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 sass error 4058:长春老建筑物语—火车站前三客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30:22

长春老建筑物语—火车站前三客栈

     长春火车站前的三家大客栈福顺栈、悦来栈、日升栈,均建于1915年左右,具体日期不详。当时的三家客栈均位于站前广场的东端,建筑体量最大是福顺栈,其南紧邻的是稍小的日升栈(两者原址就是现在的天池国际商业中心)、其东不远处就是日升栈(现天池宾馆处)。

 


        福顺栈的建筑中西结合,偏重于西式,但其房顶屋脊和“女儿墙”的造型含有明显的中式风格;日升栈的规模略小于福顺栈,没有那么华丽,两者虽然紧邻,但一看便知是两个不同的建筑;而悦来栈也是中西结合,但除了两边二层楼的窗户形状外,几乎都是中式的设计元素,尤其是那个三层塔楼,仿佛建在城墙上一样。

        受传统历史教育的影响,印象中在满铁附属地中应该没有多少中国人的痕迹,那还不得让日本人整死?!第一次看到此照片的时候,的确狐疑:日本人傻啊?在大和旅馆的对面,为什么能容忍中国人弄那么多看起来并不比大和旅馆差多少的旅馆。

        一点点才渐渐地明白,这纯属主客观需要和当时经济发展的结果。在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之初,这里都是成片的荒野。因为有了铁路,就活跃了运输;因为运输方便,就形成了粮食集散地;有了集散市场,自然就有了活跃的人气。当时,满铁附属地的日本人,倒是想把这里变成纯日本人的天地,可哪来那些日本人?在北边有沙俄已经完善的铁路运力,南边面临着中国商埠地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同时日本人在刻意追求着不同于老牌西方殖民者的封闭政策,抱着“黄种人共同发展”的口号……于是,满铁按“先修路、重服务、再招商(这都跟现在开发区的做法一样!)”的路子,采取种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吸引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各路商家入驻附属地。也因为有粮栈这样的大市场,到1932年“满洲国”成立前,在长春的粮栈经营都是中国人占优,在此经商和居住的人口也是中日各半。还是那句话,当时的日本人还没有靠自己就把附属地搞热闹的底气!所以,如果没有那么多中国人,也支不住这么多旅馆(除了三大家还有许多小家)。

        这是竹岛书铺发行的长春全景图局部中其六、七、八的拼接,照相位置就是在福顺栈的楼顶上,右边镂空的屋脊就是福顺栈的,前边的铁皮瓦是日升栈的,而正前方是大和旅社(春谊),向左延伸的大街是东斜街(日本桥通=胜利大街)……

    这张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右边是满铁大楼修好之前的满铁老俱乐部的楼。

        这三家客栈的创始人,福顺栈是郭学存,先在大连开设福顺栈;日升栈是杨焕亭,河北老呔帮的著名商户;悦来栈是祖宪庭,当初他们都是在东北和长春经营多年的商人。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敏锐嗅到了长春附属地的商机,于是纷纷在站前开设旅店,并迅速成长壮大。当时在这几家都在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地开有主号或分号,形成了现在称为“连锁经营”的业态,在东北商圈里,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解放以后,依现有的资料,悦来栈公私合营后成为“公私合营悦来旅馆”,其余两家说不清楚了。到了疯狂的“文革”阶段,1967年9月18日(为什么是9.18这一天?巧合?!),造反派的“东方红公社”和“红二”两派分别在铁路大楼和这里大打出手,据称动用了坦克、和各种轻重武器,甚至大炮!于是,在武斗轰隆隆的炮声中,三座老楼毁于一旦。1968年,在三家客栈的原址废墟上重建的大楼,1969年10月开始营业,取名“工农兵服务大楼”。1971年改名为“工农兵旅馆”;1979年更名为“长春旅馆”;1984年再更名为“天池饭店”。

        当年,天池饭店也是长春最红火的饭店之一。整个饭店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个集旅店、餐饮、娱乐、百货、副食、照相、理发于一身的综合性服务企业,光旅店部的床位就有2500多张,而全部员工有800多人,名噪一时。

        2006年2月,长春市政府为了扩展站前广场的容纳能力,决定将天池饭店的部分建筑拆除改造,并后退红线50米,当时曾计划修建一座36层长春最高的建筑。后来因为招商等种种原因,一直停滞。到2007年10月末终于开始动工,2008年9月末,一座新楼在这里建设完成,不过不是当初计划的36层,只建了一座13层的综合服务大厦。

        现在,新建的大厦命名为“天池国际商业中心”,楼前倒是比以前宽敞多了。大楼的底层是商场,立着服装批发的牌子,肯德基占领了北边直面车站的位置,南面胜利大街一侧成了中国农业银行的办公营业地。而当初在悦来栈原址的天池饭店部分,仍旧是“天池宾馆”的牌子。



                          时代变了,这里是不是也能越变越好呢?期待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