出自社會心理學家布朗(Roger Brown,1925-1997)的論文《人們將怎樣稱呼一個事物?》。(女人、火與危險事物,P.42)

人們認為,布朗最先提出關於人類概念系統的「基本層次範疇」(basic-level category)觀念。

什麼是基本層次範疇呢?

想像一下你看到一隻狗在叫,等等,你為什麼會說是「狗」在叫,

為什麼你不說是「狼犬」在叫(假設你看到的就是狼犬)?

為什麼你不說是「動物」在叫?


你隨手指著一隻正在吃東西的三公斤兔子,告訴小孩子說這就是「兔子」,

為什麼小孩子居然能夠瞭解你的意思,知道「兔子」代表的是兔子,

而不是代表「兔子的耳朵(很不巧的你的手正好指在兔子的耳朵上)」、「二點五到三點五公斤的兔子」,

也不是代表「正在吃東西的兔子」、「兔子以及牠四周方圓三公尺的東西(因為你只是隨手指向兔子,並沒有真的劃出兔子與外界之間的界線)」,

也不是代表「白色的動物」、「所有的動物」?

這世界上的兔子雖然都叫作兔子,但卻是任何一隻兔子都長得與眾不同,

我們憑什麼將這些長得不一樣的東西都叫作兔子?

為什麼我們不把三公斤以下的兔子叫作「三下兔」,三公斤以上的兔子叫作「三上兔」

以上的問題,都是傳統的經典理論,或是邏輯實證主義、指稱理論等等唯物觀點所無法回答的。


沒錯,這個世界上沒有兩隻兔子是一模一樣的!

但是「沒有一模一樣」並不等於「完全不一樣」!

長長的耳朵、短短的尾巴、毛茸茸的東西、喜歡吃胡蘿蔔、跑得很快、在地洞裡繁殖,嗯,就像兔子一般。(語言本能,P.181)

想想前面提到的原型理論吧!


心理學家做過這麼一個有趣的實驗:

假如你給小孩子一個「錫做的夾子」,你說這是biff,小孩子會認為biff代表的是「夾子」,

所以當你說「給我更多的biffs」時,小孩子會從眾多的東西中挑出塑膠做的夾子給你。

但是若是你給孩子看一個錫做的杯子,叫它做biff時,小孩子不會把biff解釋成杯子,因為大多數的小孩子已經知道杯子是什麼意思了,

有一個字(cup)來代表它,所以小朋友會猜biff一定是指別的東西,最可能的現成觀念就是做杯子的原料,

所以當實驗者說「給我更多的biffs」時,小孩子會從一堆東西中挑出錫做的湯匙或錫做的東西。(語言本能,P.184)


以上的例子,都在在提示了我們,人類的概念系統絕對不等於客觀世界,地圖不等於實景!

沒有人類的客觀世界並不存在著長得一模一樣的兔子群,只有人類的心靈才有辦法塑造出一個兔子原型,

將客觀世界這些長得不一樣卻有點像的兔子們都叫作是兔子。


而我們所偏好使用的那些概念,像是「兔子」、「狗」、「夾子」、「杯子」等等,

就是屬於人類概念系統的「基本層次範疇」。

這些基本層次範疇,在四個方面是基本的:(女人、火與危險事物,P.64)

1.感知(Perception):整體被感知的形狀;單個意象;快速識別。

2.功能(Function):一般原動性生物程序。

3.溝通(Communication):最短、最常用、以及在語境中是自然的詞語,最先為孩子們學習,最先進入辭典的詞語。

4.知識組織(Knowledge Organization):範疇成員的大多數特徵被儲存在這一層次。

簡單來說,我們為什麼在看到一隻「狼狗」在叫的時候,會說是一隻「狗」在叫,而不說是「動物」或「狼狗」在叫,

是因為人類與客觀世界互動的結果,「狗」這個概念最能清楚地給我們一個方便又有效率的原型。

如果看到一隻狼狗在叫,你腦中浮現的是「動物」的概念,我們就不能得到很多的訊息,因為動物這個概念具有嚴重的「同族相似性」,而沒有一個清晰的原型,提供我們與之互動的參考。

反之,若你腦中浮現的是「狼狗」的概念,則又精細過頭了,因為不論是狼狗、貴賓狗還是拉不拉多,我們與之的互動都差不多。

當然,若你是專門研究狗類的專業人士,則你心目中的基本層次範疇就與一般人不同了,應該比一般人還要精細。


關於基本層次範疇的概念,可以用下面這張用圖表來解釋:



貓、狗、肺炎、肝炎等等人類最偏好使用,最容易理解的概念層次,

就是基本層次範疇,人類容易藉由直接與客觀世界互動而習得這個層次的概念。

至於上位層次範疇,則是人類藉由將基本層次範疇歸納集合而成的概念,

具有強烈的同族相似性。並且,如果你不是見識過各式各樣的動物,則很難直接理解「動物」這個概念。

而下位層次範疇,則是人類將基本層次範疇往下細分而成的概念,

也難以直接理解,必須與屬於同一個基本層次範疇的其他下位層次範疇互相比較,才能在心中形成清晰的概念。


這三種層次範疇,人類當然是最容易直接理解基本層次範疇。

而上位層次範疇,人類其實是透過其下的基本層次範疇來間接理解的。

這代表什麼呢?

這代表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藉由操弄上位層次範疇,來扭曲人們心中的世界觀!

將範疇的層次往上提升的動作,在NLP裡叫作「向上歸類」,相對的則是「向下分類」,

兩者皆屬於範疇層次的垂直移動,類似於前述語言學中的的「轉喻」概念。

而相同層次之間的概念轉換,在NLP裡叫作「橫向歸類」,類似於語言學中的「隱喻」概念。

不論是律師、辯論家、催眠師、心理治療師、政治人物、宗教家、中醫義和團……,都是利用上述概念轉換的技巧,

在影響我們心中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可怕的是,就算別人沒有刻意影響我們,

我們也會因為別人或自己在使用概念上的不精確,而導致對於這個世界產生認知上的扭曲。


因此,我們就來好好瞭解這個概念轉換、橫向縱向歸類的過程。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醫學的哲學思考篇之框架效應

我是堅定的,
你是固執的,
他是愚頑的。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正如前文所述,人類透過,且只能透過概念系統來認識與理解這個世界,但概念系統是由客觀世界與人類心靈的互動所產生的,

並不等於客觀世界——地圖不等於實景。


大家都有看地圖的經驗,

現時網路資訊發達,隨便就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地圖:

美食地圖、夜市地圖、觀光地圖、醫療地圖……等等,

而當你在看各種地圖的時候,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比例尺,甚至有的立體地圖還可以調整視角。

若你選擇的是美食地圖,它就會把各個美食攤位畫得不成比例地大,方便你找尋,但也可能把一些不重要的小巷子給省略了,讓你迷路。

若你選擇的是觀光地圖,你會更容易找到一些普通地圖所看不出來的觀光景點,但也很將一些無趣的地點誤認為觀光景點。

若你使用的是小比例尺來看地圖,則一些小路捷徑可能就看不到了。

若你使用的是大比例尺,可能你會誤以為你離某某地點很遠很遠。


地圖就是這麼影響我們對於實景的認知的。


同樣地,使用概念系統的方法,也會影響我們的認知。


卡尼曼與特沃斯基,最早提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

意思是:人們在對訊息和事件內容作判斷和決策時,不免受到有相同意義但所傳達的訊息形式之不同,

而限定了我們思考的方向,進而造成人們有不同的判斷和決策。(認知心理學,P.473)


前面提過,沒有人類的客觀世界,並不存在著「兔子」、「狗」、「遊戲」、「肺炎雙球菌」等等概念,

而只存在著具有各種連續變換的特色的實體(entity),甚至這些實體本身還不具有界線。

幸好,人類透過原型理論的心理概念機制,將客觀世界與人類心靈互動的結果,

形成各種概念,組成了概念系統,藉以瞭解這個世界。


而人類的概念系統,很像是各種大光圈的相機鏡頭。

大光圈的相機鏡頭照出來的照片,只有中間對焦的地方看起來是清晰的(但是你若將照片放大個一千倍,同樣是不清晰——清晰不清晰取決於視角),

而周圍遠離對焦平面的景色,則模糊不清,但你還是可以約略看出輪廓。

一個專業的攝影師知道,一張照片的好壞,最重要的就是「構圖」。

而構圖的過程,就是變換你的視角,調整你的距離,取捨主題以外的景物。


假設你今天想要照一張馬英九正在對記者發言的照片,

第一張,你將馬英九左後方拿著「馬英九還我牛」標語的柯賜海給照了進去,

第二張,你將馬英九右後方拿著「我要募兵制」標語的大學生給照了進去。

第三張,你用仰角拍,馬英九看起來多氣派。

第四張,你用俯角拍,馬英九看起來多渺小。

同樣是馬英九的照片,你卻夾帶了其他訊息進去。

如果今天人家只跟你說他要一張馬英九的照片,

你就可以選擇各種夾帶不同多餘訊息的照片,藉以影響他對於馬英九的觀感。


所謂溝通,就是一個察覺對方想要的東西,並且丟一張包含那個東西的照片給他的過程。


以上的過程,若利用在語言交流或概念思考上,NLP稱之為「換框法」(reframing)。


最基本的換框法,是「一字換框法」。


人類的概念系統,可以看作是人類以「客觀存在的模糊界線」以及「人類心靈與社會的目的」為基準與導向,

將接收到我們腦中的客觀世界訊息區分為各種「具有原型理論特色」的範疇。


因此,各種範疇概念並不是一個個互斥(非此即彼)的集合,而比較像是,總統發言時,

各家報社站在不同視角、不同距離,容納不同範圍所拍出來的照片。


例如本篇引言所舉的例子,「我是堅定的,你是固執的,他是愚頑的」,

三個形容詞,其實都包含了同樣的客觀行為(堅持己見),但卻各自夾帶不同的感情意含。

我們便可以利用這些多出來的感情意含,來影響別人的認知。

這種語言的陷阱,哲學家李天命稱之為「著色」。


時下流行的所謂「正面思考」,就是一種訓練自己習慣使用夾帶正面積極意含的用詞的思考方式。


接著,應用最為廣泛的換框法,也就是利用到前文所述的基本層次範疇、上位層次範疇、下位層次範疇的換框法,

NLP稱之為「歸類」(chunking)。

所謂歸類,指的是將一些體驗重構或分解為更大或較小的片段。

向上歸類(chunking up)指轉向更大、更概括、更抽象的信息水平——例如,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可以組成「交通方式」。

向下分類(chunking down)是轉向更精確更具體的信息水平——「汽車」可以向下分類為輪胎、發動機、煞車系統、傳動裝置等等。

橫向歸類(chunking laterally)則是找出同等信息水平的例子——比如,開車與騎馬、騎自行車、划船相類似。(語言的魔力,P.47)

見下圖: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所謂向上歸類,就類似於冷讀術的「拉遠景深法」(zoom out);而向下分類,則類似於「拉近景深法」(zoom in)。


聖經中記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

一群人想要為難耶穌,便帶著一個行淫的婦人來到耶穌面前。

根據摩西的律法,行淫的婦人是要受到眾人投石而死的,

這時,耶穌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他要是不敢違背律法,任由人們投石砸死婦人,

那麼耶穌的信眾便會對耶穌失望而離開耶穌。

他要是主張赦免這位婦人,便是違背了律法,那麼死的將是自己。

耶穌雖然沒有學過NLP,但他居然說出了下面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於是,不但沒有人拿石頭打她,眾人們還慢慢散去了。


耶穌這句話,便是利用了向上歸類的手段,成功的唬住了觀眾。

這位婦人是因為「行淫之罪」而必須受到投石而死之刑,

但耶穌卻巧妙地將「行淫之罪」向上歸類,抽換概念為「罪」,

質問群眾「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

事實上,沒有人說犯了罪的人不能投石,若眾人犯的是行淫之罪以外的罪行,

又用「行淫之罪」的框架來看待這位婦人,則手中的石頭就很容易投出。

但耶穌將「行淫之罪」的框架,向上歸類而換框為「罪」,

便將犯了其他罪的眾人,與犯了行淫之罪的婦人,放入一個同等的地位。

這時,眾人便不好意思投出手中之石。


「你以為吃素就不會殺生嗎?植物不也是生命嗎?」這句話,將殺「生」(在這個用法下,「生」指的是動物),向上歸類為「生命」,

再向下分類到「植物」,藉以扭曲吃素者的認知。


介紹到這裡,我們終於有能力來剖析「西醫到底科不科學」這個問題了。

之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講那麼多其他知識,是因為「複雜問題不會有直接而簡單的答案」(是邏輯,還是鬼扯?P.66)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先知道提問者口中意指的「西醫」、「科學」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我的學醫生涯中,聽過許多「西醫根本就不科學」這樣的話,講這個話的人,中醫西醫都有,而且西醫似乎還比中醫愛講。

(究其心理原因,中醫講這種話顯得太自大,且很容易挑起爭論。而西醫講這種話則能顯得自己「眼光獨到」,「智慧非凡」)


我聽過一個西醫,他這麼說:

「西醫根本就不科學嘛,你看血壓140就高血壓,139就正常,140跟139真的有差那麼多嗎?

體內的鉀離子濃度3.5就正常,3.4就不正常,3.5跟3.4真的有差那麼多嗎?

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準則符合四項就是紅斑性狼瘡,符合三項就不是,那如果這個只符合三項的病人死後驗屍發現死因是紅斑性狼瘡呢?

所以西醫根本就不科學嘛!」

這種說法,就好像抓到一撮黑色的熊貓毛,就宣稱熊貓是黑的一樣。

首先,這種人只是提出了整個西醫學裡面某部分他認為不合理的地方,

就試圖「向上歸類」,以偏蓋全地下結論說「西醫根本就不科學」(哇~!連「根本」兩個字都用上了)。

第二,他所提出的這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能用「不科學」來形容嗎?

那麼你對於「科學」的定義還真奇怪呢!

如果你居然用「不科學」來形容「血壓140就高血壓,139就正常,140跟139真的有差那麼多嗎」這種怪現象,

那相對的什麼又是可以被說是「科學的」呢?

如果你在說一個東西不科學的同時,自己也說不清楚什麼樣才是是科學的,

那麼你這種態度才是「不科學的」!你只不過是想要藉由評論某件東西「不科學」,來暗示自己是「具有某種價值或某種特別的可靠性」罷了。


第三,你所提到的血壓、鉀離子濃度、紅斑性狼瘡等現象,真的就如同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不合理嗎?

事實上,這些現象之所以表面上看起來不合理,正是因為你使用了一個不恰當的框架去看待事情的關係。

「血壓140跟139真的有差那麼多嗎?

體內的鉀離子濃度3.5跟3.4真的有差那麼多嗎?

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準則符合四項符合三項真的有差那麼多嗎?」

是誰跟你說差很多的?

是哪一本課本說差很多的?

根本沒有人這樣說!

你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不瞭解我前面所提到的有關人類概念系統的「原型理論」的關係。

不論是高血壓、低血鉀,還是紅斑性狼瘡,都只是人類的概念,並不是獨立存在於客觀世界的實體。

這個客觀世界具有連續性,而人類藉由原型理論的概念機制,企圖理解並模擬這個世界。

在原型理論之下,概念本來就是沒有清晰的邊界的!

既然我們都會為了蕃茄究竟屬於蔬菜還是水果而爭吵,

為了受精卵究竟是不是生命而爭吵,那麼在醫學上存在著一些具有爭議的模糊地帶,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


要小心的是,有些人對於原型理論一知半解,一發現原來概念之間是沒有清晰的邊界的,

接著便掉入了陷阱,犯下「走得太遠」的謬誤了!

這些人會故弄玄虛地說:「其實高血壓與正常的血壓是沒有清晰的邊界的,所有邊界都只是人為的,只是人類主觀的一種投射。

其實血壓的高和低『都是相對的』,你看看我們老子說得好『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一個人血壓170,我們可以說他是高血壓,但是170到169並沒有什麼差別,少了這麼一毫米汞柱,

並不會讓他從高血壓變成正常血壓。用同樣的方式論證,一直下去,我們將會看見,在高血壓與正常血壓之間根本無法找到一條分明的界線。

所以我們最後將要得到的結論就是:高血壓與正常血壓之間其實沒有真正的分別。」(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P.50)

如果遇到這種人,你可以這麼跟他說:

「是阿,高血壓與正常的血壓根本沒有區別,這個世間都是相對的。

所以你趕快把你身上的錢都給我吧!

因為貧窮與富貴之間也根本沒有區別呢!」


這正是我前面在介紹原型理論的最後所提醒各位的兩點:

第一,「沒有清晰的邊界不代表沒有模糊的邊界!」

你不能說一張梁朝偉的模糊照片照的就不是梁朝偉

(況且就算是一張清晰的照片,若是放大一千倍來看也是模糊的)。

高血壓與正常血壓儘管沒有一個(概念上)清晰的邊界,但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使用高血壓這個概念。

紅斑性狼瘡的病人與正常人儘管也沒有一個(概念上)清晰的邊界,但你就要因此讓紅斑性狼瘡的人都不接受治療,或者讓正常人接受紅斑性狼瘡的治療嗎?


或許有人會質問:「科學不是應該追求『精確性』嗎?西醫不是自詡為科學嗎?

原來高血壓、低血鉀、紅斑性狼瘡等等醫學概念是那麼的『不精確』,那麼西醫又怎麼可以稱之為科學呢?」

第一,誰說科學「應該」追求精確性?就算科學可以追求精確性,但誰說不精確就不是科學?

第二,「你還欠我一個關於『精確』的精確定義。」維根斯坦說得好(改自哲學研究P.39,原文「你還欠我一個關於『精確』的定義」)

「『不精確』其實是貶,而『精確』是褒。但這是說,不精確的不能像較精確的那樣充分達到目的。

於是關鍵就在於我們稱之為『目的』的東西。我說出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沒有精確到一公尺,或告訴木匠桌子的寬度沒有精確到千分之一公釐,那是不精確嗎?」(哲學研究P.48)


關於原型理論,第二點要注意的是:「人類的概念基本上是具有模糊邊界的,並不代表我們永遠不能劃出一個清晰的邊界!」

正如當代最出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說(心智探奇P.167):

「事實上在我們的腦袋裡,對於同一個觀念的模糊版本和精準版本的定義,其實都可以同時相安無事地存在著。」

例如在一個心理實驗當中,受測者居然贊同下列陳述:

「『數子13比數字23更像是奇數』、『一位母親比一位女諧星更能代表女性』。

這顯然是因為概念的原型效應。

但是,不一會兒之後,這些受測者又宣稱一個數子不是奇數就是偶數,

而一個人不是女人就是男人,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灰色地帶。

人們其實是以兩種模式在進行著思考。他們可以機械式地將許多特性之間的關連性找出來,

好在腦中形成一些模糊的刻板印象(原型理論)。

但是人們也可以在心裡建立起一些規則——或說是直覺來的理論——

好用這些規則來定義特定的類別,或是將這些規則一視同仁地用在特定類別的所有成員身上。」


就如同維根斯坦所說:「你可以劃界線:正因為從前並未劃過界線。」(哲學研究P.38)


老人與年輕人之間是沒有一個嚴格的界線的——但正是因為沒有一個嚴格的界線,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才需要訂出一個嚴格的界線:六十五歲以上是老人——

否則我們連統計世界上有多少位老人都做不到,更別提更困難的流行病學研究了。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罵高血壓的定義不科學?

那是因為他們對於高血壓有一種錯誤的印象,

他們覺得高血壓明明就不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症狀。

他們覺得高血壓的病人明明活得好好的,今天只不過被你量到血壓141,

就被貼了一個「高血壓」的標籤,開始服用降血壓的藥物,而旁邊一個血壓139的人,

你卻說他血壓正常,不需要服降血壓藥。

事實上,這可能是滿清政府時代的醫學觀念吧!


高血壓究竟是一種疾病,還是只是一種症狀,這可以是一個對於高血壓以及疾病的主觀感受問題,

也可以只是對於疾病的定義問題,而事實上是一個哲學問題。

高血壓究竟算不算是疾病,在臨床上一點都不重要!

臨床上,我們只需要知道為什麼要去降一個人的血壓?

一個健健康康的年輕人,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血壓就算高到160,

他還是活繃亂跳,活得好好的,我們一點也不需要去降他的血壓。

一個六十五歲,曾經血栓性腦中風過的病人,血壓就算只有130,我們也應該去降他的血壓,以降低他第二次中風的機會。

一個人血壓高到180,他還是可以很快樂地生活,毫無症狀。

我們之所以要降血壓,是因為血壓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是否曾經中風、年紀、家族史等等),

所以若是一個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高,那麼我們應該盡量地去降他的血壓,

因為根據醫學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高的病人,降低血壓確實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所以,臨床上需不需要降血壓,考慮的根本不是這個人是不是高血壓,而是這個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不高,

以及根據證據,我給這個人降血壓能為這個人帶來的好處是否大於壞處?

也就是說這個醫療介入是否是符合經濟效益的(cost-effective,醫學上指的不是金錢上的經濟效益,而是醫療介入為病人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詳細的情形,本書後面介紹實證醫學的時候還會加以詳述。


所以,如果你還是堅持要用「不科學」來形容「血壓140就高血壓,139就正常」、「鉀離子濃度3.5就正常,3.4就不正常」、

「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準則符合四項就是紅斑性狼瘡,符合三項就不是」這些現象的話,

那我希望你下次看到有小孩子因為身高121公分,剛好超過吃到飽餐廳規定半價的120公分而在那邊爭吵的話,

能夠見義勇為地衝上去跟經理講:

「身高121公分就是大人,119公分就是小孩?121公分跟119公分真的有差那麼多嗎?

你們這個規定真的很『不科學』!」

好吧!如果你真的要依照這種定義來使用「科學」兩個字的話,那我只能說,

科不科學一點都不重要了!


另外還有一些人喜歡這麼說:「醫學不是科學,醫學是藝術。」

這種說法,聽起來也非常的美,會讓人產生說話者是大師的錯覺。

醫學不是科學的話,那每天產生的幾千幾百份醫學論文是怎麼來的呢?

那麼多的臨床試驗又是玩假的嗎?

我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發現說話者其實只是想要描述醫療行為之中,與病人以及家屬溝通的那些過程。

這層含意講白了也沒什麼,但若是像他一樣把這層含意包裝成「醫學不是科學,醫學是藝術。」這樣美麗的句子,

就能達到唬人的效果,很容易受人崇拜。

在這邊再次提醒想要作大師的人,趕快把全台灣的《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都給買回家,不要讓別人買到,

並且把本書提到的「大師話」以及故弄玄虛技巧都給學起來,

保證你能成為一代大老。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醫學的哲學思考篇之疾病是什麼

企圖探索數以萬計的社會對疾病的認識是十分危險的,從努爾人(Nuer)到那伐鶴人對疾病都有不同的認識。
——英國醫學史家,羅伊?波特(Roy Porter,1946-2002),《劍橋插圖醫學史》(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cine)


沒錯,人們所認識的疾病是什麼,與人們怎麼去認識疾病有關。

如前所述,心靈和世界一起構成心靈和世界,人類透過感官途徑接受客觀世界的訊息,並且與客觀世界互動,

再藉由腦子(心靈)中神經迴路所形成的認知程式,形成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概念系統。

而人類形成概念的最基本的認知程式,就是原型理論。

由於原型理論具有「模糊定義屬性」、「概念成員代表概念的地位不平等」、「模糊的概念邊界」等三大特點,

因此,要簡單地解釋「疾病」的概念是什麼,就好像要求簡單地解釋「黑」的概念是什麼一樣困難。


雖說如此,但我們都知道,夜晚的雪地事實上比陽光閃耀下的黑炭還要黑。

雖然我們可以不藉由定義就自然的粗略瞭解疾病的意義,但還是必須注意到各時代各地點的人類的認識疾病的歷史環境背景。


前面提到,從甲骨文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

古代中國人,是從三個方面來認識疾病的。


第一,症狀。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疾病造成症狀」——某某疾病造成某些症狀,例如肺炎造成咳嗽、胸痛、發燒等症狀。

但是,要形成這種觀點,至少也得先形成「肺炎」等等疾病的概念才行。

而要形成「肺炎」的概念,就必須觀察許多得了肺炎的病人,並且發現他們共同的症狀以及疾病的進展。

因此,在人類對疾病的瞭解還不深的甲骨文時代,一個生病的人,我們所能認知到的,

就只有他的症狀——而這就是疾病了。


第二,病因。有些疾病的病因很明顯(但是明顯的病因不見得就是真正的病因),

例如寄生蟲、喝酒、寒冷所造成的疾病,古人就直接從病因的角度來形成此類疾病的概念。


第三,疾病的傳染性。有些疾病具有明顯的傳染性,古人就從這方面來形成這種傳染性疾病的概念。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清楚的體認到,疾病這個概念並不是獨立於人類心靈而自然存在的。

是先有客觀存在的疾病事實,這個客觀存在的疾病事實展現不同的特性與人類互動,

最後人類腦子的認知程式才形成了各種疾病的概念。

這點對於回答「疾病是什麼」非常重要。


從最原始的疾病概念例如腹不安,到最新潮的疾病概念例如代謝症候群,

我們要能瞭解疾病,就必須瞭解這個疾病客觀存在的特性是什麼,而這個客觀存在的特性又是如何影響著人類,如何與人類互動的。


我們以本篇開頭所提的問題「紅斑性狼瘡是什麼」為例,來作為本篇的結尾。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所謂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失調,造成人體組織器官損傷的疾病。

人體的免疫系統正常狀況下是用來抵抗外來病原體的,

但若是失常而直接攻擊或間接傷害到人體自身細胞組織器官,就產生了自體免疫疾病,也產生了自體免疫疾病所造成的各種症狀。

而紅斑性狼瘡,正是人體的組織器官受到自身免疫系統所破壞而產生的疾病。

若症狀僅限於皮膚,則稱為盤狀紅斑性狼瘡(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

而在全身多處器官出現症狀的,則稱為系統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紅斑性狼瘡。


以上的敘述,都是在現代免疫學對於人體免疫機制深入瞭解的情況下才認識到的。

一個沒有現代免疫學知識的古代人,只能透過臨床症狀表現來研究紅斑性狼瘡的病人,

而紅斑性狼瘡的臨床症狀表現各式各樣,千奇百怪,

因此,只憑著紅斑性狼瘡透過症狀與人類互動,根本無法形成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概念。

紅斑性狼瘡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皮膚的紅斑表現,而人類最初正是透過皮膚的表現來認識並形成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概念的。


1851年,巴黎的P. L. Alphée Cazenave首次使用紅斑狼瘡一詞指代一種疾病,這種疾病大概等於現代盤狀紅斑性狼瘡的概念,但是也包含了「出現皮膚症狀的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病人」。

注意,當時並無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概念,而系統性紅斑性狼瘡並不總是會有皮膚症狀表現。

1872年,維也納的Moriz Kaposi將紅斑性狼瘡改名為盤狀紅斑性狼瘡。

在當時的疾病概念中,盤狀紅斑性狼瘡只不過是一種皮膚疾病而已。

接著,Kaposi慢慢發現,這些盤狀紅斑性狼瘡的病人(其中包括現代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病人中出現皮膚症狀的),

出現一些發熱、肋膜炎、關節炎的表現,後來他慢慢認識到,

各種內臟的表現實際上都是全身性疾病所導致,而不是出於巧合。

隨著人類細胞學、免疫學、生物化學等知識的不斷進步,以及對於紅斑性狼瘡病人的不斷研究,

慢慢發現了盤狀紅斑性狼瘡病人在細胞學以及免疫學上面的表現。

這時,人們才開始形成一個系統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概念,也就是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直到1940年代,人們才接受了皮膚的症狀變化不是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的必要組成部分的觀念。

而盤狀紅斑性狼瘡與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形式,雖然在1937年就被提出,

但一直到了二十年之後才被普遍接受。(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P.756)


從以上人類對於紅斑性狼瘡的認識以及疾病概念的形成的介紹,

可以切實地體悟到概念是如何透過人類與客觀世界互動而形成的。


為什麼像紅斑性狼瘡這樣一個病因未明、內在病理生理機制複雜、外在症狀表現又千變萬化的疾病,

居然會形成一個疾病概念?

事實上,紅斑性狼瘡的概念就好比「內戰」這個概念。

內戰的原因千奇百怪,內戰的成員也各不相同,海軍可以內戰、空軍可以內戰、三軍大混戰當然亦可。

內戰可以造成各個行政機關癱瘓,也可以造成水庫被轟炸、電力場被破壞,甚至是人民無辜地喪命。

儘管內戰的表現各不相同,我們依然是形成了內戰這個概念。

紅斑性狼瘡也是,儘管紅斑性狼瘡病因未明、內在病理生理機制複雜、外在症狀表現又千變萬化,

但我們透過對於病人病程的變化、存活率的統計、治療方法的使用以及對治療方法的反應的統計,

加深了對於紅斑性狼瘡的瞭解,也使得紅斑性狼瘡的概念越來越明朗。


但是,就如同其他概念一樣,人類也是透過原型理論,來形成紅斑性狼瘡的概念的。

因此,紅斑性狼瘡的概念必然是具有「模糊定義屬性」、「概念成員代表概念的地位不平等」、「模糊的概念邊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為了某種目的」而訂出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準則。

在事情的最開始,人們並不是透過診斷準則來診斷紅斑性狼瘡的。

是一群對於紅斑性狼瘡認識夠深刻,概念夠清晰,經驗夠足夠的醫生們,

診斷出了許多紅斑性狼瘡的病人,接著經由統計這些已經被診斷是紅斑性狼瘡的病人,

才統計出了這麼一個診斷準則。

所以,才會有百分之五的紅斑性狼瘡病人,居然不符合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標準!

也才會有百分之五的符合紅斑性狼瘡診斷標準的人,居然不是紅斑性狼瘡!

因為,並不是符合診斷標準的人才是紅斑性狼瘡,也不是只要符合診斷標準就是紅斑性狼瘡。

診斷標準只是試圖透過一些概念清晰、容易識別的表現,來「篩選出」紅斑性狼瘡的病人。

真的!就像是篩子一樣,

我們可以透過適當大小的篩子來篩選紅豆與綠豆,

但難保不會將小紅豆篩成綠豆,將大綠豆篩成紅豆——因為我們並不是透過大小來決定誰是綠豆、誰是紅豆的,

卻是透過大小來篩選綠豆紅豆。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訂出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準則?

就像我們為什麼要用篩子來篩選紅豆綠豆——因為這樣做又快又方便!

紅斑性狼瘡的概念如此複雜,想要具有準確的診斷能力,

必須要豐富的知識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而這是任何一個初出茅廬的醫師不可能具有的。

因此,我們才需要篩子,我們才需要診斷標準。

再來,若是沒有診斷標準,因為概念具有「模糊邊界」,必然會有許多人陷入「概念相對主義」的陷阱,

可能將一個只不過是去墾丁玩到曬傷的病人診斷為紅斑性狼瘡。

接著,給一些曬傷的人吃某種神奇的藥丸,

最後這些曬傷的病人恢復正常了,就說這些神奇的藥丸能夠治療紅斑性狼瘡!

這正是使用診斷準則所可以避免的現象——也就是以診斷準則作為一種「操作型定義」,

以免在做醫學研究的時候,表免上都是稱之為紅斑性狼瘡的病人,事實上卻是不同的病人,而產生誤會。


人們透過對於疾病症狀、病程、病理機制,以及病因的表現,來形成疾病的概念。

那麼,究竟什麼是「病因」?

或者,什麼是「因」?

在繼續讀下去以前,我希望你能看看報紙,或留意平常的對話,

注意每一個出現的「因為」,仔細思考一下,

藉由「因為」而連結的兩個現象,究竟是什麼關係?

人們究竟是怎樣去使用「因為」的?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因果

由於受某些科學哲學家的影響,原因一詞在當代科學家中已變得不太流行了,主要是其哲學含義過於複雜的緣故。。人們認為,可以對任何一個非常簡單的事件進行無窮無盡的原因追溯,如果真這樣做就太漫長了。故而,某些文章中已不再使用原因一詞了。
——Kantowitz, Roediger, Elmes《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


「事出必有因」,那麼,「因」到底是什麼?


「垃圾都發臭了啦!都是因為你前天沒有到垃圾的關係!」

什麼?為什麼垃圾發臭這件事情的發生居然可以是因為我「沒有做」的某件事?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陳總統之所以會貪污都是因為某人沒有在319槍擊案的時候把他謀殺掉的關係?


一個搶匪被警察擊斃,子彈穿透腹主動脈。

他為什麼死的?

被搶民眾說:「活該,誰叫他要搶我的東西,都是因為他要搶了我的東西,所以才會被警察開槍打死。」

開槍的警察自責地說:「都是因為我開的那一槍,所以他才死的。要是我能稍微射偏一點……」

急診室醫生說:「他的死因是子彈的穿越傷,導致腹主動脈被穿透而失血過多致死。」

醫學院的病理教授說:「為什麼一個人失血過多會死掉呢?因為人體的器官需要血液帶來氧氣以及養分,若是失血過多,則人體的器官得不到氧氣與養分,便會死亡。」

醫學院的生物化學教授說:「為什麼器官缺氧會死呢?是因為細胞的產生能量的生化反應需要氧氣,若缺氧則無法產生能量,使細胞的電解質失衡以及發生種種傷害細胞的生化過程,最終導致細胞的壞死。」

精神分析師說:「這個搶匪之所以會死,都是因為他小時候受到了心靈上的創傷,導致他成年之後個性偏差而走上搶劫一途的關係。」

哲學家甲說:「這個搶匪之所以會死掉,都是因為被搶的民眾沒有把他推開的關係。」

哲學家乙說:「這個搶匪之所以會死掉,都是因為那時飛過的鳥沒有剛好檔到子彈的關係。」

歷史學家說:「這個搶匪之所以會死掉,都是因為他今天早上鬧鐘響了還繼續賴床十分鐘的關係,要是他準時起床搶劫,可能就不會剛好被那槍給射中了。」

Shit!一個人死了可以有這麼多原因!


歷史上探究因果關係最著名的,就是哲學家休謨。

前面介紹過了休謨對於歸納法的探討,事實上,休謨是透過對於因果關係的研究而得出他對於歸納法的結論的。

休謨發現,因果關係的問題,到最後歸根結底都是歸納問題。


舉例來說,今天陳純甄出桿將母球擊中九號球,九號球被母球擊中之後往底袋滾去。

所有人都會同意母球的撞擊是九號球移動的原因。

若是沒有母球的撞擊,九號球並不會動;只要母球撞擊到了九號球,九號球就會動。

我們說:母球的撞擊與九號球的移動具有「因果關係」,說得好像兩者之間有一條箭號相連一樣。

可是,我們所謂的「因果關係」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們認為母球的撞擊與九號球的移動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似乎意味著只要母球撞擊到了九號球,九號球總是會因為這層因果關係而移動。

但是,我們怎麼能對此做出保證?

我們所知道的,只不過是在過去的經驗當中,母球撞擊到了九號球之後,九號球都會移動。

但是,我們怎麼能保證未來一定會照著過去的經驗走?

還記得羅素那個火雞的例子嗎?

於是,休謨將因果問題還原成了歸納問題。


休謨發現,我們並不可能覺知到原因和結果之間的所謂「因果關係」,我們只能觀察到某個原因發生之後總是會有某個結果的出現而已。

所謂「因果關係」,不過是一種心靈的幻象,是我們對於原因之後出現結果的一種期待心理。


那麼,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所謂因果關係嗎?

當然不是,甚至連休謨自己也承認,他只有在書桌前才是個質疑因果關係的懷疑論者,一離開書桌,他也跟正常人沒兩樣地使用因果關係這個概念了。

沒錯,我們的確沒有任何理由拍胸脯保證母球撞擊九號球之後,九號球永遠都會移動——但是這種事情還沒有發生過,也就是說,我們還是一群沒被砍頭的火雞。


一個重要的觀念是:因果關係,就和其他的概念一樣,是人類的心靈接收到客觀世界的訊息所發展出來的概念。

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母球的撞擊與九號球的移動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而不會認為是陳純甄穿著太火辣導致九號球的移動,

是因為這個殘酷的世界所發生的現象,是母球撞擊之後總是伴隨著九號球的移動——而與陳純甄的穿著無關。

因果關係奠基於客觀事實,因果概念並不等於客觀事實——地圖不等於實景——母球的撞擊與九號球的移動之間並沒有什麼客觀存在的因果關係可以「被我們觀察到」。

因此,放心但小心地使用因果觀念吧!


那麼,因果這個概念是怎麼受到人類的心靈所影響塑造呢?

哲學家普特南舉出這麼一個例子:

如果約翰在許多年裡吃高膽固醇食物,並且即使他已經被告知他有高血壓,

他也不顧其醫生的勸告,拒絕運動,結果,他心臟病發作,我們可能說

(i)他缺乏運動和缺乏適當的飲食控制導致心臟病發作,或者

(ii)他的高血壓導致心臟病發作。

這取決於「語境」(context,或譯作文章脈絡、上下文)和「我們的興趣」。

事實上,即使A是B的一個促成原因,我們也不會隨意地把A稱作是B的「原因」;

除非在某些語境中,把A稱為B的「原因」是「合乎自然的」,我們才會說A是B的「原因」。

例如,如果一個壓力鍋的閥門被阻塞並發生爆炸,那麼,

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會跟你這麼說:「壓力鍋本身缺少孔穴」明顯是爆炸的促成原因。

但是在日常語言中,我們絕不會說壓力鍋缺少孔穴是該爆炸的「唯一原因」,通常也不會說

「壓力鍋缺少孔穴是該爆炸的一個原因」,

我們會說:因為「閥門被阻塞」而導致爆炸。因為我們「認為」閥門是「應該」存在且不該被阻塞的,而壓力鍋本身則是不該有孔穴的。(重建哲學P.49)


總而言之,原因這個概念既受語境限制,又取決於興趣(H. L. A. Hart and A. M. Honoré, Causation in the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9))

我們是否斷言A導致B取決於我們把什麼東西看做是有關的可供選擇的東西。

如果我們所感興趣的是,要是約翰服從醫生的安排,什麼東西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那麼,我們可能會說他的飲食席關和缺乏運動導致他的心臟病發作;

但是,如果我們所感興趣的是,要是約翰最初沒有患高血壓,什麼東西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那麼我們可能說,他的高血壓導致他的心臟病發作。(重建哲學P.50)


生活上實際發生的例子是,一個人的死,事實上有無數的原因——甚至包括他的出生也是他的死因,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出生,怎麼會死掉呢?

但是,真正會被我們認為是死因的事件,是受到我們主觀興趣的影響的。

醫生之所以會將失血過多、心肌梗塞、敗血症等等生理失常現象當作是死因,

是因為醫生所研究的就是這些現象,若要避免死亡,醫生所能做的就是介入影響這些現象——這些醫學上的死因。


法官之所以會將一個人的死歸咎於某人的過失、殺人意圖,或是意外,

是為了要合理地決定誰有罪、誰沒罪——法官不會認為你沒有幫某人擋子彈是那個人的死亡原因,因為這樣判你有罪是不合理的行為——但是法官還是會認為是自己的另一半沒倒垃圾導致垃圾發臭!


死者的家屬之所以常常會不合理地將死者的死怪罪於某個運氣不好的人,

是因為親屬的死是很令人難過的,誰能接受自己所愛的人的死居然只是因為他衰?

所以心理上總是希望找到一個能為親屬的死負責的人。


醫生、法官、家屬之間對於死因的認知差異,常常是醫療糾紛的來源。


既然因果概念受到客觀事實以及心靈旨趣的塑型,那麼,如果我們同時對於某件事的許多原因感到興趣呢?

這就是現代醫學教科書很少出現「原因」(cause)這個詞彙,

而常常出現「危險因子」(risk factor)的原因。


「危險因子」(risk factor)是現代醫學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我們是怎麼被醫學理論催眠的

主考官:為什麼鴉片使人昏昏欲睡?
Argan醫生:因為鴉片具有一種「催眠能力」(a virtus dormitiva)。
合唱團唱道:Bene, bene, bene, bene respondere.(拉丁文,意為「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回答」)
——經典喜劇《想像的疾病》(Moliére, Le Malade Imaginaire, 1673)


上文說明了,因果關係其實是人類用來理解這個世界而產生的一種概念,受到客觀事實與主觀心靈的共同影響。

並且,就如同人類心靈的其他概念一樣,因果概念也具有原型理論、同族相似性、轉喻、隱喻等等的概念特質。

因此,我們在面對任何號稱的「因果關係」時,都必須小心以對,仔細地分析此因果概念的形成過程,瞭解其中哪些來自於客觀事實,哪些來自於人類心靈的構造。


為什麼鴉片使人昏昏欲睡?

因為鴉片具有一種「催眠能力」(a virtus dormitiva)。

亦即,「因為鴉片具有「催眠能力」,所以鴉片使人昏昏欲睡」。

這個因果關係到底解釋了什麼?

如果你已經讀了本書之前的部分,你應該可以一眼看出,這個所謂對於鴉片使人昏睡的因果解釋,事實上根本什麼也沒有解釋。


我們還是用同樣的思路來思考問題,第一步:「催眠能力」(a virtus dormitiva)是什麼意思?

Dormitve這個字是來自於拉丁文中的動詞「dormire」,意思是——去睡覺!

所以,這個貌似因果關係的解釋,根本只不過是在說:

鴉片之所以會讓人睡覺,是因為它會讓人睡覺!(柏拉圖靈丹P.39)

但是這樣子講就看起來太蠢了——所以只好換一種看起來比較高深的講法——「催眠能力」(a virtus dormitiva)!


你可能覺得,真的有人會被這種「套套邏輯」的解釋給唬住嗎?

「當然有,而且還很多人被唬住,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愛用這種套套邏輯的解釋來唬人了。」

(按:如果你能抓出我以上這句話的邏輯謬誤,以及說明這個邏輯謬誤為什麼能夠唬人,那麼你就出師了,這本書不用再看下去了)

NLP創始者的四個老師之一,人類學家以及溝通大師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

將這種循環解釋的唬人手段稱為「催眠原則」(Dormitve Principles)(心智與自然P150),意為「將你聲稱要解釋的事物以一個更為抽象的描述重新包裝」(變的美學P.65)。


以催眠原則所包裝出來的虛假因果解釋,正是我們要瞭解因果這個概念所必須弄清楚的第一件事情。

「你之所以會說謊,就是因為你是一個愛說謊的人。」

「讀者之所以會買我的書,是因為他們心中燃起了一股購買我的書的慾望。」

「你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你沒辦法壓抑你心中的怒氣。」

這些催眠原則下的虛假「解釋」,事實上不比單純「描述事實」帶給我們更多的訊息。

但就如本書前面所說,人類天生喜歡聽故事,而一個好聽的故事,絕對不能只是描述事實。

一個好聽的故事,必須能夠滿足人類尋找因果關係的天性,以抒解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感。

而利用催眠原則將對於事實的描述包裝成一種抽象的因果關係,便會使得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產生一種自己為知道很多的錯覺。

還記得裂腦實驗嗎?我們的左腦藏著一位愛說故事的解釋者,飢渴地為任何事物編織因果關係,甚至說謊也在所不惜——即使所欺騙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因此,自從有人類以來,催眠原則下的虛假解釋就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用以帶給人類一種自以為瞭解大自然的集體幻覺。


例如古代的中醫認為,人會生病有兩個因素,首先是外在的邪氣,但若只有外在的邪氣則人並不會生病,

人會生病都是「因為」自己本身正氣虛弱,外在的邪氣才有機可乘。(《靈樞?百病始生》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這個解釋表面聽起來非常有道理,而且也是任何一本基礎中醫教科書都會提到的重要觀念。

但是,這個解釋真的有解釋什麼嗎?


究竟什麼叫作正氣虛弱呢?


如果你只能在看到一個人生病的情況下才說「啊,這個人正氣虛弱」;

如果你只能在看到一個人沒有身病的情況下才說「啊,這個人正氣充足喔!」,

那麼,關於人類生病的正氣解釋,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催眠原則!


注意!我並不是說我們完全不能使用催眠原則。


貝特森也說了:「催眠的解釋仍然『允許外展』」(心智與自然P.151)。

例如,關於人體因為正氣虛弱而生病的解釋,其中「正氣」的概念,

若如上所述,只能透過「生病與否」來理解與得知,那麼這個「正氣」只是一個抽象虛無的概念,

這時這個催眠解釋一無是處。

但是,若我們能夠針對這個「正氣」的概念進行研究,形成了不依賴「生病與否」來理解與得知的「正氣」概念,

這時,原本的催眠解釋就脫胎換骨了。

實際的情形可以是這樣的,根據一開始的催眠解釋,「正氣虛弱」其實是「生病了」的一個唬人的說法,

那麼首先我們就必須承認個事實——我們是在使用催眠原則,「正氣虛弱」其實是「生病了」的一個唬人的說法。

接著,我們就可以暫時放棄「正氣虛弱」這個只是用來唬人的概念,

「專心的去研究那些『生病了』的人,而不是浪費心力去找尋什麼『氣的實質』」。

如果我們發現,這些生病的人,比起健康沒生病的人來說,較高比例具有某些特質,

例如活動力低、講話小聲、體重輕、食量小、體溫低……等等,

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特質,來形成一個新的「正氣虛弱」的概念,

這時,原本的催眠解釋,就不再一無是處;事實上,這時已經不能再稱為是催眠解釋,

因為我們對於「正氣虛弱」已經有一個不依賴生病與否的具體概念了。


接著要注意的是,形成一個不依賴生病與否的具體「正氣虛弱」概念,只能讓這個解釋脫離催眠原則,還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因果解釋。

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因果解釋,必須再經過事實(實驗及統計)的驗證,證明新的「正氣虛弱」概念,

真的與「生病」有關。


其實,上述從催眠解釋跳脫催眠解釋,最後成為真正的解釋的兩個階段,

正體現了本書始終強調的思考的兩個步驟:

1)是什麼意思?你所說的概念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拿來唬人?

2)有什麼證據?確定了假設的概念之後,必然需要驗證假設,否則只是在天馬行空。


舉個醫學史上實際的例子。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這種疾病,會「造成」病人產生妄想(delusions)、幻覺(hallucinations)、混亂的言語、脫序的行為,或情緒低下等負向症狀(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DSM-IV-TR)。

等等,這句話怎麼看起來像是催眠解釋?

精神分裂症是什麼意思?

現代精神醫學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診斷,依據的完全是症狀,

也就是說,當且僅當一個產生上述精神分裂症症狀的人,我們會說也才能說他得了精神分裂症。

可是你卻又用精神分裂症當成那些症狀的原因來解釋——

為什麼他會有這些症狀?因為精神分裂症;為什麼他有精神分裂症?因為他有這些症狀。

這不正是一種催眠解釋嗎?

是的,在一開始,這個解釋完完全全是一種催眠解釋。

可是,這一點也無礙於我們使用精神分裂症這個概念。

只要我們能夠自覺這是一個催眠解釋,不要將之當成真正的因果解釋,

便不會受到表面上的因果模式所愚弄——要瞭解這只是人類心靈對於因果概念的一種隱喻使用。


也就是說,精神分裂症這個概念,一開始只不過是代表了產生相關症狀的一群病人所生的疾病的概念罷了,

不要將之當作「原因」來看待。

總之,精神分裂症這個概念是產生了。

隨著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於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研究,醫生們除了對於症狀的描述更精細以外,

還發現並證實了了精神分裂症與遺傳及基因的關係,並且排除並否證了許多人類猜想的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例如父母的教養、矛盾的言語與行為對待等等……。

這時,我們再說精神分裂症會「造成」病人產生妄想、幻覺等等症狀,就不再只是一個催眠解釋,

因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已經被外展了,我們擁有豐富的對於精神分裂是什麼、不是什麼,受什麼影響、不受什麼影響的研究資料。

這個解釋不再是零訊息,相對地,當我說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是因為精神分裂症所造成時,

其背後的意義,在於人們對於精神分裂症的龐大研究,這些研究透過精神分裂症這個概念給統合起來,

並且藉由精神分裂症這個概念給連結到病人身上。


解釋到這裡,我們來分析一下中醫的唬人技巧。

吃冰淇淋為什麼對身體不好呢?

有些中醫會跟你說,「因為」冰淇淋是屬寒的,「所以」冰淇淋對身體不好。

又有些中醫說,「因為」冰淇淋是屬熱的,「所以」冰淇淋對身體不好。


先不要管這究竟是不是個催眠解釋,

冰淇淋究竟是屬寒的還是屬熱的?


說冰淇淋屬寒的人是這樣說的:

因為

1)寒主收引,

2)冰淇淋能讓血管收縮(收引),

所以冰淇淋屬寒。


這個推理過程的假設前提是:

1)具有收引特性的我們把它歸為寒

2)冰淇淋能讓血管收縮(收引)


說冰淇淋屬熱的人則是這樣說的:

因為

1)人吃冰淇淋之後為了對抗冰淇淋的寒冷,必須產生熱量來對抗,於是就產生燥熱的症狀了

2)吃進人體之後會讓人體產生燥熱症狀的東西我們把它歸為熱

所以冰淇淋屬熱。


以上兩個推論,就這麼簡單。

就好比:

1)所有男人我們都把它安排到向日葵班

2)黃致翰是男人

所以,黃致翰屬於向日葵班。


就這樣而已,難道「黃致翰屬於向日葵班」具有什麼深刻的大道理嗎?

只要把1)和2)講清楚

結論不就自然出來了嗎?

為什麼不去講1)和2)

要去把一個白癡結論講得高深莫測呢?


關於以上冰淇淋屬寒屬熱的推論,其中:

寒1)寒主收引

熱2)吃進人體之後會讓人體產生燥熱症狀的東西我們把它歸為熱

都只是定義問題,怎麼設定都可以,就怕含糊其詞,不願承認這只是個定義問題。


至於:

寒2)冰淇淋能讓血管收縮(收引),

熱1)人吃冰淇淋之後為了對抗冰淇淋的寒冷,必須產生熱量來對抗,於是就產生燥熱的症狀了,

則是個事實問題——重點應該放在「所號稱是事實的事實究竟是不是真的事實!」

而要能驗證事情,首先定義一定要講清楚!

什麼是燥熱的症狀?

這不是在咬文嚼字,而是假設連燥熱的症狀都含糊其詞的話,

那麼也不用說什麼「燥熱的症狀」了,

乾脆說「嗚拉八吸」的症狀算了!

反正不管說「燥熱」還是「嗚拉八吸」都代表同一個意思——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意思!


至於這兩個號稱是事實的東西究竟是不是事實,

我懶得管,總之我不吃冰淇淋。

我只是提醒,「重點就在於這兩個事實究竟是不是事實!」

沒有必要為了冰淇淋屬寒屬熱而爭吵!

因為如果這兩個互不矛盾的事實都是事實,

而根據這兩個互不矛盾的定義,

「冰淇淋完完全全可以同時是屬寒的又是屬熱的!」

就好像黃致翰可以同時是向日葵班又可以同時是中醫系甲班一樣,

不要以為表面上看起來矛盾的問題就真的一定是矛盾的!

熊貓可以是黑的也是白的!


究竟為什麼嘴砲中醫喜歡爭論說冰淇淋屬寒屬熱,而從不討論事實?

答案:因為這樣聽起來比較玄、比較屌!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的精華在哪裡?

自靈素至今時,邪說之言,革面換頭,出沒已久矣。而五行遂為運氣之事,亦是渺茫不經,邪說之一也。
——日本漢醫古方派創始人,後藤艮山《帳中遺稿》


翻開現代中醫內科學教科書,會看到在每個病症之下,一定會先詳述該病症的病因病機,

接著是該病症的各種證型,而現代所謂的辨證論治,

就是要透過蒐集患者的各種證狀徵象,綜合歸納分析之後,得出病因病機,以及相對應的證型,

最後根據所得到的證型,選擇治療的法則(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等八法),再依此法則,根據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擬定出一組方劑,用以治療病人。

以上這段話,我寫出來大腦動都不用動,真是慚愧。


香港浸會大學的名中醫張文選教授,在台灣的演講時,提到自己大學時期,看到中醫內科學課本裡面這些病因病機,

每個病的病因病機都不外乎是內傷七情、外感六淫、不內外因,每個病症之下的證型也不都是什麼肝腎陰虛、脾胃陽虛、肝鬱氣滯、腎陽不足等等。

張教授說,這些東西他根本就念不下去。

我十分佩服張教授的口直心快。


熟讀這些教科書之後,實際面對病人,我發現我根本不會開方。

沒錯,教科書裡寫的這些病因病機的解釋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完美,

但正如德國柏林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院適應行為與認知中心主任,捷爾德?蓋格瑞澤(Gerd Gigerenzer)所言:

「事後之明所建立的完美解釋本身沒有什麼用途。當我們試圖建構完美的事後解釋時,我們必須將毫無關聯且無法用於預測未來的事件也納入考慮。」(半秒直覺,P218)


前文提到,中醫系畢業的大多數都選擇當西醫,除了是因為受不了多數中醫抱持著「國王的中醫」態度而不斷鴕鳥心態地自吹自擂以外,

還有一個讓中醫系學生對中醫反感的原因,這個原因大概要到高年級才能體會。

中醫系讀到了高年級,會慢慢發現,所有中醫的課,不論表面上說是中醫內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急診、中醫眼科學還是中醫「科科」學之類的明目,

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真可說是換湯不換藥。

每堂課的開始都會花上大半時間告訴你中醫其實很厲害,連西方人都已經開始重視中醫了,千萬不要小看中醫。

等到好不容易進入正題,開始講述某某病症,沒想到又是什麼內傷七情、外感六淫,

之後就是一個一個的「證型表格」,每個病症下面都是什麼肝腎陰虛、肝鬱氣滯。


大二時候的我,非常驚恐,想說難道中醫理論就只會打嘴砲而已嗎?


直到我看到了一個中醫所寫的書。


這個中醫所寫的書,跟我以往看的中醫書籍完全不同,內容毫不嘴砲,也幾乎不講什麼病因病機。

看了他的書之後,有一次遇到一個病人,我發現我居然會開藥方了。

不但如此,我回頭看看以前怎麼讀都讀不通的中醫經典《傷寒論》,發現原來《傷寒論》這麼簡單,為何以前居然讀不通?


這位中醫,就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黃煌教授。


如同上文所引用黃煌教授在演講時所說過的話:

「我最反對中醫玄學化,把本來通俗易懂的東西搞的玄乎玄乎的,讓大家不知所云,我講經方,就是講大家都能明白的、最常用的、最實在的。」

他還說:「學問不都是看的見摸得著的,但是我們做學問的,一定要從看得見摸得著的開始。」

你可以將病因病機那些東西講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但是到頭來,你還是得開張處方。

所以,黃煌教授認為,中醫臨床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什麼樣的病人應該用什麼樣的藥、開什麼樣的處方。

而箇中訣竅,就在於「藥證」與「方證」。

所謂藥證,就是「中醫臨床用藥的指徵和證據,也稱藥物主治。如用麻黃的指徵和證據即為麻黃證(黃腫,兼治咳喘及惡寒無汗而身痛者),

桂枝的主治即為桂枝證(氣上衝)。有是證,用是藥,是中醫幾千年相傳的醫學準則。」(張仲景50味藥證,P1)

黃煌教授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位中藥一味證」(張仲景50味藥證,P4)。

至於方證,則是「放大了的藥證,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張仲景50味藥證,P4)


聽了黃煌教授這些話,我有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今天一個脈浮緊,惡寒發熱,骨節酸痛,無汗而喘咳的人在你面前,不論你說這是「太陽傷寒證」也好,

「風寒襲衛」也好,或者說是「肺氣不得宣發」,病因病機講得再天花亂墜,你總是得給這個病人開個麻黃湯,麻黃湯吃了就有效,不用麻黃湯就沒效。

因為,這個病人出現了一個具具體體,實實在在而客觀的麻黃湯證。

至於什麼「太陽傷寒證」、「風寒襲衛」、「肺氣不得宣發」等等病因病機,張文選教授說得好,「那都是你腦中主觀的想法」。

舉個實際的例子,今天一個病人,少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脈微而沈,已故名老中醫劉渡舟先生會說這是「太陽病腑證蓄血證」,

與劉渡舟先生齊名的陳亦人先生則會說是「陽明裡實證」,胡希恕先生則會說是「陽明裡陽證」,可是不管他們說什麼,他們都會用同一個方——抵當湯,因為面對的是同一個病人,出現的是客觀的抵當湯證。

如果你喜歡的話,甚至可以說這個病人是因為肝腎陰虛,命門之火不得潛藏,虛陽上亢,火熱生風,風動營血,血不歸經,上擾神明,下結肝經,

因而出現了少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脈微而沈等症狀,因此選用能夠滋補肝腎之陰,平肝潛陽,息風瀉火,清營涼血,補脾統血,俾血歸經,清心安神,疏肝活絡的抵當湯。

如果你的書都是這樣寫的,我保證你的銷售量會賣得比《思考中醫》還要好——但是我絕對不會買。


就如同本書前文所說的,中醫對於疾病病因病機的解釋,不過是催眠解釋、安慰劑資訊,根本沒有實質內容。

也就是如此,中醫學說才會各說各話,百家爭鳴。

古人認為「心主神明(神智功能)」,所以一些安定神智的藥就被認為有「補益心氣」的功效。

後來科學家發現原來神智功能是大腦的,與心無關,

這時有人開始說這些補心的藥物其實是補腦的。

另外一些人,也就是俗稱的中醫義和團,絲毫不願承認古人的知識不如現代科學的知識,

就說什麼「中醫的心」不等同於「西醫的心(heart)」,中醫的心事實上包括了西醫的腦,卻也不等同於西醫的腦。

將西醫所稱的心(heart)等同於中醫的心,是翻譯上的錯誤。

真是奇怪,心就是心,哪有什麼「中醫的心」、「西醫的心」之分呢?

你說heart不該翻譯成「心」,那應該翻譯成什麼呢?

中醫古籍《難經》上說:「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這個心不是西醫的心(heart)又是什麼呢?

翻開其他中醫古籍,更有許多圖畫,明明白白的畫出了一顆心臟,告訴你這就是「中醫的心」!

你會說,西醫不認為心藏神(神智功能),那又怎樣呢?

心藏神本來就是古人的思維猜測罷了,笛卡爾還認為「松果體藏靈魂」呢!

難道你還要為笛卡爾辯護,說什麼「這只是翻譯的錯誤,笛卡爾的松果體不等於現代醫學的松果體」嗎?

你說:「難道你的意思是說古人說錯了嗎?如果古人說錯了,心不藏神,那為什麼那些補心的藥可以安定神智呢?」

這本書已經看到這裡,我想讀者應該可以幫我回答他了:

你說這個藥補心,你怎麼知道它補心?這個藥上面有用中文寫著「補心」兩個大字嗎?

古人不是先知道這個藥可以補心,才拿這個藥來安定神智,

而是先發現這個藥可以安定神智,才說這個藥補心的,好嗎。

你說,這叫什麼?沒錯,跟說鴉片具有「催眠素」一樣——都是催眠解釋。


黃煌教授的藥證方證思想,讓我重拾了對於中醫的信心。

但是,當時我不免懷疑,中醫真的那麼簡單嗎?

古代中醫真的是這樣子開藥的嗎?

於是,我開始研究醫學史專家的著作,並且直接研讀古中醫典籍。

發現了驚人的事實。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理論發展簡史

小時候,爸爸曾經對我說:「有朝一日,你把《黃帝內經》徹底批判了,就是真正讀懂了。」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廖育群


中醫臨床家兼醫學史家廖育群說:「人們往往會認為傳統的東西從古到今一脈相承、流傳沿用而不變,從其誕生伊始,就是一個精美的『成熟體』,今人所言莫不屬『古已有之』。」(醫者意也,P231)真是一語道破了現代中醫紛紛擾擾的盲點。


現代中醫教科書,認為中醫的特點在於「辨證論治」,以區別於西醫的「辨病論治」。

前文已經提過,此「辨證論治」的概念,根本是現代人為了塑造中醫特色而虛擬的一種臨床模式,

古代中醫,根本沒有(從現代意義上來說地)進行辨證論治。

所謂氣虛、血虛、痰濕、氣鬱等等教科書所稱的「證型」,在傳統中醫看來,就是病名。

只是現代中醫偷偷接受了西醫體系的病名概念,使得這些傳統的中醫病名無地自容,

才不得不將這些傳統的中醫病名,改稱為「證」,順便還能凸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醫者意也P229)


現代的辨證論治之中,又有所謂臟腑辨證、陰陽氣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等,令人無所適從。

其中六經辨證,認為來源於張仲景《傷寒論》。

有些人甚至認為只要學會六經辨證,就能治天下病。

但是翻開張仲景《傷寒論》,首先就會發現,裡面只有太陽「病」、陽明「病」等等病名,而不是「證」。

《傷寒論》表面上以太陽病、陽明病等六經病為名而分篇,

並且每篇之首各有一句「提綱」,例如太陽病篇第一句「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就是開宗明義地告訴你什麼是太陽病,配合其他六經病,形成了一個看起來很漂亮的體系。


事實上,根據醫古文大師錢超塵先生的研究,

王叔和第一次將整理張仲景的《傷寒卒病論》(現習稱《傷寒雜病論》)整理在自己的《脈經》時,

是按照「可(汗、吐、下…等等)」與「不可」來編排的,

「“可”與“不可”施治,是兩漢最通行的治病方法。在整個漢代,沒有以三陽三陰理論和方法辨證施治的,都是按照“可”與“不可”方式辨證施治。兩漢及三國皆無六經辨證之法。」 《河南中醫雜誌2005.2;頁2.3》

值得一提的是,《脈經》之中的《傷寒雜病論》,並沒有六經提綱。

等到王叔和第二次整理傷寒論,才以六經病為目錄,編排出《傷寒論》一書。


我之前已經提到過了,傷寒論的重點在於辨「方證」與「藥證」,

也就是知道出現了什麼樣症狀的病人應該用什麼樣的藥物與方劑。

要是把傷寒論裡面一條條症狀與方劑相對應的條文都給抽掉了,

那就完全沒辦法治病。

相對來說,什麼太陽病、陽明病、霍亂病等等,只不過是病名,把這些病名都給抽掉,對於臨床絲毫沒有影響,

當然,這些病名有概括與統整疾病表現的意義,少了這些病名,絕對會少了許多方便。

總之,《傷寒論》的精華,根本不在於什麼「六經辨證」,更何況根本就沒有六經辨證,而只有六經辨病。


那麼,為什麼現代有些人會認為,只要學會了六經辨證,就可以治天下病呢?

因為整本《傷寒論》正好以六經病分篇,

也就是說,學完整個六經病,就是學完了整本《傷寒論》。

所以,他們所謂學會六經辨證的意思,根本就是學會整本《傷寒論》的意思。

就好像我說「要學好西醫,就要學會自體免疫疾病、癌症、感染症、遺傳性疾病、物理化學傷害性疾病等等」,

事實上,這些疾病幾乎包含了所有疾病,這句話根本就是空話。


在張仲景及其前後的時代,可以將中醫分為「醫經家」與「經方家」。

所謂「醫經家」,就是探討各式各樣的疾病與其病因病機,以建立一個完整和諧的中醫理論體系為目標,

寫出諸如《素問》、《靈樞》(現代所謂《黃帝內經》)、《難經》、《諸病源候論》等等經典,

這些經典,詳細地描述了古人對於人體疾病的觀察,以及對於疾病病因病機的解釋。

而這些解釋,很大部分了受到中國古代人文思想的影響,所以在研讀的時候,

必須極其小心,要有深厚的古代人文知識,以及客觀的史學態度,才不至於如墜入五里霧當中霧裡看花。


至於「經方家」,則是真正的中醫臨床家。

經方家以其本身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哪些方劑、哪些藥物適用於出現哪些症狀的人身上,

據以記載,便寫出了諸如《傷寒雜病論》、《肘後救卒方》、《小品方》等等方書,記載了臨床實用的方劑。


正如明代新安醫學派的程衍道所言:「上古之世方不如醫,中古之世醫不如方」,

在《素問》《靈樞》時代,限於時代本身的條件限制,古人的最大興趣在於對疾病進行描述及解釋,

企圖建立一個完美的醫學理論體系,醫學史家廖育群稱之為「中國傳統醫學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醫者意也P224)。

這時的人文思想最重要的是「天人相應」,具體以天文地理、「天五地六」、陰陽五行為材料,將人文思想滲透入中醫理論中。

用那個時代的眼光來看,能夠對病人的疾病,用當代的人文詞彙,進行一個融貫的解釋,就是一個好的醫生。

例如在司馬遷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當中,記載有「緹縈救父」中的男主角,西漢時的名醫淳于意(倉公)的事蹟,

根據傳中所載,「總地看來,倉公的治癒率很低。按《內經》和《周禮》的說法,他只能算下工。然而他卻是當時水準最高的醫家。人們推崇他,不僅因為他能治好病,還在於他能斷死期。民間至今仍常這樣看大夫的水準。」(內經時代,第十一節)

這種「方不如醫」——能開出藥方不如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的現象,是不論東方西方的古代都具有的文化現象。


到了張仲景以後,經方家透過臨床的實踐,總結出了許多擁有顯著療效的方劑,以及各個方劑使用的指徵,

在臨床上獲得了療效,也慢慢形成了「醫不如方」——解釋得再多也不如開出一個方劑,試圖將病人治好的現象。

除了張仲景以外,在張仲景之後,家喻戶曉的名醫華佗,根據《三國志》所記載的事蹟,

顯示華佗也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經方家,其傳文少與《黃帝內經》有共同之處,(內經時代,第十一節)。

醫學史家趙洪鈞醫師提出了一點有趣的議題,

趙先生說,在《三國志》華佗傳中,完全沒有提到華佗精於醫經,

華佗學醫正好與後世「不學五運六氣,遍讀方書無益」之論相左,不知今日醫家讀過華佗傳有何感想?(內經時代,第十一節)


這一切的一切,到了唐代,出現了一位傳奇人物,使得傳統中醫理論有了變化。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理論發展簡史2

這個傳奇人物,就是號稱活了百歲以上的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著名的兩部鉅著,分別是《備急千金要方》以及《千金翼方》。

這兩本鉅著,其內容之豐富,現代人要讀完都很困難了,孫思邈居然能獨力完成,實在是非常令人佩服。


不過,孫思邈的這兩本書,事實上是採集了大量唐代所流傳的當代或古代醫學典籍。


如前所述,古代的醫學典籍可分為兩大類:醫經與經方。

所謂醫經,主要是以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想,包括氣、天人相應、陰陽五行、周易術數等等來企圖解釋疾病現象以及治療原理,

就像古代西方也以他們的人文思想,包括四大元素、靈魂神旨等等來解釋疾病現象及治療原理。

這些人文解釋,能夠解決古代民眾對於未知的恐懼,並且使得人們崇敬這些疾病解釋者。

而所謂經方,則是道道地地臨床經驗的記載,只有熟讀這些經方,才能真正治療疾病。


到了唐代孫思邈,居然能夠同時熟習醫經與經方。

像他在書裡提到,要成為一位大醫,就必須熟習《素問》等等醫經,以及張仲景等等各家經方。

(《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習業》: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裏孔穴,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斳邵等諸部經方)

而他的著作,將各家醫經以及經方編排在一起,使得形成了中醫史上第一本醫經經方並重的醫學著作。


但是,就如同第四台八九十台的股市名嘴所帶給我們的啟示——解釋過去股票漲跌的能力不等於預測未來股票走向的能力——否則這些股市名嘴也不用靠拋頭露面講得嘴角全泡來謀生了。

醫學也是一樣。

孫思邈將對於疾病解釋的說詞以及治療方法寫在同一本書裡,

不代表這兩件事情一定相關。

就好像我也可以把棒球球評指南以及棒球技術指導合成一本書,但我想王建民會跳過球評指南的部分來看。


千萬不要小看對疾病進行解釋的力量。


在我讀了黃煌的書以及醫學史,真正懂中醫之後,我理所當然地很不屑於去講什麼陰陽五行、臟腑氣血、經絡氣機等等虛無飄渺的東西。

但我發現,有很多人來問我,他的身體狀況如何、他的這個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幫他把個脈好不好……,

這個時候,我完全變得啞口無言。

在我的觀念裡,你知道這些幹什麼呢?

你知道你自己肝腎陰虛、心肝火旺,還是脾胃氣虛之後,

心滿意足地回家睡了一覺,然後通通忘光,

等到下次聊八卦的時候跟朋友吹噓說自己給某某中醫把過脈,他說我肝氣鬱結,橫逆犯胃,

然後流露出一副驕傲的眼神,偷偷觀察朋友被這些文謅謅的四字一句的貌似成語的中醫術語給唬得一愣一愣的呆樣。

然後呢?你的症狀還是在啊!


每次當我正要說明這些問病的人生活飲食應該注意什麼事項,甚至應該吃什麼中藥來治療的時候,

得來的總是「喔」一個字。

於是我明白了,原來比起解決自己的疾病,他們更想要得到這些催眠解釋!

看來人類對於解釋的著迷程度,

簡直就和吸毒者犯毒癮一樣!


回到孫思邈的書。

許多現代中醫受到現代教科書的荼毒,嘴巴上一直宣稱老祖宗的智慧有多偉大,事實上根本沒真的去讀過古書原文。

其實,只要稍微讀過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原文,馬上就能看出現代中醫教科書對於古代中醫的誤解(不論是有意還無意)有多深。


翻開《備急千金要方》的目錄,我們可以發現,除了一開始的一些醫藥通論,以及最後的養生方法以外,

整本《備急千金要方》的編排,基本上以「疾病」為主。

這絲毫不令人意外。

因為,儘管中醫治療以辨方證為主,

但中醫治療的是疾病,

而要認識疾病,永遠都得從疾病本身的角度著手。

任何人類的文明,在發展出疾病的解釋以及治療方法以前,總是必須先產生疾病的概念,並且對疾病進行描述以及系統化,才談得上「解釋」以及「治療」疾病。

《備急千金要方》每一章節的疾病名當中,下痢、虛損、心腹痛、月水不調等等,是我們所熟悉的疾病名稱,

在這些病名標題之下,常常直接列出許多治療此疾病的方劑,根本沒有什麼辨證論治。

例如在「月水不通」篇中,有「桃人湯治婦人月水不通方」及其藥物組成,

有些則列出了一些特殊的症狀,以及相應的方劑及藥物,例如「牡蠣圓,治經閉不通,『不欲飲食』方」


有些病名之下,孫思邈會對此疾病進行症狀的描述,並進行病因病機的解釋。

在這些解釋之後,又跟其他疾病一樣,列出一大堆治療此疾病的方劑。

我們發現,對一個疾病的解釋以及治療方劑,雖然是並列在一起,但其間並沒有關連。

方劑之前就只是稍微描述一下適用的症狀,甚至有很多方劑根本只說是拿來治療這個疾病而已。

你不會看到像現代中醫教科書一樣,在每個疾病之下,還分什麼肝腎陰虛、肝鬱氣滯的,

我們完全看不到現代中醫教科書所謂辨證論治的影子。


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跟許多我們所耳熟能詳的疾病所並列的,又有肝虛實、心勞、胃虛實等等內含臟腑名稱的「疾病」,

沒錯,在古代中醫的觀念當中,什麼腎虛、肝虛、小腸實的,也就只是疾病,

只是這些疾病是根據中醫理論對於臟腑特性的描述的角度切入所形成的概念。

我們可以看看孫思邈是怎麼樣描述「肝實熱」這個疾病的: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熱也」

而在其下,又是許多治療肝實熱的方劑及其相對應的症狀。


這就是古代中醫真正的臨床思路,你絕對看不到什麼辨證論治。


雖然,在孫思邈的著作中,醫經與經方,也就是對疾病的解釋以及治療方法只是表面上排列在一起,

兩者並不相干,但孫思邈畢竟還是把他們排在一起了。

而這樣的行為,也導致了另一波中醫的革命……。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理論發展簡史3

中醫理論的演變形式頗像一個「集裝箱」,歷代醫家不斷地往裡面填人不同的物品—沒有內在聯繫和邏輯關係的部件,而從不從中淘汰物件。對於相同的經驗事實,有多種不同甚至對立的理論假說:新提出的假說並不推翻和排斥原有的假說,諸說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這 樣的發展形式……使得中醫理論在形式上表現出較高的穩定性,而在內容上則表現出很大的靈活性、包容性。以至中醫理論體系越來越膨脹、龐雜而缺乏內 部的自洽性。後世醫家在臨床運用時各取所需,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和靈活性。古人將中醫學的這種特徵總括為「醫者,意也」。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針灸文獻研究室主任,黃龍祥,《中醫現代化的瓶頸與前景》


前面提到,中醫理論的第一次革命,是現代稱之為《黃帝內經》的《素問》、《靈樞》等醫經,試圖以中國本身固有的人文概念,建構出一個完美的中醫體系。

而孫思邈將醫經與經方結合(比較客觀的說法是拼湊),造就了宋代金元時期中醫理論史上的第二次大革命。

宋代理學興起,強調「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就是天下萬事萬物都要講出個道理來,可真是把人類左腦解釋者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看看我們國中課本裡的《愛蓮說》,喜歡蓮花就喜歡蓮花,周敦頤居然還可以講出一番大道理,來解釋他為什麼喜歡蓮花。

就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宋代金元時期的醫家們也興起了嘴砲的風潮,於是各家學說興起,成就了金元四大家。

另 外,原本只是被視為一部「方書」的《傷寒雜病論》,也因為宋代成無幾以醫經之言註釋此書,展現出一個現代中醫所謂「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因而受到越來越 多醫家的重視,才逐漸從「方書」上升成為「經」;張仲景也歷「亞聖」之位,最終走上「醫聖」的寶座(醫者意也,P227),簡直有如賭界的周星星。

從宋代金元,一直到明清時期,中醫界一直盛行這種空談理論的風氣。

但我們不能從現代人的價值觀去批判古人,必須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去客觀地審視。

除了人類喜歡尋求解釋並且屈服於任何解釋的天性驅使古人醉心於空談理論以外,

當時整個中國的人文環境,對於婚喪喜慶、食衣住行、國家興亡、天文異象、園藝風水、命運流轉,

從雞毛蒜皮,到宇宙真理,全部都是用天地真氣、陰陽五行、易理術數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所發展出來的概念去解釋,

你不講這些,就唬不了人。

甚至科舉考試,國家醫官的考試,考的也是這些東西。

這些陰陽五行的詞彙,根本是古人的生活詞彙,而限於當時科學知識的條件限制,

古人只能用這些詞彙概念來解釋醫學現象,我們怎麼能責怪古人呢?

但是我們不能責怪在古代講古話的古人,卻應當糾正那些在現代還故步自封,堅持古人講的話就是宇宙真理的現代人。

中醫理論發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是最近的一次革命,就更精彩了。

第三次革命產生於近代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後。

這次革命,是最「精彩」的一次革命,也是導致產生現代荒謬的中醫理論的一次革命。

在此之前,必須先介紹在現代西方醫學理論傳入中國之前,古代中醫腦中的人體概念究竟是怎麼個樣子。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這才是古代中醫腦中對於人體真正的概念

我不僅害怕被人嫉妒,而且害怕很多人把我視為敵人,因為習以為常已經成為人類的另一天性,教條一經種下便會札下深深的根,崇尚古人是人之常情。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心血運動論》(西元1628年)


要知道古代中醫對於人體的認識究竟如何,首先必須要脫下有色眼鏡,將我們所學的現代生理與解剖知識通通都給忘記——但在需要時又必須具備。

現代中醫教材,受到西方現代醫學知識的污染,不能客觀地認識古人的著作,

而編造出了一套畸形的中醫基礎理論。

其中包括對於人體食物消化與水液代謝的理論,

還有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理論、肺臟交換氧氣的理論、甚至經絡理論,

都受到現代醫學知識的污染,而不是古人真正的認識。


首先從食物的消化理論開始。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認為,食物入口之後,經由胃的腐熟運化,形成食糜,傳送到小腸之後,由小腸分清泌濁,也就是吸收養分,並將殘渣運送到大腸,

再由大腸吸收水分,最後排出。

這跟現代西醫生理學的說法多像啊!


而古人根本不是這麼想的。


古人認為,食物入口以後,是經由中焦腐熟的(靈樞?營衛生會: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中焦如漚)。

什麼是中焦呢?

正是連在胃下面的大網膜。

我以前從來沒想過中焦原來是大網膜,因為在我腦中對於人體解剖的概念,

都是生物課本上畫的人體器官圖,

而這些抽象理想簡單化的人體器官圖,是沒有畫出大網膜的。

直到我大學真正進行人體解剖,

一剖開肚子,才發現原來有個那麼大的大網膜!古人肯定不會不去描述這麼大的一個大網膜,而這個描述,就是對於中焦的描述:

「中焦亦並胃中」(靈樞?營衛生會)、「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難經?三十一難)

如果當時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概念果真如後世中醫所說的「有名而無形」,那就不可能會有這些對於中焦位置的描述了。


食物在胃中腐熟之後,其中的精微,經由上焦,或經由上焦加中焦,輸送到肝臟。

所謂上焦,就是胃與肝臟之間的小網膜,中間有包括了肝門靜脈在內的動靜脈以及膽管。

古人正是認為胃中的食物透過中焦腐熟後,經由上焦運送到肝臟,再經由下腔靜脈或腹主動脈輸送到心臟,透過肺動脈或肺靜脈輸送到肺臟,化而為血。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古人,都是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向為何的。仔細想想,如果不是讀過生物課本,你有可能知道血液是在血管中是怎麼流的嗎?古人只能透過解剖構造去推測臟腑器官或血管的實際運作情形)

這整個過程都體現在古代醫經的原文當中:

《靈樞?營衛生會》:「 上焦出於胃上口。」是對上焦解剖位置的描述。

《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

《靈樞?平人絕穀》:「上焦泄氣,出其(胃)精微,慓悍滑疾。」
《靈樞?五味論》:「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

《靈樞?癰疽》:「腸胃受穀,上焦出氣。」

《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靈樞?五味論》:「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由此可見,當時古人所謂的上焦中焦,絕對是個解剖上確實存在的東西。

我們接著看一段有趣的文字。

《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
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這裡說「食氣入胃」,而不如上述引用的那些討論食物消化的段落使用「穀入於胃」。

根據醫學史家廖育群的說法,「食氣」一詞常見於古代文獻,指的是呼吸吐納的養生過程(醫者意也,P123)。

沒錯,古人認為吸氣是吸到胃中的!

不只如此,古人還認為,吸入胃中的空氣,也跟消化過的食物一樣,透過上焦而輸送到肝臟,再透過腔靜脈到心臟,或從上焦直接透過主動脈而到心臟。

而吸入的空氣與食物的精微所形成的血液,就在血管中跑!

天啊!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古人怎麼可能認為呼吸是吸到胃中,又怎麼可能認為血管裡面有空氣!

我一開始也不願接受這個事實,直到我讀完了西方第一個發現血液循環的哈維的《心血運動論》,才曉得不但是古代的中國人認為血管裡有空氣,

連古代的西方人也認為血管裡有空氣!


再強調一次,我們必須脫下我們的有色眼鏡。

不論是透過口腔還是鼻腔,人吸進去的空氣到達咽喉之後,就是通往食道及氣管,

如果你沒有讀過生物課本,怎麼可能知道空氣是透過氣管跑到肺臟,而不是透過食道跑到胃呢?

古人有現代的生物課本嗎?


只有脫下現代醫學的有色眼鏡,客觀地瞭解古人真實的想法,

只有知道古人原來是認為吸入的空氣會跑到血管當中,

才能知道為什麼古人會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素問?平人氣象論)」,

才能知道為什麼古人認為針灸拔針的時候呼氣是瀉氣,拔針的時候吸氣並且壓住針孔是補氣。


沒錯,古人認為人的動脈會跳動都是因為呼吸空氣並且運送到動脈的關係!

這點不只古代中醫認為如此,古代西方醫學也是這麼認為的。

動脈的西方詞源Arteria就是「空氣的管道」的意思(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P246),

另外,我們從十七世紀哈維的著作當中也可以得知當時西方醫學的觀念:

「動脈的擴張是由於他們像皮袋或膀胱那樣地被充滿,而不是由於它像『風箱』那樣地被擴充。」(心血運動論,P.16)

「如一般所說的,動脈在舒張時將空氣吸入腔內。」(心血運動論,P.2)

究竟為什麼古人會認為動脈中是空氣呢?

哈維幫我們解答了:

「為什麼我們在解剖中經常發現靜脈中有大量的血液,動脈中的血液卻很少,

為什麼右心室中的血液很多,左心室中的血液卻很少呢?

現在原因已經明白。大概正是因為如此,使古人相信,在動物的一生中,動脈(或這一名稱所指的血管)只含有元氣。」(心血運動論,P.43)

再回到我們偉大的老祖宗,其實也不用回到多老的老祖宗,

我們看到連清代的王清任,在解剖大量屍體之後,仍然得出動脈行氣的結論:

「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氣管行氣,氣行則動」、「經絡是氣管、血管」。(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P246)


什麼!王清任膽敢說經絡是氣管、血管(也就是動脈、靜脈)!

沒錯!

正是因為王清任還沒有接受到現代西方醫學知識的污染,

所以才跟任何一個在他之前的中醫一樣,認為經絡就是血管!

他不會像受過西方現代醫學知識污染的現代中醫一樣,

發現原來動脈裡面也是血,而不是氣;

發現古人所描述的經脈循行與血管真正的位置走向不一樣;

發現原來針灸的時候針並不是扎到血管裡;

所以也不認真讀中醫典籍,

就自圓其說地說其實中醫所說的經絡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經,而是一種自己也說不清楚、研究也研究不清楚的東西。

到最後陰錯陽差,因為人們總是崇敬看不見的東西,使得經絡成為一個玄妙高深的、以現代的落後的科學技術還沒有辦法探測道的「人體的第三傳導系統」。

事實上,只要真正解剖過大體就知道,

即使在解剖大體之前已經看過繪製精美的圖譜,聽過老師的講解,

實際解剖時,卻怎麼看都跟圖譜上畫的不一樣,

甚至連動脈靜脈或是神經都分不清楚!

可別忘了,現代人解剖的大體可是經過福馬林的處理,

可以讓我們好整以暇地每個禮拜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仔細解剖一個學期!

古代可沒有福馬林處理過的屍體,也沒有鋒利的不銹鋼解剖刀或是電鋸,

屍體沒幾天就腐爛了!

所以,儘管我們從所有的古文獻上都可以發現,古人所謂的經絡就是血管,

但是古人所描繪的經絡走向卻絕對不可能跟現代解剖學所研究出來的血管或神經走向完全一致!

如果因為這樣就昧著古文獻所呈現出來的事實而說什麼古人所謂的經絡不是血管,

那乾脆因為古人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而說古人所謂的太陽不是現代西方科學所謂的太陽好了!

(關於經絡究竟是什麼的詳細論證,古今中外只有一本書寫得最好,立論精確,旁徵博引,言之有物,有憑有據,那就是醫學史家黃龍祥所著的《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


除此之外,古人也不可能像受到現代西方醫學污染的現代中醫一樣,認為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的運行,甚至發現血液循環。

因為古人甚至連心臟會跳動這個事實都沒發現!(醫者意也,P.112)

查閱所有現代西醫傳入以前的中國古代文獻,

都沒有發現對於心臟跳動的描述,

因為如上所述,古人認為動脈之所以會跳動,是因為呼吸的關係,透過肺臟來推動(肺朝百脈)。

而古人在判斷人的死活時,觀察的只有呼吸以及體溫,從來沒有提到心跳(醫者意也,P113),

甚至連脈搏都不觀察,因為脈搏是因為呼吸而來,觀察呼吸就夠了!

沒錯,古人絕對有發現心前區的跳動事實,可是古人卻不知道這是心在跳,

而認為是一條動脈在跳,這跳動脈就叫作胃之大絡(醫者意也,P114):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絕不至曰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為什麼古人會認為心前區的跳動是動脈在跳,而不是心臟在跳呢?

難道古人沒有發現動脈擴張的時候,心臟是收縮的嗎?

等等,你說動脈擴張的時候,心臟是收縮的,是怎麼知道的?

我可以保證,絕對不可能是自己觀察到的,一定是看生物課本才知道的,古人有現代的生物課本嗎?

為什麼我敢保證你絕對不可能觀察到動脈擴張時心臟收縮這個事實?

因為你只要親身去實驗,一手摸著左胸,一手摸著跳動的動脈,

就會驚奇地發現,左胸跟其他地方的動脈居然是一起跳動的!一起擴張,也一起縮小。

很少人會發現這件事情。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台中榮總的心血管中心主任丁紀台前輩年輕的時候也發現了這件有趣的事情,

後來他仔細鑽研才搞懂,原來心臟收縮其實時有點扭轉,導致心尖翹起來,撞擊到前胸,

所以從外面摸起來,心臟在收縮時,心前區是跳起來的——就跟同一時間摸到的動脈一樣。

正是這個現象,導致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古人遲遲沒辦法發現心臟是血液運行的動力,直到十七世紀哈維的研究。

哈維在書中提到了這個現象:

「因而,下列這些情形是同時發生的:

心臟的緊張(筆者注:即收縮)、心尖的搏動(由於這種搏動碰及胸部,因此可在體外察覺)、腔壁的加厚、心室縮小、其所含的血液被有力地噴出。

因 此,人們通常接受的觀點恰好與事實相反;因為通常認為,當心臟搏擊胸部時,脈搏在體外也能察覺到,心臟在其心室膨脹並且充滿了血液。但是事實卻與此相反, 心臟收縮時,是傾空的,一般認為心臟在舒張時運動,其實心臟收縮時才在運動。同樣,心臟內在的運動不是舒張,而是收縮。心臟也不是舒張時變得堅挺並繃緊, 而只有在收縮時,變得繃緊,有力地進行運動。」(心血運動論,P13)


我們可以看到,就連十七世紀前的西方古人,都錯誤地認為心臟是與動脈同步擴張與收縮,所以不可能發現心臟推動動脈的血液運行這個事實。

而古代的中醫,更是因為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不可能日夜不休地跳動,而將心臟跳動的這個現象誤認為是左胸之中的動脈的跳動,

所以怎麼可能認為心臟運行血液呢?

甚至到了清代的王清任,還認為心臟裡面是沒有血液的呢!(醫林改錯?心無血說)


至於《中醫基礎理論》說:「肺主呼吸之氣,實際上是指肺主呼吸,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也即是說肺從自然界吸入清氣(氧氣)和呼出體內濁氣(二氧化碳等廢氣,實現體內外氣體交換的新陳代謝功能。」

我想到這裡也不用我多說了,若是《中醫基礎理論》說的是真的,則古代中醫不但發現了肺的微循環,在醫學上領先西方醫學的水準,

而且在化學上更是發現了十八世紀才由西方化學之父拉瓦謝所發現的氧氣!

嗚呼哀哉!難怪現代中醫總是動不動說古代中醫典籍是外星人的遺產,可笑的是他們從來沒真的去讀過中醫典籍,只讀得下白話文的現代中醫教科書。


不要說肺循環了,古人連微血管都沒發現!

不只是中國的古人,連西方的古人,連提出心血循環理論的哈維都沒有發現微血管!

哈維在《心血運動論》中一直有個遺憾就是雖然他做了許多實驗以及觀察,得出血液一定是從心臟打到動脈,再由靜脈回到心臟,

但他也不知道血液究竟是怎麼樣從動脈跑到心臟的,他只能假設一定有某種管道讓血液從動脈跑到靜脈。

也正是如此,才顯得哈維有多厲害,如果早就已經發現心臟動脈微血管靜脈這一整個循環,那麼哈維提出心血循環論就沒什麼了不起了,

哈維厲害的地方正在於他居然能夠在不知道微血管的存在下,透過不斷的實驗以及解剖觀察,得出血液在體內是循環的這個想法,

並且推測一定有路徑讓血液從動脈跑到靜脈。哈維在書中有非常多實驗,包括把手放在水裡發現手的動脈沒有垮下去來證明空氣並沒有從皮膚跑到動脈等等,讀起來都讓我拍案叫絕,實在是值得一讀的一本好書。


看完了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瞭解,

現代中醫表面上呼籲中醫後進不要受到西方現代醫學的概念給污染,自己卻被污染得最厲害。

這正是中醫理論史上的第三次大革命——西方醫學的傳入,使得中醫理論不知不覺受到西方現代醫學的影響,而不再是傳統的中醫理論。

正如廖育群所說:

「例如在西方醫學傳入以前,中醫並不瞭解人體的脈管系、神經系,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脈」的概念範疇。只有當清晰的解剖圖、脈管系模型,

以及有關血管、神經的功能解釋都展示眼前時,中醫才知道『經脈』是看不見的。

並在某些人試圖以血管、神經解釋『經絡』時,發出強烈的反對意見……

任何一位老中醫,不管他的現代科學知識多麼有限,不管他多麼保守、排斥西醫,恐怕沒有再將經絡與血管混為一談,或不知心臟會跳動者;

他們雖然反對用西藥治療腎炎但不會再認為尿是從腸子深(筆者注:深當為滲之誤)入膀胱的,而且清楚地知道這是『腰子』出了毛病……

在這場革命中,中醫接受了西醫的病名,而將自己原來的病名,如氣虛、血虛、痰濕、氣鬱等,改稱為『證』,強調中醫的特色在於『辨證施治』。

其實,『證』與『症』在前此的漢語中是通用的,凡『症』皆可稱『證』。『辨證施治』的提出,實際上要遲至近人編寫中醫教材才見使用。」(醫者意也,P229)

我們也別忘了近代名老中醫干祖望先生所說的話:「我們這批老中醫在解放之前,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辨證論治、辨證施治。」


這中醫學術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所鬧出來的最大笑話,

恐怕非「藏象學說」莫屬了。

現代中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

「中醫的腎跟西醫的腎是不等於西醫的腎。」

我真的很懷疑他們究竟知不知道自己所說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只是人云亦云。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說的腎不等於西醫說的腎,我認識的劉德華不等於你認識的劉德華

令人荒唐可笑的是,一方面認為中醫的臟腑不能等同於西醫解剖學上的同名臟器,另一方面卻每當看到中醫古籍中(包括匯通醫家的著作)關於臟腑功能的論述那怕 有一個字,或一個詞能同西醫解剖生理學中有關臟器的功能沾上「邊」,在對其本義未加考察的情況下,就將中醫臟腑功能的理論解釋往西醫學上硬靠。由此導致了 目前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關於臟腑功能的論述,幾乎每一個臟、每一個腑都存在著「西化論」。
——醫學博士張效霞,《回歸中醫?西化:影響和制約中醫理論發展的根本原因》


現在中醫有句口頭禪:「中醫說的腎不等於西醫說的腎(或肝或心或脾或肺)。」

這句話每次聽在我耳裡,都有如芒刺在背,欲拔之而後快。

那麼為什麼中醫說的腎不等於西醫說的腎,可是卻都叫作腎呢?

他們還會這樣說:「這都是因為當初翻譯西醫名詞的人不懂中醫的關係。他們不知道中醫的腎並不像西醫的Kidney指的是實質的解剖器官,中醫的腎指的是一個功能系統,包括了泌尿功能、生殖功能、內分泌功能等等。」


前面已經多次提過這種說法的荒謬,現在在這裡用真正的古文獻,告訴大家中醫所謂的臟腑究竟是什麼。


《素問?太陰陽明論》提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如果脾指的不是實質解剖上的臟器,如何與胃以膜相連呢?

再來,現代中醫常說五臟不是實質臟器,卻很少有人否認六腑(例如胃)是實質臟器的,那五臟不是實質臟器,六腑卻是實質臟器呢?

我們看《靈樞?平人絕穀》說:「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都已經把胃的長度直徑大小容量描述得這麼清楚了,難道還不是解剖上的實質器官嗎?


《靈樞?本藏》講得最明白:「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府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

如果五臟六腑不是解剖上的實質器官,何來「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呢?

《靈樞?本藏》接著敘述說五臟六腑不同型態各代表什麼健康上的意義,還提到了從人體外五臟所對應的部位去推測體內五臟的型態,

例如「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總結來說就是「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

現代中醫說這叫作「司外揣內」,是藏象學說的精華,說五臟不只是人體的內臟,還包括了體外可見的「徵象」,

例如心之象在面、在血脈,肺之象在毛、在皮等等。

我的天阿!古人不過是說從體表可觀察到的部位可以得知體內臟腑器官的型態及狀態,現代中醫怎麼得出個結論說古人把人體外在的那些徵象也包括在「五臟系統」裡了呢?

我怎麼看都得不出這個結論,所以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看來要人別人啞口無言的招數就是盡量無憑無據地信口胡謅。


另外我們來看看一段有趣的文字。我們常說人「膽小」,「膽小」這個詞,正是源於古人的醫學觀念。

《靈樞?論勇》說:「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衝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古 人認為勇敢的人眼睛深邃而堅定,直直地對著前方,三焦的紋路是橫向的(如果三焦不是有形的,何來紋路呢?),心臟是端正的,肝臟又大又堅硬(真可謂肝硬 化),膽囊被膽汁漲得滿滿的且接近肝臟(古人認為膽汁是人體的精華),生氣的時候呼吸急促而胸部擴張,肝臟升起而膽囊橫張,眼角張開而眼皮揚起。相對來 說,懦弱的人就是「膽小」了。

如果心臟、肝臟不是解剖上的實質器官,如何能夠「端直」、「大以堅」、「滿以傍」呢?

如果你還是硬要說中醫的臟腑不是實質器官,那從一段文字來看,你甚至可以說中醫所說的「眼睛」不是西醫所謂解剖學上實質的眼睛!

中醫所謂的「眼睛」事實上是一個功能系統,除了西醫所謂的視覺功能以外,還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勇氣,以及觀察到體內五臟六腑的狀態!


至於《難經?第四十二難》就說得更明白了:

「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

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藏,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臟腑不但就是解剖上的實質器官,古人還可以告訴你有多重咧!還可以告訴你「腎有兩枚」!

下次再說「中醫的腎不等於西醫的腎」的時候,先想想要怎麼樣解釋古書上說「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吧!

或許有人會說,這裡說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怎麼能說是現代西方醫學所指的解剖上的實質器官?

現代西方醫學有發現心藏神、脾藏意嗎?

所以中醫的五臟就是不等於西醫的五臟!

先不要說什麼神魂意志魄這些虛無飄渺的東西了,

就算中國古人「認為」心臟裡面住著一個外星人,

難道當現代科學發現心臟裡面原來沒有住著外星人的時候,

就要說什麼「中國古人所指的心臟並不等於現代醫學所指的心臟,因為現代醫學所指的心臟裡面是沒有住著外星人的,而中國古代所描述的心臟裡面是住著外星人的」。

難道西方的古人認為精子裡面就已經長了一個縮小版的嬰兒了,當現代醫學發現並非如此的時候,

就要說什麼「古代西方所指的精子,並不等於現代醫學所指的精子」嗎?

難道笛卡爾說松果體裡面有靈魂,當現代醫學在松果體找不到靈魂時,就要說什麼「笛卡爾的松果體,不等於現代醫學的松果體」嗎?

難道古人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走的,當現代科學發現原來是地球繞著太陽走的時候,

就要說什麼「古人說的太陽跟地球並不等於現代科學所謂的太陽跟地球」嗎?

難道你一直以為劉德華沒有結婚,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其實早就結婚了,

就要說什麼「我所謂的劉德華不等於你所謂的劉德華,我所謂的劉德華是沒有結婚的劉德華」嗎?

更可笑的是,現代一大堆關於「中醫臟腑實質」的研究,例如古人認為脾能消化食物,而現代生理學發現胰臟有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的功能,就說什麼「中醫脾的『實質』包括現代醫學的胰臟分泌消化液的功能」。

同樣的邏輯,乾脆說「古人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的,現代科學發現繞著地球轉的是月亮,

所以事實上古人所謂的太陽的『實質』包括現代科學的月亮的繞著地球轉的功能。」

或者說「我一直以為劉德華沒有結婚,後來發現劉德華早就結婚了,

所以劉德華的『實質』其實包括所有已結婚的男人的結婚的功能。」


古代中醫認為腎臟主管生殖功能,心臟主管神智認知功能、脾臟主管消化功能等等,

都與現代醫學所發現的事實不符。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為什麼要用現代醫學的標準去評斷古代人的醫學知識?

古人難道非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現代醫學所發現的知識嗎?


現代中醫表面上批判別人用現代西方醫學的眼光來看中醫,事實上自己才是用現代西方醫學的標準去看古代中醫,

一旦發現古人的發現不同於現代西方醫學的知識,就曲解古籍,污衊翻譯醫學名詞的人,

宣稱中醫的臟腑不等於現代西方醫學所指的實質臟器,一切的錯都歸咎於醫學名詞的翻譯錯誤。

更可笑的時,同時還曲解古籍,將現代西方醫學所發現的生理知識,強加在古人的認知上。

例如說什麼古代中醫早就發現血液循環、心臟是推動血液的動力、腎臟具有代謝水液的功能,

完全不符事實。

(古人認為水液的代謝是從小腸,經由下焦,也就是腸繫膜,跑到膀胱,再排出體外。古人根本就沒有發現輸尿管!連清朝的王清任都沒發現!

不要覺得古人沒發現輸尿管是很匪夷所思的事情,若是有機會親自解剖大體,或觀看秘尿科的手術,才能深深體悟「若是古人有能力發現輸尿管,那才真的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另外,關於古人認為水液從小腸滲入腸繫膜而進入膀胱的想法,也是一樣只要親自解剖過大體或觀察過腸道的手術,就能體悟古人會有這種想法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若讀者有興趣可以上網搜尋腸道手術的影片。

詳細的考據請閱讀張孝霞所著之《回歸中醫》。至少你現在知道為什麼中醫會說小便黃是「小腸熱」了。)



為什麼會有上述荒謬的現象發生?

其實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清末民初,西方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中國初次接受到正確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概念,

回頭看看自己中醫的理論,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幾千年前的錯誤原貌。

於是,有許多人就因此認為中醫「不科學」,中醫應該廢除。

可是他們不知道,中醫的精華完全不在於那些錯誤百出的基礎理論,而在於實實在在的臨床經驗,也就是方證對應。

不但那些主張廢除中醫的人不知道,連捍衛中醫的人也不知道。

於是,中醫從宋代金元、元明清朝以來愛打嘴砲、喜歡故弄玄虛、陰陽五行病因病機講得天化亂墜的壞習慣,終於付出了代價。

傳統中醫一直以來都太過強調這些「解釋」的重要性,因此,

當人們一旦發現這些解釋都是錯誤的時候,

就沒有人會去注意中醫真正的精華——臨床經驗了。

另外,當時的西方醫學也還沒有今天的西方醫學進步。

今天的西方醫學,已經發現,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臨床經驗的證據,而不是理論。

但當時的西方醫學還沒這麼進步,過於重視那些今天稱之為基礎醫學的學問,例如生理學、藥理學等等,

但其實當時的西方醫學在臨床方面並沒有比中醫好到哪裡去。


於是,當時的中醫從臨床上以及從民族自覺上,認為中醫應當保留以及發揚;

但在基礎理論上卻顯得自卑,是一個明顯的弱點,而那些力主廢除中醫的人,主打的就是這個弱點,並且以當時對於「科學」的狹隘認知,認為中醫「不科學」。

於是,當時那些力保中醫的人,就隨著中國整個社會各個領域的「西化」潮流,

力主「中西匯通」,企圖以當時的西方醫學知識來解釋中醫。

但限於當時的知識條件,第一缺乏正確的中國醫學史知識,第二缺乏足夠的西方醫學知識,便初步形成了許多不中不西的怪異中醫理論。


接著,根據張孝霞博士的研究指出,當時中國大陸又開始推廣所謂「西學中」,鼓勵大批西醫半途出家學習中醫。

而這些西學中的學者,接著主導著整個中醫學術界,並參與教材的編寫。

而他們對中醫典籍不熟悉,對中醫的內涵不瞭解,並且處處以西醫的標準去衡量中醫、以西醫的內容去改造中醫、以西醫的思路去比附中醫,

一切以掩飾古人的錯誤為目的,以提高中醫的科學性為目的,

最後的結果,就是搞出我們現在所學的那套「藏象學說」、「辨證論治」。

黃龍祥在《中醫現代化的瓶頸與前景》一文中,一語道破現代中醫的整個荒謬之處:

「迄今為止被中醫界津津樂道並被視為中醫瑰寶的『整體觀』、『辨證論治』、『體表一內臟相關』都是由行業外甚至是國外學者發掘並加以表達
的!」


我們以張效霞博士的言論作為總結:

「臟 腑的本義是人體胸腹腔內器官的總稱,在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前,歷代醫家均認為臟腑是指人體內部視而可見,觸而可得的既有名又有形的內在器官。簡言之,中醫 臟腑(包括三焦)指的是人體胸腹腔內客觀存在的臟器實體之本身。這是因為西醫東漸之前的中國古代醫家絕對不可能捨棄人體自身客觀存在的心、肝、脾、肺、 腎,而另行製造出一套不是心、肝、脾、肺、腎的心、肝、脾、肺、腎。直到西醫傳入並在中國學術界逐漸形成了以近代科學作為衡量和評判中醫學是否科學的價值 標準之後,匯通醫家為了解釋中醫也是『科學』,首先更弦易轍為『非血肉之五臟』。新中國成立後中醫學界自行炮製出『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概念,更重要 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這樣一個在邏輯上也說不通的『公認』說法,今人則繼之有『功能子系統』、『概念單元』、『符號』、『模 型』、等『高論』。」(《回歸中醫?西化:影響和制約中醫理論發展的根本原因》)


那麼,下次有人再問你說:「中醫為什麼說性能力跟腎臟有關,說男人早洩不舉叫腎虧呢?是因為中醫的腎不等於西醫的腎嗎?」

你該怎麼回答呢?

首先,遍覽中醫古籍,至少在唐代以前,腎虛是個症狀以腰痛為主的疾病病名。

宋代金元以後,中醫各家學說發展蓬勃,尤其到了清代,才普遍認為男人性功能方面的問題是腎虛這個疾病的一種表現。

到了近代,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醫開始將男性性功能的問題歸因於腎虧。

而現代醫學發現,原來腎臟的功能製造尿液,跟慢性腰痛或者性功能無關。

所以,腎虧這個病名是歷史的產物,是因為古人認為性功能與腎臟有關而產生的一個病名。

即使不符合現代醫學對於腎臟功能的闡述,我們也絲毫不用感到羞愧,

因為這只是一個歷史名詞罷了。

就像西方醫學現在還在使用melancholia一詞,來指某種憂鬱症的類型,而melancholia原始的意思是「黑膽汁」,

來源於古老西方醫學的四液學說。西方人完全不會羞於使用這個名詞,因為不會有人真的以為憂鬱症跟膽汁有什麼關係。


那麼,中醫的腎到底等不等於西醫的腎呢?

首先,如同上面所詳述的真正的傳統中醫理論,古人提到腎的時候,絕對「指稱」(refer)的就是身體裡那兩顆解剖上的實質器官。

但是,古人限於本身的條件限制,不可能對於腎臟這顆實質器官具有現代醫學所有的認識,

相對的,古人對於腎臟這個實質器官的功能描述,大多出於自身的臆測,此臆測的根據或來自於解剖型態的觀察,或來自於人文思想的比附,

於是,在古人腦中,這兩顆實質的腎臟,加上對其功能的臆測,就形成了古人腦中「腎臟」的概念。

還記得前面所說的,我們腦中的概念,是透過我們的心靈與這個客觀世界的實體互動所產生的,

也就是說,人類的概念具有概念所指稱的客觀世界上的實體以及人類心靈所添加給這個實體的特質兩種成分。

古人在使用腎臟這個概念的時候,雖然指稱的是這個世界上客觀存在的腎臟實體,

但概念中卻包含了自己對於腎臟功能所做的臆測。

而這些對於腎臟功能的臆測,並不符合現代所研究出來的事實。


所以,既然中醫的腎的概念與西醫的腎的概念所指稱的都是人體裡面那兩顆實實在在的腎臟器官,

那麼西醫的Kidney翻成中文的「腎臟」一點問題也沒有。

但是,儘管中醫的腎與西醫的腎所指稱的對象是同樣的,

但中醫的腎的概念卻包括了許多古人對於腎臟功能以及性質的主觀臆測,

因此,中醫的腎的概念與西醫的腎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簡單地說成「中醫的腎不等於西醫的腎」,因為這種說法會導致誤會,使人以為中醫的腎所指稱的並不是那兩顆實質的腎臟器官。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認為「四」這個數字不吉祥,可西方人卻不這麼認為,

所以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四」的概念是不完全一樣的。

但是難道我們就要說中文的「四」不能翻譯成「four」嗎?

又假設今天我們遇到一個原始部落,部落裡的人依然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的,

難道我們要故弄玄虛地說「那個部落所說的太陽不等於我們所說的太陽」嗎?

(熟悉現代哲學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種話正是「後現代主義者」或「文化相對主義者」最喜歡說的話。)

當然不應該。那個部落所說的太陽跟我們所說的太陽就是同一顆,

只不過那個部落對於太陽的運行有著錯誤的認知,而形成了跟我們不一樣的對於太陽的概念罷了。


到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瞭解,中醫的精華根本不在其理論——不論是幾千年前所發展而來的與現代醫學知識不符的傳統中醫理論,還是現代中醫所炮製出來的不中不西的荒謬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的精華在其臨床經驗,在於方證對應,藥證對應。

那麼,這樣子的中醫究竟科不科學呢?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什麼是科學?

無論如何,科學引導我們改進了實際控制物質世界的手段,在電腦、心臟移植和核動力的當代世界,這樣的論斷是很難否認的。
——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科學哲學家,艾倫?查爾默斯(Alan Chalmers,1939- ),《科學及其編造》(Science and Its Fabrication)P.31


中醫到底科不科學?

西醫究竟科不科學?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瞭解什麼是科學。

提到科學,我們總是會想到十七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腦中接著開始浮現牛頓、哥白尼、培根等等「科學家」的形象。

事實上,西方人真正開始思考「科學是什麼」,不過是二十世紀以來不到一百年之內發生的事。

而探討科學是什麼的學問,就是「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的發展大約始於二十世紀初的「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

簡單地來說,邏輯實證主義的最主要宗旨就是「邏輯」以及「實證」。

所謂「邏輯」,代表的就是一些具有「邏輯意義」的「分析語句」(analytic statement)。

例如:「所有的母親都是她的孩子的媽媽」、「所有的單身漢都有結婚」

要知道上述「分析語句」是真還是假,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夠了。

例如我們知道母親的定義就是孩子的媽媽,所以「所有的母親都是她的孩子的媽媽」這句話一定為真,我們不需要真的去找一個母親來驗證一下這句話的真假。

我們也知道單身漢的定義就是沒有結婚的男人,因此「所有的單身漢都有結婚」這句話為假,我們也不需要去管現實世界中的單身漢究竟沒有沒結婚——因為我們根本不應該稱呼結婚的男人為單身漢。


所謂「實證」,代表的則是一些具有「經驗意義」的綜合語句(關於綜合語句詳細的定義是什麼可以不去瞭解,可以想成是「非分析語句」的同義詞)。

例如:「太陽的質量比地球的質量還大」、「地球的質量比太陽的質量還大」。

想要知道上述「具有經驗意義」的語句是真是假,我們必須實地考察這個世界,藉由從這個真實世界得到經驗,來證實或證偽這些經驗語句是真是假。


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分析語句,還是經驗語句,都是非真即假的,也就是具有「認知意義」(cognitive meaning)。

另外有些句子,是沒有認知意義的,例如「人應該愛國」、「你是我的靈魂」、「智者的人生比帝王的人生更可貴」,

以上句子我們沒有辦法簡單的說它是真還是假,也就是說這些句子沒有認知意義,但雖沒有認知意義,卻有其他方面的意義。

而最後剩下的,就是「全無意義」的句子了,例如「證,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症狀,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情況的病機概括」。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所謂科學,就是研究那些具有認知意義(有真假可言)的命題。

例如邏輯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認為,

「判定一個命題是否真,這是科學家的任務;判定一個命題是否有意義,這才是哲學家的任務」。

因此,邏輯實證主義的任務,就是拒斥那些沒有認知意義,甚至沒有任何意義的命題,認為這些命題不是科學該研究的東西,講這些東西「不科學」。

科學應該研究的,是具有認知意義,也就是具有真假可言的命題。

而有認知意義的命題中,又如同上述的可分為「分析的」或「經驗的」命題。

其中「分析的」,又可稱為「邏輯的」、「形式的」。

研究這些「分析的」命題是屬於數理邏輯學家的工作。

數理邏輯學家所研究出來的那些分析上或邏輯上的真理,石里克稱之為「形式真理」。

形式真理是「先驗的」。什麼是先驗的呢?就是說我們根本不需要透過這個真實世界的事實來檢驗形式真理,就能肯定形式真理必然為真。

也因為形式真理是先驗的,與經驗無關,因此根本沒有帶給我們有關這個世界的任何訊息,也就是本書前面所介紹的「套套邏輯」。

因此,在後來比較狹義的「科學」的概念中,比較不包括數理邏輯學家這種對於形式真理的研究。


至於「分析命題」以外的具有認知意義的命題,則是「經驗命題」。

經驗命題的真假,無情地決定於這個客觀世界的事實,所謂「科學」,在典型意義上來說,就是研究這些能帶給人類有關這個世界的訊息的「經驗命題」。

科學家所研究出來的經驗上為真的命題,石里克稱之為「經驗真理」。

所謂「經驗真理」,是指包含實際知識的命題,是一種表達生活的、科學事實的命題。經驗命題是「後驗」的,也就是必須與我們所經驗到的事實相符合。因此,判明是否是「經驗真理」,必須在觀察中方可做出判斷,在證實當中得出證明。

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第一,關於「經驗真理」的命題或判斷都是依經驗為依據的;

第二,判定「經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命題與事實的一致」。(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P.34)


總而言之,邏輯實證主義首先將一些無真假可言,也就是沒有認知意義的命題排斥在科學之外,

例如「墮胎是違反上帝的旨意的」、「宇宙的根本是陰陽」、「金生水,水生木」等等,這些句子我們既不能說它是錯的,

也不能說它是對的,套一句彼得?休伯的名言,「這篇糟糕的文章連錯的資格都沒有」(其實我不知道彼得?休伯是誰,如果有讀者知道的話歡迎跟我講)。

邏輯實證主義的這一點貢獻是很偉大的,因為它強調科學必須研究那些有真假可言的命題,因此,

當我們下次再聽到有人理直氣壯地聲稱:「你沒有辦法證明我的理論是錯的,所以我的理論是對的;你沒有辦法用科學方法證明我的理論是對的,那只是因為你無能,因為我的理論已經超越現代科學的水準了,所以你當然沒辦法證明」,

我們應該要有辦法戳破他的謬誤,而不是被他唬得一愣一愣的。

本書前面已經介紹過,類似「你沒有辦法證明我的理論是錯的,所以我的理論是對的」這種說法,

是一種詭辯方法,在批判性思考裡稱做「訴諸無知的謬誤」(argumentum ad ignorantiam),

也就是說,因為某事尚未被證明為偽,就斷言某是必定為真。

這在古代是一種很可怕的詭辯技巧。我們都知道現代的法庭是「無罪認定」,也就是說只要沒有證據證明你有犯罪,你就應該被當成是無罪的,可是在古代並不是這樣。

假設在古代有人說你犯了殺人罪,你必須要自己去證明這個指控是錯誤的,你才是無罪的,

否則執法者就會利用「訴諸無知的謬誤」,認為既然你沒有辦法證明你殺了人這件事是錯的,那麼你殺了人這件是就是對的,所以你殺了人!

難道在科學知識發達的現代,我們還要繼續犯這種可怕的錯誤嗎?


另外,像是「你沒有辦法用科學方法證明我的理論是對的,那只是因為你無能,因為我的理論已經超越現代科學的水準了,所以你當然沒辦法證明」這種話,也是一種詭辯,這種詭辯,利用了一般人對於科學的誤解:

一般人總認為,「現代科學沒有辦法證明的東西,就是不科學的東西」,這句話錯得一塌糊塗。

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麼相對論在被日蝕觀測實驗所證明以前,居然是不科學的東西!

不要說是相對論,難道任何科學理論在被證實以前,都是不科學的嗎?

那麼這些不科學的科學理論,為何在被證實之後,就忽然變成是科學的了呢?

這種謬誤,是將「科學」這個詞,誤用以表示「經現代科學證實過的」的意思。

邏輯實證主義早就提出,科學研究的應該是那些「可被證實的命題」,

但是,當我們說「只有可證實的命題才有意義」時,並不意味著「只有得到證實的命題」才有意義。

也就是說不能把「可以證實」理解為已經「得到證實」,更不意味著「現在得到證實」。

簡單的說,科學應該研究那些具有「可證實性」的東西,而所謂「可證實性」,就是指「證實的可能性」(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P.34)。


回到中西醫的論戰上。

常常有許多西醫,或是一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物,會說出類似這種話來:

「中醫宣稱能夠用麻黃湯治療怕冷發燒而不流汗,肌肉關節酸痛而脈浮緊的H1N1新流感患者,是不科學的講法。」

事實上,這種話是不懂科學的人才會講的話。

「中醫宣稱能夠用麻黃湯治療怕冷發燒而不流汗,肌肉關節酸痛而脈浮緊的H1N1新流感」只是還沒經過科學方法所「證實」而已,並不是「不科學」。

如果說還沒有經過科學方法所證實就等於「不科學」,那全世界所有科學家正在進行的所有研究,就全部都是「不科學」的了!

類似「中醫宣稱能夠用麻黃湯治療怕冷發燒而不流汗,肌肉關節酸痛而脈浮緊的H1N1新流感」這種話,

完全具有「可證實性」,我們只要使用「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方法,

將許多「怕冷發燒而不流汗,肌肉關節酸痛而脈浮緊的H1N1新流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並且經由雙盲的方法,使用安慰劑作為對照組,

麻黃湯作為實驗組,就能得到「麻黃湯治療怕冷發燒而不流汗,肌肉關節酸痛而脈浮緊的H1N1新流感患者」的療效。

有沒有人做這個實驗,或者實驗的結果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我們能想出辦法來試圖證明一個宣稱,那麼這個宣稱就是科學的,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


邏輯實證主義,強調以我們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經驗,來驗證我們的假設,這正是一個科學的過程。

因此,邏輯實證主義後來慢慢發展以及改稱為「邏輯經驗主義」(Logical Empiricism),正是強調「以經驗來證實」的科學性。


再讓我們回到中西醫的論戰上。

常常聽到許多中醫義和團說出類似這樣的話來:

「中醫治療H1N1新流感一定有效,但是中醫療效沒辦法經由科學實驗來證實,

因為中醫不像西醫一樣是『專病專方』,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每個人的藥方都不一樣,如果一個人得了H1N1新流感,

吃了中藥之後卻沒效,那是因為辨證辨得不對的關係,中醫只要辨證辨得對,治療一定有效。」

類似這種說法,科學嗎?







我是一個極為相信科學會進步的人
——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科學革命的結構?後記-1969》(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P.266)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什麼是科學?之否證論

波普爾把佛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學說和愛因斯坦理論相比較後說,前者的特點在於它能夠解釋一切現象,並且,這些解釋是不可證偽的……有一次, 他向阿德勒報告說,一個病例不能用自卑感理論加以分析。阿德勒卻武斷地回答:這一病例不會與他的理論相矛盾,「因為我有上千次的經驗」。波普爾不禁反唇相 譏:「由於這個新病例,你現在有了1001次經驗」……精神分析學說不作任何預言,但卻宣稱能夠解釋一切有關意識的現象,它與形而上學、巫術、乃 至點金術一樣,屬於「前科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針對某一特定現象作出精確的預言,並且承認,符合預言的事實不能證實自己的理論,但不符合預言的事實卻能 證偽這一理論,這是真正的科學。
——比利時盧汶大學哲學博士,趙敦華,《趙敦華講波普爾》P.6


正如前文所介紹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其後來發展的邏輯經驗主義,認為所謂的科學,就是「能以經驗去證實的可能性」。

但是這種宣稱,卻遇上了一個大危機。


這個危機,正是本書前面所提到過的「歸納問題」,或叫「休謨問題」。


休謨告訴我們,我們居然沒有辦法去證實任何一個經驗命題是真的!

例如「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命題,我們永遠都不能完全地證實它,

因為我們不可能觀察到「所有的」(包括未來的)天鵝。


這時,一個科學哲學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人物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1902-1994)。

波普爾繼承了邏輯實證主義的基本精神,卻改進了邏輯實證主義致命的缺失,形成了他的「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


如本章開頭引文所言,波普爾早年接觸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以及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

發現這些學說雖然能解釋任何事情,永遠都不會犯錯,但探究到底,這些永遠都不會犯錯的解釋,

就像「你是男人或者女人」、「你曾經有過一些情緒上的經驗」等等說詞一樣,完全不能提供給我們任何有關這個世界的訊息,

也不能作出預言,簡而言之,這些言論完全是廢話,最多只能提供人類心靈上的慰藉。


之後,1919年,更是決定波普爾一生道路的一年。

愛因斯坦在1916年重新發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並提出預言:星光行經太陽的時候會發生1.74角秒的偏轉。(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P.97)

到了1919年,科學家藉由一次日全蝕,觀察到了愛因斯坦所作出的預言!

可是,愛因斯坦自己本人的態度,才是波普爾對他另眼相看的一大原因。

愛因斯坦早在自己的預言尚未被驗證之前,就坦率地說:即使以後的觀察證實了這個預言,這也並不意味著自己的理論是真理;但是,如果觀察與自己的預言不符合,那將確定地證明自己的理論是錯誤的。

於是,波普爾將愛因斯坦的理論與精神分析等等心理理論比較之下,

發現一個理論要能對這個世界作出預言才有意義,但正因為理論必須作出預言,也讓自己暴露在有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危險之下了。

反之,那些永遠都不會錯的理論,根本毫無用處,事實上是偽科學。


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真正的科學理論必須要有「可證實性」,也就是可以透過經驗來檢驗的理論就是科學,否則就是偽科學。

但是,要完全地證實一個理論是不可能的。

儘管我們可以做一萬次日蝕觀測去檢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我們永遠沒辦法保證下一次的日蝕會觀察到同樣的現象,

儘管一個理性的人不會認為下次的日蝕所觀察到的現象會與之前所觀察到的現象有所不同——認為未來的日蝕也能觀察到愛因斯坦的預言才是理性的想法——但我們就是無能力對此想法作出保證。


邏輯實證主義雖然存在著這個致命的缺點,也就是事實上沒有任何理論能被證實,

但是邏輯實證主義利用「可證實性」來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作法,的確十分有道理,也十分有用。

於是,波普爾繼承邏輯實證主義,並且修改這個致命傷,提出了他的「否證論」。


邏輯實證主義一開始被提出來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區分科學與形而上學,並且消滅形而上學,

因此注重於區分命題是否有「認知意義」。

也就是說,那些毫無真假可言的不具有認知意義的命題,並不是科學。

而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的科學,又可分為兩類,其一為邏輯學、數學等等具有先驗的「形式真理」的科學;

其二則為物理學、生物學等等具有「經驗真理」的科學。

邏輯實證主義的貢獻在於幫助我們將那些沒有認知意義的理論排除在科學之外,

例如:「由於夏天是少陽用事,少陽主火,在少陽的作用下,人體管火的閥門就開大了,氣的耗用增加,氣的耗用量增加了,能用的時間當然減少,所以夏天出生的人壽命相對較短。」(開啟中醫之門,P.93)

以上這段論述既不是在邏輯上的必然真理,也不能夠在經驗上獲得證實或證偽,因此,我們既不能說這段話是錯的,也不能說這段話是對的,

這句話沒有認知意義,因此不是科學。


至於波普爾,則是發現有許多偽科學,像是精神分析理論、個體心理學、馬克思主義等等,非但具有認知意義,而且還必然為真,永遠都不會錯!

這些偽科學,表面上偽裝成具有經驗真理,骨子裡其實是具有邏輯上必然為真的形式真理,也就是永遠都不會錯。

例 如,如果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推下水去,弗洛伊德會作出這般解釋:損人者的行為是他的性意識受壓抑所致;如果一個人把一個溺水者救了上來,弗洛伊德也可以作出 另一種自圓其說的解釋:救人者的行為是他那被壓抑的性意識「昇華」的結果。(趙敦華講波普爾,P.6)弗洛伊德的理論預設了人一定有被壓抑的性意識,而無 論現實如何,都不能證明這個預設是錯的,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論永遠是對的。

雖然弗洛伊德的理論永遠是對的,但卻毫無用處,因為我們不能根 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作出任何預言,例如上述的例子,儘管弗洛伊德理論可以利用性意識的壓抑有否被昇華,而在事後解釋人類的行為,但我們在事前並無法知道一個 人被壓抑的性意識是否昇華了,因此我們根本沒辦法知道一個人是會把另一個人推下去還是救起來。


波普爾於是提出了否證論。

波普爾提出否證論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區分科學與偽科學,而像是弗洛伊德理論等等的偽科學,並不像邏輯實證主義所區分的非科學一樣,不具有真假可言,反而是擁有絕對真理。

因此,波普爾首先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波普爾的「非科學」不但包括偽科學,也包括像數學、邏輯學這些不受經驗檢驗的學科。(趙敦華講波普爾,P.32)

波普爾會作出這樣的區分,主要是因為那些毫無真假可言的形而上學等等已經被邏輯實證主義給打出科學之外了。

而波普爾當時主要存在的偽科學,是一些披著經驗真理外衣,骨子裡卻像數學、邏輯學一樣其實是永遠為真的形式真理。

因此波普爾首先將這些永遠為真,亦即永遠不可能被證明是錯的,永遠不可能被證偽的東西,歸類為「非科學」。


雖然波普爾將偽科學以及邏輯學、數學等等都歸類為非科學,但他意思並不是說邏輯學或數學就等於偽科學。

波普爾將邏輯學、數學等等與偽科學都歸類為非科學,是為了體現了他對於「科學」的要求,以及能夠糾正一般人對於科學的錯誤認知。

一般人總認為,「科學等於真理」、「非科學等於錯誤」、「偽科學即愚昧無知」。

波普爾卻認為,科學是那些可以受到經驗檢驗的學科,而偽科學則像邏輯學、數學一樣,不受經驗檢驗。

所謂可以受到經驗檢驗,在邏輯實證主義的說法,是具有「可證實性」,

但前文已提出,這種說法的最大致命傷就在於——根據休謨所提出的歸納問題,根本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被證實。

但波普爾從愛因斯坦的言論得到啟發,他發現,我們沒有辦法去證實一個科學理論是真理,但卻可以「證偽」一個科學理論,

例如:「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命題,儘管我們經驗到了上萬隻的天鵝,依然沒有辦法去證實;相對地,只要出現一隻黑色的天鵝,這個命題就被證偽了。

波普爾稱此為「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所謂科學,就是具有「可證偽性」的學問。

因此,像是精神分析理論等等永遠不可能會錯的理論,或者邏輯學或數學等具有邏輯上的「形式真理」的學問,就不是科學,而是「非科學」。

關於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有兩個重點:

第一,非科學中也包括像數學、邏輯這樣的真理;

第二,更重要的是,科學與非科學(包括偽科學)一樣,都既包含著真理,又包含著謬誤。

「雖然科學時常弄錯,而偽科學可以碰巧觸及真理。」(趙敦華講波普爾,P.32)


波普爾的否證論,指出了一般人對於科學的認知,像是「科學等於真理」、「非科學等於錯誤」、「偽科學即愚昧無知」,都是錯誤的。

我們實際來看看當今世界各地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

第一,這些科學研究都可以藉由經驗來驗證(邏輯實證主義說是具有「可證實性」,否證論者說是具有「可證偽性」),否則這些科學家也不需要關在實驗室裡作實驗了。

第二,這些科學研究並不等於真理,因為如果這些科學研究已經是真理了,那也根本不需要去做實驗研究了。

而且,事實證明,有許多科學研究的研究成果,都不幸證明自己是錯誤的。




介紹到這邊,我們應該可以來回答上一篇文末所提出的問題了。

「中醫治療H1N1新流感一定有效,但是中醫療效沒辦法經由科學實驗來證實,

因為中醫不像西醫一樣是『專病專方』,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每個人的藥方都不一樣,如果一個人得了H1N1新流感,

吃了中藥之後卻沒效,那是因為辨證辨得不對的關係,中醫只要辨證辨得對,治療一定有效。」

像上述這種說法,科學嗎?


首先,中醫義和團很喜歡說什麼「中醫療效沒辦法經由科學實驗來證實,因為中醫不像西醫一樣是『專病專方』,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每個人的藥方都不一樣」,說這種話根本就是既不懂中醫,也不會做科學實驗。

第一,中醫不講究辨證論治,中醫講究的是辨方證,但在這裡強調這點比較像是在玩弄文字,因此可以姑且接受「中醫講究辨證論治」的說法,我們瞭解那個意思就好。

第二,即使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但是真的就「每個人的藥方都不一樣」嗎?

會講這種話的人,我看根本就沒認真讀過中醫。

隨便翻閱各種中醫醫案,感冒用麻黃湯的人比比皆是,何來「每個人的藥方都不一樣」呢?

只要一個人出現了麻黃湯的方證,例如怕冷發燒而不流汗,肌肉關節酸痛而脈浮緊等等,不論這個人是不是西醫診斷的流行性感冒,中醫都會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這正是中醫「異病同治」的概念。

而一個人就算是西醫診斷為流行性感冒,只要他沒有表現出麻黃湯證,中醫就不會用麻黃湯來治療,這正是中醫「同病異治」的概念。

雖然如此,但的確有很多人,「既被西醫診斷為流行性感冒,又被中醫認為是符合麻黃湯證」,我們只要選出這些人,完全可以去做科學實驗。

這時,我們實驗的目的,是要驗證「麻黃湯是否能治療流行性感冒表現為麻黃湯證的病人」。


再來,中醫義和團說「中醫不像西醫一樣是『專病專方』」,這句話根本就是錯誤的,因為西醫也不是專病專方,

例如同樣是子宮頸癌,在不同的分期,就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事實上,不要說什麼「講究辨證論治,每個人的藥方都不一樣」,實際上你去看西醫開給病人的藥方,才真的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呢!

因 為每個人所帶有的疾病種類以及嚴重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子宮頸癌的病人,可能第一個病人是第二期,並且同時有高血壓,以及第二型糖尿病,第二個病人是 第三期,同樣有高血壓,但有第一型糖尿病等等,西醫給這兩個病人所開的藥物絕對不同,姑且不論不同分期的癌症治療方法不同,就算同樣等級的高血壓,每個人 對各種降血壓藥物的反應也不同,西醫一定會選擇對眼前這位病人最有反應的降血壓藥物。

即使如此,西醫都可以做科學實驗了,中醫有什麼理由說自己不能呢?


要注意的是,從來沒有人規定你科學實驗應該怎麼做,不同的作法,只是得到不同的結論罷了。

一百個流行性感冒的病人,就算中醫真的開出了一百個不同的藥方來治療,我們還是可以做科學實驗。

隨機分配一百個流行性感冒的病人用中藥治療,另外一百個用安慰劑或或西藥治療。

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科學實驗,我們雖然得不到像上述「麻黃湯是否能治療流行性感冒表現為麻黃湯證的病人」這樣的結論,

但至少我們可以知道「中醫治療流行性感冒是否有效」,如果實驗做出來是有效,那這樣的研究絕對會被登在國際期刊,西醫也敢轉介流行性感冒的病人給中醫治療了。

如果實驗做出來是沒效,那這個實驗也是具有很高的價值,因為若是沒有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中醫治療流行性感冒是無效的,

就會繼續有許多流行性感冒的病人,白白花費金錢與其他治療的機會成本,接受中醫的無效治療。

(或許有人會說:實驗做出來證明中醫無效就代表中醫真的無效嗎?

答案是,不一定,要看實驗的品質。這點不論是中醫的實驗或是西醫的實驗皆然,本書後文詳述。)


最後,中醫義和團說「吃了中藥之後卻沒效,那是因為辨證辨得不對的關係,中醫只要辨證辨得對,治療一定有效。」

這種論調,正符合波普爾所描述的偽科學,就像精神分析理論或是馬克斯主義一樣,永遠都不會錯。

但是仔細想想,這種永遠都不會錯的說法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你說「中醫只要辨證辨得對,治療一定有效」,但如果你治療某種疾病有一半機會的治療失敗,並且總是在治療失敗之後信心十足的宣稱,這只是我辨證錯誤罷了,而不是中醫沒效。

這種行為有什麼意義呢?

假設西醫治療這種疾病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功率,那你有什麼立場說中醫治療這種疾病比西醫好呢?

即使你一直在那邊強調「中醫只要辨證辨得對,治療一定有效」,但你總是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辨證錯誤,

那麼這種說法,只不過是「中醫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治療成功率」的一種花言巧語的說法罷了。


還有一種言論,也是中醫義和團喜歡掛在嘴巴上的。

「為 什麼要用西方的科學標準來看待中醫?西醫與中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式」(paradigm),它們是「不可共量 的」(incommensurable),是用不同的角度在看待世界,就像一個杯子從正面和背面去看,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影像一樣,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真 理,真理是相對的。即使西醫的科學實驗證明中醫其實並沒有療效,也不能就因此而說中醫沒有療效,因為這是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另外一個角度所看到的東西,而 這是不應該的。中醫有其自身所的文化根源,與西方文化不同,因此中醫必須從中國的文化來驗證,而不是用西方的科學文化。若是企圖用西方的科學文化來強行檢 視中醫是否有療效,就是一種文化沙文主義,科學帝國主義,同時也是一種野蠻的唯物主義。」

其實我在寫上面這段話的時候真的很爽,因為完全不用動到大腦,難怪這種話那麼多人喜歡說。

那麼,這種話是對的嗎?

這種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事實上,類似的論調,正是來自於西方科學哲學史上一個最偉大但同時也是被誤解最深的人物,以及在這個偉大人物之後所出現的「西方近代哲學史上的毒瘤」。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什麼是科學?之被誤解的孔恩

我是一個極為相信科學會進步的人
——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科學革命的結構?後記-1969》(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P.266)


波普爾的否證論,改進了邏輯經驗主義的缺失,將一些永遠不會出錯但卻對人類毫無助益的偽科學排出科學之外,為科學哲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但是,否證論本身也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失。


波普爾雖然幫助我們分辨出那些偽科學,

但在論述何為科學的時候,總是使用像是「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之類的例子,但這是真正的科學嗎?

實際檢視科學家的研究,我們會發現,像是「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之類單純的命題,

根本不是科學家在研究的東西,而比較像是哲學家在研究的東西。


事實上,任何一個理論體系都是豐富多元且複雜的。

例如被波普爾認為是不可否證的偽科學的占星術,

雖然確實有許多無法被否證的「假預言」,

例如「在賭博投機活動中可能是有運氣的」,

但像是「在三月28日出生的人會有一個新的情人使你的眼中閃爍喜悅之色,並且改變社會活動」,

就是一句可否證的話。(科學究竟是什麼,P.126)

更深入地討論,

我們會發現這句話並不像是「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一樣單純。

這句話並沒有說是「所有」三月28日出生的人「都會」有一個新的情人,

如果這個世界上平均一天有百分之五的機會遇到新的情人,

那麼假如今天總共有百分之六十的三月28日出生的人遇到了新的情人,

我們究竟是該說這個預言被「證實」了,還是該說這個預言被「證偽」了呢?

假設一個氣象理論預言明天的降雨量是三千六百七十二公釐,結果卻下了三千六百七十八公釐,

我們究竟該說這個氣象理論被「證實」了,還是被「證偽」了?

如果下的是三千六百七十九公釐、三千八百五十公釐、五千公釐、一萬公釐呢?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說這個氣象理論被證實,什麼時候又可以說是被證偽了呢?

再來,我只不過是提出這個氣象理論的其中一個預言罷了,若是探討整個氣象理論,事情又會更複雜了。


一個科學理論,可以推演出許多命題,作出許多預言。

從實際的科學歷史來看,不論是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波以爾的原子理論,還是哥白尼的天體運行理論,

在剛提出來的時候,都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否證,

但這些理論並不像波普爾所認為的一樣,馬上被科學家給放棄了,

反而是非常「不科學地」不顧這些被否證的證據,

而認為這些證據事實上並沒有真的否證自己的理論,

只是因為一些錯誤的假設,以及某些尚未發現的東西所造成的結果。

後來的歷史證明了,要是沒有這些科學家作出這麼「不科學」的行為,

我們就沒有這些偉大的科學理論了。


有一個人,正是發現了波普爾否證論不符合科學歷史事實,

而提出了以科學史來研究科學究竟是什麼的方法,形成了「科學歷史主義」(Historicism of Science)。

這個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


孔恩這個傳奇人物,原本是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博士,

後來他得到了哈佛大學所贈與的「年輕學者」(Junior Fellow)獎學金,

也就是得到三年的生活費並且沒有任何責任。

並且他為了講授十七世紀力學的起源,研讀了一些亞里斯多德與中世紀物理學的著作。

孔恩在一開始研讀這些著作的時候,發現這些古代的物理學根本就是錯誤的,充滿了荒謬之言,

並且對於十七世紀牛頓等等的力學理論毫無幫助。

但是,儘管得到了這個結論,孔恩還是不能明白,

為何古人會寫出這些荒謬錯誤的理論?

為何古人寫出這些荒謬錯誤的理論之後,兩千多年的人類會對此理論深信不疑?


孔恩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的過程非常的戲劇化,

他多年反覆翻閱那本他認為幾乎全厝的亞里斯多德物理學,

某一天,他忽然發現自己能夠讀懂這本物理學了!

許多過去認為是大錯特錯的陳述,突然間幾乎都消失了。

他能夠瞭解亞里斯多德為什麼這樣寫,他甚至還能預測下幾頁他要說的會是什麼。

他仍然能看到這本書中的一些困難,但那已不是當初孔恩所感到的對或錯的問題了。

孔恩學會從亞里斯多德典範來看物體運動現象之後,許多荒謬、全錯的語句立刻變成「合理的」了。(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P.13)

我當初在讀到孔恩有這樣一個經驗的時候,心中非常地激動,

因為這正是我在讀古代中醫典籍時所發生的內心變化。

與孔恩不同的是,我並不像孔恩一樣,一開始認為古人所講的都是「錯誤的」。

因為在開始研讀中醫的時候,受到了現代教科書的影響,而認為古代中醫所講的「都毫無疑問是對的」。

(有趣的是,孔恩也指出,西方物理學也同樣是受到了教科書的誤導)

這時,我心中不免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古代中醫那麼厲害,

在好幾千年前就能夠發展出那麼多成熟又正確的理論呢?

有許多理論,試圖解釋這個疑惑。

包括說中醫是高智慧外星人的遺產,或是高智慧遠古已滅絕的人類的遺產等等在漫畫裡才會出現的說法。

不然就是說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就是比洋鬼子還高明等等民族主義的自大說法。

我當然無法接受這些說法。

直到我開始接觸黃龍祥、廖育群、山田慶兒等學者的中國古代醫學史著作,

以及有關中國古代人文思想的發展史,

才終於產生了上述孔恩的心理變化,

忽然能夠讀懂《黃帝內經》,讀懂《傷寒論》,讀懂所有古代中醫典籍了。

以前認為古人所寫的都是對的,

在能夠讀懂古人所寫的東西之後,

我發現原來古人所寫的事實上「都是錯的」。

但是,我能夠瞭解古人為什麼這樣寫,

甚至還能預測下幾頁古人要說的會是什麼。

我仍然能看到古書中的一些困難,但那已不是當初所感到的對或錯的問題了。

我學會從古代的人文思想典範來看古代中醫理論之後,

發現原本毫無理由就認為是正確的的東西,

事實上是錯誤的,

不過雖然是錯誤的,但許多荒謬、全錯的語句立刻變成「合理的」了。


孔恩最大的貢獻,就在於透過研究科學史實,

發現真實世界的科學發展,並不像邏輯經驗主義或否證論所描述的那樣,

只是一些單純的命題知識的累積。

真實世界的科學發展,

是一個一個科學「典範」(Paradigm)相互競爭的過程所產生的。

(關於「典範」是什麼,並不適合以定義的形式來說明,

因為就連孔恩自己在書中對於典範這個詞,也有許多不同的用法。

但透過實際的例子,卻能較容易地理解何為「典範」。

例如「牛頓力學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哥白尼的天體運行理論」、「西醫理論」、「中醫理論」等等,

都是典範的實際例子。)

科學的革命就是典範的轉移。

典範之間是「不可共量的」(incommensurable),也就是說,

支持不同典範的科學家,

「幾乎像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當中,

他們在觀念上總難有「完全的」溝通(科學革命的結構P.203)。

我之所以特別把「幾乎像是」、「完全的」兩個詞字給括號起來,就是因為這正是世人對孔恩的理論誤解最大的地方——

非常多的人誤解了孔恩。


他們以為,孔恩認為,各個典範有其內在的標準,我們無法用其中一個典範的標準去評價其他典範,

所有典範都是「科學的」,對與錯是「相對的」,各個典範完全無法溝通,

我們要瞭解某個典範,只能放棄原本的典範而「改宗」到新的典範之下。

而改宗的過程比較像是一種政治上的說服,而不是理性評價科學證據的結果。

因此,科學事實上是相對的、是主觀的、是非理性的。


事實上,孔恩確實說過類似的話:

「實際上各學派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方法的這個或那個失敗——它們都是『科學的』——而在於各學派觀察世界與從事科學活動的方式不可共量。」

但是,若是仔細研讀上下文以及整本著作,就會知道孔恩的意思並不是單獨拿出這句話所造成的誤解的那個意思。

孔恩的著作之所以難讀,也在於此。


孔恩在1969年,為《科學革命的結構》寫了篇後記。

後記中提到:「本書問是至今已近七年……我的基本觀點,可說仍未改變,但是現在我已經認清了本書的提法(formulation)引起了不必要的困難與誤解的面相。」(科學革命的結構P233)

孔恩也提到,他的著作所帶來的誤解,使得他背上了「科學成為一種主觀的、非理性的行業」,以及「本書的科學觀是徹頭徹尾的相對主義式的」這些罪名(科學革命的結構P234)。

孔恩自己也提到說,「我是一個極為相信科學會進步的人」(《科學革命的結構?後記-1969》P.266)

孔恩本人絕對沒有認為科學是相對的、是主觀的、是非理性的。


事實上,孔恩之所以會造成誤會,正是因為孔恩之前的邏輯經驗主義,以及否證論,都一廂情願地認為科學純粹是客觀的、是理性的、是朝絕對真理逼近的。

孔恩從歷史事實發現,人類的科學發展,根本「不純粹」是客觀的、「不純粹」是理性的、「不純粹」是朝絕對真理逼近的。

而為了反駁當時盛行的邏輯經驗主義以及否證論,孔恩強力主打他們所忽略的科學的另外一面——

也就是科學的主觀面、相對面、非理性面。

也因為如此,孔恩的著作才容易讓人們誤解,並且讓人們「走得太遠」。


我一開始也是誤解了孔恩的理論,直到我真正閱讀孔恩的原著,才瞭解《科學革命的結構》,是一本多麼偉大的著作。

孔恩當時所深處的年代,所有的人在探討科學是什麼的時候,

都看不到人類心理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的角色,

認為人類的心靈只是反射這個客觀世界的一面鏡子,科學所探討的就是這個除掉了人類以外也沒什麼不同的冷冰冰的世界。

但孔恩接觸了當時一些心理學的理論,

並且仔細研究科學史,發現了人類心理在科學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例如這個歷史上著名的圖:



同樣的一張圖,

有些人會看成鴨子,有些人會看成兔子,

有些人一會兒看成鴨子,一會兒看成兔子。

總之就是不可能同時看到兔子跟鴨子,

一切決定於看的人的心理狀態。


例如在醫學上,

同樣是一張胸部X光片,會看的西醫能看出一大堆東西,不會看的中醫就只能看到幾根肋骨還有心臟,

兩個人「似乎」看的是不同的東西。

同樣是饒動脈,會把的中醫能把出一大堆東西,不會把的西醫就只能算算一分鐘跳幾下。


但是,許多人沒有注意到孔恩的一句十分重要的話:

「雖然不同團體的成員面對同樣的刺激可能有不同的知覺,但是他們並不是想要有什麼樣的知覺就可以有什麼樣的知覺的。」

雖然上面的圖有人會看成鴨子,有人會看成兔子,

但很少有人會看成恐龍,不會有人看成郭台銘。

而且這張圖是刻意畫得既像鴨子又像兔子,才會有這種情形產生,

至於大部分的兔子跟鴨子,是沒有人會搞錯的。


X光片也是一樣,就算一個受過訓練的西醫能看出許多沒有受過訓練的中醫所沒看到的東西,

但不要忘記,這個西醫在還沒受過訓練以前,所看到的東西,不會比這個中醫還要多出多少。

並且只要這個中醫受過同樣的訓練,就能看出幾乎同樣的東西。

因此,即使人類的心靈在科學活動中佔了一定的角色,

我們依然不能簡單地說科學就是主觀的、相對的、非理性的。


除此之外,孔恩還遭受了一個重大的誤解,

那就是「不可共量的理論的倡導人,彼此間完全無法溝通;結果,在選擇理論的辯論中,無從訴諸『健全的』理由;理論的抉擇必然基於極為個人性的與主觀性的理由;最後的決定有賴於某種神秘的靈感。」(《科學革命的結構?後記-1969》P.259)

孔恩認為,不同典範之內的科學家,雖然溝通不良,但他們必然還是有些管道。

他們所獲得的刺激是一樣的。他們的一般的神經配備也一樣,只不過經過不同的規劃(programmed)。

而且,經驗中除了一個很小——卻極重要——的領域之外,

甚至連他們的神經規劃(neural programming)都必然幾乎一樣,

因為他們共享一部除了最近一小段的歷史。

結果,他們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大部分他們的科學世界與科學語言,都是一樣的。

他們有了那麼多共同的地方,應該能夠找出能表現出他們之間的不同的許多地方。

不過,所需要的技巧既不是開門見山,也不是拐彎抹角,更不是科學家常態裝備中的那些部分。

科學家很少對它們有正確的認識,除了需要用來使他人改宗,或者使自己相信這件事根本作不到,科學家也很少利用它們。(《科學革命的結構?後記-1969》P.262)

不同典範之間的溝通當然很困難,但很困難並不代表不可能。

如果人們真的沒有辦法理解別的典範的話,那孔恩這個現代物理學家怎麼可能瞭解牛頓的典範,怎麼可能瞭解亞里斯多得的典範呢?

如果孔恩沒辦法瞭解這些典範,怎麼可能有辦法寫出《科學革命的結構》呢?

沒錯,就如同孔恩所說的,「科學家很少對它們(理解並翻譯其他典範以及溝通的過程)有正確的認識」,

而厲害的孔恩發現應該要怎麼做了,

所以孔恩才要寫《科學革命的結構》,來告訴我們科學史有多麼重要,告訴我們他能夠理解不同典範的內涵。

這恰恰與一般人對他的誤解相反。


不同典範之間應該怎麼樣去溝通呢?

孔恩說,「一個不良溝通的參與者所能做的,就是把彼此視為不同語言社群中的成員,然後把自當成翻譯者。

以他們的群內與群間交談的差異做為研究的主題,首先他們能試著去發現那些在各自的群內交談中不會引起絲毫問題、

卻會在社群間的討論中成為麻煩的焦點的字眼與語句(不會造成這種困難的語句也許可以用同音字譯出)。

找出了這個在科學溝通上引起困難的領域之後,他們便可設法以他們共有的日常詞彙進一步地說明他們的困難。

就是說,他們每一個也許可以試著去發現:當別人接收了一個會使我有不同的語言反應的刺激時,他到底會看見什麼、說什麼。

要是他們能不把異常的行為看成僅是犯錯或神經失常的結果,他們可能最後會成為非常優秀的彼此行為的預測者。

每一個人都學會了將別人的理論與結果譯成自己的語言,同時也能以自己的語言描述使用那個理論的世界。

這正是科學史家在處理過時的科學理論時所做的(或應該做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後記-1969》P.262)


其實不同科學典範,例如中醫與西醫之間究竟能不能相互翻譯以及理解的問題,就很像是不同語言之間究竟能不能相互翻譯以及理解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語言哲學上也是經過了激烈的辯論,但不知道為什麼,許多哲學家就是沒注意到一個明顯的事實——他們居然可以看得懂翻譯小說!

相信各位讀者都看過翻譯小說。

翻譯小說的過程,必然會遇到一些難以翻譯的困難,但別忘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翻譯過程都是順暢且容易理解的。

因為我們都活在相似的世界,接受相似的刺激,擁有相似的大腦語言機制。

即使是一些翻譯上的困難點,也可以透過站在對方文化上的理解來進行詳細的說明或者替代式的翻譯。

例如英文「apple」翻譯成中文「蘋果」,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沒什麼問題。

但是在「I’m going to the Big Apple.」中,「the Big Apple」就不該翻譯為「大蘋果」,而該翻譯為「紐約」。

而在「The Big Apple is a nickname or moniker for New York City.」中,「the Big Apple」又應該直接翻譯為「大蘋果」,否則這句話就成了「紐約是紐約的別稱」。

另外,在「The Big Apple can’t be eaten.」中,翻譯者又應該將「the Big Apple」翻譯為「大蘋果」,並且加上註釋,說明大蘋果是紐約的別稱。


提到apple,就不得不提蘋果的日文「林檎」。

若我們在將日文翻譯為中文,遇到「林檎」時,當然要翻譯成「蘋果」,但若是遇到「椎名林檎」,就不應該翻譯為「椎名蘋果」,

事實上這一段根本與主題無關,只是因為我是椎名林檎的大粉絲。


關於中醫與西醫究竟能不能相互理解、相互翻譯的問題,也一直是個很大的爭論。

事實上,中醫與西醫絕對不能只是進行表面上的理解與翻譯——但這事實上是廢話,

任何的語言之間都不能只是進行表面上的理解與翻譯——去看看利用電腦翻譯軟體所翻譯出來的文章就知道為什麼了。

若只是進行表面上的理解與翻譯,則甚至連兩個生活在同樣環境、講同樣語言的雙胞胎兄弟都不能理解對方的意思。

但是,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斥著許多從表面上來膚淺翻譯中醫為西醫,或翻譯西醫為中醫的文章,甚至是教科書。

這些文章以及教科書,沒有利用孔恩所教導給我們的方法,利用研究中西醫學史,以及雙方的文化內涵,

去理解雙方的醫學典範,而只是進行一些膚淺又表面的粗糙翻譯,以及對於這些粗糙翻譯所做的錯誤解釋。

例如將中醫中醫的「傷寒」理解為西醫的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所造成的傷寒熱(typhoid fever)。

或是用西醫對於「腎臟」(kidney)的知識來理解中醫所謂的「腎臟」。

事實上,如前文所述,西醫的「kidney」翻譯成中文的「腎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因為古代中醫所謂「腎臟」,所指的絕對就明明白白是那兩顆「kidneys」,甚至連圖都畫了出來,標明那兩顆東西是腎臟。

但是,中醫所犯的的錯誤不在於將「kidney」翻譯成「腎臟」,

而在於將「kidney」翻譯成「腎臟」以後,

不從西醫的典範去理解「kidney」,也不從中醫的典範去理解「腎臟」。

而是用西醫的對於「kidney」的知識去衡量中醫對於「腎臟」的知識,

衡量之後發現兩者不一樣,但是又不願意承認古代中醫對於「腎臟」的知識是錯的,

只好自圓其說,說中醫的「腎臟」不等於西醫的「kidney」,說什麼這只是當初翻譯的錯誤。

這實在很好笑。

今天我們將「apple」翻譯成「蘋果」,可是後來發現美國人說的「the Big Apple」指的並不是「很大的蘋果」,而是「紐約」,

循著中醫義和團的邏輯,難道我們要自圓其說地說什麼「中文的『蘋果』並不等於美國人的『apple』,這只是當初翻譯的錯誤罷了」!


而許多中醫義和團在看了這些膚淺翻譯的中醫文章之後,就宣稱中醫與西醫完全無法翻譯、完全無法溝通。

這種行為就好像看了用翻譯軟體翻譯的《哈利波特》狗屁不通,就宣稱《哈利波特》完全不可能翻譯成中文一樣。

事實上,就如同「the Big Apple」的例子,翻譯這件事情,儘管大部分的過程都是很順暢的,但總是會因為彼此文化的不同,而遇到困難。

但這並不代表翻譯這件事情「完全」不可能,否則你根本看不懂中文版的《哈利波特》!

在中醫腎臟的例子來說,我們只能將「kidney」翻譯成「腎臟」(否則要翻譯成什麼呢?),因為所指的都是那兩顆器官。

但在翻譯之餘,我們卻必須作出說明,古代中醫以及現代西醫對於人類那兩顆腎臟的理解,有所不同,

但所不同的,就只是雙方腦中的理解不同罷了,並不是東方人的腎臟跟西方人的腎臟真的有什麼不同!

理解不同這種事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就算是古代西方醫學對於「kidney」的理解,也跟現代西方醫學對於「kidney」的理解不同阿!

依循著中醫義和團的邏輯,只會得到一個奇怪的結論:

「英文的『kidney』不能翻譯成英文的『kidney』!」

或者說,

「英文的『sun』不能翻譯成中文的『太陽』,因為中文的太陽是繞著地球跑的!」

或者說,

「劉德華在被發現他其實已經結婚之後,他就不是劉德華了!」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什麼是科學?之所謂後現代主義科學觀

Anything goes!
幹啥都行!
——近代科學哲學家,保羅?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j, 1923-1994)


研究中醫的道路上,可說是處處充滿陷阱。

其中一個最大的陷阱,就是所謂「後現代主義科學觀」類似的論調。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呢?


其實,後現代主義的成分非常複雜,而且難以規範——

因為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可以說就是「追求自由,打破規範,幹啥都行」!


後現代主義產生的背景非常複雜,所誕生以及影響的領域也非常廣大。

顧名思義,所謂「後」現代主義,可說是為了反抗「現代主義」(modernism)而誕生的思想潮流。

所謂現代主義,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原本是由藝術家所發起的一種思想潮流,後來影響了科學家、哲學家以及其他領域。

當然現代主義本身的概念也是非常複雜,但基本上是以「科學」為基礎,講求理性、邏輯、實用,具體應用在科學、建築等等方面。

前述邏輯實證主義就可以說是現代主義的一種代表。


現代主義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氣息。

並且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這把雙面刃所帶來的問題,例如戰爭、環境污染等等,

以及對於權威思想的反抗,促使後現代主義的誕生。

所以,後現代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反權威、反理性、反科學、反科技——當然,這是發展到最極端的情形。


對後現代主義的基本介紹就到這裡。

為什麼學中醫的人要瞭解後現代主義呢?

因為,後現代主義的確是非常地吸引人,連我在初學中醫時,也受到了吸引。


在台灣的教育,基本上還是威權體制的。

「起立,立正,敬禮!老師好~!」

是我在大學的溫病學課堂上實際上演的場景。

從小到大的自然科學課本,基本依循著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在編寫。

整個社會崇尚科學家,看不起藝術家,卻又喜歡裝作自己擁有藝術氣息。

老師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所以那些不想聽老師話的人,只好去蹺課逃學,去當壞學生。

學生不知道自己讀書為的是什麼,只知道下課課後趕緊往「填鴨學校」(carm school,補習班)跑。

這種環境,正是好符合催生後現代主義的環境。


尤其後現代主義崇尚非主流,而中醫相對於西醫,正好是非主流醫學,

無怪乎中醫系的學生特別容易受到後現代主義的誘惑了。


利用後現代主義來為中醫加持,最常見的說詞是這樣的:

「許多人質疑中醫,認為中醫『不科學』,因此反對中醫、打壓中醫,並且要求中醫證明自己是『科學的』。

事實上,這種要求是不合理的。中醫自有其內在的理論,以及外在的衡量標準。

中醫的確『不科學』,但科學並不代表一切,科學起源於西方古典力學的機械論、還原論,

西醫把人體當作機器來修理,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以分子生物的機轉來使用藥物,只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作法,因此西藥破壞整個人體的平衡,產生許多副作用。

分子生物看起來似乎是科學的,但事實上那些課本上畫得精美的分子結構圖,不過是西方科學家腦中的思想產物罷了,

我們根本看不到那些分子!

西方科學家只會做些老鼠實驗,就想用在人體身上,好像人類該吃什麼藥還需要小白鼠點個頭才行。

西醫治療癌症更誇張,看到腫瘤就切,把人體的經絡切得亂七八糟,還加上根本就是毒藥的化學療法,

進一步消耗人體的正氣,病人只會死得更快而已!

中醫則不然,中醫能找出得癌症的病因,調整體內的平衡,使癌症自然消失,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為目標。

如此,你還能說科學有什麼了不起嗎?

你還能因為中醫不科學就反對中醫嗎?

用西方人的標準來評斷中醫,要求中醫要『科學化』,根本就是一種沙文主義、帝國主義、威權思想。

西方科學哲學大師孔恩說過,不論是各種科學學派,甚至是宗教、占星術等等思想體系,是不同的典範,彼此『都是科學的』!

各個典範之間具有不可共量性,無法以其中之一的標準去衡量其他典範。

就好像瞎子摸象的故事一樣,一個瞎子摸到象鼻,就說大象是長條狀的,

另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肚子,就說大象象牆壁一樣。

『他們其實都是對的』,我們不能用一個瞎子的是非觀來衡量另一個瞎子的是非觀。

總而言之,科學不過只是人類思想的典範之一罷了,所謂科學標準也只是衡量真理的標準之一,

這世界上還存在著其他許多不同的真理標準。

中醫根本就不科學,也不該追求科學化。」


寫上面這段話真是爽斃了你知道嗎?

完全不用經過大腦思考,

只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不斷地「跳針」就行了。

無怪乎這麼多研究中醫的份子會喜歡後現代主義了。


上面這段似是而非的話,一直在強調「科學的標準只是標準之一,中醫自有其自身的標準,不該用科學的標準去要求中醫」,

但是,卻從頭到尾沒有說清楚什麼是他所謂的「科學的標準」,什麼又是「中醫自身的標準」。

上面這段話,把「科學的標準」講得像是「泰式料理」或是「日本料理」一樣——純粹是個人的喜好問題——Anything goes!

你自己喜歡吃泰式料理,不代表別人就該放棄他所愛的日本料理,而陪著你吃泰式料理。

但是,「科學的標準」,跟泰式料理完全是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不是因為喜歡西方人長得英俊瀟灑人高馬大而一相情願地推崇科學標準。

要求任何醫學應該要有科學證據,是有原因的。

其中一部份的原因,在本書前面探討人類心靈產生虛假臨床經驗的部分已經介紹過了。

簡而言之,因為人類的心理機制有許多缺陷,使得我們容易產生許多自以為正確的臨床經驗,

並且深信不疑。

而科學家正好發明了許多科學方法,來幫助我們彌補這些心理機制的缺失,以得到真正有效的療法,並避免無效的療法對病人造成傷害。

這些科學方法,在本書後面介紹實證醫學的時候,會詳細介紹。


在上述的後現代主義說法當中,最後提到了瞎子摸象的比喻。

這個比喻聽起來實在是很動聽。

一個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就說大象長得長長的像水管一樣,

另一個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肚子,就說大象長得跟牆壁一樣平平的,

我們毫無理由說其中一個瞎子是對的,另一個是錯的。

西醫跟中醫就像是兩個摸到大象不同地方的瞎子,我們不能只說西醫是對的,中醫是錯的,這毫無理由。

但是,假設今天大象消失了,那麼,無論是摸到象鼻的瞎子,還是摸到象肚的瞎子,都會認為大象消失了,這時,兩個都對了。

大象的消失,就是像是科學標準。

同樣的疾病,中醫西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用不同的術語去描述,

但是,就如同前文所提到孔恩所說的一樣,中醫與西醫都生活在同樣的世界中,面對的同樣都是人類。

你中醫可以從中醫的角度批評說西醫治療癌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但是,今天在西醫的預防以及治療下,像是子宮頸癌、大腸癌等等癌症,比起未經治療的病人,

經過西醫介入的病人不但生命獲得了延長,生活品質也獲得了改善。

(中醫義和團很喜歡向大眾塑造出一個錯誤的印象,使大家以為得了癌症而不治療的病人事實上毫無痛苦,但吃了化學治療的藥物之後副作用卻非常痛苦,因此西醫的治療不但只是單純延長病人短短的壽命,而且那段多出來的壽命還是充滿痛苦的——這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同樣的,你西醫可以從西醫的角度批評中醫的臟腑理論錯得一塌糊塗,

但如果臨床試驗真的證實中醫治療某種疾病具有療效,

那麼就沒有理由不使用中醫來治療這種疾病。

這時中醫義和團會質疑了:

「你說要用臨床試驗來證實中醫治療某種疾病有療效,正是使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中醫,這是不正確的!

臨床試驗沒辦法證明中醫有療效,只是代表這個臨床試驗的衡量標準有問題罷了,並不代表中醫真的沒有療效!」

中醫義和團這段話的錯誤之處在於,以為科學的標準就等於西醫的標準。

事實上,本書前面所介紹的人類心理容易產生錯誤臨床知識的缺憾,是普遍存在所有人類當中的,

中醫也有,西醫也有。

因此,不過是在二三十年前,

西醫還沒科學化的時候,同樣存在著許多毫無療效,甚至是對病人有害的療法。

直到實證醫學的誕生,強調利用科學方法來證實西醫的療效,才使得這種恐怖的西醫環境獲得了改善。


什麼?!你說西醫在二三十年前也是不科學的?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什麼是科學?總結

我不認為,把科學理解為一種資本主義的男性陰謀,或者與黑巫術或巫毒教不可區分,對於這一事業有什麼幫助。
——雪梨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艾倫?查爾默斯(Alan Chalmers)《科學及其編造》P.133


看完了近代科學哲學的發展,我們可以從這些偉大的科學哲學家身上學到什麼東西呢?


首 先,那些像是「我們在世界之內,而世界也在我們之內」、「一在一切中,一切在一中」、「無自無」、「證,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症狀,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 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情況的病機概括」之類無認知意義的東西,邏輯經驗主義幫我們排出科學之外了。(類似的語句,在後現代主義 的哲學著作中可以找到很多)


接著,那些像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只要辨證正確,中醫沒有治不好的病 (因為若是一個病你治不好,那肯定是你辨證不正確的關係)」等等沒有經驗意義,而無法被證偽的東西,波普爾的否證論也幫我們排出了科學之外。(類似的語 句,在佛洛伊德的書、中醫理論等等著作中可以找到很多,許多宗教的經典也有很多這種不科學的語句)


再來,孔恩發現,邏輯經驗主義以及否證論,雖然幫助我們排出了那些不科學的東西,但他們對於科學的描述,卻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於是,孔恩教我們如何利用對於歷史知識的攝取,以及對於人類心理學的知識,來理解非自己身處的科學典範,以達到正確溝通以及翻譯的目的。


不過,孔恩的學說被誤解以及「走得太遠」,使得科學哲學進入一個可怕的混亂時期——後現代主義時期。

其實後現代主義是個在哲學上比較不精確、非正式的用法,但正因為如此,我選用這個詞彙來籠統概括下列哲學思想陣營:

社會構造主義、實用主義、解構主義、相對主義、視角主義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思想雖然各有其特點,但基本上都承襲了西方哲學傳統的「唯心論」,懷疑這個真實世界的存在,認為這個世界不過人類腦中的幻覺,帶著一種「反實在論」的態度。

既然這個真實世界不存在,那麼我們誤以為事實在的那些東西事實上只是我們腦中的「觀念」,並且每個人的「視角」都是不同的,所以真理其實是相對的,而科學所研究的並不是真實世界,科學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產物。


雖然說現代的西方哲學家已經發現這類後現代主義論調是人類思想的誤區,並且成功擺脫了這類後現代主義論調的枷鎖,重新擁抱這個真實世界。

但是,東方人對於西方哲學的教育落後,因此,還停留在一個容易受到後現代主義誘惑的狀態中。

為什麼後現代主義這類思想會在不久的歷史前蓬勃發展呢?

心靈哲學家約翰?賽爾(John Searle)作出了極為中肯的說明:

「否 定實在論的動因是一種權力意志。這種權力意志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在大學裡,特別是在各種人文學科中,人們以為,如果沒有實在世界,那麼科學就與人文學科 處在相同的基礎上。它們兩者都處理社會構成物,而不涉及獨立的實在。從這樣的設定中,各種形式的後現代主義、解構學說等等很容易地發展起來,因為它們完全 被從必須面對實在世界的那些繩索和限制中解放出來了。如果實在世界僅僅是一種發明——一種設計出來旨在壓迫邊緣性的社會成分的社會構造——那麼就讓我們擺 脫實在世界來構造我們所需要的世界吧。」(心靈、語言和社會,P20)

「如果全部實在都是一種『社會構造』,那麼有權力的正式我們而不是 世界。否定實在論的深層動因不是這個或那個論據,而是一種權力意志,一種控制的慾望,一種深刻而持久的怨恨。這種怨恨有著漫長的歷史,到了20世紀後期, 由於對自然科學的憤慨和憎惡而增大了這種怨恨。科學由於它的威望,它的明顯的進步,它的權力和金錢以及他的巨大的傷害能力,而成了人們憎惡和怨恨的目標。 一些思想家如庫恩(即孔恩)和法伊阿本德(即費耶阿本德)的著作給這種怨恨火上加油,他們似乎在揭露科學,去除其神秘的外衣。人們認為這些思想家指明了科 學沒有給予我們關於獨立實在的客觀知識,而是一系列或多或少的非理性的言語的構造物,一系列的『範式』(即典範), 科學家們就在這些範式中從事『解惑』活動,直到範式中的矛盾和不一致導致對(舊)範式的拋棄,科學家們又匆匆忙忙地去擁抱新的範式並重新開始。簡言之,那 種把自然科學描繪為正在為我們提供關於獨立存在的實在的客觀知識的圖畫——一幅在自然科學中被視為不言而喻的圖畫,因為任何一個受過自然科學嚴格訓練的人 都能加以證明——現在已大受攻擊。在說過了科學沒有給我們提供關於實在的客觀知識以後,緊接著的下一步就是要說不存在這樣的實在。只存在著社會的構造 物。」(心靈、語言和社會,P34)

簡而言之,後現代主義之類的思想之所以會發展起來,是因為人類不甘受制於這個真實世界而產生的一種權力意志,以及對於科學的一種憎恨所造成的。


常聽到中醫義和團說出類似的論調:

「長了腫瘤,西醫只會開刀把它拿掉,真是愚蠢!開刀的過程中,人體的經絡就被切斷了,造成的損傷是難以彌補的。

不要認為經絡看不到就不存在,西醫的那些分子結構不也是看不到嗎?

那些看不到的分子結構,西醫不過是把它畫成精美的立體圖片罷了,就好像真的存在一樣,事實上不過是人類腦中的想像品罷了。

西方醫學向來只會研究人體的解剖構造,去處理那些『形而下』的東西,中醫就不同了,中醫能夠處理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作者按:還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咧!簡直把中醫說得跟抓鬼特攻隊一樣!),

像 是經絡阿、氣阿之類的,甚至中醫所謂的五臟也是一個系統性的抽象概念,指的病不是西醫解剖上的臟器,所以不像西方醫學一樣,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作 者按:若是頭痛醫頭,病人頭痛好了;頭痛醫腳,病人還是一樣頭痛,那麼究竟該醫頭還是醫腳呢?一隻刀插到腦袋裡造成頭痛,也要醫腳而不醫頭嗎?)」


為什麼中醫義和團這麼喜歡援引後現代主義陣營的思想來為中醫加持呢?

正如同約翰?賽爾所描述的一樣,中醫義和團在憎恨西醫的心理下,發現西方醫學將人體解剖生理、藥物分子作用等等講得一清二楚,自己若是正面交鋒,必輸無疑,

因此在沒戲可唱之下,只好另闢蹊徑,希望藉由降低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以及提高虛擬中醫理論的真實性,達到從西醫的手中奪取權力的目的。


如前所述,目前西方學界已經視後現代主義一類的思想為敝屣了。

因此,我們千萬不可落入中醫義和團的陷阱,想要靠這種打嘴砲的方法來發揚中醫,

如此,只會被外人笑我們知識落後罷了!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來發揚中醫呢?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這才是西方醫學1

在這個世紀以前,醫學史不過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
──媒體理論家Neil Postman (1931-2003)


本書前面提到,英國爵士伊恩?查爾默斯(Ian Chalmers)在1989年的著作《懷孕及生產的有效照顧》(Effective care in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中,

提出了一份震驚全球醫學界的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在婦產科平常使用的226種醫療手段之中,只有20%是對病人有益的!

除此之外,30%的醫療手段甚至是對病人有害,或者是有價值存疑的,

而剩下近乎一半的醫療手段,則完全沒有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證據。


怎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自詡為科學的西醫嗎?

不,西醫並不科學——至少在1989年。


若是你隨便問一個人,什麼是科學的醫學,

這個人有很大的機會,腦中會浮現一個穿著髒髒白袍的白髮科學家,左手掐著一隻掙扎的老鼠,右手拿著一支針筒,俐落地把化學合成的純物質藥劑注入老鼠體內。

儘管這幅畫面看起來很「科學」,但這並不是科學——至少不是最新的科學觀所認為的科學。


台灣由於醫學史知識的貧乏,在面對「西方醫學」這樣一個概念的時候,總是用「現代醫學」這個概念來錯誤地理解。

事實上,西方醫學當然有其發展的歷史——而且近幾十年來的進步簡直只能用「神速」來形容。

現在大家能朗朗上口的什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儀器,在台灣很多老醫生剛出道的時候根本還沒有!

當然我舉的例子比較能代表科技而不是科學的進步——雖然科技與科學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有許多中醫義和團喜歡在那邊說什麼西醫並不是科學,只是科技發達而已,真是個天大的笑話,難道中醫也拿電腦斷層等「高科技」儀器來用,就足以像西醫一樣被「誤以為」是科學了嗎?)。


我們從公認是西方醫學源頭的經典——《希波克拉底文集》(Hippocratic Corpus)開始說起好了。

《希波克拉底文集》,雖然號稱是希波克拉底所寫的,但就像古代的中醫典籍一樣,事實上是出自不同時代的許多人手中。

《希波克拉底文集》是匯集了西元前420年至西元前370年間許多學者的文章(劍橋插圖醫學史P35)。

那麼,當時的醫生是怎麼樣治療疾病的呢?

翻開《希波克拉底文集》,你會大失所望地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治療疾病的書!

《希波克拉底文集》其實很像中醫的經典《素問》及《靈樞》(後來因故被誤稱為《黃帝內經》)。

其內容主要描述疾病的病程以及預後(所謂預後,就是說你得了這個病會死還是會活,會死是多久死,會活又有什麼後遺症),

並且對疾病的成因提出解釋,以及建立醫學理論。

除此之外還有飲食及養生的指示。

相較於《黃帝內經》,《希波克拉底文集》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對骨折脫臼外傷的描述以及處理,突出西方傳統醫學優於外科治療的特點。

至於疾病的治療方式,除了骨傷科的整復療法以及外科療法以外,看來看去,

就只有放血、瀉下,以及飲食調養,根本看不太到什麼藥物的記載。

例如「治眼病,給患者喝純葡萄酒,沖熱水浴,放血」(P246)

「每天都吃蘋果對身體有利」、「肥肉性熱,易由大便排出」(275)等等。


你會說,這不過是西方醫學在西元前的醫療水準罷了吧?

事實上,直到十六世紀,西方社會依然緊抱著希波克拉底及其追隨者蓋倫的教條不放。

維護權威要比研究事實容易的多,況且當時是一個只承認傳統觀點而不承認實驗評價的時代,對於疾病的理解也還沒有達到像我們現在一樣可以將一種疾病與另一種疾病區別開來的地步。

當時治療病人的藥物選擇是建立在權威、慣例和哲學(或者形而上學或者迷信)的混合之上的。(劍橋插圖醫學史P162)


這時的西方醫學,當然不能算是科學——而且還差得遠了!


直到十八世紀,被稱為「海軍衛生學之父」的林德(James Lind),在1747年,進行了全世界第一次嚴謹的臨床醫學試驗!(劍橋插圖醫學史P164)

林德所做的實驗,與我們國中健康教育都會教的一項知識有關,那就是缺乏維他命C會導致壞血病,引起牙齦出血等症狀。

事實上,人類在確定缺乏維他命C會導致壞血病上,足足花了三百多年的時間!(病因何在P147)

而且這個發現過程,能夠為我們如何發揚中醫,帶來很好的啟示。


十六世紀期間,四處進行長時間航海的探險家們,發現到海員在航行中經常感到不適,且伴有身體虛弱、肢體腫脹和牙齦出血。

在幾十年中,人們發現用新鮮的食物(比如橘子)可以迅速治癒患病的海員。

這種疾病很快就被叫作壞血病。

但一直到了兩百多年後的十八世紀,1747年,林德才進行了全世界第一個臨床試驗。

他將十二位壞血病患者每兩人一組分為六組,每組以不同的藥物治療十四天,他發現每天給予兩只橘子、一只檸檬的兩名水手恢復得最好。(劍橋插圖醫學史P164)


林德的實驗之後又過了兩百年左右,科學家才從檸檬汁中分離出維他命C,並且用以治療壞血病,維他命C也因此又被稱作「抗壞血酸」,並且明確地確定壞血病是由於維他命C不足而導致的營養缺乏性疾病。(病因何在P149)


中醫義和團看到這段歷史,必然會大放厥詞地說:「所以你看嘛,西醫真的很無聊,明明在十六世紀,就已經知道用橘子等等新鮮的食物可以治療壞血病了,

還要等兩百年後做個什麼臨床試驗多此一舉,更可笑的是還要等到再兩百年後來分離出維他命C才能確定壞血病的病因,簡直是多此一舉,難道這就是科學嗎?」

事實上,我故意漏掉了一些歷史資訊,而這些歷史資訊是非常有關鍵的。


林德在1747年所做的臨床試驗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呢?

早在1622年,英國船長霍金斯(Richard Hawkins)就已經憑著他的「臨床經驗!」,推薦用橘子和檸檬治療壞血病。

你看,臨床經驗多偉大阿!我們何必多此一舉進行什麼臨床對照試驗呢?

事實上,霍金斯船長除了推薦用橘子和檸檬治療壞血病以外,也建議使用「硫酸」!

其他一些推薦預防壞血病的措施還包括輪船清潔、燒焦油、穿乾燥的衣服、鍛鍊、早餐英包括麵包和稀釋的烈酒。(病因何在P149)

因為我們現代人已經具有維他命C治療壞血病,而橘子和檸檬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這樣的知識了,

因此會很容易地只去注意古人使用橘子和檸檬來治療壞血病的歷史資訊,

今天若你不具備現代科學所賦予你的那些知識,

當一個人仗著他的「臨床經驗」而建議你,使用橘子、檸檬、輪船清潔、燒焦油、穿乾燥的衣服、鍛鍊、早餐英包括麵包和稀釋的烈酒,甚至是硫酸來治療壞血病的時候,你根本不可能從這些治療方法當中,挑出真正有效的橘子和檸檬!

千萬別忘了本書前面所介紹的那些人類容易產生虛假臨床經驗的心理弱點,

以及下面這個事實:直到科學昌明的二十世紀末期,在婦產科平常使用的226種醫療手段之中,只有20%是對病人有益的!

30%的醫療手段甚至是對病人有害,或者是價值存疑的,

而剩下近乎一半的醫療手段,則完全沒有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證據。


到這裡你應該不難體會唐代醫王孫思邈所言:「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就是說所有的病都治得好);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大醫精誠》)

會有這種情形,正是因為傳統中醫的療效來源只有臨床經驗,而沒有科學地進行臨床對照試驗的關係(事實上,傳統中醫的療效來源不只有臨床經驗,還包括形而上的哲學思想所形成的中醫理論推理而來的療效——但這只會比臨床經驗更糟糕!)

正因為人類的心理非常容易形成虛假的臨床經驗,將毫無療效,甚至是會讓疾病惡化的療法當作是具有療效,

因此,翻開中醫典籍,會發現隨著歷史的演進,中藥的數量越來越多,每一味中藥所能治療的疾病也越來越多,甚至看到最後,你會以為自己是在看第四台的藥品廣告節目,裡面穿著白袍的人士把穿心蓮、韭菜子、嗜脂桿菌等等講得跟神丹妙藥一樣,好像吃了就可以百毒不侵,長命百歲。

所以,剛學中醫的時候,因為認識的藥物還不多,而且每一味藥都有神奇的療效,所以當然會以為天下無病可治,所有的病都治得好——就像是看了第四台賣藥廣告節目後的人一樣。

等到中醫學久了,認識的藥物越來越多,也真正開始醫治病人,才發現,怎麼很多中藥在書上都寫得天花亂墜,臨床實際上的療效卻沒有書上所描述的那麼神奇?

一個症狀,若是依照書上所說,似乎有幾十味藥,十幾種方劑可以治療,讓人不知該用哪味藥,不知該開哪個方。

隨便挑幾個方開,卻又沒什麼療效。

難怪會覺得天下無方可用了!

這正是因為傳統中醫依靠臨床經驗,而沒有進行臨床對照試驗的關係。

當然,我們絕對不可以責怪古人沒有進行臨床對照試驗,這就好像責怪古人沒有iPod一樣愚蠢。

全世界第一個臨床對照試驗,不過是1747年的事情,

真正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其歷史也不會比飛機飛上天來得長。

而人類真正重視臨床試驗,將臨床試驗當作是評斷治療手段療效的最高標準,也不過是這一二十年來實證醫學誕生之後的事情罷了。

但是,儘管我們不能責怪古人沒有進行臨床對照試驗,但我們卻可以責怪現代的中醫沒有進行臨床對照試驗,

甚至還鄙視、排斥、攻擊以臨床對照試驗的結果為治療證據的精神。

中醫義和團攻擊臨床試驗的說法有多麼荒謬,本書接著會為各位讀者揭露。


(啟示二,林德對於壞血病病因的解釋!)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這才是西方醫學2

缺乏維他命C導致壞血病的歷史給中醫帶來的第二個啟示


雖然林德進行了整個地球史上第一次的臨床對照試驗,提出證據支持使用橘子和檸檬來治療壞血病,但是,

林德在解釋壞血病的病因的時候,卻不認為壞血病是因為缺乏於橘子、檸檬等新鮮水果所導致的。

林德認為,寒冷潮濕的氣候引起毛孔收縮,從而阻止了排汗,導致體內液體聚集,才產生了壞血病。(病因何在P148)

雖然橘子和檸檬可以用來治療壞血病,但是普拿疼也可以拿來退燒,我們不能因此就說發燒是因為缺乏普拿疼的關係。

而容易得壞血病的航海員們,雖然普遍缺乏新鮮蔬菜水果,但他們也同時身處於寒冷潮濕的氣候當中,

這就產生了「共絡現象」,若是沒有進行對照實驗,我們就沒有辦法得知壞血病真正的病因,

而這樣的後果,就是必須花費無謂的精力在矯正那些我們誤以為會導致壞血病的病因上面。

在中醫的例子,就像本書前面所舉的「石斛能明目」的例子一樣,古代的中醫因為沒有辦法做臨床對照試驗,

而錯誤地將富含維他命A的動物肝臟能治療夜盲症的功效,透過蒼朮,轉移到石斛上面,

再經由石斛夜光丸,把石斛跟眾多明目的藥物搭配在一起,最後的結果,就是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中醫,還誤以為石斛可以明目。

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浪費無謂的精力以及錢財,使用石斛來明目,並且排擠了其他真正可以明目的藥材。

永遠要注意,我們幾乎不可能從「臨床經驗」上發現石斛根本沒辦法明目。

第一,雖然現代中醫還是以為石斛可以明目,但現代中醫通常不會只開石斛一味藥來明目,而是同時開上好十幾味藥,甚至好幾個方劑來明目,

在這種情形下,病人很可能會透過同時服用的其他藥物的療效來達到明目的效果,最後反而是加強了石斛能明目的臨床經驗。

第二,就算真的有個有guts的中醫只開石斛一味藥來明目,病人還是有可能因為多休息、少用眼、注意飲食、老了之後老花抵掉近視,甚至是安慰劑效應等等原因,而視力變好,這樣也是會加強石斛能明目的臨床經驗。

第三,就算一個只吃一味石斛的人,視力完全沒變好,甚至還變差了,中醫以及病人還是不會發現石斛根本沒有明目的功效。

身為一個「厲害」的中醫,他會說:

「這都是因為你沒有好好休息,用眼過渡的關係,視力才會一直惡化,石斛已經讓你惡化的速度變慢很多了,如果你沒吃的話,視力肯定惡化得更快」,你完全拿這位皮條中醫沒輒。或者他會說:

「哦,沒效阿,那是因為沒有『辨證論治』的關係,你的證型不適合石斛,石斛適合陰液虧損拿來明目,所以你吃了當然沒效囉。但是石斛用在陰液虧損的病人明目上,還是十分有效的」。

一個「厲害」的中醫,有這麼多話術可以用,怎麼可能透過臨床經驗,發現石斛明目的功效是個錯誤呢?

甚至還有心理學上的鮮活性效應,在幾千幾萬個吃石斛明目的人當中,只要有一個人因為某種莫名其妙的原因而視力變好了就夠了,

這個人就會被寫在某位名中醫的醫案裡面,成為他的「臨床經驗」,被成千上萬的中醫師們,當作是支持石斛明目功效的證據了!


重要的是,雖然林德對於壞血病的病因,提出了錯誤的解釋,但他畢竟進行了臨床對照試,以科學證據證明了橘子和檸檬治療壞血病的療效。

假設直到今天,科學家依然沒有發現壞血病的真正病因,在治療壞血病上面,除了不能使用方便的維他命C藥丸,其實也沒什麼太大的差別

(當然我們必須同時證明其他無效的療法是無效的,才能避免浪費資源以及機會成本在無效的療法上),

我們同樣還是有辦法治療壞血病。


這給我們中醫帶來很重要的啟示:

「在最新的實證醫學的科學觀之下,真正科學的醫學在於「以臨床對照試驗做為某種治療方法的證據」,相對來說,對治療機轉的正確解釋,並不是那麼重要。」

沒 錯!本書前面一大部分,都是在罵中醫對於疾病的病因解釋,以及藥物的作用解釋,是多麼的愚蠢(重申一次,我並不是說「古人提出這些解釋」這個行為很愚蠢, 因為我若是生處在當時那個時代之下,可能只會提出比那些解釋更愚蠢的解釋。我只是在說:現代的中醫依然死守著那些愚蠢的解釋,甚至還以為中醫是高智慧的外 星人的產物,這樣的行為,實在很愚蠢。)

總而言之,中醫那些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五臟六腑,經絡氣血,都是嘴砲,都沒啥大用。

那麼,為什麼我把中醫罵得一塌糊塗,自己卻從高中到大學長達九年的時間,沒有吃過一顆西藥,且幾乎是天天吃中藥呢?(直到大六的一次急性腸胃炎,先吃了半夏瀉心湯無效,實在太不舒服,才只好掛急診,吃西藥)

因為,中醫的瑰寶,就在於除掉那些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之外的扎扎實實的「臨床實證經驗」,而中醫的臨床實證經驗,又以《傷寒雜病論》為代表。

《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剛學中醫的時候,根本完全看不懂,並且覺得枯燥乏味,因為其內容大概都是像這樣「出現某某症狀以及某某症狀並且沒有某某症狀的病人,用某某方劑或某某藥物來治療。」

初學中醫的人,還沈浸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那些花言巧語上面,並且沒有接觸臨床工作,當然會覺得《傷寒雜病論》枯燥乏味了。

直到大二的某個下午,同學生病了,問我可不可給他開個中藥方,我才猛然驚覺,原來我學了那麼多中醫理論,真正面對病人的時候,卻連一個方劑都開不出來。

後來我有幸接觸到了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的著作,才開始瞭解《傷寒雜病論》,是多麼神奇的一本書。《傷寒雜病論》,才是中醫的瑰寶,中醫的精華。


某次我在讀《劍橋插圖醫學史》的時候,讀到了裡面一段話,真是讓我振奮不已。

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在中國歷史上……大約在西元前700年,醫學實踐以更多地建立在直接的觀察的基礎之上,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科學醫學』(scientific medicine,即實證醫學)」(劍橋插圖醫學史P179)。

現代的中醫,最怕人家說中醫「不科學」,於是,有些人整天關在實驗室裡,試圖從中藥材裡面純化粹取出所謂「有效物質」,因為他們天真地以為,這樣就是科學。

有些人則是餵小白鼠吃中藥,然後化驗小白鼠身上發生了什麼生化反應,就說這個中藥具有這種效用,他們天真地以為,這樣就是科學。

有些人把中藥材跟細菌或是癌細胞混在一起泡在試管裡,發現細菌或是癌細胞死了,就說這個中藥可以抗菌、可以抗癌,他們天真地以為,這樣就是科學。

有些人也是整天關在實驗室,做一些我永遠搞不明白的實驗,我只知道他們企圖要尋找中醫臟腑的實質、經絡的實質,他們天真的以為,這樣就是科學。

剩下的那些人,大部分成了「中醫義和團」。

你說中醫不科學,中醫義和團乾脆說你的科學不科學,中醫為什麼要科學?你的科學是機械論、還原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我們中醫是整體觀、自然觀,頭痛醫腳、腳痛醫頭。

你們醫的是形體,中醫醫的是靈魂。

你們是物質主義,中醫更注重心靈上的健康。

奇怪的是,這些中醫義和團,雖然號稱讀了很多中醫的書,卻從來沒有臨床經驗,甚至生了病,也是偷偷找西醫、吃西藥。

就好像在台灣,只要說你「愛台灣」,就可以騙到民眾的選票,

在中醫界,只要說中醫義和團不斷地說他們「愛中醫」,並且說我們這些受過西醫教育的人「不中不西」,就可以像小李子一樣獲得慈禧太后的寵愛。

要滲透進中醫義和團也很容易,只要你去讀一些後現代主義的書,稍微有點文言文程度,

東抄西抄古代中醫典籍,最好是加一點「宗教大師」的口氣進去,

保證能獲得中醫義和團的崇拜。


「在中國歷史上……大約在西元前700年,醫學實踐以更多地建立在直接的觀察的基礎之上,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科學醫學』(scientific medicine,即實證醫學)」(劍橋插圖醫學史P179)。

現代的中醫,用了這麼多錯誤的方法去追求科學,

卻沒想到,真正瞭解科學是什麼的外國人,卻告訴我們,幾千年前中醫建立在直接的觀察的基礎之上的醫學實踐,就是真正的具有科學精神。


缺乏維他命C導致壞血病的歷史,還可以給中醫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

(純物質)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這才是西方醫學3

我們國家科學院「飲食、營養和癌症委員會」……在有關維他命的篇章裡,就談到癌症與維他命A、C、E和一些B群的關係;不過,在報告摘要中,我們 建議人們須從食物,而非藥丸或補充品中,獲取這些營養成分,我們明確指出,「這些建議只是用於以食物作為營養成分的來源,而非以個別營養成分的膳食補充品 做為來源」。這份報告很快地就被企業界相中,因為他們發現其中有很大的商機。企業界忽略了報告中對於食物和藥丸的區別,而開始大利推廣維他命藥丸,做為可 以防癌的產品,而且還大膽引證我們的報告,而這正是一個廣大新市場的開端——維他命補充品。
——康乃爾大學營養生物化學系榮譽教授,T?柯林?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救命飲食P295》


前文提到,有些研究中醫的人整天關在實驗室裡,試圖從中藥材裡面純化粹取出所謂「有效物質」,因為他們天真地以為,這樣就是科學。

可是我們看看被西方人認為是具有科學精神的先驅的林德的臨床試驗,所測試的居然不是純物質,而是天然的橘子和檸檬!


許多中醫義和團的成員,看到西藥都是一顆一顆的純物質,就以為只有將中藥裡面的有效物質萃取出來,才叫作科學。

事實證明,從中藥萃取有效物質的許多努力,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理由很簡單,中醫的精華在於以《傷寒雜病論》裡面藥證、方證為代表的臨床經驗,

一個中藥裡面的化學組成成千上萬,更別說由十幾味中藥所組成的方劑了。

中藥的作用就是那成千上萬化學成分組合而成的效果,

佛教經典《百喻經》裡有則很血腥的寓言:某國的國王聽說有一位仙人,他的眼睛能夠看穿地底所蘊藏的寶物,

就希望能找到這位仙人,這時,有一名愚蠢的大臣,就找到了這位仙人,將他的雙眼挖出來,帶回宮殿,貢獻給國王,

國王看了,臉上的表情馬上變成「囧」。

當然,用這個比喻來說明藥物不一定恰當,

把仙人的眼睛挖出來,當然就失去了透視地表的功能,

中藥的作用不見得就像仙人的眼睛一樣,

也可能像是金礦裡面的金子一樣,真的需要被萃取出來。

中藥的作用當然可能是其所含的成千上萬種化學成分所交互作用而得來的,

但是我們不能排除有些中藥的作用真的最主要是來自於其內所含的某一種化學物質,

而這些中藥所含的其他化學物質,很可能不但沒有作用,還會妨礙真正有效的物質作用。

針對這種中藥,我們去萃取它的有效成分,就是有意義的。

(當然我們永遠只能在萃取中藥的有要成分成功或失敗以後,才能知道這個中藥的作用到底主要是來源於其內含的某一化學物質,還是幾十種、幾千種化學物質的交互作用,至少到目前為止的中藥研究告訴我們,很多中藥的作用都不單單來源於其所含的某一化學物質)

今天我們從一個化學成分成千上萬的中藥裡面,萃取出某個化學成分,


中醫義和團就是看到在某些研究者在萃取中藥有效成分上的努力,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有用的成果,

因此反對這種作法,因此反對中醫科學化。

等等,這裡有很大的問題,為什麼反對萃取中藥有效成分,就要反對中醫科學化呢?

有人告訴你萃取中藥有效成分這種行為,就是科學嗎?

我很少聽西醫這樣說過,會這樣說的,反而很多都是中醫,真是奇怪。

沒有錯,我是聽過一些西醫批評中藥不是純物質,並且認為中藥應該要走萃取有效物質這條路,

但他們這麼說的理由,是因為某些中藥品種來源混亂,品質水準差異太大,以及重金屬殘留等問題,

我們絕對要重視並且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但不是因噎廢食地想要靠萃取有效物質來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來實際看看現今實證醫學佔有龍頭地位的資料庫——考科藍資料庫(Cochrane library)。

搜尋「herb」這個關鍵字,可以發現許多綜合分析中草藥療效的論文。

雖然論文的結論幾乎都是沒有說「沒有足夠堅強的證據支持中草藥在治療某某某上面具有療效」,

但是沒有堅強的證據支持有效並不代表沒有效——但是也不代表就是有效,

我們只能說我們還不知道有沒有效。

綜觀這些論文,之所以沒有足夠堅強的證據證明中草藥的療效,都是因為中草藥的臨床試驗品質太差的關係。

但是,一個最能代表科學實證醫學的資料庫裡,居然有這麼多研究非純物質的中藥的論文,

可見西方的科學家或醫生根本不在乎你中藥是不是純物質,只在乎你中藥有沒有效!

所以,我們應該要做的,

不是萃取五花八門的純物質,

而是好好的設計嚴謹又科學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為中藥的療效提供堅實的證據。


或許你會問:那如果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做出來的結果,中藥治療某種疾病是沒有效,甚至是有害的話,該怎麼辦呢?

首先,當然要確定這個研究的品質如何,證據等級夠不夠堅強,

如果研究品質不好,證據等級不夠堅強的話,

那當然是再設計更好的試驗。

但今天如果一個嚴謹的試驗提供堅強的證據證明中藥治療某種疾病對病人沒有好處,甚至還有害處的時候,

我們當然應該停止使用中藥來治療這種疾病!

因為這麼做只會浪費病人接受更好的治療的機會成本,甚至是直接讓中藥對病人造成傷害。

這時,中醫義和團又會提出質疑了:

「為什麼一切都是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說了算呢?

中醫是辨證論治,同病異治,同樣的疾病,每一個人的治療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中醫是沒有辦法利用臨床試驗來證明療效的!

臨床試驗若是證明中醫沒有療效,那只能說明臨床試驗的侷限性罷了!」

這樣的說法,其謬誤出在哪裡呢?






萃取純物質,藥廠賺錢

試管

老鼠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這才是西方醫學4

既然西方醫學並不認為唯有萃取純物質做為藥物才是科學,那為什麼當今西醫的藥物幾乎都是萃取或合成的純物質呢?

真正的原因,其實不只一個。


十八世紀,西方的化學研究開始形成,接著生理學的實驗技術也發展起來,使得「科學家」們可以利用動物實驗來瞭解藥物的作用。

十九世紀,「藥理學家」伯爾納(Bernard, C.)發現北美印地安人使用的箭毒(一種樹脂)只在神經與肌肉接頭處發揮作用,而在其他方面則沒有作用。

伯爾納證明了某些藥物只在某些確定的部分或明確的地方起作用,這些被稱之為「受體」(receptor)的特殊結構或物質,當時對其構成還是未知的,於是對藥物受體的研究成為當時藥理學基礎研究的主要動力。

因此,藥物與人體組成之間的反應開始被看成是化學事件,用化學方面的術語可以最好地去理解。(劍橋插圖醫學史P168)

十 八、十九世紀的「科學家們」(而不是臨床醫生),熱中於使用化學方法以及動物生理實驗來做藥理學研究,可說是為現代醫學生最頭痛的一門科目——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奠定了基礎。而生物化學這門學科的蓬勃發展,也促使醫學研究者(不一定是、且大多不是臨床醫生)利用生物化學的研究方法,進 行藥理學的研究。而這種生物化學的藥理學研究法,最大的侷限,就是只能研究純物質的藥理反應。而這種研究方法的侷限,也造成近代西方藥物的研究或開發者熱 中於萃取或合成純物質藥物的現象。

十九世紀末期,市面上出現了以阿斯匹林為代表的許多化學合成的止痛、退燒藥等藥物,這些藥物,來自於以化學方法製作染料的德國工業企業。

這些新物質是如何被發現可作為藥物的早期歷史都不是很確切。

因為德國工業企業的工作十分保密,沒有披露出他們是如何對新產品進行實驗的,如何辨別它們是藥用的,還是無害或有毒的。

有些新藥最初由研究所的化學家提供,有些則是化學工業的副產品——止痛藥和退熱劑就是煤焦油蒸餾的副產品;

後來又從一些精細的化學製品,例如染料中獲得了一些藥物。

有些醫生,要麼是出於自己的興趣,要麼是應工業的需要,開始在自己或動物或病人(當時可沒什麼人體試驗委員會)身上,對當時尚未明瞭其性質的一些物質進行實驗,有時則完全憑推測來判斷這些物質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劍橋插圖醫學史P170)


1900年代德國拜耳藥廠的藥品廣告,包括當今被認為是毒品的海洛因(heroin),當時是可以公開販售的止咳鎮靜藥。
圖片來源:de.academic.ru/ dic.nsf/dewiki/147453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講述這段歷史不是要引起大家對於化學藥品的恐懼,

相反地,這段歷史只是再一次提醒了我們實證醫學的重要性。

實證醫學倡導醫界應該使用具有臨床試驗療證據支持療效的醫療介入,

而不該貿然地使用那些沒有臨床試驗證據支持療效的醫療介入。

實證醫學從來不在意醫生使用的藥品是純物質還是混和物,是化學製品還是天然藥材。

阿斯匹林即使是來自於十九世紀末的化學工業,但只要有堅實的臨床試驗證據證明療效以及安全性,阿斯匹林還是一個十分好用且應該被使用的止痛藥、退燒藥,以及抗血栓的藥物。

也正是因為實證醫學的觀念影響,包括海洛因在內的許多化學製藥,儘管有神奇的藥理學作用,但因為臨床的證據證明這些藥物帶給人類的壞處大於益處,因此不再被臨床使用了。

永遠要記住,一個東西的藥理作用永遠不應該做為醫生臨床使用藥物的主要依據,

畢竟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丟到人體內是沒有藥理作用的呢?

當 然我並不是說藥理學對於臨床醫學沒有貢獻,相反地,藥理學對於醫學的貢獻非常之大(我寫這句話其實是個政治用語,主要用意在於避免是論調偏激化,至於要詳 細地說明藥理學對於臨床醫學的貢獻,我可能沒有辦法,因為我沒仔細思考過這個議題,但是藥理學對臨床醫學絕對是很有貢獻的,真的)。

在實證醫學大師英國牛津大學的Muir Gray爵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唐金陵教授所合著的《實證醫學——醫療照顧決策》當中,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的精闢:

「缺 乏對機轉和活性物質的瞭解,不應成為一項有效治療在臨床上應用的障礙。相反地,很多有效的醫療措施,如青黴素和天花疫苗,在其作用機轉被現代科學破解前, 已經被廣泛接受和應用。臨床上無效的治療,不論對其機轉的解釋多麼合理,都是荒謬的,終究會被遺棄,放血療法是這樣,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E對心臟病和癌 症的預防也是這樣。其次,作用機轉畢竟只是人為的理性解釋和假說。這些假說必定隨時間的推移和知識的更新而變化。如,牛痘是如何預防天花的?今天對這個問 題的解釋一定不同於200年前牛痘的發明人金納醫生提出的假說。有人甚至根本反對這種對作用機轉無窮無盡的討論。他們認為,人的大腦可以編造出支持任何觀 察的理論假說,然而證明的療效是不容辯駁的。」(實證醫學——醫療照顧決策P274)


一百年前的藥廠,就算沒有藥品專利的保護,但在當時化學技術以及資金的集中之下,開發化學藥品,依然具有龐大的商業利益。

到了近幾十年,世界各地的藥品專利制度漸漸成熟,藥廠開發化學藥品的誘因就更大了——只有研發新的化學藥品才有藥品專利權,而推出天然藥物的產品並沒有藥品專利,因此,世界各大藥廠通通致力於研發新的化學藥品,希望能開發出新的專利藥,賺取龐大的利益。

而且,當今世界各地的醫學研究,常常需要大藥廠的經費支持,想當然爾,大藥廠一定會傾向於支持那些企圖為藥廠開發出來的化學製藥提供療效證據的研究,而不是支持那些研究無利可圖的天然藥材的臨床試驗了。


總而言之,西方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的發展歷史,以及化學製藥企業的歷史條件,加上現代藥品專利的利益驅使,共同造成了現代西方醫學以化學合成藥品為主流的現象。

本文開頭所引用的以證實並推廣天然全素飲食的好處出名的世界營養學權威,康乃爾大學營養生物化學系榮譽教授,坎貝爾博士,在其經典著作《救命飲食P295》中所說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現代醫療產業的這種病態的現象:

關於富含維他命的天然食物具有防癌效果的研究成果,被醫療企業扭曲為支持維他命具有抗癌功效的證據——最終目的是銷售他們的維他命藥丸。

諷刺的是,許多最新的臨床實驗證據已經證明,長期服用某些維他命,不但沒有抗癌效果,甚至還有害處(引用文獻尚待補充)。

這時,中醫義和團又會跳出來說話了:「你看吧!我就說西醫一點都不科學嘛!過去認為是對的事情,現在就變成是錯的了。哪像中醫,幾千年來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真的是這樣子嗎?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實證醫學之人類喜歡把假設當事實的天性

1992年,《美國醫學會雜誌》首次提出實證醫學的概念,短短十幾年時間,實證醫學席捲了整個醫學界,衝擊了整個世界。《柳葉刀》把實證醫學比作醫學實踐 中的人類基因組計畫,美國《紐約時報》將它稱為八十個震盪世界的偉大思想之一,《華盛頓郵報》稱之為醫學史上又一最傑出成就,將會徹底改變21世紀的醫學 實踐模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韓啟德,《實證醫學——醫療照顧決策?序》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一家典雅幽清的餐廳吃下午茶,還記得剛進來的時候,外面天氣十分晴朗,烈日當頭,讓我急步快趨入餐廳,找了個最裡面的包廂,就這麼坐了下來。

店裡的裝潢以及格局十分曲折。

跟朋友聊著聊著,想說該離開了,就請店員來結帳。

結帳時,店員隨口跟我聊了幾句,並且問我:「現在外面有在下雨嗎?」

我回答:「沒有吧。」

當我走到門口,一看外面,發現正下著淅哩嘩啦的午後雷陣雨,真是貓貓狗狗。

於是我走到店裡面去,找到了剛剛那位幫我們結帳的店員,跟他說:「不好意思,外面現在其實是在下雨,而且還滿大的。」

你猜怎麼著?這位店員居然這麼回答我:「哼!你剛剛才說外面沒下雨,現在又說外面有下雨,自打嘴巴,可見你說話不科學,你現在跟我說外面有下雨,我才不相信呢!」

這時,我跟我朋友的臉及手,馬上呈現「 \囧/ \囧/ 」的狀態。


前面說過,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提到,

現代人思考的最大盲點就是沒辦法認清「假設並不等於證實」。


店員問我當時有沒有下雨的時候,我基於走進餐廳之前,外面晴朗無雲,而「假設」外面沒有在下雨。

當然,這是個日常對話的語言,我總不能這麼回答店員:「你問我現在外面有沒有下雨,我沒有辦法回答你,因為我現在並沒有看到外面有沒有在下雨,我只能根據我進來的時候外面沒有在下雨,而『假設』現在外面沒有在下雨」。我要是這麼回答,肯定會被當作神經病。

我回答說:「沒有吧。」其實就是上面那段彆扭回答的自然對話語言。

重點是:那只是假設。

「假設並不等於證實」。

我基於幾個小時前晴朗的天氣,而「假設」現在外面應該沒在下雨。

周星馳在《威龍闖天關》中所飾演的宋世傑說得好:「實不相瞞,小弟只是假設。請問一下在公堂之上假設一下……根據大清律令,要判什麼罪?」

即使後來我親眼看到外面在下雨,那也只是證明了我「外面沒在下雨」的假設是錯誤的而已,

那麼外面到底有沒有在下雨呢?

廢話!事實證明,外面當然有在下雨!


為什麼我要用一個看起來那麼蠢的故事來開頭呢?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蠢事真的是每天都在上演。


首先是「假設」。

正如大前研一所描述的那樣,人類的心理就是天生有把假設當事實的傾向。

用一句很傳神的話來說,就是「看著烏影著開槍」(看到黑影就開槍)。

這種心理傾向,事實上是人類自然演化出來的一種天性。

在這個險惡的大自然中,人類就是憑著自己發達的大腦,能夠模擬並非是自己身處的當下的環境,以及「假設」各種可能狀況的發生,才能幫助我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提早作出反應準備。

但這種心理機制的副作用,就是人類常常分不清楚什麼是事實,什麼只是假設。

不論是作出假設的人自以為自己的假設是事實,或是聽到假設的人誤以為別人說的假設是事實。

看看我們四周,八卦雜誌就是最好的例子,


接著,當人們誤以為是事實的假設,被血淋淋的證據證明並不符合事實的時候,更好笑的事情就發生了:

人們居然變成了極端的懷疑論者,連真正的事實都不相信!


現代醫學正是人類這種心理的最大受害者。

科學的基本研究精神,就是先作出假設,再作實驗或觀察統計,以提出證據來證實或證偽原本的假設。

但在真實的世界中,情況其實還要複雜些。

科學家的假設並不見得(而且常常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基於對於某些現象(常常是其他的實驗)的觀察,而半推理、半想像出來的。

例如科學家可能看到某種物質放在試管裡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就「假設」這個物質打到人體體內也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時也「假設這個物質打到人體體內對人體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科學家接著就根據這些假設來設計並進行實驗。

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因為科學家的「假設」常常是「基於『其他實驗』而半推理、半想像出來的」,

所以人們才很容易將這些「假設」誤以為是「已被實驗證明的事實」。

要知道,科學家用來「提出假設」的實驗以及「證實假設」的實驗是不同的。

在 上述的例子中,「某物質在試管中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科學家用來提出「這個物質打到人體體內也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啟發實驗」;而科學 家接著可能會進行老鼠實驗,最後進入人體試驗,只有最後的人體試驗,才能說是用來證實或證偽原本假設的實驗,換句話說,只有最後的人體試驗,才能證實或證 偽原本「這個物質打到人體體內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假設。

甚至在進一步來說,就算證實了這個物質在人體內可以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不代表證實了這個物質可以用來治療人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更不代表證實了這個物質不會對人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舉個誇張的例子來說,有一種物質絕對可以在試管內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但是從來不會有人想要用它來打到體內治療人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物質叫作「硫酸」!

真 正要評估這個物質可不可以用來治療人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只有「以治療手段對人體產生的結果作用為評估要點的研究」(outcomes-based research),並且同時要是「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才得以讓我們作出臨床上是否要採行此種治療方式的結論。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常常會誤將科學家所做出來的假設,當作是科學事實。

會造成這種結果,除了人類天性喜歡將假設當作是事實的心理以外,還因為如同上段所言,科學家的假設幾乎都是基於其他實驗而推理想像出來的,

人們很容易誤以為這些實驗就已經證實了這些假設。

這是因為人們的腦中存在著簡單化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就是「提出假設」、「作實驗證實那個假設」,因此,人們便很容易以為所有跟假設一起提出來的科學實驗,就是證明了那個假設。

更糟糕的是,就像八卦雜誌捕風捉影一樣,當今媒體的科學素養普遍不足,

新聞總是喜歡下聳動的標題以吸引讀者,而最聳動又吸引人的標題,就是直接將假設當作是事實,作為標題了。

比較有素養的媒體,還會在內文作出正確又科學的報導,提醒大眾這只是假設,但這通常無濟於事,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通常都只看標題!這也形成了網路上通稱「標題殺人法」的現象。


還有更糟糕的事。

在 真正的科學研究之中,基於實驗結果而作出假設的人,至少還是科學家,真正有在閱讀科學論文的人,就會發現其實科學家在做假設以及提結論的時候,都非常的保 守,甚至保守到很超過的境界。有的時候在看論文,明明很多證據都明明白白地支持某個結論了,作者還是要說目前的證據還不夠,這只是個假設而已,當然這麼做 是好的,很多時候只是人類心理自以為證據很明確罷了,事實上用科學方法去分析這些證據根本不明確。

但要,要是作出假設的人不是科學家——或者是被利益沖昏頭的科學家,那就完蛋了。


就舉前文有提到的「維他命等抗氧化物」做為例子吧!

「有關抗氧化物的種種童話,是二十世紀醫學研究中,最大的沒有被揭露的不可能成功的構想」
(the antioxidants story is one of the great unspoken non-starters of 20th century medical research.)(BMJ|1 DECEMBER 2007|VOLUME 335)
英國醫師作家Ben Goldacre在《英國醫學雜誌》上這麼說。

正如世界營養學權威坎貝爾教授所揭露的,他們美國國家科學院「飲食、營養和癌症委員會」所做的許多有關於「富含維他命等天然食物」與癌症的關係的研究,被藥品企業曲解散播,誤導大眾,使民眾相信維他命等等抗氧化物具有預防癌症的效果,並且以為這個效果具有科學證據的支持。

除 此之外,不肖的藥品企業以及不專業的研究人員,還會透過欠缺素養的媒體,企圖利用生物化學的分子機轉,來闡述抗氧化物抗癌的分子機制:人體內的自由基破壞 DNA產生癌症,而抗氧化物可以清除自由基——這樣一個簡單又易於理解的分子機轉,使得抗氧化物可以抗癌的這樣陳述,看起來「更科學」了!

但是,正如Ben Goldacre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文章所指出:
「童 話式的科學故事,必須是簡單、還原論、以及機械論式的……如果你仔細鑽研生物化學的教科書,然後從中隨機挑選一個「生化機制」,那麼你將可以證明 任何你想要證明的事情。人體內的吞噬細胞可以將入侵體內的病原體包圍起來,並且使用「自由基」等等物質來殺死細菌——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販賣自由基補充 物,來幫助人類對抗感染!?」
(A fairytale science story must be simple,reductionist,and mechanistic. if you are going to
pore over a biochemistry textbook, and pick pathways out at random,then you can prove anything you like. Phagocytic cells build a wall around invading pathogens and then use free radicals—among other things— to kill the bacteria off.Should we be selling free radical supplements to
help people fight infections?)

這段話並不是說生物化學這門學問一無是處,而是說生物化學這門的知識不該是這樣被使用的(至於應該怎麼樣被使用,我也不知道,請去請教生物化學的專家)。

從 來沒有足夠強度的科學證據證明維他命等抗氧化物可以幫助人類對抗癌症(題外話:就算一個東西真的能抗癌也不見得代表我們應該使用這個東西——菜刀也可以抗 癌,使用方法是把你的頭砍掉——死人不會得癌症吧!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整體評估一個醫療介入對人體的所有影響,才決定是否應該使用這項醫療介入,這就是 「以治療手段對人體產生的結果作用為評估要點的研究」(outcomes-based research)以及實證醫學所強調的)。

相對地,近幾年的科學研究,反正證實了維他命等抗氧化物不但沒有預防癌症的作用,甚至還有可能減少人的壽命!

最著名的研究,當屬「硒、維他命E癌症預防試驗」(Selenium and Vitamin E Cancer Prevention Trial,簡稱SELECT)。

SELECT總共試驗了三萬五千五百三十三個人,隨機分為四組,分別採雙盲的方式服用硒、維他命E、硒加維他命E,以及安慰劑。

SELECT 的目標是為了測試硒、維他命E在預防攝護腺癌的效果,試驗從2001年開始,原本預計進行到2011年結束,卻提前在2008年中斷,原因就是發現,服用 硒或是維他命E或是兩者的人,不論是在攝護腺癌、肺癌、大腸直腸癌,或其他癌症,甚至是總體死亡率上面,都沒有顯著差別。

甚至只服用維他 命E的那組人,得攝護腺癌的機率還稍微高一些!(但這項結論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有百分之六的機率這項結論只是巧合)而且只服用硒的那組 人,得得糖尿病的機率也稍微上生(有百分之十六的機率這項結論只是巧合)。JAMA,January 7,2009—Vol 301,No.1

當然,在SELECT之前是有一些隨機對照試驗指出硒或維他命E有可能預防攝護腺癌,但證據的強度相比之下,SELECT比較強。

另外,也臨床試驗指出,傳統上認為可以預防肺癌的β胡蘿蔔素(這個傳統不知道是哪來的,但可能是媒體、藥商、生理病理機轉推斷、臨床經驗,或品質差的研究),事實上反倒可能增加得肺癌的機率!

還有臨床試驗指出,服用綜合維他命,並無法帶給具有心臟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好處。

另 外,在考科藍(Cochrane)的一項包含十七萬人的系統性回顧研究中指出,維他命並不能預防腸胃道的癌症,甚至,服用維他命的人的死亡率還比較高! (當然這個結論並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有可能只是巧合,而且在原本的研究論文中,詳細地探討了這項結果的可能原因)。Vitamins to prevent cancer:supplementary problems(www.thelancet.com Vol 364 October 2,2004)


記得在SELECT研究結果出爐當時,台灣的媒體有加以報導,網路上馬上出現了熱烈的討論,並且出現了像下面這樣的回應:

「實不相瞞,我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XD (抱歉)」。

類似來自於中醫義和團的回應,帶著一股反西醫的情緒,對這篇報導加以大做文章,作出許多類似「唉~我早就說了嘛~西醫自以為科學,結果咧?前幾年說是對的東西過幾年馬上救被推翻了,那要我們怎麼相信西醫說的話呢?」

看完了我上面的論述,相信各位都能瞭解,科學的研究是非常複雜的,絕對不是單純一句「前幾年說是對的東西過幾年馬上救被推翻了」可以概括的。

「前幾年說是對的東西」,是誰說的呢?(媒體?藥商?還是只是科學家語帶保留的假設被誇張化了?)

「過幾年馬上就被推翻了」,這樣不好嗎?我本來以為外面沒有在下雨,後來發現其實有在下雨,於是推翻我之前的說法,這樣不好嗎?

難道我應該死要面子,抱持著鴕鳥心態,堅持外面並沒有在下雨嗎?

難道我應該說:「外面的雨只不過是外在可顯現的東西罷了,我們中醫不去探討這種東西,因為這是「醫匠」在做的事,我們中醫醫的是形而上的東西,我們中醫治的是人,不是病」

那我勸你把我手上的雨傘搶走,讓我淋雨回家。


其實科學的發展,可以用法庭的例子來說明。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實證醫學

在它(雅虎奇摩)的企業文化內,員工都認為「與其辯論什麼樣的螢幕設計最好看,或布置什麼樣的外觀和內容最容易吸引網友,我們寧可通通擺到網上做實驗,並直接觀察真正的結果」
——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研究所組織行為學教授,傑夫瑞?菲佛(Jeffrey Pfeffer);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和工程學教授,羅伯?蘇頓(Robert I. Sutton),《循證管理》(Hard Facts, Dangerous Half-Truths & Total Nonsense)


《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一書,描述了現代醫療產業許多沒有意義的檢查與療法,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危害有多麼可怕。

在那本書的最後,作者提出了五項對付疾病發明家的伎倆建議,其中一點,就是引進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大陸譯作循證醫學)。(發明疾病的人,P.222)


實 證醫學在1992年正式被提出,我希望各位永遠記得1992年這個年份,因為這距離我們非常的近,更何況台灣引進並且實行實證醫學觀念又更是近幾年的事情 了。所以,現今大部分的台灣人甚至是醫生腦中對於西醫的想法,還停留在引進實證醫學觀念以前的西醫,這也就是為什麼本書要大力介紹實證醫學的觀念給各位知 道。


那麼什麼是實證醫學呢?

「具體地說,實證醫學是基於現有最好的證據,兼顧經濟效益和價值觀,進行醫療的科學。」(實證醫學:醫療照護決策,P3)


實證醫學最偉大的思想貢獻,就是提出了「現有最好的證據」的想法。

這短短的想法有兩個重點:

1.既然可以說有「最好的證據」,就提示了我們,證據等級是有強弱之別的,證據品質是有好壞之分的。


醫 學證據等級的強弱,首先最弱的就是「試管實驗」。

這個道理顯而易見,連中醫義和團的人都知道,人體內的生化環境非常複雜,絕對不是實驗室的試管可以輕易模 擬的,

所以很多在試管內可以殺菌、殺病毒、殺癌細胞的物質,到了人體卻一點效果也沒有,

例如在試管內可以殺菌的抗生素濃度,到了人體卻殺不了菌,原來是因 為人體內的蛋白會跟抗生素結合,干擾抗生素作用。

另外,試管試驗也沒辦法預料藥物進入人體之後會有什麼不良反應。

所以,臨床的西醫幾乎不會去看試管實驗, 且任何一本西醫臨床藥理學的教科書,都很少寫說某某藥物在試管裡可以怎樣怎樣的,而是會寫說某某藥物在人體裡會怎樣怎樣。

但是翻開中醫藥理的教科書,每一 味中藥後面都寫著這位中藥的「粹取物」在試管裡可以殺菌、殺病毒、殺癌細胞怎樣怎樣的,

這只會顯得中醫很不科學,而且想要裝得很科學罷了。


再 來是「動物實驗」。

這個中醫義和團也罵得很厲害,說什麼「中醫藥發展總是需要老鼠先點頭」,事實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西藥的新藥開法之所以要先經過老鼠 實驗,只是為了保護人類的安全,

難道今天藥廠合成了一個新藥,你就要把它直接拿來作人體試驗嗎?真是太不道德了吧!

中醫藥現今的研究除了有很多試管實驗以 外,也有很多老鼠實驗,

但作這些實驗的人,大都不是中醫師,而是藥理學家,這些藥理學家的專長就是作試管跟老鼠實驗阿!不然你要他們作什麼呢?

至於作出來 的研究結果對於中藥臨床沒有實際上的應用意義,那也是這些藥理學家自找的阿!誰叫你要看這些研究呢?

中醫義和團不能因為這些藥理學家一直拿中藥來作試管老 鼠實驗,就罵說中醫藥的發展總是需要老鼠點頭阿!

當然,這個問題在現實世界並沒有那麼簡單,

藥理學家進行大量的試管老鼠實驗,需要用到國家大量的經費,而 如果國家發展中醫的經費大部分都花在這些實驗上面,絕對是在給中醫的發展自掘墳墓。

例如,過去50年,中國大陸將大量的研究資源及終於探究中醫的科學基 礎、治療活性物質和作用機轉。

歷史顯示,這種以機制為中心的方法花費巨大、進展緩慢。(實證醫學:醫療照護決策,P278)


為什麼說投注大量的經費精力作中醫藥的試管老鼠實驗是很荒謬的事情?

因為,在實證醫學的證據等級裡面,醫生的臨床經驗的證據等級比試管動物實驗還強!

而中醫早就有了幾千年的臨床經驗,卻還回過頭來作試管動物實驗!?你說荒謬不荒謬?


沒錯,在實證醫學的證據等級強度裡面,醫生的臨床經驗是強過試管老鼠實驗的。

因為儘管已經有心理學、統計學等各種領域的研究證據顯示醫生的臨床經驗充滿了許多偏見與錯誤,但畢竟還是基於對人體的觀察,因此會比動物實驗的結果還可靠。


但 是,前面已經提過不下數次,2002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卡尼曼,以及來不及得獎的特沃斯基,還有其他心理學家,作了許多偉大的心理實驗,發現 人類在經驗的累積與提取的過程中,充滿了許多偏差與錯誤,諸如「統計回歸」或「自然康復現象」、「虛假的控制感」、「便利性/鮮活性效應」、「偽相關」, 以及發現了安慰劑效應,再加上一些不安好心的人刻意操弄成功個案,報喜不報憂,種種原因,使得由醫生的臨床經驗所得來的證據十分不可靠。

因此,實證醫學做 出了他最偉大的貢獻,也就是介紹了比醫生的臨床經驗等級更強的證據,並且極力推廣醫學研究者累積這些強力的證據。


在實證醫學的觀念剛推出 的時候,遇到了許多質疑,其中對大的質疑就是,難道過去的醫學界不是依據證據在做醫療行為嗎?

沒錯,過去的醫學界也是依據證據在做醫療行為,但過去的醫學 界所認為的證據,與實證醫學所認為的證據概念並不完全相同。

十幾年前的醫學界,依據的就是以上所介紹的臨床經驗,以及從試管老鼠實驗或基礎理論推理而來的 結果。

前面所舉的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的假設,就是從基礎理論所推理而來的,沒想到最後使用成千上萬的人體在做實驗的結果,卻推翻了這個假設。

另外查爾默 斯在1989年的著作中指出,在婦產科平常使用的226種醫療手段之中,只有20%是對病人有益的!

除此之外,30%的醫療手段甚至是對病人有害,或者是 有價值存疑的,而剩下近乎一半的醫療手段,則完全沒有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證據。


就是在這種恐怖的醫療環境之下,實證醫學誕生了。

實證醫學指出,當時醫生行使醫療行為所依據的證據強度不足,使得臨床上充斥著大半對病人有害的醫療行為。

實證醫學並引介流行病學的科學方法,作為醫療行為所應該依據的較可靠證據。


首 先是觀察性研究,也就是統計分析一大群人,而得到較臨床經驗為客觀的結果。

例如著名的英國醫師吸煙實驗,統計英國醫生吸煙與不吸煙,得肺癌與沒有得肺癌的 情況,而得出吸煙的人得肺癌的機率比較高的結論。

觀察性研究在各個學術界都被廣泛使用,例如在棒球界,現在已經沒有總教練敢不看球員的統計數據來作調度 了。

另外在社會科學界,更是有許多觀察統計的研究,為政府的政策擬定提供參考。

觀察性研究,可以說「只是一種樣本數更多、且利用科學統計方法去除人類心理 偏差的臨床經驗;

而臨床經驗也不過只是一種樣本數少、且充斥著心理偏差的觀察性研究罷了」,

中醫義和團完全沒有立場反對這樣的科學研究結果比臨床經驗還可 靠。

雖然如此,還是有許多人反對實證醫學這種將觀察性研究的地位擺得比臨床經驗還高的態度。

甚至根據筆者的觀察,現今台灣的西醫界依然還有許多醫生鄙視實 證醫學,而過渡相信自己的經驗。


不只是台灣,在國外實證醫學剛推出來的時候,也有許多人認為實證醫學不重視臨床經驗,因此反對實證醫學。

事實上,說實證醫學不重視臨床經驗,根本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在1992年《美國醫學會期刊》,實證醫學的觀念初次被發表的文章上,就已經提出了三大對實證 醫學的誤解,

其中第一大誤解,就是「實證醫學輕視臨床經驗以及臨床直覺」(Evidence-based medicine ignore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linical intuition)(JAMA. (1992 Nov 4;268(17):2420-5))。

會有這樣的誤解,純粹是因為最於臨床經驗的概念混淆所造成。


臨床經驗有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進行醫療活動的基本能 力,如問診、身體檢查、和與病人溝通的能力;

二是綜合判斷各種因素進行決策的能力(實證醫學:醫療照護決策,P4),

這兩種臨床經驗的內涵,實證醫學不但 沒有輕視,而且還非常強調醫生的這種能力。

而臨床經驗的第三種內涵,則是關於「治療效果」的經驗累積,是原始的、未經嚴謹科學研究驗證的證據,而這才是實 證醫學認為應該重新定位的部分。(實證醫學:醫療照護決策,P4)


但是,實證醫學也承認這種關於治療效果的臨床經驗也是證據,

一開始提到,實證醫學的精神 是基於「現有最好的證據」作決策,

這句話隱含著兩個重點,

第一是「最好」兩個字,告訴我們證據等級是有強弱之別的,這在前面已經介紹過;

第二則是「現有」 兩個字,告訴我們實證醫學所追求的不是「理想」最好的證據,而是「現有」最好的證據,這告訴我們,當理想中最好的證據不存在時,醫療還是必須進行,應該依 循叫低階的證據。

而實證醫學明確承認關於治療效果的臨床經驗也是證據(實證醫學:醫療照護決策,P4),因此當更好、更科學的證據不存在時,臨床經驗完全 可以拿來當作臨床醫療行為的證據。

也就是說,目前中醫界依循幾千年來的臨床經驗進行醫療行為,是完全符合實證醫學觀念的——雖然如此,若我們中醫只是滿足 於現今這種依靠臨床經驗作為證據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會將中醫帶入死胡同中。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在沒有更好的證據之下,以臨床經驗作為證據是符合實證醫 學的科學精神的,但可惜的是,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中醫,還有很多很多的西醫。

今天只要西醫的研究提出了比臨床經驗更高等級的科學證據,證明他們治療某種疾 病有療效,則根據實證醫學的精神,就應該讓西醫來治療這種疾病,而不該讓中醫來治療。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提倡中醫應該投注最高的心力與經費進行臨床試驗, 為中醫提供有療效的證據,

否則看看目前的情況,許多中醫界的大老不知道是天性樂觀還是阿Q心態,總是說中醫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熱潮,連歪果人(外國人)都 為中醫著迷,搶著給中醫看。

實際的情況,中醫卻只能撿那些西醫束手無策的病人來治療,真正西醫有療效的病人,才輪不到你中醫來治療呢!

照這種情況下去,西 醫能治療的疾病只會越來越多,而中醫要是再不為自己提出療效的科學證據,最後也就只有走上滅亡一途。

是阿,現在中醫的確是還滿風行全球的,但是那又如何?

我看許多知名的健康食品直銷商還比中醫風行全球吧!


觀察性研究,雖然已經比臨床經驗還可靠了,但是,因為觀察性研究並沒有直接以醫療行為 介入受試者,因此也會存在許多偏差。

例如就算你觀察統計出固定服用阿斯匹林的人得心臟病的比率比較低,也不一定代表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心臟病,因為可能這些 人會固定服用阿斯匹林是因為比較注重身體健康,而這些比較注重身體健康的人可不只是服用阿斯匹林而已,他們還比較注重飲食,也比較愛運動。

而這些固定服用 阿斯匹林的人之所以得心臟病的比率比較低,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比較注重飲食又愛運動的關係,甚至是其他我們根本想也想不到的原因。

也就是,觀察性研究只能得 出「相關性」,而不能得到關於「因果關係」的結論。

所以,在觀察性研究之上,實證醫學提出了醫療證據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RCT)。


隨機對照試驗,也就是利用隨 機分配治療組及對照組,以盡量抵銷治療方法以外的干擾因子。

對照組施予安慰劑以抵銷安慰劑效應(也可施予已證實療效之常規療法)。甚至可對照一組不施予治 療,以觀察自然病程(在自然病程尚未研究透徹的情況下)。

並且,隨機對照試驗應盡量達到「雙盲」(double-blinded)的要求,也就是醫生跟病 人都不知道哪一個病人是屬於治療組,哪一個病人是屬於對照組,因為若病人知道自己是安慰劑組,不但會減弱安慰劑效應,甚至病人連藥都不想吃了,這也就失去 了安慰劑組的意義。

另外,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若是醫生知道自己的病人是治療組還是安慰劑組,則醫生會對兩組病人表現不同的態度,而這不同的態度不但會影 響療效,還有可能使病人觀察出自己是屬於哪一組的。

因此,一個能抵銷幾乎所有偏差,以得到最接近事實的黃金標準證據誕生了,那就是沒有臨床經驗會有的心理 偏差,也沒有觀察性研究會有的其他未知的干擾因子,也沒有安慰劑效應的影響,這也就是實證醫學將之當作最高等級證據的「隨機對照試驗」。


其 實,從臨床經驗到觀察性研究,到最高等級的隨機對照試驗,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人類的經驗累積。

只不過,臨床經驗充滿了人類演化而來的心理認知偏差,因 此充滿了許多錯誤的經驗,而觀察性研究以及隨機對照試驗,利用科學方法消除了這些心理偏差,而得到最接近真實的經驗。這就是科學。

科學完全沒什麼神秘之 處,也不像那些後現代主義說的一樣,「只是另一種人類主觀性的集體意識型態,也是一種激盪鬥爭的政治活動的存在場,本質上還是取決於人類最深層的主觀動力 取向。」(唉~這段話寫得真沒吸引力,看來我的後現代功力還需要再加強)。


總而言之,實證醫學的中心思想,可以用1992年《美國醫學會雜誌》那篇實證醫學首次亮相的文章開頭為代表:


「醫 療行為的新範式(paradigm)誕生了!實證醫學(EBM)削弱了那些原本足以當作臨床決策證據的證據來源的地位,例如:直覺、沒有系統的臨床經驗, 以及從病理生理的知識所推演而來的假設。實證醫學認為這些都不足以當作臨床醫療決策的證據來源。實證醫學並要求對於臨床研究的證據進行檢查並判斷好壞。」
(A new paradigm for medical practice is emerg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de-emphasizes intuition, unsystematic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pathophysiologic rationale as sufficient grounds for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and stresses the examination of evidence from clinical research.)JAMA. (1992 Nov 4;268(17):2420-5))


實證醫學這樣的科學態度雖然很好, 但絕對會引起許多反對的聲浪。因為心理學家早就發現,人類演化的天性就是只相信自己的經驗,而缺乏理解統計數據的天分。所以史達林才會有這句名言:「一個 人的死亡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亡則是個統計數據。」不信的話,各位可以嘗試去說服賭徒,輪盤連開十一次黑色,下一次再開出黑色的機率還是50%,保證你會 被賭徒嗤之以鼻。但是你也不用灰心,只要你具有統計學常識,能夠克服人類的天性,就不會落得賭徒傾家蕩產的下場。


本書前面企圖回答「什麼是科學」這樣的問題。雖然透過科學哲學的歷史,大概說明了「什麼不是科學」,但始終沒有正面說明什麼才是科學。

實證醫學,又叫做科學醫學,最能體現什麼是科學。

科學,就是以系統性的方法來排除遮蔽事實的誤差(也就是科學方法),來進行觀察、實驗,並統計(也就是科學研究),最後得到最接近事實的證據(也就是科學證據),並依循科學證據來思考或行動。

除 了實證醫學以外,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節目,也充分體現了科學的精神,那就是探索頻道(Discovery)的《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 《流言終結者》的節目製作群,蒐集全世界人類根據自身經驗而得來的各種信念,並使用科學的方法加以檢驗,最後能提供科學證據,來證實或打破這些信念。

這種以科學證據為決策基礎(Evidence-based)的科學精神,也在許多學術領域蔓延。

例如本文開頭所引用的兩位史丹佛大學管理教授,就根據實證醫學的精神,提出了「實證管理」(Evidence-based management),打破了許多管理迷思。而許多具有實證管理精神的企業,都獲得了十足的收益。

另 外像是教育界也提出了「實證教育」(Evidence-based education),打破許多教育的迷思(例如研究發現,成績不好的學生若留級,會比讓他們自動升級還多出70%的退學率)(循證管理,P112),並 希望以科學證據來指導教育政策(也就是應該取消留級制度)。


儘管科學精神已經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且在各個領域開花結果,但是,全世界那些被科學揭露是騙子的人,卻擁有許多詭辯、宣傳、洗腦的手法,來對抗科學。

中醫義和團也具有這些詭辯宣傳洗腦手法,讓許多學習中醫的莘莘學子,想法產生偏差。

為了拯救中醫,本書接著就一次戳破這些手法,讓各位中醫的愛好者能對這些思想病毒產生免疫。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義和團常見詭辯手法大揭秘

我們演化出來的腦子對傳聞感興趣,因為假陽性誤判(相信A與B之間有關,其實無關)通常無害,但假陰性誤判(相信A與B之間無關,其實有關)卻有可 能讓你送命。我們的認知系統是個信仰引擎,使用聯想學習來尋找並發現模式。迷信與信仰魔法可是有百萬年的歷史,科學與科學方法則只有幾百年(後者才可能控 制干擾變數以避開假陽性)。因此,任何一位賣藥郎中想要誇口保證A藥可以治療B病,只需宣傳有幾個成功的案例就可以了。
——美國科學作家兼科學歷史家,《懷疑論者》(www.skeptic.com)發行人,薛莫(Michael Shermer),《科學人2008年第79期9號》


前面提到幾個中醫義和團常見的詭辯手法,這裡位各位一一分析,說明這些手法為什麼是毫無道理的謬論(fallacy)。(以下謬論基本來自於trick or treatment一書,作者加以補充)


1.「天然」謬論(’Natural’ fallacy):

舉 例:「中醫用藥,基本上是採用天然植物性生藥,只要對症用藥,幾乎是不會產生副作用;而西藥的產生,多是由實驗室醫學研究發展出來,並應用先進的高科技技 術,針對人體局部的病變,經由動物實驗研究進而製出各種生物化學製劑,雖可迅速消除病因,但產生副作用卻是不可預期的。」(天心中醫醫院網站http://www.tmh.com.tw/4.htm)


揭 謬:「我們並不能只因為一個東西是天然的,就說他是好的;也不能只因為一個東西是非天然的,就說他是壞的。砒霜、眼鏡蛇毒、核放射線、地震,以及伊波拉病 毒,這些全都是天然的;疫苗、眼鏡,還有人工關節,這些都是人造的。」(trick or treatment, p222)

整體而言, 天然的東西確實是比人造的東西還好。因為人類是在這個自然的環境之下演化了幾十萬年,而人類科技所生產的人造物大部分才出現不到幾千年的歷史,因此,確實 有許多人造的化學物質是人類甚至是任何生物都無法代謝的,例如塑膠——但是講這些話的人,你真的從來不用塑膠等等人造物嗎?你有像我一樣出門自備環保筷 嗎?就算我自備環保筷(而且還是不鏽鋼而不是塑膠的),我也不得不承認——環保筷也是人造物!

是的,整體而言,天然的東西確實比人造的東西還好,整體而言,再強調一次,整體而言。

講這種話有什麼意義呢?

我同樣也可以說:整體而言,男人比女人高。

這句話百分之百是正確的,但這種話有什麼意義呢?

今天我問你兩個人誰比較高,你會怎麼做呢?

當然是直接去比較兩個的身高誰比較高,你會去管誰是男的,誰是女的嗎?

同樣的,一個療法,或一種藥物究竟是好是壞,我們應該做的,是直接去評估這個療法或藥物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及壞處,而不是去管這個藥物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

的確,大部分現代醫學的藥物都是人造的,但前面已經詳述過,這大部分是歷史因素使然。

現代醫學在實證醫學的精神指導之下,不會管你這個藥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而只管你這個藥有沒有效。

例如天然植物洋車前子(psyllium),在經過許多臨床試驗之後,獲得了最高品質的臨床證據(IA),證實了其治療便秘的療效以及安全性,這就是一個好的藥物,應該在臨床上被使用。

無 可諱言,洋車前子因為不是人造藥物,所以沒有藥品專利權,醫療產業在洋車前子上得不到太大的利潤,因此使得洋車前子在臨床上很少被醫師運用,但這整件事情 只是再次提醒了我們,只有遵照實證醫學的精神,使用臨床證據證明最有效的藥物,而不是去管使用這個藥物有沒有利潤,才是對病人最大的福音。

有一點我始終不明白的事,九蒸九曬的地黃,加上其他五種中藥材所練製而成的六味地黃丸,怎麼會比西醫治療低血鈉的氯化鈉還要天然,還要非人造?對了所謂氯化鈉,就是我們天天在吃的鹽巴。


2.「傳統」謬論(’Traditional’ fallacy):

舉例:「中醫已經存在了兩三千年,如果中醫真的沒有療效的話,怎麼還有可能流傳兩三千年都不消失呢?流傳兩三千年而不消失,就是中醫有療效的最好證據!」

揭謬:錯!錯得一蹋糊塗!流傳兩三千年而不消失,其實是中醫有療效的最爛證據!

本書前面已經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討論會什麼實際上沒有療效的暸法,在人類的眼中會看起來有療效,這裏再簡單的總結一次。

一、「統計回歸」或「自然康復現象」:例如感冒就算不治療也會自己好,今天你給一個感冒的人吃豬大便,七天之後這個人感冒好了,我們就能說豬大便治療感冒有效嗎?

二、「虛假的控制感」:心理學家早就做出許多實驗發現,即使人類根本完全沒辦法操縱某些東西,心裡還是會以為自己可以操縱那個東西。我最愛的中醫,清朝的徐靈胎早就發現這種心態,她說:「偶愈一病,實非此藥之功,而強著其效者,種種難信。」

三、 「便利性/鮮活性效應」、「偽相關」:人永遠記得自己想記得的事情。所以籃球員才會一直存在「手氣正順」以及其他種種魔咒,即使這些現象都已經被心理學家 統計分析發現是不存在的了。醫生以及病人也是一樣,永遠只會記得吃了藥之後病好了的例子,而忘記其他為數眾多的吃藥後沒好的例子。薛莫說得好:「任何一位 賣藥郎中想要誇口保證A藥可以治療B病,只需宣傳有幾個成功的案例就可以了。」否則直銷商怎麼能永遠存在?

以上人類產生虛假臨床經驗的心理機制,是就算一個療法完完全全沒有療效(甚至是會加重病情)的情況下都會發會作用的。

但是,現代醫學所謂的沒有療效,指的並不是完全沒有療效——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沒有療效的療法,因為所有的療法都有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的存在,代表我生了大部分的病,隨便吃個豬大便什麼的,都會讓我好一點。

醫學發現安慰劑效應不過不到兩百年(trick or treatment,p 57),

在安慰劑效應的保護之下,「假設」中醫真的沒有(安慰劑效應以外的)療效的話,中醫如果沒有流傳兩三千年,那才真的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總而言之,傳統的東西、流傳千年的東西,並不代表一定是真的。

過年放鞭炮的習俗也是傳統,這代表年獸真的存在嗎?

套一句中醫義和團的話:「年獸當然存在,只是現代科學的程度還不足以驗證而已!」

前面提到西方醫學的放血療法,同樣是西方醫學的傳統,也同樣流傳了幾千年,那為什麼放血療法卻是沒效的?

難道中國的傳統就是傳統,西方的傳統就不是傳統?

難道中醫流傳了幾千年就能證明是有效,放血療法就要流傳個三百萬年才能證明是有效?


本 段再以一段將傳統謬誤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文字作為結尾:「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對話形式就包含了中醫的起源:中醫起源於神靈,這是上古「神」(此神也許並 非我們理解的那樣,而是有高深知識的某種生物)對人類進行教育、傳授的結果。我們的祖先為了紀念中醫不同尋常的來歷,所以使用了對話這種方式加以記錄,其 實《黃帝內經》就是神授時的筆記整理。
——李衛東,《解密黃帝內經?中醫非起源於地球文明》」


3.「整體論」謬誤(’Holistic’ fallacy):

舉例:「中醫的理論完全是宏觀的、整體的理論,它沒有分析,沒有深入到人體的結構、各部位、細胞和細胞以下,所以它的優點是整體觀(錢學森,《論人體科學》1988年,人民軍醫出版社)而西醫則是機械論、還原論,只分別注重各個器官、各個病灶,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顧整體病人的健康。(前段為引用,後段為作者自擬)」

整體論謬誤有個很大的錯誤認知,就是以為現代醫學「只是」機械論,只是還原論。

機械論、還原論等等思想起源於牛頓力學,自此西方科學開始企圖用機械論的角度,以物理現象來解釋所有的事情。

甚至還有人說:只要你給他足夠的數據,他就可以算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憑印象引用,回家再查書)。

就連醫學也無法倖免於難,西方醫學的確曾經試圖以機械論、還原論的方式來面對人體,

但是,至少在處理人體的知識上,這種方法基本上是失敗的。

愛因斯坦說:“當一個複雜現象中,起作用的因數數目太大時,科學方法在多數情況下就無能為力了。”(許良英,李寶恒,趙中立,範岱年譯.愛因斯坦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第1版. 第1卷 574頁.)
沒錯,這是愛因斯坦過的話。可以看得出來,在他那個時代,所謂科學,確實指的就是以機械論、還原論為主要方法學的學問。

但是,正如他所說,這種方法學在處理一個複雜現象的時候,幾乎無能為力(不用多複雜,就算整個宇宙只有三顆星球,他們之間究竟會如何相對運動,就已經足夠物理學家傷透腦筋了!這就是天文學上著名的三體問題,更何況複雜如人體?)。

但是,你有見過愛因死坦本人嗎?

我想沒有,因為我也沒有,為什麼呢?

因為他已經死掉了啊!

在愛因斯坦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就已經發現光是機械論、還原論的方法不足以研究這個世界,尤其是複雜的系統——例如人體。

而現代的科學,早就不單純使用機械論、還原論的方法來研究世界;

現代的醫學研究者,早就不單純使用機械論、還原論的方法來研究人體!

例如著名的生物學家斯蒂芬?羅思曼,就寫了一本極富啟發性的書,叫做《還原論的局限》,作者可是一名研究細胞生理的科學家啊!

誰還能說現代醫學只是機械論、還原論?

沒有錯,西方醫學確實對於個別器官的微觀病理現象研究得很透徹,但這並不表示西醫沒辦法同時注重整個人體!

我始終搞不明白,為什麼中醫只把寸口那小小的饒動脈,就能說自己「注重整體」,

而西醫對於乳癌的病人進行全身的核子醫學骨頭掃描,就不是「注重整體」?

為什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對呢?

如果頭痛醫頭能把病人醫好,頭痛醫腳不能把病醫好,我們為什麼要頭痛醫腳呢?

今天阿B的頭被靴子插到(想想電影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的劇情),我們不去醫他的頭而去醫他的腳做什麼呢?

再來,西醫根本不是只會腳痛醫腳,如果今天西醫發現病人腳痛是因為周邊動脈硬化,那麼西醫除了處理病人腳痛的問題以外,還會處理整個病人造成動脈硬化的原因,以降低這個病人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的機會,拯救這個病人的性命。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義和團常見詭辯手法大揭秘2

4.「科學沒有能力驗證替代醫學」謬誤(’Science cannot test alternative medicine’ fallacy):

舉 例:「沒有錯,中醫的療效沒有科學證據,但科學『只不過』是一種工具,中醫自有其驗證療效的理論與標準,不需要科學來驗證。西方科學醫學總是需要老鼠先點 頭,才能證明療效,這實在是很荒謬,怎麼能用這種方法來驗證中醫的療效呢?科學沒辦法驗證中醫的療效,『只不過』是因為科學還不夠成熟,科學還不夠進步的 關係。」

相信讀者在看了本書前面的論述之後,已經對於這種看似有理的「後現代」詭辯手法有所免疫了吧!

科學的確只是一種工具,但卻是一種很棒的工具;科學雖然不是一種完美的工具,但卻是一種比傳統中醫驗證療效的方法還要好的工具。

但是,我不希望讀者們看到我上面這句宣傳性的文字,就不加思考地完全接受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特別是用在醫學領域的實證醫學方法,之所以是目前認為最好的驗證療效的方法,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

科學方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能夠避免掉前面所提到的許多人類心理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先天缺陷。

其實,不只是中醫喜歡將自己的臨床經驗無限上綱,有許多西醫也很討厭人家拿科學證據來說他的臨床經驗是錯的,因為相信自己的經驗而不去相信科學實驗的統計數據,這完全就是人類演化出來的天性。

這也就是為什麼賭徒總是會相信自己的經驗,以為輪盤連續開了十一次紅色之後,下一盤開黑色的機率會比較高,最後落得傾家蕩產——儘管連小學生都知道科學早就證明輪盤每一次紅色黑色的機率都是相等的,而不受之前開出來的結果的影響,因為輪盤沒有記憶。

這也就是為什麼賣健康產品的直銷商可以一再地利用個案見證來吸引下線,牟取暴利——不科學的中醫完完全全沒有資格叫別人不要相信直銷商,因為直銷商可是宣稱他們擁有成先上萬的「成功個案」,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喔!

這解就是為什麼在商業界還是迷信花大把銀子延攬明星CEO,在棒球界還是迷信更換總教練可以提升戰績,迷信身價越高的球員身手越好——儘管科學證據已經指出這些信念都是錯誤的。

我們看到隨著在醫學領域的成功,科學方法不斷地在各個領域蔓延,不管是在運動界、企業界、教育界,還是法律界,科學重視事實證據的方法都打破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迷信,也就是打破了許多各種領域的「臨床經驗」。

例如在企業管理界,掀起了「實證管理」(Evidence-based Management)的風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由史丹佛大學的兩位教授所合著的《循證管理》一書。

在書中,提到了在各個領域許多使用科學方法而成功的範例,例如雅虎奇摩時時刻刻都在利用他們的網頁做科學實驗,找出能讓他們獲利最大的網頁配置方式。

因此,科學方法絕對不是「只不過」是一種工具,科學方法是一種能讓人類克服自身的心理缺陷,而打破迷思,看透真相的工具。

就 如同世界第一位替代醫學的博士恩斯特所說:「所有的替代醫學都宣稱他們具有『真實且顯著』的生理影響,從疼痛緩解到治癒癌症,而醫學科學已經發展出了許多 技術去評量這些病態狀況。如果科學真的不能偵測替代醫學所聲稱的這些療效的話,那麼我們只能說這些療效根本不存在,或者這些療效小到不值得我們花費時間與 金錢在他上面。」(Trick or treatment, p224)

事實上,中醫義和團自己才是最喜歡科學的人呢(在某些時候)!中 醫義和團一方面打壓科學,一方面卻總是在科學證據稍微跟中醫沾上一點邊的時候,拿這些科學證據來宣傳說中醫有多麼科學。不然就是在科學證據證明某些西醫過 去尚未證實的迷思是錯誤的時候,拿這些科學證據來攻擊西醫。

看來本段開頭的詭辯應該改成這樣才對:「科學只不過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不能拿來證明西醫的療效,也不能拿來證明中醫無效;科學這種工具只能拿來證明中醫是有效的,或者是拿來證明西醫是落後的,只會自打嘴巴。」

另外,在開頭的詭辯還提到:「西方科學醫學總是需要老鼠先點頭,才能證明療效」,這同樣是一種混淆視聽的詭辯。

前 面已經介紹過實證醫學,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了,實證醫學根本就不把老鼠實驗看在眼裡,實證醫學認為,以人類為受試者的臨床試驗,才是等級最高的醫學證據。 其次是以人類為統計分析對象的世代研究、病例對照研究,接著是系列或者單一的個案報導,最後是臨床經驗。至於老鼠實驗所提供的證據,連心理學家早已證實漏 洞百出的臨床經驗都比不上!大部分的臨床西醫,很少在看老鼠實驗的研究報告的,但中醫義和團卻說西方科學醫學總是需要老鼠點頭,才能證明療效,這實在是一 種無知的詭辯。

沒錯,西方醫學的確時時刻刻在進行許多老鼠實驗,而且根據西方實驗倫理的規範,新藥的開發一定要先通過老鼠的實驗,證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才能進行人體試驗。

但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嗎?難道中醫義和團認為不應該這樣做嗎?

難道我們要允許藥廠隨便合成了一個新的化學產物,就可以直接拿人類來作實驗嗎?這樣做會不會太不道德了?

之所以西方藥廠的新藥開發,一定要先通過老鼠實驗來證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只不過是為了保護人類,是為了道德倫理上的理由,而不是像中醫義和團所宣稱的那樣「西方科學醫學總是需要老鼠先點頭,才能證明療效」。

事實上,有許多西醫的臨床研究,只要不會危害到人類的安危,根本不需要先經過老鼠這一關,都可以成為很好的臨床證據。

例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2004年所刊登的一篇世代研究,證明了高普林的蔬菜,例如黃豆、香菇等等,並不會增加得到痛風的機率,這項研究是統計分析受試者的飲食狀況與得到痛風的情形,研究的結果造福了廣大的素食痛風患者,可以不用再擔心吃太多黃豆、香菇。

我舉這篇研究報告為例子,是因為這個研究不但研究的是日常生活的食物,而不是化學合成的藥丸,而且沒有經過老鼠點頭這一關,因為這個科學研究只是分析受試者平常的飲食狀況,所以沒有安全性的疑慮。

儘 管如此,這個研究還是提供了堅實的臨床證據。我常常在想,中醫有許多飲食的忌宜,而且都是不需要辯證論治的飲食忌宜,例如骨折不能吃香蕉之類的,要是有那 個中醫真的肯去作臨床研究,如果結果證實某個飲食忌宜是對的,那絕對會被登上國際期刊;如果證明是錯的,那也能造福大眾,讓大家在吃東西不用那麼麻煩。

所以,中醫義和團不要再說什麼西醫只會研究化學物質,西醫研究都要老鼠點頭這種無知的詭辯了。

有趣的是,我反而見到中醫的研究者很喜歡作老鼠實驗,還記得前面提到嗎?實證醫學認為臨床經驗的證據等級還比老鼠實驗高!

而中醫就是依靠臨床經驗的,居然還要在那邊一直作等級比較低的老鼠實驗,甚至是試管實驗!

然後每次這些中醫的試管實驗、老鼠實驗「證明」「中藥」的療效的時候,就拿來說嘴,說中醫的老祖宗真偉大,幾千年前就發現的東西,現代科學才「證實」是對的!

這種心態,看在西方科學家的眼裡,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中醫需要的,絕對不是老鼠實驗,而是以人體為受試者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

這時,中醫義和團,又會利用另為一個詭辯手法,來拒絕使用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驗證中醫的療效了。


5.「個體化」謬誤(’Individualized’ fallacy):

舉 例:「中醫的特色在於辯證論治,也就是同樣的疾病,中醫會根據每一個人的體質病因病機來擬定不同的方劑,而西醫的臨床試驗要求納入相同的病人,並接受相同 的治療,因此,西醫這樣的研究方法不適合中醫,我們不能將這個不適合中醫的評斷標準強加在中醫身上。總之,中醫的療效沒有辦法利用西方科學醫學的臨床試驗 來證實,並不代表中醫沒有療效,而只是代表西醫不注重個體差異,西醫治的是疾病,而中醫醫的是人。」

這個個體化謬誤本書已經戳破很多次了,但是因為這個謬誤實在是太氾濫了,因此在這裡再戳破一次。

事實上,中醫義和團使用這種詭辯手法可說是一點創意也沒有,因為歷史上全世界沒辦法通過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療法,全部都會用這種詭辯來為自己辯護。

隨機對照試驗的創始人希爾(Austin Hill)在50年前就指出:

「對醫學上的統計方法最常見和最愚蠢的批評,就是不同人體之間變化太大,以致於不能在治療的對照試驗中進行內在的比較。」

他對這一批評的回應一針見血:

「如果每個病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過去對其他病人的觀察又怎麼能夠成為治療新病人的基礎呢?」

中醫的療效來源於臨床經驗的累積以及基礎理論的推理(但就算是來自基礎理論的推理,也必須經過臨床經驗的驗證),

可是什麼是中醫的臨床經驗呢?

不就是搜尋記憶中或書本中表現出類似徵象(包括症狀、脈象、形氣、面色、掌紋…等等中醫號稱他們據以處方用藥的東西),然後使用之前用來對應這些徵象的藥方來治療嗎?

說穿了,這種臨床經驗,其實也是一種臨床試驗,只不過是一種非常不嚴謹,處處充滿了偏差(bias)的臨床試驗。

實際看看中醫是怎麼開藥的,就會發現,中醫嘴裡說辯證論治,說個體化治療,但還不是常常在開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中醫義和團可能會說他們不只是開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還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來加減藥物,可是你怎麼能保證加減之後的藥物會比不加減的還要有效呢?

中醫義和團當然可以保證加減過的藥物比不加減的還有效,利用他們的滿腔熱血來保證,利用他們的「臨床經驗」來保證,但是每一個病人都開不同的藥,居然還敢說他們這樣累積得了臨床經驗?

而且,這種幾乎每個病人都開不一樣的藥方的行為,其實是現代中醫才開始盛行的(可能是為了凸顯中醫辯證論治的特色)。

歷史上或現代使用張仲景方的經方家,臨床上很常照著《傷寒論》原方開藥,偶爾才加以加減。

這些經方家一輩子不知道開出了多少帖桂枝湯原方,而這些吃桂枝湯原方的病人,不知道又有多少感冒的病人,中醫要是真的有心的話,隨隨便便都可以抓到一大群人來作同樣診斷、同樣藥方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

其實,西醫從來沒有要求臨床試驗一定要施以同樣的治療方法,例如前面所舉的護士之母南丁格爾的例子,

在南丁格爾的時代,醫生們都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認為讓護士來照顧病人根本對病人沒有好處,

但是聰明勇敢的南丁格爾卻利用隨機對照試驗,來證明有護士照顧的病人存活率比較高,推翻了當時醫生的臨床經驗,讓我們現在生了病能夠有護士姊姊照顧。

南丁格爾的臨床試驗裡面的護士,照顧每一位病人所用的方法絕對都是不一樣的,但這個實驗的目的不在於告訴我們哪種護理方法比較有效,

而是在告訴我們「護士照顧病人究竟對病人好不好」。

同樣的,中醫的臨床試驗完全沒有必要用同樣的藥方,而可以針對每一個人來「辯證論治」,使用不同的藥方。

事 實上,早就有這樣的研究了,而且還在1998年被登在著名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這個研究將診斷出有大腸激躁症的受試者分為三組,一組全部接受同樣的中醫方劑,一組接受臨床中醫診視,針對每個人的情況而設計不同的處方,第三組則接受安慰劑的治療。

實 驗的結果,接受相同中醫方劑的那組,以及個別化的中醫方劑的那組,症狀改善的情形都比安慰劑組還多,但出乎意料的是,使用個別化的中醫方劑那組,療效要比 使用相同中醫方劑的那組還差。不過在實驗結束後的十四個禮拜的追蹤顯示,只有只用個別化中醫方劑的那組,療效還是持續。

這個實驗的結果十分耐人尋味,就留給各位自己去解讀了。

但這實驗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實驗打破了中醫義和團認為中醫療效沒有辦法藉由科學化的臨床試驗來驗證的迷思。

發揚中醫,需要的是南丁格爾的精神,而不是中醫義和團的傻勁兒。


6.「科學沒辦法理解替代醫學」謬誤(’Science cannot underst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fallacy):

這句話是對的,但是無關緊要。沒辦法理解某種療法是如何運作的,並不會成為我們接受這項療法真正有效的障礙。(trick or treatment, p224)

如同本書前面所舉的林德的例子,林德在十八世紀就發現了檸檬汁可以治療壞血病,雖然在當時並不知道原理為何,但這項療法卻散播全世界,拯救了無數的性命。


這裡介紹了六種中醫義和團常見的詭辯手法,希望各位讀者在看了以上的剖析之後,能對這些詭辯手法免疫。

不過,除了詭辯手法以外,中醫義和團還會使用許多宣傳洗腦手法,這些宣傳洗腦手法,除了中醫義和團會使用以外,全世界的直銷商、、靈媒、宗教團體、恐怖組織等等,全部都在使用。有一些手法本書前面已經提過,接下來作個總整理,讓各位讀者有警覺性。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之中醫義和團常見宣傳洗腦手法大公開

1.科學對中醫存在偏見(’Science is biased against alternative ideas’ fallacy):

賓 州大學心靈與心智研究中心的主任與副主任所合著的《為什麼你信我不信》(P230)一書,提出了「邪惡的十七個步驟」,說明團體如何利用手段來破壞成員的 個人道德感,而其中第十三、十四、十五個步驟,就是「指明一個反對我群信念和理念的他群團體」、「污衊非屬我群者」、「漸次增加對他群的敵意」,而中醫義 和團正是利用這個邪惡的步驟,將科學塑造為中醫的敵人,反而是想要鞏固自己中醫的地位。

其實,本書從頭到尾一直使用「中醫義和團」這樣的 稱呼,就是在使用這個邪惡的步驟。本書的目的在於使讀者看了之後,能夠看透大部分的思想謬誤以及心理手段,希望各位讀者養成接觸任何想法都應該自己去找相 關資料,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當然也包括接觸本書的想法,作者並不希望各位讀者照單全收地接受本書的想法,而希望各位能參考相關資料,找出本書論點的不 合理處與合理處,並且獨立思考這些問題,保持開放的心態。

所以,作者在這邊主動坦承自己使用了邪惡的步驟,希望讀者們能更加小心地對待自己接收到的資訊。

回到正題,科學的實證醫學要求中醫提出自己有療效的證據,並不是對中醫存在偏見,也不是特別在為難中醫,打壓中醫。

前面提過,在十幾年前實證醫學還沒興起的時候,西醫界也是充斥著許多無效的醫療,而這些無效的醫療就憑著西醫大老們的「臨床經驗」以及「基礎理論的推理」來撐腰,而存活在醫療行為當中,繼續無心地殘害病人。

直到科學的實證醫學興起,要求西醫為自己使用的療法提供科學證據,這才將許多無效甚至有害的醫療行為從臨床上排除出去。

其間,西醫界也是對實證醫學十分反感,因為前面提過,相信自己的臨床經驗而不相信統計數據是人類演化出來的心理天性,

要求醫生們選擇較正確的科學證據而不是粗糙的臨床經驗,根本是違反天性的事。

但真理越辯越明,實證醫學對病人有好處的證據越來越多,西醫們再也不能昧著自己的良心做事,最後大多數的醫生都選擇了使用科學證據作為指導臨床決策的實證醫學方法。請問中醫還要繼續昧著良心做事嗎?


2.對中醫的科學解釋(’Scientific explanation’ fallacy):

除了那些喜歡說中醫超越科學,所以科學沒辦法驗證中醫的中醫義和團以外,還有一派中醫義和團,喜歡為中醫提出一些貌似科學的解釋。

類似的說法有:「氣是一種能量、一種共振、一種磁場、一種能量場、一種宇宙暗物質、一種Ga Ga Oo La La……」

諸如此類的說法,不是在曲解誤用科學名詞,就是自行發揮創意,胡搞出一個神奇玄妙的名詞。

那些故弄玄虛的偽科學名詞,在真正瞭解其含意的科學家眼中,都不過是笑柄而已,卻真正抓住了一般大眾的心態,正如哲學家李天命所說:「許多人一遇到不知為何物的東西就會很崇拜的,這反映了某種相當普遍的人性心理」(從思考到思考之上,P36)

當然大部分這些偽科學的論述都是假的,但就算是真的又如何?

現 代科學醫學才不管你對於療法的解釋有多動聽,現代科學醫學只想知道你中醫究竟有沒有療效,現代科學醫學認為,人的大腦可以編造出支持任何觀察的理論假說, 然而證明的療效是不容辯駁的。臨床上無效的治療,不論對其機轉的解釋多麼合理,都是荒謬的,終究會被遺棄。(實證醫學:醫療照顧決策,P274)

這種科學解釋的宣傳洗腦花招,現今十分流行的電視台健康食品廣告節目非常喜歡使用,因為人類的天性就是喜歡聽故事,喜歡線性的因果解釋,而不喜歡枯燥乏味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