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老版本下载:精神生活 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28:12
平庸的罪恶 嫉妒也许是一种没有彻底证明自己清白的怨恨。也许是因为软弱而产生的奋起。(《麦克白》)或者因为强烈的仇恨欲望而寻找纯真的善良。 这本书要说的不是这些罪恶,而是说的一种心不在焉的生存状态,一种十分普通的体验,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别说有思考的爱好。作者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也就是说一个恶人也许没有作恶的动机,这,可能吗? 作者所谈的心不在焉既不是出于道德,也不是出于缺乏理解能力上的愚蠢,甚至不处于“道德不健全”意义上的愚蠢,十分明显,事情与所谓的道德决定和良知没有任何关系。 必需提出的问题是:思维活动,例如考察偶然发生的或吸引注意力的任何事件,而不管其结果或特殊内容如何的这种习惯,是否就是避免人作恶?或者在实际上决定我们与罪恶行为作斗争的条件?良知(conscience):依靠自己和通过自己知道,在每一个思维过程中实现的一种知识。这就是我们关于良知的每一种理解所支持的假设。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当我出于一个(平庸的罪恶)概念支配之下的任何一个事实时,我不禁要提出一个法律问题,并问我自己:我凭什么权利拥有和使用这个概念。 当哲学成为神学的女仆时,思维成了沉思,而沉思以沉思告终,它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灵魂状态。此时,思维不在致力于认识真理,而是期待一种将来的状态,并暂时以直觉接受它。(笛卡尔就打算把证明上帝的存在的论著叫沉思集) 真正的存在和纯粹的显现 哲学家为了找到真正的存在,必需离开他们生来就熟悉的现象世界,在探索中,精神的——不比感官的更少的期待某些东西能显现给他。 (没看完,看到中间才发现这本关于存在与现象学的思考很不好读,一者缺乏背景,二则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作者的哲学术语原因,难道她继承了康德的晦涩风格?后面的内容没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