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克治类风湿价格: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9:26:55

  第1集:《“体制内”遭遇》


  短片1:


  时间逆转一百年,1911年的那个秋天,武昌城里枪声大作,不到三个月,统治中国260多年的大清王朝寿终正寝,统治中国长达2000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场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史称“辛亥革命”。今天,我们检点这段历史,会发现这场革命胜利之迅速,代价之小,令人费解。而在这场革命爆发前两年,清政府还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试图走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之路。那么,满清的这种和平改良为什么被革命骤然打断?谁是王朝的掘墓人?谁又主导了这场流血代价很低的革命呢?湖湘讲堂特邀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带您穿越百年迷雾,直击辛亥现场,敬请收看湖湘讲堂思想力作《帝制的终结1911》第1集: “体制内” 遭遇。


  鸦片战争前夕的先进的思想家 龚自珍 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一祖之法无不弊”“一祖”是老祖宗,依照老祖宗制定的制度、法令、政策总是要有毛病的,总是要有衰落的时候。“千夫之议无不靡”,千夫是大家,一千个人,就是说一种社会思潮,这种大家的意见、议论没有不衰落的,“靡”是衰落的时候,他说,“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鸦片战争前夕的龚自珍,已经看到了清政府的种种腐败、种种没落的情形,于是他提出了两条改革的道路,一条是自改革,自是自己。就是自己来进行改革,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体制之内的、温和的自我改革。龚自珍设想的第二条道路,叫来者之劲改革,来者是别人,后期的人,劲,强劲有力的改革,就是说这是一种体制外的,一种强力的或者说暴力的改革。这个是鸦片战争之前龚自珍设想的中国的两条改革道路。那么辛亥革命走的恰恰是第二条道路。是来者的这种强力的改革。那么人们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清政府他自己没有改革。或者说当时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走一条温和的改良道路。


  这些年,海内外有许多议论,这个议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辛亥革命没有必要搞。或者说辛亥革命搞糟了,中国近代从辛亥革命以来,内乱不止,问题很多。都在于搞了辛亥革命。如果当时不搞革命,搞改良,那么中国的面貌就会大不一样。前几个月,我们有一家出版社,出了一本书,重点讲的就是清朝政府的改革很有成绩,社会安定,国库充裕,这很好嘛。说按照这清朝政府的道路走下去,就很好嘛,为什么还要革命呢?那么这本书到现在大家在书店里还能买到。那么我个人不赞同这种观点,所以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当时为什么我们没有走清政府的自我改革的道路。没有走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提出的改良道路,而走上了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之途。


  短片2:


  我们都知道,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但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王朝。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导致了他从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转变成坚定的革命家呢?


  孙中山大家知道,他的青年时代是在美国的檀香山度过的,当他从檀香山经过香港回到他的故乡,广东的香山县的时候,那么他就感到,境内和境外两重天地,完全不一样。他到了香港以后,然后坐船回乡,路上要经过中国的关卡,孙中山受到的是官吏的刁难和勒索,后来孙中山到香港去读书,孙中山亲自看到了香港这个地方,街道秩序整齐,建筑宏美,社会进步,跟他的故乡,香山县翠亨村,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他就自己想,说两个地方啊这个翠亨村和香港之间,相差不过50多里,为什么成了两个世界?他就想,说外人,外国人能够在七八十年之间,在一个荒岛上,做出了这样的成绩,我们中国,有四千年的文明,为什么?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像香港那样?原因在什么地方?【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孙中山回到翠亨村以后,他也想给家乡做一点小规模的改良工作。例如修桥、铺路,但是困难重重,他求助香山县的县令,县令对孙中山深表同情,但是不久以后这个县令调走了,新的县令是花五万块钱才买到这个职位,当然他就没有心思来支持和赞助孙中山的改良工作。那么,孙中山又进一步向广东省官吏求助,那么孙中山发现省里的官僚比县里的更加腐败。


  孙中山在香港他是学的是医学,他最初是想医人,把人的病治好,后来他想到的是要医国,要把中国这个国家治好。1894年,孙中山和他的最好的朋友陆皓东,两个人一起到天津,向当时中国的开明分子北洋大臣李鸿章写信,这封信呢,主要的是反对洋务派的“船坚炮利”的富强纲领,主张学习欧洲各国的“富强之本”,就是这个洋务运动啊,靠这个中国打不过外国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船不像外国那么坚固,我们的炮没有外国人那么厉害。所以要学洋枪洋炮,那么孙中山认为,洋枪洋炮这个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所以他在跟李鸿章的信里面,提出了四句话叫“人能尽其材,让每一个人把他的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土地能够把它的利益 让它源泉充分地发挥出来,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让每一个事物每一样东西能够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货能畅其流,希望中国的货物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面能够自由地流通贸易。那么这个四句话实际上是孙中山当时的改革主张,他是要求改革教育,改革人才的选拔制度,发展农业采用机器生产保护商业并且开通国内市场,孙中山在信里写说这个四件事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满怀希望地从故乡翠亨村到了上海,找了一些关系走了后门,满怀希望满怀热情地到了天津,把信交给了李鸿章,但是李鸿章当时,当时正在忙着甲午战争,准备跟日本人打战。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来接见孙中山。这封信没有得到号称开明分子的李鸿章的重视,孙中山和陆皓东又到北京转了一趟,孙中山到了北京以后,他就发现了清朝政府的政治龌龊比广州还要厉害,所以,在上书没有成功又亲自考察了北京的情况以后,孙中山对于清朝政府彻底绝望。就从此抛弃了体制内改革的一切念头,从此从事体制外的革命。


  短片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战,而此时的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己过60岁大寿,还在大量地挪用海军军费。政治之腐败,可见一斑。对改良政府彻底绝望的孙中山,从此头也不回地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那么我想这一段的历史就是说孙中山最初没有想闹革命,最初他也想走温和的体制内的改革的道路,但是清朝政府腐败的现实让他绝望。所以1894年孙中山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近代中国第一个团体叫兴中会。这个宣言呢 主要成分就在于孙中山认为中国有四万万人,有数万公数万里的土地,本来是可以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但列强的侵略下面中国面临着瓜分的危险。所以孙中山就讲说“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那么我们这些年来,大家有一个很熟悉的口号叫振兴中华。那么我告诉大家,那么孙中山的这个振兴中华的这个口号是1894年兴中会章程里的提出来的。那么从1894年开始,那么振兴中华就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伟大的奋斗目标。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以后,又回到香港组织了一个香港兴中会,那么这个香港的兴中会宣言里有这么一段话,他说我这个组织啊,【上匡国家以臻隆盛,下维民众以绝苛残,必使吾中国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方为满志】上面要拯救让中国国家以臻隆盛,让国家成为一个强国,成为一个富国。下面我要把老百姓从这个非常残酷的非常糟糕的环境里面解放出来,他说我要使我中国四百兆也就是四万万的老百姓各得其所,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合适的地位,方为满志。所以从这个兴中会宣言和香港兴中会的宣言看来,孙中山一开始革命的时候,他想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救国第二个是救民。


  短片4:


  事实上,在孙中山开始体制外革命后不久,一群体制内的读书人,也在发起一场震惊朝野的情愿运动。1895年春天,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后,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也由此展开。那么,这群体制内的人,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体制内改良,这能不能拯救中国的命运呢?


  康有为、梁启超正在走体制内改革的道路,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在北京发动的戊戌维新运动。这个西太后,我们原来早些人的看法认为西太后是一个腐朽的顽固派,实际上呢,在戊戌变法一开始的时候,当光绪皇帝去向这个西太后请示的时候,西太后讲了一句很开明的话,光绪皇帝说太后老佛爷啊,我现在要准备变法了,西太后讲的是六个字,这六个字啊我想大家听了以后会大吃一惊,西太后讲什么呢?说今宜专讲西法,今是今天,说今天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专门讲应该专门去讲西方的制度。西法,制度。那么,光绪皇帝就把西太后这个命令这六个字 传达给他的老师,翁同龢,说老佛爷指示啊 说今天应该专讲西法。翁同龢,觉得不大合适,他怎么能够专讲西法呢?所以翁同龢在起草这个《明定国是诏》,就是宣布从事改革的这个诏书的时候,搞了个折中主义,说西法是不能够不讲,应该讲的,但是呢,中学中国的圣贤之道这个也不能不讲,所以,当时西太后比翁同龢 比光绪皇帝的师傅 好像还要更加激进一点。


  那么后来是什么原因?从原来赞成变法到拿起刀来镇压维新派呢?主要是看光绪皇帝的改革,触动了冒犯了老佛爷的最高权力。冒犯了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为什么?当时光绪皇帝很希望听到来自各方的意见,所以他就下了一道诏书,说现在我要变法了,大家都可以给我提意见,提建议,各级的官吏不能够阻拦,那么就在光绪皇帝在那里征求改革的意见的时候,有一个礼部,有一个小官吏姓王叫王照,他就给皇帝啊,上了份奏章,说呀,光绪皇帝和西太后两个人 最好能够到国外去考察考察,一个是增长见识,看看这个外国人怎么生活,另外一个呢,也用这个行动表示太后和皇帝,思想一致、行动一致,都到国外考察去了,说句老实话,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建议,没什么大了不起对不对啊,太后跟皇帝一块到国外到美国到日本去,去考察考察,这个没什么了不起啊。但是当时的礼部就相当于现在我们这个部长一级的大官僚,觉得这还了得啊?就不肯替王照把这个奏章送给皇帝看,这样的话呢,皇帝就很生气,说我刚刚下了命令,让你们大家不要阻拦老百姓,阻拦这个下级官吏给我提意见提建议,你马上你就啊,在王照这个问题上,你就不把他的意见送给我,所以光绪皇帝盛怒之下,把这个礼部的部长,就是尚书 和副部长就是这个侍郎,六个人全部罢免,撤职了。那么偏偏这个礼部的部长,尚书啊,是满洲人,满洲亲贵,而且他的老婆是陪西太后打牌的,是个通天人物,所以这样的话,这个部长一被罢官,老婆就跑到西太后面前哭,所以,西太后觉得呢,光绪皇帝对这个部长副部长这个满洲部长副部长这个处分太严重。那么,光绪使西太后最不满意的是这样重大的事情,你把六个部长副部长免了,这个事情你居然不通过我,不请示我不请示我老佛爷,西太后觉得不能容忍,所以说西太后,下令镇压维新派,阻止光绪皇帝变法,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说这个变法触动了满清贵族的利益,一个是触动了西太后的最高权力。


  短片5: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意义巨大,它激起了人们对满洲权贵的仇恨,武力推翻清朝政府的思想渐入人心。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还会对满清王朝心存幻想吗?接下来,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那么,戊戌变法的失败,那么表示了这种体制内的改革已经被阻挡了。体制外的革命就兴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继续坚持一条道路,我称之为保皇救国,1899年8月4号这一天是光绪皇帝的三十岁的生日,康有为呢 当时逃亡到加拿大,他在华侨里面,在中华会馆这个地方开会庆祝皇帝的生日,据康有为自己的描写,会场点了蜡烛,光明一片而且还奏音乐,箫鼓铿锵,会场上挂着龙旗,不管是穿长袍或者是短衣都跪在地下,向皇帝九叩首。那么,那么这个组织叫保皇会,在美洲各地都组织起来了,这个保皇会还有仪式,根据梁启超的记载,保皇会要开会的时候,会场上要供奉万岁圣牌,万岁就是光绪皇帝,就是会场上要挂一个牌子,是光绪皇帝万岁万万岁啊,要挂一个牌子,会众参加会议的人,每一个人胸前还要挂有光绪皇帝像的一个徽章,叫皇上圣像。开会的时候,仪式首先是恭祝皇帝万寿,光绪皇帝万岁万万岁,怎么样呢?齐声喝彩三声,除了吆喝三次皇帝万岁万万岁之外,还要祝康有为康先生到处平安,也是喝彩三声。那么在这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曾经想,搞武力斗争,他想用武力的办法,推翻西太后的统治,从这个被幽禁的瀛台里面出来继续掌握中国的政治,所以呢,当时在湖北在武汉深圳,康有为集中了力量,搞了一次起义,叫自立军,这个自立军起义的目的就是要打倒西太后,把光绪皇帝救出来,再光绪皇帝重新执政。但是这次起义,被张之洞镇压了。那么从此以后,康有为觉得搞武装斗争会死人会流血,所以他就再也不搞武装起义了。那么康有为不搞武装起义了,但是你们贵湖南有一个好汉叫毕永年,毕永年是你们湖南人,他是谭嗣同的好朋友,在谭嗣同牺牲以后,那么毕永年逃到日本,转向孙中山,从此毕永年就成了一个革命者。毕永年还在湖南地区组织了一批几个会党领袖,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兴汉会。什么叫兴汉会啊,就是说让汉族振兴,让汉族站起来,兴汉会把孙中山推荐为会长,那么我讲这个事说明什么,革命这个事之所以起来,清朝政府特别是西太后拒绝改革镇压了改革,这个是革命兴起的第一个原因。


  短片6:


  这一集杨天石先生讲到,原本倾向于体制内改革的孙中山,在屡遭碰壁之后,看清了晚清政府的腐败,转而选择了革命道路;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的改良派,也郁积着对满洲贵族的强烈愤恨,。革命派与改良派,都视慈禧为仇敌,那么,他们会不会就此联合呢?处在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又将采取哪些办法,来拯救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呢?跟随历史学家杨天石重返辛亥现场,欢迎收看湖湘讲堂思想力作《帝制的终结1911》下一集:立宪闹剧。


  《帝制的终结》第2集:《立宪闹剧》


  编导:王笑东


  短片1:


  上一集杨天石先生讲到,原本倾向于体制内改革的孙中山,在屡遭碰壁之后,看清了晚清政府的腐败,转而选择了革命道路;而致力于维新变法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也因为触犯了慈禧太后的绝对权威和满洲权贵的利益,不得不逃亡海外。革命派与改良派,都视慈禧为仇敌,那么,他们会不会就此联合呢?处在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又将采取哪些办法,来拯救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呢?跟随历史学家杨天石重返辛亥现场,欢迎收看湖湘讲堂思想力作《帝制的终结1911》第2集:立宪闹剧。


  在戊戌变法以后,梁启超继续拥护光绪皇帝,他办了一个报纸,在日本叫清议报,那么我说这个报纸,对于光绪皇帝的宣传就多了美化和神化的成分。例如这个报纸讲,说皇上之圣,光绪皇帝的英明,是数千年之所未有的。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里,有没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呀。文革期间谁讲过这种话呀,林彪嘛,林彪说毛泽东是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那么历史告诉我们这个也不是林彪的首创啊。首创者是梁启超啊,他说光绪皇上之圣数千年之所未有。还有一句话,叫光绪皇帝是“天纵之子”,天是老天爷,纵,培养的,是老天爷培养的这种人才。梁启超比起康有为来,脑子灵活一点,他曾经一度倾向共和,本来嘛,你要想改革,你要想维新,结果呢被清朝政府镇压了,谭嗣同等六君子被砍了脑袋。所以啊,梁启超心里面有怨气,他曾经写过一个小说,这个小说呢叫新中国未来记。他说将来的中国啊,叫什么国家呢?叫大中华民主国,不是帝国了是大中华民主国。说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代的大统领,大统领就是大总统是谁呢?罗在田。这个罗在田呢实际上是暗指光绪皇帝。第二代大统领是黄克强,大家不要误会,湖南人有一个黄兴,他字克强。那么梁启超这里讲的黄克强不是湖南人黄兴,而是他假造的一个名字,黄克强就意味着黄帝子孙要强大要站起来。所以也就是说梁启超曾经一度想走共和民主道路。但是呢,他这个小说他写了一部分,就再也不写啦。这个事情表示梁启超后来还是把这个民主共和的道路否定了。


  在1899年夏秋之间,梁启超曾经跟孙中山达成了两派合作的初步协议。要推举孙中山为会长,梁当副会长,而且梁启超还跟他的同学,十二个人在日本镰仓有一个江之岛的一个楼上,叫金龟楼,这个地方现在还有,结盟,那么这批人里面,那么像欧榘甲,这个人他是个广东人,他是带头倡言革命,认为革命之义已经行于五洲,革命之效已经普及四海,是去野蛮而进文明的必经之路。


  所以当时,这个梁启超他当时和孙中山合作,他就劝孙中山,他说呢,你们要搞民主共和,我们呢要保皇,两派互相对立,两派怎么能合作呢?他说我们把两者合起来,就是说唯一的办法是举皇上为总统。把光绪皇帝选为总统,那不就是革命和保皇就一致了吗?


  短片2:


  不久后,孙中山四处联络起义人士,准备在中国南部建立联邦共和国。梁启超这种“名为保皇,实则革命”的双赢策略,一时间跟者甚众,原来受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成员,纷纷加入了康有为创建的保皇会。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联手,让晚清社会的前景似乎出现了新的可能。


  但是梁启超倾向革命的这个事情,被康有为的另外一个学生叫徐勤知道了,徐勤赶快向康有为告急说,梁启超渐入行者圈套,行者是谁啊?行者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孙猴子,那么这里就是指的孙中山,说梁启超就是上了孙中山的当了。那么康有为听到这个事情以后,就摆出老师的架子,责令梁启超离开日本,到美国去参加保皇活动,后来呢,梁启超就跟在康有为面前检讨,说我错了我一定要痛下悔改,1903年他到了美洲,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共和国家以后,看到美国的选举问题很多,看到美国的华侨社会问题很多,因此,梁启超没有受到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相反的他倒退到了想走俄罗斯的道路,所以当时梁启超有一句话叫游美洲梦俄罗斯。就是到美国逛了一圈,但是更向往的是俄罗斯的改革。就是什么呢,俄罗斯的改革是靠彼得大帝。所以梁启超在这个时候他已经从戊戌变法时候的维新倒退到了要走俄国式的开明专制的道路。


  短片3:


  1906年,梁启超发表《开明专制论》,文章对彼得大帝式的“圣君”一片神往,并认为中国社会改良的希望,全在于“吾祖宗遗传固有之旧道德”,这也正式表明了他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分道扬镳。而此时慈禧太后的某些举措,似乎也回应了梁启超对于开明专制的向往。为了进行自我挽救,清政府在这一年加快了推行新政的改革步伐。


  清政府为什么搞改革呢?因为是义和团运动兴起以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西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那么这件事给了西太后沉重的教训,让西太后感觉到再像原来的样子,再像原来那样顽固不行了。所以西太后表示她也要搞改革,那么西太后的改革就叫新政,新政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叫编练新军,那么到了辛亥革命前夜,清朝政府一共是编练了20万新军,新军和当时中国的传统军队有什么不同呢?第一他学的是日本或者德国的训练方法,用的是洋枪洋炮,士兵都至少要具有高小的水平,军官一般的都是中国、日本的军官学校培养的,这个是第一项改革,就是军事现代化的改革,第二项改革是废科举、兴学堂,那么清朝政府下令,那么从1906年开始把原来的科举考试废了,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要从学堂里培养出来。那么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一千三百余年了。所以说清政府的改革里面,做得最有意义的,成绩最大的就是废科举兴学堂,所以我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情,这个清政府虽然办了新式学堂,但是它的教育宗旨,前面四个字是忠君、尊孔,就表明 清朝政府这个教育改革是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清朝政府新政的第三个改革是奖励实业。就是说你有钱你投资工业 投资现代化的企业 那么清朝政府就赏给你官爵。清朝政府的改革的另外一个内容,就是法制的改革,原来这个清朝政府的杀人有种种的名目,有凌迟,就是一片片地把这个肉割下来,有砍头,你死了以后还要把你的棺材打开把你的尸首砍头等等。那么清朝政府的法制改革,把这些都废除了。从野蛮的落后的法律转变为开始具有现代化的色彩。那么清朝政府推行的新政虽然是有成绩,有的成绩而且不小,但是呢它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新政是具有现代化性质的进步改革,它表明清廷虽然顽固,但是终于无法抵御历史潮流,不得不在某些方面顺应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