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联保:新课改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09:30

新课改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刘 鹏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概念与规律,又能掌握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事物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与平常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

  教育心理学指出,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疲劳,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动活泼、灵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教材采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开展探究的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在新教材中体现为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新教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是以专门的主题介绍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如在《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章节中,深入介绍了有关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分类的科学方法。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分类的科学方法,而且进一步明确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其次是选取合适的素材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新教材注重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展现科学研究的方法。如第一章,教材结合“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内容,向学生传递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又如教材通过设置一些很好地体现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全过程的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不仅为学生展示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且结合探究的不同阶段,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问题提出阶段,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渗透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在检验阶段,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据资料等整理的方法;而在结论阶段,主要渗透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表达与交流的方法等。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探究过程,从中很好地接受有关科学方法的教育,而且还体验到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功能与作用。

  当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探究前的“假设”“设计”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实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再通过学生自行探索达到目的后,给予经常性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喜悦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