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融资租赁加盟代理: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25:20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引言概括了20世纪人类为维护和平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果。它表达了三层含义:第一,尽管20世纪人类经历了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和诸多的局部战争,但人们始终没有放弃争取和平和自身发展的努力。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才使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民享受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是与人们的努力和奋斗分不开的。第二,着重指出了20世纪人类争取和平的突出体现和重大成就:联合国的成立及其维持和平的活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中国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等等。这也正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程之前就可以对它有了印象和了解。第三,指出了主导当今世界历史进程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这既是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本选修专题贯穿始终的思想内容的升华。了解战争,是为了防止和制止用战争作为手段破坏和平,侵略别国,伤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正常生活,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也只有在和平环境下,各国各民族才能共同发展、进步。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希望达到的目的,是通过了解战争,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更好地促进共同发展。

  引言中提出的几个问题,直接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六单元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

  难点

  认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以及当今世界局部地区动荡、战争的现实。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的发展历程。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重点叙述了联合国在战后世界发展最为重要的课题──人类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果。此外还就联合国在世界人权保障及推动非殖民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未来联合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

  本课引言先以形象的联合国徽和联合国歌建立起对联合国这一国际性组织的认识。文字部分主要介绍了联合国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作用。

  “联合国的成立”一目主要叙述了联合国的建立过程,联合国的宗旨、原则,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及职能等问题。其中,联合国的宗旨、原则特别体现出从其成立伊始,就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并且为此制定出具体、严格而富有实效性的保障措施和机构。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有着很大区别。虽然联合国在成立之初为大国所操纵,但其严格的表决机制依然对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起到了作用,而日后越来越独立行使权力的发展趋势,更说明联合国作为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机构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20世纪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一目主要叙述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卓有成效的结果。联合国在维护和平方面设立专职机构、派遣专职人员进行“维和”行动,并通过强制手段和最高行政首脑──联合国秘书长的亲历亲为不遗余力地争取和平局势。此外,联合国还努力通过促成谈判的方式,削减大国常规军备和核军备,以尽可能减少发动战争的物质力量。

  “人权宣言和推动非殖民化”一目主要是通过介绍联合国在尊重和保护人权、推进民族独立方面做出的努力来说明这一国际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在保护人权方面,联合国既从宏观范围为全世界确立了保护人权的基本原则,同时又特别对处于弱势的妇女、儿童权利做了明确规定。对于严重损害人类基本权利的国家和政府,联合国特别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推动民族独立和解放方面,联合国也予以道义和法律上的支持和援助。

  “发展中的联合国”一目主要总结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并指出未来联合国的发展和努力方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联合国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世界某些局部地区依然存在着动荡、混乱和战争的现实。作为主要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的联合国,为此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和平的道路仍然漫长而曲折。需要说明的是,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一系列国际法从法律效力而言都为软法,不具有司法强制力,而且一般来说,国际组织与各主权国家就其地位而言,都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机构,而是国家间协议的常设机构,因此才会有联合国在协调冲突各方矛盾时的艰难无力和超级大国小视联合国地位等情况的发生。这恰恰成为联合国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地方,因此,扩大联合国大会的权力和安理会的规模,以及修改宪章等问题,都需要联合国及有关国家采取审慎的态度和措施加以解决。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师可充分利用导言所提供的资源进行导入。一可以通过分析本单元引言中出示的联合国徽的含义(见图画说明)导入。二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感受联合国歌的歌词内涵(见教材导言或资料与注释)引入课题。在利用联合国歌词时,可特别提请学生注意歌曲的词曲作者,并可设计问题──战后美苏两国已经从反法西斯的盟友转变为意识形态对立的敌人,但这首联合国歌的词曲作者却恰恰来自这两个对立国家,说明了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对世界和平与安宁的渴望是不分种族、国界和意识形态的,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联合国的成立”一目内容主要建议教师为学生理清联合国从产生建立设想到正式建立的整个过程。其间要特别关注确定联合国宗旨与原则的筹备会议。在讲述过程中,学生比较熟知的一些历程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会议与宣言进行说明,使学生更易迁移知识。对于学生较为生疏、但在联合国建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则可通过教材中“历史纵横”栏目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讲解。

  “20世纪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一目建议教师向学生客观说明和分析联合国在维和历程中由最初的“不力”逐渐发展为“有力”的实际原因和情况。联合国自诞生之后的维和行动已多达数十次,故教材只择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如第一次维和行动、第一支维和部队、第一次强制性通过决议等。此外,还选取了当今国际局势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在发生战争危机时,联合国是如何积极斡旋化解危机的典型事件,有力地说明了联合国在维和问题上的决心和毅力。在讲授中建议教师可选择如下方法:①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和时事新闻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使学生对联合国维和行动之艰难、决心之坚定、成果之大有更加充分和深刻的认识。在此,教师还可引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会上对所有国家和人民在9月21日全天停止战争行动的呼吁:“24小时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足以让全世界的领导人听到人民渴望和平和温饱的声音。这24小时可以给救援人员一个安全的空隙提供必要的服务,可以给调停者一个机会去实现更广泛的休战,也可以让那些介入冲突的人去反省暴力行为是否明智。”借以提升学生对于世界和平主题认识的深刻性。

  ②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栏目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介绍,同时结合“课文注释”中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内容对其做深入分析,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情况。③利用教材中“中国维和部队到达刚果(金)”的图片引入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说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此项事业上做出的努力。教师可补充相关史实,如2004年10月,中国向海地派驻第一支防暴维和警察部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这是中国首次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也是中国首次向西半球派遣维和部队,并且派遣的警察人数比历次都多。中国正努力表明自己是热心和负责任的联合国成员,准备承担更多义务。”英国《泰晤士报》说:“这次行动被认为是中国努力提高在全球的地位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人权宣言和推动非殖民化”一目建议教师结合《世界人权宣言》和《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的具体内容(见资料与注释)重点分析联合国在南非种族歧视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并适当补充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的斗争情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权”的含义和联合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态度。

  “发展中的联合国”一目建议教师着重抓住“发展”一词,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未来联合国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能够客观认识联合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在此可利用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分析:“今天全球化正在加速进行,同时分崩离析的力量也在增长,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联合国。”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体会联合国的任重道远。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关于“联合国由大国操纵的工具逐渐转变成为真正维护世界和平的场所”的分析

  (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一下反映了什么问题?

  大国间的一致并不存在。一个大国制定的政策,不管联合国是否愿意,总是要执行的。

  ──美国学者班纳特

  (生):(略)

  (师):联合国成立初期这种被美国控制和操纵下的情况,使其被看作是表决机器。此外,联合国在当时也是美苏两大国斗法的场所。请分析一下下面的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自联合国成立到1980年为止,苏联行使了114次否决权,美国行使21次否决权。

  (生):(略)

  (师):说明美苏相互之间成为对方实现其意图的绊脚石,而苏联行使否决权的态度看来更成为美国操纵安理会的最大障碍。但是,从6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由于美国国力的下降,西欧离心倾向的加剧,特别是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得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联合国内部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进一步承担起联合国作为国际性组织应担负的责任。

  案例二关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裁军问题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

  1988年13国专家提交第3届裁军联大的报告:

  核武器:世界上有5万多个核弹头,爆炸力比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大100万倍;

  研究:世界300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约有25%从事军工研究;

  劳力:世界有6000万到8000万人受雇从事军工生产和活动;

  军火生产:1986年世界军火总产值约为2000亿美元。

  世界每3个小时花费军费3亿美元,如果将这笔钱用于儿童免疫,则世界上所有儿童都可避免染上致命的疾病。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有什么感受?

  (生):(略)

  (师):当我们每个人特别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地球的每个鲜活的生命其实每时每刻都处在死亡威胁中时,大家认为,作为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责任的联合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生):敦促核大国裁军。

  (师):那我们来看看联合国为此都做了哪些努力?

  (生):依据教材内容回答。

  (师):在联合国的支持和努力下,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达成了广泛的裁军协议,如下表: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根据材料说明,联合国建立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哪些贡献?

  解题关键:依据所示材料并完整概括安理会的相关问题。

  思路引领:联合国建立安理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赋予了安理会怎样的职责和权力?

  答案提示:联合国建立后,通过建立和授权安全理事会代表各会员国,履行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述联合国成立的经过。

  解题关键:沿着提出设想—确定名称—制定方针和原则—通过原则—正式成立的发展过程逐条简述。

  思路引领:国际社会为建立联合国是如何筹备的?(设想的提出;名称的由来;具体方针的制定;重要原则的制定等)联合国建立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各国代表通过宪章;各国政府批准宪章,正式成立)

  答案提示:1941年8月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性组织的设想;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一词,这就是联合国名称的由来;1943年10月苏、中、美、英四国共同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第一次向世界宣告要建立一个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上述四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正式将未来的国际机构命名为“联合国”,并对联合国的总章、原则、成员国资格、组织机构等问题做出规定,还把安全理事会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职能机构,美、英、苏、中、法五国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进一步确立了“五大国一致”原则,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1945年4月,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2.(略)

  二、学习延伸

  (一)探究活动(略)

  (二)阅读与思考

  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都为维持和平建立了国际性组织。你能否对国际联盟和联合国进行比较?

  解题关键:抓住材料中所体现的两个国际性组织的本质及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实质性区别。

  思路引领:两个国际性组织建立的目的和本质是否相同?两个国际性组织在其宗旨中对维护和平都做了哪些规定?这些规定是否富有实效性?两个组织是否有明确的制裁侵略的措施和尽力避免战争爆发的严格的组织管理程序?两个组织的建立和工作是否都避免世界大战爆发的?

  答案提示: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的确都普遍感到,为防止世界大战再次发生,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政治组织。

  一战后建立的国联,主要目的是由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并使国联成为维护这一瓜分成果的工具。在其盟约中指出其目的在于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从纸面上给了各成员国充分平等的权利。对于国际上的侵略行为,国联也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凡对国联成员国任何一国有战争行为者,则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立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但盟约对“侵略”和“侵略者”的涵义并未做出明确规定,这就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也使操纵国联的列强可以对条文做出任意解释,往往会使“制裁侵略”成为空话。从其后的历史发展也可看出,国联并未能够阻止新的、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后的联合国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艰难胜利的基础上,为维护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而建立的,其目的主要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为此,各成员国必须遵循七项原则: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等。此外,特别成立安全理事会,成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专门机构,其常任理事国必须遵循“五大国一致”的原则。从联合国成立至今,为维护世界和平,尽力避免战争,联合国已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成果。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性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方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联合国歌

  美国诗人H·J·罗梅于1945年根据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歌曲《相逢之歌》重新填词而成的。歌词为: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奋起解除我国家束缚,在黑暗势力压迫下,人民怒吼声发如雷鸣,如光阴流水般无情。太阳必然地迎着清晨,江河自然流入海洋,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

  《联合国宪章》(节录)

  (1945年6月26日)

  我联合国人民

  同兹决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

  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

  并为达此目的,

  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

  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爰由我各本国政府,经齐集金山市之代表各将所奉全权证书,互相校阅,均属妥善,议定本联合国宪章,并设立国际组织,定名联合国。

  联合国的建立与职能

  战时同盟国的合作随着联合国的成立而再次表现出来。1944年秋,在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四大“发起国”──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最初草案。在1945年4月至6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会议结束时,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最后的宪章,大约4个月后,波兰也签署了这一宪章。到1964年年底时,联合国会员国已增加到115个(1965年3月减为114个,当时印度尼西亚退出了联合国)。新会员国中有些是战时的敌人或中立国,但大多数是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国家,亚非会员国在1964年时共有59个,而在1945年的51个创始会员国中,亚非会员国只有13个。

  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的建立是为了完成两大任务:维护和平与安全,妥善处理国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也是作为各主权国家的联盟而建立的,它的宪章明确规定,这个组织不得“干预基本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范围内的事项”。

  维护和平的任务主要交给安全理事会执行。安理会由11个理事国组成。其中5个是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其他6个是非常任理事国,经理事会推荐,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所有实质性问题的决议必须以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和两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因为人们已认识到,只有大国意见一致时和平才能得到维护。安理会拥有解决国际争端的广泛权力。它可以采用诸如调解或仲裁之类的和平方式,也可以强行实施经济或政治制裁。如果这些措施解决不了问题,安理会还有权“通过海、陆、空部队来采取维护或恢复国际和平所必需的行动”。为此,宪章规定成立一支由各会员国提供人员和装备的“国际治安部队”。当冷战的破坏性影响使这一部队无法成立时,联合国在……苏伊士和刚果危机期间便依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军事部队来进行干涉活动。

  冷战大大减小了安理会的作用,因为苏联对所有使它与西方列强发生冲突的重大问题都行使了否决权。由于安理会不能发挥作用,联合国大会能扮演比原先所预定的更重要的角色,因为1950年,大会被授予以下权力:在安理会因常任理事国意见不一致而不能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时,大会有权考虑安理会的事务。还应该指出,亚非国家的加入改变了大会中的均势。所有联合国会员国都派代表参加大会,但每国只有一个投票权。重要问题的决议必须以2/3多数票通过;其他问题上,有简单多数票就够了。由于亚非国家已开始构成全体会员国中的绝对多数,因此,它们的观点显然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联合国的第二个任务──反饥饿、反疾病和反愚昧──交给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执行,这一理事会制定了种种计划,这些计划的目的是要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挨饿的人提供较多的食物,治愈占世界人口1/8的患疟疾的人,拯救占儿童总数40%的、不满一岁就已死去的婴儿,教育占世界成年人总数一半的、不会读书写字的文盲。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建立了许多专门机构,其中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在1962年的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中,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何磋商会议。尤其在欧洲大陆,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在那里,冷战扩大了共产党集团和非共产党集团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最后宽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因此,各大国自行其是,组织了相对抗的安全防卫体系,对每次危机都独自做出反应。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世界人权宣言》(节录)

  (1948年12月10日)

  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第二条: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

  第三条: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

  第七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

  第二十二条: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这种实现是通过国家努力和国际合作并依照各国的组织和资源情况。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节录)

  (1965年12月21日)

  本公约缔约国

  鉴于联合国宪章是以全体人类天赋人权和平等的原则基础,所有成员国均承担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本组织合作,以达到联合国宗旨之一,即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鼓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与遵守……

  鉴于人人在法律上均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以防止任何歧视及任何鼓励歧视之行为……

  鉴于1963年11月20日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大会决议案1904(18))郑重宣告迅速消除全世界一切种族歧视形式和现象及确保对人格尊严的了解及尊重,确属必要,

  确信任何基于种族差别之种族优越学说,在科学上均属错误,在道德上应予谴责,导致社会地位上的不公平并产生危险,无论任何地方,种族歧视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均无可辩解,……

  决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迅速消除一切种族歧视的形式及现象,防止并打击种族学说及惯例,以便促进种族间的谅解,建立无任何形式的种族隔离及种族歧视的国际社会……

  《消除对妇女歧视宣言》(节录)

  (1967年11月7日)

  联合国大会,

  注意到各缔约国人民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

  注意到《世界人权宣言》申明非歧视的原则,并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且人人都有资格享受该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得有任何区别,包括对性别的区别;

  注意到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所通过旨在促进男女权利平等和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的决议、宣言、公约和建议;

  ……

  考虑到对妇女的歧视损害人类尊严,妨碍妇女在与男子平等的条件下参加本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破坏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福利,并阻碍妇女为国家和人类服务的潜力的充分发展;

  ……

  考虑到有必要在法律和事实上保证对男女平等这一原则的世界性承认;

  兹庄严颁布此宣言:……

  2.课文注释

  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委派,任期5年,可以连任。《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是联合国的“首席行政长官”,他履行行政长官的职务,以及“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其他联合国组织赋予他的其他职务”。宪章还规定秘书长有权力“把自己认为威胁到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事宜提交安理会,以便引起注意”。这些纲领性的原则既明确规定了本职位的权力,又给予其极大的采取行动的自由。他必须要维护联合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权威,一言一行都要从和平的角度出发。

  秘书长要参加联合国各机构的会议,同世界领袖、政府官员和其他人员举行会谈,奔赴世界各地,使成员国的人们能清楚地了解联合国日程上值得国际关注的众多事情。秘书长每年都要作联合国工作报告,评价联合国的工作,指出以后的工作重点。秘书长还担任行政协调委员会的主席。

  作为联合国理想的象征,秘书长为全世界人们,尤其是穷人和弱势人群仗义执言。联合国秘书长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发挥他的“积极职能”,本着独立、公正、诚信的原则,采取措施,防止国际争端的产生、激化和传播。

  联合国第一次维和行动──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

  1948年5月29日根据安理会第50号决议建立,负责监督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达成停战协议的执行,并成立了联合国驻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该组织总部设在耶路撒冷,由572名非武装的军事观察员组成,分布在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黎巴嫩5国。

  联合国维和行动

  联合国为了缓解地区性冲突和某些国内战争,向某些国家或地区派出了不带强制义务的维持和平部队。维和行动一般是由安理会通过决议,由秘书长领导,经当事国同意,向冲突地区派出的武装和非武装的军事人员,以遏制国际上威胁和平的局部争端和冲突,防止冲突扩大化和冲突再起的行动。因其士兵佩戴统一的天蓝色钢盔或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因此维和行动又称为“蓝盔行动”。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人员,必须被送到设于北欧四国的训练中心接受特种训练,以熟悉维和部队的职能、宗旨、任务。维和部队是一支政治外交部队,因此在执行任务时,除进行自卫外,不得擅自使用武力,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它的具体职责视情况和需要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监督停战或停火、撤军;观察、报告冲突地区的局势;执行脱离接触协议;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以及联合国决议赋予的其他使命。联合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种形式,其另两种形式是军事观察团和多国部队。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

  1652年,荷兰殖民者踏上南非土地,但在20世纪初,英国人最终取得了在南非的主宰权。种族隔离制度自殖民统治开始时即已存在。1948年马兰的国民党政府的上台标志着系统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开始。从1948年国民党上台执政到1961年南非共和国成立的13年间,国民党制定和修改了60多项种族主义法律条文,如“失业保险法修正案”规定:年薪在180英镑之下的人不适用该法。这是针对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非洲黑人;“禁止杂婚法”则硬性规定不准欧洲人与任何非欧洲人通婚,否则证婚牧师将被判10年苦役,而与白人女子结婚的黑人男子则要被判死刑;“铁路和港口使用法修正案”加强了列车、轮船上的种族歧视;以“欧洲人同长佛尔人共用一部电话机是一种耻辱”为由,要求在电话室也实行种族隔离;政府还颁布法令,对各种场合要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类,连飞机上的座椅、厕所里的手巾都规定要采取种族隔离措施;国家机关要用欧洲人代替担任国家公职的非洲黑人;等等。

  白人种族主人者的倒行逆施激起非洲黑人的激烈的反抗。著名的非洲人国民大会领袖纳尔逊·曼德拉在错综复杂的南非民族、种族矛盾中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保持了南非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这个多元化的国家走上了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他的坚定原则就是坚持以非暴力的和平谈判为主,而暴力手段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辅助手段。因此,他是第一位用和平谈判的手段取得政权的非洲黑人政治家。为了表彰他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挪威议会诺贝尔委员会于1993年10月14日宣布将1993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和另一位同样为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作出巨大贡献的白人政治家──当时担任南非总统的德克勒克。

  1989年,开明的政治家德克勒克出任国民党主席和南非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称自己是所有南非人的总统,表示要在国内推行一条和解的道路,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允许在大城市举行反种族歧视游行示威,正式向黑人开放剧院、餐馆、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并突破“集团居住法”的规定,允许部分区域黑人、白人混居,宣布取缔对非国大的禁令,释放政治犯,取消新闻限制等措施。正因如此,1990年,已在狱中坚持斗争28年的纳尔逊·曼德拉终于获释。

  南非于1994年4月26日举行了共有27个政党参加的第一次普选,非国大获得62.5%的选票。德克勒克总统以特有的政治家风度承认失败:“曼德拉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如今,他站在山顶上。应运而生的人懂得,山外有山。在曼德拉凝视着下一座山的时候,我向他伸出友谊合作之手。”

  1994年5月9日,经过全民普选而产生的南非民族团结政府宣誓就职,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在演说中说,今天庆祝的不是一个党的胜利,而是南非全体人民的胜利。他强调民族和解的精神,号召全体南非人结束分裂,结束猜疑,建立一个虽有差异但却统一的国家,并保证非国大将建立法律框架,担起重建和发展支离破碎的社会的责任。

  3.学术观点

  关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问题上,不同学者的看法

  一、“维护和平”说。二、“无力维持和平”说,即认为由于联合国受否决权制度的制约,在遇到严重问题时,不可能做出决定,只能做出建议,不能担当起一个国际舆论的论坛角色,只能把它看作是一个会晤的场所,使许多在意识形态上各不相同、在政治上相互对立的国家可以通过复杂的程序保持接触。

  4.图画说明

  联合国徽

  联合国徽上画着一个从北极看去的地球,周围用两支橄榄叶圆环围绕着地球的图案,象征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安定。

  《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

  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代表们起草了111条宪章。1945年6月25日,代表们在旧金山歌剧院举行会议,一致通过宪章。次日,他们在退伍军人纪念堂赫伯斯特礼堂签署了宪章。

  中国维和部队到达刚果(金)

  应联合国要求,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中国维和部队赴刚果(金)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3年4月1日,中国维和部队出征。在遥远的刚果(金)有一群中国维和女兵,她们是中国维和史上第一次派出的女兵。照片为联合国驻刚果(金)官员欢迎中国维和女兵的到来。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馆的路参赞说:“她们表现得很出色,由中国维和部队医疗分队组建的医院是整个刚果(金)除首都金沙萨一家医院外最好的维和医院。”

  卢旺达难民接受联合国难民署的援助

  卢旺达是非洲中部一个仅有800多万人口的内陆小国,1994年4月至7月,这个被称为“千丘之国”的国家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以卢旺达图西族为主的反政府武装爱国阵线推翻了当时以胡图族为主的卢旺达政府,从而引发该国两大部族间的仇杀。在近100天的大屠杀中有大约80万人被杀害,94%的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这个数字相当于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1/9。照片所反映出的是联合国难民署工作人员救助卢旺达难民的情景。

  铸剑为犁──伫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

  联合国的宗旨为:维持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的东河岸边,可以看到许多以和平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1958年由苏联政府赠送的名为“铸剑为犁”的塑像。这座塑像表现了一位身材强壮的苏联男子正在用锤子将手中的一把快剑锻造成铁犁,象征着世界各国化干戈为玉帛。

  5.参考资料目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著:《外交史1919—1984》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俞正梁、颜声毅、汪鸿祥编著:《战后国际关系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

  张宏毅编著:《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美]理查德W·布利特著,陈祖洲等译:《20世纪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美]J·布卢姆等著:《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

  张植荣主编:《联合国行动内幕》,海南出版社

  李铁城著:《联合国五十年》,中国书籍出版社

  张丽东、章前明主编:《当代国际关系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世界知识出版社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六单元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罗素致力于反战和平运动的努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

  难点

  人类对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包括民间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以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界精英罗素和爱因斯坦在维护和平的斗争中所做的努力;教材还特别择取了战后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背离人民意愿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在国内引发的大规模反战运动,以此更加深刻地体现民众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行动;此外,教材最后介绍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在反战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确立的经常性的、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的一系列纪念日。

  本课引言通过非常形象而贴切的内容直引主题──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为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创作的宣传画──和平鸽,通过对和平鸽内涵的说明体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一目主要叙述了面对原子武器巨大的、灾难性的破坏力,以及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可能导致的战争威胁,国际上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纷纷觉悟,联合倡导和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核战争的行动。战后群众性的世界和平运动首先由文化界人士和各国知识分子发起。1947年11月,在巴黎首次举行群众性的保卫和平和自由的全国代表大会。1948年8月,在波兰的弗罗茨瓦夫,来自45个国家的500多位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举行世界文化界人士保卫和平大会。在其后成立的国际联络委员会中有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及其夫人、作家阿拉贡、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智利诗人聂鲁达、英国科学家贝尔纳等。1949年2月,该联络委员会和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及75位文化界和政界人士联合发表宣言,致全世界各民主团体和全世界和平保卫者,建议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举行,由于部分代表未能得到法国政府的签证,所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成为此次和平大会的又一会场。此后世界和平大会多次召开,并建立常设机构,宣传和组织世界范围内的反战和平运动。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一目主要叙述了在诸多文化名人之中,英国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对反战和平运动做出的突出贡献。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罗素的演讲题目是《有重要政治意义的需求是什么?》,而他的答复是:对和平的冷静的呼唤。1954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夕,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发表了题为《人类的危机》的著名演说。罗素称并非以英国人或欧洲人,甚至也不是以西方民主国家的一分子的身份来说话,而是作为人类一分子来说话。这次演说在人们当中迅速扩散了对人类前途的忧虑感。各大洲的科学家和官员们都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着罗素。罗素以自己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深切的忧患,向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出吁请,希望共同为维护和平大局和拯救人类免遭毁灭而大声疾呼。《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立即成为国际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界广泛拥护的倡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一目主要叙述了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后国内各阶层对战争的反省和抗议运动。其中包括美国外交政策专家汉斯·摩根索从美国国家利益的坚决主张者转而宣称美国的邪恶不正:“当我们谈到违背战争规则时,我们必须谨记住,最基本的违背之举,莫过于从事这种战争,而因此带来所有其他违禁之措施。”在参议员外交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富布赖特的著作《跛足》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已经付出的代价是:5.5万多人死亡,30多万人残废,和远远超过1500亿美元的战费。……这是一场徒劳无功、莫名其妙的十字军战争。”但更加重要的反战力量是广大民众。全国各大学的青年学生正值入伍年龄,他们对战争的体会最为直接,因此反战的方式也更加激烈。各大中城市的普通民众则是由于自己的亲人被送往战场,或是感受到美国军队在越南前线以所谓“保卫自由民主制度的正义行动”所进行的却是非人道、甚至是灭绝人性的暴行。他们怀疑美国是否已经在越南把自己变成了残酷的野兽。美国人自问:“什么样的目标使得这场大屠杀变得合情合理?如果我们在战场上摧毁了越南,又将如何拯救它?”因此,全国各界人士都以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抗议运动或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媒体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全国性的反战浪潮甚至影响了新一届总统大选,几乎所有可能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的人都许诺如果自己当选将使美国摆脱“越战”。约翰逊总统在1968年3月因民众的反对和党内反对派的斗争而最终退出竞选。作为一个发动战争的不得人心的总统,约翰逊离开白宫。继任的尼克松总统则向民众保证“新任领导将结束战争。”

  “国际和平年”一目主要就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中特别确定的纪念日:“国际和平日”、“国际和平年”、“纪念国际和平日”。在此特别建议教师要在讲述中使学生区分清楚“国际和平日”和“纪念国际和平日”。“国际和平日”的确定是在1981年联大上,具体是将9月份联合国大会开幕之日定为“国际和平日”;而“纪念国际和平日”则是在2001年联大上明确规定从次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对于前者“国际和平日”来说,后者“纪念国际和平日”无论从其倡导的力度还是具体表达的理念都表现出发展和完善的特点──明确具体纪念时间;更加要求在此纪念日所有国家和人民应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在讲述国际和平年时,教师可结合中国在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纪念活动中开展的许多影响广泛的活动,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与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发展主题融为一体。

  本节内容是关于战争与和平主题最为直接的阐述,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战争、珍视和平的人文教育。除了战后世界反战和平潮流中表现出的一大批极具人性力量的音乐作品外,还可为学生提供其他类型战争反思的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①利用导言中提到的毕加索创作的《和平鸽》导入。教师为学生说明毕加索创作和平鸽的渊源(见资料与注释“毕加索与他的反战和平作品”),引出第一子目“世界保卫和平大会”。②创设情景导入。教师搜集有关人类战争史上具有震撼力的数据(见案例一)和场景照片(世界大战的惨烈、原子弹爆炸等),使学生充分感受人类战争的灾难,从而引出本课课题。③史料分析导入。教师收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请学生阅读后提出思考性问题──人类面临这样的问题将会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从而引出课题。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一目内容主要叙述了战后世界著名文化界人士如何进行反战和平运动。建议教师在此能够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战后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热切渴望和对战争潜在威胁的担忧。此外,还可利用“历史纵横”栏目中有关中国代表参加世界和平大会的材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共和国建立后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努力。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一目的教学中建议教师利用和补充相关史料并设计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罗素和爱因斯坦这些学术大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然科学的发展不能与人类道义相背离,科学家所关注不应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应深刻认识技术是为着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的。此目通过对罗素和爱因斯坦维护人类和平观点(见教学案例二)的分析恰恰可以很好地回答本课导言中设计的探究问题之一──“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不能和平相处?”在讲述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期盼时,教师可运用下面的材料进行说明。

  1938年底,爱因斯坦应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邀请,为5000年后的人类写了一封信,内容是把“我们时代的思想和感情,告诉5000年后的人。”这封信原来准备装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埋在一个大建筑物的下面,并立一个碑告诉人们,这封信要到6939年才能取出来。人们以为这封信是保密的,实际上早就公开了,被收在《爱因斯坦全集》之中。爱因斯坦在信中写到:“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

  ──《爱因斯坦的人文科学思想与2l世纪的中国》,

  见林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成都市科学

  界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暨狭义相对论发

  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一目,建议教师首先分析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目的。可参考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1965年1月就职演说时的观点:“我们从前称为外来的恐怖危险和麻烦,现在已持续存在我们生命中。如果美国子弟的生命必须牺牲在陌生的地域,财富必须抛撒在那里,那也是我们基于信念必须支付的代价。”在讲述美国民众的反战运动时,能够补充相关史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强国所发动这场战争却使之身陷泥潭,而政府声誉也因此一落千丈,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战后世界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潮流。

  “国际和平年”一目主要是让学生识记联合国定立的维护和平纪念日。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特别关注其中的数据:

  有人统计过,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上,人类绝对享受到的和平时光只有区区数百年。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人类自相残杀,死亡高达6400万之多。

  (师):在所有的战争场景中,恐怕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就是核爆炸的瞬间。再请同学们体会一下下面这段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在1945年7月16日。当天,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被引爆,它将一团蘑菇云连同其他物体送入4.1万英尺高的同温层,并震碎了125英里以外的一扇玻璃窗。

  当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J·罗伯特·奥本海默注视这一切时,他用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的句子来概括这一时刻:“现在我是世界的毁灭者,正在走向死亡。”

  ──[美]理查德·W·布利特《20世纪史》

  (师):看到这段描述,同学们的感受怎样?

  (生):(略)

  (师):人类的第一次核试验足以使它的设计者感到自己已成为“世界的毁灭者”,但是据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发表的《战略年刊》说,5个公开拥有核技术的国家──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中国──在1945年以后共进行了2047次核试验。其中居于首位的是美国,进行了1032次核试验;苏联次之,为715次……这样恐怖的死亡感受,竟然被人类自己重复了数千遍。所以,我们实在有理由深刻思索,人类是要生存还是要死亡?答案是一定的,那就是──生存。于是,反战和平运动的兴起就成为世界人民的选择。

  案例二关于罗素的讲述

  (师):在众多文化界名人中,英国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以自身巨大的声誉和影响力,积极进行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他发表了这样的感言:

  原子弹和细菌弹,不管是由邪恶的共产党人或是邪恶的资本主义者所利用,都将使华盛顿和克里姆林宫战栗,而且将使人类一步一步地走向毁灭的深渊。

  ──1950年罗素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感言

  (师):从这段感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罗素怎样的心声?

  (生):(略)

  (师):在罗素的眼中,原子武器和细菌武器对人类的伤害是不分意识形态和正义与非正义的,由此可以看出,罗素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那么我们下面看到的这段文字,恐怕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罗素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忧虑。这是1954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夕,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发表的题为《人类的危机》的著名演说。罗素声明他并非以英国人或欧洲人甚至也不是以西方民主国家的一分子的身份来说话,而是作为人类一分子来说话:

  我作为人向人类呼吁:切记你是人,除此以外都把它忘了吧!果如此,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天堂的通路。如果不这样,那么,在你们面前,除了全体死亡以外别无他途。

  ──罗素《人类的危机》的演说

  (师):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人类前途怀有深切忧患的思想家内心独白。即使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再读到这段演讲词时,我们依然会深深感动于他的激情和强烈的人类使命意识。

  案例三关于美国反战运动中的以“反战”、“和平”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师):在美国民众的反战浪潮中,有很多著名的流行音乐人不再将个人的生活感受作为创作的主题,而开始用自己极富才华的音乐语言表达对战争与和平的感悟。下面表格中所列出的就是当时最富盛名的一些音乐人和他们的作品:

  

  《想象》约翰·列侬

  幻想世上并没有天堂,这很容易,只要你试试看。在我们下面没有地狱,在我们上面只有天空。想象所有的人,都为今天而活,想象这世上没有国家。试试看,这并不难。没有杀戮或牺牲,也没有宗教。想象全人类,都生活在和平之中。想象世上没有占有,我想你可能做不到。不再贪婪,没有饥饿,四海皆兄弟。想象全人类共同分享这世界。你可以说我是个梦想家,但我不是惟一的一个。但愿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世界就能合而为一。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歌词与书上鲍勃·迪伦创作的《随风而逝》歌词对比一下,谈谈你对这两首反战和平歌曲的感受。

  (生):(略)

  案例四关于美国反战运动

  (师):60年代持续十几年之久,每年投入达几百亿美元,并且在卷入的高峰期投入50万部队的越南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财政赤字逐年扩大,这使得美国的鼎盛时期到60年代末终告一段落。请大家听一首当年美国最为著名的反对越南战争的歌曲,他的作者是当时十分著名的流行音乐人鲍勃·迪伦。

  《随风而逝》歌词

  (中、英文歌词对照,中文见教材“历史纵横”)

  BlowingintheWind

  ──BobDylan

  Howmanyroadsmustamanwalkdown

  Beforeyoucallhimaman

  Howmanyseasmustawhitedovesail

  Beforeshesleepsinthesand

  Howmanytimesmustthecannonballsfly

  Beforethey’reforeverbanned

  Theanswermyfriendisblowinginthewind

  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

  Howmanyyearscanamountainexist

  Beforeit’swashedtothesea

  Howmanyyearscansomepeopleexist

  Beforethey’reallowedtobefree

  Howmanytimescanamanturnhishead

  Andpretendthathejustdoesn’tsee

  Theanswermyfriendisblowinginthewind

  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

  Howmanytimesmustamanlookup

  Beforehecanseethesky

  Howmanyearsmustonemanhave

  Beforehecanhearpeoplecry

  Howmanydeathswillittakeuntil

  heknowsthattoomanypeoplehavedied

  Theanswermyfriendisblowinginthewind

  Theanswermyfriendisblowinginthewind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后有什么感受?

  (生):(略)

  (师):这首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似乎表达出青年一代对未来无尽的迷茫和对当权者愤怒的控诉。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组照片,从中我们又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①美军在越南战场作战的惨状:尸横遍野、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美国士兵、陆战队员运送尸体、残兵败将、救援失败后痛苦的直升机长、孤立救援;

  ②美军在越南的暴行:枪杀南越爱国学生、死在美国士兵枪口下的越南儿童、刺向南越百姓的匕首、美莱村惨案;

  ③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反对继续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1969年华盛顿反战游行、反战花童;

  (生):(略)

  (师):在我们共同直观感受了美国在越南这场不义的战争后,再来分析一下下面的数据和材料。

  1968年期间,我们阵亡的人数平均每周达到278人。我们每年在战场上的额外花费220亿美元。征召人数提高到平均每月3万人,尽管做了这样的投资,在战场上还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结果。

  ──尼克松于1973年5月3日致国会咨文

  (师):从这些数字和材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情况?

  (生):(略)

  (师):的确,美国的战争付出与其所获实在相差悬殊,好像美国政府远道而来,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收获一年多似一年的美国青年的尸骨。这是可笑的,更是可悲的。正因如此,1970年以后,驻越南的美军士兵开始佩戴象征和平的标志,并且拒绝参加战斗,而军队中吸食大麻成为普遍现象,10%~15%的士兵则吸食海洛因成瘾。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简述罗素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

  解题关键:罗素反战和平的诸多思想和行动。

  思路引领:罗素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反对核战争,维护人类和平的主张?具体表现是什么?罗素为禁核运动进行了哪些努力?

  答案提示:通过发表演说和宣言表明自己反对核战争,维护人类和平的主张。主要表现是1954年发表《人类的危机》的演说;1955年与爱因斯坦共同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强调核战争的严重后果,提出召开国际科学家会议,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不将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罗素为禁核运动所做的努力有:领导本国的禁核运动,反对英国制造氢弹;倡导成立“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成立“罗素和平基金会”,创办“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审判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政府首脑。

  2.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中,学生和民众采取了哪些反对政府战争政策的行动,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从越南撤军?

  解题关键:反战运动中学生和民众的表现,不应包括政府内部的分歧意见。

  思路引领:学生反战的方式有什么?民众的抗议行动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案提示:学生:拒绝服兵役、焚烧征兵卡;逃往国外;将反战思想带进军队;同民众一起进行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民众:主要通过反战示威游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此外,美军在越南制造的暴行也令国内民众日益怀疑战争的正义性,因此在民意调查中越来越表现出对政府战争政策的不满;在民众的反战运动中,还有很多著名的音乐人用自己的音乐才华表达对战争、对政府的不满和抗议。学生和民众的广泛反抗,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战争政策,最终选择从越南撤军。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关于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的经过和成就的报告

  ──一九五三年二月四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节选)

  郭沫若

  ……

  由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支持和广泛而深入的分头准备,世界人民和平大会终于于1952年12月12日在维也纳胜利地召开了。

  到会国家85个,代表1880名。这里面正式代表1627名,列席代表102名,来宾105名,国际组织代表46名。代表性是非常广泛的,以职业分类来说:工人326人,农民35人,职员160人,技术人员75人,工商界63人,体育运动家8人,音乐界19人,文学界189人,电影界20人,艺术家56人,自然科学界(包含医生)157人,教育界94人,宗教界65人,法律界84人,全国性群众团体代表92人,国际组织代表46人,军人10人,政治界46人,市长和参议员20人,其他不详者315人。这里面妇女代表是442名。这一盛大的会议,真可以说是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派别的人类大集会。

  会议进行了八天,讨论了三个中心问题:(一)关于民族独立与国际安全,(二)关于停止现行战争,首先是朝鲜战争,(三)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

  大会的最大收获,无疑是为当前的和平运动制订了共同的行动纲领。这是明确地记录在“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宣言”里面的。作为缓和当前的国际紧张局势的必要步骤,在这里提出了如下重要的呼吁和要求:

  一、要求美国、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国、法国五大国政府,立即开始协商缔结和平公约;

  二、要求立即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动;

  三、要求立即停止在越南、高棉、寮国和马来亚的敌对行动;

  四、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愿望,结束一国威胁他国的国家安全的现象;

  五、建议和平解决德、日问题,并重开关于对奥和约的谈判,缔结和约;

  六、要求立刻禁止细菌战,并绝对禁止原子武器、化学武器及其他灭绝平民的工具;

  七、主张立刻开始裁减军备的谈判──在有效的国际监督之下,进行全面的、同时的、逐步的、按比例的裁军;

  八、主张尽速恢复各国之间的物质与文化的交流;

  九、主张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十四个国家加入联合国;

  十、主张联合国再度成为各国政府谋取协议的地方。

  这些历史性的要求,又一次被证明了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

  ……

  ──《人民日报》1953年2月7日第1版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index.htm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摘录)

  科学的作用原在于保证人类的幸福,如今,有人正使它离开它的目标,迫使它服务于战争的目的。

  原子弹不是防御的武器。我们拒绝进行那些想使这一国家集团反对另一个国家集团的人们的赌博,我们反对那些业已制造如许恐怖后果的军事同盟。……冷战的战犯们已经从讹诈的阶段过渡到公开的准备战争阶段。

  我们要求原子能使用只限于为和平目的的人类福利……

  我们斥责战争的歇斯底里,斥责种族仇恨和民族仇视。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布今后保卫和平是各国人民的任务。……

  1957年11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莫斯科会议的和平宣言”(摘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象和灾难,我们大家都还记忆犹新。这次战争的血迹还未完全洗净,而破坏性增加百倍的新战争的可怕阴影又在笼罩着平静的城市和乡村。

  明天,过一个月,过一年,究竟会怎样呢?我们的家是否又要在战争的火焰中烧毁,具有毁灭一切的威力的原子弹和氢弹是否要给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带来突然的死亡?

  ……在战争风暴中遭受最严重牺牲的普通的人们都知道,今后发生的战争就会一次比一次带来更沉重的灾难,毁坏更多的国家,杀害更多的人,造成更可怕的长远后果。

  人们正用自己的无往不胜的智慧探索自然的一切秘密,并且愈益增强对它的控制……难道人就不能避免战争和防止自我消灭吗?

  2.课文注释

  毕加索与他的反战和平作品

  毕加索生活的时期,他的祖国西班牙也多灾多难。一个又一个的专制王朝和军事独裁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36年2月,西班牙成立了以进步政党为首的共和国新政府。但11月时,反动军官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进攻首都马德里。西班牙陷入内战。

  1937年4月26日,德国的飞机轰炸了西班牙一个不设防的小镇格尔尼卡,夺去了1600多无辜居民的生命,而全镇居民只有7000多人。

  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愤怒不已。56岁的他颤抖地拿起画笔,创作了巨幅壁画《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4米多宽,约9米长,是举世闻名的杰作。这幅作品以白黑、灰为基调,弥漫着悲壮的气氛。画面上画有众多的人物,他们挣扎、控诉、呼号,作品中有四位妇女,她们尖叫着,哀号着,有的正从着火的楼上逃跑,有的正抱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哭喊,有的无望地伸展着手……画的左上方,有一头立着犄角的冷漠无情的牛,人工调配的太阳是一匹被长矛刺穿背部的马……

  毕加索说《格尔尼卡》具有象征意味:公牛代表了残暴和黑暗,马代表了人民……毕加索不仅控诉了德军在格尔尼卡犯下的罪恶,同时也控诉所有战争的罪恶。

  1944年9月,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49年,毕加索向国际会议──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捐献了一幅石版画,画上是一位俊秀美丽的少女头像,边上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鸽子。

  这幅画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人民爱好和平的热切愿望,画上那只可爱的白鸽,立即成为和平的象征,迅速出现在世界各地,被人们称为“和平鸽”,毕加索则被称为“和平鸽之父”。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作了一首诗:

  毕加索的和平鸽展开翅膀,

  翱翔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任何力量也无法,

  阻止它的翱翔。

  各国首颗原子弹记录

  ①美国第一颗原子弹

  1938年,哈恩成功地把铀原子核打裂成两大块,震动了全球科学界。匈牙利血统的美国物理学家西拉德1939年7月邀请了另外两名匈牙利血统的物理学家威格纳和特勒,一起拜访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萨克斯,陈述了研制核武器对于战争进程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作用。8月,爱因斯坦即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详细阐述了研制原子弹的重要性。萨克斯在白宫和罗斯福共进早餐的时候,还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大意是拿破仑由于没有支持发明汽船的富尔顿,因此错过了用汽船装备法国海军打败美国的机会。罗斯福被萨克斯的论证所打动,决定支持研制原子弹的工作。

  1939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成立“铀顾问委员会”。

  1941年7月,英国政府派出科学家代表团到美国,并希望同美国合作研制开发原子弹。10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写信给英国首相丘吉尔建议两国科学家合作研制原子弹。

  1942年,罗斯福决定成立原子弹研究机构,地址设在纽约,代号为“曼哈顿工程”。这一工程投资22亿美元,投入人力达50余万,1942年12月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直到1945年,美国人花费20多亿美元,终于研制成3枚原子弹,分别命名为“小玩意儿”,“小男孩”和“胖子”。

  1945年7月16日上午5时24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内3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小玩意儿”钚装药重6.1千克,梯恩梯当量2.2万吨,试验中由于核爆炸产生了上千万度的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致使一座30米高的铁塔被熔化为气体,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弹坑。核爆炸腾起的烟尘若垂天之云,极为恐怖。在半径为400米的范围内,沙石被熔化成了黄绿色的玻璃状物质,半径为1600米的范围内,所有的动物全部死亡。这颗原子弹的威力,要比科学家们原来估计的大出了近20倍。

  ②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人就已经初步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当得知德国可能将铀裂变用于军事的情况后,斯大林决定加紧原子弹的研制。

  1938年由库尔查托夫等主持开始了研究试验工作。

  1939年,苏联成立了“铀研究委员会”。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研究和试验场所几次搬迁。

  1942年,苏联获得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情报,库尔查托夫以“第二实验室”为代号,决定用钚代替铀作为原子弹的主要原料。

  1943年9月完成了第一个核装置的爆炸准备。这一核装置的当量只有2000吨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颗原子弹。

  1946年12月25日,库尔查托夫领导的核反应堆里获得受控链式反应。

  1949年春,苏联人获得了足以制造原子弹的钚。他们为即将造成第一枚钚充料的原子弹命名为“铁克瓦”(意即南瓜)。实验选在中亚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靠近卡劳尔村的“米什克瓦”实验场进行。指挥所设在乌斯特卡迈诺高斯克。试验代号“首次闪电”。

  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铁克瓦”在大气层中试爆成功。自此,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国家。

  1949年后,苏联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进行了467次地上和地下核试验。

  ③英国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英国的牛津、剑桥、利物浦和伯明翰大学即全面展开了原子能的研究工作,并得到逃亡到英国的许多外国科学家的帮助。

  1940年5月,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后,在首都成立秘密理事会,代号为“饶管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英国人在核武器结构和供弹芯用的稀有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942年夏,丘吉尔和罗斯福在伦敦海德公园会晤,决定以美国为研试地点。但美国拒绝向英国提供有关原子弹的情报。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后英方向美方多次交涉,但仍无法获取有关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迅速在伯克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基地,在坎伯兰市温克尔建立了一座钚反应堆。

  1952年10月3日,英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澳大利亚蒙特贝洛沿海的船上试爆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56年,英国在空军装备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爆炸氢弹的国家。

  ④法国第一颗原子弹

  1945年10月18日,戴高乐将军决定进行原子弹的研究,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由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担任主要负责人。

  1948年,法国在本土上找到了铀矿,建立起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9年,成功分离出钚。

  1952年法国政府提出发展核武器的设想。

  1956年,席勒内阁制定了核能试验五年计划。

  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西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赖加奈的一座100米的高塔上爆炸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获得了6万吨当量的核裂变能量。法国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55年,中国地质部门就开始了铀矿的勘探,并找到了丰富的铀矿。

  1956年,国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即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院长由科学家钱学森担任。

  1958年物理学家邓稼先担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设计院的理论部主任。他在北京大专院校挑选出28名专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

  1959年,中国科学家们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获得了成功。在苏联撤走专家之后,中国重新调整计划,代号为“596”工程。

  1964年10月,中国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组装。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关于核武器和美苏军备竞赛的认识

  科学的潘多拉盒子1962年7月9日夜晚,美国在太平洋中部的约翰斯顿岛上引爆了一颗氢弹,其爆炸力相当于200万吨TNT炸药。整个天空都亮了起来,红色、紫色、橘黄色和白色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像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持续了15分钟。2000英里以外的美属萨摩亚群岛上的土著都惊慌地冲进家里或教堂里去祈祷。当他们得知这种可怕的空中景观的起因时,纷纷说道:“疯狂的白人。”

  ……

  蘑菇状云自广岛、长崎事件以来,全世界的人一直在担心会爆发大规模的核战争,由于氢弹的威力超过了最初的原子弹,这种担心已大得教人无法想象。现在,核武器的储备已达到这样的程度:据估计,美国能用过多的核力量摧毁苏联1250次,苏联能用过多的核力量摧毁美国145次。与核战争的幽灵同样折磨人的是不少国家将多得骇人的人力物力用于战争目的。在美国,大约国民总产值的10%、全部劳动力的9%、联邦预算的50%、科学家和工程师的60%被直接或间接地用在国防方面。美苏两国的军费合在一起相当于人均年收入在100美元或100美元以下的所有不发达国家的人民的年度总收入。如果一位观察家在月亮上观察地球,他很可能会下结论说,这是一个有着满满的军火库、空空的食品室、到处布满恐怖的古怪星球。

  ……

  ……当一方研制出一种新的武器系统,另一方则尽可能快地研制出一种类似的武器系统加以回击──其结果是,由于军备竞赛,今天全球武器库中已积聚了5万件核武器。

  原子弹:美国1945年,苏联1949年。

  洲际轰炸机:美国1948年,苏联1955年。

  热核炸弹:美国1952年,苏联1953年。

  洲际弹道导弹(ICBM):苏联1957年,美国1958年。

  人造卫星:苏联1957年,美国1958年。

  照相侦察卫星:美国1959年,苏联1962年。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SLBM):美国1960年,苏联1968年。

  多弹头导弹(MRV):美国1966年,苏联1968年。

  反弹道导弹(ABM):苏联1968年,美国1972年。

  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美国1970年,苏联1975年。

  远程巡航导弹:美国1982年,苏联1984年。

  新型战略轰炸机:美国1985年,苏联1987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斯德哥尔摩宣言》

  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通过了禁止使用原子武器并建立严格国际监督的宣言,即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宣言》。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运动。

  美莱村惨案

  1968年3月16日在越南广义省一个叫美莱的村子里,美军屠杀了成百名手无寸铁的平民,这一屠杀作为一个绝对的机密被军方掩盖了下来。但是,一个叫西摩·赫什的独立新闻工作者,冲破军方和政界设定的重重障碍,以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和正义感,跑遍了大半个美国,寻找参与美莱村屠杀的退伍士兵,说服他们讲出真话。1969年11月13日,美国《圣路易报》首先刊登了这组报道中的第一篇,标题巨大醒目──《在美莱:“我们发疯了……”》。美莱事件的报道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极大地改变了许多普通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看法。因其对越南战争的结束所起到的催化作用,赫什在1970年获得了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美军入侵柬埔寨

  为了对付柬埔寨境内支持越南共产党的力量,1969年3月,美军开始秘密轰炸柬埔寨境内的北越军事基地。1970年3月18日,美国策动柬埔寨亲美的朗诺—施里玛达集团趁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出国访问的机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的政权。3月19日,美国宣布承认朗诺政权,并向其提供军事、经济援助。随即,西哈努克亲王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解放阵线。在朗诺的默许下,4月30日,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军进入柬埔寨,目标是“清除敌人的主要庇护所”。美国及南越军队10万余人侵入柬埔寨柴桢省鹦鹉嘴、磅湛省的广大地区,进攻那里的北越军事基地。这一军事行动激起国内反战民众的愤怒,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学生抗议活动,150万学生参加,波及1200多所大学。此事在国会也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议员认为未经国会授权,甚至未与国会进行商榷,就对另一个国家实行没有法律或条约作依据的军事入侵,这样行事总统的权力,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3.学术观点

  有关战争作用的讨论

  关于人类发动战争及战争的作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在研究人类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时,绝大多数的学者都将战争视为人类的罪恶,是各种利益集团贪婪欲望毫无节制的泛滥结果。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从另外的视角阐述了对于战争的看法:

  一些人将战争看成是对单调乏味、动荡不安的日常生活的一种缓和与平衡;战争为过于文明的世界提供了冒险的可能;战争可以使年轻男子通过它检验自己是否符合传统的武士标准,然后再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中,他们由此而变得更纯洁、更坚强、更优秀;战争可以作为调节人口的杠杆,当人口过剩,造成资源的短缺时,战争可以让人自我毁灭,从而达到人口与资源之间新的平衡。

  4.图画说明

  和平鸽

  见本课资料与注释中的“毕加索与他的反战和平作品”。

  宋庆龄在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上发言

  宋庆龄(1893—1981)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历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1950年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1年获“1950年度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并将全部奖金献给中国福利会,创办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1952年3月与郭沫若等发起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0月当选为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

  此幅照片是宋庆龄于1952年12月11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时演讲的照片。

  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获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和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1903年发表《数学原理》一书,这部著作对数理逻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罗素本人获得了崇高的声誉。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发表《哲学文集》。1917年发表《哲学的问题》。他1914年加入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参加和平主义者的活动,被革职入狱。在狱中,撰写了《数学哲学导论》(1919年)。1920年访问中国和苏联,著有《布尔什维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一书。罗素一生中完成了四十多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等各个方面。

  50年代,罗素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而获得世界和平奖。1960年秋,在罗素的倡导下成立了“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1961年9月,89岁高龄的罗素因抗议政府的核军备扩充计划而被捕。1963年9月,“罗素和平基金会”正式成立。1966年11月,基金会为反对越战专门创办了“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对发动越南战争的战犯罪证进行调查,并将美国总统约翰逊、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等列入战犯名单。1970年直到逝世前3天,98岁高龄的罗素仍念念不忘口授起草关于维护中东和平的文件。

  1969年华盛顿的反战游行

  1969年11月,25万美国人走上街头,在华盛顿国会山前高喊反战口号。参加游行的有马丁·路德·金的遗孀克勒特·金,还有众多的美国流行乐团演员和民主党反战人士。照片背景即为白宫。在示威人群高举的标语牌上写着:“立即结束越南战争。”

  反战者向枪口插鲜花

  在6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中,对战争深恶痛绝的青年以愤世嫉俗的叛逆,或玩世不恭的颓废表达着对战争的厌恶,从而形成当时美国最为著名的嬉皮士运动。他们以拒绝消费享乐主义标榜的嬉皮士运动开始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青年鄙视腐朽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约束,拒绝被灌输的教育目标和人生理想,他们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更追求人与人之间尊重博爱的美好未来,最终青年们终于以大众的名义参与了政治,在美国的群众反战运动中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

  1967年的一首《SanFrancisco(BeSureToWearFlowerInYourHair)》,成为嬉皮士的象征歌曲,在发际配上花朵是对和平的礼赞,因为在当时的嬉皮士运动中,爱与和平的标榜,就是以花卉作为象征,这些嬉皮士或称为花卉群众、花人(FlowerPeople)或花童(FlowerChildren)。嬉皮士是最典型的和平主义者,他们被越战激怒,以无暴力的抗议行动进行反击,以花为图腾旗帜及精神象征,喊出“反对越南战争”、“爱与和平”等口号。在他们的抗议中没有暴力,只是保持沉默、笑颜与无限的苦闷和无奈。在示威游行中,面对武装警察,他们从不让步。他们向警方示出花朵,并遭残酷镇压,直到花卉碎尽。

  这幅照片反映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这些人被称之为“反战花童”。

  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和平广场上的“和平女神像”

  作者遥远,原名文元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第24代传人,现移民美国。多年来长期从事着以和平为主题的艺术创作。1995年铜雕“海螺女”便以海南省政府名义赠予韩国,摆放在济州岛雕刻公园内,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创作的“保卫和平”铜雕,则在2002年经中俄友好协会送予俄罗斯,成为莫斯科胜利博物馆惟一的外国艺术家作品。2001年,在北京的对外友好广场上树立着他创作的“和平万岁”雕塑。2004年6月3日在法国诺曼底小城格朗康迈西的海滩树立起一座与对外友协和平广场上“和平万岁”雕像非常相似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女神”舞动飘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抬的左手上有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作者遥远的艺术创作追求:①世界和平女神力图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抽象与具象之间,梦境与现实之间找到艺术的结合点。流畅的线条,升腾的动态,简洁的块面,艺术的对比无不让世界和平女神成为东西方人们都能接受、喜欢的世界和平的象征。②世界和平女神远看像“中国”的“中”字(中和、中庸)、“和平”的“平”字(平安、平静、平和);又是英语(world,we,worship,warm)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V”。这种东西方语言的文字的叠合,深刻地表达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愿望。③世界和平女神的造型中,隐含着多重象征无穷大的数学符号“∞”的艺术形态,表达了以博大的胸怀联合起全世界人民,为永恒的、无尽的全人类的福祉──世界和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

  由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杨志麟创作的J128《国际和平年》邮票,构图简洁,主题突出,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融为一体,画面上鸽子的造型颇有新意,它衔着橄榄枝,带着一片宁静深邃的钴蓝,展开双翼,却庄重威严,这只和平鸽表现了一种中国色彩、中国气派的和平形象。

  5.参考资料目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何春超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945-1980年)》修订本,法律出版社

  [美]J·布卢姆等著:《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

  成勇编著:《目击战争100年》中、下,广东旅游出版社

  高宣扬编著:《罗素传略》,南粤出版社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六单元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和平与发展的相辅相成关系。

  难点

  如何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当今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含义、形成背景、相互关系、重要力量和面临的挑战等问题,以及在这样的时代主题下,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认识的结果,也是对20世纪下半期越来越明显的世界潮流的高度概括。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体现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解决和平与发展提出的任务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应该看到,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不懈地努力。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它在国际社会的活动,都充分证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本课引言以邓小平同志的话作为本课的核心内容,做出了高度概括,并且用简炼的语言点明了本课的基本内容,是全课的一个提纲式的说明。在探究的主要问题中,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导入本课。

  第一目“和平与发展:历史和时代的呼唤”,主要介绍了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含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类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以及20世纪下半期世界发展的潮流。通过这几个方面,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不是哪个人的想象,而是人类历史和时代的呼唤。

  1.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含义。邓小平同志说,和平与发展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真正大的问题,可见这里所说的和平与发展不是指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的问题,宏观的问题。因此我们理解和平与发展就是要从全球的视角去认识,要从世界范围来理解。此其一;其二,现在所说的和平与发展,只是一种大的发展的趋势,并不是说已经成为现实了。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很多国家还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发达国家的种种和限制。所以,和平,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它关系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命运,而是整个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命运;发展,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它涉及的也是世界未来的兴盛与发达。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

  2.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打破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孤立闭塞的状态。推动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垄断的形成,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这一切都为20世纪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世界整体的一部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直接。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3.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两次大战虽然性质不同,但规模都大大超过20世纪以前的所有战争,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这在世界没有联成密切相关的整体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同样可以说明问题的还有大战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直接交战国范围,真正具有了世界意义。一位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早在1918年写到:“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占据的地方了。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不只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人的非洲。”一个法国殖民地总督稍后也感到了大战带来的巨大影响: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观念和亚洲本身都在改变。”从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得到了很多以往没有得到过的经验教训,其中的一条就是,战争之所以最后形成如此大的规模,都和一些国家,特别是大国没有认识到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特点,没有意识到,对侵略者一时一地地放纵、退让,就会牺牲更大的利益。人们认识到,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各国都应该负起共同的责任。

  4.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卓有成效地一方面把世界放大,同时又把它缩小了。高速电动机车、核动力轮船、超音速飞机的出现,把周游世界的时间从世纪之初的几个月,缩短为今天的几小时,世界不再是难以达到的天涯海角,而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覆盖全球的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使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极为快捷高效,人类的眼界和交往能力前所未有地扩大了。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世界更加息息相关了。经济、金融、贸易等纽带把各国连接得越来越紧密。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越来越重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当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有些是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威胁人类的疾病等,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改善,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和平与发展创造的条件。哪个国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普遍性,没有意识到它与和平发展的内在关系,哪个国家就会被动,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权。

  教学建议:本目的历史内容不少涉及到20世纪之前的历史,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加有关内容,在讲述中多做一些回顾性的介绍和引导。涉及20世纪的内容,像两次世界大战,正是本书所讲过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回答。

  第二目“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中,主要介绍了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两者既相辅相成,也彼此相互促进。同时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和平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解决这一问题中面临的挑战。

  1.和平与发展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课本中虽然用字不多,但讲得比较清楚。在讲述彼此相互促进关系时,应注意强调“都不可能长期脱离和平环境而实现”一句中的“长期脱离”。这里涉及到前面我们讲过的一个观点,即战争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某种推动作用。这个观点并不错。但是战争对生产力提高与发展的推动毕竟畸形的、片面的,而和平环境下生产力的提高才是常态。课本中举出的历史事实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而战争中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程度,都无法和上述重大事件相比。

  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在这个命题下,有三个问题需要讲清楚:一是课本中讲到的,共同发展与经济联系加强、形成利益共享的关系;二是缩小各国发展差距,构建起平等互利关系的平台;三是隐含的,即发展、壮大自己,可以为本国的安全提供可靠保证,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保证。当然,前两个意思更多的是从“共同发展”的角度解释的;后一个也属于发展的范畴,它强调的是自我强大。自我强大也是共同发展的基础。

  2.发展中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不仅占全球人口、地域的大多数,占联合国成员国绝大多数,而且是社会动荡、军事冲突的多发地区。有材料统计,1945年至1975年间世界上共发生143次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其中,发生在亚洲的74次,非洲的44次,美洲的20次,欧洲的只有5次。发展中国家成为军事冲突的多发地,并不都是发展国家本身的原因,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冲突,尽管原因多种多样,都有和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资源、社会等问题在起作用。外部势力也正是借助这些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插手其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也就成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支强大力量。

  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不懈努力。首先,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许多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其次,从现实国际社会来看,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和平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的前面是严峻的挑战。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因素趋于复杂:在当今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屡有表现,各种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越来越成为危害国际社会安宁、稳定的重要因素。再有,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历史纵横”中联合国2001年的统计资料做了很好地说明)。最后,一些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这就使人类面临的安全和生存形势更加复杂。

  教学建议:本目内容中和平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在讲解时,一方面讲清楚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用历史事实建议证明,用活生生的例子转达思想内涵。如讲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时,在解释它的基本意思之后,可以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主动肯定战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然后,再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如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到底哪种环境对推动生产力大幅度发展更为直接和有力。在讲解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时,可以举出阿以、巴以之间从战争到走上和解、和平的例子。只有共同发展,既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领土权利,也承认以色列犹太人的生存权利,才能达到双方的和平。

  第三目“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主要介绍了中国从自己的历史和经历中体会到和平与独立的可贵,它所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中国的主张和实际行动对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1.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列强的剥削欺压,让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政权腐朽、国家孱弱、受人凌辱的悲哀和痛苦。正是这段黑暗的历史,时时刻刻警示教育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独立自尊。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保家卫国,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独立、主权和世界和平。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平等、独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

  2.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既体现在它奉行外交政策上,也体现在它的外交活动中。从外交政策上看,其性质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从中国的外交活动上看,它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践者,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是以内为先、与邻为善的发展中国家,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和国际活动,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中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和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决定致力于建设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框架和方向。中国和俄罗斯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1992年12月,中俄两国首脑发表了关于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明确了中俄互视为友好国家,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等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1994年9月,中俄两国首脑在所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表示,双方就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达成共识,这种伙伴关系既不是对抗,也不是结盟,而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1996年4月,中俄两国领导人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11月,中俄达成协议,成功解决中俄、中苏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消除了两国关系中一个曾长期引起纠纷和冲突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中国用于国防的开支并没有同步增加,反而有所下降:1985年,中国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1992年占1.6%,1993年占1.5%。在各大国中,中国的军费开支是最低的。1993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2700亿美元,英、法、德都在300亿美元以上,中国只有425亿元人民币。中国周边的日本1993年军费为377多亿美元,印度为74亿美元。中国在国外没有任何军事基地,没有派一兵一卒占领他国领土。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完全是为了保卫国内经济建设和国家领土完整及主权不受侵犯。

  教学建议:由于本目内容涉及的完全是我国的政策主张和外交活动,这些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有涉及,因此可与其他相关课程相连接,借助其他课程丰富的内容,或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扩展思维空间。也可以适当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实际,增加有关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鲜内容,使本课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三、教学设计和案例

  1.教学设计

  在导入上,可以让学生回忆前两课的内容以及本单元的主题,然后设问:“邓小平同志说过,当今世界有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可以用“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疑问句导入正文。

  在讲述世界联系成息息相关的整体时,可以举出身边的例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网络,超音速飞机,精彩的文艺、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对世界其他地区受难者的捐助,等等。这些都说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在说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直接时,可以举出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如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以及“疯牛病”、SARS、“苏丹红”等。尽管这些事件有些不是发生在20世纪,但它对学生理解问题更有帮助。

  对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或是与本门课程内容直接联系,或是与学生的常识和知识储备紧密相关,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采取个人总结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在讲述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时,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比较适合。可以对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内容适当展开,特别注意交待它们发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性的认识:如果没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取得这样重大的成就的;战争的目的首先是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而不是发展生产,因此它对生产力的提高、对推动科技发展的作用是间接的。

  在讲述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不懈努力时,建议采用丰富的图像资料,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感受和认识,特别是可以结合国内和本地区的实例,如污染、疾病等。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贫富差距等,最好能结合重大的国际事件,如美国轰炸南联盟,轰炸中国使馆,撞毁中国飞机,以及“9·11”事件、恐怖爆炸和人质事件等等。还可与本单元后的活动课相结合。

  在讲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一目时,可以结合必修课中有关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内容,组织学生就此专题进行小演讲。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图片或录像片断:

  (1)“9·11”事件中飞机撞向世贸大楼。

  (2)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冠及国内欢庆场面。

  (3)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内和世界各地捐助的镜头。

  讲解:(1)这是发生在2001年美国纽约的一幕,几个小时后,全世界的人几乎都被这一幕惊呆了。这个时间也把全世界带到了一个新的形势下,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恐怖主义,我们应该怎么办?

  (2)这是让全体中国人民兴奋、骄傲的一刻,我们可以在同一时刻共享。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目睹发生在世界上的重大事件。这在5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3)2004年底的那场印度洋海啸让我们记忆犹新。我们与那些遇难者素昧平生,但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伸出他们的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都是在同一个地球上,在同一家园中,这就是20世纪历史发展帮助人们得到的新认识。

  案例二

  关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主题小演讲。

  演讲目标:运用本课及相关知识,对“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一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探究。

  演讲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每组推选一个或两个代表,每人演讲5分钟。要求演讲重要展示图片或者放幻灯和录像。生情并茂,文图结合。

  参考题目:(1)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为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提供了哪些基础?

  (2)怎样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本质?

  (3)举例说明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和努力。

  最后由教师讲评。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课文思考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客观前提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

  解题关键:20世纪历史发展的特点,20世纪的经验教训,时代要求和潮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思路引领:世界联系成息息相关的整体,两次大战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平和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答案提示:到了20世纪,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直接。两次大战的起因,都是由富于侵略的国家对外扩张引起局部冲突与战争,然后导致世界规模的大战。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各国的共同责任。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是人心所向,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和平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前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目的,也是当前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整个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不可能长期脱离和平环境而实现。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发展意味着与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之间形成的利益共享,为和平相处提供物质保障。发展还可以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使各国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对话。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结合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举例说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的启示。

  思路引领:和平的破坏造成了发展的相对停止,打败了侵略势力为发展铺平了道路。

  答案提示: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等主要交战国都大伤元气,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法国经济长期不振,战败的德国受到极大削弱,奥匈帝国分崩离析。这些国家的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在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时期,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德国迅速崛起,英法经济也向前发展。

  2.为什么说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解题关键:中国的政策主张和国际活动。

  思路引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案提示:中国人民从历史经历中深知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践者,是中国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

  二、学习延伸

  请思考,法德两国从宿敌变成友好邻国,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法德关系的这一重大变化对欧洲有何影响?

  解题关键:战争对双方弊大于利;形成利益共享。

  思路引领:频繁冲突两败俱伤,走上欧洲联合的道路。

  答案提示:主要原因是双方认识到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是两败俱伤,对国家和对民族都没有好处。影响是促进了欧洲联合,两国的优势得到发挥,保证了两国的和平共处,并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欧美国家和日本是发达国家,继续发展下去,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你们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的发展是要受到限制的。”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但仗短期内打不起来,“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江泽民主席1997年4月23日

  在俄罗斯国家杜马的演讲(节选)

  这种国际新秩序,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些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而且在实践中行之有效,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别国无权干涉。世界是多样化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各国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不应是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而应成为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在国际交往中绝不允许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的国家。强加于人是行不通的。只有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大家才能和睦相处,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裁减军备,促进各国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国就可以主宰世界,拥有垄断国际事务的特权。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应由各国自己去办,世界事务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来解决。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或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坚决抛弃冷战思维和一切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做法。……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反对经济贸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与做法;更不允许动辄对别国进行所谓经济制裁。世界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市场。发达国家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援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

  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2004年6月28日)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忠实实践者。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同165个国家建立了发展了外交关系,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增进了同这些国家的友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的所有国家改善和发展互利合作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所有这些,都是同中国坚定地、真诚地、创造性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不开的。

  ……

  进入新世纪,世界形势与国际关系都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但是,国际关系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紧迫问题和长远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践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项原则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切实履行。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特别是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同时尊重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将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广泛深入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将继续改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继续推进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南南合作的有效途径。中国将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永远不会威胁别人,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称霸!

  2.课文注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理论的科学内涵主要有: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和平与战争、发展与贫穷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是世界发展的主流。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有待解决的两大课题、两大任务、两大目标。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基本态势。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表现: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要把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我国主权的侵犯与干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时代主题的变换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世界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促进了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觉醒,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战争与革命相互交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面对国际形势的这种新变化,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长久和平的重要基础。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战争曾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不幸和灾难。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整个欧洲及西亚、非洲和远东抛进了硝烟和死亡的阴影,15亿人卷入战争漩涡,3000多万人伤亡,无数的财产受损。第二次世界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17亿人卷入战争,9000多万军人和平民在战争中伤亡,经济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财富和资源而发动的世界战争,给许多国家经济、社会造成极其巨大的破坏。正因为如此,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发展的差距、贫富的悬殊再扩大下去。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极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基本表现

  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据联合国2001年统计,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了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这些极端悬殊的差别,既暴露了极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又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构成危害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3.学术观点

  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是超越了意识形态因素的。虽然当时的世界尚处于东西方严重对峙的冷战时期,但是邓小平在分析国际形势时把分属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日本、西欧、东欧都列为和平的力量,从而得出结论: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在较长时间内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的。此后的国际形势发展证明邓小平的这一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还一再强调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与国的关系不应当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和好恶。邓小平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鉴于“集团政治”和“势力范围”都是西方地缘政治学家惯用的术语和思维方式,这段话表明邓小平对西方地缘政治是持批判态度的。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是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世界利益的统一论者。他一直叮嘱我们要坚决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但也始终关注世界和人类的发展。他在论述发展问题时就强调,这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念念不忘中国的发展。但是,他不是仅仅考虑中国一家的发展,他是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一方面强调,“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另一方面他也多次指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邓小平还说过,中国发展起来了,“就会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即使在考虑作为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时,邓小平也是超越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充分考虑了有关地区和国家的正当利益。

  新旧安全观

  历史告诉我们,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各国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再强大的国家,离开国际合作也难以有真正的安全。

  和平与发展是并没有解决好的两个政治问题

  通观邓小平同志关于时代问题的论述,不难发现小平同志始终是把和平与发展作为迄今没有解决好的两个政治问题,而不是把它们看作已被时代解决并被表现出的特征来谈的;换言之,邓小平同志并没有认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现时代的主要特征,而是认为“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我们离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还有相当的距离。至于现时代出现的“大战打不起来”、“至少10年打不起来”的和平时期,小平同志也只是把它放在历史目前已提供给中国可以发展经济的“机会”来看待的。事实上,现阶段的人类历史并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冷战后它只是进入了资本运动不平衡发展规律作用下的,并在历史中已被反复表现出来的战争与和平的“间歇”期。至于这一时期能持续多久,这取决于现实提供给我们的真实的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但从历史的经验看,这次历史留给人类的和平“间歇”时期,恐怕是非常有限的。

  4.图画说明

  (1)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领导人共同举行的坎昆会议。2003年在墨西哥小城坎昆召开的本次会议,主要讨论的是全球农业问题。

  (2)韩国的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韩国工业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的汽车1984年成功打入美国市场,1987年产量达94万多辆,占出口总额的4.7%。

  (3)水污染。大气污染。艾滋病殃及儿童。全球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清洁的饮用水源日益减少。世界有15亿人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有300万人因空气污染过早死亡。1998年,全球艾滋病病人已达3300万人,其中有不少儿童感染艾滋病。

  (4)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在这次会议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永远不称霸。5.参考资料目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萧红等主编:《二十世纪世界通鉴》,广州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陈启懋:《关于世界格局转换的历史回顾》,《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下册,复旦大学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六单元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教材建议使用的活动形式是调查报告及反思。

  在当今世界,威胁到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因素非常多,例如课文中列举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都是当前危害最大的问题,其他诸如“种族仇杀”、“宗教矛盾”、“邪教危害”等,都可以导致危害世界和平的结果。教师可以依托本课教材,按照教材建议的顺序,先从类别入手,然后层层展开;也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他们已经在课内外了解到的具体事件入手,在黑板上逐一列出近年来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事件。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可由教师或者学生设计建设一个相关的网络论坛,提前2~3周让学生自由发帖、跟帖,主要是收集他们已知的相关历史事件。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以便达到多多益善的目标。

  然后将上一阶段已经收集到的资料汇总,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进行资料的初步处理工作。对于那些很难具体确定属于哪一类别的事件可以采用下列任意一种方式处理:(1)单独归为一类;(2)同时归入不同类别,由不同的学生(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

  指导学生分组选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分组的基本原则应是以选题为中心的自愿结合,即学生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别,然后自然形成研究每一类别问题的组合。每组成员以不超过10人为宜。本阶段教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对那些在选题过程中犹豫不决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2)注意每一个已初步形成的探究小组之间的学生分布,尽量争取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力、素养等各方面指标相对接近;(3)督促每个小组选出课题组长或召集人;(4)对于某些没有组愿意接纳而且自己又不知道选择什么题目的学生,可适当予以调剂和指引,甚至可以鼓励他自成一组,即使与别的小组选题重复也不妨。教师可考虑加入这样的小组,一方面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一方面增强这部分学生的信心。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其他小组不反对。因为即使教师并不准备搞什么组际竞赛,学生的潜意识中也会有一种竞争的意识。

  此后各步骤可参考本课教材设定的探究活动程序中第四步以后的内容。教师应该注意给予学生及时的和必要的指导。

  2.教材分析

  本节探究活动课的内容是归纳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并以史为鉴,探求消除这些因素的途径。

  本课教材的“活动准备”部分写道:“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幸福、安宁。然而,在我们身边的世界中,时而还会响起与和平、发展完全相悖的刺耳音符,地球的一些地方还会燃起非正义的战火。美国一位普通女教师凯丽·萨璞说的一句话已经广为人知,她说,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非正义都是对所有地方正义的威胁’,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肩上同样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使命的时候,不妨让我们先来想一想,究竟有哪些因素构成了对和平的威胁。”本段不但指出了当前世界和平局势的一般特征,而且也从“负责任”的角度提升了学生对于世界局势的认识,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望。

  作为整册课本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本课也富含着以20世纪100年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为借鉴的意义。特别是活动程序的第四步中的第二款,要求学生在历史上寻找20世纪、或者更早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威胁世界和平的事例,比较他们所探究的内容与这些事例之间,在社会背景、直接原因、事件经过、事件影响及主要特点等方面的异同。再进一步以历史为借鉴,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当代问题提出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历史是普遍联系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知古可以鉴今”的道理。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联系地看待历史,并为解决当代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是本课教材的编者所希望实现的教育目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辩证的、全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性,并在必要时给予他们一切可能的指导。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活动内容是探究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这一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辩证分析、寻求比较、深入思考、大胆设想、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例如:某位(组)学生认为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教师应在肯定其选题的前提下,指导他(们)做好以下工作:

  (1)发动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美国在近20年内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的实例。

  (2)把这些实例分类,淘汰掉那些不符合这一类别要求的内容;例如:学生们或许把美国在2003年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与1991年海湾战争一起列入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最终把1991年的海湾战争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实例中删除出去,或者至少单列出来。

  (3)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及组员的人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组长(召集人)负责分配每位同学的具体的探究任务。例如:将搜索历史上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资料这项工作交由甲同学完成;将搜索历史上某个其他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资料这项工作交由乙同学完成;等等。任务分工宜明确公平。

  (4)一周后举行以资料汇总为目的的小组会议,以实现组员之间的资料共享。

  (5)由组长或召集人决定,已收集到的资料是否足够本组课题研究之用。如是,则召开组内讨论会,进行比较研究。

  (6)将探究结果以小论文、课堂演讲或展览、壁报等形式公开展示。

  (7)条件许可的地方,教师应组织全体学生召开辩论会,就某一个或某几个课题进行“问难”式的大辩论,以加深学生对本课活动内容的理解。

  2.教学案例

  以“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为例。

  【事件回想】

  2001年9月11日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连续遭到两架民航客机的撞击,在熊熊大火中轰然倒塌。数以千计的无辜平民被残忍地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全世界善良与正义的人们沉浸在惊愕和悲痛之中。

  近年来,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暴行时时刺痛我们的神经:俄罗斯莫斯科大剧场人质遭绑架,中国乌鲁木齐的公共汽车爆炸,印度古吉拉特邦神庙惨案,印尼巴厘岛的爆炸案,埃塔组织在西班牙制造爆炸,“奥姆真理教”在日本东京地铁里施放毒气,伦敦连环爆炸案……

  这不太平的世界啊,使我们每一天都不得不“面对恐怖”。

  【资料搜集】

  尝试通过互联网络或者图书馆、阅览室的报刊、杂志等媒体,尽可能多地找一找1990年以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事件。并从中选择一次恐怖袭击事件,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为它建一个档案。并就这一事件向你身边的同学、亲戚、朋友进行调查,看看他们对当代的恐怖主义有何看法。

  【归纳总结】

  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概括当代恐怖主义的特点,并简要论证“恐怖主义是当代特殊的战争形式”这一观点。在归纳和论证中,请注意以下问题:

  1.当代恐怖主义袭击是否像传统战争那样局限在一定的战场上?

  2.当代恐怖主义袭击是否像传统战争那样主要由政府来组织和进行?

  3.当代恐怖主义袭击是否像传统战争那样有特定的时间限制和停火制约?

  4.当代恐怖主义袭击是否像传统战争那样需要履行宣战与媾和的程序?

  5.当代恐怖主义袭击是否像传统战争那样有特定的、明确的战争对手?

  6.当代恐怖主义袭击是否像传统战争那样以歼灭敌方的军事力量为主要目标?

  7.当代恐怖主义袭击经常使用的袭击手段有哪些?

  【引申思考】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表明了反对恐怖主义的态度。美国领导的一些国家以发动战争和颠覆政权的形式来扫荡恐怖主义的根据地,这是否能够奏效,目前尚不得而知。请结合你在课内外所学到的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1.简单列举一下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反对恐怖主义的重大举措。

  2.以美国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颠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为例,谈谈当前为反对恐怖主义而进行的战争存在哪些问题?

  【活动成果】

  在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要体现你对恐怖主义与世界和平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1.恐怖主义与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2.当弱者需要反抗强权时……

  3.想起了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

  4.就反对恐怖主义问题给××的一封信

  也可以自拟其他题目。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3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兵器博物馆》说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德国K98式毛瑟枪

  口径:7.92毫米重量:3.9千克全长:1110毫米有效射程:550米

  2.英国马克沁机枪

  口径:7.7毫米重量:18.1千克全长:1155毫米有效射程:1000米射速:450发/分钟

  3.英国马克IV型坦克

  车长8.04米车宽4.12米车高2.49米乘员8人装甲厚度8~16毫米发动机105马力

  最大行程55千米最大速度6千米/小时武器为2门6磅炮,4挺0.303英寸口径机枪

  4.英国“虎”号战列巡洋舰

  舰长:214.6米舰宽:27.6米排水量:35723吨人员编制:1121人

  武器装备:8门343毫米口径主炮,12门152毫米口径副炮航速:30节

  5.德国“黑尔哥兰岛”号战列舰

  舰长:166.4米舰宽:28.5米排水量:24700吨人员编制:1113人

  武器装备:12门305毫米口径主炮,14门150毫米口径副炮航速:20.3节

  6.德国U139号潜艇

  下水日期:1917年12月3日排水量:水面1961吨/水下2523吨

  主尺度:94.8米×9米×5.2米武备:6具508毫米鱼雷发射管,2门150毫米炮

  航速:水面15.8节/水下7.6节艇员:62人

  7.英国8英寸榴弹炮

  口径:203毫米重量:8890千克身管长:3376毫米有效射程:1125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国“伊丽沙白女王”级战列舰

  舰长:195米舰宽:31.7米排水量:20600吨/标准,35500吨/满载

  人员编制:1184人航速:24节

  武器装备:8门381毫米口径主炮,20门120毫米口径副炮

  2.英国“皇家方舟”级航空母舰

  舰长:243.7米舰宽:28.9米排水量:22380吨/标准,27520吨/满载

  人员编制:1630人航速:31.5节载机:60架

  武器装备:16门120毫米口径火炮

  3.英国康蒂级巡洋舰

  舰长:192米舰宽:20.1米排水量:9850吨/标准,13000吨/满载

  人员编制:665人航速:32节

  武器装备:8门203毫米口径主炮,8门102毫米口径副炮

  4.日本“三八”式步枪

  口径:6.5毫米重量:4.3千克全长:1275毫米有效射程:1000米

  5.法国S—35坦克

  主炮口径:47毫米战斗全重:20吨发动机:190马力

  最高时速: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60千米

  6.德国Ⅱ号坦克

  主炮口径:20毫米战斗全重:10吨发动机:130马力

  最大装甲厚度:14.5毫米

  7.英国“喷火”式战斗机

  发动机:1565马力机长9.46米翼展11.23米机高3.86米

  重量:2545千克/空重,4309千克/最大武备:4挺7.7毫米机枪,2门20毫米炮

  最大时速:655千米

  8.苏联“卡秋莎”火箭炮

  口径:132毫米弹重:42.5千克弹长:1420毫米有效射程:8500米

  9.苏联T—34坦克

  车长7.08米车宽2.9米车高2.45米乘员4人装甲厚度14~45毫米

  发动机500马力最大行程450千米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

  武器为1门76.2毫米口径火炮,2挺7.62毫米口径机枪

  10.德国“虎”式坦克

  车长8.45米车宽3.7米车高2.93米乘员5人装甲厚度25~100毫米

  发动机700马力最大行程120千米最大速度38千米/小时

  武器为1门88毫米口径火炮,2挺7.92毫米口径机枪

  11.日本“大和”号战列舰

  舰长:263米舰宽:38.9米排水量:65000吨/标准,72000吨/满载

  人员编制:2500人航速:27节

  武器装备:9门460毫米口径主炮,6门155毫米口径副炮

  美苏争霸

  1.美国U—2飞机

  发动机:7711千克涡喷发动机机长15.1米翼展24.38米最大航程:6437千米

  重量:7258千克/空重,18144千克/最大最大时速:850千米

  2.苏联SA—2导弹

  最大有效射程:48千米射高:1~34千米最大速度:1.5~4马赫弹长:10.8米

  弹径:510毫米翼展:2.56米发射重量:2270千克

  朝鲜战争

  1.美国F—86战斗机

  发动机:2710千克涡喷发动机机长11.43米翼展11.30米机高4.48米

  重量:5045千克/空重,9350千克/最大武器:5挺12.7毫米机枪

  最大时速:1091千米

  2.苏联米格—15战斗机

  发动机:2700千克涡喷发动机机长11.05米翼展10米机高3.5米

  重量:4000千克/空重,5770千克/最大最大时速:1100千米

  武器:1门37毫米炮,两门23毫米炮

  越南战争

  1.美国M—16步枪

  口径:5.56毫米重量:2.86千克全长:990毫米有效射程:400米

  射速:800发/分钟供弹:30发弹匣

  2.苏联AK—47步枪

  口径:7.62毫米重量:4.3千克全长:880毫米有效射程:300米

  射速:600发/分钟供弹:30发弹匣

  3.美国B—52轰炸机

  发动机:8台10000磅涡喷发动机机长49.05米翼展56.39米机高14.74米

  最大起飞重量:204115千克最大时速:1014千米

  武器:4挺12.7毫米机枪载弹量:27215千克

  中东战争

  1.以色列使用的美制M—60坦克

  车长9.3米车宽3.63米车高3.27米乘员4人装甲厚度25~127毫米

  发动机750马力最大行程500千米最大速度48千米/小时

  武器为1门105毫米口径火炮,1挺12.7毫米口径机枪,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

  2.阿拉伯国家使用的苏制T—62坦克

  车长9.33米车宽3.3米车高2.4米乘员4人装甲厚度15~242毫米

  发动机580马力最大行程450千米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

  武器为1门115毫米口径火炮,1挺12.7毫米口径机枪,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

  印巴战争

  1.印度使用的苏制T—55坦克

  车长6.45米车宽3.27米车高2.4米乘员4人装甲厚度20~203毫米

  发动机580马力最大行程500千米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

  武器为1门100毫米口径火炮,1挺12.7毫米口径机枪,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

  2.印巴双方使用的PT76水陆坦克

  车长7.63米车宽3.14米车高2.26米乘员3人装甲厚度5~17毫米

  发动机240马力最大行程450千米最大速度44千米/小时

  武器为1门76.2毫米口径火炮,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

  3.印度使用的苏制米格—21战斗机

  发动机:5750千克涡喷发动机机长13.46米翼展7.15米机高4.5米

  重量:8018千克/空重,8833千克/最大最大时速:2000千米

  武器:1门30毫米炮,两枚K13型空空导弹

  海湾战争

  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

  最大有效射程:2500千米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弹长:6.17米弹径:527毫米

  翼展:2.65米发射重量:1443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