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移动存储设备有:历史百家争鸣 2011-11-0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08:33:47
历史百家争鸣 2011-11-06

历史百家争鸣

解密:朱元璋为何命令徐达杀光山东人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74.html' ); 阅读原文

看到叫花子与和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在明朝,你一定会想到,这人说不定就是皇帝老儿当年的合作伙伴。不要小瞧了他,叫花子,是可以当皇帝的;和尚,就更有可能了。 看到太监,你会想到什么? 在明朝,你一定会想到。获得权力,入宫,往往比十年寒窗来得容易些。太监,那绝对是明朝的权贵阶层。即使他们大字不识,巴结他们的人,也大都是些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一般的举人,还会被笑没文化。 一个和尚,外加一个太监,就让朱棣夺了天下。一个太监,又使明朝的皇帝被绑票了。皇帝和太监打架,成了明朝权力斗争的焦点。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吗? 一起感受决战紫禁城的智慧和阴谋吧! 从夹缝里钻出来的皇帝 他没... 全文↓

解密:朱元璋为何命令徐达杀光山东人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74.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6 00:40:38 |extendActions("0","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解密:朱元璋为何命令徐达杀光山东人", summary : "看到叫花子与和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x0a 在明朝,你一定会想到,这人说不定就是皇帝老儿当年的合作伙伴。不要小瞧了他,叫花子,是可以当皇帝的;和尚,就更有可能了。\x0a 看到太监,你会想到什么?\x0a 在明朝,你一定会想到。获得权力,入宫,往往比十年寒窗来得容易些。太监,那绝对是明朝的权贵阶层。即使他们大字不识,巴结他们的人,也大都是些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一般的举人,还会被笑没文化。\x0a 一个和尚,外加一个太监,就让朱棣夺了天下。一个太监,又使明朝的皇帝被绑票了。皇帝和太监打架,成了明朝权力斗争的焦点。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吗?\x0a 一起感受决战紫禁城的智慧和阴谋吧!\x0a 从夹缝里钻出来的皇帝\x0a 他没...",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74.html"});

看到叫花子与和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在明朝,你一定会想到,这人说不定就是皇帝老儿当年的合作伙伴。不要小瞧了他,叫花子,是可以当皇帝的;和尚,就更有可能了。

看到太监,你会想到什么?

在明朝,你一定会想到。获得权力,入宫,往往比十年寒窗来得容易些。太监,那绝对是明朝的权贵阶层。即使他们大字不识,巴结他们的人,也大都是些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一般的举人,还会被笑没文化。

一个和尚,外加一个太监,就让朱棣夺了天下。一个太监,又使明朝的皇帝被绑票了。皇帝和太监打架,成了明朝权力斗争的焦点。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吗?

一起感受决战紫禁城的智慧和阴谋吧!

从夹缝里钻出来的皇帝

他没有文化,没有好的外貌。为了混口饭吃,他做过乞丐、和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从夹缝里求生存的人,将史上最强大的元朝推翻了。他就是大明的开创者,小名朱重八,又名朱元璋。

14世纪,自然灾害席卷全球,这次灾害也没有将朱元璋一家落下。当然,此时他的名字叫朱重八。不要笑话这个名字难听,在元朝的统治下,贱民们有个名字,就不错了。朱重八的老爸,就叫朱五四,更简单好记。

但没人着意去记这个人。水灾、蝗灾、瘟疫,像恶魔一样,已经将朱五四的生命夺去了,接下来,朱重八的妈妈、姐姐,也相继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原本幸福的家庭,只剩下朱重八一个人了,此时,他刚十七岁。

站在安徽凤阳的大地上,他欲哭无泪。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好好活下去,不能让朱家就此绝种。他抹了抹眼泪,开始了埋葬家人的工作。

在大雨之夜,他一个人背着父亲快要腐烂的尸体出了门。家里没有土地,他只能随便找一处乱坟岗子,让父亲入土为安。突然,一阵惊雷响起,父亲的尸体从朱重八身上滑下。朱重八就在那里挖了一个坑,将父亲朱五四埋葬了。

后人喜欢说龙脉,也许,朱重八一下子就将父亲埋在龙脉之上了。但是,当时的他,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别说请风水先生了,就是那块地的主人,也不是朱重八的。

平安,就是幸福。朱重八虽然没了亲人,但他还是该庆幸。在这场瘟疫中,他竟然能挺下来,一点疾病的征兆都没有。不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类迷信的话,单就朱元璋的身体素质,那绝对符合运动员的标准。他这样的人,就是做民工,也比别人干得好。

只可惜,那个时代商业不发达,打工的机会太少了。朱重八该到哪里混饭吃,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还得感谢他父亲朱五四。当初,朱五四曾经给村口的皇觉寺捐了一点钱。寺庙的方丈记恩,朱重八得以进入空门,当了一名和尚。佛爷,那是当时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尚地位非同小可。而且,元朝的统治者对于佛寺向来看重,所以,僧侣的职业比当小吏还强多了。

在皇觉寺里,朱重八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此时是公元1343年。

也是元末最黑暗的时刻,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之中,天下,即将大乱。

在佛寺里有吃有喝,虽然没酒没肉,未必能吃好,但这样的日子,已经让朱重八很满足了。可是,好景不长,朱重八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话说朱重八在佛寺享受了两个月肚皮幸福之后,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他对未来的憧憬彻底破灭了。原来,天下遇到大灾害,佛寺接受的上供也不多了。佛寺粮食不多,解决的办法,那只有一个——裁员。很不幸,朱重八只好下岗另找工作。

这也难怪,朱重八不是老实本分的孩子,在佛寺里,数他最不守寺规。他偷东西,和小伙伴嬉戏,甚至于打架斗殴。这样招惹是非的主,是最不受领导器重的。不让你下岗,让安分守己的下岗,那公正吗?

那时找工作很困难,社会职业少,朱重八也没什么技能。但寺庙里的裁员,和公司不一样,他们不会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做一个妥善的安排,叫“云游”。其意思就是说,寺庙还承认朱重八是本寺的一员,但是不再给你饭吃了。要吃啊,你得出寺,四处讨饭。而且,大和尚还会一本正经地说,这样云游,可以增加你的道行。没准,你云游(讨饭)一圈,没饿死,就成佛了。

朱重八就这样被连哄带骗地重新安排了工作。

没办法,拿着一根棍子,上面系一个破碗,朱重八开始了讨饭生涯。

甭说,这讨饭,还真长见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嘛。朱重八,一个小乞丐,在社会的最底层,正是这种地位,使得他清楚地感受到人性的恶与善。这段不长不短的讨饭生涯,让没文化的朱重八成熟了不少。他晓得了,人性是恶劣的,人,是那么地虚伪。

话说后来朱元璋(重八)为什么能将那么多聪明的人驾驭住,靠的就是这段讨饭时积累的人生经验。

讨饭归来,朱重八看到的却是残垣断壁的皇觉寺。他,彻底失业了。

不得已,朱重八只好继续拿起了要饭的碗。

这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消息,他幼年的玩伴汤和,已经当官了,只是在造反的队伍中。朱重八也顾不得多少了,日夜兼程地去投靠汤和。

朱重八所处江淮地区,民风历来彪悍,在乱世,这里是最容易造反的。刘邦,就是从那块地区走出来的。除了讨饭,造反就是这里人维持生计的第二种办法。朱重八去造反,根本不会背上道德的包袱。

公元1352年,朱重八来到了濠州城。如果不是汤和的求情,他差点被当成奸细给杀了。不过,濠州城的造反头子郭子兴看中了朱重八满身的肌肉,留下他当了一个警卫员。从此以后,濠州城出现一景,万户汤和跟在小兵朱重八身后,毕恭毕敬的。这让人觉得很别扭。可不,万户,相当于现在的团长。团长给小兵当警卫员,八百年没见过。但是,这事就发生了。

汤和,那是早就看出朱重八不是凡人。当然,能有这样战略眼光的人,不多。

朱重八,不,此时他改名朱元璋了。因为他投身部队,虽然干着造反的营生,但大小也是个职业啊,所以,朱重八这个名字不合时宜了。从此以后,朱元璋就与讨饭娃朱重八说拜拜了。

朱元璋造反,那算是找到了人生的定位了。他打仗非常地勇敢,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所以没多久,朱元璋也就升官了。当然,也就是班长大小的芝麻官。可也赶上朱元璋走桃花运,他这么个面貌丑陋的班长,居然被一个贵小姐给看中了。

话说这贵小姐是谁啊?她是总司令郭子兴的干女儿,又名马大脚。那个时代,女人都是裹脚的,以显示其秀美,和现在减肥,那是一个道理。马大脚不裹脚,就足显其另类。当然,她更另类的还是爱上了朱元璋。

总司令的千金爱上小兵,搁现在,那也是个浪漫剧的好题材啊。鄙人就曾经看过这样的电视剧。结果呢,这样的一对还是被拆散了。为什么呢?门不当、户不对啊。总司令的千金,最起码得配一个尉官嘛。如果汤和做郭子仪的女婿,倒是比较合适。

不知道郭子兴怎么看待这对小鸳鸯,但接下来,他得感谢准女婿朱元璋了。

在濠州城,除了郭子兴,还有几位领导人,他们之间很不和。这一日,郭子兴在逛街的时候,就被几个人给绑架了。一时间,大伙议论纷纷。朱元璋比较有主见,他知道,一定是另外一个领导孙德崖干的,于是他带着大队人马冲进了孙德崖家里,逼着他放人。

孙德崖一看那架势,知道此人不善,只得乖乖地将郭子兴放了。

幸亏朱元璋来得快,稍晚一步,郭子兴就被孙德崖给打死了。

但是,这次行动给朱元璋带来了厄运。

原来,郭子兴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没多大本事。现如今,他身边站着朱元璋这样一个人,感觉压力特别大。换句话说,只要朱元璋在,他郭子兴就无法树立起威望,领导的位子就岌岌可危。

郭子兴的儿子开始对朱元璋下手了。他随便找了个借口,将朱元璋给关起来了,而且不给饭吃。在起义军中,将朱元璋这样的小兵杀死,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随便的。这可就苦了朱元璋了。

倒是朱元璋的小恋人马大脚,把饼子藏在胸前,有事没事就给朱元璋送去。这样子,终于救了朱元璋的命,但马大脚却因此把胸部烫伤了。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丑陋小兵朱元璋,能得到马大脚的这份真情,真是三生有幸了。就冲着这女子的一片痴情,朱元璋也得好好干,做一个成功人士。当然,在乱世,所谓成功人士,一般都是军事强人。不像现在,一提成功人士,人们就联想到款爷。朱元璋,不就正往这方面发展嘛?

郭子兴见没弄死朱元璋,就把他放了。他虽然嫉妒朱元璋,但并不一定要杀死他,好好地利用他,那才划算。郭子兴就派朱元璋去啃硬骨头了,这个硬骨头就是重兵把守的定远。朱元璋明知不可为,但是,他还是要为之,他接受了命令。

结果呢,朱元璋胜利了,而且带回了二十四名贴身骨干。他们分别是徐达、周德兴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明朝开疆辟地的名将。

对于朱元璋的胜利,郭子兴大失所望。朱元璋呢,也看出了郭子兴的心思。他对自己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他给郭子兴打个辞职报告,带着这二十四个人独自去闯天下了。

带着二十四个干部,朱元璋还愁拉不起队伍吗?没多久,朱元璋的大旗就竖起来了。而且,他手下的兵将是越聚越多。倒是郭子兴,因为斗不过孙德崖,被孙德崖给赶出了濠州城。不得已,他只得投奔了女婿朱元璋。朱元璋不计前嫌,收留了这个落难的老丈人,还将一把手的位置让给他了。当然,郭子兴统率的毕竟是朱元璋的部队,他的位置,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有部队了,朱元璋不甘心只守着一个城池,他要扩展。他的眼光已经看到了天下。想当初,他讨饭的时候,就走过大江南北。那时候,他睡在大马路旁,就梦想着有朝一日他要占领这些地区,让那些歧视自己的人尝尝他的厉害。

朱元璋开始了他打天下的旅程。

要说打天下,得有一个好的地盘作为依托。

身在南方的朱元璋,可以得到一块好的根据地,那就是南京。在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将南京定为首都。为什么呢?大而化之,就是这里有王者之气,具体说,就是南京地理位置显要,而且处于江南富饶之地,补给方便。

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将南京攻下了。当时,此地叫应天。

有了南京了,短浅的领导者就都想到当皇帝了,不然,浪费了南京这块古都了。可朱元璋才不那么傻呢,他早就看透了,元朝的军力有限,无法全面肃清造反势力。那么,元朝就重点攻击那些称王称皇的造反势力。毕竟,一国不能出现两个皇帝嘛,虽然元朝本身也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

尽管手下再三请求,朱元璋也不当皇帝。他制定了一个政策,那就是:先别急着当皇帝,得广泛地积蓄粮食,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据考证,不是李善长,就是刘基给他出的这个战略构想,简括三句话为: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而且,朱元璋还偷偷地与元朝勾结,避免元朝大军先剿灭他们。这就团结了明天的敌人,打击今天的敌人。秦朝是这么干的,汉朝是这么干的,元朝也是这么干的。这叫斗争策略。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最聪明的。另一股造反势力的头子张士诚,就因为急着当皇帝,成为元军的重点进攻对象,把自己搞得很狼狈。倒是盘踞江浙的造反头子陈友谅,盐贩出身,他横得很,从没有跟元朝妥协过。

朱元璋要夺取天下,就得灭掉这俩人。先灭谁呢?这很让朱元璋为难。有人说了,有啥为难的,干脆,两个一起打。其实,当时朱元璋的实力,单打一个,都有些吃力。所以,朱元璋只得挑一个。最后,他挑选了实力较强的陈友谅。这是因为朱元璋看透了这两个人,他断定他打陈友谅的时候,张士诚是不会派兵帮陈友谅的。

事情的发展的确如朱元璋所料,他打陈友谅,没人帮陈。但是,陈友谅的势力,也是相当地大。特别是陈友谅的海军,那是无与伦比的。列位看官知道郑和下西洋吧,郑和所使用的造船技术,乃至航海技术,就以陈友谅的海军技术为基础。

不过,每个人都有弱点。陈友谅比较狂妄,而朱元璋呢,则比较平易近人,他能吸引很多人帮忙。在军事上,朱元璋处于劣势,可在道义上,他却处于优势。可不,双方打了很久,最终,还是让朱元璋胜了。当然,朱元璋的胜利,更多地出自非军事的因素。但不管怎样,胜利了,就是胜利了。

接下来解决张士诚,那就简单多了,朱元璋几乎没费多少力气。

而后,朱元璋开始了与元军漫漫无期的战斗。

之所以说漫漫无期,是因为蒙古帝国,其领土太大了。国都北京,他们可以让给朱元璋。朱元璋可以建国,可以统一中国。但是,蒙古帝国还在大漠深处的某个帐篷里呢,他们的骑兵还时时刻刻威胁着朱元璋的国家。

为了国家的安宁,朱元璋不得不大把花钱,不停地派兵去茫茫沙漠,寻求与蒙古帝国的军队决一死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明朝,就没有彻底肃清过蒙古军队。

倒是在边境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譬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不仅会打仗,治理国家也不错。只是,他没有治理国家的机会,皇帝继承人的资格,得他自己去争取。伯父和侄子,看谁狠!

他们俩相差十七岁,一个是伯父,一个是侄子;一个长居深宫,一个久经沙场;一个靠柔情获皇位继承权,一个战功赫赫,却面临被削权的危险;终于,他们打起来了。一个说,不能杀掉伯父,而另一个却依靠一个和尚和一个太监,把侄子的皇位夺走了。他叫朱允炆,史称建文帝;他叫朱棣,史称明成祖,又名永乐大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这自不待说。

话说这乞丐当了皇帝,其做法自然与众不同。对于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他则大肆屠杀。为什么呢?这些人权力大,功劳大,就有可能功高盖主。想当年,赵匡胤,不也弄了个“杯酒释兵权”嘛。朱元璋可没有耐心搞那些人情味的东西,他干脆将这些人宰了,一劳永逸。后来,那些人中仅仅剩下汤和一人。汤和,那可是够义气的汉子。想当年,当头儿的他,就规规矩矩地跟在小兵朱元璋身后。但是,对于病入膏肓的汤和,朱元璋还是用一碗药结束他的生命。

要尊敬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极有可能升官发财,到时,他们知书达理,也许会提携一下你,说不定。乞丐呢,千万不能惹。如果乞丐高升了,对于歧视他的人,狠毒着呢。别说小人不会得志,乞丐朱元璋就成了皇帝,这就是明证。

对待兄弟,朱元璋都能那样,对过去得罪他的人,他更是睚眦必报。想当年,他讨饭的时候,经过山东地界次数多,受到的歧视也多。等他坐拥天下后,就命令大将徐达攻打山东,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杀光,狠狠地出了当年的一口恶气。此后,山东地界一度人荒,不得不从外地移民。现如今,山东好多地方的人,一问祖宗,他们会说,远在他乡呢。

 

朱元璋对待他的乞丐兄弟,还是很客气的。分封地方长官的同时,他还分封了各地的丐帮帮主,称为团头。这样一来,乞丐,也就彻底国有化了,成为了这个国家仅次于公务员的第二职业。“奉旨乞讨”或许就是从那时候传开的。这团头,就集审判、财政等大权于一身,甚至于生死大权,团头都掌握。但是,朱元璋也知道,乞丐上不了台面,所以,他规定,乞丐的后代,男的不能读书,女的不能裹脚。不读书、不裹脚,也就意味着这些乞丐的后代当不了官,更不能与大户人家攀亲,还是乖乖地当乞丐吧。

此后的大奸臣严嵩,被罢官后,就被封为天下丐帮帮主,只是他这个乞丐的技术不高,压根讨不到饭,被活活饿死在街头。但是,对于严嵩的封号,丐帮组织还是承认的。现如今,你去叫花子的老窝看看,说不定还供着这个祖师爷呢。

扯远了,还是言归正传吧。

那些功臣,可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没了他们,国家安全、国防事业怎么办?朱元璋的丐帮兄弟都是乌合之众,哪有职业军人的素养啊。但是,朱元璋自有办法。

朱元璋不信任大将,甚至连自己的亲戚都不信任。这样,天下也就没人可信任了。如果事事躬亲还不把皇帝老儿累死了!可不,他的侄子就曾经背叛过他。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朱元璋还是信任的。镇守边疆的任务,就交给了他的儿子们。就这样,公元1370年,刚十岁的朱棣就被分封为燕王。三年后,他就被派到了北方边境,在茫茫大漠中,与士兵们并肩战斗了。

在此之前,朱棣也没过上好日子,他是在凤阳长大的。凤阳,虽然贵为朱元璋的家乡,但直到现在也不富裕。在那里,朱棣更能体贴民情,知道大千世界的是是非非。

当然,和朱棣一样,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被派到了各地镇守边疆。只是大儿子朱标,还是住在南京的宫殿中。他是太子嘛,不能有丝毫闪失的。可情况往往事与愿违。朱棣他们在边关杀敌,在刀光剑影中求生存,身体越练越棒;而朱标呢,天天锦衣玉食伺候着,却生起了病。时间是公元1392年。

好在朱标有一个好儿子,名叫朱允炆,当年才十四岁。他没别的特长,就是人特别善良。老爸病了,他整天服侍在床前,精心伺候。但是,朱标命中没修来好服气,与皇帝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了,还是死去了。朱允炆哭得死去活来,也要绝食,一死了之。

朱元璋死了儿子,心里很痛心。看到孙子那样伤心,也动了感情了。他对孙子说,别哭了,你爷爷我还活着呢。从此以后,我们爷俩相依为命吧。朱元璋当时也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打了一辈子仗,对于天伦之乐,格外地重视。而且,隔代亲,爷爷最喜欢的还是孙子。朱允炆,从此成为了朱元璋最亲的人了。

先不谈感情。太子死了,这国家的皇位,得有个新的继承人才行啊。这是大臣们关心的,也是朱元璋揪心的。立谁为继承人呢?

论亲近,朱元璋与朱允炆关系最好。但是,这并不代表朱元璋就放心将皇位交给他。朱元璋的儿孙多着呢,他得找一个最适合的。

朱棣,无疑是朱元璋心目中最好的人选。不仅人长得好,而且从小与穷苦大众打成一片,久经沙场,是个强硬派。治国,就得要有这样的气魄。但是,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这违反了立嫡长子为太子的传统做法。

大臣们也议论纷纷,说立朱棣为太子,就有可能引起国家大乱啊。皇帝您的其他儿子,能罢休吗?

朱元璋一听,觉得有道理。但是,他孙子朱允炆也太柔弱了,没有什么历练,除了对自己忠心外,还真没别的本事。别说帝王之气,就男子汉气概都差一大截,整个一小丫头样子。这样的人当皇帝,能够镇得住天下吗?

大臣们说了,没关系,天下已经被你整顿得差不多了。朱允炆只要稳稳地守住天下,就可以了。而他的内敛性格,更能维护你胜利果实的。

这一点,朱元璋倒是认可。于是,在公元1396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死了,就这个皇太孙继承皇位了。为了这件大事,朱元璋准备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其中之一,就是让朱允炆的叔伯们去拜见朱允炆。话说朱允炆虽为侄子,但现在是皇太孙了,除了皇帝、皇太后,别人见了他,那都得下跪的。

话说这三个伯父,常年在外打仗,长得自然威猛些。常年居在深宫的朱允炆哪里见过。他们一跪拜,吆喝一声,就把朱允炆给吓到了。朱允炆立刻关上门,挨个地给伯父们跪拜了。毕竟他是侄子嘛。这叫先行国礼,再行家礼。

皇位让朱允炆继承,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朱棣自知是四儿子,就是轮着当皇帝,他也是最后一个,于是他也就认命了。但是,这时候,他却遇见了一个奇怪的和尚。这个和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这个和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相学家袁珙说此人“面带杀气,是辅国之才”。但不管怎么说,此人绝对不是一个好和尚,佛门所讲究的清净、与世无争,似乎在他身上没有半点显示。他就是道衍。但此人还是有一点小本事的。朱元璋因为当过乞丐,对乞丐格外照顾;同样,他也当过和尚,对天下的和尚,也同样格外照顾。朱元璋就曾遍招天下有名望的和尚,让他们去南京,给自己讲佛法。此人就被朱元璋再三邀请过,但是,他没有去。

他的心态,或许和诸葛亮类似。诸葛亮本来是可以辅佐曹操的,但无奈曹操手下强手如云,他未必有出头之日。所以,诸葛亮投靠了处于弱势的刘备,刘备自然重视他,而且刘备的功劳,全被后人记在了诸葛亮的功劳簿上。

对于道衍来说,谁是他的“刘备”呢?

朱棣,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在朱棣北上的途中,他创造了一次邂逅。这样的人才,一般口才都了得。他三言两语,就将朱棣说服了。此后,朱棣就请示老爸朱元璋,将此人调入北京,和他朝夕相处。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道衍对朱棣说了,这皇帝,你也可以当的,凭啥让朱允炆那个“娘娘腔”当。在当时,说这话,那可是冒风险的。朱棣完全可以一声令下,以谋反的罪名,将这个妖和尚给抓住。

但是,朱棣没这么做。因为对于当皇帝这样的美事,他何尝不愿意呢。只是他父亲看不中他,他也没办法。小时候,他还和朱允炆这个侄子玩过,毕竟他们年纪相差不了多少。可一旦朱允炆当上皇太孙后,他嘻嘻哈哈拍朱允炆的肩膀,就遭到老爸朱元璋的斥责。但是,从心底里,他还是瞧不起朱允炆的,没硬气,没能力,更没威望。如果要打仗,他这个侄子说不定连大刀都握不住。

于是,朱棣开始和这个道衍进行了造反前的谋划。当然,这仅仅是一次务虚会,是否造反,朱棣还在犹豫不决呢。

如果不是建文帝朱允炆先出手,也许朱棣不会立即造反的。但是,朱棣也不会放弃他在北方的利益。所以,建文帝与朱棣之间,迟早得有一次争斗。

话说朱允炆不是没有看到他的叔伯们的狼子野心。他没有登基,就已经看出来了。但是,皇帝是他的爷爷朱元璋,而不是他。他,当时也无能为力。

倒是朱元璋,没有看出孙子与自己的儿子们之间的矛盾。他信誓旦旦地对朱允炆说,我把你的叔伯们都派到边疆去镇守,以确保天下安全。将来,你就安心地当皇帝吧。朱允炆不无好气地说,如果叔伯们要夺我的江山呢?我怎么办?

朱元璋脸色变了,他不允许孙子这么怀疑自己的儿子们。但是,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他虽然杀人无数,但是,要他往自己的儿子头上下刀子,他还做不到。虎毒还不食子呢,他的儿子一没有造反,也没有不忠于他,他凭什么要儿子们的命呢。

和刘邦一样,朱元璋对于儿子们各自为王,基本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退一步说,如果建文帝与他的儿子们斗起来,继承他江山的还是他的血脉。但是,一旦他将自己的儿子们都干掉,建文帝假如遇到不测,他亲手缔造的江山将不再姓朱,那才是最危险的事情呢。

从这方面看,朱元璋的想法不无道理。

带着满足感,这个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物,终于倒下了。时间为公元1398年。

extendActions("0","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解密:朱元璋为何命令徐达杀光山东人", summary : "看到叫花子与和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x0a 在明朝,你一定会想到,这人说不定就是皇帝老儿当年的合作伙伴。不要小瞧了他,叫花子,是可以当皇帝的;和尚,就更有可能了。\x0a 看到太监,你会想到什么?\x0a 在明朝,你一定会想到。获得权力,入宫,往往比十年寒窗来得容易些。太监,那绝对是明朝的权贵阶层。即使他们大字不识,巴结他们的人,也大都是些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一般的举人,还会被笑没文化。\x0a 一个和尚,外加一个太监,就让朱棣夺了天下。一个太监,又使明朝的皇帝被绑票了。皇帝和太监打架,成了明朝权力斗争的焦点。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吗?\x0a 一起感受决战紫禁城的智慧和阴谋吧!\x0a 从夹缝里钻出来的皇帝\x0a 他没...",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74.html"});

谋杀袁世凯使袁世凯与清室恩断义绝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71.html' ); 阅读原文

国事多舛、风雨飘摇,中国这就走到了1908年的年末。 这年的北京,天气奇寒。宫里的琉璃瓦大屋顶上,白雪铺设得很是均匀,只露出青褐的瓦棱屋脊,与园里的虬枝败叶,互相衬照。天色时常地阴霾着,让偌大的京城... 全文↓

谋杀袁世凯使袁世凯与清室恩断义绝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71.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6 00:38:10 |extendActions("1","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谋杀袁世凯使袁世凯与清室恩断义绝", summary : "国事多舛、风雨飘摇,中国这就走到了1908年的年末。\x0a 这年的北京,天气奇寒。宫里的琉璃瓦大屋顶上,白雪铺设得很是均匀,只露出青褐的瓦棱屋脊,与园里的虬枝败叶,互相衬照。天色时常地阴霾着,让偌大的京城...",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71.html"});

国事多舛、风雨飘摇,中国这就走到了1908年的年末。

这年的北京,天气奇寒。宫里的琉璃瓦大屋顶上,白雪铺设得很是均匀,只露出青褐的瓦棱屋脊,与园里的虬枝败叶,互相衬照。天色时常地阴霾着,让偌大的京城显得一派沉敛冷寂。可是呼啸卷过的凄厉北风,却又隐隐地携裹着一股杀气。

一溜马队,踩踢着积雪,煞是威风地向着什刹海醇王府急弛而去,惹了一街的侧目避让。策马奔在前头的载涛,一袭狐皮大氅,一顶貂皮帽子,身后跟着几个挎刀亲兵。载涛这年21岁,这个月刚任禁卫军训练大臣。平时他爱唱戏,长靠短打都在行,更擅猴戏,武功扎实,所演戏目,深为内行称道。可是大冬天的,放着马车不坐,骑什么马呢?五哥醇王载沣一个月前摄政监国,现在正当朝廷用人之际,眼看着六哥载洵成了筹办海军大臣,自己怎么也得在这个时候摆出些英武气概呀!此刻他正是奉摄政王之召,前去商量要事。

醇王府门口早有人欠身迎候:“给贝勒爷请安!几位王爷都到了!”随身的亲兵随即被引到耳房休息。

去年入秋时节,25岁的载沣接懿旨,将3岁多点儿的溥仪送进了宫里。到了深秋,也就是一个月之前,因为戊戌变法而势如水火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母子”,相隔一天先后驾崩,留下了一个百世谜团,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这个二百六十多年的大清朝,会不会就此垮塌崩解?

那天载沣抱着宣统皇帝溥仪,先在中和殿接受侍卫大臣们的叩拜,接着正式大典开始,在空旷阴冷的太和殿龙座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觐。溥仪这时终于哄不住地使开了性子,哭闹起来。载沣只得将他按在龙椅上,侧着身子,单膝下脆,双手扶着他,不让他乱动。面对王公大臣、奴才们的三跪九叩首,溥仪干脆放开嗓门哭叫道:“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急得载沣满头大汗,脑后的花翎子直抖索,只得结结巴巴哄道:“快别……别哭,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王公大臣们不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登基大典上,皇上说要回家,是什么意思?摄政王说“这就完了”,这说的又是什么呢?!
载沣出自宗室,又是溥仪他爹,摄政监国,担当朝纲,理所当然。可是,国事衰败,江河日下;政制腐败,民怨沸腾——载沣眼下面对的,着实是一副内忧外患越加严重的烂摊子。列强的颐指气使、觊觎野心自不必说,立宪派还天天鼓噪着君主立宪、责任内阁、成立国会。孙中山的革命党更是明火执仗,他们要的就是抄家灭族、改朝换代!
去年西太后因为焦虑国事,连着几次召见张謇。在“语及时局之非”时,太后竟“多次不觉泪下”。那个趁着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两年前在上海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的张謇,以直臣自许,直陈时下官制败坏、官吏盘剥、百姓怨声载道的种种世情;又言及税赋加重,国家财政反而困难重重;还说了民众和海外学子对国内政事和宪政进程不满,纷纷转向革命的情势。太后闻此,不禁失声痛哭。张謇还又问道:“太后与朝廷对于政事的改革,究竟是真还是假?”太后愕然道:“正是因为国事不堪,才着手改变,这改革还有假的么?”戊戌事变之后,太后推进新政,诸如办洋务、开新学、废科举、定立宪,其用心于革新改良,当是历历可见。
载沣摄政以后,召见了另一个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汤化龙。载沣也是有心励精图治,振兴国体;可是他当然也记实了太后说过的:再怎么改,再怎么新,就是“不能换了我大清的馕子”,不能改了大清的世袭罔替。摄政王要告诉汤化龙的,是这立宪的步子,得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朝廷正谋划着在各省成立立宪咨议局,让大家先议论起来再说。可是这汤化龙说的,就是立宪不快,革命就快。载沣心知,立宪派这是拿着革命来压朝廷呢;而朝廷却也正要用这立宪,去作革命的“解药”。这就要看,谁能抓住先机了。
这段日子,摄政王每日临朝听政,频繁召见大臣,所有奏章都亲自批阅,还令军机、政务处对有关立宪派、革命党的奏报,议复不得超过五天。如此情形的勤政,倒使人想起一个人:明朝末代的崇祯皇帝。
不过这些日子下来,除了国事纷扰,载沣又总觉到自己说话不着分量,以至号令不畅,事事受阻。这让年轻的摄政王不得不转过头来扶持拔擢并且依靠一批少壮亲贵,先壮大自己的力量。
醇王府鉴意轩的书房里,可称得是血统纯正,除了镇国公载泽个子稍见英挺,肃亲王善耆,还有载洵、载涛、溥伟、溥伦,个个都是矮个子长圆脸。载涛看着五哥手书的“有书真富贵,无事笑神仙”,张口道:“五哥,您这对联也该另写了。”载沣却已经在镂花圆桌上郑重摊开了数张信笺,众人围上前去,看落款,先就一愣,这《上摄政王书》竟是乱党康有为、梁启超所写!信中却是历数袁世凯的罪状,而为摄政王亲笔勾勒的“潜伏爪牙,阴谋不轨”,更是令人触目惊心。然后又有康、梁给各省督抚的电文“两宫祸变,袁为罪魁,乞诛贼臣,伸公愤”的语句,大家又一起吃了一惊。
袁世凯镇守朝鲜发迹,是为能臣。1899年义和团起于山东,山东巡抚毓贤对之“一味纵容,并出示讽煽”,遂使局势失控。荣禄奏请西太后,着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很快稳住局势;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西太后仓皇西行时,山东大局稳定,袁世凯是为功臣。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又成了忠臣。是时帝、后两党剑拔弩张,西太后布兵京畿,光绪皇帝与康、梁等人慌了手脚,谭嗣同衔命夤夜赶赴法华寺,因袁世凯日前奉诏晋京受皇上召见,暂住于此。深更半夜,法华寺山门忽被擂响,小和尚掌灯开门,未及通报,来人已进门绕过大殿,直进古柏森森的内院!袁世凯于灯下接看名刺,方知来者是军机处的“章京”谭嗣同。然后,两人就闭门密谈了许久。谭嗣同要袁世凯发兵北京,杀荣禄、囚太后,至于袁世凯说了些什么以及事后有无告密,日后康、梁和袁世凯各有各说,扑朔迷离。但是古庙夜谈之后,慈禧太后即从颐和园返回宫中“亲政”,光绪皇帝被囚,谭嗣同等人血溅菜市口刑场,袁世凯则很快接替李鸿章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然而就在慈禧太后去世才七天的时候,袁世凯便奏请速开国会、实行宪政以安人心。《大公报》,日本的《大阪朝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随即都在显要位置登载了这一消息。袁世凯是暗忖,载沣主政后,必会任用一帮皇室少壮,而荣禄、奕劻、端方这批老臣主持的以因经世事历练而被倚重的满汉官员为主力的政治联盟,说不定就会生变。事实上,善耆、载泽等等不少的皇族少壮,眼看着这些年汉人从官制改革到预备立宪一步步势力壮大,特别是这几年袁世凯的崛起,正忧心忡忡、焦躁难耐。这个时候,袁世凯觉得,与其被动受制,不如主动出击,掌握主动,以至连康梁改良派都直呼袁氏此举,“手段真是可畏”。这么一来,载沣分明感觉到了袁世凯咄咄逼人的猖狂劲儿,双方的矛盾激化起来。
善耆和载泽随即密告载沣,“如今朝廷的内外军政,都是袁世凯的党羽。从前他畏惧的是西太后,如今太后一死,已经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年前,铁良、良弼等人几次想除掉袁世凯,可是毕竟兹事体大,没有下得了手。此刻善耆等人建议,目前之计,必须痛下决心,对袁世凯速作处置;不然等到袁世凯的势力继续扩张,届时非但不能翦除,反有祸在旦夕之虞。
没想到在诛袁问题上,大家竟与“康梁乱党”不谋而合,醇王府的书房里一时摩拳擦掌,兴奋起来,溥伟甚至要请出前朝皇帝赠予祖上的宝刀,亲手杀了袁世凯。乍看起来,这似乎是要为光绪帝载湉出一口气,其实这却是另有原因。

袁世凯时为军机大臣,其小站练兵而成的“北洋六镇”,训练有素,器械精良,且人称“只知袁宫保,不知有朝廷”。当年庚子之乱,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清军枪杀,按照《辛丑条约》规定,1901年载沣出使德国赔礼道歉,亨利亲王专任接待并陪同参观。载沣看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军队,十分感慨。亨利亲王告诉他,按照德国皇室的制度,皇帝皇子无不自军校毕业,皇族必须掌握兵权,要把枪杆子牢牢抓在手里,这让载沣牢记在心……幸亏老佛爷圣明,前年将袁世凯所辖的北洋新军六镇中的四镇,收归满族亲贵执掌的陆军部,去年又将他与张之洞一起上调为军机大臣,这样既解除了两位汉族重臣在地方上的军政实权,又能让老资格的张之洞在军机处对袁世凯加以牵制。但是袁世凯深谙权术,手段老辣,朝中朝外遍布人脉,这终是载沣的心病。

于是,在众人的鼓说之下,载沣杀袁的决心渐定。

说起来也是有趣。原来在溥仪之前,曾经传出袁世凯欲拥戴奕劻之子载振为帝的消息,引起西太后的警觉。当时,在才智能力上远胜载沣的宗室后裔有好几个,可西太后偏偏属意由载沣的儿子溥仪承位,这一来是觉得自己还有些时日,而载沣温和忠厚,便于驾驭操控,不至成为第二个光绪;二是由光绪的兄弟主政,先就给袁世凯安排了一个冤家对头,可防日后袁、劻联手篡权。西太后的韬略权谋不可谓不高明,问题是这些人总觉得以自己的天纵英明和赫赫威势,就能把百年后的事情按自己的心意给决定了,孰知这即使是对于朝廷皇业,又会不会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呢

袁世凯又是何等敏锐之人,随即表示拥戴溥仪入承大统,全力支持载沣摄政。西太后没想到自己忽然病重,临终之际,将载沣父子托付给袁世凯、奕劻等人,并且流泪道:“你们都是先皇老臣,现今皇帝年幼,虽有载沣摄政,却必须有赖你们的全力匡辅。”又对着载沣流泪道:“你要多敬重这些老臣,你年轻,用事必须多听他们的意见。”袁世凯和载沣随即当着慈禧太后的面,相互伏地跪拜。

可是,才多少日子啊,这就动开杀机了;而这,就是政治。

没过两天,载沣和隆裕太后将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传进宫来,所商议的,就是要诛杀袁世凯

听说要杀袁世凯,奕劻伏在地上,一言不发。对于诛杀袁世凯,奕劻绝不赞同,可此时他却不便表态,似有难言之隐。奕劻与袁世凯素来交善,互相倚重,不久前两人还联手将政敌瞿鸿禨逐出了军机处。因此载泽在议杀袁世凯之后,又悄悄建议载沣,择机扳倒“老庆”,“你若不听大哥的,日后为其所制可就晚了”。

隆裕太后见奕劻不说话,便挂下脸来,厉声催问。隆裕是光绪的原配,这年才32岁,对于诛杀袁世凯,于情于理,她都十分起劲。奕劻不愧是老成持重,他慢声道:“微臣禀告,依奴才看来,这事,还要请太后、摄政王,与张之洞商量,方为妥善。”张之洞是朝中元老重臣,如此重大事件征询他的意见,原没有错;再说袁世凯与张之洞有隙,在军机处结下梁子,这大家都知道。而张之洞对于杀袁这件事情,又会是一个什么态度,奕劻却大致心中有数。

此刻的袁世凯,带了相当的手礼,心急慌忙地造访张之洞,却被称“大人没在府里”而被拒之门外,弄得袁世凯又是一身冷汗,而整个北京城,都像是被冰雪封冻住了。虽说袁世凯位在军机,平素问政论道也是长袖善舞,可摄政王一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终极王牌,就把他给制死了!眼看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虽焦虑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原来还以为载沣乳臭未干,却未料他竟有如此辣手。

隔天,袁世凯迎着凌晨冰冷彻骨的寒风,早早地到了乾清门广场西北处的军机处值房。不大一会儿,奕劻、张之洞和众军机也都到了,个个正襟危坐,不发一言。上朝时辰到,众人穿过三五步路的夹弄,进了宫墙,又穿过景运门来到乾清门内廷。也是敦实矮个的袁世凯,这时没了往日的雄健步伐,腿脚发软,磨蹭在后边。走到殿廷的时候,被早先买通的当值太监悄悄拦住:“袁大军机可勿入内,今日摄政王怒形于色,听说严惩谕旨即下,恐怕对袁大军机不利,宜早筹自全之策。”
袁世凯听了,如遭当头闷棍,魂飞魄散,身不由己,转身就走,并且急忙出京走避。

这边,张之洞被摄政王留下。说及要杀袁世凯,业已老迈的张之洞未免兔死狐悲。他缓慢而又沉重地回禀道:“国家新遭大丧,主上又年幼,当前稳定大局最为重要,此时诛杀大臣,先例一开,恐怕后患无穷。”见载沣迟疑不定,张之洞便又说道:“愿摄政王熟思之,开缺回籍可也。”

载沣还是拿不定主意,又回到醇王府打电话试探两位驻外带兵的汉人将领。各王府的电话装了好几年了,宫里却因为光绪帝要装,西太后不让,所以至今还没有电话。不料两位将军都说,要杀袁世凯,先得将他们解职,因为怕承担不了可能的军中哗变的责任。看来袁世凯在军队中,确实有着相当的影响和号召力。要知道当年袁世凯练兵,不问出身,奖罚分明,到了关饷的时候,都是袁世凯亲手将饷银一一发到将士手上的。这时候,段祺瑞和冯国璋还真暗地里弄出了点军队“哗变”的动响,让载沣吃惊不小。
袁世凯走到天津,不禁悲从中来,这躲得了初一,还躲得过十五吗?幸好这时候传来了消息,说“罪只及开缺,无性命之虞”!袁世凯这才大石落地,长舒一口气。然后赶紧掉头回京,免得再落个畏罪潜逃、图谋不轨的罪名。

回到北京第二天,袁世凯就接到了那道上谕:“……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三天之后,这就已经到了1909年的年头上,袁世凯带着家眷老小,也带着未了的惊恐和一腔子的悲愤怨恨,黯然离开北京。天寒地冻,雪花飞舞,前来给他送行的,只有徐世昌、杨度、严修数人。

接着,袁世凯的亲信、私党被一个个裁撤降职。
至此,这个慈禧太后的股肱之臣,即与清皇室恩断义绝。
摄政王载沣似乎是打了一个开张大胜仗。此刻他掉过头来,着令将有关立宪、革命的最新动静,即刻奏报上来。

extendActions("1","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谋杀袁世凯使袁世凯与清室恩断义绝", summary : "国事多舛、风雨飘摇,中国这就走到了1908年的年末。\x0a 这年的北京,天气奇寒。宫里的琉璃瓦大屋顶上,白雪铺设得很是均匀,只露出青褐的瓦棱屋脊,与园里的虬枝败叶,互相衬照。天色时常地阴霾着,让偌大的京城...",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71.html"});

武器试验场:二战中那些匪夷所思的秘密武器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69.html' ); 阅读原文

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两个对立阵营,除了希望在战略战术上占据主动权,也希望在武器装备上彻底压倒对方。尤其是在战争进入到焦灼状态,用正常方式无法打开局面时,双方都希望研究出更具杀伤力的武器,从而掌... 全文↓

武器试验场:二战中那些匪夷所思的秘密武器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69.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6 00:31:52 |extendActions("2","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武器试验场:二战中那些匪夷所思的秘密武器", summary : "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两个对立阵营,除了希望在战略战术上占据主动权,也希望在武器装备上彻底压倒对方。尤其是在战争进入到焦灼状态,用正常方式无法打开局面时,双方都希望研究出更具杀伤力的武器,从而掌...",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69.html"});

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两个对立阵营,除了希望在战略战术上占据主动权,也希望在武器装备上彻底压倒对方。尤其是在战争进入到焦灼状态,用正常方式无法打开局面时,双方都希望研究出更具杀伤力的武器,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新浪的历史新视界频道中播出的纪录片《秘密武器》,就讲述了那些曾经在二战中出现过奇特武器,虽然大多数被证明是失败的,但你绝不能否认它们的出现,对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火箭动力的“彗星”战斗机

“彗星”战斗机原本是以滑翔机为雏形,为了给德国空军提供短程拦截机而设计的。但在1941年,一些德国工程师想出了一个主意:“假设我们安装一个火箭发动机,会怎么样呢?”于是,沃尔特火箭发动机被选出进行测试,并最终获得应用。

“彗星”战斗机于1941年在佩纳明德进行了试验。从1944年起,“彗星”战斗机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上。与其他的战斗机相比,这款战机非常小巧,机长5.5米,两侧翼根都配备30毫米口径的Mk108加农炮,几枚炮弹就能击下一架重型轰炸机。但是有一个问题,燃料会在8分钟内耗尽,一旦超时,“彗星”战斗机就会瞬间变成滑翔机。

战争期间,“彗星”一共击中了16架飞机,它的最大成就是在盟军飞行员的脑海里布下了恐惧情绪,惧怕德国技术。但是即使是这样,“彗星”计划后来被证实是军事上的失败。它不是一件完全可行的武器,经常会缺货,操作起来复杂且危险,即使是德国最优秀的飞行员,也不能保证驾驶时没有任何风险。

自杀式“回天”鱼雷

1944年中期,日本的太平洋战线已经开始瓦解,日军司令官开始转用自杀性武器等极端手段,做出最后的反击,“回天”鱼雷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回天”鱼雷,就是在鱼雷中部加装小型座舱和简易方向舵,让它变成了一枚导弹。驾驶员可以在雷达哨舰和鱼雷快艇下方行驶,而对方无法探测到它。

1944年11月20日凌晨4点,美国军舰正处于太平洋中乌利希环礁旁的锚地。在西南边日本I-47潜艇上,4枚“回天”鱼雷已经待命,他们计划用这种载人鱼雷进行自杀性袭击,尽可能多地摧毁乌利希停泊的船舰。

从I-47甲板上发射出的4枚“回天”,有2枚在发射后不久就搁浅了,另外1枚被美军驱逐舰击沉。剩下的1枚则直接冲向了密西西尼瓦号战舰。巨大的爆炸撼动了密西西尼瓦号,火焰穿过船体里一个22米的洞,密西西尼瓦号开始严重倾斜,接着翻了过来,沉入海底。密西西尼瓦号的沉没是“回天”少有的胜利中的一个,但却有2000多名“回天”驾驶员在战争中丧命,这一残忍的项目无疑还是失败的。

“铁砧”计划:自制简易导弹

1944年的夏天,德国发明了一批叫做V系列的武器。第一个V系列武器是V-1蜂鸣飞弹,很快出来的是V-2弹道导弹。随后,希特勒又拥有了V-3超级炮,它可以从法国的米摩耶克斯堡发射炮弹,直接攻打到伦敦中央。

为了对抗V系列武器的威胁,美国海军设立了“铁砧”项目。他们拆除PB4Y-1解放者巡逻机上的多余组件,加装了广播电视技术,这样一来,其上载有的9000多公斤的铝末混合高爆炸药,就变成了一个重型的无线电控炸弹,可以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1944年8月12日,肯尼迪上尉和副驾驶威尔福德驾驶着解放者巡逻机,从英格兰弗斯菲尔德空军基地起飞,他们要去把V-3超级炮消灭掉。任务一开始进行的很顺利,然而灾难突然降临。无线电指挥官在电子屏幕上看到了一个故障信号,不到一秒钟,炸弹就自行爆炸了,机上两人全部丧命,“铁砧”计划自此告一段落。

“铁砧”计划从军事上来说绝不算成功,但从实验上来说非常成功。它是远程遥控和导弹技术的开始,而电子摄像机以及遥控装置的应用,都可以算得上是现有武器系统的先驱。

extendActions("2","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武器试验场:二战中那些匪夷所思的秘密武器", summary : "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两个对立阵营,除了希望在战略战术上占据主动权,也希望在武器装备上彻底压倒对方。尤其是在战争进入到焦灼状态,用正常方式无法打开局面时,双方都希望研究出更具杀伤力的武器,从而掌...",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69.html"});

淞沪抗战白崇禧:桂军10个师守1天 中央军能打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67.html' ); 阅读原文

本文摘自:《情报英雄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的十二年》,作者:杨者圣,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 2007年 还珍藏着周恩来的信 1938年到1939年,熊向晖对胡宗南曾经有过幻想,... 全文↓

淞沪抗战白崇禧:桂军10个师守1天 中央军能打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67.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6 00:27:06 |extendActions("3","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淞沪抗战白崇禧:桂军10个师守1天 中央军能打", summary : "本文摘自:《情报英雄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的十二年》,作者:杨者圣,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 2007年\x0a 还珍藏着周恩来的信\x0a 1938年到1939年,熊向晖对胡宗南曾经有过幻想,...",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67.html"});

本文摘自:《情报英雄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的十二年》,作者:杨者圣,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 2007年

还珍藏着周恩来的信

1938年到1939年,熊向晖对胡宗南曾经有过幻想,认为胡可能成为“夏伯阳式的人物”。1940年以后,他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看出胡宗南虽然有抗日的一面,但他也有反共的一面。而影响他的最大因素,就是蒋介石。蒋抗战,他拥护;蒋反共,他服从。他开始走出对胡宗南的幻想。

在武汉的时候,董老跟熊谈话,曾说到蒋介石、胡宗南在抗战中会不会反共?还难以断言。他交给熊的任务,就是要看胡宗南是抗日,还是反共。如果他抗日,熊要帮助他,推动他,甘做闲棋冷子;如果他反共,熊就要执行特殊任务,搞情报,揭穿及制止他们的反共阴谋。到胡宗南那里工作后,最初几年,熊一直在观察胡宗南对抗战与反共的态度。

在接触胡宗南的开始阶段,熊看到他确实坚决主张抗战,崇尚民族英雄,反对投降,痛恨汪精卫之流。胡宗南多次跟熊说过,1933年长城抗战时,他率领第1师驻节甘肃天水,而他的黄埔1期同学黄杰率第2师参加长城抗战。那个时候,他对黄杰羡慕不已,并多次电呈校长,请求率部东开抗日,卫我长城。但蒋复电说:“驻防陇南防‘匪’北窜,其重要不下于长城抗日,宜加紧训练部队,暂勿东开。”后来黄杰获颁“青天白日”勋章,胡宗南说,如果他去了,他也会获颁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言下不胜惆怅。

胡宗南也曾跟熊说到淞沪抗战。他说,上海之战,打了3个多月,当时确实是拚尽了全力,也确实想打一场大胜仗,结果还是失败了。但第1军官兵卫国御侮的牺牲精神,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他说,1937年8月底,第1军才接到开赴上海战场的命令。8月30日,他率第1师由徐州出发,第78师由归德上车。本来,校长命令全军在无锡集中。适值宝山夏楚中军情况危急,第1师到了无锡,尚未下车,就接到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将军的命令,部队迅速东开,赴宝山增援。到了宝山以后,夏楚中的阵地已失,第1师遂奋勇应战。9月2日以后,第78师各旅亦陆续投入战争。当时,在毫无工事掩蔽的情况下,部队遭日军陆炮及空军轰炸,苦战5昼夜,官兵虽血肉横飞,而寸土必争,愈战愈勇,那真是誓死如归。特别是第1旅第2团团长杨杰、第4团团长李友梅,都牺牲了,营长以下官兵伤亡达80%,那真是惨。他说,第一轮打下来,第1军从大西北带出来的一批骨干,差不多打光了,真可惜。后来开到昆山整补,补充了2000多个陕西兵。10月上旬,接到命令,坚守大场。当时就带着这个残部和新补之兵上去,原命守7天,结果守了42天。苏州河之役,左右翼友军都退却了,只有第1军两个师的阵地,屹立未动。

胡宗南说,中国军队的最大劣势,就是火器与敌人相差太多。日军在沪战中,以舰炮飞机日夜轰击,有时以水陆战车配合支援,威力十分强大。而参加沪战的中国军队,都是在接到中国大本营的紧急命令后,临时从四面八方调集上海战场,对防空、防战车战术,讲求未深;加上沪滨地势低下多水,工事很难坚固,官兵全以血肉之躯,与敌搏击,牺牲之大,不难想象。

胡宗南说,第1军经过徐州训练,比其它部队要好得多,再加上上下一心,官兵无不感奋,所以打得很出色。后来,白崇禧总指挥向第三战区何应钦司令长官报告:“桂军10个师只打1天,只有第1军能打。该军两个师阵地,始终屹立不动。”

胡宗南说,沪战失败,军人的勇气可嘉,官兵的牺牲精神可嘉,但关键是我们各方面都准备不足,从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指导思想,到战场指挥官的指挥协调,再到基层部队的阵地战的训练等等,都显得严重不足;而敌人为了打赢这一场战争,却处心积虑,精心准备了许多年,真可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啊!

熊看得出来,胡宗南内心,是很向往能当上民族英雄的。董老在汉口谈话的时候,曾说到1936年9月周恩来亲笔给胡宗南写信,说他在黄埔为先进,以剿共成名,相信他决非勇于内战,怯于对外,劝他促蒋抗日,希望他成为民族英雄。

熊没有想到的是,胡宗南对周恩来的这封亲笔信,十分珍视,一直珍藏在身边,并且拿出来给熊看过。因为此前董老向熊提到过这封信,所以熊看得很留心。

周恩来在信中是这样写的:“宗南同学:黄埔分手后,不想竟以敌对。10年来,兄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民族英雄为憾。今春红军东向,曾联红军中黄埔同学多人,致书左右,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请,惟未蒙即予赞同。然私表总以兄绝非勇于内战怯于对外之人,时机未熟,在兄或亦有难言之隐也。”

周又说:“日寇侵绥,已向西北迈进,其航空总站设于定远营,航空线竟遍布陕、甘、青、宁四省。兄素有志西北,试想今日之西北,岂能再容退让,亦岂能再操同室之戈?敝方为保卫西北,保卫华北起见,已集合全国主力红军于陕、甘、宁、青,并向贵党呼吁,立停内战,共谋抗敌。顷更致公函送于贵党中央,表示我们抗日救国方针及愿与贵党重谋合作之诚意。久闻贵方当局及黄埔同学中有不少趋向于联俄联共以救国难者,今国难日亟,敝方提议或不致再遭拒绝。惟合作必以停战为先。兄在黄埔为先进,亦为蒋先生所最信赖之人,果能立排浮议,立停内战,则颂之者将遍于国人。此着克成,全国抗日战争方能切实进行,西北御侮行动,亦必能统一步骤,不致为日寇各个击破,陷民族、国家于万劫不复也。”

最后,周说:“叨在旧知,略陈鄙见,如不以为无当,还望惠我好音。纸短心长,怅望无既。”

周恩来这个人,很能抓住人的心理。周恩来了解胡宗南,所以,他在信中说:“10年来,兄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民族英雄为憾!”一句话,就抓准了胡宗南的脉博,触动了胡宗南的心事。

这么多年了,他还把周恩来的亲笔信,珍藏在身边,这很能说明问题。

extendActions("3","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淞沪抗战白崇禧:桂军10个师守1天 中央军能打", summary : "本文摘自:《情报英雄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的十二年》,作者:杨者圣,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 2007年\x0a 还珍藏着周恩来的信\x0a 1938年到1939年,熊向晖对胡宗南曾经有过幻想,...",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67.html"});

揭秘明代“红丸”:嘉靖为制药选少女1080人入宫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65.html' ); 阅读原文

文章摘自《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 作者:向飞 原题为《湖北人民出版社》 明末三大疑案,“梃击案”在前,“移宫案”在后,“红丸案”正当高潮。人们之所以特别注意“红丸案”,因为它是牵涉皇帝性命的要案、... 全文↓

揭秘明代“红丸”:嘉靖为制药选少女1080人入宫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65.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2011-11-06 00:25:09 |extendActions("4","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揭秘明代“红丸”:嘉靖为制药选少女1080人入宫", summary : "文章摘自《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 作者:向飞 原题为《湖北人民出版社》\x0a 明末三大疑案,“梃击案”在前,“移宫案”在后,“红丸案”正当高潮。人们之所以特别注意“红丸案”,因为它是牵涉皇帝性命的要案、...",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65.html"});

文章摘自《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 作者:向飞 原题为《湖北人民出版社》

明末三大疑案,“梃击案”在前,“移宫案”在后,“红丸案”正当高潮。人们之所以特别注意“红丸案”,因为它是牵涉皇帝性命的要案、大案。

“红丸”遗风

“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宫中特制的一种春药。

春药在我国宫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有“慎恤胶”,汉成帝刘骜同赵合德一起,把“一丸一幸”的慎恤胶一次吃了七丸,结果浑身发烧,精液流注不止而死。魏晋有“五石散”,晋惠帝和他的臣属裸体同妃子、宫女一起饮酒作乐,用的就是这个“五石散”。唐宋在“五石散”的基础上,加上桑螵蛸之类的壮阳补肾药,称为“阳起石”。明代又加入雄蚕蛾,被称为“颤声娇”。在《金瓶梅》里,大淫棍西门庆大战潘金莲、李瓶儿,靠的就是从秃和尚处讨得的“颤声娇”。

到了明代,春药已经发展得登峰造极,成了色鬼们淫乐的帮手,也成了他们勾魂的无常。

明代皇宫长期以重赏吸引献这类秘方的人,从宪宗成化年间起,献秘方者络绎不绝。陶仲文本是个不见经传的守仓库的小吏,因献房中秘方而受宠于嘉靖,一跃而成为朝廷显贵。传说,他所献的春药秘方,就是“红铅丸”。

这红铅丸制法特别:须取童女首次月经盛在金银器内,加上夜半第一滴露水、乌梅等药,连煮七次浓缩,再加上乳香、没药、辰砂、南蛮松脂、尿粉等搅拌均匀,用火提炼,最后才形成固体,制成丸药。

据《明实录》: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从畿内挑选十一至十四岁少女三百人入宫;三十一年(1552)十二月,又选三百人;三十四年(1555)九月,选民间女子十岁以下一百六十人;同年十一月,又选湖广民间女子二十余人;四十三年(1564)正月,选宫女三百人,前后共计一千零八十人。这些尚未成年的小姑娘,后来竟成了嘉靖皇帝制药用的“药渣”。

与陶仲文同时代的文人王世贞的《西城宫词》写道:

两角鸦青两箸红,灵犀一点未曾通。

自缘身作延年药,憔悴春风雨露中。

写的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姑娘。

由于嘉靖帝凶狠的淫欲和无情的摧残,引发了一场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宫女暴动,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名宫女一起上阵,用绳子套住嘉靖帝的脖子,要把嘉靖帝勒死……

据朱东润先生考证:嘉靖帝的儿子穆宗于三十六岁时,也是躁死在这红铅丸上。

宫廷内外,肉欲横流。嗣皇帝朱常洛继承了其父贪财好色的遗风,再一次地栽倒在这红铅丸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的一个夜晚,一个名叫张差的汉子手持枣木棒,闯进皇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见人就打,把内侍李鉴打伤,究其目的,当然是想打死皇太子。这就是有名的“梃击案”。

原来,皇长子朱常洛是恭妃所生,按照封建社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理应被立为太子;但万历帝宠爱郑贵妃,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由于朝臣的极力反对,立储之争长达十多年。直到朱常洛二十岁大婚之际,才不得不勉强把他立为太子。

梃击案一发生,人们就立即想到了郑贵妃。深入一查,果然是郑贵妃的执事太监庞保和刘成指使的。大臣们群情激愤,一定要再追元凶。

郑贵妃做贼心虚,便向万历帝哭诉。

万历说:“事情闹成这样,怕难解了。如果皇太子肯出面,也许倒好办。可是,你得亲自去求求他。”

郑贵妃无奈,只得去求那个一向被她欺凌、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皇太子。《明史》记载:“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皇太子地位脆弱,也愿意就此息事宁人。于是万历破例在慈宁宫召见大臣。注意:此时的万历不临朝视事已达二十五年之久,绝大部分的大臣都从未见过皇帝。

万历皇帝说:“我父子亲密无间,你们为什么总要离间我父子关系?”说着,他拉起朱常洛的手,“此子孝顺,我非常喜欢,怎么会更换太子呢?要是想换,不早就换了;现在孙儿辈都已经长大成人,不应该再有这样的闲话了。”

接着,太子朱常洛也说:“我们父子如此亲爱,你们却是议论纷纷,这不只是你们目无君长,也使我陷入不孝之地,此后万万不可如此。”

万历问群臣还有什么意见,众大臣都叩首谢恩,噤若寒蝉。

有一个不知趣的监察御史,名叫刘光复,刚刚开口启奏,还不知是说了什么,就被万历大喝一声“拿下”,立刻被几个宦官扑倒,打得皮开肉绽,摔下台阶。阁臣吴道南当场吓倒,屎尿失禁,耳聋目盲,竟如木偶一般。

最后太子发话:张差的事就是张差的事,不许株连。

众大臣谁敢再议?立即唯唯退朝。第二天,把张差杀头了事。

十多天后,又悄悄把郑贵妃派出策动张差闹事的两个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处决。杀人灭口,死无对证,“梃击案”才算告一段落。

明代“伟哥”悲剧

这时的郑贵妃总算明白:皇太子废立之事已成泡影,朱常洛就是未来的皇帝。于是改弦易辙,借口感激他的解救之恩,对他曲意逢迎起来。

除了不断供给珍宝、钱财外,还从自己身边挑选了八名美女,供给朱常洛享用。

这朱常洛体质原本不好,此时忽然从逆境转入顺境,正如贫儿乍富,不免失之放纵。有了这八名美女,更是雪上加霜,到他父亲死时,他的身体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他是1620年八月初一登基的。只是勉强支撑着,才完成了即位大典。开始十多天他还能理事,后来就卧床不起了。

这一夜,八美人之一的吴赞侍寝。朱常洛服了一粒红铅丸,狂躁不已。尽管乖觉的吴赞一再提醒“皇上,请节制”,朱常洛却神情异常兴奋,狂笑不止,使得吴赞不得不在第二天一早去求助于御医。

当日太医院由崔文升值班,听说皇帝亢奋狂躁,不知是阴虚肾竭,还以为是邪热内蕴,于是拿起笔来,下了一副泻火通便的猛药。哪知一剂到位,嗣皇帝就“一泻千里”,一昼夜竟拉了三四十次之多。

朝廷重臣杨涟立即上疏,指责崔文升,说皇帝弱柔之躯,宜补而误用泻药。崔文升也立即疏辩自卫,说新皇帝的病因乃多用红铅丸、“居处无节”所致,所以宜泄而不宜补。

新进的东林党人立即群起而攻,说崔“既益圣躬之疾,又损圣躬之名”——意思是,你的用药加重圣上的病,还居然敢抖出红铅丸的秘事,败坏了嗣皇帝的名声。

然而,新皇帝的病竟不断加重,以致不得不召来辅政大臣和皇太子来安排后事了。这时候,皇帝突然睁开眼睛问:“听说,鸿胪寺有人前来进药,他在哪里?”

首辅方以哲答道:“鸿胪寺丞李右灼说他有仙方可治圣上的病,臣等未敢轻信。”

可是这位已经自知不行了的皇帝想试试这个“仙方”,即刻派人宣李可灼进宫,并叫他快快进药。

李可灼进的是一颗红色的丸药。是红铅丸,还是另一种红色的新药?大臣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也不敢吭声。只见内侍捧着红丸,服侍皇帝咽下。不一会儿,皇上的喘象平复下来,呼吸也渐渐均匀了。大家都舒了一口气。皇上也连说李可灼是“忠臣”,传令给予赏赐。

晚上,大臣们都守候在东暧阁外室,突然,御前太监慌慌忙忙跑来,宣李可灼再进一丸。

第二丸落肚,皇帝初时也气象平复,首辅方以哲按照皇帝的意图,立即代拟圣旨,奖李可灼白银五十两。

突然间一声尖叫,皇上捧胸瞪眼,挣扎了几下,然后就长眠不醒了——“红丸”终于酿成了悲剧。

朱常洛还没有来得及制定自己的年号即驾崩,即位仅三十天。死后被谥为光宗。

“红丸”风波

两粒红丸,要了皇帝老子的命,明廷朝野,顿时卷起轩然大波。这红丸到底是什么药?这李可灼不是御医,怎么敢在皇上病情危急之际,进这种药?是受谁的指使?五年前的废立两派,再一次摩拳擦掌,卷起一轮新的党争。

有的人认为:这李可灼进的就是红铅丸,只是一种普通的房中药。房中药大都属于升阳壮火的热药,皇帝大泄大泻,阴寒弥漫,以火制水,也算用药正途。何况,明代诸帝大多是色欲之徒,很多人都是把春药当做补药进上,从而踏上坦荡的仕途的,李可灼何尝不想如此。只不过他的时运不佳罢了。

也有人认为:这红丸就是道家金丹,从那药的颜色便可推知那是用汞炼成的汞化合物。明代诸帝希求长生不老,大都宠信方士,宪宗时期,受封为真人、法师、法王、禅师、国师的僧人道士,竟达一千余人。嘉靖帝退居西苑万寿宫二十余年,长期不理朝政,只以炼丹求仙为事。方士们也常常铤而走险,用救命金丹来对付垂危病人,死了是病重难救,而一旦活了,则名利双收。李可灼的心态大约也是如此。

还有人认为,拿春药给垂危病人吃,是出乎常理的。李可灼不是疯子,明知道这病人乃是皇帝,如何敢这样胡来?何况朱常洛本是滥用春药,纵欲伤身,他需要的是清心寡欲,静养休息,哪能再用这等虎狼之药,火上添薪?李可灼显然是受人利用,故意拿这等药物来加速其死亡,其罪责已经不是误用“红丸”,好心办了坏事,而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谋杀了。红丸案之所以成为多年纠缠不清的大案,就是因为有这最后一说。

原来,那进泻药而使病情突然加重的崔文升,原是郑贵妃属下的人,李可灼又是首辅方从哲带进宫来的。所以,保太子派的人一致认为:崔和李都是弑逆,应该处以极刑,不仅如此,还要追查幕后指使,这个幕后人,当然又指的是郑贵妃。

和以前稍有不同的是,首席辅政大臣方以哲也成了众矢之的。方以哲挡不住这股抨击狂流,慌忙上疏请求致仕(即退休),想借此得以逃脱。可是致仕之后,声讨他的疏文还是像雪片一般飞来,其中以礼部尚书孙慎行的论述最为严切。他说:“臣以为:以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欲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实录》中即欲为君父讳,不敢不直书方以哲连药二丸,须臾帝崩。恐百口不能为天下后世解也。……罪恶逆天,万无可生之路。”

对此,方以哲只有一面尽力上疏自辩,一面自请削去官阶,并愿远流于边方异域。

这时候,有很多宦官在内廷为他打点,在外廷也有许多官僚站出来为他说话,但事情还是盘根错节,很难了断。

最后,韩爌上了疏,详细说明进红丸时他目睹的情景,又建议把李可灼、崔文升另行处理,才勉强压住了众议。韩爌为人老实,并不阿附方以哲,而且是进红丸前几天才入阁的,又是进红丸时在场的大臣之一,所以才能平复众议。

李可灼被判为流戍,崔文升则发往南京安置。“红丸”一案,到此才算暂时了结。

“红丸”余话

下一个皇帝是年号为天启的明熹宗朱由校。

天启年间,魏忠贤伙同朱由校的奶母客氏当权,以编修《三朝要典》为名,把“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翻过来。在“红丸”案中出尽了风头的孙慎行,受到了“削夺”的处分,被开除了官籍,夺除了所有的官阶封号,最后还定了流戍。论疏最多的东林党人也都受到了追论,党魁之一高攀龙投池而死。

明熹宗死后,崇祯惩办了魏忠贤,又把“三案”再颠倒过来。

崇祯死后,清王朝入主中原。逃窜到南方的明朝遗族组建了南明王朝。不幸的是,他们竟然在立足未稳之际,又一次地用“三案”做题材挑起党争,直到明王朝的彻底灭亡。

党争之祸国殃民,难道不是很明显的吗?

extendActions("4","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揭秘明代“红丸”:嘉靖为制药选少女1080人入宫", summary : "文章摘自《细说大明王朝36大悬案》 作者:向飞 原题为《湖北人民出版社》\x0a 明末三大疑案,“梃击案”在前,“移宫案”在后,“红丸案”正当高潮。人们之所以特别注意“红丸案”,因为它是牵涉皇帝性命的要案、...",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65.html"});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3)(14)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60.html' ); 阅读原文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3)(14) 征明何须七大恨,帝王霸业开门红 (一)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3) 借口,一切都是借口。不过... 全文↓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3)(14) readOriginalLink( 'http://www.hxory.net/1160.html' ); 阅读原文

来自:雨清烟垣  2011-11-06 00:00:03 |extendActions("5","20111","390000000213205686340688861200","",{title :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3)(14)", summary :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x26#x54C8;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3)(14)\x0a 征明何须七大恨,帝王霸业开门红\x0a (一)努尔\x26#x54C8;赤的奋斗史(13)\x0a 借口,一切都是借口。不过...",orgUrl : "http://www.hxory.net/1160.html"});

终极帝国——封建末路的悲喜剧(努尔哈赤的奋斗史)(长篇连载)(13)(14)

征明何须七大恨,帝王霸业开门红

(一)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3)

借口,一切都是借口。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努尔哈赤虽然是女真族的“野蛮人”,不过也略知天朝的一些礼仪,即使是打战也要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历史上最不缺少的就是理由,无数人死在了这样的借口下,战争胜利者的双手沾满了鲜血。现在,风水轮流转,努尔哈赤父、祖在天堂怕是费劲了气力向玉皇大帝说情,祖坟上终于冒青烟了。努尔哈赤不但统一了女真,而且向大明发出了战书。

七大恨告天。

第一:“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刀剑无眼,战场上生死一线,因此努尔哈赤父、祖之死应该也可以说是意外,毕竟明廷后来也对努尔哈赤多加抚恤,就算是一大恨吧。

第二:“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这主要是说明廷偏袒叶赫而欺压建州。这有些须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努尔哈赤也是大明的龙虎将军啊,又有什么越界之说呢?再说叶赫,若不是大明一直对叶赫的打压,努尔哈赤又如何能有现在的广阔土地?

第三:“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这是说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这点还真是明朝的罪过,的确是大恨。

第四:“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要说努尔哈赤的脸皮,也比得上山海关的长城那么厚了,真不知道他去过长城没有,绝对有的一比啊。这里所说的“已聘之女”,

乃是叶赫“老女”东哥。这位东哥确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绝对是叶赫的大美女,本来是许配给努尔哈赤当老婆的,可是后来努尔哈赤征战四处得罪了叶赫部,于是叶赫领袖就将这位美女一会许配给这家部落的公子,还没出嫁就又许给另一家部落,可怜的东哥完全成为了家族的工具。可是,这却给努尔哈赤带来了好运。在这位枭雄的身上实在是找不到令人可歌可泣的爱情,在他看来,女人只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没用就扔掉就是了,可是东哥还有点用的,至少,他找到了借口,攻打其他部落的借口,结果东哥就像是努尔哈赤的保护神,只要她嫁到哪里,哪里就是新的领土,这个女人的确为努尔哈赤带来了好运。东哥就没那么好运了,三十多岁才又嫁到蒙古,不久就离开人世,真是红颜薄命,可是,如今努尔哈赤竟然拿一个死人来作为开战的借口,这个人已经不是脸皮厚,他只知道,权利,才是我的最爱,其他的什么都是浮云,浮云!

第五:“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这些地方原本就是人家哈达的地盘,努尔哈赤灭了哈达之后,在明廷的威逼下又搞暗箱操作,假意扶持哈达,可实际上都是他在掌控一切,现在又拿这件事来说,实在是缺根少据。

第六:“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明廷一致认为,努尔哈赤不应派兵剿灭哈达,不应一再对叶赫用兵,这其中当然有明廷的小算盘吗,无非是不想努尔哈赤一人作大,但是仅以这么一件小事作为侵犯明朝的借口,未免无法令人信服。

第七:“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这无非也是说明廷偏袒其他部落而仅压制努尔哈赤,抱怨之余还找到了借口,真不知努尔哈赤现在是高兴还是愤怒。

“将士们,跨上你们的骏马,拿起你们的弓箭,准备战斗吧,整个中原都会是我们的天下.。”

 

(一)   努尔哈赤的奋斗史(14)

努尔哈赤说:“开战!”

朱翊钧说:“别闹,让我再睡会。”

努尔哈赤说:“放心吧,等会有你睡的。”

朱翊钧:……

努尔哈赤已经万事俱备,现在讨明东风的劲头正强,此时不行动更待何时呢?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4月13日,后金大军兵分两路,努尔哈赤率领右翼四旗(镶黄、正白、镶红、镶白)向抚顺进发,同时另外左翼四旗(正黄、正红、镶蓝、正蓝)则攻城拔寨,清理周边小城。

抚顺守将名为李永芳,他虽然有个好名字(永世流芳),不过所作所为却为汉人士族、儒家子弟所不齿。努尔哈赤进军抚顺前夕,便命士兵于城内散布流言,曰明日将有数千女真商人前来马市交易,而一点没有军事嗅觉的李永芳竟然决定开放抚顺城与女真和蒙古人互市。第二天,努尔哈赤的“商人们”进入抚顺城,做了趟无本的买卖,后金军队里应外合,可怜的老百姓根本不知发生何事,抚顺城已经陷入敌手,而我们的父母官也在第一时间选择了明哲保身,开创了大明高级官员投降后金的里程碑。

抚顺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辽东总兵张承荫那里,他急不可耐,因为抚顺作为边防城市,如此轻易失守,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必然是死路一条,如今只能前去救援。于是他急帅一万人马火急火燎的奔来抚顺。谁知竟在半路上遭到截杀,本来就心惊胆战的张承荫这下更没了主心骨,一万人全部成了后金军队的刀下亡魂。

下一个目标就是清河了。努尔哈赤七月挥军进攻清河。清河的明军根本无法抵挡后金部队闪电战的威力,瞬间成为了女真将士面前的羔羊。不过,这群虎狼之师才不会管什么儒教礼仪呢。一时间,清河城血流成河,放下武器的士兵都没能逃脱被屠杀的厄运,更何况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浓郁的血腥味弥漫在整个清河城,护城河里红色的水波在光艳的太阳下更加耀眼,火辣辣的太阳让人喘不过起来,天地之间一片肃杀之气,似乎在静静的控诉这后金部队的野蛮暴行。

第一次的正面战斗,努尔哈赤发现大明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原来这个庞然大物也不过如此,凭什么他就能坐镇中原长达两百多年呢?我也要,大明江山,华丽富饶,总有一天我要让所有人臣服在爱新觉罗家族的脚下!

抚顺与清河的失守终于惊醒了正在熟睡中的朱翊钧。他万万没有想到女真部族如此能征善战,看来,是时候有个了断了,小小女真竟敢冒犯大明天朝,简直就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