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时胜怎么样:古西亚与古波斯建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2:36:39
古西亚与古波斯    这里指的西亚地区,包括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所夹的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也是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苏美尔人在两河下游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国家,有过一些宗教和宫殿建筑。从元前18世纪中到元前6世纪中,这里先后建立过巴比仑王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仑王国。元前6世纪中以后,这里又成为强大的波斯帝国的一部分。波斯以伊朗高原为中心、西至埃及和地中海东岸、东接古代印度。

 西亚地区不象埃及那样闭塞,同周围有较多文化交流,建筑的类型和形式也较为多样,风格明快开朗,建筑装饰手法更为丰富多采,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与古埃及那种神秘、威压的建筑风格恰成对照。这里既少木材又没有多少石头,从很早起人们就发明了夯土、土坯、晒制的土砖或烧砖建造房屋,创造了拱、券和穹窿结构。这确实具有很大的意义,以后,从罗马人开始,这种结构方法被发展了,并被各时代继承下来,近代以前,一直都是欧洲石头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公元七世纪以后,又被伊斯兰教建筑所继承。西亚人还发展了一种用面砖包括彩色琉璃面砖装饰墙面的做法,也被伊斯兰建筑继承,甚至中国建筑的琉璃技术也受到过它的影响。

 

 

 

 

 

乌尔山岳台遗址

 

苏美尔人的建筑可以大量的观象台(又称山岳台)为代表。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认为山岳支承着天地,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雨从山里来,山水注满了河流,天上的神也住在山里,山是人与神之间的交通道路,于是建起了巨大的类似于古埃人台阶形金字塔的祭祀高台,来表示他们对山岳的崇拜。

 

   

 山岳台复原想象图

 山岳台复原想象图

 

  乌尔观象台约建于公元前2125年,在伊拉克乌尔城中心一个6米高的台地上,由城墙围合的主广场、观象台和附属的商业广场组成,实际是包括庙宇、仓库、商场等在内的一个社会活动中心。观象台紧靠主广场西南端,前临开阔的空间,台体四层,总高约21米,第一层基底面积65×45(米),高9.75米,台前设置了三条巨大的坡道,一条垂直于正面,两条贴着正面,在三条坡道交汇处是一座有三个券洞的大门,通过大门即到达台的第一层台面。第二层收进很大,基底面积37×23(米),高4.5米。第三、第四层更成倍缩小,每一层都有一圈环绕上一层台的宽大台面。台顶有一座山神庙,从台底地面算起,总高21米。观象台主要用夯土筑成,表面砌筑了厚达2.4米的砖层,砌体的每个侧面内倾,同时每侧又砌有外凸的扶壁,总体形象极为稳定,气势宏大。

  观象台直到亚述和新巴比仑时期仍有建造,有的高达七层,双坡道,盘旋各层台壁而上。甚至在晚到八、九世纪建造的伊斯兰宣礼塔中,仍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在亚述建筑中,人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装饰手法.

乌克鲁的土墙饰面

 

新巴比伦城门

 

 

琉璃砖墙上的公牛

 

琉璃砖墙上的怪兽

  文字

 

 

琉璃砖墙上的雄狮

/P>

    新巴比仑王国时期的新巴比仑城的城门构图,贴砌彩色琉璃面砖。文献记载城内还有著名的空中花园,是在层层平屋顶上进行绿化.

 

 

  关于古代西亚的建筑,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空中花园”了。其实在古代更有名的是所谓“巴别塔”(BabelTower)。《圣经》里说这塔原本要一直造到天上,上帝让人类语言不通才得以破坏这计划。这两项建筑的遗址现在都没有找到,但是可以肯定它们其实都源自同一种西亚特有的古老的建筑式样――庙塔(Ziggurat)。后人考证那“巴别塔”其实是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时见到宏伟的庙塔之后的一种惊叹和夸张。
    庙塔从外观上看很像最初的阶梯形金字塔,四方的平台,上面是数层渐次缩小的平台,层数从3到6层不等,最顶上的一层上建有神庙或宫殿(如下图,这是在建在Ur的一座庙塔的复原图,年代约2250BC)。这样我们就能明白“空中花园”的灌溉问题其实是通过分级抽水解决的。与金字塔主要用的是石不同,庙塔是用土坯堆积起来的,土坯墙外贴着装饰用的砖。隔一段距离,土坯墙就像长城的关隘一样突出来一道,这也许是在模仿当时的城墙。庙塔一般都建有可以从正面或侧面拾级而上的长长的坡道。

 

萨尔贡王宫

 

 

萨尔贡宫门

 

萨尔贡宫门五脚兽

 

    建于元前8世纪末的亚述萨尔贡皇帝的宫殿,其宫门就是很典型的作品。宫殿紧接方城西墙,下有高达18米,边长300米的方台,方台一半突出城外。登台后,峙立着作为正门的东门,中为圆券门道,上有与宫墙等高的门墙;门道两侧夹立左右堡墙,平面突出向外,高度也凸出于宫墙。墙上都有雉堞。门墙和堡墙下部3米贴石板墙裙,墙裙转角处雕刻人面牛身双翼神兽。从正面看来两条前腿并列,侧面看来有一条前腿向后,形象完整,却有五条牛腿。雉堞与墙裙之间满贴彩色琉璃面砖,光彩夺目。

 

萨尔贡宫复原图

 

    从现存的遗迹来看,除了庙塔,西亚民族在建筑形式上远没有埃及人那么富有创造力。相比埃及Karnak的Ammon神庙前后修建的时间长达12个世纪却依然遵守统一的对称布局,萨尔贡宫的布局缺乏对称,大小房间分布杂乱。(宫中的庙塔可能就是“巴别塔”的原形。)由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不会处理大跨度空间的问题,王宫里最宽的房间跨度也不超过10米。但是有一个亚述人的创造对后世影响深远,就是拱的发明。

 

 

 

叠涩拱

 

 

 

 

真拱

  说到拱,可以说这是人类在前一章提到的两竖一横的支撑结构(梁柱结构)基础上的重大进展。大跨度空间的问题靠梁柱结构来解决只能导致如埃及“柱厅”那样的结果,浪费且不可能有宽阔的内部空间。拱的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先把拱介绍一下。
    拱 ,顾名思义就是弯曲。它对于建筑学的重要性我只需提一下arch和architecture大家就明白了。总地来说拱可以分成两种:叠涩拱(Corbel Arch)和真拱(True Arch or Voussoir Arch)。所谓叠涩拱其实就是渐次接近的两排砖的系列。把它按其对称轴旋转得到的三维结构就叫叠涩穹窿。前一章提到的欧洲最早出现的石头房屋其实就是一个叠涩穹窿的结构。很明显叠涩拱能支撑起的重量主要是由那悬空的两排砖决定的。砖的强度(坚硬程度)和砖粘合的程度越强,拱能承受重量越大,这两排砖的系列也可以往下排得越远,这样就能在叠涩拱的下方给出一个更大的空旷的空间了。

 

而真拱则要复杂得多。真拱的形状不像叠涩拱那样是一段拐了弯的直线,而是一段弧线。构成真拱的砖的粘合线不像叠涩拱那样是平行线,而是放射线。更重要的是组成真拱的砖不是方形的,而是一段圆环。正因为这样,组成真拱的砖甚至用不着粘合,因为拱上面的重量自动地把这些砖紧紧地压在一起了。拱能把它上面的重量按弧形一步步传递到在最下面支撑的两块砖上。用现代的力学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拱受到的重量不仅在往下压最下面的两块砖,还在往两边推开它们。古人当然没有我们的力学,他们只有直觉。而种种现在看起来荒谬的直觉理论统治了一代代西方建筑师大约2000年。

由于砖的粘合在叠涩拱中很重要,在真拱中却可以忽略,所以很明显真拱能支撑出来的空间比叠涩拱更开阔,因为真拱能承受的重量更大。要知道拱至少要能支撑住它自身的重量,而跨度越大的拱,重量当然越重。
从萨尔贡宫看,亚述人确实发明了叠涩拱。而那张人首翼牛像照片的右上角也告诉我们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拱。但他们只是用砖砌出了真拱的样子,而使用的砖还是四方的,可见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重量传递。真拱的真正发明还要等到希腊人来完成。更可惜的是后来他们自己好象也忘记了这些发明。到公元前5世纪,和希腊大打了一仗的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和薛西斯(Xerxes)父子建造的宫殿就完全是在模仿埃及神庙了――有门楼、柱厅,但没有一个拱,而且布局依旧杂乱。

公元前6世纪末开始建造的波斯帕赛玻里斯宫,可以作为波斯帝国强盛与富有的真实纪录。

  帕赛玻里斯宫总平面帕赛玻里斯宫柱头 帕赛玻里斯宫  庞大的宫殿座落在一座450×300(米)的靠山台地上,入口设在西北角。门前台阶两侧墙上镂刻连续浮雕,内容表现属国岁岁朝贡的真实图景。门道内侧雕刻皇帝大流士的坐像,象是正在接受朝贡队列的礼拜。入门向东再南行,迎面是东西两座正方形的接待大厅。西大厅的四角各有一座塔楼,塔楼之间是两跨进深的柱廊,围绕着中央厅堂,西侧的柱廊是面向西面的检阅台,俯临着平台下的广阔原野。东大厅又号“百柱厅”,里面有十排柱子,每排10棵,共100棵。这两座接待大厅的内柱比例修长,柱间距很宽,空间较为开敞,很好满足了朝觐的功能要求。两座大厅的南面是后宫、财库和附属建筑。 帕赛玻里斯宫是一组风格华丽的宫殿,墙虽然是土坯砌造的,但表面都贴上了黑白两色大理石或彩色琉璃砖,琉璃砖上还装饰有浮雕。大厅内部布满色彩鲜艳的壁画。柱子更是华贵异常,柱头上雕刻着覆钟、仰钵、涡卷和一对雄牛。柱础是覆钵形,刻着花瓣,柱身上刻着凹槽,极尽精巧。在帕赛玻里斯宫殿里没有埃及神庙那种神秘、压抑的气氛,一切都在夸耀着皇帝的豪华和奢侈,这是因为在游牧民族的波斯人看来,皇帝和帝国的权威不是靠宗教来建立,而由拥有的财富来衡量。

 

 

 大流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