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费钱吗:字理分析让语文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9:29:24

字理分析让语文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内容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汉字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理据进行分析,称之为字理分析。字理分析不仅适用于识字教学,在理解词义、体会句子含义、乃至领会文章中心时,教师抓住某些“文眼”和关键字进行准确、合理和巧妙地字理分析,同样也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魅力“四射”。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字理分析 课堂教学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何谓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何谓字理分析?所谓字理分析,是指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抓住汉字这些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理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字理分析。字理分析不仅适用于识字教学,在理解词义、体会句子含义、乃至领会文章中心时,教师抓住某些“文眼”和关键字进行准确、合理和巧妙地字理分析,同样也能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魅力“四射”!

一、字理分析让识字教学反璞归真

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字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国汉字来源历史的寻踪追溯,是对中国汉字深沉文化的深入探究,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汉字最原始、最真实和最本质的内涵,是识字教学最具魅力并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起“借助拼音记住汉字的读音,分析汉字的间架结构来记住汉字字形,查阅字典来解决汉字的意思”这种听起来很热闹、看上去很不错、做起来很机械的方法,是一种反璞归真。

操作前提: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对中国古汉字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把握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构形理据。

下面从两个方面例举几例识字教学的具体操作实例:

1.象形字、指事字等适合采用绘图法进行教学。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实物模样的图形创作出来的文字,这些文字实物的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也是最早产生的文字。我们对这一类文字教学分析时,能尊重事物“实体”的客观事实,将现代文字还原成本来的客观模样,用绘图的方法进行分析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该类文字的音形义有更深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无形中对古人是怎样创造出这类文字的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学生将来学习语文方法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的。例如教学“月”字,我们先把它还原成一弯月亮的图画,然后出现现代的这个“月”字,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该字了。

对于会意字,绘图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强调表达该字意思的主要笔画。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因此我们在分析绘图时就要能够突出其表义的部分,让学生记住并理解该类汉字的音形义。如教学“凶”字,先画一个深坑,再画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的那个“×”。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这个符号,不但强调所画的“×”,更应强调“×”所表示的“人掉下坑的那种惊吓感觉和危险境地”。

指事字有独体指事、合体指事和变体指事三种类型,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区分。

2.会意、形声等合体字适合运用编儿歌、字谜等方式进行。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有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的汉字叫做形声字。从会意字、形声字这两个概念上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至少有两部分组成的汉字。显然,它们是有象形字和指事字等独体汉字所而成的。因此,针对这一类合体汉字,我们采用编儿歌、顺口溜和猜字谜的方式进行,有时可以以一盖十,一劳永逸;有时就那一句简短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则让学生终身不忘。比如:教学带有声旁“青”的一组形声字,把汉字“蜻”、“倩”、“倩”、“睛”、“晴”、“请”“情”、“清”编成这样一首儿歌:“虫青蜻是蜻蜓,蜻蜓有双倩眼睛,倩眼睛爱天晴,天晴请人叙叙情,真情如泉清又清。”学生便一劳永逸,学一字便记住了一大串,大大提高识字效率。诸如有两个或三个同样的独体汉字组成的会意字编成“两”或“三”字诀都是不错的方法。至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会意字或形声字则采用编字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记得更加正切牢固。例如:“相”字可以编成“双mù 不成林”;“好”字编成一男一女并排走等等。学生会因你的字谜有趣而对所学的汉字终身不忘。

二、字理分析让词语意思理解得更加贴切

操作前提: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进行字理分析。

操作实例——

一位老师教学诗歌《四季的脚步》,是这样采用字理分析巧解“悄悄”一词的?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第一节诗后)

师:我们来交流:春天是怎么来的。

生1:春天是悄悄地来的。

生2:春天是笑着走来的。

生3:春天是赶着来的。

生4:春天是唱着歌来的。

师:对,我们先来看“悄悄”一词。(出示课件,点击“悄悄”)“悄”是什么结构?

生:“悄”是左右结构,“忄”表形,“肖”表音,是形声字。

师:真能干!从字理上分析,“忄”与什么有关?

生:与心情有关。

师:对,“忄”是心的变写,跟心情有关。“悄”原来表示人内心忧愁,忧愁时就不想多说话,不想出声,现在引申为静、无声。那么,“悄悄”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字重复,意思更进一层,是很静很静的意思。

师:“悄悄”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是慢慢的意思。

生2:是不知不觉的意思。

生3:偷偷意思。

生4:是轻轻的意思。

生5:是讲春天悄然无声地来到人间,如果你没注意就不知道。今年春节我无意中发现我家后园的柳树冒出新芽,就知道春天来了。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师:(指生5)你能悄悄地走到我身边来吗?(生从座位轻手轻脚走到老师身边。)

师:你的脚步真轻,要不是看着你,我还很难感觉你的到来呢!春天的脚步也一样,轻轻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人间。

师:现在,让我们把第一、第二行诗读一读。(生1试读)

师:你真勇敢!谁来评评他读得怎样?

生2:我认为他的“悄悄地”还读得不够轻,我想这样读——(生读,读到“悄悄地”时,把手指放在嘴边,做出悄悄样。)

生3:她的“悄悄地”读得比较好,可是“她笑着走来”读得还不够高兴,请听我读。(生读,不仅把“悄悄地”读好,读到“笑着走来”时能把开心的样子表现出来。)

师:(带头鼓掌)真行!还有谁愿意展示?

生4:我觉得,我会读得比他更好呢!(此生边读边配动作,读到“笑着走来”就拍手笑,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鼓掌)

师:你真有创意,还配上动作呢!还有谁愿意读?噢,那么多同学想读,想读的都站起来读吧!(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配动作感情朗读。)

师:谁能用“悄悄”来说一句话?

案例中,教师抓住“悄悄”中的一个“悄”字,引导并和学生一起把这个“悄”字进行合理的“字理分析”,把“悄悄”这个词语体会得既准确又到位。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喝彩。

三、字理分析让句子含义体会得更加深刻

操作前提:抓住句子中关键词中的关键字进行字理分析。

操作实例——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句子,作者为什么把桂林的水比作一块无瑕的翡翠?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字理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让句子含义迎刃而解。

具体分两步来操作:

第一步,抓住“无暇”中的“暇”字和“翡翠”中的“翠”字,利用字理分析的方法理解句中“无瑕”和“翡翠”的意思:“瑕”—— “王”是斜玉旁旁,与玉相关,“无瑕”意为“没有斑点的玉”;“翠”为一种叫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绿色),因此,“翡翠”两字都有“羽”部,意思为:一种碧绿的玉。

第二步,理解句子的巧喻。弄懂了“无暇的翡翠”,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句子的妙用了:桂林的绿水清澈得可以见底,与没有斑点的透明的碧玉有相似之处,此比喻运用得当且传神。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句子本意,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词语在句中之妙用。

四、让文章的中心感悟得更加到位

操作前提:文本解读到位,“文眼”把握准确,对“文眼”中的关键字进行字理分析。

操作实例——

有幸听到一位林姓的老师上古诗《早发白帝城》,她抓住诗中一个“朝”字展开字理分析,让学生完全理解了诗意的同时,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林老师有效地引导,合理地分析,让所有听课老师赞口不绝。

师:“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朝”字拆为“日(太阳 )” 、“十( 草 )”、“月( 月亮 )”部件(用电脑显示),每个部件表示什么?

生:上下两个“十”表示草,“日”表示太阳,“月”表示月亮。

师:对,我们把这几个部件联系起来,就可看到这样的情景:早晨太阳从草地上升起来,月亮还没有落下去……你知道“朝”是什么意思了吧?

生1:清晨之义。

生2:很早很早。

生3:指早晨。

生4:天刚放亮一点。

生5:东方天空刚露出鱼肚白。

师:那么,从“朝”字可以体会出李白怎样的心情?

生1:李白早早地辞别白帝城,说明他心里急切地盼望回家。

生2:想到可与亲人团聚,夜不能寐,清晨便乘船离开白帝城,作者又焦急又愉快。

……

又如《穷人》重点句“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我们可抓住“文眼”——“熬”字进行字理析解:“熬” 为形声字,上声下形 ,四点底表示火,意为煮烂或煎干,引申为强忍受,勉强支撑着。由四点底可联想到熊熊大火猛舔锅底,东西在锅中滚来滚去,受尽煎熬的情形,从而感受到渔夫和桑娜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今后过的日子更加苦,付出的劳动更加多,感受他俩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之心。

这类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先利用字理分析理解字面意思,再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文句内容,展开合理联想,理解文章中心。

【参考文献】

[1]许慎,徐铉.说文解字[O].出版社:中华书局,2004-2-1 

[3]叶柏满,王磊.语文基础知识[G].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5-1

[4]薛晓光.字理为本,多元识字,促进阅读[J].人民教育,1996(11):3-4.

[5]何丹.字理识字新探[J].小学语文教学,2009(12):35-36.

[6]蒙丽阳.字理教学与语言训练[J].广西教育,201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