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gems安装:长春老建筑物语—一模一样的财政部和民政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28:57

长春老建筑物语— 一模一样的财政部和民政部

     在当年大同大街和兴仁大路交汇口(现人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汇口),有两座一模一样的建筑,分别是大同大街东边的财政部(现浦发银行)和西边的民政部(石油化工设计院),只不过财政部位置稍微偏北。

 

                          (大同大街西边的“民政部”,其北是“蒙政部”)

                       (大同大街东边的“财政部”,后期的“国民勤劳部”)

        在大同广场的第一厅舍和第二厅舍建造完成后,在1933年4月,即开始了第三厅舍,也就是财政部(原长春税务学院主楼,现浦发银行长春支行办公楼)厅舍建设。接着路西的民政部(现石油化工设计院)也开始投入建设,到1934年10月,基本建设完成。(不过,现在石化院外边的保护标牌注明是1937年完成,不知是否有误?!待考)

      (从左上图中,可以清晰分辨“蒙政部”对面的“财政部”和南面的“民政部”)

        跟前文说的“一模两样”不同,这两栋建筑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一座面西、一座面东。这两栋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左右结构对称。引人注目的是正门外立面前,有六根古希腊式的圆柱,这和早期胜利大街正金银行的四根、纪念公会堂的六根外装饰柱一脉相承。而在正门上方,是一个四方的长脊屋面单层塔顶,四个方向上各配一个老虎窗。为了彰显“东方风格”,在整栋楼的二楼之上配有一圈的东方瓦檐和装饰性的支拱。应该说,此建筑的风格,整体看是东方风情,但大门口又透露着西方建筑的庄严,在整体效果上,很好的结合了不同风格的设计元素。虽然都是二层的建筑,但比第一厅舍市公署突兀的塔楼更“民族”;而比第二厅舍的复杂造型又多了几分简洁,整体效果更加简约而厚重,确有进步。

        路东的建筑建成之后,“满洲国”财政部即从1932年开始在北大街原东三省官银号办公地(即最早的横滨正金银行老楼)迁入此地。1937年,为配合日本满铁附属地治外法权的取消和二期国都建设的需要,财政部取消归于经济部,这里也相应变成了经济部的一部分(1940年的地图仍标“经济部”)。到了1942年10月,为适应战时体制,这里变成了属于民生部外局的国民勤劳奉公局,战争结束前直接升格为国民勤劳部。直白点说,就是动员全民参与战争、无私奉公的机构。

   

        解放以后,这里成了东北银行干部学校的所在地,这所学校曾经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在其后的时间里,这里的名称屡有更改,从东北银行专门学校、长春银行学校、吉林财贸学院到1992年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这所由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建的学校2010年3月又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且已经整体搬迁。现在老位置变成了浦发银行长春支行的办公楼。而那栋当年的老楼,早被加层变高,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与和谐。虽然浦发银行入住后,对老楼进行了整体维修和重新装饰,但早已风韵不再了……总算不错的是对面的那个“一模一样”还在且基本保存完好。



        路西的建筑建成后,成为了“满洲国”民政部的办公楼。民政部设立之初的范围很大,警察司都是属于民政部管辖下的。1937年在前述原因的机构精简中,将警察司转归治安部、撤销文教部合并于民政部并更名为民生部。1945年,在战时体制下,民生部改为厚生部,将原民生部下的劳务司和国民勤劳奉公局移交给新设的国民勤劳部,同时撤销禁烟局划归厚生部。再怎么折腾,也没逃脱覆灭的结局。


        解放以后的1957年,这里成为吉林省地方工业研究所。1973年,研究所更名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直至今天。这家研究院主要以化工、石油化工、医药、轻纺、粮食加工等方面的设计和开发研究为主,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设计科研单位。作为化工领域的专业设计单位,依托吉大化学系的赫赫名声和吉林石化的巨大规模生存得有滋有味。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后,业务量应该是不如从前了,从已经斑驳的标牌和近况依稀看得出这点。不过,单位的稳定也会带来所在建筑的相对稳定。尽管这座建筑有过维修(楼顶的老虎窗已经不见了),整体上不是那么光鲜,但看得出来,在保护老建筑上还是花了功夫的,值得一赞。至少比对门的另一座楼的扒皮、加层、修旧如新要幸运,也更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