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先锋插件无响应:系统科学与后现代主义——远程教育的理论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50:32
作者: 叶成林
自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伟大战略以来,远程教育在实践的技术领域得到了跳跃式发展。然而,科学与技术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彼此建构。” 远程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即对远程教育的理论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推动了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反之亦然。因此,这些年我国在远程教育实践领域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远程教育杂志、刊物、著作,发表了大量远程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开设了一些远程教育专业,召开了许多远程教育方面的学术会议,这些都表明:在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丰富、深入与发展,远程教育已经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了。远程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诞生预示着从此远程教育将步入科学的殿堂。“在技术的建构过程中,科学主要是作为背景和基础起作用的。”
远程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一门科学,不仅要研究技术层面的内容,更要研究与远程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构建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从事远程教育技术实践的工作人员也迫切需要远程教育的科学理论作基础。因为,“科学作为背景,是指技术开发人员除了要有必要的创新意识、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程度的科学理论修养;而这种修养并不是在技术开发活动中直接起作用的因素,而是作为背景或开发者的素质在起作用。”因此,建构远程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加快和深入远程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中目前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的一个专业方向设置的现实,我们归纳并提出远程教育基础学科体系图。本文重点论述系统科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与远程教育学科的关系。
一、 系统科学
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科学观和方法论,伴随着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为工业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几个世纪以来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学术界。但是,“20世纪以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无论在宇观、微观乃至宏观世界都遇到了应用界限,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同时近代科学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危机,这一切使20世纪成为科学革命的世纪。”  这场科学革命的主角就是系统科学(本文按照李曙华教授的观点将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统称为系统科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塔朗菲、香农、维纳、芒德勃罗、洛仑兹等。以下分别简要介绍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及其主要观点。
1 系统理论
诞生于20世纪40 — 60年代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系统论一般指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运动规律及其演化机制;它围绕系统这一基本概念为中心,探索能够更适当和更有效地处理系统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基本框架和方法。”系统论着重从整体性的角度,以系统整体性为总的出发点,通过分析系统、要素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注重于结构与功能,并且将对象作为不可分割的系统,以探讨系统的整体性规律为目的的,因此,在系统论中,系统、要素、环境、结构与功能是系统论最基本的几个概念。系统科学的最基本原理有: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性原理。“信息论是系统科学的技术基础学科,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传递的科学。”消息、信息与信息量是其最基本的概念。其提出了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明确提出噪声及其二重性的概念,并提出“利用噪声”的主张。信息论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已成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控制论主要通过分析信息——反馈——控制——目的的行为,揭示了机器、生物和人所遵从的共同规律:信息变换与反馈控制规律,从而在生物系统与机器系统之间架起了桥梁,为机器模拟人与动物的行为、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着重解决系统究竟靠什么把部分协调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问题。信息和反馈是控制论的两个最基本概念。其提出了信息变换与反馈控制规律等重要原理。著名的观点有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有机体是消息”。
2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将“组织看做是由相互依赖的变量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形成系统的组织方式可分成两大类:(1)自组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内部。(2)他组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外部。如果说系统理论主要研究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揭示了既存系统是如何通过信息反馈来控制系统,维持系统稳定的;那么自组织理论则深入地研究和揭示系统是如何创生,如何利用信息交流将不同部分组织起来而形成整体,以及系统如何演化等问题的。其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
3 非线性科学
“混沌是一种关于过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状态的科学,是关于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科学,是一种非周期的动力学过程。混沌中蕴含着有序,有序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混沌。”混沌揭示了自然界的非周期性与不可预测性问题而成为20世纪三大重要基础科学之一,即:相对论、量子力学与混沌。混沌理论中有三个基本概念:蝴蝶效应、分形与奇异吸引子。以混沌为基本观点的系统科学,提倡横向的跨学科研究,探索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不可逆的、自组织的客观过程,创造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演化特性的新方法。而混沌决不是一堆有趣的数学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 后现代主义
在自然科学领域,正当系统科学以其全新的理论和思维对传统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科学观和方法论发起挑战的时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人文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后现代运动。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思潮,在理论界纷纷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批判近、现代主流哲学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讨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探讨和研究人类共同的出路,这就是后现代运动。后现代运动的兴起标志着西方国家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后现代运动的结果是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渗透到教育、绘画、文学、文化等社会科学领域,以至“带给社会科学一笔糊涂的遗产。”概括地讲, “后现代哲学从实质上看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重大变化以及内在矛盾、危机等问题在理论上的逻辑反映。”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后结构主义、新解释学、新实用主义以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等等。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拉康、福柯、利奥塔、霍伊、格里芬等。以下分别简要介绍后结构主义、知识理论以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观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国家后现代主义不仅代表着一种哲学思想,也成了一种实践这种哲学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1 后结构主义
以法国思想家拉康、巴尔特、福柯、德里达为主要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源出于结构主义。因此,对于后结构主义的理解应建立在对结构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结构主义认为符号、语言、文字等均具有一种稳定不变的结构,包括一系列对称的能指与所指的结构。而后结构主义则是对结构主义的否弃与超越。后结构主义否认整体性与中心性,认为符号中的任何要素都不是完整地存在着的。正是这一意义上讲,我国学者方生提出:后结构主义最明显的思想特征就是“出位”。因此,后结构主义在对现代性、理性的批判、解构、否定性向度方面代表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但是,后结构主义在倡导创造性的方面又体现出建设性向度的一面。
2 知识理论
后现代的知识理论主要指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与其他后现代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过多地讨论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和文化转变,而是侧重于对后现代的知识和科学状况的考察,试图建立起一种与现代认识论有根本区别的新的知识理论。
他认为知识最为突出的两个特点是:知识的量化和可操作性、知识的商品化。他特别强调知识的交换价值。他还论述了知识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发生的变化。他指出:“知识以一种生产力不可缺少的信息商品的形式出现,这在世界范围的力量竞争中已经是并将继续是一个重要的、也许是唯一的赌注。可以设想,民族国家有一天将为控制信息而战,正如过去它们为控制领土并随之控制掠夺原材料和廉价劳动的途径而战一样”。而且,知识对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的商品化必然要影响民族国家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分配已经享受和正在享受着的特权。国家不再能像以往一样控制和监视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与知识的商品化相伴随的是交往沟通透明性意识形态。
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更多是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摧毁、解构、否定性向度上。(王治河)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向度是多维的,既有否定性解构的一面,也有肯定性建设的一面。有悲观主义、否定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也有乐观主义、肯定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后者的主要代表是美国思想家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 倡导创造性;  2  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以及3  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三、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它是传统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有人将其誉为一场教育的革命。远程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提出挑战。如何建构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如何建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远程教育中的实践?如何建构远程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论基础?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 远程教育与系统科学
远程教育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所具有的一切特点。考察远程教育主要是从系统、要素、环境、结构与功能等角度来进行的。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开展远程教育所涉及一切人员、物质资源、信息等构成一个国家的远程教育的宏观系统。从微观看,开展远程教育的机构或高等学校构成远程教育的微观系统。从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来看,远程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远程教育又包括教学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支持服务子系统等。系统理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指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远程教育,还包括将系统方法作为从事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性原理。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考察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则是一个知识或信息的收集、创造、处理、传播的系统。因此,信息是现代远程教育中最基本的概念。而且,现代远程教育中信息是一种绝对量化的信息,即信息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传递的科学)中所指称的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远程教育是信息论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远程教育中实时交互远程教学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分析信息——反馈——控制——目的的行为,揭示实时交互远程教学中机器、人所遵从的共同规律,以实现机器、人协调一致求得整体性效果,正是一个实时交互远程教学系统所应实现的。这就需要控制论作指导。
自组织理论对于研究远程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远程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自主、独立的自组织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指令和对于学习的计划、管理能力来自学生自身内部。自组织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学生在参与远程教育中自我远程学习系统从创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以研究促进学生参与远程教育的因素、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因素等。
混沌理论与远程教育的关系也很密切。如蝴蝶效应强调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而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应意识到远程教育从设计到实施也存在蝴蝶效应,存在着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对立统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远程教育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系统科学已经被认为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最基础学科之一,而对于远程教育这一新兴学科,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在《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一文中就提出,将教育研究归入复杂性问题研究的领域,即用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为基础来开展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的原创性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作为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的结合点,应成为我们应用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从事远程教育研究的突破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系统科学是远程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
2 远程教育与后现代主义
正如纽曼所说:“以各种系统的观点来看世界是一种非常20世纪的观点,而把所有体系都看成是易碎的,则是一种非常后现代的态度。”
后现代主义关于世界、关于技术、关于知识等一系列的思想对教育和远程教育起到一种渗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透视远程教育,会获得许多关于远程教育的全新认识。后现代主义批判技术至上的思想,主张以冷静的方式全方位审视技术的功能。这对于建构科学的远程教育技术观意义重大。当前,我国远程教育领域,技术至上普遍盛行,大多数人重技术实践轻理论研究,这大大阻碍了我国远程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我们提倡技术应用的创新,但更鼓励以后现代主义怀疑一切、解构一切、批判一切的态度来全面审视每一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后现代主义关于知识描述的经典理论有助于我们建构全新的远程教育的知识观。法国著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的状况》一书提出他的后现代主义的知识理论,其关于后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功能、知识本性、知识的特点的表述,在远程教育中得到证实。如他提到,“知识的生产者与知识的使用者对于知识的关系,如同商品的生产者与商品的消费者的关系一样,采取了价格的形式。知识的生产是为了出售,知识的消费是为了在新的生产中获取价值。因此,知识的交换价值成了目的。?????”把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看成一种商品,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注重其内在知识的交换价值,这样的理论对于我们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其关于信息社会国家与知识的关系的论述,对于制定国家远程教育发展战略有深刻的含义。如他提到,未来社会国家之间如有战争,那一定是为争夺知识,而不是石油。后现代主义主张打倒权威、多元化的思想很好地解释了远程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者角色的淡化,远程教育中教师更多是以学习支持者的身份出现的,或者内化到教育资源之中。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在分析、解构、批判、否定一切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提倡创新。远程教育自身就是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是远程教育研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
尽管后现代主义还只是一种思潮,但其提出的许多思想对我们富有启迪意义。其倡导创新、倡导多元思维、倡导对人自身关爱、对世界的关注方面有着积极的一面,其提出的动态、开放、非线性等概念都是从根本上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但是,后现代主义就其虚无主义、打倒权威、怀疑一切等否定性的理论又有其相对性、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李曙华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苗东升   系统科学精要[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
[3]  赵凯荣   复杂性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4]  许志国   系统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5] (英)特里?伊格尔顿 .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
华明译
[6]  (美)波林?罗斯诺 .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0   张国清译
[7]   赵光武 . 后现代主义哲学评述[M] .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3
[8]   王岳川(编)方生著 . 后结构主义文论[M]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4
[9]   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5
[10]  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
[11] (美)大卫?雷?格里芬 . 后现代精神[M]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
王成兵译
[12]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
[14]  包亚明(编). 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15] (美)大卫?雷?格里芬 . 超越结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