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柚网 上市:[转贴]资金链断裂与经济崩盘(上、下) 【经济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00:48
[转贴]资金链断裂与经济崩盘(上、下) 

资金链断裂与经济崩盘(上篇)
作者:生于0715  
来源:天涯经济
在2011年底前的30多天中,人们将经历更加凶猛的经济变局。


  分界线下是我在10月27日更新的内容。
  --------------------------------------------------------------
  
  社会资金链断裂的简析:
    
    2011年初的时候,我在关于“shibor利率”的帖子中,提到过中国社会的资金链即将断裂的问题。从4、5月份开始,民间拆借利率开始飙升,用以解决已经开始的资金链断裂。经过半年多的时间,虽然中国用尽了各种手段,但是中国的资金链断裂已经不可阻挡。 资金链断裂从体制外蔓延到体制内,集中表现为高利贷盛行。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指挥棒。 而资金作为经济的血液,其价格又集中反映经济状况,而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从年初开始,各地高利贷迅速蔓延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状况,更为未来提供指向标。
    
    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资金链断裂的状况终于掩盖不住。根据《上海证券报》2011年8月30日新闻:“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与销售空前火爆,根据各家银行目前披露的半年报,仅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就突破了9万亿元。”。 2010年,我在“2010年经济分析”的帖子里粗浅地测算过,2010年M2需要增加15-20万亿,2011年需要增加25-30万亿,才能够保障中国的资金链不断裂。也就是说,中国必须持续印钞,才能维持体制对金钱急剧扩张的胃口。 当然,从公布的M2数字来说,实际增加的数字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所以,在2010年底和2011年1月底,连续就出现shibor利率急剧飙升的情况。 当然,由于通胀已经严重加剧,所以国家不敢大量印钞。印钞的路堵死后,国家不能坐以待毙,就要想其它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社会资金链断裂指的是政府和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而民众的资金(主要体现在存款上)总量还是很充裕。当然,民众资金链断裂就不叫资金链断裂,叫人们“吃不上饭”了,就不是资金的问题了。这时候,国家就想到了民众,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总要想起民众。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温顺的民众、看似精明实则愚蠢的民众,而且民众还有巨款存在银行中。 所以,大量理财产品迅速出台,吸引中国民众来购买。仅仅四大行利用理财产品从民众手里骗到的钱,在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体制的资金需要。 其它银行同样也在从民众手里吸钱,而且还有其它方式吸钱。所以,上半年国家虽然印钞不太多,但是基本上维持了下来。到了下半年,由于民众手中的资金迅速减少,而且更重要的是高利贷的全面普及,理财产品基本上做到了尽头。大规模资金进入高利贷后,理财产品的吸引力自然就没有了,体制的财源在很大程度上断掉。于是,国家通过货币政策,榨干体制外资金保体制的方法基本上失效。而随着高利贷蔓延,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单位资金链断都开始断裂,而且是快速断裂。
    
    自从朱开始实施一系列政策,中国的资金问题就分为三个明显的层级:
1、 中央体制:中央的资金总是多得没处花,而且掌握着印钞机,所以就大搞面子和享受工程。不论中央zf在长安街上弄得各种标志性建筑,还是央企的大楼、各种基建、1200万的水晶吊灯,都是钱没处花的表现。
2、地方体制:地方体制的资金时好时坏,和地方经济状况与银行贷款松紧有关。经常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饥饿的时候,地方zf就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饱了的时候,就大搞地方建设,比如说大规模城市广场、景观道路、城市新区等等。所以,当上海在2004、2005年房价开始低迷的时候,上海领导拍着胸脯对外资说,只要外资投资房地产,保证他们赚钱。就是希望外资进入,给地方财政带来财源,度过楼市相对“低迷”的时期。 等楼市好起来之后,大家再一起“发财”。
而上海房地产“大发展”是在2005年之后,大量的外贸盈余加上银行房贷形成的双重货币增发,开始刺激其价格飙升,也让上海市、区政府变得非常有钱,盖起来雄伟的大楼。
 3、私营企业:依靠体制的私营企业,与其依靠的体制息息相关。而面对社会的私营企业,一直处于被歧视的状态,银行对其放贷的门槛很高、利率也高。所以,大多数私营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和相互拆借实现生存和发展,因此资金状况一直很紧张。
不过,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出口型私营企业赚到了大量外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开始财政和银行“大放水”,所以三个层面都出现了“爆发型”的资金膨胀。除了铁道部的高铁投资计划超过20000万亿(后来的规划可能超过40000亿)之外,其它央企也进行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建设。而在房地产价格翻番、汽车业销量翻倍的带动下,钢铁、水泥、有色等等企业生产火爆,进而带动了上游的矿产资源采掘,给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收入。地方政府则也在大规模进行市政建设、地铁建设、城市拆迁改造等等,反过来又刺激了这些行业的景气度。
 同样,银行也对很多私营企业大规模放贷,支持私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扩张。中国的货币总量M2从2008年底的47.5万亿,增加到2010年底的72万亿,两年增加24.5万亿,增幅超过50%。但是,这一切资金推动的行为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减缓,到了2011年几乎停滞。 2010年9月底,M2总量达到78.7万亿,仅比2010年底增加6.7万亿元。在这样资金增幅严重萎缩的情况下,本来需要大量后续资金的各种建设项目,一下子成了“无源之水”。
    
    由于社会资金缺口巨大,所以资金链断裂难以解决。资金链断裂是全国性、普遍性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中央、地方和私企。在分税制后,中央掌控了主要的财源,而且负担很小,再加上中国的税费收入一直在高速增长,所以中央有大把钱可花。而且,中央拥有央行,随时就可以印钞给自己钱花。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似乎觉得中央不可能缺钱。但是,这样的印象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钱再多也经不住糟蹋。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铁路,铁道部已经深陷债务泥潭。铁道部的负债已经超过20000亿元,其中相当的部分是高铁负债,而且债务负担还在迅速增加。
 铁道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普通铁路和动车的买票收入,而刨去这些铁路的运营成本之外,剩下的钱估计连利息都偿付不起,更不要说归还本金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铁形成运营能力,高铁的售票收入都无法弥补运营和维修费用,更不要说折旧费了。
2011年10月,“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东南,大部分铁路项目都停了。”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据他了解,全国范围内停工的铁路项目里程在1万公里以上,其中隧道里程约占5400公里。这意味着,中国铁路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可能没人知道还需要多少,即使知道也不会告诉一般民众。另外,铁道部拖欠众多供应商的款项,涉及金额巨大。
9月下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铁道部欠中铁、中铁建600多亿元。另据中国南车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2011年)上半年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高达266.26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138.17%,同期增加了60.8%。南车内部人士称:“绝大部分是铁道部的欠款。铁道部由于自身问题,原先应该付给我们的账款,迟迟没有到位。”而这还只是中铁、中铁建、南车这些少数大型供应商的欠款。铁道部全国有大量的供应商,欠款数额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更大的问题在于,铁道部的欠款已经导致很多建筑单位数月未给员工发工资。王梦恕表示,在全国范围内,铁路建设能带动600万农民工就业,以一家三口计算,影响的就是1800万人口的生活。这还只是建设单位,没有计算铁路系统本身、铁路设备供应商所影响的人数。 也就是说,铁道部的债务问题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巨大的社会问题。到2011年10月中旬,铁道部准备继续在市场上发行债券,有传闻说国家很快要给铁道部 2000亿元,让铁道部的部分项目在月底重新转起来。
但是,快到10月底的时候,这样配合发债的传闻似乎在迅速烟消云散。也就是说,中央或者决定放弃铁道部,或者进行评估后,觉得铁道部无法救助。那么,铁道部面对的20000多亿的贷款、持续积累的利息和还款压力、和其它越来越多的“隐性”债务,钱从哪里来?
    
    地方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可能更加普遍。中国经济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尤其是分税制之后,地方税收显著减少,而负担严重增加,让地方陷入严重困境。后来,随着中国加入WTO,房地产逐渐发展起来,等于救了地方政府。房地产就是地方政府的命脉,地方政府基本上靠卖地和征收房地产相关税费维持自己的运转。 2009年之后,各地也开展大规模“刺激计划”,包括建设地铁等各种标志性工程。到了2010年,各地房地产交易开始转淡,造成严重的财政压力。
 所以,各地开始通过城投等公司,构建地方债务平台,为地方费用提供“输血”平台。但是到后来,地方债务平台由于债务积累速度太快,据说 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亿,所以被中央严格限制。当然,一些人对于这个数字比较怀疑,认为这个数字太少了。
幸亏,到了2010年上半年,理财产品销售开始火起来。这些理财产品卖出后,资金的主要方向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项目,救了地方政府。 而巨额的资金从民众的口袋里,到了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口袋里。而开发商买地收入、建房费用又以比例的形式,进一步进入地方惩罚的口袋。 这又让地方政府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还可以继续大量花钱。于是,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让房地产、地铁和市政道路等工程点都加班加点。当各地众多的高楼都在同时建设的时候,各地都呈现出大干快上的景象。
不过,从2011年9月份开始,各个建筑工地停工的情况越来越多。进入2011年10月,大量房地产项目似乎就在突然之间变得静悄悄,给人感觉确实没钱施工了。而一些城市的地铁工程也开始慢下来,或者停下来。与工程项目停下来相对应的是越来越明显的经济形势。
根据中国新闻网6月16日消息:“截至5月底,大量上市房企仅完成了不到全年业绩目标的30%,很惨;而截至6月15日记者发稿,不少地方政府近半年的卖地收入仅仅去年全年总量的约20%,更惨。” 本来,各地还希望在下半年,借助所谓的“金九银十”能够获得一些销量。没想到,进入9月份之后,局势更加恶化:一方面销售惨淡,积压的待售房屋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市场形成的新供应在急剧增加。更严重的是,房屋销售已经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没人买的问题。
北京通州一个新楼盘,在2010年开盘时还报价将近rmb25000/平米,到了2011年三季度降到13000多,但是并没有人因为降价而购买。而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意味着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问题无法解决,并且让房地产商的心理开始崩溃;另一方面让地方财政靠房地产恢复销售而增加财政收入的希望破灭。那么,房地产欠理财产品的钱、地方政府钱理财产品的钱、地方债务平台在2011年之前已经欠下的钱,这些钱下一步能不能换、怎么还,都是致命的问题。另外,随着房地产越来越惨淡,地方政府的支出更加严重大于收入,那么每天发生的新增资金缺口怎么补?这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同时,其它私营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也在持续曝光中。当房地产不景气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汽车作为房地产的附庸行业,也必然面临销量大幅下降的情况。进入2011年第三季度后,汽车销售的困境也越来越明显。 虽然汽车销售下降的幅度不如房地产明显,但是中国品牌汽车销量下滑幅度非常大。比亚迪进行大幅裁员,就说明汽车销量的严重下滑。 而外资品牌则继续加大生产,然后把生产出来的汽车强压到经销商的手中,让自己的销售业绩更好看,同时提前兑现自己手中的利润。这样的结果正在导致越来越多经销商被迫降价销售,而且资金占用越来越大,随时可能断裂。
 而经销商是众多私营企业陷入困境的一个部分,更多的私营企业已经开始关门“跑路”了。 2005年之后,随着出口业务利润越来越薄,房地产价格越来越高,大量私营企业逐渐将资金转到房地产上。自从2009年之后,很多私营企业在国家的鼓励下,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多元化发展。这些企业本来主要依靠自己的资金做大,但是由于“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且银行提供大量的贷款“黄金”,刺激企业主开始大笔投入。但是到了2011年,由于业务状况每况愈下,而且需要还本付息的资金负担过大,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归还欠款。另外,大多数私企看到实业不赚钱,于是大量从实业中抽出钱来,并且大笔借钱去炒房地产、炒黄金、炒石头等等。随着通胀加剧,导致央行被迫收紧银根,可供贷款的钱越来越少,银行 收回的资金越来越多。这些扩大规模或者拿钱去炒作的私企,面临资金来源枯竭的问题。
面对生存困境,这些私企开始大量拆入高利贷。 他们希望经济形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好起来,那他们也能够归还高利贷。 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资金情况越来越紧张,而且高利贷的利率在持续飙升。而这些私企只能“饮鸩止渴”,以更高的利率借更多的钱,弥补越来越大的资金窟窿。
到了2011年3季度,私营老板开始成批地“跑路”,给债权人和被欠薪的员工留下旧厂房和破烂的设备。温州作为私营老板“跑路”的一个著名的地方,受到了中央的重视。当中央领导到当地考察的时候,曾经做出批示,要求银行给予支持,稳定当地的状况。 但实际上,给予支持也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当银行无法满足国家和地方的资金需求之前,不可能优先照顾私企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私企在资金短缺和高利贷的压力下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