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万科项目:研究者“骨头软”与“年轻”无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08:03

研究者“骨头软”与“年轻”无关

2011年12月5日   A1叠02:A1叠02-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张海英

  张海英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院士在深圳举行的“2011中国计算机大会”上指出,“我国当代科技人员的胆识与气魄已不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人员,普遍有“缺钙”的毛病。老一代科研人员敢于造原子弹、氢弹,可是现在一些年轻科研工作者‘骨头软’,只满足于做小事。 ”

    尽管神八实现了与天宫成功对接,中国重大科技项目取得公认的成就,但客观地说,与公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因为,在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下,科研成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有报道指出,中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却排在100名开外。这说明,中国科研产出有数量但缺少质量。

    相比参与 “两弹一星”研究的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如今科研工作者在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缺少信仰、缺少自律、缺少激情,更缺少胆识。尽管如今的科研领域常有惊人成果出现,但同时也有不少惊人丑闻出现。例如,中国科协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李国杰院士称中国年轻科研工作者 “骨头软”,只满足于做小事。看上去也确实如此,现如今侧重于微观科研工作的人似乎比较多(如,从事技术细节改进的人比较多),而从事前瞻性或重大研究的人则偏少。如此,就只有数字上的成果,难有真正的重大成果。而要提升一个国家的科研地位和综合国力,则离不开李国杰所说的“大事”,即从事重大科研项目。

    不过,研究者“骨头软”与“年轻”无关。并不是年轻科研工作者满足于做小事,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才造成了今日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的教育体制难以培养杰出人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就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不仅发问,还给出了答案: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缺少“硬骨头”的大学,自然培养不出“硬骨头”的研究者。

    也就是说,研究者“骨头软”与大学教育有关。即便大学教育没有问题,但在目前的科研环境中,研究者的“骨头”恐怕也硬不起来。因为,从事科研工作离不开经费支持,而我们的科研经费的分配权多掌握在行政手中,如何通过加强监督,使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我们的科技评价制度过于强调“数字化”考评,很难激励年轻科研工作者研究“大事”。也就是说,教育、经费、考核等因素成了年轻科研工作者“骨头软”的真正原因。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是年轻人缺少魄力,恐怕一些老科研工作者的“骨头”也硬不起来。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论文产出有数量少质量,还是科研经费分配遭遇权力和人情,或是年轻研究者“骨头软”,都在提示我们,科研改革必须要“伤筋动骨”,要从基础抓起。比如,从教育抓起,培养年轻人的信仰;从制度抓起,让科技评价制度更合理;从监督抓起,让科研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