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九城含浦:“倾听”与“热闹”能否并存于好课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02:06
“倾听”与“热闹”能否并存于好课之中?

作者:孙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6    更新时间:2007-11-12

  近日,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达标”校本研训活动。在一次教后的研讨中,对于“‘倾听’的课堂与‘热闹’的课堂能否并存于一节好课之中”这个问题,大家有了争议。

  在一节政治课上,有这样一个常见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学课本后,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整个竞答环节热闹非凡,最后的教学目标达成也顺理成章。按惯常的评价,一些评课者认为,学生参与踊跃可以显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成功。可是,争议也由此而生,有反对者提出,本节课有“竞答过头,倾听不足”的遗憾。其一,几名在座的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没听完发言者陈述,就莽撞地打断了别人的回答。其二,小组之间唇枪舌剑的争论,展现出了极强竞争的意识,但对邻组同学的回答却十分排斥,没有体现共容意识。反对者认为,本节课上,老师多次默许学生插嘴是课堂的败笔。而支持者则认为,采用竞赛这种常见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激活了学生思维,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参与度高。

  执教的教师在课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设计小组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要关注学生的倾听,会不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不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激情?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为使课堂出彩,将注意力定位在“激情、热闹”上,认为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学习才能“有效”。于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教师们想出了很多法子,而对于热闹背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则思之甚少。在笔者看来,“热闹”与“倾听”不可分割。课堂教学不应过分地热衷于热闹,偏废倾听;当然,光有倾听的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会“打折扣”。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两者融为一体?

  首先,以标促听,在目标达成中养成良好品质。学生课堂上不愿倾听、不会倾听,老师首先应该从倾听的动机上下功夫。比如,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要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别人与我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几种方法相比较,哪种方式更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比较、讨论、交流。上述要求,不一定要明确地表达出来,要自然地融入师生的互动之中。

  倾听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老师既要善于激发倾听的动机,更需要一定的激励和评价措施来激发他们,培养他们的细心、专心、耐心,并及时反馈倾听信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和情感的升华,进而形成个人品格。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在要求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文本情节的教学环节中,于老师不失时机地以幽默的话语对认真倾听学生进行了表扬:“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一句幽默的赞美,既给予了学生反馈,又激励了学生的倾听热情。

  其次,以听达标,在倾听交流中实现课堂目标。将问题开放,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的倾听中自然地引出本节主题,是很多课堂成功之处。名师的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如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当问到学生是否会使用计算器时,面对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会”,华老师没有点破,而是顺着学生的回答写出了三道题:①57734+7698=?②56÷7=?③2345-39×21=?当学生算出的多种答案时,顺势引出了“普通计算器没有记录功能,只会按输入顺序计算”的话题,言归正传,步入主题。华老师正是倾听了学生们的意见,才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了情与智的深层感悟,在倾听与交流中,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智慧。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的一节实验成果汇报课,这位教师非常注意提升倾听的学习效应,他的学生在讲台上展示学习成果后,总不会忘记向认真听取展示和汇报的同学深深地鞠一躬:“谢谢大家的倾听。”“谢谢某某等同学认真听我发言。”听后,我感触很深,这位教师将尊重教育融进了学习。尊重引领了习惯,习惯形成了能力,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倾听决不压抑激情,倾听是一个心灵对应另一个心灵的思维碰撞,它是有效回答的前提。在此,笔者绝对不是就此否定热闹课堂。其实,在真正热闹的课堂背后,存在着“活生生这一个”和“活泼泼的这一群”。使“这一个”和“这一群”善于捕捉课堂中那些灵动的元素,才能呈现出了人本化的、鲜活的生命课堂。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也是人性养成的圣殿。品味课堂,不能只看外显元素,还应该将教育教学指向心灵深处,将做人融入课堂之中,增添课堂的内涵。这样,既避免了课堂追求热闹的浮华之风,也纠正了教书育人的剑走偏锋,让课堂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