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吉姆歌曲hello song:宁绍平原的经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13:22

在长江下游诸部落中,与太湖地区相邻的宁绍平原,生活着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农业氏族,他们与马家浜文化氏族部落处于同一时期,有着大体一致的经济生产方式,来往密切,互有影响,共同开发着长江下游的经济。
  河姆渡文化以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而于 1976 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碳 14 测定其年代在公元前 5000—前 3300 年,基本上与马家浜文化并行发展,其晚期与马家浜文化一起融合于崧泽文化。河姆渡文化经大规模发掘的只有河姆渡遗址一处,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和大巨等地都有这种文化的遗存发现。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宁绍平原的农业经济和家畜饲养都比较发达。在河姆渡遗址的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了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叶、稻壳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 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 1 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远古各氏族文化遗存中所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农业生产工具,其中有代表性的农具是翻耕土地的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骨耜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做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出土了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 1 米的舂米木杵等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工具。
  家畜主要有猪和狗。破碎的猪骨和猪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捏塑的体态肥胖的陶猪和在黑陶钵上刻划的猪图饰。有一件陶盆上同时刻划着稻穗和猪的图像,具体而生动地反映出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许多骨耜是用水牛的肩胛骨制作的,说明水牛当时已被驯养。
  河姆渡部落的原始手工业也是比较发达的,在经济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制陶业、纺织业、骨器制作、竹木器加工都比较进步。这一带的氏族先民烧制的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种类比较单一,无论炊具还是炊食器一律都是夹炭黑陶,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 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还比较原始。稍晚出现了一些夹砂红陶和褐陶。各种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在 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陶器的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比较容易破碎,到了晚期,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些器物已经用慢轮进行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为复杂的新产品。有些陶器火候较高,烧成温度已达到 1000℃左右。
  当时的陶器除一些素面的以外,盛行在釜类的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稻穗状等图案,偶然见到极少数绘有白地和深褐色条纹的彩陶。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盉和各种支座等。与陶支座配合使用的圜底陶釜,是宁绍平原氏族部落先民的主要炊具,也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器物。
  宁绍平原的纺织业素称发达,源远流长。河姆渡遗址发现有芦苇席残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法,不只表明了竹苇编结技术,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丝麻纺织技术的发展。出土数量较多的陶纺轮和石纺轮大小轻重不一,还有一些质轻的木纺轮,都是抽纱捻线用的工具。这个遗址还发现了可能属于原始腰机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以及骨针、骨锥、骨梭,反映出纺织业的发展水平高于其它地区。
  河姆渡文化的骨角器制作技术也比较发达,出土了骨制的耜、镞、鱼镖、哨、锥、针、管状器、匕、梭、锯、凿、匙等各种器物,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他们还用骨角制作笄、管、坠、珠等装饰品。遗址中也发现了用途尚不明的一批蝶形器、靴形器。上述骨器磨制普遍很精细,在少数有柄骨匕和骨笄上,雕刻着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遗址中还发现了 20 多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双鸟朝阳图像的蝶形器、凤鸟形匕状器,以及雕刻编织纹和蚕纹的小盅等,都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显示了当时氏族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精湛技艺。由于地处河网密布的湖沼地带,河姆渡文化的石器制作技术不如骨器制作水平高。大量的生产工具是用骨器代替了石器,尤其在早期,骨制生产工具十分丰富,数量远远超过了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在中国大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特色十分鲜明。
  木器加工工业是河姆渡氏族部落十分重视的手工业,出土了十分丰富的遗物。木质工具应用在经济活动的许多方面,渔猎工具有保存基本完好的木矛、木桨;纺织工具有木纬刀、木纺轮和卷布棍;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有木耜、木铲和木杵等,此外还有木锤和蝶形器。木器不仅用于经济生产领域,而且也做成碗、盆一类的日常生活用品。有一件瓜棱形的圈足木质漆碗,外表有薄层朱红色涂料,微显光泽,经鉴定为生漆,这是中国最早的漆器。长江流域是中国漆树的重要产地,河姆渡人为了使常用的木器制品更加坚固耐用,同时增加审美效果,发明了漆器手工业技术,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贡献。
  河姆渡文化木器制造业的发达,还表现在大量干栏式建筑的木构件上。已发现的数千件建筑木构件中,一些屋梁、柱头和柱脚上有较进步的燕尾榫和带梢钉孔的榫,可以有效地防止构件受拉脱榫。当时还出现了两侧向里刳出规整企口的木板,表现出密接拼板的较高工艺。另外,河姆渡文化的晚期还发现一口木结构的水井,井口方形,每边长约 2 米,四面紧靠坑壁向下打进几十根排桩。在排桩内由一个榫卯套接的方木框支撑以防倾倒。排桩之上平卧 16 根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井口外围有一圈 28 根栅栏桩,根据残存的其它木构件和苇席片等考察,这是水井上修盖的井亭的遗迹。
  河姆渡氏族部落的制陶、制骨和木作工艺都反映出较高的技术水平,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骨器和木器,没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事这些劳动的氏族成员投入设计、选材、制造和细加工是很难完成的,这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表现,也是手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在稻作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氏族成员也经常从事采集和渔猎生产活动。遗址出土了大量野生动物骨骼,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软体动物共 40 多种,反映了当时渔猎经济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手段。
  河姆渡氏族的男子们善于在山林河沼间渔猎,四明山和姚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遗址中出土的各式骨镞多达千余件,不同形式的骨镞用于射猎不同种类的野兽飞禽。这个氏族看来不习惯用网捕鱼,遗址未发现网坠之类渔具,从发现的大量鱼骨观察分析,均为弓箭射杀及木矛、骨鱼镖投刺所获。独木舟在水上交通和渔猎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遗物中还发现了利用禽类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一种乐器,也可以在狩猎时吹出一些音调以诱捕动物。河姆渡氏族采集的野生植物果实也比较多,菱角、麻栎果、酸枣等都有一定发现。
  宁绍平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是长江下游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为后来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