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花10000利息怎么算:普高历史选修6教师用书九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3:33:16
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的起止时间;三角贸易路线。
奴隶贸易的动因。
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奴隶贸易。
归纳概括。
血腥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史上最为丑恶的一页。
奴隶贸易的集散地戈雷岛
戈雷岛的地理位置;葡萄牙人发现戈雷岛;塞内加尔独立;戈雷岛是贩奴的中转站。
欧洲列强对戈雷岛的争夺;贩卖黑奴对欧洲、非洲的影响。
探究欧洲殖民者争夺戈雷岛的原因和作用。
问题探究。
戈雷岛见证了近代400多年西方殖民史上黑奴贸易,亲历种种罪恶。这些警示和见证告诫世人不要忘记历史,应该关心人类共同的命运,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建立为人类进步和发展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
奴隶堡是戈雷岛标志性建筑。1960年,戈雷岛获得新生。海上博物馆。
戈雷岛是血腥奴隶贸易的见证。戈雷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分析奴隶堡的作用,说明殖民主义的罪恶。
比较分析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戈雷岛与殖民主义罪恶
难点
奴隶贸易
本课为1课时。教材以戈雷岛为窗口,揭示近代黑奴的罪恶贸易情况,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叙述: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奴隶贸易的集散地戈雷岛;罪恶黑奴贸易的见证。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从而使学生理解戈雷岛作为奴隶贸易中转站,是四百年来黑人血泪史的见证。认识戈雷岛作为警示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导言分析:
导言概述世界文化遗产戈雷岛。建议教师注意三点:第一,戈雷岛是奴隶贸易的中转站;第二,通过名字起源,揭示戈雷岛优越的地理环境;第三,戈雷岛的警示意义。建议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导言。问题一:戈雷岛是非洲西海岸的小岛,“戈雷”是什么意思呢?问题二:这个良好的锚地不是用来发展航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问题三:在历史上,戈雷岛相继被哪些国家占领?戈雷岛的命运是否改变了呢?为什么?通过问题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提高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第一目 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
戈雷岛是奴隶贸易的重要枢纽和中转站。理解和认识奴隶贸易是学习戈雷岛的重要基础。教材介绍奴隶贸易的时间、奴隶贸易的原因、路线和戈雷岛在奴隶贸易的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奴隶贸易,要明确三点:
1.对奴隶贸易的基本认识。罪恶、可耻的奴隶贸易开始于15世纪中期,持续四百多年,到19世纪基本结束。这四百年是非洲黑人的血泪史。西方殖民史最让人触目惊心的一页。奴隶贸易伴随着欧洲殖民者探险活动开展起来,1441年,葡萄牙人萨尔维斯和特里斯唐在摩洛哥南部劫掠了10名非洲人,带回欧洲,当作家奴。1444年,葡萄牙的捕奴队在西非捕捉了200名奴隶,运往欧洲市场,奴隶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并持续了四百年。
2.明确大规模的奴隶贸易的动因、三角贸易的地区、商品。奴隶贸易的动因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被大批屠杀,驱赶。而美洲的种植园和矿业又迫切的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利益的驱使使西方殖民者开始大批的贩卖黑人奴隶。17世纪中叶开始,奴隶贸易集中大西洋东西沿岸,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三角贸易。三角贸易的地区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殖民者首先在欧洲装满枪支、布匹、糖等廉价商品,然后南下沿非洲西海岸以廉价商品换取奴隶,随后前往美洲高价卖出黑奴,满载烟草、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
3.认识戈雷岛在奴隶贸易中的地位是贸易枢纽和中转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戈雷岛成为这一枢纽的原因。
第二目 奴隶贸易的集散地戈雷岛
教材从戈雷岛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重要作用分析戈雷岛作为罪恶奴隶贸易见证的概况。教师在讲述时明确三点:
1.戈雷岛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戈雷岛成为奴隶贸易枢纽的原因。戈雷岛位于西非佛得角半岛正南,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以东3公里处,是大西洋岸边的一个小岛。从距离上看是非洲距美洲大陆最近的岛屿。因此戈雷岛不仅是西方殖民者侵略掠夺非洲的跳板,又是连接非洲、美洲、欧洲航线上的枢纽。它是奴隶船的理想交接站,躲避内陆袭击的理想停留地。岛上还有一眼清泉,是理想的淡水资源。建议教师利用三角贸易地图来说明戈雷岛的地理优势,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纵横》。
2.欧洲殖民列强对戈雷岛的争夺。殖民列强对戈雷岛的争夺实际上是对奴隶贸易权的争夺,争夺的背后是欧洲列强实力的较量和抗衡,了解欧洲各国殖民列强历史发展是学习的背景。走在探险前列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于1444年,来到塞内加尔河口,发现了戈雷岛。17世纪初荷兰人凭借贸易优势成为头号殖民强国,控制了包括戈雷岛在内的广阔殖民地。17世纪,后起的英国和法国开始挑战荷兰的殖民霸权。英国击败荷兰,并同法国争夺殖民地。戈雷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反复易手的。但是,无论如何争夺不能改变的是戈雷岛作为奴隶贸易的重要作用。建议教师结合《历史纵横》和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殖民者侵占戈雷岛的过程,注意思考殖民列强对戈雷岛争夺的目的。
3.戈雷岛作为罪恶黑人奴隶贸易中转站和集散地。教材从两方面指明戈雷岛奴隶贸易的概况及影响。教材首先明确殖民列强争夺戈雷岛的重要目的是夺取奴隶贸易的中转站。教材从三个阶段介绍戈雷岛上奴隶贸易:开始阶段是15世纪葡萄牙人统治时期;发展阶段是荷兰人统治时期,戈雷岛成为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最盛时期是法国人统治时期,戈雷岛垄断了非洲西海岸的奴隶贸易,奴隶贸易最为猖獗。岛上最多有三十多个奴隶贸易站。教材从贩卖黑人数字上指明了黑奴贸易的规模,戈雷岛作为贸易枢纽的重要作用。教材指明了贩卖黑奴的影响:贩卖黑奴给欧洲殖民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暴利,无以估计的巨额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到欧洲,成为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但黑奴给非洲带来了灾难,非洲损失了一亿多黑人劳动力,非洲社会经济陷入停顿和倒退。
第三目 殖民主义的罪恶
本目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以奴隶堡这个代表性的建筑,见证了黑奴贸易的罪恶,并通过戈雷岛新生揭示其警示意义。
1.奴隶堡是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是血腥黑奴贸易的见证。教材从建筑特色和特殊功用两方面介绍奴隶堡,突出黑奴生活处境的悲惨和反抗斗争,揭示黑奴的悲惨命运。教材通过对奴隶堡上下两层建筑的不同结构的讲述,反映出奴隶贩子和黑人奴隶的不同境遇,揭示出奴隶堡是一个关押黑奴的场所,是黑奴的人间地狱。建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细节,认识黑奴贸易的残酷。
2.教材介绍奴隶堡中黑人的关押、买卖、运送、屠杀的具体情况。“不归之门”成为奴隶新的厄运的开始,“不归”预示了黑奴未来的命运。建议教师结合《资料回放》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体验奴隶在奴隶堡的悲惨生活、命运的沉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戈雷岛的新生、作用和意义。教材讲述了戈雷岛新生的时间、原因。突出戈雷岛目前的重要作用,即是西非的旅游胜地;又是重要的历史教育基地。重点突出了起警示作用的两个重要基地:原西印度公司原址建立的海上博物馆和奴隶堡。建议教师结合《学思之窗》的思考题进一步提出引申的问题:问题一:分析为什么戈雷岛能够成为“对话、互谅、思想交流、实现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圣地”?问题二:世界文化遗产戈雷岛的警示意义何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
关于本课导言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设计:
(1)本课是第九单元具有警示意义文化遗产的开篇,教师可以通过对以前学习辉煌璀璨优秀文化遗产的回顾,对比本单元学习的人类历史上不可挽回、灭绝人性的严重罪行的社会丑恶现象的世界遗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作为世界遗产的意义进入新的单元的学习。
(2)利用图片对比设疑进行导入:通过展现对比戈雷岛今天美丽的海滩风景和奴隶堡的残酷景观,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
关于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一目的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探究奴隶贸易出现的原因,还可以利用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奴隶贸易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对资本的原始积累,直接动因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种植园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奴隶贸易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演示,通过三角航程及贸易商品展示,使学生理解贸易的过程,奴隶和资本的流向。贸易的过程引出奴隶贸易中重要的中转地──非洲的戈雷岛,进入下一目的学习。
关于奴隶贸易的集散地戈雷岛一目的教学
围绕戈雷岛的地理、历史方面进行问题探究。可以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戈雷岛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优势?有哪些列强争夺戈雷岛?欧洲列强争夺戈雷岛的目的是什么?戈雷岛在奴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奴隶贸易的规模如何?这种奴隶贸易给欧洲和非洲的影响是什么?
关于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一目的教学
教师以奴隶堡相关的图片、戈雷岛上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并结合《资料回放》展示奴隶的居住、交易、屠杀、抗争、旅程及未来的命运。利用相关的奴隶堡图片以两个楼层的陈设、环境、居住人数、黑奴的反抗斗争加以对比,突出黑奴生活环境的恶劣,命运的抗争,悲惨的境遇。指导学生阅读黑奴的抗争的命运和运奴的旅程,认识黑奴贸易的灭绝人性。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奴隶到达美洲后的境遇,体现奴隶的悲惨命运。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辉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会学习什么呢?(教师出示戈雷岛一幅海滩图片)这是拥有美丽的海滩、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的一个小岛,是西非的旅游胜地。但是在几百年前它却是人间地狱,(教师出示奴隶堡的明信片,画面是砖木石结构奴隶堡的底层,阴森黑暗,两面的石台阶连着通向大西洋的通道)。这就是人类近代史上殖民主义罪恶和非洲黑人悲惨命运的见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戈雷岛。
案例二 奴隶堡
(教师出示奴隶堡的图片和下列材料)
奴隶堡四周的院墙很高,但里面的建筑却只有一座木石结构的小楼。楼上是奴隶贩子的住处,楼下才是囚禁黑奴的牢房。这里低矮、潮湿、黑暗,墙壁上只有一个碗口大的通气孔,即令在白天也要点上油灯照明。囚室分男奴囚室和女奴囚室,还有专门关押孩子的童奴囚室和禁闭室。每个囚室只有几个平方米大,据说至少要塞进15到20个黑人。囚室四面都是坚固的石壁,有些已长满了绿苔,一股潮湿的腐烂气味令人难以忍受。讲解员告诉我,奴隶们被关在这里待船外运,一般待船期要三四个月。在这期间,他们都要被戴上脚镣和手铐,有的还要系上一个7公斤的铁球,忍受着种种非人的折磨。许多奴隶由于不堪摧残未及外运即惨死在这里。
穆青《黑色的礁石》(节选)
本段材料主要是从细节上补充奴隶在奴隶堡的非人待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描述黑人在奴隶堡的悲惨生活,并进一步和殖民者的居住环境对比。
引导学生探究奴隶堡除了是关押黑奴的场所外,还有什么作用?
启示学生认识铁链、脚铐、铁球也不能磨灭奴隶反抗的意志和勇气,在奴隶堡关押的过程中,奴隶们屡屡反抗,又屡屡被镇压,因此奴隶堡也是一个镇压奴隶反抗、屠杀奴隶的场所。
教师出示材料:
资本由于无限追逐利润的需要,对劳动者的奴役不仅突破了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肉体极限。经济利益成了把奴隶折磨致死的原因。有些地方,黑人从事过度劳动只要七年就耗尽了生命。也就是说,每隔七年黑人劳动力就得更新一次。而且,由于奴隶价格低廉,农场主宁肯从外面购买奴隶,也不愿让奴隶生儿育女、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很多农场主坦率地承认:“购买比繁殖更便宜。”
《非洲通史》近代卷
美洲出卖黑奴的海报:结合课本上【资料回放】
启示学生思考奴隶堡下层“不归之门”中“不归”是什么意思?奴隶堡是奴隶悲惨命运的终结吗?它是奴隶新的厄运的开始,又有多少奴隶能够活着达到目的地呢?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奴隶堡是关押、屠杀、交易、运送奴隶场所,它也是血腥奴隶贸易的重要见证。这样的奴隶堡在西非有多少呢?教师出示材料:
17世纪上半叶前后,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瑞典和勃兰登堡等也积极从事堡垒修筑。堡垒分布极为广泛,但最集中的地方是黄金海岸。至18世纪末,在长约250英里的黄金海岸沿海,共有大小堡垒42座,平均6英里就有一座堡垒,此外还有无数商站。随着奴隶贸易成为欧非贸易中的决定因素,堡垒和商站成了欧洲人进行奴隶贸易的主要据点。
《非洲通史》近代卷
此段材料主要从奴隶堡的数量说明奴隶贸易的规模和后果。
让我们再看看这张(奴隶堡)明信片:画面坐着的黑人妇女,她的眼睛在看着你,从她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其对祖先血泪史的悲愤和控诉。
案例三 戈雷岛的警示意义
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戈雷岛得到新生。塞内加尔把原有的奴隶堡和奴隶贸易公司建成博物馆和遗址。为什么?教师补充材料:
“奴隶贸易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史无前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灾难,它满足了美洲和欧洲的需要,榨干了整个非洲的血液,把非洲拒于文明之外。”
美国黑人活动家杜波依斯
结合材料指导学生思考塞内加尔修复戈雷岛的意图。
奴隶贸易给欧洲、美洲带来巨额财富,但对非洲来说却是落后的根源。塞内加尔在原西印度公司的遗址上修建博物馆,重修奴隶堡,展现西非古代文化和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的惨痛历史,目的是为了不忘历史,永记历史。在此基础上通过戈雷岛和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实现互谅,从而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
超过一亿黑人成为奴隶贸易的牺牲品,戈雷岛是血腥奴隶贸易的见证,这些展览、建筑使我们好像又听到奴隶的呻吟和控诉。它又给我们后人带来什么警示作用呢?
引导学生从人类的和睦相处、人类的共同命运、人的权利和人类的发展角度思考。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如何理解塞内加尔政府修复戈雷岛的意图?
解题关键:明确修复目标和交流方式
思路引领:认识和借鉴戈雷岛的历史
答案提示:牢记历史,通过在原西印度公司遗址建立海上博物馆和修复奴隶堡反映历史;借鉴历史,通过戈雷岛的历史实现同西方的对话、互谅和思想交流;展望未来,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人类和睦相处和和平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驱使欧洲殖民者从事奴隶贸易的动力是什么?
解题关键:理解奴隶是廉价劳动力
思路引领:新大陆开发、经济形态、劳动力需求
答案提示:略
2.以戈雷岛奴隶堡为例,说明奴隶贸易的罪恶。
解题关键:奴隶堡的作用
思路引领:从奴隶堡功用:关押、屠杀、交易、运送几方面来答
答案提示:奴隶堡是关押奴隶的场所,人数众多的奴隶被关在恶劣环境中等待出售;奴隶堡是镇压奴隶起义、屠杀反抗奴隶的场所;是奴隶血腥交易的场所;奴隶堡的“不归之门”是奴隶被贩运的开始。
因此,奴隶堡是血腥奴隶贸易的见证。
二、学习延伸
1.查阅地图,从地理位置说明戈雷岛成为西方殖民者奴隶贸易集散地的原因?
解题关键:戈雷岛的地理位置
思路引领:地图上的戈雷岛在三角贸易的位置
答案提示:非洲最西端的海岛,是欧洲进入非洲的天然跳板,也是防御非洲大陆进攻的据点。距北美大陆最近的岛屿,是连接非洲、欧洲、美洲的交通枢纽。
2.阅读与思考
组织学生阅读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一篇读后感。
(略)
第2课 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
种族灭绝政策。
集中营在德国及其占领区的纷纷建立。
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是德国法西斯残酷虐待和杀戮犹太人这一历史悲剧产生的思想根源。
通过比较“种族”与“民族”概念的不同,分析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的谬误与危害。
情景再现对照比较问题探究。
从根本上认识纳粹的种族理论的谬误与危害,才能避免种族歧视与种族迫害这一历史悲剧的重演。
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最后解决”方案。犹太人在集中营里的悲惨遭遇。
使学生认识“最后解决”方案的实质是对犹太人实施最终的种族灭绝。
结合史实体验奥斯威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监禁、奴役、灭绝和掠夺犹太人的罪恶。
情景再现体验感悟。
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乃至全人类犯下了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
警惕历史的重演
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
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揭露罪行、哀悼死者、反省历史、警惕未来。
通过对比德国在战后对纳粹暴行进行不断反省和日本掩盖侵略罪行的史实,感悟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情景再现对照比较问题探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只有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才是发展的根本。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犯下的罪恶;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作用。
难点
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引言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简单介绍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概况。奥斯威辛集中营代表着人类历史上野蛮黑暗的一页。它由三个大集中营和近四十个小集中营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残酷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人间地狱。第二,引导学生思考“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一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给世界的共同警示。
本课讲授1课时,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集中营建立的背景──“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集中营里的罪恶;集中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意义。
第一目“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
本目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是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德国法西斯残酷虐待和杀戮犹太人这一历史悲剧产生的思想根源;第二部分:种族灭绝政策的实施──残酷虐待和杀戮犹太人为主要活动的纳粹集中营在德国及其占领区的纷纷建立。
(1)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和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集中营建立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种种罪行中,最令人发指的,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发生的根源,是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宣扬纯粹的德意志人是大自然的宠儿,是一切文明和文化的创造者,上苍赋予了他们主宰全世界的权利。除德意志人外,其他种族都是“劣等民族”。而在那些“劣等民族”中,犹太人又是最为劣等的民族。在德国,种族主义思想由来已久,主要来源于德籍英国人豪·斯·张伯伦和戈平瑙宣扬的反犹太主义、“亚利安人种族优越论”。希特勒完全继承了张伯伦之流思想的衣钵,不但大反犹太人,而且将反犹太人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极力宣扬犹太人是德国人生活“堕落”的根源,是威胁德国人民的危险的敌人。这样,他们必须被根除。“选择”和“淘汰”是希特勒种族思想的指导原则,即所谓优胜劣汰。在他看来,德意志人是最优秀的人种,有权生存;犹太民族是劣等人种,自然应该被淘汰,以此确保“优等民族”的地位和生存。
此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出示有关“种族”与“民族”的概念的材料,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了解种族与民族的异同。出示有关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及根源等材料,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了解集中营建立的背景,从而认识到种族主义的荒谬和危险以及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的极大灾难。
(2)纳粹集中营在德国及其占领区的纷纷建立。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后,即在本国建立了大批用于关押和虐待犹太人的集中营,大肆迫害犹太人。1935年9月15日,纳粹政府制定了反对犹太人的《纽伦堡法》,公然剥夺了犹太人自19世纪开始以来享有的公民的平等权利,取消了犹太人的国籍,不允许犹太人担任公职。此后,反犹太人运动不断升级,直至最后实行灭绝政策,迫害犹太人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把种族主义理论在占领区实施,建立了许多集中营,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奴役,最终演变为赤裸裸的大屠杀。
此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集中营的性质与用途,出示“德国纳粹集中营分布图”,了解德国法西斯在德国和占领区利用集中营对犹太人犯下罪行的规模。
第二目“人的屠宰场──奥斯威辛”
本目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与布局;第二部分:集中营里的罪恶。
(1)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与布局。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的奥斯威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当时有七千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滞,瘦弱不堪,奥斯威辛集中营从此为外人所知。到苏军解放时为止,已有四百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奥斯威辛原本是波兰南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人占领,这里处于当时德国控制区的中心地带,有许多铁路在此衔接,交通便利。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一千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奥斯威辛集中营代表着人类历史上野蛮黑暗的一页。它由三个大集中营和近四十个小集中营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残酷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人间地狱。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一号集中营,1940年6月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和德国政治犯。这里通常关押着1.3万至1.6万人,最多时达2万人,其中包括政治犯、战俘以及犹太和吉卜赛平民。德国1941年6月入侵苏联后,苏联战俘被陆续送往那里关押。二号集中营,该营建于1941年10月,官方称为比克瑙。比克瑙是德国法西斯利用毒气室大规模屠杀被关押人员的场所。三号集中营,亦称布纳,是纳粹德国负责建筑和生产人造橡胶、汽油的大型企业,同时还负责在几座较小的集中营从事挖煤和生产水泥。这里经过多次扩建,最终形成了以奥斯威辛一号、二号、三号集中营为主营的庞大的集中营群。
建议教师出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图片和“奥斯威辛集中营”分布图和“奥斯威辛集中营内牢房、囚室格局图”,使学生了解集中营的地理位置与布局和犹太人在集中营里的悲惨遭遇。
(2)集中营里的罪恶。
①“最后解决”方案。早在1939年,希特勒就开始谈论“全部消灭”欧洲犹太人的可能性。最早提出“最后解决”的是纳粹党和国家的第二把手赫尔曼·戈林。1941年7月31日,他致信中央保安总局局长海德利希,委托他尽快制定出对犹太人“最后解决”的计划,当年年底,海德利希向希特勒和戈林呈交了对犹太人进行最后解决的详尽方案。1942年1月20日召开给欧洲犹太人带来悲剧性后果的万湖会议。会上海德利希阐明了“最后解决”的具体运作办法:“必须加快步伐,把他们迁移到东方去──主要是波兰……这些被迁居的犹太人,可以作为劳动力使用。把有劳动能力的犹太人按性别分开,编队送到波兰等地去筑路。许多人在这样的劳动中肯定会受到自然淘汰。剩下能活下来的人,可能是犹太人东山再起的祸根,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理。”这次会议使纳粹党政军各部门统一了思想,决定尽快从肉体上灭绝全欧洲的犹太人,首先是灭绝犹太人当中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少病弱。他们一致通过了海德里希提出的一个把全欧洲犹太人一律关押到波兰东部集中营加以灭绝的秘密计划。万湖会议确定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成了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欧洲犹太人的代名词。在这一方案的指示下,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了一天毒死6 000人的最高纪录。“最后解决”一直进行到战争的最后一刻,只是由于盟军的快速挺进,一些犹太囚徒才幸免于难。纳粹的暴行究竟使多少犹太人丧生?对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的魔掌中。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约有1 800万犹太人,其中1 200万生活在欧洲。这就是说,希特勒“消灭”了全部犹太人的1/3,欧洲犹太人的1/2!这不仅是犹太民族遭遇的灭顶之灾,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悲剧。建议教师出示海德里希关于“最后解决”的具体运作办法的材料及阅读【历史纵横】,设置问题,使学生认识“最后解决”方案的罪恶目的。
②监禁。波兰奥斯威辛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学家日前发布研究报告说,大约有110万人被关押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有约40万人到集中营后登记过。大部分关到集中营的犹太人遇难。此外,集中营还关押着大批波兰等国的政治犯,苏联、波兰等国战俘,囚犯共来自30多个国家。仅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通常就关押着1.3万至1.6万人,最多时达2万人。
③灭绝。奥斯威辛集中营囚禁犯人的规模是所有集中营里最大的,每天有18万—25万名囚犯在这里生活(其实是在受罪),到1944年夏最盛时,高达43万人以上;它杀害囚犯的数量也是最大的,是唯一一个杀人逾百万的灭绝营。它处死犹太人的方式是最为骇人听闻的,它折磨囚犯的手段是最惨无人道的,它给予囚犯的生活待遇是最为恶劣的,因此奥营中囚犯的残存率也是最低的。这不仅低于设在德国的各个集中营,也低于设在波兰和其他占领国的集中营。据记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 000人的纪录。曾经担任该集中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 000人。在奥斯威辛,光是被毒气屠杀的人就多达200万人之多。奥斯威辛集中营里,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是号称“死亡工厂”的氰化氢毒气室和焚尸炉,这些建筑物上方的高高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集中营的纳粹头子在囚犯们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④掠夺。所有被关押到这里的犹太人以及其他无辜平民百姓和战俘的最终命运除了惨遭屠杀之外,他们的随身财物也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纳粹用遇难者的人皮做成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囚犯的衣服、鞋,比较好的他们就拿去给德国兵穿,差一点的就给下一批囚犯用。甚至连有的囚犯身上的脂肪,都被刮下来做成肥皂,尸体烧完后就当作肥料,头发都被做成人发毛毯。奥斯威辛的一个党卫军军官弗立兹·鲍曼战后受审时交代说,从奥斯威辛的囚犯那里掠夺的贵重物品至少价值10亿马克。但事实上,被掠夺的死难者的财物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鲍曼的估计,纳粹光是在奥斯威辛就修建了35个特别仓库来分类储藏他们从囚犯身上抢来的赃物。
⑤奴役。希特勒提出:对于“全部具有劳动能力的犹太男子和妇女”暂时予以豁免。这一原则成为纳粹集中营、灭绝营对犹太人进行“挑选”,分类管理的指导思想。德国法西斯在大量灭绝犹太人的同时,又暂时留下为数不少的犹太人服苦役。每当新来到一批囚犯,党卫军的医生就会赶到火车站台上,对他们进行挑选:适合从事繁重劳动的青壮年男女被挑出来排成一队,走向劳役营。在集中营里,犹太人被强迫做苦力,制造军需品。纳粹分子只是出于劳动力紧缺,才暂时放过他们,对其执行慢性的处决──让超负荷的苦役、营养不良、寒冷与瘟疫在无形中夺取他们的性命,当他们不再能够劳动了,就会被送到灭绝营里,被毒气毒死。
⑥实验。在奥斯威辛等集中营,纳粹医生还允许一些年轻的犹太男女、吉卜塞人和非犹太政治犯不从事苦役,也不杀死他们,但他们的命运却往往比迅即被毒杀者更悲惨。他们将像试验用的豚鼠一样,被纳粹医生多次进行活体试验。即使在惨无人道的手术中没有因难以忍受的痛苦死去,也往往会在失去试验价值后被杀害。就算极少数幸运者苟全了性命,也必然会变成终身残废或至少丧失掉生育能力。
以上内容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及【资料回放】,出示图片,设置问题,使学生了解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
⑦“最后解决”方案的破产。1944年,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的集中营。到红军抵达那里时,已经有上百万人死在那里。尽管随着盟军的胜利进军,党卫军企图掩盖他们的罪行,但他们那可怕的“最后解决”方案的真相还是暴露在世人面前。人们本来以为经过了近六年的凶残战争,已经没有什么事让他们震惊了,但仍为这以种族优越和纳粹意识形态的名义所犯的罪行震撼了。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苏联退役上校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格罗马茨基的回忆文章,和【学思之窗】中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纳粹屠犹”这一历史上空前的种族灭绝惨剧,给后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启示?
第三目“警惕历史的重演”
本目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1)奥斯威辛虽然位于波兰,但精神遗产属于全人类。解放后,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波兰政府辟为国家博物馆,后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半个多世纪以来,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到这里参观,瞻仰,人数已达近3 000万人,其中大约1/4是年轻人。每年这里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国青年参加的各种主题纪念活动,比如“生者大游行”。他们从一号营地沿着“死亡之路”行进到二号营地,慰藉100多万亡灵。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让世人牢记这段血腥黑暗的历史,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意义在于揭露罪行、哀悼死者、反省历史、警惕未来;意义在于对年轻一代的呼唤: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的丑行、唾弃吞并和侵略的野心,尊重其他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材料,从中思考“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与意义”。
(2)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奥斯威辛是有关国家敢于正视历史、真诚接受历史教训的例证。战后德国政府历经更迭,但对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都表示了深深的忏悔。德国政府通过了有关法律,从法律上铲除纳粹可能滋生的土壤;在国民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展开了公正的历史教育,反对掩饰和美化纳粹历史;无条件支付了约合400多亿美元的战争赔款以示赎罪。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跪下,请求波兰人民的宽恕。在冷战年代,在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阵营对峙时期,这样做需要一个政治家的勇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在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意大利结成轴心国,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而它们自己也饱尝侵略战争的恶果。日本应该像德国那样正视侵略的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走军事扩张和侵略战争的老路。奥斯威辛的警钟在欧洲敲响,它也提醒亚洲人民保持警醒。
建议教师出示德国在战后对纳粹暴行进行不断反省的大事记,并补充日本掩盖侵略罪行的史实,使学生感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只有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才是发展的根本。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在正式讲述本节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二单元的引言,简单介绍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概况。出示“布满电网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图片,指出许多犹太人扑向电网自杀,说明难以忍受集中营里的非人待遇,设问:“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如此残忍地迫害、灭绝犹太人呢?”由此导入本节课第一目“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的教学。
关于“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一目的教学:
(1)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和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可先后出示关于“种族”与“民族”的概念的材料和纳粹种族主义理论的文字材料,设置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民族?什么是种族?两者有何异同?”
问题二:“纳粹种族主义理论的谬误之处在于哪里?它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为:种族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种族也即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诸如肤色、发色、眼色、血型等一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法西斯的种族思想是视本民族人种为优秀人种,其他民族人种为劣等人种,这实在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它意味着许多民族将丧失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纳粹种族主义的荒谬和危险会给人类造成的极大灾难。正是这种理论构成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的背景,它是德国法西斯虐犹、杀犹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根源。
(2)纳粹集中营在德国及其占领区的纷纷建立。此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集中营的性质与用途,出示“德国纳粹集中营分布图”,使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在德国和占领区利用集中营对犹太人犯下罪行的规模。
关于第二目“人的屠宰场──奥斯威辛”的教学:
(1)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与布局。建议教师出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图片、“奥斯威辛集中营”分布图和“奥斯威辛集中营内牢房、囚室”格局图及毒气室、焚尸炉等图片,使学生了解集中营的地理位置与布局和犹太人在集中营里的悲惨遭遇。
(2)集中营里的罪恶。
关于“最后解决”方案。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的内容,然后出示海德利希关于“最后解决”方案的具体运作办法的材料:“必须加快步伐,把他们迁移到东方去──主要是波兰……这些被迁居的犹太人,可以作为劳动力使用。把有劳动力的犹太人按性别分开,编队送到波兰等地去筑路。许多人在这样的劳动中肯定会受到自然淘汰。剩下能活下来的人,可能是犹太人东山再起的祸根,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理。”设置问题:
问题一:“‘最后解决’方案主张分几步怎样处理犹太人?”
问题二:“‘最后解决’方案的实质是什么?”
使学生了解“最后解决”方案包含了把犹太人进行迁徙、监禁、奴役和灭绝等几个步骤。使学生认识“最后解决”方案的实质是对犹太人实施最终的种族灭绝。在“最后解决”方案的指导下,奥斯威辛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虐待和屠杀。这部分内容可收集奥斯威辛集中营虐待和屠杀犹太人的图片,制作成循环播放的ppt演示文稿,以中国记者去奥斯威辛集中营参观记为旁白,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奥斯威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监禁、奴役、实验、灭绝和掠夺犹太人的罪恶。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苏联退役上校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格罗马茨基的回忆文章,和【学思之窗】中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纳粹屠犹’这一历史上空前的种族灭绝惨剧,给后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启示?”可总结归纳为:它给我们的影响和启示是:要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的丑行、唾弃吞并和侵略的野心,尊重其他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最重要的是要警惕历史的重演,由此导入下一目教学。
关于第三目“警惕历史的重演”: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为什么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引导归纳: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让世人牢记这段血腥黑暗的历史,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意义在于揭露罪行、哀悼死者、反省历史、警惕未来。教师可出示德国在战后对纳粹暴行进行不断反省的大事记,并补充日本掩盖侵略罪行的史实,使学生在比较下感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只有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才是发展的根本。
全课结束前,教师可设计一个“加入自由论坛”的学生活动(详见教学案例三)。
全课结束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学习延伸”:当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的时候,当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奥斯威辛的时候,当年殉难者的姓名一个个被镌刻在史册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日本军国主义肆虐的亚洲却没有类似的“奥斯威辛”?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的遗址申报登陆为世界文化遗产?请同学们思考这一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本课教学时,可选用图片导入。出示“布满电网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图片,图片的解说词是“这座用石头砌成的建筑物是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周围布满了带电的铁丝网,牌子上写着:‘危险!高压!’但当时确有许多被逼得发疯的囚犯成批的扑向这些铁丝网而自杀身亡。”这一切都说明集中营里的犹太人难以忍受集中营里的非人待遇,设问:“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如此残忍地迫害、灭绝犹太人呢?”由此导入本节课第一目“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的教学。
案例二 在揭露奥斯威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监禁、奴役、灭绝和掠夺犹太人罪恶这一部分内容时,可精选“通向集中营正门的铁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房”、“沾有斑斑血迹的囚服”、“妇女与孩子走向毒气室”、“巨大的焚尸炉”、“毒气罐”、“快要饿死的犹太小孩”、“剃掉了头发的女工”、“大规模射杀犹太妇女”、“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快要饿死的囚犯们”、“堆积如山的尸骨”等几十幅图片按解说词排序制作成ppt演示文稿,边演示,边播放一位中国记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参观记。
解说词如下:
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天气特别阴冷。从波兰南部的克拉克夫驱车1个多小时就到了小镇奥斯威辛。一路上是安静和谐的田园气氛:整齐的农田,干净的农舍,提醒我战争已经过去60年了。然而一想起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幕,一想到这里曾经被称作“杀人工厂”,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有好几处,相隔不太远。我们先参观了规模较小的一处,也就是今天的奥斯威辛纪念馆。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奥斯威辛(1940—1945):最大的纳粹集中营。从1942年起,这里成为欧洲犹太人的受难中心。”据保守估计,在1940—1945年间,至少有130万人被运到这里,其中110万是从欧洲各地抓来的犹太人,此外还有波兰人、吉卜赛人、俄罗斯人等。
这座集中营占地6公顷,由28幢二层的红砖小楼组成。第一幢楼里陈列的是囚犯的遗物。最让我心惊的是一卷看上去很厚实的麻布,上面挂着囚犯的头发。导游说,这些布就是用囚犯的头发做成的。每个囚犯在临刑前,都要先被剃头,为的是把头发加工成布。因为在二战期间,德国在战场上的消耗很大,国内物资非常匮乏。对集中营里的囚犯,照导游的话说,法西斯“不会浪费任何一样可利用的东西”。犯人的衣服、鞋,比较好的他们就拿去给德国兵穿,差一点的就给下一批囚犯用。其他的东西也一样,甚至连有的囚犯身上的油脂,都被刮下来做成肥皂,尸体烧完后就当肥料。至于处决犯人,法西斯也采取成本尽可能少的方法。在另一个房间,我见到堆积如山的毒气罐,大小跟我们煮牛奶用的锅差不多,据说这是比较省钱的杀人方法:5个这样的毒气罐,就可以让2 000人当场死亡。
在另一幢楼里,展示的是囚犯们的日常生活。有的房间是地铺,所谓的褥子只是一个个填充着泥沙的布包,看上去像今天建筑工地上的水泥包。还有的房间里有“床”,是用红砖把空间分成三层,每个小格是一个囚犯的空间,硬邦邦的砖床上只是铺了些稻草而已。在走廊的墙上,挂着住在此地的囚犯的照片。所有的人,不管男女,都已经被剃了头,让人触目难忘的是他们眼中的惊恐和绝望。今天的纪念馆工作人员将他们入狱和被处死的时间都列在照片下面,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发现很少有在集中营中活过一年以上的人。有几个人,入狱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处死了。
我们又走进一幢楼。这里设置了不少“站牢”,四周都由红砖砌成,大小只能容一个人站着。导游说,囚犯在这里被迫做繁重的苦力,如果干得不好或稍有犯规,就会受到各种残酷的处罚。他们常被皮鞭或钢索抽打,或者被关在站牢里。最惨无人道的是,这种站牢没有门,只在下方开了一个60厘米见方的小洞,犯人必须从这个小洞里钻进去,才能站在站牢里。
接着,导游带我们来到两幢楼中间一个并不宽敞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个刑场,囚犯们在这里一字排开,接受枪决。如今我们只看到地上堆着的花圈。
在营地中间,有一段长长的铁轨,想象当年多少无辜的犹太人被法西斯用火车押到这里,在月台上,他们被分成两部分,干活的留下,老弱病残的被骗去洗澡,然后送到毒气室毒死。最大的毒气室,一次可以毒死2 000人。
导游告诉我们,现在,波兰境内的犹太人正自发地联合起来,想让这片奥斯威辛集中营及其周边的土地不被征用。他们说,请给我们一个存放苦难记忆的地方吧!然而这何尝仅仅是犹太人的苦难,这何尝不是20世纪文明社会所蒙受的一次羞辱!
走出奥斯威辛集中营,心中的压抑久久不能散去。有些伤痕在人类的历史上,是永远都没法抹去的。
案例三 在讲“警惕历史的重演”这部分内容时可设计一个“加入自由论坛”的学生活动。
师:2005年1月24日,联大举行了一整天的特别会议,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这是联大首次为纪念奥斯威辛解放专门举行会议,会议由本届联大主席、加蓬外长让·平主持。在会议开始时,与会者全体起立为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遇难者默哀1分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致开幕词。在会议上发言的有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维厄塞尔,以色列、德国、法国、加拿大、阿根廷和亚美尼亚等国的外长,以及来自俄罗斯、波兰和意大利等国的代表。下面我们摘录了一些代表的发言,请同学们阅览。同时也请同学们加入自由论坛,在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之际发表你的看法。
自由论坛: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联合国安南
邪恶得势正是因为好人无所作为。悲剧绝不能重演,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防止因意识形态而引起的仇恨以新的形式在今天复活。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对犹太人的,而是对所有受到这种威胁的人。
德国外长根舍
奥斯威辛代表了20世纪反人类的最大罪行,今天,我们低头深深哀悼,这些罪行永远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
举办今天的特别会议具有双重特殊意义,不仅纪念纳粹集中营的逝者,告慰亡灵,而且再次提醒热爱和平的各国人民,要避免悲剧重演,仅有善良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我们敦促有关国家认真汲取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一名中学生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纳粹屠犹”这一历史上空前的种族灭绝惨剧,给后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启示?
解题关键:首先要明确纳粹的种族理论是这一历史悲剧发生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理论的谬误与危险,才能避免这一历史悲剧的重演。
思路引领:指出纳粹的种族理论是这一历史悲剧发生的根源,揭露“纳粹屠犹”的罪行,在于警示后人反思历史,警惕未来。
答案提示:德国法西斯在纳粹的种族理论的指导下,对犹太人乃至全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后人要牢记这段血腥黑暗的历史,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它启示我们要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的丑行、唾弃吞并和侵略的野心,尊重其他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为什么说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名副其实的杀人工厂?
解题关键:运用史实说明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实施的种族灭绝政策。
思路引领:可从目的、过程、结果三个方面用事实论证德国法西斯实施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奥斯威辛集中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杀人工厂。
答案提示:德国法西斯早在1942年1月万湖会议上,就确定了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欧洲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他们以此为目的,把全欧洲犹太人一律关押到波兰东部集中营加以灭绝,奥斯威辛集中营囚禁犯人的规模是所有集中营里最大的,它杀害囚犯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在奥斯威辛,光是被毒气屠杀的犹太人就多达200万人之多。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了一天毒死6 000人的最高纪录,是唯一一个杀人逾百万的灭绝营,是名副其实的杀人工厂。
2.说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明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以及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作用。
思路引领:可从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国法西斯虐犹、屠犹的见证;是各国政府、人民反思历史、寄托哀思,警惕悲剧重演的遗址的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提示: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最大集中营,它虽然位于波兰,但精神遗产属于全人类。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让世人牢记这段血腥黑暗的历史,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意义在于揭露罪行、哀悼死者、反省历史、警惕未来;意义在于对年轻一代的呼唤: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的丑行、唾弃吞并和侵略的野心,尊重其他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
学习延伸(略)
第九单元 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戈雷岛(英文名称:Island of Gore)
属国:塞内加尔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时间:1978年
编号:434-001
功能及作用:奴隶交易地
197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戈雷岛濒临塞内加尔海岸,面向达喀尔,自15-19世纪,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岛上隐露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戈雷岛的建筑极具特色。今天,戈雷岛既是人类发掘研究的考古遗址,也是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
联合国人权会中国代表就消除种族主义的3点建议
当前新的种族主义正在不断蔓延,中方对此深感忧虑,希望国际社会采取果断措施彻底铲除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我们建议:
首先,西方国家应充分重视种族主义问题,并为根除种族主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西方国家对种族主义危害性的认识以及采取的措施都远远不够,这是造成当前种族主义泛滥的根源。根源不铲除,种族主义就不可能消灭。中方呼吁西方国家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拿出勇气与魄力,为消除种族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国际社会应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大力倡导种族平等、和谐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贫富差距、种族不相容是产生种族主义的重要原因。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西方国家都在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种族和谐方面负有主要的责任。国际社会应加大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力度,同时加强对民族平等与和谐的宣传和教育,遏制种族主义蔓延的趋势。
最后,联合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反对种族主义工作的支持。联合国为消除种族主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有效落实《德班宣言和行动纲领》政府间工作组”、“非洲裔人问题专家工作组”、“五人独立专家小组”和当代形式的种族主义报告员,这些机构或机制为消除种族主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影响和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联合国应从财力、人力及宣传上加大对上述机构和机制的支持力度,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的召开曾令国际社会为之一振,人们期望各国政府以此为契机最终能清除种族主义。但令人遗憾和失望的是,近4年过去了,种族主义非但未能得到遏制,新形式的种族主义反而不断出现,种族主义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如再不断然采取措施,“新民族优越论”、“新纳粹主义”、“新法西斯主义”等极端种族主义将再次给人类带来灾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即将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今年,强调这一点尤为必要。
──摘自2005年3月21日中国代表团副代表腊翊凡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人权会)第61届会议关于种族主义的议题讨论中的发言
2.课文注释
14—19世纪的西非
在西非沿海的广大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奴隶制关系已有相当发展。据估计,18世纪末,奴隶在总人口中占相当大比例奴隶的占有者主要是有权势者和商人,即国王、首领和贵族。他们垄断性地占有奴隶,因为只有贵族才允许经商,才能从事奴隶贸易。西非沿海地区的奴隶分成不同等第:(1)俘虏,即因战争、袭击或其他原因被抓捕为奴的人,处境最为悲惨。(2)普通奴隶,即通过市场及其他渠道进入主人家庭,主人决定收留的奴隶。(3)家生奴隶,即普通奴隶所生子女。(4)被释放的奴隶。即通过金钱赎买、主人临终释放和皈依伊斯兰教等方式获得自由的奴隶。获释奴隶可用全部时间耕耘小块土地,或从事其他职业,收入全部归己。但他们作为主人家庭的亲属或晚辈支系,仍参与主人家中的一切重大活动,同主人家庭仍保持一定联系。
随着奴隶贸易的发展,富有的混血种奴隶商人出现了。他们拥有大量奴隶,有的还拥有奴隶村镇,拥有大型的奴隶种植园和奴隶手工作坊。有权势者主要通过战争和袭击、司法和超司法程序、绑架及各种经济手段取得奴隶。
奴隶贸易
对欧洲人来说,近几个世纪来,非洲最有价值的就是奴隶。
1510年,葡萄牙人向新大陆运送了一船奴隶,这次冒险非常成功,因为南北美洲,尤其是甘蔗种植园,迫切需要劳力。奴隶市场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其他几个国家也卷入奴隶贸易,以便分享厚利。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大约40个要塞分布在西非海岸,用来防御敌对的贸易国,用来关押运往美洲的奴隶。
奴隶贩子最典型的贸易就是三角贸易。第一段航程是满载货物的船只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这些货物有五金、布匹、火器、盐、酒等。然后把这些货物换成奴隶。奴隶无须进入内地在沿海港口就可获得。船沿着中间航路驶过大西洋,通常要在公海上颠簸6—8周才到目的地,如果风向不利,那时间还要更长。最后一段航程是船只满载种植园的产品糖、烟草、糖浆、稻米返回本国。
输入南非美洲的大约奴隶数
输入地区
1451—1870
英属北美洲
399 000
西属美洲
1 552 100
加勒比海地区
3 793 200
巴西
3 646 800
总计
9 391 100
奴隶的悲惨命运
阿拉伯和欧洲奴隶主以及其他的非洲人以上百万的数目抓走奴隶,村庄被掠夺,家庭被拆散。俘虏们被迫在酷热和大雨中赶路,他们被用绳子或分叉的树枝拴在一起,穿过茂密的丛林和干燥的草原,忍受着蚊虫叮咬的痛苦。如果,奴隶筋疲力尽,走路踉踉跄跄,就会遭到毒打。如果奴隶实在走不动,等待他们的是一刀杀死和一棒打死。到达沿海地区的幸存者像牛一样一丝不挂的被赶到市场,然后烙上卖主的名字被塞入独木舟送到沿海的阴暗狭窄的奴隶要塞中(如戈雷岛)等很长时间,被塞在臭气熏天的牢房里,根本就没有窗户或像样的通风设备。虽然掳掠他们的人尽量保持这些贵重的商品的上市条件,许多人还是死了。一旦交易敲定,他们就被赶到甲板下面,待在粗糙木板拼制的货舱里。这期间货舱粗糙的地板会造成严重的擦伤。疾病流行。在中间航程中,奴隶的死亡率从10%—55%不等,这取决于航程的长短、流行病出现的次数、奴隶待遇的好坏。奴隶的饮食标准一般是24小时送一次玉米和水。如果奴隶绝食就会遭到鞭打,鞭打不奏效,就会用通红的烙铁强迫他们进食。由于通常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因此当流行病发作时,生病的奴隶便被扔到海里,奴隶不愿忍受苦难跳海的事情屡屡发生。因次,奴隶贩子不得不在甲板装上网,以防自杀。在目的地奴隶不是被全部出售,就是被圈起来零售。在种植园,奴隶的寿命平均只有7年。据估计,在1700—1807年间仅英国奴隶贩子就从利物浦、布里斯托尔和伦敦穿过大西洋运送了300万非洲奴隶。大部分被欧洲贩奴者运到海外的非洲人最终到了加勒比海或拉丁美洲的种植园里;一小部分被送到美国南部,随着奴隶贸易获利增加,这里的奴隶数目也在增多。奴隶贩子们以无数奴隶的生命为代价聚敛了大量财富。
奴隶贸易的废止
禁止奴隶贸易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首先,工业革命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强。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19世纪初,美法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为此,工业资本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自由雇佣劳动大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然而,奴隶劳动力缺乏人身自由,其行动完全受奴隶主的控制与支配,因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继续存在势必直接妨碍自由雇佣劳动大军的形成。此外,奴隶由于失去自由,不但缺乏生产积极性,而且经常破坏工具、捣毁机器,因而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奴隶贸易的存在也给开发非洲带来难题。非洲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西方理想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奴隶贸易把大量非洲劳动力强行贩运海外,造成非洲人口凋零。因此,只有废除奴隶贸易,才能就地利用非洲劳动力,开发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才能使非洲成为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其次,黑人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奴隶贸易的基础,加速了它的衰亡。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贯穿于奴隶贸易的全过程。在非洲本土,酷爱自由的非洲各族人民不甘沦为奴隶,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狠狠打击了奴隶贩子的活动。在贩奴途中,奴隶暴动屡见不鲜在美洲等西方殖民地,非洲黑奴不堪忍受种植园奴隶主的虐待和摧残,经常采用怠工、破坏工具、逃亡和起义等方式进行斗争。第三,西方各国废奴运动的兴起,给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有力的冲击。18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随着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罪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社会各阶层中要求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呼声不断高涨。西方各国废奴主义者及其组织积极活动,举行群众集会,发表鼓动演讲,出版报刊,撰写专著、文章,猛烈抨击罪恶的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促进了废奴运动的广泛开展。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奴隶贸易由兴变衰的根本原因,而黑奴的反抗斗争和废奴运动的高涨则直接加速了奴隶贸易的消亡。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西方各国提出禁止奴隶贸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戈雷岛
戈雷岛是由隆起的玄武岩形成的山丘。岛南北长900米,东西长300米。从新石器时代起,非洲人就经常光顾小岛。1444年,葡萄牙人迪尼斯·迪亚斯到达该岛,这块非洲领土与欧洲首次建立了联系。戈雷岛成为渔夫的天下。戈雷岛的第一个名字取自1481年在此建立教堂的葡萄牙人菲亚德帕尔马,不过他从未将该岛占为己有。这个火山岛的优越地理位置为欧洲人进入非洲提供了便利:它是奴隶船的理想交接站,躲避内陆袭击的理想停留地,岛上还有一眼清泉。直到1580年被西班牙抢占之前,戈雷岛一直被葡萄牙占有。没过多久,荷兰促使戈雷岛摆脱西班牙的监护,接管了这块本属于葡萄牙的非洲领地。1627年,荷兰首先在该岛建立永久居民区。取消了小岛的原有名称,改称戈雷岛(戈雷港)。荷兰人修建了两座要塞:奥兰治要塞建于城中,拿骚要塞建在山坡上。50年后,法国占领戈雷岛,直至塞内加尔独立。其间有30年的时间,戈雷岛被英国占领(1693年,1779—1783年,1800—1817年)。
戈雷岛的大部分房屋建于18世纪下半叶。其中有建于1756年的妇产医院、威廉·蓬蒂学院(1770年商人拉法耶特所建)、维多利亚—阿尔比斯剧院(1771年建),遭到破坏后改建成露天剧场,还有1782年修建的长老会修道院。舍瓦利耶·德·布夫莱尔就任塞内加尔总督后(1785—1787年),岛上修建了其他建筑,其中有著名的奴隶堡(1786年)。1800—1817年,戈雷岛最后一次被英国占领。英国人禁止奴隶贸易,然而戈雷岛却利用冈比亚和大英帝国间的非法奴隶走私,获得经济飞速发展。直到1807年英国政府废除奴隶贸易,戈雷岛一直是奴隶贩运的集散地。
1831年,戈雷岛成为法国在非洲的海军基地指挥中心。特别负责追捕奴隶船。1846年7月20日,蒸汽动力小型护卫舰奥斯特拉利号将250名奴隶卸在戈雷岛上。这些奴隶是从卢安果港(安哥拉)海岸捕获的奴隶走私船艾里济亚号上接管过来的。获得自由的奴隶住在公园中搭建的棚屋里,在戈雷岛度过三年时光。之后他们被法国海军南大西洋舰队指挥官爱都阿赫德安置到加蓬,在那里他们兴建了利伯维尔城。19世纪初叶,戈雷岛经济达到鼎盛。岛上修建了大约100多座房屋,但已不是茅草顶了。由于岛子太小,容纳不了更多人口,许多人迁移到非洲大陆。1857年达喀尔的建立最终决定了戈雷岛的衰落。
穆青《黑色的礁石》节选
奴隶堡的后面,有一个像洞口似的小门,这里,面向大海,是奴隶们被赶上船的地方。我从洞门口探身向外观看,只见眼前一片零乱的黑石,一堆堆肮脏的垃圾。风急浪涌,乌云迫岸。几只苍鹰在这里落下又飞起,一直在上下盘旋。这一幅凄凉的画图,仿佛使我看到了当年黑奴们被捆绑上船的情景,看到了一具具黑奴的死尸从这里被抛进了海里……我想,难道这些贪婪的秃鹰还在寻找当年黑奴们的尸骨吗?
奴隶堡内到处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留言,其中有血泪的控诉,也有正义的声讨。他们写道:“先辈们,你们的牺牲不是无益的,而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非洲大陆的悲惨历史告诉我们,要有献身精神,武装起来,捍卫我们的自由!”“人们可以把一个人从一个国家掠夺走,但谁也不能把一个国家从人民的心目中抹掉。”
我在岛上环游一周,看到在岛的四面都残存有当年修建的炮台和岗楼。毫无疑问,这是防止黑奴逃跑的警戒,也是为了对付任何来自海上的袭击的。据资料记载,当年葡、荷、英、法等国殖民主义者都先后夺占过这个岛,并修建了许多奴隶堡,整个岛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牢房,奴隶堡应该正名为奴隶岛。西方奴隶贩子们选择这个岛作为贩奴基地,看来曾煞费过一番心机。一方面,四面环海的孤岛便于囚禁黑奴,另一方面这里正是从西欧通向美洲的必经之路,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罪恶的交易。几个世纪以来,欧洲殖民主义者依仗着自己的枪炮,把大批黑人作为商品奴隶卖往美洲,接着又把美洲的原料和经济作物贩回欧洲,所谓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和财富,实际上是建筑在无数黑奴的白骨堆上的。这个岛就是这一血泪历史的见证。
关于种族主义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这实在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会对人类的发展与繁荣构成威胁,并且已经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
早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就把种族主义的论调作为掠夺和侵略新大陆的理论依据,大肆掠夺和屠杀黑人,并把黑人像牲口一样贩运到美洲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被看作是他们白种人的奴隶。在400年间,仅非洲就有约1亿黑人被屠杀或贩卖。在美洲,欧洲移民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使其人口锐减,并被驱赶到很小的几个保留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就宣布亚利安人为高级人种,有权统治世界。法西斯大肆屠杀了几百万犹太人,使犹太人濒临灭绝的危险,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日本帝国主义也曾宣称大和民族是世界优秀民族,应当领导世界。种族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已经够大的了,然而,当今世界上仍然有一些人没有认识到种族主义的反动性和荒谬性,种族主义仍然有其存在的市场。南非就一直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直至1994年才取消,然而种族歧视仍然不时引发社会问题。在美国也仍然存在种族歧视,常常引发起社会骚乱。
──摘白\[美\]H.J.德伯里著,王民、王发曾等译《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最后解决”方案
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希特勒1939年1月在德国国会的讲话,其中提到:“如果欧洲和欧洲以外的金融界国际犹太主义者要把各国人民推进一场世界大战的企图能够得逞,那么,战争的后果将不是世界的布尔什维克化,从而使犹太主义取得胜利,而是欧洲犹太民族的毁灭。”战争爆发后,纳粹政府便借口英国政府不肯合作,无法将犹太人再驱赶到马达加斯加,于是开始对犹太人实行肉体上的最后解决。最早提出“最后解决”的是纳粹党和国家的第二把手赫尔曼·戈林。还在1938年,希特勒已经任命他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高协调人。1941年7月31日,他致信中央保安总局局长海德里希,委托他尽快制定出对犹太人“最后解决”的计划:“为扩大我1939年1月24日委派给你的关于尽快在最方便的时候通过移民或转移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任务,兹指示你在组织后勤和物资方面做一切必要的准备,以便彻底解决德国在欧洲势力范围内的犹太人问题。有些涉及其他政府部门权限的地方,要与之协商。我还指示你迅即交给我一份说明为实现设想的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所必须的组织措施和行动措施的全面计划。”在信中,戈林并指派海德里希去执行“全部和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重大任务。不久,外交部的阿尔布莱西特博士、鲁特尔、魏兹泽克,内政部国务秘书施图卡尔特和总顾问格罗布克,司法部国务秘书弗莱斯勒博士,根据海德利希的要求,均提交了关于犹太人问题最后解决的详尽方案。当年年底,海德利希向希特勒和戈林呈交了对犹太人进行最后解决的详尽方案。同年11月29日,海德利希向相关部门国务秘书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发出宴会请柬,试图举行一次专题会议,以便就如何执行犹太人最后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次会议直到1942年1月20日才得以召开。这就是给欧洲犹太人带来悲剧性后果的万湖会议。1942年5月20日,海德利希受纳粹党二号人物戈林委托,召集党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党卫军各大员在柏林西南郊的万湖别墅区国际警察总部大楼,召开了在纳粹迫害犹太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万湖会议。与会者包括内政部国务秘书施图卡尔特博士,司法部国务秘书弗莱斯勒,东方领土部部长代表梅耶尔博士和莱勃兰特博士,四年计划国务秘书诺伊曼,外交部副国务秘书鲁特尔,波兰总督区代表比勒博士,纳粹党中央办公厅官员、党卫军少将克罗普费尔,帝国内阁代表、部长级主管科里钦格尔,中央保安总局代表、秘密警察总监海因里希·密勒,中央种族与移民局代表、党卫军少将霍夫曼,保安勤务处和保安警察代表。党卫军中将舒恩加特等单位的负责人以及保安警察和保安勤务处驻拉托维亚和奥斯特兰地区总负责人、党卫军上校朗格博士总共16人。艾希曼则充当这次会议的秘书,为与会代表准备了有关统计数字和相关材料。海德里希主持会议,向与会者传达了戈林的指令,并向在座的各部门高官说明,元首和戈林特意选他负责执行“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当某位代表询问实施“最后解决”犹太人的区域范围时,海德里希解释说:“最后解决欧洲犹太人,涉及到1 100万犹太人。在德国旧有的版图上,还剩下13万余犹太人,在俄罗斯还有500万,乌克兰是300万,在波兰总督区还有225万,在英国还有30多万。”意即包括德国和整个欧洲被占领地区。海德里希接着阐明了“最后解决”的具体运作办法:“移居的办法已经失败了,谁也不想要这些犹太人,美国不要,英国也不要,其他国家也不要。再说,要把他们,特别是东欧犹太人从瘟疫流行的村镇里赶出去,我们的后勤负担不了。所以必须加快步伐,把他们迁移到东方去──主要是波兰……这些被迁居的犹太人,可以作为劳动力使用。把有劳动力的犹太人按性别分开,编队送到波兰等地去筑路。许多人在这样的劳动中肯定会受到自然淘汰。剩下来终于能活下来的人,可能是犹太人东山再起的祸根,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理。”代表波兰总督区的国务秘书比勒博士在会上提出,波兰犹太人将近250万,这些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他们不是送走的问题:“我只有一个要求,必须尽快解决总督区领土上的犹太人问题。”比勒还认为,海德里希关于强令犹太人干活直到把他们拖垮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波兰的大多数犹太人贫病交加,根本不能从事劳动。艾希曼的答复是,要建立新的集中营。至于处理东欧原有的犹太人的途径,则是在入侵苏联时即已采用的特别行动队的办法。这次会议使纳粹党政军各部门统一了思想,决定尽快从肉体上灭绝全欧洲的犹太人,首先是灭绝犹太人当中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少病弱。他们一致通过了海德里希提出的一个把全欧洲犹太人一律关押到波兰东部集中营加以灭绝的秘密计划;同时根据希特勒本人的要求,对于“全部具有劳动能力的犹太男子和妇女”暂时予以豁免。这一原则以后便成为纳粹集中营、灭绝营对犹太人进行“挑选”、分类管理的指导思想。
我最先冲进去──前苏军官忆解放奥斯威辛点滴
2005年1月27日,在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活动上,前苏军退役上校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格罗马茨基讲述了自己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经历。格罗马茨基当年与同伴一道偶然发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并且下令砸开了集中营大门上的锁头,最先冲入了这个“死亡营”内部。据格罗马茨基回忆,1945年1月26日,他所在的部队对波兰南部城市阿乌什维茨城发起了攻击(即奥斯威辛城。“乌什维茨”是“奥斯威辛”的德文名称──译者注)。到处都是石头房子,到处都是冲锋枪和狙击手。战士们一边投掷手榴弹一边前进。有时由于进军速度过快,甚至把德国人都扔在了后方。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向西挺进,而且越快越好。在争夺阿乌什维茨城的战斗中,格罗马茨基手臂负伤,受轻伤的还有两名战士。城外就是树林。突然,一排子弹朝他扫射过来。他所在的连队顶着炮火朝前移动,就这样移动了大约一个小时。三名战士牺牲了。快到下午4点钟的时候,和地图标的不一样,树林突然消失了,战士们发现眼前有一片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建筑物,四周还围着铁蒺藜。“我们搞不清楚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丝毫都不知道阿乌什维茨城外有个集中营,更不知道那里发生过什么事情。”格罗马茨基回忆说,德国的自动枪打来了几排子弹,随后是一片寂静,看不见一个人影。“只看见大门上着锁,我甚至不知道这究竟是大门还是别的什么门。于是我下令砸烂锁头。”“刚进去的时候,我们什么人都没看见。向前冲了200米的样子,我们看见大约有300多个身穿竖道囚服的囚犯朝我们这边拼命地跑了过来。我们马上警觉起来,因为事先就有人警告过我们,德国人有可能换掉军装……但是,看出来了,他们真的都是些囚犯!”“我永远也忘不了同他们见面的那一幕:他们哭着、喊着跑过来拥抱我们!一位妇女甚至试图拿她不知道怎么藏起来的那么一点点糖果招待我们……那时我才19岁,已经参军两年多,曾亲眼目睹过无数战友的牺牲,可我从未见到过如此让我揪心的场面!”“他们告诉我们: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毒死、烧死。我至今记得,他们告诉过我,光是母亲推小孩用的那种儿童车,从奥斯威辛集中营用火车往外地运,就拉走了12车皮!他们还把焚尸炉的烟囟指给我们看,告诉我们那儿就是烧死人的地方。他们还希望我们能够参观一下整个集中营。我只看了几眼他们居住的棚子。”随后一名通讯兵跑过来告诉他:有一批德国人正在从北面半公里以外的地方朝集中营这边压过来。格罗马茨基当即就率领他那个排投入了打退敌人进攻的战斗。解放之后,格罗马茨基再也没有回来过奥斯威辛。然而,正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这段经历成了他对战争年代的主要回忆。在回忆的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在前线总共呆了9个多月。1945年3月30日,我在拉季博尔受了重伤。哪个战士牺牲了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在战斗。对此,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杀害孩子,屠杀无辜的平民,我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里的罪恶
在上万个各类集中营中,奥营囚禁犯人的规模是最大的,每天有18万—25万名囚犯在这里生活(其实是在受罪),到1944年夏最盛时,高达43万人以上;它杀害囚犯的数量是最大的,是唯一一个杀人逾百万的灭绝营。它处死犹太人的方式是最为骇人听闻的;它折磨囚犯的手段是最惨无人道的,它给予囚犯的生活待遇是最为恶劣的,因此奥营中囚犯的残存率也是最低的,大概只有3%—5%。这不仅低于设在德国的各个集中营,也低于设在波兰和其他占领国的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主营里驻有集中营长官处、管理处,党卫军司令部、政治部,医学试验中心以及为德军服务的军工企业;二号营的主要职能就是杀人,其主体部分是使用现代化技术杀人和焚尸;它下设几个支营──雷斯科蔬菜营、哈尔麦策养禽营、布达农业营和化学试验室,还有主要供对囚犯进行绝育手术的医院;三号营主要由一系列化工企业及相关试验室组成;它也设立了一些小型集中营,囚犯们在此进行合成汽油、人造橡胶、水泥的生产,并从事建筑和采煤等劳动。奥斯威辛集中营最令囚犯和外界犹太人胆战心惊的是号称“死亡工厂”的毒气室和焚尸炉。
即使对被大批处死的犹太人的尸体,敲骨吸髓的纳粹分子也还要进行最后的掠夺:妇女们的长发被剪下来,编制成绳索或坐垫;人皮被纳粹艺术家精心剥取下来,制成各种艺术精品;死者的金牙被拔下来,回炉炼制为金砖或金条;尸体遭火化后流出的人油,被无孔不入的专家加工成肥皂;甚至被害者的骨灰,也被刽子手们充分利用:刚刚开始,受害者的骨灰被认为属于废物,而抛入维斯瓦河与索瓦河中。从1943年起,集中营当局发现了骨灰的潜在价值,他们把未烧尽的骨头磨碎,出售给德国的施特雷姆公司,作为制作过磷酸钙的原料;或出售给德国农场主充当肥料。
各个焚尸场中还设有尸体解剖室和死刑执行室。前者显然是供集中营内外的纳粹医生们进行科研之用。借调到集中营帮助党卫军医生进行“特别行动”的医生克莱默,经常到这里寻宝,趁尸体尚未僵硬,剖开腹腔,取走心脏、肝脏、肾脏以及子宫、卵巢,从而解决了在原单位多年解决不了的难题。
奥营在大量灭绝犹太人的同时,又暂时留下为数不少的犹太人服苦役,当牛做马,允许他们筋疲力尽后自然地死去。每当新来到一批囚犯,党卫军的医生就会赶到火车站台上,对他们进行挑选:适合从事繁重劳动的青壮年男女被挑出来排成一队,走向劳役营。
在奥斯威辛等集中营,纳粹医生还允许一些年轻的犹太男女、吉卜塞人和非犹太政治犯不从事苦役,也不杀死他们,但他们的命运却往往比迅即被毒杀者更悲惨──他们将像试验用豚鼠一样,被纳粹医生和专家、教授们多次进行活体试验。即使在惨无人道的手术中没有因难以忍受的痛苦死去,也往往会在失去试验价值后被杀害,或者枪杀,或者驱入毒气室。就算极少数幸运者苟全了性命,也必然会变成终身残废或至少丧失掉生育能力。
德国反省战争罪行大事记
·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万犹太人的哀悼,并代表德国表示忏悔。
·1985年5月8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活动上,谴责了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
·1995年5月8日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和总理科尔再次强调,德国当年发动“最可怕战争的罪责不容怀疑”。
·1996年德国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2000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对战争受害者承担了赔偿责任。
·2004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时说:“在德国,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2005年1月24日德国外长根舍在联大特别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将纳粹当年行径称作“骇人听闻”的“野蛮暴行”。德国总理施罗德在25日的柏林集会上再次强调要牢记历史教训,“牢记纳粹时期的历史和暴行是一种道义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对纳粹暴行的罹难者、幸存者及其家人的,而且也是对我们自己的”。
3.图画说明
运奴船上的黑人
这幅绘于1840年的《一艘英国贩奴船上的黑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贩卖黑奴的罪行。这是一艘严重超载的运奴船。运奴船中的黑人就像排列在书架上的书一样,他们吃着劣质的食物,呼吸着污浊的空气,恶劣的条件很容易使人患病,患病死的人或得了流行病的人就要被扔入大海。活着到达目的地的黑人就被卖做奴隶。
戈雷岛北端的炮台
这是法国殖民者修建在戈雷岛北端埃斯特雷要塞的24厘米大炮,可以用来封锁周围海面。遗留下来的大炮在塞内加尔独立运动中被捣毁。
4.参考书目
《非洲通史近代卷》由艾周昌、郑家馨主编华东师范出版社1995年版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世界史近代卷》齐世荣吴于廑主编高教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震惊世界的日子》(英)胡果·达文波特东方出版社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