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qq交谈代码:老子生平三考(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54:54

与此同时,还必须廓清《道德经》成书的时间。以此,才能大概确定老子“修道”的时间。

有书载:“老子西出函谷关,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这说法表明,在老子当守藏室之史的时候就形成了《道德经》思想。这是不对的。笔者认为,只有在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占地脉”之后,才可能形成《道德经》思想。对于此,下文将专门论及。因此,合理的解释是,老子在荣德山“为周家占地脉”回京复命后,再出函谷关时,方才可能为尹喜写下《道德经》。而老子再出函谷关的时间,也就是他辞官不做,而上峨眉山修道的时间。

对此,有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有人说是函谷关},为喜着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有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又有列仙传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而在这些说法中,一是只说到“老子西游”,而并非是“老子西出函谷关”;二是“老子西游”,它是概指,究竟有多少次,并未说明。因此,逻辑的看,只有老子从荣德山回来复命后,再出函谷关时,方才可能给尹喜写下《道德经》。这也才会有老子后来死于秦地扶风之说。

 

三、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形成“道、德”思想

 

为什么老子“西游”和在荣德山会形成“道”、“德”思想?

老子形成“道”、“德”思想的直接原因就是:

一是对“王道”的思考。

当老子来到荣德山“占地脉”的时候,必然要缅怀周文王的“积善行仁,政化大行”,缅怀周武王的“武功”,和反思周王朝兴旺和衰败的原因。这种缅怀和反思,就表现为对西周“王道”的思考。而对“王道”的思考就是对“道”的思考。正是如此,就形成了老子“道”的思想。

二是对“天地自然”的思考。

当老子在对“王道”的思考的时候,必然要思考“王道”的受制性和条件。而“王道”为“大”乃“四域”之一,故老子不能不把对“王道”受制性的思考转向“地”、“天”,和“自然”。由此,深化了老子“道”的思想。

老子对“道”的形成和深化的过程,就正表现如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老子的“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这就是:在四域之中,“人”,就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王道”;“地”、“天”指人的自然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存在“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自然”指宇宙万物中存在“阴阳及其变化之道”。老子认为,“王道”受制于“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而“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受制于“阴阳及其变化之道”。同时,老子认为,“道”和“德”即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说法,故“道”就是“德”,“德”也就是“道”。从而形成了“道德一统”的思想,即“道高德高”、“道低德低”,或者,“德高道高”、“德低道低”的思想。对此,笔者著文《论中国“道”、“德”思想的变迁》专门进行了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