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中文苹果版8.0版本: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30:31
 

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燕国材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多元性为智能本身所固有,多元智能说东方古已有之,并非加德纳所独创;指出既要讲多元智能,也要讲综合智能;在因材施教上,多元智能理论只解决教学问题,并不能解决教育问题。因此,我们不要过分夸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八识;刘劭的智能思想;综合智能;因材施教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已流行多年,其基本的性质与内容早已为大家所了解。但为了本文进行“评论”方便起见,先极其简略地把它介绍一下,可能还是必要的。

    加德纳从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创造某种文化价值的能力”的定义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从而提出了所谓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主要讨论了如下八种智能(智力或能力):

  1.语言智能

    用于阅读文字创作和日常会话,即通常所谓的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2.数学逻辑智能

  用于逻辑推理与解决数学问题,即通常所说

的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智能

    用于处理主体和客体的位置,即通常所谓的空间知觉能力。

  4.音乐智能

    用于唱歌、演奏以及欣赏音乐,即通常所说的一种特殊能力。

  5.身体运动智能

  用于跳舞和各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特殊能力。

  6.人际关系智能

  用于人际交往、理解他人,就是“知人”能力。老子说:“知人者智”,即此种意思。

  7.自我认识智能

  用于认识自己、理解自我,就是“知己”能力。老子云:“自知之明”,也即这个意思。  8.自然观察者智能

  用于对各类事物观察辨别,就是通常所说的观察能力。

    加德纳还着重指出,在人们身上,各种智能的水平及其组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据此可以提出两种假设:一是“非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一是“当代没有人能够学会需要学会的一切东西”。正因为这样,在学校教育中,就必须从课程、方法(教学与学习的)与评估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以便名副其实地开展因材施教。在我看来,这应当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之所在。

    二、多元性为智能本身所固有

    不少学者都把多元智能理论看作是加德纳的“独创”。这也是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外“吃香”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在我看来,多元性为智能本身所固有,并且早已被智能心理学家所揭示。具体地说,在西方智力理论中,无论其因素论还是结构论,都把一个完整的智力区分成若干因素来加以考察,只不过它们是从智力内部来揭示这些因素,并仍然将这些因素看作是智力内部的构成物;而加德纳则把智力内部的多种因素看作是种种独立而平列的智能,并将它们从智力内部搬到外部,使其不再是完整智力的构成因素。现仅略举数例如下:

    众所周知,因素论认为智力由多种因素所构成,即使是特殊因素说、二因素说或三因素说都是如此。就是说,特殊因素说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按桑代克的说法,它包括填句、算术推理、词汇与领会指示等四个因素;二因素说也并非两个因素,按照斯皮尔曼的意见,有多少种智力活动,就有多少项特殊因素(s);而参与一切智力活动的一般因素(G)也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三因素说有好几种不同的观点,但都认为智力由三个因素组成,且各因素还包含有某些小因素。至于群因素说则更是如此:有的主张智力由五个因素组成,即空问关系的操作能力、计数的速度、运用语词的速度、记忆能力、应用速度计算的能力;有的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基本能力,即语文理解、语句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和一般推理。

加德纳所说的八种智能,有一些在因素说所列举的智力因素中就可以找到。

    结构说实际上也是因素说,,只是它认为各项智力因素紧密联系,使智力成为一完整结构。二维结构说认为,其第一个维度包含三项:计数能力、言语能力、图形和空间能力;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依次由5、6、6个因素组成,于是智力便包含有5×6×6:180种因素。至于层次结构说,无论是四层次结构还是五层次结构,都认为智力是由不同层次的若干因素组成的。前者提出:第一个层次为某些一般因素(G);第二个层次为两个大因素群,即言语与教育的能力倾向、操作与机械的能力倾向;第三个层次是在上个层次的两大因素群中再分为若干小因素群;第四个层次为各种特殊因素(S)。后者认为,最高层为人类心理,第二层是一个一般因素和一个实际因素,第三层为联想,第四层是知觉,第五层为感觉。加德纳所谓的八种智能,在结构说所提出的智力因素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三、多元智能说东方古已有之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在西方现代智力心理学中可以找到,而且在东方自古也有类似思想。明白了这一点,则该理论也就不值得那么推崇了。现仅就古代东方的两种多元智力说作点介绍。

    古代印度佛教的瑜伽行派与中国古代的唯识宗提出八种心法,是谓“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与阿那耶识。这“八识”就是人们认识的八种途径或多种智力。比如,眼观八面、耳听四方,所以眼识、耳识即相当于“空间智能”;前两“识”又表示视、听两种感知觉都有“识”(犹今之意识)参与,是自觉的有目的心理活动,与“观察智能”相当;身识包括各种肤觉和身体运动,显然是“身体运动智能”;舌识含有味觉与言语机能,它可以表现为语言智能;第六识为“意”识,它是以“心”统合各“识”的高级智力,显然是一种“逻辑智能”;第七识末那识在梵语的意义为思量、判断,它实际上即今之自我意识,含有自我智能之意;第八识阿那耶识又称为“藏识”,以为人的一切外部表现都是这“藏识”的变化,它实际上就是今之潜意识,含有潜在能力(潜能)的内容。

    三国魏思想家刘劭继承我国古代智力与能力相对独立论的传统,对二者的类型分别作了考察。他认为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具体规律即“理”可以一分为四:道理、事理、义理和情理。因为“理有四部”,所以“明有四家”,即“明理”的智力也就有四种类型:道理之家——主要的认识对象是自然;事理之家——政事;义理之家——社会;情理之家——心理。他又认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人物志·材能》),从而又把能力划分为八种类型:自任之能——善于自我修养;立法之能——善于创立法制;计策之能——善于出谋划策;人事之能——精通人情事理;行理之能——能够督责办事;权奇之能——惯于运用奇计;司察之能——善于考察辨别;威猛之能——表现威严勇猛。按四种智力加上八种能力,共有十二种智能(包含智力和能力),比加德纳所说的八种智能还多四种智能。

    四、综合智能与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尊重个体的社会思想为基础的,其指导思想是实证主义的元素分析论。很明显,如果只强调多元智能的价值,就必然会忽视综合智能的作用。而事实表明,只有把这两类智能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智能来。

    那么,有没有综合智能呢?其回答是肯定的。智能同任何事物一样,既有其多元的一面,又有其综合多元的另一面。而这种能够融会贯通、发挥整体功效的大智能,就叫做综合智能。古代东方即十分重视综合智能,古代印度佛教称它为“般若”(梵文音译),古代中国称之为“智慧”。正因为如此,便用智慧对译般若。“般若”可以意译为“智度”、“明度”(无极)等。佛教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均为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之“自性”。而世俗认识及其对象虚幻不实,无法认识与把握,只有“般若”能够超越世俗认识,把握诸法真如实际。这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般若”智慧不同于普通的智慧,它可以把多种智能融为一体,从而把握事物整体、洞察事物一切。

    应当强调指出,从心理学角度看,传统的“分科课程”以多元智能为基础,正因为智能是多元的,所以课程也就多种多样。如中国先秦时期,就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的课程;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课程的分科便日益增多。而20世纪后期以来,美国在教育改革中,率先设置了“综合课程”,这种课程就是以综合智能为依据的。正由于有综合智能的存在,所以就把某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各自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培养与发展人们的综合智能。可见,只强调多元智能,忽视综合智能,对中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是不利的。

    五、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理论

    国内外教育界几乎都认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似乎以往的因材施教是没有什么理论依据的。这也就是该理论在国内外特别受到青睐的缘故。其实,在我看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这方面的作用却是有限的。

    众所周知,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则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依据,明确地提出了因材施教,对当时与后代的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要指出的是,所谓因材施教的“材”包含智能与人格,其“教”也包含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据此,一般地说,教学上的因材施教是以智能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而教育上的因材施教则以人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我以为,对因材施教作如此的理解,可能古今中外都是基本一致的。在西方,差异心理学所考察的就是智力与人格两个方面的差异,而一般地说,西方研究教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多考察智力的个别差异,如认知学派的奥苏贝尔便是;而研究德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则多考察人格的个别差异,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便是。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如果说这种理论与实践滥觞于孔子,那么,朱熹则是这种思想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如朱熹曾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孟子集注·尽心上》)这三句话十二个字将因材施教两个方面的涵义作了高度概括,也把因材施教的价值推到了最高点。我认为,即使将表述朱熹因材施教思想与实践的这三句话,放在国内外的任何一本讨论教育理论问题的著作中,都不会失去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光辉。

    由上可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放在因材施教面前是难以光彩夺目的。因为它只是为教学上的因材施教提供理论依据,而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德育上的因材施教问题。虽然有学者曾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德育工作中,并且还取得了某些成果。但这绝不是该理论的强项,所以不要过分地夸大该理论的价值。

六、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智能本身就是多元的,而且传统智力理论早已把它们揭示出来,只不过是没有将其从智力内部移至外部、并为其一一命名而已。

    2.元智能理论不是加德纳的新发现,而是东方古已有之。如佛教的所谓“八识”、中国古代的智能独立论等,就是一种多元智能说。

  3.多元智能理论只能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依据,难以为“综合课程”说话,而后者的心理学基础是综合智能。因此,不能片面地强调多

元智能理论的价值。

    4.多元智能理论又只能为教学上的因材施教提供理论说明,难以作为德育方面的理论依据,而后者的心理学基础不是智力的个别差异,乃是人格的个别差异。所以也不要过分地夸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因材施教方面的作用。

    5.古今中外有多种多样的多元智能理论存在,我们不必拘守于某一种,而是可以且应当采用其它的某种多元智能理论,甚至自己也提出某一相应的多元智能理论而予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柏原.人物志(译注)[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0.

[3]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燕国材.中国教育心理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郭昌福,王长沛.多元智能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原文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3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