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信金融零用贷怎么样:中国地名由来词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7:33
作者简介

  牛汝辰,生于1958年12月。副研究员,为国际专名委员会唯一中国委员和国际常设阿尔泰学会台员。 
  主要专著有:《中国地名文化》、《新疆地名概说》、《中国名城的由来和传说》、《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广告辞写作技巧与优秀范例大观》、《无形的资本--商标商号应用决窍》、《地名命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及工具书等。刊布论文约百篇。

  序  言

  1983年秋,我在乌鲁木齐出差时购得《国外地名语源词典》一书,翻阅之余,便萌发了编写一部《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的想法。回京后,便有目的的开始做准备,这时我才发现问题很多、难度甚大,绝不像我原设想的那样简单。
  首先,要考证古地名的含义,就先要了解汉语的古音、古义及其演变,要有渊博的语言文字知识。例如:周连宽先生在《大唐西域记吏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一书中考证屈支国名时运用音韵学知识来考证古代地名。他写道:"龟兹,音k-。而屈支的屈,区物切,其发音属溪纽,收音属物韵,音k;支,章移切,其发音属章纽,收音瞩支韵,音'虬屈支,音k-‘。丘慈的丘,去求切,其发音属溪纽,收音属尤韵,......丘慈,音k'-‘。从上述语音分析来看,屈支、丘慈之龟兹,既不同纽,也不同韵。"他认为:"无论是k、k抑或是,都不能代表西汉时代龟兹的古名,只能是受佛教影响后梵化的名称。"其次,要考证边疆(也包括内地一些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域)地名源于何种语言,非常困难。我国现有56个民族,80余种语言,还不包括已消失的古代民族语言。正如冯承钧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西域地名》一书的序例中所说:"其中最难的,就是语言问题......又一方面要考究汉译的地名本于何种浯言,这种问题就更难了。仅就丝绸之路天山南路来说,除开世人已识的梵文雅浯、俗语,佉卢语、突厥语、大食语、古波斯语、中世波斯语、西藏语、蒙古语种种语言不计外,还有好几种世人未识而尚在研究的;两种吐火罗语(牛按.焉耆--龟兹语)、窣利语(牛按,粟特语),于阗语、特种钵罗婆语。要把匈奴语、月氏语、鲜卑语、契丹语、西夏语加在里头,这个数目就很可观了。一个人的知识无论如何鸿博,总不能面面俱到,就是把东西汉学家的成绩综合起来也是免不了疏漏错误的。"冯先生所举还仅仅是新疆的南部,如就全国来说其难度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第三,中国史籍浩繁,不同文献又多有不同的记载和考释。例如:库车,汉代史书作"龟兹",《释氏西域记》作"屈茨",《出三藏记集》作"拘夷",《大唐西域记》作"屈支",《新唐书》作"丘慈",亦作"屈慈",《元史》作"苦先"、"苦叉",《清史》作"库车"。除了名称的更替变迁不论外,同一名称的由来和含义往往有不同的说法,使人茫然不知所从。第四,有些史籍及现代较有权威的书籍,如《辞海》,所记载的某些地名的由来含义完全是错误的。但是地名含义解释上的"正"却难以压"邪",并大有其"蔓延"之势。如"塔里木河"《西域同文志》释为"回语,谓宜于耕种之地"。《辞海》释为:"塔里木",维吾尔语意为"田地,种田"之意。其实这与其本意差之千里,"塔里木"系维吾尔语,意为"注入湖泊和沙漠里的河水支流"。这一解释是正确的,并为学术界所公认。第五,有些地名屡置屡废,名称不一,各代又相差千里,而同名者,造成种种历史的复杂性。例如,南朝宋初置招远县,治所在今山西朔县,隋改善阳县,唐武德二年复置招远县,治所在今山西沁源县西,次年废。金天会二年(1124年)又置招远县,治所在今山东招远县。因此,解释其含义就不能以最先设置的旧县名的由来来解释已迁址的新县名。这一类地名往往取其政治上和地理上的含义。第六,历史上各民族命名的地名,有的是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下来的,但大多是用汉文记载的,而汉字不善表音,使地名难以复原。特别是用汉文翻译地名,有的切头去尾,以至一名有四十多种译法,如维吾尔语k(水渠)一词就有四十九种译法;"巴尔楚克"缩写为"巴楚"等等,这又增加了地名的复杂性。
  虽然从事这项工作如此之难,我并没有失去信心。一方面查阅大量史地古籍,一方面搜罗新的科研成果。凡属不得其解的问题,或发函向当地询问,或求教于专家教授。我从着手这项工作至今已历十余春秋,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为止。在多方面的帮助之下,才得以把这样一部不成熟的小册子献给广大读者。考虑到地名的命名由来极为复杂,把握不太大的或没有公论的分别列出各家之说,供读者参考。并对其明显讹误的指出其不足,尽量反映出编者的倾向。
  魏燕云、马梅昇同志分别撰写了部分词条,栾博明先生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唐进同志撰写了部分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市县词条,其余全部由我编写及定稿。本书曾得到地名学前辈曾世英(已故)老先生的关怀和鼓励,并审定了部分词条,我对他的热情帮助表示深深的敬意。陈宗振教授审定了部分词条,并给予了热情帮助。张公瑾教授写来长信,详细回答云南省及一些傣语地名的语源问题,还得到褚亚平教授的关怀和指导。巴莫阿依博士和乌拉熙春博士在彝语和满语地名方面也给予了热情指点,另外还有许多同事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怀,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由衷地感激以上先生和朋友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74岁高龄的父亲也为此书做了大量细致的校对工作,实属不易。
  该书手稿于1991年就已交出版社,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及时出版,加之我国行政区划年年变动,政区隶属也有较大更改。承蒙出版社丁文楼社长的信任和帮助,才使拙稿得以面世。出版前我又遵丁先生之嘱根据新的行政区划作了修改。由于编者学识不达,讹误和疏漏实属难免,恳请海内外同仁斧正。
              牛汝辰     识于北京西郊忘名轩
                         1998年6月26日

  凡  例

  一、本书按类别排列。行政区划名称按《1997年行政区划简册》排列。其他各类以笔画多少排列,笔画相同的以起笔笔画排列,按一、丨、丿、丶、乛的顺序。首字相同的再以第二个字的笔画多少和笔形顺序排列。书后附笔画顺序索引表。
  二、所收地名以今名为主,名称主要以《1997年行政区划手册》、《辞海》和《中国地名录》等书的标准名称为依据。所收词条包括市、县及著名的乡、镇、村、山、河、湖、海等。市、县名截止日期到1996年底。适当收入了个别历史地名和简称。全书共收词条约2800条。
  三、所有地级行政区划中的"地区"、"州"、"自治州"和"盟"的词条正文从略。这些词目虽在目录中列出,只是为了查找方便和帮助读者搞清其市县的隶属关系才列在目录中的,这类词条因大多与市县名重复,故词典中并没单列词条的释文。
  四、拼音以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地名室编的《中国地名录》为准,不标声调。
  五、文中只简要叙述了与各市县名称有关的建置沿革。文中所说某县建于何时,主要指该县县名出现的时间。
  六、本书采用历史纪年,年次之后加括号注公元。公元前的年份前加"公元前",公元年份不加"公元"字样。民国时期按公元年代。
  七、本书主要参考资料除正史地理志外,尚有《说文解字》、《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西域同文志》、《郡县释名》、《今县释名》、各府志、州志,县志和近年出版的近千种地名志,以及地名词典、各种论集、专著、地图、杂志共数千余种。由于篇幅限制,地名释文出处大多不一一交待。
  八、索引中凡行政区划名称加了省名简称,非行政区划名称未加省名简称。

  目录

  (一)省市区县名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石家庄市
  邯郸市
  邢台市
  保定市
  张家口市
  承德市
  唐山市
  秦皇岛市
  沧州市
  廊坊市
  衡水市

  山西省

  太原市
  大同市
  阳泉市
  长治市
  晋城市
  朔州市
  忻州地区
  晋中地区
  吕梁地区
  临汾地区
  运城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乌海市
  赤峰市
  乌兰察布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盟
  哲里木盟
  伊克昭盟
  巴彦淖尔盟
  阿拉善盟
  兴安盟

  辽宁省

  沈阳市
  大连市
  鞍山市
  抚顺市
  本溪市
  丹东市
  锦州市
  葫芦岛市
  营口市
  盘锦市
  阜新市
  辽阳市
  铁岭市
  朝阳市

  吉林省

  长春市
  吉林市
  四平市
  辽源市
  通化市
  白山市
  白城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齐齐哈尔市
  鹤岗市
  双鸭山市
  鸡西市
  大庆市
  伊春市
  牡丹江市
  佳木斯市
  七台河市
  绥化地区
  黑河市
  大兴安岭地区

  上海市

  江苏省

  南京市
  徐州市
  连云港市
  淮阴市
  盐城市
  扬州市
  泰州市
  南通市
  南通市
  常州市
  无锡市
  苏州市

  浙江省

  杭州市
  宁波市
  温州市
  嘉兴市
  湖州市
  绍兴县
  金华市
  衢州市
  舟山市
  台州市
  丽水地区

  安徽省

  合肥市
  淮南市
  准北市
  芜湖市
  铜陵市
  蚌埠市
  马鞍山市
  黄山市
  安庆市
  宿县地区
  滁州市
  巢湖地区
  宣城地区
  池州地区
  六安地区
  阜阳市

  福建省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宁德地区
  龙岩市

  江西省

  南昌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新余市
  九江市
  鹰潭市
  上饶地区
  宜春地区
  抚州地区
  吉安地区
  赣州地区

  山东省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潍坊市
  烟台市
  威海市
  济宁市
  泰安市
  日照市
  莱芜市
  德州市
  滨州地区
  临沂市
  菏泽地区
  聊城地区

  河南省

  郑州市
  开封市
  平顶山市
  洛阳市
  焦作市
  鹤壁市
  新乡市
  安阳市
  濮阳市
  许昌市
  漯河市
  三门峡市
  商丘地区
  周口地区
  驻马店地区
  信阳地区
  南阳市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汉市
  襄樊市
  十堰市
  荆州市
  宜昌市
  荆门市
  鄂州市
  孝感市
  黄冈市
  咸宁地区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省

  长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衡阳市
  邵阳市
  岳阳市
  常德市
  张家界市
  郴州市
  永州市
  娄底市
  怀化地区
  益阳市

  广东省

  广州市
  韶关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头市
  揭阳市
  佛山市
  江门市
  湛江市
  茂名市
  惠州市
  惠州市
  肇庆市
  云浮市
  河源市
  阳江市
  清远市
  中山市
  东莞市
  汕尾市
  潮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南宁地区
  河池地区
  柳州地区
  桂林地区
  梧州地区
  玉林地区
  钦州市
  防城港市
  百色地区

  海南省

  海口市
  三亚市

  四川省

  成都市
  重庆市
  自贡市
  攀枝花市
  泸州市
  德阳市
  绵阳市
  广元市
  遂宁市
  内江市
  乐山市
  宜宾市
  涪陵市
  万县市
  南充市
  广安地区
  达川地区
  巴中地区
  雅安地区
  黔江地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
  重庆市

  重庆市

  贵州省

  贵阳市
  六盘水市
  遵义地区
  铜仁地区
  毕节地区
  安顺地区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省

  昆明市
  东川市
  昭通地区
  曲靖地区
  玉溪地区
  思茅地区
  临沧地区
  保山地区
  丽江地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
  那曲地区
  昌都地区
  山南地区
  日喀则地区
  阿里地区
  林芝地区

  陕西省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榆林地区
  延安市
  渭南市
  商州地区
  安康地区
  汉中市

  甘肃省

  兰州市
  金昌市
  白银市
  天水市
  嘉裕关市
  定西地区
  平凉地区
  庆阳地区
  陇南地区
  武威地区
  张掖地区
  酒泉地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

  青海省

  西宁市
  海东地区
  海北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
  玉树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石咀山市
  银南地区
  固原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克拉玛依市
  省辖行政单位
  吐鲁番地区
  哈密地区
  和田地区
  阿克苏地区
  喀什地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地区
  塔城地区
  阿勒泰地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php[复制地址]上一主题:《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选》 下一主题:《吳子》   (戰國)吳起 撰  [楼主]  [2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8/12/28 22:54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华北地区


  北京市▲

  北京市▲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9°,在华北平原北端。为我国首都。古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地。秦为上谷郡地。汉为广阳郡,隋唐为幽州治所。辽置南京,也称燕京。宋为燕山府。金为中都。元为大都。明改北平府。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复改北京市。据《尔雅》:“绝高为京。”据《公羊传》:“京者何?大也。”由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北京。
  天津市▲

  天津市▲
  位于东经117.2°,北纬39.1°,在华北平原东北,北屏燕山,东临渤海。明永乐年间,镇守北京的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争夺皇位,在海津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入靖内难”.就把海津改名为天津。即天子之渡津之意。
  河北省▲

  河北省▲
  简称冀。在黄河下游以北,东临渤海。春秋时属燕、晋等国,唐为河北道,辖境包括黄河口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河北始为大行政区名。元属中书省。明建北平行省。清置直隶省,1928年改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故名。
  山西省▲

  山西省▲
  简称晋。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唐为河东道,元属中书省,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置山西省。以在太行山西得名。因省境春秋时为晋国地,故简称晋。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简称内蒙古。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清代习惯上有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河套以西厄鲁特的所有盟旗牧场。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左旗▲
  位于东经108.7°,北纬38.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邻甘肃。1961年设旗。旗因山得名,系“贺兰山”一名异译。系蒙古语金黄色的马之意。一说意为“肘”。蒙古语称东为左。
  阿拉善右旗▲
  位于东经101.7°,北纬39.1°,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邻蒙古共和国。1961年设旗.含义参见阿拉善左旗。蒙古语称西为右。
  额济纳旗▲
  位于东经101.0°,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邻蒙古。1950年设旗。得自元代路名。额济纳,似为蒙古语“主人”之意。据《宁夏纪要》:“‘额济纳’蒙古语为‘幽隐与沙漠’之意,其语源一说为‘亦集乃’之音转,以该旗境内有大海,汉人称为居延海或居延泽;故元代以前,史册均称居延海或居延泽;所置县郡,亦以‘居延’名之。”
  包头市▲

  包头市▲
  位于东经109.8°,北纬40.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1926年设包头县,1938年改市。包头,一说系蒙古语,意为有鹿。相传古时,此地有鹿群栖息。一说得名于附近的小河名——博托河。一说系源自汉语的“泊头”。1817年包头是当时紧靠黄河的水运码头,故名。
  土默特右旗▲
  位于东经11.5°北纬40.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黄河北岸。1965年由原土默特旗西部地区置土默特右旗。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数万。蒙古语称酉为右。
  固阳县▲
  位于东经110.0°,北纬41.0°,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呼和浩特市西部。1919年设固阳设治局,1926年改县。今县系取汉代稒阳县为名。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位于东经110.4°,北纬41.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1952年达尔罕和茂明安二旗合并,置今旗。达尔罕和茂明安系蒙古族部落名。
  保定市▲

  保定市▲
  位于东经115.4°,北纬38.8°,在河北省中部。宋代建隆元年(960年)始于今保定市区设置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元代于此置顺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始改名为保定路,直接取永保安定之意为名。1948年设保定市。
  满城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8.9°,在河北省中部。汉置北平县,东魏改为永乐县。据《元和郡县志》所载“天宝元年改为蒲城县,以县北故蒲城为名”。而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载:“唐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不提曾改为蒲城。据清代赵一清作《水经注解》时,以《元和郡县志》、《旧唐书》为据,认为“满”系“蒲”之讹。另据《弘治保定郡志》:“高帝以张苍为常山守,从军攻燕有功,封北平侯,子孙满邑,因以为名。
  清苑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8.7°,在河北省中部。唐河流经县境。据《太平寰宇记》载;“因县界清苑河为名。”北魏称清苑县。1961年复置。
  涿州市▲
  位于东经115.9°,北纬39.5°,在河北省中部,邻北京。秦代置涿县,西汉设涿郡,后又称涿州。均以境内有涿水流经而得名。1986年设市。
  定州市▲
  位于东经115.0°,北纬38.5°,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定县古称卢奴、安喜、今县名盖沿袭古定州之名。北魏始皇二年(397年)于卢奴置定州,天兴三年改名定州,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安定天下为名也。”1986年定县改为定州市。
  安国市▲
  位于东经115.3°,北纬38.4°,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汉高帝时(公元前200-公元前195年)封王陵于此为侯邑,取安国宁邦之意,命名为安国,至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国县,沿用古邑名。1991年改设安国市。
  高碑店市▲
  位于东经115.8°,北纬39.3°,在河北省中部,拒马河流域。唐大和六年(832年)析范阳县(自涿县)地置新城县,县治在今新城县之新城(原为县治,现为自然镇)。因系新置之县,且治所又为新建之城,故取名新城县。后因县驻地高碑店镇而改为高碑店市。
  涞水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9.4°,在河北省中北部,拒马河流域,北邻北京。隋开皇十年置永阳县,因与永州之永阳县重名,于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涞水县。以境内有涞水(今拒马河)流经而得名。
  阜平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8.8°,在河北省西部,与山西省接壤。金置北镇,明昌四年以北镇并曲阳县西北境置阜平县。据《河北省县名考原》云:“境内多山,治所适当平坦,县或以此名”,此地宋代曾设寨,金又置镇,向为军事要地,阜为“兴旺昌盛”之意。
  徐水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9.0°,在河北省中部。西汉置县,先后有北新城、新昌、遂城、安肃等名称。1914年因安肃县与甘肃省安肃县重名,遵改名徐水县,以境内有徐水流经而得名。
  定兴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9.2°,在河北省中部。秦代设范阳县,隋代称?县,金大定六年(1166年)置定兴县。定兴之名,系以金代年号大定之“定”字加“兴”字组成,为大定兴盛之义。
  唐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8.7°,在河北省西部,保定西南。西汉始置唐县,因古为唐侯国,又有唐邑,故名唐县。又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县以唐尧取名。
  高阳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8.6°,在河北省中部,潴龙河流域。战国时为燕之高阳邑,至汉始于此置县,以邑名县,故称高阳.据应劭注《汉书》云:“在高河之阳”,即水之北为阳。
  容城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9.0°,在河北省中部,拒马河流域。西汉置容城县。县以城名。据《河北通志稿》:“容城故城在容城县西北十五里城子村。”
  涞源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39.3°,在河北省西部,保定西北部,邻山西省。汉称广昌县,隋改飞狐县,明初复名广昌县,因与江西省之县重名,1914年改涞源县。以境内为涞水之发源地而得名(涞水,即今拒马河,源于涞源县城西南)。
  安新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8.9°,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沿岸。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安州,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设新安县。1913年安州降为安县,1914年改名安新县。系以安县与新县合并之义,取两县首字合称而得名。
  易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9.3°,在河北省中部,保定以北。据《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元年(581年),自今遂城(今徐水县)所理英雄城移南营州居燕之侯台,乃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为名。”开皇十六年(596年)又置易县,仍沿用州名为县名。
  望都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8.7°,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战国为庆都邑,至西汉始置望都县。据张晏《汉书》注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其后至宋未改,金复名庆都,清代又改名望都。
  蠡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8.4°,在河北省中部,潴龙河流经县境。蠡县系沿用蠡州之名。唐初始置蠡州,盖取古蠡吾县之首字为名,因古时这里地近瀛海,为沼甸卑湿之地,污下多虫,故称之为蠡。然而古蠡吾县不在今蠡县。今县地前汉为陆成县,后汉为博陵县,北魏置博野县,明降蠡州为县。
  曲阳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8.6°,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据《水经注》释为:“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此山指古代北岳恒山,可见,曲阳因古时建城于恒山弯曲之阳而得名。汉代因钜鹿郡有下曲阳,故此称为上曲阳,至北齐时下曲阳废,故此复名曲阳,隋初又改为恒阳,“以在恒山之南,因以为名”,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穆宗李恒名讳,复名曲阳,沿用至今。
  博野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8.4°,在河北省中部,保定南部。东汉为博陵,魏称博陆,北魏改名博野县。据《太干寰宇记》载:“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但古博野县不在今博野地,而在今蠡县地,北齐时并入博野县,明代博野县治徙治于今地。
  雄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8.9°,在河北省中部,大清河中游,白洋淀北。据《读史方舆纪要》:“契丹入寇瓦桥关,遣将屯戍。周显德六年伐契丹,……至瓦桥关,契丹守将以城降。周主以其地控扼幽、蓟,建为雄州。”以雄州为名,系取威烈之义,以彰武功,震慑北辽。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雄州为雄县。
  顺平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8.8°,在河北省西部。曾称曲逆、蒲阴、北平、徇忠、永平。金贞枯二年(1214年)永平县升为完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完州为县,沿袭旧州之名,故名完县。又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完县“以山川完固而名。”1993年改名顺平县。取顺利安平之意。
  沧州市▲

  沧州市▲
  位于东经115.8°,北纬38.3°,在河北省东部,京杭运河畔。旧称浮阳,北魏置沧州。据《北史·魏辽西公意烈传》载,玄孙洪超上言:“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镇遏海曲。”朝议从之,后遂立沧州。当时沧州辖域较广,北含今天津之大半,东南远及山东利津县,东面则濒邻渤海,故取“沧海之义”为名。1913年降沧州为沧县。1958年和1961年两次设市,仍以沦州为市名。
  泊头市▲
  位于东经116.5°,北纬38.0°,在河北省中南部,南运河和滏阳河间。据《读史方舆纪要》称:“泊头镇,县东五十里,卫河(即今南运河)西岸,商贾凑集,筑城于此。……并置新桥驿,俗名泊头驿。”泊头,即停船的码头。以滨运河,故有泊头镇之名。金置交河县,1983年置泊头市。市以镇名。
  任丘市▲
  位于东经116.0°,北纬38.7°,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东南,据《北周地理志》载,汉元始二年(2年),有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姓名为城名。到北齐时,在任丘古城置县,即以城为县名。1986年设市。
  黄骅市▲
  位于东经117.3°,北纬38.3°,在河北省东缘,天津市南,邻渤海湾处。黄骅县,原名新海县,后一度改称新青县。1943年6月30日,我山东省冀鲁边区军区副司令员黄骅同志,为抗击日寇不幸在境内大赵村壮烈牺牲。为寄托哀思,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将新青县改名黄骅县。1989年设市。
  河间市▲
  位于东经116.0°,北纬38.4°,在河北省中部。汉高帝时置河间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武垣县改置河间县。郡、县均以河间为名,盖因其境处于两河之间而得。据《读史方舆纪要》称:“郡在滹沱,高河之间,故曰河间。”1990年设市。
  青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38.5°,在河北省东部,南运河畔。据《河北省县名考原》载:“宋乾宁军在今青县地,大观二年升为清州。宣和遗事载,大观二年,黄河清。诏曰:国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应。”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清州为县,因城南决口,为永避水患,并取四季常青之意,改“清”为“青”。
  东光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7.8°,在河北省东南边缘,与山东省相邻。据《东光县志》,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东光县。因此地原为东阳侯之封地,遂取“东阳”之义,名为东光;又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载;“汉陈留郡有东昏(县),东昏、东光,相对为名。”
  海兴县▲
  位于东经117.50,北纬38.1’,在河北省东部,邻山东省,濒渤海。由于盐山县辖域增大,东北境远阔,不便管理,于1965年析出其东北境置海兴县。因海兴县地处渤海之滨,即取靠海而兴,繁荣发达之义为名。
  盐山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8.0°,在河北省东部,宣惠河畔,邻山东处。汉置高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盐山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东南八十里处之盐山而得名。
  肃宁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8.4°,在河北省中南部,沧州西北。金置肃宁县。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载:“宋雍熙中,于河间县西境置平虏砦。当时河间县域过广,治理为难,故置砦以守之。景德二年改为肃宁城,命名盖取宁靖地方之义。金置为县。”
  南皮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8.0°,在河北省东部,南运河畔。据《太平寰宇记》载:齐桓公遂北伐山戎,至今南皮县,因缮修皮革而筑城。其时,章武有北皮亭,故称此城为南皮。据《河北通志稿》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
  吴桥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7.6°,在河北省东南部,南运河东岸北宋置吴桥镇。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吴桥镇置县,以治所得名吴桥县。据《吴桥县志》载;“吴桥名镇,在邑人传为古大姓吴氏所族居”,且“城外大河南岸旧有桥,传为吴桥”。一说“燕吴王慕容垂尝引兵经过桥,故名吴桥。”
  献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8.1°,在河北省中南部,滏阳、滹沱河畔.汉为乐城县,隋改乐寿县。据《嘉靖河间府志》载:“以其河间献王封国,献陵在焉,故特名其州曰献。”明洪武八年(1375年)献州降为献县,即以州名为县名。
  孟村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8.0°,在河北省东南部。据《明史》载,燕王夺取皇位并迁都北京后,即多次强令山西及南部各地迁民河北诸郡。明永乐二年(1404年),回民孟氏应诏迁此(盂村)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1955年成立盂村回族自治县。
  昌平县▲

  昌平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40.2°,在北京市西北。汉置昌平县。治所屡徙。明景泰三年(1488年)徙今昌平县治。据《清一统志》:“昌平城南有南沙河,此河又名昌平水,故县以水得名。”
  密云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40.3°,在北京市东北部。后魏时置密云郡,并置密云县,因县南有密云山而得名。据《名胜志》:“山藏云雾,县取名。”即山藏云雾中,得名密云山,县以山为名。也有人认为此说不确。
  通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9.8°,在北京市东部。西汉置路县,东汉改潞县。金设通州。据《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俗称北通州,以别于江苏省之南通。1914年改为通县。
  延庆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40.4°,在北京市西北部。元置龙庆州,《明一统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为龙庆州。”永乐三年(1405年)改置隆庆卫。明永乐十一年改隆庆州,明隆庆年因避隆庆年号,改延庆州。1913年改延庆县。因州得名。
  顺义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40。1°,在北京市东北部。据《古今图书集成》:春秋属燕,汉分属狐奴、安乐二县地。南北朝齐始置归德郡。隋改为顺州,唐初为燕州,天宝初改为归德郡,乾元初复为顺州。宋置顺兴军。辽初为归宁军,后改归化军。金复为归州。明改为顺义县。据《新唐书》:“贞观四年平突厥,以其部置顺州”,取“归顺”之意命名。
  大兴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9.7°,在北京市南。金贞元年(1153年)改析津府为永安府,定都于此,次年改为大兴府,改县名为大兴县。取“大金兴旺’之意命名。
  怀柔县▲
  位于东经110.6°,北纬40.3°,在北京市北部。唐置怀柔县,因安置契丹部落于此而得名。怀,意为来,柔,意为安。取笼络契丹,使之归附之意。故治在今顺义县城。明洪武年间析昌平、密云二县置怀柔县。据《日下旧闻考》:“虽取古名,实非旧地。”
  平谷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40.1°,在北京市东北。秦置平峪县。西汉改平谷县。北魏废。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于大王镇置平谷县,即今平谷县治。平谷县设在四山高耸、中间宽平的谷地中,因而就叫平谷。
  长治市、县

  长治市、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6.2°,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与太岳两山之间,有上党之称。嘉庆七年(1528年)设长治县,1945年设长治市。长治县取义长治久安。
  长子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6.1°,在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西侧。尧封长子丹朱于此,故名“长子”。西汉置长子县。
  平顺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6.2°,在山西省东南部。明置平顺县。据嘉庆《一统志》,明镇压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就地置县,取太平顺化。
  襄垣县▲
  位于东经113.0°,北纬36.5°,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侧。古代属赵国,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置襄垣县。
  沁源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36.5°,在山西省东南部,汉置古远县,后魏改称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屯留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6,3°,在山西省东南部,长治盆地西侧。春秋时赤狄邑,谓之留吁。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为晋所灭,称为纯留。战国时称屯留。屯或为纯之讹。西汉置屯留县。
  黎城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6.5°,在山西省东南部,晋东南地区东北部。商时为黎国,隋开皇十八年(698年)置黎城县。故治在今县治北十里古县村。因古黎国故城,故名黎城县。
  潞城市▲
  位于东经113.2°,北纬36.3°,在山西省东南部,长治盆地东北部。汉置潞县,因古潞(一作潞子)国为名。据《水经注》:“(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县,因故治在今潞城东北四十里古城村,故名。1994年设市。
  沁县▲
  位于东经112.7°,北纬36.7°,在山西省中部偏南,太行山西、太岳山东侧。西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隋代改属沁州,后改,五代又属沁州。金、元为沁州治。明洪武初铜鞮县废入沁州。清称沁州。1911年改为沁县。县因州名。
  壶关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6.1°,在山西省东南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南省为邻。汉置壶关县。晋末废县。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于羊肠坂羊头山之扼置壶关县。因地形而得名。据《水经注》:“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
  武乡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6.8°,在山西省中部偏南,太行、太岳两山脉之间。据《水经注》,武乡县,以城濒武乡水得名。晋置武乡县。
  承德市、县

  承德市、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40.9°,在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之北。古有滦阳之称,又有蒙古语曰“哈伦告鲁”,汉译“热河”。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年)康熙皇帝八十诞辰之际,雍正帝将热河厅改为承德州,寓继承康熙帝的德政之意。1913年置承德县。1945年设承德市。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41.9°,在河北省北端,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清康熙年音曾设为清帝“行围狩措”的木兰围场。光绪二年(1876年)设围场厅,1913年始建围场县,厅、县均因木兰围场得名。1989年改为自治县。
  兴隆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40.4°,在河北省东北部,西邻北京市明长城北侧。清顺治二年(1645年)划兴隆方圆800平方公里为马兰东陵后龙风水禁地,封禁270余年。1915年开禁后,北京、天津等地客商争相来此开设林木采植局及店铺,一时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形成集镇。又因四周环山,故被时人称为兴隆山。1925年设兴隆县,因山为名。据《热河省县旗事情》:兴隆山在兴隆街后山,恰如屏风,为清皇陵后龙地。以兴隆为名,取“龙依此而兴”之意。
  平泉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41.0°,在河北省东北隅,瀑河流域,邻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清雍正年间设八沟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设平泉州;1913年改平泉州为平泉县。平泉城内有平地涌泉,名曰平泉,终年不冻,县因以为名。
  滦平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40.9°,在河北省北部,滦河上游,西南邻北京。乾隆七年(1742年)设喀喇河屯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相传因喀喇河屯濒临滦河,取“滦河无患,人民得平安”之意。
  宽城满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40.6°,在河北省东北部,瀑河下游,邻辽宁省。宽城原名宽河城,因位于宽河(今名瀑河)南岸而得名。宽河城后演变为宽城。1963年设宽城县。1989年改为自治县。
  隆化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41.3°,在河北省北部,逊河畔,东邻辽宁省,原名博洛和屯。乾隆元年(1736年)设博洛和屯巡检,宣统二年(1910年)以博洛和屯、郭家屯、张三营巡检地设隆化县。据传,隆化是承蒙皇恩盛德的感化,使这里日益繁荣昌盛起来的意思。
  丰宁满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41.2°,在河北省北部,潮河上游,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邻北京。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置丰宁县。据《满洲地名考》:丰宁县取“丰阜康宁”之义。1986年改为自治县。
  赤峰市▲

  赤峰市▲
  位于东经118.9°,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河北省。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1958年设市。
  宁城县▲
  位于东经119.3°,北纬41,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河北省。元置大宁路。明设大宁卫。1947年设县。县城西有大明城,有辽中京遗址,故曰宁城。
  林西县▲
  位于东经118.0°,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部。清设县。因在巴林西部,故名。
  喀喇沁旗▲
  位于东经118.6°,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喀喇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保卫”、“看守”。清设喀喇沁左、中、右、翼三旗。1950年由喀喇沁右翼旗改今名。
  巴林左旗▲
  位于东经119.3°,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置巴林左旗。巴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蒙古语称东为左。
  敖汉旗▲
  位于东经119.9°,北纬42.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1948年新惠县改设敖汉旗。敖汉,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老大。
  阿鲁科尔沁旗▲
  位于东经120.0°,北纬43.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北。清顺治年间设旗。科尔沁,为明代蒙古族部落名。阿鲁,意为山阴,因该部曾驻牧杭爱山之北,故名。
  翁牛特旗▲
  位于东经119.0°,北纬42.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初置翁牛特左、右二旗,1956年改今名。翁牛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克什克腾旗▲
  位于东经117.5°,北纬43.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西北。清初设旗。克什克,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据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三:“克什克腾,华言半个也。山甚陡峻,远望如坡,故名。”
  巴林右旗▲
  位于东经118.7°,北纬43.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初设巴林右旗。巴林,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军寨。蒙古语称西为右。
  大同市、县

  大同市、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40.0°,在山西省北部,京包铁路线上。辽置大同县,据《寰宇通志》:大同府“以在大同川,故名”。据《大同县志》,因五大唐大同军,军取义大同川。大同川当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之名遂侨徙今治。1949年设市。
  天镇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40.4°,在山西省东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与河北省为邻。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县,隋置玉泉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卫兼镇虏卫,取二卫首字,因名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天镇县,因卫得名。
  灵丘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39.4°,在山西省雁北地区东南端,京原铁路线上,与河北省相邻。西汉置灵邱县,以赵武灵王葬此,故解放后,邱简写为丘。
  阳高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40.3°,在山西省东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古称白登县,清雍正三年改称阳高县。清初并阳和,高山二卫置阳高卫,后改县。各取首字命名。
  左云县▲
  位于东经112.7°,北纬40.0°,在山西省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明并大同左卫,云川右卫,置左云川卫。清置左云县。县因卫得名。“左云”为左云川卫的省称,由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合并取名。
  广灵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39.7°,在山西省东北边缘,与河北省接壤。汉置平舒县,五代后唐设广陵县,金代易广陵为广灵。
  浑源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39.6°,在山西省东北部。唐代设浑源县。据《浑源州志》载,以当地浑源川之源得名。
  东胜市▲

  东胜市▲
  位于东经110.0°,北纬39.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包头市南。1912年设县,1983年改市。取辽代东胜州为名。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阿保机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固置东胜州于河东。(即今鄂尔多斯,天津四注)
  准格尔旗▲
  位于东经110.8°,北纬39.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邻陕西省。清顺治年间设准格尔旗。因蒙古族部落为名。其意为左臂、左翼。以地处鄂尔多斯东部,蒙古族称东为左。准格尔,意为左。一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把从新疆带来的部分准格尔部落人安置于此而得名。
  乌审旗▲
  位于东经108.9°,北纬38.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东邻陕西。清顺治年间设旗。因蒙古族部落为名。其含义一说由蒙古语乌格西(捕捉禽兽的网套)一词而来。一说为乌孙后裔形成的部落。
  伊金霍洛旗▲
  位于东经109,7°,北纬39.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包头市西南。1958年设旗。伊金霍洛,系蒙古语,意为圣主陵园,以境内成吉思汗陵园命名。
  鄂托克旗▲
  位于东经108.0°,北纬39.0°,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清顺治年间置旗。鄂托克,系蒙古语,意为营、部,是元明两代蒙古“万户”下设的行政建制名称,即千户。
  鄂托克前旗▲
  位于东经107.5°,北纬38.2°,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1980年析置。以地处鄂托克旗前部而得名。
  杭锦旗▲
  位于东经108.7°,北纬39.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西南。清顺治年间设旗。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变而来,意即车子。它原是突厥族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杭锦旗以部落为名。
  达拉特旗▲
  位于东经110.0°,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南。清顺治年间设旗,因蒙古族部落而得名。一说意为七十之部。另一说意为肩胛骨之部。因该部有祭祀胛骨的习俗。
  二连浩特市▲

  二连浩特市▲
  位于东经112.0°,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锡林浩特市西部,北邻蒙古。1966年设市。市名得自境内额仁淖尔盐地,“二连”系“额仁”的不同译音,意为有花纹的,“浩特”,意为城市。
  锡林浩特市▲
  位于东经116.1°,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983年改阿巴哈纳尔旗为今名。锡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山丘”或“草原”。锡林浩特意为“草原之意”或’山城”。
  多伦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河北省。县名源于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因曾有七水泊(现已干涸)而得名。
  阿巴嘎旗▲
  位于东经115.0°,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邻蒙古。1959年设旗。因部落名而命名,系蒙古语“叔叔”之意。
  西乌珠穆沁旗▲
  位于东经117.6°,北纬44.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950年设东西乌珠穆沁东浩济特联合旗,1956年分为东西两旗。乌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
  东乌珠穆沁旗▲
  位于东经117.0°,北纬45.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邻蒙古。1956年由东部联合旗改设今旗。乌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
  苏尼特左旗▲
  位于东经113.7°,北纬43.9°,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北邻蒙古。清初设旗。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语称东为左。
  苏尼特右旗▲
  位于东经112.7°,北纬42.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集宁市北。清初设旗。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语称西为右。
  太仆寺旗▲
  位于东经115.3°,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河北。清置大仆寺左、右两旗,1956年改今名。太仆寺系蒙古族古代养马官名。
  正镶白旗▲
  位于东经115.0°,北纬42.3°,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锡林浩特市西南。1950年右翼镶白旗和左翼正白旗合并改设正镶白联合旗,1956年改今名。系由满族八旗名称演变而来。
  正蓝旗▲
  位于东经116.0°,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邻河北,1950年由察哈尔左翼正蓝旗改名。正蓝系满族八旗名之一。
  镶黄旗▲
  位于东经113.8°,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东北。1960年设旗。系满族八旗名之一。
  海拉尔市▲

  海拉尔市▲
  位于东经119.7°,北纬49.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湖东部。1940年设市,因海拉尔河得名。海拉尔,似为蒙古语,意为“流下的水”,一说为“野韭菜”之意。
  牙克石市k▲
  位于东经120.7°,北纬49.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海拉尔市东。1950年设喜桂图旗,1983年改置牙克石市。牙克石,似系满语,意为“要塞”、“城堡”。一说意为“河滩”。一说系蒙古语,意为森林,因地处大兴安岭林区而得名。
  满州里市▲
  位于东经117.4°,北纬49.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邻接俄罗斯。1908设胪滨县,1943年改满洲里市。以满洲民族故里而得名。
  扎兰屯市▲
  位于东经122.9°,北纬48.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黑龙江省。1983年改布特哈旗为扎兰屯市。“扎兰”系满语,意为“参领”,为清代官职名。
  陈巴尔虎旗▲
  位于东经119.4°,北纬49.3°,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西邻俄罗斯。清置旗。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落之一部名。由于巴尔虎蒙古人迁至呼伦贝尔的时间不同,故称先来为陈巴尔虎,后来者为新巴尔虎。
  额尔古纳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50.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1934年设旗。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额尔古纳,系蒙古语,意为呈递、奉献。蒙古语称西为右。1993年设市。
  根河市▲
  位于东经121.5°,北纬5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黑龙江省。1934年设旗,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额尔古纳系蒙古语,意为呈递、奉献。蒙古语称东为左。1994年改为根河市,因境内根河得名。
  阿荣旗▲
  位于东经123.5°,北纬48.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东部。1934年设旗。因境内阿伦河而得名。阿伦与阿荣为同词异译,系达斡尔语,意为“干净”、“清洁”,因此河水洁净,故名。
  新巴尔虎左旗▲
  位于东经118.3°,北纬48.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俄罗斯。清乾隆年间置旗。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之一部落名,因该旗的巴尔虎人比陈巴虎旗的巴尔虎人进驻呼伦贝尔的时间迟两年,故名新巴尔虎。蒙古语称东为左。
  新巴尔虎右旗▲
  位于东经116.8°,北纬48.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俄罗斯。清乾隆年间置旗。参见新巴尔虎左旗条。
  鄂伦春自治旗▲
  位于东经123.6°,北纬50.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邻黑龙江省。1951年设旗。因民族名得名。鄂伦春,系鄂伦春语,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位于东经124.5°,北纬48.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邻黑龙江省。1934年设莫力达瓦旗,莫力达瓦,系达斡尔语,意为“马形岭”。
  鄂温克族自治旗k▲
  位于东经119.7°,北纬49.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海拉尔南部。 1934年设索伦旗,1956年改为今名。因民族名而得名,鄂温克语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
  邯郸市、县

  邯郸市、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6.6°,在河北省南部。秦置邯郸郡,隋置邯郸县,1958年并入永年县,1962年恢复邯郸县。因甘山至此而尽(单,尽之意)得名,后建城廓从邑,故为邯郸(详见邯郸市条)。1952年设市,1956年与峰峰市合并,仍称邯郸市。
  武安市
  位于东经114.1°北纬36.7°,在河北省南部。武安县以武安邑为名。据《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为武安君”,其食邑即此地,邑因封号而名武安。据《史记·正义》载,秦名将白起“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性安集,故号武安”。1988年设武安市。
  馆陶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6.5°,在河北省东南缘,与山东为邻。西汉置馆陶县。据《元和郡县志》载:馆陶县“本春秋时晋地冠氏邑,陶邱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邱,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大名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2°,在河北省东南端,与山东、河南接壤。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置魏博节度使,节度使田悦拒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五代置大名县。“大名”取之于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即晋献公赐毕万于魏(今山西省南部),掌卜大夫郭偃曾有“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之预言(《史记·晋世家》)。“大名”一词以后常被引申为兴旺发达之意,田悦则兼合往事以为,昔日毕万于魏可兴,今日自封为魏王,必亦能兴大名也,故以“大名”为名。
  邱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8°,在河北省东南部,邯郸地区东北隅。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治东有平丘山,乃小丘也,县因此为名。”清雍正年间因避孔子名丘之讳,改丘为邱。
  临漳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6.3°,在河北省最南部,与河南省接壤,在漳河平原上,临漳县古称邺县,至西晋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之名讳,而改临漳,因当时临县城北之漳水为名。
  永年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36.7°,在河北省南部。秦置广年县。据《元和郡县志》:隋仁寿元年(601年)因避皇太子杨广之名讳,改名永年县。
  魏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6.3°,在河北省最南部,与河南接壤。战国时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40年)始得齐桓公所封之邺地,故魏城。西汉时置魏县。县以战国时曾为魏国别都而得名。
  涉县▲
  位于东经113.6度,北纬36.5°,在河北省西南端,邻山西省。涉县原称沙县,东汉末年改名涉县。据《水经注》载,漳水在东汉时流入县境,泛滥横溢,人民涉水迁徒,故改沙县为涉县。又据《读史方舆纪要》云:“漳水流经县境,……亦曰涉河,县以此名。”又据《水经注》载:“漳水于此有涉之称,因地变也”,可见涉县非因涉水而名,却是漳水因经涉县,才有涉水之称。
  广平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6.4°,在河北省南部。一说“以形势言也”,取地域广阔平坦之义;据《嘉靖广平府志》载,取希望统治者“广其仁惠,平其政刑”之义。今广平县是金代大定七年(1167年)析魏县地新设置的,该名当是遥袭汉至隋古广平县之名。
  磁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6.3°,在河北省最南部,漳河北岸。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据《元和郡县志》载:“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石慈山,出石慈石,因取为名”,“以河东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石慈州为磁州,即今“磁”名之始也,直到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县名沿用州名。
  曲周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6.7°,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汉置曲周县。据《嘉靖广平府志》载:因“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曰曲周”。后县时置时废,1962年复置曲周县。
  成安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6.4°,在河北省南部。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古时成安一带多为“白壤”,“地多斥卤”,而人们冀希改造为沃壤,转斥而为沃,这样才能“治成而民安”。
  鸡泽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6.9°,在河北省南部,滏阳河西岸。春秋时,这一带地势低洼,“井丘联比,可以盈泽”,家家畜养鸡鸭,故“鸡以氏泽,泽曰鸡泽”(见《嘉靖广平府志》),隋代始置鸡泽县,盖以古鸡泽为名。
  肥乡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6.5°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肥乡原名肥邑。赵惠王时(公元前298-公元前266年),为嘉许相国肥义之烈,曾将今县地作为其封地,所筑城邑以其姓氏命名为肥邑,其后曾为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始置肥乡县,县并乡为名。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志云:肥乡其土壤沃饶,四野干坦,故名。”
  衡水市▲

  衡水市▲
  位于东经115.7°,北纬37.7°,在河北省中南部。隋置衡水县。“衡水”为市名始于1947年,1948年撤销,1981年复置衡水市。据《元和郡县志》载:“衡水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又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以地近衡漳水而名。”郑玄释曰;“衡漳者,漳水横流入河。”
  冀州市▲
  位于东经115.5°,北纬37.5°,在河北省中南部。古称冀州,1913年改冀县。《尔雅》曰:“两河间曰冀州。”《尔雅》李注:“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又据《释名·释州国》言:“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西汉始置冀州刺史部,其后历代均置有冀州,但其辖境愈后愈狭小,治所也时有迁徙。1993年改市。
  深州市▲
  位于东经115.5°,北纬38.0°,在河北省中南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深州。1913年降深州为深县,沿用古州之名。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州西故深城为名。”又据明《探州八景记》曰:“隋始置深州,取州西故深池为名,”1994年设市。
  饶阳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8.2°,在河北省中南部,滹沱河两岸。《史记·赵世家》载:“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39年),封长安君以饶。”《史记正义》注此饶“即饶阳也。”饶河为滹沱河之流。汉置饶阳县,应劭注云:因“在饶河之阳”故名。
  故城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7.3°,在河北省东南缘,与山东接壤。“故城”原为镇名,元初始置故城县,沿用旧镇名。《大清一统志》引旧志云:“金明昌五年(1194年),以废长河县置故城县。”金时于故长河县置县因名故城县。
  阜城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7.8°,在河北省东南部。西汉置阜城县。《尔雅》:“大陆曰阜。”《说文》称:“阜”为“山无石者”。刘熙《释名》:“土山曰阜。”县境坡阜较高,河患较轻,取《尚书》“阜成兆民”之义,定名“阜成”。后改为阜城。
  安平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8.2°,在河北省中南部。战国时为赵安平邑。汉置安平县。据《安平县志》载:“众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故名。据《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即此。
  景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7.6°,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接壤处。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景州。1913年置景县,景县沿用景州之名。据《河北省县名考源》云:“汉有景成县,后汉省,景州李景成为名。”
  武强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8.0°,在河北省中部,滏阳河畔。晋置武强县。据《太平寰宇记》载;“武疆汉为侯国,西晋于其城置武疆县,因古城以名之。”《明史·地理志)始改作武强。又所据《畿辅通志》:“武强山一名弓形山,晋名县取此。”武强山今无考。
  枣强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7.5°,在河北省东南部。据《畿辅通志》,枣强古时盛产红枣,早在战国时此地就以蒸煮枣油闻名于世,并有因此得名的煮枣城。据《元和郡县志》载:到西汉置县时,这里更是“枣木强盛”,所以命名为枣强。但正史地理志中仍皆作“枣疆”,直到《明史·地理志》始改作“强”字。
  武邑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7.8°,在河北省中南部。汉置武邑县。据史藉引世本云:“武,夏武罗国、冀都之武邑。”因武罗国为名。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40.8°,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911年设绥远县,1912年并为归化县,1913年改为归绥县,1948年改市。1954年改为今名。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土默特左旗▲
  位于东经111.1°,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西部。1965年以土默特旗东部置旗。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数万。蒙语称东为左。
  托克托县k▲
  位东经111.2°,北纬40.3°,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呼和浩特市南。1912年设县。托克托,系蒙古族人名,意为“保住”,“传宗接代”。
  清水河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9.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南邻山西省。1912年设县。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
  武川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41.1°,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部。1912年设县。因武川水为名。
  和林格尔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南。清康熙年间置站,称二十家子,蒙古语称和林格尔。即二十家子之意。1912年设县。
  集宁市▲

  集宁市▲
  位于东经113.1°,北纬43.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东部。1951年因平泉县与承德平泉县同名,改为集宁县。因在元代集宁路故城遗址发现《集宁文宣王庙学碑》上有“集宁”二字,遂用古名。1956年设市。
  兴和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邻接山西、河北省。1912年设县。县因元代路名而得名。
  卓资县▲
  位于东经112.6°,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呼和浩特市东。1952年由东胜县改名。因卓资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顶平如桌面,故名。
  商都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41.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东邻河北省,1918年设县。本元之上都地,有上都河,即古濡水。清为上都牧场,后讹为“商都”。“商都”系满语,意为旋流。因为从北部流来的“布动河”(意为“粗大的河流”)清流湍急,在这里拐弯,然后逶迤向东注入浩瀚的察汗淖尔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有旋涡,故名。
  丰镇市▲
  位于东经113.2°,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山西省。清雍正十二年,置丰川卫、镇宁所,光绪十年改丰镇厅,以故卫所首字为名,1912年置县。1990年设市。
  凉城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40.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山西省。1912年设宁远县,1914年因与湖南宁远县同名而改为凉城县,取北魏凉城郡名。
  化德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中南部,南邻河北省。1934年置化德设置局,1949年设新民县,1950年改今名。
  察哈尔右翼后旗▲
  位于东经113.2°,北纬41.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北。1954年设旗。察哈尔,为蒙古部落名,意为接近长城。
  察哈尔右翼中旗▲
  于东经112.6°,北纬41.3°,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北部。1950年设镶蓝镶红联合旗,1954年改今名。察哈尔,为蒙古族部落名。
  察哈尔右翼前旗▲
  位于东经113.2°,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邻集宁市。1954年设旗。察哈尔,系蒙古族部落名。
  四子王旗▲
  位于东经111.7°,北纬41.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清初设旗。据《蒙古游牧记》:“元太祖牙哈布图哈萨尔十世孙诺延泰有四子,分牧而处,后遂名四子王旗。”
  晋城市▲

  晋城市▲
  位于东经112.8°,北纬35.5°,在山西省东南部。汉置高都县。隋称丹川,唐武德三年(621年)改置晋城县。因赵韩魏三家分晋地,封晋郡于此,故名。贞观元年(627年)徙治于今县城。取晋城为名。1983年改县为市。
  高平市▲
  位于东经112.9°,北纬35.8°,在山西省东南部,太焦铁路线上。古称长平,泫氏县。北魏改称高平县。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故名。1993年设市。
  陵川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5.7°,在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省为邻。汉代为泫氏县地,北魏为高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陵川县,以县有陵阳水故名陵川。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陵川县“以县多陵阜而名”。
  阳城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5.5°,在山西省南部。汉置濩泽县,因濩泽得名。唐置阳城县。县治原为濩泽县阳陵驿,因以名县。
  沁水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5.6°,在山西省南部,中条山与太行山之间。西汉置端氏县,北魏置东永安县,隋改为沁水县,因境内沁水得名。

  榆次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7.6°,在山西省中部。榆次之名始于战国。据《汉书·地理志》吴卓信补注说,榆次因与榆社“地次相接”,故名。汉置榆次县。1954年改为榆次市。
  昔阳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37.6°,在山西省东部,东与河北省为邻。据《元和郡县志》载,昔阳城一名“夕阳城”。按《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这样看来,昔阳原是因为它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做“夕阳”。东汉置乐平县,清嘉庆元年(1796年)并入平定州。1912年复置乐平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名昔阳县。以昔阳故城为名。
  灵石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6.8°,在山西省中部。隋开皇十年(590年)置灵石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
  祁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37.3°,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为名,后贾辛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泽薮昭余祁,故祁县别名昭余。西汉置祁县。县以邑名。
  左权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7.1°,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主峰西侧。古称辽州,辛亥革命后改称辽县。1942年日寇“五月扫荡”时,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6月2日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
  寿阳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7.9°,在山西省中部,太行山西麓,据《寿阳县志·序》,寿阳县,以城南临寿水得名。因水北曰阳、晋置寿阳县。
  介休市▲
  位于东经111.9°,北纬37.0°,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介休因介山而得名。介山即绵山。春秋时,介子推隐居此山,后人嘉美他的行谊,称绵山为介山。秦因置介休县。休是美的意思,表示对介子推的景仰。1992年设市。
  太谷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37.4°,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建县于商。秦汉称阳邑,隋朝改太谷县,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太谷即今之团柏谷,现属祁县)。
  和顺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37.3°,在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西侧。北齐置粱榆县。隋改和顺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和顺县,因县东北有石勒所筑和顺城为名。
  平遥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7.2°,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古称“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焘(焘与陶同音)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县。
  榆社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7.0°,在山西省中部。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县。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次县吴卓信补注说:“《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杜。”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
  廊坊市▲

  廊坊市▲
  位于东经116.6°,北纬39.5°,在河北省中部,北邻北京,东邻天津。廊坊原系一个自然村。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形成村落,原名琅珐村,以村中之琅珐寺得名,后因用字生僻取谐音改为廊坊。1948年置安次县,1983年改为廊坊市。
  霸州市▲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1°,在河北省中部,东邻天津杨柳青镇。汉称益昌县,唐称益津县,五代至清末称霸州。以霸为名,乃取威烈之义,以示武功。另据《大明一统志》:后周始立霸州,“留其将韩令坤守之,以示雄霸之义”。县名沿袭州名。1990年改设霸州市。
  三河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39.9°,在河北省中北部,西北邻北京,东邻天津。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临泃县,以县城濒临泃水得名。开元四年(716年)复置,改称三河县。据《大清一统志》载:“以地近泃、洳、鲍邱之水而名。”1993年设市。
  固安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9.4°,在河北省中部,北邻北京市。固安县汉代为方城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固安县。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载:“汉有故安县,北魏改为固(古时“故”可通“固”),……隋于方城故地复置固安县。盖用旧县名而易其地也。”固安一名可释为“城郭坚固,永得安宁”之意。
  永清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3°,在河北省中部,永定河流域。隋为通泽县,唐代又先后称武隆县和会昌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永清县。据《大清一统志》载:“取边境水清之意。”又据《永清县志》:“因永定河(原称桑乾河)水流湍急,浑浊多沙,时常为患。幽州节度使张守垚上请改会昌为永清,“取沙漠(即河中泥沙)永清之意”。
  香河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39.7°,在河北省中北部,西邻北京,东邻天津。据《香河县志》: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置香河县,“县东南滨水,多栽芰(茭)荷,夏秋之间,其香馥郁,因名香河”。香河县以河为名。
  大城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8.6°,在河北省中东部,子牙河下游。汉称东平舒县。后晋时沦入契丹,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收复,改名大城县。据考,大城旨在取威烈之义,义彰武功,显示城防坚固。
  文安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8.8°,在河北省中部,地处大清河下游,东邻天津静海县。西汉置文安县。文安一名,当地传为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义而得名。又据《郡县释名》:“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
  大厂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9.8°,在河北省中北部,潮白河上游.邻北京市。据传,明嘉靖年间,海氏先祖海南悉由沧州迁居此地立村。因当地为明代较大牧马场,俗称大场,遂以此为村名;后大场又演变为大厂。1952年设大厂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县。
  离石市▲

  离石市▲
  位于东经111.1°,北纬37.5°,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战国为赵离石邑,秦始置离石县。据《山西通志》:“离石山,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即赤坚岭也。山前有离石水。古设离石郡、离石县,胥以山名。”1996年设市。
  文水县▲
  位于东经112.0°,北纬37.4°,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部。西汉为大陵县,王莽改名大宁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文水县,因县境有文谷水故名。
  中阳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7.3°,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战国时为赵国中阳邑,汉置中阳县。金改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复改中阳县。据《孝义县志》,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
  兴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8.4°,在山西省西部,吕粱地区西北部,黄河东岸。唐称合河县,金置兴县,似取兴金朝所置之义。又据《名胜志》:“兴县以近新兴郡而名也。”
  汾阳市▲
  位于东经111.8°,北纬37.2°,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部。西汉置兹氏县,王莽改名兹同。晋置隰城县。唐改西河县。明置汾阳县。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1996年设市。
  临县▲
  位于东经110,9°,北纬37.9°,在山西省中部西侧,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北周置乌突县,隋开皇元年(981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又据光绪《山西通志》,临县,以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为名。
  方山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7.8°,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汉为离石县地,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业三年(607年)移治方山镇,遂改名方山县。据《元和郡县志》方山县。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
  孝义市▲
  位于东经111.8°,北纬37.1°,在山西省中部,吕粱地区东南部。三国魏置中阳县。北魏置永安县。唐改孝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名以县境有孝水和义水得名。一说以邑人郑兴孝行闻名,敕赐县名曰孝义。1992年设市。
  柳林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7.4°,在山西省西部,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1971年以离石和中阳二县西部地区设柳林县,县治驻柳林镇,因名。
  岚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8.2°,在山西省西北部,吕粱地区东北部。北魏置岢岚县,兼置岚州。隋开皇中年并入静乐县,大业八年(612年)置岚城县。明洪武初年改为岚县。据《元和郡县志》,岚城县,因岢岚山得名。
  交口县k▲
  位于东经111.1°,北纬36.9°,在山西省中部西侧。1971年由中阳、灵石两县析置交口县。县以原交口公社为县治得名。
  交城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7.5°,在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侧。汉代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交城县,以县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处,故名。
  石楼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7.0°,在山西省西部,西邻黄河与陕西相邻。汉置土军县。北魏改名吐京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据《元和郡县志》,县因县东南有石楼山得名。
  临汾市、县

  临汾市、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6.1°,在山西省南部,汾河两岸。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开皇三年改名临汾县。1971年设市。1983年临汾县并入。因原为临汾县城,因名临汾市,因濒临汾河为名。
  侯马市▲
  位于东经111.3°,北纬35.6°,在山西省临汾盆地南部,同蒲铁路线上。西汉置绛县,东汉为绛邑县。清设巡司。1958年设侯马市,以原侯马镇为名。
  汾西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6.6°,在山西省中南部,临汾地区北部。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齐置临汾县,兼置汾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据《元和郡县志》,汾西县,取义城当汾水西岸。
  吉县▲
  位于东经110.6°,北纬36.1·,在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吉昌县,五代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吉乡县。明为吉州。宋置吉乡军,元称吉州。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1912年改为吉县。
  霍州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36.5°,在山西省中南部,同蒲铁路线上。周初为霍国,据嘉庚《一统志》,以县东霍山为名。金称霍州。1912年改为霍县。1989年设市。
  安泽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36.1°,在山西省南部,临汾地区东北部,太岳山东南麓。1914年定名安泽县。据民国《重修岳阳县志》。初治当今古县治,以地当安吉岭和泽泉间得名。
  大宁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6.4°,在山西省西南,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
  浮山县▲
  位于东经111。 8°,北纬35.9°,在山西省南部。汉为襄陵县地,北魏置葛城县,北齐并入禽昌县。唐武德二年(619年)于今古县村置浮山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浮山为名。
  古县▲
  位于东经111.9°,北纬36.3°,在山西省西南部。1971年由安泽、浮山两县析置古县。古县,因原古县镇为县治故名。
  隰县▲
  位于东经110.9°,北纬36.6°,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汉置蒲子县。隋改隰川县。唐称隰州。据《太平寰宇记》载:以县南有龙泉,地湿,因名隰。1912年改为隰县。
  襄汾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35.8°,在山西省汾河中下游。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置县。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襄汾,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
  翼城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35.7°,在山西省西南部,中条山与太岳山之间。东汉为绛邑县之翼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翼城县。据《翼城县志》,城当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以山形为名。
  永和县▲
  位于东经110.6°,北纬36.7°,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邻接陕西省。隋置永和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北永和关为名。
  乡宁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5.9°,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侧,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为邻。北魏延兴四年(474年)置昌宁县,唐改乡宁县。据嘉庆《一统志》,后唐避李国昌讳改昌宁为乡宁。又据《郡县释名》:“乡宁县,盖合吕乡、昌宁之名为名也。”
  曲沃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35.6°,在山西省南部,西与侯马市相邻。汉为绛县地,后魏始置曲沃县。据《读修曲沃县志》,因古曲沃城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
  洪洞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6.2°,在山西省中南部,临汾盆地北部,汉置扬县,东魏初置洪洞镇。隋置洪洞县。一说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蒲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6.4°,在山西省西南部。古称蒲子国,因唐武帝尧时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名。隋代称蒲县。一说,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
  临河市▲

  临河市▲
  位于东经107.4°,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1929年设临河县,因临黄河,故名。1984年设市。
  五原县▲
  位于东经108.2°,北纬41.1°,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1912年设县。因汉代五原郡得名。五原郡因地有原五所,即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而得名。
  磴口县k▲
  位于东经107.0°,北纬40.3°,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南邻宁夏。1929年设县,因磴口镇得名。
  杭锦后旗▲
  位于东经107.1°,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临河市西北。1942年设米仓县,1953年改今名,因蒙古族部落而得名。
  乌拉特中旗▲
  位于东经108.4°,北纬41.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邻蒙古共和国。1952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81年析置。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乌拉特前旗▲
  位于东经108.6°,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1952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析置。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乌拉特后旗▲
  位于东经107.0°,北纬41.4°,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邻蒙古。1952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70年设潮格旗,1981年改今名。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秦皇岛市▲

  秦皇岛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39.9°,在河北省东部,邻渤海湾与辽宁省接壤。清代为临榆县地,1949年2月始建秦皇岛市。据《山海关志·山川》写道:“秦皇岛,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秦皇岛由此得名。
  昌黎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39.7°,在河北省东缘,东临渤海。汉称盘县,唐名石城,辽为广宁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启用久废的旧郡名“昌黎”为县名。实际与昌黎旧郡无关。据传,昌黎为黎民百姓昌盛兴旺之意。
  卢龙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9.8°,在河北省东部,青龙河下游。隋置卢龙县。卢龙,因其西北部依傍古之滦河(今青龙河)而得名。据《卢龙县志》载:“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以其城郭邻于漆河之义也。”又据《明一统志》载;“今府西一百九十里有卢龙镇,土色黑,山似龙形,即古卢龙塞云。”按此说,卢龙又因山而得名。
  抚宁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39.8°,在河北省东端,与辽宁接壤,东南临渤海。唐武德二年(619年)析卢龙县始置抚宁县。据《抚宁县志》载:抚宁,乃取“抚我黎庶,宁我子妇”之意。
  青龙满族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40.4°,在河北省东北隅,邻接辽宁省。1930年析抚宁、临榆、迁安三县长城以北地区置都山没治局,1933年改为为青龙县,因境内青龙河而得名。
  石家庄市▲

  石家庄市▲
  位于东经114.4°,北纬38.0°,在河北省西南部。1902年随京汉、石德、石太铁路的建设在此设站。1938年成立石门市。此地原为获鹿县一小村,名为石家庄,因石姓人家最先在此居住建庄,故名。一说以最先是由十户人家于此建村,故名十家庄。另一说此地地近山区,早先聚居众多石匠,故名石匠庄,后来演变为今名。
  辛集市▲
  位于东经115.2°,北纬37.9°,在河北省中部。束鹿县名,原为鹿城。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十五年三月改鹿城县为束鹿县,取束缚捆绑安禄山之意(鹿与禄谐音)。1986年设辛集市,以驻地辛集镇得名。辛集以姓氏为名。
  藁城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28.0°,在河北省中西部。藁城县,原为藳,下从禾,音缟▲.亦作稿,禾秆也。另有下从木之字,亦作槁,音考,枯木也。春秋时曾称宜安、肥子、肥垒等名,西汉置藳城县。1989年改设藁城市。
  晋州市▲
  位于东经115.0°,北纬38.0°,在河北省中部偏西。历史上曾称下曲阳、曲阳、昔阳等名,元改晋州,1913年改晋县,因古晋国得名。据《大明一统名胜志·直隶名胜志》:“自晋伐鲜虞围鼓,其君乌鞮卒归于晋,乃知兹地属晋已久,州名盖取诸此。”1991年改为市。
  新乐市▲
  位于东经114.6°,北纬38.3°,在河北省中西部。新乐原为西乐。据《元和郡县志》,汉成帝时中山孝王的母亲冯昭仪,随王就国,建王宫于乐里,在西乡,所以叫西乐城,年长日久,语音不同,呼西乐为新乐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以新乐城置新乐县。1992年设市。
  鹿泉市▲
  位于东经114.3°,北纬38.0°,在河北省西南部。隋置鹿泉县,唐天宝初安禄山节度使驻节于此。安史之变后,改为获鹿县,寓捕获安禄山之意(鹿为禄之谐音)。1990年设市。
  井陉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8.0°,在河北省西南部。秦置井陉县。1958年将获鹿县并入,1962年复分。因南有井陉山而得名。据《元和郡县志》:其山“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又据《太平衰宇记》:“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曰井陉。”
  栾城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8°,在河北省中西部。栾城一名,始自春秋。相传这里在春秋时为晋大夫栾宾的儿子栾书之封邑,故名栾邑。东汉始置栾城县,因古栾邑得名。又据《栾城县志》卷一:“栾城以栾武子肇封而得名。”
  正定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8.1°,在河北省中西部。正定,原名真定。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反,豨将赵利守东垣。十一年,高帝亲自率师攻下东垣,于是改东垣为真定,寓戡定之意。清雍正元年(1729年)因避世宗(胤祯)名讳,始改真定为正定。
  平山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8.2°,在河北省西部,邻山西省。平山县原名房山县(以境内房山为名)。唐天宝十五年(742年)始改今名。据《旧唐书·本纪》:“天宝十五载三月,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房山县为平山县,鹿泉县为获鹿县,鹿城县为束鹿县。”可见平山与获鹿,束鹿二县同时改名,更名原因相同,即干山盖取平息安禄山之意为名。
  高邑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6°,在河北省西南部。春秋时为晋国地,有高阝邑。西汉置房子县,后改高阝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从蓟还至高阝,设坛场于高阝南千秋亭五成陌,即帝位。于是改高阝为高邑。
  深泽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8.1°,在河北省中西部。西汉置深泽县。据《太平寰宇记》载:“以界内水泽深广名之。”因此地地势低凹,每到雨季,三水横溢,久蓄不涸,几成水国,故名深泽。
  元氏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7°,在河北省西南部。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为赵公于元的封邑,故称元氏县。西汉以元氏邑置元氏县。后改。1962年复置。
  行唐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8.4°,在河北省中西部。行唐县名,以方位得之。尧到平阳即帝位,南行,经历此地。因唐县在北,此邑故称行唐。汉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称行唐县。后称滋阳、章武、永昌,宋又复置。
  赵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37.7°,在河北省中南部。赵县,战国时属赵国。北魏置赵郡,隋改赵郡为赵州。1913年改赵州为赵县,郡、州、县均因赵国得名。
  灵寿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8.3°,在河北省西部偏南。战国有灵寿邑,西汉置灵寿县,据《史记·赵世家》索隐引《世本》称:“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今县以古灵寿为名。1958年并入正定县,1961年复置灵寿县。
  赞皇县▲
  位于东经114.3度,北纬37.6度,在河北省西南部,与山西省接壤。县因赞皇山得名。山在今县城西南。山名原为山赞,相传是周穆王伐大戎战胜于此,即封此山为赞皇山,为房子国地。隋置赞皇县。
  无极县▲
  位于东经114.9度,北纬38.1度,在河北省中部。无极县名,原为毋极。据考夏商时有极国。甲骨文作芍(勺中无点,注)方。据丁山《商周史料考证》说:“芍方之芍,非羌非狗,本是苟字,音则读若殛或极。”无极县因极方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无极山在无极县西南三十里,县以此得名。”此说恐误。唐设无极县。又据《左传》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大夫毋骇帅兵侵占极邑,极侯出奔燕,燕即封极侯于此地(今无极县境),遂又称此地为极邑。”公元前721年,大夫毋骇又帅兵北侵灭极,更名为毋极,取其灭极之意。
  朔州市▲

  朔州市▲
  位于东经118.4°,北纬39.3°,在山西省雁北地区西南部,同蒲铁中线上。秦置马邑县,北齐改朔州。据《元和郡县志》,朔州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侨徙今治。1988年设朔州市。
  山阴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9.5°,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铁路线上。辽置河阴县,以在桑干河之阴,水南曰阴,故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因与郑州属县同名,改为山阴县。以县在复宿山之北故名。
  应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9.5°,在山西省北部。古称应州,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1912年建县。
  右玉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40.4°,在山西省西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唐天宝年间置静边军于右玉城。辽、金皆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永乐七年(1409年)治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治玉林卫,称右玉林卫。清初称右玉卫,雍正三年置右玉县。县名为右玉林卫的省称,由大同右卫和玉林卫而得名。
  怀仁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9.8°,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铁路线上。辽置怀仁县。据《怀仁县志》载,辽时“因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
  太原市▲

  太原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37.8°,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同蒲和石太铁路交汇线上。据《广稚》:“大卤,太原也。”据《谷梁传》:“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据《尚书》:“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秦置太原郡。隋置太原县。元置太原路。明、清置太原府。1912年废府,存曲阳县。1927年设太原市。
  古交市▲
  在太原市西部山区。隋开皇二年置交城县,唐移治今交城县城,历代为交城、阳曲二县地。1958年设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88年设立古交市。因原为隋代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
  阳曲县▲
  位于东经112.6°,北纬38.0°,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汉置阳曲县。据《汉书·地理志》载:“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此城在牧马河北边,故名。此说有误。清道光《阳曲县志》曰:“阳曲乃汾曲之阳。”
  清徐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37.6°,在山西省中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县,以县有清源水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并入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和徐沟县合并,称清徐县,取二县首字命名。
  娄烦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8.0°,在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北。娄烦古称楼烦,本部族名。据《项羽本记》:“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汉始置楼烦县,故治在今山西宁武县境,与今娄烦无关。今娄烦县本唐楼烦监地,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后废为镇。1971年复设娄烦县。据《元和郡县志》,娄烦县,取义古为北狄娄烦王所居。
  唐山市▲

  唐山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39.6°,在河北省东北部。本滦州地,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在此建立乔屯镇。后因镇北有唐山,改为唐山镇。1928年改为唐山市。据《滦州志》载:“相传后唐李嗣原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1976年发生唐山大地震。
  迁西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40.1°,在河北省东部,滦河流域。迁西县原为迁西县辖区,1946年因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于迁安县西部地区设迁西县(县佐),并于次年正式建立迁西县,因位于迁安县之西而得名。
  迁安市
  位于东经118.6°,北纬40.0°,在河北省东部。迁安县原为卢龙县辖区,辽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安喜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移泊于今城关镇,改安喜县为迁安县。据传,县名取“迁移安喜俘户入境定居”之意。1996年改市。
  滦南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9.4°,在河北省东部,滦河以西。滦南县原为滦县辖区,1942年析滦县南部地区置县,因位于滦县之南,故名滦南县。
  丰润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9.8°,在河北省东部,南邻唐山市。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以永济务置永济县,大安元年(1209年),金卫绍王讳永济,改为丰润县。相传,因此地“负山带水,涌地成泉,疏流导河,随取而定”而得名。又有“县产盐场,故名丰润”之说(见《丰润县志》)。又据《今县释名》:“按屯政考,夹史家河五十余里,皆可屯之区。又自水道沽关黑岩子墩,至诸家营处,东西百余里,南北百八十里,皆濒海,平旷可耕,故以丰润名县。”
  玉田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39.8°,在河北省东部,西邻天津市。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更无终县为玉田县。据《元和郡县补志》载:“邑内有地一顷,名曰玉田,杨伯雍种石产璧之所也。”又《读史方舆纪要》曰:“种玉山在县北十里,县以此名。”
  唐海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9.2°,在河北省东部,南临渤海。唐海县是1982年由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改建的。因其地处唐山以南,又濒临渤海,故称唐海县。
  遵化市▲
  位于东经117.9°,北纬40.1°,在河北省东部,西邻天津市蓟县。唐为玉田县地,天宝元年设买马监,后唐始置遵化县。据传,遵化乃寓意“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又据《河北省县名考原》:“五代粱时属燕,后入后唐置县。因新附,故以遵化名。”1992年设市。
  乐亭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39.4°,在河北省东部,东临渤海。北魏为海阳县地,当时境内有乐安亭(县城东北二里)。金大定末置乐亭县,因古乐安亭得名。
  滦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39.7°,在河北省东部,滦河西岸。据《辽史·地理志》载:“本古贡洛城。滦河环绕……”太祖以俘户置滦州(治今城关镇)。1913年改滦州为滦县,州、县均因滦河得名。
  丰南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39.5°,在河北省东部,西邻天津市。丰南县原为丰润县辖区,1945年析丰润县南部地区置县,因位于丰润县之南,故名丰南县。1994年设市。
  通辽市▲

  通辽市▲
  位于东经122.2°,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北。1918年由辽源县析置通辽县,取通达辽东之意命名。1951年设市。
  霍林郭勒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45.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霍林河上游。清初置扎鲁特左、右旗,1949年合并,1985年设市。因霍林河而得名,郭勒,蒙古语意为河。
  开鲁县▲
  位于东经121.3°,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1905年置县,取开发三鲁之意。清为东、西扎鲁特二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简称三鲁)共辖之地。
  科尔沁左翼中旗▲
  位于东经123.7°,北纬44.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清初设旗。科尔沁,为蒙古族部落名,其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东为左。 
  库伦旗▲
  位于东经121.8°,北纬42.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邻辽宁省。清初属锡埒图库伦旗,1933年设库伦旗。库伦,系蒙古语,意为庭院。
  科尔沁左翼后旗▲
  位于东经122.3°,北纬42.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邻接辽宁省。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其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东为左。
  奈曼旗▲
  位于东经120.6°,北纬42.8°,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辽宁省。清初设旗。奈曼,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奈曼即《元史》所谓乃蛮。据《钦定金史语解》:奈曼“蒙古语八数也”。
  扎鲁特旗▲
  位于东经120.9°,北纬44.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北。清初设扎鲁特左、右两旗,1949年合并置今旗。扎鲁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乌海市▲

  乌海市▲
  位于东经106.8°,北纬39.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1975年合并乌达市和海勃湾市,置乌海市,取二市首字为名。
  乌兰浩特市▲

  乌兰浩特市▲
  位于东经122.0°,北纬46.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吉林省。1947年设市,后撤。1980年复置。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城。
  突泉县▲
  位于东经121.5°,北纬45.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1910年设醴泉县,1914年因与陕西重名改今名,因境内突泉得名。
  扎赉特旗▲
  位于东经122.9°,北纬46.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黑龙江省。清初设旗,因蒙古族部落得名。据《满洲地名考》:“扎赉”为洼地之意。
  科尔沁右翼前旗▲
  位于东经122.0°,北纬46.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北邻蒙古共和国。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西为右。
  科尔沁右翼中旗▲
  位于东经121.5°,北纬45.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西为右。
  武清县▲

  武清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39.3°,在天津市西北,北运河畔,西邻河北省。汉置雍奴县;唐改武清县。明初置武清县,县名因境内清水(河)得名。
  宁河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39.3°,在天津市东北。清置宁河县。据《河北省县名考原》称;“蓟运河纵贯县境,时多水患,故县以宁河名。”
  宝坻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9.7°,在天津市北部,潮白河畔。金置宝坻县,属中都路。因境内产盐,盐为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意,故名。
  静海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8.9°,在天津市西南。金置靖海县,以地处海滨故名,明改静海县。此县东北滨海,为海道咽喉,有祈望风干浪静,以利运输之意。
  蓟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40.0°,在天津市北部。秦置渔阳郡,隋置渔阳县,唐置蓟州。明、清为蓟州。1913年改为蓟县。因蓟运河而得名。此河自蓟县以下称蓟运河。蓟运河旧称漕运河。因此河自北塘上达蓟县,故名。蓟,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该地多产蓟草而得名。一说因古蓟国而得名。另一说“取古蓟门关以名”。
  忻州市▲

  忻州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同蒲铁路线上。隋置忻州。《清一统志》引《魏土地记》称:“汉高祖出于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按,忻、欣同义),故名。”又据《元和郡县志》,忻县,以要塞忻口为名。境内有忻口山。1912年置忻县。1983年改县为忻州市。
  代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9.0°,在山西省北部,京原铁路线上。西汉置广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避太子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唐置代州。代,本古国名。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为代县。县因州名。
  神池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9.0°,在山西省西北部。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神池县。据明《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踰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
  五寨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8.9°,在山西省西部。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县。
  五台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8.7°,在山西省东北部,东与河南省相邻。汉设虑□县,北魏改驴夷县,隋改五台县。据《元和郡县志》,五台县,以境东北五台山得名。
  原平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8.7°,在山西省中部,京原、同蒲铁路线上。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称平寇县,又改名崞县。1960年县治迁于原平镇,改为原平县。县因地形为原得名。1993年设市。
  偏关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9.4°,在山西省西北端,北依长城,西临黄河。古称林湖,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
  静乐县▲
  位于东经111.9°,北纬38.3°,在山西省中部偏北,汾河上游。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岢岚县,后改汾源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改为静乐县。以边境静乐为名。
  繁峙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9.2°,在山西省东部偏北,京原铁路线上。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据《迁城记》:“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
  宁武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39.0°,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铁路线上。唐末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清置宁武府,后改宁武县。
  保德县▲
  位于东经111.0°,北纬39.0°,在山西省西部偏北,西与陕西省相邻。唐为岚州地,金置保德州。据《保德州志》,保德,城濒黄河,扼山陕往还要冲,取义“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定襄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忻县地区东南部。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尔一带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了。据嘉庆《一统志》,后汉末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凉城间侨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县。
  河曲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9.3°,在山西省西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与陕西毗连。金置河曲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
  岢岚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8.7°,在山西省西北部。宁岢铁路终点。隋大业年间置岢岚镇。据《太平寰宇记》,岢岚县,因境东北岢岚山得名。
  邢台市、县

  邢台市、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西邻山西省。秦置信都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四子姬苴为邢侯,置邢侯国。公元前661年,强狄犯邢,邢迁都于夷仪(今邢台县西浆水村附近),邢侯在此建行台一座。《史记·赵世家》载:“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宋宣和二年(1120年),即以此地原为邢国辖境且筑有檀台(行台),遂将龙冈县改名为邢台县。1945年设市。
  南宫市▲
  位于东经115.3°,北纬37.3°,在河北省南部,清凉江西岸。汉置南宫县。据《南宫县志》载,相传春秋时期有八士,其一名南宫适(音k),曾居于此。后人即以其姓(复姓南宫)为县名。1986年改为南宫市。
  沙河市▲
  位于东经114.5°,北纬36.8°,在河北省南部,据《沙河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龙冈县南境置沙河县,以境内有沙河横流而得名。据《元和郡县志》称“以沙河在县南五里,因以为名”。1987年改县为市。
  柏乡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5°,在河北省南部。柏乡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当时为侯国,即所谓“汉以此侯封,始有柏乡之名”(《赵州志》)。唐《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高阝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遥取古柏乡县以为名。”此说似不确,汉及隋无柏乡县,应为侯国。据《太平寰宇记》载;“遥取汉柏乡之名。”
  任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1°,在河北省南部。任县,春秋时为晋地,晋于此筑有任邑。西汉时于故任邑置任县,因邑为名。
  清河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7.0°,在河北省东南缘,与山东接壤。汉代置清河郡,据《元和郡县志》:“汉代又分巨鹿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河水,故号清河。”隋置清河县。
  宁晋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7.6°,在河北省中南部,滏阳河中游。宁晋县历史上曾称杨氏县,廮(音)陶县、廮遥县、大陆县等名称。据《河北省县名考源》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宁晋县,以此为古晋地并取安宁之义为名。
  威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6.9°,在河北省东南部。金代天会七年(1129年)置威州。此时威州在今威县西北之百余里的井陉县威州村。威县当时称洺水县。元定宗二年(1247年)以洺水遥属威州,宪宗二年(1252年)威州始从井陉徙治于洺水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威州为威县。《封域志》:“井陉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御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威县因以为名。
  隆尧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37.3°,在河北省南部,滏阳河中游。1947年隆尧县因由隆平,尧山两县合置,各取首字合称而得名。
  临城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4°,在河北省南部。汉置房子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始于此置临城县,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县西南十里有临城——因改名焉。”
  广宗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东汉时为径县地,隋为平乡县地,元代始析平乡县增置广宗县,即沿袭了其东不远的古广宗之名。《汉书·诸侯王表》载,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孙刘意为广宗王,盖取广宗“推广宗子之意”为名(《威县志》)。其含义有些含混,似为广宗有扩大宗族势力之意。
  临西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6.8°,在河北省东南缘,卫运河西岸。为了便于卫运河的管理和利用,1965年将山东省临清县卫运河西岸地区(共五个区)划归河北省管辖,并在此设县。因地处临清县西部,故名临西。
  内丘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2°,在河北省南部。内丘县,汉称中丘县。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名中丘。”隋开皇初年,因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名讳,改为内丘县(因“中”与“内”二字义通)。
  平乡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西汉置平乡县。平乡为乡名,后以乡为县,故名平乡县。
  巨鹿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7.2°,在河北省南部。巨鹿原作钜鹿,近代巨、钜混用,自1980年后只称巨鹿。隋大亚初置钜鹿县。巨鹿大陆泽为名,据《钜鹿县志》载;“许氏说文钜大也,古者鹿陆通用,则钜鹿大陆一也。”一说因古代其地多林木为名,据《汉书·地理志》注:“应邵曰‘鹿,林之大者也’。臣瓒曰‘山足曰鹿’。师古曰‘应说是’。”
  新河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7.5°,在河北省中南部。汉称堂阳县,以地处堂水之阳(河北为阳)为名,后晋更名为蒲泽县,以地近漳滏,低湿产蒲而名;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升南宫县之新河镇为新河县,(因漳河几经更迭,俗有“新河”之称)。新河镇以濒临新河而得名。
  南和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西汉置南和县。据《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云:“北有和成县,故此云南。”即地处和城县之南而得名。
  阳泉市▲

  阳泉市▲
  位于东经113.5°,北纬37.8°,在山西省中部东侧,石太铁路中枢站。清末这里煤、铁、硫磺等工业逐渐兴起。相传古时人民在此凿石取煤,挖出了五个水势旺盛的泉眼,称为“漾泉”,后讹为阳泉。阳泉因此得名。石太铁路通车后,发展为一城镇。1949年设阳泉市。
  平定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37.8°,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石太铁路线上。西汉置上艾县,北魏置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广阳县。宋太子兴国四年(979年)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遂改名平定县,兼为平定军治。
  盂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8.1°,在山西省东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毗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县,因有原仇山故名。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因县城附近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故名。又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盂丙”,《汉书·地理志》作“盂丙”。汉盂县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大孟镇。以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之邑,故以为名。
  运城市▲

  运城市▲
  位于东经111.0°,北纬35.0°,在山西省西南部。元顺帝时称运城,当地自古盛产池盐,元代盐运大兴,设运司衙门,运司驻地路村遂称运城,1958年置运城县。1983年设市。
  闻喜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3°,在山西省南部,同蒲铁路线上。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行至此闻南粤大捷喜,因置闻喜县。
  新绛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6°,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汉置临汾县。明为绛州。1912年改称新绛县,以绛县相对命名。
  垣曲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35.3°,在山西省南端。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汉置垣县。宋改为垣曲县。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
  河津市▲
  位于东经110.7°,北纬35.6°,在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为邻。秦置皮氏县。北魏为龙门县。宋置河津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河津县,地当黄河、汾水汇流处,城当滨河要口,因名河津。1994年设市。
  永济市▲
  位于东经110.4°,北纬34.8°,在山西省西南部。西汉置蒲反县,东汉改为蒲坂县。隋置河东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济县。以西北南三面濒黄河,为水陆要津,永济,寓意恒久通渡。1994年设市。
  芮城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4.6°,在山西省西南角,西南与陕西为邻,南与河南接壤。春秋时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万为其母所逐出奔魏,筑城居之,因名芮城。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名芮城县。县以城名。
  夏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1°,在山西省南端,中条山西麓。汉置安邑县。据《太平寰宇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北安邑县,另于今治置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
  万荣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5.4°,在山西省西南面,黄河东岸,1954年并万泉、荣河二县,设万荣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临猗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5.1°,在山西省西南部,西与陕西为邻。1954年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设临猗县。以两县首字命名。
  绛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5.5°,在山西省南部,中条山南麓。春秋时为晋国古都,汉时为绛侯周勃封邑。据《元和郡县志》,西魏置绛县,以县境内绛山为名。据清乾隆《绛县志》:“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且以此取名焉。”
  稷山县▲
  位于东经110.9°,北纬35.6°,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汾河下游。北魏置高梁县。据《元和郡县志》,隋改为稷山县,以县南稷山为名。
  张家口市▲

  张家口市k▲
  位于东经114.8°,北纬40.8°,在河北省西北部,洋河北岸。明始筑张家口堡,相传因其北七里有东太平山与太平山,两山相距数百步,对峙如门;又因该城堡为指挥张文所筑,故名。清置张家口厅。1947年置张家口市。
  宣化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40.6°,在河北省西北部。曾称广宁县、文德县、宣德县,归化州、顺宁府等名。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宣化府,并改为宣化县。宣化乃寓意“宣扬朝廷德政,教化黎民百姓”。
  康保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41.8°,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以北,邻内蒙古自治区。1922年由张北,商都两县析置康保垦设治局,1925年改康保招垦设治局为康保县,因县城南有一淖,蒙古语称康巴诺尔,康保为康巴之谐音。
  张北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41.1°,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明长城北。清代属张家口理事同知厅;1914年废厅置县,因位于张家口以北,故名张北县。 
  阳原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40.1°,在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畔,邻山西省。西汉置阳原县,东汉废。清朝康熙年间为西宁县,因与甘肃省西宁府重名,故于1919年改西宁县为阳原县,袭用西汉县名。
  赤城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40.9°,在河北省西北部,白河上游。清置赤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赤城山、堡(赤城堡)东五里,山石多赤。志云:古赤城在北山。”赤城县因山为名。
  沽源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41.6°,在河北省西北隅,闪电河上游,邻内蒙古自治区。沽源县清代为独石口厅辖区,民国初属独石口县,1915年改独石口县为沽源县,因沽水(今名白河)发源于县南九龙泉而得名。
  怀安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40.6°,在河北省西北部,洋河上游,西邻山西省。汉名夷舆县,唐置怀安县。相传,怀安乃取“朝廷施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
  怀来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40.4°,在河北省西北部,永定河上游。曾称上谷郡、沮阳县、怀戎县。后周太祖广顺年间(951-953年)怀戎县更名怀来县。
  崇礼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40.9°,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东北明长城北侧、1934年由张北县析置祟礼设置局,1936年升为崇礼县。据传,崇礼乃取“祟尚礼义”之意。
  尚义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41.0°,在河北省西北隅,洋河上游,西邻内蒙古自治区。1934年由商都县析置尚义设治局,1936年改尚义设治局为尚义县。据传,尚义乃寓意为“提倡礼义廉耻”。
  蔚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9.8°,在河北省西北部,壶流河流域,邻接山西省。战国为代郡地,周宣帝时(579年)置蔚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置蔚县,蔚县因蔚州为名。据《郡县释名》:“后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萝。州志曰:二字皆从草,土地易生之意。本草云:茺蔚子又云马先蒿。《诗》曰:‘匪莪伊蒿,皆易生者。至若萝字,有松萝、女萝之异,皆依附余木而生根,不著电,与菟丝相同.’然郡名用此者,言其土脉丰润,易生草木,犹蔚罗云。”
  涿鹿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40.3°,在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独鹿山,涿水生焉,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此。”可见县因山得名。
  万全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40.8°,在河北省西北部,长城内侧。汉代称宁县,唐属文德县,金,元属宣平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万全左、右卫。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万全右卫为万全县。据传,因这里“地势险要,屯兵甚多,防备周全,万无一失”而得名。
[楼主]  [3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8/12/29 18:35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东北地区


  辽宁省▲

  简称辽。在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辽河流域。秦置辽东、辽西等郡。故历代都用“辽”字作为政区名。至清康熙初,因辽河流域为它的发样地,取奉天承运之意,乃改辽东将军为奉天将军。1928年,又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


  吉林省▲
  简称吉。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明为女真地。康熙时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意为“松花江沿岸”。简称吉林。吉林将军因驻此城而得名。光绪时建吉林省。


  黑龙江省▲
  简称黑。在我国东北地区北部。古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及夫余地。黑龙江,因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康熙初在黑龙江沿岸筑城,即取名黑龙江城(今瑷珲旧城)。后设黑龙江将军,亦因驻在黑龙江城而得名,管辖松花江口以上的黑龙江流域。清光绪时建省。


  鞍山市▲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为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1937年置鞍山市。“鞍山”一名源于明代建立的鞍山驿堡。因南郊的两座山峰东西对峙,中间相距二里许,遥望如马鞍,故以为名。
  海城市▲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浑河,太子河下游东岸千山丘陵西侧。辽置海州,清置海城县,1985年改市。因海州得名。
  台安县
  位于辽宁省辽河下游西岸。1913年由辽中、镇安两县析置台安县。建县时取驻地八角台的“台”字和镇安县的“安”字,合称台安县。
  岫岩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的北部。金置秀岩县,清置蚰岩厅,后改岫岩州,1913年改为岫岩县。岫岩源于秀岩,取境内雄伟秀丽的山峦岩石而得名。据金代王寂《鸭江行部志》载:“发龙岩,山前数十里,北望大山,连延不绝,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里人谓之磨石山,以出磨石故也。予恶其名不佳,欲改之曰竞秀岩。”秀岩县以此得名。后取与秀同音的岫为名。1985年改为今名。


  白城市▲
  位于吉林省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靖安县,1914年改洮安县,1938年改白城县,后履有改置。白城,因朝阳升起,夕辉将尽之际,远望此城辉映在一片银白色之中而得名。又据《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洮安县,原名白城子。因该地旧有城基,其城墙均以白土墁之,故蒙古人名之曰白城子。”1958年设市。
  洮南市( )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西接内蒙古自治区。1913年设洮南县,1958年改洮安县,取洮儿河流域安宁之意。1987年改为洮南市,因县治在洮儿河之南而得名。
  大安市
  位于吉林省北部,嫩江之畔,北邻黑龙江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安广县,1913年另置大赉县,1946年二县合并,取二县首字为名。1988年设市。
  镇赉县▲
  位于吉林省西北,邻接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镇东县,1949年改今名。因该县由镇东、赉北二县合并所置,故名镇赉县。
  通榆县▲
  位于吉林省西部,邻接内蒙古自治区。1914年设开通、开化二县,1917年开化县改为瞻榆县,1958年开通、瞻榆二县合并,取二县尾字得名。
  扶余县▲
  位于吉林省北部,北邻黑龙江省。清雍正五年(1787年)置长宁县,乾隆三年(1737年)设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新城府,1913年改设新城县,1914年改为扶余县,因古代抚余国而得名,扶余又为古代民族名称。1987年设市,后撤市并入松源市,为扶余区。1995年设县。
  乾安县
  位于吉林省西北。1927年设乾安设治局,1933年改县。此地原属乾方,取乾方安宁之意。
  长岭县▲
  位于吉林省西部,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唐为长岭府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长岭县,因长岭而得名。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吉林省西北,松花江畔。1956年设今县,因清代为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之地而得名。郭尔罗斯,系蒙古族部落名。
  白山市▲
  位于吉林省南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临江县,1960年改为浑江市。因地处浑江之畔而得名。1994年改名白山市,因长白山得名。
  靖宇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清光绪年间设蒙江州,1913年设蒙江县。蒙江,系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产珍珠而得名。1946年改为靖宇县,因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而得名。
  抚松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长白山北麓。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抚松县。取安抚松花江流域的人们之意。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位于吉林省东南,邻接朝鲜。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长白府,1913年改县,1958年改今名。县因地处长白山南麓而得名。


  本溪市 本溪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隔浑江为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置本溪县,因县治在本溪湖附近而得名。本溪湖原名“杯溪湖”,因此湖极小,宛如一杯水,湖底下窄上宽,形如犀牛之角,故以形态命名。后设县时取其谐音写为“本溪”。1949年设本溪市。1989年本溪县改为本溪满族自治县。
  桓仁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浑江中下游,东邻吉林省。清光绪三年(1877年)始设怀仁县,后因与山西省怀仁县重名,遂于1914年改称桓仁县。据《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该县地古为渤海恒州”,故名。按:汉徙乌植于辽东,桓州因乌桓为名。1989年改为今县名。


  长春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为吉林省省会。清嘉庆五年(1800年)置长春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为府,1913年置长春县,1947年设长春市。据《辽史·地理志》谓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辽之长春州,当以该地为“春猎之地”而得名。王国维《观堂集林》:“鸭子河即今松花江,鸭子河泊即今松花江西之科尔布罕泊,其西南三十五里即辽长春州、金长春县之所在。”一说长春厅因当地盛开的长春花而得名,长春花乃蔷薇科野生月季花的别名。一说取名于附近的长春堡。长春,寓意吉祥。
  九台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饮马河东岸。1932年设九台县。当时吉林境内沿边墙共设四边门,二十八边台。九台县因从北数第九边台而得名。1988年设市。
  农安县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辽置黄龙府,金设隆安州和隆安府,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农安县。农安乃隆安的音转。据民国《吉林地志》:“县治旁古塔,建于辽圣宗时,相称龙安塔,音讹又似农安,遂为县名。”
  榆树市▲
  位于吉林省东北部,东邻黑龙江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置榆树厅,宣统元年(1909年)改置榆树直隶厅,1913年改榆树县。县城南有一古老参天的孤榆树,村名有孤榆树屯,县因此得名。1990年设市。
  德惠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饮马河西岸。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德惠县。县名取休德、怀惠二乡尾字而得名。1994年设市。


  朝阳市、县▲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大凌河畔,邻接内蒙古自治区。清乾隆年间置朝阳县。1959年设市。因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一说取凤鸣朝阳之义,定名朝阳。凤鸣朝阳源于《诗经·大雅》“风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凌源市▲
  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1914年置凌源县。因地处大凌河上源而得名。1991年设市。
  建平市▲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置建平县,因此地旧属建昌和平泉两县辖境,取二县首字得名。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金置喀喇沁左翼旗,1940年设喀喇沁左翼旗。1958年改今名。“喀喇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保卫”、“看守”。
  北票市▲ 
  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游,邻接内蒙古自治区。1946年置北票县。清光绪年间发现境内有四处地方地下藏煤,官府发下龙票(即窑照),许可开采。因这四处皆在朝阳北,故名北四票,简称北票。1985年设市。


  大连市▲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大连”一名源于达连湾,此称始于清光绪年间,因自然地理形态而得名。据《南金乡土志》载:“大连湾为辽东半岛之东岸第一大澳,……湾首分三小澳,南曰得胜澳,西曰华船澳,北曰手澳,……西向之小澳曰阿丁澳,此四澳可停泊,聚数澳于大澳,故以大连名。”1905年称大连,1950年置旅大市。1981年改称大连市。
  瓦房店市▲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西部,西濒渤海辽东湾。1913年设复县,1948年设瓦房店市,后撤。1985年复置。瓦房店,因清代有人在此建瓦房开旅店而得名。
  普兰店市▲
  位于辽宁半岛的中南部,东南濒黄海。1945年置新金县,取金县首字并附新意而得名。1959年迁治昔兰店镇。1991年设普兰店市。普兰,满语意为“荆刺”。据《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捕拉,棘刺也。”
  庄河市▲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东部,南濒黄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庄河厅,1913年设庄河县。因境内大庄河而得名。据民国《庄河县志》:庄河,“初名红崖子,以自城北五里许天秤山南下一带土冈赤色,旭日东升望之如一片丹霞故名”。后“以庄河水经流其下”,故名庄河。
  1992年设市。
  长海县▲
  位于辽宁东半岛东南部,是黄海北部的岛屿县。1949年设长山县。1953改为长海县。取长山群岛首字,又因深居黄海之中而得名。


  大庆市▲
  位于东经125.0°,北纬46.6°,在黑龙江省西部。1959年松辽盆地第三号探井喷油了。这时正是我国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前夕,为纪念这个大喜大庆的日子,给这个油田取名为大庆。1979年由安达市改今名,以油田名命名。
  林甸县▲
  位于东经124.8°,北纬47.2°,在黑龙江省西部。相传城北三十余里,昔有林姓开店,称作林家店。又四周多草甸,故称林家甸。清议设县时,遂拟名林甸。1917年置县。
  肇州县▲
  位于东经125.2°,北纬45.7°,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部。1913年设县。因此地为金国祖先肇兴之地,故名。
  肇源县▲
  位于东经125.1°,北纬45.5°,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侧。1956年设县。以金太祖完颜旻在此破辽,肇基王绩得名。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24.4°,北纬46.8°,在黑龙江省西部。1966年置县。杜尔伯特为蒙古科尔沁十旗之一部。


  丹东市▲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源于唐代的安东都护府。清光绪二年(1876年)置安东县。1934年置安东市。1965年将安东改为丹东,意为红色东方。
  东港市▲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临鸭绿江与朝鲜相望,南濒黄海。清光绪二年(1876年)设安东县,1965年因县治附近有大东沟而改今名。据《安东县志》:大东沟“鸭绿江之一港。旧时东边百货咸集于此,盖安东西南水路要冲也”。1993年改为东港市。
  宽甸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中下游,东北与吉林省交界。清光绪二年(1876年)于六甸之中的宽甸置县,因宽甸为名。因此地于坦广阔,宜于耕种,故名宽甸。
  凤城市▲
  位于辽宁省东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凤凰城巡检司,1913年置凤凰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凤凰县重名,改为凤城县。县因凤凰城堡得名,堡因筑在凤凰山上而得名。1985年改为凤城满族自治县。1994年改为凤城市。


  抚顺市、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接壤,素有“煤都”之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抚顺县,1937年置抚顺市。“抚顺”—名源于抚顺城,取“抚绥边疆,顺导夷民(女真)”之意,反映了明朝对元残余势力纳哈出“抚顺持重”的政策。
  清原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地丘陵地区,东邻吉林省。1925年设清源县,取“大地清平”之意。后因和山西省清源县重名,遂于1925年改为清原县。1989年改为今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地丘陵,东邻吉林省。清初称兴京,1928年置新宾县,县名取自新兵堡。民国年间因此地“人事日繁,商辏有四方来宾之象”,遂名新宾堡。1985年改为今县名。


  阜新市▲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阜新县。1940年改阜新市。据《尔雅》:“大陆曰阜。”李巡注:“无石曰阜。”可见“阜”是指土山。县境多土丘,故名。
  彰武县▲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饶阳河东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县。彰武县得自彰武台门。该门为清代在柳条边栅修建的边门。彰武,取表彰武功之意。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阜新县。取“山阜日新”之意。


  哈尔滨市▲
  位于东经126.6°,北纬45.7°,在黑龙江省西部。1905年置滨江厅。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意。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意。1913年改滨江县。1932年设哈尔滨市。
  阿城市▲
  位于东经126.9°,北纬45。 6°,在黑龙江省西部,哈尔滨南部。1909年设县。阿城,是满语阿勒楚喀城的简称,意为黄金。县名因城东阿勒楚喀河(阿什河)而得名。1987年设市。
  尚志市▲
  位于东经127.9°,北纬45.2°,在黑龙江省南部。1946年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抗联三军军长,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烈士,改珠河县为尚志县。1988年设市。
  双城市▲
  位于东经126.3°,北纬45.3°,在黑龙江省西缘。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双城厅,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双城府,1913年设县。因县境东南有两座金代古城而得名。1988年设市。
  五常市▲
  位于东经127.2°,北纬44.9°,在黑龙江省南部,1913年设县。得名于清同治年间的五常堡,固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故名五常。1993年设市。
  呼兰县▲
  位于东经124.8°,北纬48.4°,在黑龙江省中南部。1913年设县,因境内呼兰河而得名。呼兰,系满语,意为烟筒。
  依兰县▲
  位于东经129.5°,北纬46.3°,在黑龙江省中部。1913年设县。依兰,源自依兰哈喇,系满语,意为三姓。因赫哲族的葛依克勒、胡什哈里、卢业勒三姓居此,故名。
  巴彦县▲
  位于东经127.4°,北纬46.0°,在黑龙江省中南部。1919年设县,旧名巴彦苏苏,有巴彦河。巴彦,系满语,意为富,苏苏,意为高梁。
  通河县▲
  位于东经128.7°,北纬45.9°,在黑龙江省中部。清光绪年间置大通县,因大通河为名。1914年因与甘肃省大通县重名,故改今名。
  宾县▲
  位于东经127.5°,北纬45.7°,在黑龙江省中南部。1913年置县。以故宾州为名。
  方正县▲
  位于东经128.8°,北纬45.8°,在黑龙江省中部。清末设县。有湖名方正泡,其形方正故名。
  木兰县▲
  位于东经128.0°,北纬45。 9°,在黑龙江省中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县。以木兰达河为名。木兰,系满语,意为围场。 
  延寿县▲
  位于东经128.3°,北纬45.4°,在黑龙江省中部。1902年在长寿山地方置长寿县。1914年因与四川省长寿县同名,改名同宾县,后以县内有著名的蚂蜒河(“蚂蜒”系满语,意为“肘子”),因而取长寿山和蚂蜒河各一字,故名。


  鹤冈市▲
  位于东经130.3°,北纬47.3°,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08年设鹤冈县,因县治在鹤丘岗,故名。1946年置兴山市,1949年改今名。
  萝北县▲
  位于东经130.8°,北纬47.6°,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15年设县。因位于托罗山之北,故名。《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托啰,桃也。”
  绥滨县▲
  位于东经131.8°,北纬47.3°,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29年设县,因县治在绥滨镇,故名。


  黑河市▲
  位于东经127.5°,北纬50.2°,在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畔。1980年设市。因临黑龙江而得名。
  北安市
  位于东经126.5°,北纬48.2°,在黑龙江省中北部。1938年设北安县,因北安镇得名。取“北方平安”之意。1947年设市。后撤,1982年复设市。
  五大边池市▲
  位于东经126.3°,北纬48.7°,在黑龙江省中北部。1983年设市。因湖而得名。因湖自南向北为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衔接如串珠状,故名。
  逊克县k▲
  位于东经128.4°,北纬49.5°,在黑龙江省北部。1932年设逊河县,因逊必拉河而得名。1929年设奇克县,旧奇克特,系鄂伦春语新屋之意。1949年逊河县和奇克县合并,各取一字为名。
  嫩江县▲
  位于东经125.2°,北纬49.1°,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嫩江上游。1913年设县,因水得名。嫩,系蒙古语,意为碧绿。一说系满语,意为妹妹。
  孙吴县▲
  位于东经127.3°,北纬49.4°,在黑龙江省北部。1947年设县。有孙、吴二姓居此,以孙、吴两家地营子而得名。


  呼玛县▲
  位于东经126.6°,北纬51。 7°,在黑龙江省西北。1913年设县。因境内有呼玛尔河而得名。呼玛尔,系满语“烟囱”之意。一说系蒙古语“行围前引之人”的意思。
  塔河县▲
  位于东经124.7°,北纬52.3°,在黑龙江省北部。1980年设县。县治设在塔河,因名。塔河,一作塔哈,系蒙古语铁掌之意。
  漠河县▲
  位于东经122.4°,北纬53.0°,在黑龙江省北端。1918年设县。县治设在西林吉,因原有漠河镇,故名。据《呼玛县志》:“漠河,又名墨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流入黑龙江。河水黑如墨色,故名墨河。”


  葫芦岛市▲
  位于辽宁省辽西走廊中部,南濒渤海辽东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锦西抚民厅,因地处锦县西部而得名。1913年置锦西县。1956年曾析锦西县设葫芦岛市,1997年撤。1994年改为葫芦岛市,因境内葫芦岛为名。葫芦岛因岛状如葫芦,故名。
  兴城市▲
  位于辽宁省辽西走廊中部,东南濒渤海。辽设兴城县,清设宁远州,因与甘肃、新疆,湖南、山西省宁远县同名,1914年复用旧称,改为兴城县,1986年改市。
  建昌县▲
  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大凌河下游,西邻河北省。1937年置建昌县,因北魏时县境曾为建德、昌黎二郡所辖,故取二郡首字为名。


  鸡西市▲
  位于东经130.9°,北纬45.3°,在黑龙江省东南部。1942年设鸡宁县,1949年改鸡西县,因处鸡冠山西而得名。一说鸡西为满语“带毛鹿皮”之意。另一说鸡西与集贤为同词异译,意为“穿鹿皮衣的人”。1950年改市。
  密山市▲
  位于东经131。 8°,北纬45.5°,在黑龙江省东部,与俄罗斯为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蜂蜜山招垦局,俗称局子街。光绪三十四年设密山府。1913年设县,因县城东南有蜂蜜山而得名。1988年设市。
  鸡东县▲
  位于东经131.0°,北纬45.3°,在黑龙江省东部,鸡西市东,邻接俄罗斯。1984年设县。因位于鸡冠山之东(一说为鸡西市东)而得名。
  虎林市▲
  位于东经132.9°,北纬45,8°,在黑龙江省东部。1913年置县。县因境内的七虎林河而得名。又有七虎林山。“七虎林”系满语“沙鸥”之意。1996年设市。


  吉林市▲
  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松花江畔。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吉林乌拉城,乾隆十二年(1747年)置吉林厅,1936年设吉林市。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桦甸市▲
  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桦甸县设治局,1933年设县。县因县北桦皮甸子而得名。1988年设市。
  永吉县▲
  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永吉州,永吉州源自吉林乌拉,1929年改为永吉县,旧名另附新意,取永远吉祥之意。
  蛟河市▲
  位于吉林省北部。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额穆县,1939年设蛟河县。县因蚊河得名。蚊河,又作角哈河或觉哈河,是满语同音译。蚊河,满语意为叫花子。1989年设市。
  磐石市▲
  位于吉林省中部。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磨盘巡检,二十八年(1908年)设盘石县。县因境北磨盘山顶有一形如磨盘的巨石而得名。1995年设市。
  舒兰市▲
  位于吉林省北部,邻接黑龙江省。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舒兰县。舒兰,系满语,意为“果实”,因此地是采集进贡山果之地而得名。1992年设市。


  佳木斯市▲
  位于东经130.3°,北纬46.8°,在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畔。1930年设市。佳本斯,赫哲语,意为“尸体”。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在其东郊敖其一带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一说“佳木斯”系满语“驿丞”之意。
  同江市▲
  位于东经132.5°,北纬47.6°,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19年设临江县,因与吉林省临江县同名,1914年改设同江县。1987年设市。
  富锦市▲
  位于东经132.0°,北纬47.2°,在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畔。1909年设县。富锦,源自富克锦,系赫哲语,意为“岗”。一说为满语“小市场”。1988年设市。
  桦川县▲
  位于东经130.7°,北纬47.0°,在黑龙江省东部。1909年设县。因县治在桦皮川,故名。
  抚远县▲
  位于东经134.3°,北纬48.3°,在黑龙江省东北隅。1913年设绥远县,1930年因与山西绥远县重名,遂改今名。取“安抚边远”之意。一说因抚远山而得名。
  桦南县
  位于东经130.5°,北纬46.2°,在黑龙江省中东部。1946年由桦川县南部划出置县,故名。
  汤原县▲
  位于东经129.8°,北纬46.7°,在黑龙江省中东部。1907年设县。汤原,因汤旺河而得名。汤旺河,金代为土温水或陶温水,元代为桃温水,明代称吞河,清代始称汤旺。据《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屯,海岛也。”“汤旺、土温、桃温、吞河皆一音之转”,为满语“岛”之意。


  锦州市▲
  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辽西走廊,西邻河北省。辽代置锦州,清置锦州府。“锦州”一名源于辽代,起源于小凌河,此河以其回旋如锦而名锦川。锦川在锦州西,州以水名。据《饮定盛京通志》:“按锦川,即小凌河。此河从西北绕城西而南,复折而北,经城之东,又转南流,回旋如锦,故名。”1945年置锦州市。
  凌海市▲
  位于辽宁省西南,辽西走廊东部,南濒渤海。清设锦县,因小凌河而得名,因该河回旋如锦,又名锦川而得名。1993年改为凌海市,因濒渤海,故名。
  北宁市▲
  位于辽宁省中西部,辽河平原西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置广宁县,因与湖南省广宁县重名,于1913年改为北镇县。北镇因医巫闾山为古称五座镇山中的北方镇山而得名。1989年改为今名。1995年设市,取北镇安宁之意命名。
  黑山县▲
  位于辽宁省中部,饶阳河下游。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镇安县。1914年因与陕西县镇安县同名,改称黑山县。县因县治东北隅的小黑山而得名。
  义县▲
  位于辽宁省西郊,辽西走廊东北。辽置宜州,金改义州,1913年置义县。义州乃唐代“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时侨迁之地名。
  绥中县▲
  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西走廊南端,西邻河北省山海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绥中县。“绥’字意为安定,“中”取境内中后所首字并取中后所永久安定之意。


  辽阳市、县▲
  位于辽宁省中部,太子河畔。为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辽置辽阳府,元置辽阳路,清置辽阳县,1949年置辽阳市。“辽阳”始于汉代,因当时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
  灯塔市▲
  位于辽宁省中部,浑河东岸,太子河北岸。灯塔县源于辽阳市的灯塔区,灯塔区来自1954年成立的灯塔农业初级社。当时根据附近的送电高压线铁支架,状若一座雄伟壮观的塔,故名灯塔1980年撤区设县。1996年设市。


  辽源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西安县,1952年改辽源县。因辽源州得名。辽源,因地处辽河之源而得名。
  东辽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1956年由西安县改名。后撤,复设。县因东辽河而得名。
  东丰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邻接辽宁省西丰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东平县,1914年因与山东省东平县重,改东丰县,与西丰相对而命名,寓丰收之意。


  牡丹江市▲
  位于东经129.6°,北纬44.5°,在黑龙江省东南部。1937年设市。牡丹江系满语,意为弯曲的江。牡丹江婉蜒曲折流行于老虎岭的群山之中,故名。市因河得名。
  绥芬河市▲
  位于东经131.2°,北纬44.4°,在黑龙江省东南角,东邻俄罗斯。1975年设市。因位于绥芬河上游,故名。绥芬,系满语,意为锥子。
  林口县k▲
  位于东经130.0°,北纬45.2°,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东北部。1939年设县。因县位于老虎岭和完达山的交接口的林门镇,故名。
  东宁县▲
  位于东经131.1°北纬44.0°,在黑龙江省东南隅。邻接俄罗斯。1909年设东宁厅,1913年改县。因位于宁安之东,故名。
  海林市▲
  位于东经129.3°,北纬44.5°,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西侧。从宁安县析置县。海林因海浪河面得名,“海浪”,一作海兰,系满语,意为“榆树”。1998年设市。
  穆棱市▲
  位于东经130.5°,北纬44。 9°,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宣统元年(1909年)设县。穆棱,系满语,意为马。1995年设市。
  宁安市
  位于东经129.4°,北纬44.3°,在黑龙江省南部,与吉林省为邻。1913年设县。宁安源于“宁古塔”,系满语“六个”之意,“安”,平安之意。1993年设市。


  盘锦市▲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河下游,西濒渤海。清光绪年间置盘山厅,1913年改置盘山县,1986年设盘锦市。“盘锦”一名取盘山县和锦州市的首字而得名。
  大洼县▲
  位于辽宁省辽河下游三角洲,西南濒临渤海。1970年设锦州市大洼区。1975年改县。因大洼镇而得名。镇因地势低洼而得名。
  盘山县▲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双台子河两岸,辽河下游,西濒渤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盘山厅,1913年改县。县因盘山驿站得名。驿站因附近有十八盘山而得名。


  七台河市▲
  位于东经130.8°,北纬45。 8°,在黑龙江省东部。1970年设市。因县有七台河而得名。
  勃利县▲
  位于东经130.5°,北纬45.7°,在黑龙江省东部。1918年设县因伯利河为名。勃利,系满族剖阿里部名,意为“弓”一说意为“碗豆”。
  铁力市▲
  位于东经128.0°,北纬45.9°,在黑龙江省中部。1931年置铁骊市,1956年改今名。铁力县因古代铁骊部而得名。1988年设市。


  齐齐哈尔(市▲
  位于东经123.9°,北纬133.9°,在黑龙江省西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黑水厅,后升龙江府,1913年改龙江县。1936年设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系蒙古语,意为“边地”。
  富裕县▲
  位于东经124.4°,北纬47.8°,在黑龙江省西部。1931年置县。县名得自富裕尔河名。富裕尔河又名乌裕尔河,系满语,意为“低洼地”。
  拜泉县▲
  位于东经126.0°,北纬47.6°,在黑龙江省中西部。1906年设县。县名得自巴拜泉。巴拜,系蒙古语,意为“宝贝”,“贵重”。
  甘南县▲
  位于东经123.4°,北纬47.9°,在黑龙江省西部。1930年置县。“甘”指放荒丈地的甘字段,“南”指位于海拉尔之南。另据《今县释名》:因“在甘河之南”,故名。
  讷河市▲
  位于东经124.8°,北纬48.4°,在黑龙江省西部,西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初属布特哈旗。1913年设县。县因水得名,源自讷木尔河。据《盛京通志》:“国语(满语)讷默尔,嫩也。”1992年设市。
  依安县
  位于东经125.3°,北纬47.9°,在黑龙江省西部。1923年设依安设治局。1929年设县。依安,来源于依克明安部,建县时取其首尾二字为名。
  克山县▲
  位于东经125.8°,北纬48.0°,在黑龙江省西部,1915年设县。喀尔喀勒图山,省作二克山,县以山得名。据《钦定盛京通志》:“蒙古语,哈勒噶图,有门之谓也。”
  泰来县▲
  位于东经123.4°,北纬46.4°,在黑龙江省西部,与吉林省为邻。1916年置县。清为札赉特旗地,土名泰来气屯。“泰来气”系蒙古语,意为“种豆者”。又据《泰来设治局志书》:泰来“俗名泰来气(蒙语转音)为蒙古人栽种之意。盖其初有一栽豆喇嘛在此斩棘披荆,建室居住,故地以人名也”。
  克东县▲
  位于东经126.2°,北纬48.0°,在黑龙江省中西部。1930年设县。原属克山县,后从克山县东境划出析置,故名。
  龙江县▲
  位于东经123.2°,北纬47.3°,在黑龙江省西部。清初以濒黑龙江之瑷珲为都会,因以黑龙江名省,1913年改县。县因水名。


  沈阳市▲
  位于辽宁省中部,浑河河畔。为东北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辽金置沈州,元置沈阳路,明置沈阳卫,后称盛京。1929年置沈阳市。“沈阳”一名源于沈阳路。园地处小沈水(今浑河)之北,故名。据《钦定盛京通志》: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日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按《春秋·毂粱传》:水北曰阳,故名沈阳。”
  新民市▲
  位于辽宁省中部偏北,辽河中游平原地区。县名源于新民屯。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置新民厅,1912年设新民县。1993年设市。
  辽中县▲
  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和浑河中游地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辽中县,因地处辽河中游而得名。
  法库县▲
  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中游右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直隶厅,1913年置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法库,系满语,意为鱼粱,即捕鱼的矮堰。
  康平县▲
  位于辽宁省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怡区。清光绪六年(1880年)置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置县时,取康乐太平之义。


  双鸭山市▲
  位于东经131.2°,北纬46.6°,在黑龙江省东部。1956年设市。因境内有两山,形如双鸭,故名。
  集贤县▲
  位于东经131.1°,北纬46.7°,在黑龙江省东部。1946年建县。因县治在集贤镇而得名。“集贤”系满语“穿鹿皮衣的人”之意。1956年驻地移于福利屯。
  友谊县▲
  位于东经131.8°,北纬46.7°,在黑龙江省东部。1960年设县。后撤。1984年复置。
  饶河县▲
  位于东经134.0°,北纬46.8°.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畔。1910年设县,因河得名。又名饶力河。饶力河明代称诺雷河。“诺雷”、“饶力”均为满语“河床流荡不定”之意。因为饶力河主要流经三江低地,河床摆动较大,故名。
  宝清县▲
  位于东经132.0°,北纬46.3°,在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市南面。1916年设县。因宝清河而得名,宝清,系满语,意为猴子。


  四平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邻接辽宁省。1937年设四平街市,1947年设四平市。因附近村名四平街得名。据清《昌图府志》:四平街“东通吉林半拉山门,北至奉化县(今梨树县),西达八面城,南抵□鹭村,其道里距离皆相若,为四达之衢,故以为名”。
  公主岭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1984年设公主岭市。原名公主陵,因在市西北有一公主陵墓而得名。据《概观满洲地志》:“公主岭地名因市街北五公里分水岭上的公主陵而得名。”所葬公主据《现满洲》认为是“清太宗的皇女下嫁蒙古达尔罕王,自帝都前来途中,病死于此地”。而《满洲地志研究》则说是“清仁宗的侄女响龄公主的坟墓”。
  梨树县▲
  位于吉林省西南,邻接辽宁省。清光绪四年(1878年)设奉化县,后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故于1914年改称梨树县。传说此地遍植梨树而得名。此说不确。据《梨树县志》:“此地原属高句丽,以苏姓得名。故地有赫尔苏、昭苏河、苏龙起等号。此地本名列苏城,一说城在苏河之里,故曰苏里,偏脸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苏。所言梨树者,盖转音耳,斯说较为近是。”
  双辽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邻接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清光绪年间置双山安垦局,后置双山县,1913年设辽源县,1940年双山、辽原两县合并,取二县首字得名。1996年设市。
  伊通满族自治县▲
  位于吉林省西南。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伊通河分防巡检,光绪八年(1882年)设伊通州,宣统元年(1909年)改置伊通直隶州,1913年设县。县因伊通河得名。伊通,满语意为“半翅鸟”。1988年改今名。


  绥化县▲
  位于东经126.9°,北纬46.6°,在黑龙江省中部。1913年设县,1982年设市。绥化因县东北绥棱额山(今绥棱县境)而得名。
  安达市▲
  位于东经125.3°,北纬46.4°,在黑龙江省中西部。1913年设县,1984年设市。安达,系蒙古语,意为朋友。一说为蒙古官名。
  肇东市▲
  位于东经125.9°,北纬46.0°,在黑龙江省中南部。1914年设县。因处肇州东,故名。
  绥棱县▲
  位于东经127.1°,北纬47.2’,在黑龙江省西部。1917年设县。因境北有绥楞山而得名。一说有绥额楞山。绥棱,系满语“马蜂”之意。
  兰西县▲
  位于东经126.3°,北纬46.2°,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北。1905年设县。因县城位于呼兰河西而得名。
  明水县▲
  位于东经125.9°,北纬47.2°,在黑龙江省西部。1929年设县,因县城东南有明水泉子而得名。
  海伦市▲
  位于东经126.9°,北纬47.4°,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北。1912年设县。海伦,系满语,意为水獭.1989年设海伦市。
  青冈县▲
  位于东经126.1°,北纬46.7°,在黑龙江省中部。1905年设县。旧名石人岗。石人为金代贵族墓前所置的石翁仲.又名柞树岗,春暖花开时,岗上柞树吐青,故名青岗。“岗”同“冈”。县以此名。
  庆安县
  位于东经126.5°,北纬46.8°,在黑龙江省中部。1919年设县。望奎,取北望卜奎(今齐齐哈尔)之意。卜奎,系满语,似为“摔跤手”之意。


  铁岭市、县▲
  位于辽宁省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明置铁岭卫,清置铁岭县,新中国成立后曾设置铁岭专区、地区等,1979年设市。市因山产铁矿,故名。
  开原市▲
  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中游。元置开元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路治所移入咸平府(今开原老城),因避太祖宗朱元璋讳,改开元为开原。据《元史·地理志》:“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元初癸巳岁,出师伐之,生禽万奴,师至开元、恤品,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开原县。1988年设市。
  昌图县▲
  位于辽宁省北端,辽河东侧,邻接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设昌图厅,1945年改昌图县。昌图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前二字音。“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西丰县▲
  位于辽宁省东北部,东邻吉林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西丰县。西丰与吉林省东丰县相对,取此地物产丰盛之意。又据《西丰乡土志》:“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请弛禁招垦,本境隶分水岭之西,因称为围场西流水,二十八年秋设县治,名其县曰西丰。”


  通化市、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邻接辽宁省。清光绪三年(1877年)设通化县,1942年设通化市。据《满语地名考》:“以通沟之通(通沟原属通化县,后分置辑安县即今集安市)与已归王化的化,取名通化。”
  梅河口市k▲
  位于吉林省南部。梅河口市原名海龙,系满语“水獭”之意,清光绪六年(1880年)置海龙厅,1913年设海龙县。1985年改为梅河口市,市因镇而得名。梅河口指地处梅河入柳河之口。
  集安市
  位于吉林省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8年)设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县。辑、集为同音相转得名。1988年设市。
  辉南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辉发河北岸。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辉南直隶厅,民国初年改为县。辉南,因旧城址位于辉发河南岸而得名。
  柳河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西邻辽宁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8年)置柳河县。因县东有柳树河子而得名。


  延吉市▲
  位于吉林省东部,东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延吉厅,1913年改县,1945年改市。传说当地盛产黄烟,秋获后,集市出售,故称“烟集”。延吉是烟集的音转。一说“延吉”系满语,意为“石羊”。
  龙井市▲
  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北岸。1913年设延吉县,1983年因市县同名而改今名。相传早年此地缺水,后来自天上掉下一条龙,掉落之处出现一眼水井,井水甘甜,故名龙井。一说早年有人迁此垦荒,发现一口井,为便于提水,便架起吊桥,朝鲜族称为龙吊井,简称龙井。1988年设市。
  珲春市▲
  位于吉林省东南,与俄罗斯,朝鲜接壤。明置珲春卫,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置珲春协领,宣统二年设珲春厅,1914年改县。据《明史》:“珲春”,系女真语,意为“边陬边地”之意,另译“尾巴”之意。一说为满语“雪橇”之意。1988年设市。
  图们市▲
  位于吉林省东部,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1965年设图们市,因邻图们江而得名。“图们”系满语“图们色禽”的简称。“图们”,意为“万”,“色禽”意为“河”。
  敦化市▲
  位于吉林省东部,东邻黑龙江省。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敦化县。敦化,土名敖东,阿克敦,系满语“风口”之意。据《满洲地名考》称:敦化,典出《中庸》“大德敦化”一语。1985年设市。
  安图县▲
  位于吉林省东部。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设安图县。因此地位于长白府东,图们江渊源之地,“盖存有保安图们江之意”,故名安图。
  汪清县▲
  位于吉林省东部,北邻黑龙江省。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江汪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堡垒。
  和龙市▲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和龙县,因和龙峪得名。“和龙峪”,系满语,意为“山谷”。因地处群山谷地之中而得名。1993年设市。


  伊春市▲
  位于东经128.9°,北纬47.7°,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52年设伊春县。一说伊春,来自金代的宜春县名。“伊春”系满语“出衣料皮子的地方”。一说意为“一年之伊始”。1958年改市。
  嘉荫县▲
  位于东经130.4°,北纬48.8°,在黑龙江省北部。1955年置县。境内有嘉荫河,又名佳金河,以产优质的黄金著称,讹称嘉荫。

  营口市、县▲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湾东北岸,大凌河下游。清设营口海防厅、直隶厅。1913年置营口县。1937年析置营口市。原在辽河口左岸有一大苇塘,由于辽河泄下的大量泥沙渐淤积成陆地,清道光年间形成小渔村,初名“设沟营”,简称“营子”,后因其地处辽河入海口,1830年因改营口。
  盖州市▲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西北,西濒渤海辽东湾。汉设平郭县,金置盖州。清置盖平县,取盖州、平郭首字得名。1965年改为盖县。1992年改为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元初置盖州路。
[楼主]  [4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8/12/30 16:39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华东地区


  上海市、县


  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在长江口,简称沪。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是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沪,得名于海滨的捕鱼工具,即“扈” (即今天的鱼簖)。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1928年设特别市。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山东省▲
  简称鲁。在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古之所谓山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或指太行山以东。金设山东东、西二路,山东始为政区之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

  安徽省▲
  简称皖。在我国东南,长江下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所安庆府(今安庆市)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首字命名。清置安徽省。简称皖,本是安庆府的别称,系春秋时皖国和两汉皖县故址而得名。

  江苏省▲
  简称苏。在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汉属徐、扬二州,唐属淮南、江南等道,元属河南及江浙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有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以两江总督驻所江宁府(今南京)和巡抚驻所苏州府(今苏州)的首字为名。

  福建省▲
  简称闽。在我国东南沿海。唐上元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因取五州的前二州字而得名。宋置福建路。明置福建布政使司。清置福建省。福建古为闽越族居地,故简称“闽”。

  江西省▲
  简称赣.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唐开元时分设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今江西省境属江南西道,故简称江西道。宋置江西路,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置江西省。又因赣江纵贯全境,故江西简称“赣’。

  浙江省▲
  简称浙。在我国东部沿海。以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得名。唐肃宗时以浙江以西(长江南)十州置浙江西道节度使;以浙江以东八州置浙江东道节度使。明置浙江省以其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而得名,曲折之意。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3°,北纬32.9°,在安徽省合肥市北。1947年设蚌埠市。据李诚《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尚书·禹贡》‘淮夷□珠’□系蚌的别名,此蚌出珠,淮夷贡之。相传古时曾采蚌取珠于蚌埠。船舶聚集之处曰埠头,亦曰步头,蚌埠旧属凤阳县,称蚌埠集,亦曰蚌步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
  怀远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2.9°,在安徽省合肥市北。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据《名胜志》:宋置怀远军,取宋理宗赵昀“荆山为城,义在怀远”一语为军名。元置县。
  固镇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33.3°,在安徽省北部。北魏太和中置固镇。金称西固镇。1964年设县。以县治所在地固镇为名。
  五河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3.1°,在安徽省东北边缘。宋置县。以淮、浍、漴、潼、沱五河在此汇流而得名。


  滨州市▲
  位于东经118.0°,北纬37.3°,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北岸。五代置滨州。据《太平寰宇记》:“滨州治渤海县,以在渤海之滨为名。”1913年设滨县。1982年设滨州市。
  邹平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36.8°,在山东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汉置邹平县。古为邹国地,至周为天子之田。汉初置梁邹县。又因粱邹平治,复设邹平。
  沾化县▲
  位于东经118。 1°,北纬37.7°,在山东省北部,濒临渤海。金置沾化县。《齐乘》云:“金明昌四年,改招安县曰沽化,取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立名。”
  惠民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7.5°,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北岸。清置惠民县。因古惠民沟得名。此沟明景泰中凿。嘉靖十四年大水,佥事王煜,再加疏浚,民甚赖之,故名。
  博兴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7.1°,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南岸。殷为薄姑国。汉置博昌县。钱坫曰:“县有薄姑城,古字薄博同声通用,加美名故曰博昌,非昌水之谓也。五代唐讳昌,改今名。”
  阳信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7.6°,在山东省西北部,徒骇河与马颊河之间。汉置阳信县。据《太平寰宇记》:“县在河曲之中。”据《武定府志》:“信水之阳也,钩盤河,径县境。至城南十里为信河。”按古为信水之名,且汉阳信故城,在今无棣县境,并无今县治,似有误。据《清史稿》:“县西南钧盘自惠民县入,迳红庙庄,一曰信河,县氏焉。”
  无棣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7.7°,在山东省北部,邻接河北省。据《太平寰宇记》:“隋开皇六年置。取县南无棣沟为名。”
  常州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1.8°,在江苏苏省南部,长江南岸。隋开皇九年(6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1949年置常州市。
  武进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1。 8°,在江苏省南部,北邻长江。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析丹徒、曲阿(今丹阳)二县地另置武进县,即今武进县。“武进”之名始于丹徒,三国时吴帝孙权尚武,于嘉禾三年诏复丹徒为武进,以武而进,以武而昌。故有武进、武昌之名。1995年设市。
  溧阳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1.4°,在江苏省西南。秦置溧阳县,以在溧阳水之阳而得名。1990年设市。
  金坛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31.7°,在江苏省西南。隋置金山府,后置金山县。唐垂拱四年(688年)复设县,取“句曲之山(即茅山),金坛之陵”之义,命名金坛县。1993年设市。
  巢湖市▲
  位于东经117.8°,北纬31.5°,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唐置巢县。因古巢国为名。1983年改为巢湖市,因巢湖得名。
  含山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1.7°,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唐武德六年置含山县。据《清一统志》:含山“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食。唐因以名县。”
  和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31.7°,在安徽省东部,长江西岸。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和州,明置和县。据《舆地纪胜》:“北齐图霸功,拥正阳侯渊明以归,王僧辩来迎,会于兹地,二国协和,故更名为和州”。
  无为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31.2°,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宋淳化初年建无为军,熙宁三年(1070年)置无为县。据《太平寰宇记》:“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
  庐江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1.2°,在安徽省合肥市南。隋置庐江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庐江盖因旧郡而名。”
  滁州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32.3°,在安徽省东部。隋开皇初置滁州。因滁水为名。1912年改县,1989年设市。
  明光市▲
  位于东经117.9°,北纬32.7°,在安徽省东北部。1932年置嘉山县。以境内有嘉山,故名。1994年改设明光市,寓意吉祥。
  来安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2.4°,在安徽省东北。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来安县.据《太平寰宇记》:“来安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马岑山,东流至来安村为名。”
  定远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32.5°,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北。南朝梁置定远县。据《太平寰宇记》:“梁天监三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县之得名以此。
  天长市▲
  位于东经118.9°,北纬32.6°,在安徽省东北缘。唐天宝七年(748年)置天长县。据《太平寰宇记》:“唐玄宗开元中以诞辰为长秋节,逐改为天长县。”《舆地纪胜》:“按《会稽志》云,玄宗初以诞节为千秋节,后改天长地久节。”天长县以天长节为名。1993年设市。
  全椒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2.1°,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隋大业初置全椒县。据王逸《楚辞注》:“土高曰丘,四堕曰椒”。“山椒,山顶也。”据《清一统志》:覆釜山“在全椒县治北,形如覆釜,故名。城跨其上,为县治主山。”县治在山上,因名全椒。
  凤阳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2.8°,在安徽省东北部。明置风阳县,据《明一统志》:“以在风凰山之阳,故名”。
  德州市▲
  位于东经116.3°,北纬37.4°,在山东省西北部,西邻河北省。据《今县释名》:“汉平原郡,有安德县,隋因置德州。1913年改德县。1948年改今名。据《史记》:“汉高祖十二年封银侯刘广以德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
  乐陵市▲
  位于东经117.2°,北纬37.7°,在山东省西北部,北邻河北省,汉置乐陵县。据《元和郡县志》:“本燕将乐毅功齐所筑,汉以为县。”1988年设市。
  陵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7.3°,在山东省西北缘,马颊河上游。汉置安德县。据《今县释名》:“盖乡亭名也,隋因置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改县。”
  宁津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37.6°,在山东省西北部,邻接河北省。金置宁津县。据《河北通志》:宁津县“因城圮于水,徙治改名,盖寓颂祷之意。”
  齐河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6.8°,在山东省西部,南邻黄河。据《今县释名》:“县东有耿济镇,后汉建武五年,耿弇拨祝阿,遂渡济水,向历城,镇因以名。今有耿济渡口,在大清河上,宋改镇曰济河。金大定八年因置县。”据《史记正义》:“天济池,在青州临朐县东南十五里。”据《封禅书》:“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该县原为古齐地,县南临黄河,故名济河。
  禹城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6.9°,在山东省西北部,徒骇河中游南岸。唐置禹城县。以县西有禹息故城而名。
  庆云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37.7°,在山东省西北边缘,邻接河北省。明避成祖朱棣讳改无棣县为庆云县。
  平原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7.1°,在山东省西北部,西临马颊河。汉置县,据《尔雅》:“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县西有平原津。”据
  《地理风俗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
  夏津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36.9°,在山东省西部边缘。唐置夏津县。夏,大也;津,渡也。据《太平寰宇记》:“大河故渎,在城东三十六里。”又云:“与古夏津城相近,因以为名。盖夏津者,禹河之渡口也。”
  临邑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37.2°,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徒骇河。南朝宋置临邑县。系侨置汉旧县名。据《史记》:“汉元朔四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光以临乐国为食邑”,县以故国为名。
  武城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37.2°,在山东省西缘,南运河东岸。汉置东武城县。晋太康中去东字改武城县。据《临清直隶州志》:“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因名。” 


  东营市▲
  位于东经118.5°,北纬37.4°,在山东省北部,东临渤海莱州湾。1982年设市。以驻地名东营村为名。
  垦利市▲
  位于东经118.5°,北纬37.6°,在山东省北部,东临勃海。1941年设县。因原为利津县地,似取开垦利津之意。一说因荒滩较多,土地肥沃,取“垦殖利民”意命名。
  广饶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7.0°,在山东省北部,东濒渤海。北近黄河。汉置广饶县。汉北海郡有饶县,此县在广县东北,取二县首字为名。广饶,据《广韵》:“广,阔也。”《玉篇》:“饶,丰也。”盖言其县地广阔,而物产丰饶。
  利津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7.5°,在山东省北部,地跨黄河南北。汉为利县地。唐为渤海县之水利镇,金明昌三年置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海在县东北之十里,产盐,居民资其利,案河水于此分为枝津入海,故曰利津。”一说因水利镇、东津二名各一字得名。


  福州市▲
  位于东经119.3°,北纬26.0°,在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两岸。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据《元和郡县志》:“因州西有福山,故名。”1946年设市。
  闽侯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26.1°,在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两岸。623年分别设闽县和侯官县,1912年并为一县,称闽侯县,取两县首字命名。
  连江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26。 2°,在福建省东部沿海。282年设温麻县,后井入闽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连江县,因县境有一独流入海的小江名连江,县因江名。
  平潭县▲
  位于东经119.7°,北纬25.5°,在福建省东部,四周靠海。1798年置平潭厅,1912年置平潭县。县在海坛岛上,据《读史方舆纪要》,“岛周围一百里,其山如坛,故名海坛。”县名由此而得。
  永泰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25.8°,在福建省东部,大樟溪中上游。唐代置永泰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其建于永泰二年因年号而得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避哲宗陵讳,改为永福县,1914年复名永泰县。
  闽清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26.2°,在福建省东部。911年定名闽清县。据《闽清县志》,五代时闽国由梅溪县改名,梅溪为闽江支流,据说流到县城处特别清澄,因此名为闽清。据《八闽通志》:闽清县“县溪与大江汇,江水浊而溪水清,故名。”
  罗源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26.4°,在福建省东部沿海。据《罗源县志》,宋代置罗源县,因县境有一小水,名罗川,古称罗江,源出县西境,东南入海,县以此命名。
  福清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25.7°,在福建省东部沿海。699年置万安县,923年定名福清县。据《舆地广记》,因境内山来自永福里,水来自清源里,会于治所,故此得名。1990年设市。
  长乐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25。 9°,在福建省闽江口南岸。唐武德六年(623年)置长乐县。据《读史方舆纪要》,以境内长乐山为名。1994年设市。


  甫汇县▲
  位于东经121.7°,北纬31.0°,在上海市东南部。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南汇县。县东邻东海,向海伸出南汇咀,海水至此作一曲折,潮汐南北分,南派入钱塘江,北派入长江,故名南汇。
  青浦县▲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1°,在上海市西端。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置青浦县。因北濒松江,又称青龙江而得名。据《青浦县志》:“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
  奉贤县▲
  位于东经121.4°,北纬30.9°,在上海市南。1726年置县。原奉城镇城皇庙旁建有一祠,相传为孔子学生子游曾到此,后人为他建祠,当时乃是“祟奉贤人”之意。祠前原有一条街叫奉贤街。
  崇明县▲
  位于东经121.3°,北纬31.6°,在上海市北端。唐置祟明镇,元置崇明州,1369年因置崇明县。
  松江县▲
  位于东经121.2°,北纬31.0°,在上海市西南。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松江府,以北境吴淞江,古名松江而得名。1912年置松江县。
  金山县▲
  位于东经121.1°,北纬30.9°,在上海市西南端。1726年置金山县,相传因东南海上有大、小金山而得名。


  阜阳市、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2.8°,在安徽省西北部。清置阜阳县。1975年设市。小山为阜,县在山南,故曰阜阳。
  毫州市▲
  位于东经115.7°,北纬33.8°,在安徽省西北。后周置毫州。据《续通典》,“遥取古南毫之名以名州”。1912年改县。据《后汉书》:“簿,汤所都”。杜豫曰:“蒙城西北有簿城,中有汤彖”。以古簿地而得名。“簿”与“毫”同音。1986年设市。
  界首市▲
  位于东经115.3°,北纬33。 2°,在安徽省西北部。1948年设界首市。1953年撤,并置界首县。因西与河南省交界,而安徽省自此始,所以名界首。县因界首集而得名。1989年设市。
  利辛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3.1°,在安徽省西北部。1964年置利辛县。因县治在利辛集,故名。
  临泉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3.0°,在安徽省西北。1935年设临泉县。以临颍河支流泉河之上,故名。
  涡阳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3.5°,在安徽省北部。北魏置涡阳县。据《水经注》:涡水“又东南迳涡阳城北”。可见涡阳在设县之初即在涡水之南。应名涡阴,取名“涡阳”名实不符。
  颍上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2.6°,在安徽省西北。隋大业二年(606年)设颖上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枕颖水上游为名。”
  蒙城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3.2°,在安徽省北部。唐天宝元年年)置蒙城县。据《太平寰宇记》:“南蒙城、北蒙城并在县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步,皆自后魏孝文太和七年为之”。唐因以名县。
  阜南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2.6°,在安徽省西部。1950年由阜阳县南部地区析置阜南县,因在阜阳之南,故名。
  太和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3.1°,在安徽省西北。金章宗泰和年间改陈留县为泰和县,以年号命名。元改为太和县。


  赣州市▲
  于东经114.9°,北纬25.8°,在江西省南部。汉置赣县。因二水于赣州合流成赣江,以此得名。1949年设赣州市。
  石城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26.3°,在江西省东南。隋开皇十三年(593年)设石城场,因境内石山高峙,环绕如城,故名。五代南唐置石城县。
  安远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5.1°,在江西省南部。南朝梁置安远县。因境内有濂江,又称安远水而得名。
  赣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25.8°,在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因二水于赣州合流成赣江,以此得名。
  宁都县▲
  位于东经115。 9°,北纬26.4°,在江西省东南部。三国置阳都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更名宁都县。
  寻乌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24.9°,在江西省东南部。1914年置寻邬县,以城东有寻邬水得名。又有寻邬堡。1957年因字生僻,改为寻乌县。
  南康市k▲
  位于东经114.7°,北纬25.6°,在江西省南部。三国吴置南安县,晋改安为康,置南康县,取安康之意。1995年设市。
  兴国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6.3°,在江西省中南部。三国吴置平阳县。晋改干固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赣县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
  定南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24.7°,在江西省南部,邻接广东省。明隆庆三年置定南县。据《今县释名》,以南下剿匪,故名。
  上犹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5.8°,在江西省西南缘。五代南庸置上犹县,因居犹江上游而得名。
  于都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5.9°,在江西省南部。汉置雩都县,以境内有雩山而得名。因字生僻,改为于都县。
  龙面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24。 9°,在江西省南缘。南唐置县。据《龙南县志》: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
  崇义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25.6°,在江西省西南缘。明正德十四年,以上犹县之崇义里析置祟义县。
  瑞金市▲
  位于东经116.0°,北纬25。 8°,在江西省东南部。据《太平寰宇记》:“瑞金场,淘金之地也。”又据《瑞金县志》:“置(瑞金)监时,有航浮水面,色如黄金,人目为瑞”,故名。五代南唐设县。1994年设市。
  全南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4.7°,在江西省南缘。清置虔南厅,因唐虔南镇得名,此地为隋虔州之南陲,虔州又因虔化水为名。1912年设虔南县。1957年因字生僻,改为全南县。
  大余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25.3°,在江西省南缘,大庾峙北麓。唐置大庚县,以居大庾峙北麓为名。1957年因字生僻,改大余县。
  会昌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25。 5°,在江西省东南。据《会昌县志》:“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
  信丰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25.3°,在江西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唐初置南安县,天宝元年,改县名相同者,采访使韩朝宗以泉州有南安,遂奏改今名。以人信物丰为名。”


  贵池市▲
  位于东经117.4°,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南,长江南岸,五代置贵池县。贵池水在县西而得名。1988年设市。
  东至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30.0°,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地处长江南岸。1959年由东流、至德二县合并,取二县首字为名。
  石台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30.1°,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梁大同二年置石棣县。据《元和郡县志》:“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
  青阳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0.6°,在安徽省东南部。唐置青阳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在青山之阳为名”。


  杭州市▲
  位于东经120.1°,北纬30.2°,在浙江省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秦置钱塘县。隋开皇九年(589年)设杭州(州治在余杭县)。杭州得名于余杭县名,县名又得自余杭山名。据《郡县释名》:“禹巡会稽至此,舍航登陆,杭、航古字通用,故名杭。”又据《说文》:“杭者,方舟也;方舟者,并舟也。”而陈桥驿在《论浙江省的方言地名》一文中认为“杭”是古代越语地名。
  萧山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30.1°,在浙江省钱塘江南岸。汉置余暨县,三国吴改名永兴县,唐天宝元年改名萧山县,以县西萧山得名。1987年设市。
  余杭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30.4°,在杭州市北部。秦置余杭县。一航传说,余杭为夏禹治水舍杭登陆处,因而又有禹杭之称。此说似不确。余杭为古越语地名,余,意为盐,杭字待考。1994年设市。
  临安市
  位于东经119.7°,北纬30.2°,在浙江省西北部。后汉置临水县,晋改名临安县。据《郡县释名》:“邑有临安山,……县取此山为名。”1996年设市。
  淳安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29.6°,在浙江省西部,东汉时置新县,唐改名青溪,宋改为淳安县。据嘉靖《淳安县志》:“旧以淳而易安得名。”
  富阳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0.0°,在浙江省富春江下游。汉置富春县。据《郡县释名》:“富春江在邑南,即浙江之上游,邑以江名。”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因避简文帝母郑太后(名阿春)讳而改易的,因位于富春江之北而得名富阳。1994年设市。
  建德市▲
  位于东经119.2°,北纬29.4°,在浙江省西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汇合处。三国吴置建德县。据《郡县释名》:“吴孙权析置建德,封其子为建德侯。”一说,故建德县名是因建德侯名而来,其义则取建立功德之意。1992年设市。
  桐庐县▲
  位于东经119.6°,北纬29.8°,在浙江省西部,富春江上游。据《水经注》:“紫溪东南流,迳桐庐县东为桐溪,孙权籍溪之名以为县目,割春阳之地,立桐庐县。”一说据《方舆胜览》:“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桐为姓,故山名桐君,县名桐庐。”


  合肥市▲
  位于东经117.3°,北纬31。 8°,在安徽省中部。汉置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文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据《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案《尔雅》:“归异出同为肥。”谓所出同所归异也,肥水出县西南,紫蓬山、施水在县东,夏肥水亦名西肥河,在风台县西北。1949年设市。
  长丰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2.4°,在安徽省合肥市北。1964年置长丰县,因此县大部分原系寿县东部地区,历史上曾是寿县的长丰乡,故名。
  肥东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31.8°,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部。1949年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因在合肥之东,故名。
  肥西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1.6°,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


  湖州市▲
  位于东经120.1°,北纬30.8°,在浙江省北部,太湖南缘。三国吴时为吴兴郡治,后置湖州,据万历《湖州府志》:“治在震泽西南崖,震泽又名太湖。”1949年设吴兴市,1950年改湖州市。
  德清县▲
  位于东经120.0°,北纬30.5°,在浙江省北部。唐置武源县,天宝元年改名德清县。据《湖州府志》:“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把人(孔愉)和溪(清溪)联系起来,人有德行如水之清,故称德清。又据《郡县释名》:“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邑临是溪,因名德清。”
  安吉县▲
  位于东经119.6°,北纬30.6°,在浙江省西北部,始置于东汉,1958年孝丰县并入。据《吴兴记》:“光和米、张角乱,此乡守险阻国,汉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置安吉县。”
  长兴县▲
  位于东经119.9°,北纬31.0°,在浙江省西北部,太湖西边。春秋时,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因城狭长。故名长城。粱开平四年(910年),吴越王钱镠为避朱温庙讳,改长城为长兴县。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9°,北纬32.6°,在安徽省中北部。1951年设淮南市。因在淮河南岸,故名。
  凤台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2.6°,在安徽省西北部。清雍正11年(1733年)设县。据《风台县志》:“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风台。”据《清一统志》:凤凰台“在寿州城南门之左,相传尝有凤凰至,因名。”


  淮阴市、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33.5°,在江苏省北部,西南邻洪泽湖。秦置淮阴县。因在淮河之南故名。1958年设淮阴市,后撤销,1987年复市。
  淮安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33.5°,在江苏省中部。汉置谢阳县。南宋初,金兵南侵,韩世忠屯兵八万于山阳县,如老熊当道,而淮东得以安寝,遂改山阳县为淮安县。1987年县改市。
  泗阳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3.7°,在江苏省北部,南临洪泽湖。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
  涟水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33.7°,在江苏省北部,汉置淮浦县。隋开皇三年废海安郡,五年(585年)设涟水县。以县境涟水命名。
  洪泽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3。 2°,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东岸。1956年置洪泽县,县因洪泽湖得名。
  盱眙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33.0°,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南岸。秦置县。许慎《说文》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瞻远,故名。
  金湖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33.0°,在江苏省中部,高邮湖西岸。1960年置金湖县。因境内湖面宽广,水产丰富,好似取之不尽的金银之湖,故名。
  宿迁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33.9°,在江苏省北部,北邻骆马湖。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置宿预县。唐宝应元年(762年)避代宗讳改今名。以春秋时宿国人迁此,故名。1987年县改市。
  宿豫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3.3°,在江苏省北部。1996年设县。因从原宿迁市析置,故名。
  泗洪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3.4°,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西岸。1949年置泗洪县,取泗水和洪泽湖首字命名。
  沭阳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34。 1°,在江苏省北部,沭河南岸。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以县治在沭水之阳,故名。


  黄山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30.2°,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唐天宝年间设太平县。1983年改黄山市,因在黄山之北,故名。1987年屯溪市并入,市府迁驻屯溪。据《方舆胜览》:黄山“在太平县南三十里。旧经:黄帝栖真之地。”
  休宁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29.7°,在安徽省合肥市南。东汉末置休阳县。晋改海宁县。隋改休宁县。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歙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29.8°,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秦置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祁门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9.8°,在安徽省合肥市南。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祁门县。据《续文献通考》:唐永泰初,方清伪置阊门县,后因其垒置县,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
  黟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29。 9°,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秦置黟县。据《水经注》:“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据《清史稿》:“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
  吉安市、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26.5°,在江西省西南部。有一小溪(江)流入四面环山、形状似“井”的山坑中,故称此溪为“井江”,因村建在其山坑的平地上而得名“井江山村”,“江”当地读“岗”,后演变为井冈山村。1981年设县,1984年设市。
  永丰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27.3°,在江西省中部。据《今县释名》:“本吴阳城县,晋改阳丰,宋改今名,有永丰山。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白则年丰,因名永丰县,有永丰溪。”
  永新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26.9°,在江西省西部。东汉建时置永新县,因境内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
  新干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27.7°,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秦置新淦县。因当时县治临近紫淦山及淦水,因而得名新淦。1957年,因字生僻,改新淦县为新干县。
  泰和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26.7°,在江西省中部偏南。隋置泰和县,唐改太和县,明复改泰和县。因境内有禾山,一作和山,禾水所出。并赋吉祥之意。
  峡江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27.5°,在江西省中部。明置峡江县,以峡江处于赣江要冲,地势险要,江面狭窄,流水急湍,故名峡江。
  遂川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6,3°,在江西省西南部。宋置泉江县,1914年改为遂川县。县治在遂川江之北,遂水又名龙泉江。
  安福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27.3°,在江西省西部。唐武德七年(624年)以安复县改为安福县,寓意吉祥。
  吉水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27.0°,在吉水县中部,吉安市东北。三国吴置吉阳县,南唐置吉水县,因境内吉水得名。另据《太平寰宇记》:“吉永水在县东北十里,源出永安乡,北会于赣水。”
  宁岗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26.7°,在江西省西南。元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瓦冈。1914年从永宁和瓦冈各取一字为宁冈县。
  万安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26.4°,在江西省中南部。宋置万安县,以南唐万安镇得名。


  济南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36.6°,在山东省中西部。战国为齐历下邑。汉置历城县,1930年设济南市,因其地处济河南岸,故名。黄河即今大青河,原为济水故道。
  章丘市▲
  位于东经117.5°,北纬36.7°,在山东省中西部,黄河南岸。隋置章丘县。据《三齐记》:章亥妾溺死葬此,谓之章邱。一说是齐匡章子之墓。据《尔雅》:谓邱顶上平正者名章邱,章亦平也,1992年设市。
  长清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6.5°,在山东省中西部。汉置卢县,隋初为长清镇,隋改长清县,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
  平阴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6.3°,在山东省西部,北临黄河。隋大业年间置干阴县。因春秋平阴邑而得名,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据《平阴县志》:“禹贡东原底干,而邑在东原之阴”,故名平阴。
  济阳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6.9°,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黄河。金置济阳县。因在济水之北,故名。
  商河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7.3°,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徒骇河。隋置滳河县,宋改名为商河县。河在县南,故名。


  济宁市▲
  位于东经116.5°,北纬35.4°,在山东省西南部,南阳湖北岸。宋置济州,明,清为济宁州,因临济水,取安宁之意。民国设县。1948年设市。1983年济宁县并入。
  曲阜市▲
  位于东经116.9°,北纬35.6°,在山东省西南部,泗河南岸。汉设鲁县,隋改曲阜县。据《史记正义》:“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因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1986年设市。
  兖州市▲
  位于东经116.8°,北纬35.5°,在山东省中部偏西南。宋置兖州,1961年设县。据《周礼》:“河东曰兖州。”春秋元命苞云:“五星流为兖州。兖,端也,信也。”又云,“盖取兖水以名焉。”汉武帝置十三州,以旧名为兖州,自此不改。1992年设市。
  鱼台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5.0°,在山东省南部,南邻江苏省。唐置鱼台县。为鲁之棠邑,城北有鲁侯观鱼台。县以此名。
  金乡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5。 0°,在山东省南缘,邻接江苏省。汉置金乡县。据《晋地道记》:“县多山,治所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彖,深十余丈,隧长三十丈,傍却人为堂三方,云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凿而得金,故名金山。”因有金乡山,故名。
  邹城市▲
  位于东经117.7°,北纬36.8°,在山东省西南部,西北邻泗河。据《今县释名》:“秦置,故邾国,曹姓,颛顼之后,赵岐曰,鲁缪公改邾曰驺,六书故,邾邹同声,春秋时邾用夷,故谓之邾娄,合邹邾之音为邹,故邾改名邹也。”一说“鲁穆公改驺山从邑,故谓邹山。”县因山名。1992年改为邹城市。
  嘉祥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5.4°,在山东省西南,东邻京杭大运河。金置嘉样县。相传鲁哀公时获鳞处也,故云嘉样。
  微山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34。 8°,在山东省南部,南邻江苏省。1953年设县。因境内微山湖而得名。
  汶上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5.7°,在山东省西南部,西邻京杭运河。金置汶上县。据《汉书》注,应劭曰:诗云:“汶水汤之。”大汶河流贯,故县名汶上。
  泗水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5.6°,在山东省中南部,泗水上游。据《今县释名》:“泅水源出县东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导,故名泗。秦因置泗水郡,隋以名县。”
  梁山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5.8°,在山东省西南部,与河北省为邻。据《山东通志·疆域志》:“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得名。”1949年置梁山县。《水浒》中所说梁山,即此。


  嘉兴市▲
  位于东经120.7°,北纬30.7°,在浙江省北部,秦为由拳县。据《郡县释名》:“吴黄龙三年,嘉禾生于由拳,因改元为嘉禾,改县名为禾兴。”吴赤乌五年(242年)为避太子孙和名讳(和与禾同音),改禾兴为嘉兴。1949年设市。
  海宁市▲
  位于东经120。 7°,北纬30.5°,在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出口北岸。三国吴置盐官,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置海宁郡,取“海洪宁静”之意。元为海宁州,1912年改州为县。1985年设市。
  嘉善县▲
  位于东经120.9°,北纬30.8°,在浙江东北部,历史上是嘉兴县的一部分,明代析置嘉善县。据《嘉善县志》,因旧有迁善六乡,故曰嘉善。
  平湖市▲
  位于东经121.0°,北纬30.7°,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最东北,东南濒杭州湾。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平湖县。据明代《平湖县志》:“谓平湖者以治即武原陷为湖处,土脉坟起,坎塕底干,故以平湖名也。”一说以县东当湖的泻湖而命名。1991年设市。
  海盐县▲
  位于东经120.9°,北纬30.5° ,在浙江省杭州湾北岸。海盐县始置于秦代,以地处沿海,斥卤为盐而得名。据《太平寰宇记》:“海滨广斥,盐田相望。”
  桐乡市▲
  位于东经120.5°,北纬30.6°,在浙江省北部。明宣德五年,析崇德梧桐六乡置县,故名。1958年崇德县并入合为一县。1993年设市。


  金华市、县▲
  位于东经119.6°,北纬29.1°,在浙江中部偏西。汉置长山县,隋改名金华县。据《金华县志》,县北二十里有金华山,一名长山,县因山名。1949年析城区置金华市。1962年曾撤,1979年复设。
  兰溪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29.2°,在浙江省中西部。据清光绪《兰溪县志》,因县城之西濒溪有兰阴山盛产兰花,故溪以兰为名,而县以溪名。唐咸亨五年(674年)设兰溪县。1949年设市,1950年撤销,1985年复设市。
  东阳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29,2°,在浙江省中部。汉置汉宁县,三国置吴宁县。据《今县释名》:“吴置郡,唐改县,有东阳溪,亦曰东阳江。1988年设市。
  义乌市▲
  位于东经120.0°,北纬29.3°,在浙江省中部。汉置乌伤县,据《水经注》,县名得自乌鸦帮助孝子衔土为坟,乌口皆伤。唐武德七年(684年)改乌伤为义乌。1988年设市。
  武义县▲
  位于东经119.8°,北纬28.9°,在浙江省中部。据《郡县释名》:“唐武后析(永康)县之西南置武义县,时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又据《今县释名》:“唐置,县东有百义山。”
  永康市k▲
  位于东经120.0°,北纬28.9°,在浙江省中部。三国孙吴赤乌八年(285年)置永康县。相传,孙权之母生前曾来上浦乡(本县前身)进香,祈求“永保安康”,于是建县之时遂以永康为县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地有永康溪为名。1992年设市。
  浦江县▲
  位于东经119.9°,北纬29.4°,在浙江省中部。据《郡县释名》:唐名浦阳,以县南有浦阳江也。因县在浦江北而得名。
  磐安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29。 3°,在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宋景德年间以年号改景德镇,1950年设市。
  乐平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28.9°,在江西省东北部,居乐安河中游。唐设乐平县,因南有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1992年设市。
  浮梁县▲
  位于江西省北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开元四年置新昌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以溪水时泛,民务伐木为梁而更名浮梁县。1960年撤销并入景德镇市。1988年复县。


  九江市、县▲
  位于东经115。 9°,北纬29.7°,在江西省西北边境。秦为九江郡,汉为九江亭,隋复置九江郡,明为九江府,1914年设九江县。据应劭《汉书集解音义》:“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而得名九江。1949年析置市。
  星子县▲
  位于东经116。 0°,北纬29.4°,在江西省北部。据《今县释名》:“境内有落星石,《县志》,今名德星石,五代杨吴因置星子镇。宋改县,有落星湖,一名落星湾,在县南,鄱阳湖之随地异名者也。”
  武宁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29.2°,在江西省西北部。晋置豫宁县,唐避代宗讳,改豫宁为武宁县。
  彭泽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29.8°,在江西省北端,居长江下游南岸。汉置彭泽县,因县西有彭蠡泽,故名。
  永修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29.0°,在江西省北部,修水下游。南朝宋置建昌县。后因与四川省建昌道同名,改为永修县,因境内修水得名,含有“泮临修水,永受其利”之意。
  修水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9.0°,在江西省西北隅,修水上游。1914年改义宁县为修水县,因修水得名。
  湖口县k▲
  位于东经116.2°,北纬29.7°,在江西省北缘,长江南岸。汉为彭蠡县地,五代南唐设湖口县。以地处鄱阳湖口而得名。
  德安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29.3°,在江西省北部。五代吴杨置德安县,取“德所绥安”之义。
  都昌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29.2°,在江西省西部,鄱阳湖畔。据《今县释名》:“唐置,地名都村,远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相接,故名都昌。”
  瑞昌市▲
  位于东经115.6’,北纬29.60,在江西省北缘。据传,县西有赤乌镇,亦曰瑞昌镇。建安中孙权拒曹操于赤壁,使程普屯兵于此,时有“赤乌之瑞,瑞应武昌”。五代南唐置瑞昌县。1989年设市。


  鄄城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5.5°,在山东省西南缘,北邻黄河。汉置鄄城县。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因古鄄邑为名。
  单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34。 8°,在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安微二省为邻。秦置单父县。因鲁单父邑得名。五代后唐改单州。明改单县。
  郓城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5.6°,在山东省西南缘,北临黄河。春秋为鲁国东郓地,隋置郓城县。《公羊传》曰“運”。郓城为古河所径,其为漫道所由之邑,因郓邑得名。
  曹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4.8°,在山东省西南,邻接河北省。据《史记》:“周武王封曹叔振铎于曹。”北齐因置曹州,明改曹县。因曹叔所封之地,故名。
  定陶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5.1°,在山东省西南部,万福河上游。秦置定陶县。《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县名由此。据《说文解字》:“定,安也。”
  巨野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35.4°,在山东省西南部,万福河北岸。汉置巨野县。因巨野泽(一名大野泽)为名。据《元和郡县志》:“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齐乘》云“梁山泊也。”
  东明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5.3°,在山东省西南端,黄河南岸。汉置东昏县,王莽改东明县。其意相对。
  成武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4.9°,在山东省西南部,万福河南岸。秦置成武县。明改城武县。据《城武县志》:“汉高祖过鲁,祀孔子。以武功告成,改楚邱为成武。”又云;“明初尚宝铸印,误加土为城。”1958年又复改成武县。


  莱芜市▲
  位于东经117.6°,北纬36.2°,在山东省中南部,大汶河上游。汉置莱鞠县。县西有莱芜谷。旧说昔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此谷,邑落芜没,故曰莱芜。1983年设市。
  新泰市▲
  位于东经117.7°,北纬35.9°,在山东省中南部,鲁山南麓。据《今县释名》:“县西北有宫山,旧名小泰山,即古新甫,盖以此名。”据《旧唐书·地理志》:“汉东新泰县,晋去东字,盖误也。”1983年设市。


  丽水市▲
  位东经119.9°,北纬28.4°,在浙江省中南部。隋设括苍县,唐改丽水县,县北有丽阳山,山下有丽阳水。据《元和郡县志》:丽水本名恶溪,隋改为丽水,因为县名。1986年设市。
  青田县▲
  位于东经120.3°,北纬28.1°,在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据《今县释名》:“唐置,县治北有青田山,叶法善栖此学道,田产青芝,故名。”
  缙云县▲
  位于东经120.0°,北纬28.6°,在浙湛省中部。据《今县释名》:“唐置,有缙云山,一名仙都,黄帝炼丹于此,山下有缙云堂,即三天子都也。”
  松阳县▲
  位于东经119.4°,北纬28.4°,在浙江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吴置,《吴地记》云,县东南临大溪,有松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客三十八坐,故此取名。”又据光绪《松阳县志》:“县西三十五里有松阴溪。”
  庆元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27.6°,在浙江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宋庆元二年分龙泉松源乡地置县,以年号为名。
  云和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28.1°,在浙江省南部,瓯江上游。据《浙江通志》:“景秦三年(1452年),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置,县名曰云和。”
  遂昌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28。 6°,在浙江省西南部。汉置遂昌县,三国吴改为平昌县,晋复置遂昌县。据《遂昌县志》:去治东千里,二山前后平叠如昌字得名。
  龙泉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28.0°,在浙江省南部。东晋时松阳县有龙渊乡,唐避高祖李渊讳改为龙泉乡;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置龙泉县,因乡名县。1990年设市。
  景宁畲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9.6°,北纬27.9°,在浙江省瓯江上游。据《景宁县志》:“明代宗景泰三年,……以青田县治西南五百余里为景宁县。”又据《今县释名》:“明景泰三年置,盖亦因讨平寇乱而名。”1984年置景宁畲族自治县。


  连云港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34.6°,在江苏省东北端,东邻黄海。1912年设东海县。1938年在灌云县老窑筑港,取连岛、云台山首字命名连云港,1936年于港置连云市。1961年改为今名。
  东海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34.5°,在江苏省北部,邻接山东省。唐置东海县,以其东邻黄海而得名。
  灌云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34.3°,在江苏省北部,东邻黄海。1913年析东梅县东置灌云县,因南邻灌河,北依云台山,取二地名首字命名。
  赣榆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34.8°,在江苏省东北部,东邻黄海。汉置赣榆县。据《赣榆县志》:“其得名赣榆也,以山。”
  灌南县▲
  位于东经119.3°,北纬34.1°,在江苏省北部,灌河下游。1958年置灌南县。因地处灌河流域,又在灌云县南(一说在灌河之南),故名。


  聊城市▲
  位于东经115.9°,北纬36.4°,在山东省西部,西临京杭大运河。汉置聊城县,据《水经注》:“聊城县东北有摄城,《左传》所谓聊摄以东是也。”据《史记正义》:“聊城,春秋时齐高西界。聊,摄也。战国时,亦为齐地。”以古地名名县。1958年设市。
  临清市▲
  位于东经115.7°,北纬36.8°,在山东省西部,邻接河北省。西汉置清渊县,五代置临清县。以濒临清淇河为名。1983年设市。
  高唐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6.8°,在山东省济南市西北。《战国策》作天唐县,汉置高唐县。高诱注:“高,大也,唐,防也。高唐亦大防之意。”据《清一统志》:“齐高唐在禹城县南,汉高唐在西。二地虽殊,界实相近,今东昌府之高唐州,乃汉灵县也,取故名耳。”
  阳谷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6.1°,在山东省西部,与河北省为邻。隋析东阿县置阳谷县。取县界故阳谷亭为名。阳谷亭在谷城山之阳。
  茌平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6.5°,在山东省西部,西临徒骇河。汉置县。据《说文解字》:“茌,草盛貌。”应劭曰:“茌平者县在茌山之平地也。”
  莘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6。 2°,在山东省西部,邻接河北省。春秋时为齐国的莘邑。县北有莘亭城,后周置莘亭县,隋改今名。
  东阿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6.3°,在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西汉设东阿县。据《尔雅》:“大陵曰阿。”东阿即齐阿邑,西阿属赵。据《泰安府志》:“郡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盖以阿属东郡而立名。”
  冠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6.4°,在山东省西北缘,卫河东岸。春秋时为晋冠氏邑。杜预曰:冠氏即馆陶也,隋析置冠氏县。明置冠县。因古冠氏邑为名。


  临川市▲
  位于东经116.2°,北纬27.9°,在江西省中部偏东。汉置临汝县,隋改临川县,县在汝水之西,临水之东,临水本名定川,唐改为临川水。县因临近定川得名。1987年设市。
  南丰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27.2°,在江西省东部。三国吴分南城县置县,又以徐州有丰县,故名南丰县。
  乐安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27.4°,在江西省中部,抚州市西南。本为祟仁县之乐安乡,宋置县,以乐安乡取名。
  金溪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27.8°,在江西省东部。有金窟山,前代采金处也。有金溪水,色如金,五代后唐置金溪场,宋置县,因水得名。
  南城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7.5°,在江西省东部。汉置南城县,因地处豫章郡城之南,故名。
  东乡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8.2°,在江西省东部。明正德年始在临川县的孝岗地方置县,因县治在东乡得名。
  资溪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27.7°,在江西省东部边缘。1914年改泸溪县为资溪县,因资溪水得名。
  宜黄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27.5°,在江西省中部偏东,居宜水、黄水汇合处。三国吴置宜黄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合流处,故名宜黄。
  广昌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26.8°,在江西省东部。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南丰县之南置广昌县,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名广昌。
  黎川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27.2°,在江西省东部,抚河支流黎滩河上游。宋置新城县,1914年改黎川县,因黎滩水得名。
  崇仁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27.7°,在江西省中部,抚州市西南。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崇仁县,县因原崇仁乡得名。


  临沂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35.0°,在山东省东南部,沂河西岸。汉置临沂县。沂水在县东二里,城临沂水,故名。1983年设市。
  沂南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5.5°,在山东省东南部,东临沂河。1940年设县,因在沂水县之南,故名沂南县。
  郯城市▲
  于东经118.3°,北纬34。 6°,在山东省东南,南邻江苏省。春秋时为郯国地,秦置郯县,元改郯城县。据《说文解字》:“郯,东海县,帝少吴之后所封。从邑炎声。”应劭曰:“音谈”。以故国名县。
  沂水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5.8°,在山东省东南部,沂河上游东岸。隋置沂水县。因境内有沂水而得名。
  苍山县▲
  位于东经118.0°,北纬34.8°,在山东省东南部,南邻江苏省。1947年置苍山县。因山得名。
  费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35.2°,在山东省东南,蒙山南麓。春秋为费国地,又写作□(音),汉置费县。因古国为名。《尚书》作粊,据《说文解字》:“粊,恶米也。”费地多山,地土硗确,产米甚恶。此其命名也。
  平邑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35.5°,在山东省中南部。1945年设平邑县。因子邑镇得名。据平邑古碑记载:“干邑者,季平子之采邑也。”县因春秋时为鲁国季平子采邑而得名。
  莒南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5.1°,在山东省东南部,沭河上游。1940年由莒县析置,因在莒县之南,故名。
  蒙阴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35.7°,在山东省中南部,汶河上游。汉置县。因在蒙山之北,故名。
  临沭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4.9°,在山东省东南,邻接江苏省。1940年设县。因县临沭河,故名。


  六安市 
  位于东经116.4°,北纬31.7°,在安徽省西部,奉置六县。西汉置六安国,东汉置六安县。以古六国为名。1979年设市。
  寿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2.5°,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北。战国时为寿春邑,秦置寿春县。晋武帝时以避郑后讳改为寿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寿州。1912年改寿县。一说据《新唐书》:“郑、汴,陈、蔡、颖为寿星分”。因系寿星分野,故曰寿县。一说到“长寿”意命名。
  霍山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1.3°,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南朝梁置霍州,又置岳安县。隋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按《安徽通志》:霍山在“霍山县西北五里,县以此名”。按,霍山“在县西北”误。据《读史方舆纪要》:霍山在“县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
  霍邱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2.3°,在安徽省西部。南朝梁置霍邱戌。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霍邱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志云:周成王时,霍叔迁于此,县因以名。”
  舒城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1.4°,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春秋时为群舒地,汉置龙舒县。唐改舒城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取古龙舒县为名。”
  金寨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1.6°,在安徽省合肥市西。1949年设金寨县,以县治金家寨为名。


  龙岩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25。 1°,在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上游。据《读史方舆纪要》,唐天宝时置龙岩县,据说是“县东四里有龙岩山,山有大小二洞,壁有双龙纹,县以此名。”1981年改为龙岩市。
  长汀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25.8°,汀江上游。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
  漳平市▲
  位于东经117.4°,北纬25.3°,在福建省中南部,九龙江上游。明(1470年)置漳平县。据《漳平县志》,因“邑据漳江上流,万山之中,此为平衍云。”1990年设市。
  武平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25.1°,在福建省最西南部。据《舆地广地》,宋代置武平县,原为唐时武平镇,因境内有武平河,为汀江支流,武平一名,来源于此。
  上杭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25.0°,在福建省西南部。据《上杭县志》,“唐大历四年,析龙岩湖雷下保地置上杭场”,宋升场为县。
  永定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24。 7°,在福建省西南,博平岭山脉西麓。据《永定县志》,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置永定县。此时明王朝在镇压钟之、黎仲端起义后为“镇抚”而设立的。
  连城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25.7°,在福建省西部。据《读史方舆纪要》,南宋置莲城县,因县治以东莲峰山而得名,元代改为连城县。


  马鞍山市
  位于东经118.4°,北纬31.7°,在安徽省东缘。1956年设市,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当涂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1.5°,在安徽省东部,长江南岸。本汉县,属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涂山。据《元和郡县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成帝时,以江北当涂流民纷纷渡江南下,乃于江南侨立当涂县。隋移今治,沿用侨置县名。


  南昌市、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28.6°,在江西省中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南昌县。当时南越王赵佗占据西广,窥测中原。高祖令颖阴侯灌婴率兵至此,以此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昌大南疆,故名南昌。1929年设南昌市。
  新建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28.6°,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下游西岸。宋置新昌县,因系划出南昌旧地而新建,又有建昌县,故名新建。
  进贤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28.3°,在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阳湖南岸。据《今县释名》:“唐废钟陵入南昌,宋改置进贤镇,寻升镇为县。有栖贤山,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携家居此因名。”
  安义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28.8°,在江西省北部。明置安义县,以境南有安义乡而得名。


  南京市▲
  位于东经118.7°,北纬32.0°,在江苏省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上端。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曰南京。1912年称南京府,1927年置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市。取南部京城之意。
  江宁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1.9°,在江苏省西南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建业置临江县,二年更名江宁县,寓“江外无事,宁静于此”之意。
  溧水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31.6°,在江苏省西南部,秦淮河上游。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析溧阳县西境及丹阳故地东境置溧水县,因溧水得名。一说县名源于漂山,又名粟山,以其形如粟,故名。
  高淳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1.3°,在江苏省西南隅。明弘治四年(1491年)析溧水县西南部置高淳县,县治设在高淳镇,因以得名。
  六合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2.3°,在江苏省南京市北。隋开皇四年(584年)改尉氏县为六合县,以境内有六合山而得名。
  江浦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2.0°,在江苏省西端,东临长江。明洪武九年置江浦县,以古六合县宣化镇(即今浦口镇)旧称而名江浦县。


  南平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26.6°,在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上游。东汉196年置南平县,当时地方割据势力大混战,置县希望南方平定之意。1956年设市。
  邵武市▲
  位于东经117.4°,北纬27.3°,在福建省西北部。据《读史方舆经要》:三国时吴置昭武县,晋太康初因避司马昭之讳而改名邵武。
  建阳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27.3°,在福建省北部。汉置建平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晋置建阳县,因在建溪北岸,故名。1994年设市。
  松溪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27.5°,在福建省北部。南唐(951年)置松源县。据《松溪县志》,宋代改为松溪县,县在闽江支流松溪旁,据说古代溪水“两岸皆乔松,昔人榜曰‘百里松阴’。”
  光泽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27.5°,在福建省西北部。据《读史方舆纪要》,宋太平兴国六年,由邵武县划出光泽,鸾风二乡置光泽县,即以前一乡名作县名。
  建瓯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27.0°,在福建省中部偏北。东汉末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名。宋治干三年置瓯宁县,因有瓯水,出宁山。1913年并建安、瓯宁二县置建瓯县。取二县首字为名。1992年设市。
  顺昌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26.8°,在福建省中部偏西北。据《今县释名》,唐以建安地置将水镇,寻改为永顺场,南唐因置今县,有顺阳溪,在县西顺阳乡。
  政和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27。 3°,在福建省北部。宋政和五年(1115年)置政和县,以年号为名。
  武夷山市▲
  位于东经118.0°,北纬27.7°,在福建省北端。据《读史方舆纪要》,宋置崇安县,因县东南有祟溪,绕县城东南下,故名。1989年改为武夷山市,因境内武夷山得名。
  浦城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27.9°,在福建省最北端。汉置汉兴县,唐天宝年间改浦城县。据《浦城县志》,因县治在建溪上游的南埔溪边,故名。


  南通市、通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32.0°,在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北岸。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置通州,以其地据江海之会、为通吴越之路而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为有别于顺天府通州(今北京通县),俗称南通州。1912年改今县。1949年设南通市。1992年南通市改为通州市,取古代通州之名命名。
  如皋市▲
  位于东经120.5°,北纬32.4°,在江苏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如皋县。据《太平寰宇记》:“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今秀水港),港侧有如皋村。”因以名县。取《荀子·大略篇》:“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为名。1991年设市。
  如东县▲
  位于东经121.1°,北纬32.3°,在江苏省东南部,濒临黄海。1945年由如皋县析置如东县,以其原为如皋县东乡而得名。
  启东市▲
  位于东经121.6°,北纬31.8°,在江苏省东南端,长江口北岸。1928年置县。以滨江临海,沙洲接涨无已,取“启我东疆”之义。1989年设市。
  海门市▲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9°,在江苏省东南。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置县,治东洲镇。因地处长江入海门户,故名海门。1994年设市。
  海安县
  位于东经120.4°,北纬32.5°,在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1943年置紫石县,治海安镇。取临海平安之意。1948年置县,因镇得名。


  宁波市▲
  位于东经121.5°,北纬29.8°,在浙江省东部。唐为明州治,宋为庆元府,清为宁波府治。据《郡县释名》: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义。1949年设市。
  余姚市▲
  位于东经121.0°,北纬30.0°,在浙江省东部。秦置余姚县。据《舆地志》:“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此说似有误。一说余姚系古越语地名。“余”,古越语意为“盐”,而解放前,余姚长期是全国最大的盐场所在地。“姚”字待考。1985年设市。
  慈溪市▲ 
  位于东经121.2°,北纬30.1°,在杭州湾南岸。唐置慈溪县。据《今县释名》:“县有大隐溪,一名慈溪,后汉董黯母,好饮此水,黯乃筑室溪旁,汲以供母,因改今名。”1988年设市。
  奉化市▲
  位于东经121.4°,北纬29.6°,在浙江省东部,秦置鄞县,唐改奉化县。据《奉化县志》,县东五里有奉化山,因以名县。又据《名胜志》:“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1988年设市。
  鄞县▲
  位于东经121.5°,北纬29.8°,在浙江省东部沿海。秦置□县,唐置鄞州,梁为鄞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草名,加邑为鄞。”今鄞东六十里有赤堇山。
  象山县▲
  位于东经121.8°,北纬29.4°,在浙江省东部沿海。唐置象山县。据《象山县志》:“县有一山,……屹如象形,县控此山,因以名之。”
  宁海县▲
  位于东经121。 4°,北纬29.3°,在浙江省东部沿海。晋置宁海县,县临大海。传语当时有将军率兵沿海南下,到处怒海狂祷,惟有三门湾风平浪静,因此称为宁海。


  宁德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26.6°,在福建省东北沿海。据《读史方舆经要》,五代时闽置宁德县,原为长溪县的宁川乡和古田县的感德乡,合为宁德,以二乡名命名。1988年设市。
  寿宁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27.4°,在福建省东北部。据《今县释名》,明景泰初,因歼平矿贼置县,取安宁之义。
  福安市
  位于东经119.6°,北纬27.1°,在福建省东北部,原属长溪县。宋析长溪县西北部韩阳坂等地,设置福安县。据《今县释名》,县西有福源山。1989年设市。
  霞浦县▲
  位于东经120.0°,北纬26.9°,在福建省东北沿海。公元623年设长溪县,1734年升为福宁府,并就府治设霞浦县。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讧,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
  柘荣县( )
  位于东经119.8°,北纬27,2°,在福建省东北部。明中叶设柘洋巡检司,清改置芦门巡检司,1945年置柘荣县,县名似以拓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
  屏南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26.9°,在福建省东北部。据《屏南县志》,清置屏南县,以位于古屏山之南而得名。
  古田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26.5°,在福建省中部偏北。据《福建通志》,古田县因治临于闽江支流古田溪之故。另一说认为,“有谢能者,因古时田亩开垦而居,故名古田。”
  福鼎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27.3°,在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原为霞浦县的劝儒乡地,清1739年置设福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因县有福鼎山而得名。1995年设市。
  周宁县▲
  位于东经119.3°,北纬27.1°,在福建省东北部。原属宁德县的一部分,1933年设周墩特种区,1945年设周宁县,取宁德县之宁字,周墩特种区的周字为县名。


  萍乡市▲
  位于东经113.8°,北纬27.6°,在江西省西端。三国吴置萍乡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地多生萍草而得名。1960年设市。
  莲花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27.1°,在江西省西缘。清置莲花厅,1912年改为县。以莲花山为名,山五峰攒簇,状若莲花,又有莲花潭、莲花寨。


  莆田市、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25.4°,在福建省东部沿海,木兰溪下游,别名荔城。南朝陈置莆田县,原为莆禧镇,镇名又来自莆口。1983年设市。
  仙游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25。 3°,在福建省东部,木兰溪上游。唐置清源县,742年改为仙游县。据《元和郡县志》,“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命名。”据《福建通志》:仙游县“临川何氏兄弟九人学道,于此仙去,故名。”


  安庆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30.5°,在安徽省西南部。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置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置安庆府。1949年设安庆市。因安庆军为名。
  桐城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1.0°,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春秋时为桐国。唐置桐城县。据《太干寰宇记》:桐城县“取桐乡为名。”1996
  年设市。
  宿松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0.1°,在安徽省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宿松县。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逐改为宿松县。”一说“宿,旧也;谓系旧日的松兹。”
  枞阳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南,地处长江北岸。汉置枞阳县。因古枞阳镇为名。
  太湖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0.4°,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南朝宋置太湖左县。齐改太湖县。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
  怀宁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0.3°,在安徽省合肥市南,长江北岸。晋置怀宁县。据《资治通鉴》注:“盖以怀宁蛮左名也”。另据《名胜志》:“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
  岳西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0.8°,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因县在潜岳之西,故名。
  望江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0.1°,在安徽省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望江县。因县临长江,故名。
  潜山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元至治三年(1323年)置潜山县。因潜山在县西北,故名。


  青岛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36.0°,在山东省东部,西临胶州湾,东南临黄海。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青岛市。据《胶澳志》:“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蒨”,故名青岛。
  莱西市▲
  位于东经120.5°,北纬36.8°,在山东省东部,大沽河上游。1940年置县。因在莱阳县西而得名。1990年设市。
  即墨市▲
  位于东经120.4°,北纬36.3°,在山东省东部,东临崂山湾。隋置即墨县,因城临墨水,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墨山在月翏县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墨水出焉。”1989年设市。
  胶州市▲
  位于东经120.0°,北纬36.3°,在山东省东部,东临胶州湾。北魏置胶县。据《水经注》:“胶水出胶山北,县因以名。”《图经》云:水色如胶,北流三百里入海。1987年设市。
  胶南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5.8°,在山东省东部,濒临黄海灵山湾。1946年由珠山县改名。因在胶县之南,故名。1990年设市。
  平度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6.7°,在山东省东部,胶莱河东岸。汉置干度县。隋置胶水县,明设平度州,1913年复改平度县。据《今县释名》:“当以地处平广而名。”据《史记》:“汉元朔三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衍以平度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1989年设市。


  衢州市、衢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28.9°,在浙江省西南部。东汉置新安县,晋改信安,唐改西安,1912年改为衢县。据《常山县志》:“三衢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州名以此。”1979年析城区设市。
  江山市▲
  位于东经118.6°,北纬28.7°,在浙江省西南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须江县,五代吴越时(931年)以县南有江郎山,改名江山县。1987年设市。
  开化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29.1°,在浙江省西部边境。本常山县地,吴越析置开化场,宋太平兴国年间升场为开化县。县因场得名。
  常山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28.9°,在浙江省西部。汉称定阳县,唐置常山县,县东有常山,一名长山,因山名县。
  龙游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29.0°,在浙江省衢州市东部。秦置太末县,据《今县释名》:“汉太末县地,有龙邱山,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远望尽如莲花,龙丘苌隐居于此,因以名山。”又据《郡县释名》:“唐名龙邱,仍以邑有龙邱山,……吴越王恶丘为墓不祥改为游。”


  泉州市▲
  位于东经118.5°,北纬24.9°,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唐置泉州,得名于泉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在府城东北八里,一名北山,一名清源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1951年设市。
  惠安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25.0°,在福建省东南沿海,介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宋(981年)置惠安县。取吉善安宁之意。
  永春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25.3°,在福建省中南部。据《永春县志》,五代时闽国所置,初名桃源县,后又改为永春县,县据晋江上游,气候四季皆宜,或永春之命名是因此缘故。
  安溪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25.0°,在福建省东南部。后周955年置清溪县。据《安溪县志》:北宋置安溪县。在晋江中游,可通航,江水绕城而过,据说:“溪流清莹,顺下好驶,故曰安溪。”
  南安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24.7°,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中游,三国吴置东安县,晋改晋安县,陈置南安郡,隋589年置南安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县有南安江,取以为名”。1993年设市。
  石狮市▲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石狮隋代有一风里庵,庵前石亭下屹立两只狮子,故称石狮亭。1942年因亭设石狮镇。1987年设市。
  晋江市▲
  位于东经118.5°,北纬24.8°,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唐设县。因水得名。1992年设市。
  德化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25.5°,在福建省中部,大樟溪上游。据《德化县志》,唐代析置归德场,五代时闽升为县。
  金门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24.4°,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历代属同安县管辖,1915年属思明县,1914年成立金门县。据《金门志》载,因在金门岛上而得名。


  日照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5.4°,在山东省东南,东临黄海。劳山自诸城障日山,迤逦西南,群峰联亘,百数十计。至日照县城附近,地近海岸,成一低原。清晨日出,无山为障,则先照焉。故宋置镇以命名。金旋改为县。1958年设市。
  五莲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35.7°,在山东省东南部,潍河上游。汉置临朐县,北魏改昌国县,隋开皇六年(586年)改逢山县,大业二年复改临朐县。因东临朐山,故名。1947年由诸城、日照、莒县部分地区析置五莲县。
  莒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5.5°,在山东省东南部,沭河上游。周为莒国,秦因置莒县。据《说文解字》:“齐人呼芋为莒”,而莒为物产。
  宁阳县▲
  位于东经116.80,北纬35.7°,在山东省西南部,大汶河南岸。西汉置县,因县治在宁山之阳,故名。
  东平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5.9°,在山东省西南部,京杭运河东岸。汉为东平国,取《禹贡》东原底干之意。明为东平州,1913年改县。
  肥城市▲
  位于东经116.7°,北纬36.2°,在山东省中西部,大汶河上游。汉置肥城县。因其地为春秋时肥国遗民散居之处,故名。1992年设市。


  三明市▲
  位于东经117.6°,北纬26.2°,在福建省中部偏西。1940年设三元县,1956年明溪县并入,置三明县,以两县首字命名。1963年设市。
  明溪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26.3°,在福建省西部,明设归化县,1959年改为明溪县。据《归化县志》载:“明溪在县东,亦曰明江,……东北流,岩侧有大小二阜,对如明字,因曰明溪”。县因溪得名。
  将乐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26.7°,在福建省西部,据《将乐县志》:三国时吴置将乐县,原为建安县的将检、长乐二乡,各取一字命名。
  大田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25。 7°,在福建省中部。据《读史方舆经要》,明置大田县,因县境众山环绕,中有原田,又有大田溪环县治之南,故名大田。
  宁化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6.2°,在福建省西部,唐置黄连县,742年改为宁化县,取安宁顺化之意。
  建宁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26.8°,在福建省西部。三国置绥安县,后唐改设建宁县,取义于安宁。
  沙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6.4°,在福建省中部。东晋置沙戍,后置沙村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沙县,因在闽江支流沙溪北岸而得名。
  尤溪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26.1°,在福建省中部。据《尤溪县志》,唐置尤溪县,因县境有溪,名尤溪,为闽江支流,故以名县。
  清流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26.1°,在福建省西部。据《清流县志》,原为清流驿,北宋时升为县。因县北有清溪,为沙溪的上游,沿溪山林茂密,溪水澄清似练,故名清流。
  泰宁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26.9°,在福建省西部。唐置归化镇,后周置归化县,宋置泰宁县,意为国泰民宁。

  上饶市、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三国吴置上饶县,因上饶江得名。1950设市。
  广丰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28。 4°,在江西省东北缘。唐乾德年间置永丰县,因里为名。清雍正年间因吉州已有永丰,加之境内有丰溪河,置广丰县,与“永丰”意近。
  波阳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9.0°,在江西省东北部。秦置番阳县,后汉改为都阳,因在都江之阳。据《汉书·地理志》:“鄱水西入湖汉是也,鄱阳湖在县西,即古彭蠡。”隋时始曰鄱阳湖,以接鄱阳山而名。1957年改郡为波,称波阳县。
  婺源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29.2°,在江西省东北部。唐置婺源县,因婺江(今乐安河上游)绕城三面,因而得名。
  铅山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8.3°,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据《今县释名》:“有铅山,在县西,产铅铜及青绿,唐有铅山场,南唐因置县。”今铅山已倾陷,不产铅铜。
  余干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8.7°,在江西省东北部。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一说“越人谓盐曰余。”
  德兴市▲
  位于东经117.5°,北纬28.9°,在江西省东北部。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取惟德乃兴之义,改邓公场为德兴场,唐置德兴县。1990年设市。
  横峰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明嘉靖年间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兴安县。1914年改为横峰县,县北有横峰山。
  弋阳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据《今县释名》:“县治在弋水之阳,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据《太平寰宇记》:“水口有大石,面如镌成弋字,故名。本后汉之葛阳县,隋开皇中,因失印改为弋阳。
  玉山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28.6°,在江西省东北部。唐置玉山县,因境内有环玉山而得名。
  万年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28.7°,在江西省东北部。明正德七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县,北有万年山,县因以名。


  绍兴县▲
  位于东经120.5°,北纬30.0°,在浙江省东北部。春秋时为越国都。据《今县释名》:“宋绍兴初,置绍兴府,以年号为名。”1950年设市。1962年撤销,1979年复设市。
  新昌县▲
  位于东经120.9°,北纬29.4°,在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据万历《新昌县志》:“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置新昌县。县名得自新昌乡名。
  嵊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29.6°,在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嵊州,并分置嵊县,因县境有嵊山,四面皆有秀峰,取四山为嵊之义。1995年设市。
  诸暨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29.7°,在浙江省中部,浦阳江中游。秦置诸暨县。据《元和郡县志》:“县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1989年设市。
  上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30.0°,在浙江省东远河北岸,曹娥江上游。秦置上虞县。据传,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故曰上虞。”1992年设市。


  苏州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3°,在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隋开皇九年(589年)因境内姑苏山改名苏州。1949年设市。
  吴县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 3°,在江苏省东南部,濒临太湖。春秋为吴国都,秦置吴县,因故吴国得名。1995年设市。
  吴江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1°,在江苏省南端,西临太湖。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置吴江县,固吴凇江得名。1992年设市。
  太仓市▲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4°,在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出口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州为昆山县。十二年(1379年)于海口分立镇海卫,旋移太仓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1918年改州为县。因在此建仓囤粮而得名。“太仓”大仓之意。1993年设市。
  昆山市▲
  位于东经120.9°,北纬31.4°,在江苏省东南,长江下游南岸。秦置娄县,南朝梁改昆山县,因在昆山之阴而得名。1989年设昆山市。
  常熟市▲
  位于东经120.7°,北纬31.6°,在江苏省南部,北邻长江。南朝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县置常熟县。因县盛产稷谷,取“稷谷常熟”之意。1983年设市。
  张家港市▲
  位于东经120.5°,北纬31.8°,在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61年由江阴、常熟两县析置,因沙洲为名.1986年改设张家港市,因张家港河而得名。


  宿州市▲
  位于东经116.9°,北纬33.6°,在安徽省北部。唐置宿州。据《史记》:“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据《元和郡县志》:宿州“取古宿国为名”。1979年设市。
  宿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3.6°,在安徽省北部。1912年设县。因宿州得名。州因古国为名。
  萧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4.1°,在安徽省合肥市北。春秋时为萧国地。秦置萧县。以古萧国为名。
  泗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3.4°,在安徽省东北部。北周设泗州。因洒水得名。1912年改泗县。
  砀山县▲
  位于经116.3°,北纬34.4°,在安徽省北端。秦置砀县,隋置砀山县。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
  灵壁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3.5°,在安徽省合肥市北。宋元祐元二年(938年)以零璧镇置零壁县。据《名胜志》:“以县产磐石,珍之如壁,故名。”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灵壁县。


  台州市▲
  位于东经121.4°,北纬28.6°,在浙江省东部沿海。1981年由黄岩县和和临海县析置椒江市。市因境内椒江得名。1995年改为台州市,因该地为唐代台州辖地故名。
  临海市▲
  位于东经121.1°,北纬28.8°,在浙江省东部沿海。汉置回浦县,三国时置临海县,以临海山得名。1986年设市。
  三门县▲
  位于东经121.3°,北纬29.1°,在浙江省东部沿海。1912年置南田县,1940年改名三门县,因县临三门湾而得名。
  仙居县▲
  位于东经120.7°,北纬28.8°,在浙江省中东部。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改乐安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为由,改永安为仙居县。
  黄岩市▲
  位于东经121.2°,北纬28.6°,在浙江省东部沿海。黄岩县原称永宁县。据《黄岩县志》:黄岩是以永宁江上游黄岩溪中有黄色巨石而得名。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从临海县析置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永宁为黄岩县。1989年设市。
  温岭市▲
  位于东经121.3°,北纬28.3°,在浙江省东部沿海。明设太平县,后因同名,1915年改称温岭县,取县西“峤山”之别称“温岭”为名。1994年设市。
  天台县▲
  位于东经121.0°,北纬29.1°,在浙江省东部。三国吴置始平县。晋改始丰县。唐高宗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五代后粱改为新兴县,后又改为天台县,因天台山为名。
  玉环县▲
  位于东经121.2°,北纬28.1°在浙江省东南沿海。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玉环厅。因境内玉环岛得名,又名玉环山。据《太平寰宇记》,因“状如玉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1912年改为玉环县。


  泰安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36.2°,在山东省中部。汉置奉高县。明置泰安州,清改泰安县。泰山在其北,取临泰山而平安之意。1982年设市。


  泰州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33.7°,在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置泰州,取安泰之意。1949年设市。
  泰兴市▲
  位于东经120.0°,北纬32.1°,在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析海陵南五分地置泰兴县。泰兴,谓隋泰州而兴起之意。1992年设市。
  姜堰市▲
  位于东经120.1°,北纬32.5°,在江苏省中部。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泰州,取安泰之意。1912年改县。1994年改为姜堰市,因驻地姜堰镇得名。
  靖江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32.0°,在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靖江县。以其地扼江海门户,且以江海多警,故名靖江。1993年设市。
  兴化市▲
  位于东经119.8°,北纬32.9°,在江苏省中部。五代吴武义二年(920年)置化兴县。取振兴其教化之义。1987年县改市。


  铜陵市、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0.9°,在安徽省中南部。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因铜官山为名。1956年设铜官山市,1958年改铜陵市。说因县境有山产铜,故名铜陵。


  威海市▲
  位于东经122.1°,北纬37.5°,在山东省东北部,北濒黄海。明初置威海卫。取威镇黄海之意。1945年设市。
  乳山市▲
  位于东经121.5°,北纬36.9°,在山东省东部,南临黄海。1945年置乳山县。因山得名。1993年设市。
  文登市▲
  位于东经122.0°,北纬37.2°,在山东省东北部,南濒黄海。北齐置文登县。据《太平寰宇记》:“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士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一名文山。”又据《元和郡县志》:“文登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据《太平寰宇记》:“文登山在文登县东二里。”1988年设市。
  荣城市▲
  位于东经122.4°,北纬37.1°,在山东省东端,濒临黄海。明置成山卫,清改荣城县。因境内荣山、成山二山首字得名。1988年设市。


  潍坊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36.7°,在山东省中部偏东,东邻潍河。1948年以潍县城关镇和坊子镇设市,因名。1983年潍县并入。
  昌邑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6.8°,在山东省北部,北邻莱州湾。本齐之都昌邑,汉因置都昌县。宋改今名。以邑在汉之都昌城,故名。1994年设市。
  昌乐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6。 7°,在山东省中部偏东,沂山北麓。汉置营陵县,隋改营丘。唐置昌安县。五代后置昌乐县。据《青州府志》:“县为刘宋都昌县地。昌乐者,盖取都昌一邑安乐之意云。”
  高密市▲
  位于东经119.7°,北纬36.3°,在山东省东部,胶莱河和潍河之间。秦置县,因地处密水(胶莱河支流)西之田庄,城踞其高处,而城外四周皆洼下,故名。1994年设市。
  临朐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36.5°,在山东省中部,沂山北麓。汉置临朐县。固临朐山而得名。一说朐为水名,其城侧临朐川为名。
  安丘市▲
  位于东经119.2°,北纬36.4°,在山东省中部,地跨潍河两岸。汉置安丘县。因安邱得名。安邱因其地在安平东邱,故名。1994年设市。
  青州市▲
  位于东经118.4°,北纬36.7°,在山东省中部,鲁山北麓。汉益县,又为益都侯国,魏于益都城置县。取益县之乡聚也。据《左传》注:“凡邑有先君之庙曰都,益都既为侯国,则其邑必有先君之庙矣。”1986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
  诸城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5.9°,在山东省中东部,潍河上游。汉置东武县,隋改今名。因诸鲁邑得名。邑因诸冯得名。孟子曰:“舜生于诸冯。”1987年设市。
  寿光市▲
  位于东经118.7°,北纬36.8°,在山东省中北部,临莱州湾。汉置平寿县,取平三寿之意,平寿即今潍县地,与寿光接壤。或取后杼平三寿,于夏有光,故名。寿光,据《晋书》:“古斟灌氏所封国”,以古国名县。1993年设市。


  温州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28.0°,在浙江东南沿海,瓯江下游南岸。唐上元元年(759元)置温州。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1949年设市。
  瑞安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27.7°,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据《今县释名》:“本东汉章安县地,吴析置罗阳,后改安阳,晋改安固,唐改今名,有瑞安江。”又据《瑞安县志》:“飞云江在城南,……唐名瑞安江。”1978年设市。
  平阳县▲
  位于东经120.5°,北纬27.6°,在浙江省东南沿海。据《浙江通志》,旧名横阳,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据《今县释名》:“有横阳山、横阳江,晋因置横阳县,钱氏改今名,以在平水之阳为名,干水入横阳江。”《太平寰宇记》:“以邑有平阳岭,故名。”
  永嘉县▲
  位于东经120.6°,北纬28.1°,在浙江省东南部,瓯江北岸。东汉置永宁县,隋置永嘉县。据《瑞安县志》:瓯江在府城望江门外……一名永嘉江。县以水为名。
  泰顺县▲
  位于东经119.7°,北纬27.5°,在浙江省南部。据《今县释名》:“明景泰三年讨平邓茂七叶宗留之乱,析瑞安平阳地置县,以民心向化,赐名泰顺。”
  文成县▲
  位于东经120.0°,北纬27.7°,在浙江省南部。1946年由泰顺、青田、瑞安三县析置文成县。因为这是明文成公刘基(伯温)的故乡,因此名为文成县。
  洞头县▲
  位于东经121.1°,北纬27.8°,在浙江省东南沿海,瓯江口外。1953年由玉环县析置洞头县,因洞头岛(山)而得名。
  乐清市▲
  位于东经120.9°,北纬28.1°,在浙江省东南沿海,瓯江北岸。始置于晋,称乐成县,五代后梁开平年间,由于讳成字,改为乐清县。1993年设市。
  苍南县▲
  位于东经120.3°,北纬27.5°,在浙江省最南端。1981年以平阳县析置苍南县。


  无锡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21.5°,在江苏省南部,南滨太湖。汉置无锡县。唐陆羽《惠峙记》:“周秦间大产铅锚,至汉兴,锡方殚。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故山名锡山,地名无锡。王莽时,取其反义命名,改名有锡县。东汉建立,复名无锡县。”一说:无蝎为吴语地名。1949年设市。
  锡山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31.5°,在江苏省南部。汉置无锡县。据《嘉庆重修一统志》:锡山“唐陆羽(惠山记):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故名锡山。汉兴锡方殚,故刨无锡县。”此说有误,因无锡乃古越语地名,非汉语地名。1995年无锡县改为锡山市。因境内锡山得名。
  江阴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31.9°,在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南朝梁改暨阳为江阴县,因在长江南岸,故名。1987年设市。
  宜兴市▲
  位于东经119.8°,北纬31.3°,在江苏省南部,东滨太湖。隋废郡改为义兴县。宋太平兴国元年避讳,取“义者宜也”之意改名宜兴县。1988年设市。


  芜湖市、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31.3°,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汉初置芜湖县。1949年设芜湖市。据《太平寰宇记》:芜湖:“在芜湖侧,以其地卑,蓄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
  南陵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30.9°,在安徽省东南。晋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南陵县。南陵,本汉县名,在关中,属京兆尹。东晋侨置于江南,隋统一后,沿用侨置县名。
  繁昌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1.0°,在合肥市东南。东晋侨置繁昌县于此。县因繁阳亭而得名。


  厦门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24.4°,在福建省东南部。清设厦门厅,1933年设厦门市。厦门处于九龙江口部外侧,与内侧的“海门”相对而言,位置在下的出海口,人们原先俗称其为“下门”。厦门的得名,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并赋以“大厦之门”的新意。据《厦门志》,厦,即大的意思,门,在东南沿海一带指河流入海口和海港。


  新余市▲
  位于东经114.9°,北纬27.2°,在江西省中部。三国吴置县,本名新渝,以渝水为名,唐天宝时改为新喻县。1958年又改为新余县,取“余”与“喻”同音。1983年设市。
  分宜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27.7°,在江西省西部。本为宜春县之安仁县,宋雍熙间析置县,以分自宜春而得名。


  徐州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34.2°,在江苏省西北部,微山湖南岸。秦称彭城县。为古九州之一。据《晋书·地理志》:“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一说徐州因徐戎或徐方而得名。1945年设市。
  铜山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4.2°,在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微山湖。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铜山县,以县东北境有铜山(今已沦入湖中),故名。
  睢宁县( )
  位于东经117.9°,北纬33.9°,在江苏省西北部,徐州市东南。汉置睢陵县。金兴定二年(1218年)以宿迁县古城置睢宁县,取“睢水安宁”之意。
  邳州市▲
  位于东经117.9°,北纬34.3°,在江苏省北部,邻接山东省。秦置下邳县。元改邳州。1912年改为邳县。1992年改为市。
  沛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4.7°,在江苏省北端,邻接安徽、山东两省。秦置沛县,因沛泽得名。
  新沂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34.3°,在江苏省北缘,邻接山东省。1949年置新安县。因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1958年以县境新沂河改今名。1990年改市。


  宣州市▲
  位于东经118.7°,北纬30.9°,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晋置宣城郡。隋置宣城县,为宣州治。1987年改为宣州市。
  广德县▲
  位于东经119.4°,北纬30.9°,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置广德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至德二年九月,(绥安县)改为广德,以县界广德故城为名”。
  宁国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宁国县。取安宁定国之意。
  郎溪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31.4°,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1914年置郎溪县。据《桐川志》:“建平县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为郎埠镇。”“郎埠”,又作“郎步”。
  泾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汉置泾县。据《后汉书·明帝纪》:泾县“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
  旌德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30.2°,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唐永泰中置旌德县。据《元和郡县志》:旌德县“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方据险作叛,诏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县”。据《太平寰宇记》:“冀其邑人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县名。”
  绩溪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30.0°,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唐大历元年(766年)置绩溪县。据《元和郡县志》:“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烟台市▲
  位于东经121.4°,北纬37.5°,在山东省东北部,北邻黄海。明设墩台狼烟以御倭寇,故名烟台。1945年设市。 
  龙口市k▲
  位于东经120.5°,北纬37.6°,在山东省东北部,西北临渤海。秦置黄县。黄山在县南二十里,有黄水,县因名。1986年改设龙口市。因驻地龙口镇为名。
  莱阳市▲
  位于东经120.7°,北纬36.9°,在山东省东部,临黄海丁字港。县在昌水之阳,汉因名昌阳,五代唐讳昌,改莱阳县。据《汉书·地理志》:“县在莱山之阳,故名也。“1987年设市。
  莱州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7.1°,在山东省东北部,西临渤海莱州湾。汉置掖县。据《元和郡县志》:“掖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据《前汉书·地理志》注:掖水北流入渤海,其所入处,正当莱州湾之南岸。实渤海之右掖。”县因名。1987年设莱州市,以古莱州命名。
  招远县▲
  位于东经120。 4°,北纬37.3°,在山东省东北部,西北临渤海莱州湾。据《今县释名》:“梁于汉朐县、琅邪故城,置招远县,刘豫袭用其名于此。”招远,盖取招来远人之意。
  栖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37.3°,在山东省东北部,艾山南麓。金置栖霞县。据《三齐记》:“山顶方平,东一峰特起,春日晴明,云雾周护起伏变幻,若海市然,栖霞之名盖以此。”1995年设市。
  海阳市▲
  位于东经121.1°,北纬36.7°,在山东省东部,南临黄海。汉设观阳县,明置大嵩卫,清置县。因海在县南二里,故名。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1996年设市。
  蓬莱市▲
  位于东经120.7°,北纬37.8°,在山东省东北部,北临黄海、渤海、汉黄县地。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为名。唐置蓬莱县。1991年设市。
  长岛县▲
  位于东经120.7°,北纬37.9°,在山东半岛北端海上。1945年设长岛特别区,1956年因置长岛县。因岛南北偏长,故名长岛。


  盐城市▲
  位于东经120.1°,北纬33.3°,在江苏省东北部。汉置盐渎县。东晋改盐城县。因境内产盐,故名。1945年置盐城市。1983年设市。
  东台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32.8°,在江苏省东部,东濒黄海。清析泰州东北境置东台县。以该县地势较泰州高,又处于泰州之东,故名。一说以东台场为名。1987年县改市。
  盐都县▲
  位于东经120.2°,北纬33。 0°,在江苏省中东部。1996年从盐城市析置盐都县,故名。
  建湖县▲
  位于东经119.8°,北纬33.4°,在江苏省东部,北邻苏北灌溉总渠。1941年置建阳县,后因与福建省建阳县同名,1951年取建阳镇、湖垛镇首字改今名。
  响水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34.2°,在江苏省北部,东北邻黄海。1966年设响水县,以县治在响水口,因村傍灌河,河床陡深,潮汐差大,每逢潮起潮落,村境支流,跌水轰鸣,数里皆闻水响,遂名响水口。一说因境内唐响河而得名。
  阜宁县▲
  位于东经119.8°,北纬33.7°,在江苏省北部,居射阳河北岸。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阜宁县,以驻海边土埠,安宁无患,名埠宁县。1911年雅化为阜宁县。
  射阳县▲
  位于东经120.2°,北纬33.7°,在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1942年设射阳县,以县境射阳河而得名。
  滨海县▲
  位于东经119.8°,北纬34.0°,在江苏省东北部,濒临黄海。1942年置滨海县,以地处黄海之滨,故名。
  大丰市▲
  位于东经120.4°,北纬33。 2°,在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1942年设台北县。因与台湾省台北县同名,取著名大丰垦区为名。1996年设市。


  扬州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4°,在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隋置扬州。古越之一部称扬越。据《尔雅》:越,扬也。注谓发扬也。又其性轻扬也。李巡曰: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据《太康地纪》:“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1949年设扬州市。
  仪征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32.2°,在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北岸,邻接安徽省。北宋置真州。据《舆地纪胜》;“真宗朝以铸圣像成功,升为真州。”按宋信道教,铸玉皇圣祖太祖大宗金像于真州,建道观曰仪真,谓得其真仪,故州、县取为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仪真县。清雍正六年(1729年)以避胤桢讳更名仪征县。1986年设市。
  邗江县▲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4°,在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邗江县,得名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之邗沟(又名邗江)。
  宝应县▲
  位于东经119.3°,北纬33.2°,在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隋置安宜县。唐上元三年(763年)县内获定国宝,因改安宜县为宝应县。
  江都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32.4°,在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置江都县,以“县临大江,为一都之会”故名。1994年设市。
  高邮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7°,在江苏省中部,高邮湖东岸。秦置高邮亭。因名秦邮。汉置高邮县。1991年设市。


  宜春市▲
  位于东经114.3°,北纬27.7°,在江西省西部,袁水中游。汉置宜春县。县有宜春泉,夏冷冬暖,清澄如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以名县。晋避郑太后讳,改为宜阳,隋复故。1979年升为市。
  樟树市▲ 
  位于东经115.5°,北纬28.1°,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五代南唐升元二年置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县境中部,澄澈见底,故名。一说袁、赣二水合流,绕城而北,称清江。1988年改为樟树市,以樟树镇(江西四大古镇之一)为名。
  丰城市▲
  位于东经115.7°,北纬28.2°,在江西省中部。汉置富城县,因在富水上游,故名。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原治“人口未集,城郭未竣”移治丰水西,改名丰城县。1988年设市。
  万载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28.1°,在江西省西部。本高安县地,有万载乡,杨吴置万载场,五代南唐因置万载县。
  上高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28.2°,在江西省西部。五代南唐置上高县,本唐之上高镇,以其地在高安上游故名。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
  高安市
  位于东经115.3°,北纬28.4°,在江西省中部偏西。唐武德五年,因避太子讳,改建成县为高安县。取地形似高而实安之意。1993年设市。
  铜鼓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28.5°,在江西省西北部。明设铜鼓营,因县城东有铜鼓石,屹立数丈,形类铜鼓,故得名。清置铜鼓厅,1912年置铜鼓县。
  靖安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8.8°,在江西省西北部。南唐升元元年建靖安县。靖安因镇名场,因场名县。取安定之意。
  宜丰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28.3°,在江西省西部。三国吴置宜丰县,取此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
  奉新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8.6°,在江西省西北部。汉置新吴县。南唐保大元年(943年),吴把帝位让于唐,唐嫌“吴”字,遂改为奉新县。

  鹰潭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28.2°,在江西省东北部。原屑贵溪县境。后设鹰潭镇,1979年设市。市内龙头山下有潭,潭深水急,相传常有老鹰在盘旋,故名鹰潭。
  贵溪市▲
  位于东经117.2°,北纬28.3°,在江西省东北部。唐置贵溪县,县在贵溪口,因以为名。1996年改为市。
  余江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28.2°,在江西省东北部。宋置安仁县,1914年改为余江县,因境内余水得名。


  枣庄市▲
  位于东经117.5°,北纬34.8°,在山东省南端,南邻江苏省。1960年由峄县改置今市,因市驻枣庄,故名。据《史记》:“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东有淮颖、煮枣”,即指此。
  滕州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35.1°,在山东省南部,西临独山湖。周为滕国。秦改滕县。因古国为名。据《说文解字》:“滕,水超涌也,盖以地近水所汇聚故也。”1988年设市。


  漳州市▲
  位于东经117.6°,北纬24.5°,在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唐置漳州。唐代将陈政屯兵火田时,见盘陀岭下溪水自西林出海,来自铜山的海水自海门流入,清浊汇流成章纹,很像河南家乡的清漳河,遂名为“漳江”。漳州因此得名。1951年设漳州市。
  龙海市▲
  位于东经117.8°,北纬24。 4°,在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1960年将原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设龙海县,以二县首字为名。1993年设市。
  南靖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24。 5°,在福建省东南部。元析置龙溪、漳捕、龙岩三县地置南胜县,后改胜为靖。
  诏安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23。 7°,在福建省最南端。据《今县释名》:“奉南诏地,宋为南诏场,今有南诏驿,蛮语谓王曰诏,明嘉靖九年置县,取南诏靖安之义。”
  漳浦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24.1°,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据《读史方舆纪要》:唐垂拱年间置漳浦县,初设时县治位于漳溪之滨,故名漳浦。
  华安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25.0°,在福建省南部,九龙江中游,1928年设华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境有华峰岭。据《今县释名》,“民国以龙溪县之华封镇置县。”
  东山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23.7°,在福建省南部诏安湾。明置铜山营,1916年置东山县。据《铜山志》:“因在今东山岛上,东山岛原名铜山,据说因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称曰东山。”
  长泰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1。 6°,在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北岸。唐□宗乾符三年(876年)始置武德场,后改武胜场、武安场。南唐保大元年(944年)升场为长泰县。是以原武德、武胜、武安场名称的含义,取意歌颂“祟武常胜,德政安泰。”“常”与“长”谐音雅化,故名长泰县。另据《读史方舆纪要》:五代置长泰县,因县有长泰溪而得名。
  云霄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23.9°,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原是漳州最初的州治,元设云霄驿,明为镇,1914年设云霄县,有云霄山,以高耸霄汉而名。县因山得名。
  平和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24.3°,在福建省南部,九龙江上游。据《读史方舆纪要》,明正德十四年设平和县,因王守江镇压了象湖农民起义后,为控制起义地区而设县。


  镇江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2°,在江苏省西南,北滨长江。北宋置镇江军节度使。取威镇长江之意。政和三年(1113年)升为镇江府,1928年设镇江县,1949年复改丹徒县,析城关区设镇江市。
  丹阳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32.0°,在江苏省西南,长江南岸。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改名云阳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丹阳县,源自汉代丹阳郡名。因丹阳县西有赭山,其山丹赤,因以为名。1987年设市。
  丹徒县▲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2°,在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南岸。相传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使赭衣囚徒三千凿京岘山,因改谷阳县为丹徒。
  句容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31.9°,在江苏省西南部,北临长江。汉置句容县。以县境有勾曲山(今名茅山),山形似“己”,勾曲有所容,故名。古“勾”与“句”通,因名句容。或谓“勾容”,为古吴语地名。
  扬中市▲
  位于东经119.8°,北纬32.2°,在江苏省南部。原名太平县,因与安徽省太平县同名,1914年改扬中县。因在扬子江中部,故名。1994年设市。


  舟山市▲
  位于东经122.1°,北纬30.0°,在浙江省东北部。1987年撤定海、普陀二县,成立舟山市,市因舟山得名。舟山为一海岛,形似舟故名。
  嵊泗县▲
  位于东经122.4°,北纬30.7°,在浙江省长江口外。1951年置嵊泗县。因嵊山和泅礁山而得名。
  岱山县▲
  位于东经122.1°,北纬30.2°,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上。1953年置岱山县,1987年划归舟山市。据《岱山镇志》:“岱山本乡名,自唐以来,即称蓬莱乡,统名曰岱岸里。”东岳泰山古称岱岳,岱山的取名正是与泰山相比拟。


  准北市▲
  位于东经116.7°,北纬33.9°,在安徽省北部。1971年改濉溪市为淮北市。因地处淮河北,与淮南相对,故名。
  濉溪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3.9°,在安徽省北缘。1950年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淄博市▲
  位于东经118.0°,北纬36.8°,在山东省中北部,鲁沂山北麓。1958年设市。取淄川、博兴二县首字为名。
  桓台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6.9°,在山东省中北部,西临小清河。1914年改今县。据《今县释名》;“广饶县东北有柏寝台,齐景公与晏子遊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望其国,……俗谓台曰桓公台,相传桓公曾会盟于此,按柏与桓字形相近,桓当即柏宇之讹。”
  高青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7.1°,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南岸。1984年以高苑、青城两县及滨县、邹平两县的部分地区合并置县,取高苑、青城二县首字为名。
  沂源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6.2°,在山东省中部,鲁山南麓。1944个由沂水,蒙阴、临朐三县析置。因在沂水之源,故名。
[楼主]  [5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8/12/31 17:13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华中地区

  湖北省
  简称鄂。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

  湖南省
  简称湘。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安史之乱后置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流域七州之地,故有糊南之称。宋置湖南路。清置湖南省。又因湘江纵贯全省,简称“湘”。

  河南省
  简称豫。位于黄河下游南岸。古称“中州”、“中原”。古为豫州地,唐置河南道,元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省。因在黄河之南,故名。又因河南在《禹贡》九州中为豫州地,故简称“豫”。

  安阳市、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6.0°,在河南省北部。商代为殷地,“殷墟”就在今市区的小屯村。战国为新中邑,秦国张唐攻拔宁新中,改宁新中为安阳县。据《安阳县志》:“变‘宁’为‘安’,义相近矣;水北山南曰阳,其以在淇北,故名。”1949年置市。
  林州市▲
  位于东经113.8°,北纬36.0°,在河南省北端,太行山东麓,与山西、河北省为邻。战国时为临虑县,因境内有隆虑山,邑名临虑,因东汉殇帝名隆,避“隆”改隆虑县为林虑县。金置林州。明改为林县。林县源于林虑,省虑字为县名。1996年改设林州市。
  内黄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5.9°,在河南省北部,卫河上游,与河北为邻。汉置内黄县。魏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
  汤阴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5.8°,在河南省北部,安阳市南部。西汉置荡阴县,因位于荡水之阴得名。荡原为古国名,因荡水流经古荡国得名。唐贞观元年(627年)以水微温,改荡水为汤水,并荡原为汤阴县。
  滑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35.5°,在河南省北部,卫河东岸。东晋初名滑县。滑,据说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伯爵,称滑泊。县境有滑伯庙和滑伯墓。滑台,城周二十余里,中城和里城建筑在高台上,下以黄河为堑,居高临下,非常险要,谓之滑台。明代洪武年间改滑州为滑县。


  长沙市、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28.2°,在湖南省湘江下游。秦置长沙郡。汉置长沙国。隋置长沙县。据《元和郡县志》:《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另据《通典》:轸旁有小星名长沙,应其地而名。其地在周曰星沙,以天文名也。越世家,犨庞长沙。1933年设长沙市。
  望城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28.3°,在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1951年析长沙县部分地区置望城县,因县治设于岳麓山北的望城坡,故名望城县。
  宁乡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28.2°,在湖南省东部。汉属长沙国地,据《古今图书集成》:“唐始析益阳地置宁乡”。宋太平兴国二年(997年)置宁乡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国家太平,政局稳定。取乡土安宁之意,改新康县为宁乡县。据《汉书》:“孔永封宁乡国为食邑”,以故国为名。
  浏阳市▲
  位于东经113.6°,北纬28。 1°,在湖南省东部,东邻江西省。三国吴置浏阳县。据《水经注》:“浏水……流经其县南,县凭溪以名县也。”1993年设市。


  常德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29.0°,在湖南省北部,沅江下游。宋置常德府,因其南之德山,又名,善德山,转音为常德。1913年置常德县。1950年析置市。
  澧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29.6°,在湖南省北部。1913年置澧县,因县西南有澧水,故名。
  津市市▲
  位于东经111.8°,北纬29.6°,在湖南省北部。1950年设津市市,因地处澧水北岸,“为水陆要津”而得名。
  临澧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29.4°,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晋置临澧县,以县临澧水为名。清置安福县,因与江西重名,1914年复置临澧县。
  桃潭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28.9°,在湖南省西北部。北宋置桃源县,因东晋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所述及的武陵县中析出,所以《大明一统志》指出:“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一说县西南有桃沅山,即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地,故名。
  汉寿县▲
  位于东经111.9°,北纬28。 9°,在湖南省北部。西汉置索县,东汉置汉寿县,取汉王朝长寿不衰之童。三国吴改置吴寿,后废。1912年复置汉寿县。
  安乡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29.4°,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据《今县释名》:“隋废郡置今置,按吴于县地置南安县,安乡盖因南安为名。”一说据《三国志》:“封曹义为安乡侯”,以故国为名。
  石门县▲
  位于东经111.3°,北纬29.6°,在湖南省北部。据《今县释名》:“《舆地广记》:吴时武陵充县松粱山,有石洞开,广数十丈,名曰天门,孙休以为佳祥,置天门郡于此,隋废郡,置石门县;今县西有石门山。”


  郴州市▲
  位于东经113.0°,北纬25.7°,在湖南省南部。秦置郴县,因郴水为名。隋为郴州。1913年改为郴县。1958年析置郴州市。
  资兴市▲
  位于东经113.3°,北纬25.9°,在湖南省东南部。东汉置汉宁县,晋改晋宁县,唐改资兴县,因县有资兴水,故名。宋改兴宁县,1914年复旧名。1984年改市。 
  宜章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25.4°,在湖南省东南部,西南与广东省为邻。隋置义章县,县有大章、小章二水。宋初讳义字,改为宜章县。
  汝墟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25.5°,在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省相邻。西汉为郴县,东晋改汝城县。或因汝川而得名。
  安仁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26,7°,在湖南省东南部。唐为安仁镇,宋初为安仁场,宋乾德三年(965年)因场置安仁县。取“仁化安抚”之意。
  嘉禾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25.5°,在湖南省南部。据《今县释名》:“明崇桢十二年(1638年)析桂阳之仓禾堡置县,因名。”一说以桂阳州之仓禾堡置,析临武县地益之,故名嘉禾。
  临武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25.2°,在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省为邻。战国为楚临武邑,汉置临武县。据《水经注》:“武溪水出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经县西,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
  桂东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26.0°,在湖南省东南部。宋置桂东县,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县在桂阳之东,故名。
  永兴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26.1°,在湖南省东南部。唐置安陵县,后改高亭县,宋熙宗六年(1073年)置永兴县,取永远兴旺之意。
  桂阳县▲
  位于东经112.7°,北纬25.7°,在湖南省东南部。汉置桂阳县。县在桂水之阳,故名。据欧阳忞说;“桂江即漓水,其源多桂,不生杂木。”又据《舆地纪胜》:“以其在桂洞之南,故曰桂阳。”


  鄂州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3°,在湖北省武汉市东。秦置鄂县,以古邑和古国为县名。三国为武昌县。1913年改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设市,1983年改为鄂州市。


  恩施市▲
  位于东经109.4°,北纬30.2°,在湖北省西南。东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据《水经注》:“施水出施山,北流会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县,七年改为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
  利川市▲
  位于东经108.9°,北纬30.3°,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县,固革井溪为名。1986年设市。
  建始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30.5°,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晋泰始元年(265年)设建始县。据《今县释名》,因建始溪得名。
  来凤县▲
  位于东经109.3°,北纬29.4°,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来凤县。据《来凤县志》:“翔凤山地,土司时,传说有凤集于此,邑因之得名。”
  巴东县▲
  位于东经110.3°,北纬31.0°,在湖北省西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相邻。隋置巴东县,以县在巴山之东,故名。
  鹤峰县▲
  位于东经110.0°,北纬29.8°,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鹤峰州,以城后诸山奇峰,如鹤飞翔而得名。1912年改县。
  宣恩县
  位于东经109.4°,北纬29.9°,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县,为“传布恩德”之意。
  咸丰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29.6°,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咸丰县,取“咸庆丰收”之意。


  鹤壁市▲
  位于东经114.1°,北纬35.8°,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市名源于鹤壁集,在今市北十五里。今市原名大湖,1957年置鹤壁市。鹤壁源于一个传说。相传,这里有家饭店,营业萧条,但是店主为人善良。一天,有个道人来到店里,自言囊中空空,没钱买饭。店主人仍热情招待。第二天清晨,道人却不辞而别,在雪白的墙壁上画了个大鹤。店主大怒,正要拿锹把白鹤铲掉,白鹤却翩翩起舞飞了起来。此事惊动了四邻观看,天数长了,饭店也兴隆起来,形成了集镇。据《元一统志·新德路》师拓诗,内有“白鹤壁游,善应泊山”句,并说“今汤阴县有鹤壁镇”。
  浚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5.6°,在河南省北部,卫河之畔。汉置黎阳县,元设浚州,明改浚县。浚指浚水,浚水是卫河和淇河合流处的古称。卫淇合流处,由于两河的冲激,流水浚深,故以“浚”为名。
  淇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35.5°,在河南省北部,卫河北岸。元置淇州,明改淇县,以城北淇河得名。


  衡阳市、县▲
  于东经112.6°,北纬26.8°,在湖南省南部。隋置衡阳县,因衡山在县西北,故名。1943年析置衡阳市。
  耒阳市▲
  位于东经112.8°,北纬26.4°,在湖南省东南部。秦置耒阳县,因在耒水之阳,故名。隋改耒阴,唐复未阳。1986年设市。
  常宁市▲
  位于东经112.3°,北纬26.4°,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据《今县释名》:“吴分耒阳置新平县,刘宋因蛮寇止息,遂号新宁,天宝元年,改名常宁。”取永久安宁之意。1996年设市。
  衡东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27.1°,在湖南省东部,洣水下游。1966年析衡山县置衡东县,以在衡山之东,故名。
  衡山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27.2°,在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西晋置衡山县。据《今县释名》:“西北衡山,是为南岳,山如车盖及衡轭之形,故名。”县因衡山得名。
  衡南县▲
  位于东经112.6°,北纬26.8°,在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游,1952年析衡阳县置衡南县,因在衡山之南,故名。
  祁东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26.8°,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本祁阳县地,1952年析祁阳县置祁东县,因在祁阳县之东,故名。


  怀化市▲
  位于东经109.9°,北纬27.5°,在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据《湖南省志》:1942年设怀化县,县治原设怀化驿,因以为名。1979年析置怀化市,因县为名。
  洪江市▲
  位于东经109.9°,北纬27.1°,在湖南省西部。1950年设市,由洪江镇得名。1963年撤,1979年复设市。
  麻阳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 8°,北纬27.8°,在湖南省西部,麻阳河流域。据《今县释名》:“陈置麻阳戌,唐因置县,县治在麻溪口,一统志,麻伊溪原出芷江县界,北入辰水,县以此名。”1988年改今名。
  会同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26.8°,在湖南省西部,与贵州为邻。宋置会同县,因沅水、巫水、若水、渠水四水会合之地,故名。
  沅陵县▲
  位于东经110.3°,北纬28。4°,在湖南省西部。汉置沅陵县,境内有沅江,为汉顷侯吴阳邑。故名。
  辰溪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28.0°,在湖南省西部,辰水之畔。汉置辰阳县,因在辰水之阳,故名。隋改辰溪县,以辰溪流经,故名。
  黔阳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27.3°,在湖南省西部。宋置黔阳县,因在黔江之阳,故名。
  溆浦县▲
  位于东经110.5°,北纬27.9°,在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唐置溆浦县,因叙水所经,一名溆水,故名。浦,水边之意。
  新晃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27.3°,在湖南省西部。清置晃州直隶厅,因西晃山为名,1913年改为晃县。后改新晃县,1966年改今名。
  芷江侗族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27.4°,在湖南省西部,与贵州省为邻。清置芷江县,芷江所经,“两岸多生杜蘅白芷,故名。”一说因芷水为名。
  通道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26.1°,在湖南省西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宋置通道县,因此县为西至贵州,南到广西之大道,故名。1954年改今名。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26.5°,在湖南省西南端。据《今县释名》:“本溪洞诸蛮之地”,宋置靖州,取安抚之意。1913年改为靖县,1987年改今名。


  黄冈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1990年设黄州市。1995年在黄冈地区所辖范围内改黄州市为黄冈市,沿用地区名为市名。
  麻城市▲
  位于东经115.0°,北纬31.1°,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县为麻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
  武穴市▲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邻接江西省。唐置广济县。1987年改为武穴市,因武穴镇得名。据《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据何绍基《长江图说》:“武穴古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为武家穴,后演变为“武穴”。
  红安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北,大别山南侧。明置黄安县。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战役”奇取县城后,12月改黄安为红安县,以庆祝红四方面军的胜利。
  罗田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0.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北。大别山南麓。据《今县释名》:“梁置、县西北有同罗关,《舆地纪胜》,崄石河在浠水县东北,罗石三溪之水会焉,盖县居兹水之陆而名。”一说罗田系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助其灭叛将有功,设县时盖取二人名姓称罗田。
  浠水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长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县,唐改为蕲水县。1933年改为烯水县。县治南有浠水,故名。
  蕲春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0.2°,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汉置蕲春县。据《太平寰宇记》:蕲春县以水隈多蕲菜而得名。蕲菜即楚菜,俗称水芹菜。春,取生机勃勃之意。
  黄梅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0.0°,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临长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据《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
  英山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0.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大别山南侧。宋置英山县。据《英山县志》:“九江王英国公墓在英山尖下,茔碑尚存。”因山为名。


  黄石市▲
  位于东经115.0°,北纬30.1°,在湖北省东部,在武汉市东南。1950年设黄石市,因大治县的黄石港得名。一说因黄石山得名。
  大冶市▲
  位于东经114.9°,北纬30.0°,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设大冶县,因县境矿藏丰富,不少朝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取名大冶县。1994年设市。 
  阳新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面。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永兴县,1914年复改阳新县。


  焦作市▲
  位于东经113.2°,北纬35.2°,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焦作市源于焦作村名,焦为姓氏,焦作,指焦姓经营的作坊。在焦作周围的许多村名都有“作”字,如李贵作、陆家作、上百作等。一说,据《说文解字》:“焦,火所伤也,从火雥声,”因而认为焦作原是经营煤业的作坊。1956年以矿区设焦作市。
  济源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35.0°,在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与山西省为邻。隋置济源县。县境西北有王屋山,是古代济水的发源地,故曰济源。1988年设市。
  修武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5.2°,在河南省西北部,邻山西省。修武一名源出一历史事件。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出师伐纣,从豫北平原向商都朝歌(今淇县)进军,路经今修武一带时。车上的轭断为三截,天雨三日不止,军队无法前进。武王问姜尚:“车轭为三,天雨三日不止,难道是天意不让伐纣吗?”他解释道:“轭折为三,是要我们把军队分为三军,天雨三日不止,是为我们洗涤兵马。”于是“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修武,意为整顿军队。
  温县▲
  位于东经113.0°,北纬34.9°,在河南省西北部,郑州市西北,黄河北岸。汉置温县,“温”源于西周初期苏岔生的封国名。一说因境内温泉得名,周为温邑。
  武涉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5.0°,在河南省北部,郑州市以北,黄河之畔。隋开皇十六年设武陟县。据《说文解字》:“陟,登也,从阜步。”段玉裁注:“谓缘阜而步也。”《尔雅》: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曰陟。今焦作、修武一带,太行余脉起伏,以“陟”为名,应取登山或取山岭重叠义。又因原为修武境,故以武陟为名。
  博爱县
  位于东经113.0°,北纬35.1°,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与山西省为邻。1927年置博爱县,是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吉鸿昌命名的。为了防止以后发生流血事件,便于国民党地方政府领导,吉鸿昌将军根据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等自然条件,认为可以置县,于是向国民党政府提议与沁阳县分县而治,按孙中山先生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学说,取名博爱县。
  孟州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4.8°,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东北,黄河北岸。汉置河阳县,元称孟州,明改孟州为孟县。孟县,源为孟津——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孟县得名于孟津。1996年设市。
  沁阳市▲
  位于东经112.9°,北纬35。 0°,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隋置河内县,因在黄河北。明设怀庆府。1913年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1989年设市。


  荆门市▲
  位于东经112.1°,北纬31.0°,在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唐置荆门县,以境内荆门山得名。据《荆门直隶州志》:“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恭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1979年设市。
  钟祥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31.1°,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钟祥县。钟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发迹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赐名钟祥。1992年设市。
  京山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县。京山县城东7.5公里处有京山,又称京源山。


  荆州市▲
  位于东经112.2°.北纬30.3°,在湖北省南部,长江北岸。唐代始称沙头、沙头市,简称沙市。其意为沙洲顶端的集市。1949年设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荆沙市改名为荆州市,取古荆州为名。
  石首市▲
  位于东经112.4°,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与湖南省为邻。晋置石首山。据《今县释名》:“石首山在县东,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洪湖市▲
  位于东经113.4°,北纬29.7°,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县,以境内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县改市。


  开封市、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北部。春秋为郑地,汉置开封县。据《太平寰宇记》,开封,取开拓封疆之意。1948年设开封市。
  尉氏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4。 4°,在河南省中部,开封市西南。“古狱官曰尉氏”,今尉氏原为“郑之别狱”,并以这里为食邑,人们又称此邑为“尉氏”。据《汉书》:“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秦置尉氏县。
  兰考县k▲
  位于东经114.8°,北纬34.8°,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东侧。清代,兰阳、仪封二县合并,称兰仪,以二县首字为名。因讳皇帝溥仪之“仪”字,改兰仪为兰封。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称兰考县,又以二县首字为名。
  杞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34.5°,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南侧。古多杞柳,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
  通许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南边。春秋为许国地。宋置通许镇。宋太祖赵匡胤下诏疏浚蔡河。自京师至通许镇,沿河设置闸门,按时开闸,调节水量,漕运畅通。取自汴京直通许国故地之义,故名通许。宋真宗咸平五年设咸平县,以年号为名。后因与咸平府同名,改为通许县。


  娄底市▲
  位于东经111.9°,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原湘乡县,南宋时称神童湾。“娄”、“氏”为天上两个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娄宿属白虎(西方)七宿第二宿;氐宿亦称天根,属青龙(东方)七宿第三宿。娄底地区适居其下,人们称“左青龙,右白虎”,吉星高照,兆卜祥瑞,因以为名。“娄底”由“娄氏”演变而来。1961年设市,1962年撤,1980年复置市。
  冷水江市▲
  位于东经111.4°,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游。原为新化县工矿区,1969年以区设县得名。冷江区的驻地有一条白锡矿山至资水的连溪,两岸多井,井水冰凉,汇入溪内,流入资水,冷水江由此得名。
  涟源市▲
  位于东经111.6°,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涟水源头。1952年设涟源县,因地处涟水源头,故名。1987年改为市。
  新化县▲
  位于东经111.3°,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游。据《宝庆府志》:“筑二邑,命曰安化、新化,以安化隶潭州,以新化隶邵州。”取“新归王化”之义,故名新化。据《今县释名》:“自晋以后,皆为蛮地,宋平猺大洞,以其地置县。欧阳忞曰:收复梅山,以其地置新化县。”赋新开化之意。
  双峰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27.4°,在湖南省中部偏东。原湘乡县地,1952年设双峰县,因县城东南有双峰山屏立其侧,即以为名。


  洛阳市▲
  位于东经112.4°,北纬34.6°,在河南省西北部,郑州市西侧,洛阳,因地处洛水之北,故名。东周、东汉等九朝均在此建都,1948年置市。
  孟津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4。 8°,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北部,黄河之畔。孟津,原名“盟津”,是古代洛阳东北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是以周武王伐纣在此与诸侯歃血为盟命名的。孟为盟的谐音。金代在孟津渡南口置孟津县。
  伊川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4。 4°,在河南省中西部,洛阳市南。隋置伊阙县,因北邻伊阙山(今龙门山)得名。1927年在此县置自由、平等二县,1932年二县合并,改称伊川县,因邻伊河得名,伊河,古称伊川。
  汝阳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4.1°,在河南省中西部,洛阳市南。唐置伊阳县,因与宜阳县同音,1959年改为汝阳县,因县治位居汝河之北,故名。
  偃师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郑州市西侧,黄河之畔。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攻取朝歌,灭掉商朝。武王回师镐时,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决定偃师息戎。于是“放马华阳”,兵车入库,表示不再打仗。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因名偃师。”秦因置偃师县。1993年设市。
  嵩县▲
  于东经112.0°,北纬34.1°,在河南省中部。金置嵩州,明置嵩县,因县境有嵩山得名。嵩山为我国五岳之一的中岳。
  新安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西侧。秦置新安县。取新治安宁之意。隋置谷州,因县境有谷山。1936年复新安县名。
  宜阳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4.5°,在河南省西部,洛阳市西南。秦置宜阳县,以宜阳山为名。北魏,因县在洛水北称阳市,东魏置阳州。 1949年复置宜阳县。
  栾川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3.7°,在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北麓。以鸾水(今伊河)源出于此得名。鸾川,后内栾木丛生改为栾川,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栾川县,因川得名。
  洛宁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4.4°,在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隋义宁二年(618年)在永固城置永宁县。据《洛宁县志》:“县曰永宁,示罢兵革安井里之意。”李渊自说:起兵志在平息干戈,宁靖天下。1914年以洛河改名洛宁县。


  漯河市▲
  位于东经114.0°,北纬33。 5°,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以南。因沙河内多螺坑,明称螺湾河,后“螺”雅化为“漯”,故名。1949年设漯河市。
  郾城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33.5°,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东南。古为郾子国地。西汉以“郾”为名,置郾县。隋置郾城县。后梁朱温的父亲名朱诚,讳“城”字,改县名为郾县。宋代复置郾城县。
  临颍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南。西汉置临颍县,因濒临颖河,故名。
  舞阳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33.4°,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南。舞阳是从氵无得名的。氵无水发源于岗峦起伏的伏牛山间,“氵无”通“舞”,因其源头珠花四溅,形若飞舞得名。战国时,魏国在氵无水北岸建筑城邑,取氵无水之阳义,名舞阳。汉置舞阳县。


  南阳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33.0°,在河南省西南部。秦置南阳郡,据《水经注》:因“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周朝的疆域,向南只到长江中下游,因此,今南阳地区在西周时称“南国”。“阳”量因北屏伏牛,南滨汉水,取山南水北之义。隋代置南阳县。1948年置南阳市。
  邓州市▲
  位于东经112.0°,北纬32.6°,在河南省西南部。汉置邓县,以春秋时邓国为名。1913年复置。1988年设市。
  桐柏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2.3°,在河南省南部,桐柏山北麓。以置复阳县,隋改桐柏县,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
  方城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3.2°,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北。汉置堵阳县,北魏设方城县,因境内方城山得名。
  淅川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33.1°,在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省相邻。北魏时,因县境有淅水,置淅川县。后废,1913年复置。
  镇平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设置镇平县。当时金朝已临末期,危机四伏,镇平之名,当以阳管镇的“镇”加“平”字,取镇慑和平定判乱之义。
  唐河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2.6°,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南。北魏置上马县,唐为泌阳县,明改唐县,因水为名。古代桐、泌合流称唐河。1923年改为唐河县。
  南召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3.4°,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北。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南召县,“因地有南召店,故名。”南召店是因东汉时的召信臣得名的。后来这里出现了两个集市,按方位名南召店和北召店。 
  内乡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北周时期名中乡,隋置中乡县。隋文帝的父亲名杨忠,讳“忠”字,“中”与“忠”同音,与“内”义近,因改中乡为内乡县。
  社旗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社旗,本名赊旗店,据《南阳县志》,赊旗是由于“元分旗屯田”,军主姓佘,后伪为“赊”。1965年取“赊”谐音,简化为社旗县。
  新野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32.5°,在河南省西南部,白河流域,与湖北省为邻。汉置新野县。据传远古南阳盆地是个湖泊,新野处在湖底。战国时湖底形成了新的平原。新野,意为新形成的田野。
  西峡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33.3°,在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1950年由内乡县析置西峡县。从陕西的汉中平原到河南的南阳盆地,有一条漫长的峡谷.这条峡谷的东端,为西峡县。西峡原名西峡口,因位于南阳西侧的峡口为名。


  平顶山市▲
  位于东经113.2°,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南。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阳县,县境有高阳山,县治在今高阳里。1957年由叶县、宝丰二县析置平顶山市。平顶山以山峰平顶为名。
  汝州市▲
  位于东经112.8°,北纬34.1°,在河南省中部,洛阳市东南。北魏置汝源县,隋改汝州,1913年改为临汝县。因濒临汝河,故名。1998年设市。
  宝丰县▲
  位于东经113.0°,北纬33.8°,在河南省中部,北汝河流域。北宋时,铁是铸造兵器和农具的主要原料。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龙兴县出现铁矿,办有冶铸场。宋王朝视为国宝,因改县名为“宝丰”。
  叶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3.6°,在河南省中部,平顶山市南部。古代有个“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名叫沈诸粱,字子高,是春秋时的楚国大夫。他曾经平定白公胜的叛乱,稳定了楚国政局,采食于时,称叶公。叶,即今叶县。秦置叶县。
  襄城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3.8°,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南。周襄王避叔带之难居此,后筑城,秦置襄城县。五代时,梁太祖宋温的父亲名朱诚,讳“诚”及其同音字,曾改为襄县。后复名。
  鲁山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汉置鲁阳县,北周时改为鲁山县,县东北十八里有曹山。掘《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
  郏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3.9°,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部。郏为古国名,春秋时属楚,名郏邑。郏邑原是郏敖的封地,又是郏敖的埋葬地,因此以“郏”为名,汉代置郏县。


  濮阳市、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5.6°,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秦置濮阳县,因位于濮水之阳(北)而得名。1983年设市,1978年复置县。
  南乐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0°,在河南省东北隅。汉置乐昌县,晋改昌乐县。唐庄宗为了避祖父李国昌之讳,又因昌乐县治在汉、晋两代故治以南,改名为南乐县。
  台前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5.9°,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1978年析范县东部地区设台前县。清为寿张县,寿张故城南十二里有凤凰山,由于常年雨水冲刷,现只剩一个小丘陵,按故城的方位,人们称为南台子。今县设在南台子前,故名。
  清丰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5.8°,在河南省东北部,与河北、山东省为邻。汉置顿丘县,唐大历七年(772年)置清丰店。这里有个孝子张清丰,为人所仰。据《旧唐书·地理志》:“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范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5.8°,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春秋有范邑,为晋国大夫士会的封地。汉置范县,因范邑得名。


  三门峡市▲
  位于东经111.2°,北纬34.7°,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与山西省为邻。1957年析陕县会兴区七乡置三门峡市,因邻黄河三门得名,据《水经注》:“砥柱,山名也,……亦谓之三门矣。”
  灵宝市▲
  位于东经110.8°,北纬34。 5°,在河南省西端,与山西、陕西省为邻。唐玄宗元年,有人对玄宗说,玄元皇帝(道家鼻祖李耳)降临凡间,人们曾在丹凤门前的通衢上看到他。他告诉人们,有“灵符在尹喜之故宅”。尹喜故宅就是函谷关的尹喜台。唐玄宗立即派人前往发掘,结果在尹喜台的西边挖到了。唐玄宗说是天降宝符,于是改年号为天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1993年设市。
  卢氏县▲
  位于东经111.0°,北纬34.0°,在河南省西部,洛河亡游。汉置卢氏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卢敖为秦朝博士。一说以山得名,卢氏山在今县城西北。
  陕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隅,黄河南岸。秦置陕县。“陕,隘也”,就是险要难以通行的地方。陕县县境位于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固以“陕”为名。一说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塬为界,分陕而治,故名。
  渑池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市西。渑池本池塘名,位于崤山和渑池山之间。塘内产一种金钱蛙,名“黾”,因名黾池。据《水经注》,黾池是“因崤黾之池以为县”,后加“水”作渑池。
  义马市▲
  位于东经111.9°,北纬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市西。本为驿马,义马似由驿马而得名。又传唐秦琼在此饮马,后“饮”演为“义”,故名。1981年改为义马市。


  商丘市、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北邻山东省。古称归德府,秦置睢阳县,隋改宋城县,明改商丘县。商丘,曾是商朝都邑所在地,意即商朝的废墟。故址在今商丘县城的南面,因这是商部落的废墟,故以商丘为名。1950年在朱集镇置商丘市。
  虞城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4.3°,在河南省东北隅,商丘市东部。虞城为古虞国地,因虞国为名,秦置虞县。北魏改置萧县,隋复置虞城县。
  夏邑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4.2°,在河南省东北部,沱河上游,与安徽省为邻。夏邑在战国时期为下邑,‘因地窳下故名”。西汉置下邑县。明代改下邑为夏邑县。在古代,“夏”通“下”。
  民权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4.6°,在河南省东北部,开封市东南,以山东省为邻。1929年置民权县。当时地处睢县、考城、兰封、宁陵、杞县五县之间,匪盗出没,社会秩序混乱。刘镇华上电冯玉祥将军,说这一带“去睢、考、兰、宁均极远,实有鞭长莫及之虞”,拟授“平等、自由、博爱先例,划睢、考、兰、宁四邑边地,于适中地点,添设县治。”“平等”、“自由”是1927年用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在伊川、宜阳一带和“博爱”同时设置的两个县,刘氏认为应该仍用这样的口号作县名置县。冯玉样定新县为民权县。
  永城市▲
  位于东经116.3°,北纬33.9°,在河南省东缘,沱河和浍河上游,与安徽省相邻。秦置芒县,东汉改临睢县,晋废,隋改永城县。永城县位于黄河下游,黄河屡次决口,多从这里经过。据说洪水虽汹涌,永城城垣却一直安然无恙。隋代取永久巩固之义,名永城。1996年设市。 
  睢县▲
  位于东经115。 0°,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惠济河中游。秦置襄邑县,明入睢州,1913年改为睢县。古代,豫东有睢水,睢县因位于雎水河滨,故名。
  柘城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4.0°,在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拓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秦置柘县,隋改拓城县。
  宁陵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4.4°,在河南省东北部,商丘西部。战国始有宁陵一名。据《宁陵县志》:“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并引班固之语:“邑无定名,民无定里”为证。以宁为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战国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汉武帝置宁陵县。


  邵阳市、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27.2°,在湖南省中部,资、邵二水汇合处。后汉析昭陵置昭阳县,因晋武帝之父司马昭,讳昭字,改昭阳为邵阳县。昔时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
  邵东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27.2°,在湖南省中部,邵水之畔。原属邵阳县,1952年析置邵东县,因在邵阳县之东,故名。
  洞口县k▲
  位于东经110.5°,北纬27.0°,在湖南省西部,资水上游。1952年设洞口县,因县治在洞口镇,故名。
  武岗市▲
  位于东经110.6°,北纬26.7°,在湖南省西南部,资水上游。晋置武冈县。因县北有武冈山,故名。据《水经注》:“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岗。”1994年设市。
  新邵县▲
  于东经111.4°,北纬27.3°,在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游。1952年析新化、邵阳二县地置新邵县,以二县首字得名。
  绥宁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26,4°,在湖南省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据《今县释名》:“宋收复蛮地置县。”取安抚太平之意。
  新宁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26.4°,在湖南省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据《今县释名》:“宋置,县境邻接蛮猺,有新寨水,自县西来。”似因新寨水得名,又寓安宁之意。据《新宁县志·原叙》云:“宁邑者,古徽州薛竹地也。而南宋改曰新宁,意以绥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也。”
  隆回县▲
  位于东经111.0°,北纬27.1°,在湖南省中部偏西,资水上游。明洪武时置隆回巡检司,清因之,1947年固置隆回县。县因隆回乡命名。
  城步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3°,北纬26.3°,在湖南省西南部。本宋城步营,明初设城步巡检司,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设城步县。1955年改今名。县因城步砦而得名。


  十堰市▲
  位于东经110.7°,北纬32.6°,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头山,为百二河发源地,北流入江汉。居民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有头、二、三、四、五、六个堰,另外还有四堰。在头堰符近设了一个管理水利的机构,驻地名为十堰,意在标示管理范围。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设十堰市,1973年改为省辖市。
  丹江口市k▲
  位于东经111.5°,北纬32。 5°,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库南岸。1983年设丹江口市,均县撤销并入。因临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名。
  郧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2.8°,在湖北省西北部,与陕西、河南省相邻。古郧子国地,汉为郧关,属长利县,蜀先主封申躭为郧乡侯即此,晋因置郧乡县,因郧乡得名。元改郧县。
  竹山县▲
  位于东经110.2°,北纬32.2°,在湖北省西北部,邻接陕西省。据《今县释名》:“西魏置,有黄竹山,在县东百里,一名黄山岭,山上竹色皆黄,县以此名。”
  房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2.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古房国地。隋置房州,据《元和郡县志》:“县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县。
  郧西县▲
  位于东经110.4°,北纬32.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郧西县志):明成化十二年,设郧西县.郧西因在郧县之西而得名.
  竹溪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32.,在湖北省西北部,与四川(今重庆,天津四注)、陕西省为邻。明置竹溪县。据《竹溪县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随州市▲
  位于东经113.3°,北纬31.6°,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春秋为随国地,据《水经注》:“楚灭随以为县”,以国为名。汉置随县。1979年设市。
  仙桃市▲
  位于东经113.4°,北纬30.3°,在湖北省中部,汉江南岸。据《今县释名》:“粱置郡,隋改县,在沔水之阳。”又“汉有沔阳,属汉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颜师古曰,汉上曰沔。”1986年改设仙桃市,因镇得名。
  天门市▲
  位于东经113.1°北纬30.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据《大清一统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名之讳,遂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有天门山而得名。1987年县改市。
  潜江市▲
  位于东经112.8°,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汉江南岸。宋置潜江县,汉水自石城北分流为潜江,一名芦洑河。据《水经注》:“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1988年设市。
  神农架林区▲
  位于东经110.6°,北纬31.7°,在湖北省西北边境,大巴山区。因神农架山峰而得名。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为民除害。为省辖林区,1981年曾设神农架县,后废。


  武汉市▲
  位于东经114.3°,北纬30.5°,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首字为名。
  黄陂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北,滠水流域。据唐代《黄陂记》:“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驻,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来由也”。一说源于三国时期,“黄”指黄祖兴建的城垣“黄城”,“陂”指武湖。黄陂为黄城和武湖的合称。北周置黄陂县。
  新洲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0.8°,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东北,长江北岸。1951年由黄冈县析置。据《乾隆黄冈县志》:“邾县俗名新洲,又名旧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区别,遂名新洲。


  咸宁市▲
  位于东经114.2°,北纬29.8°,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唐置永安镇,南唐为永安县,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宁县,其意近。1983年设市。
  蒲圻市▲
  位于东经113.8°,北纬29.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三国黄武二年(283年)置蒲圻县。据《元和郡县志》:“蒲圻湖在县东北,湖多蒲草,吴帝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1986年设市。
  嘉鱼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29.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鱼置鲇渎镇,南店升为县,取南有嘉鱼之意。
  通山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9.5°,在湖北省武汉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县,取通羊、青山二镇各一字,置县。
  崇阳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29.5°,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流域。据《今县释名》:“五代杨氏置,县北有大集山,自龙窖山发脉,历方山龙头岩而东,至此崇山崇聚,县在其阳,故名。”
  通城县▲
  位于东经113.8°,北纬29.2°,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陆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镇,宋熙宁五年(1072年)升镇为县。据传“通城”,意为四通八达之城。


  湘潭市、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27.8°,在湖南省湘江与涟水汇合处。汉置湘南县,南北朝粱置湘潭县。湘江在县西,昭山在县东北,昭王南征,至此不复,下为昭潭,深不可测。《水经注》谓之湘州潭。县因潭名。一说县有玉山,潭水所出,县界于湘水、潭水之间,故名湘潭。1950年设湘潭市。
  韶山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27.9°,在湖南省湘潭市西。是毛泽东的故乡。1968年设立韶山区,1990年改设韶山市。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山甚远,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
  湘乡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27.7°,在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之畔。据《元和郡县志》:湘乡县本汉湘南县之湘乡,东汉立为县,因乡得名。1986年设市。


  襄樊市▲
  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1950年以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老河口市k▲
  位于东经111.6°,北纬32.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清康熙年间称新镇,因地当汉江故道之口,也称老河口镇。1951年以老河口镇设市。
  枣阳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2.1°,在湖北省北部,滚河上游。与河南省相邻。据《元和郡县志》:“后周改襄乡县曰广昌县。隋初郡废,寻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县,因枣阳村以为名也。”1988年设市。
  襄阳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2.0°,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与河南省为邻。据《今县释名》:“应劭曰,在襄水之阳,襄水今名疏水,为汉水之流。”
  南漳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县。据乾隆《襄阳府志》:“漳水,县南一百里,源出荆山。县之立名以此。”又据《明史》:“南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于沮水。”
  谷城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2.2°,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据《水经注》:“谷城县因古谷国而得名,……春秋谷伯绥之邑也。”
  宜城市▲ 
  位于东经112.2°,北纬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本鄢,为楚之别都,有鄢城汉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愠父名彝,改曰蛮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设市。
  保康县k▲
  们于东经111.2°,北纬31.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侧。北周置永清县。据《保康县志新纂》:“赵宋太祖时置保康军,邑名始此。”明因以置保康县。保康,永保安康之意。


  孝感市▲
  位于东经113.9°,北纬30.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汉孝子董永故析安陆东境置孝昌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为避皇祖国昌名讳改孝昌为孝感,意为董永“孝感动天”。
  应城市▲
  位于东经113.5°,北纬30.9°,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南朝宋置应城县。据《今县释名》:“县近应山,故名。”据《水经注》:似因古殷时应国而得名。
  安陆市▲
  位于东经113.7°,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今县释名》:“汉置,县西有大安山,县在大安之陆,以与“江夏”相对取名。1987年改市。
  广水市▲
  位于东经113.8°,北纬31.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梁以随州北界应浓山戌,置应州,并置永阳县,隋改应山。”又据《水经注》:“鲁阳县有应山。应城,……此之名应,或殷时应国所在欤。”1988年改广水市,以广水河命名。
  汉川县▲
  位于东经113.8°,北纬30.6°,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唐分汉阳地置氵义川县,因汉水为名。宋初改为义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赵光义讳,改为汉川县,因汉水流经县境,故名。
  云梦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北。云梦一名似以古云梦泽省“泽”字而得名。《国语》、《左传》或单称“云”,或单称“梦”。《梦辞》、《国策》等称“云梦”。一说梦人曰“泽”为“梦”,云梦就是“云泽”,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江南,江北随处都可称“云”或“梦”。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置云梦县。
  大悟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1.5°,在湖北省武汉市北。1933年置礼山县,1952年改为大悟县,因有大悟山得名。


  新乡市、县▲
  位于东经113.8°,北纬35.2°,在河南省北部,卫海上游。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西晋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乡市建新乐城。《史记志疑》说:“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隋置新乡县。1949年设新乡市。
  卫辉市▲
  位于东经114.0°,北纬35.3°,在河南省北部,新乡市东北部。战国属魏之汲邑,西汉置汲县,县因邑名。1988年设市。
  辉县市▲
  位于东经113.7°,北纬35.4°,在河南省北部,新乡市西北部。汉置共县,后改苏门县,金在苏门县置辉州,明改为辉县。“辉”得名于苏门山下百泉湖畔的威惠王祠之清辉殿,其昂角飞檐,气势壮丽。1988年设市。
  获嘉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35.2°,在河南省北部,新乡市西部。据《中州杂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春,汉武帝驾幸豫北,走到汲县的新中乡,恰在这时,路博德使人送南越相吕嘉首至,武帝很高兴,取擒获吕嘉之义,改新中乡为获嘉,并置县。
  原阳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35.0°,在河南省北部,郑州市东北,黄河北岸。宋神宗熙宁年间,并原武入阳武,宋哲宗元祐年间复置原武县。1951年原武、阳武二县合并,以二县首字得名。
  长垣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5.1°,在河南省东北部,黄河西北岸,以山东省为邻。秦置长垣县。长垣在战国时为魏之首垣。长垣、首垣,据《水经注》是因“县有防垣,故县氏之。”防垣即防御齐、赵入侵的城郭。
  封丘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35.0°,在河南省北部,开封市以北。汉置封丘县。封丘为“古封父之国”,丘,坟墓也,封丘即封父坟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联盟酋长炎帝的后裔。一说为汉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后几经废置,隋复置封丘县。
  延津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25.1°,在河南省北部,开封市西北部。秦置酸枣县,宋改为延津县。以县北原有黄河渡口延津,故名。


  信阳市、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32.1°,在河南省南部,桐柏山东麓。西汉置钟武县。曹魏时置义阳县,义阳,原是西汉时期平氏县的乡名,因以为名,宋太祖赵光义,讳“义”字,古代“信”与“义”意近,改名“信阳”。1913年复置。1949年设市。
  潢川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2.1°,在河南省东南部。流经县境的潢河,因流经黄国故土,古代名黄水,后来在“黄”旁加水,为“潢”。1914年改为潢川县。
  淮滨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2.4°,在河南省东南部,淮河畔,与安徽省为邻。1952年置淮滨县,因县城濒临淮河北岸,故名。
  息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32.3°,在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息县古为周代息国故地,西汉置县,以古国为县名。并加一“新”字,置新息县。元为息州,明改息县。
  新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1.5°,在河南省东南隅。新县原为新店集,是河南、湖北间的交通要道。由于这是新设的店,故名新店,后称新店集,后改新集。1947年在新集置新县。
  商城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1.7°,在河南省东南端,大别山北麓。汉置雩娄县,隋改殷城县,宋讳殷改商城县。古有殷商,市与殷意近,故名。
  固始县▲
  位于东经115。 7°,北纬32.1°,在河南省东南部,以安徽省为邻。固始县,战国时名寖丘。据《水经注》:固始“故寖也,寖丘在南,故籍丘名县矣。”西汉置固陵县,东汉改固始县。唐张守节说:“今光州固始县,本寖丘邑也。”一说固始得名于光武帝“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一语。
  罗山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2.2°,在河南省东北部,淮河上游,与湖北省为邻。罗山在县城十里,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山下置县,名罗山。因山得名。
  光山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2.0°,在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东南。南朝设光城县,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浮光山又名光山,隋朝改名为光山县。


  许昌市、县▲
  位于东经113.8°,北纬34。 0°,在河南省中部,郑州市南。周代称许国,秦置许县,三国时名许昌县。魏文帝认为许县是东汉的灭亡地,不祥,因改名许昌。后改名,1913年复置。1949年设许昌市。
  禹州市▲
  位于东经113.4°,北纬34.1°,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西北。汉置阳翟县,明代为禹州,传禹治水有功,禹子启在此建夏朝故名。据《水经注》:“夏禹始封于此。”1913年置禹县。1988年设市。
  长葛市▲
  位于东经113.7°,北纬34.2°,在河南省中部,郑州市南。长葛,据传为“古葛天氏之故地”。战国初易名为长社。应邵说:“其社中树暴长,更名长社。”汉置长社县。隋改置长葛县。1993年设市。
  鄢陵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4.1°,在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东北。古为鄢国地。春秋时郑灭鄢,“初仍其故名,后乃改为鄢陵”。“陵”是以县境岗陵纵横为名的。西汉置鄢陵县。


  宜昌市▲
  位于东经111.2°,北纬30.6°,在湖北省中部,武汉市西。据《今县释名》:“春秋时楚夷陵,汉为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为名。”隋称宜昌,清为宜昌府,1912年改为县。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来,并附昌盛新意。
  枝城市▲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汉置夷道县。南朝陈置宜都县。隋改宜昌县。唐复置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因枝城镇得名。枝城,原为枝江县城,名枝江镇。长江流至百里洲,河分两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
  当阳市▲
  位于东经111。 7°,北纬30。 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汉置当阳县,“谓天子南而治天下也”。当阳,地处京都长安以南,又在荆山之南,故名。1988年设市。 
  宜昌县▲
  位于东经111。 3°,北纬30.7°,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时为楚夷陵地,汉置夷陵县,夷山在西北,因以为名。隋改宜昌县。“宜”取“夷”之谐音,为“宜于昌盛”之意。
  秭归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1.0°,在湖北省西部,汉置秭归县。素有“屈原故里”之称。据《水经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秭归。”
  远安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1.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县为远安县。据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以其近猺而远”之意;即此地邻近少数民族,又距京城较远,但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
  兴山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1.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香溪上游。三国吴置兴山县。据《兴山县治》:“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郡山之中,故名兴山。”
  枝江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长江之畔。据《枝江县志》:“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间如乔木之有条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设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0.6°,北纬30.2°,在湖北省武汉市西侧。清置长乐县,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1914年改为五峰县,因县城西南二公里处的五峰山得名。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0.4°,在湖北省武汉市西。隋置长杨县。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长杨为长阳。
  监利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29.8°,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监利县。据《湖广总志》:“地富鱼稻”,于是东吴便“邻官监办”,以图鱼、稻之“利”。
  公安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30.0°,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将军刘备号称“左公”,立营油河口,领荆州牧,“邑赖以安”,置公安县,晋改江安县,南北朝复置。
  松滋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30.1°,在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南岸。据《今县释名》:“汉置松兹县,在庐江郡,此县地为汉南郡之高成县,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兹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此,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按古鸠兹邑,在今芜湖县。”1995年设市。


  益阳市▲
  位于东经112.3°,北纬28.6°,在湖南省北部。秦置益阳县。应劭曰:在益水之阳。据《水经注》:“以益水为资水之殊目,今名益阳江。”1950年析置益阳市。1994年益阳县并入益阳市。
  沅江市▲
  位于东经112.3°,北纬28.8°,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隋置沅江县,因沅水在县西南,故名。1988年设市。
  桃江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28.5°,在湖南省北部,资水下游。1952年置桃江县,因县治在桃花江口,故名。
  南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29.3°,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光绪年间设南洲厅,1912年改南州为南县,当时又称南州县。秦时郡在南部边境,故曰南郡,后世因之不改,故名南县。一说南县以南洲为名。
  安化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28.4°,在湖南省中部偏北,资水中游。据《今县释名》:“本为梅山蛮地,宋收复其地,置安化、新化二县。”安化,取安抚教化之意。
  吉首市▲
  位于东经109.7°,北纬28.3°,在湖南省西部。1952年设吉首县,1982年设吉首市。明代在此设千户所,俗称“所里”,当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镇溪设里,因所设于此,故名所里。而苗族称地名时,往往对一些位置比较险要的地方带上“吉”声为词头,于是叫所里为“吉首(所)”。吉首系苗语,意为“地大繁荣而地位重要”。
  古丈县▲
  位于东经109.9°,北纬28.6°,在湖南省西部。据《今县释名》:“本苗疆地,名古丈坪,在永顺县南一百二十里,四面高峰层叠,中开一坪,溪流环绕,清置古丈坪抚民同知。”1913年置古丈县。据《古丈坪厅志》:“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仗,则两军对敌之号。坪,即王道平平,履道坦坦之谓也。”一说苗民推牛伐鼓(此地尚有这一习俗),各饮牛血,称为“吃牯脏”,后来“牯脏”演变为古丈。传说苗俗每逢开年时,当地人在坪场里击鼓驰驱,以鼓祛瘴疠,因而坪场时称之“鼓瘴坪”。一说古丈就是“估丈”,即丈量土地时,以眼估望为准。
  龙山县▲
  位于东经109.4°,北纬29.4°,在湖南省西北部。清置龙山县,因县有龙山,故名。又据《龙山县志》谓“龙山之名当取诸龙岩山无疑”,龙岩山即今贵州遵义市西北之石狼山。
  永顺县▲
  位于东经109.8°,北纬29.0°,在湖南省西北部。宋置永顺州,清置永顺县。取名永顺,寓吉祥之意。
  凤凰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27.9°,在湖南省西部。清置凤凰厅,1913年置凤凰县,因县酉有凤凰山,上有凤凰营,故名。
  泸溪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28.2°,在湖南省西部。隋置沪溪县。据《宋史·蛮夷传》:沪溪县城所濒之武水,又名泸水,古时称泸溪,故县以此得名。
  保靖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28.7°,在湖南省西部。据《今县释名》:“五代时蛮置保靖州,明为保靖宣慰司”,清置保靖县。因此地古为少数民族居聚区,取永保安宁之意。
  花垣县▲
  位于东经109.4°,北纬28.5°,在湖南省西部,以四川、贵州省为邻。清设花园堡。1953年置花垣县。县在酉水支流花垣河流域,故名。


  永州市▲
  位于东经111.6°,北纬26.2°,在湖南省南部。隋置零陵县,唐为永州治,据清《永州府志》:永州,“有永山、永水之所出洲”故名。后复置零陵县。1982年设永州市,以古永州为名。1984年零陵县并入。1995年冷水滩市并入。
  祁阳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26.6°,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三国吴置祁阳县,因祁山在县北,故名。城北有祁水。
  蓝山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25。 3°,在湖南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唐置,蓝山在县北,一名蓝岭,四时苍翠,故名。”
  宁远县▲
  位于东经111.9°,北纬25.6°,在湖南省南部。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宁远县。县因宁远河得名。又据《郡县释名》:宁远县取“远人绥宁之义也”。
  新田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25.9°,在湖南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唐大历县之故墟,其地旧有新田堡,明因置县。”
  东安县▲
  位于东经111。 3°,北纬26.4°,在湖南省南部。本零陵县之东安驿,五代时置东安场,宋因置东安县。县北有东山,取东山安宁之意。
  江永县▲
  位于东经111.3°,北纬25。 9°,在湖南省南部,西邻广西壮族自治区。1955年析江华、永明二县地置江永县,以二县首字得名。
  道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25.5°,在湖南省南部。据《今县释名》:“有营道山在西北,唐初置营州,后改道州。”1913年改为道县。一说县以古道国为名。
  双牌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25.9°,在湖南省南部,潇水下游。1969年由零陵、道县、宁远三县林区设双牌县,因县治原名双牌。故名。
  江华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24.9°,在湖南省南部,与广西为邻。汉为冯乘县,唐置江华县。据《今县释名》:“唐初置县在五保之地,神龙初迁于寒亭北,阳华岩之江南,故名江华。”一说县东有瑶山,县内有练江,溪流纵横,故名江华。


  岳阳市、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29.3°,在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滨,据《今县释名》:“城内有巴邱山,一名天岳山,又幕阜山亦渭之天岳,地据其阳,故曰岳阳。隋置岳州,宋改岳阳军。”1912年置岳阳县。1961年析置岳阳市,后废,1975年复置市。
  汨罗市▲
  位于东经113.0°,北纬28.8°,在湖南省东北部。原为湘阴县泪罗镇。泪罗江在湘阴县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县,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合,曰汨罗,西流入湘。据《史记索隐》:“汨水在罗,故曰汨罗。长沙有罗县,罗于所徙。”县在汨罗江下游,故名。汨罗江为屈原自沉地。1987年设市。
  湘阴县▲
  于东经112.8°,北纬28。 6°,在湖南省东北部,湘水下游。南朝宋置湘阴县,因湘江在县治西南,故名。
  平江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28.7°,在湖南省东北部。东汉置汉昌县,唐改昌江县,五代后唐庄宗年间,为避其祖父李国昌名讳,将昌江县改为平江县。
  临湘市▲
  位于东经113.4°,北纬29.4°,在湖南省东北部,与湖北省相邻。宋置临湘县,因湘江在县西,故名。据《古今图书集成》:以其分滨三湘浦,故名。
  华容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29。 5°,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汉为孱陵县地,三国吴置南安县,隋改名华容县。县北有华阳江、西涌水,皆东南入洞庭湖,县以江名。据《左传》:“(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3年),楚子成章华之台”,“(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许迁于容城。”华容即截取章华、容塌二名而成。

  张家界市▲
  位于东经110.4°,北纬29.1°,在湖南省西北部。明初置大庸卫,因居庸水之阳,故名。清置永定县,1914年设大庸县,1982年设市。1994年改为张家界市,因境内有张家界自然保护区而得名。
  慈利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29.4°,在湖南省北部。汉置零阳县,晋析置临澧县,隋改零陵县为慈利县。据《慈利县志》:“山孕五矿,民以铜、铅、铁、锥之利相擅,地利饶给”,方物颇著,素有“银澧金慈”之誉,加以“土俗仁慈”,“尚义好文”,隋朝乃改名慈利。
  桑植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29.3°,在湖南省西北部。元置桑植安抚司,清因置桑植县。因境内桑树堙地名而得名。

  郑州市▲
  位于东经113.6°,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北部。春秋为郑国地,郑国最初在今陕西的华县。据《中州杂俎》:“郑,町也”,町,意为“地形平坦”。华县位于渭河平原,所以称为“郑”。北周在荥阳县汜水镇置郑州。隋炀帝大业年间,郑州治所迁至管城县,即今郑州市。1952年设市。
  荥阳市▲
  位于东经113.3°,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北部,郑州市西侧。战国为韩荥阳邑,秦置荥阳县,因地处荥泽之北而得名。荥泽是一处辽阔的积水地,《禹贡》称之为荥波。王莽末年,荥泽干涸,成为平地。1994年设市。
  登封市▲
  位于东经113.0°,北纬34.4°,在河南省中部,颖河上游。唐万岁登封元年(695年)武则天为了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带领文臣、武将、神汉、巫婆来到嵩山。先到山上举行祭天仪式,又在少室山下举行祭地仪式,大赦天下,免税,赐臣下酒食,畅饮十天,并取皇帝登岳封禅之义,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改嵩山县为登封县。1994年设市。
  新密市▲
  位于东经113.3°,北纬34.5°,在河南省中部,嵩山东麓,双洎河上游。西周时为密国。密国是以密山为名的。据《密县志·名胜志》:“密,山名,亦国名也,盖因山以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尔雅》:“山如堂者曰密”。汉置密县。1994年改设新密市,取在旧密县新设市故名。
  新郑市▲
  位于东经113.7°,北纬34.4°,在河南省中北部,郑州市南侧。新郑,春秋为郑国都城。郑原为邑名,在今陕西华县,是周宣王弟郑桓公的食邑。东周初年,郑松公的儿子武公迁居黄河、颖水之间,因为这里是郑国的新迁地,历史上称为新郑。1994年设市。
  中牟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北部,黄河南岸。汉置中牟县。中牟城北五里有牟山,高仅丈余,绵延数十里。据《大清一统志》:“邑之得名于此。”一说中牟为春秋初期郑大夫祭仲封地,“中”、“仲”音近,境内又有牟山,故名。另一说因县境有牟山,山东有外牟,故称中牟。
  巩义市▲
  位于东经112.9°,北纬34.7°,在河南省中南部,郑州西侧,黄河之畔。春秋为巩邑,秦置巩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巩,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以巩命名,是取山河四塞,巩不可克之义。后改名,元复置。1991年改设巩义市,取巩县旧名之巩与驻地名孝义镇之合称为巩义市。


  周口市k▲
  位于东经114.6°,北纬33.6°,在河南省东部,颖河畔。明代以前,据说有家姓周的兄弟三人在此摆渡,称周家渡口。万历年间,由周家渡口简称周家口。乾隆年间,又称周家口集和周家埠。清代,并有粮□水利通判驻此,因此又名周口镇。1982年设市。
  商水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3.5°,在河南省东部,颖河畔。汉代称汝阳,以妆水为名。隋代改为氵殷水。宋太祖赵匡胤尊其文赵弘殷为宣祖,讳“殷”、“氵殷”等字,“殷”、“商”为同一王朝名,改“氵殷水”为“商水”。
  淮阳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3.7°,在河南省东部,许昌市东南。秦置陈县,汉置淮阳国,晋置陈县,宋改淮宁府,1913年改为准阳县。因该县位于淮河之北故名。
  太康县k▲
  位于东经114.8°,北纬34.0°,在河南省东部,涡河上游。秦置阳夏县,隋改太康县。太康城“相传是夏太康所筑”,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代国王。因人得名。
  扶沟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4.0°,在河南省中部,贾鲁河、双洎河畔。西汉置扶沟县。据《水经注》,县境“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
  沈丘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3.3°,在河南省东部,沙颖河中游,与安徽省为邻。秦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 
  郸城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3.6°,在河南省东部,茨河上游,与安徽省为邻。汉置郸县,在今永城县境。按“郸”奉为“单”。郸县应是原来以“单”为名的城堡,西汉置县加“邑”。据《汉书·地理志》:“郸,莽曰单城。”城为邑,故改单为郸。
  鹿邑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3.8°,在河南省东边,涡河畔,与安徽省为邻。春秋时,今县城名“苦”,县境西部另有鸣鹿城。鸣鹿城传说即是因麇鹿众多,以常有鹿鸣为名的。北朝省“鸣”宇,为鹿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在“故鹿城地”置县,名鹿邑。
  西华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偏东,鲁河畔。“西华”是与“东华”相对而言的。据《水经注》:“有东,故言西矣。”东即东华城。东华、西华得名,起于华氏。宋大夫正考父,食采于华,为华氏。因地域很广,有东华、西华之称。汉置西华县。
  项城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33.4°,在河南省东南部。西周时有项国,秦置项县,以国为名。隋代改为项城县。1993年设市。


  株洲市、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27.8°,在湖南省湘水中游。宋置槠洲。相传当时此地盛产槠树,故名。后人嫌“槠”字难写难认,遂以谐音“株”字取而代之。1951年设市。1965因市设县。
  醴陵市▲
  位于东经113.5°,北纬27.6°,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为邻。据《古今图书集成》:东汉析湖南地置醴陵。据《湖南地理志》:以县北醴泉得名。据《史记》:“汉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1985年设市。
  炎陵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26.5°,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相邻。宋析茶陵县置酃县,取汉代酃县为名(汉之酃县在今衡阳,因酃湖为名)。据《水经注》:因县东有酃湖,水可酿酒而得名。1991年改为炎陵县,似因境内有炎帝陵而得名。
  茶陵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26.7°,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为邻。西汉置茶陵县,县以山名。因县在茶山之阴。一说县东北有景阳山,即茶山,以多生茶茗,故名。一说洣水自酃入,亦曰茶陵江,西北流过县东,入攸,相传炎帝葬于茶山之野,即此。县以江名。
  攸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27.0°,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为邻。汉置攸县,攸水在东。据《水经注》:“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


  驻马店市▲
  位于东经114.0°,北纬32.9°,在河南行南部。驻马店因“旧为遂平至明港间驿马驻所”而得名。1949年设市。后两次撤市,1980年复置市。
  确山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32.7°,在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市南。北宋置确山县,以县城东南六里的确山为名。
  新蔡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2.7°,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秦置新蔡县,新蔡之名,应取“蔡之新地”义。蔡的疆土原在今上蔡、汝南两县,后来向东扩张,占领今新蔡一带,所以说为蔡之新地。后来在此筑城,因名新蔡。
  上蔡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33。 2°,在河南省中南部,驻马店市东北。上蔡,商代即以“蔡”为名。上蔡的“蔡”是从县城东蔡岗上的蓍草得名的。上古时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续河南通志·舆地志》说:“宓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曰蔡。”汉置上蔡县。因蔡平侯徙新蔡,遂称此为上蔡。
  西平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33.3°,在河南省中南部,驻马店市北。据传西平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乡。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因为“西陵于夷”故名西平。唐置西平县。
  泌阳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2.6°,在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市西南西汉置比阳县,比也作沘,是泌河的原名。比阳县治即今泌阳县城,由于县治在沘水之阳,故名。
  平舆县▲
  位于东经114。 6°,北纬32.9°,在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秦置平舆县,为古挚国地,奚仲之后,并有奚仲造车的故事。据《说文解字》:“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所以战国时称“舆”,加之这里地形平坦,以“平”字冠名,称平舆。
  汝南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3.0°,在河南省东南,驻马店市东。汉置汝阳县。1913年改为汝南县,因在汝河之南,故名,汉为汝阳,似为后来河水改道所置。一说西汉置汝南郡,因辖区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
  遂平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33.2°,在河南省南部,驻马店以北。汉置吴房县,隋复置,唐改为遂平县。据传李愬取蔡州,是从吴房的文城栅出发的,蔡州平定后,为了纪念这次袭击战的辉煌战果,取从此出兵,遂平蔡州之义。
  正阳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2.6°,在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市东南。正阳县,曾名滇阳、慎阳和真阳。据《读史方舆纪要》:“滇、慎具读真”音,西汉置滇阳县,由滇水经县南流过,故名滇阳。永平五年失印,据《重修正阳志》:“正阳县,古慎国”。便以古国名作县名,改滇为慎,水名也被改为慎水。南北朝时改为真阳县。清世祖名胤禛,年号雍正,讳“慎”字。“禛”与“真”同音,雍正元年改“真”为“正”,始名正阳县。
[楼主]  [6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9/01/01 16:41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华南地区


  广东省(Guangdong Sheng)

  简称粤。在我国南部。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路。明初建广东布政使司,清置广东省。因广东古为南越(粤)地,故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Cuangxi  Zhuangzu Zizhiqu)

  简称桂。在我国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咱。明建广西布政使司,清设广西省。1958年3月5日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广西自宋至清台所皆在桂林(宋代名桂州,明、清为桂林府),故简称“桂”。

  海南省(Hainan  Sheng)

  简称琼。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原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自治州。1984年改为海南行政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因海南岛而得名。因唐、宋时置琼州,明、清置琼州府,故简称“琼”。

  百色市(Bose Shi)
  位于东经106.6°,北纬23.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清置百色厅,1913年置县,1983改市。“百色”由“博涩寨”演变而来,系壮语,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凌云县(Lingyun Xian)
  位于东经106.5°,北纬24.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清置凌云,因县治北有凌云山,故名。
  平果县(Pingguo Xian)
  位于东经107.5°,北纬23.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1951年由平治、果德二县合并置平果县,取二县首字得名。
  西林县(Xilin Xian)
  位于东经105.0°,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邻接云南省。宋属上林峒地,元为上林长官司。清置西林县,因地处田林之西而得名。
  乐业县(Leye Xian)
  位于东经106.5°,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邻接贵州省。1936年置乐业县。因乐业圩和乐业乡得名。
  德保县(Debao Xian)
  位于东经106.6°,北纬23.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1951年由敬德、天保二县合并置德保县,以二县尾字得名。
  田林县(Tianlin Xian)
  位于东经106.2°,北纬24.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与贵州、云南省为邻。1936年由西林、田西及凌云三县析置田西县。1952年改名田林县。系取田西之“田”,西林之“林”而得名。
  田阳县(Tianyang Xian)
  位于东经106.9°,北纬23.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明为田州土州地,1913年改恩阳县。1935年取田州之“田”字和恩阳之“阳”字作县名。
  靖西县(Jingxi Xian)
  位于东经106.4°,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接越南。1913年置靖西县。靖西在广西西部,取安定西部之意。
  田东县(Tiandong Xian)
  位于东经107.1°,北纬23。 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1935年置田东县。据邱昌渭《广西县政》:“以县治平马乡位于田州之东,因更名为田东。”
  那坡县(Napo Xian)
  位于东经105.8°,北纬23。 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邻越南。清置镇边县,1953年改为睦边县,1965年改为今名。“那坡”系壮语,“那”指“(稻)田”。
  隆林各族自治县(Longlin Ge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5.3°,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盘江之南。1951年西隆与西林县合并置隆林县,取二县尾字为名。1954年改为今名。

  北海市(Beihai Shi)
  位于东经109.1°,北纬21.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濒临北部湾。1950年设市,以今市区中的古村落(北海村)北面濒海而得名。
  合浦县(Hepu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1。 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东邻广东省。汉置合浦县。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江口分为五,西南注于海,故以名县。

  潮州市(Chaozhou Shi)
  位于东经116.6°,北纬23.6°,在广东省东部。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1953年设市,1958年撤销,1979年复设。据《元和郡县志》:潮州“以潮流往复,因以为名。”
  潮安县(Chao'an Xian)
  位于东经116.6°,北纬23.6°,在广东省东部。晋置海阳县,唐为潮州治。1914年因与山东海阳复名,改名潮安县。取潮州安宁之意命名。
  饶平县(Raoping Xian)
  位于东经117.0°,北纬23。 7°,在广东省东南沿海,邻接福建省。明成化年间置饶平县。据《今县释名》:“以海阳县上、中,下三饶地置县,治下饶”,故名。

  东莞市(Dongguan Shi)
  位于东经113.7°,北纬23.0°,在广东省东江下游。唐至德二年(757年)置东莞县。据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东莞人多以作莞(莞草)席为业,县因以为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亦曰东官。”1985年设市。

  防城港市(Fangchenggang Shi)
  位于东经108.3°,北纬21.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邻越南。明代以圩名置防城巡司,清设防城县。1978年置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设市。
  上思县(Shangsi Xian)
  位于东经108.0°,北纬2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唐置上思州。清改厅。1912年置县。县北有狮山,蹲踞若狮,又名思山,县因以为名。又据《明史·地理志》:“南有十万山,上思江生焉。”
  东兴市(Dongxing Shi)
  位于东经107.9°,北纬21.5°,在广西南部。1996年由防城港市析置东兴市,因东兴镇得名。

  佛山市(Foshan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23.0°,在珠江三角洲西北。1949年从南海县析置佛山市。据传唐代乡人掘地得铜佛而得名。
  南海市(Nanhai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23.0°,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北部。隋开皇年间置南海县。因濒临南海而得名。1992年设市。
  顺德市(Shunde Shi)
  位于东经113.2°,北纬22.8°,在广东省中南部。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顺德县。取意于“顺天之德”,即顺从天朝皇帝之威德。1992年设市。
  三水市(Sanshui Shi)
  位于东经112.8°,北纬23.1°,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北。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三水县,因洭、陶、翁三水合流,县因以名,1993年设市。
  高明市(Gaoming Shi)
  位于东经112.8°,北纬22.8°,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明成化十一年设高明县。因高明砦而得名。1994年设市。

  广州市(Guangzhou Shi)
  位于东经113.2°,北纬23,1°,在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古属番禺县,三国时从交州析置广州。1925年设广州市。一般志书多认为吴改交州为广州时,原交州治在广信(今封开县),故名,广信为“广布恩信”之意。又据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岭南广字地名最初见于《山海经》,后来汉之广信,三国之广州皆据古粤黄族土音而宋,广字原义只是黄色罢了。广本音工,广州等于黄州。广州别称羊城,又称穗城,皆来自神话传说。据《广东新语》:周夷王时,南海有5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闤阓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城因此得名。又曰仙城、穗城,皆以此为名。
  花都市(Huadu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23.3°,在广东省中部,广州市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花山县。据《清一统志》:“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嶂,亘数百里。本朝置县,因以为名。”1993年改花都市。
  从化市(Conghua Shi)
  位于东经113.5°,北纬23.5°,在广东省中部。据《今县释名》:“峒獠谈观福,恃险为乱,明弘治二年(1489年)讨平之,因置今县。”取服从教化之意。1994年设市。
  增城市(Zengcheng Shi)
  位于东经113。8°,北纬23.2°,在广东省中部。东汉建安六年(261年)置增城县。据《元和郡县志》:“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据《太平寰宇记》:“因增江为名”。1993年设市。
  番禺市(Panyu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22.9°,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北。秦(公元前214年)置县。据唐《初学记》;“番禺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番禺”为古越语地名,意为“盐村”。1992年设市。

  桂林市(Gullin Shi)
  位于东经110.2°,北纬25.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秦置桂林郡,地非今桂林市。唐置临桂县,1940年设桂林市。据《今县释名》:“治东北有桂山,桂生其巅,”故名。
  阳朔县(Yangshuo Xian)
  位于东经110.4°,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隋置阳朔县,因县北有阳朔山而得名。
  临桂县(Lin'gui Xian)
  位于东经110.2°,北纬25.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唐置临桂县,以临近桂山而得名。一说县因临桂江而得名。

  海口市(Haikou  Shi)
  位于东经110.3°,北纬20.0°,在海南省东北部。明置海口所,1926年设海口市。因位于南渡江口西侧,地当入海之口,故名海口。

  合山市(Heshan  Shi)
  位于东经108.8°,北纬23.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下游东岸。1981年建合山市。
  融安县(Rong'an  Xian)
  位于东经109.3°,北纬25.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融江上游。隋置融州,因融江为名,唐称融水县,明置融县。据《元和郡县志》:“融州因界内融山为名。”1952年改融县为融安县,取融县平安之意。
  象州县(Xiaugzhou  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23.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唐置象州和象县,有象山,在县治西,山上白石如象,故名。1960年置象州县。
  来宾县(Laibin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3.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唐置来宾县,因县治在来宾水东,故名。
  鹿寨县(Luzhai  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24.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1951年并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及修仁县地置鹿寨县,因县治在鹿寨而得名。
  武宣县(Wuxuan  Xian)
  位于东经109.6°,北纬23.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唐置武仙县,因县南有仙岩山而得名。明改武宣县,寓意宣扬武功。
  忻城县(Xincheng  Xian)
  位于东经108.6°,北纬24。 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1928年改土归流,改忻城土县为今名。
  融水苗族自治县(Rongshui Mi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5.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1966年改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为今名。县固融江得名。
  金秀瑶族自治县(Jinxiu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0.1°,北纬24.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东部大瑶山上。1942年设金秀设治局,因设治局驻金秀村,故名。1955年置大瑶山瑶族自治县,1965年改今名。
  三江侗族自治县(Sanjiang Dong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5°,北纬25.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明改怀远县置三江镇巡检司,1914年置三江县。柳江环府城西、南、东三面,折而东南与鹅江、洛清江会曰三江口,因以名县。
  河池市(Hechi Shi)
  位于东经108.0°,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据《今县释名》:“县东有古浪溪,南有秀水,西有猫溪,居民引水灌溉民田,多者千余顷。河池水利,甲于粤西,宋因以名县。明为州。”1912年设河池县。1983年设市。
  宜州市(Yizhou Shi)
  位于东经108.6°,北纬24。 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龙讧下游。据《今县释名》:“宋置,以宜山为名,山在县北一里,郡山皆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宜于登眺,故名。”1993年设市。
  凤山县(Fe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07.0°,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1919年置凤山县,因县南有双凤山,故名。
  南丹县(Nandan Xian)
  位于东经107.5°,北纬24。 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贵州省为邻。宋置南丹州,1917年降州为南丹县。一说因陕西有丹风县,故此称南丹。一说南丹系壮语,南与那通,意为“村”或“田”。
  东兰县(Donglan Xian)
  位于东经107.3°,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据《今县释名》:“宋因文兰洞上夷内附,置兰州,元分置东、西兰州,明省西兰入东兰。”1912年置东兰县。
  天峨县(Tian'e Xian)
  位于东经107.1°,北纬25.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与贵州省为邻。1935年置天峨县。据《天峨县志》:“向阳街的西北有一座山,山高且大,传说古代一农夫开山种地时,忽见一天鹅腾空而起,展翅高飞了”,故称“天鹅”。后人把“鹅”改为“峨”。县有天鹅圩,后改为乡,县因乡得名。
  都安瑶族自治县(Du'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8.0°,北纬23.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中游。1915年以都阳、安定二土司地置县,取二名首字得名。1955年设今县。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Luocheng Mul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8.9°,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宋析融水县地置罗城县,以旧治在西罗乡而得名。1983年改今名。
  巴马瑶族自治县(Bama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7.2°,北纬24.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1956年以原万冈县设今县。因县境有巴马山得名。巴马系壮语,巴意为山,即马山,因山形似马而得名。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Huanjiang Maonan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8.2°,北纬24.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与贵州省毗邻。1951年由思恩县析置环江县,因境内有大、小环江而得名。1986年改为今名。
  大化瑶族自治县(Dahua Yaozu Zizhixian)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1987年析都安,巴马瑶族自治县及马山县部分地区置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大化镇瑶族聚居而得名。 

  河源市(Heyuan Shi)
  位于东经114。 6°,北纬23.7°,在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南齐置县。因县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设市。
  紫金县(Zijin Xian)
  位于东经115。 1°,北纬23.6°,在广东省东部。1914年设县。因紫金山为名,山在县治东,城跨其上,故名。
  连平县(Lianping Xian)
  位于东经114.4°,北纬24.3°,在广东省北部,新丰江上游。据《今县释名》:“东北有九连山,环通九县,故名九连。明隆庆以后,渠贼陈阔口巢五虎等,盘踞其间,官军讨之,累年始平,崇祯六年置县,以九连克平为名。”
  和平县(Heping Xian)
  位于东经114.9°,北纬24.4°,在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和平县。因县内有和平洞而得名。明代镇压本县三浰人民起义后命名县名为和平,寓统治者的希望。
  龙川县(Longchuan Xian)
  位于东经115.2°,北纬24.1°,在广东省东北,东江上游。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

  惠州市(Huizhou Shi)
  位于东经114.3°,北纬23。 0°,在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中下游。宋天禧四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改祯州为惠州。1953年设惠州市。
  惠阳市(Huiyang Shi)
  位于东经114.3°,北纬23.0°,在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中下游。五代南汉置祯州,宋避仁宗讳改惠州。1913年改今名。因州得名。取恩惠之意。1994年设市。
  博罗县(Boluo Xian)
  位于东经114.2°,北纬23.1°,在广东省东江下游北岸。秦置县,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一说原为傅罗县,后讹傅为博。
  惠东县(Huidong Xian)
  位于东经114.7°,北纬22.9°,在广东省南部。1958年设惠东县,因在惠阳县东,故名。
  龙门县(Longmen Xian)
  位于东经114.1°,北纬23.7°,在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明弘治九年(1498年)置龙门县。据《今县释名》:“南有龙门水,亦曰九淋水,流入东江,明初为上龙门巡司,弘治中置县,以龙门镇为名。”
  江门市(Jiangmen Shi)
  位于东经113.0°,北纬22.5°,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1949年设江门市。因其一侧有蓬莱山,另一侧有烟墩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通肄水,江中有石龟(即瞧石似龟)锁口,状如门槛,有如江之门户。
  鹤山市(Heshan Shi)
  位于东经112.9°,北纬22.7°,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缘。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鹤山县。因县内有山如鹤而得名。1993年设市。
  新会市(Xinhui Shi)
  位于东经113.0°,北纬22.5°,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下游。晋置郡。隋开皇九年(589年)设县。因本汉四会县地,故名。992年设市。
  开平市(Kaiping Shi)
  位于东经112.6°,北纬22.2°,在广东省西南。明置开平县,因县治在开平屯而得名。1993年设市。
  台山市(Taishan Shi)
  位于东经112.7°,北纬22.2°,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1914年设台山县,因境内有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设市。
  恩平市(Enping Shi)
  位于东经112.2°,北纬22.2°,在广东省南部,潭江上游。唐至德二年(757年)改齐安县为恩平县。县南有恩平江,故名。1994年设市。

  揭阳市(Jieyang Shi)
  位于东经116.3°,北纬23.5°,在广东省东部,榕江中下游。秦置揭阳县。因揭岭在县西北,故名。1991年设市。
  普宁市(Puning Shi)
  位于东经116.1°,北纬23.3°,在广东省东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置普安县。万历年间改安为宁。1993年设市。
  揭西县(Jiexi Xian)
  位于东经115.8°,北纬23.4°,在广东省东部。1965年划揭阳县西部及陆丰县部分地区分置。因在揭阳县西得名。
  惠来县(Huilai Xian)
  位于东经116.2°,北纬23.0°,在广东省东南沿海。明嘉靖三年,以潮阳县之惠来都置县,因以为名。
  揭东县(JiedongXian) 位于东经116.4°,北纬23.5°。在广东省东部。1991年从揭阳县析置揭东县。因在揭阳之东而得名。

  灵川县(Lingchuan Xian)
  位于东经110.3°,北纬25.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唐置灵川县,因灵渠水,即灵江为名。
  全州县(Quanzhou Xian)
  位于东经111。 0°,北纬25,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省为邻。东汉置泉陵县,五代晋置全州,全泉二字同音,因泉陵为名。1912年置全县,1959年改为全州县。 
  平乐县(Pingle Xian)
  位于东经110.6°,北纬24.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三国吴置平乐县。据《元和郡县志》:平乐溪在县南三里。因溪得名。
  兴安县(Xing'an Xian)
  位于东经110.6°,北纬25.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本汉始安县地,隋析置兴安县,由“始安”而来,取意安定兴旺。唐改为临源,大历三年改为全义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复兴安县名。
  灌阳县(Guanyang Xian)
  位于东经111.1°,北纬25.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邻湖南省。三国吴置观阳县,因在观水之阳而得名。后讹观为灌,隋置灌阳县。
  荔浦县(Lipu Xian)
  位于东经110.4°,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汉置荔浦县,因境内荔水流经而得名。
  资潭县(Ziyuan Xian)
  位于东经110.6°,北纬26.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湖南省。1935年置资源县,因地处资江之源而得名。
  恭城瑶族自治县(Gongcheng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0.8°,北纬24.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省为邻。唐置恭城县。桂江支流恭城河流贯,故名。1990年改为自治县。
  永福县(Yongfu Xian)
  位于东经109.9°,北纬24.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唐置永福县,因析始安县之永福乡得名,乡又因永福山和永福江得名。
  龙胜各族自治县(Longsheng Ge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0.0°,北纬25.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湖南省。县东南有龙脊山,旧有龙胜巡司,清乾隆六年置龙胜理苗通判,1912年置县。1955年改今名。

  柳州市(Liuzhou Shi)
  位于东经109.4°,北纬24.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唐贞观八年置柳州。以地当柳星,故名。另据《旧唐书·地理志》: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1946年设市。
  柳江县(Liujiang Xian)
  位于东经109.3°,北纬24.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1931年置柳州县,1937年改为柳江县,因柳江得名。
  柳城县(Liucheng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4.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宋代之龙城置县,故名柳城。

  茂名市(Maoming Shi)
  位于东经110.8°,北纬21.6°,在广东省西南,鉴江中游东侧。据《元和郡县志》:“有茂名水”故名茂名县。1959年设市。
  化州市(Huazhou Shi)
  位于东经110.6°,北纬21.6°,在广东省西南,鉴江中游。三国为广化县地。宋改化州,因龙化江为名。改置化县。1959年化县和吴川县合置化州县。1994年设市。
  信宜县(Xinyi Xian)
  位于东经110.9°,北纬22.3°,在广东省西南,西邻广西。据《今县释名》:“隋为怀德县,唐析置信义县,宋讳义改宜,有招义山、信义水”。1995年设市。
  电白县(Dianbai Xian)
  位于东经110。 9°,北纬21.5°,在广东省西南沿海。宋开宝五年置电白县。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说此地多雷电而得名。
  高州市(Gaozhou Shi)
  位于东经110.8°,北纬21.9°,在广东省西南,鉴江中上游。1959年改茂名县为高州县。据《太平寰宇记》:“高凉郡土厚而山环绕,高而稍凉,故以为名。”1993年设市。

  梅州市(Meizhou Shi)
  在广东省东北部。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置梅州,因地多梅花,并有梅溪,故名。1924年设梅县,1979年设梅州市。1983年与梅县合并称梅县市。1988年复置梅州市。
  梅县(Mei Xian)
  位于东经116.1°,北纬24.3°,在广东省东北部。宋置梅州,因梅江为名。后改梅县。1983年设市。1988年复县。
  平远县(Plngyuan Xian)
  位于东经115.8°,北纬24.5°,在广东省东北,西邻江西省。明嘉靖四十二年(1863年)设县,因在武平、安远之间,取二名尾字而得名。
  大埔县(Dabu Xian)
  位于东经116.6°,北纬24.3°,在广东省东北,韩江中下游。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五华县(Wuhua Xian)
  位于东经115.7°,北纬23.9°,在广东省东部,梅江上游。1914年置五华县。因县境五华山得名。
  蕉岭县(Jiaoling Xian)
  位于东经116.1°,北纬24.6°,在广东省东北,邻接福建省。1914年设县,因县北有蕉岭而得名。
  丰顺县(Fengshun Xian)
  位于东经116.1°,北纬23.7°,在广东省东部。清乾隆三年(1738年)以海阳县之丰顺镇置县,有丰溪水。县因镇名,镇因水名,取意吉祥。
  兴宁市(Xingaing Shi) 
  位于东经115.7°,北纬24.1°,在广东省东部,西邻江西。晋置县,因兴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1994年设市。

  南宁市(Nanning Shi)
  位于东经108.3°,北纬22.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唐称邕州,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有邕溪水。元置南宁路,明清为南宁府,取粤南永宁之义。1914年置邕宁县,1946年改南宁市。
  邕宁县(Yongmng Xian)
  位于东经108.4°,北纬22.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元置邕州路,以邕江得名。1914年以邕州改邕宁县。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宁,取安定之意。
  武鸣县(Wuming Xian)
  位于东经108.2°,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隋置武缘县。1913年置武鸣县,县东北有大鸣山,因武缘之鸣山为名,寓以武功鸣天下之意。

  凭样市(Pingxiang Shi)
  位于东经106.7°,北纬2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明置凭祥县,因故凭祥洞为名。一说凭祥水自县治南合涧水北流注之,故县以水为名。“凭祥”系壮语,意为来此赶集有床位住宿。1955年设市。
  马山县(Mashan Xian)
  位于东经108.1°,北纬23.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1951年由那马县和隆山县合并,取二县各一字置马山县。
  扶绥县(Fusui Xian)
  位于东经107.9°,北纬22.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1951年由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并置扶绥县,以其中二县首字得名。
  大新县(Daxin Xian)
  位于东经107.1°,北纬22.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西邻越南。1951年并养利、万承、雷平三县置大新县。1949年盘踞在万承县大岭乡的土匪被我游击队打败,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取万承县大岭乡的“大”字和养利县宝新乡的“新”字,1951年并养利、万承、雷干三县置大新县。
  上林县(Shanglin Xian)
  位于东经108.5°,北纬23。 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唐置上林县,因上林洞为名。
  崇左县(Chongzuo Xian)
  位于东经107.3°,北纬22.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1951年由崇善、左县合并置县。取二县首字为名。
  天等县(Tiandeng Xian)
  位于东经107.1°,北纬23.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1957年置天等县。以添等圩为名,因“添”与“天”同音,改称天等县,系壮语音译转写。“天”、“添”意为石头,“等”是竖立之意。相传在今镇南街的一个山脚下初设圩场时,竖立着一块大石,故名添等。
  宾阳县(Binyang Xian)
  位于东经105.8°,北纬23.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1913年改宾州为宾阳县,以在宾水之阳,故名。
  宁明县(Ningming Xian)
  位于东经107.0°,北纬2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与越南相邻。唐置羁□思明州。思明系壮语,思意为江,思明即“明江”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思明有“反清思明”之意,改为为宁明州,1912年置宁明县,因县东有左江支流明江得名。取明江安宁之意。
  隆安县(Long'an Xian)
  位于东经107.6°,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明嘉靖七年置隆安县,因析宜化县之思隆十里置县,又因有隆山,寓平安之意而得名。
  横县(Heng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2.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唐置横州,1912年改横县。因县西南有横槎江,中有横槎滩,又称横浦,故名。
  龙州县(Longzhou Xian)
  位于东经106.8°,北纬22.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唐置龙州,1913年置龙州县。有龙江,自越南流入上龙,即丽江。

  钦州市(Qinzhou Shi)
  位于东经108.6°,北纬21.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隋置钦州县。据民国《钦州县志》:“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1983年改市。
  灵山县(Li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2.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唐置灵山县。因山得名。
  浦北县(PubeiXian)
  位于东经109.5°,北纬22.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1952年置浦北县。因在合浦县北,故名。
  贵港市(Guigang Shi)
  位于东经109.6°,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秦属桂林郡,唐置贵州。贵与桂同音为名,明改贵县。1988年改贵港市。
  桂平市(Guiping Shi)
  位于东经110.0°,北纬23。 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桂平境有浔江,浔江两岸产桂,古称桂江,桂平以江得名。隋设桂平县。一说南朝梁设县。1994年设市。
  平南县(Pingnan Xian)
  位于东经110.4°,北纬23.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东部。本隋永平郡之武林县,唐置今县,以在永平之南,故名。

  清远市(Qingyuan Shi)
  位于东经113.0°,北纬23.7°,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下游。隋置清远县。取清明广远之意。1988年设市。
  佛岗县(Fogang Xian)
  位于东经113.5°,北纬23.8°,在广东省中部。清置佛冈厅。1914年设县。据《嘉庆一统志》:“观音山东厅北三十里,……高出诸山,石室虚敞,中有天成佛像。”佛冈县得名于观音山,因山岗上有佛,故名。
  英德市(Yingde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24.1°,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中游。有英山在北,南汉因置英州,宋以英宗潛邸,升为英德府,明改县。1994年设市。
  阳山县(Ya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2.6°,北纬24.4°,在广东省西北部,连江中游。汉置阳山县。县有阳先山,高出众山,日光先照,故名。
  连州市(Lianzhou Shi)
  位于东经112.3°,北纬24.7°,在广东省西北部,连江上游。隋开皇十年(590年)置连州,因连口水得名。一说因有黄莲岭得名。1912年改连县。1994年设市。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Lianshan Zhuangzu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2.0°,北纬24.5°,在广东省西北部。隋置连山县。据《今县释名》:“县南有黄连山,峰峦连络,多草木。旧志,山产黄连”,故名。1958年设今名。
  连南瑶族自治县(Liann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2.2°,北纬24。 7°,在广东省西北部,邻接湖南。1946年设莲南县,因在连县之南而得名。1958年改今名。

  三亚市(Sanya Shi)
  位于东经109.5°,北纬18.2°,在海南省最南端。宋为崖州,民国改崖州为崖县。1984年改三亚市。以县治三亚镇而得名。镇因地处三亚河口得名。古语“三亚”意为三条岔路。

  汕头市(Shantou Shi)
  位于东经116.6°,北纬23。 3°,在广东省东部,韩江下游。原称沙汕、沙仙头。清康熙八年设汕头汛,1861年称汕头埠,1930年因置汕头市。据《说文解字》:汕,鱼游水貌。后人释作:汕即樔。樔即今之撩罟(一种捕鱼的工县,俗称栅薄)。汕头得名于沙汕头。
  澄海市(Chenghai Shi)
  位于东经116.7°,北纬23.4°,在广东省东部。明嘉靖四十年(1563年)置澄海县。据《今县释名》:“县南濒诲,亦曰鸣洋海”,故名。又据《郡县释名》:“取海宁澄清之义也。”1994年设市。
  南澳县(Nanao Xian)
  位于东经117.0°,北纬23.4°,在广东省东部。清雍正十年置南澳厅,驻海防同知,以深澳来属,有南澳山,在海中,县名由此。1912年设县。
  潮阳市(Chaoyang Shi)
  位于东经116.6°,北纬23.2°,在广东省东南沿海。晋置潮阳县,县北东南三面滨海。据《元和郡县志》:“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阳”。1993年设市。

  汕尾市(Shanwei Shi) 
  在广东省东南沿海。宋代为惠州地,明属惠州府。1988年设汕尾市,因汕尾港而得名。
  陆河市(Luhe Shi)
  在广东省东南部。清置陆丰县。1988年取陆丰县河田、河口等6镇置陆河县,取陆丰及河田首字命名。
  海丰县(Haifeng Xian)
  位于东经115。 3°,北纬22。 9°,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东晋咸和六年(339年)置海丰县。取“南海物丰”之意为名。据《惠州府志》:“海丰,亦称南丰,以大海在邑南故云。”又据《岭南杂记》:“海丰,水族甚多”,故名。
  陆丰市(Lufeng Shi)
  位于东经115.6°,北纬22.9°,在广东省东部沿海。唐析海丰、陆安置县,取二名各一字得名。1998年设市。

  韶关市(Shaoguan Shi)
  位于东经113。 6°,北纬24。 8°,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1949年置韶关市。因隋唐时称韶州,明清时设税关,故名韶关。
  曲江县(Qujiang Xian)
  位于东经113.5°,北纬24.6°,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汉元鼎六年置县。浈水至县东南,武水合流焉,二水相合,谓之相江。其水抱城回曲,故名曲江。
  翁源县(Wengyuan Xian)
  位于东经114.1°,北纬24.3°,在广东省北部,翁江上游。据《今县释名》:“梁置,县东有翁山,亦曰灵池山,壁立干仞,巅有石池,池中有泉穴八,即翁溪之源。相传有老人隐此,故山溪俱以翁名。”
  乐昌市(Lechang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25.1°,在广东省北部,武江中上游。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乐昌县。因县内有昌山,据《太平寰宇记》:“山有平石,广数十步,上有竹木交映,每至佳节,为土庶嬉边之所,时乎为乐石,隋因取为县名。”1994年设市。
  仁化县(Rehhua Xian)
  位于东经113.7°,北纬25.1°,在广东省北部,湘、鄂,赣交界处。唐垂拱中于仁化乡之走马坪置县,因乡得名。
  新丰县(Xinfeng Xian)
  位于东经114.1°,北纬24.0°,在广东省中北部。南齐置新丰县。因县内有新丰江,故名。
  南雄市(Nanxiong Shi)
  位于东经114.3°,北纬25.1°,在广东省北部。五代置雄州,宋开宝四年置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故此称南,地当庾岭要口,为南北咽喉,控带群蛮,襟会百越,故以雄名。1996年设市。
  始兴县(Shixing Xian)
  位于东经114.0°,北纬24.9°,在广东省北部,浈江中游。三国吴始置始兴县。因境内有始兴江,故名。
  乳源瑶族自治县(Ruyu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3.2°,北纬24.7°,在广东省北部,南水中上游。宋乾道三年(1167年)设乳源县。县治北有钟乳岭,山腰有岩穴,穴中有水南流,产钟乳,因以为名。1963年改今名。

  深圳市(Shenzhen Shi)
  位于东经114.1°,北纬22.5°,在广东省珠江口东岸。1914年设宝安县,因宝山得名。1979年改深圳市。市因临深圳湾而得名。圳,原意为田边小溪。

  通什市(Tongza Shi)
  位于海南省中部。“通什”为黎语“树下田”之意。1985年前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行署驻地。1986年设市。通什,为黎语“树下田”之意。因该地初为聚落时,田地被许多古老大树所围绕,故名。
  琼山市(Qiongshan Shi)
  位于东经110.3°,北纬19。 9°,在海南省东北,南渡江下游。唐置琼山县。因境内白石都的地方有一座琼山,故名。1994年设市。
  屯昌县(Tunchang Xian)
  位于东经110.0°,北纬19.3°,在海南省中部。1948年设新民县。因与外省同名,1952年以区名屯昌名县。
  文昌市(Wenchang Shi)
  位于东经110.7°,北纬19.6°,在海南省东北。唐贞观元年改平昌县为文昌县。一说因县南的文昌江得名。取“偃武修文”之意,即停止武力,修明文教。1995年设市。
  澄迈县(Chengmai Xian)
  位于东经110.0°,北纬19.7°,在海南省北部,南渡江中游。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苟中县为澄迈县。取县城东南的迈山和西南方的澄江二名首字为澄迈县。
  定安县(Ding'an Xian)
  位于东经110.3°,北纬19.7°,在海南省东北,南渡江中游。宋置定安县。取平西定王廷金叛乱,以保安定之意。
  儋州市(Danzhou Shi)
  位于东经109.5°,北纬19.5°,在海南省西北部,北门江和春江流域。应劭曰:“儋耳者,大耳种也,渠率耳尤缓,下肩三寸。”黎人喜戴巨大的耳环,使耳孔拉长,汉因置儋耳耶,唐置儋州。1912年改儋县。1993年设市。
  琼海市(Qionghai Shi)
  位于东经110.4°,北纬19.2°,在海南省东部,万泉河下游。1958年由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置琼海县。因地处琼州东海岸,故名。1992年设市。
  临高县(Lingao Xian)
  位于东经109.6°,北纬19.9°,在海南省北部。唐开元元年改临鸡县为临高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毗耶山,县西北十里山有兽如虎,俚(黎)人呼为毗耶,故名。一名高山,县名临高以此。”
  万宁县(Wanning Xian)
  位于东经110.3°,北纬18,8°,在海南省东部。唐贞观五年(631年)设万安县,取万事平安之意。五代南汉改为万宁县。意同万安。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Baoting Lizu Mi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18.6°,在海南省南部。1936年设保亭县。因宝亭营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Qiongzhong Lizu Mi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8°.北纬19.0°,在海南省中部。1952设琼中县。因地处海南岛中部,又与琼海县接壤,故名。1987年改今名。
  乐东黎族自治县(Ledong Li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1°,北纬18.7°,在海南省西南。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崖州乐安营军事据点。1935年置乐东县。因在乐安之东,故名。1987年改今名。
  白沙黎族自治县(Baisha Li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4°,北纬19.2°,在海南省中部。1935年设白沙县。县名得自薄沙巡司的谐音而来。1987年改今名。
  东方黎族自治县(Dongfang Li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8.6°,北纬19.1°,在海南省西岸。1952年设县。因县治在东方村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陵水黎族自治县(Lingshui Lizu Zizhixiaaa)
  位于东经110.0°,北纬18.4°,在海南省南部。隋大业6年(610年)置县,因陵楠水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昌江黎族自治县(Changjiang Li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0°,北纬19.2°,在海南省西部。1914年改昌化县为昌江县。以地处昌化江流域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梧州市(Wuzhou Shi)
  位于东经111.3°,北纬23.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汉置苍梧县,唐省苍字,置梧州。因苍梧山得名。1927年设市。1943年废市为苍梧县,1949年又置市。
  苍梧县(Cangwu Xian)
  位于东经111.2°,北纬23.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隋设县。据《史记正义》:“苍梧山,在道州南。”县以山名。

  阳江市(Yangjiang Shi) 位于东经111.9°,北纬21.8°,在广东省西南,漠阳江下游。隋末置县,因漠阳江为名。1988年设市。
  阳西县(Yangxi Xian)
  在广东省西南沿海。汉设安宁县,民国复置阳江县。1988年设立阳西县,因在漠阳江以西而得名。
  阳春市(Yangchun Shi)
  位于东经111.7°,北纬22.1°,在广东省西南。晋析置莫阳县,梁改今名,有漠阳江,在县西。命名阳春,取祥瑞之意。1994年设市。
  阳东县(Yangdong Xian)
  位于东经111。 9°,北纬21.8°,在广东省西南部。1991年设阳东县,因在阳江市之东而命名。

  玉林市(Yulin Shi)
  位于东经110.1°,北纬22.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有郁水,汉为广郁县地,据《说文》:“郁,芳草也。”明置郁林州,1913年改郁林县。郁林有阴森葱郁之意。贵县境有郁水。汉朝以“郁金香,郁人所贡,因氏郡矣”。1955年改为玉林县。
  北流市(Beiliu Shi)
  位于东经110.3°,北纬22.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南朝梁置北流县,因绿蓝水由县南入郁林,注南流江,圭江出县东南,西北流,思贺江自陵川东北流注之,故有北流之称。1994年设市。
  陆川县(Luchuan Xian)
  位于东经110.2°,北纬22.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邻接广东省。南朝梁置陆川县。隋废县,唐武德四年,置陆川、温水二县,宋废温水县并入陆川县。据《广舆记》:“因郡有陆水,故名。”
  博白县(Bobai Xian)
  位于东经109.9°,北纬22.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唐置博白县,县因博白山得名。又有博白溪。
  容县(Rong Xian)
  位于东经110.5°,北纬22.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北流河中游。唐置容州,明置容县,因大容山为名,山在县西北。

  云浮市(Yunfu Shi)
  位于东经112.0°,北纬22.9°,在广东省西部,西江南岸。1914年因县境有云雾山,置云浮县。1992年设市。
  罗定市(Luoding Shi)
  位于东经111。 5°,北纬22.7°,在广东省西部,南江流域,梁为罗阳郡,因罗水得名。明万历年间,以讨平罗旁置州,因名罗定。1912年置罗定县。1993年设市。
  云安县(Yun'an Xian)
  位于东经112.0°,北纬23.0°,在广东省西北部。1996年设云安县,县政府驻六都镇。因位于云浮市正北,取云浮安定之意命名。
  新兴县(Xinxing Xian)
  位于东经112.2°,北纬22.7°,在广东省西部,新兴江中上游。东晋永和七年(351年)置县。有新江,取临新江而兴旺之意。
  郁南县(Yu’nan Xian)
  位于东经111.5°,北纬23.2°,在广东省西部,西邻广西壮族自治区。1914年设县,因在郁江(又称西江)之南而得名。

  湛江市(Zhanjiang Shi)
  位于东经110.3°,北纬21。 2°,在广东省西南,临南海。1945年设湛江市。因水得名。湛江来源于溪名椹川。
  廉江市(Lianjiang Shi)
  位于东经110.2°,北纬21.6°,在广东省雷州半岛北部。唐天宝元年(742年)置廉江县,因县西有廉江,故名。1993年设市。
  雷州市(Leizhou Shi)
  位于东经110.0°,北纬20.9°,在广东省雷州半岛中部。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1994年改为雷州市,由雷州半岛得名。
  吴川市(Wuchuan Shi)
  位于东经110.7°,北纬21.4°,在广东省西南,濒临南海。隋置县。因吴川水在东北,故名。又名吴江。1994年设市。
  遂溪县(Suixi Xian)
  位于东经110.2°,北纬21.3°,在广东省雷州半岛北部。唐天宝元年(742年)置遂溪县,因溪得名。 
  徐闻县(Xuwen Xian)
  位于东经110.1°,北纬20.3°,在广东省雷州半岛南端。汉置徐闻县。据《徐闻县志》:“谓其地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其徐徐而闻呼?此徐闻所由名也。” 

  肇庆市(Zhaoqing Shi)
  位于东经112.4°,北纬23.0°,在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北岸。宋重和元年(1118年)设肇庆府。“肇”作始解,“庆”为吉庆,意即宋徽宗自被封为端王开始,招来继承帝位而统治天下之吉庆。1949年设市。
  高要市(Gaoyao Shi)
  位于东经112.4°,北纬23。 0°,在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县。县东北有高峡山。据《水经注》:有“高要峡口”而得名。1993年设市。
  德庆县(Deqing Xian)
  位于东经111。 7°,北纬23。 1°,在广东省西部,西江北岸。宋绍兴初置德庆府。明改州。1912年因置德庆县。因州为名。据《方舆纪要》:“绍兴初升为德庆府,以高宗潜邸也。”潜邸即曾受封之地,无非是因德受封志庆也。
  怀集县(Huaiji Xian)
  位于东经112.1°,北纬23。 9°,在广东省西北,绥江上游。南朝刘宋元嘉十三年(435年)置县。取招来之意。
  封开县(Fengkai Xian)
  位于东经111.4°,北纬23.4°,在广东省西部,贺江中下游,与广西相邻。1952年由封川、开建二县合并,取二名首字置封开县。
  广宁县(Guangning Xian)
  位于东经112.4°,北纬23。 6°,在广东省西北,绥江中游。据《今县释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平大罗山贼,因置县。”取广泛安宁之意。
  四会市(Sihui Shi)
  位于东经112.6°,北纬23.3°,在广东省中西部。秦置县。王先谦曰,四会者县西有绥江,又有溱浈,洭水为北江,泿郁水为西江,四方来会,故名。1993年设市。
  中山市(Zhongshan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22.5°,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岸。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设市。
  钟山县(Zho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1.2°,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北邻湖南省。1916年置钟山县,以富川县钟山镇区置县,县治在钟山下,山上有石,叩之如钟,故名。
  岑溪市(Cenxi Shi)
  位于东经110.9°,北纬22.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唐改龙城县为岑溪县。因岑江为名。1995年设市。
  蒙山县(Me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0.5°,北纬24.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大瑶山之东。1912年置永安县,1914年改今名。据《今县释名》:“县东有蒙山,下有蒙水,居人多蒙姓故也,唐因以名郡,今以名县。”
  贺县(He Xian)
  位于东经111.5°,北纬24.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东端。临水在县东南,贺江在县东,汉因置临贺县。据《大清一统志》:“今贺水实为临水,临水当为贺水。”明置贺县。
  藤县(Teng Xian)
  位于东经110.9°,北纬23.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隋置藤州,明改藤县,因白藤岭为名。岭在县西南,峻拔入云,多产白藤,有藤江,亦名镡江。
  昭平县(Zhaoping  Xian)
  位于东经110.8°,北纬24.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南朝梁置龙平县,唐置昭州,宋因昭州龙平而名昭平。
  富川瑶族自治县(Fuehu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1.2°,北纬24.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北邻湖南省。汉置富川县,因富江出县西北石鼓山而得名。据《太平寰宇记》:此水入田,居民丰盈,得名富江。1983年改今名。

  珠海市(Zhuhai Shi)
  位于东经113.5°,北纬22.2°,在广东省珠江口西南。1953年置珠海县。因临珠江,南望南海,故名。1979年改市。
  斗门县(Doumen Xian)
  位于东经113。 2°,北纬22。 2°,在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角。1965年析置斗门县。因县治原名斗门镇,斗门镇东北枕黄杨山,西南面向新会梅阁海,地形如斗状,故名斗门。
[楼主]  [7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9/01/02 16:24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西南地区


  重庆市▲
  位于东经106.5°,北纬29.5°,在四川省东南、长江之滨。隋置渝州。宋置重庆府。宋孝宗所居称重华宫,是取两重内禅的意思。宋代凡由宗藩入承大统者,其原封邑称为“潜邸”,例于即位庆典中升为府。光宗初即位,即升恭州为重庆府。因太上皇与太上皇太后俱在,临视庆典,故曰“重庆”。
  长寿县▲
  位于东经107.0°,北纬29.8°,在四川省东南。元改乐温县为长寿县。县有乐温山,人多长寿一名长寿山,县以此名。一说长寿山独平衍曲折,形如寿字而言,取以名县。
  綦江县▲
  位于东经106.6°,北纬29.0°,在四川省东南部。元置綦江长官司。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邑如苍帛,故名綦江。明改綦江县。一说綦江因綦江水呈苍帛色名之。
  永川市▲
  位于东经105.9°,北纬29.3°,在四川省东南。唐置县。因城西南有三岔河,处三河之汇,形如篆文“永”字,故名。一说县北枕侯溪,波流阔远,因人为名。1992年设市。
  江津市▲
  位于东经106.2°,北纬29.2°,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西魏分置江阳县,隋改今名,因地处大江之要津而得名。1992年设市。 
  合川市▲
  位于东经106.2°,北纬30.6°,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西魏置合州。1913年改合川县。以涪汉二水合流而得名。一说因地当嘉陵江与渠江、涪江三川会合之处故名。1992年设市。
  壁山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29.6°,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唐置璧山县。璧山在县西南,一名巴山,亦名重璧山,西北两面,皆险绝如壁,东南削干,号重璧山,出白石,明润如玉,故名。
  荣昌县▲
  位于东经105。 6°,北纬29.4°,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中南。唐置昌元县,明改荣昌县,因介于古昌州与荣州间而得名。
  大足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29.7°,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中南部,重庆西北。唐置大足县。因大足川而得名。一说取地大物博,物产丰足为名。一说因县之宝顶山有巨人足迹而得名。
  铜梁县▲
  位于东经106.0°,北纬29.8°,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唐置县,因县城东铜梁山而得名。其右梁横亘,形如五屏,每当阳光照射,石梁呈古铜色,故名铜梁。
  潼南县▲
  位于东经105.8°,北纬30.1°,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中东部,重庆市西北。1914年设潼南县。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


  重庆市▲
  本词典系1997年行政区划,重庆市请参见四川省条。
  原重庆辖区、涪陵区、万州区、黔江区。
  (天津四注)


  四川省▲

  简称川或蜀。在长江上游。唐初分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简称西川、东川。川指平川广野。末代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中书省,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故简称川。又因其西部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贵州省▲

  简称黔或贵。在我国西南部。贵州,因当地语音脂徵不分,故宋代记载就有把唐所置矩州写成贵州的。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明永乐时置贵州布政使司,清置省。又因贵州地古称黔中,故也简称黔。


  云南省▲ 

  简称滇或云。在我国西南部。云南,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县治在今祥云县境。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白崖,派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元置云南行中出省。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清置云南省。因省会昆明附近在战国、秦、汉为滇国地,亦简称“滇”。


  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在我国西南部。元称乌斯藏,“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元设乌斯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代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1965年9月9日成立西藏自治区。


  安顺市▲
  位于东经105.9°,北纬26。 2°,在贵州省中西部。汉为夜郎国,并置夜郎县。1913年置安顺县,寓意吉祥。1958年置安顺市。
  平坝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26.4°,在贵州省中部。明置平坝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5年)置安平县,因与云南安平厅重名,改称平坝县,以县地平旷得名。
  普定县▲
  位于东经102.6°,北纬25.7°,在贵州省西部。元置普定县,属普定路。据《郡县释名》:普定“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26.0°,在贵州省西南部。明置镇宁州,1913年设镇宁县,1963年改为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6.0°,北纬25.7°,在贵州省南部。1914年置紫云县,以县境西有紫云源胜境为名。1965年改为自治县。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25.9°,在贵州省西南部。1914年置关岭县,因关索岭得名。相传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南征,部将关索曾驻此地,广得民心,上人感之,遂称此岭为关索岭。1981年改为自治县。


  巴中市▲
  位于东经106.7°,北纬31.8°,在四川省东北。齐置巴州,明为巴县,地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故名。巴江源出大巴山,经县东南。一说巴江(今南江)环绕,县在其中,故名。或谓取古巴国为名。1993年设市。
  平昌县▲
  位于东经107.1°,北纬31.5°,在四川省东北。梁置平川县,北周改同昌县。1948年设平昌县。取平川和同昌为名。
  通江县▲
  位于东经107.2°,北纬31.9°,在四川省东北。唐置通江县。据《太平寰宇记》:“天宝元年,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县西有诺水,一名通川江。”通江盖因通川江为名。一说因大通江、小通江流经全县会于县城,四时通航,因名。
  南江县▲
  位于东经106.8°,北纬32.3°,在四川省东北部。有儿水,因水难涉,古名难江,粱因置难江县。难江一名南屯河,亦谓之南江,意谓在巴山之南。自县治南与巴江合,明因改名。


  保山市▲
  位于东经99.1°,北纬25。 1°,在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明置保山县。因县治西有太保山,故名。1983年设市。
  施甸县▲
  位于东经99.1°,北纬24.6°,在云南省西部,怒江下游东岸。元代称石甸,明改为施甸。1962年析置施甸县。“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
  昌宁县▲
  位于东经99.5°,北纬24.8°,在云南省西部,大理市西南。1935年设昌宁县。取“昌盛安宁”之意命名。
  龙陵县▲
  位于东经98.7°,北纬24.5°,在云南省西部。1913年设龙陵县。原名勐龙。勐龙系傣语,意为陵墓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龙陵,为傣语意译,并引申为皇帝墓或龙脉大地。
  腾冲县▲
  位于东经98.5°,北纬25.0°,在云南省西部,西邻缅甸。元置腾冲府。据《徐霞客游记》:“以地多藤,元名藤州。”“冲”,意为滇西户门,是通往印缅交通要冲。1913年设县。


  毕节市▲
  位于东经105.3°,北纬27.3°,在贵州省西北部,与四川、云南省相邻。汉置平夷县,明置毕节卫,清置毕节县。毕节系彝语“比跻”音译,意为虎,因彝族古代的虎图腾而得名。1993年设市。
  赫章县▲
  位于东经104.7°,北纬27.1°,在贵州省西北部。1913年置威宁县。1942年析威宁县赫章、可乐、野马川、财神堂四区置县。以赫章区为名。
  纳雍县▲
  位于东经105.3°,北纬26.7°,在贵州省西部。1941年从大定县析置纳雍县,以境内纳雍河得名。
  黔西县▲
  位于东经106.0°,北纬27.0°,在贵州省中西部。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二十二年废府置州,因在黔之西部,故名。1913年置黔西县。
  大方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27.1°,在贵州省西北部。明筑大方城置州,清置大定府、大定县。1958年改为大方县,以古城名为县。
  织金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26.6°,在贵州省中西部。1913年置平远县,1914年改织金县。据《贵州名胜古迹概说》:“民国改州为县,旋改织金县,以织金河名。”
  金沙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27.4°,在贵州省北端。1941年析黔西县西北部及大定、遵义二县部分地区置县,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首字为名。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
  位于东经104.2°,北纬26.8°,在贵州省西部。清康熙三年(1644年)平水西、乌撒,次年载乌撒卫置威宁府。取威镇安宁之意。1913年置威宁县,1954年改为自治县。


  昌都县▲
  位于东经97.1°,北纬31。 1°,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澜沧江上游。1960年置县。昌都,系藏语,意为“双河口”,似因所处地理位置而得名。
  盐井县▲
  位于东经98.6°,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澜沦江中游东岸。1983年置县。盐井系从藏语意译而来,因此地有盐井而得名。
  芒康县k▲
  位于东经98.5°,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东部,东邻四川省。1960年设宁静县,1965年改今名。芒康,系藏语,意为善妙地域。
  贡觉县▲
  位于东经98.2°,北纬30.8°,在西藏自治区东部,东邻四川。1960年置县。贡觉,系藏语,意为“‘贡’活佛在‘觉’地方定居”。
  碧土县▲
  位于东经98.3°,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邻云南省。1983年设置。碧土,系藏语,意为“碱”。一说意为“羊毛坡上”。传说在建“碧土寺”前,有个喇嘛将一小团羊毛抛上天,羊毛落到山坡上,就在此建寺。
  八宿县▲
  位于东经96.9°,北纬30.0°,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怒江西岸。1960年设县。八宿,系藏语,意为“勇士山麓”。
  左贯县▲
  位于东经97.8°,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怒江东岸。1960年置县。左贡,系藏语,意为“犏牛岗”。
  生达县▲
  位于东经97.5°,北纬32.0°,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青海省。1983年由昌都和江达县部分地区设县。生达,系藏语,意为“背阴口”。
  边坝县▲
  位于东经94.7°,北纬30.9°,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麓。1960年设县。边坝,系藏语,意为吉祥光辉。传说元朝皇帝霍尔色金(即忽必烈)时期,有一要员名叫沙西仲贡曲帕尔从内地到此,点燃一个火炬,宣称在此要修建佛塔。
  洛隆县▲
  位于东经95.8°,北纬30.7°,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怒江上游西岸。1960年置县。洛隆,系藏语,意为南谷、南川。
  江达县▲
  位于东经98.2°,北纬31.5°,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邻接四川、青海省。1960年置县。江达,系藏语,意为“江普寺沟口”,因地处该寺沟口,故名。
  类乌齐县▲
  位于东经96.5°,北纬31.2°,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青海省。1960年设县。类乌齐,系藏语,意为大山。
  丁青县▲
  位于东经95.5°,北纬31.4°,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1960年置县。丁青,系藏语,意为大台地。
  察雅县
  位于东经97.5°,北纬30.6°,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沦江中上游东岸。1960年设县。察雅系藏语,意为岩槽。
  妥坝县▲
  位于东经97.5°,北纬31.2°,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1983年置县。妥坝,系藏语,意为界碑。相传,从前当地居民建立界碑,以防阻白日部落侵占其土地。


  成都市▲
  位于东经104.1°,北纬30.6°,在四川省中部。秦置成都县。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1930年设市。简称蓉,因五代孟蜀后主时,成都城上启遍插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简称蓉城或蓉。
  都江堰市▲
  位于东经103.6°,北纬31.0°,在四川省中部。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1988年改为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金堂县▲
  位于东经104.4°,北纬30.8°,在四川省中部。唐设金堂县。因金堂峡为名,一作金台山。一说县西有金堂山,水通巴汉,故名。
  温江县▲
  位于东经103.8°,北纬30.6°,在四川省中部。西魏置温江县。以温江得名。
  双流县▲
  位于东经103.9°,北纬30.5°,在四川省中部。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双流县。取《蜀都赋》开二江之双流为义。李冰开成都二江,自合江亭以下可以行舟,是为府河。县治原在河岸中兴场附近,故称双流。一说地当岷江与温水,二水挟县东西而南流,故名。
  郫县▲
  位于东经103.8°,北纬30.8°,在四川省中部。秦置郫县。因境内郫江(今都江堰内江)而得名。一说因位岷山之阳曰郫,郫即卑,有低下之意。
  彭州市▲
  位于东经103.9°,北纬30.9°,在四川省中部。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分益州九陇、导江、唐昌、□阳四县置彭州,因天彭阙为名。一说为古彭国地。或言县西北有门山,因两山相对如阙而名天彭门,县因取名。1993年设市。
  新都县▲
  位于东经104.1°,北纬30.8°,在四川省中部。秦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都”系氐羌语“地方”之意。意为新地。
  新津县▲
  位于东经103.8°,北纬30.4°,在四川省中部。汉为武阳县地,因县居皂里江(今名金马河,为岷江正流)津之所,位金马河、同羊马河、西河(文井江)、南河、杨柳江五水交会之五津渡口,即在今县东五津镇(俗称旧县)。初名新津渡,亦称新津市。北周置新津县,隋始迁今城。
  崇州市▲
  位于东经103.6°,北纬30.6°,在四川省中部。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升高宗为崇庆军节度。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以高宗潜藩于此乃升为崇庆府,以示崇庆之意。元置祟庆州,1913年置县。1994年设市。
  邛崃市▲
  位于东经103.4°,北纬30.4°,在四川省中部。秦置临邛县。1913年设县,因邛蛛山为名。因山多风云雨雾,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今西昌、汉源)而来,故名邛来。或云邛(指邛都,今西昌)人所由来也。1994年设市。
  蒲江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30.2°,在四川省中部。隋置蒲江县。以蒲江为名。以盛产蒲草而得名。
  大邑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30.5°,在四川省中部。唐置大邑县。据《太平寰宇记》:“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楚雄市▲
  位于东经101.5°,北纬25.0°,在云南省中部。元置威楚县。明改楚雄县,设县时取楚地雄威远播之意。1983年设市。
  元谋县▲
  位于东经101.9°,北纬25。 6°,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元置元谋县,元谋系傣语。“元”意为“飞跃”、“交配”,“谋”意为马,即俊马之意。“汉时居民以家马牧于山下,而元马之神自河出与之交产骏驹,居民神之。遂其为之立祠。“此地“灵泽所钟,常产好马,故命地为马”。县城北有元马河。元谋与元马意同。
  南华县▲
  位于东经101.3°,北纬25.2°,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元置镇南州,1913年改为镇南县,1954年改南华县。
  牟定县▲
  位于东经101.5°,北纬25.3°,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元置定远县,《尚书》为髳人之地,诸葛亮经此,号为牟州。唐为髳州,亦名牟州。1914年置牟定县,取牟州定远之意。
  武定县▲
  位于东经102.3°,北纬25.5°,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邻接四川省。元为无定路,明改府,清置州,1913年改县。得自路名,取“武功平定”之意命名。
  大姚县▲
  位于东经101.3°,北纬25.7°,在云南省北部,北靠金沙江。宋置大姚堡,有大姚河,源出镇南县北十八盘山,纳诸水入金沙江,县以河为名。元置大姚县。
  双柏县▲
  位于东经101.6°,北纬24.6°,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汉置双柏县。因建县时县衙门前有两株古柏而得名。
  禄丰县▲
  位于东经102.0°,北纬25.1°,在云南省中部,昆明市西58公里处。元置禄丰县。据《今县释名》:“旧为禄琫甸,白村乌僰蛮居之,蛮语石为禄,甑为琫,江中有石如甑,故谓之禄琫,伪为禄丰。”
  永仁县▲
  位于东经101.7°,北纬26.0°,在云南省北部,邻接四川省。1929年由大姚县析置永仁县。取“永远施行仁义”之意。
  姚安县
  位于东经101.2°,北纬25.5°,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其地民众多姓姚,因置姚州都督府。元取乱极思治,长治久安之意,置姚安路军民总管。1913年改姚安县。


  达川市、达县▲
  位于东经107.4°,北纬31.2°,在四川省中东部。清设达县。因此地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之路,故名。1976年设达县市。 
  渠县▲
  位于东经106.9°,北纬30.8°,在四川省中东部。梁置渠州。明改渠县。县城北有渠江,即宕渠水为名。渠,水居之意。
  万源市▲
  位于东经108.0°,北纬32.0°,在四川省东北。1914年改万源县。县东北有万顷池,相传为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之水,多源于此,《通释》谓万顷池洒流有四,三入于夔,一入于渠。1993年设市。
  宣汉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31.3°,在四川省东北部。1914年改东乡县为宣汉县。据《太平寰宇记》:“宣汉水源并伏虞县东四十里,宣汉盖以水名也。”一说取宣扬汉业之意。
  大竹县▲
  位于东经107.2°,北纬30.7°,在四川省中东部。唐置大竹县。因地产大竹而得名。
  开江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31.0°,在四川省东部。1914年设开江县。县东有开江,因名。
  大理市▲

  大理市▲
  位于东经100.1°,北纬25.6°,在云南省中西部,洱海西岸。段思平建大理国,大理,即大治之意。一说大理系泰语,“大”意为“地”。一说大理为掸语稳渡之意。1913年设大理县,1983年设市。
  剑川县▲
  位于东经99.8°,北纬26.5°,在云南省西北。元置剑川县。县南有剑川,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因名剑川。
  弥渡县▲
  位于东经100.5°,北纬25.3°,在云南省西部,大理市东南。本故赵州之弥渡市,清设弥渡州,1919年改县。 
  云龙县▲
  位于东经99.3°,北纬25.9°,在云南省西部。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元因置云龙甸军民府,明置云龙州,1913年改县。一说云岭和澜沧江横贯,故名。
  洱源县▲
  位于东经99.9°,北纬26.6°,在云南省西部。1913年置洱源县,因西洱河源出县北,故名。
  鹤庆县▲
  位于东经100.1°,北纬26.5°,在云南省西北部。元置鹤州,因鹤川得名。后改鹤庆路,1913年改县。
  祥云县▲
  位于东经100.6°,北纬25.4°,在云南省中西部。1929年设样云县。据《今县释名》:“汉武帝时,彩云见于白厓,县在其南,因名云南。”后改今名,取“吉祥的云南”之意。
  宾川县▲
  位于东经100.5°,北纬25。 8°,在云南省中西部,北邻金沙江。明置州,1913年设宾川县。因县西南有地名宾居,又邻金沙江,故名宾川。
  永平县▲
  位于东经99.5°,北纬25.4°,在云南省西部,西临澜沧江。汉永平中置博南县。元置永平县。以汉年号为名。
  漾濞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9.9°,北纬25.6°,在云南省中西部,漾濞江上游。1912年设漾濞县。漾水、濞水合流为漾濞江,在县西。1985年改今名。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0.3°,北纬25.2°,在云南省中西部。1913年置蒙化县,1954年改巍山县。因巍宝山得名。1960年改今名。
  南涧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0.5°,北纬25。 0°,在云南省中西部,礼社江上游。1965年设今县。县因水得名。


  德阳市▲
  位于东经104.3°,北纬31.1°,在四川省中部。唐置德阳县。据《华阳国志》:“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县名盖取在德不在险之义。”一说因在德水之阳为名。1983年设市。
  中江县▲
  位于东经104。 6°,北纬31.0°,在四川省中部。宋改中江县。以古中水(今罗江)而得名。
  绵竹市▲
  位于东经104.2°,北纬31.3°,在四川省中部,成都市北。汉置绵竹县。因此地产绵竹而得名。1996年设市。
  什邡市▲
  位于东经104.1°,北纬31.1°,在四川省中部。《史记》称“汁方”,“汁”古义为柒,即漆字。自古此地产漆。古代习惯将少数民族地区称为“方”,如“羌方”等。有人疑为汁方就是发明用漆的民族。汁音十,亦作什方。
  广汉市▲
  位于东经104.2°,北纬30.9°,在四川省中部。唐置汉州,因汉水为名。1913年设广汉县。误用汉代广汉郡旧名。取汉代广汉郡名的广大之义,言郡之广大至于汉水也。1988年设市。
  东川市▲

  东川市▲
  位于东经103.2°,北纬26.0°,在云南省东北部,拱王山东麓。东川似与会川有关。据《元史·地理志》会川路载:“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于此。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说东川系少数民族语译音。1958年设市。
  都匀市▲

  都匀市▲
  位于东经107.5°,北纬26.2°,在贵州省中南部。元置都云府。清置都匀县。匀与云谐音。因都匀河为名。一说因城东二里都云洞得名。明代平羌将军何福镇压苗族农民起义之后,于明洪武二年(1390年)奏清朝廷,以“云之为物,变化不一”为由,改“云”为“匀”,“取均匀为义”。
  贵定县▲
  位于东经107.2°,北纬26.5°,在贵州省中部。明万历三十六年(1698年)析新贵县和定番州置县,取二名尾字命名。
  惠水县▲
  位于东经106.6°,北纬26.1°,在贵州省中部。1941年改宝番县为惠水县。因涟江支流惠水得名。
  罗甸县▲
  位于东经106.7°,北纬25.4°,在贵州省南缘。1913年置罗斛县,因罗斛汛得名。1930年更名为罗甸县。
  瓮安县
  位于东经107.4°,北纬27.0°,在贵州省中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草塘安抚司及瓮水,重安长官置瓮安县,取其中二字命名。
  荔波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25.4°,在贵州省南缘。宋置荔波州,景炎元年(1276年)置荔波县。据《今县释名》:“有荔泉在城北,旧说县以泉名,柯夫子曰,土人谓老人曰波,荔波盖亦因荔姓老人得名。与雷波同”。
  龙里县▲
  位于东经106.9°,北纬26.4°,在贵州省中部。清置龙里县。因龙架山而得名。据《今县释名》:“以龙氏所居名”。
  平塘县▲
  位于东经107.3°,北纬25。 8°,在贵州省南缘。1941年并平舟、大塘二县置平塘县,各取一字命名。
  福泉市▲
  位于东经107.5°,北纬26.7°,在贵州省中部。清平越县,1953年因境内福泉山而得名。1996年改市。
  长顺县▲
  位于东经106.4°,北纬26.0°,在贵州省中南部。1913年置广顺、长寨二县,1941年二县合并为长顺县,各取一字命名。
  独山县▲
  位于东经107.5°,北纬25.8°,在贵州省南部。元置独山长官司,明置独山县。因县城东南独坡(又称独山),四野广陌平畴,一山中立,不连他山,故名。
  三都水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26.0°,在贵州省东南部。1941年并三合、都江二县置三都县,取二县首字命名。


  涪陵市▲
  位于东经107.3°,北纬29.7°,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隋置涪陵县。因涪江为名。涪,沤水泡也,咅声,以形容江水流急为名。1983年改今名。
  垫江县▲
  位于东经107.3°,北纬30.3°,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西魏置垫江县。据段玉裁云:褺江为嘉陵江、渠江、涪江会合之地,水如衣之重复,故曰褺江,浅山伪作昏垫之垫。一说垫,下也。仰水(江)下流,皆得称之。
  武隆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29.3°,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唐置武龙县,因县有五龙山为名。明改置武隆县。
  丰都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29.8°,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县东北有平都山,后汉因置平都县。据《水经注》:东望峡封丰民州,旧巴子别都也。隋因改名丰都。
  南川市▲
  位于东经107.0°,北纬29.1°,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元置南川县。因县位南江之南而得名。1994年设市。


  噶尔县▲
  位于东经80.0°,北纬32.1°,在西藏自治区西部。1960年设县。噶尔,系藏语,意为兵营。相传原西藏地方政府在抗击克什米尔的森巴(锡克族)军队入侵时,蒙古人甘登次旺率兵打败森巴军队后,在此扎营,故名。
  措勤县▲
  位于东经85。 1°,北纬31.0°,在西藏自治区西部,冈底斯山脉北岸。1960年设县。措勤,系藏语,意为大湖,因临扎日南木错(湖)而得名。
  普兰县▲
  位于东经81.1°,北纬30.3°,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邻印度。1960年设县。昔兰,系藏语,意为独毛。
  革吉县
  位于东经81.1°,北纬32.4°,在西藏自治区西部,狮泉河中游。1960年设县。因从康区革吉地方的牧民部落迁来置县,故名。革吉,系藏语,意为遍净天(神名)。
  日土县▲
  位于东经79.6°,北纬33.4°,在西藏自治区西缘,西邻克什米尔。1960年设县。日土,系藏语,意为枪叉支架状山上,据说日土县的小山形状像枪叉支架,故名。
  隆格尔县▲
  位于东经84.0°,北纬31.1°,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1960年属仲巴县。1983年析置县。隆格尔,系藏语,意为白沟,或白色之地。
  札达县▲
  位于东经79.8°,北纬31.4°,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邻印度。1960年以札布让宗、达巴宗合并置札达县,取二宗首字得名。
  改则县▲
  位于东经84.0°,北纬32.3°,在西藏自治区西部,北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0年设县。改则,系藏语,意为寺顶。


  个旧市▲
  位于东经103.1°,北纬23.3°,在云南省南部,西临元江。清置个旧厅。曾称古臼,传说从前蒙自有一村,古时安装着大石臼。人们称此村为古臼村。一说“个旧”系彝语地名:原称“个纠”,意为“矿石众多”。一说“个旧”系“果觉”的谐音,系彝语,意为“以养作的饭食”。1985年设市。
  开远市▲
  位于东经103.2°,北纬23.6°,在云南省东南部。1913年设开远县,取开拓荒远边疆之义。1981年改为开远市。
  弥勒县▲
  位于东经103.4°,北纬24.3°,在云南省东南,南盘江北岸。元置弥勒州。系唐时东爨乌蛮一个部落酋长的名字,后来用作部名,称弥勒部。县名弥勒,有寄托弥勒佛保佑之意。清改弥勒县。
  红河县▲
  位于东经102.4°,北纬23.3°,在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1951年设红河县。元江下游为红河,故名。
  绿春县▲
  位于东经102.4°,北纬23.0°,在云南省南部,南邻越南。1958年设绿春县。
  蒙自县▲
  位于东经103.4°,北纬23.3°,在云南省东南。元置蒙自县。一说以目则山而得名,汉语讹为蒙自,山在县西。一说目则为昧则目音转,系蛮语,意为山竹。“蒙自”一说系苗语“苗族之家”之意。
  泸西县▲
  位于东经103.7°,北纬24.5°,在云南省东部,南邻南盘江。1913年置广西县。1929年改今名。因县城西有古泸川而得名。一说县在泸水之西,故名。
  建水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23,6°,在云南省东南部。元置建水州,清改县。因水得名。据《元史》:“建水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为大,故名惠□。汉语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元阳县▲ 
  位于东经102.7°,北纬23。 1°,在云南省南部,元江南岸。1950年设元阳县,因元江得名。
  石屏县▲
  位于东经102.5°,北纬23.7°,在云南省南部。元置石坪州,因宋石坪邑而得名。一说以县南石屏山而得名。1913年改县。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
  位于东经103.2°,北纬22.7°,在云南省南部,南邻越南。1936年设金平县。1985年改今名。
  河口瑶族自治县k▲
  位于东经103.9°,北纬22.4°,在云南省东南部,元江出口处。1950年设河口市。红、白两河流会于此,故名。1955年改河口县,1963年改今名。
  屏边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3.6°,北纬22.9°,在云南省东南部,南邻越南。1913年设靖边行政委员会。1933年设屏边县。1963年改今名。


  广元市▲
  位于东经105.8°,北纬32.4°,在四川省北部,邻陕西省。元置广元路。取扩充元朝疆土之意。明置县。一说以土地广大为名,取广为阔,“元”为大之意。一说元初用兵四川,而取“广找元路”之意。1985年设市。
  青川县▲
  位于东经105.2°,北纬32.5°,在四川省北缘。唐置青川县。因清川得名。清川指入白龙江的那条黄沙河的上游部分。
  旺苍县▲
  位于东经106.3°,北纬32.2°,在四川省北部,与陕西省为邻。原为望苍坝。坝上四望皆苍松翠柏,故名。1942年设县。一说因县四面皆山,其中地势平坦,有宋江和黄洋水环绕其间,四时登眺,望之苍然。又昔时文人以望苍四时,有兴旺之气,故名旺苍。
  剑阁县
  位于东经105。 4°,北纬32.0°,在四川省北部。1913年设剑阁县。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据《水经注》:“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一说因诸葛亮相蜀,有大小剑山之险,乃凿石架空,筑飞阁小道,以通行旅于此,故名剑阁。


  贵阳市▲
  位于东经106.7°,北纬26.6°,在贵州省中部,乌江支流南明河上游。贵阳曾有矩州、黑羊箐、顺元城等称呼。宋宜和元年(1119年)更矩州为贵州。以治所位于贵山之南故名。贵山据《贵州通志》:“在城北五里,一名贵人峰。郡之得名以此。”
  清镇市▲
  位于东经106.4°,北纬26.5°,在贵州省中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威清,镇区二卫置清镇县,取二卫首字为名。1992年设市。
  开阳县▲
  位于东经106.9°,北纬27.0°,在贵州省中部偏北。明崇祯四年(1631年)置开州。1930年设开阳县。以倾慕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学识渊博,夙愿人才辈出昌盛地方,故名开阳。取开阳明之学命名。
  修文县▲
  位于东经106.5°,北纬26.8°,在贵州省中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并敷勇卫及所领千户所置修文县,以修文千户所为名。修文以王阳明在此传播文化得名。
  息烽县▲
  位于东经106.7°,北纬27.1°,在贵州省中北部。明置息烽千户所,清置修文县。1914年移贵筑县治于息烽,置息烽县。息烽意为平息烽火。
  华坪县▲
  位于东经101.2°,北纬26.6°,在云南省北部,邻接四川省。清置荣坪县。1912年改为华坪县。以华荣庄,旧衙坪各取一字而得名荣坪县,1912年改华坪县。 
  永胜县▲
  位于东经100.7°,北纬26.7°,在云南省西北部。1913年置永北县。据《云南省各县疆资料》:“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然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故改名永胜,以求祥瑞征兆。1934年改永胜县。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0.2°,北纬26.8°,在云南省西北部。清置丽江县。据《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1961年改今名。
  宁蒗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0.8°,北纬27.2°,在云南省西北,邻接四川省。1936年设宁蒗设治局。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1959年改今名。


  华蓥市▲
  位于东经107.0°,北纬30.4°,在四川省中东部。1985年由华蓥工农区改市。市因华蓥山得名。
  岳池县▲
  位于东经106.4°,北纬30.5°,在四川省中东部。唐置岳池县。县东三十里有安岳山,山上有思岳池而得名。
  广安县
  位于东经100.6°,北纬30.4°,在四川省中东部。明置广安州,1913年改广安县。乃取“广土安辑”为名。
  邻水县▲
  位于东经106.9°,北纬30.3°,在四川省中东部。南朝粱置邻水县,一作潾水县。县有潾水,又有潾山。刘煦曰:“潾山以重叠潾比为名,潾水所出也。”
  武胜县▲
  位于东经106.3°,北纬30.3°,在四川省中东部。1914年设武胜县。因武胜山而得名。一说取以武取胜之意。


  景洪市▲
  位于东经100.8°,北纬22.0°,在云南省南缘,澜沧江西岸。1960年置景洪县。景洪,系傣语,“景”意为“城”,“洪”意为“黎明”,即“黎明之城”。1993年设市。
  勐海县▲
  位于东经100.5°,北纬21。 9°,在云南省南缘,南邻缅甸。1929年设佛海县,1954年改版纳勐海,1960年改勐海县。“勐海”系傣语,“勐”意为“平坝”和“地区”。“海”一说意为“厉害”或“恶”。此说恐误。一说县内有湖,故名“海”。
  勐腊县▲
  位于东经101.5°,北纬21.4°,在云南省南缘。南邻缅甸、老挝。1954年设版纳勐腊,1957年改勐腊县。“勐腊”系傣语,“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茶水”即“献茶水之地”。传说释迦牟尼巡游到此时,人们献很多茶水,喝不完的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腊”,即“茶水河”,“勐腊”因以得名。


  凯里市▲
  位于东经107.9°,北纬26.5°,在贵州省中东部。元置凯黎长官司,明置清平县,1913年改为炉山县,1958年置凯里县,因县治驻凯里镇得名。1983年设市。
  施秉县▲
  位于东经108.1°,北纬27.0°,在贵州省中东部。明正统九年置施秉县。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
  从江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25.7°,在贵州省东南缘。1941年撤永从,以东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各取一字为名。
  锦屏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雍正五年置锦屏县。以锦屏山为名。
  镇远县▲
  位于东经108.4°,北纬27.0°,在贵州省东部。清置镇远县。县南有镇阳江,一名镇南江,故名。一说取“镇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意命名。
  麻江县▲
  位于东经107.5°,北纬26.4°,在贵州省中东部。明置麻哈册,1913年改为麻哈县,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贯县境,故名。1930年置麻江县。
  台江县▲
  位于东经108.3°,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置台拱厅,1913年改县。1941年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地并入台拱县,二县各取一字得名。
  天柱县▲
  位于东经109.2°,北纬26.9°,在贵州省东缘,清水江下游。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后改名,1961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黄平县▲
  位于东经107.9°,北纬26.8°,在贵州省中东部。宋置黄平府,清置黄平州,1913年改县。因境内有黄平江而得名。
  榕江县▲
  位于东经108.5°,北纬25.9°,在贵州省东南部。1913年置榕江县。因都柳江古称榕江流经县境,故名。榕江以多椿树得名。
  剑河县▲
  位于东经108.5°,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1914年改清江县为剑河县。一说“剑河”系苗语“雄俄”转音。
  三穗县▲
  位于东经108.6°,北纬26.9°,在贵州省东部。1913年置邛水县,1923年更为灵山县,1987年置今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
  雷山县▲
  位于东经108.0°,北纬26.3°,在贵州省中东部。1949年置雷山县,以雷公山得名。
  黎平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缘。清置开泰县,1913年置黎平县。县西有黎平守御千户所,县以此名。
  岑巩县
  位于东经108.7°,北纬27.2°,在贵州省东部。1913年置思县,1932年改思县为岑巩县,以境内岑巩山得名。
  丹寨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部。1913年废厅置八寨县。1941年撤丹江县分西部入县,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各取一字命名。


  康定县▲
  位于东经101.9°,北纬30.0°,在四川省中西部。清置康定府。据《今县释名》:“民国二年改县,古康国地,一作喀木,康即喀木之切音,舜徙之苗于三危,三危者为喀木,为卫,为蔽,卫一作危。”因丹达山以东之部落名称康,乃取康地安定之意。
  丹巴县▲
  位于东经101.9°,北纬30.8°,在四川省中西部。1914年置县。因旧为丹东、巴底、巴旺土司地,取三名首字命名。“丹巴”藏浯意为“山谷岩城”。
  炉霍县▲
  位于东经100.6°,北纬31.3°,在四川省西部。清置炉霍屯。因原为霍尔章谷所属四土司之地。东南与打箭炉毗连,故名。1914年设县。炉霍系藏语“山岩村”之意。
  九龙县▲
  位于东经101.5°,北纬29.0°,在四川省西南。1926年设县。因县及周围有三岩龙、八窝龙、洪坝龙、湾坝龙、速窝龙、雪洼龙、三垭龙、菩萨龙、麦地龙等九个名龙的地方(村)合置而得名。
  甘孜县▲
  位于东经99.9°,北纬31.6°,在四川省西部。清置甘孜州,1913年设县。因原属霍尔甘孜,麻书土司之地,一说为朵甘思土司地,故名。甘孜,系藏语,意为白色美丽之城。
  雅江县▲
  位于东经101.0°,北纬30.0°,在四川省西南。1913年设县。因在雅砻江畔而得名。
  新龙县▲
  位于东经100.3°,北纬30.9°,在四川省西部。1952年设新龙县。因在雅砻江之畔,又属新设,故名。一说旧名瞻对,藏语为雅龙之意,今县名为解放后所改,故名新龙。一说县驻地位于山岗,形若龙头,因新改,故名新龙。
  道孚县▲
  位于东经101.1°,北纬31.0°,在四川省西部。1912年设道坞县,次年改道孚县。因其地从山上俯视县城其形如马,藏语称之为道孚,意为马驹,因名。
  白玉县▲
  位于东经98.8°,北纬31.2°,在四川省西部。清置白玉州。1914年设县。县北有海子雪山,日照如白五,故名。一说系藏语白藏之意,藏俗谓白为护法神,玉为地域,即护法神所在之地,意为平安幸福。
  理塘县▲
  位于东经100.2°,北纬30.0°,在四川省西南。故为里塘土司地。清光绪年间设理化县。1951年改为理塘县,因旧里塘土司名。理塘,系藏语,“理”意为“铜”,“塘”为“坝子”,即广阔坝子有如铜镜。
  德格县▲
  位于东经98。 6°,北纬31.8°,在四川省西北。1914年设县。德格,系德尔格忒宣慰司的简称。系藏语,“德”为“品德”,指四德,“格”为善意,指十善。一说“德格”系藏语昌盛之意。元初其地有名福宝者,深通典籍,八思巴法王誉为四德十善之人,其族遂称德格。
  乡城县▲
  位于东经99.8°,北纬28.9°,在四川省西南。清光绪年间置定乡县。1951年改乡城县。乡城,系藏语,意为串珠(佛珠)之地,因县跨硕曲河与定曲河之间,两岸河原如串,其富饶有如珍珠串。
  石渠县▲
  位于东经98.1°,北纬32.9°,在四川省西北。清末设石渠县。一名色许。系藏语,意为浅而多石的河流(指雅砻江)。
  稻城县▲
  位于东经100.3°,北纬29.0°,在四川省西南。旧称稻坝,清宣统三年改稻城县。因盛产稻米,故名。一说藏语称其地为稻,其地之人称稻巴,遂为稻坝,清末因之置稻县,后衍为稻城县。
  色达县▲
  位于东经100.3°,北纬32.3°,在四川省西北。1955年设县。色达,系藏语,意为金色骏马之义,故县境又称金马干原。
  巴塘县▲
  位于东经99.1°,北纬30.0°,在四川省西北。清置巴安县。1951年设巴塘县,以旧巴塘宣慰司得名。巴塘,系藏语,意为巴山下的坝子。一说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据传古时有一只神羊在大坝上叫了几声巴,人们遂以其声音作为地名。绵羊声为吉祥声。
  沪定县▲
  位于东经102.2°,北纬29.9°,在四川省西南。清置泸定县。得名于泸河,又取安定之意。
  得荣县▲
  位于东经99.2°,北纬28.7°,在四川省西南。旧称得隆。清置得荣县。得荣系藏语峡谷之意。


  昆明市▲ 
  位于东经102.7°,北纬25.0°,在云南省中部,滇池北岸,元置昆明县。昆明,古称昆氵弥或昆弥,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
  富民县▲
  位于东经102.4°,北纬25.2°,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民县。据民国《富民县志册》:“按富民二字取义,以境内尚觉富庶,故以富民称之。”
  嵩明县▲
  位于东经103.0°,北纬25.3°,在云南省中东部。又名崧盟,因古代各部族曾会盟于此而得名。一说因蜀汉时诸葛亮南征,与当地部族会盟于秀嵩山麓,故名。又据《元史》:“嵩明,治沙扎卧城,乌蛮东氏所筑。白蛮强盛,汉人徙云,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汉人立长州,蒙氏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以部落为名。
  呈贡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24。 9°,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南。汉有呈贡故城,元置呈贡县。呈贡,据传段氏为云南王,南路蛮夷率服时,由此地献纳贡物,因以“呈贡”名县。一说系彝语“扯过”、“柴谷”的谐音,意为“稻湾”或“稻坝”。
  晋宁县▲
  位于东经102.5°,北纬24.6°,在云南省昆明市南40公里处。唐置晋宁县。据《徐霞客游记》:“至唐武德中,以其为晋时宁州统会之地,置晋宁县,此州名之所由始也。”
  宜良县▲
  位于东经103.1°,北纬24。 9°,在云南省中东部,居南盘江上游。清置宜良县。县因纪良山而得名,元代将纪良讹为宜良。
  安宁市▲
  位于东经102.4°,北纬24.9°,在云南省昆明市西部。据《安宁县地志资料调查书》:“唐武德元年(618年)东川人阿宁牧牛砥出盐井,特改连然县为阿宁州,阿与安音近,又改安宁。”唐设安宁县。1998年设市。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2.4°,北纬25.5°,在云南省中北部,北邻金沙江。元置禄劝州。清改县。1985年改今名。
  路南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3.2°,北纬24.7°,在云南省中东部。据《元史·地理志》:“路南州,夷名路甸”,“路”字可能是彝族古代落蒙部住地之略称或他称“倮”之转音异写。“甸”字在彝语意为平南、平地。元代命名路南州,或因其位于迤东路之南而得名。1913年设路南县,1956年改今名。


  拉萨市▲
  位于东经91.0°,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河中游。1960年设市。拉萨,系藏语,意为“圣地”或“佛地”。
  林周县▲
  位于东经91.2°,北纬30.1°,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1960年设县。林周系藏语“自然完成”之意。
  达孜县▲
  位于东经91.3°,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东。1960年设县。达孜,系藏语“虎顶”、“虎峰”之意。松赞干布时期,对吐蕃军士按战功大小分别给予虎头、虎颈、虎腹的披挂饰品作为奖励,并在战死的军士坟墓上饰以虎头花纹。据《西域同文志》:得巴达克则宗是“头目虎峰城”之意,即山峰如虎,城居峰上,为头目所居。
  尼木县▲
  位于东经90.1°,北纬29.4°,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1960年置尼木县。尼木,系藏语,意为“麦穗、顶端”。另一说意为“喜欢藏文创始人吞米桑布扎的地方”。
  当雄县▲ 
  位于东经91.1°,北纬30.4°,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北部。1960年与羊八井、宁中等宗合并置当雄县。当雄,系藏语“挑选的草滩”。相传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与五世达赖建立联合统治,打败对手,统一了西藏。为了酬功,五世达赖让固始汗挑选草场,因此得名。
  曲水县▲
  位于东经90.7°,北纬29.3°,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南。1960年设县。曾称曲墟。曲水,系藏语,意为水沟。
  墨竹工卡县k▲
  位于东经91.7°,北纬29.8°,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东北部。1960年置县。墨竹工卡,系藏语“‘墨竹色青’龙王的中间白地”,一说墨恰巴活佛在此休息后,以己名命名。
  堆龙德庆县▲
  位于东经90.9°,北纬29。 6°,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1960年设县。堆龙德庆,系藏语,意为上部极乐地。


  乐山市▲
  位于东经103.7°,北纬29.6°,在四川省中南部。清设乐山县。县南有洛山,当地读乐为洛,又作乐山。一说因市西南有至乐山为名。1978年设市。
  峨眉山市▲
  位于东经103。 4°,北纬29.6°,在四川省中部。隋置峨眉县。因地处峨眉山东麓而得名。峨眉,取大峨山与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名。一说峨眉作蛾眉,谓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于是有“峨眉天下秀”之谚。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1988年设市。
  夹江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29.7°,在四川省中部。隋置夹江县。县城在青衣江边,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故名。或谓岷江与青衣江之间而得名。
  井研县▲
  位于东经104.0°,北纬29.6°,在四川省中南部。汉置井研镇。井指盐井,研为精美之意。一说因县有盐井,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取盐井研净之义。
  洪雅县▲
  位于东经103.3°,北纬29.9°,在四川省中部。隋置洪雅县。因县东有青衣江之流洪雅川(今安溪河)而得名。
  仁寿县▲
  位于东经104.1°,北纬29.9°,在四川省中部。隋开皇十八年置仁寿县。因梁为怀仁郡地,命名仁寿,寓意吉祥,又取仁义长寿之意。
  丹棱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30.0°,在四川省中部。隋置丹棱县。据《今县释名》:“县北有赤崖山,高耸赤色有棱,如鸟游之状,拱翼县治,丹棱之名,盖取诸此。”
  犍为县▲
  位东经103.9°,北纬29。 2°,在四川省南部。汉置犍为郡,因犍为山为名。隋改县。相传犍和为乃古动物,其状若猴,一目似豹,因以为名。
  青神县▲
  位于东经103.8°,北纬29.8°,在四川省中部。据《今县释名》:“昔蠶丛氏衣青以勤农业,西魏置青衣县于此,有青神祠,即青衣神。后周因名县。”一说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
  眉山县▲
  位于东经103.8°,北纬30.0°,在四川省中部。宋置眉山县。因峨眉山为名。
  沐川县▲
  位于东经103.9°,北纬28.9°,在四川省南部。唐置沐源镇,因在沐川上源故名。以城东南峰岩耸立,如人沐浴名之。1942年设沐川县。
  彭山县▲
  位于东经103.8°,北纬30.2°,在四川省中部。唐置彭山县,因彭亡山而得名。山因周彭祖家于此而亡,故名。
  马边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28.8°,在四川省南部,马边河畔。1913年设马边县。因马边河得名。一说因在马湖之边故名。1984年改今名。
  峨边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3.2°,北纬29.2°,在四川省中南部。本峨眉县地。明置峨边县。大渡河又称峨水,县在大渡河南岸,故名。一说因在峨眉山之边或峨眉县之边而得名。1914年设峨边县。1984年改今名。


  林芝县▲
  位于东经94.3°,北纬29.5°,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拉萨市东。1960年设县。林芝,系藏语,意为“‘娘’氏家族的宝座”。“娘”氏家族是吐蕃时期的大家族。尼池村至今还有一座台状的石头,说是娘氏当时的宝座,尼池由此得名。建县时,发现森林中产林芝草,尼池与林芝谐音,改尼池为林芝。
  墨脱县▲
  位于东经95.3°,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邻印度。1960年设县。墨脱,系藏语,意为花朵。
  朗县▲
  位于东经93.1°,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1960年设县。朗,系藏语,意为想象。据说这里是朗巴夏仲想象出来的地方。
  米林县▲
  位于东经94.1°,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邻印度、缅甸。1960年设县。米林,系藏语,意为药洲,相传因此地产药,故名。
  察隅县▲
  位于东经97.4°,北纬28.6°,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邻印度。1912年设县。察隅,系藏语,意为“察”人居住地。
  波密县▲
  位于东经95.7°,北纬29.8°,在西藏自治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东岸。1960年设县。波密,系藏语,意为祖先。
  工布江达县▲
  位于东经93.3°,北纬29.9°,在西藏自治区东部。1960年设县。工布江达,系藏语,意为凹地大谷口。


  临沧县▲
  位于东经100.0°,北纬23.8°,在云南省西南部。1913年置缅宁县,1954年改临沧县。因临澜沧江而得名。
  镇康县k▲
  位于东经99.0°,北纬23.9°,在云南省西南部,西邻缅甸。元设镇康路,因镇康河得名。1913年改县。
  凤庆县▲
  位于东经99.9°,北纬24.5°,在云南省中西部,东临澜沦江。1954年改顺宁县为凤庆县。县治驻凤山镇,故县以镇为名。
  云县▲
  位于东经100.1°,北纬24.4°,在云南省中西部。明置云州,1913年改云县。因彩云为名。一说县在云岭之南,故名。
  永德县▲
  位于东经99.2°,北纬24.0°,在云南省西南部,北临怒江。1963年析置永德县。县有德党镇,故取名永德。
  双江拉枯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
  位于东经99.8°,北纬23.4°,在云南省西南部。1929年置双江县,因澜沧江纵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在东南角上汇流,故名双江。1985年改今名。
  沧源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9.2°,北纬23.1°,在云南省西南缘,西邻缅甸。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设沧源县,11964年改今名。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9.4°,北纬23.5°,在云南省西南部,西邻缅甸。明设耿马安抚司,1952年设耿马县。1985年改今名。“耿马”的“耿”系傣语,意为“地方”、“地域”。“马”为汉语。即“有马的地方”或“跟着马找到的地方”。


  六盘水市▲
  位于东经104.8°,北纬26.5°,在贵州省西部,与云南省接壤。1966年置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1978年建六盘水市,以三特区首字命名。
  盘县特区▲
  位于东经104.6°,北纬25.8°,在贵州省西部,与云南接壤。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盘州厅。1914年改县。据《兴义府志》:“(古盘州)因(盘)江以命名也。”1966年置盘县特区。
  六枝特区▲
  位于东经105.4°,北纬26.2°,在贵州省西部。1913年置郎岱县,1960年县治迁驻六枝区下云盘,改置六枝市,1962年改县,以境内六枝(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命名。1966年置六枝特区。
  水城县▲
  位于东经104.8°,北纬26.5°,在贵州省西部,与云南接壤。清置水城厅,因春夏水拱城垣,故名。一说县因水城河而得名。1913年置水城县。1966年置水城区。1970年改水城特区。后又改水城县,1979年复置水城特区。1987年复改县。


  泸水县▲
  位于东经98.8°,北纬25.9°,在云南省西北缘,怒江下游。1935年置泸水设置局,1952年改泸水县。
  福贡县▲
  位于东经98.9°,北纬26。 9°,在云南省西北,怒江东岸。1935年置福贡设治局。1954年改县。县西有高黎贡山,取“幸福的高黎贡山”意命名。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9.2°,北纬26.4°,在云南省西部,西邻澜沧江。1912年设兰坪县,县治在白地坪。以原名“兰”和白地坪之尾字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8.6°,北纬27.7°,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1935年设贡山设治局,1954年改贡山县。1956年改今名。因高黎贡山而得名。


  泸州市▲
  位于东经105.4°,北纬28.8°,在四川省东南。粱设泸州。1913年改泸县。因县当泸江(金沙江)下游而得名,其水色黑,故以名之。1950年设市。
  泸县▲
  位于东经105.4°,北纬28。 9°,在四川省东南。1913年设泸县,因县当泸江下游而得名,其水色黑,故以名泸。
  古蔺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28.0°,在四川省南部。清光绪三十三年置古蔺县,因古蔺河而得名。传说因蔺草丛生而得名。
  叙永县▲
  位于东经105.4°,北纬28.2°,在四川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宋改戎州为叙州,取西戎即叙之义,乾隆元年,置叙永直隶厅。”1913年改叙永县。一说取叙(指叙州府,治今宜宾市)属永宁之意。


  马尔康县k▲
  位于东经102.2°,北纬31。 9°,在四川省西北。1955年设县。因玛康寺而得名。玛康为一活佛的名字,藏语意为火苗旺盛,引早为兴旺发达之地。
  南坪县▲(今九寨沟,天津四注)
  位于东经104.2°,北纬33.2°,在四川省北部,与甘肃省为邻。西汉在今下安乐地区建水□州,今县在其南部,故称南坪坝。清原下安乐地区治所迁至南坪坝。1953年在此设县,故名。
  红原县▲
  位于东经102.5°,北纬32.7°,在四川省西北部。1960年设红原县。意为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汶川县▲
  位于东经103.6°,北纬31.4°,在四川省中部。晋置汶山县,北周置汶川县。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
  阿坝县▲
  位于东经101.7°,北纬32.9°,在四川省西北。1953年设阿坝县。阿坝,又称阿哇,是阿里哇的简称。系藏语,意为阿里人占有,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
  理县▲
  位于东经103.1°,北纬31.4°,在四川省中部。清置理番厅。据《今县释名》:“西南北皆生番,领土司四,管理番民十数万户,民国三年改县。”理番,即管理番民之意。1945年国民党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改为理县。
  若尔盖县▲
  位于东经102.9°,北纬33.5°,在四川省最北部。1953年设县。县名来自一个西藏派来的大管家的名字。管家名叫若耿,方言译写作若尔盖。一说同若尔盖部族为名。
  小金县▲
  位于东经102.3°,北纬30.9°,在四川省中西部。1956年设小金县。因有小金川临河山多金矿而得名。
  黑水县▲
  位于东经102.9°,北纬32.0°,在四川省北部。1954年设黑水县。黑水,系藏语“措曲”的意译。“措”指生铁,“曲”意为水,即生铁色的水之意。又因该河水色黑,故名黑水。一说以境内岷江支流黑水(因水深而黑)为名。
  金川县▲
  位于东经102.0°,北纬31.4°,在四川省中西部。1960年置金川县。因有大金川而得名。
  松潘县▲
  位于东经103.6°,北纬32.6°,在四川省北部。唐置松州,因甘松岭为名,其山产甘松。宋为潘州,因属吐番将潘罗支而名。明并为松潘卫,取二州为名。清改厅,1914年设县。
  壤塘县▲
  位于东经100.9°,北纬32.3°,在四川省西北。1958年设县。壤塘,系藏语,意为“财神坝”。传说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红教喇嘛到此传布佛教,走至一个芳香碧绿,花开似锦的草坝之中,定居下来,诵经传教,化缘捐款,为建寺庙筹积了很多资金。县由此得名。
  茂县▲
  位于东经103.8°,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汉置汶山郡,唐置茂州。1958年由茂县、汶川两县及理县部分地区设县。取茂县、汶川二县首字命名。1987年恢复茂县。


  绵阳市▲
  位于东经104.7°,北纬31.4°,在四川省中北部,涪江河畔。隋置绵州。1976年设绵阳市。因在绵水之阳而得名。
  江油市▲
  位于东经104.7°,北纬31.7°,在四川省中北部,涪江河畔。本作江油。三国置江由戌,西魏改为江油县。江由,取涪江水清澈如油之意。一说系油溪而来。1958年改江彰县。1959年复改江油县。1988年设市。
  三台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清置三台县。以城西三台山而得名。其山突起三级,状若层台,以之名山。
  平武县▲
  位于东经104.5°,北纬32.4°,在四川省北部,邻接甘肃省。三国为阴平郡之广武县,晋改平武县。取阴平、广武二名而成。
  盐亭县▲
  位于东经105.3°,北纬31。 2°,在四川省中部。西魏置盐亭县,以境内盐井而得名。或言因县旧有秦亭,富有盐井,因以名县。
  安县▲
  位于东经104.4°,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唐置龙安县,因境内龙安山而得名。明改安县。
  梓潼县▲
  位于东经105.1°,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汉置梓潼县。因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北川县▲
  位于东经104.4°,北纬31.8°,在四川省中北部。北周时置北川县。因县西北有北川城而得名。一说汶川又称北川,因此得名。


  内江市▲
  位于东经105.0°,北纬29.5°,在四川省中南部。原名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文帝避其杨忠之讳,改为内江。1951年设内江市。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
  资中县▲
  位于东经104.8°,北纬29。 8°,在四川省中南。汉置资中县。故蜀人称沱江为资水,沿沱江数百里只此一县,居其中部,故称资中。一说因位资江(即沱江)之中为名,相传黄帝以后,此地多以资赐姓,故山川多以“资”名。
  乐至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30.2°,在四川省中部。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
  资阳市▲
  位于东经104.6°,北纬30。 1°,在四川省中部。后周置资阳县。因县城在资水北,故名资阳。1993年设市。
  安岳县▲
  位于东经105.3°,北纬30.1°,在四川省中部。北周设安岳县。因县西南有安岳山,岩险易守,以山为名。一说因安泉山和岳阳溪得名。
  简阳市▲
  位于东经104.5°,北纬30.3°,在四川台中部。据《太平寰宇记》:“取界内较简池为名。”一说因县有简池和赖简山,以怀念蜀汉简雍在此为政。隋置简州,西魏时县名阳安,1913年废州改县时,乃取简州之简,阳安之阳,始名简阳县。
  威远县▲
  位于东经104.6°,北纬29.5°,在四川省中部。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十一年改威远县。取折服“夷僚”,威抚远人之意。
  隆昌县▲
  位于东经105.2°,北纬29.3°,在四川省中南部。明隆庆元年置县,析荣昌富顺二县及泸州地属之。因地履唐代昌州,又属明初荣昌县,并于明隆庆时于唐隆越县地置县故名隆昌。


  那曲县▲
  位于东经92。 0°,北纬31.4°,在西藏自治区中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部。1960年设黑河县,1965年改今名。那曲,系藏语“黑河”之意。
  嘉黎县▲
  位于东经93.5°,北纬30.6°,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拉萨市东北。1954年设宗,1960年设县。嘉黎又称拉里,系藏语“神山”之意。
  申扎县▲
  位于东经88.7°,北纬30.9°,在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西北。1960年置县。申扎,系藏语,意为“皮火筒状山沟前”。
  巴青县▲
  位于东经94.0°,北纬31.9°,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青海。1960年设县。巴青,系藏语,意为“大牛毛帐篷”。
  聂荣县▲
  位于东经92.2°,北纬32.1°,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安多错那湖东部。1960年设县。聂荣,系藏语,意为“悦耳谷”。
  尼玛县▲
  位于东经87.8°,北纬31.9°,在西藏自治区中部,唐古拉山南麓。1983年置县。尼玛,系藏语,意为“太阳”。
  比如县▲
  位于东经93.6°,北纬31.4°,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1960年设县。比如,系藏族姓氏名,意为母牦牛部落。
  索县▲
  位于东经93.7°,北纬31.8°,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怒江上游北岸。1960年置县。索,系藏语,意为“蒙古”。《西域同文志》释为“草地”。
  班戈县▲
  位于东经90.0°,北纬31.3°,在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西北。1960年设县。班戈县,因班戈湖得名。系藏语,意为“胸膛湖”。
  安多县▲
  位于东经91.7°,北纬32.2°,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北邻青海省。1960年设县。安多,系藏语,意为“末尾岔口”。


  乃东县▲
  位于东经91。 7°,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乃东,系藏语“象鼻山尖前”之意。
  琼结县▲
  位于东经91.6°,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南。1960年设县。穷结,系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相传是老虎顶上盖的房子,房角悬起十三层,故名。
  措美县▲
  位于东经91.4°,北纬28.4°,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不丹。1960年设哲古县,1965年设措美县。措美,系藏语,意为湖下,因处哲古湖傍而得名。
  加查县▲
  位于东经92.6°,北纬29.1°,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南。1960年置县。加查,系藏语,意为“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把一块汉盐放在一个洞里,故名。
  贡嘎县▲
  位于东经91.0°,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以南。1960年设县。贡嘎,系藏语,意为寨后白山,山顶呈白色。据《西域同文志》:“堡居上方,城上土色白。”
  洛扎县▲
  位于东经90.8°,北纬28.3°,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不丹。1960年设县。洛扎,系藏语,意为南岩。
  曲松县▲
  位于东经92.2°,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5年设县。曲松,系藏语,意为三条河,因有舍曲、贡布普曲、江惹普曲三条河,故名。
  桑日县▲
  位于东经92.0°,北纬29.3°,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面。1960年设县。桑日,系藏语,意为红铜山。
  扎囊县▲
  位于东经91。 3°,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南。1960年设县。扎囊,系藏语,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
  错那县▲
  位于东经91.9°,北纬27.9°,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不丹。1960年设县。错那,系藏语,意为湖边。
  隆子县▲
  位于东经92.3°,北纬28.4°,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南。1960年设县。隆子,系藏语,意为须弥山顶。
  浪卡子县▲
  位于东经90.4°,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西南。1960年改县。浪卡子,系藏语,意为白鼻尖,或鼻形白山梁。


  南充市▲
  位于东经106.0°,北纬30.8°,在四川省中东部。隋置南充县。以在汉充国县南为名。1950年设南充市。
  营山县▲
  位于东经106.5,北纬31.0°,在四川省中东部。宋置营山县。以县城西南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故名营山。县因山得名。
  阆中市▲
  位于东经105.9°,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秦置阆中县。阆山四合,阆水迂曲,绕县三面,县居其中,故名阆中。高门曰阆,故阆中城又名高城。一说阆中为古壮语地名,意为圩市。
  蓬安县
  位于东经106.4°,北纬31.0°,在四川省中东部。后周置蓬州。1913年改今名。因县有蓬山,状若海上蓬莱,置县以安,故名蓬安。
  仪陇县▲
  位于东经106.4°,北纬31.5°,在四川省中北部。南朝梁置仪陇县。因在大仪山(又名仪陇山)之坂,坂大曰陇,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山巅有石铭仪陇二字,俗谓之赤葛山。”《元—统志》作大仪山。
  南部县▲
  位于东经106.0°,北纬31.3°,在四川省中北部。汉属阆中县地。粱改南部县。因地居东汉巴西郡之南而得名。
  西充县▲
  位于东经105.8°,北纬31.0°,在四川省中北部。唐析南充县地置县,城西北隅有西充山。县因山为名。一说因析南充县之西置县为名。


  攀枝花市▲
  位于东经101.7°,北纬26。 5°,在四川省西南。1965年设渡口市,1987年改今名。因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说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树而得名。
  米易县▲
  位于东经102.1°,北纬26.8°,在四川省南部。本为迷易干户所,清置迷易巡司。1951年设迷易县。1955年改米易县。
  盐边县▲ 
  位于东经101.5°,北纬26.8°,在四川省南端。古为盐源县。1915年设盐边县。因地处盐源边缘而得名。


  曲靖市▲
  位于东经103.8°,北纬25.5°,在云南省东部,南盘江上游。1913年设曲靖县,因取汉末曲州、靖州各一字而得名。1983年设市。
  宣威市▲
  位于东经104.1°,北纬26.2°,在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清置宣威州,1913年改县。据《云南宣威县地志》:“自鄂尔泰命将平土司之乱,宣布威德于此,逐名其县曰:宣威。”一说县东有宣威岭。1994年设市。
  会泽县▲ 
  位于东经103.3°,北纬26.4°,在云南省东北部,礼河上游。清设会泽县。因该县初设治于巧家,而诸水流经境内,绕府城(即巧家)相会而得名。
  陆良县▲
  位于东经103.6°,北纬25.0°,在云南省东部,居南盘江上游。据《云南省陆良地志资料》:“陆良,夏属梁州外境,故元陆梁州,取夏属梁州之义。”“时值六月阴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句,逐易‘陆’为‘六’,易‘梁’为‘凉’,取清凉之义。”“凉”义近于薄,文嫌不驯,改“凉”为“良”。1913年设陆良县。
  富源县▲
  位于东经104.2°,北纬25.6°,在云南省东部,邻接贵州省。1954年改平彝县为富源县。因县境矿藏丰富,故名。
  罗平县▲
  位于东经104.4°,北纬24.8°,在云南省东部,邻接贵州省。元置罗雄州。初因部族酋长罗雄者而得名。明改罗平州,以志其平乱之功。1913年改县。
  马龙县▲
  位于东经103.6°,北纬25.4°,在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北。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马龙州。据《元史·地理志》:马龙,系彝语“麻笼”的近音演变。“麻”意为“兵”,“笼”意为“城”,即(土司)驻兵的城。一说“因天马山、藏龙山两山,命名马龙,取天马云龙之义”。清置县。
  师宗县▲
  位于东经103.9°,北纬24.8°,在云南省东部。元置师宗州,据《师宗县地志资料》:“改土设州时,土司名师宗,因名其州曰:师宗州。”清改县。一说县南有宗孟山,师宗水北流至县东南,会县内诸水,北入罗平,县以水名命名。又据《元史》:“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至元二十年立为州。”以部落名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3.2°,北纬25.5°,在云南省中东部,牛栏河上游。原名浔甸,其意为积水之甸。1912年以多水患,故众议删去水点,改为寻甸。1913年设县。又据《寻甸府志》:“古滇国地,昔僰刺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札溢源。后乌蛮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名新丁语,语讹为仁地部。到唐蒙氏为寻甸部。”


  日喀则市▲
  位于东经88。 8°,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日喀则,系藏语,意为土质最好的庄园。
  定结县▲
  位于东经87.7°,北纬28.3°,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尼泊尔。1960年设县。定结,系藏语,意为水底长出。相传从湖水深处长出一座小山,以后在小山上建宗,得名。
  萨迦县
  位于东经88.0°,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萨迦,系藏语,意为灰白土。
  江孜县▲
  位于东经89.5°,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南。1960年设县。江孜,系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
  拉孜县▲
  位于东经87.6°,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拉孜,系藏语,意为神山顶。
  定日县▲
  位于东经87.0°,北纬28.6°,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尼泊尔。1960年设县。定日,系藏语,意为“‘定’声小山”。相传一个喇嘛掷石,“定”地一声落在该地,后来在该地小山上建寺,取名定日寺。一说为“飞来峰”。
  康马县▲
  位于东经89.6°,北纬28.5°,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不丹。1960年设县。康马,系藏语,意为红房。
  聂拉木县▲
  位于东经85.9°,北纬28.1°,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尼泊尔。1960年设县。聂拉木,系藏语,意为颈道。因当地东面有一山,山形似象,过去的通道位于象颈山,故名。
  吉隆县▲
  位于东经85。 2°,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冈底斯山南麓。1960年置县。吉隆,系藏语,意为舒适村、快乐村。
  亚东县▲
  位于东经88.9°,北纬27.4°,在西藏自治区南部,东邻不丹。1960年设县。亚东,系藏语,意为漩谷,急流深谷。又称卓木。
  谢通门县▲
  位于东经88.2°,北纬29.4°,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1960年设县。谢通门,系藏语,意为见后满意地笑了。传说连花生大师看见这个地方后满意地笑了,故得名。
  昂仁县▲
  位于东经87.2°,北纬29.4°,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部。1960年设县。昂仁,系藏语,意为长沟,因地形而得名。
  岗巴县▲
  位于东经88.5°,北纬28.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锡金。1962年设县。岗巴,系藏语,雪山附近之意。因在卓木雪山和康钦甲午雪山附近之村庄,故名。
  仲巴县▲
  位于东经84.1°,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邻尼泊尔。1960年设县。仲巴,系藏语,意为野牛之地。
  萨嘎县▲
  位于东经85.3°,北纬29.3°,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1960年设县。萨噶,系藏语,意为可爱的地方。
  仁布县▲
  位于东经89.8°,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1960年设县。仁布,系藏语,意为聚宝。
  白朗县▲
  位于东经89.2°,北纬29.1°,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白朗,系藏语,为两姓氏名。传说13世纪西藏著名的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敦炯两人曾一起在此念过经,后来取二人姓名首字,白与巴音近,故名白朗。
  南木林县▲
  位于东经89.0°,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冈底斯山南麓。1960年设县。南木林,系藏语,意为全胜州。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1°,北纬29.9°,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1913年设石砫县。以石潼关、砫蒲关二名首字而得名。县东有石砫山。1959年改石柱县。1983年改今名。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28.4°,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角。清雍正十三年设秀山县。县西有高秀山,高立千丈,丹崖翠壁,秀色如画,县以此名。1983年改今名。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7°,北纬28.8°,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元置酉阳州。1913年改县。酉水所出,县在酉水之阳,故名。1983年改今名。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7°,北纬29.5°,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唐置黔江县。因县有黔江,一名涪陵江,故名。1983年改今名。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1°,北纬29.2°,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隋置彭水县。因彭水得名.彭为鼓声,黔江峡水澎湃之声似彭,因名。1983年改今名。


  思茅市▲
  位于东经100.9°,北纬22.7°,在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东岸。1913年设思茅县,因思茅村而得名。1993年设市。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
  位于东经100.9°,北纬23.8°,在云南省中部,威远江上游。明置镇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1913年设县。1990年改今名。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5.5°,北纬30.5°,在四川省中东部。东晋始置遂宁郡,取“谯纵乱后,移于石坪。盖其地多獠,官方力弱,不相威摄”,故名遂宁。取遂宁兹土为名。1985年设市。
  射洪县▲
  位于东经105.3°,北纬30.8°,在四川省中部。西魏设射江县。县东南有射江,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土人讹江为洪,后周从俗改今名。”一说因县当梓潼河入涪江之口,本地称江口曰洪,梓潼江急流如奔直射涪江口,故称射洪。
  蓬溪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30.7°,在四川省中东部。据《太平寰宇记》:“天宝初改为莲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一说因县有蓬山(又名蓬莱山)和溪水(即蓬溪水)而得名。


  铜仁市▲
  位于东经109.2°,北纬27.7°,在贵州省东北部。明置铜仁长官司、铜仁府、铜仁县。铜仁城南大小江合流处,有铜崖挺然耸立,相传渔人于河中得铜佛三尊,故名“铜人”。“人”与“仁”谐音。1987年县改市。
  德江县▲
  位于东经108.1°,北纬28。 2°,在贵州省东北部,乌江西岸。隋置挟阳县。明初改水特姜为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年间改为安化县。1914年更名为德江县。县名得自乌江,别称德江。
  江口县k▲
  位于东经108.8°,北纬27.6°,在贵州省东北部。唐置辰水县,明置铜仁县,1913年改为江口县。江口之名,以省水,提水两河(今闵孝河、太平河)于此汇流得名。1958年撤县。1961年复设江口县。
  思南县▲
  位于东经108.2°,北纬27.9°,在贵州省东北部,乌江畔。宋大观元年(1107年)置思州。元置思南宣慰司、思南府,1913年置思南县。县在思邛水之南,故名。
  石阡县▲
  位于东经108.2°,北纬27.5°,在贵州省东北部。五代置建昌县,明置石阡镇,因镇内石阡河得名。一说石阡为仡佬族地名,石为石崖,阡意为洞,则有考于侗语“天”的汉译音,在侗语中“天”是“千”,石阡的得名,是以县城东的五老山和五老山第一峰——龙山崖畔的“风鬼洞”。1913年置石阡县。
  万山特区▲
  位于东经109.2°,北纬27.5°,在贵州省东缘,与湖南接壤处。古称大万山、明置铜仁府,1913年置省溪县,1941年设万山乡,1966年因置万山特区。
  玉屏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27.2°,在贵州省东缘,氵无阳河中游,与湖南省接壤处。明置平溪堡,清置玉屏县。县城位于氵无阳河南岸。县以氵无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耸立如屏,故名,1983年改今名。
  松桃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28.1°,在贵州省东北,东邻湖南,北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接壤。唐置万安县,清置松桃厅。据清《黔南识略》:“雍正八年……建城于松桃山下,移同知驻焉。……此松桃所由名也。”1913年改厅为县,1956年改为今名。一说“松桃”系苗语,意义待考。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4°,北纬28.0°,在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东岸。唐置思邛县,宋改邛水县,明改印江县,“印”系“邛”字之讹。1986年改今名。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5°,北纬28.5°,在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中游,与四川(今重庆市,天津四注)接壤处。唐置洪杜县、城乐县、务川县。元置沿河长官司,因地处乌江沿岸,故名。1913年改县。1986年改今名。


  畹町市▲
  位于东经98.0°,北纬24.0°,在云南省西境,南邻缅甸。1952年设畹町镇。1985年改市。
  潞西市▲
  位于东经98.5°,北纬24.4°,在云南省西部,南与缅甸交界。1933年设潞西设治局,1950年改县。潞西,取“潞江之西”之意。“潞江”为“怒江”在当地的又一称呼,1996年设市。
  盈江县▲
  位于东经97.9°,北纬24.6°,在云南省西缘,西邻缅甸。1935年置盈江设治局,1952年改盈江县。境内有盈江,故名。
  梁河县▲
  位于东经98。 2°,北纬24。 8°,在云南省西部,大盈江中游。1935年置梁河设治局,1953年改今名。因河而得名。
  瑞丽市▲
  位于东经97.8°,北纬24.0°,在云南省西缘,南邻缅甸。1935年置瑞龙设治局。1952年改县。瑞丽江流经县境,故名。今瑞丽具有吉祥美丽的新意。1992年设市。
  陇川县▲
  位于东经97.9°,北纬24.3°,在云南省西部,西邻缅甸。1952年由设治局改陇川县。县东有陇川江,亦曰麓川江,故名。


  万县市▲(今万州区,天津四注)
  位于东经108.3°,北纬30.8°,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唐置万州。以州内万顷池为名。一说因地当长江上游万川之汇而得名。明置万县。1950年设万县市。
  奉节县▲
  位于东经109.5°,北纬31.0°,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唐置奉节县。据《今县释名》:“蜀先主终,诸葛亮受遗诏于此,有武侯八阵图,县名盖旌武侯,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故云奉节也。”
  开县▲ 
  位于东经108.3°,北纬31.2°,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唐设开州,明改开县。因开江为名,开江一名临江。
  云阳县▲
  位于东经108.8°,北纬30.9°,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后周置云安县。元改云阳州。明改州为县。因位缙云山之阳为名,或谓因其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而县当山水之阳,故名。
  城口县k▲
  位于东经108.6°,北纬31.9°,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北。清置城口厅。因城口山为名。一说因地当陕西、湖北入川门户,形如城口,故名。1913年改县。
  忠县▲
  位于东经108.0°,北纬30.3°,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唐置忠州。据《太平寰宇记》:“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严颜,并著忠烈而名。”据《元和郡县志》:“以地边巴徼,取怀忠信之意。”1913年改县。
  巫溪县▲
  位东经109.6°,北纬31.4°,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北。汉属巫地。有巫溪,一名昌江,源出县西北。1914年设巫溪县。据《水经注》:“巫溪水,即盐水。”
  梁平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30.6°,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西魏置梁山县。因县北高梁山而得名。1952年因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而改粱平县。取平安之意。
  巫山县▲
  位于东经109.8°,北纬31.0°,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秦置巫县。隋改巫山县。巫山在县东,也称巫峡,县因以为名。


  文山县▲
  位于东经104.2°,北纬23.3°,在云南省东南部。清置文山县。以东文山而得名。
  麻栗坡县▲
  位于东经104.7°,北纬23。 1°,在云南省东南,邻接越南。1950年设麻栗坡市,1955年改县。麻栗坡,以附近生产麻栗树,而街市适建于山坡得名。
  砚山县▲
  位于东经104.3°,北纬23.5°,在云南省东南部。1933年设砚山设置局。砚山以维摩山顶水池之特殊地貌形状像砚台而得名。1935年改砚山县。
  广南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24。 0°,在云南省东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1913年设广南县。因广南昔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属境,其地又当广西直隶州之南,故名。
  马关县▲
  位于东经104.3°,北纬23.0°,在云南省东南部,南邻越南。1914年设马关县。县境有马白关,因以为名。
  富宁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23.5°,在云南省东南部,邻接越南。清设富州,1927年设富宁县,系因元时曾于此置过安宁州,后又将安宁州并入富州,故名。
  西畴县▲
  位于东经104.6°,北纬23.4°,在云南省东南部。1929年设县。据《西畴县地志》:“县属全境,分西洒、畴阳两区,取各区之首字,故命名曰:西畴县。”
  丘北县▲
  位于东经104.1°,北纬24.0°,在云南省东南部,西临南盘江。清置丘北县。因县北有邱北山而得名。据《邱北县志》:“邱,阜也,
  高也。境内诸山,惟暮治峰极高,治城在暮治之北,故曰邱北。”


  西昌市▲
  位于东经102.2°,北纬27.9°,在四川省西南。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改卫。清雍正六年置西昌县。以今城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故名。1979年设市。
  美姑县▲
  位于东经103.1°,北纬28.3°,在四川省南部。1955年设美姑县。因县境有大渡河支流美姑河而得名。美姑系彝语“地中心”之意。
  昭觉县▲
  位于东经102。 8°,北纬28.0°,在四川省南部。旧为交脚汛地,清宣统二年置昭觉县。交脚谐音为昭觉。昭觉系彝浯,意为倾斜的坝子。
  金阳县▲
  位于东经103.2°,北纬27.7°,在四川省南部。1953年设县。因地处金沙江之北,故名金阳。
  甘洛县▲
  位于东经102.7°,北纬28.9°,在四川省西部。1956年设呷咯县。1959年因呷咯字体生僻乃改名甘洛。甘洛系藏语,意为苦尽甘来。
  布拖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27.7°,在四川省南部。1952年设布拖县。1960年撤县。1962年复置。布拖为彝语“布特”之译音。“布”指刺猬,“特”指松树。
  雷波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28.2°,在四川省南部。清置雷波厅。1914年改县。原为屏山县地,本雷波乡,《明史》作雷波。因县北有雷番山为名。一说因县西有池名雷波荡,水澈常青,因夏口雷震波光相激,呼为磨箕,汉译雷波,以之名县。一说彝族称“莫波”泽为雷波。相传城内有一水池,夏天打雷,电光与波光相激,故名莫波。
  普格县▲
  位于东经102.5°,北纬27.4°,在四川省南部。1952年设普格县。昔格系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
  宁南县▲
  位于东经102.7°,北纬27.0°,在四川省南部。1929年设宁南县。以地当宁远府之南而得名。
  喜德县▲
  位于东经192.4°,北纬28.3°,在四川省西南部。1953年设县。“喜德”为彝语“些夺”的译音,“些”意为铠甲,“夺”意为产地。
  以古时曾产铠甲而得名。
  会东县▲
  位于东经102.5°,北纬26.6°,在四川省南部。1952年设会东县。因地处会理县东部而得名。
  越西县▲
  位于东经102.5°,北纬28.6°,在四川省西南。1959年普雄、越隽两县合并置越西县。因县境越西河而得名。
  会理县▲
  位于东经102.2°,北纬26.6°,在四川省南部。汉置会无县。唐设会川县。会通河流经县东,以川原并会为其所理而得名。元置会理州。1913年设县。
  盐源县▲
  位于东经101.4°,北纬27.4°,在四川省西南。清雍正六年设盐源县。县南有盐井河,故名。一说因县有盐井,盐源丰盛为名。
  德昌县▲
  位于东经102.1°.北纬27.4°,在四川省西南。1946年设德昌县。因元为德州、昌州地,后置德昌路,乃合二州首字而命名。
  冕宁县▲
  位于东经102.1°,北纬28.5°,在四川省西南。清雍正六年设冕宁县,东南一里有冕山,高耸如冠冕然,因以名县。
  木里藏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1.2°,北纬27.9°,在四川省西南。1952年设木里县。1953年改今名。木里,因县境森林密布,遍地树木,故名。一说木里河自北而南,流经县境,注入雅砻江,故名。一说“木里”系藏语“高而宽广美丽”的意思。


  兴义市▲ 
  位于东经104.8°,北纬25.1°,在贵州省西南隅,与云南、广西接壤。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兴义之名得于清王朝镇压南笼起义之后。取“兴起忠义”之意。1987年县改市。
  望谟县▲
  位于东经106.0°,北纬25.1°,在贵州省南缘。1940年置双江县,因与云南双江重名,以县政府驻地王母,谐其音更名望漠。
  兴仁县▲
  位于东经105.1°,北纬25.4°,在贵州省西南部。清普安县。1912年置新城县。1914年改为新县。因与别省重名改为兴仁县,由兴仁里得名。取“兴起仁义”之意。
  普安县
  位于东经104.9°,北纬25.8°,在贵州省南部。明置普安卫,清因置普安县。
  册亨县▲
  位于东经105。 8°,北纬25.0°,在贵州省西南缘。1913年置册亨县。
  晴隆县▲
  位于东经105.2°,北纬25.8°,在贵州省西南缘。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安南县。1941年以县境晴隆山更名为今名。
  贞丰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25.3°,在贵州省西南部。清嘉庆二年(1797年)置贞丰册,1913年改为贞丰县。贞丰,得名于清王朝镇压南笼起义之后,取“忠贞丰茂”之意。
  安龙县▲
  位于东经105.4°,北纬25.1°,在贵州省西南缘。宋置安隆洞。清置安龙府。因洞得名,取“帝王安栖处”之意。1913年置南笼县。1922年改安龙县。


  雅安市
  位于东经102.9°,北纬29.9°,在四川省中部。清雍正七年置雅安县,县西有雅安川,故名。一说县西有雅安山,县以山名。1951年设市,后撤,1983年复设。
  芦山县▲
  位于东经102.9°,北纬30.1°,在四川省中部。隋置芦山县。据《元和郡县志》:“芦山在县西北九里,县以此名。”一说因卢奴山为名。
  石棉县▲ 
  位于东经102。 4°,北纬29。 2°,在四川省西南。1951年析置石棉县。因地产石棉,故名。
  名山县▲
  位于东经103。 0°,北纬30.1°,在四川省中部。隋置名山县。有鸡栋山,在县西南,一名鸡鸣山。王象之曰;“鸡鸣山即古之名山,有名山戍,隋以名县。”
  天全县▲
  位于东经102.7°,北纬30.1°,在四川省中西。元置天全招讨司于此。清雍正七年,改天全州。1913年因置天全县。
  荣经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29.8°,在四川省中部。荥水出大相公岭,流经城北;经水经瓦屋山,流经城南。隋置荥经口戍,唐因置县。
  宝兴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30.3°,在四川省中西部。1933年置宝兴县。因县境宝藏甚多,取古语“宝藏兴焉”之义。
  汉源县▲
  位于东经102.6°,北纬29.3°,在四川省西南。隋置汉源县。汉水出界内飞越山之仙人洞,县因名。意为汉川水(今名流沙河)之源。


  宜宾市、县▲
  位于东经104.5°,北纬28.7°,在四川省南部。唐置义宾县,取慕义来宾之意。宋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宾县。1951年设市。
  兴文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28.3°,在四川省南部,邻接云南省。明万历四年改兴文县。其东南有文印山,取文印山地区兴旺之意。一说“取偃武兴文之义”。
  南溪县▲
  位于东经104.9°,北纬28.8°,在四川省南部。汉为僰道县地,梁置南广县。隋避讳改南溪。据《太平寰宇记》:“县在僰溪之南,因为名。”樊溪即南广溪。
  珙县▲
  位于东经104.8°,北纬28.3°,在四川省南部。明置珙县。因县西南有珙溪,溪中有石如壁玉、大石如大壁,即称珙壁以名县。
  长宁县▲
  位于东经104.9°,北纬28.6°,在四川省南部,长江之畔。宋为长宁军。明置长宁县。因地居川南最远地方,每有事而能长远安宁以名。
  高县▲
  位于东经104.5°,北纬28.3°,在四川省南部。唐置高州,明因置高县,因州得名。据《郡县释名》四川卷下载:高县“治南有眺远山,即云崇冈,其峰最高,登之则四远皆可眺望。旧志所谓崇峦崄者此也,县之名高以是。”
  江安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28.7°,在四川省南部。西汉置江阳县,东汉置汉安县。隋兼取二县为名。
  筠连县▲
  位于东经104.5°,北纬28.1°,在四川省南部。唐置筠州、连县。宋设筠县、连县。元并为筠连州。明改为县。县四山皆竹,一色相连,以地产筠篁得名。
  屏山县▲
  位于东经104.1°,北纬28.6°,在四川省南部。明置屏县。县东有宝屏山,山如屏障,县以此名。


  玉溪市▲
  位于东经102.5°,北纬24。 3°,在云南省昆明市南。1916年设玉溪县,因玉溪河而得名。河水环绕若玉带,故名玉溪。1983年改市。
  华宁县▲
  位于东经102.9°,北纬24.1°,在云南省中部。元置宁州。1913年置宁县。1931年改华宁县,因县北华盖山和宁州而得名。
  澄江县▲
  位于东经102.9°,北纬24.6°,在云南省中部,居抚仙湖北岸。1913年置澂江县,因水得名。1955年改澄江县,简化为音义相近之名。
  易门县▲
  位于东经102.1°,北纬24.6°,在云南省中部。据《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1276年),立洟门千户。十二年(1275年)改为县。县西有泉曰洟源。讹作易门。”一说县南有九戌山,易水生焉。县东北有藏磨□哀山,绵亘县西,两峰相望如门,易江北流入禄丰,故县以水名。
  通海县▲
  位于东经102.7°,北纬24.0°,在云南省中部,杞麓湖南岸。元置通海县。因杞麓湖受侵蚀作用的影响,湖底出现石灰岩溶洞,自此一改此湖无通道的面貌,湖水流入南盘江,故名通海。
  江川县▲
  位于东经102.7°,北纬24。 2°,在云南省中部。唐置绛县,因绛川而得名。元改江川县。“绛”,“江”音近之讹也。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1.9°,北纬23。 5°,在云南省中南部。元置元江路,因元江而得名。1913年改元江县。1979年改今名。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1.9°,北纬24.0°,在云南省中南部。元置平甸县。明设新平县。据《新平县志》:“新平,取新化州和平甸乡的首字而得名。”1979年改今名。
  峨山彝族自治县 ▲
  位于东经102.3°,北纬24.1°,在云南省中部。元置嶍峨州。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嶍峨县,唐时嶍猊蛮所据。名嶍峨部。”因部族名命名。另据《清史稿》:因县东北有“嶍山,其后峨山,县以此得名”。1929年设峨山县。1956年改今名。


  昭通市▲
  位于东经103.7°,北纬27.3°,在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1913年设昭通县。据《昭通县地志资料》:“盖取昭明通达之义也。”1981年设市。
  永善县▲
  位于东经103.6°,北纬28.2°,在云南省东北部。清设县。据《嘉庆永善县志》:“因当地土酋叛服靡常,变乱频繁,为形势所迫,相度地宜。建城永善,取其边境永久安平,民众平和善良之义。”
  绥江县▲
  位于东经103.9°,北纬28.5°,在云南省东北缘,金沙江南岸。清置靖江县,因与江苏省靖江县同名,1913年改为绥江县。因“边连蛮地,取绥靖边疆之义,又因该县位于金沙江南岸,乃取名绥江。”
  镇雄县▲
  位于东经104.8°,北纬27.4°,在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明置镇雄军民府。因“夷俗武悍,地多雄关要寨,设流官知府经历、诸职,以镇抚之,此命名之义也”。即取“镇守雄关”之意。
  大关县▲
  位于东经103.9°,北纬27.7°,在云南省东北部,横江上游。清置大关厅。据《大关县志》:“大关以有险可守,关寨重垒,故名。”1913年设县。
  盐津县▲
  位于东经104.2°,北纬28.0°,在云南省东北部,邻接四川。“盐津”,由原“盐井渡”而得名。因距县十里之外,附近河边,产有盐卤,故名盐津。
  巧家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26.9°,在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清置巧家厅,1913年改巧家县。“巧家”系初开辟巧家的彝族头领“曲古都家”的简称“曲家”而来。一说因巧家汛而得名。
  彝良县▲
  位于东经104.0°,北纬27.6°,在云南省东北部,与贵州省为邻。据《彝良县地志资料调查表》:“彝良在昔为乌蒙部所领之易良蛮部地,易亦作益。元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领益良州,即其地也。命名‘彝良’,盖取良善之意耳。”1913年置县。
  威信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27.8°,在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古名卫靖司,谐音更名为威信,取国家宣威立信与民之意。1936年设县。
  水富县▲
  位于东经104.4°,北纬28.6°,在云南省东北缘,金沙江南岸。1981年设水富县。水富,系水河、水东、安富三公社各取一字之合称。
  鲁甸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27.1°,在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清置鲁甸厅。因鲁甸山而得名。鲁甸,系彝语地名。鲁(诺),为彝族称号,甸(迪),意为平地、水草坝子,即彝族居住的平坝之意。1913年置县。
  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天津四注)

  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天津四注)
  位于东经99.7°,北纬27.7°,在云南省西北,邻接四川省。清置中甸厅,1913年改县。“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犏牛的地方”。
  德钦县▲
  位于东经98。 9°,北纬28.5°,在云南省西北部,邻接四川省。1935年设德钦设置局,1956年改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9.2°,北纬27。 1°,在云南省西北部。清置维西厅,以在故维州之西而得名。1913年改维西县。1985年改今名。


  自贡市▲
  位于东经104.7°,北纬29.3°,在四川省中南。1939年由自流井、贡井置自贡市,以二地首字得名。自流井因盐水自流得名,贡井因盐质精良以入贡帝王为名。
  荣县▲
  位于东经104.4°,北纬29.4°,在四川省中南部。唐置荣州,宋置荣德县,因县东北荣德山得名。与县北荣隐山,县东荣黎山合称三荣。一说因荣隐先生居此而得名。明改为荣县。
  富顺县▲
  位于东经104.9°,北纬29.2°,在四川省南部。明置富顺县,因富顺监而得名。一说取其盐井之富而顺治为名。


  遵义市、县▲
  位于东经106.8°,北纬27.5°,在贵州省北部,湘江畔。隋初置牂柯县,唐改建安县,后置恭水县、罗蒙县。宣和三年(1121年)废遵义军,置遵义县。县名治用军名。遵义,意为遵王之义。1950年设市。
  赤水市▲
  位于东经105.7°,北纬28.5°,在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下游与四川省接壤。明置怀仁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赤水厅,以赤水河为名。1913年改为赤水县。1990年设市。
  仁怀市▲
  位于东经106.4°,北纬27.8°,在贵州省西北部,与四川省接壤。西晋置安乐县,北周改合江县,唐置乐源县,宋改仁怀县。县西南有仁水。似因仁水与旧怀阳县首字命名。1995年设市。
  绥阳县▲
  位于东经107.1°,北纬27.9°,在贵州省北部。隋大业七年(611年)置绥阳县,以绥阳山名。后置义泉县等,明复置绥阳县。
  桐梓县▲
  位于东经100.8°,北纬28.1°,在贵州省北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唐置夜郎县。宋置播川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设桐梓县,因桐梓驿为名。
  习水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28.3°,在贵州省北部,与四川省接壤。清置下县,1915年置鰼水县,因辖境为古鳎国地,有鰼水河,以此名县。1959年改名习水县。
  凤冈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27.9°,在贵州省北部。隋置绥阳县,后置永夷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龙泉县。1919年改为凤泉县。以龙泉出凤凰山下而得名。1930年改为凤冈县,以凤凰山冈为名。
  正安县
  位于东经107。 4°,北纬28.5°,在贵州省北部。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置珍州,以珍山为名。元改珍州为真州。明置真安州取真州安宁之义。清改真安州为正安州,取其谐音命名。1913年改为正安县。正安来自真安。
  余庆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27.2°,在贵州省中部。唐乾符三年(876年)以播州白泥,余庆二土官为校慰。元初改为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余庆、白泥二长官合置余庆县。
  湄潭县▲
  位于东经107.4°,北纬27.7°,在贵州省中北部,乌江北岸。隋置绥阳县、义泉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楣潭县,因水为名。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7.5°,北纬28.8°,在贵州省北部,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为邻。1941年析正安县东北部置道真县,以汉代名儒尹珍之字道真名县,意在纪念先贤开南域文化之功。1958年并入正安县,1961年复置道真县。1986年改今名。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28.5°,在贵州省北部。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务川县。唐置都濡县,以都濡水为名。宋又设务川县。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陨石降此,改务川县为婺川县。1959年复改为务川县。1986年改今名。
[楼主]  [8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9/01/03 19:40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西北兼港澳台


  甘肃省▲


  简称甘或陇。在我国西北部。西夏在其境内以甘(治今张掖),肃(治今酒泉)二州置甘肃监军司,取二州首字为名。宋至元时改设甘肃行省。清置甘肃省。因省境大部在陇山之西,古代又称为“陇西”或“陇右”,故简称“陇”。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简称宁。在我国西北部。十三世纪中叶元朝以西夏故地,即东起河套,西包河西地区置西夏中兴行省。旋又取夏地安宁之意,改称宁夏行省。1928年设宁夏省。1958年改为今名。


  青海省▲

  简称青。在我国西部,长江、黄河上游。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古有西海、迁海等名称,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唐、宋为吐蕃地,明为西番地,清雍正间于原属甘肃省的西宁府(今西宁市)设西宁办事大臣。1912年改设青海办事长官。1915年改置甘边宁海镇守使,管辖青海地区。1928年设青海省。


  陕西省▲

  简称陕或秦。在黄河中游。陕西,是以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作为区分定名的。古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因而后人称陕陌以东地区为陕东,以西地区为陕西。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宋置陕西路,明置陕西布政使司,清置陕西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称新。在我国西北部。从公元前一世纪起,西域地区成为汉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唐皆设有都护府正式行使国家权力。到清乾隆时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路。这一区域对清朝而言,却是新开辟的疆土,故习惯上称为“新疆”。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为新疆省。1955年改为自治区。


  台湾省▲

  简称台。在福建省东南,东海和南海之间。一说台湾由“大湾”而来。因当初平安北线尾与鹿耳门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海湾。一说由“大员”而来,大员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的译音。清康熙时设台湾府。


  香港特别行政区▲

  位于东经114.1°,北纬22。 2°,在珠江口东侧。宋元以后,岛上有一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东莞县生产一种有名的贡品叫“东莞女儿香”,简称莞香。运莞香出口的地方就称香港村。后来村名变为港名。一说香港因此地泉水甘甜而得名。
  九龙▲
  位于东经114.1°,北纬22.3°,在香港对岸。中国方志上称九半岛。半岛上多山,山岭纵横,蜿蜒起伏,有九山横亘于九龙湾北,形如出海之九龙腾舞,因以为名。


  澳门▲(系1997年区划,)

  位于东经113.5°,北纬22.2°,在珠江口西侧。原屑香山县。“澳”指海边弯曲可以停泊船只的地方。据明《抚处濠镜澳夷疏》:“广州南有香山县,地当濒海,由雍麦至漳镜澳,计一日之程,有山对峙如台,即澳门也。”又据《澳门纪略》:“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立,海水纵横成十字门,故名澳门。”清光绪十三年被葡萄牙殖民者强占。


  阿克苏市▲
  位于东经80.2°,北纬41.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南麓。1913年置阿克苏县,1983年设市。阿克苏系维吾尔语,意为“白水”。
  温宿县▲
  位于东经80.2°,北纬41。 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汉为温宿国地,1884年置温宿直隶州,1902年设温宿县。取古国名为县名。系突厩语,“白水”之意。一说为的音译,意为“十水“。
  沙雅县▲
  位于东经82.8°,北纬41。 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光绪二十八年置沙雅县。一说“沙”是对部落首领的称呼,“雅”有轸恤、怜悯的意思。
  拜城县▲
  位于东经81.8°,北纬41。 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光绪八年置拜城县。拜系维吾尔语“富”之意。
  阿瓦提县▲
  位于东经80.3°,北纬40.6°,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1930年置阿瓦提县。源自古代伊朗语,为“繁荣”之意。
  库车县▲
  位于东经82.9°,北纬41.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光绪九年置库车直隶州,1913年置县。库车系古代龟兹语。意为“龟兹人的城”。
  柯坪县▲
  位于东经79.0°,北纬40.5°,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1914年设柯坪县佐,1930年升县。柯坪,传说为“洪水”或“地窝子”之意。
  新和县▲
  位于东经82.6°,北纬41.5°,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南麓。1930年置托克苏县,1941年改为新和县,寓意吉祥。
  乌什县▲
  位于东经79.2°,北纬41.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1913年置县。乌什,系突厥语,意为“物之顶端”,因境内乌赤山而得名。乌什与乌赤同源。


  阿勒泰市▲
  位于东经88.1°,北纬47.8°,在新疆维吾尔自泊区北部,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1953年设县,1984年改市。县因阿尔泰山而得名,曾称金微山和金山。阿尔泰系蒙古语和突厥语,意为“金子”,因此山产金,故名。
  青河县▲
  位于东经90.4°,北纬46.6°,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东邻蒙古人民共和国。1933年设青格里河设治局,1941年改为青河县。县因青格里河而得名。
  吉木乃县▲
  位于东经85。 8°,北纬47.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西邻哈萨克斯坦。1930年升县佐为吉木乃县。
  富蕴县▲
  位于东经89.4°,北纬47.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1941年改可可托海县(可可托海系突厥语“蓝色河弯”)为今县。县名因地下蕴藏丰富宝藏而得名。
  布尔津县▲
  位于东经86.9°,北纬47.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北邻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人民共和国。1919年升县佐为布尔津县。县因布尔津河而得名。
  福海县▲
  位于东经87.5°,北纬47.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1942年改布伦托海县为今县。县因布伦托海(湖)而得名,取意吉祥。
  哈巴河县▲
  位于东经86.4°,北纬48.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西邻哈萨克斯坦。1930年升县佐为哈巴河县,县因哈巴河而得名。哈巴,系蒙古语,意为“鳑鮍”(即五道黑)鱼,指一种小鱼,因此河产此鱼,故名。


  阿图什市▲
  位于东经76.1°,北纬39.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南麓。1938年设阿图什设置局,1942年改县。阿图什,系突厥语,据《突厩语词典》,为“桧柏”。
  阿合奇县k▲
  位于东经78.4°,北纬40.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帕米尔北部。1938年置设置局,1944年改县。阿合奇,系柯尔克孜语,意为白芨芨草,固其地生此草,故名。
  乌恰县▲
  位于东经75.1°,北纬39.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帕米尔北部.1913年置乌鲁克恰提分县,1938年置县,简称乌恰县。乌鲁克恰提,系柯尔克孜语,意为“大山峡”。
  阿克陶县k▲
  位于东经75.9°,北纬39。 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帕米尔北部。1955年设县。阿克陶,系柯尔克孜语,意为白山,因境有白色雪峰得名。


  安康市k▲
  位于东经109.0°,北纬32.6°,在陕西省南部。清设安康县。据《舆地纪胜》载:金州(旧安康县地)有“安康石”。县应以安康石而得名。1987年设市。
  岚皋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32.2°,在陕西省南部,南邻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1917年置岚皋县。以县临岚河,故名。
  旬阳县▲
  位于东经109。 3°,北纬32.8°,在陕西省东南部。秦置洵阳县。因在洵水之阳,故名。1964年改为旬阳。
  紫阳县▲
  位于东经108.5°,北纬32.5°,在陕西宵南部,南邻四川省。明设县。据《陕西通志》:“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人(张平叔)所居,称为紫阳洞。县名本此。”
  平利县▲
  位于东经109.3°,北纬32.3°,在陕西省东南部。唐武德元年(618年)设平利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刘昫云,县本治于平利川,唐因以名县。”
  石泉县▲
  位于东经108.2°,北纬33.0°,在陕西省南部,汉江沿岸。西魏置石泉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县北石泉为名”。另《读史方舆经要》:“石泉在县治南。”
  镇坪县▲
  位于东经109.5°,北纬31.8°,在陕西省南部,大巴山北麓。1920年由平利县析置镇平县。因镇为名。
  白河县▲
  位于东经110.0°,北纬32.8°,在陕西省东南部。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白河县。以白石河为名。
  汉阴县▲
  位于东经108.5°,北纬32.8°,在陕西省南部。唐置汉阴县。因县治在汉江之南,故名。
  宁陕县▲
  位于东经108.3°,北纬33.3°,在陕西省南部,秦岭南坡。清设宁陕厅。1913年设宁陕县。寓陕西安宁之意。


  白银市▲
  位于东经104.2°,北纬36.5°,在甘肃省东部,黄河北岸。1985年以兰州市的白银区和皋兰、靖远两县部分地区设立白银市,原为白银厂,曾以产白银得名。
  靖远县▲
  位于东经104.6°,北纬36.5°,在甘肃省东部,东北邻黄河。明置靖虏卫,清改靖远县。靖远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下来”之意故名。
  景泰县▲
  位于东经104.0°,北纬37.1°,在甘肃省中部偏北,黄河北岸。1913年置红水县,1933年改今名,寓意吉祥。
  会宁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35.6°,在甘肃省东部,祖历河上游。金置西宁县,明改为会宁县。据《甘肃新通志》,北周置会州,因北周太祖曾于此地胜利会师而得名。


  宝鸡市
  位于东经107.1°,北纬34。 3°,在陕西省渭河平原西端。唐置宝鸡县。据《元和郡县志》:“以昔有陈宝鸡鸣之瑞,故名之。”据《读史方舆纪要》:陈仓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山上石类山鸡”。1949年设市。
  岐山县▲
  位于东经107.6°,北纬34.4°,在陕西省关中西部,渭河中游。隋置岐山县。据《寰宇通志》:岐山县“因山名”。并说:“岐山在岐山县东北十里,山有两岐,故名”。
  凤翔县▲
  位于东经107.3°,北纬34.5°,在陕西省关中盆地。唐设凤翔县。据《陕西通志》:“《雍胜略》云,至德初置凤翔府,取凤鸣岐山之义”。 
  扶风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34.3°,在陕西省中西部。唐贞观八年(634年)置扶风县。据《元和郡县志》:“扶风所以扶助京师行风化也。”
  千阳县▲
  位于东经107.1°,北纬34.6°,在陕西省关中西部,千河上游。北周天和五年(570年)置□阳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在□山之阳为名。”1964年简化为千阳县。
  眉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34.2°,在陕西省西部。秦置郡县,因古郧邑为名。1964年简化为眉县。
  太白县▲
  位于东经107.3°,北纬34.0°,在陕西省西南。1961年设县,以太白山为名。
  陇县▲
  位于东经106.8°,北纬34.9°,在陕西省渭河支流千河上游。西魏置陇州。因陇山而得名。1913年改县。
  麟游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34.6°,在陕西省渭河支流漆水河上游。隋置麟游县。据《元和郡县志》:“本杜阳县地,隋于此置西麟州,营仁寿宫。义宁元年,唐高祖辅政、废宫。是年获白麟于宫,因置县。”麟游县名以此。
  凤县▲
  位于东经106.5°,北纬33。 9°,在陕西省中部,嘉陵江上游。西魏置风州。据《元和郡县志》:凤州“因州境有□鷟山为名。”明改凤县。


  博乐市▲
  位于东经82.0°,北纬44.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艾比湖西。1920年置县,1985年改市。县名源于博尔塔拉河名。博尔塔拉,为蒙古语,意为“灰白色的草原”。
  精河县▲
  位于东经82.9°,北纬44。 6°,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北麓。光绪十四年(1888年)置精河直隶厅,1913年置县。县因精河得名。精,据《西域同文志》,系“准语”,“蒸甑”之意。
  温泉县▲
  位于东经81.1°,北纬44.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宁市西北。1934年置温泉县。温泉,系蒙古语“阿日相”的意译,因县多温泉,故名。


  昌吉市▲
  位于东经87.3°,北纬44。 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乾隆三十八年置昌吉县,1983年改市。昌吉,据《西域水道记》系准噶尔蒙古语“场圃”之意。
  阜康市k▲
  位于东经87.9°,北纬44.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北麓。清乾隆四十一年置县。取物阜民康之意。1992年设市。
  米泉市▲
  位于东经87.7°,北纬43.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乌鲁木齐市北。1928年设乾德县,1953年改米泉县。因此地多泉,又盛产水稻,故名。1996年设市。
  奇台县▲ 
  位于东经89.5°,北纬44.6°,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乌鲁木齐市东。清乾隆四十一年置县。据传,建县时,四十里内凿井无水,故名奇台。
  玛纳斯县▲
  位于东经86。 2°,北纬44.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准噶尔盆地南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置县。玛纳斯县,因玛纳斯河而得名。据《西域水道记》,系蒙古语“巡逻者”之意。
  吉木萨尔县▲ 
  位于东经89.1°,北纬44.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8年)置济木萨县丞,1953年改今名。“吉木”系唐代在此所设“金满”县的译音,“萨尔”为突厥语“城”之意。
  呼图壁县▲
  位于东经86.9°,北纬44.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1918年置县。《西域同文志》作“胡图克拜”,为“准语”“吉祥”之意。一说系蒙古语“多鬼的地方”之意。县因河得名。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k )
  位于东经90.3°,北纬43.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北麓。1920年置木垒河县,1954年改今名。木垒,似为蒲类的音转。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


  成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33.7°,在甘肃省东南部,西汉水北岸,以陕西省为邻。元为成州,明改成县。成县,以北周文、武、成、康的谥法为名。
  礼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34.2°,在甘肃省东部,西汉水上游。礼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本为元代李店,李、礼音近,明改为礼县。
  康县▲
  位于东经105.5°,北纬33.4°,在甘肃省东南部,西汉水南岸。1928年由武都县析置永康县,1929年改名康县。取“安宁、康福”之意,以北周时之康州而得名。
  武都县▲
  位于东经104.9°,北纬33.4°,在甘肃省东南部,白龙江上游,邻接四川省。汉为武都郡地,汉武都县在今成县。据《汉书·地理志》,天池大泽在县西。颜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西魏曰武州,元译阶州,1913年改为武都县,以汉武都郡命名。
  文县▲
  位于东经104.6°.北纬33.0°,在甘肃省东南部,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流域,邻接四川省。汉置阴平道,北周设文州,明代改为文县。以北周文、武、成、康的谥法为名。
  两当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33。 9°,在甘肃省南部,嘉陵江上游。汉故道县地。北魏置两当县,以县境两当水为名。
  徽县▲
  位于东经106.0°,北纬33。 8°,在甘肃省东部,邻接陕西省。汉置河池县,隋设河池郡,元改徽州,清改徽县。徽县,以元代的徽山驿为名。
  宕昌县▲
  位于东经104.3°,北纬34。 0°,在甘肃省东南部,岷江上游。1913年设西固县,1954年改宕昌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宕昌为北魏宕昌王号。
  西和县▲
  位于东经105.2°,北纬34.0°,在甘肃省东部,西汉水上游。唐置汉源县,宋为西和州,明改西和县。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定西县▲
  位于东经104.5°,北纬35.5°,在甘肃省东都,祖厉河支流,关川河上游。金置定西县,明代改为安定县。1914年复改定西县。定西县因宋代定西城为名,意为安定西边。
  岷县▲
  位于东经104.0°,北纬34.4°,在甘肃省东南部,洮河中游。西魏置岷州,以南有岷山而名。1913年改为岷县。
  渭源县▲
  位于东经104.1°,北纬35.1°,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置首阳县,西魏改为渭源县。以地处渭水之源得名。1958年会川县并入。
  陇西县▲
  位于东经104.6°,北纬34.9°,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南岸。汉置襄武县,宋始称陇西,因地处陇山之西得名。
  通渭县▲
  位于东经105.2°,北纬35.2°,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之流散渡河上游。汉置平襄县,宋改为通渭县。取通往古渭州(今临洮)之意得名。一说,因渭河得名。
  漳县▲
  位于东经104.4°,北纬34.8°,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东汉置障县,为塞上险要处,筑城以为障蔽也。北魏改为漳县,以县有漳水,故名。《水经注》称漳川。
  临洮县▲
  位于东经103.8°,北纬35。 3°,在甘肃省东部,洮河东岸。秦置狄道县,清改狄道州,1913年改狄道县,1928年改临洮县。临洮县,因临近洮河而得名。


  格尔木市▲
  在青海省中西部。1960年设格尔木市,后撤市设县,1980年复置。“格尔木”系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德令哈市▲
  在青海省中部偏北。1988年由乌兰县析置德令哈市。“德令哈”系蒙古语“广阔原野”之意。
  乌兰县▲
  在青海省东部。1959年设乌兰县。“乌兰”系蒙古语“红色”之意,因境内有乌兰诺尔(即茶卡盐池)而得名。
  天峻县▲
  在青海省北部。1955年设天峻县。因境内有天峻山而得名。
  都兰县▲
  在青海省中部。1931年设都兰县。“都兰”系蒙古语音译,意为“温暖”。
  共和县▲

  共和县▲
  位于东经100.6°,北纬36.2°,在青海省东北部。1929年在贵德县西北地置共和县,因当时资产阶级希望在我国建立共和制,故名。
  同德县▲
  位于东经100.5°,北纬35.2°,在青海省东部,黄河东岸,西宁市西南。1935年设同德县,取同心同德之意。1952年设同德藏族自治区,1954年设同德县。
  贵德县▲
  位于东经101.4°,北纬36.0°,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西南,黄河南岸。本源于汉代的归义城,明设归德所,清改归德为贵德。
  兴海县▲
  位于东经99.9°,北纬35。 5°,在青海省东部,西宁市西南,青海湖以南。1945年设兴海县。取振兴青海之意。1952年成立兴海藏族自治区,1954年复改兴海县。
  贵南县▲
  位于东经100.7°,北纬35.5°,在青海省东部,青海湖东南。1953年由贵德、同德两县部分地区设贵南藏族自治区,因在贵德县南部,故名贵南。1955年改为贵南县。


  固原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36.0°,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六盘山东北。汉置安定郡,北魏为原州,明改固原州,因地势险固而命固原。1913年改为固原县。
  海原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36.5°,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六盘山及月亮山以北。清置海城县,1914年因与辽宁省重名改为海原县。因县有海都原,故名。
  西吉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35.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葫芦河上游,南与甘肃省为邻。1942年设西吉县,以当地回族中最大教派哲赫忍耶的宗教中心,“西吉滩”为县名。“西吉淮”似与忸斯兰教派“希吉来”有关,为阿拉伯语“迁徙”之意。传说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9月由麦加迁到麦地那。后来定该岁首为回历纪元元年元旦。
  隆德县▲
  位于东经106.1°,北纬35.6°,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端,六盘山西部,葫芦河东侧支流上。宋设隆德寨,金改隆德县,以寨为县名。
  泾源县▲
  位于东经106.3°,北纬35.5°,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端,六盘山东侧。1913年改为化平县,1951年改为泾源县,因地处泾水之源而得名。
  彭阳县▲
  位于东经108.6°,北纬35。 8°,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泾河支流蒲河、洪河、茹河上游,临接甘肃省。1983年设彭阳县。因在彭原山之阳而得名。


  哈密市▲
  位于东经93.4°,北纬42.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1913年置哈密县。1961年设市,后撤,1983年由哈密县改市。哈密,一说系古伊朗语,意为“盆地、洼地”。又据《西域词文志》:为“哈勒密勒。之转音,意为“回语”的“瞭望台”。此说恐误。据《辛卯侍行记》:“缠回之称哈密,皆曰哈木尔或呼库木耳。元和志伊州纳职县北有俱密山,是哈密因山得名。……哈木尔,即明初之哈梅里。”一说为早期间尔泰语,意为“大门”,因地处西域大门而命名。
  伊吾县▲
  位于东经94.6°,北纬43.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缘,哈密市东北部。汉为伊吾庐故地,1937年置伊吾县。以古国而得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位于东经93.0°,北纬43。 6°,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天山北麓。1954年改镇西县为今名。巴里坤,一说系突厥语“虎湖”之意,一说系蒙古语“虎爪”之意。一说为古代月氏语。


  海晏县▲
  位于东经100.9°,北纬36.9°,在青海省东北部,北靠大通山。1943年设海晏县,以近于青海湖而得名。
  祁连县▲
  位于东经100.2°,北纬38.1°,在青海省北部,祁连山南面,青海湖北岸。1979年设祁连自治局,以境内祁连山为名。1952年设祁连自治区,1954年改为祁连县。
  刚察县▲
  位于东经100.1°,北纬37.3°,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北岸,大通山南麓。1954年设刚察县,以藏族部落为名。
  门源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1.6°,北纬37.3°,在青海省东北部,东、北与甘肃为邻。1929年置?源县,因浩?水(即大通河)所出,故名。孟康曰:浩?读合门。颇师古曰:涪音诰,水名也,?者水流峡中,岸深若门也。1953年设?源回族自治区,1959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汉中市▲
  位于东经107.0°,北纬32.0°,在陕西省西南部。明设汉中府,1953年改汉中市。据《陕西通志》:“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曰汉中。”
  留坝县▲
  位于东经106.9°,北纬33.6°,在陕西省西南部。清置留坝厅,1913年改县。相传留侯张良辟谷于境内之紫柏山,故名。
  镇巴县▲
  位于东经107.9°,北纬32.5°,在陕西省南部。1914年设镇巴县。因该县治在巴山之北,县境又有大小巴山,故名镇巴。
  城固县▲
  位于东经107.3°,北纬33.1°,在陕西省西南部,汉江沿岸。秦置成固县,南朝宋改城固县。据《方舆胜览》:“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也。”
  南郑县▲
  位于东经106.9°,北纬33.6°,在陕西省西南,南邻四川省。秦置南郑县。据《水经注》:“郑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
  洋县▲
  位于东经107.5°,北纬33.2°,在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唐置洋州,明改洋县。据《元和郡县志》:“因洋水为名。”
  宁强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32.8°,在陕西省西南部。明置宁羌州。1913年改宁羌县,1942年改宁强县。据《宁羌州志》:宁羌之名“盖亦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因有侮辱少数民族之意,1942年改为宁强县。
  佛坪县▲
  位于东经107.9°,北纬33.5°,在陕西省南部,秦岭南坡。清置佛坪厅,1913年改县。因佛坪堡为名。
  勉县▲
  位于东经106.6°,北纬33.1°,在陕西省西南部。明置沔县。据《清一统志》:沔阳县“以在沔水之阳为名”。1964年因字生僻,改为今名。
  西乡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32.9°,在陕西省西南,大巴山北麓。三国蜀置南乡县,晋改西乡县。据《汉中府志》:“与夔之东乡对,故名西乡。”
  略阳县▲
  位于东经106.1°,北纬33.3°,在陕西省西南部。南宋设略阳县。据《陕西通志》:“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故以为名。”


  合作市▲
  位于东经102.9°,北纬34.9°,在甘肃省南部,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驻地。1996年改合作镇为合作市。“合作”一词系藏语音译,意为“首领”。
  临潭县▲
  位于东经103.3°,北纬34.7°,在甘肃省西南部,洮河上游。唐置临潭县,相传县址临近水潭,故名。清设洮州厅,1913年复置临潭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县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有似临潭,因以为名。
  卓尼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34.6°,在甘肃省西南部,洮河北岸。1939年设卓尼设治局,1950年改置卓尼自治区,1955年改为卓尼县。卓尼,系藏语,意为松树。
  舟曲县▲
  位于东经104.3°,北纬33.8°,在甘肃省西南边境,邻接四川省。1955年由宕昌县、岷县析置舟曲县。境内有白龙江,藏语称为舟曲,因水为名。
  迭部县▲
  位于东经103.2°,北纬34.0°,在甘肃省南部边境,邻接四川省。1961年由舟曲、卓尼两县析置迭部县。因境内迭山得名。
  玛曲县▲
  位于东经102.2°,北纬34.0°,在甘肃省南部边境,以四川省为邻。1955年设县,1961复置。玛曲,系藏语,意为黄河。因临黄河而得名。
  碌曲县▲
  位于东经102.4°,北纬34.6°,在甘肃省西南部,与四川、青海省为邻。1955年由临潭县析置碌曲县。碌曲,系藏语,意为泉水河。
  夏河县▲
  位于东经102.4°,北纬35.2°,在甘肃省西南部,西邻青海省。1926年由临夏、临潭及青海省循化县析置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设夏河县。因大夏河得名。


  和田市、县▲
  位于东经79.9°,北纬37.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1913年置和阗县。曾称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异译。一说源自于阗,于阗系古代尉迟部落名。一说系藏语,意为“玉邑”。一说为印地语“栅栏”、“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记》称瞿萨旦那,系梵语“地乳”之意。1959年将和阗简化为和田。1983年设市。
  洛浦县▲
  位于东经80.1°,北纬37.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光绪二十八年置洛浦县。洛浦与罗布似同名异译。一说为印度语“项礼者”,一说系古伊朗语“白色”之意。
  民丰县▲
  位于东经82.6°,北纬37.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1945年置民丰设置局,1946年改县。取意为人民丰盈。
  皮山县▲
  位于东经78.2°,北纬37。6°,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汉为皮山国地,唐设皮山镇,光绪二十八年置皮山县。以古国名命名。维吾尔族称皮山县为“固玛”,似为藏语“贼”之意。
  策勒县▲
  位于东经80.7°,北纬37.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西域同文志》称齐尔拉,释为“回语”“引水入境”之意。1929年置县。
  墨玉县▲
  位于东经79.7°,北纬37.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1919年置墨玉县。因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系维吾尔语,黑玉、墨玉之意。
  于田县▲
  位于东经81.6°,北纬36.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清置于阗县,以汉古国名命名。于阗为古代尉迟部落名。1953年简化为于田县。


  嘉裕关市▲
  位于东经98.2°,北纬39.8°,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北大河北岸。1965年设立嘉峪关市,市区位于嘉峪关之下,故此得名。
  金昌市▲

  金昌市▲
  位于东经102.1°,北纬38.4°,在甘肃省中部。明置永昌卫,清置永昌县。1981年析置市。因境内有金川峡,又以永昌县析置,故名。
  永昌县▲
  位于东经101.9°,北纬38.2°,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邻接青海省。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永昌为元永昌王号名。


  喀什市▲
  位于东经75.9°,北纬39.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1952年设市。“喀什”系“喀什噶尔”的省音。“喀什”系突厥语“玉石”之意,“噶尔“系古伊朗语“石”或“山”之意,即“玉石”或“玉山”之意。另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喀什谓石色。噶尔,谓砖房。其地富遮多砖房,故名”。
  巴楚县▲
  位于东经78.5°,北纬39.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光绪二十九年设巴楚州,1913年改县。“巴楚”系“巴尔楚克”的省音。《西域同文志》释为“回语”,“楚克全有也,地饶水草故名”。又称玛拉勒巴什,系维吾尔语“母鹿头”之意。
  泽普县▲
  位于东经77.2°,北纬38.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1922年设县。县因泽勒苦善河的简称得名,似为伊朗语,意为“散布金子的”。
  伽师县▲
  位于东经76.8°,北纬39.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1903年置伽师县。伽师县得名于伽师河。“伽师”似‘喀什”的同词异译,即突厥语“玉”之意。
  叶城县▲
  位于东经77.3°,北纬37.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光绪九年设县。县因叶尔羌河而得名。叶尔羌系突厥语,据《西域水道记》,释为“土地宽广”,一说意为“崖上的城市”,当地流传着“此地好客”的说法。
  岳普湖县▲
  位于东经76.8°,北纬39.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1941年置岳普湖设治局,1943年升为县。县名得自岳普湖河名。
  疏勒县▲
  位于东经76.0°,北纬39.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汉为疏勒国地,1883年设直隶州,1903年设府,1913年置县。县名得自古国名。“疏勒”系“粟特”(古代中亚民族)方言读音,系古代伊朗语“圣地”之意。
  麦盖提县k▲
  位于东经77.6°,北纬38。 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市东。1922年设县。麦盖提似为古代伊朗语“集市”之意。一说为人名。
  英吉沙县▲
  位于东经76.1°北纬38。 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1913年设县。英吉沙,系突厩语,意为新城。
  莎车县▲
  位于东经77.2°,北纬38.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1893年置莎车直隶州,1902年置府,1913年设县。县名因汉莎车国得名。
  疏附县▲
  位于东经75.8°,北纬39.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1883年设疏附县,意为附属疏勒直隶州。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k
  k )
  位于东经75.2°,北纬37.7°,在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1913年设蒲犁县,1954年改今名。因古城堡而得名。塔什库尔干系突厥语,意为“石头城”。


  克拉玛依市▲
  位于东经84.8°,北纬45.6°,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1958年设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系突厥语“黑油”之意,得名于一座天然的沥青丘——黑油山。


  库尔勒市▲
  位于东经86.1°,北纬41.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博斯腾湖西南。1929年设县。据《西域同文志》,释为“回语”’“观望”之意。
  和静县▲
  位于东经86.3°,北纬42.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1941年设和靖县,意为安和平定。1965年改“靖”为“静”。
  尉犁县▲
  位于东经86.2°,北纬41.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汉为尉犁国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新平县,1914年因与云南新平县重,改为今名,以古国名命名。
  和硕县▲
  位于东经86.8°,北纬42.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1938年置设置局,1946年改为县。和硕,系蒙古和硕特部落名,意为“先遣部队”。
  且末县▲
  位于东经85.5°,北纬38.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南。汉为且末国地,1914年设县,以古国名命名。
  博湖县▲
  位于东经86.6°,北纬41。 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博斯腾湖西岸。1970年置县,因临博斯腾湖而得名。
  轮台县▲
  位于东经84.3°,北纬41.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塔里木河北岸。《史记》作轮头。1902年设布古尔县,源于古代突厥语,意为“肾脏”。宣统年间改为轮台县,取汉轮台旧名命名。
  若羌县▲
  位于东经88.1°,北纬39.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1902年置若羌县,因汉□羌国而得名,实非其地。“□羌”为羌人一种,“□”为“顺”,即顺附汉朝之意。1959年简化为若羌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86.5°,北纬42.0°,在新骚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博斯腾湖西北。汉为焉耆国地,1913年置焉耆县,1954年改今名。《大唐西域记》作阿耆尼,系焉耆的梵语化地名,梵语意为“火”。


  奎屯市▲
  位于东经84.9°,北纬44.4°,在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南。1975年设市。奎屯,系蒙古语,意为“寒冷”,因此地气候严寒,故名。
  兰州市▲

  兰州市▲
  位于东经103.7°,北纬36.0°,在甘肃省中部,地跨黄河两岸。隋置兰州,据《古今图书集成》载,皋兰山在州南,因以为名。清改皋兰县,1941年设兰州市。
  永登县▲
  位于东经103.2°,北纬36.7°,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后魏废县,建永登亭。《水经注》载,润水南经永登亭西是也。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平番县。1927年改为永登县。
  榆中县▲
  位于东经104.0°,北纬35.8°,在甘肃省兰州市东。汉置榆中县,明为金县。1912年改为金城县,1919年改为榆中县。据《太平寰宇记》榆中国大、小榆谷为名。
  皋兰县▲
  位于东经103.9°,北纬36,3°,在甘肃省中部。汉属金城郡,隋置兰州,唐为五泉县,宋为兰泉县,金改兰州,清置皋兰县,以县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临夏市、县▲
  位于东经103.1°,北纬35.6°,在甘肃省西南部,邻接青海省。汉设枹罕县,明置河州,1913年改导河县,1928年改临夏县。因临近大夏河而得名。
  康乐县▲
  位于东经103.6°,北纬35.3°,在甘肃省西南部,洮河中游。1933年由临洮县析置康乐设治局,1940年改为康乐县,取民康乐业之意。
  永靖县▲
  位于东经103.3°,北纬35.9°,在甘肃省西南部,邻接青海省。1929年由临夏县析置永靖县。永靖取“永远平靖”之意得名。
  广河县▲
  位于东经103.5°,北纬35.4°,在甘肃省西南部,洮河下游,1919年设宁定县,1953年改置广通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1956年改为广通县,1957年改广河县。广河县来源于广通河名。
  和政县▲
  位于东经103.3°,北纬35.4°,在甘肃省西南部,兰州市南。1929年由临洮、临夏两县析置和政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因北周武帝宣政年号得名,改宣政为和政,取义更为祥瑞。
  东乡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3.3°,北纬35.6°,在甘肃省西南部,北临黄河。1950年建东乡自治区。因地处河州之东而得名。1954年改为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改东乡族自治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  )
  位于东经102.8°,北纬35.7°,在甘肃省西南边缘,西邻青海省。1980年以临夏县的部分地区析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县因境内积石山得名。


  玛沁县▲
  位于东经100.2°,北纬34.5°,在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南岸,西宁市西南。1958年设玛沁县。玛沁,译自藏语,系“阿尼玛卿山”一名的省译。
  班玛县▲
  位于东经100.7°,北纬32.9°,在青海省东南部,西宁市以南,南邻四川省。1955年始设班玛县。班玛,系藏语译音,意为莲花。
  甘德县▲
  位于东经99.9°,北纬33.9°,在青海省北岸,西宁市西南。1954年设甘德县,因山为名,甘德系藏语,意为安乐、欢乐。
  达日县▲
  在青海省东南部。1954年设达日县。古为羌地。县名因达日河得名,“达日”系藏语“兴旺发达”之意。
  久治县▲
  位于东经101.4°,北纬33。 4°,在青海省东南部,西宁市以南,东北以甘肃为邻。1955年设久治县。县名系藏语译音,意为团结。
  玛多县▲
  在青海省东南部。1957年由甘德、达日两县析置玛多县。“玛多”系藏语“黄河源头”之意。


  平安县
  位于东经102.1°,北纬36.5°,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南面,黄河北岸。1978年以湟中等县部分地区设平安县,因县治在平安镇故名。
  乐都县▲
  位于东经102.4°,北纬36.4°,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东面,东邻甘肃。前凉置乐都城,后凉置乐都郡,因山谷为名。据《括地志》:湟水一名乐都水。宋置乐州,清置碾伯县。1999年改为乐都县。
  湟中县▲
  位于东经101.5°,北纬36.5°,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西南,青海湖东面,1945年由西宁县设湟中县。因县在湟水中游两岸,故名。
  湟源县▲
  位于东经101.3°,北纬36.7°,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岸,西宁市西面。汉属湟中地,隋置湟水县,1913年置湟源县,以湟水为名。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36.3°,在青海省东北部,东、南邻甘肃省。1930年从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因部族繁杂,取义民众和睦。1984年改为今名。
  互助土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1.9°,北纬36。 8°,在青海省东北部,东邻甘肃。1929年置互助县,取义互助协作。1954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9月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2.2°,北纬36.1°,在青海省东部,东邻甘肃。1913年置巴戎县,1929年为巴燕县,1931年改为化隆县。据《元和郡县志》,化隆,以谷命名。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2.4°,北纬35.8°,在青海省东部,黄河南岸。宋置循化城,清雍正八年改为循化营,后改循化厅,1912年设循化县。


  平凉市▲
  位于东经106.6°,北纬35.5°,在甘肃省东北部,泾河上游。汉置泾阳县,北周改为平凉县。平凉,以苻秦灭前凉,故名。1950年设市。
  灵台县▲
  位于东经107.6°,北纬35.0°,在甘肃省东北部,邻接陕西省。汉置鹑斛县,隋改灵台县。据《舆地广记》,相传县境有周文王的灵台,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意得名。
  静宁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35.5°,在甘肃省东北部,东邻六盘山,邻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元置静宁州。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地处陇山之口,形势险要,此地安宁与否,事关重大,故以静宁为名。
  崇信县▲
  位于东经107.0°,北纬35.2°,在甘肃省东北部,泾河支流汭河南岸,南邻陕西省。唐置崇信军,宋改祟信县。县因军名。
  华亭县▲
  位于东经106.6°,北纬35.2°,在甘肃省东北部,泾河支流汭河上游。隋置华亭县。据《太平寰宇记》,华亭,因地处白马、华,亭三川口而得名。
  泾川县▲
  位于东经107.3°,北纬35.3°,在甘肃省东北部,泾河中游南岸。汉置安定县,唐改保定县,元代改为泾川县,因泾水得名。
  庄浪县▲
  位于东经106.0°,北纬35.2°,在甘肃省东北部,六盘山西麓。元置庄浪路,明降路为县。清并入隆德县。1913年析出复置庄浪县,县因庄浪河为名。


  商州市▲
  位于东经109.9°,北纬33.8°,在陕西省东南部。北周置商州,1913年改县。据《太平寰宇记》:“取古商于之地为名。”1987年设市。
  山阳县▲
  位于东经109.8°,北纬33.5°,在陕西省东南部。明置山阳县。以在北山之南,故名。
  商南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3。 5°,在陕西省东南,秦峙南麓。汉为商县地,北魏置商南县。因在商州之南,故名。
  镇安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33.4°,在陕西省东南部。明景泰二年(1451年)置镇安县。据《陕西通志》:“县南门外有镇安河,盖县因水名也。” 
  丹凤县▲
  位于东经110。 3°,北纬33.7°,在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1949年设县。因县城位于丹江之滨,凤凰山下,故名。
  柞水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33.6°,在陕西省南部。1914年置柞水县。以县境有柞水,故名。
  洛南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34.0°,在陕西省东南部。隋开皇五年(586年)置洛南县。取洛水之南为名。明避光宗(朱常洛)讳改为雒南,1964年复改洛南县。


  石河子市▲
  位于东经86.0°,北纬44.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1976年设石河子市。据《新疆图志》,石河子是绥来城西一湖名,因此地多石故名。


  石咀山市▲
  位于东经106.3°,北纬39.0°,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端,贺兰山北段与黄河交会处。1960年析置石咀山市,以境内石咀山为名。
  平罗县▲
  位于东经106.5°,北纬38.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西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明设平虏千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讳虏改罗,置平罗县。
  陶乐县▲
  位于东经106.6°,北纬38.8°,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北部,紧傍黄河东岸。1929年设沃野设治局,1941年改陶乐县。
  惠农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36.7°,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端,贺兰山北段。1987年从石咀山析置惠农县。


  塔城市▲
  位于东经82.9°,北纬46.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西邻哈萨克斯坦。1888年设塔尔巴哈台直隶厅,1913年简称为塔城县。1984年改市。塔尔巴哈台,系蒙语,意为“旱獭多的地方”,因此地产旱獭,故名。
  额敏县▲
  位于东经83。 6°,北纬46.5°,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北邻哈萨克斯坦。1918年设县。因额敏河得名。据《西域同文志》,释为“回语”“清净平安”之意。
  裕民县▲ 
  位于东经82.9°,北纬46.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西邻哈萨克斯坦。1942年置县。取富裕人民之意。
  乌苏市▲
  位于东经84.6°,北纬44.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北麓。1886年设库尔喀拉乌苏直隶厅,1913年简称乌苏县。“库尔喀拉乌苏”系蒙古语,“库尔喀拉”意为“黑雪”,“乌苏”意为“水”。当地又称西湖。1996年设市。
  沙湾县▲
  位于东经85。 6°,北纬44.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石河子市西侧。1915年置沙湾县,因河湾多沙,故名。
  托里县▲
  位于东经83。 6°,北纬45.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西邻哈萨克斯坦。1952年设托里县。据《西域水道记》,托里为蒙古语,意为镜子,因境内泉水清亮如镜而得名。
  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k▲
  位于东经85.7°,北纬46.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1942年置和丰县,1954年改今名。和布克赛尔,因和布克河(系蒙古语,意为“黄褐色的鹿”)和赛尔山(蒙古语意为“马臀”)而得名。


  台北市▲
  位于东经121.5°,北纬25.0°,在台湾省台北盆地中央。光绪元年(1875年)设府。1945年改市。因位于台湾北部,故名。
  高雄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22.6°,在台湾南部。1945年设高雄市。高雄,原称“打鼓山”或“打狗山”,转成日语为“高砂”,然后又从“高砂”转化成“高山国”,后又演变为“高雄”。
  基隆市▲
  位于东经121.7°,北纬25.1°,在台湾省北部。原称鸡笼。清设基隆厅。1945年设市。旧称“鸡笼”,谐音改为“基隆”,意取“基地昌隆”。
  台中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24.1°,在台湾省中西部。清设台湾县,后改台中县。1945年设市。因此地在台湾中部,故名。
  台南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22.9°,在台湾省西南。清设台南府。1945年设台南县和台南市。因此地在台湾南部,故名。
  台北县▲
  位于东经121.4°,北纬25.0°,在台湾省北端。清设淡水县,后改台北县。因在台湾北部,故名。
  宜兰县▲
  位于东经121.7°,北纬24.7°,在台湾省东北。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设噶玛兰厅,光绪元年(1875年)改为宜兰县。噶玛兰,系平埔语,意为“有阳光的地方”。
  桃园县▲
  位于东经121.3°,北纬25.0°,在台湾省西北。1949年设县,因粤、闽居民来此垦殖时遍植桃花而得名。
  新竹县▲
  位于东经120.9°,北纬24.8°,在台湾省西北。清光绪年间置县。原名竹堑社。雍正年间,似因环植刺竹环城为名。
  云林县▲
  位于东经120.5°,北纬23.7°,在台湾省中部。光绪十三年设县。因县治林杞埔土名云林坪而得名。据称:云林坪东南多山,森林茂密,云雾现于山腰林际,以此得名。
  苗栗县▲
  位于东经120.8°,北纬24.5°,在台湾省中北部,依山面海。原名猫里,以谐音改今名。猫里,系当地土语平原之意。光绪十三年设苗栗县。
  嘉义县▲
  位于东经120.4°,北纬23。 4°,在台湾省西南。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在台湾起义,后被镇压。1787年,清政府以该县为清廷出力有功,改赐“嘉义”新名。
  彰化县▲
  位于东经120.5°,北纬24.0°,在台湾省中部。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县。取“显彰王化”之意。
  南投县▲
  位于东经120.6°,北纬23.9°,在台湾省中部。1950年设南投县。因南投社或南投山而得名。
  花莲县▲
  位于东经121.6°,北纬23.9°,在台湾省东部。光绪十三年(1887年)属花莲港厅。1945年设县。花莲系高山语,来自“卡兰”,意为“从冈山看海洋”。
  台东县▲
  位于东经121.1°,北纬22。 7°,在台湾省东南部。清置台东直隶州,后改台东厅。1945年设县。因在台湾东部而得名。
  屏东县▲
  位于东经180.5°,北纬22.6°,在台湾省南端。1950年设屏东县。因位于半屏山之东,故名。一说因平原东部诸山为之屏障而得名。
  澎湖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23。 5°,在台湾省台湾海峡东南。由澎湖本岛及周围64个岛屿组成。因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清如湖得名。


  天水市▲
  位于东经105.7°,北纬34.6°,在甘肃省东部,渭河南岸。秦汉置上邽县,汉置天水郡,地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据《水经注》,上邦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改为天水郡。又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秦州地记》:“(天水)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唐置天水县,取汉郡之名。1949年设天水市。1985年天水县撤销并入。
  武山县▲
  位于东经104.8°,北纬34.7°,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南岸。东汉置新兴县,宋改宁远县,1914年改武山县。以县西有武成山得名。又据《水经注》,武山,因武城川水得名。
  甘谷县▲
  位于东经105.3°,北纬34,7°,在甘肃省东部,渭河南岸。秦置冀县,唐改伏羌县,有甘谷城,金因置甘谷县。元代废县,1928年复置。
  清水县▲
  位于东经106.1°,北纬34.7°,在甘肃省东部,邻接陕西省。汉置清水县。因地处古陇坂,俗名关山,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以清泉四注得清水而名。
  秦安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34.8°,在甘肃省东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汉置成纪县,金改为秦安县。据《元和郡县志》,相传曾为秦国祖先的封地。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35.0°,在甘肃省东南部,东邻陕西省。1953年由清水、秦安,庄浪及陕西陇县部分地区析置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今名。县名因川得名,该县位于后川河上,张家川可能是它的别称。


  铜川市▲
  位于东经109.1°,北纬35.0°,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南缘。北魏置铜官县。据《水经注》:“南合铜官水,水出县东北,西南经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县以水为名。1946年改铜川县。1956年改市。
  耀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34.9°,在陕西省中部。唐置耀州。据《耀州志》:州东有宝鉴山,“年丰则山有光如鉴,州得名以此。”1913
  年改县。
  宜君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35.4°,在陕西省中北部,洛河中游,北魏置县。据《陕西通志》:“县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吐鲁番市▲
  位于东经89.2°,北纬42.9°,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晋置高昌郡,元设吐鲁番万户府,清设吐鲁番直隶厅,1913年改县,1984年设市。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又因此地曾为吐蓄统治过,故有人认为吐鲁番来自吐蕃。
  托克逊县k▲
  位于东经88.6°,北纬42.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吐鲁番盆地西部。旧称笃进,他古新、托克三等。托克逊,据《突劂语词典》,系突厥语,意为九乘十,即九十之意。1936年设县。
  鄯善县▲
  位于东经90.2°,北纬42.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光绪二十八年设鄯善县。以汉古国名命名。又称“辟展”,系维吾尔语,意为马莲草。 
  渭南市▲

  渭南市▲
  位于东经109.5°,北纬34.4°,在渭河平原东部,秦岭北麓。符秦甘露二年(360年)置渭南县。以在渭水之南,故名。1983年设市。
  韩城市▲
  位于东经110.4°,北纬35.4°,在陕西省东部。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韩城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古韩城为名。”1983年设市
  蒲城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34.9°,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东北。西魏设蒲城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县东故蒲城为名。”另据《陕西通志》:“以县东有蒲池,故名。”
  潼关县▲
  位于东经110.2°,北纬34.5°,在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东汉置潼关,清置潼关县。据《水经注》:“河在关门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元和郡县志》:“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
  白水县▲
  位于东经109.5°,北纬35.1°,在陕西省中部。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置白水县。南邻白水,因以立名。
  华阴市▲
  位于东经110.0°,北纬34.5°,在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秦置宁秦县,汉改华阴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在太华山之阴,故名”。1990年设市。
  澄城县▲
  位于东经109.9°,北纬35.1°,在陕西省中部洛河下游。北魏置澄城县。据《同州府志》:澄泉水“在县西三里,县以此名”。
  华县▲
  位于东经109.7°,北纬34.4°,在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西魏置华州,1913年改华县。据《同州府志》:“华,西魏州名,南有少华山,东连太华,故州以取名焉。”华县以华山得名。
  合阳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35。 2°,在陕西省中部,东邻黄河。秦置合阳县,汉改郃阳县。据《水经注》:“城南有洽水,县取名焉。”《诗》:“在洽之阳也。”
  富平县▲
  位于东经109.1°,北纬34.7°,在陕西省中部。三国魏改富平县,取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之意而取名。
  大荔县▲
  位于东经109.9°,北纬34.7°,在陕西省东部,洛河下游。晋置大荔县。据《同州府志》:“大荔,魏晋县名。晋武帝以大荔戎筑城于此,因名其县。


  乌鲁木齐市、县▲
  位于东经87.6°,北纬43.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北麓。清光绪十二年置迪化县,1945年设市,因“迪化”为“启迪教化”之意,有大民族主义色彩,1953年根据政务院关于更改具有歧视少数民族含义的地名的决定,恢复旧名,改为乌鲁木齐市。其含义说法不一,其中“系蒙古语,优美草原”一说系讹误。一说,系古代和田塞语,意为“柳树林”;另一说系源自“乌——垒(轮)——台”,即唐代的“轮台”一名。


  吴忠市▲
  位于东经106.2°,北纬37.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纵贯。汉属富平县,1950年置市,1960年金积县部分地区并入。
  青铜峡市▲
  位于东经106.0°,北纬38.0°,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邻阿拉善右旗。1960年由金积、宁朔、中宁等县析置。市因黄河青铜峡命名。
  同心县▲
  位于东经105.9°,北纬36.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东邻甘肃省环县。清置平远县,1928年改豫旺县,1938年改为同心县。
  盐池县▲
  位于东经107.4°,北纬37.7°,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邻陕西省。唐贞观年间置盐州,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五原郡,北宋为盐州,1913年改为盐池县。以境内有天然盐湖而得名。又据《嘉庆一统志》,因县境有著名的花马池而得名。
  灵武市▲
  位于东经106.3°,北纬38.0°,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濒黄河。西汉置灵州县,1918年改为灵武县。今灵武系取汉代县名为今名。1996年设市。
  中卫县▲
  位于东经105.1°,北纬37.5°,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西邻甘肃省。元置应理州,明建宁夏中卫,清改中卫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代曾在宁夏设置前、中、后三卫,中卫就是因袭了宁夏中卫的名称。
  中宁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37.4°,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偏西,清水河与黄河汇合处,北邻内蒙古自治区。1933年从中卫县析置中宁县。因治所在宁安堡,故取中卫县的“中”字,宁安堡的“宁”字为县名。


  武威市▲
  位于东经102.6°,北纬37.9°,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上游。汉置姑臧县。故匈奴休屠王地,汉武帝以兵力所取,故云武威。明为凉州卫,清改武威县。1985年设市。
  民勤县▲
  位于东经103.0°,北纬38.6°,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下游。1928年置民勤县。因此地“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取人民勤劳之意。
  古浪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37.4°,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汉为苍松县地,明置古浪守御千户所,清雍正年间改为古浪县,因县境有古浪河为名。
  天祝藏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37.2°,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邻接青海省。1950年建立天祝自治区,1954年改天祝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今县。天祝,即取县境天堂寺、祝贡寺首字命名。


  西安市
  位于东经108.9°,北纬34.2°,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汉唐称长安。据《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元年,改京兆为安西路总管府”,寓安定西部地区之意。明始为“西安”。据《陕西通志》:“西安,明府名。本元安西路。明改西安府,即元安西义。”
  长安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34.1°,在陕西省西安市南。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据《三辅黄图》:“长安,本秦乡名。”长安县因长安乡为名。
  高陵县▲
  位于东经109.0°,北纬34.5°,在陕西省中部,泾河下游,秦置高陵县。因奉正原而得名。奉正原在县南10里,高者四五丈。自周、汉、唐,王侯将相多葬于此,故名高陵。
  蓝田县▲
  位于东经109.3°,北纬34.1°,在陕西省渭河平原南缘,秦置县。县东南30里有蓝田山,县以山名。据《太平寰宇记》:“山出美玉。《周礼》注曰:‘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
  户县▲
  位于东经108.6°,北纬34.1°,在陕西省中部,渭河南岸。夏为扈国,汉量鄠县。据《元和郡县志》;“鄠县,本夏之扈国。”1964年简化为户县,因古扈国为名。
  临潼县▲
  位于东经109.2°,北纬34.3°,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东部,宋改置临潼县。据《读史方舆纪要》:“以县临潼水,改曰临潼。”
  周至县▲
  位于东经108.2°,北纬34.1°,在陕西省渭河平原南部。汉置盩厔县。据《元和郡县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盩厔县因山环水复而得名。1964年简化为周至。


  西峰市▲
  位于东经107.6°,北纬35.7°,在甘肃省东北部,泾河之流马莲河上游。1985年以原庆阳县部分地区设市。因西峰镇而得名。
  庆阳县▲
  位于东经107.8°,北纬36.0°,在甘肃省东北部,马莲河上游。汉设郁郅县,宋改名安化县,明、清为庆阳府治。1914年改为庆阳县。据《太平寰宇记》,庆阳,因隋代庆州得名。
  镇原县▲
  位于东经107.2°,北纬35.6°,在甘肃省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为邻。汉置临泾县,唐置原州,元为镇原州,明改州为县,沿用州名。
  合水县▲
  位于东经108.0°,北纬35.8°,在甘肃省东北部,西临马莲河。唐置合水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合水县,因县东北的建水西流、南流至县北,岔河流合,故谓之合水。县因水得名。
  华池县▲
  位于东经107.9°,北纬36.4°,在甘肃省东北部,邻接陕西省。1934年由庆阳、环县,合水等县析置。以华池水得名。
  环县▲
  位于东经107.3°,北纬36.5°,在甘肃省东北部,环江上游。五代周置环州,明改为环县。据《舆地广记》,环县以大河环曲而得名,大河也就是环江。一说,以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
  宁县▲
  位于东经107.9°,北纬35.4°,在甘肃省东北部,马莲河下游。西魏置宁州,以“抚宁戎狄”为名。1913年降宁州为宁县。
  正宁县▲
  位于东经108.4°,北纬35.4°,在甘肃省东北部,子午岭西麓。北魏置阳周县,隋改罗川县,唐改为真宁县,清改正宁县。据《太平寰宇记》,相传唐玄宗时曾于宁州发现二十七尊玉相,以为灵异,遂改宁州为真宁县。


  西宁市▲
  位于东经101.8°,北纬36.6°,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面。汉置破羌县。王莽时置西海郡,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并置西都县。晋置长宁县,因长宁水为名,宋崇宁三年改为西宁州,因西都、长宁二县为名。明设西宁卫,清置西宁府,后改西宁县,西宁道,1944年置西宁市。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1.6°,北纬36.9°,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南。宋崇宁年间收复湟鄯,改名大通城,清乾隆二十六年改为大通县,县北有大通河,即古浩?水,县以水得名。1985年改为今县。


  咸阳市▲
  位于东经108.7°,北纬34。 3°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周为咸阳邑,秦置咸阳县。据《三辅黄图》:“咸阳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北,故名咸阳。”1952年设市。
  礼泉县▲
  位于东经108.4°,北纬34.4°,在陕西省中部。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醴泉县。据《陕西通志》:醴泉“在县东南三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汉宣帝时涌出,其味如醴。隋置县取此。”1964年简化为礼泉县。
  泾阳县▲
  位于东经108.8°,北纬34.5°,在陕西省中部,泾河下游。秦为泾阳邑。前秦设泾阳县,因泾河在县南七里,故以名县。
  永寿县▲
  位于东经108.1°,北纬34.6°,在陕西省中部。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设永寿县。据《元和郡县志》:永寿县“因(永寿)原而名。”
  三原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34.6°,在陕西省中部,泾河下游。北魏置三原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而得名。
  彬县▲
  位于东经108.0°,北纬35.0°,在陕西省西部,泾河中游。西魏置豳州。1913年置邠县,邠县因古豳国为名。据《索隐》:“豳即邠也,古今字异耳。”1964年简化彬县。
  兴平市▲
  位于东经108。 4°北纬34.3°,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据《陕西通志》:“兴平、唐县名.至德初置兴平军,寻改为县,从军名也。”1993年设市。
  长武县▲
  位于东经107。 8°,北纬35.2°,在陕西省西部,泾河中游。明置长武县。据《长武县志》:“取县西长武故城为名。”
  乾县▲
  位于东经108.2°,北纬34.5°,在陕西省中部。唐乾符元年(874年)置乾州。1913年改县,以高宗乾陵为名。
  旬邑县▲
  位于东经108.3°,北纬35.1°,在陕西省中西部。秦置栒邑县。栒邑县因栒原为名。1964年简化为旬邑县。
  武功县▲
  位于东经108.2°,北纬34。 2°,在陕西省宝鸡市东。秦置武功县。据《元和郡县志》:“旧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则县本以山水立名也。”
  淳化县▲
  位于东经108.5°,北纬34.7°,在陕西省中部,泾河左岸。宋淳化四年(993年)置淳化县,以年号为名。


  延安市
  位于东经109.4°,北纬36.5°,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中游。北宋置延安府。元设延安路。1937年设延安市。据《太平寰宇记》,后魏置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市因州得名。
  安塞县▲
  位于东经109.3°,北纬36.8°,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元置安塞县,本宋安塞堡,县从堡名。
  洛川县▲
  位于东经109.4°,北纬35.7°,在陕西省北部,洛河中游。北魏置洛川县,以界内有洛川水为名。
  子长县▲
  位于东经109.6°,北纬37.1°,在陕西省北部,清涧河上游。1939年改为子长县,以纪念谢子长烈士而命名。
  黄陵县▲
  位于东经109.2°,北纬35.5°,在陕西省中北部。1944年设黄陵县。黄帝陵在县城北桥山上,传为黄帝衣冠冢,县以此名。
  延川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36.8°,在陕西省北部。隋开皇初置延川县。据《元和郡县志》:“取吐延川(即县东秀延水)为名”。
  富县▲
  位于东经109.3°,北纬35.9°,在陕西省中部,洛河中上游。1913年设鄜县,1964年改为富县。鄜县取鄜州为名。今富县取鄜县同音字改名。
  延长县▲
  位于东经110.0°,北纬36.5°,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下游。唐广德二年(764年)设延长县。据《陕西通志》:“延长,唐县名。延水经延长入河,故名。”
  甘泉县▲
  位于东经109.3°,北纬36.2°,在陕西省北部。唐天宝元年(742年)设甘泉县。据《太平寰宇记》:“甘泉在县南岩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飞流激下,其味甘美。”以其泉甘美为名。
  宜川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36.0°,在陕西省中北部,东临黄河。西魏置义川县,因川为名。据《郡县释名》:“本义川县,宋改为宜川,避太宗光义讳也。宋凡郡县义者多改宜。”
  志丹县▲
  位于东经108.8°,北纬36.8°,在陕西省西北部,洛河上游。元置保安县。1934年设赤安县。1936年改为志丹县,以纪念刘志丹烈士而命名。
  黄龙县▲
  位于东经109.8°,北纬35.5°,在陕西省中北部,沙家河上游。1948年设县,因有黄龙山而得名。
  吴旗县▲(今吴起县,天津四注)
  位于东经108.2°,北纬36.9°,在陕西省西北部,洛河上游。1942年设吴起县,因镇为名。相传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在此驻兵,故名,后改吴旗县。


  伊宁市、县▲
  位于东经81。 3°,北纬43。 9°,在新疆西北部,伊犁河北岸,光绪十四年设宁远县,1913年置伊宁县,取伊犁、宁远首字得名。1952年析置伊宁市。又称固勒扎,系蒙古语“大头羊”之意。
  特克斯县k▲
  位于东经81.8°,北纬43.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1934年设特克斯设置局,1937年改县。特克斯,系蒙古语,意为“野山羊众多”。
  尼勒克县k▲
  位于东经82.5°,北纬43.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北麓。1939年设巩哈县,1954年改为尼勒克县。尼勒克,系蒙古语,意为“婴儿”。
  昭苏县▲
  位于东经81.1°,北纬43。 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西邻前苏联。1937年置县。取昭然复苏之意为县名。
  新源县▲
  位于东经83.2°,北纬43.4°,在新疆西北部,天山北麓。1942年置新源设置局,1946年置县。县名因处巩乃斯河上游,另取“新源”,寓意祥瑞。
  霍城县▲
  位于东经80.8°,北纬44。 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西邻前苏联。1914年置霍尔果斯县,1947年简称霍城县。霍尔果斯,系蒙古语“粪蛋”之意,因多牲畜粪蛋,故名。
  巩留县▲
  位于东经82。 2°,北纬43.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宁市东南。1932年置县。巩留,似因巩乃斯河而得名。巩留县又称托库孜塔拉,似为突厥语,意为“九条支流”,寓意众多的河支流。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位于东经81.1°,北纬43.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西邻哈萨克斯坦。1939年置河南县,1944年置宁西县。1955年改今名。县名得自察布查尔渠名。系蝎伯语,意为“粮仓”。


  银川市▲
  位于东经106.2°,北纬38.4°,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中部。宋为西夏都城,元置宁夏路,清改银川县。1945年置银川市。据《读史方舆纪要》,银川县,以银川平原为名。
  永宁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38.2°,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南20公里处,西以贺兰山、阿拉善左旗为邻。1941年由贺兰、宁朔两县析置永宁县,取永远安宁之义。在筹备成立永宁县时,马鸿逵为了给他已死的父亲马福祥(字云亭)树碑立传,曾以“云亭县”命名,后因广大群众强烈反对,才改为“永宁县”。
  贺兰县▲
  位于东经106.3°,北纬38.5°,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界黄河,西倚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清属宁夏县,1942年改置贺兰县,以县西贺兰山为名。


  榆林市▲
  位于东经109.7°,北纬38.2°,在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中游。明置榆林寨、榆林卫。清置县。榆林,以当地多榆而得名。1987年设市。
  绥德县▲
  位于东经110.2°,北纬37.4°,在陕西省东北部,无定河中下游。西魏置绥德县。唐废。宋设绥德军。1913年复设绥德县。据《绥德县志》:绥德“金州名,本后魏绥州,宋为绥德城,金升为州,因城旧名也。”
  神木县▲
  位于东经110.4°,北纬38.8°,在陕西省东北部。宋元丰中设神木寨。元至元六年(1869年)改神木县。据《神木县志》:“因巽山有神树二株故名。”
  清涧县▲
  位于东经110.1°,北纬37.0°,在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下游。宋置清涧城,金置清涧县。据《寰宇通志》:“宋置为清涧城,取清涧川为名。”
  府谷县▲
  位于东经111.0°,北纬39.0°,在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据《文献通考》:“唐末置府谷镇,后唐升府谷为县。县从镇名也”。另据《陕西志辑要》:“因境有府谷,故名。”
  子州县▲
  位于东经110.0°,北纬37.6°,在陕西省北部。1940年置县,以纪念李子洲烈士而命名。
  佳县▲
  位于东经110.4°,北纬38.0°,在陕西省北部,东临黄河。1913年设葭县,1964年改为佳县。据《寰宇通志》:“葭县,奉汉圁阴县地。内有葭芦川,宋即川为寨。”后置葭州,因寨为名。县因州名。1964年简化为佳县。
  横山县▲
  位于东经109.3°,北纬37.9°,在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中游。1914年置县,以县南有横山,故名。
  米脂县▲
  位于东经110.2°,北纬37.7°,在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中游。据《绥德州志》:“米脂”金县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为县。另据《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旧有‘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靖边县▲
  位于东经108.8°,北纬37.5°,在陕西省西北,无定河上游。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靖边县。据《陕西通志》:“靖边,本明靖边堡,盖取绥靖边疆之意。县因堡名也。”
  吴堡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7.4°,在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金正大三年(1226年)置吴堡县。据《绥德州志》:吴堡,“金县名,本宋吴堡寨,县从寨名也”。
  定边县▲
  位于东经107.6°,北纬37.5°,在陕西省西北部,洛河上游。清雍正九年置定边县。据《陕西通志》:“定边本明定边堡,盖取底定边疆之意。县因堡名也。”(按,此“边疆”系指当时的中原王朝而言。)


  玉门市▲
  位于东经97.5°,北纬39.8°,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下游。汉置玉门县,因玉门关得名。1955年以石油矿区设市。1958年玉门县并入。
  酒泉市▲
  位于东经98.4°,北纬39.7°,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汉设禄福县,唐改酒泉县,以城东有泉,“泉味若酒”,故名。1985年设酒泉市。又据酒泉县泉湖公园内碑文记载:汉代霍去病战胜匈奴,当时皇帝赐酒,他把酒倒入泉中与壮士同饮,故名。另一说因“其水若酒”,故名。
  敦煌市▲
  位于东经94.6°,北纬40.1°,在甘肃省西部边境。汉置敦煌县,宋改为沙州,元代称沙州路,清又改称敦煌县。据师古注引应劭说:“敦,大也,煌,盛也。”一说似为“都货罗(k)”的译音;所谓都货罗(吐火罗),即汉初居于敦煌祁连间的月氏族。1988年设市。
  安西县▲
  位于东经95.7°,北纬40.5°,在甘肃省西部边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汉置冥安县。清设安西直隶州,取“安定西域”之义。1913年改为安西县。
  金塔县▲
  位于东经98.8°,北纬39.9°,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黑河下游。1913年由高台县析置,1956年鼎新县并入。金塔县,因金塔寺得名。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k
  k )
  位于东经94.2°,北纬39.4°,在甘肃省西部边缘,以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1954年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阿克塞,系哈萨克语,意为白石滩。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4.8°,北纬39.5°,在甘肃省西部,邻接青海省。1950年建立肃北自治区,1954年改肃北蒙古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因地处甘肃北部,故名。


  玉树县▲
  在青海省南部。1927年设玉树县。“玉树”藏语意为“遗址”,为传说中格萨尔王妃朱毛的诞生地,故名部落为玉树,建县时因之。
  杂多县▲
  在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北麓。1953年设杂多县。“杂多”为藏语“杂曲(澜沧江)上游”之意。
  称多县▲
  在青海省南部。1937年设称多县。“称多”系藏族部落名,意为‘万人聚居”。
  治多县▲
  在青海省西南部。1953年由玉树、称多两县析置治多县。“治多”系藏语“长江上游”之意。
  囊谦县▲
  在青海省南部。1935年从玉树县析置囊谦县。县因境内有玉树25族中最大部落囊谦族而得名。
  曲麻莱县▲
  在青海省南部,黄河发源地。1953年设曲麻莱县。因境内有“曲麻河”、“莱央大滩”而得名。


  泽库县k▲
  位于东经101.4°,北纬35.0°,在青海省东部,西宁市南面,东邻甘肃省。1954年以同仁县部分地区析置泽库县,以境内泽曲河藏语译音而得名。
  同仁县▲
  位于东经102.0°,北纬35.5°,在青海省东部,黄河南岸。1931年以循化县属之保安堡一带设同仁县,因部族繁杂,取其同仁为名。
  尖扎县▲
  位于东经102.0°,北纬35.9°,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东南地,黄河南岸。1953年设尖扎县,以藏族部落为名。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1.6°,北纬34.7°,在青海省东部,西宁市南面,与甘肃省为邻。1954年成立河南蒙古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今名,因黄河自南向西,经县北部流经,故名。


  张掖市▲
  位于东经100.4°,北纬38.9°,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汉置张掖郡。据《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地处张国臂掖,故云张掖。隋置张掖县。1958年改为张掖市,1961年复改县,1985年改为市。
  民乐县▲
  位于东经100.8°,北纬38.4°,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邻接青海省。1913年由张掖县析置东乐县,因在古乐州之东得名。1989年改民乐县。取民众安乐之义。
  山丹县▲
  位于东经101.1°,北纬38.8°,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黑河支流山丹河中游。焉支山,一名删丹山,亦曰删丹岭,汉因置山丹县。后删丹讹为山丹,有山丹河,出县南祁连山麓,即《禹贡》中的弱水。北魏改为山丹县。
  临泽县▲
  位于东经100.1°,北纬39.1°,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黑河中游绿洲区,南邻青海省。汉置昭武县。晋避景帝讳改为临泽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古张掖河,流经峡口,入居延海,居延海亦谓之居延泽,因以临居延泽为名。
  高台县▲
  位于东经99.8°,北纬39.3°,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下游。明景泰七年以甘州卫之高台站,置高台守御千户所。清雍正三年置县。据《读史方舆纪要》:“高台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冲也。《一统志》,因西有台子寺为名。高台在千户所二十里,有古台基,后人建寺其上。”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9.6°,北纬38.8°,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南部。1954年由酒泉、高台、张掖等县析置肃南裕固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今县。县因方位在肃州南部,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