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shot下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12:07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

摘 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状况令人担忧。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提出了重构思路和举措:丰富知识储备,增强文化底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切实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重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随着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到满意工作,一心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却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状况

 

1982年美国的几位华人教授对前去访问的杨叔子院士说:“大陆去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

2004年4月2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首届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结果: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7.5%。其中,大专(理工科)达标率为26.8%,大专(文科)为32.3%,大学本科及以上(理工科)为41.9%,大学本科及以上(文科)为58.8% 。

在武汉某重点大学的一次母语水平测试中,参加考试的3511名学生的平均分仅为63.9分,75分以上仅占1.8%,不及格的比率达26.3%,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而此次测试的题目均在中学语文课本和高考范围之内,难度不大,目的是检验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

据某网站一次调查显示,有81.3%的学生不知道《诗经》中有诗歌多少篇,收集了哪些朝代的诗歌;有23%的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68.7%的学生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兰州交大罗豫黑手泼毒报复导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伤熊,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广州某高校一研究生为争夺女友而杀害另一研究生等事件的频频发生敲响了高等教育的警钟,引发了世人对大学生做人之道、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心、情感荒漠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1996年北京科技大学在参加一项全国性的对“文革“后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后,着重对人文素养进行了总结归纳:①知识结构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贫乏,组织管理知识空白,工程意识不强,经济观念淡薄。②能力结构方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言不及义,书面写作文法不通;社会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我行我素;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容易消沉;不懂创新,无创新精神。③素质养成方面,缺少敬业精神,缺少远大理想,缺少责任感;期望值过高,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行为,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④在思维方法上,没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视角,不会从宏观、战略、哲学的高度把握问题。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分化的专门教育,其不足表现为“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高的功利导向”。也有人概括为“五重五轻”,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这种狭隘和片面的教育造成学生做事和做人方面的“双缺”。在做事方面:基础薄弱,知识狭窄,能力不强,后劲不足;在做人方面:思想道德水准低下,缺乏责任感和进取意识。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会议指出:高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毫无疑问,这种人的感情是高尚而丰富的,思维能力是正确而富于创新的,精神境界是纯洁和神圣的,个性是健康和完善的,或者说,人性是高洁的,灵性是非凡的,人是全面又主动发展的。教育是育“好人”以利人,而绝非育“坏人”来害人,高等教育更应如此。坏人感情卑鄙、灵魂龌龊,如果思维能力低下,危害还有限;如果思维能力超群,危害将很大。无才则无知愚昧,缺德则卑鄙无耻,缺德有才比缺德无才更危险。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等教育更应面对现实着眼未来,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这一重大问题。

 

二.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人格好坏,关系到涵养高低,关系到思维深浅,关系到成人成才,关系到民族存亡,关系到国家强弱,关系到社会进退,关系到人类祸福。

㈠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同志认为:“没有一定哲学和人文知识的多方面的积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内容就很难真正理解;不懂得中国和世界历史,就很难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发展的个体,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1.人文素养可以促进思维和智能的发展

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的培养,人文科学侧重形象思维的塑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史益人智,诗益人慧。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各学科知识的交融,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他认为物理给了他知识,艺术给了他想象力。“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一事无成。”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能够提出二进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易经》的启发。世界级的建筑师贝津铭非常喜欢读《老子》,他说《老子》对他建筑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他事物。被誉为“科学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科学家”的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说:“科学给了我深厚而求实的基础,文学给了我丰富而浪漫的想象”。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高的、形象思维发达的人通常能在专业活动中创造性更强。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灵感一向惠顾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影响到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力,而这些都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人文素养有助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功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凯洛夫也说:“谁要没有强烈的感情,他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之上”。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把无形的内在感情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人文学科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学科,它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以价值,赋予社会经济发展以精神动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没有人文精神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是残缺的人。二战后,美国青年由于缺乏精神支撑而苦闷彷徨,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当代大学生如果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成为“迷惘的一代”呢?目前,大学生犯罪、自杀、失范、心理疾患等问题增多,表明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就业的压力,考级的压力,情感的困惑,生活信念的缺失等等造成了他们价值取向的转移。他们或以感情为游戏,享乐青春;或者仇视社会,时刻准备报复;或者封闭自我,沉迷于虚拟空间,无法自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的养成,使人的精神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

对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提高更具基础性,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以提高文化素养为基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这样的人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做事”即要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以便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做人”即要学生习得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耻、守信、感恩等等,能与他人和谐共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工科为例,工程的实质是综合、创造、实践。任何工程都有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除技术本身以外,还涉及到生态平衡问题和移民问题等。梁思成先生谈到建筑师时说:“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主要的,他应是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既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才是理想的教育。它包括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精神层面,如精神境界、文化自觉、社会责任等等;二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是学生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提高人文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才“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兼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重修养。

㈡提高人文素养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这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法宝。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有现代化的人。现代化的人,掌握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判断力、美的欣赏力,适应变化的灵活性。他的身上积淀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底蕴,汲取了本民族和人类文明之精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够批判地思考科学、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他的敬业、勤奋、团队精神以及善于交流的能力使他能与周围的人很好地合作共事,为祖国、人民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通过文史哲艺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明的吸纳和认同,使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意志和高尚的格调趣味,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的大师,他们不但有精深的学术造诣而且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很高的人文气质。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潘光旦说:“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家和谐康泰越不可问。”人文素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加快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他们,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必须把它作为紧迫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努力开创人文素养建构的新局面。

㈠丰富知识储备,增强文化底蕴

哲学家罗素认为,支撑人类生命必须有三种激情: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悲悯。想成为精神上富足的人,就应该多接触那些能提升精神境界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而将知识升华为一种关怀。关怀人的内心,关怀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关怀全人类的苦难与未来,活出人生的意义、境界乃至圣洁。丰富知识储备既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平衡知识结构,确立新的认知范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文科学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石和载体,它包括文学、政治学、史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艺术等。学校要构建涵盖史、哲、经、法、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提供充足养料。要加强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相互交融的学科群建设。大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增加知识厚度;了解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明晰专业发展趋向,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实现发明创造。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以体现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纳粹份子中不乏擅长琴棋书画者,有的甚至具有博士学位,我们却不认为他们具有很深的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只有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性,渗透到生活与行为中才称之为素养。广大学生要注意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修养,“外化”为日常的自觉行为。

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不无相关,所谓“师高弟子强。”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老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广大教师育人作用的准确表述和要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要为人师表,充分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形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学习和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可以催生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学生不会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获取。

从教师角度来讲,应该做到将教书育人和自我提高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生的活水源头。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更应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楷模。”从学校角度来讲,就是要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引进招聘大师泰斗;改善教师的评价制度,促进专业成长;要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

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说教,不能靠灌输,需要熏陶渐染。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具有育人功效,可以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精神。学校文化底蕴不足,难以培养出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建造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并形成集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校园物质文化系统。精心打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抢占数字阵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学校要与当地政府一道,共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使大学生免受不良风气的污染和侵蚀。

2.要强化制度建设。以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大学制度推动大学文化不断前进。要在全体师生员工中讨论和明确大学所追求的精神,使大学精神与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定位结合起来。

3.要积极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此引导和激励学生。要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不断吸收、整合、创造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风尚,使大学文化始终处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最前沿。

4.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自觉,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软环境。

5.学校要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㈣切实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知识的积累需要学习,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停留在上课、读书、听报告这个层面,还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1.要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使大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尊重群众的心向,培养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协作精神等等。

2.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机构,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设立实施机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提供必要经费,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要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依据评价体系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不断提高和延伸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3.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4.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结束语

对于正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其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在国人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等院校普遍扩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重中之重。抓住大学生人文素养重构这一着力点,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发现等编著: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10

[2]刘献君著: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

[3]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教研究动态,2003.3

[4]孟杰: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兼备的“健全人”[J],重庆教育学院报,2004.6

[5]周远清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发展[N],光明日报,2005.11.1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26

 

 

 On Lack and Loss of Human Qualities of Present-da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Regrowth of Such Qualities

(Southwest-China Normal University Yucai College, Hechuan, Chongqing, P.R. China, 401572)

Abstract: The situation is very worrying that present-day university students lack and lose human qualitie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to try hard to develop students’ human qualities. This has a bearing on the personal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on our country’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regrow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 qualities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uch regrowth and some means to treat it: letting students learn more knowledge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orming a teaching team with rich knowledge, rich experience and great ability; developing more activities of culture on campus; and giving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to take part in social practice, etc.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 qualities; lack and loss; regrowth.

 

 

 

文章来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