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in park解散主唱:出家沙门的现世果报(巨大殊胜利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3:31:28
出家并不难。怎样才能出家?——出家沙门的现世果报(巨大殊胜利益)出家难?难出家?——两个可以效法的榜样

●唐时,僧人昙藏,十五岁时,想出家,但没有师傅,就敬诵观音菩萨圣号。
不久,他听到钟声,看见有僧寺,便去求剃度。
剃头之后,法师叫他出门。
约走了百步,他回头一望,结果法师、寺庙都不见了。
后来,昙藏成了大法师,唐太宗五次请他说法,两次请入皇宫。
                       (郑播德 译白)                ——《高僧传二集》 
●僧人开诇,张氏的儿子,母亲求祷观音大士而怀孕,生于观音成道日(六月十九日),满屋发光。
祖母遗留有黄金数镒(音益。重量单位,1镒约为20两),逢饥荒年,他全部施舍给了他人。
施完后,还有乞讨的人,他自恨无物可济,发愿舍身投生到帝王家。他登上观音岩,投身跳下去,竟毫无伤损。
他知道是菩萨慈护,于是发愿出家,但父亲想留难他。
开诇夜晚梦见白衣人,催促他成行。
他起来一看,家门洞开,于是逃出,得剃度为僧。 
        (郑播德 译白)                        ——《慈林集》
             ——摘自《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8例》(郑播德 译白)       

怎样才能出家? 
经常看到一些想出家的同修,发帖问“怎样才能出家”。 其实,只要真心向佛道,在修学中逐步树立了正知正见,发心出家,佛菩萨、人天欢喜、赞叹! 
方法:
先以居士(在家)身份,到有缘的寺庙中去居住、学习一段时间(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可以),熟悉寺庙中的规矩、适应出家生活,一边学佛修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师父们对你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你对佛法、对出家修行,也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那时候,出家,就会水到渠成。
=======出家修行真好!——沙门的现世果报(巨大殊胜利益)
《沙门果经》:
〓不再为奴仆(注:出家修行者,不再作下贱之业,高贵,诸佛菩萨赞叹、人天赞叹!)
〓达初禅而住,比丘如是由离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遍其身;以由离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达第二禅而住,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乐,充满盈溢、周遍流润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达第三禅而住,比丘如是以喜乐,充满盈溢、周遍流润其身;以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达第四禅而住,比丘以如是纯净之心,遍满其身而坐;以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而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又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种种神通,而彼证得种种神通。一身而化为多身,多身而合为一身,或现身、或隐身;通过壁、透过墙,穿过山无有障碍,犹如于空中;出没于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经行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威德,能以手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闻人天两界远近双方之音声。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宿住随念智,而随念彼于宿世之种种住处,犹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生于如是种族、如是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由其处死,而生于他处,于此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而我由彼处殁,生来此处。’具如是形相、境遇,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死而又生;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 
〓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漏尽智,而彼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之集’,如实证知:‘此是苦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是漏’,如实证知:‘此是漏之集’,如实证知:‘此是漏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其心解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无明漏,而‘于解脱,解脱’之智慧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此实沙门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大王!此沙门现世之果报,其他绝无有比此更殊胜之沙门现世之果报。’
……
等等不可思议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