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语音聊天的软件:送校车不如送公务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8:47

有这样一家人,子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日子过得甚是艰难。其家长却号召子女把勒紧的裤腰带再勒紧一点,打上的补丁再打一层,节约粮食和布料来帮助自己结交朋友。后来,人们颁发了一块奖牌给这位家长,称之为"负责任的家长"。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1962年,阿尔巴尼亚发生饥荒,时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与总理的霍查派其女婿、阿外交官马利列到中国要求粮食援助。恰好中国当时也极度欠缺粮食,还向加拿大进口了大批小麦。几艘载满小麦的中国轮船正在大西洋驶往中国,接到中央的命令后,立即改变航向,调头驶向阿尔巴尼亚的港口卸下了全部小麦。伍修权将军在回忆文章《回忆与怀念》中无不痛心地说,"中国人慷慨呀!"按照现在的话说,中国真是"负责任的大国"呀。

其实,中国一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不太遥远的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就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外援助行动。有时候送钱,有时候送粮食,有时候送军火(对象是越南和朝鲜)。到了21世纪的今天,开始送校车了。此处的积极意义有两点。一、以前送钱送粮食送军火,很多时候都是国家机密,不足为老百姓道矣。现在上午举行赠送校车仪式,下午全中国就知道了。这说明信息公开方面确实有长足的进步。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政府阔了。那时候穷啊,送多少粮食给亚非拉兄弟,就难免有多少百姓饿肚皮。现在一出手就是23辆校车,经济上一点压力都没有。无非是几百个学生不能乘车上学。不能乘车上学那就走路吧。不挨饿不知道人权,不吃苦怎能懂得民主呢?

按照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说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接受过大量的国际援助,包括在扶贫、环境、医疗和技术等各个领域。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也向外提供援助,虽然数额有限,这是中国国际责任的体现。这话我举双手赞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一个泱泱大国,这样的古训应当时刻铭记在心。2008年中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马其顿--这个远隔千山万水的欧洲小国慷慨伸出援手,捐助约35万人民币。数额虽然不多,但在我们陷入悲伤和无助的时候,这样的援助来得及时,给得温暖。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报。

什么是适当的时候呢?所谓"援助",应当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在网上查了一下,截至2011年4月,马其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431美元,折换成人民币近30000元。虽然比不上英、法、德这些传统欧洲国家富裕,但比之中国,还是阔绰了很多。这也罢了,马其顿刚刚发生过校车安全事故吗?马其顿的一辆校车会挤上60个学生吗?马其顿的学生徒步几十里山路上学吗?好像没有相关的新闻报道。恰恰相反,这种事情当前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处处发生。在中国急需要大量校车的时候,向一个并不需要校车的国家赠送校车--还有比这更扯淡的援助吗?

一家之主,首要的责任是保护家人平安,不让家人挨饿受冻。一个国家的首要责任,应该是保护国民平安,让国民享有(而不仅仅是想有)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其次,才谈得上周济朋友和援助友邦。如果本末倒置,凡事先想到朋友和友邦,那这个"负责任的家长"和"负责任的大国"的说法就得重新定义了。当然,你要把"负"当做"负数"来解读,我也不打算反对。

最后啰嗦几句。如果我们一定要援助马其顿,也不是不可以。我有一个小建议,不妨向马其顿赠送一点公务员。说实在的,当前中国什么都差,唯独不差公务员。马其顿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可能就是公务员,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让中国多余的公务员去为马其顿人民服务,这样一来岂不两全其美、双赢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