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焚 下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3:32:45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序)

殷俊

发表日期:2009-3-14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序)

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工业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11月5日在第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发布会上的内容显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严峻,在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国内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上半年大幅上涨,下半年不同程度回落,部分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剧烈波动。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物价水平虽出现下降,但仍保持在高位运行;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下降,贸易利益减少;工业企业增速减缓,企业融资困难,缺乏持续发展资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财政收入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低速增长。从产生影响的行业来看,劳动密集型、出口型企业所受的影响最大,电力、纺织、钢材、房产等影响较大。直接表现是用电负荷出现负增长、银行信贷指标增幅出现回落、谨慎消费、持币待购、车市、楼市低迷等现象。从影响的延续性来看,世界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某些方面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还没有完全暴露和显现。

在全球经济萎缩的影响之下,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诚如温总理2008年初所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企业决策困难。在许多企业家看来,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日子的的确确既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然而也蕴含了辛酸与无奈。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处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毕竟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外向型经济的代表,从它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我们可以领略经济寒冬的肆虐、企业家的心态、各类型企业的发展状况,以此给更多企业提供警示,开辟新的路径! 倒闭危机殃及浙江民营企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革开放第30个寒暑,浙江经济迎来了最为困难的年景!”最新一期的《浙江经济》在卷首语中写道。浙江省权威部门的分析显示,2008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浙江GDP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8、3.3、4.1个百分点,呈逐季回落态势,预计四季度增速仍将放缓,全年增长可能回落到11%以下,“这是自1999年来最大一次下行调整,浙江经济正面临近十年来最大挑战。”而且,这仅仅是开始,以周期理论判断,步入收缩期的浙江经济增幅回落还未见底。2008年7月以前,全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工业利润增长22%,此后增幅双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10月、11月,浙江省财政收入首次连续出现负增长。2008年浙江经济令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非“企业倒闭”莫属。不同的是,上半年的主角是风险抵御度差的中小企业,到下半年,随着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换成了大型民企,且体量愈趋庞大。尽管浙江颇为忌讳的“民企倒闭潮”传言经官方多次澄清后渐趋平静,但企业濒临倒闭的消息仍频繁传出。“停工”、“半停工”、“倒闭”——这看上去更像一场文字游戏,但浙江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却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显示,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幅已从2008年3月的14.9%回落到7、8、9月的9.8%、6.1%、6.4%,增速为10年来最低;2008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用电增长8%,增幅同比回落8.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增幅同样为近十年来最低。浙江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5.8%。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5%,12月份进出口下降2.8%。在加剧恶化的经济形势下,浙江的企业家现阶段的情绪有:一是“冬眠论”,对困难“看不到底”,就想着“冬眠”几年,等时机好了再创业;二是“过冬论”,把“宝”押在来年,“寄托于天助,等明年天上掉个馅饼”——“其实,谁会知道冬天有多长”;三是“淘汰论”,认为传统制造业是夕阳产业,“迟早要死,晚死还不如早死,索性袖手旁观。”这些情绪综合的结果是企业家信心指数下滑。由于冲击来势凶猛,浙江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低4.3点、11.8点,其中,企业景气指数由一季度的全国第12位滑至第18位,企业家信心指数由第15位滑至末位。 浙江经济为什么如此受伤?“加工型”省份、“出口型”省份、“民营经济”省份。第一,浙江经济以“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为特征,龙头企业与区块内的配套中小企业存在产业链合作关系。同时,在块状经济内部,企业相互借贷、担保普遍。浙江商人们融资主要靠两个金融工具——高利贷和担保圈。以血缘、亲缘和朋友圈为纽带结成的融资担保网络一直是浙江商帮最深厚的商业文化传统之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环担保圈盘根错节,把无数企业的资金链环环相扣地拴在一起。企业间的担保圈,在经济繁荣上行时期可以相互扶持、加快发展,到紧缩下行时期,某些企业资金周转不畅会引发更大范围企业的经营风险,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产业风险容易演变成区域经济系统风险。第二,大型民企,政府在土地、税收、金融、司法保护等方面一意偏袒,导致企业竞争环境恶化,大型民企对政府的依赖性增加,患上了“类国企病”。与大型企业能够享受“小灶式”政策相异,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得到的是“普惠制”政策。基于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浙江采取的“金融输血之策”主要有二:竭力改善金融环境,为该省尽可能争取更大的信贷规模;调动充裕的民资,既“取之于民(民资),用之于民(民企)”,又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第三,粗放发展——浙江经济好比“豆芽菜”:迎着光的方向迅速生长,短时间就长得很高,但根基不扎实,又细又长,大风一起东摇西摆——而浙江制造业迎着国内外低层次需求快速增长,整个规模虽然很大,但附加价值、工艺技术水平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这也正是浙江在本轮经济危机中反应最为激烈的主因。    浙江经济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部分,其实浙江企业面临的问题在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根据以上分析,我给出金融危机下所有企业的一个处方:“冬补”:在学习中“过冬;”“冬练”:“三九”天是“练内功”的最佳季节;“冬泳”:与寒流搏击,将让自己变得更强壮! 浙江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也为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发达国家制造业在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后,势必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欧、美、日经济陷入衰退,将迫使国际金融资本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和投资机会,这为浙江这样的高增长地区吸引和利用全球资本又创造了有利条件;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市场资源产品价格暴跌,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为浙江突破资源瓶颈的制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产大幅贬值,这更为浙江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金融危机迫使一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纷纷裁员,也为浙江引进“转型升级”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大量机会;国内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等,都将有利于浙江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2009年1月,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金永辉日前预测,受欧美主要市场影响,一季度浙江经济仍将持续回落,接下来要狠抓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