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pe工具箱1.7:长春老建筑物语—九一八前建筑小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23:47

长春老建筑物语—九一八前建筑小结

     说起长春解放前的城市建设,大致分为老城自由发展阶段(1800~1905)、商埠地及附属地共同发展阶段(1906~1931)、“满洲国”国都建设阶段(1932~1945)等。这里进行的小节,就是前文胡诌八扯谈到的那些“满洲国”成立前的建筑。

         在长春老城自由发展阶段的一百年间,长春可称为是田园牧歌型的边寨小城。这里没有大规模的战事,西部是骑马纵横的蒙古游民,东部是距离并不算近二百里以外的省城吉林。尽管间或有些马贼强盗的光顾(长春的城墙就是为此而修),但总体上还是安居乐业、一派静谧悠闲的状态。

        随着十九世纪下半叶关内移民的增多,在此期间的建筑,毫无疑问全是中国式的。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砖木结构、难以耐久,建筑能挺上百年的,少之又少。现在能看见百年以上的中国老式建筑,如果没有日后的不断维修,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设计和建造极佳的个别者),这根同期西方建筑的石制结构有明显差别。所以,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东西,大部分是要经过不断维修的,而能保持不断维修的东西,基本上就是庙宇类的。在现在的长春,那个时代到今天仍然还在的东西,就数长通路上的“清真寺”了,那是1862年的东西,堪称现存的历史最早的知名建筑群。其他的,基本都没了。

                          长春现存且保持原样的“岁数最大”的建筑群,其它的只能看到老照片了……
   

        到了1905年的日俄战争后,长春进入了商埠地和附属地共同发展阶段,一直到1932年“满洲国”成立之前。在将近30年的历史进程中,长春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上,状况比较复杂,但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政治上、清王朝与日本的明治时代同一年结束(1911年),东北进入了张作霖的实际统治阶段,1928年才正式归属中华民国;而老沙俄也摇摇欲坠地在苏维埃手中倒台了(1917年)。这些更迭和变化并未给长春带来巨大影响,这里基本上还是在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经济上,中国人雄心勃勃地经营着自己的商埠地;日本人有目的,且极有秩序地通过附属地实现着自己的大陆梦;而沙俄在势力大减之中,龟缩在宽城铁路附属地内享受着偏寓之安。而在文化上,沙俄的西方文化、日本的东西文化结合、中国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新兴的欲望挣扎共处共存着,而老建筑将这些都挂在了“脸”上……

        在上面诸多因素的主导下,反映在长春的建筑上,自然就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中国人建的东西,自然是中国的四合院落式、建筑结构讲究中心对称。虽然也在做一些中西结合,或许是中国人对自己东西的自信吧?!结合之后也是中式格调为主,西方的东西最多是个点缀装饰作用。养正书院、道台府衙、吉林永衡官银号,还有还有大马路上一排排的临街商住房大体都如此,至于这种结合的效果好不好,那是水平问题了。

 

                   养正书院是纯中国式的,标准的三进四合院形制,中国风的建筑模样

  道台府衙形制是中国的,大门装饰是西洋的,看着大门和旁边的中国式平房,有点滑稽

                    吉林永衡官银号是半西式的门脸和高高的装饰“女儿墙”,其后是中国式的房屋结构

        日本人早期建的东西,几乎全部是西式,满铁地方事务所、大和旅馆就是典型,那时他们尚没有更多地用建筑来表达政治的意图,于是最快的办法就是全盘西化。在对建筑形态的自信上,日本人显然不如中国人,因为他们有限的底蕴全部是自于中国,所以纯日本的东西就是一个长春神社。再后期(进入二十年代),虽然总体上还是西式的洋楼为主,但日本人在有意识地尝试着自己诠释的“东西结合”,纪念公会堂就是个典型,那种形式上的西化加上骨子里透出的东方元素,就是一种尽力体现自身建筑意识的开始。

 

                                     以楼顶的哥特式尖塔为标志,纯西方的东西

 

                       小楼小巧别致,清一色的西洋风格,似乎还带点地中海风情

                                      规矩周正,西洋的立柱配合东方的屋顶屋檐,试图诠释自己的风格

        日本人崇洋是自然的(中国人何尝不是如此),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目标就是赶超西洋(想起了“超英赶美”)。而被中国人嘲笑过的“西方借种论”,便是明治维新二十年后日本极端崇洋的例子,虽然这种论调也被日本当时主流观念嗤之以鼻,但其“崇洋”之极端可见一斑。这一切体现在长春的城市建筑上,便成就了洋洋洒洒的一批建筑……到1932年前,自北到南的沙俄铁路附属地、满铁附属地、中国商埠地、长春老城等四大区域已经形成一个整体,尽管各有不同和特点,应该说一个完整的长春城市结构框架已然形成。


           1931年的长春市区图,在“新发屯”和“杏花村”的地方后来建了关东军司令部和新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