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课大数据官网:央视新播文献纪录片 揭秘中共领袖日常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00:06

近日,一部试图从家庭伦理角度重塑中共领导人形象的电视文献纪录片《风范》在央视一套播出,披露了已故领导人大量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家庭叙事中的领袖群像

 

该片主创阵容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室第二编研室原主任廖心文兼任该片的总撰稿。据她介绍,《风范》每集片长4622秒,着眼于讲述小故事,不少细节为首次披露。比如毛泽东警觉“身边有耗子”,亲自整顿的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外出视察时,觉察到个别随行的工作人员无偿索要或低价购买地方财物。他非常生气,说:“我身边有耗子。”下决心从自己身边开始整顿,持续数月,不少跟随20多年的长征干部都受到了批评。

 

该片在去年5月立项,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摄制组采访了230多位亲历者,其中年龄最大的109岁,大多数为前高官,或者是领袖的直系亲属。他们能够密集出镜,在公共媒体中极为罕见。通过这些人的口述,领袖的图腾色彩更多地被家庭的温情所取代,拉近了与新一代观众的距离。

 

此外,周恩来、刘少奇等为任弼时执绋送葬,德国马克思故居纪念馆周恩来亲笔签名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朱德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就读时的学籍卡、雷锋生前讲话录音、溥仪在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上作证等珍贵的文献档案、原声录音、历史影像,都是弥足珍贵的发现。

 

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为了挖掘这段故事,《风范》拍摄组专门赴朝鲜采访拍摄,通过层层审查,终于在飞机起飞前两小时拿到赴朝签证。他们拍摄毛岸英墓的请求被朝鲜政府特许,还首次带回了毛岸英牺牲地的画面,这在朝鲜都是守卫森严、不许自由出入的地方。

 

廖心文对《凤凰周刊》记者说:“花大力气搜集这些材料,就是希望增加可观性,挖掘细节,塑造领导人可亲可近的一面,他们有血有肉,有普通人的情感。”

 

片中披露的诸多家庭故事,让年轻观众耳目一新。诸如毛泽东、刘少奇归乡拜谒父母墓,朱德为母亲撰写回忆文章,以及他们如何在餐桌前教导孩子爱惜每一粒米饭,这种家庭叙事中的领袖群像已经突破惯常所用的官方表达。

 

大量生活细节和敏感片断被删

 

因时长所限,《风范》有大段中南海的生活故事,最后没有呈现在荧屏上。

 

其中就有未被披露过的刘少奇家庭账单:1、给卫士组100元,为少奇同志买烟、茶和其他日用品;2、给厨师郝苗同志150元,全家人的伙食费;3、给保育员赵淑君同志工资40元;4、给光美同志的母亲120元,作为5个孩子的学杂费、服装费和其他零花钱;5、少奇同志和光美同志党费每月交25元;6、每月的房租、水、电等费用需40多元。(刘少奇和王光美当时每月工资约500元)

 

刘少奇常办公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他睡前的夜餐常是全家晚饭剩下的菜和汤加一些米饭,由厨师倒在一只小铝锅里煮开,需要吃时再由王光美拿到电炉上热一下,王光美还因此被称“烩菜师傅”。

 

养育着十多个侄子侄女的朱德一家,在中南海自己种植杂粮蔬菜,菜地里种有木耳菜、西红柿、大冬瓜和丝瓜。困难时期,星期天的中南海食堂只吃两餐,家人就在房前屋后采摘点东西,自己做顿饭加餐充饥,靠着红薯和野菜糊糊搭配着主食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

 

毛泽东家有个大仓库,一共六个木质的柜子。毛泽东占三个,江青两个,还有一个柜子放毛岸英的遗物。这个大仓库主用放置换洗下来的不要的旧的东西,一些破布头也放着,用来补衣被或者袜子用。

 

除了这些领导人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最终出炉的《风范》还删掉了周恩来主持拆迁的片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安门附近多次整修、扩建,涉及大量拆迁问题,周恩来告诉拆迁办,一定把居民的安置放在首要位置,让他们毫无顾虑地搬进新家,还要安排工作。耐心细致的拆迁工作没有一例强拆事件。

 

说起这些被删的珍贵片段,廖心文不无遗憾地解释,拆迁问题属当前社会热点,有一定敏感成分,这也是删剪的一个重要原因。