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疆广汇贷款电话:闲话“信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56:08

 

 

闲话“信访”

       一
   现在,许多地方的党委、政府,都很重视信访工作。但同为重视,心思和处置手段,却各不同。据我察之,可分为三种:
  一是真心实意想为群众排忧解难,将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即以我市而论:要求各地各级、各个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信访;实行书记、市长接待日制度;提升信访部门的地位,将信访局由副局级升为正局级,局长同时任市委、市府两栖副秘书长;各部委办局、尤其是重权部门领导,轮流到信访局任职;选拔一大批干部为兼职信访督办专员,定期到信访局上班,给他们以优厚待遇,原为副处级拔为正处级,原非县处级拔为县处级,经历进入档案,等同下派农村、企业挂职镀金等等。
  二是做表面文章,树“贞节牌坊”。我们常在报上看到这样的文章:“某地变‘上访’为‘下访’,组织××名干部,深入企业、农村、街头、田头,‘寻找’、‘发现’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难道还要去“寻找”、“发现”吗?群众跑断腿送到门上的“上访”问题都不解决,却偏组织大批人员去“下访”,颇让人感到滑稽。先秦时,吕不韦集门客编了一部《吕氏春秋》,公告天下,能将书改动一字,赏千金。这些地方似乎已经和谐得与《吕氏春秋》一样完美,居然还要派出大批干部,到四乡八壤寻找问题。其实,《吕氏春秋》又岂不可改动,只是古之民众,那时称“黔首”,有几人能识字断文;即使有人能挑出书中毛病,也不敢去找他们领赏;去找,也领不到赏,因为那解释权只属于吕不韦。现在,舆论宣传的权力,也不在上访群众的手中,一任当局闭眼睁眼,演戏粉饰。
  三是制止信访。将群众信访视为“洪水猛兽”,不让他们冲出堤坝,跑出牢笼,到北京上访,到省城喊冤。对于零星散户,不闻不问,结伙闹事,挑动风潮,就出动警察;如果赴京上省,就将他们抓回,像《神探狄仁杰》中的扬州漕运衙门干的那样。。
  
  二
   我国自古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当官,李鸿章曾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真太没用了。”现在三百六十行中,最好干的也是干部,他们无须像苦力那样出力流汗,也不用像专家学者那样费心劳神,企业要有效益,农业要有收成,老师有升学率,医生要把病治好……但是当干部什么责任也没有。当然职责是有的,但履职也行,开一辆小卡车,将街上小商小贩的摊子往车上一扔拖走,或将街上的三轮车用铁丝串成一条长龙拖走;不履职也行,任由小商小贩将摊子摆在大街当中,或让三轮车满街乱撞。也有部门根本就没有职责,或没有职责反而更好,例如管政治学习的,叫机关党委、读书学习指导处,抓文明建设的,那叫“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办公室”,整天硬要给人发“文明单位”的铜牌子,还有什么综(合)治(理)办、优化(软环境)办、改(革)发(展)办、绿化办、馒头办、蔬菜办、假日办等等。一个烧饼摊如果一天不卖烧饼,周围居民就没有早饭吃,而我们有许多部门,一百年不办公,对社会也不会有影响。
  但是,也有一个部门颇不轻松,那个部门的干部颇为费神,就是信访部门,信访干部。我市的信访局长才四十出头,以前是一个十分标致的帅小伙子,任此职不到三年,头顶上大面积头发已经掉光,只剩下周围一个圈子,就像《西游记》里的沙僧。
  信访部门,一肩挑着两头,一头是群众,一头是领导,但两头都不讨好。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要他们解决问题,但他们只是一个“中转站”,该哪个部门解决的问题,还要转到哪个部门;该哪个地方解决的问题,还要转到哪个地方。群众不满意了,说:“如果在那个部门、那个地方能解决,我们还找你干啥?”打着横幅,结成团伙,拦在政府门口,到省城喊冤,去京城告状,这又使领导不满意。一次,我与我市一位主要领导,上班时走过市府大门口,见许多上访群众拦在那里,那位领导极其不满地说:“这样的信访局长,就该撤职!”为了让领导满意,他们收起了那点发自本能的同情心,在大门口竖起一道铁栏,像医院看病喊号那样,将群众拦在外面。上访群众像江水一样,后浪推着前浪,滔滔涌来,无穷无尽,为了减少麻烦,有时他们明知自己无权处理,却也越俎代庖地对上访群众说:“你们的问题解决不了,以后别再跑了。”有时,也会凭着对政策的一知半解,编出一套理由,半是恫吓,半是劝诱,让上访者取消上访念头。或有上访者说:“你们如果不管,我们就去省城。”他们就会回答:“那是你们的权利。但就是到了总书记那里,最后还是我们解决。”一句话,说得上访者彻底绝望。
  信访工作,原是联结人民的桥梁,沟通群众的渠道,现在却是桥梁不通,渠道堵塞,成为一道拦截的堤坝。
  
  三
   应该说,现在绝大多数上访群众,不是刁民;绝大多数上访问题,不是无理。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观念,是“屈死不告状”。告状的滋味,并不好受,酷暑严寒,风雨烈日,跪在大门口,或者千里迢迢,赴京上省,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这样。记得有一年冬初的一个星期天,我到单位加班。上午进大院时,见门口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妇,坐在地上,咬着一个馒头,身旁放着一个包袱。中午回家时,在公交车站台,又见那个老妇,坐在地上等车,嘴里还在咬那块早上剩下的馒头。她问我到长途车站乘哪路公交车。又告诉我,她是从××县来的。两年前,她的住房被拆迁,一分钱也没给她,当时说好,一年后给她一套新房。可是,现在在她原房址上建成的楼房,早已卖光,但她还未得到一寸房屋。她到市里来上访,昨天没有见到人,今天又没有见到人。我说,这两天休息。她说,我哪里懂这些呢?公交车来了,她将手中小半块馒头放进一个塑料袋中,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包着的手帕,抖抖索索打开,里面是一些零钱。我见了心中不忍,替她付了公交车钱;就一元钱,她也知道感恩,对我千恩万谢。往来几百里,这对于那些有专车的领导干部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事,可对于这样的老人,可就太艰难了;露宿檐下,夜寒霜重,却连一个人影也没有见到。
  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告状,倒也并不全是因为厚道,实在是告状太难。听说外国有人将小河边一株小树砍了,被人举报,法官立即传讯、判决,在我们国家,是没有人来过问这类事情的。有一次,我们小区里三棵大树,被一个居民,在光天化日之下,毫无顾忌地砍了,上面栖息的许多鸟儿,无家可归,我给七个部门打电话,结果一个部门也不理会。古时,一个县方圆几百里,只有一个县官,一个县政府也就十几个人。可是,再昏庸懒惰的官,听到有人击鼓鸣冤,即使已经下班,也要马上升堂。那可是专制社会,不为民作主的年代。现在,我国是世界上公务人员最多的国家,有六千多万,加拿大国民总人口也只有五千万。却反而百姓的事无人过问。最近又长了一个见识,从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得知,管理牲畜宰杀与销售的部门就有8个,如果制成火腿肠就是9个,但往肉里注水这种关乎千家万户的不法行为,却所有部门都管不到。我调到市级机关工作以后,常有老战友、老朋友找我办事,我说:“有两件事不好办,一是找工作,二是告状。”他们找我的,偏偏就是这两类事多。尤其是告状,实在是太难了,可以说是现在的天下第一难。我们都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但一遇到群众具体问题,谁都推来推去。开始也许只是小事,费点儿心,或者根本不用费心,就可以解决,却像滚雪球一样,推来推去,越推越大,待酿成血光之灾,炸药爆炸,汽油焚烧,物毁人亡,却又有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界人士、政府官员、出来说快活话:“要树立法律意识,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水浒传》上有两句话:“依着刑法打杀,依着王法饿杀。”如果“法律”与“官府”能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又有哪个想去上告、闹事,甚至铤而走险呢?
  
  四
   唐太宗说老百姓是水,能载舟,能覆舟。那么,如何治水呢?远古时代,洪水滔天,怀山襄陵,尧帝派一个叫鲧的人去治水,鲧采用的是堵的方法,偷了上帝的“息壤”,这个“息壤”,大概也就是像一块面包那样的东西,揪一小块扔到水里,就长成一大片土地。但水势太大,堵不胜堵,治水不力,尧帝发怒,将鲧发配到羽山充军去了,又派鲧的儿子大禹治水。禹采用导的办法,疏川导滞,放田水入川,放川水入海,终于水患平息,天下太平。
  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也无非堵和导两种方法。堵,就如三峡工程,拦江筑坝,阻住滔滔江流。然而,不尽长江,滚滚而来,所以还要开闸放水,此谓之导。否则,江水横溢,冲毁堤坝,将不可收拾。
  但是,现在许多地方,只是采用堵的方法,口号就叫做“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有的还在京城省城设点驻人,将去那里上访的人抓回,就象孙悟空那样,用金箍棒划一个圈子,不让唐僧跑到圈子外面来。特别是在重大政治活动时期,例如两会、党代会,还有去年的奥运会,今年将要举行的国庆大典等,更要严格看守,那标准就是不让群众跑到京城,出了问题,严格实行信访责任追究。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群众在长期的信访过程中,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且口头相授,传之四海、后代,那就是一个字:“闹”,衙门朝南开,有理不闹莫进来。
  大约十年前,我市几百名部队转业干部到市政府上访,要求解决企业改制后,他们的生计问题。政府不理睬,他们又联络全省,后来竟形成全国之势,又波及到部队现役军官,中央军委终于出面说话,问题得到解决。可是,改制企业还有千千万万其他工人呢?他们在国家困难时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他们的利益却无人为他们提供保障。
  对于一些上访群众中的零星散户,他们形不成气势,最好的办法,也是最后的办法,就是赴京上访。若能到那里得到某位中央首长的批示,就像温总理帮农民工讨工资那样,问题就能立即解决。但去京也不容易,又不是住在北京郊区,所以比较便当的是等京城大员来视察,只要听说他们到了,上访群众立即蜂拥而至,地方领导也为之加强警戒,防之甚密。现在人们看《康熙微服私访》,还那样津津乐道,因为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可是,天下多少不平事,都要皇帝亲自处理,他问得过来吗?年青时看电影《大浪淘沙》,革命青年靳恭绶,以钱救济穷人,立即遭到他的革命导师的批评:“天下穷人那么多,你有多少钱来救济?”我市实行书记、市长接待日以后,我的一个朋友大喜,谓事情终有解决之日了。然而去后大失所望,说:“哪里有什么书记、市长,是那个信访局长替他们顶班。”我倒以为,书记、市长值不值班,并不关键。书记有书记的职责,市长有市长的工作,他们当然不妨为群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更应该去解决那些使群众信访问题解决不了的原因的问题。要言之,架起信访桥梁,畅通信访渠道,了解民意,倾听民怨,提高执政能力,构建起一个真正的和谐的社会。
  
  附记:
  我市某县,“信访”颇多,处置手段,解答政策,几近荒诞,似天方夜谭,又如世说新语。今录几则,以广阅者见闻。
  1、某建国前工作老干部,离休多年,无医保。几年上访,领导多次批示曰:按政策规定办。后为其办一“蓝本子(退休医保)”。不要,说:“我应该办‘红本子’(离休医保)。”答:“你不符合条件。”问:“×××与我都是建国前的,怎么他能办‘红本子’,而我不能?”答:“你和×××不能比。人家参加的是国民党,你参加的是共产党。”
  2、退休工人调工资,该县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工人性质的人却不给调。上访,答曰:“你们是离休,参加干部调资(即实行阳光工资)。”闻之大喜。到人事局,却又答曰:“你们不是干部,去参加工人调资。”两头都不落实。
  3、一群退伍战士到市政府上访,内中有我昔日一个学生。谓我:“中央有新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的,月发60元钱。”我说:“这是好事,你还闹什么?”曰:“县里不发给我们。说我们是通讯员、司号员、炊事员、饲养员、文书……”
  4、《中国老年报》载一则报道,谓该县尊老,每月补贴80岁以上者若干元,90岁以上者若干元,100岁以上者若干若干元。某家有老太105岁,却未得过一文。询之民政部门,曰:“我们有此心,但财政部门不给钱。正在努力之中。”越二年,政策行,此老太已107岁,月补60元,6个月以后集中拿一次。首次取时,跑了十三趟,又要打报告,又要这个证明,那个证件,又要张三、李四、王五、刘六……数不清的部门的批示,待手续完备,会计又坚决不给钱。问为何,说不为何,不给就是不给。老太家人愤而摔碎会计茶杯,会计打电话要叫110。后民政局一副局长出面。该副局长的爱人,与该老太家人同一单位,该老太家人是单位负责人,该副局长占着该单位一套住房,欲以“官价”购之。该副局长便以好言慰之,又自己掏出钱曰“先垫之”,方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