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公司经营范围:蛛网理论与理性预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7:31

蛛网理论与理性预期

2011年12月05日 11:00:14分类:未分类

 最近的一两个月,农产品价格从原来的高位持续走低,从“菜贵伤民”转到了“菜贱伤农”,有农民在微博上推销卖不出去的苹果、土豆,虽有媒体相助引发广泛关注,然而解决问题的毕竟仅属个别,地区性的农产品滞销仍时有发生。


农产品价格周期性的波动,常有人引蛛网理论来解释。以生猪养殖为例,某个时候猪肉供不应求,价格会上涨。猪农认为有利可图会增加养殖数量,亦有更多的人进入此行业。但因为从猪苗到可上市,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投入资源不断,但因价格信号迟缓,最后待到生猪上市时因供应大增价格大跌。愿意去养殖的人就减少了,到了下一个周期,又导致供不应求。如此循环,形成因应供应和需求曲线不同斜率而呈波动、收敛或发散的蛛蛛网状图形,这是名称来由。


命名来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尼古拉斯·卡尔多教授,曾经大行其道,许多人热衷用来解释周期性的价格波动。蛛网模型的一种推论,是认为既然市场存在这样缺陷,人们都头脑简单根据某个时候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生产量,那政府干预就是必须的,通过政策指导能够降低物价波动风险。


到了七十年代,批评的声音逐渐增多,理性预期学派批评这种模型忽略了决策者的理性预期作用。蛛网理论所表现的实际上是一种静态预期,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市场的变化,仅仅用静态的变量作为参数。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人们的决策并不会这么简单,他们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作出市场决策。而政府对市场的反应不可能如市场参与者那样及时、主动,那样了解更多的信息,由此而来的干预必定是无效的。顺便说下,今年的其中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教授便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就生猪养殖而言,虽然从种苗到上市销售需要一段时间,但天下养殖户何其多也,更加上各地面临的情况不同,他们并非步调一致来调节养殖的。如此之多步调各异千差万别的市场活动,岂能用几个参数来推测?


几年前猪肉也波动过,价格先扬后抑,市场猪肉就四五块钱一斤,在很多人都感叹养猪亏本的时候,我一个亲戚却有意去养猪,他说现在价格这么低,没人愿意养猪了,应该是进入的好时机。这个亲戚并没有高学历,只有小学文化。他仅凭简单的常识推理,已经足可推翻蛛网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排除世界真有傻子,但更多是“斤斤计较”的聪明人,他们各自不同的判断会拉平价格波动。


蛛网模型要成立,最基本的条件是本期的生产数量决定于上期的价格。也就是说,周期性的生产,某个时期价格高了,进入的人多了,下一周期的产出会增加。我觉得至少还需增加一条:养猪的都是傻子,看到价格高就去一窝蜂养猪,价格低就退出。


并非说价格不会波动,但这种波动大多是难以估计的,影响的因素成千上万。而近一两年价格上扬,却主要是基于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的通胀后果。百物腾贵,不单是农产品了。货币政策宽松和收紧,是我们看到表面上的“价格波动”的主因,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而大家矛头指向,不是中间商的肆意炒作,便是认为是种植养殖户的非理性行为导致周期性波动的蛛网模型所致。


而政府直接干预生产很可能不是缓解而是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某些地区政府统一指导农民去种植或养殖,甚至规定具体品种,也要学工业那样,打造“土豆之都”、“大蒜之乡”,殊不知工业发展一般是建立在便捷交通基础的,而种植业大多在工业不发达地区,运输和保鲜保质成本高。适逢市价高还好说,一旦由于丰产滞销,送给人也不要,内蒙古送你一吨土豆你会去拉回广东么?事实上,近期地区性的农产品滞销,正带有这样的政府指导特色。(原发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