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病例分析题库:卡拉瓦乔佳作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7:14

召唤使徒马太 油画 1592-1602年 323×340厘米   藏罗马路易吉·德佛朗西斯教堂
作品简介 据《圣经·福音书》所载,使徒马太原是税吏,因从事这种职业常受人憎恶和鄙视。福 音书上告诫说,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卑贱和被唾弃的人要胜过那些心地伪善的法利赛人,所 以耶稣要在贫穷的或被唾弃的人当中挑选税吏马太作自己的门徒。画家从中汲取的是它的民 主主义成分,并用一间徒有四壁的昏暗房间作为背景,展现了这个宗教故事场面: 一伙收税人正围坐在未铺台布的桌子旁,桌上有钱币、帐本和墨水缸,在桌子的右侧, 是两个佩剑青年。显然他们是帮助收税的政府代表。刚从门外进来两个人,即是耶稣和使徒 彼得。耶稣用手指着,他的身子虽被彼得挡住,但头上淡淡一轮圆光,表明着他的身份。有 趣的是,围桌而坐的人物穿的是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服装,而走进来的耶稣与彼得却穿着古 代服装。 光线从进门的两个人的身后投入,照亮了墙的上部,也照见了桌旁几个转过脸来的人的 脸庞。在那个戴饰有羽毛帽子的青年和左边一个散着头发、戴着夹鼻眼镜的老人的中间,即 是马太。他的脸正好处在光线中,他用左手指指自己的胸口,似乎在问:“是指我吗?”另 一个背朝着观众坐着的佩剑青年,惊异地转过脸来把目光投向耶稣和彼得,他使两组人物的 联系密切了。自右而左的光线和自左而右的几个坐着的人的视线,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 突出了马太这个真实可信的农民形象(据《圣经》上说,马太做过农民)。他的皮肤粗糙, 有皱纹,头部谢顶,脚掌还有老茧。此外卡拉瓦乔是采用明暗对比色彩方法来处理这幕“戏 剧”的。由于光线明暗对比强烈,观众首先从昏暗的房间中看到了高处一只指向马太的手, 让观众沿着手指的方向去搜索主要形象。使画面故事性更加鲜明了。卡拉瓦乔用写实的手法 提示这一主题,并没有使之失去艺术的概括性,这是卡拉瓦乔的艺术成功之处。 1606年5月,卡拉瓦乔参加了一次斗剑游戏,因发生口解,引起决斗,不慎把对手 打死了。身负重伤的卡拉瓦乔,只好离开罗马逃亡,在那不勒斯、马耳他岛、西拉库兹、墨 西拿、马勒摩等地流浪。他性格倔强,不善于忍让,经历坎坷,生活潦倒,仅活了37岁, 最后客死他乡。死后,他的风格被各国现实主义画家所继承,人们把这种画风称为“卡拉瓦 乔主义”。
背景说明 卡拉瓦乔是16-17世纪之交意大利现实主义画派的卓越代表。他所生活的年代,正 是意大利面临着经济衰退,内乱外患,国势减弱的时代。这位画家的生活历程也充满着苦难 和失望。他的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风俗画的传统,由于不善于美化圣经人物,过分 真实地描绘自然,当时很难找到买主,有时竟弄得穷愁潦倒,不得不依靠同行的周济来维护 生活。 卡拉瓦乔(1573.9-1610.7)原名米开朗基罗·迈里西,“卡拉瓦乔”是他 的绰号。他出生在伦巴第省卡拉瓦乔小镇一个建筑师家庭。11岁时全家移居米兰,后来进 入西蒙·培德查诺的画室学习,约于1590年前去罗马。贫困没有使他在真挚朴素的现实 主义艺术道路上改弦易辙,去迎合宫廷艺术的胃口。1597年,他终于得以红衣主教德尔 ·蒙泰的赏识,顺利地获得了3幅大画的订件,让他在罗马圣路易斯·弗兰契齐教堂内的康 塔列里( Contarelli)礼拜堂制作几幅“圣徒马太行传”的故事画。这时他的生活与创作 上的转折点。《召唤使徒马太》(也称《圣马太传》,作于1597-1600年)即是其 中之一,它是准备用来装饰小礼拜堂侧面的墙上的,此画有323.9×340.4厘米大。

基督的下葬 油画 1602-1604年 300×203厘米 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作品简介
这幅祭坛画最初是圣马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订件。描绘的是基督被钉死十字架 后,由约翰、尼哥底母、圣马利亚与基督的两个女信徒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微弱的光线只 照亮岩洞的一块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约翰与尼歌底母慢慢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 入墓中。背后站着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两个女信徒。耶稣的尸体被光线照得透亮。整个场面 俨然一个阵亡英雄或战士的下葬情景。耶稣的躯体画得强壮结实。脸上也显出刚毅的意志力。 一张留短黑须的脸十分安祥。气氛肃穆,悲怆而庄严。 画家运用准确的解剖技巧表现了肌肉发达的尸体。唯有耶稣垂落的一只手提示他已没有 生命。但这只下垂的手与被抬起的双腿,在画面上构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这里是卡拉 瓦乔重点刻画的形象。传说他是法利赛人。曾于夜间见过耶稣,和耶稣谈论过人可否重生的 问题。耶稣被钉死后,他前来帮助埋葬。画家把他描绘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形象。并把他 画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双赤裸的大脚。为了加强整个形象的稳定性,这两只 脚在前景上起着平衡作用。 在这里,除前景上耶稣尸体与尼哥底母的生动形象外,后面三个妇女形象也处理得很有 节奏,尤其是双手高举、脸上表现了悲痛欲绝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给画面增强了悲剧性。她 哭肿了双眼,嘴唇半张,似在呼天抢地。圣母包着头巾,脸容消瘦,她从约翰的肩后伸出一 只右手。这只手被光照射着,因而使分布在右边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时这只掌心向下的 手又起着对这幕下葬悲剧的指挥作用。 中间一个马利亚形象画得很美。她显得楚楚动人,娇弱可爱。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个 质朴的农家姑娘。她正低着头,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紧擦着眼泪。梳着中间分缝的 并在脑后盘上小辫的发式,更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的写实性质。所有人物,除了约翰的脸部沉 入半阴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画家的典型构思是作了一番精心考虑的。 在色彩上,衣服的红、蓝与皮肤的苍白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这使英雄下葬的 悲怆气氛,与四周的黑暗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当这幅画公展时,不仅使卡拉瓦乔的崇拜者心 悦诚服,连他的宿敌也不得不承认画家的高度艺术修养。此画现藏罗马梵蒂冈绘画馆。
背景说明
卡拉瓦乔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后,他的画上的明暗对比表现得更强烈了。往往背景的空 间都陷入阴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不是部分被吞没,只露出某部位,就是完全暴露 于光照中,黑暗用棕色和深褐色来表现。这种手法被称谓“黑暗法”(意大利语为tenbroso) 或者叫做“酒窖光线绘画法”。他的《召唤使徒马太》一画便是这样表现的。1601-1 604年间,卡拉瓦乔完成了这一幅最著名的祭坛画《基督下葬》。

圣马利亚与蛇 292*212.7厘米 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
作品简介
幼小的耶稣见到一条蛇要去踩死它,圣母见此情景,先将蛇头踩住,让小耶稣踩在她自 己的脚背上,以免被毒蛇咬伤。此种亲子之爱是通过暗示性隐喻来提示的。圣母的打扮是17 世纪富裕家庭主妇的装束。右边的圣安娜画得苍老一些,以象征老少三辈的家庭关系。17 世纪,许多进步的画家力求传统题材的革新,而风格主义画家则追求表面的形式效果。1600 年至1606年,是卡拉瓦乔的多产期。与这幅《圣马利亚与蛇》差不多同时创作的,还有 《萨伏尔的幻像》、《使徒彼得的死难》、《圣马利亚与朝圣者》、《圣母升天》、《基督 入棺》等作品(分别藏于罗马圣马利亚·戴列·彼波罗教堂、圣阿戈斯蒂诺教堂与梵蒂冈绘 画馆),这一幅作于画布上的《圣马利亚与蛇》有292×212.7厘米,现藏于罗马波尔 葛塞美术馆。
背景说明
卡拉瓦乔成名后,他的艺术声望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一些人对他的独特手法极感兴趣, 承认他构思大胆,写实技能高超;另一些人则说他表现的人物过于“粗野”,强烈明暗光影 违犯规范,故弄玄虚,还说他对待崇高的圣经题材是任意的,卡拉瓦乔所绘的圣经人物,确 实都穿上与他同时代一样的服装,这往往引起非议。这一幅《圣马利亚与蛇》(作于160 5-1606年)就是如此,除了表现圣母与圣子的天伦之情外,还赋予正义战胜邪恶的象 征意义。它创造了这个思考性情节。 此后,因卡拉瓦乔误杀了人,被迫逃离罗马,以躲避追究。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 影响到他的艺术生命,象这样充满着世俗之爱的圣母画再也不见了,这是这位17世纪画家 的最大不幸。在那个时代,画家如不依附教会或权贵,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枯竭。




使徒马太的殉教 323.9x342.9厘米 罗马弗兰契教堂
作品简介
继《召唤使徒马太》一画之后,卡拉瓦乔为罗马圣路易斯·戴伊·弗兰契齐教堂的康塔 列里(Contarelli)礼拜堂的一面墙上画了第二幅马太行传故事画,题为《使徒马太的殉教 》(1599-1600)。据目击者回忆,这幅画曾经重绘过两次,原因是“它的构图和 运动表现与题材不相符合”。订件者要求它与《召唤使徒马太》一幅的构图相呼应。据研究 者所提供的资料说,最初的构图是: 马太刚做完祷告,倒于地板上。一个雇佣的杀人者手中握剑,向马太弯下身去。在右边, 马太身边一少年仆人见此情景,拔腿逃跑;左边,有几个男人也向出口奔去,其中一人还惊 慌地回头张望。画的下半幅上则挤满了人群,动势比较紊乱。现从这里的一幅画的构图看, 雇杀马太的活动已略向深处移了一些。马太正倒在祭坛的台阶上。他略为欠身,用一只手挡 开杀人者,眼光直视那个凶手。光线透过昏暗的房间,直射在这两个人身上。左右人物纷纷 向两边逃去。构图与第一幅所说明的相似。只是光线把观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地引向两个人物 身上。 右边的少年仆人正欲逃离,他张嘴喊叫。在左边,除了两个男子正恐惧地夺门而走外, 还有四个人也在向出口退去。其中一个握着剑,却没有胆量去援助马太。据说这一幅变体画 是在第一幅画的基础上一再修改后确定的。主教要求中心人物再向深处移,让前景空出地位, 再添画上三个裸体人物。这三个人物象征这一谋杀事件的目击者。这三个形象在画上好象与 中心人物关系不大。但它完善了构图上下呼应的装饰性效果。这是当时风行的风格主义绘画 的审美要求。主教坚持要卡拉瓦乔作这样的安排。画家为了避免矫揉造作,他对前景的三个 人物先按照模特儿画好,然后巧妙地把他们的裸体动势按透视缩短画法添加在前景的最下边。 可见,卡拉瓦乔虽做了些让步,但仍不马虎从事。他尽可能使画上的人物处理得合情合理。 此外,两个中心人物头上的天使,本来在低垂的阴云下,后来画家改换成一团白云托住 天使的身体,并以强烈的透视缩短法表现少年天使的裸体质感,使他具有自然的俯伏姿态。 这种姿势虽也是宗教艺术中常见的,但经画家精心构思,虚幻中寓有一种实感。天使递给马 太一枝棕榈枝——基督教信徒殉难的象征。它既没有违犯教会对风格主义艺术表现的嗜好, 又高度展示了现实的人体画法,使画上的生活显得神奇而又可信。这种带有一定戏剧性的宗 教故事画,在卡拉瓦乔笔下往往运用自如,欣赏起来耐人寻味。这是和他的高超技巧和熟练 的素描写生能力分不开的。

圣母子作品简介
卡拉瓦乔的圣母子形象构思独特,毫无宗教气息。就世俗化的程度看,他的圣母比拉斐 尔的圣母更甚。这一幅就是明显的一例。圣母与圣婴的形象是当代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宗 教题材与宗教人物的世俗化,从文艺复兴开始至卡拉瓦乔时期,已发展到了极点。画上的圣 母头上的灵光几乎是难辨的。画家为了增强一种凡人的美,尽可能减少宗教的程式化。 已如前述,卡拉瓦乔性格急躁,遇事欠于忍让,这对他的事业来说往往频添麻烦与坎坷。 在他初出茅庐时,卡拉瓦乔做过宗教壁画家切扎里·德·阿尔皮诺的助手。出师之后,卡拉 瓦乔的艺术声望虽高,但社会地位仍不如那位阿尔皮诺。阿尔皮诺荣获了骑士勋章。一天, 卡拉瓦乔得知阿尔皮诺贬抑了他,他坚决要求与阿尔皮诺决斗。后者拒绝了他,理由是他不 愿与一个地位与他不相等人的人决斗,以免有辱于他的身份。卡拉瓦乔也常常因受辱或侮辱 别人而引起人事上的诉讼。这些事说明卡拉瓦乔尽管在艺术上敢于寻求真理,而在生活上与 性格上,他是个失败者。他不善于与人周旋,以致影响了他的艺术的发展。
背景说明
1600-1601年间,卡拉瓦乔为圣马利亚·戴列·波波罗教堂的切拉齐小礼拜堂 完成了两幅大画。据一位写过他的传记的学院派画家乔凡尼·贝尔奥涅回忆,最初这两幅画 未获满意。他不得不卖掉,在这座小礼拜堂内又画了两幅新画(卖掉的两幅现在已无从寻觅 )。这两幅画就是《使徒彼得的死难》与《使徒保罗改宗》(这两幅画在风格上与《召唤使 徒马太》及《基督下葬》十分接近)。《圣母子》是在完成这两幅画的同时完成的。
圣母升天
1605-1606 祭坛画
现藏巴黎卢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