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颜氏批号查询软件:看看你的姓氏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45:38

百家姓,看看自己的姓氏起源地吧

百家姓氏最新如下:
—————————————————————————————————————————————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party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后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1、、、、房姓——感恩戴德 投桃报李
  传说上古尧帝见儿子丹朱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就把帝位传给了舜。舜继位之后,感激尧的恩德,就把丹朱封在舟渊,国号“庚”。又封丹朱的儿子陵在房邑,称房邑侯,房邑侯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奉房陵为始祖。

2、、、、蒋姓——一脉相承 源于姬姓
 蒋姓是一个大姓,占百家姓第十三位。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确立宗法,建立典章,开始了诸侯大分封。《唐书宰相世系表》曰:“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子孙以国为氏。”蒋国的位置在河南固始县西北一带。周朝的历代君王都姓姬,所以蒋姓源于姬姓。
五代时期,西汉蒋诩的后人蒋显出任明时的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后来成为宁波望族,逐渐发展到浙东福建以及其它地方。蒋姓迁台,始于南明永历年间,当时有位叫蒋毅安的人跟随郑成功父子反清复明,后来参加光复台湾的壮举。

3、、、、关姓——满族大姓
有一种说法,关姓起源于夏朝末年,当时的皇帝夏桀荒诞无道,残害百姓,暴行罄竹难书,其中一位正直贤明的大臣叫关龙逢,以社稷大业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一次又一次引黄图规劝夏桀。夏桀不听,反认为关龙逢谣言惑众,下令把黄图焚毁,将关龙逢杀了。后人便以先人名字中的关用作自己的姓氏。
有学者认为,关龙逢就是豢龙逢,是舜帝时豢龙氏的后代,以养龙为生,舜帝曾赐以复姓董父。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河南灵宝)时,被关令尹尧拦截,非要老子留下一篇文章才可过关。于是老子写了不朽的《道德经》,关令尹尧的子孙就以函谷关的关为姓。
关姓也是满族人的一个主要姓氏。

4、、、、徐姓——以姓氏命名的徐州
  几千年前,伯益的儿子若木封在徐国(安徽泗县),到了周穆王时有个徐君偃,他聪明仁爱,颇得百姓拥护,国力渐强。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海,逐渐不理朝政,徐君偃起兵造反,不料,让周穆王知道了,他乘坐造父驾驿的千里马从昆仑山赶到徐城。徐偃王不想士兵流血牺牲,于是挂起免战牌躲进深山,这山就是徐山,这城就叫徐州。后来周武王获悉徐偃王如此得人心,便让他的儿子继续治理徐国,于是,他们以徐为姓,奉徐君偃为始祖。

5、、、、张姓——人数最多的姓氏
  相传在黄帝部落里有个叫挥的人,他聪明,爱动脑筋。有一次,他从天空星座的排列组合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弓。那时的人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他一个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赐姓张。张姓就这么诞生了,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
从始祖开始将近十世,以后迁到河北省清河县,张姓始祖迅速繁衍。中国张姓人口有一亿多,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是人数最多的姓。
 
6、、、、王姓——天下王氏出太原
  东周时候的第十一个王的儿子子乔,又叫太子晋,因顶撞父王被贬为庶民,当了老百姓,发配到现太原地区。儿子宗敬在这里时间长了之后,老百姓都因他是帝王人家门户的人,便叫他王家,渐渐演变成了王姓。以后,世代子子孙孙长期居住太原,王姓从此繁衍开来,形成太原王。传到第十八代孙王翦正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兼并六国之时,王翦父子以武力替秦朝灭了六国中的五国,可惜生不逢时,秦朝好景不长,王翦便逃到山东琅琊韬光养晦,于是又引申出人才辈出的琅琊王。自汉以后,太原王、琅琊王向四方迁移,人口大增。
王姓的由来最初指君王家的后裔,然而,自汉至唐,姓王的宰相出了92名,称王的却寥寥无几。
王姓在两、三千年的发展史上,并非只有与子乔一脉相传,例如商代的刘姓始祖比干、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王子无忌以及田氏齐王等等,都有子孙称为王氏。王姓后来繁衍成中国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

7、、、、李姓——南方李 北方虎
  在相当多的李氏族谱记载:黄帝轩辕及孙子颛顼是李氏的远祖,其后裔有个叫皋陶,帝尧时,担任理官的职务(司法长官),皋陶每次审理案件明察秋毫,公正无私,深受百姓爱戴。于是,子孙便以祖上官职“理”为氏。
到了商末,有位大臣李真,因为看不惯纣王的暴行被处死,李真的夫人携带儿子避难外逃,一路上饥饿难忍,靠摘李树的果子维持生命。处于感恩之情,夫人让儿子以李为姓。古时,李与理本可相通,李树也就成为李姓先人崇拜的一种图腾了。
南方的说法跟北方有很大差别。在古代巴人居住的地区他们以虎作为图腾,巴人族里,虎与李发音一样。所以,北李和南李未必同一个始祖,但大多数人将老子李耳作为自己的始祖。
天下李姓均以陇西为源头(甘肃陇山以西),那里是古代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陇西堂是李姓人家的堂号。

8、、、、陈姓——宝岛第一大姓
  陈姓在三千年的发展史上也派生出几十个其他的姓氏,譬如田、孙、王、胡、袁、薛、敬、仲等等,真可谓“左道相逢皆叔侄,问知身世是陈亲”。
春秋时,陈国宫廷的内乱,有个叫陈完的公子避姓去了齐国,改姓为田。齐国最初是姜子牙受封的地方,历史上叫做“姜齐”。到了陈完的九世孙田和改称田齐。陈胡公的后代孙武,他的祖先也姓陈,王莽称帝后,生怕大臣不知他出生的字贵,于是往往自我介绍自己是田齐王室后裔,原姓陈。
广东是陈氏南迁后集中聚居的主要省份,陈氏在广东位居十大姓氏的前茅。历朝历代,陈姓名人辈出,在宝岛台湾,陈姓也算得上第一大姓,据统计,全球姓陈的华人超过七千万,如果加上由陈姓派生的其他姓氏,总人口将超出一万。
陈姓在三千年的发展史上也派生出几十个其他的姓氏,譬如田、孙、王、胡、袁、薛、敬、仲等等,真可谓“左道相逢皆叔侄,问知身世是陈亲”。
春秋时,陈国宫廷的内乱,有个叫陈完的公子避姓去了齐国,改姓为田。齐国最初是姜子牙受封的地方,历史上叫做“姜齐”。到了陈完的九世孙田和改称田齐。陈胡公的后代孙武,他的祖先也姓陈,王莽称帝后,生怕大臣不知他出生的字贵,于是往往自我介绍自己是田齐王室后裔,原姓陈。
广东是陈氏南迁后集中聚居的主要省份,陈氏在广东位居十大姓氏的前茅。历朝历代,陈姓名人辈出,在宝岛台湾,陈姓也算得上第一大姓,据统计,全球姓陈的华人超过七千万,如果加上由陈姓派生的其他姓氏,总人口将超出一万。

9、、、、赵姓——人家的图腾——凤凰
  山西洪洞县赵城又名凤凰城,是赵姓主要发源地。龙与凤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凤是远古时代少昊部落的图腾,他们最初生活在山东曲阜一带。少昊的孙子皋陶,长子伯益都是赵姓的老祖宗,所以凤凰就是赵姓人家的图腾。
伯益后人传到西周有个叫造父,专为周穆王姬满养马驯马,他让造父驾八匹千里马,又带上卫士和大批金银珠宝去见西王母。他从如今的西安出发,北上内蒙向西穿过新疆名山大川,到了西王母国之后,又西进中亚、西亚的吉尔吉斯草原,二年多时间内行程三万多里,靠的全是造父的马车。后来徐偃王联合诸侯国造反,又是造父驾千里马让周穆王带兵及时赶去平定叛乱。造父有功,封在赵城,赐姓赵。

10、、、、方姓——始于河南 兴在福建
  远古时代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传说的时代,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原始部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南方有一个部落首领蚩尤掠夺成性,勇猛好战,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涿鹿地区。于是炎黄二人携手合作对蚩尤展开了有名的涿鹿之战。蚩尤败走山东,黄帝乘胜追击擒杀了凶悍的蚩尤。炎帝后裔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与方山,雷的子孙以地为氏,以方为姓。方雷氏的后裔到了山东与东夷人融合,成了强大的方国,又叫方夷,又降服于周朝。古本《竹书纪年》对此有所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九夷其中就包括方夷。
方姓的来源姓氏学家更倾向于较现实的说法。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出了一个方姓人家的祖先——方叔,方叔是周宣王手下最得力的大臣,有勇有谋。其后代以氏为姓,主要在河南生息繁衍,秦汉以来,方氏家族南迁,在福建、漳州的龙溪成为望族。

11、、、、钱姓——举足轻重的钱府上士
  说到钱姓,谁都会把它与金钱联想在一起。货币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货币就要有管理货币的官员。大约在西周,设了“钱府上士”一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银行行长)。钱府上士的作用如此重要,其后人不禁就把钱用作自己的姓。
历史上通常把彭祖列为钱姓的始祖。一是彭祖裔孙孚曾任钱府上士,二是因为彭祖本人姓篯,因为钱是常见姓,篯是彭祖的专用姓。

12、、、、武姓——是非功过 后人评说
  在商朝的历史舞台上,活跃过一批武氏先前人物:灭了夏朝之后改名武汤、成汤的商王朝的建立者汤;在位59年、商朝颇有作为的国王殷高宗武丁;西周时,还有殷国国君武庚。武汤、武丁、武庚按姓氏来说,他们是契的后裔,子姓的始祖。当年子姓的后代在河南商丘建立了宋国,宋国有个宋戴公,他的子孙有的便以他的谥号“戴”为姓。戴的儿子在位18年,死后被谥称为宋武公,武公的后代也已谥号“武”作为姓氏,所以武汤、武丁虽然不姓武,但他们却是武姓的老祖宗。
武氏在隋唐两朝的历史上,出了好几代杰出的人物,武则天就是其中的代表。武则天从一位普通的宫女,历经沉浮,最后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执政长达数十年的一代女皇。
武则天对姓氏较为看重,她为了削弱李唐政权的地位,把《贞观氏族志》改为《姓氏录》,并将武家列入第一等。她还重用武氏家人,形成强大的宗族势力。由此可见,姓氏在封建社会的权利斗争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在武则天身后的一千多年里,对这位女皇的褒贬仍不绝于世。

13、、、、柏姓——贵族姓氏
  按史料记载,柏姓曾是华夏民族在远古时期的贵族姓氏,因为柏姓人天资聪颖,所以曾有多人当过上古皇帝的老师。这些上古先哲的后代曾在河南西平县西部建立过一个柏国,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弱小的柏国被楚国灭掉了。如今,在柏国故地,仍矗立着一座建于北宋时期的宝岩寺塔,这座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塔于塔下民间盛传的柏皇氏的传说相映成趣。
相传上古时期东方部族的一个首领叫做柏皇氏,因为他们以柏树作为图腾对象,所以又称柏皇氏为柏芝。柏芝曾担任过伏羲的助手,传说,闻名中外的中华太极八卦图,便是远古时期三皇之首的伏羲发明的。当时有一只龙首蛇身的怪物,见到伏羲后便精神抖擞,背上龙磷闪闪发光,构成一组图案,伏羲见状只顾顶礼膜拜,而柏皇氏却用烧过的木炭将图案画在大石上,献给了伏羲,籍此发明了太极八卦图。显然,这其中凝聚了柏姓人的聪颖与智慧。柏皇氏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百姓而无所欲求,所以深得百姓的拥护,并尊为柏皇。他居住在柏皇山,其后人便以“柏”作为自己的姓氏。
柏姓的另一支起源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的柏国百姓以国名“柏”作为自己的姓氏。14、、、、戴姓——名门望族画坛创奇迹
  宋姓和戴姓是一个家族,戴氏的得姓是从宋戴公的儿子宋子文开始的。到了宋武公之后,他的子孙也已先祖的谥号“武”作为姓氏。在当时的宋国,宋姓、戴姓、武姓还有庄姓、宣姓、穆姓和孔姓情同手足,因为都是商王朝的后裔,原本都姓“子”。
戴姓除源于子姓这一主流之外,戴还有几个来源,一支是当时有个同姓诸侯小国——戴国,被郑国兼并后,戴国子孙为不忘先祖,以“戴”为姓;另一支是由殷改姓为戴的,殷的字义为“盛”,戴子也有增益的意思,二字义相近,于是有一部分殷氏后来改戴为姓;源自姬姓则是戴的又一种说法。
河南是戴姓的发源地,戴姓由河南迁往江苏、安徽和浙江,并在这三个地区发展成为望族。戴姓进入汉代已是一个常见的大姓,江苏扬州古时称广陵,是戴姓的一个主要郡望。
浙江在明代初年,西子湖畔有一个制造金银器的工匠戴进,后转向绘画,对山水、人物、花鸟、神像都有独到的艺术造诣。戴进三十九岁时受召入皇宫,成为南京院体画的代表人物,是浙派山水的首席画师。
清代杭州还出了一个以戴熙为首的绘画世家,他的弟弟戴煦,儿子戴有恒,以及孙子戴兆登,均以山水画享誉于世。

15、、、、江姓——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江姓
  唐时大诗人李白曾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途中忽获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做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早发白帝城》。诗中的江陵成了暮色苍茫中温暖的灯火,成了令人心驰神往的亲切家园。我们许多人正是从李白这首诗里才了解到湖北境内,长江边上有这么一座引人瞩目的江陵县城。其实,早在唐朝以前,江陵就非常出名,曾是周朝时代江国所在,而且是江姓人的始居地。
据《姓纂》和《姓谱》等书记载,江姓是颛顼帝的玄孙伯益的后代。当年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伯益的一个叫恩成的儿子受封于江陵,称作江国。江国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恩成的后裔便“以国为姓”而姓江。由此可见,江姓从恩成到伯益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颛顼帝那里去,所以,江姓的确是历史悠久,声名显赫。

16、、、、罗姓——图腾演变成罗姓
  “祝融”不是人名,是一种职位——火神。相传,黄帝的曾孙颛顼生有二子,黎和吴回,先后担任祝融,后来吴回生了陆终,陆终的幼子季连在荆楚一带立国,以米为姓。季连的孙子穴熊当了荆楚的国君后才以熊为姓,罗姓就是从熊姓中演变来的。众所周知楚国大诗人屈原在楚国被秦灭亡后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是穴熊的后裔,所以,熊姓的后裔和从熊姓演变过来的罗姓还真有点缘分。
有句成语叫“天罗地网”,罗在甲骨文中字形象一张捕鸟用的网,于是有学者提出最早织网捕鸟的部落叫罗部落,他们以“罗”为图腾,渐渐变成部落的姓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楚灵王想把赖国消灭,姓赖的族人逃到罗国该姓罗,后来罗国又被楚灵王消灭,罗姓人又来到傅国该姓傅。所以赖、罗的老祖宗该是傅说,三个姓氏血统混合成为一家人。

17、、、、花姓——女中豪杰,忠孝英名千古传颂
  花字是我们最为常见和最为常用的字,可是你知道吗?在汉代以前,还没有花字,那时候使用的是另一个字——华。华与花曾一度通用不分,花姓是从华姓中分出的一个支脉。除《述异记》记载的南北朝时有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姓人名是在唐朝。

18、、、、养姓——百步穿杨 绝技惊鬼神
  在周朝时有个养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春秋时期,养国是楚大夫养由基的封邑。养由基是古代有名的神箭手。据说,一次他跟人家比箭,叫人在杨树叶上做记号,然后在百步之外箭箭命中树叶,“百步穿杨”由此而来。
又传说楚国有只善于接箭的通臂猿。有一次,楚共王去荆山打猎,正碰上这只通臂猿,楚共王命人将其团团围住,用箭射它,但都被它接住。楚共王叫来养由基,这只通臂猿一听养由基的名字,吓得大声嚎叫,对着养由基全身颤抖,结果被养由基一箭射中心窝。养由基被认为是箭法惊鬼神,后人形容某人箭法高明,就常将他比之为养由基。
养由基那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今天只能在运动场里才能见到,而安居乐业的养姓后人,正以新的方式生活着。

19、、、、沙姓——众说纷纭说沙姓
  沙姓最早源于上古时神农氏的后裔。炎帝时有个臣子名叫夙沙氏,后人把它简化为沙姓;还有一支是汤王后裔,商朝末年,殷纣王的庶兄徽子启受封于宋国,他的后代当中有人被封于沙这个地方,即今天河北省大名县东面。他们以地名为姓,成为沙姓;还有一支出于沙随氏。沙随是春秋时宋国的领地,位于河南省宁陵东北部。《春秋》中记载,成公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古时的诸侯公爵,在失去国家以后,就以沙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沙姓源自于回族。回族人对屠杀牲畜称为“宰”,因为他们忌讳“杀”子,但有一部分回族人反教成为汉人后,他们却偏要以沙为姓氏。“杀”同“沙”音同字不同而已。

20、、、、冉姓——昙花一现的冉姓发源地
  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个儿子名叫季载,曾经跟随周公旦平定武庚、三监军叛乱,立有战功,是个颇有政治才干的人。他官至司空,是“成康之治”时期的重臣。季载的封地在冉这个地方,就是现今河南省平舆县北部的射桥乡古城村,所以又称他为冉季载。
古时候,冉这个地方叫沈。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敬王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06年,古沈国被蔡照侯执政的蔡国灭了,有着百年兴衰史的古沈国没能躲过战争的劫难,带着遗憾和悲哀默默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在古沈国的故地,后来秦王朝在这里设置了平舆县。

21、、、、袁姓——一姓六字”话袁姓
  中国姓氏文化包含许多趣事,比方说,除了复姓,一个姓氏你还能写出不同的字吗?一般情况下显然办不到,但是袁姓在历史上就曾有“一姓六字”的说法。古时袁、辕、溒、榬、援、爰六字相通。虽然袁姓有六种不同写法,但他们仍属同一血脉,同一家人。汉代以后,这六个字的“袁”却渐渐分开使用了,土口袁成了常见姓,其他五种成了罕见姓。至今,北京、上海、沈阳还有人姓这些字的姓。
据记载,袁氏出自胡公满之后,如果寻根溯源,早在三千多年前,陈袁两姓是一家人。因为陈姓始祖是胡公满,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第十三世孙,这样,陈袁两姓尽管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但其血脉同源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22、、、、蔡姓——以国为姓
  公元105年,蔡伦用破布、树皮、鱼网等为材料加工成纸,献给皇帝。蔡伦的造纸技术一直被朝廷严加保密,到了唐朝,才开始由朝鲜传到世界。
蔡伦老家在湖南莱阳,其先祖曾定居河南上蔡,这里是蔡国古城遗址。按史书记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叔度,与周武王是兄弟,周武王灭了殷朝之后,把叔度分封到蔡,于是,人们称他蔡叔度。后来,叔度不服周公涉政,便与管叔鲜、武庚一起叛乱,周公平定叛乱后,发现蔡叔度的儿子蔡仲倒还争气,就把他封回原地。后来,蔡国不断受到楚国的侵略,于是又从上蔡迁到新蔡、下蔡。
蔡姓以国为姓已有三千年历史了,蔡叔度作为蔡姓始祖,再往上推,他是周文王和后稷的传人,所以黄帝是蔡姓人名正言顺的老祖宗。

23、、、、皱姓——英贤不绝,名人辈出的邹姓
  曲阜在周代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称为“鲁”。在公元前11世纪,邹国在当时叫邾娄国。《姓氏考略》中说:“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邾娄国很小,它从属于鲁国,后来就被鲁穆公改国号为“邹”。既然邹姓是颛顼的后代,那与同为一体的朱姓自然就是一家了。
在中国历史上,邹姓家族中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似乎不多,但杰出的文人学士却很多。“邹鲁遗风,英贤不绝,济济邹鲁,礼义帷恭。”这是古来称颂邹鲁两地之辞。因为鲁国出了孔子,邹国出了孟子,所以邹鲁这两个字后来被广泛用来表示文教昌盛之地。与邹忌齐名的邹衍也是春秋时期的名士之一,是他使阴阳说和五行说合流。宋代有以气节自负而史称忠臣的邹浩,有御书题赐的宰相邹应龙,以及跟随文天祥大义凛然,以身殉国的邹风等都是名登史书的人物。明清以来,邹氏家族更是名人辈出。
邹姓目前已成为全国100个大姓之一,多数分布在我国南方。

24、、、、韦姓——隐姓埋名以“韦”做姓
  河南省的滑县是韦姓的一支起源地。夏朝时,夏帝少康封大彭氏的子孙文哲在这作诸侯,当时叫豕韦,也称韦国,国中的子孙便以国为姓。
说到另一支源处,始祖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最早是汉丞相萧何月下追韩信,将他举荐给刘邦,在楚汉相争中,韩信立有不可估量的大功。后来刘邦却又怀疑他要谋反,又是萧何订计杀害了韩信。所以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韩信以及亲人被杀后,萧何悄悄留下了韩信的一个儿子,送到海南岛隐居,为了怕人怀疑,就去掉了韩字的左边,留下了“韦”字作为姓。从此,韦姓在南方逐渐发展起来。

25、、、、庄姓——一波三折的庄氏家族
  庄姓的来源跟楚庄王大有关系。据说,王昭君的故乡在湖北秭归东南一带,当时叫丹阳,晋秋时曾是楚国建都的地方。楚国开国国君熊绎曾是西周大臣,当时周戴王代纣,周天子东征,天下太平,于是论功行赏就把熊绎封到丹阳作了楚国国君。随后,这个诸侯国又迁都到湖北江陵西北的纪王城,公元前611年,它兼并了各诸侯国。正是这位叱咤风云的芈旅成了庄姓的始祖。芈旅死后谥号为“庄”,就是楚庄王。“谥”是对某人品德、事迹的追认与颂扬。楚庄王后代便是以谥号“庄”为姓,世代姓庄。
在庄姓的发展过程中,在我国春秋时期,曾出现两次较大波折,对整个家族影响深远。
楚庄王后裔庄鞒奉命经略巴、黔中向西征讨,很快将势力扩至云南滇池一带。当他得胜班师回朝,不料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均为秦国所占,一班人马无从归处,在归路被切断的情况下索性留在云南作了滇王。他融入少数民族,对西南边陲的开发功不可没,直到刘邦统一天下,他们这支人马方才降汉,回到楚地。
庄姓的第二次波折对其姓氏的存在是一次灾难性的重创。《姓氏考略》记载:“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改为严氏。”魏晋以后虽然有的恢复了本姓,但多数依然姓了严,由此看出,庄姓和严姓就血缘而言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家族。

26、、、、项姓——不以成败论英雄
  说起项姓,人们自然会想到项羽这个名字。这位西楚霸王征战一生,战功无数,然而人们更多记住的还是垓下之围的四面楚歌,是他跟虞姬的生死别离,是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的大丈夫气概。对于项羽的英雄气概,民间曾有很多传说。据说项羽在乌江边自刎之后躯体站立不倒,直到刘邦来到江边对他拜了几拜,这位英雄才轰然倒下。如果说中国自古便有以成败论英雄的习惯,那么项羽说是一个例外。
说起项羽还会想起著名典故鸿门宴,而提及鸿门宴又不能不说到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率领大军来到鸿门之后跟范增订计要杀刘邦,项伯因为与刘邦谋士张良是好朋友,于是,当夜把消息告诉了张良。第二天,当范增命项庄舞剑,以便杀死刘邦,又是项伯上前掩护才使刘邦得以逃生,刘邦建立汉朝后,就赐项伯姓刘。在项姓中,我们多少能看到历史的很多侧面。
姓氏的起源,其中有一种是以亡国的国名为姓,以表明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思念和对统治者的不屈。项姓正是以项国为姓。古项国在河南沈丘县,和许多诸侯国一样,项国也被楚国吞并,所以,有了项姓的来源。

27、、、、东姓——圣贤之后
  山东省平原县曾繁衍过一个姓氏——东姓,据史料记载,东姓氏曾在平原郡兴旺发达过。
东姓来源有两支,相传上古时舜帝有七位好友与舜平辈相处,舜常向他们请教治国之道,待以宾客之礼,世称他们是贤友。这七个贤人中,最大的叫东不识,传说是伏羲的后代。他的见解和品德在七人中数最高,东不识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为姓。另外,大禹的后裔东楼公被封于杞国,东楼公子便以他的名为姓了。
东姓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物并不多,现在知道的有汉代大将军东关襄;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还有一位东王公,《神异记》中记载着他身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虎尾,是筹管男仙名籍的神话领袖。

28、、、、墨姓——始祖原是治水功臣
  提起墨翟和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子》一书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墨翟是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过儒家学说,因对儒家繁琐的“礼”不满开始另立学说,有相当的积极性和进步性,在思想界影响很大,跟儒家并称为“显学”。
传说炎帝神农的后裔墨如见多识广,是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来拜他为师。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后就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胎初就以父名为姓人称墨胎初。
说起孤竹国就在今天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面,它一直作为夏、商、周王朝的附属国,公元前256年随着周王朝的解体而消退。几千年来,墨胎氏的后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这就是墨了祖先名字的头一个字成为今天的墨姓。

29、、、、东方姓——黎明的象征
  在我们中华姓氏大家族里不光只有赵钱孙李这些单姓,还有一部分是复姓,象诸葛、司马等姓不仅常见,有些还很有地位。
东方姓的始祖是汉代人东方朔,东方朔原本姓张,他出生前父亲就死了,母亲也在三天后去世,他是由邻居抚养成人的。据说,他出生时,正好是东方发亮,晨曦初霞,所以取名东方朔。后来汉武帝下诏书招贤,东方朔毛遂自荐,得到一个官职,深得汉武帝宠爱。在民间,东方朔被奉为喜神,他的后代以“东方”作为姓氏。

30、、、、段姓——作茧自缚的太叔段
  春秋初期,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在他母亲姜氏睡梦中生下的,取名为“寤生”。二儿子名段,长大后一表人才,面如傅粉而且多力,唇若深朱却又善射,姜氏十分喜欢段,所以想立段为世子,但郑武公以长幼为序,没有答应。郑武公去世后,大儿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姜氏逼庄公把京城封给段,人称段是京城太叔或太叔段。太叔恃母爱,公开招兵买马企图夺取权位,庄公却以母爱弟幼为由不予理会,其实他心里早已有数,故作糊涂,以促使太叔的野心暴露,才好除之有名。太叔果然中计,就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行动时,郑庄公先发制人,突然袭击京城,太叔段只好逃往共国,在那里自杀了。太叔段的子孙便以名为姓,这就是段姓。31、、、、严姓——庄氏避讳 改姓为严
  提到严姓,我们很自然想到“庄严”这个词汇,的确“庄、严”在中国姓氏上有一段很有趣的关系。严姓的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由庄姓改姓而来的。
汉明帝刘庄是安葬在河南孟津的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刘庄继位第二年,就改年号为永平,在位十八年,谥号为明帝。就因为这位汉明帝叫刘庄,国人就得改姓避讳了,凡是姓庄的都不能姓庄了。当时的一代学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都只好把自己的庄姓改为严姓。后为严光的庄光就是严姓人的始祖。这种因避讳而改姓究竟始于何时已无从查实,但据史书记载,至少在汉代达到了及至。
避讳分为两类,普通人因历朝帝王之名改姓而讳叫公讳;若因家族中祖宗之名举家共讳叫私讳,也叫家讳。所谓避讳,就是不得直接使用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取名。
早在楚国时,楚代的后代就以严为姓,楚国本姓米,庄字出自楚王,而严姓又于楚庄王的后人所承传,庄与严两姓实在同出一源。

32、、、、牧姓——以官职命名的牧姓
  相传周朝时设有官职叫“牧师令”负责掌管牧场以及养马等事宜,他们的后人以官职命姓氏,成为牧师氏,后来简化为“牧”。还有一支牧姓源于春秋时期的卫国,以牧业为生的卫国百姓也以“牧”作为自己的姓氏。
牧在历史上的郡望是弘农郡,最早在西汉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设置的,它的治所是弘农,现今河南灵宝的北面,至今仍有在弘农郡放牧的记载。千百年来,连绵的战乱逼使牧姓先人举家迁徙流落四方。

33、、、、蒯姓——以地名为姓
  据《风俗通》等书的记载,“蒯”得姓于春秋时晋国一位名“得”的受封地“蒯”,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的蒯乡。《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里讲到,尹率“攻蒯,蒯溃。”指的就是这里,其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不过,据后人考证,在商朝时,蒯乡曾经叫蒯国,周穆王时就有叫蒯伯綮的人,可见商朝时就有蒯姓了。
另一支起源在春秋时的卫国,是卫灵公的儿子卫庄的后代。卫庄名蒯聩,做太子时想要谋杀灵公夫人南子,未遂,就逃到晋国,后来又回到卫国,在良夫等人的拥立下成为国君。卫国被晋国攻破后,蒯聩被杀,后世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蒯为姓。

34、、、、刁姓——恶名昭著的刁姓始祖
  春秋时期,齐桓公派官仲为相,委以国政,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从此,他对官仲更为信任,国事完全给官仲处理,自己每天与妇人寻欢作乐。齐桓公的近臣竖貂不惜自残身体,自宫做了宫人,因而更受齐桓公的喜爱。后来官仲在病重时嘱咐齐桓公疏远竖貂,齐桓公说:“竖貂自宫是为了更好地服侍我,这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自身,难道还不可靠吗?”官仲说:“人情没有重于自身的,他对自己都能忍痛割爱,还有什么不能丢弃呢?”齐桓公觉得有理,但心里还是舍不得竖貂。后来竖貂肆意弄权,在齐桓公病重时,他反把齐桓公幽禁在深宫,竟至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竖貂兴兵作乱,虽然叛乱被平息了,但齐国因此丧失了霸主地位。竖貂被杀后,孙子以他名为姓,就是“貂”姓,但为了避他的坏名声,后代取貂的同音“刁”作为刁姓。河南灵宝在古时候就是弘农郡,是刁姓子孙的繁衍生息之地,至今,那里还有很多刁姓后代子孙。

35、、、、周姓——周公怎么不姓周?
  中国姓氏有5000年历史,最早的姓氏有的以地名为姓,有的以官职为姓,有的以国名为姓,姓氏的由来多达几十种。
那么,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周功臣周公姓周吗?周是当时一个朝代的称呼,周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周公姓姬名旦,不是想象中的周姓祖先。
相传“农神”后稷氏的后代传到十三代古公亶夫时,从陕西武功迁移到歧山周原,周即是部落名,又是地名。亶夫在周发展生产,大兴土木,收置官吏,周朝部落的强大很快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他们杀了古公的儿子季历,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文王曾被纣王软禁在羑里,他忍辱负重,求贤似渴,终于逃离虎穴,重用姜太公等一批人才,最终使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到了周武王时,定都镐京,以周为国号,开创了700多年的周王朝。
周武王下传十一代,由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受封汝南,后被秦国所灭,为了不忘自己是周朝王室的后代,后人便该姬为周。

36、、、、柴姓——德高望重的柴姓始祖
  柴姓是周朝太师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在周武王时建立了齐国,他有个孙子叫高傒,在春秋时担任齐国的大夫。高傒的第十代孙名叫高柴,字子羔,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身长不过五尺,相貌很丑陋,但是品德出众,而且性情厚道,仁爱孝敬。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 名字“柴”作为姓氏,字叫“举”,所以称柴举,柴举的后人就以“柴”为姓,西汉的棘浦侯柴武就是柴举的后人。
山西省临汾市曾是柴姓氏的郡望所在,当年柴姓在这个地方可算是名门望族,由于他们在此地的显赫地位,至今还有很多村落以柴姓为名。

37、、、、巫姓——中华医学的源头
  要说哪个姓氏的源起和我们中国远古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恐怕得数“巫”这个姓了。
古人相信天地万物都有神灵,而且可以通过精神感召使神降临,于是便出现了专以舞蹈来感召神灵的职业——“巫”,“巫”字古文象人挥两袖而舞。
相传在黄帝时候,有个半神半人的发明家巫彭,他是一个巫师,边歌边舞为人们驱神赶鬼,其实,他把草药和巫术结合起来为人们治病。巫彭被视为中华医学的鼻祖。
鼓的发明者巫咸,以及任商中宗祖乙的辅弼大臣的儿子巫贤都是巫姓的先祖。巫姓氏在山西临汾市曾经繁衍兴盛过。

38、、、、申姓——宁死不食嗟来之食
  传说成汤灭夏建商以后,商朝很快富强起来,成汤以上古尧、舜为榜样,也想找一个圣贤之人把王位传下去。后来他听说神农氏后裔申徒狄他贤名远播,就把他叫来,交谈之后觉得他比传说中还好,就任命他为司徒,并作进一步考察。经过一段时间,成汤认为他是个可以担天下重任的圣人,就向他提出要让位给他,没想到申徒狄脸色脸色大变道:“我是把你当作有作为的人才跟你谈话的,没想到你却把我当成一个不知礼义廉耻之人了。”不管成汤怎么解释,申徒狄就是听不进去,待成汤走了,觉得受到极大侮辱,便投河自尽了。成汤知道后非常自责,就把申徒狄的后人申吕封为诸侯,其后人就以申为姓。

39、、、、应姓——周武王之后
  应姓氏是周武王的后裔,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其后世子孙以国名“应”(今河南省鲁山县东)作为自己的姓氏。
东汉末期,有本《风俗通义》,原本有三十二卷,一百三十篇,如今只存有十篇。其中《姓氏篇》是后人研究姓氏学的重要资料,几乎没有哪一本姓氏学著作离开过对它的研究。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东汉汝南郡的南顿人,在汉献帝时任泰山太守的应劭。

40、、、、钟姓——因贤而至杀身祸
  钟姓系出钟离姓。河南商丘过去曾是周王朝的宋国,宋国国君宋微子原是商纣王的旧臣,他的曾孙伯宗在晋国身居要职,这人一身正气,在晋国称为贤者。问题或许就出在这个“贤”上,他见大臣中有个郤氏为所欲为,擅自专权,就告谏晋历公要抑其权,方可避乱。一番金玉良言却招来杀生横祸,这话被郤氏得知,他记恨在心,多次在晋历公前挑拨离间,捏造罪名,时间一长,晋历公听信谗言,反把伯宗杀了。伯宗的儿子伯州犁连夜出逃投奔楚国,后在楚晋之争中为楚王出谋划策,楚王赏赐给伯州犁一块叫钟离的封邑(今安徽凤阳一带)。伯州犁便以邑为氏,成为复姓钟离氏。
钟离氏到秦末在江苏淮阴出了个杰出武将钟离昧,与韩信私交很好。由于楚汉相争,又与韩信各为其主,钟离昧成了楚霸王项羽麾下的重将,韩信则效忠于汉王刘邦。后来项羽战败,刘邦下令全国通缉钟离昧,钟离昧被韩信收留来到楚地,此事被刘邦察觉,钟离昧不想连累朋友韩信,慨然以自杀了断,两个儿子被发配,其中次子发配到河南长葛县附近,改复姓钟离为单姓钟。由此可见,钟离姓和钟姓血脉相通,不存在什么区别。

41、、、、廖姓——颜、缪改姓廖 留形不忘本
  颛頊帝有个后裔叫叔安,受封在廖国(河南唐河县西),人称廖叔安,创立者伯廖是周文王的儿子,原本姓姬,伯廖子孙在古廖国消亡之后也就以廖为姓。还有一种说法,廖是廖叔安的后代,以血缘来说,是黄帝的裔孙,属姬姓,所以廖姓是黄帝的传人。
此外,还有一些本不姓廖的人,因为避难而使用廖姓。暴君商纣王当道时,朝中有姓颜、缪的官吏为保性命。改姓与自己偏旁相近的廖姓来表示留形而不忘本源。

42、、、、白姓——追本穷源说白姓
  白姓来源有两支,一支出于蹇氏。春秋时,秦穆公想要称霸中原,到处招纳人才。他打算让百里奚管理国政,百里奚却推荐他的朋友蹇叔,秦穆公派人用重金把蹇叔从齐国请来,封为上大夫,与百里奚同掌国政。蹇叔有两个儿子,一个名术字西乞,一个名丙字白乙,后来都成为秦国名将。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秦国白氏。
另一支源出与芈姓。春秋时楚平王儿子太子建由于被**臣费无极诬告同师傅伍奢合谋反叛,逃到了郑国,太子建后来做晋军袭郑的内应,结果事泄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逃往吴国,投奔了在那里执政的伍子胥。熊胜在吴国颇有贤名,楚平王地孙子惠王继位之后派楚令尹子西把熊胜召回国来,封在白邑(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白公胜一心想为父报仇,几次要求出兵攻打郑国,子西也答应了。可是不久晋国伐郑,子西为了同晋国争霸就出兵救郑,白公胜认为子西言出无信,非常生气,就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楚惠王。这时镇守在北部边境的叶公子高得到消息,就领兵进入楚都,救出了楚惠王。白公胜打了败仗,逃到山里自杀了,子孙便以白为姓。

43、、、、宋姓——微山湖畔觅始祖
  宋姓始祖微子是商朝末年一位公子,与商纣王是同母兄弟,相传微子不满商纣王荒淫暴虐,多次劝谏都无济于事,于是愤而出走。他来到山东微山县这块有山有水的地方隐居到商朝灭亡,后来这里的山因微子叫微山,湖叫微山湖。周武王灭殷之后,把纣王儿子封于宋国,武庚不满,作乱犯上,遭到镇压,周公又把微子立为宋国君主,按姓氏来说,商王朝子姓在宋国灭亡之后,国人以宋为姓,微子成为宋姓始祖。
一般人以为,孔子姓孔,祖籍山东曲阜,其实,在孔丘生活的年代,姓、氏是有区别的,孔是他的氏,子才是姓。孔子是商王朝后裔,商朝以子为姓,子姓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黄帝的曾孙帝喾。帝喾的妃子简狄吞食燕卵生下契,于是被赐姓为子,契的后代成汤建立了商朝,孔子的祖先曾是宋国国君,后传到弗夫的手里,让出王位,并将商丘迁到夏邑,传到父嘉,孔父是子,嘉是名。

44、、、、农姓——炎帝的传人
  传说上古时候的炎帝神农改变了人类逐兽而食的生活方式,改成以五谷为食,他又遍尝百草,发现了草药的治病原理,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农业的始祖。由于他对汉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后世将他与黄帝并称炎黄,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登上天子之位后,他的一支子孙仍以农业为本,并以农为姓。
山西右玉古称雁门郡,农姓曾在这发达过。
农姓在今天已经很少了,但农姓后人仍不乏佼佼者。前中国羽毛球队员农群华就是其中之一。

45、、、、伊姓——将门之后
  相传尧生在伊祁山,以伊祁为姓,后人简化为伊。也有说尧幼年曾寄养在伊候家里,所以就姓伊。夏末有有莘氏人伊尹,又叫伊挚,因生于伊水之旁而得氏,既聪明又有才干,成汤要求伊尹归附与他,遭有莘氏拒绝,成汤就请求娶有莘氏的女儿作为自己娦妃,有莘氏这才高高兴兴地把伊尹作为陪嫁归于成汤。伊尹后来帮助成汤消灭了夏桀,辅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相。其儿子伊陟也是商王太戊时的贤相。
还有后魏时,鲜卑族拓拔部当中有复姓伊娄氏,他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伊。

46、、、、皇家姓氏——赫连姓
  南北朝时,匈奴族铁弗部有个首领叫勃勃,楚初归属于后秦。到了公元407年,他用兵自立,称大夏天王,在大单于继位后,勃勃征伐胡、夏,用十几万人修筑都城统万,统万城位于今天陕西靖边北面的白城子。城里的宫墙是用熟土筑就的,据说非常坚硬,宫中楼台高大,殿阁雄伟。完工那天,有人当着勃勃面称赞道:“大夏天王功德赫,可以连天。”于是,勃勃就以赫连作为姓氏,称为赫连勃勃。公元418年,赫连勃勃攻占关中,即帝位于灞上,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成了大夏国的皇家之姓,子孙以赫连为姓留了下来。

47、、、、童姓——具有魔力的童姓
  相传颛頊有个儿子叫老童,他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象钟磬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颛頊晚年时,黎氏诸侯兴兵作乱,颛頊率兵征伐,然而黎氏人英勇善战,威猛无比,相比之下颛頊士兵则怯懦有余,斗志不足。无奈之际,他突然想起老童,把他招来让他在阵地上放开嗓子高声歌唱,老童的歌声嘹亮悦耳,震天动地,士兵听了不由群情激荡,热血沸腾,而黎氏人听了却心惊胆颤,面如土色,斗志全消。黎氏诸侯的叛乱就此平定下去了。老童到了老年声音仍和孩童那样清脆悦耳,老童就是童氏的始祖。
童姓的另一支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大夫胥童因跟周朝二个权臣积怨很深,几至拚命,后来二权臣得宠,杀了胥童,其家人为躲避仇杀,改姓为童,以字为姓。山西右玉县杀虞口是童姓人的发源地。

48、、、、能姓——楚王好细腰 被迫改能姓
  能姓实际上是战国时楚国国姓熊姓所改的。战国初期,一向称霸南方的楚国日渐衰弱,而秦国却崛起于西方,它有向南扩张之势,楚国的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但楚灵王却沉溺于酒色。他还有个怪嗜,喜欢腰部细小的女人,宫中之女为了取悦于他,忍机挨饿,唯恐腰身长粗了一点,一时之间,争相仿之。所以当时有:“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的说法。楚国公族大夫熊挚见这样下去使楚国世风日下,十分担心。一次出使齐国,回来后发现爱妾瘦了很多,原来她也想节食以细腰,熊挚大怒,把爱妾杀了,但爱妾的父亲也是朝中大夫,就责问杀自己女儿的原因,熊挚说:“女人本来就弱不禁风,再这样下去身体越来越差,如果全楚国的女人都这样瘦下去,生下的孩子身体还好得了吗?结果还不是自欺欺人。”事后熊挚想到这番话实际上是批评了楚灵王,要是楚灵王知道,一定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他悄悄举家迁到秦国,为了怕楚灵王追查,就把熊姓去四点,成为“能”,这就是能姓的由来。

49、、、、蔺姓——系出韩门的蔺姓
  春秋晋武公时,有公族子弟公子万随武公攻打瞿国,生擒子瞿侯,因为他立有战功,就封在韩地,公子万就以封地为姓,人称韩万。韩万的儿子韩厥曾打败过楚军和齐军,差点入俘虏了齐侯,也因为有功,所以他执掌着晋国国权,并使晋国势力复兴。到战国时,韩氏失势,韩厥的玄孙韩康道赵国任大夫之职,被封在蔺(山西柳林镇),于是韩康以地为名,改名蔺康,成为蔺姓的始祖。战国时赵国上卿蔺相如就是韩康的后裔。

50、、、、叶姓——叶沈不分 叶皮沈骨
  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通常讽刺一些沽名钓誉的伪君子,然而在叶姓发源地河南叶县,叶公身为叶县最早父母官,在老百姓眼里是很有作为的。
春秋后期,郡望在吴兴的沈姓,这个沈历来有两种读音,一种读“沈”,是周文王的后裔。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叫聃,被周武王分封到沈(河南平舆)的地方建立了沈子国,下传第十八代沈尹戍,其儿子就是尊称为叶公的沈诸梁,
另一各读音“真”,属于颛頊的传人,颛頊有个玄孙叫陆终,陆终的后裔被分封去了楚国,以芈为姓。据说沈尹戍本是楚王室的传人,殊途同归,黄帝是叶姓人的老祖宗。在客家地区叶姓还是个大姓。51、、、、阴姓——显赫一时的阴姓
  周王朝时,皇室子弟姬忌、姬里等三兄弟同为朝中大官,同任大夫之位,一时传为佳话。因为三个封地在阴,所以后世子孙便以阴为姓
还有一支是说周文王第三个儿子其后裔官仲,在齐桓公时任相国,他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王,官仲后来因秉公办事得罪了檀公的儿子商人,商人弑君夺位后对官仲进行报复,官仲的后人逃到楚国避难,第七世孙管修后被封为阴邑大夫,称为阴氏。
河南省的新野是历史上阴姓的郡望,阴姓曾在这里显赫一时。

52、、、、吉姓——受赐于黄帝的姓
  传说黄帝有众多子孙,其中有十四个人被赐予了十二个姓氏,其中孙子伯侯封在南燕,赐予姞姓,后来简写为吉。
另外周宣王时有大臣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尹吉甫文武双全,曾率领大军征讨游牧民族猃狁,一直打到他们的根据地太原。他还曾征讨徐戎,征服江淮地区,为周宣王中兴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子孙就有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的,称为吉氏。

53、、、、康姓——以谥为姓
  中华民族的姓氏最初与图腾相关,某一部分的原始图腾往往成为这个部落共同拥有的姓氏。姓氏的形成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比文字的出现还要早,探寻姓氏的源流,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上保留了许多姓氏的资料。
据记载,“康”字的意思有乐、宁、安、昌、盛、美等幸福之意,可康的字形不仅是声符,也是形符,康可能从庚演变而来,庚是一种扇车之类的器械,
康姓来源一支源于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康叔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周武王死后,年轻的成王嗣位,商绉的后裔武庚认为有机可乘,就起兵反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庚叛乱“。周公旦平定叛乱之后,把参与者交给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管理,并封康叔为卫君,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受封给他作为卫国。康叔果然不负重望,把那些殷民安置的心服口服,大大巩固了周朝的声望。从卫国建国到秦二世时灭亡,这其间康叔的后代繁衍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号为氏的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等。

54、、、、咸姓——为数不多的咸姓
  据史料记载,成汤建立商朝传了四代九王,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到了太戌即位,他决心振兴商室,于是任命商朝开国名将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又让巫咸辅佐他。巫咸是当时执行宗教职务的最高官吏,是商代政治上的一支重要势力。在伊陟和巫咸合作下,商朝的国势又有了起色呈复兴的状态,巫咸也成为古代名臣。巫咸的子孙旧以咸为姓。

55、、、、洪姓——是否与水有关?
  姓洪的朋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说:“我姓洪,三点水,一个工。”这个极为简单的介绍恰好说出了洪作为姓氏的一个主要由来,
洪姓确实是由原本姓共的人加上三点水改姓为洪的。共姓相传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共公氏使用的姓氏,共公氏当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之后,共公氏继续率领残留的部落与黄帝部落的颛顼发生过争夺帝位的争斗。“共公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枝折,地维绝,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则水潦尘埃归焉。”据说,不周山就是如今的祁连山,天崩地裂之后,有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历史上共公氏是制造洪涝灾害的祸首,其实另有一部分掌握治水技术的共公氏后裔仍在尧帝、舜帝和大禹手下得到重用,共公成为一种官职,相当于水利部长。
后来,共工氏后人为了避仇,把共姓改为“共”子加三点水为“洪”,不仅因为共、洪古音相近,而且因为共公是水官,加三点水也表示不忘祖先的功德。

56、、、、狄姓——源出于姬姓的狄姓
  狄姓是周成王封同母兄弟孝伯于狄城,人称狄侯。封地位置就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子孙便称为狄氏。狄姓还有一个起源,说是炎帝神农有个大臣后裔封于狄城,后人也以狄为姓。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有叫个狄黑,还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西汉名士狄山都是狄氏家族的佼佼者。

57、、、、竺姓——富有传奇色彩的姓氏
  中国的姓氏来源丰富多彩,既有本土的姓氏,也有外来的姓氏,可竺姓却是一个同时具有这两种特质的姓氏。
竺姓,起源于天竺国,即现在的印度,竺就是天竺的简称。我们知道天竺是佛教的起源地,所以竺姓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古时候有许多天竺国僧人前来中国传经布道,讲授佛学,于是他们便以国名为姓,姓竺。后来中国的僧人跟着他们学佛经,便随着老师改姓为竺。根据史书的记载,竺姓的叔祖是汉代宣帝时代的天竺人竺次。在东汉时代,又有竺法兰用白马驮经,供奉给汉明帝,明帝还特地为他建造了著名的白马寺,这是佛教首次传人中国内地。南北朝时有个竺道生,游经东吴虎丘山时,曾经立石为弟子,给它们讲经,结果讲得石头都连连点头。由此可以看出竺姓与佛教的紧密联系。
竺姓还有一个来源与古代著名贤人伯夷、叔齐有关。在夏商周三代,有一个封国叫孤竹国,位于河北卢龙县一代。春秋时代,孤竹君把王位传给了叔齐,叔齐非常谦虚,一定要将王位让给哥哥伯夷,结果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听说周文王仁慈善政,便一起投奔到文王那里。东汉时期,枞阳侯竹晏以“竹”姓源于伯夷叔齐两位贤人,便在“竹”字下面加了两横,成了“竺”姓。

58、、、、汲姓——忠孝楷模美名扬
  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宣公的儿子居住在汲这个地方,人称太子汲,其位置就在河南省汲县。太子汲长大后,卫宣公为他聘齐僖公的女儿宣姜为妻,可等宣姜来到卫国后,卫宣公见其美貌,就把她留下作为自己的妻妾,并生下二个儿子寿和朔。为了重新立太子,卫宣公就以让太子汲出使齐国为名,准备派人在半路上把他暗杀掉。寿得知消息后,告诉太子汲叫他赶快逃走,太子汲说:“违背父命是不孝的,如果我逃出去,别人一定知道是父亲的不对,家丑岂可外扬?”寿没有办法就把太子汲灌醉,自己上路想代太子汲去死。卫宣公派出的人果然把寿当作太子汲杀死在路上,太子汲连夜赶去救寿,自己反而也被杀了。太子汲的忠孝一直被史学家树为楷模。太子汲就是汲姓的始祖。
晋武帝太唐二年,也就是公元281年,在汲姓的发源地汲郡,有个叫不准的人,他盗伐了魏襄王的饿坟墓,得到汲十车竹书,书的字体形似蝌蚪,因此被称为蝌蚪文。由于是在汲郡发现,又称为“汲冢古文”,可见汲郡当时文化发达程度。

59、、、、苗姓——虎体狼音祸无穷
  河南省济源县是苗姓起源地,地处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源县古时被称为苗邑,这里苗姓人占全县人口得1.66%,约九千多人。
春秋时,楚君若敖的儿子伯比有封邑在斗,后代便以斗作为姓氏。伯比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子文任楚国令手,二儿子子良任司马。子良的儿子叫斗越椒,生下来的时候子文就说:“这孩子样子像熊虎,哭声像狼叫,将来长大后一定会祸害全家,别养活他吧!”子良没有同意。后来子文临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告诫他们说:“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国执政,大家赶快离开楚国,别让若熬氏绝了后!”斗越椒长大以后继任司马,当时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儿子斗般,斗越椒指使另一个大臣到楚庄王面前去说斗般的坏话,楚庄王便杀死了斗般,让斗越椒当了令尹。不久,斗越椒又想篡夺王位,楚庄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质同他讲和,可是斗越椒不同意,于是双方便摆开阵势交起战来。斗越椒死在乱军之中。其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君把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封给他,所以又叫苗贲皇。他的后人便是苗氏。

60、、、、纪姓——奇才纪晓岚
  纪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所使用的姓。在夏、商时期,中原一带有个诸侯国叫纪国,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国。公元前690年,纪国被齐国吞并,国人为了纪念故国和先祖就以国名“纪”为姓。纪姓发源地在今山东寿光县南的纪台村。
说到纪姓家喻户晓得人物要首推纪昀,如果说这位清代学者的名不被人熟悉的话,那么说他的字——晓岚,就会想起好多有关他的幽默故事。
61、、、、姚姓——最古老的姓氏
  人类最早生活在母系社会里,中国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与母系社会有关,与女娲有关。姓是一个会意字,左边一个女,后边一个生,合在一起意味着姓最初是女性的专利,所以中华姓氏中
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赢、姒、妊、妘、娮、姚。
说到姚姓,不能不说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领,所以人称虞帝。古人
往往根据出生地或居住地用做自己的姓氏,舜帝因生在姚墟(山东荷泽县)而得姚姓,于是姓姚名重华。姚姓的始祖是舜帝,舜帝后裔除去姓姚,还派生出其他的姓,头一个姓妫。妫是尧帝赐给舜的,所以舜的后裔先都以妫为姓。舜帝死后,大禹接位,大禹把舜帝的儿子商均派往虞国(河南省虞城县一带),商均的子孙就把国名虞当作姓氏了。以妫为姓的舜帝子孙代代繁衍,过了一千年,出了一个妫满。周武王大封诸侯,把妫满封到宛丘,即今河南淮阳附近,妫满在这里建立陈国,因为他长寿,所以死后谥号为胡公,妫满也就被后人称为陈胡公满。妫满又往下十一传,传到公子陈完,因为陈国内乱,陈完逃到齐国,并改姓为田,人称田完。姚姓经过历史演变变成妫讷五姓,分别是陈、胡、姚、虞、田。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等集居地,常常可以见到这几个姓联宗的祠堂。

62、、、、祖姓——宁死不屈的从姓始祖
  东周时,周平王的小儿子精英受封于枞这个地方,建立枞国。它位置在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县东南,精英就被称为枞侯,后人就以枞为姓,后来简化为从姓。
秦朝末期,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大败刘邦,危急当中,刘邦的部将纪信冒充刘邦假装投降,以便引开项羽的注意,让刘邦逃脱。在临别时,刘邦留下部将枞公和御史大夫周苛跟魏王豹一起坚守荥阳,项羽认出纪信是假冒的,大为恼火,对荥阳发起猛烈攻击。枞公和周苛决心与荥阳共存亡,他们一方面日夜巡守城头,同时杀了一度叛变的魏王豹,最后毕竟寡不敌众而被俘。项羽敬重两人的坚贞就劝他们投降,他俩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子孙为纪念枞公,就以名为姓,奉枞公为从姓的始祖。

63、、、、年姓——避凶化吉的年姓
  安徽省蚌埠市的怀远县曾有一个姓氏在这发达过,这就是——年姓。年姓在历史上一共有两支来源。
春秋时齐国的齐襄公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当太子时,就跟亲妹妹艾姜私通。后来,艾姜嫁给鲁桓公为妻,不久,鲁桓公到齐国省亲,这时齐襄公已经继位,他利用这个机会又跟艾姜在宫中mop.com L,后来这件事被鲁桓公察觉,齐襄公怕丑事败露,就暗杀了鲁桓公,但这事还是被齐国大夫、齐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长叹道:“兄妹mop.com L,已无廉耻,今后齐国必有大乱。”于是他辞去大夫之职,回到封地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事。过了不久,齐襄公果然被齐国大将连称等杀死,他们立夷仲年的儿子无知为国君,可无知继位一个月又被杀了,这又引起了齐国的内乱,幸好继位的无知儿子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齐国转危为安。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中的年为姓。

64、、、、鲍姓——管鲍之交共患难
  山东省历城县,古名鲍邑,是鲍姓的发源地。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典故“管鲍之交”就与鲍姓起源有关。
春秋时,夏禹的后人敬叔在齐国为大夫,因为战功显赫,齐侯把鲍邑封给他,人称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就是以邑名为氏。鲍叔牙是齐襄公的庶弟公子小白的师傅,年轻时曾同管仲一起经商,常常照顾管仲。管仲后来做了齐襄公另一个弟弟纠的老师。齐襄公荒淫暴虐,政令无常,小白和公子纠都出逃在外。后来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小白和纠回国争位。在路上,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衣钩,小白用计装死,瞒过了管仲,然后从小路赶回齐国夺得王位。小白派人杀死了公子纠,活捉了管仲。后来小白就是齐桓公,他打算让鲍叔牙执掌国政,鲍叔牙却极力推荐管仲,自己甘愿做副手。管仲执政以后,果然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的第一霸主。管仲曾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后人常以管鲍之交来形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朋友和生死之交。自然,鲍叔牙便成了鲍姓的始祖。

65、、、、钟离姓——谏臣之后

  春秋后期,晋国的隙欹、隙至等人专权,晋国宗室大夫伯宗十分担忧,便劝晋厉公要把他们区分好坏和才能高低,予以控制,但晋厉公不以为然。这话被隙氏知道后,对伯宗恨之入骨,经常在晋厉公面前讲伯宗的坏话,被晋厉公听信,反而将伯宗杀了。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在后来的晋楚之战中为楚国出谋划策,因立战功被封为太宰,楚王把钟离封地给他,州犁后代以封地为姓,成为复姓钟离,这块封地便是现在安徽省的临淮关附近。三国的时候,吕布攻打钟离,人们深受苦难,南渡北徙,这里很快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废墟。现在的钟离姓人士,都是那场苦难的幸存者。
说到钟离姓的名人,有秦末时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钟离味;三国时吴国武陵太守钟离牧;钟权是唐代著名道士,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汉钟离就是他。

66、、、、安姓——来自异国的姓氏
  传说上古时黄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少昊帝,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另一个叫昌意,昌意有两个儿子,一个便是颛顼帝,后来继承了少昊的帝位;还有一个叫安,后来居住在西方,成为西方部落的首领,建立安息国(今属伊朗)。到了汉代,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安息国与中原来往增多,开始到中原经商,宣传佛教的安息国人很多。到了东汉,有个太子叫清,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对佛经很有研究,又修习过禅定。由于笃信佛教,他放弃王位,出家修行。他先是在西域一带游化,于公元148年到达洛阳,不久就通晓了华语。后来他按照中国的习惯取字世高,以国名为姓,称为安世高。当时佛教已在中国流行,安世高开始着手翻译佛经,成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以后又有其他安息国人来到中国,也大多以安为姓。
又相传先秦时有安国,国君偃姓,是帝尧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其后代便以国名安为姓。

67、、、、古姓——白手起家建家园
  古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起源在陕西省岐山县。传说上古黄帝的元妃姜源踏着巨人的足迹有了身孕,生下儿子弃,弃就是农神后稷。后稷原先率领周族居住在邰(陕西省武功县)。到了后稷曾孙公孙时,又迁往豳地居住。周朝后期豳周围的游牧民族戎族和狄族强盛起来,不断袭击周人,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周族的首领是古公旦父,他见豳地已成为戎、狄攻击的目标,决心另找一个理想的地方来发展农业生产。于是他率领周族人跋山涉水,来到歧山(陕西歧山县)脚下的渭河平原定居下来,开荒耕地,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起了坚固的城墙。他又下令改革原始氏族社会的传统习俗,设置了官吏,制订了制度。在他的治理下,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形成了诸侯国的规模。由于古公笃行仁义,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他为周太王。古公的子孙中有一支后来便以他的名号作为姓氏,称为古氏。

68、、、、巴姓——巴山蜀水 千年寻根
  伏羲有个后裔在西南建立了巴国,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川东、鄂西一带,治所是四川省巴县。巴国的著名首领叫廪君,当时在这一带有五个氏族,巴氏出生在红色的山洞里,其他四族住在黑色的山洞里。由于各自信仰的神灵不同,他们常常相互争斗,于是决定进行技能比赛选拔首领。其中有一项是掷剑,五个代表都站在山崖边,将一把短剑投向对面山上的一块石头,结果唯有廪君射中。在比赛赛船时,各族用泥土做成一条船,上面雕了花,看谁的船在河里航行最远,除了廪君的船安然无恙之外,其他的土船都很快融化了。于是廪君当上了五族的共同领袖。廪君领导众人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市,一直到公元前316年,巴国才被秦国消灭。巴人就以国名为姓氏了。

69、、、、舒姓——江淮群舒一家亲
  周朝时,皋陶氏后裔被封在舒这个地方(安徽省庐江县),建立舒国,世称舒子。公元前657年,舒国被徐国消灭,后来又再度复国,到公元前552年又被楚国所灭,国君族人以国名为姓。此外,春秋时期,江淮一带地区有许多小国都有舒字,如舒庸、舒鸠、舒龙、舒鲍等,号称“群舒”,他们的后代也以舒为姓。

70、、、、费姓——字同音不同的费姓
  费在做姓氏含义时有二种不同的发音,除了常见的读音费(fei)以外,另一个费读(bi),它们字同音不同,各自起源也相差甚远。
夏朝时,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费(山东鱼台县),其儿子若木留在费国继承君位,子孙就以费为姓。
费(bi)的起源出自春秋时鲁桓公有个儿子季友扶植鲁僖公为国君,并逼使亲兄弟庆夫引罪自尽,鲁僖公感谢季友大义灭亲,对鲁国一片忠心,便将费(bi)(山东费县)封给了他。后代子孙在此落户生根,以费(bi)为姓。
费(bi)是个不大常见的姓氏,许多费(bi)人士后来都改为费姓。

71、、、、 濮姓——分支繁多的濮姓
  濮姓起源有四支,一支是上古舜帝的后代,虞舜在做炎、黄部落首领时有一部分子孙受封在濮地。第二支源自上古高阳氏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其子孙居住在濮地。第三支源头是卫国康叔的后代。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受封于濮(河南省濮阳市濮城)。最后一支濮姓来自古代楚地部落百濮族。殷周时期,百濮族分布在江汉之南,曾经参与周武王、商纣王的联盟。公元前611年,百濮族人和糜人共同伐楚,周景王22年,楚国人从水上乘船回击了百濮族人。当时的百濮族还一直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一直到春秋战国才安居建宁(湖北省石首县),后人便以族名为姓。

72、、、、温姓——民族融合 天下一家
  温姓的来源一说是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儿子叔虞封在唐,晋叔在温(河南温县),于是,后人以温为姓。又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隙至受封在温,又称温季,由于屡次得罪晋历公而被杀,后人也以温为姓。第三种说法在南北朝时,北魏少数民族鲜卑族有复姓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家族,随着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温。还有一支来源是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西域的康居国归附唐朝,首领封为康国王,姓氏为温,后来逐渐与汉族温姓融合一体。

73、、、、孟姓——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孟姓人家爱把孟子奉为始祖,但据孟子家谱记载,孟姓始祖是一个叫庆父的人,有一句成语“庆父不死,鲁难为已”。
殷商王朝,中国西北部有个周部落,创始人是帝喾的一个儿子弃,弃又叫后稷,对农业独有情钟,常把各种耕作技术传授给四方百姓,于是大家称他为农神。后稷下传十几代,出了一个古公旦父,长子秦伯,次子仲雍后来来到江南开创吴姓。第三个儿子季历生下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周文王有二个出类拔萃的儿子,一个是创立西周王朝的武王姬发,另一个是三朝元老姬旦,姬旦人称周公。武王分封诸侯,将鲁国封给周公,鲁国传到鲁桓公时,其次子庆父按长幼排序的称谓叫仲孙氏。庆父为篡权先杀弟弟鲁庄公,后杀侄子鲁泯公,导致鲁国大乱。千夫所指的庆父只好逃往莒国,为避人耳目将仲孙氏改为孟仲氏。庆父自杀后,子孙以孟孙作为复姓,渐渐简化为单姓孟,庆父就是孟姓始祖。

74、、、、岑姓——郡望南阳
  岑姓起源于周朝,周文王姬昌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姬耀,姬耀的儿子渠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以后,把渠封在岑地(陕西省韩城县),建立了诸侯国岑国,世称岑子,其子孙就以岑为姓。
岑姓郡望在南阳郡,设置在战国时候秦昭公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治所在宛县(河南南阳)。

75、、、、管姓——三监恶名代代传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弟叔解被封在管国,他与蔡叔、霍叔的任务是监督被封在殷的商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武王死后,三监乘周成王年幼,勾结武庚发动叛乱,经过周公东征三年,平息了叛乱,管叔被杀,其子孙以国名为姓。
此外,周穆王有庶子封于管,后代也以管为姓。

76、、、、程姓——新安程氏扬名天下
  据《说文解字》解释:“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程是一个量词,作为姓氏,程又是怎么来得呢?
安徽徽州是出商人的地方,明清两代,程姓人家是徽州的名门望族。按姓氏史料记载,徽州一带的程氏是在东晋初,有个叫程元谭的人从河南洛阳迁来此地,担任新安太守,死后追封为忠佑公,他的子孙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几百年的政朝换代,程姓人在这块土地上荣辱兴亡,先后涌现出一批完政清廉的官吏、擅长诗画的文人、著书立说的才子,他们令新安程氏扬名天下,成为程氏大家族中一个重要的支脉。
当地的程氏后裔把程颢、程颐奉为始祖,他俩的先祖住在洛阳,后来南渡徽州,担任过新安太守,几代人之后,有一支北归中原。二程未成年时,拜《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为师,二程刻苦钻研老师的理论,成为周敦颐最得意的门生。二程的学说后来又被朱熹继承发展,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程朱学派。二程讲学授徒,特别是程颐,执教三十余年,弟子不计其数,成语“立雪程门”说的就是他的故事。二程兄弟在政治上却不得志,他们的学说也被视为异端邪说,禁止传播。

77、、、、郑姓——荥水衍派 天下公认
  郑是一个大姓,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在郑姓人家的大门上,常常可以见到荥阳堂号或是荥水衍派之类的门楣。如今的海内外郑姓人士公认天下郑姓出荥阳。荥阳所指的郑姓郡望不仅仅指如今的河南荥阳县,是包括荥阳、郑州、新郑、开封这一平坦的中原大地。郑姓从这里分散全国各地,主要分三大支,一支到山东,一支到山西,还有一支到福建。
郑国开国国君郑桓公是周历王的孙子姬支,姓姬,郑国后来被韩国所灭,郑国王室举族迁到启封城,以国为姓。在古代,国名和姓氏是有严格区别的,郑桓公不能以国名郑替代原本姓名姬支中的姬姓,而必须改名,故郑桓公后改名郑鲁。

78、、、、虞姓——虞山深处葬始祖
  相传舜在称帝以前先封在虞国(河南虞城县),称帝后以虞作为国名,人称有虞氏。另一支出自周武王时的一个诸侯国,也叫虞国(山西平陆北),开国君王是古父旦公的儿子虞仲。公元前655年,虞国遭晋国袭击被攻灭,虞国王族的后代便以国名为姓。
江苏省常熟西北有座著名的虞山,它古称海隅,又称乌日山。虞山海拔261米,山上有虞山门,沿着通向虞山深处的石阶小路不时发现虞姓宗族牌坊。相传虞姓始祖西周虞仲葬于此山,故而得名虞山。

79、、、、齐姓——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尧舜时期,炎帝的后裔四岳因协助大禺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国。商朝末年,吕国出了一位很有才干的老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国名为氏,又称吕尚。商朝末年,几代国君不是昏君就是暴君,所以吕尚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就这样过了好多年,吕尚已年过七十,可他还不死心,仍在寻找一显身手的机会。
正好这时西方周国的西伯姬昌广招贤士,吕尚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往那里,但他没有立即去拜见西伯昌,因为他懂得要想引起人家的重视,自己就得矜持一些。所以他来到渭水支流兹泉河边钓鱼,静静地等待出头机会。
有一天,西伯昌外出打猎,出行前照例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这一次出去获得的不是珍禽异兽,而是一位辅国贤才。西伯昌将信将疑,一路上却开始留意起来。来到渭水北岸时,他发现坐在那里钓鱼的一个白发老人气度非凡,就在他身后站了好一会儿,可是没见他钓到一条鱼,而老头始终端坐不动。后来西伯昌才发现这老头钓鱼用的鱼钩是直的,西伯昌觉得很奇怪说:“直钩怎么能钓鱼?”老人却说:“自有愿者上钩。”这老人就是吕尚。
老人与西伯昌侃侃而谈。西伯昌听着吕尚对天下形势的精辟分析,高兴极了,觉得吕尚就是那个能使周族兴旺发达的圣人。于是,他请亲自执鞭驾驭,带吕尚到宫中,封他为国师,号称“太公望”。太公望果然能干,他为西伯昌出了许多主意,使周的实力和声威大大提高。西伯昌死后,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在吕尚的策划下,周武王终于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由于吕尚功劳最大,被封在齐国(山东临淄一带),并享有征伐周围诸侯国的权力。
吕尚谥号为齐太公,他的后人统治齐国六百多年。

80、、、、贝姓——赐姓以报救命之恩
  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有大夫封在贝邑。春秋霸主晋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后,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回国继位,晋国旧臣吕省和却芮唯恐文公记旧仇,于是乘文公立足未稳想杀了他。这个消息被晋文公知道后,就在当夜同狐偃溜出宫门,躲在贝邑,然后再去秦国。当然,后来晋文公用计斩了吕省和却芮两人。因贝邑之地有避难之功,就赐贝邑居民以贝为姓。81、、、、邱姓——源出于山名的丘、邱姓
  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被封在营丘(山东昌乐县东南),建立齐国,号称齐太公。齐太公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简化了君臣礼节,很快就获得了齐人的拥护。他又鼓励百姓充分利用当地的鱼盐资源发展生产,使齐国很快就强盛起来。过了几代,齐国把国都迁到临淄,太公的子孙中有一支留在营丘。那儿有座山就叫营丘山,丘姓便出自这座山名。
满清入关以前,丘这个姓一直是用山丘的丘字,清朝雍正三年,为了避讳孔子名(孔子名孔丘),皇帝下令把丘字改为邱。民国以后,一部分人恢复山丘的丘姓,另外一部分人就沿用带耳朵旁的邱姓。

82、、、、崔姓——一等大姓之首
  按历史记载,崔姓的发源地在古代春秋时期的齐国。齐国最早是姜子牙的封地,崔姓始祖季子本是姜子牙的孙子,追根溯源,姜子牙是崔姓的老祖宗。季子的父亲,即姜子牙的儿子,是丁氏的始祖。崔、丁、高、卢、齐、吕、许、赖、谢都于姜姓同根相连,共同供奉姜子牙为始祖。
崔姓发源于山东,兴盛于河北的清河郡和博陵郡。在东汉以后,崔姓一向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在唐代,虽然唐太宗下令将自己的李姓列为第一,但崔氏依然地位显赫,名人辈出,光宰相就出了二十三位。

83、、、、路姓——万宗归一谈路姓
  路姓的来源有二支,传说上古时有个叫玄远的人,在圣帝尧时期,因为有功,被封为路中侯。路国作为诸侯国,历经了夏、商,在周朝被灭,路中侯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
另外,传说上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四个儿子叫子令,其后代有一支在春秋时建有潞国,后来被晋国吞并。失国后的潞侯子孙就以国为姓,逐渐演变成路姓。

84、、、、湛姓——传延承继四千年
  据《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湛”是以地名命姓氏的,古时的湛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另外,还有一支源起于夏朝的早期。相传,当时夏国有一个同姓的诸侯国叫斟灌氏(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夏朝君王太唐在位时因为五兄弟不理政事,被东夷族后羿夺去了王位。后来寒浞取代了后羿称王,并派浇率兵攻灭了斟灌氏国。灌氏族人为了避免遭到迫害,就把原来的国姓斟灌两字合并,各取一半组成“湛”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子孙相袭沿用,传延承继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85、、、、包姓——高风亮节 千古风流
  战国时期,楚平王为太子建选择秦女为妻,因见秦女貌美,就自己将她藏于后宫为妃。楚平王怕太子建怨恨,企图杀死太子建。太子建亡命而逃,为了免除后患,楚平王又杀了太子的教师伍尚父子,伍尚的小儿子伍子胥便出奔吴国,并向好友申包胥发誓一定要灭掉楚国以报父仇。
十九年后,伍子胥果然率领吴军打败楚军,还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打解愤。申包胥见楚国危在旦夕,就到秦国去求救兵,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否出兵,申包胥就跪在秦王宫门口昼夜号哭,连续了七天七夜,一口水也不喝。申包胥对楚国的一片忠心感动了秦哀公,于是派大军救楚,终于迫使吴国撤军。
楚昭王复位后要重赏申包胥,申包胥说:“当年我为了朋友义气,不泄露伍子胥的行踪才使得楚国被伍子胥攻破,这是我的罪过。现在请到秦国援军,只是将功抵过,怎么敢受赏呢?”于是便来到山中隐居起来。楚昭王只好在申包胥原来住处的门上挂上“忠诚之门”的匾来褒奖他,申包胥的高风亮节行为受到人们称赞,他的后代便以申包胥的名“包”为姓,称为包氏。

86、、、、于姓——八方有于
  追溯源头,于姓人氏和山东有着不解之缘。在战国版图上,山东半岛有个地名叫淳于,淳于在当时还是一个复姓,例如“淳于缇萦救父”就是一段千古佳话。淳于在汉唐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后来因为唐宪宗姓李名淳,为了避皇帝的名讳,淳于易单姓于姓,这就是于姓的来源之一。
另一个来源也出自山东,如今的山东郯城是古代东海郡所在地。汉代时东海有个于公后裔,在南北朝时迁往山西代县,使用鲜卑族的复姓万忸于氏,后来北魏孝文帝实行姓氏改革又恢复为于氏。 然而于姓的主要来源和周文王,周武王有关。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把儿子封在YU 国(河南沁阳县西北YU 台县),于姓由此得名。
北方于姓主要分布在洛阳,隋唐时先后有于仲文等人闻名于世;唐代西安,于姓也是个望族,载入史册的人物有于志宁,于邵,于武陵等;明清两代,江苏金坛更成了于姓人才的摇篮。

87、、、、都姓——蕴含美的姓氏
  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都”在古文中的字义之一就是漂亮、美丽,子都正是长得英俊无比,是郑国有名的美男子。他还有一身神力,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持宠自傲,颇为骄横。
郑庄公出兵攻打许国,命子都和颍考叔为先锋,在久攻不下之际,颍考叔一时兴起,扛着铁旗杆飞身跃上了许国城头,郑国士兵随之蜂拥而上。子都一见颍考叔立了头功,不由心生妒意,就施放暗箭将他杀死。郑庄公发誓要查出射杀颍考叔之人,并叫巫师诅咒凶手。子都惊恐过度,精神错乱,最后自杀身亡。后世评论子都之死无不惋惜,并引以为教训。子都后代子孙觉得愧用国姓,就改他的名为姓,成为都姓。
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都”在古文中的字义之一就是漂亮、美丽,子都正是长得英俊无比,是郑国有名的美男子。他还有一身神力,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持宠自傲,颇为骄横。
郑庄公出兵攻打许国,命子都和颍考叔为先锋,在久攻不下之际,颍考叔一时兴起,扛着铁旗杆飞身跃上了许国城头,郑国士兵随之蜂拥而上。子都一见颍考叔立了头功,不由心生妒意,就施放暗箭将他杀死。郑庄公发誓要查出射杀颍考叔之人,并叫巫师诅咒凶手。子都惊恐过度,精神错乱,最后自杀身亡。后世评论子都之死无不惋惜,并引以为教训。子都后代子孙觉得愧用国姓,就改他的名为姓,成为都姓。

88、、、、殷姓——盘庚迁殷 江山再起
  殷姓与汤姓出于同一始祖,都是成汤王后代。成汤建商朝后曾几次迁都,到了第十代商王盘庚继位时,其国内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为重振商朝,加强与其他诸侯的联系,盘庚决定把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20年到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极为重大的一个事件。
迁都后,盘庚提倡节俭,减轻对白姓的剥削,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终于把濒临崩溃的政局扭转过来,再次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盘庚迁殷后,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或商殷,直至殷朝灭亡,再也没有迁都,期间经历了八世,十二个君王,共273年。殷这个地方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周武王灭殷后,殷王族子分散各地,其中许多人便以国名殷作为姓氏。

89、、、、霍姓——参与武庚叛乱的霍姓始祖
  霍氏的起源在临汾霍州市,霍州因为霍山而得名,也叫霍台山。霍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了殷纣王以后,就分封诸侯,把一个叫处的弟弟分到霍州为霍侯;将殷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都为殷侯。周武王为防止武庚叛乱,派了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这三个人以辅佐的名义来监督武庚。周武王病故后,儿子周成王十三岁登基,叔叔周公旦辅佐他代行天子职权。周旦王摄政后,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散布流言蜚语,说周旦王有野心想篡夺王位,周成王于是开始怀疑起来。周公旦主动提出辞职,到洛阳躲避。周公旦下野之后,武庚串通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发动叛乱。周成王又重新启用周公旦,让他来平息叛乱,周公旦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叛乱,并杀了武庚。管叔鲜含羞自尽,蔡叔度被充军流放。又过了三年,周成王考虑到霍叔处没有直接参与叛乱,仍让他到霍国担任地方官。其后人指国为姓,把霍叔处作为霍姓始祖。

90、、、、拓拔姓——鲜卑族的姓氏
  拓拔是鲜卑族的姓氏,起源却是汉族黄帝的后裔。黄帝的一个孙子悃受封在北土,后代以自己是黄帝的后人为荣,黄帝又以土得王。当地称土为拓,以后为跋,因此以拓拔作为姓氏。公元386年,拓拔圭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建都于平城,即山西大同东北部。到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把皇族拓拔氏改为元氏,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的庶族仍为拓拔氏。此外,拓拔氏还出于汉族的李氏。汉朝有个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孙子叫李陵,在一次战争中被匈奴抓住,李陵后同匈奴中一个叫拓拔的少女成婚。按本族风俗习惯,子女可随母姓,所以李陵在匈奴所生的儿子就以母亲名字拓拔作为姓氏,成为复姓拓拔。

91、、、、party姓——颠沛流离的party项羌人
  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上party(今山西襄垣县一带),后来称为party氏。还有相传是黄帝小儿子禹后裔的鲁国大夫party氏,封地也在party,这些都是party姓的来源。party姓还源于西羌族。羌族中有一支叫party项羌人,其祖先居住在现在的青海、甘肃一带,世世代代从事畜牧业,唐朝时,土蕃人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民族,大部分party项羌人被迫迁移到陕西、宁夏、甘肃一带。北宋时,以这支party项羌人为主建立了西夏封建政权,他们的子孙以party作为自己的姓氏。

92、、、、祁姓——高洁品格 深入人心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四世孙奚有封邑在祁,称为祁奚。祁奚是一位以正直无私出名的大夫。
晋平公把大臣叔向拘捕起来,这时已退休十八年的祁奚闻听此事,向晋平公陈述叔向对晋国所做的贡献,请求赦免叔向。平公答应了他的要求。可叔向释放后没有向祁奚道谢,有人因此责备他无情。叔向答道:”祁大夫救我是为了国家,并不是要向我布恩。如果我去谢他,那反而是小看他了!”可见,祁奚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高洁。祁奚的后人后来以祁为姓氏,祁奚就是祁姓的氏族。

93、、、、以职业为氏——樊姓
  商汤王后裔子孙在商朝中期以后形成陶、施、樊、繁、饥和终葵这七大族,其中樊氏的职业是专门掌管修筑篱笆的工匠。樊字的含义本身也有构筑篱笆的意思,他们便以职业作为姓氏。商朝灭亡以后,周武王把上述的殷人遗民七族迁移到了齐国,所以战国前后,樊姓大多在齐鲁一带。

94、、、、董姓——蓄龙有术的董父
  相传远古时期,舜执政时出过一位养龙人,名父,是黄帝后裔叔安的儿子。父蓄龙有术,舜帝非常高兴,因而赐他以董姓,并任命董父为豢龙氏。
关于董姓的来源,较有说服力并有文字可查的说法要数汉代学者史游的考证。春秋时,周朝大夫辛有后人在晋国任太史,太史这个官职又称史狐。这个人负责“董督晋典”,也就是管理晋国的典籍史册。董字在古义中有管理的意思。后人以官职为姓,改成董狐,成为董姓始祖。

95、、、、晏姓——晏婴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时打时和,几乎没有安宁。
这年,楚灵王听说齐景公派相国晏婴出使楚国,为了给齐国一个下马威,他存心要羞辱晏婴。他听说晏婴身材不高,就命人在王宫旁开了个比狗洞大不了多少的小门。晏婴来后,守门人故意关上大门,开小门让他进,晏婴明白了,这是楚王别有用心。晏婴淡淡一笑说:“这是狗门,只有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呢。”守门人一听赶紧打开大门让他进去。
入宫坐下后,楚灵王心里很不痛快,故作不解地问:“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说:“我们齐国人呵口气可以成云,挥挥汗可以成雨,走在路上肩并肩,连低头看自己的脚都困难,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灵王说:“既然有那么多人,怎么派个小人出使我国呢?”晏婴回答:“我国有个规定,贤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国。我是齐国最没用的人,所以才出使楚国。”楚灵王一时无言以对,只有摆酒款待。
就在酒酣之时,看见几个士兵押着一个犯人从阶下经过,楚灵王故意问:“是什么人?犯的什么罪?”士兵回答:“是齐国人,犯盗窃罪。”楚灵王就又以次借题发挥,问晏婴:“你们齐国人喜欢偷东西吗?”“我听说江南的桔树如果移到江北,虽枝叶相同,结出来的果实却又酸又涩,名枳子,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齐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这是风气的原因。”楚灵王听了半晌说不出话来。从此以后,他不敢小看晏婴了。他又觉得有晏婴这样的人为相,再也不敢轻视齐国了。
晏婴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声誉又以其智慧为齐国解决了不少难题。后人以晏婴名为姓,奉他为晏姓始祖。

96、、、、宁姓——大智若愚 明哲保身
  宁姓的起源之一是伯益的后代,与秦、赵同宗。春秋时,秦国国君秦襄公的曾孙去世以后,因为他对秦国有功,所以死后谥号为“宁”,后人称他为宁公。宁公的子孙就以祖先谥号为姓氏,称为宁姓。另一支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的后代。康叔是卫国创建者,其后裔卫成公的儿子季軎被封在宁(河南省修武县),其后代以地名宁作为姓氏。
卫国大臣宁武子是历史名臣,孔子曾评论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是聪明的,在国家昏暗时就愚拙,他的聪明别人犹可及,可那种佯装愚拙的本领无人可及。”

97、、、、倪姓——郡望不是发源地
  周宣王时,邾武公封小儿子公子肥在倪(山东滕县),又称小邾国。战国时期,倪国后来被楚国灭掉,倪人以国名作为姓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后魏鲜卑族中有复姓叫贺倪氏,他们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族单姓倪。倪姓的郡望在古时的千乘郡(山东省高青县)。
郡望是指某个郡中产生了一些显贵的家族。封建时代,显贵的家族往往时代居住在一个地方,形成当地望族,受当地人仰望。郡望不一定是某一姓氏的发源地,最早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姓张的言必清河张;姓王的言必称太原,或者天水赵,彭城刘等等。这种对自己姓氏的来源和对郡望的重视至今仍存在着。

98、、、、涂姓——复杂的姓氏演变
  传说上古时有一个部落涂山氏有个女子嫁给了大禺,生了启,也就是夏朝的开国国君。涂山氏后人以部落为姓,称为涂姓。另一支起源于春秋时,晋国执政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任中军副将,得到智(山西永济县)为封邑,儿子智莹以邑名为氏。智莹有个曾孙智徐吾后来任涂水县(山西榆次)大夫,子孙称为涂氏。
我们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在姓氏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从古到今,上下五千年,经过频繁的姓氏更改、分化、归并,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也造成了姓氏血统的错乱,要找出一个百分之百的纯本姓血统的姓族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同姓未必同宗,异姓未必异宗。

99、、、、晁姓——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春秋时,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打算立他为太子。但事情还没办成,景王就去世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王子丐早已觊觎王位,暗中结交晋国君臣作为外援。景王一死,王子丐就同王子朝争立。这时周朝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另一个王子猛继位,这就是周悼王。王子朝不服,领兵杀掉了周悼王,自立为周王,引起了周王室的混乱。于是,王子丐就利用晋国的力量赶走了王子朝。不久,王子朝又打回京都,在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终于兵败,他带着周王室的典籍逃往他乡,其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中的朝为姓氏。由于朝字跟今天所讲的晁字在古时发音、字义相同,都有早晨的含义,因此改号为晁姓。

100、、、、季姓——排行第四 以季为姓
  传说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妃子怀孕将要临产,就请著名卜师卜楚丘占卜,结果说这次生下的若是男孩,如果起名为友,就可以为国家栋梁。后来孩子出世果为男孩,手掌的纹路与众不同,细细辨认,竟是个“友”字,于是鲁桓公就为他起名友,因排行第四,人称季友。季友长大后,平定了庶兄庆文的叛乱,又扶持鲁僖公继位,鲁僖公就把费邑封给他,史称季孙氏。季孙氏在鲁国世代执政,以至人们只知有季孙氏而不知有鲁君。季友的后人中分为二支,一支以封地为姓,就是费氏,另一支就以他的名为姓,就是季姓。

101、、、、左姓——世袭的左史官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儿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公子的后代就以左字为姓氏,成为左姓。二是以官职为姓。在周朝,史官有左史和右史之分,左史主要的工作是记录帝王诸侯大臣们的言行,右史则主要负责记录发生的大小事件。据考证,我国古代以左为尊,古代礼节中,主人居右,客人居左,表尊重。所以左史官时时刻刻能在帝王身边以记载其言行。这些左史,往往都是世袭,祖祖辈辈从事这一行当这一职务,渐渐地人们就以左再加上名字来称呼他们,“左”也成为一个姓氏。

102、、、、陆姓——来源有三
  倘若追溯陆姓的源头,不能不提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帝姓妫。舜帝的后裔有个叫妫满的,被周武王分封到陈国(河南淮阳一带),这个地方古时叫宛丘,是伏羲画八卦,治天下的都城。由于陈国内乱,妫满的裔孙陈完逃到齐国,并在齐国定居,改姓田。齐宣王封儿子田通食邑陆乡(山东平原县),田通的子孙便以地为姓,于是有了这一支陆姓。
陆姓的源头另有一说源自陆终。陆终是颛顼帝的玄孙,也曾受封于陆地,后代以封地为姓。按年代推算,这以支陆姓出现更早。不过,这两支陆姓殊途同归,是同一个祖宗。
姓陆的有一部分来自陆浑戎。陆浑戎是由黄河上游东迁河南嵩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陆浑戎,后来陆浑戎灭亡之后,他们以国名为姓,也加入了陆姓大家族。
在大同周围生活的鲜卑族人,有复姓步陆孤氏,后来迁入中原,简化为单姓陆。
陆终的几个主要源头都在北方,后来为了谋生或躲避战乱,不时向南方迁移,陆姓很快成为江浙一带的大姓望族。

103、、、、桓姓——千年探寻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在弟弟公子白被杀之后继承君位成为齐国国君。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去世之后,他的谥号为“桓”,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的世代子孙就以谥号为名成为桓姓。
另外,宋国的国君子御死后谥号也是桓,史称宋桓公。宋桓公的儿子向父是向姓始祖,其后人中有一位向煺,在宋景公时任司马,他以祖先谥号作为自己姓氏,成为桓煺。
安徽亳县是桓姓的郡望。

104、、、、华姓
  华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因与宋国有仇,就假借周王室的名义,联合齐、鲁一起伐宋。宋殇公因为接受了大司马孔父嘉的“围魏救赵”之计解了围,因而更加信任孔父嘉,这引起了太宰督的嫉恨。太宰督是宋国公族子弟,因为封地在华,人称华督。有一次,孔父嘉阅兵的时候,华督就在百姓中散布流言说:“要打大仗了,不得了啊!”百姓对连年战争本来就不满,这么一来,非常愤怒。华督一见民心已被他煽动起来,就领着民众冲进孔家杀了孔父嘉。宋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震怒,要治华督的罪,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宋殇公也杀了,然后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就是宋庄公。华督因为“迎君之功”得以执掌宋国国政,他的后代也世世代代成为宋国显贵,封地华也就成为姓氏了。

105、、、、宗姓——高僧辈出的宗姓家族
  传说上古尧帝时,有四位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代尧分别掌管四方诸侯,史称四岳,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也称为宗,含有百官之首的意思。到了周朝时,设置了春官大宗伯,他们的后代世袭宗伯,有的就以宗为姓。
另有一支宗姓是来源于春秋时。楚国太宰伯州犁的小儿子宗连以祖父伯宗子为姓,也称宗姓。伯宗是公孙敖的孙子,在晋国官为晋大夫,由于耿直,得罪执政的却氏而被害。
宗姓人士一直跟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记载,宗姓人中有很多是佛门高僧,比如唐朝时高僧宗亮、宗哲、宗密,五代有宗季,宋代有宗杲。

106、、、、司马姓——最高军事长官
  中华姓氏的起源除去以封地、谥号为姓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就是以官名为姓,司马姓就属于这种由来。司马是古代最高军事长官的官名,始于周朝。
周宣王时颛頊帝的后裔程伯休父掌管王朝军队,在征伐徐夷的战斗中,休父驾着战车冲锋陷阵, 所向披靡,大胜而归,周宣王就任命他为司马。后来一直以司马作为官名,沿用了下来。其子孙就以官职命名成为复姓司马。

107、、、、戚姓——咎由自取的卫献公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纵情身色,不务国事,卿大夫孙林父等人非常忧虑,多次冒死进谏,非但没有奏效,反而引起卫献公的疑心。卫献公便多次借故羞辱孙林父,有一次甚至叫人当着孙林父儿子的面演奏侮辱性的乐曲。孙林父忍无可忍,就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大臣把卫献公赶出了卫国,然后扶植卫献公的叔父公子剽做为卫国国君,他就是后来的卫殇公。公子剽继位以后,把孙林父封在戚这个地方(河南省濮阳市),也叫戚城。

108、、、、骆姓——勇夫之后
  周朝初年,姜太公后代有个叫骆的人,骆的儿子以父亲的名为姓,这就是出自姜氏的骆姓。另外,舜帝的贤臣伯益有二个儿子,大儿子若木封在徐国,小儿子大康的后代有个叫蛮廉的人,蛮廉是个著名的飞毛腿,能日行五百里,蛮廉的儿子叫恶来,是著名的大力士。这父子俩都是以才和勇得到商纣王的喜爱。恶来的玄孙名叫大骆,其儿子也以大骆的名字为姓,这又是另一支骆姓来源。

109、、、、岳姓——岳飞英名 万古长存
  岳飞,一位精忠报国的英雄,不止是岳姓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岳姓相当古老,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然而姓岳的人并不多,在岳姓演变过程中,因为岳飞遇害,家灭九族,所以出现了不少岳姓人避难改姓的传说。
岳的子义是高大的山,岳姓的由来也与山有关。相传炎黄时尧把管理四方部落的任务交给四岳,四岳是一种官职,四岳的子孙就以官职为姓,于是有了岳姓。岳姓的郡望在山阳(山东、江苏一带)。

110、、、、西门姓——除巫治邺 人心所向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成立了国家,其中魏国第一任国君是魏文侯,他求贤若渴,吸引不少有才之士来到魏国。其中有个人叫豹,因住在西门人称西门豹。魏文侯派他担任邺都(河南安阳)任太守。西门豹上任之后发现那里人丁稀少,百业萧条,打听下来原来是当地豪绅三老跟巫婆们勾结起来以给漳河水神娶媳妇为名,残害百姓,剥削乡里。西门豹听了非常气愤,表面上不动身色,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他来到河边,看见一个要被选做河神媳妇的年轻女子即将要被扔到苇筏上淹死作牺牲品。西门豹对巫婆说:“这女子不漂亮,她怎么能做河神媳妇?请你向河神说要另选一个绝色女子给他,让他再缓几天。”说完,就让人把巫婆扔进了河。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这巫婆年纪大了,恐怕连话都说不清楚,还是再派一个人去催一催。”于是,把巫婆的徒弟又扔进了河里。后来以这样有去无回为由,西门豹把三老和参与河神娶媳妇的豪绅一个个仍进了河里。西门豹就此废了这桩害人之举。同时他又整治水患,使得邺都很快繁荣起来,西门豹也就成了战国时期的贤臣,其子孙就继承了西门这个姓。

111、、、、金姓——金姓与金子有关吗?
  在我国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九位的金姓,其姓氏来源是否与“金”这种贵重稀有金属有联系?《风俗通》记载:“金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后。”
少昊是上古传说中的帝王,名挚,号金天氏。司马迁说,他是东夷族的首领,以鸟为图腾。相传,少昊为嫘祖所生,他在位48年,建都山东省曲阜,少昊为何起号金天氏呢?这就跟金子的金沾上了边。据说,少昊出生时,其母嫘祖看到有一颗星金光灿烂像飞虹一样坠落下来,因而以金德天,又称金天氏。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少昊登上王位时,有金凤鸟飞来朝贺,人们以此为吉祥,少昊也十分乐意以金天氏相称。姓氏学家认为,惜金制度始自少昊,是他开创了后世重视金子的世俗。少昊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袭下来,经过几代的繁衍与迁徙,在彭城(江苏徐州)形成望族。这是我国金姓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世系,
还有一支金氏人马得姓较晚,来自汉时的匈奴。《前秦录》记载:“汉休屠王太子,帝以休屠作金人登天,赐姓金氏。”
构成金氏来源的支系还有好多。历史上刘氏曾两度改姓为金,汇成了金姓的庞大世系,源远流长,鼎盛不衰。

112、、、、谭姓——巴南谭氏非汉人
  周代有谭国(山东章丘县),相传是伯益后代的封国,春秋时被齐桓公吞并,谭国人逃亡莒国,以国名为姓氏,就是谭氏。另外在湖北、四川这些巴南地区,谭是一个大姓,但他们的血缘不是汉族。

113、、、、廉姓——廉、赢同宗
  廉姓跟秦国的国姓赢是同宗的。传说舜帝时,伯益辅佐大禹治水,因为他立了大功,被赐姓赢,舜任命他主持畜牧。伯益有两个儿子,若木和大廉,若木被封在徐国,大廉就继承伯益的职位,其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大廉就是廉姓始祖。

114、、、、嵇姓——源头在会嵇
  大禹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涂山就在会嵇山(浙江绍兴)的北面。大禹在会嵇一带召集天下诸侯开会,会没开完,大禹就病势在会嵇,其墓地就建在会嵇山。儿子启继位建立了夏朝,在山上立庙以祭祀大禹。夏帝少康继位以后,把自己的儿子无余封在会嵇,称为会嵇氏。西汉初年,朝廷下令全国诸侯后裔大迁徙,会嵇氏也被迁往会嵇山,后代以地为姓,这就是嵇姓,无余为嵇姓始祖。

115、、、、巩姓——改革先锋,巩简公
  春秋后期,周景王有个同族卿士被封在巩邑(河南巩县)为甸内侯,称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贵族掌权而引起,于是便录用从各诸侯国来的人士,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巩简公打破以血统为准则的论资排辈的用人标准,伤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后来王子朝作乱时,就把他杀害了。但巩简公大胆改革的精神一直流传后世。

116、、、、夏侯——百姓一家 根在华夏
  中国素有“华夏”之称,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华夏”之称由此而来。夏朝共传了十三代,到十六王桀王时被商汤所灭,子孙也基本上赶尽杀绝了。周武王敬仰大禹的英名,就下诏书寻求大禹后裔,结果真找到了邑位名叫东楼公的,周武王封他在杞,建立了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被封为侯爵,专门主管祭祀夏先祖的一切活动,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后来便成为姓氏。

117、、、、聂姓——聂姓人的骄傲,聂耳
  聂,本是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清丰县,春秋时属于卫国,是卫国大夫的封地,后来人们便以地名为姓。另外在楚国也有个聂城。
一曲《国歌》唱出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音乐家聂耳成了聂姓人的骄傲,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都会因为他的音乐而凝聚在一起。

118、、、、封姓
  相传炎帝神农有个后裔名钜,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上古时著名的贤人。在黄帝登位前,因仰慕他的名声,就拜他为师。后来黄帝封钜在封国(河南封丘县),子孙称为封氏。

119、、、、翟姓
  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他给其中十二个儿子赐了姓,没有赐姓的儿子散居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一带和西戎族合并建立了翟国,是北方较强大的外夷国,经常侵犯中原。春秋时,晋国灭了翟国,翟国人与晋国人融合,秦汉时散居江南一带,以国为姓,就是翟氏。

120、、、、范姓——先忧后乐说范姓
  岳阳楼位于湖南,在八百里洞庭之滨,有两句名言常被我们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的,是他一贯的行为准则,也是他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的父亲在徐州军事长官门下当过秘书,在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贫困无奈,只有带着范仲淹改嫁山东一户姓宋的人家,所以少年时范仲淹一直姓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自己真实身世,于是决定自立门户,出外闯荡。他先到商丘的南都学社深造,十年寒窗,功夫不负有心人,范仲淹二十六岁中了进士,还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宴请。当范仲淹去安徽走马上任时,把母亲接了回去正式改为原姓范。范仲淹在朝廷为官敢于直言,屡屡得罪权贵,吃了不少苦头。“有功反遭贬官。”范仲淹晚年时相继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担任地方官,尽管他收入不高,却有意兴办义学。他在苏州买下一千亩地成立范氏义庄,范氏后裔都可以从那里得到口粮和补助,于是,各地姓范的把他当作慈善家,奉为圣贤。
先忧后乐的范氏精神不是凭空得来的,从姓源上探寻,也是范姓始祖高尚人品的遗传。范姓始于刘姓,尧帝后代刘果是御龙高手,其后代有人在周朝时奉为杜伯,领地在陕西西安杜岭,杜伯是个正直的大臣,周宣王原是明君,到了晚年变得残忍固执。有一日杜伯劝周宣王不能再以杀害孕妇来取乐了,结果当场被周宣王斩首。杜伯的儿子逃往晋国,任命为士师,后人易杜为士。到了晋国之后,士苏在范开创了晋国范氏家族,士苏也被范姓人奉为始祖。

121、、、、林姓——用生命换来的姓氏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舍生取义用生命换来一个姓氏——林。商朝末年,有个残忍的暴君纣王,比干作为纣王的叔父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寄言相劝,纣王就是不听,甚至怀疑比干的忠心,于是惨无人道的割开比干的胸膛,掏出比干的心。比干死后,纣王还要诛灭其妻儿,妻子陈氏当时怀孕在身,逃到长林石寺中,直到婴儿落地。比干虽然死了,但他舍生取义,坚持正义的精神千古传诵。周武王在灭了商纣之后找到比干的遗腹子,因为他是凭借长林掩护,所以赐姓林,名坚,林坚就是林氏的受姓始祖。福建是目前林姓最为集中的地区。

122、、、、夏姓——父系社会的开始
  秦时期,我们中国人就以“华夏族”自称,“华”即为“欣欣向荣”,“夏”指“中国之人”,尽管华夏并不是指夏姓,但夏姓却是我国一个古老而又著名的姓氏。
我国姓氏大都起源于商周时期,周公建立周王朝之后,设置诸侯国71个,周公姬旦实施的这次大分封被史家称为“封邦建国”。
夏禹,姓姒,后裔东楼公受封杞国,一些未得到天子封赐的夏禹后代子孙为了显示自己不应当被人忽视,就以代表自己光辉家世的国名夏朝的夏为自己的姓氏。但夏姓并非出自以源,除了出自夏禹之外还出自舜。舜为妫姓,舜的后代封于陈(河南淮阳),陈国有个国君陈宣公,后裔有个征舒。按当时宗法制规定,“王孙公子”只能以王父及祖父的字为姓。征舒的祖父叫子西,字子夏,自然征舒就以夏为姓叫夏征舒。
妫姓、姒姓、姬姓、姚姓、嬴姓等女字旁的姓氏体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女性的血统和地位,从这些姓转向以王父之字为姓氏其意义在于表明了我国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一种历史性过程。

123、、、、潘姓——一姓二源
  潘姓的历史很悠久,一说是姬姓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高在西周初年封在毕,建立毕国(西安咸阳一带),人称毕公高。后来毕公高又将小儿子封到潘,分离出一个隶属于毕国的潘国,于是,潘国的这支周文王的子孙以国名潘为姓。
另一种说法认为潘姓源头在南方。春秋世代楚国大夫潘崇给楚成王的太子当老师,后来又为太子夺取王位出谋划策。潘崇升任太师后家庭也日益兴旺,潘姓日后也成为大姓。

124、、、、孙姓——千枝同根 黄帝传人
  孙姓是常见的大姓,在以孙为姓的人中间,有一部分人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后代。按汉代的习俗,原来姓荀的人为了避汉宣帝刘恂的名讳,只好改姓。
荀子是赵国人,在齐国求学、讲学,是齐文化的代表人,李四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荀子两次接受封奉,任兰陵令,最后死在兰陵。相传,荀子的后代至今还在兰陵一代,依然以孙为姓,人数还不少。
孙姓还有一个比孙武、孙叔敖和荀子更为古老悠久的源头。据记载,周文王有个小儿子姬封,受封到了卫国,人称卫康叔,卫康叔传到第九代出了一个以孙为字的后代,他有个孙子叫武仲,按古代姓氏的一种习惯,常以祖父的字为姓,于是武仲取祖父名字中的“孙”为自己的姓氏。也许,他才是历史上最早姓孙的人。
千枝同根,周文王的姬姓,孙叔敖的米姓,孙武先祖的归姓都封黄帝轩辕氏为人文始祖,孙姓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黄帝的传人。

125、、、、顾姓——江浙顾姓源自越王
  顾姓起源一支来自奴隶制社会形成时期的夏朝,这也是帝王从禅让制变世袭制的第一个朝代。当时,昆吾氏的后人封在一个叫顾的地方(河南范县),这是一个附庸小国,后来商汤灭夏桀王,最先灭掉的就是这个顾国,后人念念不忘故土,便以国为姓。
始于江浙一带的顾氏是顾姓人家的又一支人马。虽然得姓较晚,但至少也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其先祖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春秋时,江南的吴、越两国攻伐不休,世代相仇,到了吴王夫差即位又发兵大败越国,勾践将国事交付文仲,与大夫范蠡被押往吴国。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整整三年,历尽磨难,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立志雪耻,果然不出十年,越国变得强大起来。经过几次进攻,夫差自杀,最后吴国灭亡。勾践复国后传到七世孙摇,此时,天下已为刘邦所统一,进入西汉时期,摇被封为东海王,负责管理东瓯一带(浙江永嘉西南)。其子同时受封为顾余侯,居于会稽(浙江绍兴),这位顾余侯得后代便以祖上封爵为氏,以顾为姓。

126、、、、贺姓——易庆为贺
  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东汉之前,史书上没有贺姓的记载,到了东汉,为了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于是姓庆的人一律要改姓。当时有一个在朝廷担任侍中官职姓庆名纯的人,因庆与贺字义相近,于是有了贺姓。贺姓如今还在常见的一百个姓氏之列,庆这个姓氏却极少见到。
《元和·姓纂》记载,庆是齐国王室后裔使用的姓氏,齐国有公子庆克,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字为姓。庆克生子庆封,庆封为避祸,从鲁国逃往吴国,后代庆仪又迁徙到浙江会稽定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贺姓与庆夫有关。庆夫是鲁庄公的兄弟,他玩弄同室操戈的阴谋,使鲁国政局动荡不安,百姓提心吊胆,故有成语“庆夫未死,鲁难未已”。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和民众的反抗下,庆夫逃往莒国被迫自尽,后人也以庆为姓。
贺姓还有一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北魏时,鲜卑族人有以贺拔氏为复姓的,拔的意思是土地,获得土地时,众人来祝贺,于是姓贺拔。还有居住在贺兰山的鲜卑族以山为氏,复姓贺兰,南北朝的狄族有复姓贺赖,以及居住在朔方的复姓贺若,这些复姓后来都改为单姓贺。
贺姓的郡望主要在河南与会稽(浙江绍兴)一带。

127、、、、黎姓——黎城无黎姓
  黎姓发源地在山西黎城县,关于黎姓的来源,《元和·姓纂》记载:“黎,周时侯国。”来源有三,一支来自轩辕黄帝孙子颛顼后裔有重黎,担任火正,让天下充满光明,因有功被帝喾命为祝融,后讨伐共工氏遭到失败,被帝喾杀死,重黎的子孙就以黎作为姓氏。
此外在如今河南浚县,据说古时有块地方叫黎阳,曾是黎国,后人以国为姓。齐国时候有个大夫黎弥,封地在山东郓城县也有个叫黎的地方,这也成为黎姓的一个出处。
濒临海岸的东部活跃着金天氏少昊部落,九黎是少昊的一个诸侯国,蚩尤曾经是九黎族的头领,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全以金作为兵器。炎黄部落联合起来把蚩尤打败后,九黎族的子孙大批向南方迁移,其中有一部分人采用了黎作为姓氏。
黎姓在各地繁衍生息,其中主要郡望在京北(陕西西安),宋城(河南商丘),九真(越南清化、河静一带)。在越南,黎是一个大姓,后来这支姓北迁中原,与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

128、、、、梁姓——梁朝梁国不姓梁
  梁姓最早发源地在陕西,如今韩城南边有座少梁城,是古梁国的遗址。梁姓始祖是秦仲之子康,被周平王封在夏阳梁山,爵位为伯。春秋时期,梁伯的封地被秦国吞并,子孙便以梁为姓。
河南开封历史上称大梁,战国时代,有姓毕名莹的魏惠王把国都迁到大梁,自称梁惠王。俗语“梁国虽好,并非久留之地”说的正是开封。梁国灭亡之后,有部分也以梁为姓。中国历史上有个梁朝,帝王史称梁武帝,梁元帝等等,其实,他们都姓萧,梁只是他们的号。

129、、、、高姓——殊途同归的高姓
  高蹊是齐国一位公子,和齐桓公小白是同宗弟兄,他俩都姓姜,齐桓公得到贤相管仲和高蹊的辅佐,“九和诸侯,一匡天下。”因为有功,高蹊受封为上卿,由于高蹊祖父曾得到以高邑命名的封地,于是人称公子高,高蹊也是公子高的孙子,他是以祖父的名作为姓氏的。
二百年后,齐惠公有儿子子高,其后代也有以高作为姓氏的。西周初年,公封诸侯,姜尚受封于齐,创立了齐国,人称姜太公,所以前后两支高姓都出自齐国,都是姜太公的苗裔。
高姓在东汉出了一位渤海太守,所以高姓人家的堂号为渤海堂。

130、、、、曾姓——天下一曾无二曾
  在曾姓人士中流传一句话叫做“天下一曾无二曾”,他们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大禹姒姓,他从舜手中接过帝位之后开创了夏朝,大禹死后由儿子启接位,夏启的长子叫太康,次子叫仲康,仲康的孙子叫少康,人称杜康。少康复兴夏朝之后天下安定百业兴旺,少康把小儿子曲烈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山东邹县)。鄫国被莒国兼并后,其子孙逃往鲁国,为不忘先祖,把鄫去掉耳朵旁改曾为姓。131、、、、何姓——何姓与河有关吗?
  中国姓氏的起源许多以地名为姓,炎帝长在姜水,以姜为姓;黄帝长在姬水,以姬为姓。是否生长在河边的就姓河呢?
八仙之中唯一的女性是何仙姑,与何仙姑同为八仙的还有韩湘子何蓝采和,而说到何姓的由来,还真与这两个姓有不解之缘。
韩国本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后来被秦始皇所兼并,怀着亡国之恨的韩国人企图刺杀秦始皇,但都未能成功,反而引起秦始皇对韩国百姓的围捕追杀。有一支进入江淮流域,在江淮方言中,韩与何谐音,于是他们改用何姓。还有一支遇上秦兵盘问姓名,他指一指寒冷的河水,秦兵以为他姓河,就放行了。从此,他们的子孙就以人字旁的何为姓了。何姓人从唐代进入福建,定居泉州、漳州一带,其中有一户过继给当地的蓝家,易蓝为姓。
姓氏作为一个符号,并非归某一民族所专有,位于北方的吐谷浑氏,在五代时就有使用何姓的。生活在祁连山北的少数民族,因受到匈奴侵犯,不得不向西亚迁移,在昭武城建立起何、安、曹、康、石、史、米等九个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132、、、、冯姓——源头有几多?
  陕西大荔县在三千多年前叫冯城,据史料记载,冯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叫毕公高,毕公高后人毕万的孙子被封在冯城,这里的人就以封地为姓。
另一支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据说,冯简子其人博学多才,遇大事能够当机立断,郑国王君要跟别的诸侯打交道往往要先和他商量。汉宣帝时,还有威震边境的左将军冯奉世,其后裔如今都住在山西长治一带。安徽徽州绩溪冯村在明朝出了个兵部侍郎冯庸。京北的冯姓则是燕王冯宏的后代。河南弘农冯姓是西魏豫州刺史冯宁的后代。

133、、、、薛姓——始祖孟尝君
  在大禹治水时代,有个专门制造车辆的高手叫奚仲,是黄帝后裔,任姓,因造车有功,封他为薛侯,在薛城(山东藤县)立国。春秋末年,楚国吞并了薛国,后代以薛为姓。
孟尝君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收养鸡鸣狗盗的食客三千。孟尝君名叫田轮,先祖姓陈,是妫满之后。他受封在薛国,于是子孙便以薛为姓,奉他为始祖。

134、、、、余姓——余姓和佘姓有关系吗?
  从姓氏考证,余和佘是两个不同写法,不同读音的两个姓,但追根溯源,余和佘还真是同一个姓。
明代学者杨慎认为,余是“舍”简略而来,余的本来读音应是“蛇”,读成“余”是不懂说文解字的人犯的错误。清代姓氏学专家张澍认为古人把余写成佘,这两个字原本是相通的。
关于余姓,唐代林宝编了一本《元和姓纂》,他认为余姓是秦朝大臣由余的后代,世代居住在西安。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姓嬴,所辖在甘肃天水、陕西凤翔一带。当时的西戎国有个怀才不遇的晋国人由余,一次,他出使秦国,受到秦穆公礼遇,得到赏识,封他为上卿。由余后人以余为姓。
余姓始祖在秦晋,主要郡望却在新安,即徽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

135、、、、马姓——汉朝马姓出人才
  古往今来,马和人类的关系是十分亲近的,马被数百万人用作姓氏,人数之多已位居前二十名。那么,马姓的由来与马有关吗?
马姓由来与赵国大将赵奢直接有关。赵奢被封为马服君之后,后人均奉他为马姓始祖。他本是赵国(河北邯郸)公子,是赵武灵王的后裔。赵奢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主管国家、赋税,治理有方。赵奢去世后,葬在马服山,赵姓以凤凰为图腾,山西洪洞县的赵城是赵姓的发祥地。
马姓是回族十三大姓之一,以回族集居的西北地区为最多。元朝初年,布哈拉国王的后代乌马儿受封为咸阳王,并受赐给子孙十三个姓氏,马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汉朝,马姓迁往陕西扶凤,扶凤马姓逐渐繁衍为大姓。马姓在东汉是很有影响的家族,除了一批杰出的人才,祖籍都在陕西扶凤茂陵。

136、、、、乔姓——此乔即彼桥
  黄帝出生于曲阜寿丘,定都轩辕之秋,又称轩辕氏。黄帝本姓公孙,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使用12个姓氏。黄帝去世后安葬在乔山上,于是,为黄帝守陵的人就以乔为姓了,地名也改为黄陵县。
现在的乔姓都没有木字旁,但是以前的乔姓却带木字旁。这其中原因一说是北魏孝武帝进入中原后,下令去木为乔;另有一说北周文帝取乔木高远之意,易桥为乔。

137、、、、龙姓——华夏族的象征——龙图腾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百家姓中的龙姓与神话传说中的龙有没有关系?
龙姓的龙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多达70余种,都是象形文字。龙的姓源多为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以龙图腾为氏族徽号的太昊伏羲,近乎半人半神。王延寿在《玄中记》中说:“伏羲龙身,女娲蛇躯。”这两个部落的结合统辖并征服诸多小部落,形成初具规模的部落联盟,而那些被征服的部落则改为龙作为图腾徽号。于是,他们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青藏岷山一带,阵营庞大,族众繁多。说明华夏族的祖先伏羲在七、八千年前已是繁荣昌盛的龙图腾的世界了。
《大载礼记·五帝德》说:“三皇五帝出巡乘龙。”三皇指太昊伏羲、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样就专门有人伺候这些龙,于是三皇五帝世代就形成了养龙的豢龙氏和驾龙的御龙氏。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唐氏的后裔刘累就曾拜董父学习抚龙之术,因为学有所成,赐姓为御龙氏,其后代易刘姓为龙姓。

138、、、、贾姓——根在三晋
  贾姓发源于山西,一以国为氏,二以邑为氏,先后在不同的年代产生。
以国为氏的贾姓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山西虞城唐国。叔虞死后,儿子燮父继位,把唐国改为晋国,沿用了六百年,山西由此简称晋。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受封在贾(山西临汾),后人在故国灭亡之后遂以国号为氏。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象走马灯似的更换,王公贵族相互残杀,称雄晋国的献公先娶贾国女子为妻,又娶大戎狐姬,生下庶子重耳,长大后酿成有名的骊姬大乱。重耳舅舅狐偃逃离晋国,前后流亡十九年,后投奔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狐偃娶齐王的宗室女子为妻,五年后齐国大乱,狐偃来到楚国,并从楚国进入秦国,最后在秦穆公的武力协助下回到晋国接任王位,史称晋文公。由于狐偃护驾有功,其儿子狐射被封在贾邑,人称贾佗,其后代以贾为姓。

139、、、、万姓——饮水思源觅万姓
  万是个数目字,表示很多、很大。文字专家认为万的古子形象一只蝎子,万作为姓氏又是怎样阐述得呢?
以姬为姓的西周王室后裔中先后有两支改姓为万,一支是由周文王传给周武王,又有周武王传到周成王,周成王把姬良夫的王室公族封去了芮,建立芮国(山西芮城和陕西大荔一带)。若干年后,芮国出了个贤明君主芮伯万,子孙后代便以王父的子为氏。
另外一支出自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高,他被周武王封在毕,建立毕国(西安咸阳),人称毕公高。当时有个显赫的将领毕万在晋国当大夫,晋献公后来把魏国给了毕万,从此毕万又称魏万,是魏姓人的始祖。由于毕万威望很高,子孙有的以王父的子“万”为姓氏。

140、、、、慎——
   来源有二:
  1、来自禽滑厘的字。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来源于封邑名称。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
   慎姓分布
  慎姓的子孙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肃省境内)。
   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历史名人
  慎到:战国时期法家,越国人。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
  慎伯筠:宋代诗人。
  慎蒙:明朝嘉靖进士,子山泉,归安人。在朝廷任监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慎铖:宋代官吏,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141、、、、黄姓——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142、、、、酆姓——
祖宗:子于
分类:以邑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时,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的弟弟子于封于酆邑,享用那里的物产,酆姓就由此产生的。酆邑就在现今的陕西户县一带,古时那里农作和桑叶都盛产,是个好地方。武王的这个弟弟受封后就称为酆侯,他的后代以酆为姓,散居各地。因为酆侯太喜欢醉酒,周朝朝廷觉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适,在周成王执政时,就改变了周武王的命令,不让他当那里的首领了。酆侯的儿孙们就约好,以后不管到那里,都姓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