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电6亿美元增资厦门:书法村搅热了汉兴之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16:53
第01版:要闻
版面导航
下一版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12月0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
这里是农村,笔墨纸砚却十分普遍;他们是农民,书法爱好却世代相传;进入新时代,他们用书法展现传统文化底蕴。请看——
书法村搅热了汉兴之地(海外版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张德修 罗 盘 郑红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2月06日   第 01 版)

当地农民书法家当众挥毫。
张远晴摄
汽车开出永城市区五六公里,我们来到近年在豫东名声鹊起的书法村——永城茴村。这里是农村,笔墨纸砚却像锄头一样普遍;他们是农民,书法爱好蔚然成风世代相传;进入新时代,他们用书法展现汉兴之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涌现七位中国书协会员
冬日的寒风熄灭不了我们心头的兴奋。走进茴村书法艺术中心的大院,数十米的书法艺术长廊墙上的展板介绍着茴村书法悠久的历史和如今的辉煌,令人神往。永城市委书记吴孟铎给我们介绍道,河南永城是豫鲁苏皖4省交界之地,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是为“汉兴之地”,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十分浑厚。茴村民风淳朴,崇尚书法,全镇5000多人中有1000多人是常年习练的书法爱好者,在国家及省级书法展入展获奖者上百人次。茴村涌现了7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8位河南省农民书法家协会会员,26位商丘市书协会员,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村”。茴村书法的热潮让我们感到了渗入血液中的情感在涌动。
茴村书法传承人是郑效治先生。郑效治1919年生于茴村东街,师承清末民初书法名宿刘康侯,通晓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留下了有名的汉高祖刘邦斩蛇碑文、彭雪枫将军纪念碑文和鲁雨亭烈士碑文等,并言传身教影响了一大批农民书法家。
随着文化涵养和书法水平的提升,农民书法家们不仅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级展览和比赛,自己也连年举办茴村书法大赛,从2006年至今已举办了8届,分成人组和少儿组。这里的中小学都开了书法课,每周两节,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质,使茴村书法后继有人。在茴村,艺高为荣,书法好的人特别受尊重。
农民也能写出一手好字
中心大院里有多间工作室。来到“布衣堂”工作室,身穿蓝色布衣、一脸憨厚的农民书法家杨峰正在铺纸研墨、吟诗挥毫。见我们到来,他兴致更高涨起来。他擅长篆书行草,还爱创作诗歌对联,几分钟便可吟诵成诗并挥毫书就,曾获太白杯全国诗书画大赛铜奖。
“你这工作室很雅致,谁能想到这里的书法家,曾是同黄土打交道的农民。”我们感叹道。
55岁的杨峰练书法近50年,他对记者说:“从小受老辈影响,喜欢书法,那时家里穷,在地里干活时,就用木棍和手指在土面上练习,揣摩汉字的间架结构。买不起墨,就刮下大铁锅底的烟灰研成墨水。”他说,“现在条件好了,笔墨纸砚都讲究起来,还有自己的工作室,写字就是一种享受。”采访结束时,杨峰将他现场书写的一幅字请我们收藏:“耘田有闲醉书法,推敲诗联偶栽花。岂只阳春欣白雪,下里巴人乐更多。”这是他自编的诗句,也是农民书法家自我形象的写照。
像他这样的书法家在茴村很多。73岁的黄昌宗过去以种田卖馍为生,从小跟随郑效治学书法,曾为练字,将面粉撒在案板上为纸,食指做笔,写起字来很忘情。他告诉记者,他的“汉风堂”里挂满了字画,来茴村欣赏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多人喜欢他的字,他通过出售书法作品,每年收入5000多元。每到春节,他们都会参加镇政府举办的义写春联活动。
“农商为养生,笔墨以娱情”。茴村书艺长廊门前这副对联,反映了茴村人的生活。近年来,茴村书法发展更快,许多农民书法家从业余向专业过渡,出现了不少夫妻书法家、父子书法家、书法世家。在永城流传着茴村书法“一门三杜”的美谈,父亲杜启文(郑效治的得意门生)、儿子杜强、儿媳张倩都是中国书协会员,孙女杜立也屡在中国少儿书法大赛中获奖。
百春图勾勒出文化之春
在茴村书法艺术展厅内,我们看见了一幅幅出自粗糙农民之手的笔墨酣畅、刚健遒劲的书法作品,显示了茴村精湛的书艺水准。农民书法家们自豪地介绍作品时,还给我们讲了一件趣事。2009年12月,在“中原文化宝岛行”交流活动中,他们同台湾书法家现场切磋技艺。茴村将村里100位农民书法家每人写一个“春”字的“百春图长卷”作为给台湾同行的见面礼,台湾书友欣赏之后赞不绝口。这幅作品后来由台北书法家协会收藏。
“快过年了,请你们写春联的一定不少吧?”
茴村镇党委书记王作云对记者说:“今年底仅周边各市县需求的书写春联就有近30万元的收入。现在,有特色有个性有品位的书法春联很受欢迎。”他说,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繁荣,茴村一些农民书法家走出茴村创办书法画院、出版书法作品集、组织书法展销、举办书法培训班、在一些城市设立作品销售网点,形成以书法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年收入300多万元。他们成立了茴村翰缘书法艺术公司,正在筹备茴村书法网站。他们还要打造中原书法第一村,建设书法培训基地及一条碑刻长廊,将古代、现代和本地名家的作品刻上去,把旅游产业同书法村结合起来,让这里成为一处高雅厚重的文化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