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上传文件失败:地震信息传播路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3:02:41
地震信息传播路径
小玻 2008-6-6 9:38:00

      重大灾难突发时,信息需求肯定是第一需求。此次四川地震的信息早期传播路径,仍然值得一提。

      通过与Isaac Mao和keso的对话,此次四川地震的信息早期传播路径基本如下: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地震(后上调为8.0级)。不过,这条权威消息由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社正式发布是在当日下午14时46分。

      应该说,这期间不是所有人都能快速反应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比如,一个朋友告诉我,当时他们正在上海徐家汇某大楼开一个管理会议。之后,在好几个人说突然晕眩后,大伙儿就迅速冲出了大厦。

      由于突然从忙碌中解脱,又因远离电脑无法快速获取信息,他告诉我当时大伙儿都有点莫名的亢奋,他们开始聚集在草地上玩“杀人”游戏和“老鹰抓小鸡”。还有一个朋友给他在江苏的阿姨打电话,“地震?”阿姨问:“没有呀。好像前天看到有人说要地震。”

      这个时候,四川、重庆的对外通讯已经中断,而中国地震局网站因无法应付突涨的流量陷入瘫痪长达半小时。

      此时,互联网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1),Twitter类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国内如fanfou、jiwai)和QQ、MSN等各类在线IM工具,第一时间传播和汇集了各地消息。Isaac Mao告诉我,Twitter可能是第一个披露有震感的社会性媒体,时间约为12日14时35分33秒。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图,取自Twitter的官方开放数据:

       

      通过这个图可以发现:Twitter历经几年积累在2008年5月初达到的约108万用户注册数,在5月中猛增至158万,图中增长趋势接近直线。这其中,应同时有国内、外注册数,不少国外媒体和人士也正通过twitter求证消息。

      另一个活生生的案例,是华尔街日报5月23日的一个文章《中国网民热衷网上聊天》,其中第六段有“这次地震发生后不久,郭怡广本人开始使用Twitter微博客服务。”

      (2),之后,这些率先由Twitter、IM工具传递的消息被通过手机电话和短信迅速传播;人们开始寻找权威信息,而由于寻访国内地震专业网站(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地震信息网等)受阻,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的地震信息中心迅速成为获取信息的权威来源;而当新华社发布汶川7.8级大地震消息,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立即组织地震专题。

      (3),这一时间,长期处于引爆点期待的视频网站也迎来维新时刻。

      一条由大学生拍摄的成都地震现场视频《成都地震》在土豆网发布。视频中,有人大声呼喊同学名字“我爱你!”有人躲进宿舍床底,还有一个“别急”、“冷静”、“上网”的声音。

      拍摄者很清晰说明了拍摄的时间,为“2008年5月12日14点29分”,最后,镜头朝向宿舍楼下,大批人逃到室外。

      后来,我和土豆网的人聊,他们通过查询后台告诉我,《成都地震》上传时间为12日14时55分46秒,之后,其被网民以每秒超过100次的速度刷新。

      非震中区的第一条关于地震视频则来自优酷网。据优酷网介绍,这条上传时间为当日下午14时30分的《实拍朝阳门地震现场》时长51秒,记录了北京朝阳门地区高层建筑的明显晃动以及有序疏散的人群。

      尽管优酷网很快将这条视频放置首页,但国内视频网站的信息影响面还远不及已有一百多万全球用户的Twitter。不过,此次国内拍客在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的表现,说明了视觉冲击力更强的视频(指国内视频)在反映突发事件时,时效性也可以和文字、图片一样强,这多少有点出离我经验中对中国拍客的认识。

      当然,也很好笑的事情发生,比如最早发布于土豆的《成都地震》之后迅速被不少视频网站“剽窃”(难留独家内容一直是视频网站的一个缺陷),大家都纷纷说是网友自发发布在他们网站的。

      还有,据说不少国外媒体有表示愿向该学生提供重金,希望他们可以使用这个视频或请其继续为他们拍摄视频。当然,该学生也遭受了此后更为惊天动地的“网络暴力”。

      以下是该学生写下的一篇回复:

      《骂我,是一种福分》

      (发布于:2008.05.15)

      今天一位记者朋友告诉我在这里有人骂我,刚才仔细看了所有的留言,我要谢谢你们的骂,你们让我知道那些地方做得不足,让大家不满意,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正。昨天上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了救灾志愿者活动,去郫县中医院和四川省公路局医院帮助医护人员救助伤员,晚上向系领导请求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去都江堰一线救助伤员。

      这个回复的最后一句是:“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谢谢各位了。”

      (4),5月13日早,CCTV采用记者用QQ传回的灾区视频画面,显示了新媒体与传媒体的对话融合能力。

      (5),之后,大批网民涌入天涯、百度贴吧和各大BBS。当14日各大门户和社区(包括博客)风起云涌地震话题时,CCTV和纸媒开始全面报道,发挥主要第一现场作用。

      

      总结:

      Keso认为,此次地震信息的早期传播有几个特点:1,震中区通信中断,信息外传困难;2,地震局等政府网站未能承担及时传递准确信息的职能;3,IM、Twitter等即时信息工具成为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的媒介,但特点分散、偏体验性;4,有关地震准确、深入的报道,仍有赖专业媒体和人员。

      另外,几乎所有2005年前后成长起来的web2.0工具都发挥了力量,除帮助人们以分秒传播并书写讯息、使国内外产生合力外,国外优秀内容翻译网站“译言”迅速自组织人力翻译了三种救灾手册;而一些已在互联网上建立信用的个人和机构如牛博网发起,罗永浩、连岳、韩寒等人参与组织的捐助和救援行动,发挥了对专业机构的补充。

      不过,Isaac Mao指出,这次地震中如facebook等SNS网站的作用有限,SNS虽能有效联系人群,但作为协作性平台还很弱,缺少更专业性的应用功能,“除了加入,人们很难再做更多事,”Isaac Mao觉得,这次地震中较突出的专业性2.0应用包括有译言、豆瓣、pplive等。

      据说,灾后重建的大敌是公众的遗忘,那么此次中国网络已向历史交出了四川地震的全悲情,希望它们真的能拯救我们的记忆。更多关于网络的Recovery2.0(复苏2.0,来自民众的分散力量如何通过互联网有效组织和协调)以及网络中的黑与白,可以见《网络巨浪:虚拟世界的震后表情》。

      关于“网络暴力”,此前16日,“China Web2.0 Review”网站《Earthquake Relief Efforts on China’s Web》一文中有引用《Disaster Response and the Web in 2005:The Tsunami and Hurricane Katrina》作者Richard MacManus观点,其中提到:面临突发性灾难,网络是释放普通人情绪的一种方式。

      此外,关于网络高效的信息传播也放大了灾难中的黑与白,这些究竟是好是坏,我很认同keso、Isaac Mao和王建硕的观点。

      “信息本来就是从混沌到有序,一开始就用某种有序的强加信息会变成缺少智慧的可能,只有让信息充分流动,才可能更接近真相,更多参与会让人们获得更高智慧。”

      以及“应从更全局视角看待互联网。互联网在中国的作用是正面、积极也是有限的,只有将互联网与社会各方面更紧密结合,才可能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这里还有一个图,是一份用“地震”、“earthquake”和“quake”为关键词的“show trends”比较图,它显示了5月15日到5月21日Twitter上地震消息瞬间爆发的情况。

      

      看起来,Microblogging真的很可怕,Twitter不仅在迅速传播信息,也显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能力,因为确实有不少国外媒体和人士在通过twitter不断求证消息。

      

      

      作者简介

      小玻,《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互联网爱好者。

      博客地址:上帝保佑

      电子邮件:barokoliebe@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